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孟氏骨折范文
儿童孟氏骨折范文(精选7篇)
儿童孟氏骨折 第1篇
关键词:孟氏骨折,儿童,BadoⅢ型,漏诊
孟氏骨折可见于各年龄组, 但以儿童和少年多见, 其在临床的漏诊率可高达20.8%[1]。笔者自2008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儿童BadoⅢ型孟氏骨折37例, 漏诊9例, 漏诊、误诊率高达24.32%。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 男26例, 女11例, 年龄5岁~14岁, 平均年龄8.2岁。按Bado分型均为BadoⅢ型孟氏骨折。受伤原因:均为摔倒后手部撑地, 肘关节呈伸直位, 由间接暴力造成。受伤至确诊时间2 h~10 d。
1.2 治疗方法
在全麻或臂丛阻滞麻醉下, 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 肩关节外展, 一助手握持患肢上臂下段, 另一助手握持腕部, 于肘关节伸直、前臂中立位行持续牵引, 以矫正尺骨重叠移位。术者立于患肢外侧, 双手拇指放在桡骨头的外侧或前外侧, 向尺侧或尺背侧用力按压, 同时远端助手缓慢将肘关节屈曲并使前臂呈旋后位, 使桡骨头复位。经C型臂X线机透视骨折脱位均达满意复位后, 用超肘包腕前臂石膏前后托固定患肢于肘关节屈曲90°, 前臂旋后位, 颈腕吊带悬吊于胸前。若患者复位后尺骨骨折不稳定, 可取1枚直径2 mm的克氏针自尺骨鹰嘴顶点沿尺骨纵轴方向钻入骨折端髓腔内, 然后用石膏托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可行手指的屈伸活动及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术后7 d~10 d若患肢肿胀消退, 应及时更换石膏。定期X线复查骨折位置, 6周左右拆除石膏, 拍摄X线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尺骨骨折愈合后加强患肢功能锻炼, 并辅以理疗。
2 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个月~6个月, 平均4个月。所有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 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最终都获得正常。本组37例, 漏诊9例, 其中4例由外院转入, 诊断为肘部软组织损伤或尺骨骨折;3例放射科报告为未见异常;2例患儿诉腕关节疼痛, 拍摄腕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 后经仔细检查拍摄肘关节X线片确诊为孟氏骨折。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Monteggia骨折脱位约占前臂骨折总数的5%[2], Bado将孟氏骨折分为4型, 其中BadoⅢ型为尺骨近侧干骺端骨折, 合并桡骨头向外侧或前外侧脱位, 此型多见于儿童。该型尺骨骨折发生在近侧干骺端, 骨折多呈青枝骨折、纵行劈裂、折皱或横行劈裂, 骨折多向桡侧成角, 移位不明显, 容易被忽略误诊、漏诊。
3.2 漏诊原因
造成漏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询问病史不够详细, 查体不够认真仔细。该型尺骨骨折移位多不明显, 桡骨头脱位多呈半脱位状态, 故其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 临床上部分医生仅简单询问病史, 粗略检查就作出诊断而造成漏诊。其实只要仔细查体, 就能发现桡骨头脱位后前臂旋转活动受限及旋转时桡骨头处疼痛等临床症状、体征。 (2) X线片表现不明显, 阅片不认真, 未进行细致的测量。单纯的尺骨骨折容易诊断, 而桡骨头脱位往往容易漏诊, 如若不能确定桡骨头是否脱位, 可以测量肱桡关节对位是否正常。Mclaughlin认为若肱桡关节对位正常, 无论前臂位置如何, 桡骨干的长轴均应通过肱骨小头的中心[3]。在X线片上通过桡骨头划一直线可以证实这一点, 若桡骨干的长轴未通过肱骨小头的中心, 即可认定为桡骨头脱位同时合并有尺骨骨折。 (3) 基层放射科医生未能正确摄片或摄片时患儿不配合, 摄X线片时未能包括肘关节, 或X线机球管未以肘关节为中心, 或拍摄的X线片不是标准的肘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 以致在X线片上只发现了尺骨骨折或桡骨头脱位不明显, 阅片时漏诊。 (4) 临床医生或放射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 对儿童肘部X线解剖关系认识不清, 即使X线片已明确显示为尺骨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但只注意到尺骨骨折, 却对桡骨头脱位仍视为正常, 造成漏诊。 (5) 部分患者在伤后患肢可能经过牵拉使桡骨头已自动复位, 故在X线片上没有桡骨头脱位的表现, 查体时由于尺骨骨折剧烈疼痛的掩盖作用, 桡骨头处的疼痛也不甚明显, 极易漏诊。
