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ⅡB期宫颈癌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61

ⅡB期宫颈癌范文(精选7篇)

ⅡB期宫颈癌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病例资料完整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共84例,其中,年龄最小27岁,最大59岁,平均46.1岁;Ⅰb期20例,Ⅱa期43例,Ⅱb期21例;肿瘤直径>4 cm者66例,<4 cm者18例。所有患者宫颈活检病理确诊为浸润癌,其中,鳞癌63例,腺癌19例,腺鳞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病理分级:中低分化23例,中+高分化48例,非角化13例。将84例患者共分为三组:直接手术组28例,静脉化疗组25例,介入化疗组31例。静脉化疗组与介入化疗组在术前均进行先期化疗再手术,而直接手术组未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手术治疗。上述患者术前检查均无手术、化疗等禁忌证,以前均未进行手术及放化疗。静脉化疗组、介入化疗组、直接手术组间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病理分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术前先期治疗方法患者相关检查无明显化疗禁忌。介入化疗组采用铂类+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方案者29例,铂类+环磷酰胺+丝裂霉素方案者2例。静脉化疗组采用铂类+特素方案者22例,顺铂+氟尿嘧啶方案者3例,均化疗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10~14 d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1.2.2术式及手术范围所有患者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后均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要求保留卵巢者均保留一侧卵巢并行卵巢移位。其中,直接手术组1例行保留卵巢手术,术前静脉化疗组2例行保留卵巢手术,术前介入化疗组2例行保留卵巢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静脉化疗组及介入化疗组术前先期治疗肿块缩小有效率比较

静脉化疗组与介入化疗组不同临床分期、肿块大小、病理分类、病理分化的宫颈癌肿块缩小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三组术后病理不良因素和高危因素发现情况比较

静脉化疗组与直接手术组比较,不良因素、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化疗组与直接手术组比较,不良因素、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直接手术组比较,aP=0,bP=0.017,cP=0.001,dP=0.014

2.3 三组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比较

静脉化疗组及介入化疗组的术中出血量与直接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比较:直接手术组4例腹部切口愈合不良,1例淋巴瘘,1例盆腔感染;静脉化疗组术后2例腹部切口愈合不良,2例淋巴瘘,1例下肢静脉血栓;介入化疗组术后1例腹部切口愈合不良,1例淋巴瘘,1例肠梗阻。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直接手术组比较,aP=0.157,bP=0.235,cP=0.198,dP=0.261

3 讨论

目前宫颈癌治疗有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法。许多研究均表明,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其手术治疗与放疗的有效率相似,并发症、死亡率及5年生存率均相似[4]。但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甚至不超过50%。这些影响5年生存率的因素包括宫颈癌肿瘤直径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切缘是否阳性、脉管存在癌栓、宫旁浸润及肌肉深层浸润等[5]。临床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如进行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合理,可减少预后不良因素,患者5年生存率可获得提高[6]。

术前先期治疗分术前化疗、术前放疗及术前放化疗综合治疗三种。欧阳新宇等[7]研究发现,术前3种先期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均降低。丁丽珠等[8]研究发现,术前化疗组的盆腔淋巴转移率降低,对于Ⅰb~Ⅱb期患者可以明显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甚至消除了淋巴结转移,改善不良预后因素,提高了患者5年生存率,减少复发及转移,延长患者生命,也提高了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静脉化疗组术后病理显示不良因素者12例(48.0%),高危因素者7例(28.0%);介入化疗组病理显示不良因素者17例(54.8%),高危因素者9例(29.0%);而直接手术组不良因素者26例(92.9%),高危因素17例(60.7%),明显高于术前先期化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三组患者进行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前先期化疗可以明显改善Ⅰb~Ⅱb期患者不良预后因素,减少淋巴结转移及组织浸润,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复发。同时,术前先期化疗与直接手术组相比,并没有增加术中出血量,亦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示将其应用于Ⅰb~Ⅱb期患者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发展,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逐渐受到大家的认识和重视。1983年Friedlander研究发现宫颈癌对化疗药物敏感,并提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方法,至此以后,化疗方法被世界各国临床医生广泛应用于宫颈癌手术前或者放疗前的先期治疗[9]。研究表明,先期化疗有以下方面的作用:(1)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大小,便于手术操作,并能使一部分不能手术者获得手术的机会;(2)抑制甚至消灭掉患者全身扩散的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灶:(3)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4)手术或放疗前肿瘤组织血管未受到破坏,化疗药物易于进入肿瘤组织中,杀灭肿瘤细胞;(5)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可作为预后的指标,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治疗参考。经过20余年的研究,化疗药物对宫颈癌的作用得到了肯定。Chen等[10]发现,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减少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Benede等[11]研究发现,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结果27%患者完全临床治愈,64%的患者部分临床治愈,随访6年,仅l例复发死亡,证实了新辅助化疗的作用。Jung等[12]对ⅠB2~ⅡA期宫颈癌患者进行术前先期化疗,有效率达81.8%。本研究发现,对Ⅰb+Ⅱa期患者静脉化疗组有效率为77.8%,介入化疗组有效率为78.2%,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但是Ⅱb期患者静脉化疗组有效率仅为42.9%,介入化疗组为62.5%。分析可能由于Ⅱb期肿瘤组织浸润范围广,在术前仅给予1个疗程先期化疗,时间较短所致,考虑可能需要增加化疗次数,才能提高化疗的有效性。

ⅡB期宫颈癌 第2篇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经宫颈活检病理检查后确诊的维吾尔族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鳞癌103例, 腺癌11例。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完整, 且入院前均未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46岁。主要临床症状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流液、阴道分泌物增多或异味、腰骶部疼痛、下腹痛及肛门坠胀等。按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标准进行临床分期, 其中Ⅰb1期16例, Ⅰb2期24例;Ⅱa期33例, Ⅱb期41例。病理分级:高分化28例, 中分化31例, 低分化55例。

