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变革初探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61

变革初探范文(精选10篇)

变革初探 第1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中, 企业通过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一方面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具有评价功能。因为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管理环境的变化, 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适当调整。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 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 是财务运行的一种驱动力。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 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目标, 对优化理财行为, 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 具有重要意义。

2 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解析

2.1 利润最大化

视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目标的人们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 利润越多则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 越接近企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支持者认为:1) 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无论是公司或是企业, 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 追求最大利润是每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角逐的企业的现实目标。因此, 利润最大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符合企业存在之目的。2) 对上市公司来说, 剔除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股东评价企业业绩的信息只能从其会计报表中获得。股东在会计报表中能够寻找到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企业利润的高低。3) 目前考察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指标及其辅助指标, 也是以利润为基础的, 利润的高低决定着这些指标的优劣。

利润最大化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之上的, 但利润最大化在长期的实践中暴露出了致命的弱点, 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如由于没有考虑到获取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大小, 往往导致企业决策者为追求高利润, 无视风险大小, 盲目地优先选择高风险项目。

这一目标能促使企业改进技术, 加强管理, 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 但没有考虑利润的时间价值;未考虑所获取利润和资本投入量的关系;未考虑所获利润承担风险的大小。因此, 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可导致各种短期行为, 同时还会因不能科学计量风险因素, 而导致决策失误。

2.2 每股收益最大化

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将企业实现的利润额同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数进行对比, 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 可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进行比较, 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仍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利润风险因素, 也不能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2.3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指企业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合法的经营, 使企业的净资产不断增值, 使企业所有者的财富达到最大化程度, 使每股收益最大。这个目标, 既是经营者想要达到的目标, 更是投资者所期望的目标。应该说, 在这个问题上, 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应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

但“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从非上市企业来看, 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 但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 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从上市企业来看, 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 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 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 因而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

股东财富最大化考虑了风险因素, 便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比较, 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短期行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资本市场上又演绎为股价最大化。但是, 该目标只适用于上市企业, 且仅仅强调股东的利益, 缺乏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视, 容易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集团以及社会的矛盾。同时, 股价受多种因素影响且经常变化, 有时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无关。事实上, 即使在一些证券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 该目标已基本不再为人们所接受。

2.4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定义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 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

按此理论观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完美的财务管理目标, 它考虑到了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润分配的均衡性。但是,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企业价值最大化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是非上市企业的价值需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 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且大多使用估计, 实际上使企业难以操作, 实用性不强;二是缺乏一个能合理衡量企业股价的机制和市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规范, 市场非理性的投资远远超过理性投资, 股价波动剧烈, 较多地偏离了企业的真实价值;三是投资者很少参与企业的直接管理, 当企业与投资者目标不一致时, 财务管理就会倾向于企业本身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四是对一些涉及社会责任的问题, 如伪劣产品、职工工作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 没有给予重视。

因此, 企业价值最大化在我国当前还只能是一个理论公式和理想的发展目标,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却并不大。

3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新认识

“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 它们虽然分别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 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和要求, 每一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并在实践中有一定的运用, 但这些目标更偏重于经济效益最大化, 淡化了社会效益, 尤其忽略了生态效益, 难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和谐发展, 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 缺乏高瞻远瞩的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

企业环境复杂多变, 这就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为防范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要以企业发展为核心, 开发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 以求获得企业效益增长的战略。从另一角度看, 财务管理发展目标是以企业战略来制定的, 财务管理整体目标就是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目标的, 二者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 也就是由单一的财务资本运作和收益分配等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升到与企业发展战略同等重要的核心管理, 这既是一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也是一种以企业为核心的理财理念。

财务管理目标应随企业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是一个动态过程, 而不是一个终极的静态过程。财务管理目标应具有全局性, 既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 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 更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 同时注重现有的活动和将来可能的活动, 可以提供更多的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同时注重观察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增强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 力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财务管理不只追求短期效益, 而是从战略角度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 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变革初探 第2篇

【中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各阶层的关注,学界对其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作为其重要内容,执法方式变革这一课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我国在行政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经济、民事和刑事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多元化思潮和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滞后所带来的问题逐渐增多,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纠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思。解决好基层执法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保障公司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执法方式变革的关键。本人通过对相关的专业学术专著、期刊、学术论文的学习和对基层行政执法现实案例的研究,结合自身从事的公安消防工作,对基层执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深挖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基层执法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滥用自由裁量权、职权不清、作风粗暴等错误执法方式的根源,明确了基层执法机关执法理念错位、执法体制落后、人员素质亟需提高等深层次原因,为下一步整改提供了依据。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政府也在努力塑造服务型政府,这为基层行政机关的执法方式变革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分析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提出了以和谐执法方式作为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的重点,并就基层行政机关和谐执法方式的建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谐执法方式的建构包括树立和谐执法的意识、完善和谐执法机制、提高和谐执法的能力、创新和谐执法方式等几个方面,对现有执法方式提出了上至指导思想、下至具体办法的全方位改革思路。尤其在改革创新方面,本文参考了国内外行政执法先进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依据我国基层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就行政执法和解制度、与行政执法相对人建立联络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强化责任追究机制等新型执法方式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初步为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的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作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执法理念,和谐执法方式在基层行政机关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防止权力滥用,还可有效地协调基层行政执法中合法性与合理性、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执法效率与执法公正的关系,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在实践在才能得到检验,希望本文能为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尽到微薄之力。

【英文摘要】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the reformation of China’s

administration system start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ety.The research of the academic field is also going wider, deeper and more detail.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rocess, the subject of changing the way of law enforcement is coming out step by step.Our country had already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t the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But compared with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n the economy, civil and criminal parts, the administrative part is still less developed.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high-speed developed economic society, with the society diversification trend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itizens’consciousness, the dated law enforcement style of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 leaded a serie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Problems are increasing gradually, which caused widely attention and concern.The key point to revolute the way of law enforcement i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law enforcement, protect and guarantee the right of company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our society.I made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n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 law enforcement process, which through my deeply research on different kinds of professional academic monographic, journals, academic paper and the actual cases on law enforcement of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 and also, combined with my working

experience in the public secure fire department.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to the next correction step, I found out the reasons for such problems.The primary causes are

the?substantive?law?is?superior?to the procedure law, abuse of discretion, unclear authority, and rough enforcement style.The deep-seated reasons are displacement of idea, backward in enforcement system, and the low personnel quality.For now, our country is encouraging people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is also trying to be shaped as a service-oriented kind of government, which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changing the way of

administrative organ law enforcement.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put the harmoniously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way of administrative organ law enforcement,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oth theoretical basis and political basis.And also gave a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construct a harmoniously way of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enforcement.To

constructed a harmoniously way of law enforcement included,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harmoniously law enforcement, complete the mechanism of harmoniously law enforcement, make

improvement of harmoniously law enforcement ability, make innovations of new ways of harmoniously law enforcement, and so.Pointed out not only guiding ideology, but also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changing process.In this article,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referred advanced theories and practical result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on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sid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blems in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pecific expounded the reconciliation syst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counterpart contact mechanism, standardize discretion, make improve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rate,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responsibility, and so on,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innov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The

harmoniously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s a new law enforcement idea of harmoniously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has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in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 application.It is cannot only protect the right of citizen efficiently, and avoid abuse of power,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our society.No matter what kinds of theory are all have to be test in reality.I hope this article can contribute more or less to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novation process.【关键词】基层行政机关 执法方式 变革 和谐执法

【英文关键词】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ways

of law enforcementreformationharmonious law enforcement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 :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发表委托和一对一论文写作指导服务。

【目录】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初探

4-6ABSTRACT6-7引言10-12摘要第一章 执法方式变革的必要性12-23第一节 现有执法方式滞后12-14

第三节 执法体制不完善

二、基层行政执法机第二节 执法理念落后14-1515-20

一、执法依据不完善15-16

关职权划分不合理16-18

18-19

三、基层行政执法利益部门化第四节 缺乏有

四、执法监督制度不合理19-20

效的执行力20-23

23-28第二章 执法方式变革的对策建议第二节 和第一节 和谐执法方式的提出23-24

谐执法方式的理论基础24-25

础25-28

前言28第三节 和谐执法方式的政治基第一节 第三节 完第三章 和谐执法方式的建构28-40第二节 树立和谐执法的意识28-31

善和谐执法机制31-34

34-36第四节 提高和谐执法的能力第四章 执法

第第五节 创新和谐执法方式36-40方式变革的意义40-45

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42-45

信息技术促进问题化教学变革初探 第3篇

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是指在信息化背景下,谋求整合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来支持和提升问题化教学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教学问题设计的丰富性

