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急性脑疝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急性脑疝范文(精选7篇)

急性脑疝 第1篇

1 临床资料

66例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男39例,女27例,年龄18岁~74岁,平均年龄39.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1例,高处坠落伤12例,其他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 h~5 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51例,6~7分15例;瞳孔散大:单侧53例,双侧13例。血肿:单侧54例,双侧12例。穿刺距来院时间均在半小时之内,脑疝距开颅手术时间:≤2 h 25例,>2 h 41例。

2 治疗方法

(1)所有患者在来院时意识不清,伴有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立即通知神经外科二线医师会诊,急诊医师初步确定无复合伤导致低血容量的前提下,立即予以20%甘露醇250 m L快速静脉滴注,并尽快行头颅CT检查。如有呕吐及严重的颅底骨折出血,须行气管插管,或检查途中准备好气管插管及球囊,随时准备插管,以防窒息或呼吸骤停。(2)神经外科二线医师到场后迅速做好手术准备,头颅CT检查完毕,尽快在急诊抢救室行YL-1型颅脑穿刺针血肿穿刺初步减压。手术方式为根据CT定位用长度为2.0 cm的YL-1型穿刺针行血肿穿刺,利用注射器抽出液态及半固态积血,达到初步减压的目的。同时由急诊医师尽快办理相关住院手续,入院后在手术室进一步在全麻下行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手术切口:始于颧弓(耳屏前1 cm),在耳廓上方斜行向上后至顶结节,沿中线向前,止于发际内1 cm处。切开头皮后,先在颞侧颅骨上钻1孔,切开硬脑膜,进一步吸出部分半固态血肿,以起到部分减压的作用,然后再进行开颅。骨瓣上于中线旁2 cm,向下到颧弓水平,向后位于顶结节,向前到额骨眶突后面的蝶骨大翼一并切除,呈大小为10 cm×10 cm~14 cm×14 cm的骨窗。术中应充分清除血肿及挫碎、糜烂的脑组织,妥善止血,如果颅内压仍不能有效缓解,脑组织仍然膨隆时,则需将受累的额极和颞极切除,作为内减压措施。硬脑膜做减张缝合,必要时用人工硬脑膜补片,骨瓣予以放弃。(3)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迟发血肿,入ICU病房。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预防感染、神经保护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昏迷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3 治疗结果

伤后6个月~1年进行随访,66例患者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23例,中残13例,重残9例,植物状态生存4 例,死亡17例(其中有4 例退院后于24 h内死亡)。

4 讨论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后,高颅内压可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又会加快加重脑水肿的发展,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脑组织移位直接压迫脑干,使脑干功能受损,如果脑干受压时间较长,可因脑干功能衰竭造成呼吸、心血管中枢功能衰竭而死亡[2]。因此,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形成属颅脑损伤的濒危阶段,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行手术减压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办理入院手续、术前准备、全麻等因素,一般从来院到开颅减压手术均在80 min以上,从而导致此类患者形成不可逆脑干损伤,患者病死率、重残率居高不下。因此,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患者争取时间尽快手术减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如等到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再手术,则患者存活的可能性很小。本组有13例双侧瞳孔散大患者,只有2例患者存活,为植物状态生存,其余11例均在2周内死亡。我们在急诊室及早利用YL-1型颅脑穿刺针行血肿穿刺排出部分硬膜下积血,一般能抽出1/3~1/2的血肿量,大大减轻了血肿对脑组织压迫,缓解了脑移位程度。本组有5例原发性脑损伤较轻患者,经穿刺减压后散大的瞳孔恢复正常,意识状况由昏迷转为嗜睡,术后效果极佳。但是由于YL-1型颅脑穿刺针穿刺不能直视止血,不能抽出固态血肿,血肿清除难以彻底,而且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往往合并严重脑挫裂伤,脑组织水肿通常很严重,单行血肿穿刺术难以完全缓解颅内高压及脑组织移位。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患者,YL-1型颅脑穿刺针血肿穿刺减压仅能作为开颅手术前的急救手段,应进一步行开颅清除血肿以及充分的内外减压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5.

