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本土化英语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51

本土化英语范文(精选11篇)

本土化英语 第1篇

一、改变对待所谓“标准英语”和各种英语变体的态度

英语全球化进程使英语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标准英语 (standard English, SE) 这一概念的内涵随之也发生变化。比如,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 Received Pronunciation, 曾被认为是标准的, 甚至是至高无上的或唯一可以接受的。当时, 美国英语被认为是不标准的, 甚至是不正确的, 因而总逃不脱被人嗤笑的厄运。据麦克阿瑟 (Nc Arthur, 1998) 统计, 自18世纪以来, 对SE的定义就有64种之多。当然, 其中的很多解释都有时代局限性。Crystal (1995) 认为, 标准英语有以下五个特点: (1) SE是英语的一个变体; (2) SE的语言特征主要是语法、词汇和正字法 (orthography) ; (3) SE是一个国家中地位最高的英语变体; (4) SE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机构, 如政府、法院和传媒使用的标准语言; (5) 听得懂SE的人很多, 但是说SE的人并不太多。显然,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认可的SE, 如标准英国英语、标准美国英语、标准澳大利亚英语、标准加拿大英语等等。坚持英语的多元标准就是尊重文化现实, 坚持文化平等原则。英语本土化之后形成的各种英语变体是英语与当地文化接触、融合的结果。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 是文化的载体, 反映文化现实, 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 对各种英语变体是接受还是排斥, 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反映或代表的文化是接受还是排斥。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 英语学习者的交际对象除英国人、美国人外, 更多的是说其他英语变体的国家的人。这就是说, 在全球化背景下, 日本英语、中国英语等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成为一门独立的英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可能或必然。因此, 英语社会应该承认并正视这种本土英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不是绝对或盲目地加以否定。换句话说, 就是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摆脱“标准英语”的束缚, 树立“全球英语”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确立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 中国英语的强势发展已经使如何准确定位中国英语成为中国英语教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现在, 虽然中国英语被许多学者和教学工作者认同, 但还没有人把它引入课堂教学。事实上, 正是因为在这一点上难以取得突破, 所以中国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缺乏自主性, 以至成为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简单模仿——只重学习, 不重实用, 完全脱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的产生。

笔者认为, 我国英语教学忽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是新哑巴英语的罪魁祸首。比如, 我们的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 却连“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这一简单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每天早上吃的“稀饭”“馒头”“豆浆”“油条”等如何用英语表达。张为民曾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用英语陈述具有中国特色事物的能力做过测试, 测试的题目涉及食物、民俗和历史名胜古迹三个方面。然而, 测试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超过一半的被测试者不能用英语完整地表达试卷上所列的项目。这种现象与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不完善有关, 更与目前“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 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密切关系。因此, 笔者认为确立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途径。从另一个角度讲, 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仅为英语带来了不少新的语汇、表达法、新的视野等, 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 还对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和现代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此英语教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英语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

确立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进行中国英语教学, 应该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步。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中国文化输出与日俱增, 中国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 更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次, 英语学习及运用本来就不应该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这方面中国英语可以保证使用者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立场, 强化民族文化意识, 维护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特征, 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不仅如此, 多元文化语境下, 只有通过使用能传承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 才能借助中国英语这种特殊的交际工具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与优良传统展示给外国人,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这一角度讲, 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不断研究中国英语的特点, 使其表达方式更加规范、更加系统, 进而使其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以便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三、充分认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能够以中国人的身份用英语得体、有效地同世界各国朋友交流与合作的高素质的人才, 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英美等主流英语语言被动的模仿者、追随者或使用者。学习英语, 一是要借助其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 进而懂得如何和外国人用英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二是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精髓, 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文化习俗、民族价值观等, 让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然而, 我们时下的英语教学中, 文化教学主要是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等各个层面的精神文化内容进行介绍, 而对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 却采取忽视或漠视的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介绍中国文化的材料在英语教科书里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这就使学生根本不能就中国文化的相关话题进行顺畅的英语表达, 也很难达到跨文化自由交流的实效——既不懂如何用汉语表达英美文化, 也不懂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毋庸置疑, 我们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但我们首先必须了解中国文化, 才可以利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笔者认为, 随着英语的全球化和英语在中国与日俱增的重要性, 我国的英语教学必须重新编写英语教材。具体地讲, 就是其内容不应只包括英美等“内圈国家”的文化概况, 而是既要有全球性, 又要具有中国英语的本土风格, 适当增加一定量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语言材料, 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对世界有所了解, 还要通过中国英语了解中国文化。显然, 这样的教材既适合中国学生在中国人文环境下学习英语, 又能帮助他们在国际环境下使用英语。

除此之外, 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应引入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 指导学生时刻留心、积累有关民族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树立学习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就是说, 教学中广大英语教师要立足于自己是中国人, 引导学生从中国文化特有的视角去审视西方文化, 进行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比较“异同”, 而不是评价“优劣”。换言之, 就是中国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全球通用语的英语, 以便适应不同民族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当然, 这种交往必须既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又包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表述。

从另一个角度讲,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无疑会使学习者在国际交往中丧失自己的话语立场。中国的英语教学只有将中国文化与英语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才能保证中国人在国际交往中的话语立场, 强化民族文化意识, 维护民族特性和民族文化特征。不仅如此, 在英语教学中注入中国文化的因子, 还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进而提高中国学生在国际交往中的交际能力。由此可见, 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中国学生进行“中国英语”教学, 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补充, 因为其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在“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呼唤中, 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英语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摆脱“标准英语”的束缚, 树立“全球英语”的理念, 正确认识中国英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以及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是加快我国英语教学改革, 为祖国培养更多能自如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Crystal, D.T he Cambridge E ncyclopa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Kachru.Braj.Teaching World Englishes (.-ed) .The Other tongue.Urbana:University of11lionis Press.B.1992:30.

[3]王银泉.英语的全球化、本土化和标准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

旅游英语教学中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 第2篇

柳晓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甘肃成县 742500)

摘要: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侧重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输出,特别是对英语文化的介绍与传播,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身和其英语表达的研究。本文从分析旅游英语特征入手,探讨了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聋哑”现象,并提出在旅游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英语特征;旅游文化教学;本土文化渗透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为适应其需要,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及相关的课程,旨在培养更多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了解旅游经济规律和旅游法律法规,熟悉导游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面向旅游第一线的人才。我校于2005年给英语专业毕业班学生开设了旅游英语选修课。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中,旅游及旅游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渗透应该越来越大,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讲解中国本土旅游文化知识是很必要的。因为没有旅游文化就没有旅游业。可以说旅游本土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1.旅游英语的特点

1.1 旅游英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

旅游英语有很强的应用性。从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两个阶段,并把应用提高阶段分为专业英语阶段和高级英语阶段。在大学阶段,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用途英语既是接续关系,也是并列关系。而专门用途英语适用于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摆玉萍,2009)。旅游英语的教学是属于应用提高的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强调旅游文化知识的应用性是其本质要求。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专业英语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量本专业词汇、常用句型、熟悉本专业的文体形式的基础之上,更强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英语的市场化倾向很明显。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增长,外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掌握与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旅游知识之外,更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外语应用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旅游英语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

1.2 旅游英语知识覆盖面广,文化底蕴厚

旅游英语的专业知识面覆盖极广,主要有三个知识覆盖面:一是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历史、宗教、地理、民族、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文化艺术、古建园林、旅游景点、历史典故等。二是与旅行游览相关方面的旅游常识,包括交通、货币、通讯、卫生、甚至法律常识、热点话题等。三是广泛的专业知识,包括客源市场的地理概况、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土民俗、思维方式等。国外与国内有着巨大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旅游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有丰厚、广阔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才能在语言的实践中运用良好。在文化变迁中,那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文化因素形成新的文化特质,成为被人们认可,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而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文化因素则会被慢慢抛弃(路王林,康月磊,2009)。中国本土旅游文化知识的掌握与精通是衡量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简介】柳晓江(„)

