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精选8篇)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节水节电的调查报告

日益稀少的水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资源的有限和需求的无限,中国自古以来是很重视节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重视节约的写照,可能古人已经发现了,地球原有的东西并不能养活我们一辈子,只有不断的创造和节约才能使自己不被饿死。现在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在暑假里决定做一次社会实践报告,来研究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足。

2015年8月25日,我在居民小区做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人均用水量、人均用电量,人们确实有了些节约的意识,但还存在着一些人为的浪费。

***050月人均用水量/吨月人均用电量/度第一户第二户第三户第四户据此图判断,第一户相对节约,而第二户相对浪费。继续追踪调查,发现第二户水的浪费如下. 刷牙时不关水龙头; 2. 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

4. 用过量水洗车,洗车的水未能循环使用; 5.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水冲;6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 7.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而第一户水。又能做到如下节约:

一、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二、洗衣水洗拖帕、帚地板、再冲厕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三、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

四、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尽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

五、自行车、家用小轿车清洁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也宜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

六、冲厕所:使用节水型设备,每次可节水4一5kg;

七、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

八、家庭洗涤手巾、小对象、瓜果等少量用水。宜用盆子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

九、洗地板:用拖把擦洗,不用水龙头冲洗;洗菜:一盆一盆地洗,不要开着水龙头冲,;

十三、淋浴:关掉龙头擦香皂,

十四、手洗衣服:如果用洗衣盆洗、清衣服则每次洗、清衣不开着水龙头;

十五、用洗衣机洗衣服:满桶再洗

十六、洗车:用抹布擦洗不用水龙头冲洗,虽然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人均0.24立方千米。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数的1/4,所以我们要多多提倡像一户一样节水。关于电的方面,二户是这样做得:浪费电的现象

充电器充完了不拔,多个电脑同时用

电视没看时不切断电源,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几十上百瓦的白炽灯同时开好几个;声控灯感应器,坏了,灯没日没夜地亮着;

饮水机24小时运作;电热户冬天用几个上千瓦的大电炉眼睛眨也不眨;打开水龙头哗哗一放就是好几分钟,等到热水出来了,才慢悠悠地洗漱…… 屋里没人不关灯,不关电视等电器,线路老化也是对电的浪费,空调温度开的过高或过低,而一户是这样节电的:

勤拔插头,尽量减少电器的待机时间,有些电器一插上电源就会耗电。空调设定温度调高几度,设定温度制冷不能低于 度,制热不能超过 度,多用

睡眠状态,电器每次使用完毕,应把 电源插头拔出,否则,即使机上开关断开,电源变压器仍然接通,线路上的空载电流不但白白浪费电能,有时还会惹出事端。空调应每月清洗一次滤网可省电10%—30%。电视机的最高状态比最暗状态更耗电

50%—60%。音量越大耗电越多,所以电视机应调至最佳状态,而且停止工作是彻底切断电源。同时还不能为省事儿只用遥控关闭,应彻底断电。尽量让洗衣机在强洗状态工作,因为强洗状态比弱洗状态更省电。保持电饭煲电热盘的清洁。电热盘附着的油渍污物时间长了会炭化成膜影响

导热性

能、增加耗电。另外使用

电饭煲

做饭先将米饭浸泡 分钟可缩短 烹煮

时间,更省电。

电脑在休眠时比不休眠更省电 90%。

电脑关机不是最好的省电办法,休眠才是最佳的省电方法。

电风扇 耗电量与转速成正比,应尽量使用中档或慢档,慢档比快档可省电三分之一

电视机把亮度开小些,不仅节能,还能延长使用寿命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我们要学会节约,从小事做起。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第2篇

年级:高一班级:七班姓名:湛汇鑫

实践单位:鑫源花园

实践时间:2014年2月9日

日益稀少的水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资源的有限和需求的无限,中国自古以来是很重视节约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重视节约的写照,可能古人已经发现了,地球原有的东西并不能养活我们一辈子,只有不断的创造和节约才能使自己不被饿死。现在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在寒假里决定做一次社会实践报告,来研究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足?

2014年2月9日,在小区里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资源使用量较大的家庭,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节约意识确实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深入各家各户,但还存在一些人为的浪费现象。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水资源方面

(一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刷牙时不关水龙头;

2. 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

3. 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

4. 用过量水洗车,洗车的水未能循环使用;

5.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

6.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大小不分档;

7.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水冲;

8.直接用自来水冲洗道路;

9.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离水未关”;

10.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

(二水资源现状:

一是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引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水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80-90年代约2000多万公顷,近5年来,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升到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5%左右。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国平均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37万公顷,而1990-2000年的十年间,年均受洪涝灾害面积为1580万公顷,因水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二是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25%,而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全国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四是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五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国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灌溉用水效率低,节约用水和提高土地粮食生产率的潜力还很大。

(三、节水的方法:

一、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二、洗衣水洗拖帕、帚地板、再冲厕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三、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

四、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尽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

五、自行车、家用小轿车清洁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也宜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

六、冲厕所:如果您使用节水型设备,每次可节水4一5kg;

七、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

八、家庭洗涤手巾、小对象、瓜果等少量用水。宜用盆子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

九、洗地板:用拖把擦洗,可比用水龙头冲洗每次每户可节水200kg以上;洗菜:一盆一盆地洗,不要开着水龙头冲,一餐饭可节省50kg;

十三、淋浴:如果您关掉龙头擦香皂,洗一次澡可节水60kg;

十四、手洗衣服:如果用洗衣盆洗、清衣服则每次洗、清衣比开着水龙头节省水200kg;

十五、用洗衣机洗衣服:建议您满桶再洗,若分开两次洗,则多耗水120kg;

十六、洗车:用抹布擦洗比用水龙头冲洗,至少每次可节水400kg

粮食方面

(一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同时,粮食播种面积也下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我国还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间、区域间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了“三农”方面的投入,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总体上农民种粮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未来提高种粮收益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

(二粮食浪费分析

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所以,以中国有全世界1/5人口来计算,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2亿以上的人吃一年!如果不浪费粮食,全世界因为饥饿而死的人会少很多啦,至少要饭的乞丐就肯定没有了……

反正我很气愤也很感慨,我不由想起唐代杜甫和李绅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设每人每天浪费X粒粮食 根据资料 5万粒米重量为1公斤

如下 13亿人每天将浪费:13亿*X/5万/1公斤

简化 假设每人每天浪费1粒 13亿/5万/1公斤=26000公斤

每个人每天按照早上1两米 中午3两米 晚上2两米计算 一天为6两米。

26000公斤/6两=86666天 86666天/365天=237年

每人一天浪费一粒米 够一个人吃237年 够237个人吃1年!够86666个人吃一天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 浪费1年 就是26000*365=949万公斤

一亩田按照高产 算800斤大米 一年一收 13亿人一人一天浪费一粒 浪费一年的量 949万公斤/800斤=23725亩田一年的收入 一家人按照农村计算为4亩田吧

23725/4=5931家人 就是说 我们一年浪费下来 将有5931家人会因此没有饭吃 饿一年的肚子。算算吧 一个组 一个队 才多少户人? 有将是怎样的灾荒?

(三节粮的方法: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2,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3,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剩菜.4,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5,做节约宣传员,向家人,亲戚,朋友宣传浪费的可怕后果.6.不偏食,不挑食。

7、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带回家。

8、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

电力方面

(一浪费电的现象

充电器充完了不拔,多个电脑同时用;电视没看时不切断电源,长期处于待机状态;

几十上百瓦的白炽灯同时开好几个;

声控灯感应器坏了,灯没日没夜地亮着;

饮水机24小时运作;

电热户冬天用几个上千瓦的大电炉眼睛眨也不眨;

打开水龙头哗哗一放就是好几分钟,等到热水出来了,才慢悠悠地洗漱……

屋里没人不关灯,不关电视等电器,线路老化也是对电的浪费,还有就是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 空调温度开的过高或过低,路灯或街景照明开的早,还有一些耗电的装饰品

(二节约的方法

勤拔插头,尽量减少电器的待机时间,有些电器一插上电源就会耗电。

空调设定温度调高几度,设定温度制冷不能低于28度,制热不能超过26度,多用睡眠状态,电器每次使用完毕,应把电源插头拔出,否则,即使机上开关断开,电源变压器仍然接通,线路上的空载电流不但白白浪费电能,有时还会惹出事端。空调应每月清洗一次滤网可省电10%—30%。

电视机的最高状态比最暗状态更耗电50%—60%。音量越大耗电越多,所以电视机应调至最佳状态,而且停止工作是彻底切断电源。同时还不能为省事儿只用遥控关闭,应彻底断电。

尽量让洗衣机在强洗状态工作,因为强洗状态比弱洗状态更省电。

保持电饭煲电热盘的清洁。电热盘附着的油渍污物时间长了会炭化成膜,影响导热性能、增加耗电。另外使用电饭煲做饭先将米饭浸泡30分钟可缩短烹煮时间,更省电。

电脑的省电方法,电脑在休眠时比不休眠更省电90%。电脑关机不是最好的省电办法,休眠才是最佳的省电方法。

电风扇耗电量与转速成正比,应尽量使用中档或慢档,慢档比快档可省电三分之一;电视机把亮度开小些,不仅节能,还能延长使用寿命

电冰箱下面总有水渗出,所以用一团棉花裹到冰箱的滴水漏斗上,然后用细绳或胶布将其包扎,可防止冷热直接交流,从而达到节电的目的。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第3篇

