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范文
儿童重症范文(精选9篇)
儿童重症 第1篇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2011年5月~2015年5月本院共收治HFMD儿童367例, 其中男263例、女104例, 年龄为2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3.6岁, 病程为4 h~5 d、平均2.0 d, 其中<24 h共73例, 24~48 h共157例, >48 h共137例。收治时症状积分6~14分, 平均为8.2分。入院时体格检查, 体温为 (37.4±1.4) ℃, 症状典型217例。病毒性检查:核酸型柯萨奇病毒25型 (CA16) 53例、肠道病毒71型 (EV71) 40例。曾在当地社区或乡镇卫生院诊疗189例, 其中拟诊正确21例送诊至本院, 其余均为误漏诊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小儿扁桃体炎, 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 用药主要包括氨基比林、利巴韦林、喜炎平等, 并给予积极的退热处理, 症状有所缓解, 但仍在1~3 d内加重转至本院。HFMD诊断标准: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标准进行诊断, 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等典型症状, 取血清血行肠道病毒鉴定, 取肛拭子进行核酸检测、进行病原学检测确诊。有下列任意一项或多项情况者可诊断为重症HFMD: (1)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2)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湿罗音; (3)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2]。本研究中诊断为重症HFMD17例。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临床资料完整; (2) 临床确诊, 无误漏诊; (3) 均在本院接受治疗, 未转诊; (4) 未合并先天性心肺功能不全或先天缺陷; (5) 无原发性运动、精神障碍或发育不全; (6) 无原发性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 (7) 未合并其它类型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调取患者病历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既往诊疗史, 症状与体征, 如发热严重程度、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典型皮疹, 辅助检查包括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 WBC) 计数水平、血糖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 、血沉、脑电图、心电图、病原学、脑脊液等。将诊断为重症HFMD的17例患儿纳入重症组, 其余350例患儿纳入一般组, 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Excel录入, 导入SPSS18.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数 (n) 与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 重症组与一般组性别、夏秋发病、中高度热、热程≥3 d、典型皮疹、嗜睡精神差、呕吐、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增快发生率之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以重症为因变量, 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2”, 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中高度热、热程≥3 d、嗜睡精神差为独立危险因素 (P<0.05) 。见表2。
3 讨论
研究显示重症HFMD危险因素较多, 与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密切相关, 因患者例数不足、资料不全未得出重症HFMD与病毒类型、MRI表现、心电图表现、血压上升、心率加快有关的结论[3]。一项Meta研究显示, 患儿精神差、神经反射异常、感染病毒为EV71、发热大于39℃和年龄<3岁等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可靠危险因素, 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4]。马晓梅等以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HFMD重症化危险因素, 结果显示颈强直、易惊、呕吐、血糖升高、WBC升高、热程≥3日、手足抖动、精神差是独立危险因素, 进一步分析显示热峰值≥39℃与WBC上升、精神差有交互作用[5]。提示HFMD转为重症可能与全身机体炎症、发热、颅内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 三者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形成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应警惕中高度热、长热程、嗜睡精神差患儿, 做好特异性指标监测。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重症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的危险因素, 为防治HFMD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5月2015年5月, 本院共收治HFMD儿童367例, 17例重症者纳入重症组, 280例普通患儿纳入一般组, 进行因素分析。结果:中高度热、热程≥3d、嗜睡精神差为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应警惕中高度热、长热程、嗜睡精神差患儿。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郭青, 张春曦, 王晓风, 等.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1, 26 (11) :852-8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J].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 (24) :1473-1475.
[3]朱秀萍.59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8) :2493-2494.
[4]秦伟, 袁慧, 杨涛, 等.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 (11) :1340-1343.
儿童重症 第2篇
【摘要】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开展模拟医学教育(simulationbasedmedicaleducation,SBME)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伦理要求的必然趋势。SBME内容丰富规范,重复性和安全性强,不受时间限制。SBME能模拟各种危重症场景,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并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精神。然而,SBME在临床教学中也存在局限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密切联系临床和加强人文教育等方面克服其不足。
【关键词】模拟医学教育;儿童重症医学;临床教学
