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检验程序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检验程序范文(精选9篇)

检验程序 第1篇

关键词:羽绒服装,检验,检测,步骤,程序,过程

中国是世界羽绒服生产加工大国,羽绒服装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羽绒服装和羽绒产品出口占据了世界羽绒市场70%以上的份额。因此,我国在羽绒服装及羽绒产品的标准制定上也是领先的,各项标准与国际通用准则相互接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羽绒标准都是借鉴中国的标准。

目前,我国对羽绒产品和羽绒服装的内在质量及外观质量做出了严格规定,先后出台了国家标准GB/T 14272—2002《羽绒服装》、GB/T10288—2003《羽绒羽毛标准检验方法》、GB/T17685—2003《羽绒羽毛》,纺织行业标准FZ/T80001—2002《水洗羽毛羽绒试验方法》、FZ/T 81002—2002《水洗羽毛羽绒》等5个国家及行业标准。

由于羽绒服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一件羽绒服检测除了要做纤维含量、ph值、甲醛、禁用偶氮染料、色牢度、纰裂缝制质量等必要的服装项目检测外,还要重点对其填充物羽绒的质量进行必要的物理检验和微生物指标检验。主要包括含绒量、充绒量、蓬松度、耗氧量、清洁度等五项指标及微生物含量指标的检验。

正常生产的羽绒服上的标志中都标有含绒量和充绒量这两项指标,它们与羽绒服的保暖性有着直接的关联,两个指标的数据不是随便得出的,它需要检验人员一点一点的精挑细选,仔细准确计算得出结果,指标系数越好,保暖性越强。羽绒服的含绒量和充绒量多少也能决定其保温性能,含绒量达到≥90%±3%g时,充绒量必须达到≥130g,羽绒服的保暖温度才能达到≥25℃以上。

按照检验程序,通常一件羽绒服的检验首先要有专业人员按照标准要求接样、分样、取样,然后通过成品规格测定,外观及缝制质量检验,再进行成品的含绒量和充绒量的物理性能检验及微生物指标检验等。在物理检验含绒量时,为了保证羽绒质量检测的科学性,抽取样品时,按照程序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将样品中的单件羽绒服中的羽绒全部取出,然后进行称绒、分绒,将全部所取样品置入大拌样混样盘中或混样台中,逐把铺匀,逐层铺平,用四角对分法反复缩至200g±2g后,再将其分成1/4份,取出其中一份,然后再分成1/4份,经过反复多次混样后,从中抽取试样,剩余样品用作留样(复检时用)。

检验人员具体操作检测时,必须在明亮的灯光线下,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挑拣着每一根羽绒,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细心的工作,因为每盎司的羽绒(约30克)大约有200万根细丝。一根根毛茸茸的羽绒就是绒子,也叫绒朵,就好像自然界的一朵“蒲公英”。“蒲公英”外环的绒须,就是绒丝,一有外力极易脱落,每个绒子之间的绒须相互交织,将暖空气留住,就能起到保暖作用。在鉴别羽绒和计算质量时,经过初步分拣,将一个成份分析试样放入分拣箱中,检验人员用镊子和手指按如下方法挑拣出各种成份:分拣箱中分别放入7个250ml的烧杯:A.B.C.D.E.F.G。将毛片上的附着物除去,完整的水禽羽毛置于烧杯A中;水禽损伤毛置于烧杯B中;陆禽羽毛、陆禽损伤毛和陆禽羽丝一起置于烧杯C中;绒子、绒丝和羽丝的混合物置于烧杯D中;长毛片至于烧杯E中;杂质至于烧杯F中;白毛绒中异色毛绒的分拣——进行初步分拣时,将异色毛绒(包括异色绒子、水禽毛、水禽损伤毛、陆禽羽毛、陆禽损伤毛、羽绒和羽毛)一并拣出,置于烧杯G中,称取烧杯内容物质量后(精确到0.1mg),将各种异色毛绒分别放回各自的成分中。然后再分别称取各自烧杯中内容物的质量,精确到0.1mg,通过复杂而相关联的公式运算,分类计算得出具体准确的数据登记录入。

通过物理评判影响羽绒服的内在质量不仅仅有含绒量、充绒量和保暖性,还有它的清洁度。羽绒在清洗加工时,生产企业往往会加入一些芳香剂和灭菌剂,如果我们在购买羽绒服时,服装表面有白印,说明企业的羽绒没有洗涤干净。

清洁度的检验同样是一个复杂和精确的过程。首先,在试管中放入10g羽绒样品,再加1000ml蒸馏水,然后放在振荡器上震荡半小时后(4500-5000次),将过滤后的液体倒进量杯式器皿待用。准备好透明度计,在不低于600LX的自然光或灯光下进行操作。先将制备好的样液充分摇匀,然后倒入经过清洁处理过的透明度计内,把样液加至600mm刻度处,静置1小时待筒内气泡消失,从筒口向下看筒底的白色板上双黑十字线,看不清楚时,用筒底的胶皮管从下部缓缓放出样液,直至看清楚双黑十字线为止,停止放样液,看筒内壁弯月液面的底部在筒壁的刻度位置,刻度值即为清洁度。这时看到的刻度为500 mm,说明该产品清洁度是500 mm。由于国家标准规定,羽绒服的清洁度不得低于450mm。所以,清洁度越高,羽绒含的杂质越少。清洁度越低,羽绒含的杂质越高,说明羽绒清洗不干净,另一方面说明这种羽绒容易引起各种细菌的附着和吸附,更易使人感染疾病。

随着羽绒检测标准的不断完善,2002年我国《羽绒服装》标准在修订中参照了欧盟标准EN1884—1998《羽毛和羽绒试验方法—微生物状态的测定》,在修订后首次增加了微生物(嗜温性需氧菌、粪链球菌、亚硫酸还原性的梭壮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的检验方法。羽毛羽绒微生物指标包含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羽绒原毛在收集、贮存和加工生产过程中都可能造成细菌污染和繁殖。

