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思情散文范文
借物思情散文范文(精选5篇)
借物思情散文 第1篇
借物思情作文600字我的那朵莲
秋意渐浓,偶然之间,目光轻佻入一片荷塘。枯萎零落的花枝孤寂惨淡地刺入蓝灰的天穹,水面如幽镜般,淡淡投影往事苍茫。
我心中一动,眼前,一抹虚幻的纯白袅袅浮现。一张沧桑的笑脸亦荡进心海,轻搅波澜。
他,是我的外公。
他在我早已陈旧的记忆中,向来迷醉山水。流水落花间,那个家承载了多少笑语嫣然,馥郁芬芳。外公尤爱莲。他总凝望那一池的婀娜婷婷出神,道道纹路上滋润着一抹欣然。因此连一向不喜花草的我也喜欢上白莲的清雅脱俗,不沾纷争。外公的目光如莲香般浅浅萦绕。
那年夏荷初绽,家中愈加忙碌,无法抽出时间回外公家,记忆中的那片纯白也渐渐淡漠消弥。偶然间提起荷花,母亲只是笑笑。次日,外公携了一身的.露水出乎意料地来了,高大瘦削的身躯后一袭清香飘旋。我一怔,惊喜不已。
“外公!你怎么来了?”外公笑着,黑瘦的脸上神情兴奋温厚。“囡囡,猜外公给你带了什么?”我一把扑进他的怀里,笑嚷着:“外公,是莲花是吧?我猜对啦!”外公无奈的点头,宠溺地把藏在背后的白莲递给我,粗糙发红的大手抚了抚我的脑袋。这时我才发觉外公手上遍布着深深浅浅的伤痕,一手冰凉。疑惑的抬起头时,外公只是笑笑摇头,示意我无须担心。手上白莲皎皎,倾世光华迷乱视线,我竟也不懂得关怀。“囡囡,做人应如莲啊”外公沉厚的声音轻轻飘来,大手再次温柔的拍了拍我,转身滞笨地朝母亲走去。我亦是懵懂,只觉得外公身影愈加薄弱,兀自离开。
不想这竟成了我与外公最后一次亲切交谈。
那时我才知道外公的病况,他那一手冰凉红肿,是清晨采莲的纪念。我尚小,此时才恍然泪流满面。当我在一片轻泣声中颤抖地握住外公早已冰凉的手时,我竟模糊地忆起那一池遗世的莲,外公苍老的笑脸逐渐洇湿。“囡囡,做人应做莲”是清露般的爱,凝聚为莲了么?那莲,又凝结了多少深深的思念与温柔?外公又是如何,将这久远的亲情,从自然怀中采下?
今夏的莲谢了,我仍伫立原地。但我知晓,它仍会绽放,如一个老人的爱般,永不凋零。
借物思情散文 第2篇
今夜窗外北风起,雪似鹅毛从天降,片片晶莹亦剔透,悄然无声步人世,唯恐怖醒梦中人。寰宇之间似舞场,北风似乐奏眠曲,伴雪歌舞满天飞,轻巧潇洒吻喷喷鼻土,静听大年夜大年夜地之心跳,倾诉一年怀念情。
灰灰苍茫遍地荒,荒无活力片片凄。凄风寒雨编天帘,连天连地处处湿,湿天湿地身亦冰,冰心绝恋断尘凡,尘归尘土土归土。
次日凌晨打开门,苍茫一片雪白毯,鸟立枝头乐鸣声,地上儿童喜乐语,堆雪接触把童欢,欲把冰封化成水。我欲伸展冰冻身,走出门前迎新雪,往返走动雪地中,听着嘎嚓踏雪声,仿佛又回童年趣,一下身心变年青。
少焉晨光普大年夜大年夜地,又是一番醉美景,朵朵雪花卧中梅,梅花朵朵雪中探,就似久别对鸳鸯,倾诉相思柔情恋,欲把幽喷喷鼻磬人世;层层白雪揉松枝,就似一条白领巾 ,围着脖子怕冻着;或似凝成一团团,压着翠竹耸枝竿,生怕没人不知它,却被竹枝猛一弹,惹得雪花满飞扬,停在半空乐开花;太阳照射莹白雪,化成条条怀念水,奔流到河归大年夜大年夜海,更似离家久游子,归心似箭把家回。
夕阳暮色入月夜,皑皑白雪地甚亮,此时此刻若外游,带上一壶温热酒,一边不雅赏一边思,吟诗难堪刁难最佳时,此乃人生乐在此可饮一口酒,可吟一棵树;可饮二口酒,可吟两颗心;可饮三口酒,可吟醉三思可饮四口酒,可吟世难为。再饮五口酒,再吟梦痴人。
借物思情散文 第3篇
高考的散文选本都是经过精心删改,极具典范性的文本。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从理清思路,鉴赏技巧,品味细节,把握主旨等方面来有效答题。而作文复习的核心环节也就是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表达,而这些在精选的文本中不都有体现吗?如若我们将散文阅读教学中分析结构布局、涵泳细节深意等考查要素与写作联系起来,解决学生选材、构思以及作文思想性问题,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岂不事半功倍?