应试型的教学,强调设计那些良构明确,易于形成标准答案和考核评定的问题,忽视了学习者的持久理解和长远发展,使他们在创造性培养、综合问题解决能力、高级思维技能上形成大量空白。因此,对于问题化教学而言,必须全面考虑各种教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教学内涵,实现教学问题设计的丰富全面性。

2.教学问题设计的可操作性

尽管与问题化相关的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不可尽数,但是,当落实到具体操作模式时,就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因此,问题化教学不但强调教学问题的丰富性,还将研究怎样设计教学问题,怎样为教学者提供教学问题设计的操作支架和参考线索等。

3.教学问题解决时空的弹性化

受应试教育压力,传统教学设计常以针对单个知识点的课时为设计周期,把内容急迫地与教学目标一一严格对应,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实施受缚于极度的微观局限,不能在更大规模上进行弹性的统筹设计。因此,要重点解决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问题设计范畴和解决时空的弹性化。

4.问题化教学的技术支持

在信息化背景下,问题化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各种可能支撑作用,并通过分析来梳理从问题化视角出发的支持教学问题解决过程各环节的信息技术特性和常见应用方法。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的倾向与现状

1.信息技术:教学变革的时代机遇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话,教育的全面革新取决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诸要素的“合力”作用。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员,技术工具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发挥着独特的辅助作用。从毛笔到粉笔、从纸张到黑板、从竹简到书籍、从电视到电脑,从计算机到网络,技术工具的作用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当技术要素不断发生变化时,教育生态系统也将受到变革的影响。

历史表明,往往一次大的技术进化,就将引发大规模的教与学的变革。这是因为,新技术必定带来新的学习关系和新的教育关系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信息的社会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造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从而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例如,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与学的资源分布发生了巨大改变,各种数字化、电子化的活性教学资源进入教学视野;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控制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这种关系转变,可以类比于社会变革中生产关系变化的大震荡,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传统教育教学系统的强烈反弹。但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范式转变,已经形成一种时代大趋势,其走势已经日渐明晰,为人所识。

2.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实践的趋势

近年来,信息技术正从在教育中独为一家(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逐步发展为与学科课程实践密切相整合的趋势。这种整合趋势,表现为通过把信息技术与各门或多门学科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与课程融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实践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有研究者指出,通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能够优化课程的空间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创建课程材料包等。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使用,更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包括: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提供对附加学习资源的接触,满足多种学习风格的需要;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来促进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习者能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学科和专家展开交流,提升学习者的创造性等。

对于这种整合趋势的重视,在教改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趋势不容质疑,而整合的主旨也并非是把技术简单地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而在于如何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优势,更好地达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认识的多元观

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认识,一直是信息化教育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Janssen(1996)曾指出,计算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包括:从计算机中学(LearningfromComputer,例如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计算机(LearningaboutComputer,例如信息素养);用计算机学习(LearningwithComputer,例如认知工具)等三个概念。这三种关系体现了人类学习特性与计算机关联紧密度的逐渐增加。

4.课程实践中技术应用的现状认识

首先,从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实践应用的必然性上来看,势在必行。并且,这种整合的表现维度是多方面、多层面的渗透与融合。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资源媒体,还可以作为支持教学的通讯工具、效率工具和认知工具,作为发生教与学的环境等等,它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成分与变革因素。一项关于“技术密集的课堂”的实践研究就表明:使用计算机能够把教师的教学实践转向一个更加科学的方向,以此促进学校改革目标的实现。贝克尔(1998)发现,那些已经变传统事实灌输型教学为知识建构型教学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在教学中熟练应用计算机的教师。他们常把Internet融入教学实践之中,而这些实践又改变了他们的传统教学法。

其次,从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有效性来考虑,它只是为真实、高效、投入的学习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支持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切困难。我们应当认识到,技术的教学使用是一种促进提升的手段,而非终极性目的。在许多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由于出自于“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的目的,经常出现师生盲目、硬性使用技术来进行操作的疲于奔命现象,事实上造成对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本原迷失。事实表明:一旦在教学中缺乏明确正确的目的和问题来引导指向,为完成任务而使用技术,不但无助于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思维发展,反而有碍于培养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提升。在这些情况下,师生们表面上都好似热火朝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教学实践的结果却是,一场忙碌下来之后学生并无所得,甚至几乎并不知道学习有何意义,为何而学,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这种只关注技术理念炒作而不关注教学法本身的做法,显然只是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来美化教学实践,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必然

综上种种,可以对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重要性、问题化相关教学设计模式需求、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应用等方面得出以下概括性小结。

其一,宏观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极其需要关注教学中的问题性。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的宏观背景下,“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高级思维技能和综合能力有着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实验周期的影响,对于问题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和培养,不能立即直接在学习者身上得以反映。但是,作为教学一线执行者,教师极有必要高度重视这种问题化需求,在学科课程教学中以优质的问题化教学设计和实践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二,各种问题化相关的教学研究,启示我们必须着手尝试新的研究探索。关注和聚焦问题的相关教学研究已经十分普遍,亦引起教学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它们是进一步开展问题化教学研究的基础和财富。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化教学的相关研究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果能够对其优点加以整合并提升,将为研究和处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实施提供很好的素材。

其三,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新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有其必然意义。其关键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渗透到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各个环节中,避免产生“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从而使技术为学习者解决问题、发展认知、提升思维起到更好的作用。

因此,本文认为:极有必要研究一种能够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可操作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构想难度大,实现不易,甚至可能限于在应试教育背景的压力下难产或发育缓慢,但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已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胡小勇.信息化教育中的知识框架:结构与关系.全球教育展望,2004.

[4] 成玲.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7(4).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变革初探 第4篇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原因

《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课程应坚持基础性、具有时代性、体现多样性,要求不仅要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衔接,更应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倡导主动学习,培养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捆绑式应试教育所采取的教师划重点、题海战术不仅扼杀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更使学习缺乏后劲,而且不利于我国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只注重结果的应试教育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毫无裨益,学生、教师、社会迫切希望进行变革。因此《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指导学生学习;既能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由证来”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新课改已在我国全面推广近十年时间,但受几千年应试教育和现阶段对学生评价过分强调选拔的影响,并不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当前历史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且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但是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独立思考机会和提出问题机会都不多,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学生积极性低;二是学生信息获取时间和渠道皆有限,对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三是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存在差距,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进度推进缓慢;四是专题+模块教学结构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容易产生困惑。

新课改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学习,客观上给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初中编年体历史教材不同,它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进行了整合,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变化了认识问题的角度,将抽象理论和真实的史实相结合;但是它脱离了教学实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求学生扎实、系统的掌握初中历史,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而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给学生学习增添了困惑。如何顺利解决这一矛盾,是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历史教学方法

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相比较,新课改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侧重于记忆和知识网络和教学方法单一的缺陷,总体上按照“史料”优先,“问题”引领,“自主”探索,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开展主体性学习。新课改的基本精神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以往教学过程中灌输式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增强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独立思考,亦可进行探讨或辩论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能力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独立性得到加强、创造性得到提升,帮助他们准确掌握知识,激发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显著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倡导,其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为方法和步骤,独立探索、尝试和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相应原理或结论的教育活动。其核心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研究问题,因势利导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新课改后历史课程专题学习涉及知识庞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难度大,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分组,明确各自责任分工,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完成共同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为高中历史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运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刺激学生的感观器官,生动、有趣的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使课堂具体、形象,多样亦可实现课堂资源优化组合。教学实践表明,其将传统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教学手段灵活多变,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教学方法除了以上列举的还有很多也各有特点,教学实践表明单一教学方法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方法有机组合融为一体并恰当运用,实现课堂形式多样化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条件下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需要每一位教师仔细思量。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摘要:新课改要求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尤其是采用专题+模块的历史教材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迫切需要进行变革,本文对高中历史课程变革原因、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关颖.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方法[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1(3).

[2]唐岸映.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文史,2011(9).

[3]李琼.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之思考[J].教学实践研究,2011(2).