1.2 方法

介入治疗术前准备。采用Seldinger穿刺法, 于股动脉一侧行穿刺, 将4~5Fcobra导管插入髂内动脉, 使用注射造影剂对髂内动脉进行造影后, 了解子宫动脉的开口及肿瘤的供血情况, 在髂内动脉前干灌注2/3的化疗药物, 在子宫动脉灌注余下的1/3的化疗药物。灌注结束后采用300~500 um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采用BOMP方案来对鳞癌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包括长春新碱 (VCR) 、顺铂 (CDDP) 、平阳霉素 (BLM) 、丝裂霉素 (MMC) , VPC方案则用于治疗腺癌患者, 包含CTX、VCR、CDDP。术后加服抗菌素联合常规碱化、水化、止吐等进行对症处理, 同时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常规进行复查。经2周持续治疗后, 再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 包括CT检查、B超、妇科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实施肿瘤手术的可行性。Ⅱb期宫颈癌患者于第一次介入治疗4周后再行二次介入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WHO评估疗效, 彻底缓解:肿块全部消失;部分缓解 (PR) :肿块体积缩少50%以上;无变化 (SD) :肿块体积缩少50%以下;进展 (PD) :肿块体积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满足前两项 (CR+PR) 即认定为有效。对Ⅰb期和Ⅱa期宫颈癌患者实施3周的介入治疗后, 再对其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与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对Ⅱb期宫颈癌患者行二次介入治疗后行妇科检查、B超、CT检查, 观察临床症状, 通过判断肿瘤的相关指标, 如宫旁浸润情况、肿瘤的大小、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等来确定手术的可行性。化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 以观察化疗的毒性反应。不能手术者采用放疗或放化疗。

2 结果

2.1 患者介入治疗情况

本组114例中, 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顺利完成107例, 介入化疗及栓塞的成功率93.85%;7例因盆腔血供显示模糊而无法超选, 单独采取动脉灌注的方式进行化疗, 未实施栓塞术。

2.2 疗效观察

经介入治疗后, 患者阴道流血、流液、阴道异味或分泌物增加、下腹疼痛、肛门胀痛等病症均于1~6天有明显好转或消失, 临床症状的缓解率高达100.0%。对阴道大出血患者4例实施介入治疗后, 其流血症状在1~4天后均消失。按WHO疗效判定标准, 肿瘤完全缓解32例 (29.9%) , 部分缓解66例 (61.7%) , 无进展病例出现, 介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1.58%。

2.3 介入治疗后手术情况

经综合评估判定, 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107例中, 101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率为88.6%, 所有手术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中可观察到肿瘤体积较介入治疗前缩小, 子宫表面苍白, 宫旁粘连轻, 易剥离, 术中出血少。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 随访指标妇科检查、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及相关影象学检查。目前随访结果显示:114例患者中, 死亡16例, 其中2例术后1年内死亡, 5例术后2年内死亡, 9例手术2年后死亡。

2.4 介入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

所有研究对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等, 对其实施约1周的对症治疗后均得以缓解。出现发热12例;白细胞减少28例, 血少板减少12例;4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骶部及下腹部疼痛, 经对症治疗后均在1周左右好转。所有病例均无与穿刺和插管有关的并发症, 无因介入化疗的毒副作用而停止治疗者。无发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毒性反应、肝肾功能障碍及脱发。

3 讨论

作为最常见的一种女性恶性肿瘤, 我国的宫颈癌患者大概有80%是浸润癌, 而鳞癌占其中的95%。少数为腺癌和鳞腺癌。虽然目前治疗宫颈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缓和实施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但对于晚期宫颈癌患者, 即有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肿块大且周边有浸润现象的患者来说, 其疗效并不显著, 容易出现术后治疗失败[1]。宫颈癌是一种局部的具有进展性的恶性肿瘤, 其供血渠道为子宫动脉, 同时长期局限于盆腔内的局部浸润灶和原发灶构成了对宫颈癌患者实施介入化疗的解剖学基础。使用血管栓塞、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 能有效降低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周边淋巴结的转移, 并使肿瘤体积减小, 提高肿瘤切除率, 减少术中出血。宫颈癌介入灌注化疗能够使肿瘤组织的峰浓度上升, 同时与抗癌药物共同保持较持久的高浓度, 从而通过持续杀伤使肿瘤细胞因缺氧、缺血而死亡[2]。介入灌注化疗和栓塞是治疗晚期宫颈癌较为有效且安全可靠的方法, 联合治疗所获得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的灌注化疗, 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2]。本组107例经介入治疗后经综合评估判定, 对满足手术要求的101例患者实施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达到88.6%的手术率, 所有手术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中可观察到肿瘤体积较介入治疗前缩小, 子宫表面苍白, 宫旁粘连轻, 易剥离, 术中出血少。宫颈癌介入化疗及栓塞因为短时间灌注化疗药物浓度较高、插管过深、靶动脉分出异常的皮支、栓塞颗粒太小、动脉侧枝不够丰富及局部小静脉引流不畅, 而有可能发生盆腔水肿、栓塞侧附件缺血坏死、输尿管蠕动障碍及臀部淤血斑等严重的并发症[3]。本组病例介入治疗后不良反应较轻, 所有病例均无与穿刺和插管有关的严重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 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行介入化疗栓塞损伤小、操作简单, 可重复进行, 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近期疗效较好, 能使肿瘤体积缩小, 为根治性手术创造条件, 使更多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是Ⅰb~Ⅱb期宫颈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新辅助治疗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ⅠbⅡb期宫颈癌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经宫颈活检病理检查后确诊的维吾尔族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Ⅰb1期16例, Ⅰb期24例, Ⅱa期33例, Ⅱb期41例;鳞癌103例, 腺癌11例。结果 107例行介入化疗栓塞后, 临床症状缓解率为100.0%, 介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1.58%, 101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率为88.6%。结论 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行介入化疗栓塞损伤小、操作简单, 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近期疗效较好, 使更多患者获得根治性手术机会。

关键词:宫颈癌,介入化疗,栓塞,疗效

参考文献

[1]汪国祥, 严晓星, 黄新宇, 等.介入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 18 (1) :57–61.