1.3 旅游英语要求有突出的口语表达能力

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旅游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口语训练,这是由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要求所决定的。英语导游服务的特点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英语词汇之后,将我国的名胜古迹以及涉及到旅游方面的各种知识和问题用英语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达到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强,要能用外语和外国旅游者交流中国本土文化,沟通思想,表达自如。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突出口语表达是教学的特殊要求。达成成功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要交待清楚交际意图,可能的话,要注意交际者的文化期待(陈静,2009,pp.82-83)。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与表达只有在课堂与实践中刻苦练习才能获得并提高。组织实际的旅游,让学生参与模拟旅游活动,用英语组织与交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口语练习提高的好方法。

2.文化与教学

2.1 旅游文化与外语教学

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如前所述,旅游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旅游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接触感受旅游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把文化教学寓于旅游英语教学中,才能称得上是文化教学;只有用文化教学指导旅游英语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接触、认识和感受旅游文化(张立达,2009)。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用,是交际,但现在不少外语教材(如中学教材)只注重“有来”,只注重西方文化的输入,不注重中国文化的输出,对中国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却很少介绍,即所谓“无往”。学生学了这样的教材,对西方的事物和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对自己国家的东西却不会讲、说不清、道不明。张思中教授在与古一徵的对话中说: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包括研究生、教师,甚至教授在外国人面前没有话说。教材不合国情是聋哑英语的主要原因。

2.2 旅游本土文化知识缺乏

许多年轻人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喜欢“情人节”的浪漫,熟悉“复活节”的典故,知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但不知道“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爱情故事,当然,对孔子、孟子、《唐诗三百首》以及《古文观止》了解就更少了。只注重学习西方文化和思想。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跟在他人后面行事。人们一味地强调目的语文化教学,单向地导入目的语文化,片面地理解和吸收目的语文化,对母语文化一直很少涉及,使母语文化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轻视和冲击。作为交际主体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被忽视状态。笔者曾对本校师范毕业生(100人)进行了一次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的抽样调查,试卷共10个题,试题涉及文化的各个层面,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内容,结果发现所有被试者对本土文化的表达几乎无从着手,有的按字面意思翻译,有的只注意到语句通顺和语法的正确性,有的不知所云。正确率每题只有10%到15%。由此看来,高专师范生英语教育忽视了母语及本土文化的渗透。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学会如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知识这才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3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通过英汉比较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本土文化的教学,注重学习者母语文化外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英汉比较思维模式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既然是交流,就要在吸收、认可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播我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把握“语际共性”,正确导入“中国英语”。所谓“语际共性”,是指英语和汉语之间所共有或应当共有的东西,它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层面。在这个意义上,绝大多数英语母语者所遵循的语言标准,可以被认为是构成这个“共性”的基础。所以在重视母语文化对中国学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英汉两门语言的语际共

5性的研究,只有这样,对母语影响的认识才能真正是全面的和辨证的。在我们的文化教育中,在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同时,要让学习者了解、学习和研究目的语文化,培养他们这两种文化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鼓励两种文化的互动,既要让学生学习外族文化知识,吸收和借鉴外族文化的精华,也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输入和输出本土文化,让外族人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

2.4 侧重文化差异的主体介绍,向学习者进行本土文化信息输入

长期以来,我们除了在讲授英汉翻译技巧时强调中西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很少在教学中讲述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差异。可就文化而言,无论是母语文化,还是目的语文化,内容之广,包罗万象,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侧重于文化差异的主体介绍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如:跨文化交际学者胡文仲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文化训练法,比如,信息提供法和原因分析训练法。教师可以就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等情况,通过做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等形式向学习者进行母语文化信息输入。同时,教师还应提供一些反映我国文化与异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供几种解释,要求学习者从中选出他认为合理的解释,最后再与正确的答案作比较并展开讨论。比如,在西方,人们习惯用蓝色(blue)来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猥、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被用来表示肃穆、严肃;淫猥下流的意思是用黄色来表示。红色一词在英语国家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用来代替革命,吉祥。同样绿色(green)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文化意义,在西方它可能被联想为“缺乏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春天,代表新生和希望。另外,还应有意识地渗透被收入英语词汇的中国词汇,如:kow-tow(磕头),kungfu(功夫),tofu(豆腐),litchi(荔枝),chow mein(炒面)等。这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在思想上得到启迪,进而自觉地上升到对主体文化与异族文化差异的认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5 利用网络优势,获得本土文化的中国表达法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自从提出“地球村”概念以来,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新的中国英语词汇,作为一种文化补充资料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以提高文化兴趣,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例如可以告诉学生查看一些中国英语网页。让学生“进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BBS,e-mail等方式交网络笔友,对文化差异进行有益的探讨。

3.结束语

文化全球化已使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并存,互渗和互补的格局。由于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语言问题,跨文化交际已成为语言研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陈静,2009,pp.82-83)。旅游英语教学除了要注重其学科特点知识外,更要着重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只有这样,英语才能更加充分地显示其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特征和强大的生命力,真正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才能根治中国本土文化“聋哑”症;才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具备“双语”的人才。

参考文献:

摆玉萍 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用途英语课程学生相对满意度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9(2):137.路王林 康月磊.论文化变迁对学校德育影响的机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2):68.陈 静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2009(2):82-83.张立达 旅游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旅游文化渗透【J】.锦州市教师进修学报,2009(5).66

Chinese culture permeation in tourism English teaching

Liu Xiaojiang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 Xian, Gansu China 742500)

Abstract: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transmitting of English culture, so how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is lack of study.This paper tend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deaf and dumb”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tries to enhance Chinese culture permeation in Tourism English Teach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ourism English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tourism English characteristics;tourism culture teaching;Chinese culture permeation

柳晓江(1966.1),女,汉族,甘肃陇南,讲师,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学委员会成员,目前参加省级课题项目“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对英语学习策略认识、调查及反思”的研究;于2005年编写了校本选修课教材 “陇南旅游英语”“Tourism In Longnan”,并在英语系专业学生选修课中使用。2006年有论文在甘肃高师学报发行,2009年有两篇英语教学论文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发行。邮编:742500 电话:0939-3641595 电子邮箱:lxg19660116@163.com 通讯地址:甘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Full name: Liu Xiaojiang(1966.1),female,han nationality

Academic title/degree: bachelor degree

Working place: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Research fiel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ost address: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Longnan, Gansu

现代英语语音教学的中国本土化特征 第3篇

“中国英语” (China English) 的出现距今不过20多年。一般认为是葛传榘首先把“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出来的。他在指出Chinese English和China English的区别时认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 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 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从此, “中国英语”的提法已渐为中国学者接受并不断地引起关注。依笔者检索所及, 汪榕培的“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论断在先, 李文中的旨在区别“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文章“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稍后。再后, 杜瑞清、姜亚军又撰文讨论“中国英语”问题。同时, 刊载该文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的编者在该期“新年的话”中称:“中国英语已不是学者们虚构的概念, 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了。”该文预言, 随着学习英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英语有可能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第二语言, 最终“中国英语”也许会成为英语最大的一种变体。如此, 针对“中国英语”的各个层面进行客观的定义、描写和解释都是不可或缺的。按照杜瑞清和姜亚军的看法, 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引起了英语的本土化。至此似可确认, 带有中国地域色彩的一种英语变体在对内对外的交际活动中的存在是客观的。然而迄今为止, 尚缺乏对“中国英语”各层面的普遍接受的定义和描写。李文中曾提到有人认为“中国英语”的定义应包括三部分含义:“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以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李氏认为这种解释有一定见地却不免狭窄、粗泛, 他对“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定义更有质疑而举证。杜瑞清、姜亚军的研究指出了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 并以音位、词汇、语篇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语音方面的论述较之李文中更有所进展。李文中对“中国英语”的观察主要从词汇、本地化词义独特句式以及篇章结构入手, 其中涉及到的“中国英语”的语音特征部分并非专论, 也未能明确“中国英语”的语音规范问题。事实上, 他们更多地注意了“中国式的语音失误”, 而姜亚军曾指出“中国英语在音位层面的特征, 如英美发音混杂和源于中国英语教学和词典编撰体系的保守型发音等”。