变革初探 第5篇

平衡车、思维车、体感车、代步机器人

——命名的困惑

虽然国内已经有很多厂家切入到电动智能平衡车行业,但是这类车到底应该叫什么名字,却没有谁能够真正说清楚。因为每个厂家都给它赋予了一个名字,都有其背后的理由。如果要将这块蛋糕做大,当务之急是给它取一个统一的名称,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大家的认知度,才是打通市场的更好办法。如果大家连其名字都叫不出来,在网上也没法搜索它,在现实中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如果它的名字不恰当,大家看了以后也是云里雾里,不知道通过这个名字看出它的什么功能和特征。在网上有些厂家或卖家甚至直接宣传自己的产品是赛格威(Segway)或中国赛格威,赛格威估计不会想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个统一的中文名称,大家最终才能像认知自行车、电动车那样一看到它就会有一个名字和概念在头脑中跳出来。

深圳市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周伟比较支持体感车这一名称,他解释道:“叫体感车是因为这类车的技术本身就是体感技术。体感车能讲明白用什么技术实现了这个产品。体感技术分为惯性体感技术和光学的体感技术,智能手环用的就是惯性体感技术。光学体感技术是通过红外、激光、雷达、摄像头来识别,获得信息要比惯性感测获得的更多,比如用手或笔在空中画,具有惯性感测技术的机器就知道我们画的是什么,然后可以体现到屏幕上。体感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机交互方式。体感车这个名字很清晰地告诉了别人车是通过什么技术实现的,以及它的原理是什么。”乐行的用户们大概已经对体感车这个名字比较熟悉了,但别的企业以及其它产品的用户却持有不同看法。

思维翼,顾名思义,将其产品同思维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思维翼山东总代理邱和梓说:“思维翼意味着让你的思维长出翅膀。”思维翼这一品牌名称的由来。通过重力感应,车可以感知用户的想法,从而按照用户想法改变其速度或方向,好像人的思维与车的思维合到了一起。

上海新世纪机器人华南区总经理陈新杰说:“我们大车叫两轮平衡车,小车叫代步机器人。”虽然是同一个大种类,新世纪机器人公司给了两个不同的名称。

也许很少有产品的命名会遇到这么复杂的困惑,那么,到底应该叫什么?是应该让步一下,跟从先行者的叫法,以保持行业的统一性以及加强其认知度,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名称,以凸显自己的特色。这是从业者们的自由选择,无可厚非,但是统一战线好像在很多历史事件中都证实了其巨大的威力,统一名字只是其第一步,尚未做到。后面所面临的质量标准、材料标准、服务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会有很多人和稀泥。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大家的努力,也少不了集体的反思。

在反思中前行

早在2010年9月就有一则新闻报道,英国亿万富翁Jimi Heselden在位于英国北约克郡的住所附近意外身亡。值得关注的是,此人是风靡全球的两轮电动车赛格威公司的老板,而他出事时正是驾驶着自己公司生产的赛格威两轮车。除了这次事件之外,也听说有些用户在使用电动智能平衡车时摔倒甚至受伤。对于拥有众多交通工具的现代人而言,实在不是特别有必要去冒险尝试新的交通工具。如果安全问题不解决,电动智能平衡车也会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更不可能颠覆现代的交通方式。

幸运的是,只要使用方法得当,尤其是所驾驶的是小型的电动智能平衡车,再加上其材料、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保障的话,一般还是可以保障其安全性的,厂家也在为保障其安全性做各方面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安全这把剑会被取下来,人们也会更加放心地使用这款具有革新意义的产品。然而,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边反思边前行的行业总会给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带来比较正面的结局,如何增强产品的安全性从长远来看总要比短期获利重要得多。

易步销售经理张亚锋提到安全问题时说:“买这类车的人就是觉得比较好玩,实际使用中,很少有人摔倒的。当然,很多人会有一个适应过程,需要慢慢学习。如果玩得很疯,没有按照要求操作,可能会摔倒。”当然任何工具都有利有弊,有人将自行车玩得出神入化,也有人在自行车上坐都坐不稳,用户的技术问题要自己去提升、学习,产品的质量却要靠厂家去把控。上海新世纪机器人华南区总经理陈新杰声称他们产品的安全性可以保证,他说:“消费者只有去体验我们的车,才能感受到车的乐趣,才能明白到这个车是没有危险的。我认为我们这个车比自行车安全很多倍,因为自行车有重力加速度,我们是没有的。”

安徽颍上县的王小姐购买了一台小型的乐行体感车,其男朋友有一台稍大些的莱格威越野车。据王小姐介绍,二人在玩越野智能平衡车时,由于操作不当,吃了一些亏。玩体感车时比较小心,没出过问题。后来再玩越野车时更加小心了些,就再没出过问题。但同时王小姐认为智能平衡车的安全隐患值得大家关注,有待改善。她说:“一般不当操作也没有导致多严重的后果,就是磕磕碰碰,皮肤青青紫紫的。我认为主要是技术问题,不熟练就是容易摔。大家还是要小心,不然万一摔了,车是小事人出问题就不好了。我建议大家在购买或使用之前还是要专门去代理的门店那里学习一下,不然很容易摔跤的。”王小姐在逛街、去旅游景点玩时常常使用体感车,感觉非常新鲜、方便,但她感觉站久了会比较累,感叹如果能配个座位就好了。

深圳的乐行体感车用户周先生比较喜欢体感车,觉得这个产品比较酷。因为其有安全模式,可以限制速度,比较放心。周先生介绍,自己的太太在怀孕期间常常要去医院体检,虽然挺着个大肚子,却常常使用乐行体感车,夫妇俩对体感车的安全性非常放心。对于体感车,周先生也有些建议,他说:“一般在深圳使用体感车,路面情况较好,很方便。我上次把车带回湖北老家一趟,家里的路面环境不是那么好,用起车来就没有那么方便。我觉得这个车的底盘有些低,路面有小槛的话可以过,但会刮到底盘,建议底盘可以做得高一些。另外在操控失误的时候车也会撞到别的东西,车身会被刮、磨到,时间长了就没有那么美观了,如果外壳采用更好的材质就更完美了。”作为一个非常爱玩的人,周先生期待更完美的体感车出现,也希望车子可以提供更多玩的模式。

经过采访及个人体验可以得知,智能平衡车虽然在熟悉操作后会觉得很简单,但在刚刚骑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或动作幅度很大,车速或方向等可能会超出用户的控制,还是要提醒用户,安全第一。尽管厂家都想尽办法保证其产品的安全,但小心总不为过。并且,在新产品发展初期,即使有安全隐患,大家可能都还没有意识到或还没发现,等到真正有人出事之后,大家才会更关注其安全问题,才有头绪着手改进。在行业大潮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厂家负责反思的是产品本身的安全性,用户应该反思的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在反思中前行,车才会变得越来越酷,使用者也会获得更安全、开心的体验。

“我型我素”、各显神通

当两轮的体感车躺在很多车的后备箱中被带到公园、植物园、海边玩的时候,独轮体感车也在一些潮人的脚下呼呼生风,犹如哪吒的风火轮,在城市内穿梭,不用的时候就被斜挎到肩上。同时,在两轮体感车里面,还有小型与大型之分,个人在城市道路使用的话会更倾向于选择小型的,而喜欢在户外玩的个人还有政府巡逻人员则会选择大型的。从用户需求来看,不论是两轮的、独轮的、小型的还是大型的都各有其优劣势,至于谁会拥有更加灿烂的未来要看谁更能挖掘出用户更多需求了。

深圳市乐行天下科技有限公司CEO周伟说:“独轮和我们两轮的产品定位是有差别的,独轮是更加年轻的,很多‘屌丝’会比较喜欢,我们两轮的产品高端一些。大的产品更适合政府采购来用于巡逻等用途。我认为高端的个人应用还是会倾向于选择比较小的两轮体感车。我觉得独轮体感车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用过独轮的人会比较清楚。一般人每天花两个小时,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才可以学会,我断断续续花了一两个月才学会。”

思维翼山东总代理邱和梓则认为独轮车也不错,他说:“独轮车在很多场合可以使用,比如很多人会坐地铁上下班,而从地铁站到办公室的这段路一般都要用脚去一脚一脚量出来,走过去。使用独轮车就会很方便,就像哪吒的风火轮,还会有很高的回头率。和两轮车不同,独轮车是脚来调方向的,其左右平衡是靠惯性。灵巧的人会学得比较快,独轮车是真正的‘自行车’。当然不论独轮车,还是两轮车,都是做近途代步用的,不适用来赶路。以后当更多的家庭有了汽车之后,我觉得像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可能很少有人买了。但轿车和人之间还缺一个东西,便捷、轻松、容易携带的平衡车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路远的话大家会用汽车,近路就可以用这类平衡车。比如一些开20万元以上汽车的人,如果比较爱面子,可能你给他电动车他都不会骑,买自行车也会买10000多块的车,时尚的平衡车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市场。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后也许会有更炫的产品问世,比如可能会生产不带轮的交通工具,就用一个平板在地面上走。”