羽绒服的微生物检验,要先取样,取出的样品不得拆封,直接送入无菌试验室。检测程序为取出两个12 g羽绒羽毛试样,各自加入1200 ml蛋白胨生理盐水,用机械搅拌3小时,这样可以将羽绒上的细菌充分溶洗到盐水中,然后用无菌纱网或纱布过滤,得到2200 ml的滤液样品,检测的所有微生物指标都存在这些基础液样中。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这些液样在无菌室的培养箱中要接受多次各样式的培养,在温度为(30±1)℃的环境中,至少经过72小时才能对细菌菌落进行统计计数;对粪链球菌进行统计计数需要经过24-48小时后才能进行;同时温度在(37±1)℃时,经过24-48小时才能对亚硫酸还原菌进行统计计数。用0.45 um膜过滤2000 ml滤液,滤膜中放入TTB增菌液在温度为(43±1)℃的环境中至少经过15-18小时。再经过亮绿培养基环节,在温度为(37±1)℃的环境中培养24小时,挑取不少于5个可疑菌落,才能对沙门氏菌的生化、血清学进行鉴定。综合以上报告,菌落检测结果表示拣出(不拣出)/20g。虽然在一个实验室一瓶培养液中,一般常规微生物的检测在无菌培养箱中接受多次培养,至少需要经过48小时才能完成,才能检测出羽绒中嗜温性需氧菌、粪链球菌、亚硫酸还原性梭壮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等4项与人体健康有关的指标。

电梯定期检验程序 第2篇

一、申报检验(办理部门:业务室0377-63105033)

电梯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使用单位应安排该设备的定期检验计划,向我所提出定期检验申请,并提供以下资料:

1、使用单位报检申请表(一式两份),且加盖使用单位公章;

2、使用单位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证件和电梯操作人员证件(安全技术规范规定需操作人员操作的电梯)的原件,和加盖使用单位公章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电梯操作人员证件复印件(显示人员基本信息、证件有效期、聘用单位的聘用人员有效期);

3、上一或报停前的检验报告原件;

4、使用单位与有资质单位签订的维护保养合同原件,和加盖使用单位公章的维护保养合同复印件;

5、使用周期满两年的限速器,需要提供限速器合格校验报告,且签字盖章齐全有效、内容真实完整;

6、维保单位所维保电梯的自行检查合格报告,且签字盖章齐全有效、内容真实完整;

7、按照相关规定,缴纳检验费用。

二、业务受理(办理部门:业务室)

对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申请,业务室受理使用单位检验申请后,在5个工作日内分配到相关检验室。

三、现场检验(办理部门:检验室)

检验室在接收到检验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安排现场检验,并将有关注意事项告知使用单位。因使用单位原因致使特检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进行现场检验的,使用单位应重新申请定期检验。

四、领取检验报告及使用标志(办理部门:业务室)

(1)申请单位在完成检验10个工作日后,到我所业务室领取检验报告。

(2)检验结论为合格的,持检验报告和电梯注册登记手续领取《电梯使用标志》。

大型牲畜宰后检验的程序与要点 第3篇

关键词:大型牲畜;宰后检验;程序;要点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93-1

1 头部检查

牛头的检查,首先观察唇、齿龈及舌面,注意有无水泡、溃疡或烂斑(注意牛瘟、口蹄疫等),并触摸舌体,观察上下颌骨的状态(注意放线菌肿)。接着顺舌骨枝内侧纵向剖开咽后内侧淋巴结和舌根侧方的颌下淋巴结,观察咽喉粘膜和扁桃体(注意结核、出败和炭疽),并沿舌系带纵向剖开舌肌和内、外咬肌(检查囊尾蚴,水牛尚须注意舌肌上的住肉孢子虫)。

羊头,一般不剖检淋巴结,主要检查皮肤、唇及口腔粘膜,注意有无痘疮或溃疡等病变。

猪头的检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剖检两侧颌下淋巴结,目的是检查猪的局限性炭疽。第二步与胴体检验一道进行,先剖检两个侧咬肌(检查囊尾蚴),然后检查咽喉粘膜,会厌软骨和扁桃体;同时观察鼻盘、唇和齿龈的状态(注意口蹄疫、水泡病)。

马属动物及骆驼头部的宰后检验与牛的基本类同。唯这些动物可以发生鼻疽,故对呼吸道必须严格检查。其头部检查必须剖开头骨,观察鼻中隔和鼻甲骨有无鼻疽结节、溃疡和星状瘢痕,并沿气管剖检喉头以及颌下淋巴结、咽后淋巴结。

2 皮肤检查

通过皮肤检查可以及早发现传染病可疑,如发现可疑时,打记号,不可解体由叉道转到病猪检查点。这对于检出和控制猪瘟、丹毒、肺疫等病有很大意义。

3 内脏检查

其宰后检查一般是在离体后进行。可分两部检查,一步为胃、肠、脾,另一步为心、 肝、肺。

胃肠脾的检查:首先视检胃肠浆膜及肠系膜,并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注意肠炭疽),必要时可将胃肠移至特定地点,剖检粘膜的变化。注意色泽、充血、出血、水肿、胶样浸润、痈肿、糜烂、溃疡等病变。牛羊,尚须检查食道,以检查住肉孢子虫。接着检查脾脏(牛、羊的脾脏检查,可于开膛后首先进行),注意其形态、大小及色泽、弹性、硬度,必要时剖检脾髓。

心肝肺的检查:从肺开始,先察其外表,剖开支气管淋巴结及纵膈后淋巴结(牛羊)。然后触摸两侧肺叶,对其可疑病变部位进行剖检,必要时剖开支气管,注意有无结核、实变、寄生虫及各种炎症变化。对于马及骆驼等要特别注意气管并仔细剖检实质,因为他们出现的局限性鼻疽病灶和脓肿,往往位于肺的深层。接着检查心脏,先剖检心包,观察以脏外形及心包腔、心外膜。同时,在左心室肌肉上做一斜切口(检查囊尾蚴),暴露心腔,观察心肌、心内膜、心瓣膜及血液凝固的状态。而猪,应特别注意二尖瓣上的菜花样赘生物(慢性猪丹毒)。

肝肺的检查,先察其外表,触检其弹性和硬度、注意大小、色泽、表面损伤及胆管状态。然后剖检肝淋巴结,并以刀横断胆管,压出内容物(检查肝片吸虫),必要时剖检肝实质和胆囊。注意有无淤血、出血、肿大、变性、坏死、硬化、萎缩、结节、结石、寄生虫损害等。特别要注意粟粒至小米粒大的黄色结节(副伤寒结节)和白色或灰白色结节(淋巴细胞肉瘤)。当肝脏与横膈膜粘连时,要小心剖离,注意脓疡。

肾脏一般连在胴体上。检查时首先剥离肾包膜,然后察其色泽、大小、形态并触检其弹性和硬度。剥离肾包膜的方法是:用刀沿肾大缘纵向轻轻划破,继而刀尖将包膜向外挑去,接着用检验钩钩住肾盂部,同时用力向内稍转钩柄,肾即暴露于外。通常不剖开肾脏, 但若发现肾脏有某些病理变化,或在其他脏器发现有某种传染过程时,则必须剖检之。