二、中国本土化英语发音的成因

首先, 中国普通话关于语音的定义和不同地方中国人实际上所操的普通话发音“背离”现象也许能为中国英语的语音界定带来某些启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依然单就语音而论, 几乎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中都有需要纠正的方音。试想, 如果某人在讲普通话时未能克服其方音系统中的不谐音素, 那么他必然从语音方面对其所操的普通话进行“修正”。换言之, 他使用了其语音系统某些已经存在的音素来替代应有的音素。让我们姑且将其看作是普通话在推广进程中的“本土化”现象。

英语语音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因与此相仿佛。一些英语学习者在把握某些英语音素时感到困难。他们对此的应对策略是:使用语音替代, 即使用母语系统中已有的最为相似的音素来替代目标音素。还有学者指出, 汉语中缺少的英语音素正是中国人感到困难的音素。事实上, 音素带来的困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对中国为数可观的英语学习者而言, 另一方面的麻烦来自超音段音位层面, 如重音、弱化、同化和连读等。确实, 在实际的言语统一体中, 上述要素都是在我们称之为“语流”中体现的。例如, 通常的情况是单个音素的克服容易些, 在单词的发音中正确地体现这些音素就困难些, 更难的是在语流中对这些音素的正确把握。然而, 它才是最有价值的。可以想象, 如果一个人该层面的问题得不到或尚未解决, 其后续对策必然是求助于母语系统的相应部分。如此, 英语语音在中国的被“修正”则是难以避免的。

三、对英语语音中国本土化的讨论

就英语在不同国家的语音特征而论, 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人“生于齐者, 不能不齐言, 生于楚者, 不能不楚言”的论断。这表明,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同操汉语的人们实际发音表现为多种地区口音并存的语音特征。就发音而言, 英语的多样性不断被人们所认识。今天, 大多数人已习惯了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英语的存在。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人们能够不费气力地将它们从发音方面加以区别。另外, 我国一些学者也曾指出区域性变体如印度英语、尼日利亚英语和新西兰英语的某些语音特征。那么, 作为另一变种的中国英语必有其相应的语音特征。这是因为, 不少人在学习英语发音时, 母语发音的负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现实的情况是, 汉语中的多种地区口音使中国不同地区的英语学习者的发音更为纷繁。我们认为, 一方面分别对其语音进行描写不容易进行;同时其中任何一种英语发音也缺乏普遍意义。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专注于某一国家的对外英语广播一段时间, 不必等到播音员自报家门, 我们就能辨别出是哪个国家的英语广播节目。我们姑且把这种现象视为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化”效应。也许, 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客观上助长了英语发音在不同国家的“本土化”。应当承认, 所有这些不同的英语发音尽可能与native speaker的发音接近, 显示了对英语正确发音的热烈追求和殷切向往。

目前在中国, 即使电台、电视台播音员的普通话发音有时也偏离了纯正的、正统的、符合定义的普通话标准。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普通话发音被广泛接纳, 在一些广告、娱乐节目中尤为显著。这说明在实际交际活动中, 公众对一些语言变体的态度越来越宽容。故尽管中国的电台、电视台英语栏目主持人、播音员所操的英语与英美播音员的发音尚有差距, 但仍应视为中国英语的语音典范和被描写对象。实际上, 任何标准语音的确定都具有一种人为的选择或干预印记。例如, Jones曾多次宣称RP本身并不比其他发音模式“优越”或“漂亮”, 他之所以把RP作为词典记录的对象, 是因为他恰好能够充分地、正确地取得有关这种发音的知识。他无意成为语音改革者或决定语音好坏的评判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中国英语的语音界定既要正视和反映大多数受过良好英语教育的中国人英语发音的客观实际, 又要有在语音标准认定上的人为干预和选择。就其实质而言, 定义中国英语的语音应是认定一种英语变体的语音标准。我们认为, 该标准应该是既有广泛的代表性, 又具备学术意义上的可描述性。为此, 中国英语语音层面的界定既是规定性的, 又是描述性的, 且规定性先于描述性。换言之, 其描述性是以规定性为前提的。其规定性的意义:避开了中国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发音的纷繁, 专注于具有代表性者;其描述性的价值体现在反映中国英语的语音现状, 以发现英语教学的问题, 而后寻求对策, 图谋改善。相应地, 一种制度上或机制上的逐步健全有助于这种语音环境的形成。我们相信, 中国的各级学校的英语教育与以英语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我们主张, 语音学习的范型还应以英美主流英语国家的大众英语发音为首选。毕竟, 以此为追摹对象, “虽学之不至, 亦不失正路”;不然, “路头一差, 则越鹜越远”。实质上, 被界定的中国英语语音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状况,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还需要持续学习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语言和情景.徐家祯译.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8.

[2]杜瑞清, 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1) .

[3]李桂南.新西兰英语的特点.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4) .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

[5]孟悦, 王艳宇.普通话发音水平与英语发音水平的关系.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1) .

[6]颜治强.第二型英语的形态和社会功能.外国语, 1997 (4) .

MBO本土化 第4篇

要使管理层收购切实起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公司业绩的作用,不会“剑走偏锋”成为管理层攫取私人利益的渠道,还是应一靠强化相关法律法规,二靠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一方面需要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比如确定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条件,完善管理层收购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对实施收购的资金来源作出规范,对收购价格予以指导,对管理层收购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创新做法予以前瞻性考虑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对这类行为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新型内部人控制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保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nb

sp;  2、大力拓展MBO融资渠道,使MBO融资合法化、透明化

美国企业MBO的融资渠道是通畅和多种多样的,包括可展期银行贷款、优先级从属票据、可转换债券等众多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和组合。债券市场相当发达和成熟,在MBO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长期债务工具的多样性,使贷款人能根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进行投资,使借款人能在严格的和法律保障的协议条款下筹措到资金。同时,随着贷款机构在协议条款制订上愈益娴熟,借贷契约给了机构贷款人更大的安全感和权力。

国内企业MBO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银行贷款成为主要的融资渠道,但受《贷款通则》关于贷款“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的限制,这部分资金需要绕道而行。《信托法》的实施解脱了信托机构以往的束缚,MBO的信托解决方案也成为融资讨论的热点,但目前成功的MBO案例中尚未有信托机构的参与,主要因为《信托法》缺少实施细则,信托形式下MBO的信息披露、股份交割与过户、所得纳税等问题至今还是“悬案”。风险基金是最新涉足MBO领域的融资手段,但由于其操作规程、风险控制、退出机制等均处于雏形阶段,且国内尚无产业基金相关立法,如何实现“做势”向“做实”的过渡,是风险基金开拓MBO市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大力拓展我国MBO融资渠道,使MBO融资合法化和透明化是当务之急。

3、加强MBO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独立财务顾问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规范,要求至少应对收购主体的股东结构、财务状况以及MBO的定价、资金来源、还款方式等进行详细披露与分析,并对上市公司以后的影响进行分析。(2)要求上市公司聘请律师对收购行为的合法性包括定价、资金来源、还款方式等行为的合法性出具法律意见。(3)尽快出台持股变动报告书的格式,将“详细披露”的内容具体化。

4、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MBO充分发挥作用

MBO在改变国有股权“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现状中会起到比较良性的作用,使管理层自身的利益与其经营状况紧密挂钩,有利于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工作。但是,如果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完善,则管理层可能既控制作为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又控制作为经营机构的管理层,可能会产生另一种“内部人控制”问题。

由于管理层收购时设立的职工持股公司一般进行了大量的融资,负债率非常高,上市公司新的母公司的财务压力是很大的,不排除高管人员利用关联交易等办法转移上市公司的利益至职工持股的母公司,以缓解其财务压力。因此,管理层收购完成后,如果监管没有跟上,上市公司有可能出现以高管人员为基础的一股独大、转移公司利益的可能性。

