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优秀作文
兵马俑优秀作文(精选14篇)
兵马俑优秀作文 第1篇
我的家乡有一座震惊世界的奇观——兵马俑。他是秦始皇的陪葬墓穴,据说秦始皇死了也想当王,所以救命人修建了这座地下宫殿。
听导游讲,兵马俑的一号坑是长方形的,其中武士俑最多,而且这么多的士兵,没有一个是表情一样的。
我仔细地观察这些兵佣,发现他们雕刻的非常精细,连头发丝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像真人一样逼真。他们的铠甲层层密密,这样设计是有目的的。当战士冲锋陷阵时,可以不收铠甲的束缚。
跟随者导游的脚步。我们又游览了二号坑。二号坑里陈列着几座将军俑。他们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穿铠甲,手里还握着宝剑,威风凛凛,若有所思。仿佛是在思索着:怎样才能打败的人呢?在将军俑的后边是武士俑。武士俑挺身而立,精神抖擞。此时,我仿佛也被带到了战场,踏上了风云迭起的沙场。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下午。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兵马俑,但是他带给我的震撼久久留在我的心里。
公众号:西安阎良小桔灯
兵马俑优秀作文 第2篇
在兵马俑的入口,我们先排队买好了票。沿着弯弯的小路一直向前,我们来到了兵马俑的“一号坑”。“一号坑”气势宏伟,一个个兵佣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他们形态各异,有的做着跪谢的动作,有的表情严肃的站着,还有的手里牵着一匹马直视前方......看着这一个个威武的士兵,我不由得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感叹。
听导游介绍:秦王的士兵个个都是勇士。战争中,第一排的是士兵是弓箭手,第二、三、四排是敢死队。两国交战时,敢死队的队员用刀割断自己的喉咙,在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后面的军队蜂拥而至。敢死队的队员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战争的胜利做下铺垫。听到这里,我又一次惊叹。
跟随导游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二号坑”。“二号坑”里陈列着几个带有颜色的陶俑。其中,有一个陶俑的手里抱着一把宝剑,我猜他一定是位威武的将军。听导游说,这把宝剑刚出土时弯的,当人们从将军手里拿出来时,宝剑奇迹般弹直。有一位考古学家有这把宝剑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这把宝剑非常锋利,一次可以割破几十张报纸。听到这里,我赞叹不已。
时光如流水般,下午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兵马俑。但是它带给我的震撼,却一直留在了我的心里。
浅析秦始皇兵马俑 第3篇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 南依骊山, 层恋叠嶂, 山林葱郁;北临渭水, 逶迤曲转, 银蛇横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 景色优美, 环境独秀, 非常有气势。
要说到秦始皇陵首先是了解那个时代背景, 秦始皇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姓蠃, 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 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 公元前246年立为秦王那是仅有13岁, 到了22岁时就加冕亲政。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1年这15年的时间, 开始征伐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 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 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这段话说的就是秦朝的强大战斗力, 能把全国统一起来非常之伟大, 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秦始皇, 在当时发展的非常好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 还留下了这座带有神秘色彩的皇家陵园。
秦始皇陵的修建于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初即位开工修建的, 前后修建了38年之久, 比埃及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要长8年多, 所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这相当于修建埃及金字塔人数的8倍。陵园建制仿都邑, 陵墓周围呈回字型, 筑有内、外两重城垣, 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基址。
质量。每一位消费者都希望买到物廉价美的产品, 但是, 相对于价格, 大多数消费者比较重视的还是产品质量。具有独特、新颖设计, 且质量良好的服装饰品最能被消费者所青睐。在20世纪以前, 中国并没有奢侈品的概念, 国外奢侈品的“入侵”, 带给中国服装饰品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而国外奢侈品的理念, 恰恰以创新为主。不盲目随波逐流, 拥有自我独特设计理念, 将意识、精神品质融入到产品设计中, 保持自身在不断上升的物资环境中屹立不倒, 这是十分值得我国服装饰品行业发展参考与借鉴的。
其次, 我国服装饰品生产商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机器, 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培训员工使用先进机器, 制定绩效奖励机制, 使员工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生产热情, 提高生产效率。
再者, 要着重学习国外先进设计理念与经营模式。国外服装饰品奢侈品的成功经营, 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先进的经营模式是密不可分的。服装饰品企业要重视设计人才的培养, 不惜代价培养优秀设计人员。纵观各国服装饰品企业翘楚, 其无一不拥有一支强大的设计人才队伍。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 具有自身独特意识, 服装饰品企业才能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
最后, 要注意培养国内服装饰品的消费意识。我国服装饰品行业还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国内市场的可挖掘性是十分高的, 特别我国中老年女性市场。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女性, 其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替时期, 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得她们的思想较为开
秦始皇陵是仿照当时秦国都城咸阳建造, 大体呈回字形, 秦始皇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墙, 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 外城垣周长6210米, 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 形成了三级阶梯, 状呈覆斗, 底部近似方型, 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 高115米, 但由于经历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 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 高度为87米, 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自己生前的成就和辉煌完好无损带到了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 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 下铜而致椁, 宫观百官, 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机相灌输。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 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家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 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 四周陪葬分布众多, 内涵丰富、规模空前,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 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 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 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 历时39年, 是中国秦始皇帝秦始皇的陵墓, 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 布局讲究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 现存陵冢高76米, 陵园布置完全仿造秦都咸阳, 分为内外两城, 内城周长2.5公里, 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 坐西面东, 放置秦棺和随葬器物的地方, 为秦始皇陵的建筑群核心, 目前还没有开发。
兵马俑采用陶俑作为陪葬品, 因而得名。它体现了较高的
放, 她们是服装饰品行业的潜力顾客。只要宣传得当, 中国服装饰品市场还是可以被打开较大的口子。
总结
服装配饰在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满足的人们对于美的精神追求。服装饰品行业在中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前景, 对服装配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 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颖.我国服装配饰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2]胡平.完善与扭转——从拉链的历史看服装配饰产业形态的转变[J]天津纺织科技, 2010.