3.3 预防措施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 认为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加强医务人员的学习,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及儿童肘关节的X线解剖关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在有前臂损伤时, 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在思想上要高度警惕。 (2) 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查体。较小的幼儿多不能确切叙述损伤的具体情况和准确的疼痛部位, 因此认真地进行临床检查非常重要, 任何前臂损伤, 均应对其上、下关节进行仔细检查。本组有2例患儿诉腕关节疼痛, 经仔细检查后拍摄肘关节X线片方确诊为孟氏骨折。 (3) 正确摄片, 避免遗漏。在拍摄前臂X线片时, 应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 并要求拍摄标准的正侧位X线片。在怀疑有孟氏骨折时, X线机球管应以肘关节为中心, 拍摄标准的肘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 (4) 熟练掌握儿童肘部X线解剖关系。儿童肘部X线解剖关系是根据关节端骨骺相互对应位置来判断的, Smith征很有诊断价值, 即在正常情况下, 桡骨头纵轴延长线应通过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 否则呈阳性, 表示桡骨头有脱位[4]。此时应注意观察尺骨干和尺骨近端有无骨折。同样, 如尺骨骨折, 就应注意桡骨头有无脱位。 (5) 认真阅片, 仔细测量。Ogden强调, 尺骨骨折有成角或重叠移位而不合并有桡骨骨折, 都应怀疑有桡骨头脱位[3]。凡怀疑有桡骨头脱位的病例, 必须对X线片仔细测量, 必要时加摄健侧肘部X线片与之对比。 (6) 影像学资料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结合, 反复检查, 全面分析以降低误诊率, 由于该型尺骨骨折往往表现不明显, 可以进行反复查体与影像学资料相互印证以降低误诊率。部分患儿在X线片上没有桡骨头脱位的表现, 但查体时却有桡骨头处固定而局限的压痛, 这部分患者可能在运送过程中经过牵拉使脱位的桡骨头已自动复位, 因而不论X线片是否正常, 均应按孟氏骨折处理, 以免漏诊, 延误治疗。 (7) 积极早期复诊, 高度警惕, 避免遗漏。对初次影像学检查正常而临床检查可疑者, 早期随访复查尤为重要, 对此类患者建议其最好在5 d~7 d内再次就诊复查。本组之所以没有出现陈旧性的孟氏骨折, 可能与我们采取这样的措施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军强, 龚晓峰, 张健, 等.临床病例讨论——BadoⅡA型孟氏骨折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11) :1098-1110.
[2]田伟.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19-421.
[3]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33-439、1424-1436.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17例临床分析 第2篇
关键词:儿童,孟氏骨折,陈旧性,尺骨延长,桡骨短缩
孟氏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2%,文献报道其误诊、漏诊率为16%~33%,在这其中绝大部分患儿转化为陈旧性孟氏骨折。在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自然病程进展过程中,由于桡骨头长期向前外侧脱位,失去肱骨小头对其的制约作用而使桡骨头过度生长,尺桡长度比例失调,导致肱桡关节复位困难、肘关节屈曲受限、肘外翻畸形甚至出现骨关节炎、迟发性桡神经深支损伤等严重不良后果。因而,对于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应持积极态度,尽可能争取手术治疗。但是,由于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治疗是在畸形愈合和瘢痕修复的基础上进行尺桡骨以及关节的矫形与重建,因而处理起来比较棘手。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1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5岁~13岁,平均年龄7.8岁。左侧7例,右侧10例,致伤原因均为摔伤。就诊原因:肘前骨性包块11例,肘关节活动受限6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个月~26个月,平均11.2个月。按孟氏骨折Bado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Ⅲ型3例,Ⅳ型2例。未发现有合并桡神经深支损伤。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Boyd切口,暴露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及尺骨畸形愈合段,清除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内增生的瘢痕组织,同时尽量保留肱桡关节囊。在尺骨畸形最明显处,以成角畸形顶点为底边,以畸形最凹处为尖,行骨膜下楔形截骨。