[2]胡美玲.宫颈癌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132–133.

ⅡB期宫颈癌 第3篇

关键词:同步热放化疗,宫颈肿瘤,近期疗效,早期不良反应

研究显示, 以铂类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成为中晚期宫颈癌的标准化治疗模式[1]。热疗 (Hypertermia) 是通过热能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 是利用有关物理能量在组织中沉淀而产生的热效应, 使肿瘤区域或全身加热至有效治疗温度并维持一定时间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而又不损害正常组织[2,3]。Bergs等[4]通过回顾热疗、顺铂和放疗三者联合治疗肿瘤的研究, 指出三者联合治疗肿瘤是有效和可行的, 毒性是可耐受和接受的。本研究通过同步热放化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 探讨了同步热放化疗治疗宫颈癌的近期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2009年3月在医院接受首次治疗的Ⅱb ̄Ⅲb期宫颈癌病例共84例, 其中鳞癌70例, 腺癌8例, 腺鳞癌5例, 透明细胞癌1例, 以数字法随机分为HCRT组41例和CRT组43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同步热放化疗 (Concurrent hyperthermia and radiochemotherapy, HCRT) 组和同步放化疗 (Chemoradiotherapy, CRT) 组。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入组标准: (1) 初治患者; (2) 年龄18-65岁, ECOG PS0 ̄1分; (3) 病理确诊为宫颈癌; (4) FIGO分期Ⅱb~Ⅲb期; (5) 血白细胞>3×109/L, 血红蛋白>80g/L, 血小板>80×109/L; (6) 无心、肝、肺及肾等功能严重不全; (7)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标准者; (2) 精神异常者; (3) 不能耐受治疗者。二组之间的年龄、病理类型、鳞癌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 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性 (P>0.05) 。见表1。

1.2 治疗前检查

常规检查血象, 肝功能、肾功能, 胸片, 心电图, 腹盆腔CT平扫及增强 (包括腹主动脉) 等。由至少两位工作10年以上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的医生共同进行妇科检查, 然后按照宫颈癌FIGO (2006) 标准进行临床分期。

1.3 治疗方法[5~7]

放射治疗方法:外照射采用8MV菲力浦SL/75高能直线加速器治疗机, 予以外照射放疗。模拟机下定位, 依据病变情况设计放射野。照射野面积: (13~15) cm× (15~18) cm, 上界在第3~4腰椎之间, 下界在闭孔下缘, 两侧界于骨盆最宽处外延2cm。照射范围包括盆腔子宫和宫颈病灶, 宫旁结缔组织以及区域淋巴结。外照射野先采用六边形不规则野, 前后野垂直轮照, 当达到盆腔中平面剂量DT30 ̄36Gy时于全盆照射中央挡铅 (4~5) cm× (10~11) cm, 改为不规则六边形野照射, 保护膀胱和直肠的受量。采用常规分割外照射方法, 1.8Gy/次, 每周连续5d, 1次/d, 1野/次;放疗3w后 (DT27Gy) 加行腔内照射, 1次/w, 7Gy/次, 共6次, 剂量42Gy。如宫颈肿瘤较大, 先行2次阴道盒消瘤, 源旁1cm, 每次10Gy。当外照射剂量达DT30.6Gy后, 于全盆照射中央档铅 (4~5) cm× (10~11) cm, 改为不规则六边形野照射, DT 14.4Gy。外照射完成25野后常规妇科检查宫旁情况, 如宫旁消退不满意, 再加盆腔中间挡铅四野照射3次。外照射总量为45 ̄50.4Gy。腔内照射采用WD-HDR18近距离遥控后装机, 放射源采用192Ir, 治疗计划采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TPS) ;区域深部热疗采用UHR ̄2000 (湖南华源) 高能聚束微波热疗仪, 915MHz。同步放化疗组 (CRT组) :外照射1w后, 行同步化疗, DDP40mg/m2, 1次/w, 静滴, 共6周期。同步热放化疗组 (HCRT组) :放化疗计划同同步放化疗组 (CRT组) , 外照射1w后开始化疗当天同时行盆腹腔深部热疗, 每次热疗60min, 1次/w, 共4次, 于放射治疗后1h内热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肿瘤的大小情况, 记录治疗中的消化道反应和皮肤、粘膜急性毒性反应。每2w复查肝功能及肾功能。放疗结束后每1个月复查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和复查盆腔CT, 共3次。近期疗效按实体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0标准[8]评价, 有效率 (RR) 为部分缓解 (PR) 和完全缓解 (CR) 。放疗的急性反应按RTOG/EORTC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分为5级:0级:无症状;1级:症状轻, 无需药物处理;2级:症状重, 需间歇性药物处理;3级:症状重, 需频繁性药物处理;4级:症状重且持续, 需要手术处理。

1.5 随访

二组患者HCRT组有2例患者因难以耐受高热, 终止热疗, 有1例因为经济原因未完成后装治疗。其余病例均按计划完成了相应的治疗计划。治疗后前每1个月复查, 共3次。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资料分析、完全反应率、肿瘤消退率、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等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疗结束时局部肿瘤消退情况

HCRT组局部肿瘤完全消退率63.4%>CRT组的39.5%,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近期疗效

按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0评价, HCRT、CRT组总有效率 (CR+PR为有效) 分别为90.9%、83.7%, 二组之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χ2=0.076, P=0.783>0.05) 。二组之间的CR、PR、SD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24, P=0.047<0.05) , CRT组的CR率低于HCRT组。见表3。