[3]余美玲.服装配饰质量普遍堪忧[J].中国纤检, 2012.
[4]刘璐刘光勤.尽快将服装配饰列入“三包”规定[N].中国工商报,
作者简介:
王坤 (19860425) 女, 山东省临清市人, 文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助教。研究方向:服装配饰设计、服饰文化研究。
艺术水准, 堪称艺术精品。它的特点是它的高度性和写实性。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展现的军队阵容是完全按照当时的军队实际情况设计制作的。其中秦俑和陶马、车也是按实物的大小设计和制作的。陶俑有真人那样大小, 由工匠加工后烧制, 是全部为手工劳动, 没有使用任何模具,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容貌精神各异, 体态也是不尽相同。所表达出的人物形体比例准确, 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二、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1974年, 在秦始皇陵东发现三个大型的陪葬兵马俑的坑, 并相继进行挖掘和保护, 三个坑呈现出品字形, 据统计总面积22780平方米, 坑内主要是和真人大小的陶俑和一些和真马一样大小的陶马, 数量在7400余件之多。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简单的介绍这三个坑。
一号坑是这三个里面最大的一个, 坑的深度为5米, 面积14260平方米, 坑内有6000多陶俑陶马, 井然有序的排列成环形方阵。坑的东面有三组横向排列的武士俑, 手握弓弩远程兵器, 好像是前锋部队, 在其后面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 手里拿着矛、戈戟等兵器, 同35辆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
二号兵马俑坑平面呈现出曲尺形, 面积6000平方米, 坐西面朝东, 共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并有大量的金属兵器。主要由骑兵、步兵、弩兵和一些战车混合编组的大型的军阵。可以分为弩兵阵、驷马战车阵、车兵骑兵俑混合长方阵、骑兵俑方阵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三号坑的兵马俑平面呈现出凹字形, 面积约520平方米, 它与一号坑、二号坑是有机的统一体。是统帅三军的指挥所。出土68个陶俑和4个马和1辆战车。
秦始皇兵马俑的写实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摹刻下来的, 而是经过了艺术性的处理手法。不同的人物外形, 不同的官阶, 不同的性格特征, 不同的精神面貌, 都用着不同的手法刻画着。由此可以看出它的造型以及刻画不仅仅实现了“形似”而且还达到了“神似”。秦俑以刻画头部为主, 所以头部刻画最为精致, 有的眉宇凝聚, 端庄肃穆;有的面孔清秀, 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 一脸老成;有的面带微笑, 和蔼可亲……通过对面部表情的精心刻画将秦兵的精神面貌表达的十分生动。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提炼来表现, 对他们的刻画绝不是追求细枝末节, 而是抓住最关键的部位进行夸张和提炼。比如说, 将眉毛加粗加厚使脸部更有体积感, 或胡子扬起让人感觉有战场风吹的感觉, 虽与现实人不符但是这种处理手法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在马上也同样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 除了马头的塑造较为具体外, 四肢和胸部都采用了国画里的大写意的表达手法, 菱角分明, 肌腱隆凸, 臀部浑圆, 腰部微凹, 显得强健有力。没有过多的线条, 那种流畅丰富的韵律, 让人感觉就像真马在奔腾一样。很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兵马俑的特点
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也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一大特点, 秦俑的刻画不是单一的, 而是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对比就是其中之一, 如刻画细微的铠甲和简洁的下身衣纹, 精致的五官、发式和简单的身躯。这些对比处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整体的效果, 是形象更简单化, 在朴拙中见精致, 局部刻画精细但不失整体气势。另外秦俑也是圆雕, 浮雕, 线雕的统一体。手法上运用塑、雕、堆、捏、贴、画、刻等民间常用的传统技法, 成功的塑造出生动的勇士形象。每个陶俑和马都是完整的统一体, 可谓是多种手法于一身, 但整体又很有气势。
1. 兵马俑及场景的设计
兵马俑的造型是按照各兵种列阵时的情形设计的, 既表现了威武之师的形象, 突出了机智勇敢, 坚强不屈的总体特征, 又刻画出了兵马的神态, 突出了兵马俑的个性。这些兵马俑都从不同的角度, 反映了秦代雕塑家的兵马俑的服饰是按照当时的军装和战马的装饰创作的。士兵俑的服饰种类繁多, 不同的兵种有不同的服饰, 同一兵种在不同方阵, 服饰也各不相同, 军吏和士兵的军服也有所差异。战马的装饰不拘一格:骑兵乘坐的坐的战马和拉车的战马各有不同。无论是士兵佣的服饰, 还是对战马的装饰都追求形似。就连缀甲片的皮筋, 扣接革带的带钩, 绑扎腿部的绷带, 系鞋的带子, 鞋底的针脚都一丝不苟的刻画了。不仅如此还根据情况巧妙设色, 使这些服饰显得绚丽多彩。
说到了这里, 其实兵马俑的本来面目是彩绘的。由于经过火烧和自然地破坏,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色彩绚丽的样子, 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套马身上有残存的痕迹, 有红.绿.黄蓝.白.黑等多种, 可以想象俑坑刚建成时, 绚丽多彩的陶俑整齐站立的军姿, 奔驰的骏马, 那个场面是多么的灿烂和壮观。更令人称道的是并不是秦兵马俑身上的颜色千篇一律, 而是经过严格的色彩搭配, 体现出整体的色彩效果。兵马俑的彩绘艺术有四个特点:一是色彩明快, 鲜艳绚丽。二是色彩对比强烈。三是上身服色偏艳, 下身服色偏暗, 能给人庄重而踏实的感觉。四是彩绘与雕塑互补, 如马嘴和鼻孔塑的较小, 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 就有了鼻孔翕张.张口嘶鸣。为整个色彩效果添加了动力。
