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1篇
在六备中有老师就《夏日绝句》中哪句是爱国的诗句展开讨论,我心痒痒禁不住也加入了进来但觉得还是不过瘾,索性自己也发一贴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上课一般不看教参,自己研读文本再参考一下网上的教学心得,梳理后完成自己的教案以及学生的学案,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前两句是作者的人生观或者叫人生态度。而后者以借怀念项羽来鞭挞国家,从侧面来爱国,因为在古代劝解人,特别是劝君王不能直劝,而应该智劝,如六年级课文《螳螂捕蝉》一文就是最后的佐证。
但我们的教参上说是前两句是爱国,后两句是对国家的愤恨不满,对政府的腐败不满。
这个我没有注意,我一直认为不要拘泥在教参上,为教参是瞻,在我们毕业模拟考试中就有这样一题,而我平时讲的就是后一句,大家都是我的这个不对,一边改卷我一边“狡辩”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但大家一致说要听教参的,不可否认前两句有爱国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人生观,而后两句才是从侧面表达自己的一腔爱国之心,但又不敢言明,这也印证了李清照的诗歌风格,欲说还休,留有余地,回味无穷,耐人寻味。也同样给读者一种阅读的期待,以及更多的思考。
我在这儿并不是为了我班的孩子在考试中由于我自己的“失误”在狡辩,也不是计较这个分数,我是想得到一个正确的对待诗歌,对待诗人的认识,让孩子明白什么叫智劝,什么叫欲说还休。
[也谈《夏日绝句》(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2篇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句一景,声形色,近景、远景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开阔生动的画卷。描写有动有静,鸣啼的黄莺,飞翔的白鹭是动景,千年积雪,停泊行舟是静景,动静相间,和谐完美。这明快开朗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欢快激扬的思想感情。全诗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通过昨天的背古诗比赛,老师知道了我们班的同学们最拿手的就是——背古诗,很多同学一口气背诵了好几首古诗呢!今天,老师就请来一位被尊为“诗圣”的大诗人,你们能叫出他的名字吗?(出示杜甫图片)
2、学生介绍杜甫。
3、老师小结。(杜甫是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原来学过杜甫写的古诗吗?
5、那请同学来背一背。同学们记性真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绝句》
二、自主合作,识记巩固
请大家默读古诗《绝句》,参照助学单完成3道题。展示:
2、熟识字词,组长组织检查同组学生的识字。杜绝鸣叫包含停泊柳树门窗山岭吴国
3、完成助学单第3题。<<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三、品词析句,积累运用
1、自由默读古诗,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诗句。(1)、小组交流讨论。(2)、汇报交流情况。
2、课件出示一二句
(1)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春天)
(2)你能从这两句话中找到描写色彩的词吗?(黄、翠、白、青)
3、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文字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我们试着用最美的语言来读一读吧!
4、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你们能不能背下来呢?指名背,齐背。
5、课件出示后两句。
(1)老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千秋”、“含”。
千秋雪”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用了“含”字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
(2)“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
8、诗人看到远处的雪山和门前这么多的木船,心情会是怎样的?
(欢快、愉悦、舒畅)
9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古诗吧。
10、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四、以例悟法拓展阅读
1、借助助学单,默读文章
现在就让我们来默读主题丛书107页《鸟鸣涧》 助学单(1)、思:
思考《鸟鸣涧》中描写了什么景物?(2)、记:
鸣叫山涧桂花空闲夜晚安静惊吓时刻(3)、品:
品读让你感受深刻的诗句。(4)、感:
读了《鸟鸣涧》你有什么感受?
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一会小组汇报。
2、小组展示
五、布置作业:
默读主题丛书《天净沙·秋思》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困惑?
七、小结
这节课你们表现很好,学习很积极,让我看到了你们的成长、听到了你们动听的读书声,谢谢你们的精彩展示!下课!
板书《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助学单
1、思:
本首古诗表达了什么内容?
