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精选6篇)

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第1篇

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1、对同课异构的理解

所谓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教学风格等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课堂,即相同的舞台,别样的精彩。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处理教材,设计教法,展现教学思想,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所听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2、同课异构的教研流程 “同课异构”,即面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施教,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其流程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学生情况及资源分析——撰写教案——上课——比较性反思。或者备课组确定主题——对应课程标准——落实三维目标——教师个人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改进策略方法。

3、开展同课异构的注意点

第一,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授课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和找差别,更不是故意找出不同授课人的水平高低。开展这样的活动要避免出现教师简单的利用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同时,在“异构”中又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或资源,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都可以“拿来”。一节成功的课例,必然存在某些共同的特点,如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课堂是否是自觉的、民主的、和谐的等等,因为我们执教的毕竟是“同一课”,故要求“大同”,否则便会失去课堂评价的标准。“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以“求异”作为终极目的。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第二,开展“同课异构”要把集体智慧与个人的教学特色有机结合,进而加以区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教师又有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一味的根据其他教师的观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教学也是不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教学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是这个道理。

第三,要区分好教学研究与教学评比的关系。在备课和评课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同课异构”是教学研究不是教学评比,因此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探讨的主题。课后的评课不能仅仅定义你上得好,他上得不好,而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学行为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这样才能使教学研究不断深入,防止出现教师心理压力过大及其他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4、开展同课异构的意义

开展与学习观摩异构同课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洗脑,也可以说是一次“头脑风暴”“这山更比那山高”“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再一次次的比较中走向了高效。引发了参与者思想上的交

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第2篇

同一个年级,同一个教学内容,但不同的教师授课就有不同的课堂思路,不通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练习设计,下面就以本人听了三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认识》的同课异构后的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前提是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本堂课的内容,

李喜梅老师的课堂结构的设计思路是: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由于学生已经预习了,基本上知道了本节课的内容,教师的以学定教就可以是顺利成章了,如:课堂复习旧知识后就引出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接下来就出示本课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在期间有学生的补充,有学生的提问,学生各抒己见,展现出不通的方法,教师的角色只有获取学生的信息,必要时及时点拨,从而就进入了以学定教的环节,课堂训练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体会到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预习的效果,没让学生充分的展示。

王玉红老师的课堂结构的设计思路是:导学--展交--训练,如:课堂复习旧知识后就引出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接下来就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学习,这就是“导学”。在导学中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单一。展交环节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所学知识以及获取知识办法的展现,教师导学的沃土,但遗憾的是老师还是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展示。

关于同课异构的点滴认识 第3篇

说实在的, 就我本人而言, 我一直是对这个提法排斥的。原因是我曾错误地认为它有悖于资源共享的理论。但是, 通过几次听课和自己的直接参与, 自己作为完成同课异构教师之一, 准备过程使我收获颇丰。当然, 我认为同课异构更适合在不同学校或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之前我去安徽亳州参加教研会, 主题是高效课堂, 但是展示出的是同课异构。来自全国三个省的近十位老师分别就四个不同的主题完成自己的教学构想, 这次听课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紧接着是去蚌埠一中听了三节课, 也是同课异构, 是关于完形填空处理方法的。授课教师来自江苏南京、安徽滁州和蚌埠一中三个学校。他们的过程安排各异, 代表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例如, 蚌埠一中的高三老师把一节完形填空专题课分成几个阶段, 规定学生在不同时段完成规定的任务, 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得分统计, 检测该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我特别欣赏这个教法, 所以回到自己的课堂后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 对那种方法做了些调整, 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蚌埠一中之行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大, 更大的收获是我改变了对同课异构的认识。之后, 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加入他们的理念, 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完形填空盲点;我不断地回想各位专家的评课意见, 并渗透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使我能够扬长避短,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各家之长”。现在我的学生在完形填空得分上已经有了突破。这对他们的英语成绩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更是他们将来在高考中取胜的关键。

我对同课异构的认识有重大改变也与后来我的直接参与有关。按照县教育局教研室安排, 2014年5月16日我和我校的另一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 主题是阅读理解的处理。刚接到任务时我很抵触, 我深知准备过程一定是非常辛苦, 总觉得不好完成。为了避免重复, 我刻意到其他办公室备课, 教学步骤安排等方面也不能跟其他老师沟通。在准备过程中我让其他学科的老师给我提供参考意见。准备完毕后也没有拿出去集体研讨斟酌, 原因就一个, 唯恐会有信息沟通而达不到同课异构的效果。的确, 准备过程异常辛苦, 但它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与语文老师的沟通和研究教学过程设计更给我的教学安排增了彩, 也是我的意外收获。通常我们只是在同科之间借集体备课的机会讨论教学方法, 每个人都基本形成定势而没什么变化了,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固有模式进行授课。所以同课异构就提供了我做重大变化的机会, 我一直很满意的、自认为是很棒的教学风格习惯受到了冲击, 我对自己的原设计做了大的调整。确实, 备课过程是需要我们付出心血, 但收获之时让我感到这一切都值。