急性脑疝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针对在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5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 符合临床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 将其分为观察组 (29例) 、对照组 (29例) 。在观察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中, 男性有13例, 女性有16例, 患者年龄在50~80岁, 平均年龄为 (66.5±10.3) 岁;对照组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 男性有12例, 女性有17例, 患者年龄在50~80岁, 平均年龄为 (66.5±10.3) 岁;两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资料对比, 没有差异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中, 对患者应用常规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时间在患者伤后2~8 h内, 平均4.8 h;还对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 骨窗前界至额极, 下界平颧弓, 后达乳突, 向深部咬除蝶骨嵴;对临床手术中, 还应用常规额颞瓣开颅术, 可以在单侧幕上去大骨瓣, 实现颅内减压, 并在清除血肿后, 结束手术。观察组中, 应用急诊手术治疗, 术前, 可以针对患者病情分型, 迅速做好手术前的准备, 为患者建立有效通气循环, 并针对合并脑疝患者, 保证患者脑供血、供氧。其次, 做好抢救室紧急减压工作, 缓解患者脑组织缺血与脑干受压, 颅骨钻孔的快速颅内减压。同时在急诊手术治疗中,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 可以先行保守治疗, 并对患者进行急诊头颅CT扫描, 为患者手术提供依据。最后, 对患者进行急诊手术, 对于手术切口选择, 对于顶枕部血肿患者, 用“U”形切口;对骨瓣基底部中颅窝底患者, 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切口;急诊手术中骨瓣处理使, 对于顶部、后枕要在旁开正中线矢状窦以及横窦, 将骨瓣置在左腹皮下埋复用;可“T”字弧形切开硬脑膜, 清除颅内血肿及坏死脑组织, 使闭锁的脑池及导水管开放, 以达到急诊手术治疗目的。同时, 评价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手术疗效。

1.3 评定标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可以依据GOS预后评分, 将临床患者治疗效果分成五级: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 (仅有最小反应, 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 ;Ⅲ级:重度残疾 (清醒、残疾, 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Ⅳ级:轻度残疾 (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 ;Ⅴ级:恢复良好 (恢复正常生活, 尽管有轻度缺陷) , 评定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 (Ⅴ级+Ⅳ级+Ⅲ级) /总例数×100%。同时, 在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 对比两组患者存活率, 评价患者预后。

1.4 统计学处理:对于本次研究结果处理, 可以采用统计学SSPS20.0版本软件, 其中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行χ2检验;且以结果P<0.05来表示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疗效对比:观察组经急诊手术治疗后, 患者临床疗效较高,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 (P<0.05)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Ⅰ级3例、Ⅱ级6例、Ⅲ级2例、Ⅳ级8例以及Ⅴ级10例;观察组患者中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10例以及Ⅴ级12例。

2.2 对比两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对于两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 术后随访, 观察组患者术后存活率高于对照组, 患者预后情况良好,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存活19例, 存活率为65.5%;观察组患者中存活24例, 存活率为82.8%。

3 讨论

研究指出[1], 对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 在临床中, 由于其天幕裂孔疝中颞叶的沟回嵌顿不可以复位, 导致患者脑干受压, 在临床中, 可以应用急诊手术措施, 根据患者病情, 对患者血性脑脊液续引流, 避免天幕裂孔疝中嵌顿组织对患者大脑后动脉压迫, 改善患者临床疗效。重型颅脑损伤, 在颅脑损伤人员中, 亦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异常, 以及发生应激性的消化道系统病变, 也可以导致其伤后并发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这些均能够增加伤者死亡概率。针对观察组中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 采用急诊手术措施进行治疗, 较对照组临床常规手术治疗疗效存在差异 (P<0.05) 。急诊手术措施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存活率, 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 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临床治疗中, 依照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实施急诊手术,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急性脑疝 第3篇