本文尝试通过小结高考文学类文本中常见的“借物抒怀”型散文的整体阅读思路,来探讨写作实践中这类散文的选材立意及结构布局。
我们说,借物抒怀散文自然首先要有物,某种有纪念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物”既是写作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是勾连上下文的线索,更是作者反思追忆、抒发情怀的载体,是人生感悟、哲思体验的触发点。但是,必须明确借物抒怀散文的落脚点必定是在人。“物”自有其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但必须在人的生活环境中出现,“皆着我之色彩”,才能形成其隐喻性与象征性。所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是唯一的吟咏对象,在世事变化,人事变迁的过程中,抒发人的情怀,人的精神或者哲理文化的思考才是借物抒怀散文的精髓。
借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再参考近年高考几篇“借物抒怀”散文的一般特征,分析这类散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物”“人”“情”在文本中的呈现以及基本联系,并由此归纳“借物抒怀”散文的常规阅读思路。
①2014年福建卷散文《祖屋》:
“物”:祖屋——大门、主屋、八仙桌、土炉子、燕子窝等。祖屋最后“没有了人气,没有了精神,最终在一个风雨之夜,轰然倒下”。
“人”(人事):除夕夜家人围桌而坐,让菜、敬酒,其乐融融;土炉子烙煎饼,香气弥漫;幼年时与窝中燕子对话,充满童趣;清晨爷爷奶奶在院子里说话,催我们起床;祖父最终“老得连眼皮都不愿眨一下”。
“情”:祖屋的一切,承载着作者孩提时代的记忆,表达对岁月变迁的感悟与思考。
②2014年天津卷散文《枣香醉人》:
“物”:爷爷酿的醉枣以及七棵老枣树。
“人”(人事): 童年时兄弟姐妹打枣,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如今老两口年过八十,由壮实变衰老,“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有七棵枣树的大院子”。
“情”:醉人的枣香,醉人的思念,老房、老树、老人便构成了“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寄托。
这里所列的三个方面,其中“物”是“显”的,即在选材时作为情感载体,是实在可观的事物,可以分解或套含几个小要素,思考时必须准确抓住描摹之物的特点、内涵及其变化;“人(人事变迁)”是有“生活味”的,是写作布局时要有意构思并着力叙写的,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情怀;“情(情理)”是“隐”的,是写作的归结点,即由实到虚来呈现主旨立意。事实上三者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解读借物抒怀散文要剖析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弄清文章是怎样“借物抒怀,融情于物”的,这也就是“借物抒怀”型散文,作者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写作方法。即:
事物的变化→(人)人事的变迁→人文情理的体悟
现今学生所写的叙事性散文多从以往生活中选材、构思。写作过程中暴露出诸如题材平庸乏味,叙写平铺单调,缺乏构思意识,细节生硬等问题。那么我们何不以上述 “借物抒怀”散文的范本来学习、借鉴,并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进行写作训练。
散文写作尤其要注意谋篇布局。散文之“神不散”就是要求主题集中深刻。“形散”则是讲布局要有法可依。散文取材灵活,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但必须围绕中心组材,要能够揭示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人生体悟或哲思情怀。“借物抒怀”散文则侧重在时空推移转变中,叙述人、事、物的发展变化,展现事物的形象特点及意义,人物的性格及情感,由此传达自我对于情感的认知,对生命历程的感悟,对人生哲理、精神情怀的理解等。其结构布局大致如下所示:
物——(物仍是,物已非,突出“生活味”)
人——(人事变迁,人情冷暖,突出“人情味”)
情——(变与不变,逝去与永恒)
首先是选材立意,即其中的“物”与“人事”。
学生作文中,源自于生活的情节也是大同小异:写母亲,无非是早晨的煎鸡蛋、晚上的热牛奶;写父亲,白发秃头佝偻背,沧桑坚韧爱如山。诚然,高考同样会出现大量的题材撞车,骆冬青教授也说,在同一题材的叙写上更能呈现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我们在写作训练中,不见得要求在选材上求新求变。选材上首先要贴近生活,最好略带一些陌生感,有一点时空上的距离。能承载情感、记忆甚至人文历史的自然是上佳的。比如上述散文文本中的“祖屋”“土灶”“燕子窝”“醉枣”。比如近几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中的“海棠糕”“炒米”“草籽枕头”“粽子”“青团”等。在时空的推移转变中,写物是人非的沉痛和追忆,写物非人亦非的反思与失落,抒写变化的感伤与不变的情怀。这样的立意不可谓不深刻。
同样的,一杯热牛奶也可以是“母亲牌”蛋炒饭,奶奶的手擀面,抒写印留在成长岁月里始终不变,只属于自己的舌尖上的亲情味道;可以写住着老人的车库,可以写社区里热闹的棋牌室与健身区,在时代的变迁中感受现代人的心态与人情的冷暖。要明确,“借物抒怀”散文不仅要写物,还要写人,写事;更要写出一种关系,写出一种状态,写出一种变迁,写出一种情怀。有意识地选择并适度改造题材,结合自己有限的生活与阅读的经验,利用自己的想象,从艺术的真实中找到生活的真实。那么作文里也就逐渐有了“生活气息”。
其次是结构布局。
笔者以“忧与爱”为例来作分析。多数学生能够撷取成长之路上的几个片段来构思成文,但缺乏一定的谋篇布局意识,想到什么写什么。片段之间跳跃性大,又不能突出重点和细节,无法表现情感渐深的变化。少了一些构思的意识,作文也就少了一点灵气与变化。现以学生习作为例,以作参考:
忧与爱
奶奶不喜欢我叫她奶奶,她说就应该叫“阿婆”。
就像她总说,我们这的早饭就应该吃白米粥,毛豆子、腌菜,蒸几个馒头,清清爽爽的,还养胃。我无奈苦笑,“是清爽,跟您这穿了多少年的麻布衬衣一样清爽了!”我习惯地就拿了两馒头,便匆匆赶去上学了。
“慢点跑,别噎着。早就喊你起,你这丫头就懒!”身后一如既往地传来奶奶的嘀咕。
其实奶奶熬的粥很稠,蒸的馒头很甜。搭配的小菜,通常是酱毛豆,甜甜糯糯的。还有就是用自家腌制的毛瓜炒制成的瓜条丁,葱油味,咸爽可口很下粥。当然,必不可少的便是装在玻璃瓶里的老咸菜了。奶奶年纪大睡不着,常常是四点多就起来收拾,不时弄出的声响,总会不经意地唤醒我的睡意以及随之而来的抱怨。而当我洗漱完毕,餐桌上便摆好了碗筷粥菜,袅袅热气却不烫口。我向父亲抱怨这千年不换的式样,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习惯就好。
奶奶知道我的心思,也就叹口气,摇头笑笑。她知道我每天上学早,来去匆匆的,再也不能像以前陪坐着,和她一起慢慢喝粥了。只是她关心的似乎不止这些。
一天早上,起晚了,便匆忙抓起书包就去赶学生公交,却意外地发现奶奶手上提着的早点。呵,居然换花样了。大饼、油条还有一杯热豆浆。她不是舍不得买吗,不是说自己做的最好,浪费钱干嘛。奶奶把塑料袋塞在我手上,“给你换个花样,早饭不能不吃,你看你瘦的,就不长肉。”呵,这个犟老太真变天了?没及多想,便又匆匆上车。后来,只是觉得这饼味道真不错。
从那以后,咱家早饭的风格开始趋于多样化了,真不知这老太太吃错了什么药。
就说那粥,也不再是清粥了。绿豆、莲子、百合,夏天喝着清热降火;红枣、银耳喝着对女人好;花生养胃,薏米润肺,芝麻补肝润肠。这一套五谷杂粮养生理念真不知道老太太从哪里学来的,那么与时俱进,真有点刮目相看了。问她,也只是说人老了是得养生啊,你呀长身体,考大学更要讲究营养,我买这些可都是非转基因的哦。为了调剂我的口味,时不时还有惊喜。那天奶奶煮了一碗红油鲍鱼面,那味道真比市里奥灶馆的还好。
老太太也乐呵,常笑。只是她吃的却是越来越少了,脸上的老人斑却越来越多。广场舞也不常去跳了。她越来越矮了,我越长越高了,我们就像在相反的生命路上越走越远。