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华南区总经理陈新杰说:“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同的人需求也不同,不同类型的车可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使用这些产品的人,除了获得骑行的乐趣,还有吸引别人目光的乐趣。在小区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骑着这样的车去遛狗,比较方便。并且车有很多附加的智慧功能,对于发烧友比较有吸引力。未来车会变得更轻、更智能、更简便、更人性化。选择该类车时很多人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方便性,驾车就像走路一样,随停随走,这个车的速度像自行车的,不像电动车那么快。其次车比较轻巧,将来可能会在很多场合代替自行车。只要骑这个车骑了两个小时,它就和你的植物神经连到一起了。你看到前面有人了,走路的时候就不会向前倾了,身体一摆正,车就停下来了。对于独轮车,目前我们不生产,因为独轮的模式跟我们是两码事,它跟自行车原理一样,静止的时候站在上面是站不住的,必须把速度冲起来,才能保持物理平衡,靠惯性才能保持平衡,也可以说是动态平衡。我觉得独轮车学起来也很难,要专人教,可能要学半个月、一个月,而两轮车则几分钟可能就学会了。从安全性上来讲,我觉得两轮车更好,比如我们的车对车速有限制,最多能开到16公里每小时。但是独轮一瞬间却可以冲到很高的速度,太快的时候在大街上想随时停止是不太可能的,这样就比较危险。”

颍上县的王小姐目前使用的是乐行两轮车,她介绍,自己还不太敢使用独轮车,但她男朋友用了两三天就学会了。她告诉记者,看到很多小孩子学习独轮车会比大人更快。她说:“听说有些小朋友学习独轮车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学会了,主要是要依赖身体的平衡力。”至于到底要选择什么类型的车,一方面要看个人喜好,另一方面要看个人的学习适应能力,如果比较谨慎,胆子比较小,可能小型两轮车相对适合一些。

车的类型不同,其运用的场合也有所区分。比如赛格威作为一种大型车,一般很少有个人购买。美国人Sean Naef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赛格威在美国一般都是被用于执法人员巡逻,或者是在旅游景点租给游客使用,很少用作私人用途。在国内,也有政府部门采购大型的电动智能平衡车,但其更大的市场还是在私人领域。一些人觉得这种车很拉风,很酷,赢得不少回头率;有些人觉得这车和某部电视剧中出现的车是同一款,非常新潮时尚,有现代感;有些人觉得这车非常方便、省力,解决了很多不远不近的尴尬路途的代步问题。

深圳乐行体感车用户周先生所用的是小型两轮车,对于不同类型的体感车,他的看法是:“我觉得小一些的车很方便,轮子很小巧,我比较喜欢。也比较好学,用了十几分钟就学会了。我上班的时候有时候会带着体感车,在我去的那些地铁里面是不让骑的,但带着它走也很方便。在人群中穿梭也比较方便,跟个人行走一样,不用特意给别人让路,也无需专门有人给自己让路。有些大轮的车,我觉得太宽,当然大轮好像会更稳定,越障能力可能更强一些。而独轮的虽然便宜,但感觉骑那样的车像玩杂技一样,好像难度还挺高的。”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车,只要有足够的性价比,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中都能找到存活的空间。记者在地铁站附近、旅游景点等多次看到有人气定神闲地站在独轮平衡车上行走,如凌波微步。在采访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有的用户喜欢小型两轮平衡车,因为其方便轻巧,便于携带。也有用户喜欢大型两轮平衡车,因为其动力足够强,在户外崎岖不平的路上也可以使用。对于千万个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没有最好的类型,只要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逐渐做大的蛋糕正像Sean Naef所说,赛格威在美国没有那么多同行前来竞争,因为美国在高科技专利这块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赛格威不同,在中国不论是什么行业,只要处于爆发期或增长期,争先恐后涌进来的企业都不计其数。不怕不懂技术,不怕没有专利,不怕材料来源的问题,不怕服务还没准备好,很多人都是先涌进来,插一脚,寻求到自己的位置再说。当然在这些企业中有不少是有长远眼光的,有较强的技术根基,使用真材实料,打算放长线钓大鱼。但也有些风风火火闯入的小厂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浑水摸鱼而已。不管怎么说,这个行业在大家的参与下已经在慢慢热起来,这块蛋糕经过众人的努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大,其市场前景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

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华南区总经理陈新杰说:“这类产品原来的基数很低,最近国内市场呈现了跳跃性的增长。2011年我们的产品在全国的销售额不到400万,2012年的时候就到了1500万,2013年到了5500万,今年预计要达到3个亿。从今年1月到现在经销商的销售没断过,常常缺货。今年应该算是该行业的潜爆发期,到目前还有很多人对这类产品不了解,如果大家都意识到这个车的好处之后,我们的销售也会更好。原来一个月卖30台就不错了,现在最好的一个店一个月能卖到220台,一个月平均一个店可以卖80台左右。从购买者的主体来讲,消费者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白领阶段倾向于能分期付款。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会买给小孩来用,自己也可能买来用。另外一层是发烧友,他们比较喜欢的是一些小车,比如两万多块的,可玩性、科技含量更高一些的车。我认为这类车除了代步功能,还可以增强身体协调性,起到一定的运动、锻炼作用。我相信未来这个车会进入千家万户,随着销量的增加,价格也会慢慢下来。”

思维翼山东总代理邱和梓说:“该行业在北方很多地方还是空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目标客户群一般是拥有一辆20万元及以上的汽车的人,他们可以把车放到后备箱中,在大型会馆、购物中心、旅游景点等各地都可以用。现在大家的接受度在逐渐提升,大概一两年内大家都差不多可以接受这类产品了,再过两年,可能大家会切实感觉到这个东西确实比较好、比较方便。并且很多人在买了国产品牌的车之后也会逐渐意识到,中国技术做出来的东西不比国外的差。”

和很多人一味乐观的态度不同,深圳易步销售经理张亚锋同时也看到了行业及产品需要提升的地方,他告诉记者:“整个车的用途还没有到实用性的阶段,很多人也就只是买来玩一下。有人觉得这是身份的象征,有面子。如果有一天,真的大街小巷都有了这类车,反而还会影响那些人的购买欲。我觉得这个产品毕竟跟电动车不一样,电动车是明确的代步工具。而这类更适用于三五公里之内使用,从时间上看的话使用半个小时之内还舒服,但超过半个小时就会感觉比较累。如果需要走远的路,需要使用更长时间的话,电动车更实用。目前我们的产品特色是娱乐、代步、炫酷为一体的,主打形象是汽车伴侣,解决停车后几公里内代步的问题。并且,虽然整体市场在不断拓展,但要发展自己的市场也要经历一番探索。我们最早走的模式是在汽车店销售,但很不理想。因为汽车要求很高,汽车店主要是推广汽车,放在那里只是附带被推广,不会把你当作重要产品,不会有很大销量,后来我们发展到专卖店销售。再比如开始我们是打电话推广,后来发现大家一定要体验才会对车感兴趣,就常常带着车去找人,或者选择在有目标客户的地方带车出现,这样反而会有很多人主动来找我们。”

不可否认的是,电动智能平衡车的市场在慢慢崛起,接下来可能会以爆发式的速度上升,业内人士也都在默默给市场把脉,以便开出最完善的药方。在这块蛋糕慢慢变大的同时,却无法保证每个参与者最终都能分到一块,消费者总爱新鲜、创新的产品,他们是挑剔的。出于安全、质量、实用性、服务等各方面的考虑,价格从来都是一个使得很多人纠结的问题。

价格的博弈

新市场崛起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价格的不统一,因为厂家运营成本高等因素导致的产品价格高也会引发关于“暴利”的讨论。目前国内小型两轮智能平衡车的价格大概在10000元左右,起初,很多同类产品价格都在20000元左右甚至更高。随着市场的扩展,产品价格也都普遍下调。不过由于产品品类不同,产品售价也相差很大。一般越野版的两轮平衡车比较贵,警察或其他人士巡逻等专用的车则更贵,而独轮的平衡车一般售价较低。

说起价格,易步销售经理张亚锋说:“我们定位的是高端人士,我认为这类车目前还不是大众用品,只是高端人群的用品,而用户喜欢的话就不太存在价格过高的问题。这个市场现在还处在培育和引导阶段。作为新生事物,这类车目前成本很高。我们的价格是根据市场来定的,最早定价是19800元每台,去年销量达到一定程度,成本下调。”

与易步只有一款车只有一个定价不同,上海新世纪机器人有限公司所推出的不同的车都各有其不同价格。其华南区总经理陈新杰说:“我们的车小车是从9999元到16900每台,价格不等,比较高端的车每台是24000元左右。警用的大车每台是65000元,这一般是政府采购用,质量有严格要求,我们警用的车都是双系统,双陀螺仪,因为出了什么问题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并且警用车要求具有高性能,加速、起步、暂停的时候都需要更灵敏地控制,这样使得成本比较高。”

思维翼山东总代理邱和梓认为思维翼的价格比较低,走的是薄利多销路线。他说:“我们针对的是中端及以上的人,思维翼走的不是高端、暴利的路线,把价格控制得比较低。思维翼一些越野版的车不到9000元,独轮车有1600元每台的。与国外价格较高的越野平衡车相比,思维翼的越野平衡车确实比国外的车力气小一点,爬坡的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强。反过来说,进口的车为达到这样的效果,成本和价格也比较高,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可能消费者不会那么在意价格,但在国内我觉得没有太大必要,我们希望以量取胜。”

