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计划任务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计划任务范文(精选11篇)

计划任务 第1篇

关键词:多任务流程,流水网络计划,参数计算,影响分析

网络计划技术作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随着工程技术复杂性的不断提高日益受到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产品研制开发和军事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实际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两个应用方面:关键路线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PERT),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注重点越来越放在后者上,并逐渐与其它优化方法融合[1,2],提高了分析性能。作为网络计划的延伸,流水网络计划就是综合了流水施工基本原理和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解决流水施工时网络图的正确使用问题[3,4,5]。但是,流水网络计划工序的开展不要求在紧前工序完成之后,而只是有一个开始时距;工序的持续时间固定,没有发挥PERT的分析优势,且多是应用在网络图简单工序较少的工程中。

然而,类似文献[6]、[7]所述的任务工程实际操作中往往多个到达,工序逻辑关系要求严格,并要求连续施工,诸如此类的多任务流程网络计划符合流水网络计划的定义,但是其相同作业流程下,不同任务对象工序持续时间可能差别明显,有别于一般的流水网络计划。基于此,本文给出多任务流程下流水网络计划参数的通用计算方法,提供了总任务工期影响、风险和进度控制等新的分析方法。

1 多任务流程分析

1.1 一般流水网络计划说明

流水网络计划是结合流水理论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网络计划方法,其特点是将一个任务计划的工序分解为多个施工段,以使工程任务连续紧凑进行。

流水网络计划的工序时距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可见工序可不在紧前工序完成后开始,而只是有一个开始时距间隔。

满足时距方程的网络计划才具有流水关系,方程如下:

式中,Ki,i+1为开始时距(Ki,i+1>0);Ji,i+1为结束时距(Ji,i+1>0);ti为活动的持续时间(ti>0);i为活动的代号(i≥0)。

1.2 多任务流程特点

(1)整个任务计划实施由多个相同的任务流程组成,每个任务流程都具有相同逻辑顺序关系的网络图,依照约束条件多个任务流程顺次展开,最后一个任务流程完成时整个任务计划才算结束。

(2)各个工序由各自专业的人员和资源负责实施,不同的任务只表现为本工序的持续时间不同,不存在工序逻辑顺序关系的调整。

(3)每个任务流程的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不仅受到本流程紧前(紧后)工序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前一任务流程的同一工序时间参数的约束。某工序只有在紧前工序完成后方可开始,即是对一般流水网络计划的时距方程加上Ki,i+1≥ti条件,关系如图2。

(4)同一逻辑关系的工序组成了一个任务流程,以此为研究分析的主体对象,区别于一般流水网络计划关注的单个工序流水作业工程。

(5)因约束条件的增加,多数工序不能连续实施,存在着网络计划中常提到的时差,这就要求需对流水网络计划的各时间参数进行详细计算,以为优化调控措施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6)需要考虑任务风险及进行工序影响度分析,确定关键工序并加以重点关注以期降低任务风险。

通过以上对多任务流程网络计划的分析,对一般流水网络计划应用进行完善改进,使其适用于具有以上特征的任务分析及流程控制。

2 多任务流程的双代号流水网络计划

只计算流水网络计划定义的时距时间参数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这里仍以网络计划的关键参数为研究对象。假设任务计划有Q个任务流程组成,网络计划图有n个工作节点组成,第q个流程的工序i-j的时间参数依次表示为:工序持续时间Dqi-j、工序最早开始时间ESqi-j、工序最早完成时间EFqi-j、网络计划工期Tpq、工序最迟完成时间LFqi-j、工序最迟开始时间LSqi-j、工序总时差TFqi-j等。由于约束条件的变化,对多任务流程的流水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通用计算公式进行修正。

2.1 时间参数计算

(1)工序持续时间D

肯定型网络计划中,各任务流程的同一工序持续时间Dqi-j不一定相同,与各流程的任务内容有关系;非肯定型网络中,工序持续时间的期望值和方差可由“三时估计法”确定,流程的工序持续时间则由此随机产生。

(2)工序最早开始时间ES

单流程的工序最早开始时间指各紧前工序全部完成后,本工序有可能开始的最早时间。多任务网络计划中,某流程的同一工序由于在同一场地由相同的人员与资源完成,其最早开始时间必须在前一流程的本工序完成时间之后。计算步骤如下:

(1)网络计划起始工序

(2)其它工序:

式中,ESqh-i为工序i-j的各项紧前工序h-i的最早开始时间;Dqh-i为工序i-j的紧前工序h-i的持续时间;EFi-jq-1为工序i-j的前一流程的最早完成时间。

计算仍从网络计划的起节点开始,各任务流程顺着箭线方向依次逐项计算。

(3)工序最早完成时间EF

多任务流程的工序最早完成时间计算方法与单流程相同,公式为:

(4)网络计划工期的确定Tp

任务完成工期为最后一个流程的最后一道工序的完成时间,这里用Tc表示整个任务完成的计算工期,用Tcq表示第q个任务流程的计算工期,显然Tc=TcQ.若设定每个任务流程的要求工期没有实际意义,则直接得出各流程的计算工期:

式中,EFqi-n为第q个流程以终节点为完成节点的工序in的最早完成时间。

当已规定了整个任务的要求工期Tr时,任务的计划工期Tp≤Tr;未规定要求工期时,Tp=Tc.则各流程的计划工期为不耽误下一流程完工的完成时间:

(5)工序最迟完成时间LF

工序最迟完成时间指在不影响整个任务按期完成的前提下,工序必须完成的最迟时间,在多任务流程网络计划中,此时间参数的计算需要整体考虑各流程的时间参数。其计算顺序刚好与工序最早开始时间相反,从最后一个流程的网络计划终节点开始,逆着箭线方向依次逐项计算。计算步骤如下:

(1)以终节点为完成节点的工序

(2)其它工序:

式中,LFqj-k为工序i-j的本流程中各项紧后工序j-k的最迟完成时间;Dqj-k为工序i-j的紧后工序j-k的持续时间;LSi-jq+1为工序i-j的后一流程的最迟开始时间。

(6)工序最迟开始时间LS

多任务流程的工序最迟开始时间计算方法与单流程相同,公式为:

(7)工序总时差TF

工序总时差表示该工序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这里仍用单流程计算公式:

需要说明的是,多任务流程工序总时差不仅对其本流程紧前紧后工序有影响,而且影响到了其它流程工序的可利用时间。

(8)工序等待时差WF

多任务流程中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时间参数,即相邻任务流程下同一工序开展时间的差值,这里定义为该工序本流程的最早开始时间与前一流程的最早完成时间之差,称为等待时差,第一个流程的所有工序等待时差规定为0,计算公式为:

(9)其它时间参数

工序自由时差、相关时差、独立时差表示时差的传递与利用关系,由于多任务流程约束的增多,不再完全表示其原来的意义,这里暂且不讨论。

2.2 关键路线确定

单流程网络计划中,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时总时差等于0的工序为关键工序;计划工期不等于计算工期时,总时差最小的工序为关键工序。所有的关键工序组成了持续时间最长的路线,即为关键路线。多任务流程网络计划中,关键路线依然是指各流程中的关键路线。只是由于流程时间的约束,即使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时关键工序的总时差也不一定等于0。依据关键工序组成的路线持续时间最长的原则,定义各流程关键工序的确定方法:从终结点开始,逆着箭线方向依次寻找总时差最小的工序。

以终节点为完成节点的关键工序计算公式:

式中,U(i-n)为以终节点为完成节点的工序集合。

其它关键工序:

式中,U(j-c′)为前一步骤计算得到的关键工序的紧前工序集合。

顺次求得的关键工序组成了各流程的关键路线,显然只有第1个任务流程关键路线上的关键工序总时差都为0,并且即使工序持续时间不变各任务流程的关键路线也不一定相同。

2.3 全局关键工序

在2.1节(8)中计算得到的等待时差WF为0的工序表示,上一流程该工序直接约束了本流程该工序的开展。各流程的同一工序可能全为0,这里定义所有流程同一工序等待时差之和小于某个很小值ε的工序为全局关键工序(global critical activity),计算公式如下:

以始节点为开始节点的工序只受到前一流程该工序的约束,等待时差全为0,显然是全局关键工序。全局关键工序直接体现了任务流程之间的限制关系,某工序对于下一流程的该工序而言,起到了相当于本流程的紧前工序的作用。

3 参数影响分析

3.1 示例

为更直观地理解多任务流程流水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及其意义,本文给出多任务保障流程的一个算例。整个保障任务包含6个任务流程,保障对象相同,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各工序持续时间不变,乐观时间、最可能时间和悲观时间如表1所示,参数计算时取各工序的期望时间(单位为同一量纲),不设定计划工期。

各工序时间参数如表1所示。

这里计算6个任务流程下的网络计划时间参数,以各流程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为实际实施时间的任务进度图如图4所示,图中进度条中间显示的数字为任务流程编号。

3.2 分析

网络计划技术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工期优化及资源优化,通过第2节的计算方法,依据参数数据可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流水网络计划的要求不同,多任务网络计划要求每个工序尽量不连续作业以防止人员疲劳、设备故障等工作效率下降的情况出现。

(1)工期优化

对工期要求严的任务项目往往需要调整关键工序时需时间,压缩关键路线以保证工期。多任务流程流水网络计划中,需要整体考虑所有流程的工期进度,只有最后一个任务流程的计划工期TpQ决定了任务项目的工期。但是对各流程关键路线上的工序调整并不一定能直接缩短总工期,例如,将工序6-7的持续时间由78调整为58时总工期由1176缩短为1056;而将工序9-14的持续时间由108调整为88时总工期不变。这就需要进行各工序对总工期影响灵敏度分析,合理调整适当的工序。

(2)资源优化及均衡配置

工期优化一般都伴随着资源调整,对于需要压缩持续时间的工序就要适当的增加资源人员;对于非关键工序或对总工期没有影响的工序,可适量调整资源数量,以使任务工程工期及进度达到最优。资源均衡配置反映在等待时差WF上,即是力争每个工序都有适当的等待时间,尽量减少全局关键工序的数量,使实施人员和资源得到合理的休息和调整从而保证工作效率。

(3)进度控制

不影响总工期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工序的总时差,进一步讨论不按最早开始时间实行的进度控制(比如最迟开始时间的大多工序都有合适的等待时差,如图5所示)。以最早和最迟开始时间为控制范围,合理安排各任务流程中工序的实施时间。

(4)风险控制

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需要进行工期与资源优化,风险控制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管理者的重视。任务实施过程中工序进程的中断对整个项目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不仅能造成工期的延误,更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及成本的增加。流水网络计划中工序风险的影响更是全局性的,对关键路线及关键工序的重视显然是必须的。示例中,第1任务流程的关键路线为1-3-5-7-8-12-14-16-18-19,第2、3任务流程的关键路线为1-2-5-7-8-12-14-16-18-19,第4、5、6任务流程的关近路线为1-2-5-9-14-16-18-19,成为关键工序的次数见表1。加强对关键路线及全局关键工序的监管,并派驻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以降低任务实施的总体风险。

以上述分析为参考因素,可根据不同的关注重点对多任务流水网络计划进行多目标优化,以达到预期的任务工程管理目标。

4 总结

计划任务书 第2篇

一、进行自我分析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能有的孩子没有想过我是怎样学习的这个问题,因此制订计划前首先进行自我分析。

1、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同学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理解力好,老师说一遍就能听懂;有的动作快但经常错;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如在数学学习中有的理解力强、应用题学习好;有的善于进行口算,算得比较快,有的记忆力好,公式定义记得比较牢;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在图形变换中找出规律。所以几何学习比较好你可以全面分析。

2、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一是和全班同学比,确定看自己数学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还常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二是和自己数学成绩的过去情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通常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状。当然还可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家庭情况。

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

适当 就是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过低了,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具体 就是目标要便于实现,如怎样才能达到“数学中上水平”这一目标呢?可以具体化为:每天做10道计算题,5道应用题,每个数学公式都要准确无疑地背出来,等等。

三、科学安排时间

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要通过科学地安排。使用时间来达到这些目标。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

全面 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

高效 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把比较容易的放稍后去做。此外,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

一天中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基本上分为四段:早上起床到上学,上午放学到下午放学,下午放学到吃晚饭前,吃晚饭后到睡觉。同学们主要应在这四段时间里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

在进行时间安排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要突出重点 也就是说,要根据地自我分析中提出 的学习标点或比较薄弱的学科在时间上给予重点保证。

2、 要有机动时间,计划不要排太满太紧,贪心的计划是难以做到的。

定了计划,一定要实行,不按计划办事,计划是没有用的。为了使计划不落空,要对计划的实行情况定期检查。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检查表,把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进度,列成表格,完成一项,就打上“√”。

计划任务 第3篇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承接的项目数量过度增长。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不能按时完成承接的所有项目的风险日益提高。如何最大限度地选择承接的部分项目并合理调度,这已成为企业项目管理的科技核心难题。针对于此,文献[1,2]中将各项目视为整体,探讨了多项目资源配置问题,获得其优化模型及求解的智能算法。这些研究为本文将各项目的任务流程规划问题和项目层资源配置问题统筹考虑奠定了基础。为此,本文探讨资源限制下含承继约束的多项目多任务选择计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设计求解此模型的多项目多任务选择计划免疫遗传算法MPTSIGA(Multi-project and Multi-task Selection Planning Immune Genetic Algorithm)。数值实验显示所获模型是合理的及算法是有效的。

1 问题描述及模型设计

设某企业在T天内有N个待选项目,项目集为C={ci|i=1,2,N},C中部分项目之间存在紧前关系(注:如果ci是cj的紧前项目,那么cj只能在ci完工之后才能开始);每个项目均有M个任务,在同一项目内,任务与任务之间满足时序约束;Si表示ci的所有紧前项目构成的集合。cis表示ci的第s个任务,Pik表示ci的第k个任务的所有紧前任务构成的集合(注:在ci内,如果cis是cik的紧前任务,那么cis完工之后cik才能开始)。对于ci,利用bi代表其是否被选中执行,若被选中执行,则bi=1,否则,bi=0。用bij表示ci在第j天是否被选中执行,若被选中执行,则bij=1,否则,bij=0。用ajis表示ci的第s个任务在第j天是否执行,若执行,则ajis=1,否则,ajis=0。si表示ci的开始时间,tis和dis分别表示ci的第s个任务的开始时间和执行时间。为确保ci在合同截止日期内完成,则siei-Ti,其中,ei为ci的合同截止日期,Ti为ci的持续时间。假定企业有R种资源可供使用,第k种资源在第j天的总限量为Rjk,第k种资源在T天内总限量为Rk。ci的第s个任务在单位时间(天)内使用第k种资源量为risk,则第k种资源在第j天的资源约束为:

在T天内,第k种资源的总资源约束为:

第k种资源的资源利用方差为:

于是,多项目多任务选择计划数学模型(P)如下:

式中,

2 算法描述及算子设计

2.1 算法描述

(1)抗体编码

抗体由项目层编码和项目的任务层编码组成,记为Ab≡(Ab1,Ab2),在此,

其中,C=c1c2cN表示项目编号序列;S=s1s2sN表示项目序列中各项目的对应开始时间;B=b1b2bN表示项目序列中各项目是否被选中的二进制串。J=J1J2JN表示各项目的任务序列的排序,Ji是ci的任务序列排序;E=E1E2EN是各项目的任务序列的对应开始时间,Ei是Ji的开始时间。Ji=ji1ji2jiM表示ci的任务调度序列;Ei=ei1ei2eiM表示ci中任务调度序列的对应任务的开始时间,如ei1是ji1的开始时间。

(2)抗体亲和力

对于抗体群X中的Ab,其在群体中的重要程度用亲和力度量。亲和力函数设计为:

其中,f(x)表示抗体x在模型中对应的决策方案获得的目标函数值。基于抗体亲和力及免疫系统中的克隆选择、细胞繁殖、亲和突变、记忆细胞获取等机理[3],MPTSIGA描述如下:

Step1置n←1,依据抗体生成规则,产生规模为N的初始抗体群An及规模为m的初始记忆池Me;

Step2计算每个抗体对应的目标函数值和亲和力;

Step3对当前群体An中各抗体繁殖2个克隆,获等规模的克隆群Bn和Cn;

Step4对Bn和Cn分别实施基因重组和基因漂移操作,获B'n和C'n;然后对C'n执行变异操作获C″n,计算B'n、C″n中每个抗体对应的目标函数值和亲和力;

Step5将An、B'n、C″n进行组合,获组合群体Dn,选择N个亲和力较高的抗体进入群体A'n+1;

Step6取A'n+1中亲和力较高的m个抗体插入Me中,保留Me中亲和力较高的m个记忆细胞;

Step7依据抗体生成规则产生d个新抗体代替A'n+1中亲和力较低的d个抗体,获下一代群体An+1;

Step8若满足终止条件,则输出结果,并结束;否则,置n←n+1,返回Step 2。

2.2 免疫算子设计

(1)抗体生成规则

依次对各项目按权值从大到小排序且保证满足时序约束,设所获序列为C=c1c2cN,按该顺序,从前往后对每个项目进行安排。具体步骤如下:

Step1检验ci是否满足总资源约束,如果满足,则进行下一步;否则,检验ci+1;

Step2对ci内的各任务进行拓扑排序[4],生成任务序列ji1ji2jiM。对ji1从第一天开始进行安排,如果ci的紧前项目和ji1的紧前任务在第一天已完成,且ji1从此天开始,在ji1不间断执行时间内都满足每天的资源限制量,则ji1开始的时间ei1为第一天,如果不同时满足以上的所有条件,则检验第二天,按照以上方式依次进行检验,直到确定ji1的开始时间ei1为止;

Step3按照与Step2同样的方法确定ji2jiM的开始时间ei2eiM,由ji1ji2jiM的开始时间及持续时间确定ci的开始时间及完成时间,如果满足合同约束,则bi=1;否则bi=0,且此项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及各任务的开始时间都规定为0。

(2)基因重组

给定抗体群X中抗体Ab,此群体中最好的抗体设为AbF,另外,从记忆池中随机选择一个抗体设为AbM,用C、CF和CM分别表示Ab、AbF和AbM中的项目编号序列基因块,不妨设C=c1,c2,,cN,CF=c1F,c2F,,cNF,CM=c1M,c2M,,cNM,Ab、AbF、AbM经由基因重组产生AbS的基因块CS=c1S,c2S,,cNS时,AbS中JS的基因继承Ab中的任务序列块J中与CS=c1S,c2S,,cNS中项目对应的任务序列基因。CS的产生方式如下:

Step1对C、CF、CM,随机产生两个整数α和β(1<α<β<N)作为重组点;

Step2CS的前α个基因继承Ab的基因块C的前α个基因;

Step3从AbF的基因块CF中去掉出现在CS中的第1到第α位置上的基因,然后在CF中依次选取没被删除的β-α个基因依次放入CS中的第α+1至第β位置上;

Step4同上,从AbM的基因块CM中去掉出现在CS中的第1到第β位置上的基因,然后在CM中依次选取没被删除的N-β个基因依次放入CS中的第β+1至N位置上。进而,CS取代C。

注:以上基因重组所获个体是有效个体,可利用文献[5]进行证明。

(3)基因漂移

对于项目序列块C,首先随机产生一个整数r(1<r<N)作为漂移点,然后找出所有与漂移点处权值相等的项目,漂移点处的项目在此范围内进行随机移动,如果满足项目的紧前约束则基因漂移,否则不进行基因漂移。对于基因块J中Ji不进行基因漂移,仅随项目序列进行整体移动。

(4)变异操作

对于基因块J中的Ji=(Ji1,Ji2,,JiM),首先随机产生一个整数r(1<r<M)作为变异点,然后确定第r个变异点基因的所有紧前任务在此基因块中的最后位置r1及所有紧后任务在此基因块中最前面的位置r2,在r1和r2之间随机选择一个基因座r',将变异点基因插在r'位置前[6]。

3 数值实验

鉴于将项目的流程规划与项目群选择规划统筹考虑的研究和这类问题的智能优化算法很少报道,在此选取三种基于优先准则的启发式算法[7](Long T、MaxR、MaxTS)与MPTSIGA进行比较;三种启发式算法仅各自执行1次;为减少随机性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将MPTSIGA对以下问题独立运行30次;该算法的参数设置为:最大进化代数Max=200,群体规模N=30,记忆细胞数m=6,新成员个数d=4。

问题设某企业在T=120(天)中有40个项目待选择执行,每个项目含20个任务,且各项目分别消耗4种资源(在此省略相关数据),此4种资源的权值分别为0.2,0.2,0.3,0.3,其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资源量分别为20、20、20、20,且在T天内提供的总资源量分别为2000、2000、1900、1900。现要求寻找一种最佳方案,使得各种资源在T天内分配尽可能均衡且得到最大利用。

MPTSIGA与Long T、MaxR、MaxTS所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此省略各任务的相关数据);MPTSIGA的平均搜索曲线如图1所示。

由表1可知,四种算法都获得了问题的可行决策方案。三种启发式算法中MaxTS的效果最好,这说明不同优先规则的启发式算法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效果不同;MPTSIGA在30次独立运行中,所获结果说明该算法获得的可行决策方案比三种启发式算法获得的方案更能充分利用资源且选中的项目更多,其原因在于三种启发式算法是确定性算法,它们仅能获得可行解,而MPTSIGA是随机搜索算法,基因重组、基因漂移和变异模块有机结合使算法能较快找出满意的解。图1是MPTSIGA在30次独立运行过程中获得问题的目标函数值的平均搜索曲线。此图表明,该算法的多样性好、收敛速度快,没有陷入局部搜索,并且随着进化代数的增加还能得到更好的决策方案。

4 结论

针对企业中多项目多任务选择计划问题,在已有文献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项目内部各任务的规划问题,并建立相应的规划模型,进而,借助遗传算法及免疫学的相关机理设计免疫遗传算法对其求解。数值实验结果说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以及算法是有效的。由于多项目多任务选择计划问题较为复杂,不管是模型的建立还是算法的探讨,均需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摘要:针对多资源受限下项目群选择计划及项目流程调度问题,依据项目的权重和承继约束,将项目群按权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各项目内部的任务分别采用网络计划图进行拓扑排序,并以资源约束和合同期等因素为项目选择标准,建立多项目多任务选择计划的资源配置数学模型。进而,在遗传算法中引入免疫系统的记忆性和多样性功能,设计免疫遗传算法求解所获模型的最佳决策方案。比较性的数值实验结果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和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项目多任务选择计划,资源均衡,承继约束,拓扑排序,免疫遗传算法

参考文献

[1]张著洪,曾茜.多资源受限多项目选择计划模型及其智能决策方案[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9(19):9-19.