对于桡骨过度生长患儿,于前臂中下1/3交界处再做第二切口桡背侧切口,暴露桡骨段截相应长度桡骨,将截除的桡骨移植于楔形截骨的尺骨断端,使尺桡骨间相协调,应用克氏针交叉固定,缝合骨膜。试行将桡骨小头复位,未对环状韧带进行重建,将残留关节囊紧缩缝合,屈曲旋转患肢前臂,以检查肱桡关节稳定性。前臂旋后位,肘关节屈曲90°石膏托固定,术后指导患者上臂、前臂肌肉等长收缩以及相邻关节活动。术后4周~6周后去除固定肱桡关节克氏针和石膏托,指导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手术疗效根据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前旋后运动标准进行评价[1]。优:肘关节屈伸正常或受限在10°以内,前臂旋转功能正常或受限在15°以内,桡骨头无脱位;良:肘关节屈伸正常或受限在20°以内,前臂旋转功能正常或受限在30°以内,桡骨头无脱位;差:未达上述标准者。
2 结果
17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3年。所有患儿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17例患儿中,优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
3 讨论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最主要的表现为肘前可见并可触及骨性包块,很少有疼痛症状,一部分患儿合并肘关节屈伸活动和前臂的旋转功能受限,尤其是屈曲和旋后。病程较长者,会发生由于桡骨头过度生长压迫桡神经而造成的损伤。本组17例患儿中,因肘前可触及骨性包块就诊者11例,因肘关节活动受限就诊者6例,未出现疼痛与桡神经受损患儿。其中11例因肘前骨性包块就诊患儿中,有5例是由于孟氏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病程在2个月~3个月之间,另外6例患儿为创伤后未曾就诊,随后肘前骨性包块逐渐变大,病程在2个月~7个月之间。6 例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者,肘前骨性包块在活动受限之前就已存在,未在意,因肘屈曲活动受限后才来就诊,这一部分患儿病程较长,在5个月~26个月之间。
由于儿童骨膜较厚,发生骨折时,往往是骨膜一侧断裂,一侧未断,或是仅仅被掀起。在未完全断裂或是仅被掀起的一侧,骨折愈合早,生长较快,而对侧生长愈合较慢,因此造成两侧生长不平衡[2]。这种现象出现在儿童孟氏骨折中就会造成尺骨逐渐的成角短缩畸形,进而使得原本不稳定的桡骨小头继续向前脱位,出现了肘前骨性包块逐渐增大的现象。由于本组中肘关节屈曲受限患儿病程均较长,我们分析由于桡骨头在脱位情况下的过度生长,使得桡骨头长度远超过正常肱桡关节面,进而屈肘到一定程度时活动受限。
在治疗方面,由于尺骨已畸形愈合,肱桡关节瘢痕增生,病程较长患儿还会出现桡骨头发育异常,增长变大,桡骨颈角度增大,甚至是骨间膜及旋前方肌等肌肉挛缩。这些因素均会造成桡骨头复位困难,即使复位成功也是出于不稳定状态,易复发。因此,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尺桡骨及肘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与关系,并保持其稳定性,使桡骨头、肱骨小头得到生理刺激和塑形,使尺桡骨的发育同步。本组病例中,我们对畸形愈合的尺骨采用了以畸形处为中心的楔形截骨,交叉克氏针固定,楔形截骨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愈合,同时交叉克氏针对儿童厚韧骨膜破坏较少,也可以获得旋转稳定性。在矫正尺骨成角畸形的同时,还要通过调整其长度以调节肱桡关节的间隙,以使得桡骨头顺利复位,并保持稳定。我们认为截骨过程中不必强求尺骨的解剖复位,维持肱桡关节的复位和稳定最为关键。
对于桡骨,当对尺骨进行矫形后,桡骨头顺利稳定复位,则不需过多处理,如桡骨头高突畸形明显,单纯尺骨矫形不能满足过度生长的桡骨头复位要求,则要辅以桡骨短缩截骨。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儿接受了桡骨中下1/3交界处截骨,其病程分别是17个月,20个月和26个月。对于病程较长患儿,桡骨头过度生长较明显,单纯的尺骨矫形往往不能将桡骨头复位。
陈旧性孟氏骨折环状韧带萎缩瘢痕化,术中必须切除嵌在肱桡关节中的残存环状韧带和瘢痕组织,与此同时,要尽量保留肱桡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在复位稳定后,尽量缝合关节囊,以增加肱桡关节稳定性。对于桡骨头复位后是否重建或修补环状韧带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认为由于重建材料,多是选择前臂深筋膜或肱三头肌腱膜、阔筋膜张肌腱膜,术后不仅易发生粘连,而且也不能使其与桡骨头颈同步生长[3];再加之重建的环状韧带多位于桡骨颈部位,与解剖概念中围绕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的环状韧带位置存在较大差别,反而使之成为限制桡骨头颈旋转运动的因素,因此本组患儿未进行环状韧带的修复。但是为了增加复位桡骨头的稳定性,必须临时固定肱桡关节,应用克氏针经肱骨小头和桡骨小头凹固定,4周~6周后拔除,逐渐行肘关节的伸屈和旋转运动。
参考文献
[1]唐志宁,尚天裕.儿童肘部骨折脱位[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2-131.