美国人Sean Naef告诉记者:“在美国,赛格威的价格从约22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731元)到约5000美元(约合31208元)不等。”对于这个价格,Sean Naef认为比较贵,他说:“说实在的,我认为这车的价格还是蛮高的,5000美元你都可以买一台还不错的二手汽车了,至少汽车还可以为你遮风挡雨。”如果说一般美国人认为智能平衡车的价格比较贵,赛格威在中国的价格就更加让人觉得有点高了。赛格威(Segway x2)越野版在京东上的价格标为97000元。

价格的博弈是需要智慧与勇气的,价格定得合适的话,即使比较贵,只要有消费者可以接受,企业也会赚到自己的那桶金。然而随着人们对该行业了解,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其产品价格也会更趋于理性化,更多人还是会愿意选择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

农业经济实体发展与变革初探 第6篇

1.1 国家宏观经济改革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因此, 国家将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特别是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国有资产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管理将进一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农业经济实体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有长远的眼光, 与时俱进, 根据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逐步推进改革, 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强化服务功能, 提高经营活力, 促进农业经济实体的健康发展。

1.2 目前农业经济实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1.2.1 事企一体, 服务与经营不分;经营观念比较保守, 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

1.2.2 投资主体不明, 产权不明晰:

由于各种原因, 不少农业经济实体在工商注册时操作不规范, 公司章程记载的投资人与实际不一致, 投资主体不明确;许多企业没有取得《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脱离了国有资产部门的正常管理。这些对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改制改革, 尤其是股份转让与调整时, 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2.3 投资主体单一, 个别还存在着无限

责任公司, 加之多年经营活动造成库存商品、债权债务、对外投资及银行担保等方面的潜在亏损和经营风险, 风险全部由单位承担, 经营者个人没有经济上的制约, 特别是人员的调动等, 容易使或有事项变成事实损失。

1.2.4 部分企业虚假注册或抽逃资金, 长

期挂在往来款中, 存在着违规事实, 又使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能完全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1.2.5 经营活动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不规

范行为, 如帐目不清、债权债务混乱、不按章纳税、对外投资超过法定的限度等。

1.3 农业经济实体走上市场化的需要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 许多农业经济实体可能与事业单位脱钩, 部分或彻底地走上市场, 必须由企业自己养活自己, 原来的“福利型”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 很难经受住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 因此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和过渡期。如果不能未雨绸缪, 一旦全面推向市场, 完全失去政策的依托, 许多农业经济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谋求发展。

2 农业经济实体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2.1 事企分开, 给企业宽松的发展环境

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 坚持政企分开,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 要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必须实行政企分开、事企分开, 防止过去那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工作职能不分的经营模式, 明确经营性与公益性分开, 减少行政干预, 使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保证企业人员集中精力搞好经营工作。

2.2 改革经营机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必须为企业彻底解除各种束缚, 改革经营机制和管理体系, 实行职能分开、管理体系分开, 将经营权、人事权及分配权下放, 给出最大的自由空间, 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经济实体在《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规范下, 作为独立的社会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

2.3 盘清家底, 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3.1 清产核资, 摸清家底, 将各项资产核

实, 以确定企业经营策略、经营规模和改革思路;同时, 也有利于处理、解决沉积多年的债权债务、死帐呆帐, 为企业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2.3.2 目前, 农业部门一般拥有多个公司, 规模不大, 资金、人力分散, 有的还互相抵触。

因此, 需要清理所有公司, 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 分别确定不同的改革方案:注销没有正常开展业务或基本歇业的企业, 不留后遗症;合并经营范围相近的公司, 避免相互冲突、无序竞争, 集中人财物力, 实行有效重组, 优势互补。

2.3.3 理顺投资关系, 落实注册资金, 确保

企业规范化运作, 使企业有正常的流动资金, 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2.4 实行股份置换, 注入个人股

十六大提出:“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行股份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因此, 企业改革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股权结构的调整。要压缩农业事业单位的直接投资, 减少国有资金的经营风险;同时, 注入经营者个人股份, 使企业的效益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 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股份调整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个人占小股、个人控股、股份完全由个人买断等。

2.5 改革分配方式,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十六大要求我们:“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打破原有的分配体制, 多劳多得, 实现风险与效益共享, 这是改革分配方式的基本目标。

2.5.1 国有全资企业

2.5.2 工资加奖金方式:

企业实行承包经营, 签订经济责任状, 个人拿出一定的风险抵押金。经营者拿取基本工资, 年终根据经营实绩及单位具体考核办法兑现奖金, 超产有奖, 未完成的给予经济处罚。这种方式适合经营收入受市场影响力较大, 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 可以促使经营者规避风险, 挖潜增效, 不断发展壮大企业。

2.5.3 年薪制:

根据往年的经营实绩, 制订公司经营目标, 完成任务的, 按年薪发放;超产或未完成的, 年薪按一定的比例上下浮动。这种方案适合经营活动相对稳定, 市场影响力较小的企业, 可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保持企业创收工作的相对稳定, 避免经营工作的滑坡。

2.5.4 个人参股企业

2.5.4. 1 工资加分红:

经营者领取基本生活费, 年终根据实际税后利润, 按所占的股份, 进行分红。经营者既有一定的生活费保证, 同时个人收入的高低, 又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中。这种方式适合个人占小股的企业。

2.5.4. 2 完全市场化收入:

主要适合个人控股或个人全资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全部由企业自行按公司章程办理, 完全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税后利润挂钩, 主管部门可不作任何干预。

2.5.4. 3 改革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办法, 完善内部责任制, 层层制订岗位职责,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量、完成的实绩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等, 制订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收入, 做到奖勤罚懒, 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3 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3.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对改革的认识, 是农业经济实体改革的重要问题。改革牵涉到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专职经营人员的切身利益, 机制体制的改革有可能引起思想方面的各种阻力, 因此,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对于改革的成败事关重大。

3.2 企业改革, 必须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一般情况下, 以前的债权债务及各种帐务问题, 必须作一个阶段性的了结, 决不能影响改革后的企业运营, 特别注意不能仅仅将优良资产带入新的企业, 而将各种不良资产甚至沉重的包袱留给农业主管部门, 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3.3 对企业改革不能实行“一刀切”, 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多种形式并存, 做到循序渐进, 避免急噪冒进

参考文献

清末法制变革对妇女地位的影响初探 第7篇

一、从“举案齐眉”的美誉看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思想

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向来被作为夫妻相互尊敬的专用语,是夫妻婚姻美满幸福的代名词,但是当我们仔细考察这两个成语时,我们可以从成语来源的故事中发现,这两个成语恰恰反映了在夫妻关系上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相敬如宾是这样一个故事:郤缺在田间除草,妻子将食物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献给丈夫,丈夫接住,频致谢意。夫妻相互尊重的举动,引起了晋国使节臼季的注意,一番攀谈之后,臼季认为郤缺是个人才,把他推荐给晋文公。

举案齐眉讲的是:每当梁鸿(后汉人)回家,妻子孟光就手托饭菜,恭敬地送到他面前。妻子不敢仰视丈夫且把托盘和自己的眉毛齐平,丈夫总是彬彬有礼地接过托盘,夫妻相敬深受世人羡慕。

以上两个佳话,妻子不仅要负责给丈夫端茶送饭,而且还恭恭敬敬地伺候,从而深得丈夫喜爱。这两个女人是幸运的,她们不仅获得了幸福生活,而且赢得了千古美名,但是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可否窥见男尊女卑的影子?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此,笔者绝不是以今天男女平等的关系来苛求古人,要求梁鸿们像今天的男人一样平等地对待女人,然而我们可以此视角去反观历史,去考察封建时代的男女关系。

尽管《说文》有“妻与己齐者也”的说辞,《释名》中有“夫妻匹敌之义也”的解释,然而在封建时代的夫妻关系并没有真正的平等。在“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支配下,女子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关于此点,从男人对妻子的称谓中可以略见一斑,辛亥革命以前男人称妻子为糟糠、拙荆、贱内,虽是对外的谦称,但从中仍可以看出妻子地位的卑微,这可以从男人对父母的称呼中得到反证,同样是谦称,男人要以家严、家慈、高堂等来称呼自己的父母,为何不用形容妻子类的谦辞呢?原因很简单,父母是自己的尊长,当然不能用糟糠之类的称呼!“从女子方面而言,妻自来以侍巾栉、执扫帚为自谦辞,婦(妇的繁体字)从女从帚,字的本身就有执扫帚之意,亦非空语。妻有供衣食、侍巾栉、执扫帚的义务,所以《说文》云‘:妇,服也’。《尔雅·释亲》云‘:妇之言服也,服侍于夫也’”[1]113。