今天,爸爸开车送我去上学。座位上放着他刚买的肯德基早餐。
“你妈说,经常啃冷面包、牛奶,胃不舒服。今天给你打包了份早餐,先吃着吧,小心烫。”
心里酸酸的。
“爸,以前奶奶酱毛豆配粥,还真不错啊。我还能喝三碗。”
“恩……”
我打开一次性的餐盒,冒着热气,但粥已经稀了,有点烫口。摸了摸口袋,却找不到奶奶塞给我的温温的白煮蛋。
我的眼泪就落下来了。
因为太习惯了,所以现在,不习惯了。
全文围绕“早餐的演变”来构思叙写:幼时,奶奶做的早饭是白米粥,蒸几个馒头,就着咸菜酱毛豆;后来,奶奶掐着点,去门口买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大饼、油条和豆浆;再后来,为了给我加强营养,奶奶起早熬起了非转基因的五谷杂粮养生粥,或者为了调节我挑剔的口味时不时下一碗红油鲍鱼面;现在,我拿着冷冷的面包与牛奶或者爸爸偶尔起早买的肯德基营养早餐,边吃边赶去上学。因为,奶奶已经不在了,凉得恰到好处的养生粥与红油面不在了。该文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仅写了江浙一带的早餐演变史,写了奶奶的营养学,写了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更写出了永恒不变的忧与爱,氤氲在早餐的热气中,袅袅而不散。
普通的事物,日常的情节,以“物”(要小而实)一线贯之,围绕“物”来进行人事人情的叙写,或由物起兴,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通过有意识地选材布局,逐步渗透主旨立意。有了完善的结构,有了些起伏的微澜,有了敏感的心,作文也就有了活力与可读性。
第三,抒怀片段要小,点染要到位。
我们说一篇好文章选材叙写要不乏味,而用心构思是手段。那么在选材布局上做好了功课之后,核心细节的表现力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慢慢锤炼的,但在“借物抒怀”散文中,恰到好处的抒怀或议论确是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如《祖屋》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拟人的手法,形象的语言,抒发了“祖屋”于我刻骨铭心、无法磨灭的记忆与情感的印痕;如《枣香醉人》中“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以简练的语言真切地阐发深意,在物我交融中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抒情,不可太多。不要华丽的词语,不要无病呻吟的抒情,不要矫揉造作的排比,只要真真切切的感慨。议论,最好有些社会或人文意识,呈现个人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简练精辟最好。在适当的位置,点到即止的抒情或议论,往往是一种极好的点染。使细节出彩,使情感渐染,使主旨明确。这便像是在“血肉”中生出的“灵魂”,也便是那“写作的思想和智慧”了。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可以改变一般写作教学的盲目性及无效性。“借物抒怀”散文以其典范性为学生提供了极佳写作范本。学生通过解读文章的选材、结构布局、主旨情感,不仅可以更好地解题,更能提升自己透视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而教师通过对“可示范性”文本的开发与深入解读,亦可更好地指导学生读与写。这样的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粽叶飘香寄思情散文 第4篇
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饮食传统文化。但我从小爱吃妈妈包的粽子,所以对又软又糯又香又甜的粽子独有情钟。
那时候,家里生活虽然不富裕,但非常重视过“端午节”,每年妈妈都要在五月端午前就开始采买包粽子所需要的糯米、粽叶、红枣。