公开课进行的那天, 我们都展示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我拿出的完全是自我的东西, 因没有受到同科其他教师的影响, 又与我平时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反差所以让他们耳目一新。三个字:很成功。结束后我对同课异构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起初的排斥转为欣赏。这样的安排会让听课人学到很多东西, 特别有收获。例如, 在阅读理解的步骤安排上, 我采用的是以学生讲述一般步骤开始又以学生总结这一节课所教的步骤而结束, 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也实现了善始善终的目的。把阅读理解的文章根据不同题目的要求分段出现, 甚至反复呈现, 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准确答题所在位置, 进而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准确率。罗老师 (另一位授课教师) 则是安排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播放轻音乐的做法,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不再是负担。当然也给听课教师以全新的感受。记得在评课时来自兄弟学校的老师们都对我们的教学过程安排很满意, 大加赞赏。他们的评价给我带来的是快乐, 是对我的认可;他们欣赏的眼光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慰藉。最值得的是我在准备过程中的收获。这个过程虽辛苦但结果不同于往常。一般情况下, 当安排某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时, 先是其本人把大致过程准备好, 然后试讲, 很多老师参加听课再会诊, 然后该老师收集相关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 再次展示直到大家都认同了为止。往往经过几轮的改动后, 基本上没有授课人自己的理念了。这样的公开课是代表学校的而不是某位老师本人的作品。说实话, 我不是很欣赏这种做法。

公开课以后我进行了反思, 我把听课教师的评价意见仔细研究, 尤其关注他们给我提出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公开课的最大收获所在。所以我感谢同课异构这个提法;更感谢把这个提高自己的机会给了我。我是一个习惯上有独立见解的人, 我的教学步骤安排一般不受其他老师的控制, 我虽然会把他人的意见进行分析借鉴, 但不愿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搞得面目全非。我认为公开课就是要展示自己的风格, 而不是要展示集众家之长的教学安排。

所以, 同课异构一说, 就是想让每个老师都能够展示各自风采, 能在自己的习惯上做些变化, 督促自己不断地学习, 多给自己加压, 充电。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教学方法的多维化。

摘要:本文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亲身体验。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及实际参与同课异构过程, 我对同课异构的认识从曾经的排斥转为今天的欣赏。更感激这个提法给所有教师提供的提高与进步的台阶和机会。因为准备过程就是提升与质变的过程。在此, 我把自己的认识转变过程与同行们分享。

关于同课异构的点滴认识 第4篇

【关键词】虚心学习 研究 吸收精华 直接参与 提高

同课异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新名词。其意思就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因此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种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研讨中碰撞、升华有利于全方位的合作、学习,能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说实在的,就我本人而言,我一直是对这个提法排斥的。原因是我曾错误地认为它有悖于资源共享的理论。但是,通过几次听课和自己的直接参与,自己作为完成同课异构教师之一,准备过程使我收获颇丰。当然,我认为同课异构更适合在不同学校或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之前我去安徽亳州参加教研会,主题是高效课堂,但是展示出的是同课异构。来自全国三个省的近十位老师分别就四个不同的主题完成自己的教学构想,这次听课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紧接着是去蚌埠一中听了三节课,也是同课异构,是关于完形填空处理方法的。授课教师来自江苏南京、安徽滁州和蚌埠一中三个学校。他们的过程安排各异,代表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例如,蚌埠一中的高三老师把一节完形填空专题课分成几个阶段,规定学生在不同时段完成规定的任务,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得分统计,检测该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我特别欣赏这个教法,所以回到自己的课堂后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对那种方法做了些调整,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蚌埠一中之行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大,更大的收获是我改变了对同课异构的认识。之后,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常加入他们的理念,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完形填空盲点;我不断地回想各位专家的评课意见,并渗透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使我能够扬长避短,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各家之长”。现在我的学生在完形填空得分上已经有了突破。这对他们的英语成绩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更是他们将来在高考中取胜的关键。

我对同课异构的认识有重大改变也与后来我的直接参与有关。按照县教育局教研室安排,2014年5月16日我和我校的另一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主题是阅读理解的处理。刚接到任务时我很抵触,我深知准备过程一定是非常辛苦,总觉得不好完成。为了避免重复,我刻意到其他办公室备课,教学步骤安排等方面也不能跟其他老师沟通。在准备过程中我让其他学科的老师给我提供参考意见。准备完毕后也没有拿出去集体研讨斟酌,原因就一个,唯恐会有信息沟通而达不到同课异构的效果。的确,准备过程异常辛苦,但它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与语文老师的沟通和研究教学过程设计更给我的教学安排增了彩,也是我的意外收获。通常我们只是在同科之间借集体备课的机会讨论教学方法,每个人都基本形成定势而没什么变化了,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固有模式进行授课。所以同课异构就提供了我做重大变化的机会,我一直很满意的、自认为是很棒的教学风格习惯受到了冲击,我对自己的原设计做了大的调整。确实,备课过程是需要我们付出心血,但收获之时让我感到这一切都值。