米东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乌昌党委实施乌昌经济一体化的“试验田”和“启动区”,是乌鲁木齐城市副中心、乌鲁木齐市绿色食品基地和重要的人居生态新区。乌鲁木齐市作为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也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城市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节水、节电工作;解决缺水问题,要本着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采用新的节水技术,要一水多用、循环使用,加强节水节电,用水电的法制建设、增强全民节水节电意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根据集中供热区域锅炉房耗水量大的特点,经过多年实验,探索出一种锅炉房的节水节电新技术。经过多年的运行证明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 一水多用、循环使用的节水新技术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集中供热锅炉房4台29MW锅炉的工业排水按传统的方法用水,上水管进站后入两个300立方的蓄水池经给水泵分别送入软化系统、冷却水、除尘系统。生活和消防用水可不经水池直接自上水管取用水。给水泵小时流量75吨,压头0.4MPa,设17.5k W,消防水泵3台,两用一备。除氧和软化设备Φ2000的两台排水为7吨/时,锅炉排污为4.5吨/时,清洁卫生排水3吨/时,除尘器排水9吨/时,水力冲细灰排水70吨/时,工业冷却水20吨/时,其它排水4.5吨/时,合计约100吨/时排入城市排水管网。传统用水的锅炉房年用水约43.2万吨,其中年生产用水23.9万吨,软水用19.3万吨。平均日用水量约2400吨,加上生活、卫生、绿化等用水30吨,合计日用水2430吨。

根据锅炉房用水的特点,采用分层次回收使用水。(1)实现了锅炉房冷却水25(吨/时)闭路循环使用。冷却水系统水分配为:煤闸板冷却用水3点×1吨/时=3吨/时,炉排后轴冷却水6×0.3吨/时=1.8吨/时,引风机轴冷却水3点×0.5吨/时=1.5吨/时,循环泵轴冷却水3点×0.4吨/时=1.2吨/时,除渣机用水3点×2吨/时=6吨/时。锅炉房冷却水全部回收重复循环使用,从而节约了用水。(2)又利用出灰渣沟蓄水量大的特点,充分利用锅炉房的除氧、水处理排水和锅炉排污水以及地面清洁卫生排水等作为除尘和出灰渣系统的补冲水,将这部分废水排入出渣沟作为渣沟的补充水再次使用,而且经过尘淀、过滤,用15k W流量80~130立方米的液下灰水泵实现了冲灰水闭路循环使用。这样锅炉房的工业用水达到了一水多用,回收循环使用零排放的目的。

2 消除水力失调是供热系统节能运行的首要条件

何为水力失调,就是管网各处实际流量与所需不一致。任何一个供热系统都不可能通过对管网、热力站和热用户等系统的设计、管网的布置、水力计算、管径、管件及设备的选型等,彻底解决运行时的水力平衡问题。任何一个供热系统都必须在系统运行时进行认真地调节,才有可能逐步接近水力平衡。如果调节水力平衡的设备选择不当,使用不当,调节的手段不先进,不合格,甚至不进行运行调节,供热系统就一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失调问题。从而造成部分热用户室温过高而浪费了热能,部分用户室温不达标,影响了供热质量。而此时,许多供热部门往往又错误的采用更换循环水泵,加大循环水流量等办法解决。虽然使水力工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水力失调状况有所减轻,但由此却带来了电能的大量浪费,使供热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提高,同时使其它的节电措施无法实施。

应该从根本上消除热网的水利失调,才能确保用户的供热质量。但以前消除水利失调的方法———人工调节关断阀、调节阀或平衡阀的方法,不但给运行调节人员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而且根本无法使管网的水力失调得到彻底改善。采用自动控制的方法又大大提高了热网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最好的办法,是最近几年来已开始普及的,在每个热用户的入口安装恒流量调节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方法。只要按每个热用户需要的流量,一次性调节好,就可保证全网的水力平衡。它不但可保证流入每个热用户的循环水量与设计或实际需要一致,而且还会自动消除热网的剩余压头,保证热网有良好的水力工况。

目前恒流量调节阀不但调节性能良好,而且可带电动执行器,实现远程自动控制。供热系统只有在根除了水力失调后,才有可能实现下面一些更有力的节电措施。

3 提高供回水温差是节电的重要途径

根据热量计算公式:Q=G·C·(tg-th)可知,当供热系统向热用户提供相同的热量Q时,供回水温差Δt=tg-th与循环水量G成反比例关系。即系统的供回水温差大,则循环水量就小,水泵的电耗就会大大降低。

从下面的一个例子,就可看出温差与电耗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个供热系统设计热负荷为7MW,一级网供回水温差Δt=30℃。经计算,其循环水量为200m3/h。外网管径为DN200。查表可知沿程阻力系数为170Pa/m。经水力计算,管网沿程总阻力损失为50m水柱,如果按此流量和扬程选水泵,即水泵功率为45k W。