在公畜和母畜尚须剖检子宫和睾丸,特别是疑似布氏杆菌病时,对乳房的检查须注意结核、放线菌肿和化脓性乳房炎。

4 胴体检验

首先观察其放血程度。放血不良的特征是:肌肉的颜色发暗、皮下静脉血液滞留,特别是穿行于胸腹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清晰可见,沿肋骨分布的血管也非常清楚。脂肪组织内可见到毛细血管,甚至发生红染现象。当切开肌肉时可见到有暗红色区域,挤压切面有少量血滴流出。根据胴体的放血不良,检验人员有理由怀疑屠畜前疲劳、衰弱或患有重病,因而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在判定胴体放血程度的同时,尚须仔细检查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脂肪、胸膜、骨 骼、关节及腱鞘的状态,剖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淋巴结,注意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出血、皮下或肌肉水肿、脓肿、蜂窝织炎、肿瘤、外伤……等)。并剖开两侧膈肌,检查有无囊尾蚴。如果在被检淋巴结发现可疑病变,或在检查头部和内脏发现传染病或疾病全身化可疑时,必须增检其他一些有关的淋巴结。如果在检查头部、膈肌和心肌发现有囊尾蚴产生时, 应进一步剖检肩胛部、腰部、股臀部及腹部的肌肉,查明虫体的分布和感染程度。对于水牛还应剖检食道肌、臀股部肌肉、背长肌,以发现住肉孢子虫。

5 旋毛虫检验

仅适用于猪,当开膛取出腹腔胃肠脾之后,即由横膈膜剪取小样(左、右各约10-15克),编上与胴体相同的号码,送旋毛虫检验室检查。当获得肌肉中发现旋毛虫的报告后,再由该胴体采取第二份肉样作复核检查。当结果肯定时,即在胴体上持以适当标记,控制猪头和食道肌,根据规定提出处理意见。以防报废时的差错。

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病肉出厂,胴体经上述检验后,还须经过一道复检(即终点检验)。这项工作通常和胴体的打等级、盖印相结合起来进行。

6 细菌学检验

实际检验过程中,常出现单凭感官检查和剖检而不能得出确切判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细菌学的辅助诊断尤为必要。目前在大量生产分割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了不致使检验发生错乱,凡确定进行细菌学检验的各种产品,都必须打上标记,以便于检验人员采取样品。

猪宰后检验的程序和要点 第4篇

1 头部检验

猪的头部检验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检验是在放血后烫毛或剥皮前进行 (目前先进的屠宰场已不在这时检验) , 主要剖检左右颌下淋巴结, 检查有无炭疽和结核病变以及化脓灶。第二次检验是在卸头后进行, 检验两侧内外咬肌, 看有无囊虫。然后检查会厌软骨和扁桃体。

2 皮肤检验

为了及早发现传染病, 减少污染机会, 带皮猪在开膛之前详细检查皮肤变化, 十分必要, 这种检查在检出猪瘟、猪丹毒, 猪肺疫等疫病和控制散布病原与防止车间污染上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3 内脏检查

内脏检查在宰后检验上甚为重要, 因为不是所有的疾病在肉尸上都经常地表现出明显的病变, 相反有些疾病在脏器上却呈明显的特征性病变。因此宰后检验时不能只重视肉尸而忽视内脏, 必须坚持肉尸、内脏对照检验的原则, 全面分析, 综合判断。内脏检查一般分两组进行, 第一组为心、肝、肺检验, 其检验要点:首先观察各个脏器的外形色泽, 大小有无异常, 并触检其硬度, 弹性, 同时要观察咽喉、头粘膜和心耳、胆囊等有无变化, 然后按肺、心、肝的顺序剖检淋巴结。第二组为胃、肠、脾的检验, 其检验要点:首先视检其外形, 色泽有无变化, 浆膜有无出血、充血现象。要特别注意脾脏边缘是否有三角形梗死, 被膜下有无鲜红色的小出血点 (猪瘟病变) , 必要时可以切开胃肠检查其粘膜的变化。特别是注意肠的孤立淋巴小结与集合淋巴块的变化。另外要注意色泽有无异常, 有无充血、出血、胶样浸润, 痈肿化脓等病变。

4 肉尸检验

屠畜的头部、皮肤及内脏经过卫生检验之后, 即可对屠畜的健康状况获得一个大体的概念, 同时可以预知肉尸的卫生状态。肉尸在检验之前, 应先劈半, 这在卫生上是极合理的, 因为肉尸劈成两半, 一方面便于检验, 淋巴结和体腔组织暴露明显;另一方面便于冷冻加工 (目前多是先检验后劈半) 。肉尸检验要点: (1) 首先要确定放血程度, 因为这是评价肉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导致放血不全的原因有多种, 身体衰弱、过劳、患病的牲畜, 由于循环系统及生理机能遭致破坏和减弱可导致放血不全, 而健畜由于致昏方法和放血技术的正确与否, 也可影响放血程度。病理性放血不良其标志是在宰后第2天更为显著, 由于血红素浸染扩散, 浆膜和脂肪组织表面被染成深红色。而技术性放血不良则可在下道工序悬吊时, 残余的血液会从肉尸中流出, 到第2天便肉色变得鲜艳。 (2) 然后剖检腹股沟浅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和所有病损组织及其相应淋巴结, 同时剖检两侧股内侧肌和腰肌。 (3) 肾脏的检验:在猪瘟、猪丹毒时都有典型的外观和出血, 必要时可纵切肾脏, 详细检查。

5 旋毛虫检验

检验试验控制程序 第5篇

时间:2011-06-20 09:37来源:sgwk.info 作者:雨扬 点击:717 次

4.程序

4.1 品质部负责编制各类《检验规范》,其主要内容可包括检验项目、检验要求、检验方法、抽样方案、重要度、检查水平、AQL值等,检验员根据《检验规范》进行检验。

4.2 检验前准备:

4.2.1 IQC主管准备《进料检验规范》、《BOM》及必要的检测设备;

4.2.2 QA主管准备《成品检验规范》、客户资料和相应的检测设备;

4.2.3 品质部经理或指定人接收研发中心签订的样板,交IQC主管/QA主管。样板由IQC/QA保存二年,并建立《样板清册》。

4.3 进货检验:

4.3.1 仓管员核对进货物资名称、物料编码、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日期等标识后,加贴产品标识,并按《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要求作好“待检”标识,由仓管员送交《送货单》通知检验员检验,对于需进行检验的原材料,IQC在收到《送货单》后,检验员按《检验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并在《进料检验报告》上注明检验结果并签名,由IQC组长审核,IQC主管核准。

4.3.2对检验合格的原材料,IQC检验员则于《送货单》相应的检验结果栏内签上“合格”,同时在物料标识卡上贴上绿色合格标签或盖蓝色合格印章。仓管员负责将原材料移至相应合格品区域,并凭检验合格结论办理相应的入库手续。

4.3.3对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IQC检验员则于《送货单》相应检验结果栏内签上“不合格”,同时在物料标识卡上贴上红色不合格标签或盖红色不合格印章。仓管员负责将原材料移至相应不合格品区域,IQC将不合格之《进料检验报告》交IQC主管确认,对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并作好相应标识。

4.3.4 对于需进行验证的原材料,可由检验员按《外购件验证的规定》要求对供方提供相应的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等书面证据进行验证,验证后应填写《验证记录表》,注明验证结论和验证人,并保存有关验证资料。

4.3.5 对于紧急物料放行的处理:

4.3.5.1当物料因生产急需使用而来不及检验时,由物控部填写《紧急放行申请书》交品质部,由品质部经理批准后方可生效。

4.3.5.2品质部检验员接收到已批准的《紧急放行申请书》后,立即进行抽样,同时做好“紧急放行”标识,通知仓库按生产需求进行发料并做好记录。同时制造部在生产过程中亦应做好标识。

4.3.5.3 IQC应及时对紧急放行的原材料进行检验。

a)检验结果为合格,取消紧急放行,按4.3.2条款进行处理。

b)检验结果为不合格,追回该批原材料及该批原材料的半成品及成品,作为不合格品,按4.3.3条款进行处理。

4.4 过程检验

4.4.1 检验员或授权检验者根据工艺流程图上确定的检验点,按《检验规范》/《工序卡》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记录在《过程检验记录表》,经检验合格的方可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4.4.2 本公司不允许例外转序。

4.5 成品检验

常规实验室检验血液标本处理程序 第6篇

1 离心前阶段

1.1 血清

标本在离心前应该是凝集的,不建议使用木制搅拌试管以释放凝块。血液在室温(20~25℃)下自然完全地凝集通常需要30~60分钟。如果患者正处于抗凝剂治疗期间,凝集的时间会延长。冷冻标本(2~8℃)可以延迟凝集。假如对于标本凝集允许时间不足的话,那么潜在的纤维形成可能导致仪器系统出问题,产生错误的结果。

含有催化剂/加速剂的采集器具可以用于加速凝集(如蛇毒/凝血酶,大约2~5分钟;凝血酶,大约5分钟;玻璃或二氧化硅颗粒,15~30分钟)。

1.2 血浆

使用含有抗凝剂的采集器进行血浆采集,抗凝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刻进行离心。

1.3 冷冻标本(2~8℃)

冷冻标本抑制了血细胞的代谢以及稳定了某些热不稳定的成分。全血标本一般不进行冷冻。冷冻的全血标本超过2小时不适于钾检验,这是因为低温抑制了糖酵解,而此过程为将钾泵入细胞内提供了能量,没有了此能量,钾会从细胞内漏出,假性增高了结果。检验电解质的标本在离心和检验前不能储存在2~8℃[2]。

进行标本冷冻时,应该将其迅速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冷却介质与标本间必须要有良好的接触。不能使用大的冰块取代冰水,因为冷却液与标本之间的接触面积不足。必须要有足够的冷却;然而,应避免标本与冰(或其他冷却材料,比如干冰)之间的直接接触,因为极端的温度可能导致溶血。

1.4 核糖核酸

与DNA和蛋白质相比,RNA材料极其不稳定。对于基于RNA的分子检测,检验用血浆应该尽快使用。在大多数分子检测中,允许对标本成批检测,血浆样本可暂时储存在4℃。假如检验不能在48小时内进行,血浆样本应该储存在-80℃。当使用特殊的血浆制备试管时,血浆样本在离心后应该转移到另外的小管或检验试管中以储存在-80℃。血浆离心后在同一血浆准备管中储存和冰冻运输,其在冻融循环后可能导致“渗漏物”穿过聚乙烯凝胶屏障。这导致了人为的、解冻后HIV-1 RNA结果的增高[3]。监测在白细胞或肿瘤细胞细胞内的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要求采取预防措施在其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后来稳定信使RNA。

此外,当血液标本处理用于分子检测时,应该一直使用无粉一次性手套。粉可能是污染的来源之一,并且为影响体外核糖核酸扩增的抑制剂。

1.5 葡萄糖

使用抗糖分解试剂氟化钠在血细胞存在下来稳定葡萄糖25℃可达24小时或4~8℃达48小时。但由于糖酵解的抑制并不是马上发生,因此在达到稳定的浓度前,葡萄糖可能会有丢失。

对于新生儿和小儿标本葡萄糖测定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抑制有核细胞和红细胞(RBC)的糖酵解代谢非常困难,这是由高血球比容或白细胞增多造成的,可以使用含有适宜的抗糖酵解剂的微量采集器具用于小儿血葡萄糖采集。

1.6 运输

1.6.1 现场采集血标本。

(1)时间和温度。标本必须在适当生物安全袋或容器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运输到实验室。除非要求冰冻标本,所有的标本都应该在室温下进行运输。假如采集地点的温度高于22℃,可能导致某些被测量变质,将标本快速运离采集点尤为重要。对于外周导管,仅在置入时可用于采血,短期使用或预期使用时间不超过48小时的也可专门用于采血[4]。(2)试管方向。血样试管在运送到实验室过程中应保持于垂直、封口在上的位置。此种位置可以促进凝块恰当地形成并且减少试管内容物的摇动,减少潜在性的溶血。(3)标本摇动和溶血。采集的标本轻柔地处理有助于将红细胞损坏降到最低。溶血的标本可以导致化学的干扰以及干扰一些光学的仪器。当血红蛋白含量为20mg/dL(200mg/L;0.012mmol/L)的血浆,其颜色稍微呈粉红色;血红蛋白含量为100mg/dL(1g/L;0.06mmol/L)的血浆,其颜色呈红色。然而,当血红蛋白含量多达190mg/dL(1.9g/L;0.12mmol/L)可能不总是肉眼明显可见的。血浆中胆红素的增高可能掩盖血红蛋白的颜色,并且假如血浆含2 0 m g/dL(200mg/L;342μmol/L)的胆红素,血红蛋白的浓度为200mg/dL(2g/L;0.124mmol/L)时可能不会被肉眼看出。此外,变色的检测同样也依靠观察试管的直径。

