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研究生排名
金融学研究生排名(精选8篇)
金融学研究生排名 第1篇
2014年美国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排名
近些年来,金融专业是受到家长和学生一度追捧的美国留学申请热门专业。下文是龙马留学专家整理出的2014年美国大学金融专业研究生排名,供赴美国留学申请的同学参考:1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Whart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Booth)New York University(NYU)纽约大学(Stern)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Sloan)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Kellogg)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nderson)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Ross)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Carroll)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Fuqua)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McCombs)Fordham University福特汉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Tepper)University of Rochester罗切斯特大学(Simon)Creighton University克瑞顿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圣塔克拉拉大学(Leavey)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Kenan-Flagler)21 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亚大学(Darden)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Johnson)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印地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Kelley)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Vanderbilt University范德堡大学(Owen)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Olin)
金融学研究生排名 第2篇
英国的金融专业课程开设比较早,分类也比较细,同时也可以说金融专业是英国最“值钱”的专业之一,而且留学英国研究生金融专业学制短,性价比非常高。
英国的金融专业课程开设比较早,分类也比较细,同时也可以说金融专业是英国最“值钱”的专业之一,而且英国研究生金融专业学制短,性价比非常高。以下内容是20xx年US.News英国大学研究生金融专业排名。
学院的强项包括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 MSc,Advanced Financial Analysis : MSc都是金融行业里的热门专业,备受学生青睐,雅思要求也必须有至少6.5分以上,GMAT非硬性条件,有GMAT也是有利于录取。
金融学研究生排名 第3篇
一、指标体系
总体上, 世界大学排名主要关注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研究、研究影响力、国际化以及毕业生质量等方面的表现。THE排名指标体系包含教学、科研、知识转移、学术影响力、国际化等5类13项指标, [2]对高等教育机构总体, 以及在艺术与人文, 临床、临床前与卫生, 工程和技术, 生命科学, 物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六大领域的表现进行评价。QS排名的指标体系包含科研、就业、教学、国际化等四个方面的6个指标, [3]对高等教育机构总体, 以及在人文与人类学、工程与技术、生命科学与药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管理五大领域的表现进行评价。两家排名指标体系中, THE排名二级指标相对细化, 包含了社会服务方面的指标, QS排名更加注重声誉指标, 指标权重达到50%, 且用雇主评议指标评价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的质量。具体见表1-1。
事实上, THE排名与QS排名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2010年以前THE与QS公司合作进行世界大学排名, 2010年以后两家公司不再合作。QS公司带着原有的旧的指标体系与U.S.News合作, 也就是现在的QS排名。THE则转而与汤森路透集团合作。两家公司各自发挥所长。汤森路透公司利用其强大的文献数据库资源为排名提供数据支持, THE则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调整, 形成新的THE排名指标体系。新的THE排名在评价内容上有3方面调整:第一, 在结构上, 视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 分列出了教学指标和科研指标 (不包括引用) , 权重均为30%, 且教学指标由原来的2项细化为5项;第二, 在比例上, 对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的指标赋以较大权重;第三, 增加了产业化收入这一指标。THE排名认为, 以创新、发明和咨询促进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全球学术机构的一项核心使命, 因此设置产业化收入这一指标来衡量一所大学的知识转移情况。