[2]雷宏,张著洪.多项目选择计划及其两层决策免疫遗传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9):1900-1994.

[3]黄席樾,张著洪,等.现代智能算法理论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4]邓林义,林焰,金朝光,等.资源约束下多项目调度的拓扑优化方法[J].系统仿真学报2,007,8(16):3846-3849.

[5]Hartmann S.A competitive genetic algorithm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1998,45:733-750.

[6]Boctor F F.Resource-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by simulated an-nea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6,34:2335-2351.

什么是系统“计划任务” 第4篇

它的功能是任意设置应用程序的运行时间。如需要打开计算机就自动运行Word,或者每天下班前自动备份资料等。

如果在任务栏中没有看到“计划任务”图标,可以在Windows桌面上,单击“开始”一“程序”一“附件”一“系统工具”一“计划任务”启动这个程序。

也可以在状态栏中“计划任务”图标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打开”命令启动它。

安排自己的计划任务:

首先要保证系统时间准确无误。

第一步:在桌面上单击“开始”一“程序”一“附件”一“系统工具”一“计划任务”。

第二步:单击“高级”菜单选择“开始使用计划任务”,任务栏中出现图标。

第三步:双击“添加已计划的任务”图标(如果是第一次使用,则只会有“添加新的计划任务”图标),单击“下一步”。

第四步:在列表中选择所需要的程序。也可以单击“浏览”查找需要运行的程序,选定后,单击“打开”。

第五步:输入计划任务的名称并选择在什么时候执行,然后单击“下一步”。

第六步:选择任务开始的时间及日期,完成后单击“下一步”。

第七步:选定“当单击完成,打开该任务的高级属性”,然后单击“完成”结束操作。

计划任务 第5篇

完成智能备份操作

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及时备份,可以保护它们的安全;但是指望人工方式对它们备份,有时容易会忘记,现在好了,巧妙使用Windows 7系统不断增强的任务计划程序,我们可以将及时备份重要数据的任务交给Windows 7系统自己去智能完成。要使用任务计划功能,智能备份重要文件,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来进行:

首先在Windows 7系统桌面上依次单击“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任务计划程序”选项,弹出对应系统的任务计划程序主界面,在该界面左侧显示窗格中单击“任务计划程序库”分支,在目标分支下面的操作列表区域中点选“新文件夹”选项,随后系统会提示用户输入具体的名称,假设在这里我们将新创建的文件夹名称设置为“自动备份数据”,并按“确定”按钮返回到如图1所示的主任务界面;

其次点选刚刚生成的“自动备份数据”分支选项,在目标分支下面单击操作列表区域中的“创建任务”按钮

(Windows 7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两种任务计划创建方式,一种是标准的“创建任务”方式,另外一种是流线型的“创建基本任务”方式),弹出如图2所示的创建任务设置对话框。点选其中的“常规”选项卡,在对应选项设置页面的“名称”文本框中设置好当前任务的具体名称,该名称最好能具有代表性,确保日后根据名称就能大概判断出对应任务的操作内容,假设我们将该名称也设置为“自动备份数据”,对于该页面中的其他参数,我们都可以保持默认的设置不变。

接着点选“触发器”选项卡,切换进入触发器选项设置页面,单击该页面中的“新建”按钮,弹出触发器创建对话框,选中“开始任务”位置处的“制定计划时”选项,在“设置”位置处将目标任务运行的频率选择为“每天”,Windows 7系统默认从目标任务实际创建的那一刻开始计算,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义目标任务开始运行的时间。完成上述设置操作后,按“触发器”选项设置页面中的“确定”按钮,结束触发器的创建操作。

下面点选“操作”选项卡,在该选项设置页面中单击“新建”按钮,展开如图3所示的新建对话框,从“操作”下拉列表中点选“启动程序”选项,同时在“程序或脚本”位置处单击

“浏览”按钮,展开文件选择设置框,将事先准备好的备份重要文件的脚本程序选中,按

“确定”按钮导入进来,这样Windows 7系统日后就能对重要的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备份操作了。

智能查看任务状态

通过任务计划功能,虽然可以让Windows 7系统实现自动备份数据的目的,但是任务有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启动执行,任务运行的结果是否成功等状态信息,我们仍然一无所知,那么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合适的办法,让Windows 7系统也能智能地告诉用户目标任务具体运行的状态信息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巧妙利用该系统新推出的附加任务到事件功能,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目标任务的运行状态了。在智能查看系统任务运行状态信息时,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操作来进行:

首先用鼠标右键单击Windows 7系统桌面上的“计算机”图标,从右键菜单中点选“管理”命令,展开对应系统的计算机管理窗口,依次跳转到该窗口左侧显示窗格中的“系统工具”、“事件查看器”、“应用程序和服务日志”分支上;

其次从目标分支下逐一点选“Microsoft”、“Windows”、“TaskScheduler”、“Operational”选项,在对应该选项的右侧显示子窗格中,找到一个出现错误警报的日志记录,同时右击这个目标记录选项,执行右键菜单中的“将任务附加到此事件”命令,随后Windows 7系统会弹出一个创建基本任务对话框;依照向导提示为目标任务设置好合适的名称和正确的描述信息,单击“下一步”按钮,弹出如图4所示的操作设置对话框,在这里Windows7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三种报警提示方式,它们分别为“启动程序”、“发送电子邮件”、“显示消息”,假设我们选中“显示消息”方式,来提醒用户目标任务有没有被成功运行。一旦选中“显示消息”方式后,继续单击“下一步”按钮,随后系统要求我们设置好消息的标题以及消息内容,为了让报警提示更直观、更明了,我们可以将消息标题输入为“备份数据任务运行失败”,将消息内容输入为“由于Windows 7系统发生了不可预知的错误,造成系统中的任何计划无法按期运行,请立即寻找故障原因!”(如图5所示),之后按“完成”按钮,结束附加在事件中的报警提示任务设置操作。这样,Windows 7系统中的目标任务一旦没有被成功运行的话,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报警提示了,根据提示内容就能判断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了错误,影响了目标任务的正常运行。

小提示:对于Windows 7系统来说,它的事件查看器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事件记录可读性更好,有利于在界面中移动。该系统中一个标准的事件记录,主要包含类型、日期、时间、来源、目录、事件、用户、主机等项目,所有通过查看系统事件,可以对系统运行状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当然,在一个规模十分庞大的局域网工作环境中,我们无法实现对所有客户端系统的日志记录加以过滤,也无法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快速查找重要事件,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手工的力量来查找自己关心的事件记录。为了能够对重要事件实现自动查找,Windows 7系统出现了一些让人十分振奋的新功能,我们可以为重要事件记录附加基本任务或标准任务;附加基本任务时,我们只要定义任务的名称、任务描述、任务执行频率、事件触发器、任务行为等参数,而在附加标准任务时,具体的操作内容与附加基本任务相同,只是其中一些选项不同而已。例如,在打开创建任务对话框时,我们会发现“常规”标签页面中,有很多配置选项;在“触发器”标签页面中,我们需要单击“新建”按钮设置新的触发器;在“操作”标签设置页面中,我们需要单击“新建”按钮,创建新的任务行为,包括行为名称、行为方式、执行条件等。

共享发布任务计划

在单位局域网网络中,不少客户端系统常常需要运行相同的任务计划,要是逐一在每一台客户端系统中单独配置任务计划参数的话,不但工作量会变得很大,而且也不利于网络管理员高效维护网络。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在其中一台客户端系统中配置好的任务计划导出来,并将该任务计划共享发布到网络中,让其他客户端系统共享使用,这样就能有效提高任务计划的配置效率;比方说,及时备份服务器系统中的重要工作文档,可能是每一台客户端系统都需要进行的操作,要是我们能够将之前配置好的“自动备份数据”任务计划发布到单位局域网中,那么单位中的其他员工就能轻易共享使用这个备份数据的任务计划了,而不需要在自己的客户端系统中重复进行相同的任务计划创建操作了。现在,本文就以之前生成的“自动备份数据”任务计划为操作蓝本,向大家还原一下任务计划的共享发布过程。