注:I=增加;D=降低;NC=无变化;Hb=血红蛋白;Hp=结合珠蛋白。注意:此影响取决于测量分析物浓度所使用的方法。

表1将由1%R B C溶血导致被测量变化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严重地受到影响(>100%),明显地受到影响(20%~99%)以及轻微地受到影响(1%~19%)。括号内的百分数代表了溶血标本结果减去非溶血标本结果的差值再除以非溶血标本结果乘以100。报告被测量值的变化与溶血的程度,溶血通常是由冻融循环或是直接血红蛋白的添加造成的。最好地估算溶血程度的方法是测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溶血程度低(血红蛋白<0.050g/L),溶血程度中等(血红蛋白0.050g/L~0.30g/L),溶血程度高(血红蛋白>0.30g/L)。

如果存在溶血,当标本是全血时其现象被掩盖,并且可导致错误的结果。当结果超过了特殊指定浓度时(如钾>5.5mmol/L),建议实验室使用全血仪器检查溶血以确定结果的错误是否是由于溶血所致。标本,或是分杯标本,应该进行离心并且要目测血浆。(4)暴露于光线下。避免对光敏感被测量的血液标本长时间暴露于人工灯光或阳光(紫外线)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胆红素,当监测黄疸新生儿对换血的可能性时这点尤其重要。此外的被测量还有维生素A和B6,β-胡萝卜素以及卟啉。这些标本应该使用铝箔包裹、棕色标本容器。

1.6.2 外部采集的血液标本。

(1)远距离的采集地点。标本的稳定性要求这其从远距离的采集地点(如医生办公室,卫星采血站)到检验地点运输的条件。假如未离心的全血标本被输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它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到达实验室以对血清/血浆进行分离,以保护被测量的稳定性。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标本必须在采集点进行离心,血清或血浆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直到其运送到实验室为止。第二个试管必须是防漏的。检测实验室也应该咨询已出版的专门的标本处理要求。(2)自动化传输系统。气动管道是标本传送到实验室的主要自动传送系统。结果根据特定的管道系统而不同。但是通常来说,受影响的检验是那些由红细胞膜完整性破坏所致。最常用的检验有乳酸脱氢酶、钾、血浆血红蛋白及酸性磷酸酶。其它不适合于气动管道传送系统的被测量是那些必须保持在体温状态的标本,包括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在管道传送系统中运输并不影响到如下试验:白蛋白、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氯化物、肌酐、葡萄糖、钠、总胆红素、总蛋白、尿素、尿酸、白细胞浓度、凝血时间。

1.6.3 实验室内标本拒收。

在如下的条件下,血液标本用作检验目的是不可接受的。(1)不适当的标本容器。从病房、门诊、或健康中心采集的标本应该在有紧密接触的盖子的硬性、坚固的、防漏的容器里进行运输。标本容器应该被贴上标签并且运送符合机构的政策。(2)不适当的或不正确的标本标识。例如,血液试管没有贴标签或标签不当,标本的标识与申请的标识不匹配。(3)血液容量不适当。放入试管的添加剂的含量是针对了特定的血液容量的。假如采集的血液少于要求的,那么多余的添加剂存在有对检验结果准确性潜在不良的影响[5]。假如采集的血液多余要求的,那么对于添加剂的针对目标其含量是不足的并且类似地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6]应该参考特定的参考文献来帮助避免采集量少或采集量多的添加剂问题。(4)使用错误的采集试管。必须考虑到方法特异性的标本的要求。尤其是有添加剂的试管没有区别使用时。某种添加剂可以干扰检测的被测量。例如,氟化钠在尿酶BUN方法中产生干扰。(5)溶血。溶血可以发生在体内或体外。体内溶血也可以是疾病进程导致的血管内红细胞破坏的结果。重复的血液采集以及持续的收到溶血的标本常常指示血管内溶血,同时应该通知临床医生。溶血可以是由穿刺困难或采集标本不当的处理所致。溶血可以发生在血液采集是来自含有非常小或大的内径的连接体的导管。内径的变化可以产生液体或气体的涡流并且导致细胞破坏溶血。有小号的针(23-到25-号)的带翼的输血装置(比如“蝴蝶”)连接到真空试管采集器可以引起体外溶血,由于试管采血是将血液通过小号的针在一个强大的力量下进行的,试管撤离时产生的强大的力导致了溶血。某些检验在标本体外溶血时结果是不准确的。(6)储存/运送不当。例如,实验室接收到的应该是冷冻的标本没有进行冷冻,参考实验室接收到的应该是冰冻的血清或血浆样本实际上是融化的。

2 离心阶段

试管的离心其封口应该是在适当的位置并且离心机要有适当的封盖。对于全血分析的血液试管是不需要进行离心和分离的。

2.1 温控离心机

实验室应该有针对温度敏感的被测量的温控离心机。离心机内部可以产热,可能会对被测量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特殊的不耐热的被测量应该在4℃下进行分离(如ACTH、环腺甘酸)。检查以确保离心机处于其预定的设置。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离心机的设置为20~22℃。

运送到实验室的冷冻标本应该在温控条件下进行离心。对于有要求冷冻离心的标本,比如钾,要求迅速地将标本从离心机里取出。温度低于11℃2小时后可以假性提高钾的结果。

2.2 再离心

进行钾分析的原始标本试管不应该离心超过一次,这是由于会造成结果假性增高。如果有必要将血清或血浆进一步从细胞中分离,可将血清或血浆转移到另一个试管中再进行离心。

不应该尝试在血清/血浆被从非凝胶或凝胶的试管分离后进行额外的血清/血浆的获取。当血清/血浆从试管中移去且获取了额外的血清/血浆时,血浆与红细胞的含量比就改变了。来自网状渗漏/交换的分析物,由于凝块的收缩而增多,然后被离心进入到血清/血浆中用于了检验,这可以导致错误的结果。

3 离心后阶段

3.1 分离的血清或血浆

1965年Winstern建议假如检验在标本采集后5小时没有完成,应该冷藏血清和血浆。现在有许多研究指出当试管是封闭且血清与细胞接触的时候,大多数被测量在室温下可以稳定24~72小时。同样也有许多分离血清的稳定性研究。在2~8℃以及室温下,观察到分离的血清有重要意义的稳定性是2~14天。然而,实验室内的室温(20~25℃)是关键的稳定性参数,对于一些被测量在温度高于22℃时观察到降低的稳定性。