关键词:颅高压,脑疝,救治

本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颅脑损伤病例中有46例急性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病例, 现将临床资料、抢救措施、手术方式加以阐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7例, 女性9例, 年龄8~62岁。GCS评分[1]3分~8分40例, 9分~12分6例。CT影像学分类:颅内弥漫性损伤10例, 颅内损伤并占位效应36例。46例中小脑幕裂孔疝6例, 枕骨大孔疝2例。

1.2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者43例, 呕吐26例 (见呕吐物) , 头痛3例。单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16例, 双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5例, 双侧瞳孔缩小, 对光反应迟钝4例, 单侧肢体瘫痪6例。

1.3 治疗状况

本组46例中手术治疗37例 (包括单纯去骨瓣减压术) , 保守治疗9例。治疗结果GOS分级[1]本组死亡10例, 占22%, 恢复良好17例, 占33%, 中轻残12例, 占26%, 重残5例, 占15%, 植物状态2例, 占4%。

2 讨论

损伤性急性ICP、脑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弥漫性的脑损害、严重的局灶性脑损伤引起的占位效应及继发的脑水肿和脑肿胀引起的病理生理的级联反应、发生严重的并发症[2]。抢救处理外伤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目的是为了减轻脑水肿, 防止减轻脑移位或脑疝的发生, 争取时间进行病因治疗。首先简捷查明病变部位、性质, 快速给予强效的脱水剂, 然后紧急手术去病因治疗, 这对颅内损伤并发颅内血肿病例极为重要。一旦脑疝发生须争分夺秒地清除颅内血肿, 这是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的有力措施。现将具体措施阐述如下。

2.1 对颅高压的一般处理

⑴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昏迷患者始终非常重要, 早期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与异物, 是防止肺内感染的有力措施, 对呼吸困难、高热及时行气管切开, 防止呼吸不畅, 使颅内压增高;⑵生命体征监测:持续发热会加重脑水肿, 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 同时应用抗生素, 防止肺内感染是很重要的, 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颅内压, 因此必须保持平衡;⑶抽搐或烦躁不安会使颅内压增高, 必须用药控制, 不能捆绑四肢, 如尿潴留引起烦躁行导尿处理;⑷严重颅脑损伤急性期常伴有应激性血糖升高, 颅内压增高并有酸中毒和离子紊乱, 都是不利因素, 必须及时监测给予纠正。

2.2 手术治疗

是彻底去除病因直接有效的方法。对于有手术适应证患者, 应争取早期手术, 甚至争取在患者清醒时开颅。在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过程中对大血肿病例, 紧急情况下可先在病房迅速行颅微创穿刺引流, 以降低颅内压力, 为手术准备赢得时间。另者在开颅瓣术式时, 根据情况可在第一颅孔内切开硬脑膜可排除硬膜下积血, 提前解除颅内的压力。如果脑疝形成的病例, 一旦术中决定去骨瓣减压, 特别是蝶骨嵴向侧裂池突出较深者, 需将颞骨鳞部向下到颧弓水平, 向前到额骨眶突后面的蝶骨大翼一并切除, 使颞叶和部分额叶能向外凸出, 以减轻对脑干及侧裂血管的压迫[3], 在处理颅内占位病变的同时, 幕上行颞肌减压术, 幕下行后颅窝减压处理已确保手术效果。

2.3 降颅内压治疗

适用于颅内压增高暂时未查明病因, 或病因明确但病情不允许外科手术治疗的情况下, 或手术前的治疗。⑴20%甘露醇:作用强, 起效快。目前是治疗急性颅内压增高首选药物。常用成人量250m L (一般用量1~2克/公斤/次) 20min内静脉滴完, 可每6h一次。应用时注意如大量输入易引起急性肾衰和水电解质, 不能长期应用;⑵利尿剂:利尿脱水作用, 导致血液浓缩, 渗透压增高, 从而脑细胞脱水而降低颅内压, 为年老及心脏衰弱、特别是儿童患者更为适宜。一般用量为0.5~2.0mg/公斤/次, 肌注或静脉注射, 每日1~6次, 与甘露醇交替应用效果更好。⑶甘油:可口服或静脉滴注。50%甘油口服液, 一般为1~2克/公斤/日。10%甘油注射液500m L, 每日一次, 缓慢静脉滴入。共用5~6d。⑷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改善血脑屏障, 用于预防治疗脑水肿, 临床常用氟美松, 它抗炎作用强, 外伤性脑水肿首次可用0.5mg/kg/日。而后逐渐减量, 共用一周左右。严重颅脑外伤, 大量应用易造成应激性溃疡, 要引起重视。

