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3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精选6篇)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1篇

计量经济学复习笔记

CH1导论

1、计量经济学:

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研究主体是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2、运用计量分析研究步骤:

模型设定——确定变量和数学关系式

估计参数——分析变量间具体的数量关系

模型检验——检验所得结论的可靠性

模型应用——做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

3、模型

变量:解释变量:表示被解释变量变动原因的变量,也称自变量,回归元。

被解释变量:表示分析研究的对象,变动结果的变量,也成应变量。

内生变量:其数值由模型所决定的变量,是模型求解的结果。

外生变量:其数值由模型意外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数值的变化能够影响内生变量的变化,而内生变量却不能反过来影响外生变量。

前定内生变量:过去时期的、滞后的或更大范围的内生变量,不受本模型研究范围的内生变量的影响,但能够影响我们所研究的本期的内生变量。

前定变量:前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总称。

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按照时间先后排列的统计数据。

截面数据: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上的调查数据。

面板数据:

虚拟变量数据:表征政策,条件等,一般取0或1.4、估计

评价统计性质的标准

无偏:E(^β)=β

随机变量,变量的函数?

有效:最小方差性

一致:N趋近无穷时,β估计越来越接近真实值

5、检验

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等

统计推断检验:检验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是否显著

计量经济检验:是否符合计量经济方法的基本假定

预测检验:将模型预测的结果与经济运行的实际对比

CH2

CH3

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假设)——估计参数——检验——拟合优度——预测

1、模型(线性)

(1)关于参数的线性

模型就变量而言是线性的;模型就参数而言是线性的。

Yi=β1+β2lnXi+ui

线性影响

随机影响

Yi=E(Yi|Xi)+ui

E(Yi|Xi)=f(Xi)=β1+β2lnXi

引入随机扰动项,(3)古典假设

A零均值假定

E(ui|Xi)=0

B同方差假定

Var(ui|Xi)=E(ui2)=σ2

C无自相关假定

Cov(ui,uj)=0

D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假定

Cov(ui,Xi)=0

E正态性假定ui~N(0,σ2)

F无多重共线性假定Rank(X)=k2、估计

在古典假设下,经典框架,可以使用OLS

方法:OLS

寻找min

∑ei2

^β1ols

=

(Y均值)-^β2(X均值)

^β2ols

=

∑xiyi/∑xi23、性质

OLS回归线性质(数值性质)

(1)回归线通过样本均值

(X均值,Y均值)

(2)估计值^Yi的均值等于实际值Yi的均值

(3)剩余项ei的均值为0

(4)被解释变量估计值^Yi与剩余项ei不相关

Cov(^Yi,ei)=0

(5)解释变量Xi与剩余项ei不相关

Cov(ei,Xi)=0

在古典假设下,OLS的统计性质是BLUE统计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

4、检验

(1)Z

检验

Ho:β2=0

原假设

验证β2是否显著不为0

标准化:

Z=(^β2-β2)/SE(^β2)~N(0,1)

在方差已知,样本充分大用Z检验

拒绝域在两侧,跟临界值判断,是否β2显著不为0

(2)t

检验——回归系数的假设性检验

方差未知,用方差估计量代替

^σ2=∑ei2/(n-k)

重点记忆

t

=(^β2-β2)/^SE(^β2)~t(n-2)

拒绝域:|t|>=t2/a(n-2)

拒绝,认为对应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

P值是尚不能拒绝原假设的最大显著水平。

(所以P越小,显著性越好)

P值>a

不拒绝

P值

拒绝

(3)F检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检验整个模型

原假设Ho:β2=β3=β4=0

(多元,依次写下去)

F=[ESS/(k-1)]/[RSS/(n-k)]~F(k-1,n-k)

统计量F服从自由度为k-1和n-k的F分布

F>

Fa(k-1,n-k)

(说明F越大越好)

拒绝: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列入模型的各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一元回归下,F与t检验一致,且

F=t25、拟合优度检验

(1)可决系数(判定系数)R2=ESS/TSS=1-RSS/TSS

特点:

非负统计量,取值[0,1],样本观测值的函数,随机变量

对其解释:R2=0.95,表示拟合优度比较高,变量95%的变化可以用此模型解释,只有5%不准确

(2)修正的可决系数

adjusted

R2=1-(1-

R2)(n-1)/(n-k)

adjusted

R2取值[0,1]

计算出负值时,规定为0

k=1时,adjusted

R2=

R2

(3)F与可决系数

F=[(n-k)/(k-1)]*[

R2/

(1-R2)]

adjusted

R2,R2,F

都是随机变量

联系:a都是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b构成统计量都是用TSS=ESS+RSS

c二者等价,伴随可决系数和修正可决系数增加,F统计量不断增加

R2

=0时,F=0;R2=1时,F趋近无穷;

区别:a

F有明确分布,R2没有

b

F检验可在某显著水平下得出结论,可决系数是模糊判断

6、预测

平均值预测和个别值预测

A预测不仅存在抽样波动引起的误差,还要受随机扰动项的影响。个别值预测比平均值预测的方差大。

个别值预测区间也大于平均值预测区间。

B

对平均值和个别值预测区间都不是常数。

Xf趋近X均值,预测精度增加,预测区间最窄

C

预测区间和样本容量N有关,样本容量越大,预测误差方差越小,预测区间越窄。样本容量趋于无穷个别值的预测误差只决定于随机扰动项的方差。

CH4多重共线性

后果/原因——如何检验——如何修正

1、后果/原因

(1)完全/不完全多重共线

X3=X1+2X2

完全多重共线

参数无法估计

非满秩矩阵

不可逆

X3=X1+X2+u

不完全多重共线性

(2)无多重共线性

模型无多重共线性,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完全或不完全的线性关系

X是满秩矩阵

可逆

Rank(X)=k

Rank(X’X)=k

从而X’X可逆(X’X)-1存在(3)多重共线原因

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

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

使用截面数据建立模型

样本数据自身原因

(4)后果

存在多重共线性时,OLS估计式仍然是BLUE(最佳线性无偏估计)

不影响无偏性

(无偏性是重复抽样的特性)

不影响有效性

(是样本现象,与无多重共线性相比方差扩大,但采用OLS估计

后,方差仍最小)

不影响一致性

2、检验

(1)两两相关系数

(充分条件)

两两相关可以推出多重共线性

反过来不一定

系数比较高,则可认为存在着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直观判断

(综合判断法)

参数联合显著性很高(通过F检验)但个别重要解释变量存在异常,t不显著,或者β为负,与经济意义违背。F检验通过,t不通过,因为方差扩大了

F是由RSS计算得出的(3)方差扩大因子

VIFj=1/(1-Rj2)

方差与VIF正相关

VIF>10

严重多重共线

Rj2是多个解释变量辅助回归确定多重可决系数

(4)逐步回归(也是修正方法)

不会有计算,但要了解过程

针对多重共线性,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修正方法,建模前要事先考虑,如果出现重要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可以考虑扩大样本容量

CH5

异方差

原因、后果——检验——修正(WLS)