首先在Windows 7系统桌面上依次单击“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任务计划程序”选项,弹出对应系统的任务计划程序主界面,在该界面左侧显示窗格中依次展开“任务计划程序库”、“自动备份数据”分支;

其次在目标分支下面找到需要共享发布的任务计划选项,用鼠标右键单击该任务选项,点选右键菜单中的“导出”命令(如图6所示),将自动备份数据的任务计划导出保存为“aaa.xml”文件;

计划任务 第6篇

众所周知,对于整个通信系统而言,实时性和准确性事是通信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特性。在通信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特性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的通信作业中,很多的作业是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比如,系统的升级,数据库的备份,垃圾文件的清理等。对于整个通信运营商机房中的数目庞大的设备而言,人为手动输入命令来完成这些作业的操作,显然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为了保障系统作业的性能,使得人们可以更好的高效地完成计划的作业任务,确保计划的任务准确及时的得到执行,Unix&Linux下的守护进程cron[1]无疑成为最佳的选择。该守护进程的作用就是定时的执行crontab文件中用户指定的任务。

1 研究状况

1.1 分crontab

实现crontab[2]主要包括cron守护进程和crontab文件;cron守护进程在Unix&Linux操作系统的多用户模式下运行,负责运行特定的计划的任务,cron守护进程会按照crontab文件指定的时间执行命令。crontab文件包含送交cron守护进程的一系列作业和指令。每个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crontab文件;同时,操作系统保存一个针对整个系统的crontab文件,该文件通常存放于/etc或者/etc之下的子目录中,而这个文件只能由系统管理员来修改。通常,crontab储存的指令被守护进程cron激活[3],守护进程cron随系统启动而启动,一般不需要用户干预。当守护进程cron启动时,它会读取crontab配置文件,并把信息保存在内存中。每过一分钟,守护进程会重新检查配置文件,并执行这一分钟内安排的任务。

通常的crontab文件项的格式[4]为:minute hour day month day_ of_ week command。 从crontab文件的格式可以看出,通常的crontab文件的格式可以分为2部分,分别是时间部分和命令行(计划任务),其中时间部分取值为:minute: 0~59;hour:0~23;day of the month:1~31;month of the year:1~12;day of the week:0~6(0=星期天,1=星期一,等)。这些域可以是“*”号,以“,”做分隔的列表或者是一个取值范围。命令行部分是用户指定的需要定时执行的计划任务的绝对路径信息。

然而对于通信系统中海量级别[5]的计划任务而言,对每一条命令,在crontab文件中都会对应一行以时间和命令行组成的crontab文件项。这样在crontab文件中可能存在大量的需要在同一时刻或是同一时间段内定期执行的计划任务。另外对于crontab文件的操作,无论是注册还是删除crontab中的文件项,必须要重启cron[6]服务,该文件项才可以被激活,对于大量的同一时刻任务项目的注册或删除,增加cron服务的重启的次数。频繁重启cron服务,使得系统的开销增大,造成通信质量的下降甚至是服务中断。同时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手动输入crontab文件项的操作比较麻烦,工作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对crontab文件项进行统一管理。

1.2 计划任务时间管理的功能分析

在对既有的crontab文件项的分析基础上,为了实现对计划任务的统一管理根据crontab文件项的格式的特点,将crontab文件项中的时间部分相同的计划任务制定成为schedule[7]。将同时刻的计划任务记录到schedule文件中。在schedule文件中需要记录该时刻或是时间段中所要定时执行的所有的计划任务,但是,对于Linux系统而言,cron进程所能激活的计划任务是脚本、工具或者命令等,此处的schedule只是记录计划任务的文本文件,因此,还需要将schedule的内容解析给cron进程,在此定义了一个激活schedule的脚本文件[8]Run_schedule.sh。因此新定义的crontab文件项的格式为:Minute hour day month day_ of_ week队Run_schedule.sh的绝对路径 schedule文件名

分别为:时间部分,激活schedule的脚本及schedule名。

根据对crontab文件项的分析,计划任务的管理应该具有以下的功能:Schedule及计划任务追加、Schedule及计划任务删除,schedule的运行等功能,远程追加和删除功能。

(1) schedule及计划任务追加功能。

该功能包含两部分,分别是schedule的追加功能和计划任务的追加功能。

追加schedule是为了实现追加计划任务的时候,crontab文件中不存在与该计划任务执行时刻相同的文件项,需要在crontab中增加新的文件项,并创建新的schedule文件,将计划任务加入到该schedule文本文件中。

计划任务的追加是指在crontab文件中已经存在与该计划任务执行时间重复的文件项,这时不需要追加新的文件项,只需要在重复时间的文件项对应的schedule文件中将该计划任务追加在schedule文件之中。

(2) schedule及计划任务删除功能。

该功能也是包含两部分,分别是schedule的删除功能和计划任务的删除功能。

删除schedule是为了实现删除cron文件中指定时间的文件项,使该schedule不在被定期的执行。

删除计划任务,是为了实现将不需要做的计划任务从系统中删除,由于系统中的计划任务都是存放在schedule文件中的,因此,需要检索所有的schedule文件,将要删除的计划任务从schedule文件中删除。

(3) 远程主机的计划任务追加和删除功能。

通信系统中的服务器是以集群的形式出现的,在这些集群中[9]包含数量庞大的服务器及刀片计算机等装置,这些服务器和刀片计算机也是需要做诸如系统的升级,数据库的备份,垃圾文件的清理等定期的计划任务的,远程主机的计划任务追加和删除功能是为了实现对非本机之外的所有的计算机进行计划任务追加和删除功能。

(4) schedule的运行等功能。

cron进程可以激活的是系统中存在的脚本,工具等,但是对于自定义在crontab文件中的schedule是不能够直接被激活的。因此为了使cron可以激活schedule中定义的计划任务,需要使用一个名为Run_schedule.sh的脚本来逐条激活schedule中注册的计划任务。该运行脚本原理如图1所示。

2 计划任务时间管理的设计

计划任务时间管理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命令行解析模块。计划任务管理是以命令行的形式来实现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对crontab文件和schedule文件进行操作,其命令行的格式如下:命令名 schedule名计划任务名 IP地址 时间。此处的IP地址参数可以省略,该参数是针对于对远程服务器实现计划任务管理而增加的参数。

命令解析模块,提供对用户输入命令的各个参数正确性检测。比如对时间正确性的检测,参数个数检测,指定的计划任务存在性检测,IP地址可通信性检测等。

(2) crontab文件管理模块。crontab文件管理模块,在用户投入命令行删除或追加schedule时,在crontab文件的同级目录下复制一个crontab文件的备份文件,该备份文件内容与crontab文件的内容相同,所有对的操作都在这个备份文件中进行,例如删除或添加crontab文件中的一个文件项。创建备份文件的目的是避免对系统中的计划任务的影响。在所有的操作完成之后,重命名备份文件,将旧文件覆盖掉。此时crontab文件为修改后的文件,最后重启cron服务,是新的crontab文件中的文件项激活。

(3) schedule文件管理模块。schedule文件管理模块,包括2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创建或删除schedule;另一部分是追加或删除schedule中的一个或多个计划任务。用户投入的命令为删除或创建schedule时,在对crontab文件操作完成以后,会在schedule目录下删除一个旧的或建立一个新的schedule文件。用户投入的命令为删除或追加计划任务时,在schedule所在目录下复制一个schedule文件的备份文件,所有的删除或追加计划任务的操作都是在备份文件中进行,在操作完成之后。重命名备份文件,将旧schedule文件覆盖,此时的schedule文件为修改后新的schedule文件,在这里创建备份文件的目的同样是避免对系统中的计划任务的影响