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学研究生需要在儿童重症医学科进行实习轮转,学习对重症患儿的抢救和诊治。儿童重症医学科是培养儿科医学生重症抢救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但危重患儿病情变化快,潜在医疗纠纷的风险大,医学生短期内获得动手操作和参与诊疗的机会少,往往会降低研究生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医学教育进步,模拟医学教育(simulationbasedmedicaleducation,SBME)的应用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1]。在既往重症医学科实习教学中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患者为主要操作训练对象。而SBME则打破了这一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和仿真模型模拟各种危重症的临床场景,以供临床教学;SBME贴近真实,具有内容丰富规范,重复性和安全性强等特性,对于医学教育有重要作用[2-3]。本文初步探讨对儿童重症医学科轮转医学生开展SBME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1SBME是社会发展和伦理学的必然要求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医学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指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不使患者的身心遭受损伤。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伦理学,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不伤害患者[4]。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的医学生如果多地进行医疗操作,即使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也可能有违“不伤害原则”。SBME在培训医学生提高其医疗技术的同时规避对实际临床教学中对患者伤害的风险。因此,大力开展SBME符合伦理学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和疾病治疗越来越重视,较多人希望能在大医院进行诊治,使教学医院的医疗负荷不断上升。然而目前患方对疾病和医学认识不足,期望值和维权意识高,易造成医疗纠纷。儿科又是目前医患矛盾的高发区,儿科医闹现象和伤医案不时被报道。与以前相比,紧张的儿科医疗环境使儿科医学生无法在临床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操作实践机会。在此社会环境下,SBME可以帮助医学生不断接受培训提升其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减少医疗风险。
2SBME是提高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
危重症抢救分秒必争,救治过程中有时可能无法向医学生讲解和示范,重症医学临床教学工作有其困难之处。SBME能模拟休克、呼吸衰竭、室颤等各种危重症,结合急救设备,能给医学生提供相关临床场景和救治演练。SBME实践性、重复性强,不受时间限制,是提高医学生危重症抢救临床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手段。受时间限制,医学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期间不一定有机会面对特定的危重症,比如室颤。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中室颤发生率低,电除颤使用也少,室颤发生的时间不定,进行相关教学时学生往往感觉空洞,教学效果差。但是采用SBME就能很好地进行室颤急救教学。通过计算机软件使与仿真人相连接的心电监护上出现室颤心电波形,同时仿真人大动脉搏动消失,医学生通过心电波形和重要体征评估,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进行电除颤治疗或抢救药品推注。指导老师通过SBME完整地讲授室颤识别、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并作示范。再通过考核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并通过摄像回放来纠正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传授和讲解知识为主,医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切身体会知识要点,并核实掌握程度。而SBME能帮助受培训者完成知识到实践运用这一转变,提高其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保障患者安全[5]。
3SBME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危重患儿的抢救既需要指挥者的决策,又必须依赖团队力量来完成。传统医学教育注重知识单向灌输,各种考试考核也仅仅关注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培养医学生在危重病情下的诊治决策和应变等方面严重缺乏。而在SBME中可设定场景,并指定某位医学生带领团队,由其负责指挥,着重培养和锻炼其治疗决策和应变能力,利于全面培养医学生。在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间的沟通、协调合作非常重要。但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中指导教师无法有效地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去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SBME可以提供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机会。面对模拟的临床危重场景,参加培训的数名医学生需要群策群力短时间评估病情、抢救施治,整个环节都必须相互信任和协作,以达到成功救治患儿的目的。如在心跳呼吸骤停场景中,医学生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各行其是势必引起抢救的紊乱和错误。经过SBME培训的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明显增强。
4SBME在儿童重症医学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仿真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儿童重症医学科开展模拟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它们并不能模拟危重患儿全部的症状、体征和情绪变化,如果医学生仅仅满足于SBME培训成果而脱离临床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SBME并不能完全替代重症医学科内危重患儿诊治的床旁教学和技术指导。另外,SBME抢救的主要情节步骤来源于临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临床抢救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在情节设计和考核评估中均应考虑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可能情况进行纠正和补充。医学是一门爱的科学。但是SBME在医学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医学生在面对仿真人时容易存在这是在面对“机器”,是在技术培训的思想认知,可能无法产生对待真实患儿的责任心、同情心和关爱,在培训室中也认为无需就患儿情况与患儿或家属进行相应医患沟通或病情告知,从而造成与实际临床工作的脱节,不利于医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在SBME时需要进行医学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教育。让医学生尊重仿真人,像对待真实患儿一样对待仿真人,牢记“不伤害原则”。综上,SBME能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知识和技能,并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也必须正视SBME存在局限性,可以通过与临床工作结合、精心设计和加强人文教育等方面克服其不足。
参考文献
[1]梁菊,李瑛.模拟医学教育:医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24(3):266-269.
[2]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4-23.
[3]SchroedlCJ,CorbridgeTC,CohenER,etal.Useofsimulation-basededucationtoimproveresidentlearningandpatientcareinthemedicalintensivecareunit:arandomizedtrail[J].JCritCare.,,27(2):219.
[4]魏恒顺,李燕姿.医学伦理学教学路径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887-890.