现今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端午节”吃的粽子,花样品种也变得繁多了。如豆沙、鲜肉、火腿、蛋黄、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多种馅料屡见不鲜。各种口味的`粽子也得到不同人的喜爱。但我觉得还是妈妈用芭蕉叶、糯米、小红枣包的粽子最软最糯最香。
记忆中的“端午节”前一天,吃过午饭,妈妈顾不得休息,就开始忙碌起来。她先把芭蕉叶子冲刷干净放在水里煮泡,然后把侵泡水中2-3天的糯米淘洗几遍,将精心挑选的颗颗饱满红枣洗净放进大瓷缸里。再把芭蕉叶子捞出放凉了,一切准备妥当。妈妈搬一把小凳,坐在自家屋檐阴凉地下开始包粽子了。
我和妹妹放学回到家,顾不得进屋放下书包,就会围蹲在妈妈的身边,目不转睛地盯在了妈妈那双灵巧的手上。只见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粒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枣,包好后再用棉麻绳捆绑结实,转眼间一个又小巧又结实的粽子大功告成了。
这时候,我和妹妹就会伸出小手挣抢着把妈妈包好的粽子放进水桶里。每逢这时,妹妹就会仰起小脸问妈妈:妈妈,“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呢?
妈妈,她一边包粽子,一边给我们讲“端午节”由来。说,楚国有一个爱国诗人,他向国王提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不但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攻击排挤还被他们逐出都城流落他乡。
这位诗人生性耿直,他不愿委曲求全跳进了汨罗河以死捍卫正义。当地的人们知道他的死讯后,非常痛心。渔夫们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河喂鱼以保他的尸首。
后来,人们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了“端午节”,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祭拜这位爱国诗人。
故事讲完了,妈妈的粽子也包好了。最后,妈妈也总是不忘告诫我们一句,你们长大也要向这位诗人一样做一个爱国有正义感的人。
我和妹妹似懂非懂眨巴着眼睛看着妈妈,然后异口同声说道,放心吧妈妈,长大我们也做一个爱国诗人。
接着妈妈站起身,把装满粽子的水桶拎到后院的仓房里。我和妹妹也跟着妈妈进了仓房,只见土灶台上放着一口大铁锅。
妈妈放下水桶,弯下腰用火柴先引着一小块桦树皮点燃了木头绊子,趁火势倒进满满一炉膛煤。接着麻利把铁锅刷净将桶里的粽子倒进锅里,在粽子上面压上一个盛满水的小盆,然后盖上锅盖。
我和妹妹疑惑问妈妈,为什么锅里要放个小盆子?粽子煮多长时间才能吃呀?妈妈笑呵呵对我们说,这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瞧,先用大火把水煮开,过一会,打开炉膛门用小火慢慢煮,临睡前再把火封上闷上一夜。明天一早你们就可以吃了。
夜里,家里满院子飘着粽子的味道,扑鼻的清香味馋的我们直流口水。躺在土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半夜,我和妹妹悄悄溜下床,提着鞋,赤着脚,打开后院门,溜进仓房,眼巴巴望着恨不得马上揭开锅盖吃上一个。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不等大人吆喝早早起床。洗了把脸胡乱擦一下,便迫不及待坐在了餐桌旁。
我和妹妹甩开小嘴,一口接着一口吃那又软、又糯、又香又甜的粽子。妹妹吃的嘴巴上,鼻子上、就连眉毛上都沾满了糯米粒,惹得我在一旁哧哧偷笑。
一晃姐妹们都相继成了家,可每逢端午节,妈妈还是提前包好粽子,打电话托人捎信让我们回家取。
但有时工作忙没有时间过去取,端午节这天,天不亮妈妈就会亲自把粽子送到各自的家里。
艾香处处飘思情散文 第5篇
又是一年端阳节
临近五月的天气,突然的热起来,太阳就像是一个大火炉炙烤着大地,风不时的从郊外飘来缕缕的艾香味,忽然让人不觉感受到这端阳节姗姗而至的脚步声。
艾香味,粽子情,端阳节一样是我们中国人思念的节日之一。如许久不见,一家人在一起吃粽子,谈心事,其乐融融,岂不是情化意写之美!
