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酪蛋白激酶
I型酪蛋白激酶(精选4篇)
I型酪蛋白激酶 第1篇
1 I型酪蛋白激酶响应低温信号
近20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蛋白质组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们对植物抵御低温胁迫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认为低温可导致植物发生多种生理生化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与低温下许多冷响应基因表达或发生特异性改变有关。目前, 分离并鉴定的冷诱导基因主要有拟南芥中的lti140、lti78、cor15a等;大麦中的hva1、blt101和blt14;小麦中的wcs120、wcs200和cor39;以及水稻中的lip15[3]和I型酪蛋白激酶 (Casein kinases I, CKI) 基因Os CKI1[4]等。这些低温诱导基因除对低温产生应答外, 部分还对激素、高盐、水分胁迫等作出响应, 通过调控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对植物的抗逆性产生影响。
根据结构酪蛋白激酶主要分为I型和Ⅱ型两大类。其中, I型酪蛋白激酶是一类具有独特理化特性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及细胞骨架等部位[5,6]。1978年, Murray[7]等在大豆下胚轴中首次分离纯化得到与染色质相结合的CKI。2003年, Liu等[4]在水稻幼苗中首次分离并证明CKI家族成员Os CKI1参与调控细胞延伸及分裂从而影响水稻根部发育, 并参与植物对外源激素的应答。研究指出, CKI主要通过磷酸化底物及自身磷酸化对各种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分裂等路径进行调控, 也可作为其他蛋白激酶的底物被磷酸化, 从而参与蛋白质的级联磷酸化过程, 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9]。而在4℃低温下, Liu研究结果表明Os CKI1表达模式发生改变, 基因反义转基因植株电解质渗漏率增大, 质膜透性有所增加, 受害严重;而脯氨酸、蛋白质等低温相关指标均显示反义转基因植株冷适应及抗寒性低于对照, 推测Os CKI1对提高植物冷适应及抗寒性有一定作用, 而该基因表达量的降低或缺失导致植株易受低温伤害。应用细胞免疫学的方法, 结合微管特异性荧光探针, Liu还对低温下Os CKI1反义转基因植株根部细胞骨架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对照植株根部微管在低温下表现为快速、不可逆的解聚;而转基因植株根部微管未出现植物冷适应过程中微管的瞬时解聚过程, 推测反义植株中该基因表达量的减少降低了植物冷适应的能力, 而基因Os CKI1可能具有提高植物适应及抵抗低温的能力[4]。
2微管结合蛋白与I型酪蛋白激酶在植物冷适应过程中可能的协同性及机制
微管结合蛋白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s, MAPs) , 即植物微管周围存在的一类可直接与微管结合并对微管有调控作用的蛋白[10], 在抵御或减弱植物低温伤害、维持微管冷稳定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loboda和Rosenbaum的研究显示[11], 离体微管在4℃下的冷稳定性与MAP的存在密切相关, MAP与微管蛋白的比率增加, 微管的冷稳定性就提高。Schleicher指出, MAP对微管稳定性的调控与其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状态有关, 因此易诱发磷酸化的Ca2+和钙调蛋白 (Ca M) 对微管的稳定性有重要的调控作用[12]。较低浓度的Ca2+, 直接或通过Ca M促进微管的组装[13];但较高水平的Ca2+, 会使Ca M-磷酸激酶活化, 进而磷酸化MAP在微管末端形成的“封帽”并使之解离, 从而使微管稳定性减弱, 进而解聚[14]。微管结合蛋白可间接参与到植物冷适应及抗寒过程中, 而前期试验结果证明CKI在植物抵抗低温寒害中可能也具有一定功能, 两者间是否存在互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仍未见明确报道。在动物中的研究表明, CKI可通过与MAP相互作用, 进而调控微管空间聚合来行使功能。2000年, Behrend等[15]在受损伤的哺乳动物细胞中, 检测到casein kinase 1 delta (CK1delta) 与间期及分裂期细胞中微管紧密结合, 并随损伤程度加大其结合力提高。也有报道指出, tau蛋白作为动物神经细胞中主要的微管结合蛋白, 其过度磷酸化会使tau蛋白失去其促微管组装和维持微管稳定的生物学功能, 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微管结构破坏, 即发生阿尔茨海默症, 而CKI等蛋白激酶与微管结合蛋白间存在互作, 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作用可不同程度地抑制tau蛋白的功能, 从而维持微管结构的稳定性[16]。
植物中, 低温信号可以通过质膜上的钙离子通透性通道、受体激酶和磷酸酯酶的介导而传递, 促使细胞骨架重排, 将信号向下游传递, 通过CDPK和MAPK等基因的响应, 可将信号最终传至细胞核内并引发核内Os CKI1的适应性表达。CKI具有普遍的亚细胞分布特性及广泛的底物, 可对大量存在于细胞的胞质、细胞膜及细胞核中的物质进行磷酸化而行使功能[17]。2008年, Ben-Nissan等首次报道了作为拟南芥CKI家族成员, CKL6的COO-存在能够与微管蛋白特异结合的结构域, 且CKL6具有使微管蛋白发生磷酸化的能力[18], 证明植物中CKI与微管蛋白之间的确存在互作。在植物细胞中, 微管蛋白的稳定性受微管蛋白的翻译后调节, 微管蛋白的磷酸化是调节因子之一, 而CKI具有对底物广泛且强大的磷酸化功能, 也使其在调控微管存在状态进而参与植物逆境响应及适应过程中发挥作用[19]。