2、记:
杜绝鸣叫包含停泊柳树门窗山岭吴国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3篇
( 学生读懂诗意之后, 师生交流)
师:读着这样的诗句, 感受着如此美景, 你能猜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 (愉快)
师补充介绍背景:在杜甫43岁的时候, 唐朝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动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在这期间, 老百姓们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杜甫也被迫离开草堂。这首诗写于八年之后他重回草堂之时。
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生读)
师:同样的景色, 在战争时期, 诗人又会怎么样来描写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乱中诗人笔下的花鸟。
师出示《春望》前半首:“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师范读, 让学生说说感受。再分男女生对比读这一悲一喜两首诗, 进而感受《绝句》中作者愉快的心情。
师:经历过那样的凄凉, 当听到战乱结束、可以重回故园时, 杜甫一家是怎样的心情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范读, 生齐读, 感受重回家园时的欣喜与激动。师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课堂上, 学生通过与《春望》一诗的对比, 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写《绝句》时的畅快心情。同时,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学生也很容易地读懂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当学生用深沉的语调朗读《春望》中的诗句时, 课堂上出现了小小的高潮。一位教师在课后这样点评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吃透了文本, 用二年级学生能接受的语言, 简介了安史之乱, 站在时代背景的高度, 又用《春望》进行对比烘托, 令人豁然开朗, 原来杜甫写的《绝句》不简单。在凄凉的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下, 教师范读《春望》之悲, 就是为了突出《绝句》之喜, 使悲者愈悲, 喜者愈喜, 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课堂上出现了高潮。这种文学上的写作手法, 被执教教师很好地借鉴到教学方法之中, 值得大家学习。”
【启发与思考】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 教师用到了三首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绝句》。这三者是有关联的。安史之乱中, 诗人漂泊流离、报国无望, 甚至被叛军俘获, 于是写下了《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而当他听到叛乱被平定的消息后, 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现实主义诗人居然写出了比李白还要豪迈的诗句, 这种喜悦兴奋之情可见一斑。终于回到草堂了, 诗人一口气写下了四首“绝句”, 我们学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古诗的串联看似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古诗并不少, 教师应做有心人, 将古诗分分类, 串串教, 带领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古诗。
1. 景物关联
同一景物, 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 站在不同的角度, 便有不一样的作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或对比鉴赏, 或补充拓展, 努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 尤其是其中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传诵。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精妙?引进徐凝的《庐山瀑布》一诗中的“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进行对比, 便可事半功倍。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喻体:徐凝用白练来比瀑布, 李白用银河来比瀑布。再品其中的区别:白练取其白, 银河也取其白, 用“银”比用“白”显得更有光彩;银河在天上, 银河落九天, 正写出瀑布从高山上落下, 就像从天上落下, 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 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 比起白练来, 显得更为真切;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如此对比, 配以朗诵, 学生便感受到这千古名句之绝妙, 同时也提高了语言鉴赏能力。
像这样景物相关的古诗还有很多。比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我们可以如此拓展: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晴天的西湖究竟有多美? (出示荷花图) 杨万里曾这样描写 (补充《晓出净慈寺》) ;“山色空蒙雨亦奇”, 那雨天的西湖呢, 又奇在何处?让我们来读这一首诗 (出示《望湖楼醉书》) ;西湖的美景, 甚至可以让一个人魂牵梦萦、一辈子都铭记, 当年白居易在离开杭州后, 这样《忆江南》 (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
2. 事件关联
几乎所有诗作诞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 蕴藏着诗人独特的心情。比如李白当年为何《独坐敬亭山》, 望着“众鸟高飞尽”, 看着“孤云独去闲”;又如柳宗元当初驾一叶孤舟, 独钓寒江, 定然不是为了钓鱼……当然, 还有更多的古诗, 它们或许讲的是同一件事, 或许前后有联系, 本文开始所描述的片段就属于事件关联。所以我们在古诗教学中, 不能将古诗孤立地来看, 就诗论诗, 而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去发现古诗背后的故事, 将相关古诗串联起来, 这样, 学生才能学得明白, 学得轻松, 学得高效。
很多年前,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 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 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苦盼王师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作为, 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 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王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意, 还巧妙地穿插引入了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 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之情。
又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可补充古诗《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 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 不见跳珠十五年。”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 可补充古诗《钱塘湖春行》。
3. 情感关联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 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传达诗人的思想。我们读诗、赏诗, 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也是读诗的根本。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分类,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给古诗分类, 这是我们平时教学中一直在做的, 比如爱国一类的, 送别一类的, 思乡一类的。但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识记与积累, 或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同一类情感的古诗名句还有哪些, 以应付考试之用。其实, 越是相同类别的古诗, 越是我们带领学生进行赏析的好素材。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进而引导他们品味诗人对朋友元二的情感。学生很快地说出“依依不舍”, 对于后半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蕴含的对朋友的担忧、牵挂需要进一步引导。接着, 我又大胆进行尝试, 引进了岑参的送别诗《别董大》,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是送别, 同样是依依不舍, 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区别。学生反复诵读“西出阳关无故人”和“天下谁人不识君”, 慢慢地品出了前者的黯然和后者的豪放。我即刻补充介绍两位诗人——山水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的不同性格特点。这样, 学生不仅积累了诗句, 更在积累的过程中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也在品析诗句风格中初步认识了诗人与诗句的关系。