2. 兵马俑的意义及影响
秦俑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的地位在于, 它以其众多的高质量的作品居于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史的中心地位, 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看, 唯有在这个时期, 雕塑成为了整个美术的中心, 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塑格外令人珍视。
秦俑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它是前代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又深刻影响着后世的雕塑发展和进步, 他将我国写实主义的传统发扬光大, 为后代的雕塑艺术崛起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新的雕塑方法, 也为雕塑的发展拓宽了道路。秦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 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 使其艺术传统源远流长。
四、结语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典范, 它的风格和技巧被我们后人继承和发展, 让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直到我们今天来自全世界的人都怀揣着无比惊奇和称赞之情来观赏这一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供全世界的人们欣赏和学习。那种艺术风格更值得我们学习和瞻仰。
这一时期的雕塑在艺术上十分注重团块感和厚重感, 尤以注重力量、气势和动态表现的刚健风格而雄踞在中国雕塑史上。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显得古朴、粗粝、浑重, 但这个时期的人民在精神上需要的是统一的意志、强悍的筋骨、进取的力量, 在雕塑上来不及也不需要过于精致、细腻的刻画, 它在总体格调上只能是简洁的、粗犷的、强有力的。
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 这一巨大气魄和强健精神是后世再也没有超过的, 它为中国雕塑的历史上留下了永远值得珍视的一夜, 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犀然.中国雕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王家斌、王鹤.中国雕塑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
兵马俑不是兵马“俑” 第4篇
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否定、鉴定与认定,深刻、全面、真实地解决了“秦始皇兵马俑”及“秦始皇陵”的身份之谜。从“秦始皇兵马俑不是俑”、“ 秦始皇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俑”,到“秦始皇兵马俑不是秦始皇兵马俑”以及“秦始皇陵”并不是“秦始皇陵”,推断出:“秦始皇兵马俑”不是“俑”、而是“陶人”,不是“秦始皇陵陪葬坑”,而且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吏士墓纪念群像;“秦始皇陵”不是“陵”、而是“墓冢”,而且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阵亡吏士墓;而它们的所在地,不但是纪念陵园的建筑构成,而且兼具东汉消灭“天敌”匈奴的北方军事科教培训基地。
一、秦始皇兵马俑不是俑
我们查一下什么是“俑”:
《旧唐书》卷四五-志第二五-舆服:传曰,俑者,谓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
所谓“俑者,谓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这分明就是可以活动的“机器人”;“机发”就是有机关、能制动。
《汉旧仪》里有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俑人的制作工艺和使用范围,是按照汉高祖皇帝(文中称高帝)、皇后做成了木质机械俑人供奉在寺庙里,而不是用于陪葬:
唐•杜佑《通典》卷七十九•礼三十九•沿革三十九(凶礼一)/通行本《汉旧仪》曰:“高帝崩三日,小敛室中牗下。作栗木主,长八寸,前方后圆,围一尺,置牗中,望外,内张绵絮以鄣外,以皓木大如指,长三尺,四枚,缠以皓皮四方置牗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敛棺,以黍饭羊舌祭之坎牗。已葬,收主。为木函,藏庙太室中西墙壁埳中,望内,外不出室堂之上。坐为五时衣、冠、履,几、杖、竹笼。为俑人,无头,坐起如生时。皇后主长七寸,围九寸,在皇帝主右旁。高皇帝主长九寸。上林给栗木,长安祠庙作神主,东园秘器作梓棺,素木长丈三尺,崇广四尺。”
最早的以俑陪葬的记载,是位唐代的公主:
《旧唐书》卷四五-志第二五-舆服:臣闻王公已下,送终明器等物,具标甲令,品秩高下,各有节文。孔子曰,明器者,备物而不可用,以刍灵者善,为俑者不仁。传曰,俑者,谓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以此而葬,殆将于殉,故曰不仁。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若无禁制,奢侈日增。望诸王公已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并陈于墓所,不得衢路行。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武英殿本:卫国文懿公主,郭淑妃所生。始封同昌。下嫁韦保衡。咸通十年薨。帝既素所爱,自制挽歌,群臣毕和。又许百官祭以金贝、寓车、廞服,火之,民争取煨以汰宝。及葬,帝与妃坐延兴门,哭以过柩,仗卫弥数十里,冶金为俑,怪宝千计实墓中,与乳保同葬。追封及谥。