儿童重症 第3篇
我国经过多年努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需要包括慈善组织在内的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发挥利用社会资源的补充作用,最大范围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救助资源的合力作用。
围绕儿童大病救助,如何实现政府和慈善组织的救助资源有效协调,如何选取受益对象、如何实施具体救助的操作方法、公益组织如何改革战略、救助合作机制等具体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任重道远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基会理事长郭长江总结说:“中国红基会开展大病救助工作的历程很艰辛,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他介绍,中国红基会针对大病救助推出的“红十字天使计划”运行8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约9.23亿元,为白血病、先心病、唇腭裂等大病贫困患者和贫困家庭的婴幼儿提供了救助。
“8年的探索和实践,有过艰辛,有过困惑,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郭长江指出,特别是2009年以来,“红十字天使计划”开始得到国家彩票公益金的定向资助,成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一个样本。至2012年底,财政部共投入彩票公益金 1.99亿元,累计救助白血病患儿6297名。
我国在2010年出台政策,提高对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2个疾病种类的保障力度,随后,又在2012年将保障范围扩大到20个病种,并提出要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基础上对重大疾病进行二次报销。一方面国家在逐步加大对重大疾病的关注度并提高保障水平,但另一方面,政策的落实和推广还有待时日,而且由于治疗费用高,一些疾病即使在报销后,给家庭造成的负担仍然是巨大的。另外,国家的医疗救助的基本原则是广覆盖、低水平,不可能针对各类重大疾病实施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救助。
郭长江特别强调:“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希望进一步唤起政府和全社会对贫困患儿的关注,进一步撬动政府公共政策,进一步推动公益领域的集体思考和联手行动,从而最大限度改善大病儿童的生存状况,保护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但是,面对大量的贫困患儿的救助需求,仅靠政府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慈善组织等社会资源的参与”郭长江说。
救助资源失衡
2012年,70多家慈善组织开展了130多个儿童大病救助项目,覆盖了10多种儿童重大疾病,对数万名患儿实施了救助。与国家医疗救助仅针对低保户等绝对贫困人群所不同的是,慈善组织除了对绝对贫困家庭实施医疗救治外,还对一些因病致困的普通家庭实施了包括医疗费用、药品发放、器械捐助、心理辅导等多样化的救助,并在患儿进行治疗时提高即使的救助,免去了患儿提前垫付资金的负担。慈善组织儿童大病救助工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我国儿童大病医疗救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儿童大病救助的发展仍落后于其他儿童救助领域,而且现有救助资源分配不平衡,对唇腭裂和先心病的救治资源充足甚至过多,而对白血病、恶性肿瘤患儿、脑瘫患儿的救助力度则显不够。
据介绍,在中华儿慈会9958接到的求助电话中,白血病和恶性肿瘤类的求助占到50%。由于白血病治疗费用高,患儿所需要求救助费用高,全国除中国红基会特别针对贫困白血病患儿提供医疗救助资金的“小天使”基金每年的救助人数能够达到千人以上之外,其他慈善组织救助的人数都在数百人甚至几十人。
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华俊指出,按照我国对重大疾病的定义,自付费用超过上一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部分,会产生灾难性医疗支出,即需要外部慈善机构的救助。照此测算,再生障碍性贫血、终末期肾病、白血病、恶性脑肿瘤、血友病、恶性淋巴瘤自付费用最高,需要慈善机构救助的资金额度也最高。
公益慈善机构对白血病及其他重症恶性肿瘤患儿的救助整体力度仍远不足以满足需求。
由中国红基会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贫困白血病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为4~6/10万人,治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治疗费用较高,一般治疗约需10~30 万,骨髓移植费用30~100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白血病患儿家庭收入与支出严重失衡,家庭负担重,生活质量下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普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童小军教授呼吁,全社会应加强对重症贫困白血病儿童的关爱和救助,“.坚持政府主导,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拓宽保障渠道,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得到实惠;建立切实可行的白血病儿童的救助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供儿童福利服务,改善现有的儿童医疗救助政策和制度;.增加政府医疗保障的的资金投入,完善监督和管理;.要加强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提高医疗保障的可及性;.鼓励社会捐助,动员社会资源。
总体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快速推进,但体制性的支持网络对白血病患儿家庭的支持作用仍呈不足状态,政府及社会组织如慈善机构、工青妇、医院等支持十分有限。
对于慈善组织而言,未来可加大对脑瘫儿童这类救助工作需求人数多、救助资金少的救助类型项目的投入,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对恶性肿瘤患儿的救助力度。对于政府而言,应确立政府医疗救助的主导地位,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发挥慈善组织的优势,对不能进行标准化救助、需要灵活操作的医疗救助类项目实施委托。此外,还应加强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于慈善组织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的建设,并积极引导公立医院参与儿童大病的医疗救助工作。
合力应对
在国家逐步加大对重大疾病的关注度并提高保障水平背景下,慈善组织发挥利用社会资源及提供细致专业服务的优势,广泛开展民间儿童大病救助工作,对于解决大病儿童及其家庭的困难,促进社会平稳和谐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中国红基会和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大病救助现状与慈善组织参与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70多家慈善组织开展了130多个儿童大病救助项目,覆盖了10多种儿童重大疾病,对数万名患儿实施了救助。
而以社会捐助款作为指标,作为政府机构代表的民政部门和社会公益慈善组织接受捐赠款规模的对比关系,已经从2004年的五五开演变到二八开,社会捐助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
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华俊认为,慈善组织儿童大病救助工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我国儿童大病医疗救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来可加大对脑瘫儿童这类救助需求人数多、救助资金少的救助类项目的投入,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对恶性肿瘤等重症贫困患儿的救助力度。
他建议,在此背景下,政府需要加强对民间慈善力量的重视,使政府与社会救助实现无缝对接,采取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对不能标准化的救助实施委托,建构儿童医疗救助制度的多元化运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与慈善组织救助的信息平台。
高华俊特别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在政策制定环节加强对慈善组织医疗救助运作、监管方面的规制,明确慈善组织、医院、患儿的权责等机制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中国红基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硕鹏表示,搭建一个政府机构、公益组织和无缝对接的合作平台,建立一个公益行动与社会调研无缝对接的样本,开启中国贫困大病救助事业的新的里程
另外有业内人士呼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包括政府、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力量无缝对接的儿童大病救助平台,构建基于国家政策支持、政府财政扶持、公益慈善组织参与、社会各界资源介入的有效的儿童大病救助体系,实现社会的公平稳定发展。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全程优质护理实践 第4篇
1 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2013年5月我科发热门诊共诊治手足口病患儿2万余例, 住院手足口病重症患儿974例, 转入重症监护室 (ICU) 3例, 其余通过治疗及全程优质护理后均好转出院。
2 方法