下述为“常规”的推荐:分离的血清/血浆应该在室温下不超过8小时,假如分析在8小时内不能完成,血清/血浆应该冷藏(2~8℃);假如检测不能在48小时内完成,或是分离的血清/血浆储存超过48小时,血清血浆应该被冷冻于或低于-20℃;血清/血浆样本不应该重复地冷冻和融化,因为这可能导致被测量变质。只能进行一次解冻。无霜的冰箱不适合于储存,因为冷冻/融化循环让样本的温度增高或降低,使样本进行再冷冻。

通常情况,冷冻的血清或血浆样本应该在室温下融化。通过加热快速融化可能导致组分的分解。为了阻止融化中浓度梯度的形成,样本应该被颠倒10~20次(无泡沫形成)。如果出现了不溶物,有控制的加温可以将颗粒溶解。

3.2 试管封闭

血清、血浆以及全血标本一直保持与密封状态(气密)以防止可能的外源性污染、挥发、浓度改变或可能的溢出和气溶胶。

4 结论

本文探讨、分析前阶段事宜的重要性,其可能干扰临床实验室检验标本的质量。实验室得出的结果完全依赖于对这些会干扰患者结果存在的分析前阶段问题的认识。报告这些错误结果的后果可能导致医疗意外事故、不适当的诊断以及其它可预防的问题。

摘要:常规实验室血液标本的处理质量对于帮助实验室在识别、减少以及消除来自血液标本不恰当处理的分析前阶段中的误差非常重要。通过查阅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CLSI)等参考文献规范血液标准的处理程序,总结了对全血标本、血清、血浆样本恰当的处理程序,强调了标本处理的离心前(标本运输的时间和温度、试管方向、标本溶血、标本暴露于光下、自动化传输系统、实验室标本拒收标准等)、离心时(温控离心机、再离心)及离心后阶段(血清/血浆标本的储存、防腐剂等)相关的变量。

关键词:常规实验室,血液标本,检验质量,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Institute.Procedures for the handlingand processing of blood specimens forcommon laboratory tests;approvedguideline—fourth edition.CLSIdocument H18-A4[S].USA:Clinical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10.

[2]Haverstick D,Brill L,Scott MG,etal.Preanlytical variables in measurementof free(ionized)calcium in lithiumheparin-containing blood collectiontubes[J].Clin Chim Acta,2009,403(1-2):102-104.

[3]Garcia-Bujalance S,Ladronde Guevara C,Gonzalez-GarciaJ,et al.Elevation of viral load byPCR and use of plasma preparationtubes for quantification of 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J].JMicrobiol Methods,2007,69(2):384-38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S].卫医政发[2011]55号.

[5]Adcock DM,Kressin DC,Marlar RA.Minimum specimenvolume requirements for routinecoagulation testing[J].Am J ClinPathol,1998,109(5):595-599.

用易语言编写数字黑洞猜想检验程序 第7篇

1 数字黑洞

如果规定对某一正整数的各位数字连续作平方求和运算的话, 则经过若干步后, 终将落入到一个由{1}或{4, 16, 37, 58, 89, 145, 42, 20}这9个数字所组成的陷阱之中轮回旋转, 这便是关于此类数字黑洞猜想问题的由来。若是从这9个黑洞数字的分布情况来看, 除数字{1}为单独成点外, 其余8个数字则呈现出环状排列规律, 如图1所示。

拿数字137为例, 对它的各位数字进行平方求和运算 (用符号“=>”表示) 就有:

从运算处理结果来看, 仅需区区3步便渐入循环伊始, 引出一组终极连环状黑洞数字, 若拿其他数字来试也尽皆亦然, 只不过最初各自进入循环黑洞数的起始数会有所不同罢了。

此命题的正确性目前尚无证明, 故谓之猜想。考虑到计算机在处理解决与自然数相关的枚举问题时所具有的天生优势, 不是正好可以此来一试身手吗?只需将自变量检测值限定在程序本身所容许的正整数范围内, 即可编写出用于验证该猜想在相对有限的区间范围内是否均成立的检验程序来。最终完成所愿, 且屡试不爽。

2 检验程序

2.1 被动式检验

所谓被动式检验, 是以假设9个黑洞数事先就已经知道为前提的检验方式。实际上这9个黑洞数一开始就是事先通过对不同数字的笔算试验而找出的。

其解决方案是: (1) 先设定好一个待处理正整数的有效区间。

(2) 分解区间内每个预处理整数的各位数字。

(3) 将分解结果作平方求和运算。

(4) 判断和的结果是否已落入黑洞数中。

相应易语言程序为:

该程序是对11011到11011+20之内自然数的检验, 目的是便于观察, 若想扩大其检验范围, 也十分方便, 只需将第2行变量2的终止值改为比初始值大一些就行了, 如大100, 便可一次性连续输出101个连续整数的检测情况。卡测区间的大小可照此随意缩放, 但最大应不能超出程序所给数据类型的限定值, 此限定值按长整型数据类型规定为9223372036854775807, 即9.2233720368547758071018, 而实测以取91015 (1e+015, 也就是九千万亿) 为宜。其中的数组变量是先用于记录所分解被检验数的各位数字, 其后再被用于作平方求和的运算, 一旦进入所给黑洞数, 立即返回到检验下一个连续自然数的状态, 直至卡测区间内的数据一一检查完毕为止。经运行实测, 均能顺利通过, 无一卡壳, 说明命题正确无误。

2.2 主动式检验

所谓主动式检验, 是事先并不知道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黑洞数的情况下而由程序运行去自动完成对所有黑洞数的寻找的检验方式, 无疑这从算法层面上来讲不能不算作是一种创新尝试。它的操作步骤前面都与上相仿, 也是先分解、后运算、再判断, 只是在做后面的循环判断时有较大改进, 增加了一个新数组用于作比较判断, 同时又顺便记录下每次找到黑洞数时所经历的运算步数。如此以来, 即可将整个程序的运行结果以最清晰的形式展现在观察者面前, 便于详尽分析。该程序运行时, 会快速地对所给以“变量5”为初值的20个的连续自然数进行逐个检测, 并将进程中每步的运算结果及运算次数记录输出, 直至两次结果出现重复时为止, 此重复数即为黑洞数。采用该方案的易语言程序首推如下 (见随后所附, 同时加附两张程序实际运行的效果截图以供分析时参考) 。