至于在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的男女关系中,为妾的女人则更是处于附属地位,甚至是近乎仆人的地位“,古人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妾是买来的,根本不能行婚姻之礼,不能具备婚姻的种种仪式,断不能称此种结合为婚姻,而以夫的配偶目之。妾者接也,字的含义即指示非偶,所以妾以夫为君,为家长,俗称老爷,而不能以之为夫。所谓君,所谓家长,实即主人的意思”[1]148。

总之,在夫为妻纲的宗法社会,男子是他们所处阶层的中心,女子则处于服从地位,所谓“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男尊女卑是华夏民族尤其是汉族几千年文化中的一部分。

二、《大清律例》有关法条彰显了制度对女性的约束

社会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同属于上层建筑,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指导社会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适用,社会法律制度则确认、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并使其合法化,这是二者必然的逻辑关系,所以族权、夫权对妇女的压迫,男尊女卑的主流价值观念必然会传导到法律制度中去。这种观念在《大清律例》及清朝的司法审判中显性地存在着。笔者仅选择主要的条文于下:谋杀祖父母父母条规定“:凡谋杀祖父母、父母,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已行者(不问已伤未伤)皆斩;已杀者皆凌迟处死”[2]422。此条本是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规定,为何夫也成了此条的谋杀对象?这是因为,夫不但如同妻妾的尊长,而且妻妾如果谋杀他的丈夫,一旦着手实行,不问是否给他的丈夫造成实际的伤害,都要判处死刑且要处斩,如果妻妾果真杀死了自己的丈夫,按此条规定是要千刀万剐的。在今人看来这明显违背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然而在清人看来却是合理的。清朝沈之奇在《大清律辑注》对此规定解释为:“以妻妾而杀本夫与夫之父母,则伦常之变,罪大恶极,十恶内所谓恶逆者也”。从沈之奇的注释中可以看出,此条正是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宗法思想在大清律中的反映。在清朝,对妻妾而言,不仅有意谋杀亲夫要给予重刑,如果妻妾和丈夫打架,妻妾殴打了丈夫,也是要处以重刑的。《大清律例》规定,“妻妾殴夫。凡妻妾殴夫者(但殴即坐),杖一百,夫愿离者听(须自告乃坐)。至折伤以上各加凡斗伤三等;至笃疾者,绞决;致死者斩决;故杀者,凌迟处死”。此条款同样贯彻了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立法思想,清人沈之奇在律后注中说得明白,“盖妻以夫为天,妻而殴夫,是自绝于天矣,法当离异,然离者法也,不离者情,缘情立法,不容执法以违情,故离否听之于夫,不绳于定法也”[3]755。法律是如此规定的,大清司法审判也是如此执行的,以下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真实案例:“王阿菊被夫屡次殴逼卖奸将夫殴死案。贵州司(贵州省级司法机关,笔者注)查律载:妻殴夫至死者斩等语。此案王阿菊因伊夫罗小么贫苦难度,令该氏卖奸,该氏不允,罗小么时常打骂,该氏无奈允从罗小么,即令安阿二与该犯奸宿。罗小么与安阿二索钱争吵,将安阿二驱逐,罗小么因无食用,欲另寻奸夫,复令该氏卖奸,该氏不允,罗小么辱骂,该氏出言顶撞,罗小么拾棒扑殴,该氏虑被殴伤,顺拿沙锅滚水吓泼,冀其退避,不期泼伤罗小么胸膛等处身死。该抚(巡抚,笔者注)将该氏依律拟斩立决,并声明该氏因伊夫复令卖奸不允,争殴致毙,较谋杀纵奸之夫为轻,可否酌减等因。臣等核其情节,死者逼令卖奸,无耻已极,该氏被殴吓泼适伤致毙,尚非无故逞凶干犯,惟死系伊夫,名分攸关,仍应按律问拟,应如该抚所题,王阿菊合依妻殴夫至死者斩律,拟斩立决”。此案例中,罗小么逼迫妻子卖淫,因妻不同意,对妻子时常打骂,并为妻子拉客,这在当时的司法官看来,丈夫是“无耻已极”的,在丈夫有重大过错的情况下,其妻怕被打伤,被逼无奈端起砂锅中的热水吓他,在今天看来实属正当防卫,不料热水泼到了罗小么的身上致他因伤而死,系出意外,然而王阿菊在防卫过当的情况下却被中央司法机关判处了死刑,且是斩刑立即执行(清朝死刑分绞刑和斩刑,斩刑为重)。而司法官给出的依据仅仅是“惟死系伊夫,名分攸关”,由此案不仅可以看出纲常名教杀人,而且可以看出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妻妾殴夫处以重刑,然而夫殴妻妾却要比普通人之间斗殴的处刑还要减几等,如果妻妾有了辱骂、殴打公婆的罪过,丈夫是可以把妻妾擅自杀死的,即便被告问官,丈夫也仅仅会得到“杖一百”的处罚[2]423。如果妻妾与人通奸被丈夫发现,丈夫可以当场登时将奸夫和妻妾杀死而不用负任何刑事责任,但对于妻妾而言,如果奸夫因奸把亲夫杀死,妻妾即便毫不知情,也要将妻妾淫妇处绞刑。

从汉高祖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开始,似乎杀人者都是要抵命的,然而在《大清律例》里,家族中的尊长和丈夫对于妻妾女性来说抵命的机会几乎是不存在的,有实例证之如下“:故杀妾命止应拟徒。川督(四川总督)咨曾明典故杀伊妾张氏一案。查律载:夫殴妾至死者杖一百,徒三年。又集解内载:夫殴妾至死者满徒,不言故杀亦止于徒也各等语。查集解系进呈官书,自可遵循办理。此案曾明典故杀伊妾曾张氏,该省以律例并无明文,仍照殴妾至死律拟杖一百,徒三年,尚属允协,应请照覆”[4]1450。

除上文笔者论述引用的男女关系不平等的法律规定外,在《大清律例》内此类法条还有很多,比如“:干名反义”“、谋杀故夫父母”、“妻妾殴故夫父母”、“妻妾与夫亲属相殴”、“骂祖父母父母”、“妻妾骂夫期亲尊长”、“犯奸”、“纵容妻妾犯奸”、“亲属相奸”、“诬执翁犯奸”“、居丧嫁娶”等等,鉴于篇幅的限制,对这些条文不再详论。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身处富贵之境,得到皇上封赏的命妇,也不能逃脱男尊女卑的藩篱,即使丈夫死去、守孝期满的命妇们也不能再嫁他人,否则将被追夺封赏,刑杖一百,赶出家门[5]2173。由此可知在封建社会女性阶层都处在受压迫、不自由状态。

三、清末法制变革为妇女地位的改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清末,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大厦将倾,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清政府被迫开始了“几千年未有之奇变”的变法修律。尽管变法修律因清朝灭亡而终止,但变法的成果《大清新刑律》却被民国政府稍作修改后采用,故而清末刑法变革的成果确为妇女地位的改善提供了制度保障。

1.清末刑法变革删除了《大清律例》内专门为女性设置的罪条。比如“:妻妾殴夫”“、谋杀故夫父母”“、妻妾殴故夫父母”“、妻妾与夫亲属相殴”“、妻妾骂夫期亲尊长”“、诬执翁奸”等。《大清新刑律》将针对女性的专有罪名删除,降低了女性触犯刑网的几率,改善了女性的地位。

2.废除了《大清律例》服制图中规定的夫妻亲等不平等的规定。大清律例规定“妻为夫,妾为家长”服丧“斩衰三年”,而“夫为妻”服丧“齐衰杖期、不杖期”(期限一年)[2]75,《大清新刑律》全部删除了此类规定,代之以“夫妻”亲等平等的规定。

3.废除了《大清律例》中含有男女不平等规定的其他罪条。《大清律例》“犯罪存留养亲条例”规定“夫殴妻致死,并无故杀别情者,果系父母已故、家无承祀之人,承审官据实查明……如准其承祀,将该犯枷号两个月,责四十板,存留承祀”[2]101。该条规定夫殴妻致死,遇有存留养亲等情况,付出的代价极小,类似这种不平等的规定在《大清新刑律》中被删除。与此同样体现男尊女卑因而被删除的法条还有“干名反义”“、谋杀祖父母父母”“、杀死奸夫”“、夫殴死有罪妻妾”“、无夫奸”等。

4.《大清新刑律》明文确定夫妻亲情关系平等。《大清新刑律》第八十二条规定“,凡称尊亲属者,为下列各等:一、祖父母,高、曾同。二、父母。三、外祖父母。称亲族者,为下列各等:一、夫妻。二、本宗服图期服以下者”。在此条中丈夫已被赶出妻子的尊亲属之列,夫妻同称亲属,这改变了妻是夫的卑亲、夫是妻的尊亲的不平等地位。