异方差:被解释变量观测值的分散程度是随解释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Var(ui|Xi)=E(ui2)=σi2=σ2f(Xi)

1、原因后果

(1)

产生原因

A

模型设定误差

B

测量误差的变化

C

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异方差性在截面数据中比在时间序列数据中可能更常出现,因为同一时点不同对象的差异,一般来说会大于同一对象不同时间的差异。

(2)

后果

A

参数的OLS估计仍然具有无偏性(无偏性仅依赖零均值假定,解释变量的非随机性)

B

参数OLS估计式的方差不再是最小的,影响有效性(方差会被低估,从而夸大t统计量,t,F检验失效,区间预测会受影响,不显著的也有可能变显著)

C

不满足有效性,则也会影响一致性

2、检验(要知道判断时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检验命题统计量;辅助回归函数形式;适用条件)

原假设:同方差

备择假设:异方差

(1)

图示:简单易操作,但判断比较粗糙

(2)

GQ:Goldfeld-Quanadt戈德菲尔德-夸特检验

A

大样本,除同方差假定不成立,其余假定要满足

B

对解释变量大小排序

C

去除中间C个观测值(样本的1/5-1/4),分成两个部分

D构造F统计量,两个部分残差平方和服从卡方分布,则

F=两部分残差平方和相除(大的除以小的)~F((n-c)/2-k,(n-c)/2-k)

F>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则认为存在异方差

E

可判断是否存在异方差,不能确定是哪个变量引起

(3)

White

A

大样本,丧失较多自由度

B

做残差对常数项、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平方及其交叉乘积等所构成的辅助回归

^ei2

C

计算统计量nR2,n为样本容量,R2为辅助回归的可决系数

D

统计量服从卡方分布

nR2>卡方a(df)

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E

不仅能够检验异方差,还能判断是哪个变量引起的异方差

(4)

Arch

A

用于大样本,只对时间序列检验

B

做OLS估计,求残差,并计算残差平方序列et2,et-12….做辅助回归et2~et-12…et-p2

C

计算辅助回归可决系数R2,统计量(n-p)

R2

p是ARCH过程的阶数

D

统计量服从卡方分布

(统计量就是”Obs*R-squared”所显示的数值)

(n-p)

R2>卡方a(p)

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E

能判断是否存在异方差,但不能诊断是哪一个变量引起的(5)

Glejser

可以忽略。

要求大样本

3、修正

(1)

对模型

变换,取对数,但不能消除,只能减轻后果

(2)

WLS

(不考计算,主要掌握思想)

使残差平方和最小,在存在异方差时,方差越小的应约重视,确定回归线作用越大,反之同理。在拟合时应对较小的残差平方给予较大的权数,对较大的残差平方给予较小的权数。通常可取w=1/σi2

将权数与残差平方相乘后再求和

变换模型后剩余项u

=

ui/根号下f(Xi)

已是同方差

Var(u)=

σi2/f(Xi)=

σ2

CH6

自相关

原因/后果——检验(DW是唯一方法)——修正(从广义差分出发)

自相关:(序列相关)总体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ui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Cov(ui,uj)不为0

自相关形式:

ut=put-1+vt

(-1

一阶线性自相关

1、原因

(从时间序列出发考虑)

经济系统的惯性

经济活动滞后效应

数据处理造成的相关

蛛网现象(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受前一期价格影响而表现出的规律性)

模型设定偏误(虚假自相关,可以改变模型而消除)

2、后果

(1)违背古典假定,继续适用OLS估计参数,会产生严重后果,和异方差情形类似

(2)影响有效性,一致性;但不会影响无偏性。

(3)通常低估参数估计值的方差,t统计量被高估,夸大显著性,t检验失去意义。t、F、R2检验均不可靠,区间预测精度降低,置信区间不可靠。

3、检验

(DW是唯一方法)

(1)前提条件

A

解释变量X为非随机

B

随机误差项为一阶自回归形式

C

线性模型的解释变量中不包含之后的被解释变量

D

截距项不为零,只适用于有常数项的回归模型

E

数据序列无缺失项

(2)表达式

DW=∑

(et-et-1)2/∑et2

DW约=

2(1-^p)

|^p|<=1

所以

DW[0,4]

(3)判断

根据样本容量n,解释变量的数目k’(不含常数项)

查DW分布表,得到临界值dL,dU

0≦DW≦dL

正相关

dL

无法判断

dU

4-dU

无自相关

4-dU≦DW<4-dL

无法判断

4-dL≦DW≦4

负相关

模型中不存在滞后被解释变量,否则用得宾h检验

4、修正(广义差分)

(1)广义差分(p已知)

ut=put-1+vt

vt为白噪声,符合古典假定

vt=ut-put-1

所以△Yt=Yt-pYt-1

此时,模型中随机扰动项ut-put-1无自相关

(白噪声过程)

(2)p未知情况下,先估计p,在使用广义差分

A

科科伦-奥科特迭代法

^p=1-DW/2

利用残差et

辅助回归

et=^pet-1+vt

用第一次的估计p值进行广义差分,得到新的样本回归函数,继续辅助回归,直到两次估计的p值相差很小,或者回归所得DW统计量表明以无自相关为止。得到较高精度的估计p值后,再用广义差分对自相关修正效果较好。

B

得宾两步法

第一步:利用广义差分形式,做Yt对Yt-1、Xt、Xt-1的回归模型,用OLS估计参数,Yt-1对应的系数就是p的估计值。但是是有偏、一致的估计。

第二步:利用p的估计值,进行广义差分,再使用OLS对广义差分方程估计参数,得到无偏估计

CH7

分布滞后模型和自回归模型

分布滞后模型(仅用于时间序列)——自回归建立(数学:库伊克/经济:自适应预期、局部调整)——自回归模型估计

1、分布滞后模型(不含滞后被解释变量)

Yt=α+β0Xt+β1Xt-1+β2Xt-2+…+βsXt-s+ut

(1)

分类:有限分布滞后模型/无限分布滞后模型

(2)

乘数效应

短期乘数(即期乘数)β0

表示本期X变动一个单位对Y值的影响大小

延迟乘数(动态乘数)βi

(i=1,2…s)表示过去各时期X变动一个单位对Y值的影响大小

长期乘数(总分布乘数)∑βi

表示X变动一个单位时,包括滞后效应而形成的对Y值的总影响

Eg.问短期乘数是多少?就是问X本期的系数β0

(3)

估计(有限期滞后)

经验加权:对解释变量系数赋予一定权数,形成新的变量,再用OLS

Yt=α+β0Zt

+ut

常见类型

A递减滞后结构:远小近大,常见类型

B不变滞后结构:权数不变

C∧型滞后结构:两头小,中间大

特点:简单易行、少损失自由度、避免多重共线性干扰、参数估计一致性。设置权数主观性大。

通常多选几组权数分别估计,根据可决系数、F、t、估计标准差及DW值,选择最佳估计方程。

阿尔蒙法思想:为了消除共线性,用某种多项式来逼近滞后参数的变化结构,从而减少待估参数个数。

基本原理:在有限分布滞后模型滞后长度S已知的情况下,滞后项系数可以看成是相应滞后期i的函数。在以滞后期i为横轴,之后系数为纵轴的坐标系中,如果这些滞后系数落在一条光滑曲线上,或近似落在一条光滑曲线上,则可以由一个关于i的次数较低的m次多项式很好的逼近