3 命题拓展

对于一个正整数的各位数字作平方求和运算会有上述情形出现, 那么引伸到立方求和运算呢?经实验证实, 数字黑洞情景仍会再度出现, 这时覆盖整个被测自然数集的一组黑洞数字是{1、133、153、244、352、370、371、407、919}, 同样恰为9个, 十分巧合。只不过此时从直观上来看, 这9个黑洞数字的分布形态已悄然改变, 彼此不再具有环状关联, 而是各自呈完全独立的点状{1, 153, 370, 371, 407}或线状{133, 244, 352, 919}的排列分布形式, 亦即各被检验数均以此9个黑洞数的其中之一作为其支撑点进入到死循环。因而, 总体上来说原猜想的有效性虽经此大幅度地扩展但其性质仍未改变。

检验程序 第8篇

检验批的形成

确定检验批次是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的首要条件, 其关系到后续程序的法定性与正确性。根据JJF 1070-200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规定, 在确定检验批时:

(1) 要在生产或包装现场抽样, 必须是生产企业在相同条件下生产的一定数量的 (一般为1 h的生产量) 同种定量包装商品。

(2) 在进口商、批发商、零售商的仓库以及零售现场抽样, 规定为在抽样地点现场存在的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全体。

另外, 应特别注意检验批的商品应是生产者自检合格的产品。

抽样方法的确定与实施

这一程序的关键是尽量做到“随机化”。常用的方法有:

(1) 简单随机抽样法, 是从样本总体 (N) 中随机抽取n个样本进行检验, 可采取抽签、查随机数值表或掷随机数骰子等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商品零售现场抽样。

(2) 系统抽样法, 又叫等距抽样法或机械抽样法。如要从100件产品中抽10件组成样本。首先应将100件产品按1.2.3……100的顺序编号, 然后用抽签或查随机数表方法确定1-10号中的哪件产品入选, 进而依次抽选, 如选定3号, 抽选样本则由13、23、33等组成。

(3) 分层抽样法, 又叫类型抽样法。它是从一个可以分成不同子总体 (或称为层) 的总体中, 按规定比例从不同层中随机抽取样品。

定量包装商品直观检验

1.定量包装商品标识标注的检查

应正确、清晰地标注产品净含量, 净含量由中文、数字和法定计量单位组成。其中, 法定计量单位的选择应当符合表1规定。

2.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标注字符高度应符合表2规定

3.同一包装内多件定量包装商品的标注

同一包装内含有多件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 应当标注单件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和总件数或者标注总净含量。

同一包装内含有多件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 应当标注各种不同定量包装商品的单件净含量和各种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件数或者分别标注各种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总净含量。

检验设备的要求与选择

检验设备的选用应该符合JJF 1077-2005要求, 选择合适的法定计量器具才能确保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不应超过0.2T, 其置信水平为95%。其中置信水平与测量仪器和检验方法有关, 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包括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和重复性等计量特性, 包括材料的变化以及由于在液体中不同的固体数量或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密度波动等。

计量检验

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进行计量检验时应严格执行JJF1077-2005的规则要求。以下对各类商品检验作简单介绍:

1.除去皮重法

在确定皮重时, 可以用已经在定量包装商品上使用的包装皮, 也可以用未在定量包装商品上使用过的包装皮, 采取常用的方法, 将皮与商品内容物分离, 将皮上的残留物清除干净并擦干, 进行称重。

2.以质量 (重量) 单位标注净含量商品的计量检验

(1) 干冻商品 (指干冻水饺、速冻汤圆等不加水冷冻贮存的商品) 的检验与一般性商品的检验方法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2) 水冻商品的检验主要指水冻鱼、虾等加水后冷冻贮存的商品。将被检样品放入网筛, 再将盛有样品的网筛放入解冻容器进行解冻, 应注意解冻用水应保持适当流速, 并使水由解冻容器的上部溢出。对于镀冰衣商品应使样品表面的冰层刚好融化, 再进行检验。

(3) 固液两相商品的检验。该方法适用于罐头类食品, 但如若罐头中的液体属于贮存媒介不可食用, 只检验商品中的固形物即可。

固液两相商品的检验又可分为常温下可分离的固液两相商品和加热后可分离的固液两相商品, 在分离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不能遗漏固体碎末。

3.以体积单位标注净含量商品的计量检验, 条件为此类商品在 (20±2) ℃下的体积

(1) 绝对体积法适用于流动性好、不挂壁且标准净含量为10 m L~2 L的液态商品。在检验过程中, 对于可乐、啤酒等加压、加气产品, 检验前需加入不大于净含量允许短缺量1/20~1/30的消泡剂, 待气泡消除后再进行检验。

(2) 密度法适用于能均匀混合的液体商品。用密度杯测量密度, 对内容物需要摇匀的可在打开包装前完成。

(3) 相对密度法适用于流动性不好, 但液态均匀以及不适用绝对体积法检验的液态商品。如洗发液、乳饮料等。应注意称量用天平的分度值一般为0.1 mg~1 mg。将样品注入密度杯时应注意样品要充分充满密度杯, 不得留有空隙。

4.以长度单位标注净含量的商品的计量检验

适用于长度类商品, 如电线、电缆等, 检验此类商品应使用仪器法、称重法或直线法。在检验过程中应注意拉直样品时, 绝不能出现拉伸现象。

5.以体积单位标注净含量商品的计量检验方法

在以体积单位标注净含量商品的计量检验方法中, 计量法和仪器法是两种首选的计量检验方法。

检验结果评定与报告的出具

1.标准评定准则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标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评定为标注不合格:

(1) 没有在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用正确、清晰的方法标注商品净含量的;

(2) 没有按规定要求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

(3) 标注净含量字符的高度小于规定要求的;

(4) 同一预包装商品内含有多件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 如果没有标注单件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和总件数, 并且没有标注定量包装商品的总净含量的;

(5) 同一预包装商品内, 含有多件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 如果没有标注各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单件净含量和件数, 并且没有标注各种不同种定量包装商品的总净含量的。

2.净含量评定准则

(1) 评定依据

如果定量包装商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允许短缺量有规定的, 按其规定作出评价;如没有规定的, 则按以下评定准则执行。