注:CR完全缓解, PR部分缓解, SD疾病稳定, PD疾病进展

2.3 早期不良反应

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早期不良反应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4。

3 讨论

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放疗为主, 但单独放疗效果存在局限。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治疗新模式已广泛应用。热疗、放疗及化疗具有协同作用, 主要机制如下[2,3,9]: (1) 热疗和放疗对细胞分裂周期各时相细胞的敏感性不同:其中M期和G2期的放射敏感性最高, 而对放射抗拒的S期则热敏感性最高, 电离辐射可延缓或阻断有丝分裂, 使细胞周期延长, 增殖速度减慢甚至死亡。 (2) 降低肿瘤内乏氧细胞比例:实体瘤内有一定比例的乏氧细胞群, 在人体肿瘤中可达10%~15%, 对低LET射线抗拒, 是影响肿瘤放射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放射线可致肿瘤细胞DNA损伤, 而热疗既能阻碍DNA的合成又可抑制肿瘤细胞损伤后DNA双链的修复。 (4) 放疗可减少肿瘤细胞的热耐受性, 提高热疗效果。 (5) 热疗促进化疗药物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热疗阻滞细胞增殖周期:阻滞肿瘤细胞增殖是化疗药物发挥细胞毒作用的主要药理机制之一。热疗达到一定的时间和温度, 可以阻滞细胞增殖。 (6) 热疗促进药物进入肿瘤细胞。药物在肿瘤细胞内达到一定有效药物浓度是发挥作用的前提, 细胞通常可以通过药泵将药物泵出细胞外, 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加热破坏了细胞膜的稳定性, 使膜的通透性增加, 利于药物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Tsuda等[10]的研究认为同步热放化疗对于局部复发的宫颈癌是安全有效的。本研究探讨同步热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 放疗结束时, HCRT组局部肿瘤完全消退率63.4%>CRT组 (39.5%) , P=0.029<0.05,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RT、CRT组总有效率 (CR+PR为有效) 分别为90.9%、83.7%, 二组之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76, P=0.783>0.05) 。二组之间CR、PR、SD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24, P=0.047<0.05) , HCRT组的CR率高于CRT组。HCRT完全缓解率高于CRT组, 显示同步热放化疗可加快肿瘤组织消退速度, 提高了局部肿瘤的完全缓解率, 呈协同作用。本研究显示, 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早期不良反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早期不良反应多为1~2级。热疗不增加同步热放化疗早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同步热放化疗有利于宫颈肿瘤的消退, 提高完全缓解率, 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热疗没有增加同步放化疗的早期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Symonds P.Chemoradiation:the new gold standard for non-surgical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J].Clin Oncol (R Coll Radiol) , 2002, 14 (3) :201-202.

[2]张彩红.同步热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及对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09.18-25.

[3]方绳权.深部热疗加同步放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临床及分子水平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08.42-61.

[4]Bergs JW, Franken NA, Haveman J, et al.Hyperthermia, cisplatinand radiation trimodality treatment:a promising cancer treatment:Areview from preclinical studie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J].Int J Hy-perthermia, 2007, 23 (4) :329-341.

[5]马爱平, 钟三姣, 李菲.宫颈癌Ⅲb期同步热放化疗三联疗法的近期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1, 19 (7) :1409-1411.

[6]张彩红.同步热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及对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09:41-68.

[7]方绳权.深部热疗加同步放化疗治疗Ⅲb期宫颈癌的临床及分子水平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 2008.63-83.

[8]杨学宁, 吴一龙.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J].循证医学, 2004, 4 (2) :85-90, 111.

[9]张彩红, 陈心秋.热疗在晚期宫颈癌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5 (6) :1655-1657.

ⅡB期宫颈癌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收治的Ⅰ b2~Ⅱb期宫颈腺癌患者42例。观察组23例,年龄26~64岁,平均47岁;按FIGO分期:Ⅰb2期9例,Ⅱa期6例,Ⅱb期8例。对照组19例,年龄23~66岁,平均46岁;按FIGO分期:Ⅰb2期8例,Ⅱa期6例、Ⅱb期5例。两组病例FIGO分期和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23例术前行PT方案化疗:紫杉醇135~175 mg·m-2静脉滴注3 h,随后给顺铂50 mg·m-2,在使用紫杉醇滴注前12及6 h各用地塞米松20 mg,使用顺铂前1 d、当天及后1 d行静脉水化,化疗1~2个疗程,疗程间隔3周。化疗停止后2周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双侧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对照组19例患者直接手术,手术方式同观察组。

两组患者术后有不良预后因素者加用化疗或放疗。术后随访截至2012年1月。

1.3 临床疗效判定

肿瘤大小的测定:治疗前采用肉眼观察、阴道镜检查、B超测定综合判定局部肿瘤的体积,疗程结束后2周左右采用超声和术中病灶测量的方法计算肿瘤体积。病灶侵袭与转移情况:每例患者依据术后病理报告记录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化疗结束后2周参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疗效判定标准评价化疗疗效。(1) 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且无新病灶发生;(2) 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50%且无新病灶发生;(3) 稳定(SD):肿瘤体积有缩小但<50%;(4) 进展(PD):肿瘤体积无缩小甚或有新病灶发生。CR和PR合计为化疗有效,SD和PD合计为化疗无效。观察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评价化疗毒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计处理,各组件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时间,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

2 结 果

2.1 术前NACT的近期疗效

化疗结束后2周观察肿瘤变化情况,23例中CR 7例,PR 9例,SD或PD 7例,临床有效(CR+PR)率为69.57%,详见表1。同期检查宫旁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患者化疗疗效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级别无关。

观察组中化疗有效者16例,其中复发3例,复发率18.7%;化疗无效者7例,复发2例,复发率28.5%。前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

2.2 病理变化

观察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示宫颈深肌层浸润率、宫旁浸润率、盆腔淋巴转移率、阴道切缘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注:括号中为百分率

