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临床常见配伍禁忌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临床常见配伍禁忌范文第1篇

近年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 ) 为药师实现药学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药师对病房静脉用药处方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是否有配伍禁忌等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沟通并对处方存在的问题定期汇总,适时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

在处方审核过程中,我们比较容易遇到的就是处方中出现的配伍禁忌。配伍禁忌,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药品混合使用,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如出现浑浊、产生气体、变色等外观异常现象,或是有些药品配伍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或是有些药品配伍使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或是有些药品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下面就在处方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配伍禁忌问题与同行分享。 奥美拉唑注射液的配伍禁忌

1. 奥美拉唑注射液与维生素 C 溶液配伍后,溶液变色;

2. 奥美拉唑与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克林霉素等配伍会出现白色沉淀; 3. 奥美拉唑与氨基酸、葡萄糖酸钙、氨甲苯酸等配伍也会出现白色沉淀; 原理

奥美拉唑具有硫酰基苯并咪唑化学结构,这个结构特别不稳定,易受溶液 pH 值、光线、金属离子、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酸性条件时,容易出现聚合和变色现象,变色后不能再继续使用。因此,奥美拉唑不稳定的结构导致他与很多药物都不能配伍使用。 建议

奥美拉唑尽量不要与其他注射液混合配伍,溶媒首选 100 ml 的 0.9% 氯化钠注射液,次选 100 ml 5% 葡萄糖溶液(不能选用 250 ml 5% 葡萄糖 [说明书要求]),现配现用,在整个静脉滴注过程中注意避光。

另外,配制奥美拉唑的时候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或输液器,并在使用碘酒等消毒瓶塞时,务必用酒精擦拭干净,避免针头带入异物引起溶液变化。 维生素 K1 注射液的配伍禁忌

维生素 K1 注射液作为促凝血药物可合成凝血因子,在临床上特别是外科手术后经常使用。而维生素 C 可增加毛细血管致密性,加速血液凝固,刺激造血功能,因此,两药在药理作用上具有协同作用。 原理

维生素 K1 为有甲基化萘醌环,为酮式结构,具有氧化性,维生素 C 具有强还原性,与维生素 K1 配伍后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维生素 K1 药效下降,因此二者不能配伍使用。 建议

有文献报道,维生素 K1 与维生素 C、氯化钾、雷尼替丁、肌苷配伍时,溶液的稳定性较差,维生素 K1 的含量和溶液的 PH 值以及微粒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维生素 K1 不要与这些药物配伍使用。 含钙离子制剂的配伍禁忌

含钙离子制剂不能与磷酸盐,碳酸盐配伍,可形成沉淀,影响吸收。

钙离子除存在于钙盐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中,还存在于林格氏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药物中;

磷酸盐存在于地塞米松、克林霉素磷酸酯、三磷酸腺苷、二磷酸果糖等药物中; 碳酸盐存在于部分药物的辅料中如头孢他啶等。

因此,对于含有这些离子的药物,审核配伍时要谨慎。 原理 头孢哌酮钠母核头孢烯 4 位上有羧酸钠,遇钙离子会产生头孢烯 -4- 羧酸钙析出白色沉淀,不推荐与含钙离子的药物配伍使用。

胰岛素注射液的配伍禁忌

胰岛素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物的溶液中。 在某些情况下,临床医生习惯根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等情况,将胰岛素加入含有其他药物的溶剂中一起静滴,以此来抵消输入的糖分或控制血糖。 原理

胰岛素是一个双链肽,有一定的等电点,和其他电解质等药物配伍容易生成沉淀。 建议

有文献报道,胰岛素载体的 pH 值应在 5.5~8.5,如果载体溶液的 pH 值达到胰岛素的等电位点 (5.3~5.4),会有发生沉淀的危险,因此不建议胰岛素与 10% 葡萄糖溶液配伍。 另外,胰岛素容易与 2 价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因此,避免与这些药物如钙离子等配伍。 地塞米松注射液与甘露醇注射液的配伍禁忌

临床医生还习惯将地塞米松针 5 mg 溶于甘露醇 125 ml 静滴以减轻肿瘤患者颅内高压。 原理

甘露醇注射液为一过饱和溶液,室温低于 15℃ 时易析出结晶。地塞米松制剂内含 0.2% 亚硫酸钠,亚硫酸根是一种盐析剂,其离子溶液与过饱和甘露醇注射液混合,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使甘露醇析出结晶。 建议