同样, 相同的爱国之心, 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处境和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 自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有“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无奈, 有“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呼吁, 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 亦有“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的悲凉……我们都可以在对比中积累。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4篇
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2、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3、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5、“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
6、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7、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
8、师生共同对着板书总结课堂学习,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方法,明确任务。
教学过程
一、直观图象,引入新课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发现?(过渡):泉水从哪儿来的?有要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就一块到课文中去“品尝”一下甘甜的泉水吧!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同桌合作,互相检查,不认识的字相互教教,并查一查字典。
三、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2.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3.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練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四、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四、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5篇
1痹擞醚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写本课生字。
2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难点
1笔蹲帧⑿醋帧
2崩识敛⒈乘泄攀,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1北究蔚纳字、词语卡片。
2弊远痢端拿娉歌》等成语故事,了解历史人物。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文题目
1痹傧帧八拿娉歌”的悲壮情景,了解历史背景。
2苯沂究挝奶饽俊
二、合作学习,朗读古诗
1惫睦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读古诗。
2蓖方或小组相互纠正字音。
3鼻肷朗读、详读,教师相机指导。
4弊杂芍室桑感知古诗。
三、读中悟诗,讨论交流
1毖生自读古诗,交流:通过朗读你明白了些什么?
2鼻傲叫锌刹捎米杂啥粒边读边体会诗意,抓住“人杰”、“鬼雄”二词体会,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豪迈之气,从而积累诗句。
3毖习后两句诗时,可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成语故事理解,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读出韵味,深入体会
1毖≡褡约合不兜姆绞蕉琳馐坠攀,看谁读得最好。
2迸淅掷识粒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3逼攵凉攀,在朗读中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如“生”与“死”相对,“人杰”与“鬼雄”相对。
4庇懈星榈乇乘泄攀。
五、指导书写
1崩鲜υ谔镒指窭锸痉缎匆槐樯字,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2毖生选出难写的字交流写好它们的办法。
3毖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六、拓展延伸
1卑颜馐资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2笨瓮馐占诗人的词读一读,如《声声慢》等等。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案 第6篇
1、学习李清照高尚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同学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同学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同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和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同学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严酷的战争局面给同学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同学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同学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保守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同学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和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安排同学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同学理解全诗大有协助,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浸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同学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同学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同学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同学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考虑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身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假如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同学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同学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 第7篇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材说明】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古诗内容。
【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根据以上分析,设计了情境激趣自读古诗感悟意境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播放春景,引导想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我们边听音乐,边去找一找春天的足迹。引导学生想象。
2、指名说自己眼中的春天。
3、交待课题,齐读课题。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二、自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生字:要想走进杜甫的古诗,必须穿过一个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的花可美。
让我们去欣赏一下吧!花中带有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
在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3、学生再读古诗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有效调动学生的识字热情。】
三、感悟意境品读古诗
1、播放意境图一:春天来了,新绿的柳树上两只黄鹂在唱歌。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黄鹂可能会说些什么?课文中的哪行诗写了这幅图?这两只可爱的小鸟会怎么读呢?指导学生读诗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2、播放意境图二:添上一行白露在天上飞。
交流:你还看到了什么?一行白露在天上是怎么飞的?指导学生读诗句:一行白露上青天。在指导读的时候可以加上动作。
3、播放意境图三:推开窗子,远方有雪山。
交流:窗外有什么?指导学生读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你读懂了什么?