阿尔蒙多项式变换

βi=α0+α1

i+α2

i2+…+αm

im

(i=0.1.2….s;

m远远

对所有βi进行变换,带回分布滞后模型,再仿照经验加权将模型改写:

Yt=α+α0

Z0t

+α1

Z

1t+α2

Z

2t+…+αm

Zmt+ut

ut满足古典假设,可以用OLS估计

m如果取得过大则达不到通过阿尔蒙多项式变换减少变量个数的目的。

特点:新模型中变量个数少于原分布滞后模型中的变量个数,自由度得到保证,一定程度上环节了多重共线性。

2、自回归模型建立——无限期滞后模型

(1)

库伊克变换

A

施加约束条件,假定滞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随滞后期i的增加按几何衰减,即滞后系数的衰减服从某公比小于1的几何级数

βi=β0λi

长期乘数β0/(1-λ)

λ为待估参数,称作分布滞后衰减率;λ越接近0,衰减速度越快;1-λ为调整速度

B将βi带入无限分布滞后模型求Yt,再将Yt滞后一期求得Yt-1

C

Yt-1同时乘以λ,求得Yt-λYt-1,变换得库伊克模型:

Yt=α(1-λ)+

β0

Xt

+λYt-1+(ut-λ

ut-1)

Yt=α*+

β0*

Xt

+β1*

Yt-1+

ut*

(一阶自回归模型)

D优点:

模型结构简化;最大限度

保证自由度;解决滞后长度难以确定的问题;缓解多重共线性

E缺陷:

假定呈几何滞后结构,某些经济变量可能不适用;

库伊克随机扰动项ut*=

ut-λ

ut-1

很有可能造成自相关;(最严重的!)

将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引入模型,不一定符合基本假设;

纯粹的数学运算结果,缺乏经济理论依据。

Eg.如果给你个模型,说是库伊克模型,根据这个提问,你要清楚:这是个无限分布滞后模型,还要知道一阶自回归与原模型的对应关系

(2)

自适应预期(解释变量)

A假定:经济活动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做预期时犯错误的程度,来修正以后每一期的预期,即按照过去预测偏差的某一比例对当前期望修正,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Xt*=

Xt-1*+

r(Xt

—Xt-1*)

=

rXt

+

(1—r)Xt-1*

B

ut*=

ut-(1—r)

ut-1

有可能产生自相关

(3)

局部调整(被解释变量)

A假定:被解释变量的实际变化仅仅是预期变化的一部分,即:

Yt—

Yt-1=δ(Yt*—

Yt-1)

δ为调整系数,代表调整速度;约接近1,表明调整到预期最佳水平速度越快

B

ut*=δ

ut

不存在自相关,可以使用OLS估计

(4)

对比

联系:库伊克、自适应预期、局部调整模型最终形式都是一阶自回归;

区别:1导出模型经济背景思想不同

库伊克:无限分布滞后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库伊克几何分布滞后假定导出

自适应:由解释变量的自适应过程得到

局部调整:对被解释变量的局部调整得到

对应的自回归形式中,由于模型的形成机理不同,而随机误差项结构不同,对模型估计带来一定影响。

eg.如果模型分析有自相关,又是由局部调整模型引起的,则是由数据本身产生的;如果是库伊克或者自适应预期模型引起的,则会存在在模型变换中产生自相关的可能。

3、自回归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1)

主要问题:

出现了随机解释变量Yt-1,而Yt-1可能与随机扰动项相关;随机扰动项可能自相关。

如果直接用OLS,估计结果是有偏的,不是一致的。

(2)解决方法:

A消除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的相关性(工具变量法);

B检验是否存在自相关(德宾h检验法)。

(3)估计——工具变量法:

进行参数估计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变量,代替回归模型中同随机扰动项存在相关性的解释变量。

满足条件:

与所代替的解释变量高度相关;与随机扰动项不相关;与其他解释变量不相关,以免多重共线。

(4)检验——德宾h检验法

A

不能再使用DW法(其不适合方程含有滞后的被解释变量)

B记忆h统计量公式:193页

Var(^β1*)表示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估计方差,s.e平方就可得到数值

C

假设:p=0时,h统计量服从正态分布,(原假设:无自相关)

对比临界值hα/2,若|h|>

hα/2,拒绝原假设,说明自回归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

D使用条件:针对大样本;可以适用任意阶的自回归模型

CH11

联立方程组模型

建立——识别——估计

1、概念及模型

(1)

联立方程模型:用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单一方程,同时去表示一个经济系统中经济变量相互联立依存性的模型,即用一个联立方程组去表现多个变量间互为因果的联立关系。

(2)

变量类型

A内生变量:变量时由模型体现的经济系统本身所决定的,随机变量。

B外生变量:在模型体现的经济系统之外给定的,非随机变量。

C前定变量:模型中滞后内生变量或更大范围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统称。

D:区别

单一方程中:前定变量一般作为解释变量;内生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

联立方程模型中:内生变量既可以做被解释变量,又可以做解释变量。

(3)

模型形式

A结构模型:根据经济行为理论或经济活动规律,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现实的经济结构关系的模型。表现变量间直接的经济联系,将某内生变量直接表示为内生变量和前定变量的函数。

BY+TX=U

B简化模型:每个内生变量都只被表示成前定变量及随机扰动项函数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在简化模型中的每个方程右端不再出现内生变量。

(可以直接做预测)

Y=TX+V

C特点和区别

结构:方程右端可能有内生变量;明确的经济意义;具有偏倚性不能直接OLS;不能直接用结够模型预测。

简化:右端不再出现内生变量,只有前定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前定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参数反映前定变量对内生变量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表现了影响乘数;可以直接进行预测。

2、识别

(1)

类型:不可识别;恰好识别;过度识别。

不可识别:某个结构方程包含所有的变量,则一定不可以识别(0系数限制)

统计形式不唯一,不可识别

不能求出简化模型的参数,不可识别

每个方程都可以识别,联立方程模型才可以识别,不包含固定方程如:Y=I+C+G

(2)

识别方法

阶条件(必要条件)

秩条件(充要条件)

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模型识别一般步骤:

定义:

K、M:模型中前定、内生变量的个数;k、m:某方程中前定、内生变量个数;

A

先用阶条件判别,如果不可识别则可做结论

判别:K-k

则不可识别

B

若判别K-k≥m-1

则说明可以识别(因为阶条件是必要条件,有可能不满足),继续用充要条件——秩条件识别

C

系数矩阵rank(A)不=M-1

或|A|=0

则不可识别,可直接做结论

D

rank(A)=M-1

则说明可以识别,再使用阶条件判别

K-k=m-1

说明模型恰好识别

K-k>m-1

说明模型过度识别

模型估计

(1)