THE排名与QS排名虽然各有侧重, 但是综合分析二者不难发现, 它们评价大学的优劣有两项关键指标是共同的:论文的被引情况、学术声誉。两家排名都将论文引用率作为科研并列的一级指标, 以衡量科研影响力。THE排名更将论文篇均引用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由原先与QS公司合作时的20%提高到30%。THE排名认为, 虽然用论文的引用率说明科研质量是存在争议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论文的引用率与科研绩效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THE排名中教学声誉 (15%) 和科研声誉 (18%) 共占总体权重的33%, QS排名中有两项声誉指标, 学术同行评议 (40%) 和雇主评议 (10%) 共占总体权重的50%。
二、数据来源
THE排名与QS排名获取数据的方式相同, 但来源不同。两家排名的数据都是通过学术声誉调查、高校数据采集以及文献数据库三种方式得到的。具体见表2-1。
THE排名数据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学术声誉调查, 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二是学校数据采集, 基于汤森路透的全球教育机构大全项目, 由大学提供其各类学生数、教师和研究人员数, 以及经费水平;三是文献分析, 基于汤森路透公司的In Cites项目模块, 该项目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 具体来说包括SCIE、SSCI和CPCI-S三大索引。由于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和时效性不同, THE排名对不同来源的数据使用的年限存在一定差异。以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为例, 学术指标数据使用2012年声誉调查结果, 论文篇数使用发表于2006年至2010年的论文, 引用次数统计每篇论文 (发表于2006至2010年) 在2006年至2011年间平均被引用的次数, 其他向高校采集的数据指标使用2010年的数据。
(一) 学术声誉调查
事实上, 声誉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 以学校外部的视角看待一个学校的综合水平, 两大排名也因此不约而同地单独研发了专门的世界大学声誉调查。QS排名的声誉指标包括学术同行评议和雇主评议;THE排名的声誉指标为科研声誉和教学声誉。
1. 调查方式
THE排名的学术声誉调查一般在每年的3、4月进行。2012年的学术声誉调查数据收集从3月12日到4月27日, 2013年声誉调查已于2013年3月20日启动, 4月30日结束。
汤森路透的声誉调查委托第三方机构益普索市场研究公司 (Ipsos) 实施。考虑各地区和各学科的比例和差异, Ipsos应用一定的统计抽样方法从其学者联系方式资料池中选定被调查者。除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调查对象来自于向Mardev数据库租用的名录外, 其余五大领域的学者联系方式资料池由在Web of Science发表论文的作者的通讯邮箱组成, 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向这些被调查者发出邀请。没有被邀请是无法提供数据的。QS学术声誉调查和雇主声誉调查的受访者来源更加广泛, 共有七大来源, 包括历届受访者、世界科技出版公司 (World Scientific) 、Mardev数据库、学术注册程序 (QS开发的用于学术调查的程序) 、大学提供的名单、QS雇主数据库、QS合作伙伴等。
调查每年发放邀请的数量不同, THE排名一般在60, 000份左右。2012年, THE排名声誉调查共回收16, 639份有效问卷, 回收率在30%左右。而同年QS的学术声誉调查收到了46, 079份回复, 雇主声誉调查收到了25, 564份回复。可见, QS公司声誉调查的样本量可能更大。
THE排名的学术声誉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学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高校领导, 三者合计约占被调查者的90%。QS学术声誉排名的对象中52%的受访者已在学术界工作20年以上, 52.7%为副教授或教授。QS雇主声誉调查超过50%的受访者担任总裁、总经理等要职, 其次有28%的受访者来自人力资源部门。
2. 调查内容
THE排名声誉调查需要2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四个模块的问题。第一部分, 回答者可以选择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西班牙语 (拉丁美洲) 、葡萄牙语、葡萄牙语 (巴西) 、中文、日语或者阿拉伯语等10种语言中的一种来回答问卷。第二部分, 收集一些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包括现在的职业、现工作单位、最高学位、曾经工作过或合作过的学术机构 (若多家择选最熟悉的一家) 、最熟悉的地区、最熟悉的学科 (具体到六大领域下的学科) 。第三部分, 是调查的主体, 包括四道问题:让被调查者在之前选择的自己所熟悉的领域选出所在地区科研最好的机构、世界上科研最好的机构、所在地区教学最好的机构、世界上教学最好的机构。每个问题最多选择15个机构。如果被调查者认为优秀的机构没有在问卷所提供的选项中也可手动填写。最后一部分, 也有一些附加问题, 包括性别、现居住国家、在学术机构工作过的时间、在现所在学术机构是全职还是兼职、发表论文时留下的邮箱、未来再有与此项目相关的话题是否还愿意联系以及联系邮箱地址。[4]
QS排名声誉调查的模块结构与THE声誉调查类似,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核心问题的提问方式上。首先, 二者对教学质量的提问角度不同。THE排名分研究声誉和教学声誉, 但是两项调查内容集成于同一份问卷之中, 也就是说评价研究声誉和教学声誉的是同一批受访者, 都来自于学术界。而QS排名通过雇主声誉调查, 以来自不同行业与专业领域的视角评价毕业生的质量, 其实质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教学水平的外部评价。此外, 两家大学排名要求受访者评价的范围不同。THE排名要求受访者评价的是所在地区和世界上的机构, 而QS排名要求受访者所评价的范围比较窄, 分别评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机构。以中国的受访者为例, 在THE排名调查中他首先要考虑在中国 (含香港和台湾地区) 、日本、韩国、蒙古、朝鲜这几个国家中教学或科研最好的机构, 然后考虑全世界范围内教学或科研最好的机构;在QS学术声誉调查中, 他首先要考虑在中国研究最好的机构, 然后考虑在亚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科研最好的机构。调查范围不同将导致THE排名中世界公认优秀的机构得分非常高, 而声誉中等与相对较低的机构之间区分度非常小, 得分都非常低。QS排名中, 声誉中等及较低的机构之间得分之间有较好的区分度。具体见表2-2。
