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精选3篇)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中男17例, 占73.9%, 女6例, 占26.1%.年龄34岁-66岁, 中位年龄49岁。从确认原发部位肿瘤到发现肺转移癌的时间3个月-5年不等, 中位时间23个月。肿瘤来源:直肠癌5例, 肝癌3例, 结肠癌10例, 胃癌4例, 食管癌1例;原发肿瘤均接受过手术治疗和 (或) 放化疗。
对23例肺转移瘤患者均摄胸部X线和 (或) 增强CT检查, 明确肺部病变, 并完善B超、骨扫描或PET-CT等检查, 确认其他部位没有转移病灶。同时完善心、肺、肝、肾以及血液、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无明显异常, 考虑可以耐受全麻开胸手术, 方可安排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进行, 常规开胸15例, 全胸腔镜或辅助胸腔镜8例;手术方式以楔形切除为主, 行肺叶切除术3例, 对有可疑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双侧病变者行同期开胸2例, 分期1例。手术后再予以2~4个疗程的化疗。本组患者多采用多西他赛、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方案进行化疗:多西他赛50 mg/m2, 静脉滴入, d1、d8;奥沙利铂130 mg/m2, 静脉滴注, d1;氟尿嘧啶500 mg/m2, 静脉滴注, d1-5.21 d为1个化疗周期。手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CT, 自治疗之日开始随访生存期, 末次随访时间为2010年5月25日。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和电话随访。
2 结果
23例肺转移癌单发灶11例, 双灶9例, 三灶及以上3例;右肺转移12例, 左肺转移8例, 双侧同时转移3例;病灶合计38个, 位于肺野外带22个, 中带13个, 内带3个, 转移灶直径0.4 cm-4.3 cm.切取淋巴结69枚, 转移4枚, 转移率为5.8% (4/69) 。
全组患者手术切除率为100%, 无围术期死亡病例, 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 发生率为17.4%, 包括心律失常1例, 肺部感染3例, 经积极治疗后均顺利恢复。
23例患者中失访2例, 按死亡计算, 随访时间为6个月-64个月。术后1,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 (18/21) 、53.3% (8/15) 和33% (1/3) , 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
3 讨论
对于肿瘤是否发生了肺转移, 我们遵循以下诊断原则:有明确的消化道原发恶性肿瘤, 出现肺部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手术后病理学诊断类型与原发肿瘤一致。
3.1 肿瘤肺转移的诊断
3.1.1 临床症状
由于大多数肺转移瘤位于肺的外围, 一般不累及胸膜、胸壁、支气管等器官, 故患者多数无自觉症状, 一般为复查时发现。仅有少数患者诊断时有症状, 表现为呼吸困难、疼痛、咳嗽、咯血等。本组有症状者仅有2例, 均表现为刺激性咳嗽, 无明显咳痰或咯血。
3.1.2 肺转移瘤的胸部X线表现
以两肺中下野, 中、外带多见, 表现为肺内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或肿块影, 密度均匀, 边界较清楚, 瘤灶直径一般在0.5 cm-5 cm左右。
3.1.3 肺转移瘤的CT表现
CT表现多为轮廓光整、密度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 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压迫和推挤周围肺组织。一般无毛刺及分叶现象, 亦少见胸膜牵拉征, 与原发肺癌不难鉴别。借助CT可更清楚地显示瘤灶内的细节, 发现胸片上不易显示的某些病灶, 更为准确地判断淋巴结情况。本组有3例胸部X线表现为单发结节型者经CT检查后归入多发结节型。
3.1.4 影像学表现与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的关系
肺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 不同病理类型的癌其转移灶可有相同的X线表现, 而同一种原发灶在肺上又可出现多种类型的转移表现。X线及CT表现与转移途径有关, 大部分转移瘤的病理类型与X线表现之间无直接关系。
因此, 原发性肿瘤术前、术后或药物和放射治疗前后定期胸部X线常规检查很有必要, 可较早发现转移瘤的存在, 以得到及时治疗。辅以CT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转移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
3.2 肺转移瘤的治疗
恶性肿瘤发生肺转移后, 手术切除转移瘤仍是目前惟一可能的治愈手段。理论上如果没有其他部位的转移, 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肺转移瘤切除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进, 现已成为治疗转移性肺癌的最有效手段:非手术患者平均生存期小于10个月, 5年生存率低于5%;手术患者平均生存期可达到30个月-50个月, 5年生存率可达30%左右[2, 3]。
3.2.1 肺转移瘤的手术适应证