递归模型:OLS

(2)

恰好识别方程:ILS(间接最小二乘)

A思想:先用OLS估计简化型参数,再利用简化方程和结构方程关系求解结构型参数。

(单一方程估计法,对每个方程参数逐一估计)

B

统计性质:简化型参数是一致估计

小样本时,结构型参数的估计量是有偏的(渐进无偏);

大样本时,结构型参数的估计量是一致性(渐进有效);

C

假定:结构型模型恰好识别;每个方程满足基本假定;简化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

恰好、过度识别方程:TSLS(两阶段最小二乘)

A思想:用OLS估计简化方程参数,用估计值替代结构方程中作为解释变量的内生变量,再用OLS估计结构方程参数。(单一方程估计法,对每个方程参数逐一估计)

B

统计性质:简化型参数是一致估计

小样本时,TSLS的估计量是有偏的(渐进无偏);

大样本时,TSLS的估计量是一致性(渐进有效);

C假定:结构方程可以识别;随机误差项满足基本假定;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样本容量足够大;第一段可决系数低的话,说明很大程度受随机分量决定,TSLS估计将无意义。

(4)

系统估计法

从参数估计统计性质上优于单一方程估计法;从方法复杂性和可操作性看,要麻烦。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2篇

[基本内容] 绪论内容有: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

(三)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

(四)经济法学的体系和经济法学教程的体系

[本章重点及难点] 绪论部分的学习,应以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为重点;对学界就此问题存在的分歧做全面介绍并作出评价和分析。

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

对此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层次加以阐述:

经济法学作为法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同其他法学学科一样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特定的研究对象。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经济法学的研究内容、方向和体系安排。因此,探讨和研究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法学的首要任务。

对于什么是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大体上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法律、法规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经济法律、法规,这两种观点都不足以概括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全部。

我们认为,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经济法律、法规现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现象。

二、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

经济法学的学科地位,是由经济法作为一个部门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所发挥的调整作用决定的。

经济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将其定位于法学的十四门二级学科之一。

三、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法学的发展与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研究经济法学必须重视其研究方法。

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全新的、蒙发未久的法学学科,其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对于其他传统的法学学科是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在发展中便暴露出了诸多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研究方法的落后。因此,我们在建立我国经济法学体系时,必须对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寻求一种有利于建立符合我国经济体制要求的经济法学体系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阐述时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研究方法。阐述时,应简要引述马克思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论述和评价我国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和实务,积积引导学生对经济法学的研究方向等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思考。

(二)大胆吸收西方法学流派中科学的法学研究方法。讲解时,即要全面、准确介绍西方各主

要法学流派的相关研究方法,还应对此分别给予简要地、客观地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即不偏执于崇尚西方法学流派的研究方法,又不盲目否定或轻视我们很多传统但却必须的法学研究方法。

(三)把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引进法学研究领域。应简要阐明系统工程学的含义及相关理论原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研讨热情,扩展其研讨视野。

(四)遵循适合性与移植性、实证性与假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简要阐述适合性与移植性、实证性与假设性等概念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冲破法学禁区,积极置身于经济法学理论的学习和探索之中。

四、经济法学教程的体系

对此问题,仅从以下方面简要作以说明: 经济法学的体系通常是指经济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组成部分依其内在的规律性所进行的排到 与组合。经济法学教程的体系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以易教和易学为目的,对经济法学体系所作的融通。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

第一章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旨在使学生对经济法产生直观的认识。教学中应通过对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介绍,以及对经济法概念诸说的分析介绍,阐明经济法概念应有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阐明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诸方面原因,并总结出有规律性结论。

学习本章时,应了解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情况,熟悉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以后的新诸说,主要了解和掌握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各因素分析。

[主要内容] 本章共分二节。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经济法产生发展的轨迹和一般规律

[本章重点及难点] 本章教学中应侧重于突出经济法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并依此分析和总结经济法作为法的一个部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法概念的由来

(一)摩莱里对经济法概念的最初提出

1755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在他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经济法”这个概念。这是“经济法”最早的语源。

摩莱里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产品分配上的弊端,提出运用“经济法”(也称分配法)来调整社会分配关系。摩莱里所谓的“经济法”仅限于分配领域,但已经含有国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思想主张。

(二)德萨米对经济法概念的使用

1843年,法国的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在他的《公有法典》一书中再次使用了“ 经济法”的概念。

德萨米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摩莱里的经济法律思想,并有自己的创见。德萨米主张的“经济法”也主要是对社会分配关系的调整。与摩莱里一样,他的“经济法 ” 主张包含了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思想,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法律设想,当时并没有这类立法实践。

(三)蒲鲁东关于经济法概念的认识

蒲鲁东在他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说“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 ”。蒲鲁东提出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政治法和民法调整不了的经济关系。他列举的十大经济范围所表现的社会关系,并非政治法和民法所能全部调整的,这就是经济法的调整范畴。

(四)赫德曼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

赫德曼于1916年的《经济学字典》中使用过“经济法”概念。他认为经济法是经济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他将有关保护、监督卡特尔的法律称为经济法。赫德曼关于经济法概念的认识,尚不具有严格的科学的含义,但已经是对现实经济法律制度制的概括。这时,现代意义上经济法概念基本形成。

二、经济法概念发展及有关经济法流派的界说

(一)西方国家经济法概念的学说

简要介绍德国、日本经济法概念发展及其不同的主张。

1、德国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学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恢复时期,德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的法令,引起了德国法学家们的注意,他们在对经济法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法概念认识,主要包括:(1)集成说;(2)对象说;(3)机能说;(4)世界观说;(5)方法论说。

2、日本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学说

日本与德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其经济法研究深受德国影响。二战前有三种观点:(1)对象说;(2)否定说;(3)经济统制法说。

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法概念界定比较多:(1)规制垄断为中心的经济从属关系法说(正田彬);(2)规范市场支配法说(丹宗);(3)维护经济体制说(今村);(4)适应社会协调性要求法说(金泽);(5)经济统制法说(高田)等等。

(二)前苏联关于经济法概念的学说

简要介绍这几种观点:(1)两成分法;(2)战前经济法;(3)战后经济法;(4)综合部门法;(5)经济—行政法。

(三)中国经济法概念学说

侧重于介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的新诸说。

1、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已前的经济法旧学说。结合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注重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流派关于经济法概念的认识:(1)纵横经济法说;(2)综合经济法说;(3)经济行政法说;(4)纵向经济法说;(5)学科经济法说。

****年以后,又出现了管理协作关系说和密切联系关系说。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新诸说。主要有:(1)新经济行政法说;(2)经济协调关系说;(3)平衡、协调结合说;(4)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关系说;(5)国家需要干预说;(6)国家经济管理关系说;(7)行政隶属经济关系说。

第二节 经济法产生发展的轨迹和一般规律

本节介绍经济法作为部门法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以及未来趋势分析。主要对经济法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有规律性的结论。