4、播放意境图四:江中停泊着船只。
交流:江中还有什么?这只船是从哪里开来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
5、指导学生读诗句,注意评价的语言要有指导性。
【生动画面、形象意境图为学生充分展示对文本内容独特的.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
6、采用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练习诵读。
7、在全班展示诵读情况。
【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学生可以学会和他人合作。】
四、拓展迁移开阔眼界
1、给古诗配上音乐。
【衡量学生是否理解了文本内容,就是看学生能否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2、介绍古诗: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又许多诗人都写出了赞美它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呢?学生介绍并引导学生读记。
3、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描写春天的诗。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8篇
《水》系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片段。
(二)体会下雨时,孩子们、大人们在雨水中洗澡的快乐和缺水的艰难。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四、设计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雨中洗澡的快乐”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五、教学过程
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 上节课,同学们初步阅读了这篇课文,生字词会写了吗?打开默写本,听写词语:勺,膝。
2.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跟随着作者马朝虎走进了他的家乡,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二)初步感知。
1.是呀,作者的家乡是一个缺水的地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着作者马朝虎走进他的家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一下,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写在书上。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2.刚才边读边思,边思边记,现在,谁说说课文那句话让我们体会最深,并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 围绕这句话作者写了哪些事例?重点写了哪两个事例?
先写为了一担水,要到“十公里之外”“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再写下雨时人们用雨水洗澡;然后写骄阳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的情景。重点写后两个事例。
4. 因此,村里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1)生读。
(2)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3)再读。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因为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分男女生读。
5. 全班齐读。
6. 同学们,如果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你愿意呆在那里吗?为什么呢?
板书:苦。
(三)品味细节。
1.感受雨中洗澡的痛快。
过渡:生活在这样一个缺水的地方,人们对水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问题。
生默读。
★人们对水很渴望、期盼。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师:为什么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下雨?
★下雨天可以储水。
★下雨天可以洗澡。
★下雨天可以喝到水。
【精品“水窖”】
“那时侯,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指名读句子,教师相机询问。
(1)什么叫“储水”?
★储水就是将水存起来。
(2)为什么要储水?
★因为这里太缺水了,有水赶快存起来,不然很长时间就没水了。
★是因为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储水是为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使用。
师:带着你现在的理解读好这段话。
(3)“家家户户”,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建水窖的人家多,都要靠水窖的水生活。
师:是啊,水是生命之源,而水窖则成了村民们的命根子,让我们用朗读出处水窖的珍贵。
【细析“孩子洗澡”】
下雨天可以储水,还可以洗澡。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指生读)
(1)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哪一词、哪一句你印象最深,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痛痛快快”印象最深,像我们每天都可以洗澡,而他们却只有等下雨天的时候,再说肯定下雨的日子比较少,要不然就不会建水窖了。
师:你联系了前面的“水窖”理解得真透彻。老师奖励你再读读这句话!
★“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给我们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印象最深,感觉他们在雨中洗澡很快乐、尽兴。
师:能读出他们的快乐吗?(生激情读)
★“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印象最深,感觉他们就像沙漠中遇到了绿洲一样,尽情地吮吸着!
师:你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吮吸”。让我们跟随作者张大嘴巴,感受水的润泽,读!
【精析“大人洗澡”】
(1)过渡:孩子们这么开心快乐,那大人们呢?