我科在美国国际联合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 标准下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 对手足口病患儿及家属从门诊、入院、治疗、康复、出院的全过程提供人性化、整体化、专业化、零距离的护理模式, 使患儿及家属能时刻感受到优质护理。
2.1 规范管理制度
建立工作制度和流程是有效组织管理的关键[3]。成立管理小组, 由科护士长、护士长、护理组长组成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小组, 实行3级管理模式, 每日护理组长对本组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自查, 及时发现重症患儿的早期症状表现并反馈, 护士长每日汇总并检查, 每月科室举行例会, 总结本月重症患儿的治疗及护理过程, 提出问题及对策, 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鼓励各级护理人员积极发表意见, 制订更完善的护理措施并运用到下月的护理工作中, 科护士长每月对科内工作流程进行督察。
2.2 重视专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手足口病知识的专项培训, 内容包括卫生部指定的《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指南》《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江苏省手足口病临床诊治指南》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的有关规定、医护人员的防护等。对低年资护士以及轮转护士, 采用一对一带教, 定期抽考, 以确定其对手足口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并制订培训计划。
2.3 优化各项流程
结合JCI标准, 对患儿从门诊、住院到出院全程优化流程, 重点有院前的隔离、护理安全流程、重点时间段的护理质量管理流程、药物使用流程, 危重症患儿转科交接流程、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流程等。
2.4 实施方法
提供患儿从门诊、住院、出院及出院后的随访的全面、全程、延续的优质护理。
2.4.1 门诊患儿的管理
门诊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医、预诊护士, 根据患儿的病情及时引导患儿到手足口病门诊就诊, 患儿挂号、就诊一切手续要简、短、快, 减少患儿的活动区域, 手足口病门诊设有醒目的标示, 工作人员与患儿分别从不同的路径进出诊室, 如需住院接诊医生立即电话通知病房, 导诊的护士带领患儿及家属直接进入专用的收费处办理入院手续并送入病房, 减少和其他患儿的接触,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指导轻症患儿在特定的收费及取药的地方取药, 并发放健康宣教单, 指导患儿按医嘱正确用药并应在家隔离2周周, , 定期门诊随访。
2.4.2 住院患儿的管理
(1) 患儿入院后由护理组长评估病情及风险评估, 合理安排责任护士, 及时打印床头病名牌, 由责任护士亲自带至床边, 给患儿佩戴腕带, 以患儿的姓名和住院号作为身份的确定, 并告之床栏的使用、病室内的安全须知、介绍同病室的患儿。 (2) 住院期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重视患儿精神、意识的变化, 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惊跳、四肢抖动等中枢神经受损的表现。责任护士要准确地判断病情, 如睡眠的情况, 区分嗜睡和正常睡眠, 烦躁时惊跳、四肢抖动还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呕吐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步态改变原因等并及时和医生沟通, 并与家属沟通, 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知手足口病重症的病情表现及观察要点, 及早发现重症表现并制订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3) 患儿外出检查时要有护理人员一对一的陪同, 并与责任护士交接, 病情危重者要医护人员共同陪同,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 在手足口高峰阶段护士长及护理组长加强现场管理, 加强护理工作的临床监督, 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关注问题患儿、问题护士、问题环节、问题时段, 及时做出干预, 完善心中有人的护理构架。科学排班, 弹性排班, 重视每一名护士的能力结构, 对护士实行扁平化管理, 优化责任制管理流程, 有效落实优质护理。 (5) 病房内设置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专栏, 内容通俗易懂, 针对患儿及家属, 及时发放健康处方, 由护士每日讲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明确此病可防可治, 减轻家属的焦虑感,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4.3 腰椎穿刺的护理
操作前要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并签署腰椎穿刺检查同意书, 将腰椎穿刺的视频播放给患儿及家属观看, 减轻患儿、家属的恐惧心理, 术中责任护士全程陪同患儿, 并安抚患儿与之交谈减少恐惧感, 护理组长陪同家属并告知腰椎穿刺操作的全过程及腰椎穿刺后的注意事项, 减轻其焦虑感。术后责任护士护送患儿回病室, 并指导患儿取去枕平卧位4h~6h, 减少哭闹, 保持病室安静,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4 药物的安全管理
2.4.4. 1 甘露醇的安全管理
制订甘露醇的使用流程, 医嘱必须双人核对并签名后方可使用, 使用前要检查药物性质, 有无结晶, 使用带滤过的静脉输液器连接三通抽取甘露醇, 如有两管以上的药液, 要标注清晰, 现抽现用。制定甘露醇使用的健康宣教手册, 并发放给家属, 同时责任护士要向患儿及家属解释使用甘露醇的目的, 鼓励家属参与药物安全管理。在静脉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粗直的上肢血管, 避免关节活动频繁部位, 避免选择头皮静脉。对于穿刺难度较大的患儿要耐心鼓励、适当表扬以取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4.4. 2 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的安全管理
重症患儿往往需要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3], 使用前要在血制品使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并告知输注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使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一般都要几瓶甚至十几瓶, 在每瓶更换的时候, 护士都要和家属确认输注瓶次并签名, 并在输液巡视卡上记录输注的瓶次、时间及输注速度, 人血丙种球蛋白自冰箱里取出后要在室温下放置30min, 并在3h内输注完毕, 所以要逐瓶的自冰箱内取出, 输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4. 3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管理
采用单独静脉通路, 输液泵控制速度, 加强观察。注意患儿的静脉输液管路的合理安置, 给患儿适度的活动空间, 提升患儿的舒适度。
2.4.5 危重症患儿转科流程
危重症患儿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 (ICU) 时责任护士要填写转科记录并送至ICU并进行床边、书面的详细交接班, 意识清醒患儿要为其介绍ICU责任护士并陪同患儿至情绪稳定后方可离开。
2.4.6 出院患儿的管理
患儿康复出院时责任护士根据病情要及时制定出院计划, 做好健康教育, 前1d发放自制的安心小卡片, 内容有回访时间、地点、电话、回家后的消毒隔离措施等, 以便家属可以将物品分批带回消毒。出院随访将由工作人员定期进行, 手足口病门诊定期随访。
3 效果
经过3年来的实践, 我科的护理服务理念意识提升, 投诉率为零, 满意度从2010年平均的89%到现在2013年平均96%。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 提升了我院在本市范围内手足口病防治中的地位,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4 小结
优质的护理服务直接关系患儿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重建健康[4]。我科基于JCI标准实施了优质护理管理模式, 引导我们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以患儿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 护理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加强与患儿的沟通, 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安全、规范、热情、周到细致的护理, 促进康复。
摘要:总结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全程优质护理实践, 根据美国国际联合委员会 (JCI) 标准建立相对应的政策、制度和流程, 最大化地保障患儿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为患儿提供了安全、规范、热情、周到、细致、舒适的优质护理服务,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优质护理,后遗症
参考文献
[1]Zu BC, Ma YY.Analysis on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Xuchang, Henan province in 2010[J].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1, 32 (9) :954.
[2]Kaminska K, Martinetti G, Lucchini R, et al.Coxsackie virus A6and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Three case reports of familial child-to-immunocompetent adult transmission and a literature review[J].Case Rep Dermatol, 2013, 5 (2) :203-209.