3 展望
I型酪蛋白激酶 第2篇
作为辅助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简称“心梗三项”,是目前公认的比较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于诊断心肌梗死、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再栓塞或栓塞范围及危险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产品的评价指标在国内没有统一的要求,也无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心梗三项定性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参考。本指导原则是对此类产品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
1. 适用范围
心梗三项定性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指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人血清、血浆、全血样本的心梗三项指标(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进行体外定性分析的试剂盒,包括此三项指标的独立检测或任意组合产品。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进行首次注册申报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的产品。
从方法学考虑,本文是指利用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心梗三项进行定性检测的体外诊断试剂,不适用于定量或半定量产品。
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心梗三项定性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管理类别为Ⅱ类,分类代号为6840。
2. 基本要求
2.1 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基本要求》(国食药监械[2007]609号)的相关要求,下面着重介绍与心梗三项定性检测试剂盒预期用途有关的临床背景情况。
肌钙蛋白(Troponin)由肌钙蛋白I、T、C三亚基构成,它们和原肌球蛋白一起通过调节Ca2+对横纹肌动蛋白ATP酶的活性来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当心肌损伤后,心肌肌钙蛋白复合物释放到血液中,4~6小时后,开始在血液中升高,升高的肌钙蛋白I能在血液中保持6~10天,提供了较长的检测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和灵敏度,所以已成为目前较理想的心肌梗死标志物。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辅基组成的结合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胸痛发作后最快2小时即可出现升高;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外科手术病人,由于存在心肌损伤,所以也会升高。肌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敏感指标,所以其成为目前心肌梗死标志物之一。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有四种同工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Mi),其中MB型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梗死时,肌酸激酶在发病6小时内升高,24小时达高峰,3~4日内恢复正常,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诊断特异性较高,所以其成为目前心肌梗死标志物之一。
Myo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早期较佳指标,cTnI是诊断AMI的高特异性指标,CK-MB虽不如Myo早也不如cTnI敏感,但对AMI后早期再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临床证明任何单项检测结果都有误诊和漏诊的可能,联合检测更有助于早期准确地诊断AMI。
2.2 产品说明书
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试验方法、检测结果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产品说明书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产品说明书的格式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其相关内容应与企业标准保持一致。下面对心梗三项定性检测试纸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以指导注册申报人员更合理地完成说明书编制。