(2)出示“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3)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同样快乐,雨水消除了他们一天的辛劳。
★他们虽没有像孩子一样光溜溜的,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
师:是啊,大人、孩子们在下雨天是多么快乐,(板书:乐)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水的期盼和渴望,对水的一份发自内心的珍爱!但这快乐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里常年缺水!
★意味着这里条件很苦!
★意味着洗澡成了孩子们的奢望!
是啊,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这份快乐而又酸涩的幸福吧,全段读。
2.感受一勺水洗澡的美妙体验。
(1)同学们,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缺水之苦?
指名说:“风干”“更加珍贵”、“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盼望”。
(风干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研读,理解水的珍贵。
(课件出示)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水需要储藏在水窖是因为
锁水窖的钥匙能象征权威是因为
它又能象征幸福和痛快也是因为
(水,在这里太珍贵了!)
(3)快速找出描写母亲为我洗澡的句子。
(4)朗读、品味妈妈的动作和“我们”的感受。
(5)师朗读这一段。(课文片断内容改成诗歌)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
滑过了
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6)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1) 生思考:如果你是四兄弟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2) 指名说感受,并说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读一读吗?谁还想读读?我们一起来读吧!
练习:“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还像流到流到我听得到我感觉得到”。
(“再想一想”“别紧张,慢慢来!”“你们一定行的!”)
(“要我说呀,它像一壶琼浆玉液,那可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档次最高的酒!”)
★“老师,我觉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还像妈妈的乳汁,流到我们的身体里,流进我们的心田,我听得到每个细胞快乐的呐喊声,我感觉到每个骨节在生长!”
(7)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洗澡的美妙体验,也让我们感到了生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8)你们看,这四兄弟洗澡洗得多舒服、多痛快呀!当母亲锁上水窖时,看到他们这么快乐,笑着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9)(课件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怎么理解?
师:一个饿字写出了水的珍贵,水对生命的不可缺。
齐读: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10)咦,母亲是不是糊涂了,怎么把“渴”说成“饿”了呢?指名说。
是啊,他们真的饿坏了!可见(引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课堂拓展。
同学们,水是个很有意思的精灵。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的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也正如他心中的愁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在本文作者马朝虎的眼中,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从文中的字里行间里,我们感受到的是那里的人民因缺水生活过得十分艰苦,感受到的是他们因下雨而兴奋、快乐奔跑的情景,水,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多么的珍贵呀!
总结:是啊,缺水的日子太苦了!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吧!
(五)课外延伸。
小调查:
1.缺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与威胁?
2.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方法?
(六)板书设计
水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9篇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10篇
第一课时《绝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春天美景,感受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中鼓励学生多读、质疑、查阅工具书、讨论交流等方法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诗意,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背诵古诗,弄懂诗句意思。
2、感受春天美景及儿童生活情趣。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学习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难点:理解“泥融飞燕子”。学习准备
1、学习课件,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赞美春天。画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音乐家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诗人写出了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老师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古诗,那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呀?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草》、《咏柳》、《春晓》、《忆江南》)
2、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配乐诗朗诵《绝句》,板书课题《绝句》)
3、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读懂大意,想一想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丽。
3、背诵课文。
(二)围绕自学提纲自学。
三、合作探究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相信大家有了许多收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吧。
(一)读通读准,学习生字词。
1、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念? 迟日泥融沙暖鸳鸯(你们见过鸳鸯吗?课件出示图片。喜欢吗?觉得怎么样?那咱们再读读。看图后再读鸳鸯,注意指导读好轻声)
4、这些字词朋友又回到诗里面去了,你们还能叫对它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
5、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6、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二)理解诗句,想象感悟。
1、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2、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诗经》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自由读、评读。
师导:你们还读懂什么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2)“融”什么意思?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啄春泥)也有的小燕子在衔融化的泥土筑巢呢。想看看吗?