一、经济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阐述时,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环境描述入手,介绍资本主义发展中各阶段的经济立法特点,特别是经济法的立法情况。运用历史考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出现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助于学生对经济法产生直观的认识。

二、我国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介绍我国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并分析不同阶段经济法立法的特点。

三、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各因素分析

应主要从几下方面予以阐述和分析:

(一)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原因

从经济角度考察,可以认为,社会大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法的产生。

(二)经济发展产生与发展的政治原因

从政治角度去考察,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导致了经济法兴起的客观必然性。

(三)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法律文化原因

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去考察,人们渴望以法治化国家为其生存空间的心理,促进了经济法的兴起。

(四)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法学原因

从部门法作用的角度去考察,行政法和民法难以解决现实经济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为经济法的兴起提供了可能。

(五)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原因

从理论角度去考察,经济学和法学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产生并占主导地位,加速了经济法的兴起。

四、经济法发展的前景展望

对经济法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非常重视对市场秩序的规制,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出现了二者并重的趋势。

存货期末计量核算方法 第3篇

关键词:期末计量,可变现净值,成本,账务处理

国家出台的会计方面的规定中对存货也有明确的规定, 存货必须要根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的价值来恒定, 当存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 就可以根据成本计量;当存货的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 就可以根据可变现净值计量。存货通常都很多样化, 所以详细的计量也需要结合不同的存货价值来计算。

1 存货的定义

我们国家在存货准则中对存货的意义跟国际相比较, 并不是很详细, 它主要是针对产成品、商品和产品等进行了举例说明, 这样做虽然使存货的含义在严密程度上有一定的缺乏, 但是却在理解上和操作上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企业单位一般在开发生产运营时都需要具有部分的可销售产品、处于生产中的产品, 还有就是在生产时消耗掉的材料、物品等。

2 存货期末计量核算的分类

在存货准则中对期末计量有着明确的规定, 存货在会计期末必须根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两个来决定, 从中选用低的一方来进行计算。企业单位通过以估计出的销售价钱减掉加工中所需的成本和销售中的费用以及税务金额来计算出净值, 在判断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 要明确实物存储情况, 要很好对其成本实行正确决算。存货的成本计量一定要以真实可靠的证明为原则, 而且具有考证性能, 一旦存货的成本计量准确性不足, 那么它就不在存货范围之内, 同时还需要要注意实物和相关证明, 还要注意其存有货物的原因, 以及自年度资产负债表的日期到财务方面的报告核准日期之中所作出的安排和决定等。

存货准则里所规定的可变现净值在决定时要了解存有货物的原因最为主要。存货原因的差异导致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手法也有很大的差异, 而这也就使存货期末计量的账务管理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 我们在做整理的时候可以把期末计量的审核计算大体分成两种:第一, 是具有用来销售的存货, 例如商品、产品和出售时所需的材料等;这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用存货自身估算的价值减去估算的销售金额以及税务金额得来的。第二, 是把加工制造时所消耗掉的, 例如正在进行制造的产品和生产产品的材料库存等。这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用存货所制造出的完成品的大概金额减去工程结束之后所要用到的成本和相关出售金额以及税务金额最终得出的。上面所讲的两种存货的计算测量手法不光是在操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它们之间的解决原则上也是不同的。而这之中材料种类的存货在进行期末计量核算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效果最为突出。

3 存货期末计量核算

3.1 第一类, 具有用来销售的存货, 如商品、产成品及用于出售的材料等; (下面是针对这种存货举例说明) 。

正确核算流程:

决定这种存货本身的可变现净值。用该存货可变现净值跟它的成本相对比, 明确存货期末计量的价值。对所涉及到的存货在账务上做出管理。

3.2 实际操作举例说明

例1:在2004年12月1日a企业随着市场动向决定从此截止制作b商品, 为了想要很好降低损失, 把原材料中生产b商品的外购c材料全部卖出, 2004年12月31日库存的c材料账面价值80000元, 总吨数100吨, 而市场售价是780元/吨, 中间的销售金额和税务金额大约为4000元。核算出c材料的期末价值以及相关的账务处理。

第一, 明确c材料的可变现净值=780元/吨100吨-4000元=74000元

第二, 可变现净值和成本相对比明确c材料的期末价值可变现净值为 (74000元) 成本为 (80000元) , 可变现净值应该计价为74000元。

第三, 计算应当计提的存货下跌准备数额, 针对账务处理应当计提的下跌准备数额=80000-74000=6000元

借方:管理金额6000

贷方:存货下跌准备金额6000

(说明:因为例子中的c材料是卖出的, 所以明确可变现净值时选择的计量方案是材料在市场中所处的销售价钱。)

3.3 第二类, 把处于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消耗的, 比如正在进行加工制作的产品、为制造产品而库存的材料等。

(下面是以生产产品而库存的材料为例子)

基本核算步骤

确定以这种存货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把这种存货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与最终成品的成本相比较, 确定此种存货期末计量的价值标准。 (初步判别这种存货是按照可变现净值还是按照成本计量。) 计算此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并明确其期末计量价值。进行相应的帐务处理。

3.4 核算举例说明

第一种情况:如果用此种存货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最终产品成本, 则此种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因为在此情况表明此种存货并没发生跌价, 所以不论此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高于还是低于其本身的成本, 均以其成本作为其期末计量的价值。

例2:2002年12月31日A公司库存原材料中专门用于生产B种产品的外购C种材料的帐面价值 (成本) 为80000元, 数量100吨, 另据市场调查, C种材料的市场单位售价为790元/吨, 假设不发生其他购买费用。用C材料生产的B种产品的售价为220000元, 生产成本为190000元, 将C材料加工成B种产品尚需投入110000元, 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10000元, 确定c材料的期末价值并进行相应的帐务处理。

第一步确定C材料所生产的B产品的可变现净值

B产品的可变现净值=220000元一10000元=210000元

第二步将B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与其成本进行比较

B产品的可变现净值210000元>其成本190000元, 即c材料生产的B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 c材料应当按成本计价。虽然例中c材料的帐面价值 (成本) 已高于市场价格, 也按成本80000元作为其期末价值, 不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第三步不需要进行帐务处理。

第二种情况:如果用此种存货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低于最终产品的成本, 且此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本身的成本, 则此种存货的期末价值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用此种存货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低于最终产品的成本, 但此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本身的成本, 则此种存货的期末价值应当按照成本而非可变现净值来计量, 笔者之所以这样分析是因为不能违背“谨慎性原则”, 同时帐务处理时“存货的跌价准备”也不能为负数。

根据上述所说的例子, 能够了解到, 第一种存货的期末计量的核算 (其中包含因出售所存储的材料) , 在明确可变现净值的情况下, 只要把存货本身的可变现净值和它的成本相比较, 然后确认出用不用对账务做一定的处理。第二种存货的期末计量的核算, 通常是先要对这种存货所制作的完成品的可变现净值跟成品最后所得金额进行对比, 从而在初阶确认这种存货期末是要根据可变现净值还是要根据最后所得金额来进行计算。假如说根据推算得出的结论是以成本计量的话, 那么不管这种存货的成本是高还是低, 它的可变现净值都按照成本来计量;假如说根据初阶的推算得出的结论是以可变现净值计量的话, 那么就还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入推断, 推断出这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不是比这种存货的成本低。因为这种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必须是在低于这种存货的成本下才能够选择可变现净值来进行计量, 并且对账务做出相应的处理, 不然这种存货也必须是选择成本计量的。