(二) 学校数据采集
两家世界大学排名都通过高校提供数据的方式采集师生数量等数据, 并在各高校提供数据后从各国教育、统计部门网站上获取相关数据进行校验, 保证数据可靠性。THE排名由汤森路透公司通过全球教育机构大全项目 (Global Institutional Profiles Project, 简称IP项目) 向学校采集与科研、教学相关的人数和经费数。公司相关负责部门向高等教育机构联系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数据采集门户网站的地址, 以及联系人的账户和密码。由联系人登录系统录入信息。
按系统填报流程, 汤森路透公司采集两块信息:一是学校信息和联系人, 二是研究和教学相关数据。
学校信息主要包括机构正式名称、机构成立年份、机构公共邮箱地址、机构联络地址、国家/地区、机构电话、网址、机构简介/说明 (英文) 、机构使命 (英文) 。学校的信息将公开在In Cites模块;联系人信息包括联系人类型、职称、姓名、联络地址、办公室电话、办公室邮箱地址。汤森路透公司将会在需要的地方公开学校信息 (例如THE排名中会有每所大学的简要介绍) 和联系人信息, 或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第三方。
具体的数据采集包括学校总体以及六大领域 (艺术与人文;临床、临床前与卫生;工程和技术;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社会科学) 的科研、教学相关的人数和经费数指标共20项, 140个数据。
具体20项指标如表2-3所示。[5]
说明:除“*”部分的指标为可选填的外, 其余指标都为必填项目。
(三) 文献分析
THE排名中的论文数和引用数全部来源于汤森路透公司的In Cites产品模块, 使用的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数据。QS排名原先也是以Web of Science为基础, 2007年转而使用爱思唯尔 (Elsevier) 的文献计量数据库斯髙帕斯 (Scopus) 。相比之下, 前者主要包括SCIE、SSCI和CPCI-S三大索引, 相对比较重视论文的质量, 而后者的学术刊物发放范围更广泛。
三、标准化方法
由于部分指标的国际惯例以及两家排名的历史渊源, 两家排名在数据处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致性。师生数据的“全日制当量”, 以及总分的计算[6]等处理方法已有学者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本文在此介绍现有研究较少涉及的关于标准化的计算方法。[7]
(一) 标准化的引用影响力
THE排名对论文的篇均引用率进行标准化, 得到一所高校的标准化后的引用影响力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 简称NCI) , 以消除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由于每年计算的原因是因为文章被引率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时期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观察引文率和预期引文率的商数须根据个别的领域和出版年分开来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为预期引文率, c为论文被引次数, p为发表论文数, f为某一领域, t为某年。
(二) 标准化的引用影响力国家修正
THE排名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有些国家主要语言是英语, 那么该国家的大部分出版物都是英文, 这些文献的读者范围可能更广一些, 影响力就会更大一些。此外,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有些国家要求博士生必须发表一篇或几篇论文才能毕业, 这样一来, 不论论文本身的影响力如何, 该地区论文的影响力实际上是被加强了。由于以上因素都是非论文本身的因素而导致的论文影响力扩大, 因此要将其除以一个国家整体的标准化引用影响力的系数, 以消除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政策因素的影响, 以反映不同地区的潜在引文率。该修正的结果是能使那些在具有较高引文影响力国家 (如英国, 美国和瑞士) 的大学的引文影响力有小幅度的下调。而使在那些具有相对较低的引文影响力的国家 (如俄罗斯或中国) 的大学的引文影响力提高。
(三) 标准化指标 (非引用影响力)
为了消除学科的差异影响, 除NCI外, THE排名对体系中的大多数指标都进行标准化。计算某个学校非引用影响力的标准化指标过程如下三步:
1.计算每个学科的包括所有学校得分在内的四分位均值 (inter-quartile mean, IQM) 。
2.该学校的每个学科的得分除以该四分位均值。这里得到的即为各学科的权重。
3.计算所有学科的加权平均数。
(四) 购买力平价
THE指标体系中包括三类收入:学校收入、科研收入、产业化收入。学校收入是指本年度学校的总收入, 包括各种形式的收入, 例如:拨款、合同收入、教学收入、捐赠、投资、以及商业化收入等。就是说学校收入包括科研收入和产业化收入, 而科研收入又包括产业化收入。就是说产业化收入在该指标体系中计算了3次, 科研收入计算了2次, 每次权重不同。虽然由于受国家经济和政策环境收入指标存在争议, 但是THE排名认为各类收入, 特别是科研收入对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很多收入的取得是通过竞争或同行评议, 因此, THE排名的专家认为收入指标是有效的。
为了消除国家经济环境政策的影响, THE排名考虑到实际购买力, 使用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 以消除不同货币间汇率因素的影响。汤森路透所使用的购买力平价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 将不同国家的例如研究收入等货币指标转换为美元。
四、结论