(3)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4)指导朗读:要读出春天的美丽哦!自己练练,可以加上动作。评读。
四、拓展训练
1、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2、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小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五、堂清检测
1、按原文填空。
迟日__________________,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泥融__________________,沙暖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春晓》、《绝句》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许多,再搜集一些,背一背,在读书交流会上展示给大家。
堂清反馈: 板书设计:
绝句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11篇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们会背哪些古诗,能试着背给我们听一听吗?(指名三、四名学生背)还有哪些同学想背?这么多同学都想背呀?(指名学生)会背的请跟着一块儿背。
2、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爱读诗的孩子,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一首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古诗,(出示课题:绝句)板书课题:绝句。齐读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安史之乱平定,又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杜甫得知他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的草堂,并在草堂中写下这首诗。既然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我想它一定有无穷的魅力,你们想学这首诗吗?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学古诗,初知诗文大意:
1、师范读:
师:先请同学们认真看着这首诗,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配乐朗读)
2、自由读古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像老师这样把古诗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认真。(教师个别辅导)
3、指名读: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生字,谁会读?(我会读)读的真准!那谁能像老师那样把古诗读一读?(指名读)每个字字音读得很准,还有谁想试一试?(指名读)读的不错!请各位同学再认真听老师把诗读一遍。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指名读)读得真不错,都快超过老师了。
4、比赛读:
师:我们就应该像她这样读,读出诗的节奏美。(出示朗读指导)我们小组之间开展一次比赛,看看哪个组读的好!一组读题目,其余四个组,一组读一行。一二组比三四组读的好。下面男同学和女同学开展一次比赛,看是男同学读的好,还是女同学读的好。
5、齐读:
师:老师宣布成绩,并列第一。(欢呼)请同学们一起齐读一遍。读的真美。
6、布置自学,进行网络学习:
师:你们刚才都读了这首诗,那这首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美)板书:美
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这台电脑进入我们的学习网站学习这首诗,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可以互相提问,还可以向老师提问。(关闭广播教学,学生自学)
三、理解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进行网络学习的时候特别认真,学习积极性也特别高,许多同学互相讨论,有的还向老师提了问,那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学得怎么样。(广播教学,图文结合)
1、图文结合理解诗文:
① 师:这首诗给我们美的享受,你们自学了这首诗,谁能说说这首诗美在哪儿?
生1:我觉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很美。
师:的确很美,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
生1:这句诗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嫩嫩的柳枝上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蓝蓝的天空。
师:理解的不错。
生2:老师,我觉得把“鸣”的意思理解成“唱歌”更好一些。诗文写这么美,肯定是想表达心中的愉悦,理解成“两只黄鹂在嫩嫩的柳枝上唱歌,一行白鹭飞上了蓝蓝的天空。”更好。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表扬他。(拍手示意)
② 师:还有哪个地方你认为写的很美?
生:我觉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很美。
师:老师也觉得这句诗很美,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吗?
生3;窗子里包含着西岭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即将开往东吴万里之外的船只。
师:你说得非常准确,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这些美景的?
生4:诗人是在草堂里,通过草堂的窗子看到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诗人在草堂里,通过草堂的窗子看到的?
生5:我是从“含”字看出来的。
师:那“含”是什么意思?
生6:我想“含”的意思应该是包含、镶嵌。
2、理解全诗:
师:谁能大胆的站起来,把整首诗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点两名学生)
3、画诗中景色:
师:这首诗这么美,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画?那还等什么,打开金山画王,把你感受到的美画出来。(教师个别辅导,检查)老师发现某同学画得不错,咱们来看看。(展示)你能说说要为什么这样画?还有几个同学也画得不错?(展示)
四、总结:
师:(广播教学,回到画面)通过你们动手画图,学习古诗,你们认为这首诗的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生1:我觉得这首诗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黄、绿、白、蓝”颜色很美。
师:说得对,这首诗中色彩美得到了体现。(板书:色彩)
生2:黄鹂的叫声很好听。
师:你真聪明,在这首诗中声音美也得到了体现。(板书:声音)
生3:黄鹂在树上唱歌,白鹭飞上了蓝天,是动态的描写,而西岭的千秋雪,门口停泊的船只是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描写,又有静态的描写,我觉得很美。
师:了不起,你体会到了诗的意境,对,这首诗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板书:动静结合)还有一个方面,谁能找出来?