因此MBO完成后,上市公司应当增设独立董事、独立监事,加强治理结构建设,在高管人员、业务等方面与新的大股东保持较强的独立性。

5、规范MBO收购价格的合理确定

怎样的价格才合理呢?美国企业MBO定价则要简单和纯粹得多,每股市价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第一个基准,8-10倍市盈率被认为是一个公道的价格;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就企业后续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空间作更为详细和量化的讨论,并非常注重经营现金流,因其直接关系贷款和债券的清偿。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独特性,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我国国有股转让定价追求的应是公允性,而不是图谋狠狠赚一笔。管理层收购的优势在于缩短整合周期,保持公司运作稳定性,其价格低于一般性质的民营企业收购也可以理解。然而,这一特殊性并非低于每股净资产实施的“挡箭牌”。合理、公允的转让价格,应该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基础,综合考虑公司的赢利能力、负债能力、每股现金流量等因素而形成。应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MBO收购价格的确定,使MBO定价有法可依,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定价混乱的局面。

本土化英语 第5篇

【关键词】CLIL;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18-02

【作者简介】宋文,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0)教研员,英语教育硕士,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

一、引言

如果说“内容型语言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对“交际语言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和“全语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那么“内容与语言综合学习”(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简称“CLIL”)则可以被看作是对CBI的又一发展。“CBI的特别贡献在于其综合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且常常是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Larsen-Freeman,2000)较之于CBI,CLIL最显著的发展在于其突破了“常常是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的学习范围的界定,主张在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学习语言,这也就是其最为世人所知的“双聚焦”(Dual-focused)观点。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和我国中学外语教育实践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笔者没有理由不赞同CLIL的学术主张。但是,学习西方外语教育的新理念只是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办”的问题,外语教师还必须在西方外语教学法的本土化方面下功夫,(龚海平,2005)否则“食而不化”甚至“水土不服”就很难避免了。尤其是,在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现阶段尚无可能大面积地开展双语学科课程教育的情况下,探索 CLIL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应用路径很有必要。

二、CLIL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本土化应用路径

本文即以笔者曾经执教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 33 Out of Darkness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展开讨论。(教材原文略)

1.应用CLIL的可能性分析。

CLIL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而它强调CLIL课程是语言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激活,使课程内容的学习置于社会交往活动和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Douglas,2004)

这个文本叙述的是一个小女孩晚上划船在海上遇险而掉落海中,经过努力,最终脱险的经历。虽然初中生极少有亲身体验,但是对类似的真实情节并不孤陋寡闻。因此,通过激活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运用CLIL组织教学是具备条件的。

2. 应用CLIL的实践路径。

在这个文本教学中,应用CLIL组织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真正达到通过“双聚焦”实现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双赢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三读文本,明确文本中的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各自的目标,制定文本教学中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综合的方案,而不是割裂的方案,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行进动态灵活实施。

据此,笔者对文本教学的主体阶段的教学流程与方法作了以下设计。

第一步:师生就下列问题进行互动交往,以激活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文本的兴趣,并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ea?(2)Is it dangerous to row a boat on the sea in the evening? What might happen?(3)If you rowed a boat on the sea and you were caught in a storm,what would you do?(4)If you wanted to swim back to the shore, how could you make sure where the shore was?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即完成了对coast,be caught in a storm,rock,shore,cliff等生词和词组的认知,体现了CLIL所倡导的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目的语词汇的主张。

第二步:教师板书“...out of”,鼓励学生说出已经为他们掌握的、含有“...out of”的短语。很快,学生说出了诸如go out of,come out of,swim out of,take out of等短语。这就不仅为破文本的题“Out of Darkness”创造了条件,而且也很自然地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了新旧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对内容学习中的文本主题的理解提供了语言支持。

第三步:教师通过PPT呈现以“swim out of darkness”为核心的空白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通过师生话语交往活动,完成对思维导图的建构。(见下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自主获取了文本的主要信息,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同时又在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学习set out from the coast,high up on the cliff,spend the whole night in the water等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使得CLIL所强调的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的原则得到了落实。

第四步:教师下达了“再读文本并Underline the ‘TIME in the story”的任务。学生很快就从文本中找出了直接或间接表达时间的One afternoon,Towards evening,Then,On arriving at the shore等词语。此过程中,学生把目的语中时间的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在具体时间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学习有机统一了,实现了CLIL的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双赢的目标。

第五步:教师根据文本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时间上的顺序,通过PPT呈现表格(分when和what两栏。因版面所限,略),要求学生根据这一作为“语言支架”(Language Scaffold)的表格来复述故事,以全面、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在这个复述故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无疑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虽然个别学生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语音方面的问题和动词时态运用的错误,然而这些问题都是目的语学习中的正常现象,会随着学生的目的语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最终逐步得到解决。事实上,这也是CLIL的倡导者们早就指出的必然现象,而绝不能被理解成CLIL自身的缺陷或不足。

三、实践结论

笔者运用CLIL组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已一年有余。无论是考量平时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是就这一节观摩示范课的质量而言,笔者似乎可以初步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在初中学科课程目前尚不具备大范围推进双语教育的条件下,英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CLIL所倡导的“内容与语言学习双聚焦”的要求展开教学,即CLIL应用于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是可行的。

第二,实践证明,CLIL的倡导者们(Dalton-Puffer,2011:190)所声称的CLIL能够使语言学习者更加投入对内容和目的语的学习,更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目的语的运用能力的论断是可信的。

第三,在CLIL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的情形下,不仅学生的目的语表达的焦虑(foreign-language-speaking anxiety)确实大大降低了,而且由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目的语的话语交际有了内容的依托,话语表达有了真实的语境,使得话语输出方式有效地走出程式化的怪圈,话语输出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更加能够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本土化英语 第6篇

我们选用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生活与科学》一书作为侵入式教学的实验教材, 这本教材教师操作起来难, 学生学起来也难。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教师应根据实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语言接受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学科内容, 根据学生课堂的接受程度和反馈对教材进行一些必要的本土化的处理, 让学生有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 然后再逐渐回归到教材难度。

一、初期阶段

1.初一学生的英语储备情况

小学毕业后, 升入初中的学生英语程度通常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英语:其中一部分是从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的, 另一部分是从四或五年级开始接触或学习少量的英语的, 而参加过小学英语浸入式实验的学生人数很少。因此实验教师在开始准备课程前, 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基本情况。

2.这一阶段教材中学习材料的处理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而这些主体的英语基础差异很大。如果从一开始, 严格遵循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和要求, 并且使用《生活与科学》这本教材, 其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听不懂课, 并且逐渐丧失对这门课的兴趣, 进而丧失自信。因此教师可将第一册书的几个章节根据其难易程度调整教学的先后顺序。初期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应程度和反馈, 备课时可适当提高或降低教材内容的难度, 也可添加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紧密的话题。这样不但会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感兴趣, 而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 教师还可以灵活地调整课堂进度, 学生熟悉的内容话题可适当快一点, 难度也可以拔高一点;反之, 教学速度应该慢一点, 且教学内容难度降低一些。

二、中期阶段

1.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变化

学生的英语学习经过了初一整整一个学年的积累, 无论是从词汇量方面, 还是听说能力方面, 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初, 他们对于《生活与科学》这门课是心存担心的, 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听不懂教师讲授的内容, 大部分学生对于能学好这门课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带动他们的英语学习, 根本没有信心。然而, 经历了初一两个学期的认真学习, 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完全听懂课程内容, 一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较为准确地用英语对学科内容和一些科学现象进行表述, 而且他们的自信程度也比以前大大增强了。