通过对两家世界大学排名的比较, 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大同小异”。一方面, 两家世界大学排名存在很多共通之处, 他们都认为评价体系应该是一所大学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多维度综合实力的体现;并且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考虑到学科差异, 除了学校整体排名外, 大学在两家排名中都可以查看自己在各领域中所处位置;两家排名会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以将不同学科的差异和不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 从具体的指标和权重, 以及数据采集的视角和来源来看, 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THE排名指标体系相对细化, 每一项都有相对应的二级指标进行衡量, 而QS排名更加重视声誉的主观指标;从声誉调查来看, QS排名的样本量更大, 调查结果对不同水平的高校区分度更加明显;从教学声誉的评价来看, 二者视角不同, THE排名以学术界的视角评价教学声誉, 而QS排名则从用人单位的视角评价毕业生的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许多高校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事业发展目标。世界大学排名的结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一些共同的主要特征, 凝练出了评价世界高等教育机构的关键指标。我国高校在关注世界大学排名结果的同时应科学认识和理解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和组织形式, 进而客观评价自身在国际坐标系中的发展水平以及找出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注释
1[1]Jonathan Adams, Kathy Baker.Global Opinion Survey:New Outlooks on Institutional Profiles.[EB/OL].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pdfs/Global_Opinion_Survey.pdf, 2013-04-01.
2[2]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Methodology[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2-13/world-ranking/methodology, 2013-09-26.
3[3]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Methodology[EB/OL].http://www.iu.qs.com/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2013-04-01.
4[5]Thomson Reuters.Thomson Reuters Global Institutional Profiles Project–Data Collection Tool Screen Shots[EB/OL].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pdfs/DataCollection_ScreenShots.pdf, 2013-03-01.
5[6]刘强.QS大学排名体系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3, (3) :44.
金融学研究生排名 第4篇
《全球金融》杂志新近公布的“世界最富有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卡塔尔、卢森堡和新加坡这三个“袖珍小国”被列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位列第6位,美国第7位,中国大陆排名第90位。
研究结果显示,海湾小国卡塔尔一枝独秀,自2009年至2013年,一直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2013年人均GDP达到105091美元。欧盟最小国家卢森堡,长期把持“榜眼”之位,人均GDP为79593美元。亚洲“狮城”新加坡,只在 2009年位列第5位,此后便升至“探花”,并保持在三甲之内。紧随其后的是挪威和文莱,排名第6位的香港特区2013年人均GDP为53432美元,超过位列第7位的美国(51248美元)。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瑞士和澳大利亚均在十强之列。此外,加拿大排名第11位,台湾地区第17位,日本、英国和韩国分列22、23、26位。中国大陆排在第90位,2013年人均GDP为10011美元。在列入统计的184个国家和地区中,刚果民主共和国最为贫穷,5年间排名均垫底,2013年的人均GDP仅394美元。津巴布韦、布隆迪和利比里亚也在最贫穷国家之列。
解读:《全球金融》认为,有两种标准方法来定义一个国家的富有程度。一是计算总的国内生产总值;二是居民平均的财富水平,这也是最为普遍接受的衡量标准。因此,该杂志选择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以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计算,从而考量到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水准及通货膨胀率,比仅以汇率换算较能呈现出各国人民真实所得。据此,该杂志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和汇编的数据,计算了2009年至2013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并以此将这些国家和地区按照贫穷和富有排名。
金融学专业大学排名 第5篇
排名 校 名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武汉大学
苏州大学
暨南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大学
天津财经学院
中山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辽宁大学
版本一:
1.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金融学科系之一。该系现有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8名,另有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从事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保险的教学和科研。全系学科齐全,教师梯队整齐。该系教师正在积极进行“国际金融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于1998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该系拥有博士点和硕士点,为本科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条件。