如果把供回水温差由Δt=30℃提高到Δt=60℃,其循环水量可下降到100m3/h,按外网管径DN200查表可知,沿程阻力系数为42Pa/m。同温差30℃时的阻力系数应符合相应规定。按此推算,此时管网沿程总阻力损失应为H=12.5m。按流量100m3/h和扬程12.5米选泵,其水泵功率只有5.5k W。

由此发现一个规律:当供回水温差Δt提高到原来的两倍时,循环水量也降至原来的二分之一,而管网的沿程阻力降至原来的四分之一,而水泵的功率要降至原来的八分之一。即:

由此可看出,提高供热系统的供回水温差,可大大降低运行电耗。同时由于阻力损失的大幅度降低,可以使有中继泵站的供热系统取消中继泵站,节省了建设投资和中继泵站运行费用。

目前,直供系统或间供系统的二级管网,也都存在着运行温差过小的问题。用户的室内采暖系统一般都按供回水温差25℃设计,但实际运行的温差都在20℃以下,有的甚至只有10℃左右。因此存在着大量电能浪费问题。二级管网和室内采暖系统的节能潜力也很大。

5 结论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第4篇

一、主要高效节水灌溉模式优势与不足

(一)膜下滴灌基本情况。

1.建设投入情况。“节水增粮行动”中,膜下滴灌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首部、干管、支管、毛管和覆膜,系统中除毛管和薄膜需要每年更换外,其他设施设计使用年限5年,一套系统可覆盖耕地200亩以上。以当年“节水增粮行动”建成的系统投资计算,每亩需投资620元(水源井除外),第二年每亩还得补充滴管带、覆膜,需要投入资金近200元。三种灌溉模式中,膜下滴灌设计使用年限内亩均投入最高。

2.主要优势特点。一是对水源供水量要求比较低。一套覆盖200亩的系统,要求单井出水量每小时达到30吨即可支持系统运转,就水源条件来讲适合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二是节水效果显著。水分直接送达植物根部,覆膜种植又减少蒸发量,以黑龙江省玉米补充式灌溉为例,全生育期每亩多年平均补充灌水量为30立方米左右,仅为喷灌模式的1/2。三是有效提高积温。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40度左右,相当于延长作物生育期10—14天,为种植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的跨区品种提供了保证。四是增产效果明显。干旱年份亩增产很显著,雨水充沛年份亩增产400斤左右,而且粮食品质明显优于其他模式灌溉的品质。

3.主要制约因素。一是污染严重。残膜回收不彻底,白色污染危害大,残膜长期积累影响土壤透气、透水性能,阻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结构一旦破坏,多年不可恢复。杜蒙县反映,该县一心乡勇敢村连续多年实施膜下滴灌种植,耕地残膜积累量过高,已影响作物生长,当地农民自发拒绝实施膜下滴灌种植。二是亩投入高。第一年建成系统后,第二年实施还得亩投入近200元购置滴管带和地膜,按照正常年份亩增产400斤左右、每斤0.8元计算,投入部分已占去增收的60%,因此,农民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膜下滴灌种植户表示,如果国家没有补助投入,自己不会采用膜下滴灌模式。三是统一实施困难。按照水源井辐射范围要求,一套膜下滴灌系统至少要覆盖200亩耕地,如果土地没有集中流转,可能涉及许多农户,第二年只要一户农户不同意实施膜下滴灌,系统就将被破坏,先期投入建成的系统便发挥不了作用。四是阶段用工量大。整地、覆膜、放苗、压苗、除膜等工作量要较其他节水灌溉种植模式每亩多用工3—4个。

(二)中小型喷灌基本情况。

1.建设投入情况。“节水增粮行动”中,中型喷灌主要指绞盘式喷灌,小型喷灌主要指管道移动式喷灌,每套中小型喷灌设备可控制灌溉耕地200多亩,中型喷灌设计使用年限15年,小型喷灌5年。以当年“节水增粮行动”建设投资计算,中型喷灌设备亩投入366元,小型喷灌设备亩投入85元(均未算水源井投入)。三种灌溉模式中中小型喷灌设计使用年限内亩均投入最低。

2.主要优势特点。一是对水源供水量要求比较低。一套覆盖200亩的设备,要求单井出水量每小时达到30吨即可支持运转,适合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二是灵活适用。中小型喷灌不受地形、地块限制,可独户使用,也可联户使用,特别适合当前土地分散经营模式。三是易于管理。中小型喷灌技术含量低,用时安装简便,易于操作,不用时可入库,便于管理,人员管护费用低。中小型喷灌设备得到地方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群众普遍欢迎。

3.主要制约因素。一是自动化程度低。三种灌溉模式比较,灌溉同样面积的耕地,中小型喷灌用工量大,作业时间长,费时费工。二是不利于高棵作物规模化种植。高棵作物起身后,小型喷灌模式喷灌效果不好,且搬运困难,不利于灌溉,中型喷灌要事先预留出行车道,或高矮棵作物间种,便于行车。