[2]马松立,曲家富,左玉明.小儿孟氏骨折脱位扣眼畸形的病理认识以及环状韧带重建术的探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2):79-81.
儿童孟氏骨折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42例, 男25例, 女17例;年龄2-14岁, 平均年龄7.5岁;骨折后就诊时间1个月以内者16例, 1个月-1年就诊者21例, 1年以上就诊者5例。
1.2 临床特征
患儿多可以伸腕, 但是当被动背伸腕关节时, 掌指关节不能往后伸展45-0°, 且拇指外展不能, 一般患儿手背桡侧和虎口区域的感觉多无异常, 此外患儿还有孟氏骨折的临床表现:肘部及前臂肿胀, 移位明显者可见尺骨成角或凹陷畸形, 肘关节前外或后外方可摸到脱出的桡骨头, 前臂旋转受限, 肿胀严重摸不清者, 局部压痛明显。
2 治疗方法
2.1 对于16例1个月以内就诊的患儿, 给予手法复位孟氏骨
折后石膏固定, 1例患儿手法复位失败后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桡神经探查, 发现桡神经深支夹在肱桡关节之间, 游离桡神经并修补环状韧带, 进行4周的石膏固定。
2.2 对于21例1个月-1年就诊的患儿, 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桡神经探查、环状韧带修补或重建。
14例患儿桡神经在frohse弓粘连受压, 可见神经充血变细, 4例患儿桡神经变硬并有瘢痕化趋势, 进行切开松解并注射确炎舒松2-4m L。2例桡神经夹在肱桡关节之间, 游离被卡住的神经并进行韧带修补。另外1例患儿桡神经深支断裂, 可见近端瘤样膨大, 切除膨大部分并进行断端吻合。
2.3 对于5例骨折1年以上才来就诊的患儿, 2例伸拇功能受限, 进行伸拇功能重建。
另外3例患儿探查桡神经发现1例在frohse弓处变硬有瘢痕化趋势, 切开松解神经外膜及束膜, 另外2例见桡神经深支变细且纤维化, 进行病变端切除端端吻合术。
3 结果
骨折1个月以内前来就诊的患儿16例, 经治疗后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个月-1年就诊者21例, 16例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5例肌力恢复至4级;骨折1年以上就诊者5例, 3例经治疗后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2例肌力分别恢复至4级和2级。
4 讨论
儿童孟氏骨折诊断不难, 但是合并桡神经损伤时易误诊或漏诊。儿童孟氏骨折特征为尺骨横型、弯曲或青枝骨折, 以学龄前幼儿多见, 直接暴力作用能导致尺骨桡骨双骨折和桡骨头脱位[1]。儿童孟氏骨折为联合损伤, 患儿跌倒时手掌先着地, 肘关节过度伸展, 再加上肱二头肌此时强烈收缩, 肱桡关节发生旋转从而导致桡骨小头向前外侧脱位, 继而引起尺骨损伤。
4.1 诊断要点
(1) 腕关节可背伸但是偏向桡侧; (2) 被动背伸腕关节时, 掌指关节不能往后伸展45-0°; (3) 仅伴有桡神经深支损伤时, 患侧虎口及桡侧2个半指的区域多不伴有感觉异常; (4) Tinel's征 (+) , 桡神经走行区域有压痛; (5) 放射线可见孟氏骨折典型表现; (6) 肌电图检查示桡神经功能受损。由于本病多为桡神经深支损伤, 患儿抬腕动作及感觉多不受影响, 因此初诊时较易漏诊[2], 临床中遇到孟氏骨折患儿要重点进行伸掌指关节功能检查。
4.2 治疗
对于新鲜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患儿, 应立即给予手法复位后进行石膏或夹板固定, 一般多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若手法复位失败, 可进行切开复位术并进行桡神经的探查。而对于陈旧性的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患儿, 应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处理骨折, 并同时探查桡神经损伤情况, 若神经受压粘连, 应进行切开松解, 解除压迫;若发现桡神经断裂, 应进行端端吻合术;若神经纤维化, 应切除病损段后屈肘下进行端端吻合。对于病程在1年以上, 桡神经功能较难恢复的患儿, 可尝试进行功能重建。
综上所述, 儿童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易漏诊误诊, 临床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做到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手法复位是新鲜孟氏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及恢复迅速的优点, 方便患儿尽早进行回复训练, 预后较好。而误诊漏诊常常导致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发生, 对于这样的患儿, 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桡神经探查修复等手术治疗常常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我院近年共收治42例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的儿童, 收集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骨折1个月以内前来就诊的患儿16例, 经治疗后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个月-1年就诊者21例, 16例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5例肌力恢复至4级;骨折1年以上就诊者5例, 3例经治疗后桡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2例肌力分别恢复至4级和2级。结论 儿童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
关键词:孟氏骨折,桡神经损伤,儿童,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吉士俊.小儿骨科学[M].山东科学出版社, 2001:534-537.