大概当今考古学界所谓的“秦始皇兵马俑”是“俑”的历史文献证据乃附会于:
明•邱浚《大学衍义补》-卷三十二/四库全书本:名器之失,自秦政始作俑之,尤万世之下咸归咎焉。
但此句并没有说秦始皇所作的“俑”是用于陪葬的,更没有提及做“俑”时用的材质。
由于“秦始皇兵马俑”是不能活动的,所以,可以排除是“俑”的可能;但是,它们确实属于陶质塑像,因此,让我们再查一下“陶人”: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阮元校刻本: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
可见,先秦时期“陶人”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实物。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大约到了汉朝,“陶人瓦器”才开始用于皇帝喪葬,而且是简葬: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武英殿本: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令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到了元朝,坟墓房屋,已不许用陶人:
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三/武英殿本:诸为子行孝,辄以割肝、刲股、埋儿之属为孝者,并禁止之。诸民间丧葬,以纸为屋室,金银为马,杂彩衣服帷帐者,悉禁之。诸坟墓以砖瓦为屋其上者,禁之。诸家庙春秋祭祀,辄用公服行礼者,禁之。诸民间祖宗神主,称皇字者,禁之。诸小民房屋,安置鹅项衔脊,有鳞爪瓦兽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诸职官居见任,虽有善政,不许立碑,已立而犯赃污者毁之,无治状以虚誉立碑者毁之。
也许因为“秦始皇兵马俑”是“陪葬的、不能活动的陶人”,并不是能够机械性活动的“俑”,因此,历史上查不到关于秦始皇的陪葬有俑的记载: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正因为那所谓的“秦始皇兵马俑”是不能机械性活动的,所以不是“俑”,而是《后汉书》所述的“陶人”。
二、秦始皇兵马俑不是秦俑
仔细观察这些所谓的“俑”——都是彩色的,而且身上衣服的色彩是以红、紫为主调的(参见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1],见图一):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据统计,一号坑出土的 1 087件俑的上衣中,红色衣88件,紫色衣52件,绿色衣118件,天蓝色衣16件,白色衣2件。三号坑里秦俑的颜色更丰富,共有朱红、玫瑰红、粉红、桔红、紫红、粉紫、深蓝、珠宝蓝、石绿、赭及粉白等13种。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秦朝水德,尚黑;根本不可能出现彩色的,更不要说是红色或紫色为主色的东西了。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百衲本:秦始皇帝既即位,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鬯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武英殿本:壬子,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
杜佑《通典》-礼典第六十一:秦制,水德,服尚袀玄。袀音均。
所谓的“兵马俑”主红色,火德;与秦朝相克,是刘邦所建汉朝崇尚的颜色: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百衲本: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杀者赤帝子。”高祖初起,祷丰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鼓旗。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百衲本 :鲁人公孙臣上书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故河决金堤,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罢之。后三岁,黄龙见成纪。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其夏,下诏曰:“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诸神,礼官议,无讳以劳朕。”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衣皆上赤。
所以,“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埋的绝对不可能是“俑”,更不是“秦俑”。
三、秦始皇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俑
虽说“秦始皇兵马俑”身有陶文,却没有出土一个“秦”字。唯一证据就是这个“吕不韦戈”(有的专家认为是“戟”,而又名之曰“吕不韦戟”),然而可以鉴定属于赝品(参见杜乃松《全国青铜器所见伪器伪铭考(二)》[2]),铭文曰“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其中“寺工”是汉朝的官职名,在传为霍去病墓的雕刻上,也有“寺工”刻文;另外,吕不韦的官职也不是“相邦”: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百衲本: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百衲本: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取东周。