目前国内外基本达成共识的肺转移瘤手术指征有[4,5]: (1) 原发性恶性肿瘤已经治愈或能够治愈, 无局部复发; (2) 影像学检查提示所有肺转移瘤均能完全切除, 其中包括需行全肺切除或扩大切除, 以及需要双侧开胸或多次开胸才能完全切除的患者; (3) 转移瘤局限于肺, 无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4) 患者的肺功能储备和全身情况可以耐受开胸手术; (5) 没有其他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法。
3.2.2 肺转移瘤的手术方法
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是治疗肺转移癌的最常用手术方法, 原则上在手术切除过程中, 应尽量保留正常的肺组织, 以使患者在再次发生肺转移时仍可接受手术治疗, 同时也可以提高不能再次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尽量避免肺叶、双叶乃至全肺切除术。本组患者多采用此两种术式, 既切除了肿瘤, 又保留了较多的正常肺组织。另外, 由于肺转移瘤一般不合并肺部淋巴结转移, 我们认为不需清扫淋巴结, 以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胸腔镜手术 (VATS) :近年来, 随着VATS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推广应用, 对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扩大了手术适应证。由于肺转移瘤多位于外周或胸膜下, 正好适用于VATS.其优点是胸膜表面显示清楚, 疼痛轻, 不适感少, 住院时间短和恢复快, 并发症少;不足之处是不能看见肺实质深部的转移瘤, 不能双手触摸肺, 不易发现CT未能查出的病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3.3 术后综合治疗
虽然目前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恶性肿瘤一旦发生肺转移均属晚期肿瘤范畴, 手术切除仅仅是一种姑息治疗手段, 其最大意义在于有效减轻瘤负荷, 减轻或解除转移瘤所造成的各种症状。要想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应该针对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 并结合患者的机体状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组所有患者, 我们在术后均根据不同组织器官来源的肿瘤进行了相应的化疗、免疫等综合治疗, 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3.4 预后
3.4.1 术后生存率
Pastorino等[6]报道了一组欧洲和北美18家医院共同完成5 206例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结果, 转移瘤完全切除的4 572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6%, 而未完全切除的634例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3%.国内杨龙海[7]等的研究表明, 肺转移瘤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0.4%, 53.3%和34.8%, 其中结、直肠癌肺转移瘤切除后, 5年生存率可达43.8%.本组1年、3年生存率与文献相近, 因病例数较少, 5年生存率尚不可靠。
3.4.2 预后因素
影响肺转移瘤预后的因素是复杂的, 目前尚不十分确定。一些学者通过对肺转移灶手术切除后的预后指标进行探讨, 认为原发肿瘤得到控制、无肺外转移证据、单发肺转移灶、较长的肿瘤倍增时间和无瘤间隔时间, 是手术后有较好效果的预测指标[8,9]。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状况:虽然多数转移瘤不合并淋巴结转移, 但是合并有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很差, 这一点已有文献证实[7,8,9,10]。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消化道肿瘤肺转移患者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 手术切除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 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术后再给予系统化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肺转移的诊断、手术指征、切除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0年6月手术切除肺转移灶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随访、分析, 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 肺转移灶切除术后1年生存率为85.7%, 3年生存率为53.3%, 5年生存率为33%, 中位生存时间39个月。结论 对诊断明确、符合标准的消化道肿瘤肺转移患者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安全、有效, 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肺转移,诊断,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天泽, 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595-2605.