2.4 减少脑脊液量

⑴脑脊液外引流:引出少量脑脊液, 降低颅内压力较任何脱水剂更快, 更显著, 使抢救脑疝的重要措施。如外伤造成大量脑室出血, 脑室引流术是重要的, 同时也起到治疗作用;⑵脑脊液分流术:不论什么原因引起阻塞性脑积水和不能去除病因者, 均可进行分流治疗, 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2.5 减少脑血流量

⑴冬眠低温:冬眠低温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降低脑代谢率, 使患者体温降低, 达到治疗目的。对颅内压增高并有烦躁不安、体温升高、抽搐, 在氧气充足的供给情况下应尽早配合冬眠低温疗法, 可应用冰帽选择性地降低颅内温度, 已获得更好效果;⑵巴比妥类药物:可使阻力血管收缩;增强Na-K泵的作用。减轻脑水肿的形成, 抑制脑脊液的产生, 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常用戊巴比妥纳, 首次用量3~5mg/kg, 以后每小时2~3.5mg/kg静脉滴注。血浓度<4mg/升。

总之, 急性ICP和脑疝的救治, 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加强护理,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是救治过程中始终占重要位置。手术治疗主要是应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和外伤及脑疝的紧急抢救。其他内科治疗方法应根据颅高压的程度, 病理变化及各种治疗措施的不同机理酌情单独或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52 ̄254.

[2]江基尧, 朱诚, 罗其中.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29.

急性脑疝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了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8例。年龄7-65岁, 平均年龄46岁, 男41例, 女17例。其中复合硬膜下血肿48例。血肿量均在30mL-100mL, 无幕下血肿, 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cm以上者54例, 昏迷56例。以上病例均为头颅CT确诊, 均具备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指征[2]。

采取随机分组方式, 分为超早期钻孔引流术后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组 (以下简称钻孔组) 和直接开颅血肿清除术组 (以下简称开颅组) 。钻孔组29例, 男21例, 女8例, 年龄7-64岁, 平均47岁, 开颅组29例, 男20例, 女9例, 年龄8-65岁, 平均45岁。两组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超早期的界定 已由上述, 从急性硬膜下血肿明确诊断到进入手术室开颅而真正达到减压至少用时40-60min。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颅内减压效果, 对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救治效果会更好。而从明确诊断到钻孔置管引流达到减压目的约需10-15min。我们把从明确诊断后20min内界定为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超早期。

开颅组 急诊室经头颅CT检查确诊后入科。给予快速剃头、留置尿管、抽血化验并向手术室下达急症开颅血肿清除手术通知单。待术前准备完善后, 在手术室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3]。

钻孔组 入院方式同开颅组, 在积极准备开颅术同时, 另准备钻颅锥、带导丝脑室引流管1枚及扩创包。备皮完毕后, 依头颅CT片行硬膜下血肿定位。常规消毒铺巾, 钻孔后, 见有暗黑或鲜红血液喷出后, 轻轻插入导管, 拔出导丝, 再根据血肿腔大小调整引流管位置后缝合固定, 引流管接引流袋。根据其血肿量大小, 可另钻一孔并置管。待化验结果及手术室准备完善后, 去手术室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2 结果

开颅组:痊愈4例;轻度功能障碍5例;重度功能障碍3例;死亡17例, 有效率:31.03%;病死率:58.62%。钻孔组:痊愈5例;轻度功能障碍9例;重度功能障碍2例;死亡13例;有效率:48.28%;病死率:44.83%。