2.有效地使用教材

学生升入初二以后, 开始学习物理这门课。而这一阶段的《生活与科学》教材的第二册也凸显了物理学科知识的比重。如第四章是关于能量知识的, 第六章是关于物质的。因此, 实验教师可以将实验课的物理内容知识与物理课的教师相沟通, 将同一物理知识通过不同的课程来讲授, 两门课的讲授顺序可一前一后, 也可同步进行 (这一做法需要两位教师就此做法达成一致的观点, 并相互协作) 。

另外, 这一阶段教材中包括物理在内的实验内容也大大增加了。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引入课堂。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足功课, 自己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过程, 掌握实验步骤及具体的操作过程等。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实验, 教师可自行根据情况删掉这一部分内容, 或者可以在物理老师的协助下完成。

三、后期阶段

本土化英语 第7篇

“慕课MOOC”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缩写, 它是新型的在线课程教学模式, 它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度、师生互动等都完整地在线实现 (王秀文, 吴越, 2016, p71) 。近几年来, 慕课席卷了国内外教育领域, 对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慕课在国内的引进, 怎样设计本土化的慕课课程也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笔者选择由清华大学研发的“学堂在线”作为研究平台, 以自身的课程学习体验为基础, 从学习者的角度, 对学堂在线中《生活英语听说》的视频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测试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 对慕课中本土化英语听说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为能对国内的英语慕课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学堂在线中《生活英语听说》课程设计的特点

2.1 视频设计

《生活英语听说》设计的课程任务是每一周学习一个单元, 每个单元有9到10个微视频, 视频的长度大致为2~13分钟。“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 一般情况下, 学习者的注意力会随老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的前10分钟内, 学习者的注意力逐步增强;10~20分钟, 学习者的注意力进入稳定、高效状态;之后, 注意力开始分散、下降。” (张玉娴, 2015, p.16) 所以, 将所讲解的内容碎片化和模块化, 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

这门课程的视频设计还具备交互性的特点。观看视频后, 马上就有相应配套的作业,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 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若是只观看视频, 没有相应的作业, 就只有输入, 没有输出, 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也不便于学习者巩固和内化知识。只有做到“输入与输出并重”,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此外, 笔者还发现这门课程的视频制作的字幕有其独特之处。字幕的设置一共分为中文字幕、英文字幕、右侧字幕、下侧字幕、无字幕等5种类型,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所需类型。英语水平高的学习者可以采用无字幕的方式, 增加难度训练自己, 而英语水平低的学习者可以采用中文字幕, 降低学习的难度, 提高学习兴趣。因此, 笔者认为这样的字幕设计符合受众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2 课程内容

《生活英语听说》的教学内容被划分为8个较小的独立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由十余组学生对话、外籍老师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介绍、中国老师的重点词汇与句型讲解、听力理解练习和口语测试构成, 内容十分全面。

该课程的单元排序体现了语言学习的逻辑性。每个单元中数十个微视频按照语言知识到语言技能再到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顺序进行, 学习者先输入视频里真实场景中的语言材料, 然后中国老师讲解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接着外籍老师再讲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以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单元之间也按照话题的难度逐渐增加, 由关注自身到他人, 视角逐渐转变, 也体现了一定的逻辑顺序。

笔者还发现这门课程的视频制作主要采用了场景式、谈话式等授课模式, 并非死板的课堂内容录制。它是用真实的场景, 真实的人物对话作为学习材料, 这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的真实性、以及学习者的存在感和沉浸度。

对于语言的输入, 许多二语习得领域的学者 (Corol Chapelle, 1998, p.26) 认为要突出目标语的特征, 在活动设计中, 可以通过加粗字体、改变颜色等方式让目标语变得显著, 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在该课程中, 重要的教学内容会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视频中的黑板上, 并将重要的目标词汇和句型用黄色字体标出, 这就融合了“要突出目标语的特征”的教学理念, 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强化目标语的输入力度,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

2.3 教学互动

“学习者与课程资源之间的互动是慕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慕课的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如何实现有效的互动学习, 可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性关注, 避免学习者的分心和孤独感” (张伟, 王海荣, 2014, p.7) 。在《生活英语听说》中, 它的教学互动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学堂在线平台的讨论区、公告区这三个途径开展的。

微信公众号“THU生活英语听说MOOC”推送内容主要围绕课程信息、英语学习以及课外延伸学习展开, 主要包括课程预告、课程介绍、线上线下活动、考试通知、英语学习资源的推荐、教学日志等内容。这些消息的推送可以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监控, 跟上学习的进度, 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完成什么任务。学堂在线的讨论区主要是与老师和助教讨论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 通过发帖和回帖的方式来帮助学习者扫清学习过程中的障碍。而公告区的作用主要是告知学习者该课程的进度以及考核方式, 起到一个监控作用。

通过微信公众号、学堂在线平台的讨论区、公告区这三种渠道, 可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性关注, 减轻学习者的分心和孤独感, 更好地监控学习者学习的进度, 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互动。

2.4 测试体系

《生活英语听说》的测试体系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小测、期末考试, 都属于在线测试。“在线测试包括每周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两类。每周测试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线型模式, 即观看视频后设置对该视频的测试;另一种是模块模式, 即每周课程内容结束后综合对该周所学的内容做一个整体的测试。” (张伟, 王海荣, 2014, p.5) 该门课程中, 平时作业属于线型模式, 在每个微视频后会有相应的练习;小测属于模块测试, 在每个单元结束后会有一次测试。

该门课程的小测和平时作业的测试题型都是选择题, 测试的内容取自视频里真实语境中的对话, 通常是本族语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测试设计正好突出了“听说课程”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在测试的驱动下, 仔细消化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 有利于增强学生者的学习兴趣和跨文化意识。另外, 这2类测试题都允许学习者多次提交答案, 为其提供了修改和改进的机会。这种测试方式能够即时反馈测试成绩, 学习者可以在测试后马上了解自己的学习漏洞, 进而回过头来继续学习巩固该课程。这也正好体现了“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倒学习者, 而是作为其学习成果的反馈和指示器, 表明了学习者应该聚焦的重点内容, 目的是让学习者最终能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 (张伟, 王海荣, 2014, p.5) 。”

期末测试的题型为词汇 (60%) 、完形填空 (20%) 、阅读理解 (20%) 、写作 (不计入总分) 。通常在期末测试之前有一个期末复习题的视频讲解, 这对于顺利通过期末测试、提高课程的合格率有很大的作用。

总体来说, 这门课程的测试难度不大, 这也有利于减少学习者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退出学习的情况。再者不管是平时作业、小测, 还是期末考试, 测试的答案都具有有效性。其内容都是与视频内容紧紧相关, 在百度或者谷歌上都找不到答案, 只有认真听了课程, 才能找出答案, 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舞弊行为。

3 学堂在线中《生活英语听说》课程设计的不足

3.1 教学互动力度不够

笔者认为慕课中的教学互动包括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生活英语听说》这一门课程中, 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学堂在线平台的讨论区和公告区来实现互动, 而且主要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笔者认为这种互动力度可以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其互动力度还不够。还需要增加同伴之间的互动, 比如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另外, 师生直接的互动力度也得加大, 比如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微信直播或者按时在微信群、QQ群或者QQ邮箱发作业通知、学习进度。

3.2 测试体系单一简单

《生活英语听说》这一门课程中的测试体系主要包括作业、小测和期末测试, 其中测试的内容较简单, 形式也比较单一, 只有客观题, 几乎都为选择题。这增加了学习者猜题的几率, 可能在做题时候凭着运气也可以把没有掌握的题作对。其次, 作为一门“听说课”, 应该把“说”也作为一个重点, 在输出的时候不仅要输入书面的材料, 还要输出口头的材料。而《生活英语听说》的教学互动中没有任何形式的“口语输出”, 这与课型的目标是很不相符的。