2.2.1 产品名称
(1)试剂(盒)名称由三部分组成:被测物名称、用途、方法或原理。例如: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三联定性检测试剂盒/试纸(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2)英文名称应当正确、完整、直译,不允许只写缩写。
2.2.2 预期用途
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试剂盒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全血样本的被测物(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
(2)简单介绍被测物特征,如分子结构、产生和代谢主要途径,以及心梗易患人群、患病后的临床表现等临床背景相关信息。
(3)被测物的产生、持续水平,以及与其他检测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2.2.3 包装规格
(1)不得多于标准中所列的规格型号。
(2)包装规格所列应为产品的初包装及其形式。
2.2.4 主要组分
(1)应说明试剂盒包含组分名称、数量、比例或浓度等信息。
(2)试剂盒中不包含但对该项检测必须的组分,企业应明确其相关信息。
(3)试剂盒中各组分不同批号间如果可以互换,应明确说明并提交相关验证材料。
2.2.5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1)对试剂盒的效期稳定性、开封稳定性等信息做详细介绍。包括环境温湿度、避光条件等。
(2)开封后未使用产品允许暴露于空气中的温湿度及期限等条件予以明确。
(3)不同组分保存条件及有效期不同时,应分别说明,产品总有效期以其中最短的为准。
注:保存条件不应有模糊表述,如“常温”、“室温”。稳定期限应以月或日为单位。
2.2.6 样本要求
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1)样本采集前对患者的要求:如采集时间、采集顺序等,是否受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2)样本采集:说明采集方法及样本类型,如有血浆样本,应注明对抗凝剂的要求。
(3)样本处理及保存:样本处理方法、保存条件及期限、运输条件等。冷藏/冷冻样本检测前是否须恢复室温,冻融次数。对储存样本的添加剂要求等。
2.2.7 检验方法
(1)详细说明试验原理、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图示方法描述。
(2)应明确试验环境温湿度、测试时间(如观察时间、失效时间等),以及样本的复温要求等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同型号产品,加样方法如有差异,建议分别以图示方式描述清楚。
2.2.8 检验结果的解释
详细描述对检测结果的判定(无效、阴性、阳性等),建议结合不同情况加以图示说明。
2.2.9 检验方法局限性
综合产品的预期用途、临床背景、检测方法及适用范围等信息,对可能出现的局限性进行相关说明,举例如下。
(1)本产品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不应作为临床诊治的唯一依据,对患者的临床管理应结合其症状/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等信息综合考虑。
(2)本产品检测原理为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可能会受到一些特殊样本(如含有高浓度嗜异性抗体或类风湿性因子)的影响而导致假阳性结果。
(3)高浓度样本可能会出现HOOK效应而导致假阴性,应将其稀释后再检测。应注明对稀释液的要求、最佳或最大稀释比例。
(4)建议对申报试剂临床研究中的病例人群特征进行说明,并对适用人群的性别、年龄、地域等特征进行明示。
2.2.1 0 产品主要性能指标
(1)检出限:应明确该试剂盒对应各被测物的检出限浓度,在该浓度点检测3次结果均应为阳性且显色一致。
(2)分析特异性:应注明其交叉反应物及常见干扰物质,说明其特异性。即明确潜在交叉反应物不引起干扰的最高浓度检测经验证的该浓度干扰物质阴性样本3次,结果应不出现阳性。
(1)交叉反应:对易产生交叉反应的其他结构类似物的验证情况。如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C、骨骼肌型肌钙蛋白I、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及CK-BB等。
(2)干扰物质:样本中常见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如溶血、高脂、黄疸等干扰因子研究(结果应量化表示,禁用轻度、严重等模糊表述),有关类风湿因子、嗜异型抗体等的干扰验证。
(3)Hook效应:说明不会产生Hook效应的浓度上限或相关研究。检测宣称浓度的强阳样本3次,结果应不出现阴性。
(4)对比试验研究(如有):简要介绍参比试剂的信息、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对比结果等。
注1:以上研究均建议使用国家参考品(如有),若使用的样本是企业自配,应明确原料的来源(包括生物学来源)、基质、配制方法及赋值方法。
注2:应采用国际标准浓度单位表示被测物浓度,如涉及不同单位,如U/ml、ng/ml等,应注明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注3:分析特异性中的“干扰物质”部分,需在产品标准正文中有具体要求内容,才可在说明书“产品主要性能指标”中明示。
2.2.1 1 参考值(范围)
作为定性产品,应明确其临界值(即Cut-Off值)。应注明适用样本类型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简单介绍设定该参考值(范围)所选健康人群的相关信息。