[3]夏佳芬, 朱利华.儿童专科医院应对手足口病的组织管理[J].浙江医学, 2008, 3 (12) :1402-1403.
儿童重症 第5篇
关键词: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危险因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最常见的致病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 型和肠道病毒71 型两种, 5 岁以下的儿童是此病的高发人群, 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 周内可自行痊愈, 少数患儿会因并发症导致病情急转直下甚至死亡[1,2]。针对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病情重、发展快的特点需要对重症患儿和普通患儿进行对比分析, 以了解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进而总结其危险因素, 为此, 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36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和选取同期的40 例普通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收治的36 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重症组, 选取同期的40 例普通手足口病患儿为普通组, 入选病例均经病原学证实。重症组中, 男19 例, 女17 例, 年龄2~4 岁, 平均 (3.45±1.12) 岁, 感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 型11 例, 肠道病毒71 型25 例。普通组中, 男21 例, 女19 例, 年龄1~4 岁, 平均 (3.24±1.09) 岁, 感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 型9 例, 肠道病毒71 型27 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感染病毒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进行试验室检查, 观察病程、热峰、白细胞计数、血糖水平、有无皮疹、神经系统异常等, 组织专科医生对两组患儿进行调查和随访, 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卫生习惯、接触史等, 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对比
两组患儿病程、热峰、白细胞计数、血糖、神经系统异常、循环系统异常、呼吸系统异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重症手足口病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托幼儿童、饲养宠物、卫生习惯不良、家庭人口密集、病例接触史、出疹个数、神经系统异常、循环系统异常、呼吸系统异常、发热、血糖。详见表2 和表3。
3 讨论
3.1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意义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疾病, 多数患儿病情较轻, 预后良好, 少数患儿可出现发热、肺水肿等并发症影响疾病的治疗转归[3,4]。由于手足口病患者多为5 岁以下的婴幼儿, 具有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等特点, 容易出现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的流行病学特征[5]。据卫生部一项统计资料显示, 2010 年全国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同期增长52.81%, 同时病死率也同期增长54.59%, 形势非常严峻, 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手足口病的特异性疫苗, 因此, 研究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特征和危险因素, 对于挽救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3.2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分析
本研究显示, 重症组与普通组在多项试验室检查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包括病程长、持续高热、白细胞释放增多、血糖浓度高、各大系统异常。卫生部在制定的HFMD诊疗指南 (2010年版) 中将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定为法定传染病, 这一规定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和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对于消除疫情具有指导意义。临床统计资料显示, 多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EV71 型感染, 感染率高达69.6%, 表明EV71 是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菌株, EV71 是首次从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婴儿粪便中分离出来的, 自首次报道以来已引起多次暴发流行, 患者临床表现往往不同, 重症病例有时并无典型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因此, 给重症病例的早期干预带来极大干扰。因此, 与其他轻症比例相比, 做好重症病例相关危险因素的筛查尤其重要。与其他肠道病毒相比, EV71 的致病性和传染性更强, 国外学者通过死亡患儿的尸体解剖发现EV71 主要感染运动神经通路的中枢神经, 感染部位包括下丘脑、脑干、脊髓等, 提示EV71 病毒感染可累及中枢系统的任何区域, 其中, 脑干是最易感染的部位[6]。本次统计资料显示, 多数患者病程较长, 而且表现为持续高热, 其次是试验室指标异常, 包括白细胞释放增多、血糖浓度高等, 重症患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交感神经持续兴奋, 肾上腺素分泌不断增多, 外周血白细胞释放也随之增多。重症患儿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系统异常, 主要表现为头痛、抽搐、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 52.8% 的患儿出现气促、发绀、肺部啰音等呼吸系统症状, 22.2% 的患儿伴随循环系统症状。
3.3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分析
本次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影响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托幼儿童、饲养宠物、卫生习惯不良、家庭人口密集、病例接触史、出疹个数、神经系统异常、循环系统异常、呼吸系统异常、发热、血糖, 为此, 应当将合并上述因素的患儿纳入重点监测对象, 加强临床干预。由于本次纳入回归分析模型的样本数量较少, 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构建更加稳定合理的回归模型, 以增强临床指导价值。廖承琳等在289 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研究中发现重症患儿与普通患儿相比, 同样具有上述总结特征且伴随相同的危险因素[7,8], 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证实了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此外, 廖承琳等在研究最后指出, 对治疗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是否注意筛查重症病例的相关危险因素, EV71 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患儿一旦发展为重症病例, 将在短期内迅速出现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 临床抢救措施救治效果并不理想, 常常使此类患儿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死亡, 为此, 应当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护和重症倾向病例的救治。
3.4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预防及临床治疗
防治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预防, 因此, 在做好患儿会诊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疫情报告处理,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扩散[9]。对于幼儿园等儿童密集区域要做好晨间身体检查工作,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需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并协助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对病例患儿使用过的餐具、生活用品等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处理, 防止疫情扩散。在疾病流行期间, 尤其要做好儿童的卫生指导和监督工作, 叮嘱家长保证自己的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 提高儿童免疫能力。目前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常规方法为口服吗啉胍类药物, 10 mg/ 次, 3 次/d, 如果患儿年龄不足1 岁半, 应当将利巴韦林片研碎后直接敷于口腔黏膜溃疡处, 其他患儿可直接含服利巴韦林片。对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患儿需同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发热患儿可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治疗情况, 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如果出现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防止病情加重。胡小丽[10]发现急性肺水肿和心肺失代偿可能由脑干血管中枢受损引起, 也可能与肺毛细血管压力增加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为防止患儿口腔黏膜溃疡扩大, 在其进食前后要使用生理盐水或金银花液清洗口腔, 或者将0.2% 的冰硼甘油涂于局部, 在皮肤破溃之前要坚持使用具有消炎、预防感染功能的洗剂进行治疗, 在皮肤破溃之后可换用复方依沙丫啶溶液治疗。