[2]王浩, 姜格宁, 张鹏, 等.直肠癌肺转移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9, 16 (1) :22-26.
[3]Pfannschmidt J, Muley T, HoffmannH, et al.Prognostic factors andsurvival after complete resection of pulmonary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carcinoma:experiences in 167 patient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 126 (3) :732-739.
[4]Kondo H, Okumura T, Ohde Y, 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malignancies.Pulmonary metastasis:indications and outcomes[J].Int JClin Oncol, 2005, 10 (2) :81-85.
[5]张轶, 丁嘉安, 谢博雄.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 2005, 27 (3) :177-179.
[6]Pastorino U, Buyse M, Ffiedel G, 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lungmetastasectomy:prognostic analyses based on 5 206 cases[J].J ThoracCardiovascSurg, 1997, 113 (1) :37-49.
[7]杨龙海, 李俊鹏, 叶波, 等.肺转移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09, 16 (1) :6-9.
[8]Sakamoto T, Tsubota N, Iwanaga K, et al.Pulmonary resection for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J].Chest, 2001, 119 (4) :1069-1072.
[9]Rena O, Casadio C, Viano F, et al.Pulmonary resection for metastasesfrom colorectal cancer:factors influencing prognosis.Twenty-yearexperience[J].Eur J CardiothoracSurg, 2002, 21 (5) :906-910.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45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 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检查, 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应诊断标准[1];其中男30例, 女15例;年龄24~78岁, 平均 (55.6±4.0) 岁;原发病症主要表现为:肺癌10例, 肝癌9例, 乳腺癌7例, 前列腺癌6例, 结肠癌4例, 食管癌3例, 原因不明6例;肿瘤部位主要表现为:胸椎21例, 腰椎14例, 颈椎7例, 骶椎3例;按照Tokuhashi评分, 其中20例患者的评分0~8分, 22例患者的评分9~11分, 3例患者的评分12~15分。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特点和Tokuhashi评分[2]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中单发性椎体转移患者行后外侧入颅或前路肿瘤切除, 行单纯PVP切除术或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其中6例颈椎肿瘤患者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 1例T8椎体肿瘤患者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和人工椎体置换治疗。颈椎单发性和腰椎单发型转移患者行后外侧入颅减压、切除、固定等治疗。单发性脊柱转移患者中伴有神经损伤或脊柱失稳的患者性后外侧入颅椎体切除、填塞和固定治疗, 未伴有神经损害和结构性失稳的患者性单纯PVP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对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防止负压引流, 并于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的观察,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脊髓损伤分级 (Frankel) 及ECOC体力状况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神经功能和体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患者的Frankel分级好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治疗半年后的ECOG分级水平也发生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主要临床治疗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纠正脊柱不稳定症状,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研究调查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要求的患者适合选择手术治疗:突发截瘫或快速进展为截瘫;病理性骨折或脊柱不稳定;对放疗不敏感或放疗无效;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无法忍受剧烈疼痛;经组织学诊断结果不明确[3]。当前, 临床针对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选择后路椎板切除术、前路椎体切除术、后外侧病灶切除术、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治疗。大部分患者的脊柱转移瘤会侵犯患者的椎体, 肿瘤组织会有椎体向患者的背部生长, 若突出接近椎管压迫至硬膜囊, 就很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精神症状。前路手术能够有效的暴露患者的病灶, 有助于减压治疗和椎体的固定、重建[4]。而后路手术方式的暴露比较简单, 能够将病变结构直接切除, 进而减缓压迫, 比较适合年龄较大、身体情况较差的患者。
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的损害是影响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主要因素, 也是其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本研究中45例患者治疗后42例患者可达到生活自理, 其主要原因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疼痛的缓解有直接关系。本研究对单纯单个椎体脊柱转移瘤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 对病灶侵犯单个椎体和附件患者行后外侧肿瘤切除治疗, 并使用骨水泥重建椎体结构, 这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不高, 且手术操作的视野开阔, 能够一起处理椎体肿瘤和附件, 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短, 且临床并发症少, 病灶切除后即可获得脊柱稳定, 有利于患者提前下床活动。
摘要:目的 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45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患者术前的Tokuhashi评分及临床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和评估。结果 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的Frankel分级好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半年后的ECOG分级水平也发生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择针对性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减轻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疼痛, 有效维持患者的脊柱稳定和神经功能恢复,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脊柱,肿瘤,外科手术,疼痛
参考文献
[1] 俞武良, 陆建猛, 欧阳甲, 等.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探讨[J].中国骨伤, 2011, 18 (7) :109-110.