儿童孟氏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 例中男22 例, 女16 例;年龄3~10 岁, 平均6.7 岁。左侧16 例, 右侧22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周~2年, 平均4个月。损伤类型[1]:Ⅰ型33 例, Ⅱ型3 例, Ⅲ型2 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1 例, 尺骨畸形愈合29 例。
1.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采取Boyd切口, 暴露出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及尺骨上1/3, 清除肱桡关节及上尺桡骨间隙内的纤维瘢痕组织和增生的骨痂, 保护好残留的环状韧带及其附着点。于尺骨骨折成角畸形处行长斜形截骨, 矫正畸形。纵向牵引, 延长尺骨, 使桡骨头复位。36 例均未行环状韧带重建, 环状韧带能修补者行缝合修补, 不能修补者则与周围组织紧缩缝合。尺骨截骨后根据骨折近段长度选用钢板或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用一粗细合适的克氏针从肱骨小头后方穿入至桡骨近端固定, 维持复位后的肱桡关节, 最后紧缩缝合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术后石膏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前臂旋转中立位。术后3周去除固定肱桡关节的克氏针, 1~2周后去除石膏, 逐渐行肘关节及前臂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38 例中,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27 例, 钢板内固定11 例。术后随访时间1~9年, 平均3.5年, 根据Broberg和Morrey评定标准[1], 评定结果优29 例, 良6 例, 可2 例, 差1 例。11 例合并桡神经损伤病例, 术中均未行探查术, 术后神经损伤全部恢复。
3 讨论
3.1 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治疗
对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治疗主要是矫正畸形[2]、尺骨延长固定。陈旧性孟氏骨折尺骨都有不同程度短缩、成角畸形, 肱桡关节脱位, 桡骨相对较长。矫正成角畸形并延长尺骨, 恢复尺骨正常长度是此手术成功的关键。有的人主张待儿童发育成熟后行桡骨头切除术。然而, 由于尺骨骨折畸形愈合, 桡骨头处于脱位状态, 桡骨头、肱骨小头的发育没有约束和包容, 导致发育异常, 肘关节不稳, 甚至出现肘外翻畸形, 影响肘关节及前臂功能。近年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者颇多[3]。我们也认为应该早期手术, 恢复尺桡骨及肘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 以使桡骨小头、肱骨小头得到正常的生理刺激和塑形, 尽早尽可能的恢复肘关节、前臂功能。
3.2 桡神经损伤的处理
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较常见, 但神经损伤均为骨折脱位挤压或神经受牵拉所致, 极少出现断裂。所以只要尽早使骨折脱位恢复正常, 一般神经功能可以逐渐恢复, 无需手术探查。本组11 例术后均完全恢复。
3.3 尺骨斜形截骨矫正畸形及延长
陈旧性孟氏骨折, 尺骨由于畸形愈合, 相对比桡骨短, 是影响桡骨头复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行尺骨长斜形截骨, 不仅可以矫正尺骨成角畸形, 还可延长尺骨。这样使桡骨头容易复位, 且能减少复位后桡骨头与肱骨小头间的压力。由于是长斜形截骨, 截面骨接触广泛, 易于愈合。有学者认为, 陈旧性孟氏骨折并非所有病例均须进行尺骨截骨矫形。我们认为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性, 有一定范围的自我矫形能力。如果尺骨向外侧成角大于20°或向前成角大于15°时, 必须行尺骨截骨矫形。尺骨向外侧成角小于20°或向前成角小于15°时, 可不做尺骨截骨矫形。
3.4 桡骨头复位后的维持
手术过程中对肱桡关节及妨碍复位的瘢痕组织及增生的骨组织应彻底清除, 使上尺桡关节完全吻合。复位后用一细克氏针从肱骨小头后方穿入至桡骨近端, 并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紧缩缝合以维持桡骨头复位, 均取得较满意结果。环状韧带重建术操作复杂, 也增加手术创伤, 重建的环状韧带血循环差, 相容性不好, 桡骨颈的发育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行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紧缩缝合术方法简单, 疗效可靠。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尺骨斜形截骨延长、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紧缩缝合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结果38例随访时间19年, 优良率92.1%。11例合并桡神经损伤病例, 术中均未行探查术, 术后神经功能全部恢复。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尺骨斜形截骨延长、关节囊及周围组织紧缩缝合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方法简单, 疗效满意。
关键词: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复位
参考文献
[1]克伦肖.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1:920.