杜乃松《全国青铜器所见伪器伪铭考(二)》:东周真器而刻伪铭者也不鲜见,情况也较复杂。仅举数例。例一,陕西省某博物馆收藏一件错金鸟篆文戈,该戈是从民间征集而来。戈一面胡部有“玄之用”错金鸟篆文,令面胡部有“戈”铭。鸟形态特别呆板,完全失去了鸟篆文字的风格,“□”字也无错金,与其他几字风格相悖。例二,所造伪铭与同时期的铭文内容格式不同,如:山西省博物馆藏伪铭吕不韦戈即如此,“内”背伪铭:“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少府工室丞冉工九武库”。“内”正面的“少府”系真铭。西汉时“少府”属下有“考工室”,在秦铜器中尚未见有这样名称,更不能称为“工室”。“冉”为“相邦冉”,是秦国国家机构最高长官,也是兵器造监者,如“相邦冉造”戈,等等。“武库”名常见于三晋兵器上,在秦国兵器上虽然偶有“武库”铭出现,但常与“上郡”名连在一起,为“上郡武库”。这件伪铭戈铭文格式由于内容上的拼凑,与常见秦戈铭的规律完全相违背。在此戈上也可以明显看出后刻之痕迹和对原戈铜地等的破坏。
而且,据说“吕不韦戈”不是在俑坑的地砖上出土的,而是在离地砖有一定距离的淤泥层上被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个戈与兵马俑不在代表同一历史文化期的土层。因此,此戈定属赝品无疑。如果仔细对这几个字笔画结构观察,不难发现:所谓的“吕不韦戈”上的字,既不可能是随剑身一起铸造的,也不可能是剑身铸成后锻刻的,更像是现代人粗糙的凿刻。再观察其他“兵马俑”身上的文字(参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3],见图三):“咸阳六”三个字,既不如“臧宫”二字为模印,也不像“十五”二字是烧制前泥刻的,也像是现代人粗鄙的仿制,而且所书文字甚至不是石鼓文、小篆之类的秦系文字,到像是带有篆字意味的早期隶书。
需要强调的是,“兵马俑”身上的“臧宫”两个陶文(见图四),被袁仲一为首的当代秦始皇兵马俑研究专家们普遍考释为“宫疆”或“宫藏”,并误以为是工匠名,或附会为咸阳宫宫藏之物。然而,逸空根据众所周知的古代从右向左的阅读习惯和古文字知识,纠正释读为“臧宫”二字,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所封“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被封为“城门校尉朗陵侯”,为北伐将领、开国功臣。
《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第八-臧宫传: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也。少为县亭长、游徼,后率宾客入下江兵中为校尉,因从光武征战,诸将多称其勇。光武察宫勤力少言,甚亲纳之。及至河北,以为偏将军,从破群贼,数陷陈却敌。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三/世界书局影印鄱阳胡氏本:冬,十一月,臧宫军咸阳门;戊寅,述自将数万人攻汉,使延岑拒宫。大战,岑三合三胜,自旦及日中,军士不得食,并疲。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四-显宗孝明皇帝上/世界书局影印鄱阳胡氏本:帝思中兴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以邓禹为首,次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肜、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又益以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马援以椒房之亲,独不与焉。
根据“臧宫”将军所处的年代推断:所谓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根本不可能是东汉以前的,更不可能是秦始皇时期的;因为,秦朝不可能有二百多年后才出生的臧宫将军吧?
加之,出土的所谓“牵马俑”的马背上上竟然惊现马鞍(见图五);而“马鞍”这种东西据史可查的最早文献记载也是汉高祖刘邦时期: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百衲本: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而汉代以前,却没有马鞍的记载,据此推测:即使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可能是没有成型的马鞍;至于秦始皇时期,只听说过“车同轨”,没有听说过“马同鞍”,也就是当时的马用于套车,而不是人骑;所以,那这“牵马俑”就必定不是“秦始皇兵马俑”,而应该是汉朝以后的;当然,其他兵马俑中的马多是几匹并列排放的,也就是古代的骖马(三匹马)、驷马(四匹马),由于是用来驾车的,所以马背上也就没有雕塑马鞍。
此外,仔细观察兵马俑身上的文字(参见电视节目“探索与发现”的《兵马俑的神秘主人》一集[4],见图六),与道宗皇帝哀册上的一个字(见图六、图七)颇为相似。经逸空考证,在汉字中有类似字如:“肸、胖、胓、胛、脾”;而东亚那种类似汉字大篆、且不为人识的文字是契丹大字,也就是契丹篆书(参见逸空《契丹篆书考》)[5];那么,“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里怎么会出现两千年后的契丹文字呢?而且这个字即使是汉字,也只是简帛体,而不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使用的小篆。简帛体据当代研究专家们普遍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经逸空考证为东汉以后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字(参见逸空《金文所属之移华接木》[6])。
“兵马俑”坑出土的长度近一米的剑(见图八),是目前直内[China]近现代考古史上所知的最长的青铜剑;据逸空考证,该剑乃历史著名的“三尺剑”。
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青铜剑(图八)标签解释:青铜剑,左剑出土于一号俑坑T19方八过洞。通长93.8厘米,身长72.2厘米,最宽处3.2厘米。剑的形制相同,剑体长而窄薄,中部起纵脊,近锋处束腰。出土时,首、格、鞘附件齐全。特别是剑通体光亮,刃锋锐利。经检测,剑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这种先进工艺,堪称冶金史上的奇迹。
遗憾的是,三尺剑的记载,有史可查的最早文献是《史记-汉高祖本纪》,汉代以前,却查不到三尺剑的记载: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所以,如此长剑,只能是汉高祖以后之物,而非秦始皇时期所能有。
因此,诸多因素表明:“秦始皇兵马俑”与秦始皇时期的历史时代特征龃龉不合,绝对不是秦始皇时期的“俑”。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0.