2.3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情况

平均手术时间观察组为(3.2±0.4)h,对照组为(3.5±0.5)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为(420±70)ml,对照组为(760±80)m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4 随访情况

随访截至2012年1月,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无失访病例。观察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58.5个月(8~96个月)、中位术后生存时间65.3个月(11~96个月),死亡4例,寿命表法计算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86.9%和82.6%;对照组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49.3个月(6~96个月)、中位术后生存时间58.2个月(3~96个月),死亡6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78.9%和68.4%;观察组1、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复发5例(复发率21.7%),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36.8%),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5 不良反应

因手术均切除了双侧附件,术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观察组为5例,对照组4例,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阴道干燥等,予以心理疏导、镇静等治疗后症状均可耐受。观察组患者化疗有关的反应表现为白细胞下降,4例出现轻度骨髓抑制,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轻度脱发,未见有化疗引起的肝肾功能异常者。以上反应均经对症治疗3~7 d症状缓解。未发生穿刺点出血、血肿形成及感染等并发症。

3 讨 论

近年来宫颈腺癌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据对Ⅰb~Ⅱ期手术病人各年代发病率的调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腺癌发病率分别为9%和9.3%,而90年代一跃上升至19.1%[2]。宫颈腺癌发生于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和其间质内的腺细胞,病灶隐匿,涂片阳性率低,早期切片易因取材不足而漏诊。但当宫颈腺癌肿瘤直径大于4 cm时,无论是放疗还是手术治疗效果均较差。如何改善其预后就成为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现行宫颈癌治疗指南中没有把宫颈腺癌和鳞癌区别对待,而众所周知宫颈腺癌总体预后比鳞癌差,所以对腺癌患者是否要给予更积极的治疗还有待研究。由于宫颈腺癌的发病率较低,相关的大样本临床研究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如何进一步提高宫颈腺癌的疗效还有待不断探索和研究。目前所知,宫颈腺癌细胞具有细胞周期较长的特点,对放射线相对较敏感的G2M期和晚G1期细胞所占比例不高,故腺癌放疗效果欠佳,因而对化疗寄予厚望。但在宫颈腺癌化疗研究方面,因例数较少而至今仍没有较全面的报道。在宫颈癌已有的研究中,NACT联合手术的治疗策略显示出一定优势,疗效优于单纯放疗。以往研究主要针对宫颈鳞癌,对NACT在宫颈腺癌中的疗效却罕有报道。作者将本研究结果与文献综述结合起来,探讨NACT对局部晚期(Ⅰb2~Ⅱb期)宫颈腺癌的疗效。

NACT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指临床表现为局部晚期病变者,在手术和放疗前应用化疗。在肿瘤血管床尚未遭到破坏之前,化疗药物较易进入肿瘤,能够提高化疗反应。其目的是缩小肿瘤以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改善宫旁浸润情况,使肿瘤分期下降,以扩大手术适应证;降低癌细胞活力,消灭微转移灶,减少术中播散和术后转移;消灭亚临床病灶,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使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增强,起到放疗增敏作用,特别适用于局部较大的Ⅰb2期及局部转移的中晚期患者[3]。在宫颈腺癌的传统治疗中,化疗方案多选择FIP(5-FU、IFO、DDP)方案或PM(DDP、MMC)方案,但近年来紫杉醇加铂类的化疗方案在临床上宫颈腺癌化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铂类早已被证实是宫颈癌化疗中最有效的药物[4]。紫杉醇能特异性结合β微管蛋白亚单位,阻断细胞骨架蛋白的解聚,从而阻断染色体移动到中期板,破坏后期的正确分离,阻断有丝分裂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复制的作用,理论上紫杉醇也具有放疗增敏作用。日本稻岭(Inamine)在IGCS 2008大会《宫颈腺癌治疗研究进展》中报告的关于紫杉醇加铂类同步放化疗的研究也显示出这一方案对晚期宫颈腺癌的潜在疗效。另有意大利研究者报告了NACT对局部晚期宫颈腺癌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紫杉醇加多柔比星加顺铂方案对局部晚期宫颈腺癌者行NACT,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5]。本研究采用PT化疗方案,观察到了明显的疗效,总有效率可达到69.57%,患者化疗的总体副反应较小,可以耐受。且经术前化疗后患者术中出血量亦明显下降,有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接受NACT的宫颈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宫旁浸润率等均明显低于术前未接受化疗者[6]。本研究结果亦如此,NACT不仅可提高手术切除切净率,还可减少不良预后因素的作用,明显提高无瘤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多个文献研究证实,FIGO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腺癌预后的因素,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7]。本研究显示NACT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亦提示观察组无瘤生存率、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对化疗有反应者的复发率低于无反应者[8]。故我们认为通过实施NACT,能降低宫颈腺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间接减少远处转移和复发,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CHEN H,LIANG C,ZHANG L,et al.Clinical efficaly of modi-fied 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cocally advanced(stageⅠB2 toⅡB)cervical cancer:random-ized study[J].Gynecol Oncol,2008,110:308-315.

[2]FERRANDINA G,CARBONE A,MACCHIA G,et al.A com-plete pathological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a young patient withlocallyadvanced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undergoingchemoradiation followed by radical sur-gery[J].Gynecol Obstet Invest,2011,72(2):141-144.

[3]EDDY G L,BUNDY B N,GREASMAN W T,et al.Treatmentof(“bulky”)stageⅠB cervical cancer with or without neoad-juvant vineristine and cisplatin prior to radical hysterectomyand pelvic/paraaortie Lym-phadenectomy:a phaseⅢrial ofthe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J].Gynecol Oncol,2007,106:362-369.

[4]ROSE P G,ALI S,WATKINS E,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a ranomized trial comparing concurrent single agent cisplatin,cisplatin-based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or hydroxyurea dur-ing pelvic irradiation for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a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J Clin Oncol,2007,25(19):2804-2810.