生4:我学了好几年绘画,绘画老师曾说过“画画时要讲究布局”,刚才我用电脑绘画时就感觉到这首诗的布局不错。
师:你很会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这首诗中还有景物的布局美。(板书:布局)诗人从色彩、声音、动静结合、布局这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草堂外的美景,从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板书:喜悦)
板书设计:
色彩
声音
布局
动静结合
五、练习:
师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为了让诗词对仗工整,因此使用了一些对仗词语,请大家看屏幕(广播教学),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天”。你们能在第二句找出对仗的词语吗?(指名回答)
六、学习生字:
师:这首诗中我们要掌握三个生字。课前同学都预习了生字,谁来讲一讲你是这样学这些生字的?(一个字指名一名学生)
七、结束语:
1、背诵: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古诗,你们都会背了吗?谁愿意来把这首诗背一背?(指名背)还有谁想背?还有谁能背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师:今天,我们在网络教室里通过反复朗读每行诗句,认真思考每个字的意思,开动脑筋想象学习了《绝句这首诗》,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节课,我们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些古诗。(滚动屏幕)
二年级古诗《绝句》教学反思 第12篇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知作者的同时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朗读,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四、适时拓展,丰富阅读
本课教学文本中只有一首绝句,但在讲课时,我却让学生接触了杜甫所写的六首绝句中的五首,并且还出示了一些有关颜色描写的诗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积累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五、模仿写作,开拓想象
在教学中,借助古诗形式,我适当设计了一次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表现一下自己,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13篇
本单元围绕“诗意童年”这一主题, 安排了31篇文章, 其中“一主”人教版教材中课文5篇, 《同主题拓展阅读·校本教材》文章16篇, 《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10篇。
教学这组教材的目的: (1) 让学生通过读书,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童年时光的珍贵, 丰富情感体验, 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 通过对比阅读, 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 丰富语言积累; (4) 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诗意童年”为主线, 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 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情感式诵读”为重点, 完成31篇文章的阅读。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感受诗意童年的美好和难忘。
【教学目标】
1.读背单元导读。
2.精读《儿童诗两首》, 感知本单元主题“诗意童年”。
3.阅读《主题式·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同主题同步拓展阅读》中的《班长的苦恼》等。积累背诵《童年》。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
2.学会怎样表达诗意童年。
【教学准备】
PPT课件、MP3音乐《童年》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自学《儿童诗两首》中的生字、词语, 熟读诗歌。
一、单元导入 (方法:读一读, 背一背)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意童年”这一主题单元, 首先我们来读一读单元导读 (出示单元导读:童年, 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 , 那么, 童年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读一首优美的小诗《诗意童年》。
2.诵读单元导读 (全班读、男女生读、个人读) , 进行批注式阅读。
3.背诵单元导读。 (限时 2 分钟)
二、批注式阅读学习《儿童诗两首》, 精读指导《我想》
(一) 导读引入, 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 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 诵读诗歌, 感悟想象
1.读一读:生自由读诗、指名分小节读诗。
2.想一想:想想每个小节写什么。
3.说一说: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议一议: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 为什么?