2.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金融系的前身是1990年设立的国际金融专业,具有硕士和博士点。近十几年来,它一直是北京大学最受学生青睐的专业之一,历年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招生都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专业,本科招生实行理科招生(03年以后实行全经济学院混合招生),其中历年都有省高考状元。目前金融学系共有教师9名,技术职称分布为:教授(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教员研究领域包括:数理金融、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商业银行管理、投资学与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学、行为金融学等。另外,持续开放式地吸收国外名校优秀博士的加盟。3.南开大学 4.中国人民大学 5.厦门大学 6.上海财经大学 7.西南财经大学 8.武汉大学
根据武书连2008年《挑专业 选大学》的研究成果总结整理而得1.北京大学2.复旦大学3.中国人民大学4.厦门大学5.上海财经大学6.南开大学7.西南财经大学8.中央财经大学9.武汉大学10.中山大学11.对外经贸大学 1 复旦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开大学 4 中国人民大学 5 厦门大学 6 上海财经大学 7 西南财经大学 8 武汉大学 9 苏州大学 10 既南大学 11 东北财经大学 12 中央财经大学 1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 南京大学 15 湖南大学 16 天津商学院 17 中山大学 1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9 辽宁大学 清华经管(精品打造)道口(特殊资源,校友圈子)北大光华(人气,就业)人大(老专家多,还有校友资源绝对丰富,就业还可以,缺点人数过多,微观不足,因为我就读在这里,所以认识多点,虽然是教育部将高校中金融排名列为第一,个人认为这个位置更客观)复旦(全国仅次与人大的金融综合性大学,在各方面都比较强,尤其是国际金融,货币银行。接受西方知识比较新,学校氛围也好)外经贸(英语,就业)中财 上财 厦大 南开 西财
版本二:
超一流:北大(特指CCER GSM)清华
一流一:复旦五道口人大
一流二:上财 厦大 上交 南开 中山
一流三:西财 对外经贸 武大 中财 南大 浙大
一流四:暨南大 中南财 西交 吉大 东财
这个排名非官方
和国家的重点学科差别较大
但上述的排名则更符合各校的实际研究能力和学生就业水平
也更符合公共期望
个人 以为武大的学术水平可算一流二 有一些牛人而且出了不少牛人 华工也蛮强的其实
附加点对各校就业的介绍
如果你想进外企咨询和管理公司或留学全美TOP10,选超一流吧
如果你想去国有各大银行总行,选人大吧
如果你还考虑国内外银行通吃,五道口欢迎你
如果你想去四大,上财和对外经贸是你不二的选择
如果你上述机会都想尝试,复旦是你最好的选择,没有优势也是最好的优势
考研金融学专业全国排名:
1.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2.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4.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5.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6.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
7.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8.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9.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0.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二、初试、复试的难度:
这是一个过来人谈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写给想跨专业考金融学的人看
我本科是数学专业的,大三下学期一个学期没进班天天泡在图书馆看专业课,到了09年7月份的时候把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数学是从5月份开始复习的,7月份之前天天看数学教材。后来又把专业课看了两三遍,重点的知识像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的决定等理论估计加起来看了不下5遍吧。数学把李永乐做了两遍,专业课和数学的历年真题也都做了两遍。数学的重点知识点像中值定理、特征值、幂级数...看了一遍又一遍。英语从来没断过天天两小时。就这样我自信满满的进了考场。期间我也非常注重劳逸结合,中午每天都睡一个小时。可是考完了之后才知道有的时候不是尽力了就行。以前老师说金融学不好考、跨专业考金融更难,可是我不信非得考。虽然大家可能在网上看到跨专业考复旦金融、上财金融.....只用1年就考上的,但是那只是个例。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那是一条不归路!想想过去一年的辛酸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撑过来的!总之,告诉打算跨专业考金融的同学,一定要对其中的难度要有充分的估计,如果你不是特别能吃苦并且比较聪明的话,很遗憾的告诉你:珍爱生命、远离金融。估计10年江西财经、南京财经、天津财经的录取比例应该都在7:1——10:1之间。其他的上海财经、中央财经、东北财经、西南财经估计都在15:1以上吧。所以跨专业考金融千万要慎之又慎。另外会计学也是录取比极高的专业。如果各位学弟学妹真想学跟经济学相关的东西的话,强烈推荐各位去考管理学。据说,管理学考的书少,并且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多,应该比金融和会计会简单很多!