(4) 远程作业模块。远程作业模块,针对非本机的服务器,根据用户提供的IP地址,在用户提供的IP可通信的情况下,利用Linux下的远程连接服务:remote shell[10],建立管道连接,使得主机与远程的服务器通信,达到调起远程服务器中的计划任务时间管理命令的目的,实现对远程计算机的计划任务的管理。

因此,计划任务的时间管理的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3 测 试

(1) 测试环境。

操作系统:MontaVistaR LinuxR Carrier Grade Edition 4.0;软件环境:crontabs-1.10-X;时间域:系统所在地的时间,即北京时间。

(2) 测试内容。

包括:schedule的注册,已注册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的追加,schedule的删除,已注册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的删除,对CPU使用率的影响等内容。

① schedule的注册,即在crontab中追加新的文件项。经测试该功能完备,在schedule目录下创建成功了一个文本文件,并且在schedule运行脚本日志中看出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被定时执行。

② 已注册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的追加,即在schedule中追加新的计划任务。经测试新加的计划任务成功的记录到schedule中,并且可以定时完成。

③ schedule的删除,即对一组计划任务的删除。测试结果表明在删除schedule之后,该组计划任务不会定时的启动,并且schedule目录下的文件被删除。

④ 已注册schedule中的计划任务的删除,即删除指定的一个或多个计划任务,实验结果表明schedule文件中的指定的计划任务被删除,同时该任务不会定时的完成。

⑤ CPU使用率的影响,即在同一时刻有多任务定时执行时重启corn服务对CPU使用率的影响,对十个相同时刻的进行的计划任务的实验结果的对比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在对计划任务实行了统一的管理之后CPU的使用率会大大的减低。

4 结 语

通过测试表明,通过对crontab文件的优化改进,对于海量级别的计划任务而言,计划任务的管理解决的追加计划任务时多次重启cron服务的问题,大大地减少CPU的使用率,改善了crontab文件中的冗余等诸多问题。

摘要:为了实现通信系统中大量的计划任务的时间管理的目的,在分析了Linux&Unix系统下的crontab的基础上,通过对crontab文件的优化,将计划任务以时间分类的方法。将执行时间相同的计划任务做成schedule形式,实现了对系统中大量同时刻或时段的计划任务进行统一的管理,改善了crontab文件的冗余问题,减少了cron服务重启次数;减轻了系统的开销。

关键词:计划任务,冗余,schedule,crontab

参考文献

[1][美]BULK Robin.Unix技术大全:系统管理员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孟方涛.Unix系统中定时执行程序cron的使用[J].新浪潮,1996(7):32-35.

[3]李承荣.基于cron的系统自动化设计与实现[D].杭州:浙江大学,2004.

[4]耿剑峰,倪天倪.跨平台下MySQL数据库的自动备份[D].南京:河海大学,2004.

[5]唐川.UNIX系统性能监控简述及shell实现系统资源利用率统计程序[J].科学咨询,2009(7):39-40.

[6]OLCZAK Anatole.UNIX and Linux programming manual[M].3rd ed.[S.l.]:Addison Wesley,2000.

[7]MICHAEL A S.Linux job scheduling[M].[S.l.]:[s.n.],2000.

[8]Marjorie Richardson.LINUX and UNIX shell programming[M].[S.l.]:[s.n.],2000.

计划任务 第7篇

BIOS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是计算机中运行在最底层的程序, 它介于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间。BIOS既具有软件又具有硬件的双重属性。从程序的角度来看:BIOS是固化在CMO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 芯片中的程序代码, 它负责对硬件底层接口与操作系统联系, 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程序, 因而它具有软件属性;从硬件的角度来看:BIOS程序代码存储在硬件结构的CMOS芯片中, 通过一块后备电池供电, 即使在关机断电状态下, 其信息也不会丢失, 它又具有硬件特征。BIOS是计算机主板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 除了几家大型的计算机厂商之外, 能生产BIOS的厂家只有有限的几个。最有影响的有以下几个。

1.1 Award BIOS

Award BIOS是Award Software公司开发的产品, 是目前主流的产品品牌, 它功能齐全, 对各种操作系统都能提供良好的支持。1998年, Award Software公司被Phoenix公司收购, 其最新生产的BIOS产品以Phoenix-Award命名。

1.2 AMI BIOS

AMI BIOS是AMI (American Megatrends Inc.) 公司生产的产品, 是最早开发BIOS产品的少数几个公司之一, 由于在绿色节能型系统开始普及时, AMI未能及时推出新版本以适应技术的发展, 遂失去了其在BIOS领域的领先地位, 如今AMI BIOS主要被一些廉价的的主板系统所采用。

1.3 Phoenix BIOS

Phoenix BIOS是Phoenix公司的产品, 其多用于高档品牌机和笔记本电脑了, 其界面简洁, 功能完善, 便于操作。目前Phoenix BIOS以是Phoenix Award BIOS命名, 它是BIOS领域的执牛耳者, 大多数国产品牌如方正、联想等电脑主板, 多采用该产品。

2 Windows XP任务计划

所谓任务计划, 指Windows XP将脚本、程序和文档等任务安排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运行, 即对任务进行计划安排。任务计划启动后, 在后台运行。使用任务计划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1) 计划让任务在每天、每星期、每月或某些时刻 (例如系统启动时) 运行。

(2) 更改任务的计划。

(3) 停止计划的任务。

(4) 自定义任务在计划时刻的运行方式。

创建任务计划的方法有二种:一是利用控制面板来进行, 二是通过DOS的AT命令来进行。

DOS的AT命令用来计划任务, 它是以纯文本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的。AT命令的格式如下:

A T[ComputerName]Time[/INTERACTIVE][/EVERY:date[, ]|/NEXT:date[, ]]“command”

参数说明如下。

ComputerName――指定远程计算机名。缺省时则计划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命令。

Time――指定任务的运行时间。格式为:hh:mm。

INTERACTIVE――允许任务在运行时, 与当时登录的用户桌面进行交互。

EVERY:date[, ]――每月或每周在指定的日期运行命令。缺省则表示每月本日运行。

NEXT:date[, ]――指定在下一个特定日期运行命令。缺省表示每月当时运行。

“command”――准备运行的DOS/Windows命令。

3 自动开机的实现

利用主板的BIOS设置可实现定时自动开机, 以Phoenix Award BIOS为例, 其设置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1) 进入BIOS设置程序, 选择“Power Management Setup”项。

(2) 设置“Resume by Alarm”为“Enabled”。

(3) 设置“Date of Month Alarm”, 该项值为0~31的整数, 表示每月的某天, 为0时表示每天。

(4) 设置“Time (hh:mm:ss) Alarm”。用时分秒表示的时间。

(5) 敲“ESC”键退出设置, 选择“Save&Exit Setup”项, 并以“Y”键确定退出。

通过上述步骤, 就设置了某天 (0为每天) 的某时该计算机自动开机启动。

要注意的是, 为了使得无人值守开机启动顺利进行, 必须确保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开机启动前, 计算机要处于通电状态。

(2) 主板的BIOS支持“Resume by Alarm”设置。

(3) 计算机的时钟尽量准确, 若有误差时, 可通过调整“日期和时间”进行修正。

(4) 无计算机开机密码, 或使得开机时不进行密码检测。要实现该功能, 可在BIOS设置时选择“Advanced BIOS Features”项再选择其下的“PassWord Check”, 将其设置成“Setup”。