[2] 戎利民, 韩建华, 董健文, 等.脊柱转移性肿瘤外科治疗生存质量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 13 (4) :198-199.
[3] 肖志勤.两种后路脊柱融合方法治疗腰椎不稳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0 (17) :120-121.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08年6月—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进行脊柱MRI动态增强扫描的46例患者,其中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诊证实脊柱结核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6~71岁,平均(43.0±18.5)岁;22例为多发病变,2例为单发病变;11例未见典型椎间盘受累,11例增强扫描未见典型椎旁脓肿,6例既未见典型椎间盘受累,也未见典型椎旁脓肿,仅表现为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表现不典型。22例脊柱转移瘤均经CT引导下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证实,男13例,女9例;年龄30~81岁,平均(54.8±17.0)岁;17例为多发病变,5例为单发病变;原发肿瘤:肺癌7例,甲状腺癌5例,肝癌4例,乳腺癌3例,肾癌2例,前列腺癌1例。纳入标准:临床怀疑脊柱病变,MRI动态增强成像前未采取任何治疗、未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在MRI动态增强成像后1周内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如果未行手术则根据临床治疗随访结果确诊。排除标准:曾行有创活检、病变局部有手术治疗史、经过肿瘤治疗、不能配合MRI增强扫描或拒绝接受增强扫描检查者。本研究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仪器与方法采用GE MR 750和Siemens Trio 3T超导型全身MRI扫描仪,先进行常规MRI平扫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T2WI、矢状位T2WI、矢状位T1WI和脂肪抑制T2WI。常规平扫检查后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采用Ulrich(欧利奇)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mol/kg),注射速度2 ml/s,注射后再注射20 ml生理盐水。扫描序列采用FLASH 3D VIBE序列,TR 4.1 ms,TE 1.5 ms,翻转角为10°,空间分辨率为256×192,视野250 mm×250 mm,1个层块,扫描30层,层厚3 mm,间隔0.6 mm,使用体线圈,单次扫描10~14 s,动态增强扫描总时间120~168 s,第一次扫描结束即刻开始注射造影剂。动态增强扫描后采用常规T1WI脂肪抑制序列进行常规MRI增强扫描。
1.3图像分析由2名具有10年以上脊柱病变诊断经验的医师分别采用盲法独立分析。手动选择增强最明显的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范围0.5~1.2 cm2,排除囊变、钙化、坏死、出血等区域。使用SiemensSygno Mean Curve软件获得ROI内的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将曲线分为3类[2]:1速降型,上升期前1 min内信号强度达到峰值,达峰后曲线呈下降趋势,下降程度 >10% ;2平台型,上升期前1 min内未达到明显峰值,1 min后呈缓慢上升趋势,与1 min时的信号强度相比上升 <10% ;3持续增强型,在整个扫描时限内信号强度持续升高,扫描结束时的信号强度与1 min时相比上升 >10%。
根据公式(1)和公式(2)计算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上升期病变信号强度增幅(Peak SE%)和最大上升线性斜率(Max Wash-in SE%):
其中SIpeak代表曲线上升期结束信号强度达到峰值时的信号强度(对于持续增强型SIpeak代表扫描结束时的信号强度),SIinitial代表注药前的信号强度,SI2和SI1代表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上升部分信号强度增幅最大的两点的信号强度。
应用双室药学动力学Tofts模型进行定量参数分析获得血管通透性常数(Ktrans)和转运常数(kep)[3],拟合过程中使用由Parker等[4]提供的血液动力学参数(与Siemens Syngo Tissue 4D软件采用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相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不同模式曲线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曲线参数最大上升幅度和上升期最大斜率、药代动力学参数Ktrans和kep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动态增强曲线特征24例脊柱结核患者中,1例(4.2%)呈速降型,12例(50.0%)呈平台型,11例(45.8%)呈持续增强型。22例脊柱转移瘤中,12例(54.5%)呈速降型,7例(31.8%)呈平台型,3例(13.6%)呈持续增强型。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表现为速降型曲线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脊柱结核及脊柱转移瘤的动态增强曲线见图1、2。