3 讨论

对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 超早期钻孔放出部分血肿, 迅速缓解颅内压情况下, 为开颅手术赢得了时间, 然后再扩大骨窗, 形成大骨皮瓣, 必要时行大骨瓣减压术。脑疝距外伤后发生时间越短或血肿迅速增大者, 说明脑损伤、脑肿胀越严重, 使机体在短时间内失去代偿机制, 同时引起继发性脑干损伤也严重, 甚至不可逆改变。在此情况下更应超早期行钻孔引流术, 清除血肿, 才能挽救病人生命, 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运用此种方法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特别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开辟了一条新的快速有效的救治方法, 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新的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急救快速通道系统。在此提醒同行施行此方法时, 对颞顶部的硬膜下血肿一定要注意避开侧裂池血管。

摘要:目的 研究超早期钻孔引流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超早期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施行血肿腔钻孔引流, 放出部分血肿, 为开颅血肿清除赢得时间后再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 结论通过超早期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施行钻孔引流大大降低了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超早期,急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脑疝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34-335.

[2]罗其中, 钟春龙.颅脑创伤患者手术指征,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25-27.

急性脑疝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3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其中男、女分别有21例、14例,年龄21~66岁,平均(43.7±4.1)岁,交通事故伤有11例,高处坠落伤有11例,爆炸伤5例,打伤4例,其它伤4例;均经颅CT扫描证实,血肿量60~135mL,合并脑内出血有3例,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有4例,闭合性损伤有28例,开放性损伤有7例,术前GCS评分为3~5分有12例,6~8分有23例。

1.2 方法:

35例均应用损伤控制理论的抢救原则,包括两种接诊方式,一为患者直接入院接诊,二为急救车接诊。损伤控制手术应在患者受伤后2h左右开展,对于院内的损伤控制手术,结束后要在10min内入室行快速开颅减压术;而对于急救车上的损伤控制手术,也需在入院后10min内入室行快速开颅减压术[2]。神经外科专科医护工作者应积极接诊,同时迅速做好损伤控制手术的一应准备措施。患者明确诊断后,应在最短时间内争取家属的知情同意,在15min内完成备皮、消毒,开始行锥孔手术,通常钻孔后会喷出血性液体,采取开放性外引流,无需进行缝合,只需快速使用敷料绷带进行包扎。与此同时,做好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的准备。

2 结果

本组GCS评分在3~5分者预后良好率为5 8.3%(7/12),中残率为16.7%(2/12),重残率为8.3%(1/12),死亡率为16.7%(2/12)。GCS评分在6~7分者预后良好率为39.1%(9/23),中残率为17.4%(4/23),重残率为13.0%(3/23),植物生存率为8.7%(2/23),死亡率为21.7%(5/23)。

3 讨论

“黄金1小时”是普外科创伤抢救中强调的重点,救命为根本,因此“损伤控制”在现代创伤抢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的伤情十分严重,所以更加应该遵循损伤控制理论的策略。急性硬膜下血肿存在十分明显的占位,很可能就会导致脑疝形成,使患者致残、致死。控制性锥孔手术简单易行,优选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进行处理,能够将血肿作很多的清除,从而使颅内高压得到改善,保持一定的脑血流量,有利于防止继发性脑损伤进一步加重,缓解脑疝,在患者的生理病理条件赢得较好的条件时再行II期确定性手术,这样可在第一时间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来回来,这是抢救多发伤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关键之处[3]。

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的传统手术,需经过剃头、麻醉等流程后再行常规开颅,中间浪费的救治时间为继发性脑损害的进一步加重提供了机会,而损伤控制手术则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主要是进行止血、清创、清除血肿等处理,但这样的处理十分有利于缓解颅高压的危险现象,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的抢救时间[4]。国内学者的研究显示,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前时间,则可使其获得更好的预后[5]。目前在一些具备成熟的创伤诊治系统的医院中,患者受伤入院后30~60min内便可开展开颅手术。研究表明,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如果从脑疝形成至部分清除血肿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则其残疾、死亡风险会明显增加;去骨瓣手术时间后延至6h以上,则其几乎丧失了存活的可能[6]。因此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解除颅内压迫,阻止继发性损害进一步扩大。只要家属同意并签字,越早行损伤控制手术越好,即使患者的双侧瞳孔散大,一些患者在接受损伤控制手术后仍可能使一侧的瞳孔缩小,从而为其后的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7]。