5.《大清新刑律》规定了强迫妇女堕胎罪。该规定保护了妇女的生育权、身体健康权。

四、清末刑法变革对妇女地位提高的意义

清末刑法变革不仅改变了刑事法律制度,也改善了妇女地位和生活方式。通过《大清律例》和《大清新刑律》中关于女性犯罪有关规定的对比,清末刑法变革对妇女地位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清末刑法变革的理念,既符合男女平等的世界潮流,也反映了秋瑾等革命家所倡导男女平等的革命旨趣。它不仅为女性法律人格的渐趋独立提供了理念导向而且也提供了制度保障,原来许多针对女性专门而设的罪条,被《大清新刑律》废弃,减少了女性触犯刑网的几率,为女性权利、地位的改善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至近年,男子控制女子的基本条件,业已破产了”,从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论断,可以清楚地判断出:清末刑法变革后的十几年间夫权近乎破产,而《大清新刑律》就是使夫权破产的法律武器。

综上,笔者认为法律制度的变革对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的地位和生存状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依法治国的今天,从法律层面打破束缚人们的藩篱,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中华书局,2003.

[2]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M].法律出版社,1998.

[3]沈之奇.大清律辑注[M].法律出版社,1998.

[4]祝庆祺.刑案汇览三编[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变革初探 第8篇

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优点, 可以避免任意行事, 各行其是,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 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显现出许多弊端:行政权力管理多、学术权力管理少;共性管理多, 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 高层次的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只满足于教师在“教”, 学生在“学”, 只满足教学不出问题, 不出事故。而高层次管理则要求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不仅注重教师在“教”, 学生在“学”, 而是更注重“教”和“学”的质量,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 归根结底就是“机械性”三个字, 它利用机械思维模式来管理教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决策和计划是封闭的。

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管理者的权威性, 往往按照上级指示根据权力意志作出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指挥教学人员, 忽视专家、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员的参与, 决策民主程度很低, 透明度不高。决策和计划缺乏咨询、监督和评价机制, 呈现一个封闭状态。

2、计划内容是高度统一的。

多年来, 高校按照国家行政命令, 实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考试形式。这种统一模式, 在特定历史时期, 起过积极作用。但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 选择空间狭窄, 教学内容陈旧, 难于创新, 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新世纪人才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3、计划的执行是强制的。

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从上到下直线管理, 强调权威与服从。上下级之间, 管理者和师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与协商。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成份多, 按针对性原则开展引导服务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和各级管理人员成为支配教学工作运行的核心和主体, 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

4、评价分析是形式化的。

在行政型教学管理的模式下, 计划制订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是以决策者为中心, 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 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许多高校评价体系欠科学, 收集信息不全面, 定性分析用得多, 定量分析用得少, 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 使评估很大程度流于形式。

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只能维持规范化条件下教学工作的常规运行, 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适应性很差, 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呼唤高校教学管理思维模式的转变, 即从机械性思维模式变为适应性的科学思维模式。

二、高校教学管理必须朝着适应性科学思维模式转变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 对于中国, 最大的时代特征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转变引发社会的极大震动, 对政治、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家和社会对用人标准的变化, 家长和学生求学需求的提升, 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 教育收费办法的调整, 都使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处在一个变动的环境中, 原来只注重维持规范条件下常规运行的强制性的教学管理, 难以适应市场条件下外界环境的变化, 机械性思维模式的教学管理已经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严重阻碍。

孟繁华教授在《教育管理决策新论》一书中指出, 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模式, 是以现代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的。在管理决策领域, 与过去的机械决定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不同, 统计决定论应成为教学管理者应该遵循的方法论。以统计决定论所体现的科学认识和人们的价值认识两条轨迹的融合, 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管理决策的适应性思维模式。高校教学管理也需要以适应性思维模式为指导, 具体来说教学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科学化, 决策计划开放化。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含义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部分, 它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教学管理决策是指教学工作的领导者 (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 (系) )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的决策所依靠的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 因而教学信息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的基础。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决策存在的问题是:自上而下的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的请示汇报偏多, 校长享有教学管理决策的最后决定权, 教务处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存在着。这两级机构都有很大的决策权力, 相反二级学院的决策权力偏小, 因此应改变这种集权式体制, 决策者应适当分权, 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 增强其宏观规划和指导职能, 将部分决策权和管理权下放到二级学院, 同时应制订出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计划和管理教学过程的切实可行措施, 开辟创造性开展教学管理的新局面。

2、教学计划内容多样化,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在教学管理体制中, 有一条基本的链, 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 (选修) ———考试管理制度。这一链条反映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是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因此, 科学的教学管理, 应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 建立建全教学规章体系, 只有规范的教学系统, 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教学管理的随意性, 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程度。

高校至少应建立三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 以及学校、学院、系反应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制定教学大纲以及有关授课、实验、生产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制度、规定等;三是完善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的制度和规定。

适应性思维模式要求教学计划内容应根据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情况, 实现教学计划内容多样化。在宏观层面的统一标准指导下, 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造和个性化, 如多开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目前各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就是这种多样化的典型。

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计划过多、培养目标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诸多弊端, 使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来安排教学, 突出教学个性化的要求,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开拓能力的培养。

3、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要大力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先进管理方法之一。为有效管理教学过程, 应推行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 即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 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 制订各种教学工作目标并尽可能量化, 然后将目标交给执行者, 充分尊重其意见, 发挥其智能, 实行自我管理, 以便有效实现预定的目标, 最后进行评估, 依据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作出客观公正评价。

实行教考分离也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方法之一。所谓教考分离, 就是教师只负责授课环节, 不负责所教课程的考试和阅卷工作。教考分离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学生也必须全面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 通过教考分离, 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考分离制度操作严格规范, 也是目前较为完善的考试制度, 是提高考试信息的有效措施。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 应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 以实现教学管理的微机化。微型机有强大的功能:一是存储教学数据, 如可对有关授课、试题、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大量资料进行存储与分析统计;二是分析评估教学状况, 可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教学过程中有关动态状况, 以及教学效果、质量等问题;三是支持教学决策, 高校应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 研究开发教学管理领域的决策应用软件, 尽力运用计算机提供决策支持系统, 以促进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4、实行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激励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动力, 由此而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激奋, 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求的某种目标行动达到目标, 需求得到满足, 激励过程也就宣告完成。

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高校人才管理, 就是要将组织目标与教师的需求结合起来, 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 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它是针对高校教师内心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而激发其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管理原则。在激励理论模式下, 高校教师的需要、动机和行为是有着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具体而言, 在客观事物的激励下, 高校教师的需要可以转化为动机, 动机产生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 目标达到了, 原来的需要实现了, 又会产生新的需求, 新的需求又会引发新的动机。这样循环往复, 高校教师自身的知识就会不断增长, 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工作积极性也会长期得以维持, 这样就会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高校现实的财富。

有效运用激励机制, 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中认真调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 并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的需求, 注重引导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最高层次的需求, 这样他们就从内心深处产生教与学的自发动力,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 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会计变革初探 第9篇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依托,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新型经济模式。知识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1)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调“知识密集”有利于技术更新和企业发展;(2)强调知识自身也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产品,符合投入产出规律,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催化剂,同时还可以导致经济创新。具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和智力的运用。知识化特征首先反映在构成知识经济支柱的产业是高智力产业,即产业发展的知识技术化。新科学技术的共同特征包括高度的知识性、高度的增值性、高度的渗透扩散性、高度的风险性、极强的时效性。

2.知识经济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本身。所以,知识就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知识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3.知识经济是变资源依赖型为知识依赖型的技术产业经济。传统工业经济以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提炼、加工、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知识经济则是以高科技为其最重要的资源依托,通过高科技发展和创新来创造财富,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能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

4.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一些走在前列的国家,向世界输出的是知识信息和发明创造。这就使企业投资无形化,要求管理和决策必须知识化,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开放性,也迫切要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来为决策活动服务。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会计变革趋势

1.现行的会计基本假设需要重新设计

现行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随着知识经济引领下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和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对会计假设的内涵提出新的挑战。首先,会计主体应逐渐转变为以信息需要者为目标,而不应局限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假设上,即以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来界定会计计量范围,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的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只有这样的会计主体空间,才能使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金融工具会计、商誉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新兴会计学科能够脱颖而出,推动会计学的发展和会计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次,持续经营假设是将一系列会计方法、原则、程序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如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但网络公司具有即分即合的短期经营性,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即建立在企业面临解散的假设基础上,按公允价值和收付实现制解决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可能会更加具有相关性,更有利于风险控制。第三、在当今网球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在网络上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对前瞻性信息需求迫切,而且网络公司通常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在完成交易后还可能立即解散。因此,对网络公司而言,以其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似乎更加合理,以此为基础编报的会计报表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最后,由于“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以观念中的货币作为计量基础成为可能,这对货币计量假设无疑是一个创新。另外,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于具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则加剧了其所面临界的货币风险,如汇率变动风险、记账本位币的可靠性等,所以应施行更有效的风险投资管理。