所以在设计这个测试体系的题型时候, 可以增加一些视频内嵌测试和主观题型, 另外也可以适当通过微信群或者QQ群增加“听说”的测试, 这样一来会增加考试的有效性。

4 对慕课中本土化英语听说课程设计的启示

4.1 目标语输入増显, 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输入与输出的理论, 语言的输入要突出目标语的特征, 这样会让学习者注意到目标语的形式, 从而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率。在听说课程的内容设计中, 我们可以在视频中通过加粗字体、改变颜色等方式, 吸引学习者去注意目标语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展示目标语的内容,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缓解视觉疲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2 增加教学互动, 激发学习者兴趣

在慕课学习中, 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彼此互动都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两种互动都能对学习者起到一定的监督和鼓励作用。所以, 可以通过加大同伴互动、师生互动的力度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比如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来增加同伴互动, 这样一来学习者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困惑直接说出来, 同伴可以帮助解答, 老师也可以直接、快速地扫清学习者的障碍, 同时也可以互相监督课程完成的情况, 督促彼此学习。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微信直播或者按时在微信群、QQ群或者QQ邮箱发作业通知、学习进度来增加师生互动, 这会起到很好的监控效果。还通过在视频中设计对应的内嵌活动来实现师生互动, 使学习者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减少学习的单调与孤单感。

4.3 采用同伴互评, 检测目标语输出

对于听说课来说, 特别是中国的学习者来说, 要开口说英语本来就是一件难事。所以对于这种课型, 更要好好设计课程, 激发学生输入目标语的动力。笔者认为采用同伴互评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督促学习者输出目标语。所谓的同伴互评就是学习者们对彼此产出的作品进行评价, 并得到对方的反馈, 学习者不仅是评价者, 也是被评者, 这样的交流与评价有利于他们互相学习, 同时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评判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拓宽了交流的范围。 (张玉娴, 2015, p.18) 在听说课程中, 我们可以让学习者加入微信群或者QQ群, 每周规定一次口语任务, 可以围绕某个话题说一些感想, 让学习者在截止日期前打卡并完成任务, 没有打卡者被清理出该课程。然后根据教师的评分标准与要求, 学习者对他人的语音进行评判, 除了打分外, 还需要给出自己扣分的理由。这样学习者不仅会按时输出英语, 还可以开阔眼界, 感受不同学习者之间思想碰撞, 开阔思维, 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内化和提升, 有利与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

5 结论

随着慕课浪潮在全球的席卷, 慕课在国内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然而发展的大趋势则是直接引进国外的慕课课程和平台, 这对于广大国内受众未必合适。作为哑巴英语众多的国度, 英语类听说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考虑国内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开发本土化的英语类听说课程。笔者以自身的课程学习体验为基础, 对学堂在线中《生活英语听说》的视频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测试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指出该课程的特色以及存在的不足, 并对慕课中本土化英语听说课程的设计给了一些启示:1) 目标语输入増显, 提高学习效率;2) 增加教学互动, 激发学习者兴趣;3) 采用同伴互评, 检测目标语输出。希望能对国内的英语慕课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Carol Chapelle.Multimedia Call: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re-search on instruction SLA[J].Language Learning&Technology, 1998, 2 (1) :21-39.

[2]王秀文, 吴越.浅谈“慕课” (MOOCs) 浪潮下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契机[J].外语与翻译, 2016 (2) :71-75.

[3]张玉娴.慕课中的学习评价—以Coursera和Udacity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 2015 (9) :15-20.

本土化英语 第8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高级英语教学,本土化应用

一、引言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的主干课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 (2000) 的要求, 该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与其他课相比, 它所占学分比重大、教材难度高。通过对国内28所高校高级英语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汇总, 发现其中14所高校使用的是张汉熙 (2011) 编著的《高级英语》, 占调查对象的50%。《高级英语》所选篇章体裁多样、涉及面广, 能很好地符合《大纲》要求, 使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有效训练。然而文章篇幅较长、词汇量大、有一定的难度, 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围绕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及语言点和篇章结构的讲解, 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 同时“这种传统教学的效果远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 显然也不符合新世纪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丰玉芳2011:137) 。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基于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的原则, 笔者借鉴了理工科普遍运用的问题式教学法, 并将其适当调整, 运用到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中, 效果令人满意, 并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二、问题式教学法简介

问题式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由Harold Barrows等人在美国医学院率先实施, 并被推广到建筑、工程、教育、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当中 (张建伟2000:55) 。这种方法倡导把学习过程融合到解决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当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 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它与以往的教育理论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例如John Dewey的“干中学”, 以及后来的发现式教学 (张建伟2000:55) 。同时它很大程度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例如“它通过使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强调其对于知识的理解”, 并“通过构建多样性的问题情景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 同时, “通过构建问题解决环境中的交流活动来养成学生处理问题的实践经验”, 以及“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 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形成新的知识经验” (陈荦, 谭洁, 熊伟2010:59) 。在运作方式上, 该教学法可以“以学生课堂讨论小组的方式进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思维探索及讨论活动, 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学习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 (林静2011:75) 。

根据张伟建 (2000:56-7) 的阐述, 传统意义上, 该教学法的操作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划分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问题——老师用简单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复杂的问题, 并通过类似“通过解决这个问题, 你希望获得哪些知识?”等问题, 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解决问题——小组成员选择一位学生担任记录员, 记录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包括问题中的事实信息、组员的想法以及学习要点和活动计划, 同时成员应商议并确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要点, 并分头探索;小组讨论——成员之间交流信息, 分享学习成果, 同时评价他人的信息;活动汇报——各小组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形式可以是图表、数据、PPT展示、甚至是戏剧表演;反思过程——学生们要认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 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从而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 问题式教学法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尤其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 激发学生自我质疑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式教学的主要媒介是各种难题, 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相关知识。“问题, 既是思维的起点, 又是思维的动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 (杨立群2012:26) 。问题的提出并不复杂, 从人类认知角度来看, 只要出现不明白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问题。因此问题式教学法更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增强他们发现问题、独立思索的能力, 这也是现代教学过程中长期忽视的一个方面。这里强调的是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足够的问题意识才能发现现实中存在的矛盾与困难, 只有认识到问题才能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只有培养创新精神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然而长期奉行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扮演接受者, 他们可以被动地接受, 可以对老师言听计从, 可以认真刻苦地低头做事, 却缺乏应有的批判和质疑, 更缺少自己提出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 新颖的任务型教学也大多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分配的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生存能力。问题意识薄弱甚至缺失的现象在学生中极其普遍。通过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尤其是通过将提问权交给学生的方式, 可以锻炼学生进行批判思考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接受老师提出的问题, 并以这些问题为例, 在理解和思考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增强自己思辨的能力, 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这正是问题式教学法的独特之处。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杨敏 (2010:3) 提出了“开展本土化外语教学研究必要性”的口号。秉承这一思想, 也不妨尝试对教学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外来教学方法的本土化应用就是根据我国国情、专业情况、科目特点, 甚至是班级特色, 在遵从其基本理念的前提下增加、减少、调整原有的理论实践步骤, 把外来教学法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 进一步提升并优化教学效果。对问题式教学法的本土化运用同样需要考虑具体实情, 根据科目特点设计实施步骤。下面以高级英语课程使用的《高级英语》 (张汉熙2011) 教材为例, 结合教学实践, 论述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

在实际操作中, 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首先, 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提出精心设计的开放式问题供学生思考和研究。例如在《中东集市》一课中可提出“中东集市与现代超市有何异同?”“这种传统型市场的前景如何?”, 在《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一课中提出“文章通篇只出现了两个具体表示时间的词语, 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顺叙的?”而在《敲诈》一课中可提出“雪茄烟在显示公爵夫人与侦探之间的势力抗衡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种开放性或被学生忽视的问题往往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刺激他们的联想, 激活他们记忆中的有关图式, 从而引导他们对相关知识做进一步的研究。其次, 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此环节多为课下完成。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进行信息收集、整合, 并形成书面的文字叙述, 也可以制作PPT课件在课上演示。第三, 课堂汇报。在课上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呈现自己总结出的答案, 并反思前面的学习过程。