参考文献

计量史学试题复习策略 第4篇

一、2014年高考历史计量史学试题总览

计量史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放在定量分析的可靠基础之上,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能避免随意性判断,从而使历史研究更为科学。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定性分析。传统史学定性分析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用一种相对模糊的语言来解释历史,而在影响历史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很多都是可以用计量的方法来精确度量的,如规模、程度、比较、变化等因素。即便是某些难以度量的因素,如思想、观念等抽象因素,也可以通过其他可度量因素间接地度量出来。将历史因素数量化,并运用统计学和数学公式进行严谨的分析,可以使历史学家更为精确、更为科学地解释历史,这就是运用计量史学的意义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计量史学弥补了传统史学的不足,成为了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入了大量的计量史学相关内容,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试题举例及其解答方法

综观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以下几类计量史学试题最为典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近几年此种类型试题的命制状况。

1.柱状图型。

例1.(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西式教育发展)。

【解题指导】此题是计量史学在历史考题中的典型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做到“三看”,即看时间、看变化、看趋势。

【解析】1905年清政府在全国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A项错误;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并不能体现“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兴起,B项错误;1929年至1936年这一时间段的数据变化趋势是上升的,说明自然科学课程比重在增加,可以佐证C项说法,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在经济上重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教育上重视科学教育,C项正确;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并不能说明其间轻视人文教育,D项错误。

【答案】C

2.曲线图型。

例2.(2014年高考安徽卷文综)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中国加入多边国际公约的情况(1949—2005年)

(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考点】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解题指导】这类试题时效性强、新颖度高;试题取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一般以经济史统计资料为主体;统计数据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其中表格形式最为常见,同时也有坐标图、结构图等其他形式;主要考查历史事物的数据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数据关系(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联系、相关性)、数据成因(形成数据特点、数据关系的成因)。

【解析】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而题中H值出现的年份是2001年,A项错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是在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允许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时间与图中“2001年”不相符,B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项正确;2011年,中国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间与图中“2001年”不符,D项错误。

【答案】C

3.图表型。

例3.(2014年高考福建卷文综)下表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题指导】①“三看”:一是看表头及其出处,确定图表总体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二是看图表中的项目,根据题干设问,阅读图表;三是看图表中的数据,综合分析图表中的有效信息,与已经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联系。②“两注意”:一是注意图表数据呈现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提取信息时应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取信息;二是注意历史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内容类别,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解析】从图表数据可以看出,1996年与1980年相比,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不断增加,这说明国际贸易总体发展较快,A项错误;1996年与1980年相比,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都在增加,这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加强,B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不断增强,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没有反映各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情况,D项错误。

【答案】B

三、备考启示和指导

1.做到融会贯通,既要“串联”,也要“并联”。方兴未艾的历史命题之“三新”(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潮流、历史研究的史学解读多元化趋势等,促使我们在平常的复习和备考中重视培养运用多元史观观察和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当前高考试题的考查形式,采用“串联”和“并联”的方式对史观进行集中培养。“串联”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呈现不同的材料,运用同一个史观去解读这些材料;“并联”则是指围绕一段史料或一个历史现象,尝试用不同史观,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这样就可以在比较中深刻理解不同史观的内涵,进而灵活运用。

2.处理好方法和知识的关系。在中学历史学习中,不能抛开历史知识来单纯地学习史学方法,要把方法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对史学方法,还是对解题方法的学习,都要以知识为载体。

3.持续学习史学方法。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学习和运用史学方法,不能把史学方法的掌握寄托在一两次的专题讲座或练习测试中,这样才能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5篇

消息:是一种以简洁的文字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主要、最基本、最常用的新闻体裁,它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主标题:又称正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它的作用在于点名消息中的主要事实观点,文字十分简洁。副标题:又包括隐题副题两类,引题位于主题之上,引导说明烘托渲染,副题位于主题之下补充解释

实标题:实标重在叙事,着重具体体现新闻事实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等新闻要素,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主要事实是什么,属题材型标题。

虚标题:重在说理说情着重揭示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道理、思想精神等,让人明白新闻事实的意义价值,属主体型标题

消息头:在导语的开头,一般会出现一些介绍语,说明消息的来源,消息的规格以及消息有关的时空顺序。导语:是新闻中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来表述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具有吸引力的开头。

消息主体:又称新闻躯干,是指消息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也就是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新闻背景:是指与新闻主体事实相关的能够说明新闻主体事实的历史状况、社会环境、政治原因、地理特征、人物经历、科学知识、基本数字的必要材料。

背景新闻:以新闻的形式出现,以过去的相关事实作为新闻背景材料而编发的报道,这类消息一班不单独发表,主要是配合重大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活动,向受众提供有关事件或者人物的背景资料,也有人称其为资料性新闻。

叙述型导语:提要型导语,他采用叙述手法概括新闻主要内容,开门见山,尽可能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突出新闻事件的兴奋点。

描写型导语:以具体的描写开头或从现场场景、气氛写起,或用典型情节细节作为引子,抓住这些富有特殊意义或者具有个性的场景或情节,进行简洁而有特点的描绘。

提问型导语:在新闻的开头提出某个尖锐或受众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受众的思考或沉思

串联型导语:广播电视特有的一种导语类型,它在一则新闻与另一则新闻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比较重要的随后安排,再次的再向后排,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就是一个倒金字塔的形式,用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严肃新闻。

时间顺序结构:这一结构的文字稿完全自热的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发生在最前的表述在前,发生在后的表述在后,事件的开头就是新闻的开头,事件的结束就是新闻的结束。

悬念式结构:在新闻的开头设置悬念,在主体部分层层解开谜团,即为悬念式结构。运用自然,掌握好解开谜底的时期,不能故弄玄虚。

消息的结尾:指消息的结尾部分,即在主体之外的全文的最后一段或者最后一句话。

简讯:又称简明新闻、短讯、新闻简报。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人们关心的和有兴趣了解的事物做简明扼要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的报道现实生活中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人物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类型

事件通讯: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这种通讯重点在于记述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对完整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工作通讯: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新趋势的通讯类型。风貌通讯:又称旅行通讯,概貌通讯,记地通讯它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类型。通讯结构:指在一篇通讯中,内容的层次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方式,是通讯的外在形式。

纵式结构:单线条过程连接法,即按单纯的时间、物发展顺序、作者对所报道事物的认识发展顺序采访过程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横式结构:按照空间按变换或者事件性质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这种结构是以相关联的系列典型事实的组合来安排层次的写作方式。

深度报道:西方新闻学对深度报道的概括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新闻学大辞典》中给出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式报道新闻的方式。连续深度报道:指那些在一段时间内就某一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件而写成的一系列的报道总和