(三)大型喷灌基本情况。

1.建设投入情况。“节水增粮行动”中,大型喷灌建设亩均投入1160元(不包括水源井投入),设计使用年限20—30年,受防护林网限制(500米×500米林网),黑龙江省多为四跨长度,可控制灌溉耕地面积375亩。

2.主要优势特点。一是自动化程度最高。大型喷灌科技含量高,控制灌溉水量准确,操作用工用时少,一人可控制多台套大型喷灌设备运转。二是动力费用最低。喷灌20毫米雨量亩均动力费用1.5元左右,是三种节水灌溉设备运转动力费用最低的。三是适合不同植株高度作物。大型喷灌举架高,不受高科作物限制,可满足不同作物全生育期灌溉要求。

3.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对水源供水量要求较高。大型喷灌覆盖面积大,四跨以上大型喷灌要求水源每小时供水60—80吨,从水源看很多地方不具备实施大型喷灌条件。今年实施的大型喷灌工程多数为两个水源井供一套设备,增加了投入,性价比很不合算。二是适合地块不易选择。黑龙江省防护林网一般是500米×500米,还有不规则的林带,并且不少地块电线杆穿地而过,这些因素限制大型喷灌地块使用。另外,大型喷灌对土地集中流转、统一经营要求高,当前农村土地主要以分散经营为主,经营作物种类难以统一,需水差异性影响灌溉成效。如在讷河调研发现,同一个喷灌圈内有玉米、高粱、马铃薯、豆类等多种作物,玉米蜡熟期正需要水,而豆类此时已快收获,几乎不需要水。三是配电任务繁重。大型喷灌配电标准要求高,亩配电资金都在270元左右,一处大型喷灌配电资金就达10万元左右,几乎占一处工程总投资的1/4,节水增粮项目建设中又不含配电资金,多数地方难以解决配电问题。另外,已配上电的设备,电力设施运行管护难,“节水增粮行动”项目用电时间短,电力部门没有盈利空间,而管护过程还需继续投入,因此,一些县(区)电力部门在电力设施建成后交给地方管理,地方难以承受电损和管护费用,闲置时期拆除管护,下年安装费用极高,很难持续管理。四是设备管护工作艰难。大型喷灌科技含量高,设备维修、运行需要专业人员操作,闲置期防盗、防损坏的工作量大。

二、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下一步建设应充分尊重基层建设者、管理者、受益者意愿,适当调整三种节水灌溉模式比例。

(一)慎重发展膜下滴灌面积。一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是雨养为主,补充灌溉为辅,实施膜下滴灌虽有较大增收,但每年亩投入亦很高,正常年份亩投入资金已占增收资金的2/3,其比较效益是三种灌溉模式中最低的。二是白色污染严重,据测算每年残膜遗留量达到10%,如多年实施残膜积累量可想而知,对土壤结构危害极大,且不可恢复。三是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易造成设施闲置,浪费国家投资。“节水增粮行动”的膜下滴灌国家只负责基础工程建设,第一年以后的地膜、滴灌带等消耗性刚性投入由群众自行解决,靠群众认可实施。因为膜下滴灌年亩均投入大,如果国家没有资金支持农民购买滴管带、地膜,绝大多数农民表示不会实施膜下滴灌种植。如果不切合民意实施项目,所建成系统很可能因二次投入较高、比较效益不大、污染较重而不被群众利用,造成地埋设施闲置,浪费国家投资。为此,建议下一步“节水增粮行动”建设适当减少膜下滴灌建设面积。

(二)适当发展大型喷灌面积。大型喷灌虽然省工节时、亩均投入较低,运行成本最低,但发展制约因素太多。水源条件苛刻、电力配套标准高、土地流转困难、管理没有成熟办法,这些目前都没有很好的破解办法。因为这些原因,当前基层干部建设大型喷灌积极性很低,几乎都要求削减大型喷灌建设任务。农民虽然欢迎,但涉及提留管护费用时又都不接受,长期有效运行面临极大考验。为此,建议下一步“节水增粮行动”建设适当调低大型喷灌建设任务。

(三)积极发展中小型喷灌面积。黑龙江省主要是苗期旱情严重,作物苗期灌溉使用中小喷灌完全管用,即便是作物生长后半期干旱,中型喷灌对矮棵作物或高矮套种作物也完全适用。另外,中小型喷灌可单户使用,也可以联户使用,管护容易,符合当前农村联产承包形式,且使用时不受地形限制,亩投入低,群众配套资金容易,中小型喷灌得到基层群众广泛欢迎。为此,建议下一步“节水增粮建设”中扩大中小型喷灌建设面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第5篇

一、调查目的

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逐步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减少食

品浪费。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节电节水活动,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关水、关灯习惯,杜绝长流水和长明灯现象。