综上所述,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的治疗中应用损伤控制理论的抢救原则可尽早解除脑疝,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应用损伤控制理论的抢救原则,即早期在局麻下行锥孔简单减压,后再急诊行Ⅱ期确定性手术。结果:本组GCS评分在35分者预后良好率为58.3%,中残率为16.7%,重残率为8.3%,死亡率为1 6.7%。GCS评分在68分者预后良好率为39.1%,中残率为17.4%,重残率为13.0%,植物生存率为8.7%,死亡率为21.7%。结论: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的治疗中应用损伤控制理论的抢救原则可尽早解除脑疝,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损伤控制理论,急性硬膜下血肿,脑疝

参考文献

[1]陈克兴,鲁连记.超早期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伴脑疝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1,23(3):488,490.

[2]白海昕,翟秀伟,邢立举,等.损伤控制理论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1,02(33):39-40.

[3]张帅,向鹏.双侧去骨瓣减压手术对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4,(17):40-41.

[4]黄凯雄,贾军,仪立志,等.急诊锥颅血肿抽吸术结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在急性硬膜外血肿伴脑疝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109-110.

[5]宋保新,欧洋,李长宝,等.血肿微创穿刺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4,(7):832-833.

[6]甘晓.损伤控制在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01(20):50-51.

急性脑疝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8月~2012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5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 其中男28例, 女23例, 年龄35~82 (平均67.22±12.25) 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为昏迷状态, CT影像学检查结果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经过家属询问, 其中跌落伤害14例, 车祸26例, 酒后受创11例。从昏迷到入院手术时间为1.2~10 (平均8.33±4.12) h。按自己选择治疗方式分为两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在病程, 性别比例和平均年龄方法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两组患者由于治疗手段不同带来的不同的临床有效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按自主选择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患者手术切口范围:起自颧弓, 向后经过外耳, 向上至顶骨结节, 向前至前额发迹处, 范围大小根据具体损失病况进行调整, 开颅后显示颅窝底, 清除损伤产生的血肿, 最后硬脑膜缝合, 术中要注意维持患者体液的电解质平衡, 根据术中可能出现的脑膨现象, 给与换气减压配合一定的脱水利尿药物治疗。B组的治疗为单侧开颅。两组具体的治疗方法可参考文献[3]。

1.3 判定标准

手术治疗半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调查患者的生活状态, 恢复良好者为显效, 出现不同程度残疾者为有效, 患者出现植物状态或者死亡者为治疗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值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二者均采用双边检验的方法比较两组治疗手段的临床治疗效果。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性的比较结果。见表2。

由以上分析结果表可以看出A组30例患者中, 半年后植物状态或死亡4例, 有效率为86.67%, B组21例患者中植物状态或死亡9例, 有效率57.13%, 统计学t检验表明两组治疗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与单侧开颅血肿清除骨瓣减压术相比, 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我们用双侧开颅减压的手术方法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 该手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侧开颅的B组, 说明针对脑内压升高伴随脑疝的患者, 双侧开颅能有效缓解脑内压的升高。

最后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对于实施开颅手术的患者, 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极大, 手术后患者的脑组织很可能会由于缺乏相应的颅骨支撑, 而出现移位或者摆动的现象[4], 所有医师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十分重要, 一定要结合患者具体的实际病情病况进行全面分析, 辩证得出结论,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患者的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文献

[1]王拥军.重症病人需要多模式神经功能监测[J].中华内科杂志, 2009, 14 (12) :102-105.

[2]Bao XY.Coronary and bilAteral improved wing point in the hemAtomadecompres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cerebral hernia craniocerebralinjury[J].J Neurosurg Dis Res Mag, 2005, 14 (13) :272-273.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22.