系列深度报道:从不同侧面报道一件已经发生过的重大新闻事件,它是因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或者报道内容复杂而不得不分成若干篇进行连载报道。

整合报道:将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报道及相关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进行透视的一种报道方式。

简答

标题的作用

引导阅读、点睛作用、帮助记忆

标题制作要求

1. 题文相符(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2. 突出精华:将新闻中的精彩部分作为标题的写作内容

3. 言简意明

(1)善于省略(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三,省略消息来源;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

(2)锤炼语言

4.易读易懂

5.生动活泼(巧用比喻比拟等有助于标题的生动;巧用引用仿拟等使标题简练有情趣;巧用对偶对比排比等,有助于标题的鲜明性与生动性;巧用双关反语等有助于标题思想内涵和感情色彩的增加:还可以巧用动词,使标题鲜活。)导语的作用

以经济的笔墨反映新闻的要点和轮廓;一语定意,为整个新闻报道定下基调,突出写作中心主线;唤起受众注意,激发受众阅读兴趣。

导语写作基本要求

突出最主要的新闻要素(一些并不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找出一个距离现在较近的新闻报道点,写入导语,然后再交代以前的新闻事实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导语中必须要有新闻要素且每一个新闻要素的意义必须完整,能够传递基本信息),用词简洁(突出吸引人的要素,隐藏部分要素,达到简洁的效果)

设置悬念或突出生动形象的事实,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设置悬念:通过违背常理的事实、富有趣味性的事实、与众不同的细节制造悬念)(突出生动形象的方法:描写人物形态、突出场景、同时交代场景和人物动作神态)

主体功能:1.对于全要素的导语,消息主体的作用是对导语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阐发。2.对于部分要素导语,其作用还有补充新的事实要素。

主体写作要求:1.围绕导语,紧扣主题;2.叙事要生动,以保持受众的阅读兴趣(内容上,提供受众预知信息;多种表现手法交叉运用)3.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

消息的结尾(评论式结尾、悬念式结尾、背景式结尾、警告式结尾、提问式结尾、呼吁式结尾、希望式结尾、自然式结尾)注意:简洁精炼不冗长;有滋有味切忌空泛;紧扣新闻事实,紧扣主题。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3.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有文采。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

风貌写作的基本要求:1.抓住特点,突出“新”和“变”。2.善于对比和衬托3.丰富知识,增添趣味。4.叙论结合,情景交融。

深度报道:特征:深刻性(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对事实全面,系统,深入挖掘;题材具有深刻重大的现实意义。)广泛性(题材面的广泛性;受众面的广泛性;影响力的广泛性)整合性(报道理念的整合;媒介之间的整合;媒介内部的整合)发展趋势:1.向全景化方向靠拢(相关新闻背景全景化;新闻主体的全景化)2.沿全程化方向发展(事件本身的全程化;事件走向的全程化)3.全知化趋势日显(相关知识的解释说明;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觉的有机结合)分类:根据每篇性质和组合方式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一根据每篇深度报道的性质可将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其二根据多篇报道的不同组合方式划分可分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整合报道。

加入新闻背景应注意问题:1.少而精,防止其喧宾夺主(围绕主题选择背景材料;对于众所周知的背景材料加以省略)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6篇

一、小说 鲁迅

开中国现代文学短篇小说先河,开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先河。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阿Q正传》--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收于《呐喊》。辛亥革命时期落后、不觉醒的下层农民形象。

《伤逝》--鲁迅唯一一篇爱情小说。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和破坏者。男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①封建社会的阻挠和压制;②主人公思想的局限和性格缺陷(子君;不思进取;涓生;软弱、自私。--反抗不彻底。

艺术特色:①浓郁的抒情色彩,诗一般的语言。(长定语,慢节奏,排比,顶真;②细腻的细节描写(动作神志、精神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有鲁迅爱情观的渗入,反思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如何获得个人幸福。

叶绍均

改名秉臣,后改名叶圣陶(圣人陶钧万物

1921年,和郑振铎、茅盾创建文学研究会,创作态度是现实主义的,主题”为人生“。

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童话集《稻草人》

长篇小说《倪焕之》(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和心灵变迁史:奋斗-追求-幻灭-觉悟现代文学史上的刚鼎之作。

散文集《脚步集》 《潘先生在难中》

内容及背景:战乱中伪君子的灰色逃难之旅,以江浙军阀战乱为背景,表现了当时的小知识分子是如何保身,突出了潘先生自私、虚伪的伪君子形象。

艺术特色:①细腻的心理描摹;②通过细节和动作来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挤火车,二喊黄包车。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潘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小知识分子、伪君子、自私、虚伪、处事圆滑、精于钻营、苟且偷生。①精于算计②苟且偷生③自私 作者对其“怒其阿谀,哀其无奈” 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1921年,与郭沫若、张资平等成立”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类似浪漫主义。

《沉沦》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小说带有”自叙传“色彩,是一种率真、直放的表现。

创作背景:①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性的苦闷,对国家懦弱的一种悲哀。②时代特征:五四后人的觉醒催化性的觉醒,压抑得不到爆发,从而选择用创作来暴露个人苦闷。③日本”私小说“的影响,英国感伤主义的文学思潮--用文字、艺术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感伤,波及到日本,产生”私小说“。

私小说:①追求作家生活与作品的合一性,强调再现作家生活经历;②内心直露的描写;

③冷寂、忧郁、感伤的特征,主要写作家的私生活(性苦闷、官能的刺激。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研会,为人生而艺术。开长篇小说先河。《子夜》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艺术特色:①构思宏大②性格塑造的典型形象性③细节的描写刻画,营造出艺术真实性。

巴金

原名李尧棠,擅长通过描写一个大家族史来揭露抨击黑暗的现实社会。长篇小说《灭亡》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晚年作品《憩园》《寒夜》 《家》的艺术特色: ①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②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波折的情感描摹;③结构上借用《红楼梦》的艺术手法;④浓郁的抒情色彩

思想内容:①封建社会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中严酷的专制家长制——通过梅、瑞珏、鸣凤三位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②五四前后青年一代的觉醒——通过觉慧的反抗体现青年男女对封建社会的反抗、控诉;③封建制的衰落——通过高老太爷的死来暗喻,类似红楼梦,封建大家族的没落。

老舍

原名舒庆春,作品多以”俗文化“角度来反映市民生活,具有浓郁的京味儿。作品有《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讲述了农村青年到大城市寻梦,被大城市玷污的故事。艺术特色:京味十足①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②风格上,平民的庸常生活;③语言上多用调侃。

解析:①社会学角度:控诉了当时吃人社会的不公、黑暗

②文化学角度:城市和人性间的关系,城市文明中的丑陋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③哲学角度:人和命运的关系,命运对人的捉弄,人在命运面前是苍白无力的。祥子形象分析:由单纯、质朴变为沉沦、腐化、堕落,由拥有美好的理想到一切理想的破灭。祥子自身缺陷在于他的反抗是无意识的,并在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开始向社会妥协,并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文化心态——”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也正是作者所批判的。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