2.2动态增强曲线特征性参数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动态增强曲线特征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与脊柱转移瘤组相比,脊柱结核组的信号强度增幅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P>0.05),多数脊柱结核表现为平台型(12例)或持续增强型(11例),峰值出现较晚,6例在扫描期间未出现高峰,使用扫描最后时间点的信号强度。脊柱结核组的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最大上升线性斜率略低于脊柱转移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P>0.05);两组Ktran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0,P>0.05);脊柱结核组kep明显低于脊柱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4,P<0.001)。kep与曲线下降有关,脊柱转移瘤组较高的kep值提示脊柱转移瘤组有较多病例呈速降型曲线、较少病例呈持续增强型曲线。
注:Peak SE%: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升期病变信号强度增幅;Max Wash-in SE%:曲线上升期的最大上升线性斜率;Ktrans:血管通透性常数;kep:转运常数
3讨论
恶性肿瘤骨转移较为常见,脊柱是常见转移部位;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两者临床上均可以出现由于不同程度的神经根或脊髓受压引起的放射痛、病理征、感觉异常、肢体无力或截瘫等,并常有受累椎体区持续疼痛或叩击痛,临床症状差异不大。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在影像学上均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和局部软组织影,均可以多发或单发。脊柱结核的典型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形成;脊柱转移瘤多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形成,椎间盘较少受累,如果病变表现较为典型,两者鉴别较为容易。然而,如果患者进行检查时,病变处于发展的某一时期,比如结核脓肿尚未形成、椎旁病变处于实性肿块阶段或者结核尚未累及椎间盘,两者均表现为椎体的骨质破坏、椎旁肿物,椎间盘无受累,凭借平扫和普通静态增强扫描均很难将结核的肉芽肿和转移瘤的软组织肿块相鉴别[1,5,6]。然而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明显不同,脊柱转移瘤可寻找原发灶并采取相应的抗肿瘤治疗;而脊柱结核则采取抗结核治疗,因此,正确的术前影像诊断能给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带来极大的帮助。本研究将动态增强成像应用于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由于脊柱骨质结构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脊柱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不同于同一种疾病在四肢骨的表现,正确诊断甚至术前判断病变良恶性均有一定的困难。目前脊柱病变的MRI诊断主要采用常规MRI序列和普通静态增强扫描,通过观察病变的形态及信号信息为诊断提供帮助,对于脊柱病变的定性诊断、分级、治疗效果监测、复发评价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动态增强MRI是在快速注射造影剂之后应用快速成像序列进行快速扫描,获得造影剂在毛细血管网和组织间质间隙分布情况的动态生理信息。肿瘤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这些新生血管引起肿瘤血容积、灌注值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等的变化,进而引起血流模式改变,这些因素构成MRI动态增强扫描的基础[7]。MRI早期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供比普通MRI增强扫描更为准确的病变的血供信息,对骨骼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
本研究中多层面多时相动态增强MRI采用FLASH3D VIBE序列,可以覆盖整个病变椎体,并为选取增强最明显的区域提供足够的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目前已有研究将双室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应用于脊柱动态增强数据的定量分析,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8]。本研究采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拟合得出血管通透性常数Ktrans和转运常数kep,拟合过程中使用Tissue 3D商业软件采用的基于Parker等[4]提供的血流曲线,通过选择和商业软件相同的血流参数,便于本研究结果和其他研究结果相比较。