二、调查时间

2014年寒假

三、调查范围

新郑市龙湖镇王许村4户居民。

四、调查方法

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他们每个家庭的用粮用水用电情况,并分析原因。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号家庭有3口人,家里有一台电脑、三台电视、一台电冰箱、一个微波炉、一个电饭煲等家电。平均每月水费22 元,128.4元,合计每月150.4元,平均每人水电费51元[我大多数不在]。用电、用水习惯:爸爸爱玩电脑,所以家里电脑一天到晚开着。周末,时常三台电视全部打开。我们常常会忘了随手关灯。洗菜的谁会用来冲厕所。2号家庭爷爷家有4口人,家里有一台电视、一台微波炉、一台洗衣机一台冰箱。平均每月水费17.6元,电费116.416 合计每月134.016,平均每人水电费33.504元。用水、用电习惯:平常他们两位是很节约的,夏天连电风扇都很少开,电视也不看什么,可我和我表妹来了以后,就开销大了,几乎每天晚上都开空调,还会看电视。上厕所冲马桶几乎都用废水。3号家庭外公家有4口人[外加一名3个月的婴儿]家里有四台电视、三台空调,平均每月水费30.8元、平均每人水电费43.224元。用电习惯:人走关灯、用节能灯、电视声音开的小。用水习惯:家里有个婴儿,要常洗尿布,水会比别人家多,刷牙洗脸,水龙头不是一直开。

六、调查结论

节水节电管理措施 第6篇

第一条为加强节水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减少公用经费支出,建设节约型校园,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建立统一台账,加强用水消耗统计工作。统计台账登记要全面、准确、及时,数据要与实际发生的原始凭证相符、不得造假虚填。

第三条注重洗手间用水节约。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严禁跑冒滴漏、避免出现“长流水”现象;大力推广使用感应式节水龙头和器具,在办公区域适当位置放置盛水器具收集保洁用水。

第四条加强卫生间用水管理,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控制阀门、水龙头的出水量。

第五条禁止用自来水直接冲洗车辆。

第六条张贴节水标识,公布维修电话。在办公区域显著位置张贴节水标志,设置温馨提示,并公布维修电话。发现跑冒滴漏或其他浪费情况及时向维修部门报修,报修时要说明准确地点。对报修情况维修部门要及时解决。

第七条加强节水宣传。运用各种宣传形式进行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提高对水资源节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节能责任心。加强用水管理,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活动,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科学用水、自觉节水,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第八条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作。广泛开展再生水回收和雨水收集利用工作。

节电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节电工作,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减排中的表率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8‟106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加强用电统计分析。落实人员负责电消耗情况季度及统计汇总、分析报告工作。

第三条

照明用电管理。办公区道路用灯每晚定时开关,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装饰照明。除重大节假日外,不得开启装饰灯、景观照明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自然采光条件较好的办公区域,白天要充分利用自然光,不开灯或少开灯;在保证监控设备正常运转下,夜间尽量减少照明灯数量。

第四条

办公设备用电管理。建立办公设施设备下班后断电制度。长时间不使用的设备要及时关闭,减少待机能耗。加快淘汰高能耗办公设备,新购买的办公设备必须达到规定的能效标准。节假日和非工作时间关闭电热水器等用电设备。

第五条

加强节电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用电宣传教育,提高节约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节电责任心。

节水节电宣传标语 第7篇

1、电力连着你我他,节约用电靠大家

2、为了明天更美好,请节约使用水电

3、节约用电,人人有责

4、使用节电产品,提倡绿色消费

5、绿色照明,节约用电

6、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7、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8、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9、世界缺水、中国缺水、城市缺水,请节约用水

10、浪费用水可耻,节约用水光荣

11、节约用水,重在合理用水,科学用水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第8篇

一、节水增粮工程运行管理方式

(一)地埋式膜下滴灌系统运行管理方式。一个完整的地埋式膜下滴灌系统可保障200多亩耕地灌溉需求,当前土地以分散经营为主,建成的膜下滴灌系统绝大多数都由散户联合使用,一般一套系统都覆盖几十户的耕地,针对这种状况,各地主要采取了两种运行管理模式。

1.受益农户自主负责管理模式。一个系统或几个系统的受益农户选出或雇佣管理人员管理,管理人员按照农户意愿负责整个滴灌系统的灌溉运转,运转动力费用按亩均摊,管理费用由受益农户和管理人员协商确定,按亩灌溉次数提取,一般1亩灌溉一次,全部费用在2—3元之间。2012年灌水次数一般2—3遍,全年亩灌溉费用在10元左右。设备坏损维修费用由受益农户承担,闲置期间首部、过滤器等设备由村里统一收入库房管护。这种管理模式适合成效对比显著、群众积极性高、自发组织能力强的地区,在积温不足、降雨量低、有覆膜种植习惯的龙江、甘南等地被广泛采用。