2.会计计量模式将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过渡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即使物价不变,历史成本计量也无法体现居核心地位的知识资源的价值,若再联系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以及衍生资产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较为理想的对各类资产计量基础是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具体代表是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按公允价值能够全面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各种资源,相对要比按历史成本计量更加可靠。

3.企业核算的重心逐渐向无形资产倾斜

传统的工业经济是有形资产的使用和消耗获取收益。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决定一个公司的生存不再是公司的厂房、设备、而更主要决定于公司无形资产的比重。在一些高新科学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所起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签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求企业核算时应以无形资产核算为重心,详细反映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传统会计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以投入价值为基础,资产的投入价值是指为取得资产而支付的价格。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计量应以重成本为基础。重置成本是在现时的技术和条件下,重新购置同样的资产所需的支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投入价值为基础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知识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状况的全貌。如,当某项无形资产被新技术所替代,或普遍推广而失去其垄断地位,该项无形资产价值也趋于零;与此同时,在技术进步的刺激下,为维护专有技术的先进性和垄断性,企业又不断加大物质与知识的投入、改进、更新其知识产权、又使得无形资产发生增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大量无形资产表现出价值的不确定性,其历史成本难以客观地反映资产特定时点的实际价值,因而应采用重置成本代替投入价值来计量无形资产。

4.利润分配基础需作出相应变革

由于知识资本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未来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应承认知识在创造财富中的地位,并赋予以相应的利润分配权。如:员工除得到工资、奖金等劳动报酬以外,还应根据其可持续性贡献、工作能力、职位价值、劳动态度和发展潜力等配股额,给予出资权或认股权;或者,在企业提取了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后,可以先按经过风险调整的资金报酬率向企业金融资金提供者分配利润,余下部分可根据知识资本所有者进行分配。

5.会计报表应有所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应对会计报告适当创新。为适应会计报表的及时性的要求,企业应增加报表披露次数,缩短报表的时间间隔,如提供季报、日报、旬报、周报等,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知识经济的高度增值性,企业要定期编制增值表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式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贡献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值表将取代损益表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中心。

6.会计信息网络的使用不断加强

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目前已有初步成效,会计的通用软件已大量问世。但目前的普及程度还不够,今后更需要向提高方向努力。主要目的是:(1)开发会计软件,由会计核算为主转向以财务分析、预测、决策为主;(2)逐步开展计算机审计;(3)建立网络系统,实现各项管理数据共享、信息通用;(4)电子商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务模型。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会计要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进行变革。

7.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应增加新的内容。主要包括:(1)加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知识的教育;(2)在组织和商业知识中,应重视组织行为知识学习;(3)根据知识经济模式更新会计专业知识;(4)加强会计人员应具有创新能力。(5)提升自我学习能力。(6)强化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经济决定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发展决定着会计未来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一个子系统,必然面临知识经济的冲击。但是,会计并非完全被动地扮演自己特殊的角色,中外会计历史证明,会计自身的建设、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只有主动地不断创新和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就应该有全新观念的会计学科为之服务,知识经济呼唤并促使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会计变革的到来和会计知识的诞生。

摘要:在分析知识经济的含义与特征的基础上,从会计基本假设、计量模式、会计核算、利润分配基础以及会计报表设计等方面对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变革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变革

参考文献

[1]陈宏: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J].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2期

[2]程瑞川: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面临的挑战[J].财会月刊,2006年第2期

[3]李美琴: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6年第4期

[4]焦文庆:知识经济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7年第4期

变革初探 第10篇

2015 年3 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 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1+1=2”式的反应, 而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层次的碰撞与融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有互联网+ 传统商场成就了淘宝, 互联网+ 传统银行成就了支付宝。“互联网+”提倡以人为本, 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以用户为起点启动产品和技术发展, 并且实施快速更新换代, 实现免费服务和增值服务 (秦荣生, 2015) 。

“互联网+”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 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样也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所谓“互联网+ 会计”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会计的深度融合, 是对会计服务的创新, 以全面提升用户的会计服务体验, 让用户不受时空限制地享受高效的会计服务, 同时实现信息的大数据化, 从而达到对会计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利用。

二、“互联网+”浪潮下会计行业变革面临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水平飞速发展, 互联网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14 年, 我国网民数已达6.4 亿, 普及率已达45.8%。互联网的产业渗透促进了效率提升, 加速了行业融合。互联网平台的强大联结功能使会计行业能够摆脱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 并在覆盖范围、传输效率以及时效性等多个方面有了质的飞跃。行业融合也使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 这也为互联网+ 会计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席卷而来, 传统会计行业主要面临以下机遇:

(一) 会计服务效率的提升

互联网的引入改变了会计信息的载体, 传统的纸质凭证将逐渐被电子合同、电子票据等电子凭证所代替。这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纸质凭证占用空间大、保管手段滞后的缺陷。尤其是随着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在我国的有序推进, 会计信息语言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会计信息运用逐步实现自动化、集成化, 会计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市场化、社会化, 会计行业逐步实现智能化、现代化。

(二) 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将促进会计信息进一步开放和共享, 推动会计信息化进入新的阶段以及加速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在物理空间上的适度分离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利用高效率、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 会计工作将由分散式的独立核算模式向集中式的财务共享模式转变 (高一斌, 2015) 。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 既可以实现规模效应节约成本, 又有助于保证财务、人力资源、研发等职能的质量。

(三) 全流程会计服务的实现

传统会计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将打破会计服务的地域限制。类似于O2O商业模式, 会计服务机构也将传统的线下业务转变为以线上业务为主的模式。这样企业会计能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贯穿从用户需求分析、服务开始到服务完成的整个业务流程, 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全流程会计服务, 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便捷服务。

(四) 会计人向管理会计的加速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 精细管理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两大驱动力。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的全面预算、价值创造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支撑绩效评价的责任中心会计、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会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报告和决策分析等, 构成了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应用热点。因此, 企业中那些只会从事简单重复会计工作的人员将被淘汰, 而那些参与预算管理、提供战略支撑的会计人员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互联网+”浪潮下会计行业变革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互联网为会计行业的腾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另一方面, 会计管理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一) 会计人员观念更新遭遇短板

在战略变革中, 对人的行为的掌控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互联网+ 会计”并不等于“会计+ 互联网”, 易观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指出:“互联网+”公式应该是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与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化学公式。因此, “互联网+”时代需要会计人员打破固有的思想禁锢, 从根本上了解学习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带来的影响, 以全新的姿态来迎接“互联网+ 会计”的到来。

(二)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推进, 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 会计信息必须更加及时、准确、全面。与此同时, 会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与会计制度必须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 会计信息安全存在威胁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使用在加快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 会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非法侦收、截获、恶意篡改、删除等, 在保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泄密。

四、对“互联网+”浪潮下会计行业实现变革的建议

面对“互联网+”浪潮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会计管理部门应该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主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 树立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由于结构惯性的存在, 会计人员开始会对变革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 在处理变革的阻力时, 企业管理层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互联网+ 会计”进程。通过开展集体培训、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大家积极更新观念, 主动投入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格局。

(二)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2010 年9 月, 财政部制定发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年) 》指出, 各企事业单位要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 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在推进XBRL应用、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的背景下, 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 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也是未来我国会计人才发展规划的战略需要。

(三) 建立健全“互联网+”背景下的会计制度与法律法规

“互联网+”时代为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但现行会计法律法规有所滞后, 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互联网+会计”的进程。因此会计准则和财经法规等领域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刻不容缓, 这样不仅可以规范“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行为, 而且可以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四) 加强会计信息安全建设

保证会计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是“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安全建设的目标。保障“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信息安全要做到:首先, 会计从业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防止向未被授权人员泄露会计信息;其次, 要强化会计网络系统的软硬件安全措施, 用户身份识别管理, 进行通信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最后, 应定期备份重要数据, 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对于会计信息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摘要:互联网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 它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新的发展生态。本文以会计行业为出发点, 首先简要阐述了“互联网+”的基本内涵, 然后通过分析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行业,变革

参考文献

[1]高一斌.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 迎接大会计时代.财务与会计, 2015 (09) .

[2]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 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研究, 2010 (11) .

变革初探范文

变革初探范文(精选10篇)变革初探 第1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中, 企业通过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