[5]COSTA S,VENTUROLI S,NEGRI G,et al.Factors predictingthe outcome of conservatively treated adenocarcinoma in situofthe uterine cervix:an analysis of 166 cases[J].Gynecol On-col,2012,124(3):490-513.

[6]MANDIC A,NOVAKOVIC P,MIHAJLOVIC O,et al.Clinicalst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 in FIGO stageⅡB cervical cancer[J].J BUON,2008,13(1):51-54.

[7]赵淑萍,王泽华.巨块型宫颈癌Ⅰb2~Ⅱb期68例术前全身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4):271-273.

ⅡB期宫颈癌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ⅡB期宫颈癌患者。所入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且自愿选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6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3D-CRT治疗组 (28例) 和IMRT治疗组 (32例) 。3D-CRT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44.5±1.5) 岁;病理类型:鳞癌24例, 腺癌4例。IMRT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46.3±1.7) 岁;病理类型:鳞癌者30例, 腺癌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在CT断层扫描下进行定位。3D-CRT治疗组用Precise加速器, 剂量率为400 c Gy/min, 予以10 MV X线照射, 患者以40 Gy分20次外照射4周后, 行后装放疗, 每周1次, 6 Gy/次为A点照射剂量。IMRT治疗组用Pinnacle 8.0 m治疗计划系统, 加速器及剂量率同3D-CRT组, 以6 MV X线照射, 患者以36 Gy分15次外照射3周后, 行后装放疗, 2次/周, 5 Gy/次为A点照射剂量。

1.3 观察指标

1安全性评价标准:在放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和定期复查。采用放射肿瘤学协作组 (RTOG)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 (EORTC) 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和直肠放疗反应情况进行评价。2生活质量评定标准:采用宫颈癌患者生命质量测评量表 (FACT-CX) 进行放疗前、2年后的生活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 患者化疗前、后放疗反应的发生率用n/%表示, 用χ2检验;患者化疗前与化疗2年后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放疗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放射治疗后, IMRT治疗组患者的膀胱和直肠放疗反应平均发生率均低于3D-CRT治疗组患者, 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3D-CRT治疗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放疗2年后,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 IMRT治疗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较3D-CRT治疗组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目前, 宫颈癌已对女性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宫颈癌通过淋巴转移和直接蔓延途径转移, 临床可见阴道流血、排液等, 多数患者就诊时已错失手术的最佳时机。对于中、晚期的宫颈癌而言, 化疗成为治疗的首选方法[4]。直肠膀胱受放疗损伤可能与黏膜受到的放疗照射的剂量有关, 在放疗过程中黏膜前体细胞会受到损伤, 影响到功能性绒毛细胞更新速度, 进而减少了黏膜上皮细胞及隐窝细胞数量, 同时, 肥大细胞诱导产生相关细胞免疫因子, 从而引发炎症反应[5], 其具体表现为:直肠以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为主, 严重时可见溃疡、便血和穿孔等;膀胱以尿频、尿痛、尿急、尿血等症状为主。

注:与化疗前比较, *P<0.05;与治疗2年后3D-CRT组比较, #P<0.05。

本研究通过对3D-CRT与IMRT对Ⅱ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比较发现, IMRT治疗组患者的膀胱和直肠放疗反应发生率低于3D-CRT组, 且放疗2年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3D-CRT治疗组高。这可能与IMRT治疗放射损伤较少有关。然而疾病预后情况与患者个体的情绪、生活习惯、生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如何提高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水平这一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分析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对Ⅱ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ⅡB期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D-CRT治疗组和IMRT治疗组。放疗前、后采用RTOG/EORTC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及直肠放疗前后反应进行评价;采用FACT-CX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与3D-CRT治疗组比较, IMRT治疗组患者的膀胱和直肠放疗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放疗治疗2年后,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升高, IMRT治疗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3D-CRT治疗组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IMRT治疗可明显减少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放疗反应,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

参考文献

[1]马代远, 杜国波, 谭榜宪, 等.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治疗Ⅱ期宫颈癌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2, 41 (17) :1693-1695.

[2]FERRANDINA G, MARGARITY PA, SMANIOTTO D, et al.Longterm analysis of clinical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in locally advanced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administered concomitant chemoradiationfollowed by radical surgery[J].Gynecol Oncol, 2010, 119 (3) :404-410.

[3]孙光伟, 袁敏, 程静新, 等.两种不同途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对比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4 (4) :347-350.

[4]WEN CH, FENG XQ, LUO RC.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dvanced cervical carcinoma by nedaplatin combine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J].J Chin Gerontol, 2012, 32 (6) :1303-1304.

ⅡB期宫颈癌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长期随访的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从中筛选出临床分期ⅡB~ⅣA期,病理学确诊为宫颈腺癌的患者共118例。患者采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临床分期(因FIGO 2009新分期与FIGO 1994旧分期对ⅡB期及ⅡB期以上的宫颈腺癌分期无变化,故不需重新进行分期)。所有病例资料完善且定期随访。患者平均年龄40.5岁(23~80岁),其中行单纯放疗52例,同步放化疗66例。

1.2 治疗方法

52例行单纯放疗的患者均采用:(1)盆腔外照射:照射源为钴-60(60Co),总剂量40~55Gy;(2)腔内后装治疗:高剂量率方案放射源为铱-192(Ir192)。A点总剂量36~42 Gy,分6~7次照射,6~7周完成。66例同步放化疗的患者除上述放疗方案外给予同步化疗,均采用静脉给药。化疗方案有氟尿嘧啶+顺铂或顺铂周疗。

1.3 随访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定期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12月。第1~2年随访每3个月复查1次;第3~5年每6个月复查1次;之后每年复查1次。生存时间为患者从开始治疗到失访、死亡或随访截止时间。失访4例,失访率3.4%,失访者自失访之日按截尾数据处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5年生存率的差异,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年生存率