[2]Broberg MA, Morrey BF.Results of treatment of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elbow[J].C1in Orthop, 1987, (216) :109-119.
[3]朱玉奎, 刘振英.儿童陈旧性盂氏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1992, 12 (1) :42.
孟氏骨折误诊原因分析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 男9例, 女4例, 年龄6岁~40岁, 14岁以内11例。损伤原因:跌伤8例, 交通事故伤1例, 坠落及挤伤各2例。分析:伸直型5例, 屈曲型3例, 内收型4例, 特殊型1例, 其中误诊3例 (23%) 。
误诊原因:本组2例由下级医院误诊, 其中1例为伸直型, 另1例为特殊型;我院误诊1例为伸直型。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 对儿童肘关节X线解剖特点缺乏认识, 只满足骨折的诊断; (2) 对孟氏骨折概念范围的扩大不了解, 遇到前臂下段骨折摄片时未包括肘关节。
2 讨论
孟氏骨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联合损伤即前臂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临床医生只满足骨折的诊断忽略桡骨头前的脱位, 必然贻误治疗, 从而造成肘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本组13例, 其中3例诊断为单纯骨折, 针对上述误诊原因, 笔者认为对该病的诊断应首先掌握正常肘关节X线解剖, 即桡骨干及头向肘关节纵轴延伸线, 不论肘关节在屈伸及旋转的任何位置, X线片上此线均应通过肱骨小头中央, 否则即表示异常。另外, 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孟氏骨折不仅仅限于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 还包括桡骨头各方向脱位合并不同水平尺骨骨折或尺桡骨双骨折。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误诊率。
儿童孟氏骨折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 男性, 37
岁, 主因车祸致左肘部肿痛, 活动受限1 d入院。患者1 d前在骑摩托车时跌倒, 左手撑地再肘部着地, 即感左肘部疼痛, 活动受限, 至当地医院, 摄片提示:左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合并孟氏骨折, 为求进一步治疗, 转入我院。入院后暂予石膏托临时外固定, 消肿等对症处理。进一步行左肘关节三维表面重建, 了解骨折情况, 入院4 d待肿胀消退后, 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见图1~3) 。
1.2 患者, 男性, 45
岁, 因高处坠落致左肘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2 h。患者入院前2 h不慎从3米高处坠落, 左手撑地后再肘部着地, 即感左肘部肿痛, 肘关节活动不能, 来我院急诊。查体:左前臂呈旋后下垂状, 肘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 可触及骨擦感, 皮肤完整无破损, 尺、桡动脉搏动可及, 各手指无麻木不适感, 活动度可。摄片示:左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合并孟氏骨折。急诊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1.3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 患者取仰卧位, 患肢上气囊止血带, 置于胸前位。取肘后正中“S”形切口从尺骨鹰嘴顶点上方2~3 cm, 沿尺骨嵴桡侧缘向远侧延长15 cm,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显露鹰嘴及尺骨近端骨折部, 常规保护尺神经, 清除骨折处及关节内凝血块, 复位骨折断端及脱位的桡骨头, 首先行尺骨骨折端解剖复位, 临时用2根克氏针交叉固定, 然后复位粉碎的鹰嘴骨折端, 复位时以对合关节面为标准, 选择合适的尺骨鹰嘴锁定加压钢板置于尺骨后方, 采用合适的加压或锁定螺钉固定钢板, 固定牢靠后将临时固定的克氏针取出, 并在C型臂下透视, 确认钢板鹰嘴处拉力螺钉未进入关节腔内且肱桡关节对应关系良好。同时予以尺骨骨折处植骨, 修补损伤的环状韧带, 紧缩缝合关节囊及周围组织, 冲洗后依次关闭伤口, 留置负压引流管。予以石膏托外固定2周, 逐步开始早期功能锻炼。
2 结 果
2 例患者术后分别获18个月和14个月随访, 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 骨折均Ⅰ期愈合, 无皮肤及深部组织感染, 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 未出现桡骨头再次脱位。术后骨折按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1,1,1]评定, 优: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或比健侧差5°以内, 前臂旋转功能正常, 疼痛无。良:肘关节屈伸活动比健侧差20°以内, 前臂旋转功能受限不明显, 疼痛无。可:肘关节屈伸活动保留45°, 前臂旋转功能保留50%, 微痛。差:肘关节僵硬或强直, 前臂旋转功能受限明显, 有疼痛。本组2 例患者均为优。