2.用水协会(村集体或合作组织)负责管理模式。将膜下滴灌农户纳入用水协会,由用水协会(合作组织或村集体)统一管理灌溉运转,协会提前收取运行管理保障金(或按亩提取每次灌溉发生的实际费用),保障滴灌系统按需运转。如林甸县林甸镇成立用水协会,统一管理全镇膜下滴灌用户,保证系统运行,春耕前每亩地收取50元的运行保障金,秋后协会负责将首部、过滤器等设备统一入库管理,并结算运行费用、管理费用、维修费用,多退少补。这种管理模式适合群众自发组织程度不高的散户地区,需要外力统一、集中管理,提高运行管理成效。

(二)中小型喷灌设备运行管理方式。中型喷灌主要指绞盘式喷灌,小型喷灌主要指管道移动式喷灌,中小型喷灌灵活机动、不受地形、地块限制,可联户使用,可散户单独使用,运行管理上简便易行,非常适合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方式。运行管理上主要有两种模式。

1.村集体负责管理模式。节水增粮项目建成后,财政、水务部门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屯签订移交使用合同,将中小型喷灌设备直接下拨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委派专人全权负责设备运行管理,旱时村里派人负责全程灌溉,受益农户按亩缴纳动力费用、人员工资、维修费用。设备闲置期村里统一收入库房,专人管理。这种运行管理模式在依安县、龙江县得到深入推广,是当前“节水增粮行动”中小型喷灌的主要管理模式。

2.抗旱服务组织(或合作社)负责管理模式。项目区建成后,将中小型喷灌设备交由地方水务部门的抗旱服务组织管理,优先满足项目区群众要求,可为非项目区提供灌溉服务,合理收取服务费用,提高中小喷灌设备利用效率。目前这种管理模式已在克山县、孙吴县和木兰县探索运行。另外一种与其相近的管理方法,将设备管理与当地农机合作社等稳定的合作组织对接,将设备使用权交给合作社管理,管护、运行、维修都由合作社负责,有偿服务,合理收取受益方费用,北安市、安达市等地探索了这种管理办法。

(三)大型喷灌设备运行管理方式。大型喷灌主要指中心支轴式喷灌。大型喷灌体积大、造价高、操作技术较复杂,运行管理方面要求较严格,各地在大型喷灌运行管理上都投入了大量精力,探索出多种管理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运行管理模式。

1.集约经营土地运行管理模式。其主要运行模式是:以农机合作社为平台,以村种植合作社为依托,以镇水利装备技术服务中心为支撑的现代水利装备管理机制。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和最初探索者是安达市升平镇,该镇制定了《升平镇农田水利装备管理办法》和农田水利装备管理规则,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农业合作社,提供农机、水利、林业、牧业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国家投放到该镇的各种农业装备全部由该合作社统一管理。具体做法:界定了农田水利装备的范围。现代农业合作社及水利装备管理中心负责农田水利装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明确了资本主体、监督主体和使用主体。财政部门代表政府作为农田水利装备资本主体,县级财政和水务部门是监督主体,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民是直接使用主体;规范了维修资金提取标准。水利装备固定资产以调拨单形式,由县级水务部门向镇级政府调拨。固定资产由合作社实行建档建卡管理。建立大修更新资金提取制度,按每亩受益土地不低于27斤玉米价格(折合成等值人民币)提取大修更新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并设专户管理,使用时由合作社提出申请,县级财政和水务部门批准使用;明确了农田水利工程和装备的管理方式。农田水利工程验收合格后,交给合作社管理,不合格的农田水利工程,合作社有权拒绝接收。农田水利装备实行场库棚标准化管理,不能进场库棚管理的设专人看护;明确了农田水利装备投放的基本条件。按照资金匹配、土地规模、创新管理、节水增粮、用管并重和动态管理的原则组织投放,对于没有资金匹配能力,土地经营规模小,没有水利装备管理和维护能力,增产效益不明显,节水效果不突出的不予投放水利装备;明确了农田水利装备的使用程序。使用人需提前向合作社提出申请,签订使用协议书后方可使用。使用者负责该套农田水利装备的田间检修,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损坏或丢失由使用者包赔全部损失。管理者要向使用者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装备使用时的技术指导。获得使用权的使用者在天气干旱需要灌溉而不使用时,管理者有权终止使用协议,把设备调拨到急于使用的农户。从一年来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升平镇的建后管护模式效果明显,为全省今后加强和规范“节水增粮行动”工程设施的建后管护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目前安达市、克山县、克东县、肇东市等地都较好地推广了这种管理模式。