三、注意的问题:
1、学校是关键的,名校是有歧视的,这是现实。学校是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无论就业、出国。但请记住要你要自信,不管你本科学校、专业怎样。
2、金融学这个专业对数学要求比较高,你本科学会计的对此是有一定帮助的。英语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它是你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开门锁,不能放弃。计算机的话,有人推荐是把excel软件、eviews之类的统计练熟直至手到擒来,这涉及到就业了。
3、金融学从2011年1月起不再举行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联考。也意味着你必须对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导师、参考书目很熟悉。
金融学专业的全国排名 第6篇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金融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结合实际重新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学说,另一方面则扭转了完全排斥西方当代金融学的倾向,并展开了对它们的研究和评价;同时,随着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作用的日益增强,金融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就为以中国实际为背景的金融学创造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关于金融学和金融硕士的院校排名 第7篇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中央财经大学
5
180
2
中国人民大学
5
180
3
西南财经大学
5
180
4
南开大学
5
180
5
厦门大学
5
180
6
复旦大学
5
180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5
180
8
武汉大学
5
180
9
暨南大学
5
180
10
北京大学
4
180
1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
180
12
上海财经大学
4
180
13
东北财经大学
4
180
14
中山大学
4
180
15
天津财经大学
4
180
16
浙江工商大学
4
180
17
吉林大学
4
180
18
上海交通大学
4
180
19
江西财经大学
4
180
20
辽宁大学
4
180
2、专硕:
排 序
学校名称
星 级
学校数
1
中国人民大学
5
83
2
中央财经大学
5
83
3
西南财经大学
5
83
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5
83
5
清华大学
4
83
6
复旦大学
4
83
7
上海财经大学
4
83
8
上海交通大学
4
83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
83
10
南开大学
4
83
11
武汉大学
4
83
12
北京大学
4
83
13
厦门大学
4
83
14
中山大学
4
83
15
暨南大学
4
83
16
西安交通大学
4
83
金融学研究生排名 第8篇
一、世界主要大学排名简况
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区域性和世界性的大学排行体系,大学排名可谓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根据样本代表性、资料可获取性及排名的影响力, 本文选取世界上8个大学排名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简要介绍,如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官网 (http://www.shanghairanking.cn/resources.html) 及各。
在指标体系方面,由于各大学排名具有不同的排名目的、理念、原则及方法,其指标设置及权重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性特征。有学者将大学排名的质量指标归为七类:新生质量、教育投入—师资、教育投入—资源、教育产出、最终成果、科研及声誉。[2]
二、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尽管大学排名自产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赞成与质疑之声并存,但大学排名已无可辩驳地被一些国家及地区视为建立一流大学、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及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工具。
1.大学排名对地区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对地区高等教育的影响在欧洲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但欧洲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却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与美国相比更是捉襟见肘。 如在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只有3所欧洲大学进入前20名,而美国有17所, 在前50名中,美国有35所,而欧洲仅有11所。[3]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20132014世界大学排名中,欧洲大学也处于劣势,仅有4所欧洲大学跻身前20名,而美国有15所。[4]欧洲高等教育在全球的表现引起了欧盟朝野的一片震惊,欧盟早已对此作出了回应。在高等教育战略规划方面,欧盟发起了一项高等教育交流计划——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Erasmus Mundus Programme),其目标是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推动国际合作及第三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欧洲于2002年成立的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 (LERU) 也不断扩大其成员,使更多欧洲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另一个主要但稍有争议的策略是建立欧洲理工学院 (EIT),使其成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在财政预算方面,“里斯本战略”提出将研发(R&D)经费及高等教育资助分别提高到GDP的3% 和2% 以提高高等教育绩效;最近的预算分配包括向欧盟第七框架研发项目提供为期7年、总额为500.5亿欧元的预算,成立欧洲研究理事会以向创新、突破性基础研究提供长达7年、总额达75亿欧元的预算。[5]