急性脑疝 第7篇

关键词:钻孔引流, 超早期,硬膜下血肿, 急性,脑疝

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发展危重, 许多患者迅速产生全脑肿胀, 瞳孔相继散大而直接影响预后, 病死率高达50%[1]。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发病率近年来随交通事故增多而呈上升趋势, 其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我院近年采用超早期钻孔引流加气管插管过度通气抢救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 取得良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60例, 其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15~52岁, 中位年龄36.7岁。其中交通事故26例, 砸伤14例, 打击伤15例, 坠落伤5例。GCS评分3~5分38例, 6~8分22例。单侧瞳孔散大35例, 双侧瞳孔散大2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2组年龄、性别、GCS评分、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2组入院后立即清除呼吸道血性液体、痰液及呕吐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均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及呋塞米20~40mg静脉滴注降颅内压, 并给予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保护脑组织。观察组入院后立刻行气管插管给予过度通气。呼吸频率>20次/min, 潮气量>500ml/次。同时备皮、备血等, 随后送手术室。根据头颅CT定位于血肿最厚处, 取开颅切口中的一段约3cm切口, 先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颅骨, 撑开, 电钻钻孔, 尖刀片切开硬脑膜, 然后用4mm引流管置入硬膜下, 抽吸血性液即可, 抽出20~50ml, 切口不予缝合, 暂时用无菌纱布覆盖, 然后再上全麻常规消毒铺巾, 严格按正规操作规范准备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上述工作在超早期内完成 (从发现单侧或双侧脑疝症状至采取手术治疗时间≤1h) 。对照组手术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但从发现单侧或双侧脑疝症状至采取手术治疗时间>1h。观察2组预后及术后恢复情况。

1.3 术后功能恢复评价

采用ADL分级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2]。1级:完全恢复;2级:部分恢复生活能力, 可独立生活;3级:需人帮助, 扶拐可走;4级:卧床, 但保持意识;5级:植物生存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死率

观察组病死11例 (36.7%) , 对照组死亡15例 (50.0%) , 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术后功能恢复

观察组术后1级恢复率为43.3%高于对照组的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后, 高颅内压可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 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又会加快加重脑水肿的发展, 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同时硬膜下血肿可直接压迫脑组织和脑干, 使脑干受压、功能受损, 加重脑干继发性损伤, 形成恶性循环, 终致脑干受压, 造成呼吸、心血管中枢功能衰竭而死亡[3]。因此, 急性硬膜下血肿并发脑疝形成属颅脑损伤的濒危阶段, 一经诊断, 应尽早实行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就诊前延误时间较多, 往往导致脑疝患者多不能在瞳孔散大1h内这一黄金时间手术减压。由于减压手术不及时引起丘脑、下丘脑、脑干受压时间延长, 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软化、坏死, 以致不可逆[4]。

本文观察组经积极降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处理后于1h左右入手术室行手术治疗。首先快速去大骨瓣开颅, 并尽可能靠近中颅窝底。术中采用过度换气使PaO2增高和PaCO2降低, 使脑血管收缩进一步降颅压。硬膜先切开一小口放出血性脑脊液和部分血肿初步减压后, 再打开硬膜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 很好的避免了急性减压性脑损害及脑移位损害, 减少了术中脑血管麻痹后的再灌注伤和术中急性脑膨出及脑切割伤等并发症[5], 减少了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本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只有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争取在脑疝发生前或脑疝早期行手术清除血肿并减压, 才能进一步提高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

参考文献

[1]孙坚钧, 芮女芳, 楼永锋, 等.超早期钻孔引流加气管插管过度通气对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死亡率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 2007, 12 (6) :519.

[2]姬志鹏, 张国宏.特急性硬膜下血肿致脑疝临床救治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1) :37.

[3]韩立新, 张国宏.特急性硬膜下血肿致脑疝临床救治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 2008, 11 (1) :892.

[4]陈新治, 张建军, 司贇.术前大剂量甘露醇在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中的临床意义[J].浙江创伤外科, 2005, 10 (4) :303-304.

急性脑疝范文

急性脑疝范文(精选7篇)急性脑疝 第1篇1 临床资料66例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男39例,女27例,年龄18岁~74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