然而,为了生计,我们不得不走出家门,走出家乡,即使在科技交通发达的今天,背乡离井的生活一样也成为了当今人们在节日里与亲人团圆相聚的殷切期盼。
只要这样的生活不结束,艾香处处就会有着不尽的思情。端阳节,粽子情,在端阳节姗姗而来之际,我便想起远方的亲人,想起朋友,想起逝去的日子。
记得在小的时候,过端阳节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吃着母亲做的粽子,每年的农历四月三十日下午,下午放学回家,就看到院子里坐着大锅,香味扑鼻,热热的,甜甜的,那味道对我来说觉得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毕竟是母亲的手艺。吃母亲包着的粽子,听着母亲讲述着端阳节的传说,心里总是乐呵呵的。这样的幸福味道,渐渐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之后,在他乡读书、生活,真正能与父母在一起过端午节的情景真的屈指可数,想在想起来总觉得有点遗憾,可是生活里无奈的事情十有八九。特别是成家之后,每年这个节日我都会带着家人回到乡下与父母过节,有的是看,尽管像是在以一种形式完成一种心事,但是每每回到乡下,躺在那个许久没有躺过的小屋子里真的有点万种情愫独不能语。
五月里的乡下院子,不仅是鸟语花香,更是艾香四溢。习惯了在那个院子里寻找,看到邻家孩子,头戴着用柳条盘着帽子玩耍的情景,我就想起我们小的时候,每每在端阳节来临的前几日,大家都要这样戴着柳树条制成的帽子玩游戏,男生玩谍战的较多,女生当然玩的“过家家”,由于我生性安静,在这些角色里多半喜欢做个安静的文书英雄,大家你追我赶的好不热闹,有的时候大人也参与其中,现在想起,依然是浮想联翩!
时光流逝,留在在我记忆里的这份快乐,永远成为了我年少时候最美好的记忆。于是我就在文字里不断的咀嚼那段日子,那些味道。
生活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品的过程,我们怎么去品,其实源于我们的生活太多,就乡下那些端午节的记忆,虽然没有那么的风声,顶多就是母亲做一顿好饭,可是,我却忘记不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粽子的情怀,这是为什么?
我想更多的是那份生活的味道像血液一样渗透在我的血液里,这份情如同是沉淀在心里的`一个个风景,想起来的时候总给人一种愉悦的心情。于是,在品味生活的时候,我们更要给我们的子女去创造他们精神愉悦的一些新生活,他们所记住的,不只是粽子缕缕的香,更是留在心底的那一份份情,这也是我经历过数次品味这节日情怀之后的启迪。
端阳节,粽子情,翻开手机信息,再看看在几年前一些朋友们发给我的短信祝福,心里对朋友的那份念其实一直就在心里,岁月流逝,尽管我们很少联系,但是在这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一样在仰望蓝天,在为这些关心过我的朋友遥祝、默念和祈祷。也许有一万个理由我们可以相聚,一样也有一个理由我们不能相见,这就是生活,相见不如怀念,有的时候我真的到希望自己用一生的心思去怀念那些人与那些事
从乡下到城市,我的生活一直处在这乡下与城市生活方式的矛盾之中,特别是有的人在过节的时候总会带着家人,亲戚朋友在饭店里热闹,我是不赞同的,于是,在过节的时候我习惯回乡下,就连儿子遇到节日的时候总会不经意的问:我们什么时候启程。在端午节即使回到乡下的时候,儿子和邻家朋友的孩子也玩不在一起,每每看到这一幕,我总会不断地自责,我到底是哪里让孩子在城乡之间缺失了什么?
有的时候,城市的生活尽管看上去如此的妩媚,但是在饭桌上留下一张张美丽照片却一直没有留在心里那些朴实的记忆而让人踏实,或感恩于生活。
借物思情散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