总之, 应当加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监测, 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方法, 不断降低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发病率,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媛媛.累及神经系统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 (2) :135-140.
[2]范江花.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的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18) :1407-1409.
[3]刘忠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及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14 (8) :589-592.
[4]杨朝晖.儿童手足口病1570例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4, 32 (3) :154-157.
[5]营亮.2009-2012年连云港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22) :4043-4044.
[6]范江花, 胥志跃, 隆彩霞, 等.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的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18) :1407-1409.
[7]杨文升.104例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40 (17) :1722-1724.
[8]谭丽琴.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及危险因素探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8) :1441-1443.
[9]柳琼, 王美芬, 杜曾庆, 等.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并下肢瘫痪29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1, 13 (11) :1512-1513.
儿童重症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来本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儿童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7例。实验组患儿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3个月~5岁,其中1岁以下2例,1~2岁4例,2~4岁11例,4岁以上1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4个月~6岁,其中1岁以下1例,1~2岁6例,2~4岁9例,4岁以上1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儿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静脉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再配以降温、镇静、清热解毒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1.3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在采用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儿采用强化护理干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3.1 消毒隔离
成立手足口病专用病房,实行隔离。隔离病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保证病房内的适宜温度和湿度。采用紫外线对病房内的空气消毒,另外采用含氯消毒剂对病房内的地面和患儿使用过的玩具进行擦洗。患儿的口鼻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均采用专门的消毒措施后排放。医生、护理人员等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进行洗手消毒。
1.3.2 高热护理
高热是手足口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持续高热能导致抽搐的发生,并且会引发多种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高热的护理极为重要。遵照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同时根据情况采用物理降温方法,比如采用温水或酒精溶液擦拭患儿的皮肤,或者采用冰帽、冰袋放置在患儿的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并且及时更换患儿的汗湿的衣服给患儿进行温水擦拭,保证患儿的保暖。
1.3.3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观察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恶心、抽搐等症状。若患儿出现头痛加剧、瞳孔改变、频繁呕吐等症状,应备好抢救药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儿的体温、脉搏等恢复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水疱完全消失;好转:治疗后,患儿的体温、脉搏等恢复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水疱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后,的体温、脉搏基本正常,手足口等部位的水疱仍存在。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痊愈16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患儿痊愈13例,好转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05,P<0.05)。实验组的症状缓解时间(2.17±1.34)d、住院时间(8.43±2.7)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症状缓解时间(3.72±1.68)d、住院时间(13.28±3.6)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48、5.600,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1~5岁儿童的高发疾病,其与患儿的免疫抵抗力和卫生习惯有关[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儿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水疱,并伴有肺水肿、心肌炎等疾病,需及时、有效的治疗。临床上采取有效的治疗外,还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在护理中采用图画,安全小手册,宣讲等方法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指导患儿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水生食,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教导患儿家属避免在疾病流行期间去公共场所。消毒隔离也是手足口护理的关键,由于手足口病的患儿以及隐性感染者都会成为主要的传染源,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消毒和隔离,其传染性极强[3]。手足口病可以经过接触、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其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儿童感染性高,因此,一旦出现发病患儿,要及时对其接触的人群和环境进行消毒。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情发展较快,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本研究中的数据说明,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由于本病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因此需以预防为主,若发现疫情,应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及时隔离,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并且减少对患儿及其家庭的损失。
综上所述,采用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对于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敏,李红梅,蔡大会.护理干预对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临床疗效的影响.中外医疗,2011,16(18):57-58.