3 讨 论
孟氏骨折系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 是一个致残率很高的骨折类型。早期如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 可获得满意疗效, 但在临床上常注意了尺骨骨折而忽略了桡骨头脱位, 漏诊率较高, 导致前臂旋转功能丧失而致残。目前孟氏骨折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要求矫正尺骨畸形、恢复长度、复位桡骨头、修补或重建环状韧带为中心。术中应先矫正尺骨成角和短缩畸形, 使其达到解剖复位;同时应用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 保持尺骨长度及尺骨滑车的外形, 使桡骨头复位没有任何阻力;复位后尽可能修补环状韧带, 修复后的环状韧带应张力适中。
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合并同侧肢体孟氏骨折的发病原因常为复杂的间接暴力合并直接暴力所致, 且暴力较大, 间接暴力造成尺骨上端长斜形骨折伴有桡骨小头脱位, 直接暴力多导致鹰嘴粉碎骨折, 此时肘关节周围解剖关系破坏, 骨折近折端与远折端分别受到附着伸、屈肌收缩作用失去生物力学平衡, 致骨折端分离移位较明显, 同时多伴有肘关节周围韧带、肌腱损伤[2]。同时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 根据Charnley原则, 必须对关节内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采取稳定固定, 从而保证关节面的完整光滑,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防止关节僵硬, 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传统的克氏针张力带无法将骨折块固定牢靠, 且无法固定尺骨干骨折及稳定肱桡关节, 不可避免地发生骨折断端的相互挤压/分离, 导致关节面的不平整, 进而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影响肘关节功能。术中我们选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 将钢板放置在尺骨背侧后方嵴上, 而不能放在内侧或外侧缘, 这样尺骨鹰嘴的肱三头肌分别为肘关节伸屈运动的动力, 由于伸、屈使钢板起到类似张力带的作用, 否则可能发生钢板失效导致骨折不愈合。在牢靠固定鹰嘴处粉碎骨折块的同时, 在钢板的远端拧入3~4枚锁定螺钉可将尺骨上端骨折端牢靠固定。
尺骨鹰嘴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的设计在形态上完全符合尺骨鹰嘴部及尺骨近端的解剖结构, 能更好贴附于尺骨鹰嘴表面, 尺骨鹰嘴钢板鹰嘴端有适当的角度, 可以加压骨折端, 不仅可以将骨折端牢固固定, 而且可以将作用于骨折处的张力变为促进骨折愈合的压力, 为骨折提供坚强可靠的内固定[3], 而且作为一种内固定支架可减少骨膜的剥离, 最大限度地保护血运, 防止坏死及缩短手术时间, 螺钉与钢板间的锁定可防止螺钉退出和内固定松动, 对尺骨鹰嘴把持力强, 尤其适合粉碎性骨折, 对无法用张力带固定的粉碎性尺骨鹰嘴骨折非常适合。在鹰嘴的后方使用该钢板, 可以对粉碎骨折进行良好的解剖复位、关节面重建和比较稳定的固定, 同时也可起到张力带效应, 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而且钉板结构固定更为牢固, 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此外, 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具有足够的长度, 可有效地固定尺骨骨折。
本组2 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均获得Ⅰ期骨性愈合, 经1年以上 (18个月和14个月) 随访肘关节功能 (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 恢复良好。我们的临床治疗结果表明使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能维持手术中获得的尺骨鹰嘴骨折的解剖复位, 恢复关节面的光滑平整, 有效防止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同时又能满足固定尺骨干骨折, 恢复尺骨长度, 从而维持肱桡关节的稳定, 防止桡骨头脱位的发生。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合并孟氏骨折操作简便快捷、固定牢靠、疗效确切, 术后可以缩短使用外固定的时间, 使患者能够尽早地进行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功能锻炼, 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肢功能, 减少了肘关节僵直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roberg MA, Morrey BF.Results of treatment of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elbow[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7 (216) :109-119.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436.