公开课进行的那天,我们都展示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我拿出的完全是自我的东西,因没有受到同科其他教师的影响,又与我平时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反差所以让他们耳目一新。三个字:很成功。结束后我对同课异构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起初的排斥转为欣赏。这样的安排会让听课人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有收获。例如,在阅读理解的步骤安排上,我采用的是以学生讲述一般步骤开始又以学生总结这一节课所教的步骤而结束,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也实现了善始善终的目的。把阅读理解的文章根据不同题目的要求分段出现,甚至反复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准确答题所在位置,进而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准确率。罗老师(另一位授课教师)则是安排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播放轻音乐的做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不再是负担。当然也给听课教师以全新的感受。记得在评课时来自兄弟学校的老师们都对我们的教学过程安排很满意,大加赞赏。他们的评价给我带来的是快乐,是对我的认可;他们欣赏的眼光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慰藉。最值得的是我在准备过程中的收获。这个过程虽辛苦但结果不同于往常。一般情况下,当安排某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时,先是其本人把大致过程准备好,然后试讲,很多老师参加听课再会诊,然后该老师收集相关意见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再次展示直到大家都认同了为止。往往经过几轮的改动后,基本上没有授课人自己的理念了。这样的公开课是代表学校的而不是某位老师本人的作品。说实话,我不是很欣赏这种做法。

公开课以后我进行了反思,我把听课教师的评价意见仔细研究,尤其关注他们给我提出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公开课的最大收获所在。所以我感谢同课异构这个提法;更感谢把这个提高自己的机会给了我。我是一个习惯上有独立见解的人,我的教学步骤安排一般不受其他老师的控制,我虽然会把他人的意见进行分析借鉴,但不愿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搞得面目全非。我认为公开课就是要展示自己的风格,而不是要展示集众家之长的教学安排。

同课异构的分析 第5篇

—全区2011年英语教研会有感

荷花池小学英语教研组

9月27日,我区2011-2012小学英语教研会在阳湖镇中心小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区小学英语教育一线的70多名骨干教师及区英语教研员胡海涛老师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参加人数之多,会议安排之紧凑、研讨内容之丰富、教研气氛之浓烈是近几年英语教研会议不多见的。此次会议共分四个议程,首先大家观摩了来自阳湖镇中心小学罗莉莉老师及柏树小学的黄璐老师的两节精彩的同堂异构课,而后来自长干小学的黄瑶琪副校长对两堂课做了细致而中肯的点评。另外,大家还认真聆听了现代实验学校钱芳老师的“如何撰写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精彩讲座,最后,区教研员胡老师对上一我区小学英语教学做了全面总结,并对新一全区英语教研活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我校英语教研组在全区英语教研会议一结束,马上行动起来,召开了教研组会议,认真学习和贯彻区英语教研会议精神,并重点对两节同堂异构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仅学习了两位老师的教学长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同课异构课的设置不是为了比赛,最终目的是为了相互交流,教学相长。但既然是同唱一首歌,人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所比较、有所评价。以下是我校教研组对此次两节“同课异构”课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

明显看出,罗莉莉老师上的是一堂常规课,教学设计的步骤简明,首先进行单词的复习,然后引出所学句型,学习之后,学生进行操练。师生互动方式变化不多,但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不足的是,学生的操练略显机械。

黄璐老师的课犹如一顿丰盛的大餐,抑或一段华丽的乐章。教

学步骤紧凑,一环扣一环,设计巧妙,没有多余的环节和活动。开头的“世界无车日”,很亮眼地引出了所教内容——交通。然后在Act the dialogWorking in pairs,Let’s chant„等环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大量精美的课件,吸引学生融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氛围中,充分地感受语言。教学内容的拓展深入,已脱离“Go home”的局限,“go to Beijing”,“go to the moom”的加入,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兴趣。

二,扎实有效的教学效果

才智。但最终我们看的还是教学效果。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本身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甚至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了这堂课的基本内容。从课堂的容量和密度来看,黄老师的课比较适度,罗老师的课比较疏松。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互助合作能力方面来看,两位老师都表现的不错。

三,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俩位老师的板书设计

科学合理,字迹工整美观,黄老师还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了简笔画。罗老师的课堂用语简单,学生明白。黄老师的则难度稍大,有时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师生互动。

同课异构的意义 第6篇

2、“同课异构”让教师研讨走向实效。马克思?范梅南指出:“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却仍然不适合做老师,这是有可能的。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的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的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从目前国内整体的教师培训方式来看,偏重技术理性的“外铄式”教师培训模式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这种培训忽视教师以往的信念、经验和成长背景,漠视了教师的内在需要和个人知识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限制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而“同课异构”却能更好地架设起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的桥梁,通过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显性化,达成教师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既有对课标理解的和谐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碰撞。第四、有助于教研团体专业化成长

教研团队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本教研绩效的核心要素。在过去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互研的校本教研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一是目标取向同一,说课、备课、评课往往拘泥于统一的标准模式,教案、作业、试卷也趋向同一,忽视了教师个体差异和特征优势,淡化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二是由于目标的统一性,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但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收效不大,或丢到了西瓜,捡到了芝麻。在这“趋同”的教研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很多教师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这种以牺牲很多教师个性风格的教研方式无助于教研团队的成长与发展,反而是一种束缚

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精选6篇)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第1篇关于对同课异构的认识1、对同课异构的理解所谓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