118例ⅡB~ⅣA期宫颈腺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47.5%。单纯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2.7%和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5,P=0.002),见图1。

2.2 临床分期分层的5年生存率

ⅡB期5年总体生存率为57.7%,ⅡB期单纯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8.3%和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1,P=0.184),见图2。ⅢB期5年总体生存率为31.4%,ⅢB期单纯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2.2%和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8,P=0.010),见图3。因ⅢA及ⅣA期患者例数过少,未列入分层分析。

2.3 组织学分级分层的5年生存率

G1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6,P=0.250),见图4。G2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0,P=0.021),见图5。G3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8.2%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6,P=0.007),见图6。

2.4 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根据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及治疗方法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分娩次数及肿瘤大体形态与预后无关(P>0.05)。见表1。

2.5 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对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及治疗方法是影响ⅡB~ⅣA期宫颈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宫颈腺癌是较为少见的宫颈癌病理类型,但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却相对增加[4]。宫颈腺癌的治疗原则与鳞癌基本相似,早期以手术为主,中晚期以同步放化疗为主,NCCN指南并未将两者区别对待。和宫颈鳞癌不同的是,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已成为中晚期宫颈鳞癌的标准治疗并得到广泛肯定,而同步放化疗应用于中晚期宫颈腺癌的研究较少。有学者认为宫颈腺癌对放疗不如鳞癌敏感,治疗效果欠佳,尤其是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5]。本研究中52例单纯放疗组5年生存率为32.7%,远低于文献报道的宫颈鳞癌5年生存率,这就为宫颈腺癌放疗不敏感提供了证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进行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的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同步放化疗在ⅡB~ⅣA期宫颈腺癌治疗中的疗效问题,从而为ⅡB~ⅣA期宫颈腺癌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

3.1 ⅡB~ⅣA期宫颈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分析

理论上宫颈腺癌以内生型生长、形成桶形宫颈以及侵及子宫峡部及子宫内膜常见,常规的放疗计划常因肿瘤边缘来自于腔内放射治疗剂量不足而致使肿瘤局部有效放射剂量减少[6]。同步化疗配合放疗,有放疗增敏的作用,同时有望达到杀灭亚临床转移的目的。Nagai等[7]通过对32例ⅡB~ⅣA期宫颈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4例患者进行单纯放疗,8例患者进行单独使用顺铂的同步放化疗,10例患者进行顺铂+紫杉醇的同步放化疗,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1%、25.0%和74.1%。虽然该研究的样本例数较少,但证实了同步放化疗治疗宫颈腺癌的有效性。但也有研究认为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在改善预后方面没有差异[8]。

本研究中单独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5年生存率按临床分期分层比较,ⅡB期无明显差异;而Ⅲ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组织学分级分层比较,G1无明显差异;而G2、G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同步放化疗可以提高ⅡB~ⅣA期宫颈腺癌的5年生存率,特别是对ⅢB期及组织学分级G2以上的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提高5年生存率效果更为显著。

3.2 ⅡB~ⅣA期宫颈腺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多数文献报道宫颈腺癌的5年生存率比鳞癌低10%~20%。本研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及治疗方法均是影响ⅡB~ⅣA期宫颈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宫颈腺癌患者临床分期越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越低,这和Baalbergen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Marchiole等[10]认为,径线较小的腺癌与鳞癌预后无明显差异,但随着肿瘤最大径线的增大,与宫颈鳞癌患者的预后差别越显著。同样,我们认为肿瘤最大径线>4cm是影响宫颈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方法也是ⅡB~ⅣA期宫颈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步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更高,预后更好。

综上所述,ⅡB~ⅣA期宫颈腺癌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能够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尤其是对ⅢB期,组织学分级G2、G3的患者,同步放化疗的远期疗效显著高于单纯放疗。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和治疗方法均是影响ⅡB~ⅣA期宫颈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但是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因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对治疗的耐受差异而存在选择偏倚,因此对于ⅡB~ⅣA期宫颈腺癌而言,本研究的结果以及同步放化疗方案的选择仍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

[1]Seoud M,Tjalma WA,Ronsse V.Cervical adenocarcinoma:Moving towards better prevention[J].Vaccine,2011,29(49):9148-9158.

[2]Pimenta JM,Galindo C,Jenkins D,et al.Estimate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and potential impact of prophylactic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J].BMC Cancer,2013,13:553.

[3]NCCN Guidelines Version 2.2015.Panel Members Uterine Neoplasms[S/OL].http://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uterine.pdf.

[4]Hovland S,Muller S,Skomedal H,et al.E6/E7 mR NA expression analysis:A test for the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n clinical prognostic procedure[J].Int J Oncol,2010,36(6):1533-1539.

[5]Huang YT,Wang CC,Tsai CS,et al.Long-term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adenocarcinoma/adenosquamous carcinoma of cervix after definitive radiotherapy[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11,80(2):429-436.

[6]孙建衡,蔡树模,高永良主编.妇科肿瘤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669-677.

[7]Nagai Y,Toita T,Wakayama A,et al.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paclitaxel and cisplatin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J].Anticancer Res,2012,32(4):1475-1479.

[8]Peters WA,Liu PY,Barrett RJ,et al.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pelvic radiation therapy compared with pelvic radiation therapy alone as adjuvant therapy after radical surgery in high-risk early-stage cancer of the cervix[J].J Clin Oncol,2000,18(8):1606-1613.

[9]Baalbergen A,Ewing-Graham PC,Hop WC,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J].Gynecol Oncol,2004,92(1):262-267.