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研究的同时, 学生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也必定会形成自己的“问题”。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扩展其思想表达的途径, 可在原有“老师提出问题”的环节上增加“学生自主提问”, 将部分提问权交给学生, 引导他们提出自己认为重要或感兴趣的问题, 这也是该教学法最有成效的一个方面。“学生自主提问”与上一环节在时间上同步进行, 只是第一、二步均在课下完成。每位同学提出自己感兴趣并有研究意义的问题,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 推举本小组最佳问题以便在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因此, “课堂汇报”这一步骤就分成了两部分: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汇报, 并展示本小组的最佳问题及答案。这一环节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 课堂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小组的关注点不一样, 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 在《遭遇飓风卡梅尔》一课中, 有的同学会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的同学会思考大灾难面前什么才最重要, 有的同学论述如果遭遇类似场景, 自己会怎么做, 还有同学会关注文章中很少出场的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角色, 甚至有同学提出批判性意见, 这篇文章在情节设计上不合理, 全家加上朋友十几口人竟然都幸存了下来, 过于乐观的情节设计缺乏说服力。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理解, 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 丰富了学生的思想, 而更重要的是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宣扬了批判精神, 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实践中, 还可以要求学生建立“问题本”, 代替原有问题式教学法中的“白板”。“问题本”类似于学习中的“笔记本”, 然而它不是语言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更侧重学习者的认知构建。“问题本”与“笔记本”是不同的。“笔记本”侧重的是对所学知识的记载, 起到温习和提醒的作用, 而“问题本”强调的是学习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对话, 侧重的是评价、批判、质疑以及对相关知识的延展。“问题本”在内容上分为四部分 (格式如表1所示) , 包括对所学知识的复述、师生的提问、相应的答案以及个人对整篇文章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希望在“学生自主提问”环节有所收获的话, 老师就应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深思熟虑, 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而学生也会在老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类似或水平更高的问题。

四、问题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在某高校08、09级英语本科的两个班级进行了为期两学期的实验教学, 结果令人满意, 且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好评。首先, 为了解学生的认可程度, 在该教学法实施一个学期之后, 课题组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8份, 收回问卷65份, 有效率为95.6%。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该教学法的实施对你的课堂参与程度有何影响?”和“撰写‘问题本’对加深文章理解是否有帮助?”等问题, 并提供了三种选择。调查结果参看表2。

可以看出, 这种教学方法因为把部分提问权交给学生,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增加了他们的课堂参与, 得到了大家的欢迎与认可。

在教学效果方面, 课题组采用学生访谈的方式, 对该教学法的实际效果进行摸底。在该教学法实施一学期后, 课题组随机抽取十名同学进行访谈, 谈话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程度、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方面。十名同学都表示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愿意在课上发言, 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喜欢用英语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九名同学表示自己在课下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比以前多了,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十名同学都表示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明白高级英语课程并非单纯的语言学习课程, 而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有同学表示:“上了这么多年学, 一直是老师提问我回答, 而现在需要自己找出问题, 最初确实有一定难度, 但一个学期下来, 慢慢找到了提问的诀窍, 我的批判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有同学表示:“以往的英语课都是老师讲, 我们听。这种教学法需要我们提出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课下花更多的时间理解课文, 找出值得关注的问题, 再做相应研究, 确实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

五、结语

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我们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也达不到《大纲》的具体要求。为将建构式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我们必须寻求多种教学方法, 并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到一起, 从而达到《大纲》 (2000:13) 的要求:“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问题式教学法在应用于高级英语课程后, 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 学生需要在课下查阅大量资料, 锻炼了信息采集、筛选、消化和重新阐释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得到了激励与开发——学生需要自我提问、找出感兴趣的话题, 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这样就克服了问题意识薄弱的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巩固——“问题本”的书写是将高级英语课与写作课有机结合的良好渠道, 一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一篇作文, 或者是一篇小型的论文, 写作能力的巩固提高为以后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该教学法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能加深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问题式教学法在高级英语课程中的运用能有效克服传统课堂的弊端,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凸显高级英语的“高级”之处,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陈荦, 谭洁, 熊伟.2010.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9) :59-61.

丰玉芳.2011.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英语专业《高级英语》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外国语文 (6) :137-141.

林静.2011.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及实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 (9) :74-77.

杨立群.2012.问题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8) :26-28.

杨敏.2010.外语教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本土化外语教学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1) :3-6.

张汉熙.2011.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英语教学导入本土文化探索 第9篇

一、导入我国文化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等教育目标关注人的自我实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逐渐被“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和观念所取代。因此,大力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等教育一切活动的导向。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都是讲德才兼备的,爱国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广大青年人成为了爱国教育的重点。其中文化素质的培养,不仅表现在让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的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上。

因此,广大高职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仍不应忘记渗透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我国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每个英语学习者都该清楚地知道,继承、传播我国文化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可以把英语作为媒介,实现对祖国文化的传播,但我们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要有透彻的理解,这是做好文化传播者、做好中国人的第一步。

2、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以外,也包括在涉外交际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我国现阶段急需的不仅是具有职业技术的学生,而是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他们要到国际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面对外国人时都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和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或改变外国朋友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对我国的看法。因此,在英语课堂导入适量的我国文化内涵,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与我国文化相关信息的恰当的英文表达,在真正应用时能得心应手,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既是实现英语学习的交际功能所需,也是将中国推向世界大舞台的必经之路,从而培养出更多素质全面、学贯中西的国际化人才。

3、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高职院校学生起点低,对英语的学习缺乏自主性,一遇到困难就找理由退缩。他们往往对于涉及到身边的话题感兴趣,一旦经过英语学习掌握了可以使用的词语及表达后,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并随之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我们可以利用母语与母语文化知识来促进外语学习中有共性的东西的理解和学习,或者通过两种语言中某些相似或相异的东西的比较而加速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导入我国文化,把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常用词汇介绍给学生,使其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英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用英语交流思想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用英语表达我国文化的能力。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是在汉语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应更多地受我国文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模拟各种场景,让学生们展开对话。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所要表述的内容大部分是在我国文化环境下的所见所闻,有许多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内容需要用英语表述。学生们常常觉得词汇量不够或不知如何表达。课堂追求语境的真实和交际的真实就不能忽视课堂交流的主体——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二、导入我国文化的现状与契机

1、现状。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英语教材和阅读材料多是介绍西方世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课文都是围绕西方国家各层面文化的介绍,而对于我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教师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过多地强调母语的负迁移,强调不懂英美等国的某些社会文化会导致与外国人交际时出现失误。教法也是紧紧围绕书本,讲解文章的结构、词汇、句子分析,很少或基本不补充相关主题的我国文化或风俗的内容,更是为了A、B级的过级率而过多地讲解应试技巧。

这样造成了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时,更是力不从心。有多少学生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达或解释“三个代表”、“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概念和内容?因此,有学者概括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交际的失败或低效,从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种现象对于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入学英语成绩较差、词汇量很少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严重。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身处母语环境下的学生过着情人节、圣诞节,西方文化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契机。

我们应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加强我国文化导入。北京“人文奥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诠释。作为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之一,“人文奥运”是我们的特色。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下,通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吉祥文化、印章文化、玉文化等文化元素,让世界人民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不是因为你跟他一样才接受你,恰恰因为你跟他不一样才接受你。交流绝对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来往,而是文化背景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全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奥林匹克的教育功能也将日益多元化、终身化,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三、对导入我国文化的几点建议

1、从考试体制、教学大纲与教材入手

中国的各类考试体制都重在检测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的重视。我们可以从考试体制入手,把对我国文化的要求列入考试大纲,这样学生对此学习会更有动力,会更有目的性地去学习更多与我国文化相关的英语知识。

词汇表是外语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关键依据,但很多中国人特有的词汇表达或者日常对外交往中常用的词汇在英语词表中找不到,或有词但没有相应的释义。另外,目前英语各类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材涉及的话题和场景以及文化背景大多偏向于西方模式。所以应增加中国特色的词汇,教材选题应该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文章。比如可以增加一些中国古代的成语、俗语、谚语或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等等。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思想以及历史人物介绍的内容添加进来。