4 自动关机的实现

自动关机的实现方法有二种:一是使用上述AT命令, 使其运行一个DOS命令Shutdown即可。

Shutdown命令格式如下。

如输入:AT 22:30 Shutdown–s

表示将在22:30计算机会出现“系统关机”对话框, 默认30秒的倒计时并提示用户保存数据, 然后自动关机。

第二种实现自动关机的方法是在WindowsXP的控制面板下创建一个任务计划。其步骤如下。

(1) 由“开始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任务计划”来打开“任务计划”窗口。

(2) 新建 (菜单“文件新建计划任务”或鼠标右键新建计划任务) 任务计划, 并重命名。

(3) 通过“属性”打开上述新建任务设置对话框。

(4) 在“任务”选项卡中的“运行”文本框中输入:Shutsdown–s, 并勾选“仅在登录后运行”。

(5) 对“计划”、“设置”选项卡进行相应的设置和选择。

计算机自动开关机的实现使得其应用紧凑、更有计划性, 跳过了由于开关机带来的等待时间, 也增强了操作的安全性。

摘要:由于Windows及其应用软件功能的日益完善, 使得它们的体积不断膨胀, 开机启动越来越耗时, 这就与生活工作的快节奏形成了矛盾;另外, 当离开电脑而不关机, 会造成机器长时间运行而加速损坏, 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何实现定时开、关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BIOS,Windows XP,任务计划,自动开关机

参考文献

[1]匡松, 张思成.电脑高手学习宝典[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任务”设计 第8篇

学生:选定任务--自主学习--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教师:设计任务---引导—组织—辅导—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中,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 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任务”设计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任务要有“层次性”

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一般都不难, 每一个操作介绍的都较为详细, 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看书来解决。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给学生讲, 一是占用学生宝贵的上机时间, 二是没有必要。在设计上机任务时, 要考虑任务的“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一是学生水平有不同的层次, 既要照顾到水平较高的, 更要重视水平一般的, 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性。通过完成任务,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知识、能力层面上能够让学生从解决任务过程得以提升, 任务设计要先易后难, 先基础后综合。

例:在练习“windows桌面设计”这一节操作时, 一位教师既设计了像排列桌面图标、拖动桌面图标等简单的操作, 也设计了如从网上下载图片改变桌面背景这样较难的任务, 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分层次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有很现实的意义。

2 任务要有“挑战性”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一些操作步骤, 一般比较枯燥, 而设计的练习一般也较为平淡。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刺激而带挑战性的东西。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不妨利用这一特点, 激发起他们的“斗志”,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例:一位教师在设计“windows窗口组成与操作”这一节的上机任务时, 没有采用教师统一给学生介绍“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滚动条”等等做法, 而是打开两个窗口, 让学生仔细观察, 寻找这个窗口之间的不同处, 最多共有几处?这样设计, 就激发起学生的“斗志”, 让学生有一种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 唤起学生的“情绪”, 在上课时学生都积极主动去看教材, 了解窗口都有哪些部分组成, 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都想抢先找到自己观察出的不同之处。

3 任务要有“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一个特点, 就是他们对这门课很感兴趣, 但是兴趣来得快, 去的也快。因为一上课就是基础的操作, 而这些基础操作大多是比较枯燥的。玩是学生的天性, 在游戏中学生的主动性最高, 如果我们能把操作和游戏结合, 让学生玩中学, 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例:一位教师在处理“文件管理操作”这一节内容时, 是这样设计上机任务的:首先, 教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告诉学生, 要想玩这个游戏, 需要十多个文件, 而这些文件教师事先把它们分散在学生机的不同盘的几个文件夹中, 让学生自己把这些文件找出来, 组合在一起, 才能执行游戏程序。教师刚分配完任务, 学生就立即行动, 在学生准备游戏的过程中, 有关文件的基本操作, 如:选择、复制、移动、重命名, 查找等等都做了相应的练习。真正把“要我做”, 变成了“我要做”。教师课堂上负担减轻了, 学生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4 任务要有“综合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点较多且分散”,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 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把握知识的连惯性、过渡性, 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在设计任务时, 最好有一条主线, 把各个知识点串起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们设计出的任务, 不应是简单的几个小任务的堆集, 而是有机组合, 一种较自然的结合, 有一种前后的因果关系。要设计出这样的任务, 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敢于打破教材章节的框框, 在自己的任务中要勇于舍弃一些陈旧的知识, 插入一些新的知识点, 或者, 把知识点讲授的顺序适当做一调整, 要敢于超越课本, 大胆创新。

例:信息技术课中有“认识文件和文件夹”这一节, 本节主要是讲文件与文件夹的一些概念, 为文件管理操作做准备。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任务的:

第一步:打开“我的电脑”窗口, 让学生观察其中有哪些盘符;在此穿插有关U盘的使用。

第二步:以D盘为例, 让学生找出D盘的可用空间和总空间大小, 在此引出GB、MB的概念。

第三步:由D盘的空间大小, 引出成千上万的文件在硬盘中的存储形式 (树型结构、文件路径) 。

第四步:硬盘中文件的树型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引出文件夹的建立。

第五步:文件夹是用来方便管理文件的, 由第四步自然引出文件是怎么保存的?要讲文件的保存, 自然牵涉到文件的命名规则。

第六步:以学生保存的文件为例, 过渡到文件的有关属性“大小、类型、打开方式等等”。

以上任务由六步完成, 包含了以下知识点:盘符知识、U盘使用、信息存储单位、文件存储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文件的保存等, 在教学安排上, 教师突破了教材的限制, 以“我的电脑”窗口为起点, 环环相扣, 各知识点的因果关系明显, 使整个操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 任务要有“生活性

所谓“生活性”是指提出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 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比较紧密的联系。这样容易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我们在设计上机任务时, 要注重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整合和别的学科的整合。

例:一位教师在讲授“网上搜索信息”这一部分时, 设计了以下的任务:化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用1 L 1.0mol/LD的Na OH溶液吸收0.8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与HCO3-浓度之比为:

在考试过程中这道选择题被改为:用含10个Na OH的Na OH溶液吸收8个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与HCO3-个数之比。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动是因为当时高一学生还没有学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单位。假设我们现在依然没学, 请利用网络查找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这位教师把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学生自学课本, 来解决问题, 一组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以求解决问题, 最后, 两个小组选出代表, 分别讲解对这一化学题的处理过程。通过这一任务让学生明白, 因特网是中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好工具, 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因特网。

6 结语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充当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其中主要的角色是负责创设情境, 布置任务。任务驱动就是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展示学习任务进行定向学习, 让学生清楚地明确这节课要学会什么, 应怎样学会, 掌握哪些技能。所以,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教学任务的设计是一个关键。这就需要教师从新课程的理念, 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去精心设计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 2006 (30) .