小说《鸭子》《八骏图》《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边城》怀旧小说,描写富于诗情画意的湘西世界中人物的善良,追

寻一种遗失的美好。“我要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种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我想把我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作品展现了一种信守灵魂深处最为本真的纯洁的人生形式,主人公翠翠是美和善的化身,浑然天成的意境,质朴清新的语言,冲淡了故事的悲剧感。基调:梦一般的唯美、飘渺,桃花源式的美梦与淡淡的忧伤结合在一起。

钱锺书

字默存,号槐聚。忧生伤世的精神状态,调侃的戏谑的挖苦讽刺。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

《围城》:讽刺小说,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讽刺特征:①俯察式的讽刺,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②妙语迭出的语言,比喻新颖、幽默。

张爱玲

原名张煐,第一部作品《摩登红楼梦》散文集《流言》小说集《传奇》代表作《半生缘》《小团圆》

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被黄金之锁勒死的女性。原欲被禁锢,人性扭曲,导致性格异化,恋子妒女,揭露了生活在男权社会下女性悲惨的普遍命运。

二、散文: 林语堂:俗作文如说话

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语堂。

英文作品:散文集:《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散文创作:幽默达观

小品文:(1创作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2创作宗旨:“语而不论”,即陈述而不进行深度探讨,”圣人语而不论,智者论而不辩“,推崇语言上浅白直畅,篇幅上短小的语录体。

(3创作文风:幽默的文风,恣肆的语言。嬉皮士的调侃,不避俗字。

论语派:中国三十年代出现的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林语堂,主要刊物《语丝》《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主要刊登幽默、闲适、性灵的小品文。

早期针砭时弊,以幽默的态度诠释作家的现实观,后期流于油腔滑调,关注自我。周作人

总体特色:平淡冲和。”闲适风“一派作家。语言:如水平淡,如风自然

①白话文:清新淡雅,如话家常。(对晚明小品文的继承,抒发性 灵,注重内心世界

②散文:杂感《祖先崇拜》《沉默》《碰伤》;小品文《乌篷船》《故 乡的野菜》《苦雨》;书牍札记《我的杂学》

③散文集《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 梁实秋雅说话如作文

原名梁治华,梁秋实,字实秋,号均默。杂文集《骂人的艺术》散文集《雅舍小品》 朱自清女子的多愁善感 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

与俞平伯一起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第一个诗歌的刊物《诗》月刊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代表诗集《雪朝》

文艺评论《经典常谈》《国文教学》《诗言志辩》《新诗杂话》 散文创作分类:①描述社会,抨击现实 ②描写家庭生活和个人关系《背影》 ③描绘自然景色,借景抒情《荷塘月色》 俞平伯士大夫的旷达男子的阳刚之气

三、诗歌 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诗集《女神》:自由主义豪放的诗风;浪漫。

①宏阔的空间感(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莎士比亚浓郁的激情, 惠特曼自由体诗的影响;②对永恒事物热情的赞美;③强烈地自我崇拜。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先风。

学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甲骨文四堂之一”。冯至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德语诗人,被鲁迅称作“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作《我是一条小河》。

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集》。

独步诗坛的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寺马之前》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章法整饬语言精美

闻一多

理性节制情感,建立新诗的格律化,与徐志摩开创”新月派“,又名”新格律诗派“。其诗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成员:闻一多、徐志摩、朱缃等,创办”新月书店“、”新月月刊“,前期理论--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带着镣铐的跳舞②诗的形式上格律化的主张,并提出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格律诗作的代表作《死水》:音节的排列有规律;辞藻追求强烈地视觉冲击和画面感;节的匀称、句的均齐。太刻意求工,追求雕琢之感,反倒显得不自然和呆板;后期加入新成员:陈梦家、卞之琳等,后期理论--健康、尊严,坚持贵族化的“纯诗”立场,抒情方式上接近现

代派,坚持超功利文学。诗集

《红烛》--自由体诗,受西方文化思潮唯美主义诗风影响;反对帝国主义的主题。

《死水》--新格律诗,在颓废的情感中表达诗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徐志摩 空灵飘逸的诗风。爱、美、自由三个词贯穿他的一生。

《再别康桥》的思想内涵——释放内心美丽的忧愁和伤痛,对母校分别的惆怅和与恋人分别得淡淡忧愁。

《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①音乐美。参差中有整齐,整齐中有变化,首尾呼应,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形式上共7节,每节4行,每行6-8字;诗节上的平行台阶--

1、3句短,2、4句长,押韵在2、4,这是新格律诗对传统旧格律诗的继承

②意境美。舒缓、轻柔、情思绵邈,小夜曲一般的手法和意象组合,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语言美。继承古典格律诗的优美、典雅,发扬新诗优点--明白晓畅,祥云流水般的自然。

李金发

《弃妇》象征主义诗作。美术出身使他的诗作具有极强的色彩感和画面感。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先驱 戴望舒

原名戴梦鸥,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集大成者 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诗稿》《望舒草》

四、戏剧 戏剧的定义——

①广义:(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心是演员的表演,又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

②狭义:(作为文学的戏剧与小说、诗歌、散文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通常所说的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戏剧的分类: ①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等等。

②结构:独幕剧、多幕剧。

③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④情节主题:悲剧、戏剧、悲喜剧(正剧。郭沫若

《卓文君》在历史的基础上,对卓文君注入了时代精神。他笔下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蔡文姬、王昭君。曹禺

《雷雨》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现代剧 《雷雨》的艺术特色: ①结构精巧。对西方“三一律”的运用相当成功。将三十年前的恩怨

在同一地点在一天之内爆发完结。②强烈的戏剧性。戏剧冲突显著,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 格,剧本虽然只写了一天内发生的事情,但由于它善于把“过去情节” 的展现与“现在情节”的推进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炼出紧张激烈 的戏剧冲突。打破传统戏剧写法,直入高潮。③典型细节。如通过周朴园逼繁漪吃药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出封建 大家长的专制和蛮横。④语言个性化。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突显人物个性。富有 抒情性、隐含性和动作性。《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周朴园:自私残酷的资本家,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他出身于封建家庭,到德国留过学,但又尊崇旧道德。是一个渗 透着浓厚的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外,周朴园是拥有巨额资产的资本家。他依靠掠夺、压榨劳动 人民血汗来积累财富。他曾为了掠取高额利润,故意制造哈尔滨的江 堤出险,他在矿上指使警察开枪,屠杀罢工的工人。这些集中体现了 周朴园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剥削者。在他的资产阶级家庭里,他所要求的正是封建的“秩序”。他君 临一切,如同一个暴君,为了显示自己的封建家长威严,他的意见就 成了法律。

他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物品一样来摆布,哪怕是吃药这样的 小事,蘩漪也不能自己作主,必须得服从他的命令。周朴园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又给自己披上一件伪善的外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精选6篇)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1篇计量经济学复习笔记CH1导论1、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已经是最后一篇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