(2) 评定准则

检验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评定为不合格批次:

a) 样本平均实际含量小于标注净含量减去样本平均实际含量修正值;

b) 单件定量包装商品实际含量的短缺量大于1倍, 小于或等于2倍允许短缺量的件数超过规定的数量;

c) 有一件或一件以上的定量包装商品实际含量的短缺量大于规定的允许短缺量的2倍。

3.检验报告

应准确、客观和规范地报告检验结果, 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包括足够的信息。报告中的结论应按评定准则的规定出具, 说明应有文件依据。检验报告中的总体结论应根据检验结果, 按下列情况给出:

(1) 如检验批的标注和净含量均合格的, 总体结论为:该检验批的净含量标注和净含量均合格;

(2) 如检验批的标注合格、净含量不合格, 总体结论为:该检验批的净含量标注合格, 净含量不合格;

(3) 如检验批的标注不合格、净含量合格, 总体结论为:该检验批的净含量合格, 净含量标注不合格;

(4) 如检验批的标注和净含量均不合格的, 总体结论为:该检验批的净含量标注和净含量均不合格。

检验报告应由检验执行人员、报告审核人员和报告批准人员签名, 并保留检验报告的副本。检验报告统一使用A4纸张。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商贸计量的方式在发生着变化, 即时称重的商贸行为逐渐被预包装商品所替代。由此产生的计量准确性直接涉及群众利益。因此, 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预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切实保障售买双方利益, 计量行政部门的抽样检验是根本, 所以计量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结果判定必须严密、合法。

检验程序 第9篇

1 计算高程异常

在控制网的严密平差计算前, 要将地面测距边归化到参考椭球面上, 为了规算的精确性, 要采用各点的大地高, 其中高程异常的获取是测量工作的难点之一, 因一般并不具备高程异常图或掌握天文、重力、水准以及精化似大地水准面等数据资料, 去建立和计算出高程异常。程序中采用了以边长改正数为自变量, 迭代计算求取控制点的高程异常。公式如下:

边长改正数与高程异常的关系为:

实际计算中用边长的平差改正数Vij代替ds。即:

式中ζi为各点的高程异常ds为边长改正数, Rm为测区平均曲率半径, S为测距边。

测区控制网的平均高程计算:

式中n为点数。

程序中计算高程异常与整体平差计算同时进行。高程异常的初始值可为一微小值, 迭代计算的结束可以边长的平差改正数Vij小于某一数值或根据经验设定循环次数, 一般迭代3~4次即可。计算表明, 同样的数据资料, 加入精化高程异常计算比不加入此项计算的平差成果, 以误差椭圆元素作比较, 会有数毫米的差异。可见, 精化高程异常计算会提高控制网的整体精度。

2 边角权的设定

在原始观测数据文件中, 应给出先验单位权中误差, 一般规定按施测等级的测角中误差输入。但实际作业中, 导线的施测与所用仪器、观测条件, 观测质量等有密切关系, 其中不乏存在施测导线的精度远高于规定的等级精度, 这样会因先验单位权中误差的定权不妥, 而产生随机模型的不准确, 使其平差结果不正确。此时, 可考虑按施测仪器的测角中误差输入;测边中误差按仪器的距离标称精度输入。程序中角、边权的设置单位为:秒2/cm2。

3 平差方式

程序按经典条件平差原理, 矩阵计算。单一附合导线很适合条件平差, 条件方程式固定为3个, 即:方位角附合条件式, 纵坐标附合条件式和横坐标附合条件式。程序中条件方程式的列立是按数据文件, 依次输入读取角度和边长为初始值, 利用概算后的各点坐标, 形成条件方程式、权阵, 进而组成法方程式, 计算联系系数、改正数及观测值平差值。在计算成果中的输出中, 包括概算成果、平差计算信息、平差成果和精度评定4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对代表外业观测质量的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这两项, 应以经概算后规化到高斯投影平面计算的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来衡量观测成果精度。

4 精度评定

在精度评定方面, 条件平差要比间接平差复杂, 主要表现在权函数关系式的确立和协因数阵的计算上, 例如, 对相对误差椭圆元素的计算。程序在计算后输出了点位中误差、未知点的 (绝对) 误差椭圆元素、相对误差椭圆元素、边长中误差、相对中误差、方位角中误差、后验单位权中误差等, 以供综合评定精度。后验单位权中误差, 在有的软件输出成果中也称作方向观测值中误差。应注意到:在实际测量工作中, 对此项内容可能会存在误解, 认为此项误差应是规范中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并以此项来分析测量成果是否合格。实际上衡量外业导线测量精度的测角中误差应是在外业测量工作结束后, 按测角中误差公式计算。程序中计算后验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为:σ2=±√ (VTPV/r) , r为多余观测量, 而先验单位权中误差可取规范施测等级的测角中误差。

5 后验方差的假设检验

程序在平差后设定了后验方差的统计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的判断依据是小概率推断原理。此项检验是对平差模型的总体检验, 目的是验证所选模型的正确性。模型的正确性应包括边角权的给定是否正确、观测数据的误差是否大于偶然误差的限值以及所选数学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等。平差模型的检验应是严密平差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略, 只有通过假设检验后评定合格的平差成果才具有可靠性。程序中采用了κ2检验法, 取显著水平α=0.05, 统计量为:κ2=VTPV/σ12, 即:κ2=r×σ22/σ12。式中r为多余观测值, σ1为先验单位权中误差。案例:某大型钢厂施测四等导线, 当输入的先验单位权中误差为0.2″, 仪器标称精度公式中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分别为1.1时, 计算后的未知点平均点位中误差是±0.69cm,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是±1.02″, 统计量κ2=78.55;换之, 当输入的先验单位权中误差为2″, 仪器标称精度公式中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分别为3.3时, 后验单位权中误差为±1.46″, 未知点平均点位中误差为±0.23cm, 统计量κ2=1.60。在后验方差的假设检验评价中, 当计算取分位值κ21-α/2和κ2α/2时, 对应的区间均为 (0.216, 9.348) ;显然后者接受检验而前者拒绝, 结论认为前者的平差模型不正确。评价结论在输出成果中一并显示。由上例可看出边角权比的选择对平差成果是有显著性影响的。

结语

对合格的外业测量成果, 内业在数据处理中, 可加入高程异常解算, 对平差后的成果, 应顾及到计算成果的可靠性, 将常用的单一附合导线严密平差程序加入后验方差的统计和检验评价, 可验证平差成果的可靠性, 尝试有益。实践证明:本程序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数学模型, 以及所编制的平差程序, 在测绘生产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检验程序范文

检验程序范文(精选9篇)检验程序 第1篇关键词:羽绒服装,检验,检测,步骤,程序,过程中国是世界羽绒服生产加工大国,羽绒服装业具有较强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