[2]冀会萍,赵远贵.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20例护理体会.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75-1576.
儿童重症 第7篇
患者张××, 女, 36岁。于2007年7月10日因宫外孕破裂在某市医院急诊手术, 术后流血不止并发DIC, 行第2次手术, 积极治疗病情好转。2d后再次出血DIC复发。进行第三次手术子宫全切。输血12 000mL, 血小板恢复正常。患者尿量渐少呼吸困难, 诊断为“肾衰、呼吸衰、心衰”等多脏器衰竭。进行血液透析, 用泰能、大复康等药物约1周。7月31日转某省级医院ICU病房, 进行血滤治疗, 继续用泰能、万古霉素等约1周, 8月6日患者病危出院回家。
8月7日下午经人动员入住本院内科。血常规:白细胞37.6×109/L, 中性0.88, 血红蛋白80g/L;肾功:尿素氮37.71mmol/L, 肌酐519μmol/L, 尿酸673μmol/L。电解质:钾6.71mmol/L, 钠132mmol/L, 氯95mmol/L;尿常规:蛋白3+, 潜血3+, 胆红素2+, 白细胞2+, 红细胞3+, 亚硝酸盐1+;大便涂片G染色可见大量酵母样真菌, 少量G+球菌, 偶见G-杆菌。痰涂片可见大量酵母样真菌。大便及痰中真菌培养鉴定均为热带念珠菌。诊断为肾功衰竭, Ⅲ度菌群失调。立即停用抗菌药物, 用健康儿童大便滤液灌肠, 每天一次, 连续3d。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第3天患者病情好转。至8月22日大便涂片中可见大量G+球菌, 较多酵母样真菌, 少量G-杆菌, 痰涂片未见真菌。继续用儿童大便滤液灌肠, 8月24日大便涂片大量G-杆菌, 少量G+球菌, 菌群恢复正常。至8月27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肾功能、血常规等生化指标正常。并且患者可下床活动。
2方法
将健康儿童大便, 先用生理盐水200~500mL稀释, 然后用纱布过滤, 再用滤液灌肠。每天一次, 连续3~4d。随时大便涂片G染色观察菌群情况。
3讨论
近年来新药的开发日新月异, 新型抗菌药品层出不穷。第三、四代头孢菌素, 氟喹诺酮类和第三代抗真菌药物的问世及临床应用, 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抗感染药物[2]。然而不追求病原菌诊断, 不依据药敏试验应用抗菌药物, 这样势必造成严重后果, 引起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 细菌变异, 菌群失调, 二重感染为膜性肠炎, 以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轻者给患者造成痛苦, 使住院的时间延长, 费用增加, 重则引起患者死亡[1]。笔者认为对于由抗菌药物引起的重症菌群失调患者, 尤其是年老体弱者, 应用健康儿童大便滤液灌肠植入正常菌群, 经济、实用、简单、方便, 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儿童重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 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共63例, 全部病例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3], 均无结核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和遗传性疾病, 且30 d内未参与其他临床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3例, 对照组男1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1.77±1.01) 岁;试验组男18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1.94±1.09) 岁。2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按需合理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 给予控制高热、化痰止咳、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等治疗。
1.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后给予一般护理和ICU护理。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适量补充水分, 合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对患儿家长进行安抚, 积极预备各项抢救措施, 注意体位、吸氧方式以及皮肤清洁, 严格执行医嘱, 出院时给予健康宣教。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临床护理干预, 制订全天护理计划, 并严格实施: (1) 基础护理, 保持PICU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 避免交叉感染;保证患儿摄入适当的热量和蛋白质, 注意记录液体出入量;严密监测患儿精神、生命体征、瞳孔、腹胀等变化情况, 主动与医生进行沟通。 (2) 用药护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精确配制药物, 建立静脉通道熟练准确, 依据患儿病情和药物使用要求控制输液速度, 预防因输液速度过快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机体反应和监护仪器数据变化, 处理积极及时。 (3) 心理护理, 抚摸或拥抱孩子, 消除其潜意识中的不安与恐惧。PICU特别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体谅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让家长了解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预后及各项检查、治疗的必要性, 舒缓其不良情绪, 帮助他们以良好的状态来配合诊疗, 进而更好地完成诊疗计划。 (4) 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时需严格控制流量;对痰多不易咳出的患儿按需吸痰, 插管轻柔, 适宜负压, 减少气管黏膜损伤, 边旋转边缓慢深入, 彻底吸净痰液, 痰鸣声消失后迅速撤出, 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 吸痰管一次性使用, 避免医院感染。严密观测患儿临床表现、呼吸机运行状态和监护仪数据, 若提示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或呼吸衰竭加重, 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准备好抢救器械和药物。 (5) 合并症的护理, 治疗中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心率加速、颈静脉怒张等心力衰竭症状, 及时报告医生, 减慢输液速度, 准备强心、利尿和血管活性药物等。重症肺炎常合并腹胀, 除了使患儿不适, 严重时可导致膈肌抬高, 加重呼吸困难, 应遵医嘱禁食并行胃肠减压, 同时注意是否合并有中毒性肠麻痹。 (6) 健康教育, 主要对象是患儿家长, 可与心理护理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 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 消除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的科学[4]。