2.分散经营土地运行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各地普遍存在,主要为村集体、受益农户代表或承包人两种管理模式。一是村集体管理模式:大型喷灌项目建成后,县(市、区)财政局、水务局通过乡镇将设备移交给村集体,村集体落实专人负责本村项目区的工程管理,村里负责向受益农户收取运行管理费用,一部分作为运行、管理费用开支,一部分作为设备维修养护费用,设备闲置季节村里负责将易丢易损件拆卸入库,减少人员管护费用。二是受益农户代表或承包人负责运行管理模式:大型喷灌设备建后移交给村集体,村集体组织喷灌圈内受益农户自行管理,由受益农户选出管理代表,签订权责合同,管理代表负责浇灌和日常看管,运行费用按亩均摊,并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用于管理代表工资和维修开支。另外,也有多个喷灌圈内受益农户集体协商后,把运行管理任务承包给个人管理,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运行管理任务,按亩缴纳费用,由承包人负责灌溉、看护、维修。这种针对散户的管理模式在龙江等县(市、区)得到较好推广,对当前分散经营土地上的大型喷灌设备运行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运行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运行管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调研发现,各地各级政府,特别是财政、水务部门都高度重视工程运行管理,多用行政手段、采取高压态势、依靠强制办法将管理工作推到最基层,在现阶段这种管理手段很有效,但“节水增粮行动”工程最长可发挥功效20—30年,仅依靠领导重视、采取强制办法去管理不是长久之计。建立长远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管理的作用,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当前紧迫任务。

(二)运行管理缺少技术指导。调研时向项目区群众了解怎么掌握灌水时机,几乎得到的回答都是“旱得挺不住了才灌”。“节水增粮”顾名思义,就是既要节水又要增粮,只有适时适量灌溉才能实现“节水增粮”效果,“旱得挺不住了才灌”既不节水,也错过了作物生长最佳需水期,还影响到增收,失去了“节水增粮行动”的本来意义。可见各地在运行管理上还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群众只凭着经验去运行管理,需要加强县乡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体系。

(三)长远运行缺少资金保障。当前基层的具体运行管理办法,几乎都是按照设备永远不大修、甚至不坏的状态去管理,各地基本上没有向受益者提取设备折旧维修资金。随着土地承包人的轮换,受益对象也即改变,后接手使用设备的短期土地承包者,如果在没有前期使用者累积的折旧、维修资金支持,将会出现没有资金去维修大型喷灌设备,易造成设备废弃。

三、关于加强运营管护工作的意见

(一)推进项目区土地集中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是采取包括“节水增粮行动”在内的众多先进生产技术的重要和必要条件。在“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的起始阶段,大部分项目落实到种田大户或合作社地块上,工程项目服务一个土地经营者,减少了统一思想环节,作物种类容易统一。随着项目的深入进行,今后项目建设将大部分落实在分散经营地块。一个喷灌圈内最多的有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四种作物,需水量、需水时机不一样,必然难以统一农户适时适量灌溉需求,在管护责任落实上将遇到突出矛盾,影响工程长远发挥效益。为此,建议各地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项目区土地流转,并配合利用行政手段、市场引导、合作组织参与等综合措施将分散经营土地流转集中起来。下一步工程建设要在水源、动力条件满足的必要条件下,以土地经营规模作为重要条件,通过项目确立的前提条件,引导项目区内的土地集中合理流转,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平台。

(二)明晰工程设备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当前各地在工程建成后产权归属方面还比较模糊,有的在财政或水务局,有的给了乡镇,有的落在了村集体。主要原因是没有理解国家和省里关于“节水增粮行动”有关产权归属的指导意见。根据以往的产权改革经验来看,设备只有放到最需要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好的功效,才能得到最好的管护,才能认真研究如何节能降耗。当前产权乃至使用权大部分放在行政部门或集体手里的工程设备,虽然有比较详细的管理制度约束,但最终管理成效还是取决于管理人的责任心,不是自己的东西管理多会浮于形式,不利于长远管理。为此,建议将建成的工程设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合理分开,将使用权、收益权直接下放给农户、种田大户或合作组织等终端用户。但前提是使用年限内不得转卖、弃管弃用,财政、水务部门以产权所有者的身份,督促用户根据设备购置价值按比例收取设备运行保障金,设立设备运行台账,监督设备运行状况。

(三)切实提取工程设备折旧、大修基金。确保已建成的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无论当前的设备所有权、使用权形式上归政府部门,还是落给终端地块的农户,都要建立设备折旧、大修基金制度,特别针对大型喷灌设备更是如此,杜绝设备有大的损坏导致弃用。建议建立“统一管理、谁提谁用”的折旧、大修基金制度,即各地财政、水务部门按设备覆盖耕地亩数,每年督促项目的具体管理者向收益者提取一定的资金,存入指定账户,由财政或水务部门协助管理,待设备损坏时进行维修,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待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时,将折旧基金和残值用于设备重新购置。

(四)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队伍。建议由市县水务部门牵头,建立 “节水增粮行动”运行保障协调中心,负责协调设备生产厂家对工程运行技术培训、零部件配送、设备故障排除等保障工作。同时,要协调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发挥农技指导作用,指导农户开展适时、适量灌溉,实现节水增粮、节能降耗的目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节水节电调查报告(精选8篇)节水节电调查报告 第1篇关于节水节电的调查报告日益稀少的水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资源的有限和需求的无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