ⅡB期宫颈癌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行广泛性宫颈或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623例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3~78岁,平均(46.0±12.9)岁。入选标准:①病理结果证实为宫颈癌,根据2009年FIGO分期标准[2]进行分期,符合ⅠA~ⅡA期;②初次在本院治疗;③临床资料完整可靠。排除标准:①非浸润性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淋巴瘤或黑色素瘤等非上皮性肿瘤;②转移性宫颈癌;③未切除髂外末端淋巴结。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607例患者均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余16例患者有生育要求,且临床分期为ⅠA期,行广泛性宫颈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37例鳞癌患者因术中探查卵巢外观无异常,且年龄<45岁,故术中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全部患者均清扫闭孔、髂总、髂外、髂内、髂外末端淋巴结,具体清扫范围包括以下范围内的所有淋巴脂肪组织:下界是腹股沟韧带,上界是髂内外动脉分叉处上5 cm,内侧界是输尿管外侧,外侧界是腰大肌內缘,底部界是闭孔神经表面。部分患者术中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同时行其进行活检。将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结按照部位进行标记,送病理检查,记录每个患者术中各个区域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和转移数目。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组及未转移组。

1.2.2 病历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有无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宫颈肌层浸润深度以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描述,χ2检验进行比较,用t检验进行比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术中发生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腔淋巴结转移状况

如表1所述,623例患者共切除盆腔淋巴结12507枚,每个患者切除10~43枚,平均(20.1±5.3)枚。共切除髂外末端淋巴结2 493枚,每个患者切除1~13枚,平均(4.0±1.6)枚,其中左侧切除1 268枚,每个患者切除0~8枚,平均(2.04±0.63)枚,右侧切除1 225枚,每个患者切除0~7枚,平均(1.97±0.48)枚。病理结果表明623例患者中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者158例,转移率为25.4%,其中103例(16.5%)患者发生闭孔淋巴结转移,78例(12.5%)患者发生髂内、髂外淋巴结转移,19例(3.1%)患者发生髂总淋巴结转移,15例(2.4%)患者发生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12例(1.9%)患者发生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发生转移的髂外末端淋巴结数目共有15枚,包括左侧8枚,右侧7枚,其中13枚均合并其他盆腔淋巴结转移,2枚(分别发生在ⅠB2期和ⅡA1期)为孤立性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未发现其他淋巴结转移。见表1。

2.2 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623例患者中15例患者出现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41%,归为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组,其余608例患者归为髂外末端淋巴结未转移组。两组的临床分期、LVSI、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是否发生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为因变量,对上表中的P<0.50的各因素按照表3进行赋值,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VSI、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是患者发生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2.4 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方面,盆腔淋巴囊肿最为常见,共出现280例(44.9%),其中囊肿直径<5 cm、5~10 cm和>10 cm分别有142例、126例和12例。其次是下肢淋巴水肿10例(1.6%),其中有7例合并盆腔淋巴囊肿。输尿管损伤最为少见5例(0.8%)。

3 讨论

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其转移的主要途径,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息息相关。对于早期宫颈癌而言,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其标准术式,但对于是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还是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仍有争议,系统性淋巴结切除虽然可阻断淋巴结转移途径,但增加下肢淋巴水肿、血管神经损伤、淋巴囊肿等发生风险,影响患者术后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但如果进行选择性淋巴结切除,则可能漏掉转移的淋巴结,增加患者复发及转移的风险。对此,既往多个研究探讨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寻找前哨淋巴结,以此指导临床治疗。OULDAMER等[5]分析27篇相关文献,发现在1 30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83.7%患者的前哨淋巴结为闭孔、髂内和髂外淋巴结。国内黄龙等[6]回顾性分析960例ⅠB~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0%,其中闭孔、髂外、髂内淋巴结的转移率最高,分别为20.4%、7.1%和6.6%。本研究中623例患者中158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者,转移率为25.4%,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最常见(16.5%),其次是髂内、髂外淋巴结转移(12.5%),与之间的研究结果相似。并且本研究中ⅠA1期和ⅠA2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和0.0%,与HIRSCHOWITZ等[7]报道的结果相似。而其他分期患者的转移率均超过20%,可见虽然FIGO制定的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中没有提及淋巴结转移状态,但临床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息息相关,临床分期越晚,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越差,侵袭能力越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也越大。

髂外末端淋巴结是一组沿着髂外血管分布的淋巴结,位于旋髂深静脉至腹股沟韧带之间,以往笔者将它归为腹股沟深淋巴结,但真正的腹股沟淋巴结是与股动脉、股静脉伴行的位于股管内的淋巴结,不属于盆腔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内。已有研究报道,髂外末端淋巴结切除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8]。由于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率很低,而清扫难度较大,切除后又容易发生下肢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出血等并发症,增加手术时间,故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切除。本研究623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发生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4%,稍高于姜桦等[9]报道的1.7%。15例发生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分期均为ⅠB期(2例)或ⅡA期(13例),无1例出现在ⅠA期,故笔者认为对于ⅠA期的宫颈癌患者,可考虑保留位置较深、清扫难度较大的髂外末端淋巴结,既减少手术时间,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LVSI在病理学的定义就是由扁平内皮细胞包绕成的间隙中见到肿瘤细胞,而肿瘤转移就是肿瘤细胞先侵入间质和脉管系统,形成癌栓,然后扩散,因此LVSI是淋巴结转移的基础。PALLAVI等[10]回顾性分析360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显示LVSI和宫颈深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MILAM等[11]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提示其与LVSI有相关性。ZHANG等[12]研究41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资料后发现脉管浸润着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脉管浸润者。潘秀玉等[13]回顾性分析286例ⅠA~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间质浸润和肿瘤直径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组的LVSI发生率为33.3%,显著高于髂外末端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VSI是患者发生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以往的研究报道[14]结果一致。发生LVSI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出现髂外末端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未发生LVSI患者的2.796倍。

ⅡB期宫颈癌范文

ⅡB期宫颈癌范文(精选7篇)ⅡB期宫颈癌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病例资料完整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