[2] 杜迺松.全国青铜器所见伪器伪铭考(二)[J].艺术市场,第9期,2006年9月6日http://zishahu99.cangnet. com/html/200609/ 2006090615445466.html
[3] 雷玉平.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6.
[4]《兵马俑的神秘主人》[EB/OL] CCTV10.探索与发现,2009年3月19日
http://space.tv.cctv.com/video/VIDE1237478788624888
[5] 逸空.《契丹篆书考》[A] 2008年4月27日
秦始皇兵马俑优秀作文 第5篇
在来到西安的火车上,就听爸爸说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特别有名,它就在我的老家——临潼区,以前我也回到过两次西安,但爸爸妈妈都嫌我年纪小,没有带我去看,今天终于可以看到闻名全球的世界奇迹了,我高兴的又蹦又跳。
我们先坐车来到了秦始皇陵园,爸爸说,以前秦始皇陵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他上初中的时候就在秦始皇陵脚下,随时都可以从台阶登上陵园顶部观看四周景色。但现在台阶不见了,陵园也小了,四周都是水泥路,有观光的的旅游车带游客绕陵观看。我们没有坐车是走着绕陵观看,后来我走累了,就说怎么还没见到兵马俑。爸爸说需要做陵园和兵马俑之间的摆渡车到秦始皇博物馆才能看到。
当我们坐车到秦始皇博物馆之后,首先看的是一号坑。这里面摆的全是泥做的战马和兵勇,整整齐齐的,真像一个即将出战的队伍。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兵俑为什么没有头,妈妈告诉我这些兵俑以前埋在地下被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将许多兵马俑都砸坏了,现在兵马俑被发掘之后,看到那些完整的兵马俑都是经过修复之后的,有些还没来得及修所以就残缺不齐。
从一号坑出来之后,进入二号坑,咦!为什么这里游客比一号坑少很多听见别的导游介绍才知,原来这里还没有开发呢,我们遗憾的离开了二号坑。到了三号坑,我往下一看,这里好像一个指挥部,一个将军站在前面,旁边有站岗的兵佣还有负责接待的兵佣和传递信息的兵佣。
参观完秦始皇兵马俑的三个坑之后,我们又看了看里面的展厅,这里介绍了秦始皇时期的其他文物,有铜车马、铜剑、还有一些货币形式的展品。
参观西安兵马俑的优秀作文 第6篇
我们首先来到一号坑,在一万六千多平方米的俑坑里,我看到几千个陶俑整齐地排列着,每个人的姿势和脸型都不同,有的跪着,手微微张开,看起来像拿着一张弓要射敌人一样;有的肚子微微隆起,穿着比其他俑看起来更坚固的铠甲,这应该是个将军吧;有的人鼻子高高的,有的人闭着眼睛,嘴在微微地笑;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亲人;每一张脸都不一样,导游说:这里每一张脸都不一样,这就是“千人千面”了。旁边还有一堆堆的残片,这应该就是考古学家们还没有清理好的考古现场了。
二号坑里主要是车马俑阵,有战车八十多辆,组成了4个方阵,我们可以看到大堆大堆的车马碎片散落在俑坑里,我想两千四百多年前秦始皇的就是像这些陶俑所表现的强大、强盛一样,奋力作战,统一了六国的。
在秦兵马俑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镇馆之宝---秦始皇所坐的铜车,铜车制作工艺十分精湛,整辆车都是用铜做的,上面铜制的伞盖厚度只有0.2-0.5毫米,每个轮子上都挂着铃铛,每一匹马都十分肥壮,看上去是当时上等的好马。
兵马俑作文 第7篇
到了西安,我们的第二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了博物馆大门,我迫不及待地跟着解说员马阿姨一起快步地走到了秦始皇帝陵文物成列厅,我们先看到了秦始皇的铜马车一号车,这是一辆仿制车。这辆车又名立车、高车,车马长225厘米,车通高152厘米,总重1061公斤。车前驾四匹马,车厢是横长方形,车厢较低,四面敞露,车厢里立着一个高杠铜伞,伞下有一个御手俑。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等兵器。这辆车看上去就像现在的警车一样威严、帅气。除此之外,文物成列厅里还成列着各种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些文物都非常精致、非常珍贵。