5.品一品: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屏显:“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 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 谈感受。)
6.生展示读, 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 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 回归全诗, 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的?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 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 如, “悠呀, 悠———”“长呀, 长──”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 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三、自主略读, 迁移运用
小组内自主批注式阅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 自读自悟, 理解大意
屏显:1.请同学们进行批注式诵读全诗, 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如, “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划出优美的词语, 写上自己的感悟。
3.指名读诗, 交流自读所得, 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 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 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 赏读诗句, 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 反复诵读, 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等语句, 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 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 比较鉴赏, 模仿习作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默读两首诗, 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 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 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 有一种动态的美, 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 是否也曾有过无数的梦想, 也曾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 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 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 师生互动点评。
四、同主题阅读链接, 自主略读与分享
《主题式·经典诵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班长的苦恼》 (课件出示) (齐读、对读, 积累背诵) 。
师:请同学们进行批注式诵读, 划出优美的词语, 写上自己的感悟。想一想, 你从哪一句中体会到班长的苦恼的?读一读。
五、总结谈话, 结束教学 (略)
六、作业超市, 课后“延学”
1.搜集歌颂童年的名言或诗句。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第14篇
关键词:写作;词汇;句型;提纲;模仿;自评;互批;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基础技能。写作是中学生应该撑握的一项最难也是基本技能。近年来中考中书面表达占据至少10%的分值。这让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是根据对我校多届毕业生书面表达的最后得分的统计情况,我们发现书面表达的差距是最明显的。以我校2015年中考866人参加所获得的数据为例:约38%即329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可以拿到10分以上,约40%即346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可以拿到5-9分,但仍有约22%即191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拿到5分以下。因此要想提高中考成绩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从多加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让每一个写作的话题都贴近她们的生活,精心准备一堂写作课,坚持以学生为主参于主体。现在我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课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写作教学。
首先,全面分析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要问题。《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根据图示或提示写简单的文章、写日记、写信等。《Go for it》教材每单元也编排了较多的围绕本单元功能话题的写作练习。但学生们往往不能很好的根据所给信息和要求来写出质量高的作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习惯性的使用翻译方式,用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2、时态、人称、词形、单复数及短语搭配等基本语法运用不当;3、格式,人称错误;4、连词等运用不到位,没有基本的文章脉络,信息的堆积;5、书写基本功差,断句,段落间距和词的间距不明显。有位老师总结写作的要点如下:先读提示,弄清要点与格式;时态、语态要当心,前后呼应要一致;句子结构要搭配,语言习惯莫违背;文章写好要细查,点滴错误不放过。如本篇写作主要是谈谈自己的日常生活,使用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注意的关键信息是日常活动如起床,洗澡,吃饭,刷牙,穿衣服,运动和上下学等动词以及频率副词的使用和时间的多种表达方式。根据规律可以总分总三段式解决段落问题。
其次,充分的听说读信息的输入。英语教学中的写一定是在听、说、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是学生用努力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所学用英文叙述自或者生活实际或则思想情感的过程。在本课的写的训练中,首先要强化日常活动和时间表达的词汇、第一人称的动词用法和基本的句型。在写作之前先读背2b 和3a 的文章案例,以便积累词汇、短语、好句子,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同时在读背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在写作中正确地运用英语句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 ”。适当训练学生改变人称造句、复述课文等,从领会他人的日常生活提高到灵活应用于自我的生活,做到边学边用,在用中学,学中用,因此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再次,在写之前可以先列提纲,适当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点,把握写作的段落和词数的控制能力,为写出规范的作文打好基础。注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具体动作内容描述要清楚而且要详略得当。列提纲也便于教师根据提纲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不足。认真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注意句式变换和连词的使用可以为我们的文章添彩。如and, but, so, because是我们本单元可以使用的连接词。
最后,采取自批结合同桌互批的方式来发现问题。 初一学生的写作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心。可以尝试首先学生们可以交换作文批改,有助于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加学生的“读者意识”,使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再订正之后,小组决定推出优秀作文让老师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也可以写出模范作文,培养写作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人人争当模范小作家。教师评价小组推优作文时教师需要多使用鼓励的评价语,欣赏学生们的每一个小进步。如我欣赏你的某一个词,某一个句子等等。本课中就有很多学生写出很多经典的句子如:I always eat breakfast at 8 oclock. Because my mother says, “it is good for my health.” I never eat anything after dinner. Because i dont want to be fat. I like playing soccer. So i always play soccer after school for an hour.等等这些美句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注,并表扬她们的成果。也有一些学生犯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如:I never late for school. I like play basketball. 等这就需要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寻找错误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犯错的学生理解记忆。切记直接给学生范文,抹杀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二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