从动态增 强曲线类 型方面, 脊柱结核 和脊柱转移瘤表现为速降型曲线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郁万江等[9]报道,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多属于速降型或速升平坦型,但曲线类型在良、恶性病变中有较大的重叠。Van Der Woude等[10]发现,速升 - 速降型曲线代表病变内部细胞密集且缺乏间质的部分,这种组织结构使对比剂较少在细胞间隙留存而迅速流出,曲线下降迅速,并认为速升速降型曲线高度提示恶性病变。肿瘤血管分布杂乱无章,内径粗细明显不均匀,血管基底膜功能缺陷,而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量大、阻力低[11],恶性肿瘤有丰富的肿瘤血管,导致在MRI动态成像上表现为对比剂早期快速进入,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的上升期曲线陡峭,信号强度增幅较大,达峰时间短,曲线上升期斜率较大[2]。本组22例脊柱转移瘤中,12例(54.5%)呈速降型曲线,7例(31.8%)呈平台型曲线,与文献报道相符,与转移瘤肿瘤血管作为实体肿瘤丰富且通透性更强的观点相符。24例脊柱结核患者中,仅1例(4.2%)呈速降型曲线,12例(50.0%)呈平台型,11例(45.8%)呈持续增强型,与速降型曲线相比,平台型或持续增强型曲线代表较低的血管通透性和较高的间质成分,使造影剂可以在血管外间隙停留。曲线类型结果分析提示,如果是速降型曲线应首先考虑转移瘤而不是结核,而对于平台型和持续增强型曲线需结合其他征象进一步鉴别。
与曲线类型上升阶段均为速升型结果一致,脊柱结核组和脊柱转移瘤组信号强度增幅、时间 - 信号强度曲线最大上升线性斜率和血管通透性常数Ktrans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两者血管均较为丰富,符合其病理学改变,转移瘤有丰富的肿瘤血管;而结核病灶内部有成熟的新生血管形成,但结构相对规则。与24例脊柱结核病例中23例为平坦型或缓慢上升型曲线一致,脊柱结核的转运常数kep明显低于转移瘤(P<0.001)。在病理学上,镜下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其中含有结核杆菌,周围有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外周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这种组织结构中有较多的间质间隙可以让造影剂存留。此外,结核内部有多个微小的坏死灶,坏死灶局部有破损的小血管时,可能造成造影剂漏出到小的坏死灶内,也可能是结核病灶持续强化的原因[12]。
总之,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于MRI扫描难以鉴别的脊柱结核和转移瘤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特别是kep值可以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如果常规MRI检查鉴别诊断困难,可以参考MRI动态增强曲线参数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摘要:目的 探讨MR T1WI动态增强成像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对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术前影像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对24例脊柱结核和22例脊柱转移瘤进行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对图像后处理分析得到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升期病变信号强度增幅、最大上升线性斜率及应用双室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获得的血管通透性常数(Ktrans)和转运常数(kep)进行比较。结果 24例脊柱结核患者中,仅1例(4.2%)呈速降型曲线,12例(50.0%)呈平台型,11例(45.8%)呈持续增强型;22例脊柱转移瘤中,12例(54.5%)呈速降型曲线,7例(31.8%)呈平台型曲线,3例(13.6%)呈持续增强型曲线。脊柱结核组和脊柱转移瘤组信号强度增幅[(198±81)%与(165±60)%]、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最大上升线性斜率[(100±55)%与(111±41)%]和Ktrans[(0.077±0.036)/min与(0.077±0.028)/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6、0.76、0,P>0.05)。脊柱结核组kep明显低于转移瘤组[(0.270±0.015)/min与(0.490±0.023)/min,t=38.74,P<0.001]。结论MR T1WI动态增强成像可以为表现不典型、常规MRI检查不易鉴别的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脊柱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