紧接着,在解说员马阿姨的带领下,我们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了一号坑。映入眼前的“敢死军”兵马俑,他们穿着威武的铠甲,证明秦始皇的“敢死军”很壮大。中间是核心兵力,左翼和右翼都是拿刀枪的重型兵力,后面是一排排威风凛凛的战车,让我惊讶无比,我的脑子蹦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秦始皇要设置这么隐蔽的军队?秦始皇选派的工匠是怎样设计这些秘密的机关的呢?……马阿姨把她所知道的答案都告诉了我,让我吃惊不已。一号坑观看完以后,我们又来到三号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25米处。它现在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一、二号俑坑的指挥部,坑洞比一、二号俑坑小得多,每一个角落都有卫兵站岗,不许任何人进入军营,每个阵营都有大将在两侧来回巡察。看完三号俑坑指挥部以后,我们又走进了二号俑坑,它是三个俑坑中的精华,俑坑的东北端是由332个弩兵组成的方阵,中间是160个跪射俑,四周是172个立射俑。这种排列方式与弩兵的特点有关,一立一跪,让敌人无机可乘。
兵马俑作文 第8篇
1980年12月份,考古学家挖出了两架彩绘铜车马。当时,它们被埋在七米深的坑里,外面有一个木椁装着,因为年代久远,木椁早已腐朽,压碎了里面的铜车马。其中的一辆铜车马碎成3000多片,经过专家八年的修复,于1988年正式对外展出。另一辆铜车马则碎成1500多片,经过两年的时间,专家们使它换发出原有的光彩。
看,这就是一号铜车马。它在古代被称为高车,也就是立车。因为驾驭这辆车的驭手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这辆铜马车的作用等同于现在的开道警车,驭手则是现代的高级警备员,保护后面的二号铜车马。
如果说一号铜车马是警车的话,那么二号铜车马就是一辆豪华舒适的国家元首轿车。二号铜车马又称为安车,因为驾驭这辆车的驭手要保持跪坐的姿势,可见车主人的身份之高贵。
我们都知道,青铜主要是铜和锡的合金。含锡量高,硬度就高,比如制作武器,需要硬度高的青铜。含铜量高,韧性就高,比如制作铜车马的缰绳,需要韧性强的青铜。20xx多年前的秦代工匠应该还没有什么化学方程式之类的知识,他们是如何掌握这些成分比例的呢?这既是一个留给后世的未解之谜,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见证。
兵马俑作文 第9篇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这样评价道:“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听闻秦始皇兵马俑千人千面,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今天,有幸可以见到实物。那威严的军阵与磅礴的气势让人无法忘却。这是1号坑,据导游介绍,它的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它的兵马俑也是最多的。他们身披战甲,手拿弓剑,脚穿战靴,整装待发,气势非凡。屋内黯淡的光线、阴冷的空气无不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在过道间穿梭,凝望着他们坚毅的面庞,想象着他们的南征北战、浴血奋战的场景,不由得揭起一抔黄土,感受着们的气息。
环顾四周,定目细视。
我的正前方整整齐齐地排列了三排威武的“士兵”,每一排大概有二三十个,神态各异,全都面向前方,似乎正在为后面的军队开路。后边有两辆漂亮华丽的马车,由4匹马拉着,车顶雕刻着的花纹已经模糊,但仍然阻挡不住它的美观。不知谁写的一首《青玉案兵马俑》涌上了心头:
千秋幸甚烧陶土,佣兵马,从雄武。
一并七千生栩栩,面颜无改,心声欲吐,豪气寒刀斧。
奈何派做阿房住,只为冥王载歌舞?
今见重光犹待鼓,总听擂动,即行冲发,一样驱胡虏。
兵马俑作文 第10篇
秦始皇兵马俑素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称。这里出土的一千多个士兵陶俑,形态各不相同,神态各异,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仔细观察,每一个士兵都栩栩如生,从盔甲到表情,从武器到手掌上的纹路,无一不令人惊叹。排在第一排的是将军俑,他们个个昂首挺胸,身材魁梧;头戴像桃子一样的鹤冠,身披两层铠甲;手里拿着方天画戟,那神态仿佛随时准备迎接一场巨大战役。将军身后的就是士兵。他们也不赖,有的两手叉腰,有的抬起双手,有的双手放在胸前,真是多姿多样。他和将士一样,身披铠甲,不过只有一层,身材也一样魁梧,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兵器。只不过头饰不一样,他的头饰是把头发束成一个颇似蘑菇的发髻。士兵后面的战马身材高大,由几匹马拉着一辆坚固的战车,非常健壮。我发现有几匹马的头上绑了像干草一样的东西,问导游才知道,那是皇家护卫队的标志。
话说,发现这个奇迹的,还是在1974年西杨村村民抗旱挖水井时,发现水井坑下有许许多多的陶瓦碎片才挖出来的,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现可以观赏的只有一、二、三号三个坑,另外就是铜车马的博物馆。
兵马俑作文 第11篇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单腿跪下,手放在胸前,神态严肃,好像在向将军报告前线战士的情况!