虽然查阅《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并无显示其之间存在配伍禁忌,而且临床应用很少出现不良事件,但考虑到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因素众多,如果配伍使用效果不是优于分开使用,谨慎起见,建议临床避免将 2 种药物混合在同一输液瓶中。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药物配伍禁忌,我们常注意到同一输液袋中药物的配伍,而忽视换药时药物在输液管中的「相遇」。药物在输液管中发生配伍变化,若生成沉淀析出结晶不但容易堵塞输液管,还有可能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产生毒性物质,或造成人体微循环堵塞产生一些列的不良反应。

临床常见配伍禁忌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资料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间, 经我院门诊自愿要求终止11~14周妊娠的100例健康孕妇的相关资料。他们的年龄范围界于22~39岁之间。如院以后经过初步检查发现他们的血液、尿液指标均正常, 同时没有不良嗜好, 并且最近3个月内没有用过甾体类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没有药物禁忌。

1.2 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第1天的时候要求孕妇空腹的时候顿服150mg米非司酮;第2天早上要求孕妇彻底清理、消毒阴道后于后穹隆置米索前列醇0.4mg。在随后的阶段里要注意观察子宫的收缩情况, 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加大米索前列醇的使用剂量。如果在服用米非司酮期间已经娩出胎儿、胎盘则停止使用米索前列醇。如果在产时出现大出血现象或者有胎盘滞留现象等, 应该及时进行手术清官。

1.3 研究效果的相关评价判断准则

本文的效果的相关评价判断准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完全流产:所谓完全流产即在第一次使用米索前列醇以后的48h内就排出妊娠物的孕妇, 这样的情况可以称为完全流产; (2) 不全流产:所谓不完全流产即在排出妊娠物以后,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做清官处理的孕妇, 这样的情况可以称为不完全流产; (3) 失败:所谓失败即在第一次使用米索前列醇以后的48h内就没有排出妊娠物的孕妇, 这样的情况可以称为失败。 (1) 完全流产和 (2) 不全流产都可以被认为是成功引产。

2 结果

(1) 引产效果: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的引产效果具体如下 (详见表1引产效果表) : (1) 完全流产者有79例, 均自行排出胎儿和胎盘, 经过B超复查后体内均无胎儿和胎盘的残留迹象, 没有经过清宫处理; (2) 不全流产者有16例, 均没有完全自行排出胎儿和胎盘, 经过B超复查后体内均有胎儿或胎盘的残留迹象, 都采取了必要的清宫处理; (3) 有5例患者使用米索前列醇以后48h内没有排出妊娠物。因此,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的引产成功率为95%。 (2) 宫缩及胎儿排出时间:从第一次在阴道中放置米索前列醇开始计时, 直到宫缩现象的发生, 所经历的时间范围为:最少30min, 最长80min;从规律宫缩到胎儿和胎盘娩出的时间围为:最少3.2h, 最长15.9h。 (2) 不良反应 (详见表2不良反应表) ,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中没有发生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等并发症, 但是有16例孕妇出现了呕吐、恶心现象, 有20例孕妇发生了轻度腹泻, 此外有4例孕妇在宫缩开始后曾出现一过性寒战、发热, 分娩后自愈, 无特别治疗。 (4) 阴道内部的出血总量情况: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在手术后2h的阴道流血量的范围为:最少33mL, 最多101mL。阴道内的出血持续的时间大概为4~7d, 患者月经大概在手术以后的44d左右恢复正常。

3 讨论

终止11~14周妊娠是临床实践过程中经常晕倒的案例, 在如何进行医治方面相关学者和医护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本文正是基于此, 针对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1~14周妊娠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报道。通过对于我院100例患者的相关研究, 本文认为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1~14周妊娠方法简单且用药方便, 没有进入子宫内部进行操作。同时, 孕妇在过程中遭受的痛苦也较小, 出血量也很少。因此, 可以说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1~14周妊娠的临床效果显著, 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 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1~14周妊娠的临床应用的相关效果和使用价值。方法 针对我院门诊自愿要求终止11~14周妊娠的100例健康孕妇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连续用药, 观察对比临床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的引产成功率为95%, 其中完全流产者有79例;不全流产者有16例;使用米索前列醇以后48h内没有排出妊娠物有5例。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1~14周妊娠的临床效果显著, 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 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较高。

关键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11~14周妊娠

参考文献

[1] Ashok PW, Penney GC, Flet GM, et al.An effective regimen for early medical abortion:a report of2000consecutive cases[J].Hum Reprod, 2010, (13) :2962.

临床常见配伍禁忌范文

临床常见配伍禁忌范文第1篇近年来,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 ) 为药师实现药学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药师对病房静脉用药处方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