2.大学排名对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尤其是世界大学排名对各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一些大学排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被政策制定者视为“国家成就的象征”。[6]如法国总统萨科奇不满于法国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的地位,指出高教部的目标之一是使两所法国大学能跻身世界前20位,10所能够跻身前100位;[7]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发起了“卓越计划”(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计划),资助特定的杰出大学以提高德国大学的国际地位;韩国政府加大了对国立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公私立大学及韩国科学技术院 ( KAIST) 的经费投入,以期改善韩国大学在特定领域的国际表现;日本政府也设立了一项旨在集中投入研究资源的“世界顶尖大学计划”;[8]英国和新西兰分别引入了研究评估制度 (RAE) 和基于绩效的研究资助 (PBRF) 以对卓越的研究进行鼓励和奖励;瑞士也在考虑建立一个精英系统,加强对大学的资助力度以保持他们的地位并提高质量;澳大利亚政府为应对排名,提出了研究质量框架 (RQF) 计划。[9]由此可见,大学排名对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各国在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影响着政府的高等教育规划及资源配置。
(二)大学排名对高等院校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排名会对高等院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资源配置、人事招聘、 组织形式、招生及收费政策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在此仅探讨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的影响。
1.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影响
大学排名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决策和规划过程,各大学为了提高在排名系统中的位置而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目标是到2015年跻身世界研究型大学前25名;[10]沃维克大学校长明确提出了大学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建校50周年时进入世界大学前50名,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措施;[11]美国新兴大学克莱姆森大学的特色是汽车教育与研究,该校公开宣称的战略目标就是进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立大学综合排名前20名。哈泽考恩(Hazelkorn)在2006年就 “大学排名对高校行为的影响”对高等教育领导者和高层管理者开展了一项国际调查。 结果表明,分别有93% 和82% 的领导者意欲提高其国内国际排名;70% 的被调查者希望本校处在国内前10%,有71% 希望处在世界前25%;63% 的高教领导者会采取战略、组织、管理或学术行动;50%的受访者会将大学排名作为宣传工具;仅有8% 的受访者未对大学排名采取任何行动。[12]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HEFCE) 对91所英国大学进行了类似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众多大学已经将排行评估的绩效指标用于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推动机构内部改革。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会影响高等院校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
2.大学排名对高校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的影响
大学排名会对高校的人事决策产生微妙的影响。首先,大学排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领导者的聘任,如马来西亚最古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马来亚大学因其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排名中下降了80名,直接将其副校长解聘,而实际上其名次的下滑是由排名方式变化所致。[13]其次,大学排名也会影响教师的招聘,例如,由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教师薪酬列入其排名指标,所以诸多高校以较低的待遇雇佣更多的全职讲师承担教学任务,以节省资金提高终身教授的薪金;[14]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指标包含“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且这一指标占20% 的权重,英国和爱尔兰的大学纷纷招聘诺贝尔奖获得者;[15]另外,某些大学排名 (如THE排名)将“国际性”作为排名指标,大学也随之鼓励雇用国际教师以提高其排名和声誉。
由于许多大学排名将生源作为评估大学的指标之一,因此大学排名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的招生政策。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将“新生选择性”和“学生保持率” 列入其排行指标,大学招生处面临降低录取率和提高持续注册率的双重压力,这使得许多大学通过提前录取、提供大量优才资助、大力投资满足学生利益的设施项目等措施来提高其“学生选择性”,进而提高其排名。[16]
(三)大学排名对学生与雇主的影响
随着大学排名的不断流行与影响力的扩大,其对学生择校决策与就业前景的影响也日渐凸显,下面从学生择校与雇主招募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排名对学生择校的影响
当今社会在看重“学历”的同时更注重“名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和受益者,对“名校”的向往不言而喻,而大学排行则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新生调查数据表明,在影响学生择校的21个因素中,大学全国性排名的重要性位居第10,这说明学生已将排名作为择校的主要参考工具之一。其他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加明显,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61% 的英国学生在择校时参考了大学排名,70% 的学生认为大学排名重要或者非常重要;92% 的国际学生认为英国的大学排名对他们做选择是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报道有60% 的准大学生“知道大学排名并将其作为参考信息之一”;在瑞典, 有1/3的国际学生将大学排名作为信息源;[17]我国有关志愿填报的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会把大学排行榜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依据,甚至有45. 8% 的考生和50. 5% 的家长会把它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18]
另外,排名的变化也对申请者和学生的入学决定起着重要影响。还有研究表明,“职业”专业的学生比“学术”专业的学生更有可能使用排名,拔尖学生比后进生更有可能参考大学排名,[19]这说明大学排名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成就的学生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无论如何,随着大学排名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其对学生择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