有的手牵着马匹,站得笔直,好像在随时给将军备马;有的头戴帽子,长着胡子,身穿布衣,紧锁双眉,好像在思考着怎样才能打败敌人,让国家得到安宁;有的扭过头,神态得意洋洋,好像刚打了胜仗,在呢。走近他们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有关兵马俑作文八篇】
兵马俑作文 第12篇
秦始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皇帝,年近13岁的秦始皇刚称帝不久,就下令为他自己修建坟墓,他认为自己是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皇帝,所以他处处要占第一。据说秦朝首都咸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讲到这儿真令人赞佩。
来到展览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映入眼帘。跪射俑单腿撑地,另一条腿膝盖向上,眉宇间透出警觉,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步兵俑面目清秀,身材矫健,身上的盔甲制作精细,是秦军中的主力军;骑兵俑神情稳重,一手握住牵马的缰绳;而将军俑则显得异常魁伟,特别是它们的铠甲甲片小而细,前胸还系着彩色花结,足可看出他们的身份。
最为独特的是中央的一辆马车,它由四匹马组成,在马车的伞下有一位驾车人。车盖是圆形的,马车是方形的,代表着天圆地方。在每匹马中都有横梁,是为了保持马的平稳性,也是为了使马与马之间保持距离。驾车人手中握着四条缰绳,在车上也有四条缰绳,这是为了保持车的稳定性。这样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凝结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通过参观兵马俑展,我感悟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们能在几千年前制造出巧夺天工的兵马俑非常了不起。这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它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作文 第13篇
今天,我要去游玩的便是天下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我们参观了1到3号坑,我觉得最值得一看的便是1号坑。1号坑内肃立着六千多尊与真人差不多大小的陶俑。坑里不仅有兵俑,还有马俑、车俑,我目不暇接。导游说前三排是先锋,最后一排是后卫,背对队伍而立,应该是防止敌人背后偷袭的吧。仔细看这些陶俑,发现这些兵士们虽然大小衣着相差不大,但他们的动作、表情,甚至发型都有很大的差异。前三排先锋,有的攥紧了拳头,两眼怒视前方;有的低着头,仿佛在思考该怎样用计,才能让敌人大败而归;还有的面露微笑,仿佛已经胜券在握。那么多兵俑排成那样整齐的队伍,声势浩大,很容易能想起当时秦王带兵征服诸国的情形:别国的军队看到那样整齐的队伍,威风早就丧失了一半。阴云瑟瑟,秦王的军队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逃。天啊,这才叫真正的军队呢!那样威风凛凛,那样杀气腾腾,足以让玉皇大帝的军队也闻风丧胆了。
我们也参观了2号坑和3号坑。1号坑只有步兵,而2号坑的兵种多,那时候没有炮兵,有的是骑兵、马弩手等其它兵种,可以协助步兵作战,以便取得胜利。3号坑看起来像军队的指挥部。我想像着秦王的军师坐在这里,指挥大将、士兵作战,打了一次一次胜仗,这指挥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看来古人的智慧与力量也是不可比拟的,在当时,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有着中国那样的文明。中国,好一个文明古国。
兵马俑作文 第14篇
我首先看了简介:1974年3月,农民在秦始皇陵东边1.5公里的地方打井时,挖出了共有比真人真马还高大的陶俑、陶马8000件,战车100多,兵器数万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就这样破土而出了。秦兵马俑形体高大,数量众多,形象逼真。艺术大师们运用写实的手法和高超技艺,赋予了它们无限生机和活力。秦俑军阵气势恢宏,震撼人心,而且每个陶俑的个性特征也十分突出。从他们不同的服饰、冠饰、发型等方面可以判明他们不同的身份和等级,从他们面部特征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族属,可以说秦俑军阵是一个包融了全国各个民族的大家庭。
然后,我仔细的观看了每一个陶俑。有将军俑、铠甲武士俑、军吏俑、残俑、车士、骑兵俑、御手俑、战袍军吏俑、铠甲军吏俑、跪射俑、立射俑。以及战车模型和兵器等。
陶俑里地位最高的是将军俑。你看他:身穿双重长衣,外披彩色鱼鳞甲,双肩有短小的护肩甲,腿上绑着护腿,脚上穿着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好象拄着一把剑。身体强壮,长方面庞,面容严肃,气质威武。武士俑高大威猛,俨然一副即将奔赴战场的严肃表情,好像誓与敌人死拼到底。一座跪射俑也颇具特色。跪射俑,顾名思义就是跪在地上射箭的兵俑。在发掘过程中,跪射俑以他们的低姿态保全了自己,所以保存得最为完整。
在我看来,每一座秦兵马俑都是一部凝重的历史,他们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兵马俑优秀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