2、延伸并拓展课文教学

对我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不能脱离教材和课文,应围绕课文在单元教学的多个环节加以进行。

①从课文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来进行我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在英语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对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适当加以补充和延伸,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也可让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这是导入和渗透我国文化的最佳方法之一。适时地导入和渗透我国文化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②在课文教学中进行词汇、语法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来进行我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一个英文单词所表达的事物或对象在西方和我国文化中经常具有不同的文化象征含义,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念。例如,英语中retire一词。在美国是退休,表示地位、收入的下降以及能量和活力的减弱,是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词,所以人们一般不随便问别人是否退休。在我国,退休则表明一个人到了可以放松和享受生活的年龄。所以教师除了讲解它的意思和用法,还可以介绍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同时导入我国文化,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对待退休人员、或者说对待老年人的观念上不同。另外,一些“中式英语”,例如:jiaozi (饺子)、gongfu (功夫)、hutong(胡同)、family planning policy(计划生育)、one country,two systemms(一国两制)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恰当地向学生进行介绍和补充。

教师也应注意从语法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中进行我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英语讲究语法结构,重“形合”;汉语讲究意境,重“意合”。教师在语法教学中既要多让学生体会英语的形式结构美,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欣赏汉语的意境美。

3、引导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课后的各种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China Daily (中国日报)、CRI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CTV9 (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等是非常有用的媒体,有大量的中国时政新闻、人文地理等节目,老师应鼓励学生经常收听、收看这些播报,既能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又能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同时,学生也可运用Internet网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

4、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母语文化素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也是输出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母语文化意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教师应具备独特的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祖国的文化,提高其鉴别和欣赏外国文化的能力。中青年教师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中占了很大比例,文化底蕴略微薄弱,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如设中西方文化等课程,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因此,英语教师应立足国人立场,在汉英语言文化发生冲突或表现相异时,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辨异和对比;要采用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方法,而不是集中的孤立式说教,导入中国文化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文化的导入只能在语言教学的框架中进行。注重我国文化的导入,绝不是英语教学核心的转移,而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升华。因此,无论是教师在课堂上导入中国文化,还是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都应该坚持适度原则,否则,英语教学就会变成了文化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本末倒置的情况。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要批判地吸收目的语文化,弘扬母语文化,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理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的结合 第10篇

【关键词】本土文化 旅游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14-01

一、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当前,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趋势,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侧重英语知识的专业化、系统化与深入化发展,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应专业英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贾仁欠吉(2011)谈到本土文化教学是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教学是文化传承的需要。英语专业旅游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当地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较高的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工作所需技能的旅游从业者,进而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旅游英语教学还主要基于通用的导游知识,忽略了与结合地方特色和对当地文化的结合。作为“文献名邦”和“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 的大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本校旅游英语方向的学生除了掌握英语语言、旅游管理等知识外,还应该熟悉大理的历史文化等人文知识,从而真正满足市场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将大理本土文化渗透到旅游英语教学是当前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有效的将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相结合

1.教材建设

于丽萍(2013)提出我国大部分院校缺少自己的本土旅游文化教材,地域文化一直是旅游英语教学中的空白点。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如南诏国、大理国、茶马古道、白族风情,都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价值。根据大理独特的本土文化,旅游英语教学资源建设中应强调因材施教,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编教材。在编写教材时,可借鉴《大理上下四千年》、《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群》等具有地方鲜明文化特色的资料。例如,南诏是唐代以今天大理地区为中心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南诏知识教学素材的引用,有利于学生了解南诏政权的历史,提高人文素养,传播大理文化走向世界。

2.师资转型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而旅游专业教师缺乏外语能力,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姜维(2014)指出由于旅游英语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旅游+英语”的复合型师资队伍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英语教师也应该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型向复合型的转变,英语教师也应不断完善人文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同时,通过高校和行业合作的模式,邀请民族产业研究专家和优秀导游来参与课堂教学,将教学知识体系与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

针对当前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课堂实践设计,都过分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忽略了文化渗透的缺憾。开展课外实践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并把课程与实际有机地结合。为使学生更充分地学习和感受大理本土文化,拓宽旅游知识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模式之外,课外的教学实践模式也应加强。依托大理崇圣三塔寺,大理古城,大理德化碑,大理苍山洱海等资源,可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创建合作小组,撰写英文解说词,进行实景模拟导游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内的各项技能的训练。再如,学生可通过实地走访茶马古道的路线,了解马帮文化,探讨其对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的利用价值,从而充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强化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三、小结

柳晓江(2005)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中指出,除了要注重其学科特点知识外,旅游英语教学更要着重进行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英语才能充分地显示其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特征和生命力,真正促进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才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具备双语人才。

英语专业注重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培养,培养专业化外语人才已是目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旅游产业具有文化性的特点,改革旅游英语教学,措施之一就是要将本土文化渗透进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维.浅析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相结合[J],《考试周刊》(2014).第79期.

[2]贾仁欠吉.青海本土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的结合[J], 《赤峰学院学报》(2011).第9期.

[3]江爱莲.旅游英语教学的本土资源开发研究[J], 《当代教研论坛》(2015).第6期.

[4]柳晓江. 旅游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第三期.

[5]刘庆林.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12).第12期.

[6]王爱支.鄂州本土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以鄂州职业大学旅游英语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1).第3期.

[7]郭晓.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第4期.

作者简介:

高校英语教材本土文化课文的设置 第11篇

一、在高校英语教材中设置本土文化课文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高校的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西方文化较多,但由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不足,所以在学习上往往会比较吃力。将本土文化编入高校英语教材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比如颜色,在中国红色往往被看做为喜庆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往往是暴力血腥的象征,像红茶英文词组就是black tea,红糖则是brown sugar,red很少出现在词组中就是由于其所带有的不好的象征意义。因此,设置本土文化课程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洞悉中西文化的差异,提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能力,有效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2.有利于传播中国本土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通过学习英语,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第二就是传播中国的本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比西方文化我们能够充分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优势以及不足,对于我们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各地兴建的唐人街、孔子学院等等。高校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应当将弘扬发展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学习使命,通过学习英语将中国文化带入西方国家,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所以在高校英语教材中设置本土文化课文是极为重要的,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与外国友人的交流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跨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所以高校英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如,当我们与外国友人在讨论中西方餐饮文化时,我们不仅需要对西方的餐桌礼仪、用餐习惯有个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要对我国的餐饮文化也有充分的了解。将本土文化课文设置于高校英语教材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当学生与外国友人进行文化交流时能够轻松顺利的介绍我国的本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校英语教材本土文化课文的设置的对策

1.改革高校英语教材。首先,需要对高校当前的英语教材进行改革,在阅读训练环节、听力训练环节以及口语表达环节都适当地增加一些本土文化课文。例如在英语教材中融入对我国故宫、颐和园、黄山等本土文化风景名迹的介绍,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学会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以及风土人情,而不是一提到中国时只能介绍中国是个瓷器大国。另外还可以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加强英语教材中中国本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国际化语言的同时不忘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本土文化表达能力的培养。

2.开设本土文化课程英语选修课。通过改革高校当前的英语教材来设置本土文化课文仅仅是一方面,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本土文化课文的需求,所以高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本土文化课程的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触到本土文化。高校应当安排对于本土文化了解较深,同时英语专业基础较为扎实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在对比中西方文化的情况下,加强对我国本土文化知识的灌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完善考试制度。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是高校大学生在英语学习阶段必定经历的一项考试,因此可以在四六级考试中增加一些与本土文化有关的考核内容,从而引起高校以及学生对在英语教材中设置本土文化课文的重视,促使学生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学习,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

本土化英语范文

本土化英语范文(精选11篇)本土化英语 第1篇一、改变对待所谓“标准英语”和各种英语变体的态度英语全球化进程使英语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