封闭任务与开放任务设计之比较 第9篇

课例一:以“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引入主题。森林中的小动物都要来参加, 根据动物的出场, 让学生从中学会“自定义动画中的进入效果”;生日会完成之后, 小动物们又要回到它们自己的家, 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 从而学会“自定义动画中退出效果”的设计。

课例二: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主题, 让学生想象一下乌龟和兔子在比赛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结果又会如何?让学生创作出动画作品。

在评课的过程中, 评委们对两位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 看法不一, 各执一词。对这两节课, 我更愿意从他们的“任务设计”上谈谈看法。首先, 我们看两个教学设计中的主要特点。课例一:让学生完成自定义动画的“出现”和“退出”两个主要任务。这种任务目标简单、明确, 我们称之为“封闭任务”。课例二:让学生通过在完成“龟兔赛跑”作品的过程中掌握技能, 完成作品, 我们可以称之为“开放任务”。

●开放任务与封闭任务的区别

封闭任务是每位学生都应自主完成的任务, 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知识, 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类任务规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的资源。教师一般需要针对任务包含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比较清楚的分析, 以明确重点, 少走弯路, 同时也需要学生在确定的任务主题内完成特色发挥。

开放任务主要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开放的任务。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与任务主题。任务一般需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共同探讨完成, 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是一个电子信息作品。开放任务可以进一步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开放任务与封闭任务间的选择

选择不同类型的任务要根据教材、学生和教师的不同来选择。具体可分为: (1) 根据教学任务。学习技能具体、单一, 可以选择封闭任务, 而主要通过学习的技能完成一个具体作品时最好选择综合任务。 (2) 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接受速度快慢。接受能力较慢时最好选择封闭任务, 接受能力快时最好选择开放任务。 (3) 根据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教师对课堂控制能力较高可选择开放任务, 而课堂控制能力较低时选择封闭任务容易把握。就上面两个课例来说, 课例一选择的是五年级学生, 学生对动画设计的基础操作还不熟, 所以选择封闭任务更能达成学习目标。课例二选择的是六年级学生, 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快, 综合运用更能让其体会到动画的应用技巧, 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 两位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任务设计都是恰到好处的。

当然, 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同时应用封闭任务和开放任务。简单地说, 应以封闭任务为铺垫, 以开放任务作提升, 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个性化的发展, 在他们提前完成当前任务之时, 可以考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如提供一些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扩展性任务;也可以在原有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要求将制作的人物简介作品加工得更加精美。有一点需要说明, 封闭任务和开放任务代表了两种任务类型的典型特征, 在两者之间, 还存在不同封闭程度或开放程度的任务, 可以参照这两种任务的典型特点去认识它们, 不可非此即彼。

同时, 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任务没有统一与固定的大小、要求和内容属性, 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出发来设计任务。以这样的思路来审视任务的类型, 才不至于陷入形而上学的“任务观”。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1.封闭任务设计要避免目标简单化

从表面看, 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是由各类计算机语言与工具软件的学习应用组成, 但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果对信息技术课的内涵与目标把握不到位, 势必会把信息技术课上成各类工具软件或语言的操作说明书的介绍课。那么信息技术课的真正目的在哪里?以Word为例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字处理软件, 是为了提高文字出版、文字处理、各类文件报告的处理速度, 提高工作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习Word重要的不是掌握所有菜单项、所有工具栏的操作, 而是文章处理的各种原理与规则。不管学生使用的是Word还是WPS, 也不管他在十年、二十年后使用什么字处理软件, 字处理的原理与规则是他永久的知识与技能。所以, 在封闭任务的目标设计中, 应尽可能不出现“设计字的大小为多少号”这样过于具体的任务。课例一中动物出场是根据其运动特点:蜜蜂是旋转出现、猴子是跳跃出现、大象出现慢、兔子快等。学生自然会根据动物的运动快慢选择自定义动画中不同的出现方式。

2.开放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开放型任务内容复杂, 容易出现学生在规定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教师在利用开放任务教学时应做到: (1) 要提出明确的主题, 对任务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描述; (2) 对学生合作小组进行指导, 使任务的规划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3)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引导学生进行分散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与系统化,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

同时, 为了节约时间, 教师可在课前将作品制成半成品, 然后让学生把最关键的地方进行加工、处理。课例二中教师把“动物的出场”和比赛中“兔子比乌龟快”的动画都提前做成半成品, 只留下比赛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关键的任务。

3.任务设计最好同现实生活有联系

教师要根据上课的时间与地点、学生知识背景、生活背景选择不同的任务。以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境为基础, 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 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例如, 在春天可以用种树来学习画图中的“复制和粘贴”, 在冬天则可以用雪花来学习“复制和粘贴”。不同地方的学生喜欢的歌曲也许不一样, 那可根根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歌曲来学习“文字处理”单元。另外, 还可根据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来设计任务。

总之, 任务的设计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师特点恰当选择。对课堂任务的评价也要从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素养入手。

参考文献

[1]李艺,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叔同教育科研.200 (63) .

计划任务 第10篇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计划任务 第11篇

“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以任务为驱动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对所学的课题进行自我探索、分析、研究, 从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 最关键的是“任务”的选择和设计, 一个成功的任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几年来, 我一直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践活动,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根据高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强的特点, 针对教材规定的单元教学内容, 设计了一系列“任务”应用于教学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

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载体, 而且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因此, 要求“任务”与教学内容相符, 要包含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在教材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 在教学“用计算机制作板报”时,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用WORD设计的漂亮板报——这是本单元总体目标, 总目标可分解为: (1) 建立与编辑文档; (2) 文字段落格式; (3) 艺术字标题; (4) 图文混排; (5) 板块合成; (6) 创建编辑表格; (7) 表格格式; (8) 页面设置等8个小目标, 每个小目标就是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在教学中再把小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较小任务, 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如第三节课“文字段落格式”, 其中的两个小任务我设计为: (1) 选择全部文字 (按“Ctrl + A”) , 设字号为五号。 (2) 标题字体为黑体, 字号从大到小分别设为初号、一号、二号、10、20、30, 颜色设为七彩色 (每个字一种颜色) , 加粗, 标题居中显示。

在这两个任务中已隐含教材中的知识点:全选文字快捷方式、格式工具栏设置、字号大小区别、段落工具栏使用。这些知识常在会考中出现, 因此, 善于把知识点隐含在“任务”中, 是设计任务的关键点。

对“任务”进行分解、编排时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设计每个“任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 知识点的含量, 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任务”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 设计的任务只需要在教材或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变换, 使他们能顺利完成任务, 获得成就感。

同时, 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自我探索能力都比较强, 在设计任务时, 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需求, 任务的难度应设计为梯度, 使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 使教学活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设计“文字段落格式”这节的任务时, 我先给出若干个小任务:先通过格式工具栏设置比较简单的文字格式, 然后再通过“格式”菜单设置段落, 最后提供一篇介绍家乡旅游景点的文章给学生自由设计出漂亮的宣传板报, 这样循序渐进地设计任务,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 都能找到他们各自的兴奋点, 都有所收获。

三、“任务”设计目标要细化, 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 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 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任务的设计要细化。我们知道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练习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教师只交代一句“大家自己练习”便撒手不管了, 学生必然会感到很茫然, 不知道该做什么。如在学习“图文混排”时, 如果只提出“请在文章中插入图片, 并设置图片”这样的任务, 那么, 大部分学生插入图片后, 就不知道还要做什么了, 学生经常会不断地询问:“老师, 还要做什么?”而如果把任务具体化, 布置有针对性的任务: (1) 插入G盘中名为小狗的图片文件; (2) 设置图片的宽为2厘米, 高为3厘米, 水平位置为7厘米, 垂直位置为1.5厘米; (3) 给图片加边框; (4) 设置图片环绕方式为四周型等。这样学生有了具体的、明确的目标, 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了。当然, 我们不能一切包办, 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利用所学知识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并能创建新的任务。

四、“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任务”应富有趣味性, 而充满趣味性的学习任务, 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激情。因此设计的任务应来源于真实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兴趣, 调动积极性。例如, 设计“Excel数据处理”的教学任务时, 我让学生用Excel电子表格完成本班考试成绩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并计算出总分、平均分, 同时排出名次;学习“文档页面设置”时, 把任务设计为“帮老师设置试卷”;学习“图文混排”时, 在介绍家乡旅游景点的文章插入学生熟悉的本地风景图片,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 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 乐此不疲。

计划任务范文

计划任务范文(精选11篇)计划任务 第1篇关键词:多任务流程,流水网络计划,参数计算,影响分析网络计划技术作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随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