1.3 评价方法
比较2组患儿ICU住院时间;制定健康教育知晓评分表, 包括对重症肺炎疾病的知识、对合并症和预后的认识、疾病生活护理注意事项3个大类15个小项, 100分为满分, 在出PICU时对患儿家属进行提问。收集电话回访数据, 比较住院满意度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ICU住院时间、健康教育知晓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住院满意度方面试验组为93.94%, 对照组的76.67%,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9, P<0.05) 。
3 讨论
重症肺炎患儿下呼吸道感染严重, 且同时存在其他器官或系统损害, 易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婴幼儿多见。因儿童机体功能不健全、免疫系统不完善, 病情发展迅速, 是儿科重要的致死性疾病。重症肺炎的病死率占整个儿童病死率的20%以上, 是我国婴幼儿死亡的首位原因[4], 是具有流行性和潜在生命危险的感染性疾病[5]。儿科疾病的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上的难点, 其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之患儿语言表达和行为能力不成熟, 无法正确且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简单的常规护理在儿童的临床护理中面临巨大的挑战, 不能满足患儿和医疗需求的日益上升。
护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一所医院服务能力的关键指标, 在完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给予积极的临床护理干预是现在应用较为广泛、实用性较高的提升措施。儿童重症肺炎的临床护理干预包括制订全天护理计划、严密观察、正确给药、心理关怀、呼吸道管理、并发症防治、健康教育等, 可避免常规护理仅仅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 正确、及时识别患儿异常临床表现,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和早抢救, 有利于提高重症肺炎患儿治疗效果。本文结果也较好地体现了临床护理干预的优势, 有助于患儿康复, 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Deloria-Knoll M, Feikin DR, Scott JA, et al.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cases and controls in the Pneumonia Etiology Research for Child Health project[J].Clin Infect Dis, 2012, 54 (2) :117-123.
[2]张建华, 李艳华.儿童重症肺炎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7) :5715-5718.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2013修订) (上) [J].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10) :745-752.
[4]侯秀玲.婴幼儿重症肺炎临床护理的回顾性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 35 (1) :64-66.
儿童重症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患儿, 6岁、男, 双下肢皮疹10d入院, 入院检查:神志清楚, 咽红, 心肺无异常, 双下肢、臀部散在皮疹, 双下肢、膝关节、肘关节、前臂肿胀, 触痛明显、活动障碍。入院第3天始腹痛, 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 继而血便、血尿。辅助检查:血小板正常, 出凝血时间正常, 大便隐血阳性、血浆黏度增高, 血D-二聚体增高。经给一般抗过敏、抗感染、对症治疗, 效果不佳, 发生了重症表现;皮疹反复出现, 合并消化道出血、腹痛、便血、呕吐, 多发关节肿痛, 甚至发病2周即出现了血尿、蛋白尿。加用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静脉冲击治疗, 一度症状稍好转, 但仍反复出现腹痛, 消化道出血, 肉眼血尿。为缓解症状, 改善其预后, 给予进行了血液灌流。
2 方法
将标准的血液透析机的透析器换成灌流容器 (采用珠海丽珠HA230树脂血液灌流器) 做血液灌流[2]。6.5F单针双腔静脉留置针, 股静脉穿刺, 血流速度定为100~130m L/min, 灌流时间为110min, 采用肝素抗凝, 因患儿稍贫血, 进食差, 为防低血容量、术前给予输血150m L, 术中患儿心电监护无异常, 血压稳定, 出凝血时间正常。术后观察患儿1周, 无严重腹痛, 无皮疹再发, 血尿, 蛋白尿减轻。出院嘱门诊随访。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目前认为免疫功能紊乱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表现是以T、B淋巴系统免疫功能紊乱致各种细胞因子及循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全身系统性小血管炎[3]。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Ig A、Ig G, 尤其Ig A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系膜区、血管壁、关节滑膜等组织, 并激活补体, 使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产生趋化作用, 使后者向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侵润, 引起血管炎症和脏器损害。抗原抗体反应也可刺激肥大细胞、血小板、嗜硷细胞, 使其释放组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 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出现紫癜、出血、和局部水肿。其免疫病理表现, 重症患儿电镜下在系膜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下和上皮细胞下也可见到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见系膜区弥漫Ig A团快状沉积。近年来, 有报道显示, 血浆置换可以有效去除患者血浆中抗体, 补体, 和免疫反应介质等, 从而缓解患儿病情进展, 但缺点是成本太高。近年来采用血液灌流治疗重症HSP, 通过清除细胞因子, 炎性介质及部分采用免疫复合物, 既可减少儿童HSP的复发率, 加快皮肤紫癜消退, 更快缓解腹痛, 减少患儿痛苦, 缩短病程。取得满意效果。[3]血液灌流治疗重症过敏性紫癜属于临床拓展性治疗手段, 所需设备相对不复杂,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6.
[2]赖伟明, 赵孟准, 武建文.儿童血液净化治疗现况[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15 (03) :194.
儿童重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