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 男15例, 女11例, 年龄5~16 (9.5±1.1) 岁。左侧骨折20例, 右侧骨折6例。根据Bando分型[2]:Ⅰ型 (前侧型) 18例, Ⅱ型 (后侧型) 5例, Ⅲ型 (外侧型) 3例, 其中合并桡神经损伤者5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患者的术前准备: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 对患者进行基本的检查, 如CT检查。针对患者的骨折部位, 再进行立体的X光检测, 局部冰敷及消肿等对症治疗。
1.2.2 手术方法:
Boyd手术切口, 使肱桡关节囊和上尺桡关节囊暴露于视野下, 清除关节内瘢痕组织, 以利于桡骨小头的复位。再于尺骨最大畸形成角处长斜行截骨, 截取的长度以利于恢复桡骨小头脱位和稳定肱桡关节为标准, 钢板内固定。对于桡骨小头位置较稳定、环状韧带挛缩不明显者, 可以直接行环状韧带缝合, 而对于环状韧带挛缩明显者, 可以采取肘部伤口的深筋膜重建环状韧带, 之后取粗细合适的克氏针贯穿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 稳定肱桡关节, 逐层缝合关闭伤口后上肢屈曲90度长臂石膏托固定。
1.2.3 术后处理:
手术后的患者根据恢复状况, 在术后2~3周后可以拆除石膏, 进行适当的户外康复锻炼。若患者在术后出现了切口皮肤的感染, 或者愈合情况不好等状况, 要及时对石膏的部位进行调整, 并且重新固定。手术后的患者在伤口愈合期间, 可以适当的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建议患者在手术后的6~8周可以进行负重等功能的锻炼。
1.3 研究方法
对患者术后随访8~12个月, 并详细记录其随访信息, 同时采用Mackay功能评分标准对手术后的效果的进行测量。
2 结果
本研究中, 发生早期并发症的患者为2例 (7.6%) , 其中皮肤边缘坏死1例, 待其消肿后进行坏死皮肤边缘切除后直接缝合;感染1例, 经过清创换药后伤口愈合。Mackay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结果显示:优19例 (73.1%) ;良5例 (19.2%) ;差2例 (7.7%) ;优良率为92.3%。26例患者平均住院 (16.3±2.2) d, 手术时间为 (96±19)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01±40) ml,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12.6±2.0) 周。
3 讨论
临床上, 陈旧性孟氏骨折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2]。而如果在诊断中没有及时得到确诊, 在治疗上无明显的加以针对治疗, 极有可能形成陈旧性孟氏骨折, 加大治疗的难度。相对来说, 高程度的部位损伤更容易诊断, 然而儿童骨骼在骨折时可表现为弓形弯曲、弹性变形、完全骨折移位, 而且年幼的患儿桡骨头骨骺还未出现, 极易造成误诊, 其引发的后果也比较严重, 包括部位的畸形, 甚至导致残疾。目前, 在诊断中, 医院主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X线检查, 但对于及其轻微的部位损伤, X线就可能造成误诊漏诊的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 误诊率高达20%。因此, 为了准确对患者的骨折类型定位, 还建议在X线拍片采取远近两关节, 凡尺骨上端骨折者, 从X线片上虽然未见桡骨头脱位, 在治疗时亦应按孟氏骨折来处理。
现阶段, 关于治疗中是否行环状韧带重建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 重建环状韧带, 不但增加了手术成本和难度, 而且重建后会造成桡骨颈的异常生长, 甚至会诱发缺血性坏死。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在骨折中, 环状韧带的受损, 会导致桡骨颈脱位, 影响儿童的正常活动以及骨骼生长, 所以在治疗中强调环状韧带重建的必要性。通常, 对于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患者来说, 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环状韧带损伤等现象。较轻程度的环状韧带损伤 (如环状韧带挛缩不明显) 患者, 我们可以采取环状韧带缝合辅助治疗。而当患者的损伤程度较重, 挛缩明显时, 可以采取肘部伤口的深筋膜重建环状韧带, 以维持桡骨小头的稳定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或重建和尺骨延长截骨手术后, 治疗效果理想, 26例患者平均住院 (16.3±2.2) d, 手术时间为 (96±19)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01±40) ml,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12.6±2.0) 周, 2例出现并发症, 经及时处理均顺利出院;术后患者的Mackay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2.3%。这些结果与文献相近, 证实选择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是较为合理的措施, 在治疗中注意并发症也是提升疗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泽璐, 梁炳生.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1, 32 (3) :173-175.
儿童孟氏骨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