2.大学排名对雇主的影响
尽管社会对于学习成就与能力孰轻孰重争议不断,但事实已证明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竞争力要优于一般院校。大学排名能够影响雇主对毕业生潜能与资质的判断,雇主们往往偏好排名靠前的院校毕业生。如美国一些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会参照美新周刊的排名来设定面试标准;英国苏克赛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雇主十分重视大学的声誉,而声誉的判定是依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大学排名, 有25% 的被访招聘负责人将排名作为判断质量的主要参考;[20]我国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也明确要求毕业生来自于“985”“211”院校,这无疑与大学排名有关;一项对美国和英国的雇主调查也显示,大学的声誉是雇主招聘毕业生时最先考虑的八大因素之一,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毕业生是否来自一个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辨识申请者的一个标准。[21]
(四)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
大学排名自产生以来能蓬勃发展说明其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大学排名能为学生、 家长、雇主及其他关心高等教育的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填补高校与公众之间的信息空白,大学排名还能促使高校通过战略规划和组织变革提高高等教育绩效。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学排名也不例外,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首先,大学排名会加剧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大学排名往往采用一套指标体系对职能、定位、特色迥异的大学进行评价,其本身就值得质疑。由于不同的大学排名都侧重于某些排名指标,这些指标只有利于某些高校,因此大学排名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由于英语是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所以英语国家的大学比非英语国家的大学更容易融入国际学术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将“在《自然》(Nature)和《科学》 (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排名指标不可避免地有利于英语国家的大学;另外,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仅强调科研标准,这对注重教学而科研不突出的高校极为不利;《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指标明显不利于美国的公立院校,美新排名也从未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社区学院列为排名对象;大学排名亦造成了学科间的不平等,大学排名(特别是一些国际性排名)更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文献引用指标,这对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的研究不利。同时,由于大学排名会影响政府高等教育政策及资源分配,因此,大学排名会加剧不同国家、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及不同学科间的不平等,造成高等教育的层级化和“马太效应”。
其次,大学排名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大学排名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会加剧高等院校间的模仿性竞争。各大学为了提高其在排名中的位置,往往采取改变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重新分配资源等措施来竞相模仿排名靠前的“顶尖”院校,这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如有学者指出,排名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会失去自由和独立性,排名将高等教育机构限定于一个模式中,会影响机构的多样性,从而影响高等教育机构内和机构间的运作方式。[22]
最后,大学排名会招致高等院校的不良行为。排名的流行和影响力导致高校企图对排名活动施加干预,人为操纵重要信息与数据。如美新排名所根据的数据由各校自行提供,基本上未经核实,美国一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故意虚增SAT分数和毕业率;俄勒冈州里德学院院长科林 · 戴弗说:“追求排名可能导致学校不惜改动数据或采取一些不合规矩的做法。”[23]另外,根据国际知名的传媒机构2009年底对30个国家350名大学师生的在线调查,有71% 的被访者认为“一些院校为了提升排名位次而操纵自己学校的数据”。[24]
大学排名虽招致非议但仍蓬勃发展,虽然社会各界对大学排名的批评屡见不鲜, 但大学排名的发展大势已不可逆转,并且,随着排名机构和类型的渐趋多样化,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校、学生及雇主等利益相关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排名在直接或间接提高高等教育绩效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作为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新形式,大学排名只能作为参考而不是唯一依据,因此, 各利益主体应以理性的态度应对大学排名,既不过分依赖也不盲目排斥。然而,如何根据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 ( Berlin Principles) 科学合理地设置排名的指标体系并审慎地使用排名结果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还有待于各国进一步探讨和求证。
摘要: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名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高校发展战略、人事聘用及招生政策、以及学生择校及雇主招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大学排名也会产生诸如加剧高等教育不平等、影响高等教育多样化等不良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排名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排名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当前各国及全球大学排名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
金融学研究生排名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