2.2.1 2 注意事项
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本试剂盒的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对患者的临床诊治应结合其症状/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
(2)由于方法学或抗体特异性等原因,使用不同生产商的试剂对同一份样本进行检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测试结果,因此,在病程监测过程中,用不同试剂检测所得结果不应直接相互比较,以免造成错误的医学解释,建议实验室在发给临床医生的检测报告注明所用试剂特征。
(3)样本:采集时间要求、与用药的先后顺序或用药后时间间隔等;对所有样本和反应废弃物都应视为传染源对待。
2.2.1 3 参考文献
注明引用参考文献,其书写应清楚、易查询且格式规范统一。
2.2.1 4 生产企业
包括企业名称、地址(注册地址和生产地址不同的应分别列出)、邮政编码、电话和传真号码、网址等。
2.2.1 5 其他
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编号、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产品标准编号、说明书批准日期及修订日期等。
2.3 拟定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
拟定产品标准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
作为心梗三项胶体金定性检测试剂盒,应包括以下主要性能指标:物理性状(外观、膜条宽度、液体移行速度)、检出限、分析特异性、重复性、批间差、HOOK效应、稳定性等。如已有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则企业标准的要求不得低于其相关要求。
下面就标准中涉及的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主要性能指标、标识标签说明书以及检验规则等相关内容做一简要叙述。
2.3.1 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1)GB/T 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2)YY/T 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3)YY 0466-2003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2.3.2 主要性能指标
(1)物理性状
(1)外观:目测检查,符合生产企业规定的正常外观要求(至少外包装完整无破损;标签清晰可辨)。
(2)膜条宽度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试纸条宽度,应不低于2.5mm。
(3)液体移行速度
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 mm/min。
(2)检出限
(1)分别检测含被测物相应检出限浓度(见表1)的样本各3次,其结果应均为阳性,且显色一致。
(2)分别检测含被测物相应阴性检测浓度(见表1)的样本各3次,其结果应均为阴性,且显色一致。
(3)分析特异性
检测含有宣称不产生交叉反应的最高浓度/水平的干扰物质(详见表2)阴性样本3次,结果应不出现阳性。
(4)重复性
抽取同一批次的试纸条10人份,检测检出限浓度样本,其结果应均为阳性,且显色一致。
注:表1中所示的检出限浓度为允许上限值,阴性检测浓度为允许下限值。各企业可依据其产品自身特点及临床实际需求在此范围内自定义其相应检测浓度,并将其标注于产品说明书【产品主要性能指标】项中。
(5)批间差
抽取三个批次的试纸条各10人份,检测检出限浓度样本,其结果应均为阳性,且显色一致。
(6)HOOK效应
分别检测100 ng/ml cTnI、4000 ng/ml Myo、300 ng/ml CK-MB样本3次,结果应均不出现阴性。
(7)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方法之一进行验证:
(1)试剂(盒)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存至有效期末,超过有效期一定时期内进行检测,产品的性能应至少符合检出限、分析特异性、重复性、HOOK效应的要求。
(2)试剂(盒)37℃放置20天后进行检测,产品的性能应至少符合检出限、分析特异性、重复性、HOOK效应的要求。
(8)其他
上述性能为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适用时,企业可根据产品特点增加其他技术要求。
2.3.3 试剂(盒)说明书、标签、包装标识
(1)试剂(盒)说明书(详见“产品说明书”相关要求)
(2)外包装标签
(1)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
(2)试剂(盒)名称。
(3)批号。如试剂(盒)包含不同批号的组件,外包装的批号应能保证每个组件的批号可从生产企业的生产记录中溯源。
(4)规格型号。
(5)预期用途。如试剂(盒)名称不能反映试剂(盒)的预期用途,应提供简要的预期用途说明。
(6)体外诊断用途。
(7)储存和处置条件。应提供在未开封状态下可保证试剂(盒)的稳定状态的必要储存条件;应规定影响稳定性的其他条件(如适用);应规定产品处置时所采取的所有其他特殊措施(如适用)。
(8)失效期。应明示在规定储存条件下的失效期;失效期应以年、月,适当时以日表示;如仅给出年月,失效期应为指定月最后一天;外包装标签上明示的失效期应为最早到期组件的失效期。
(9)警告和预防措施。如体外诊断试剂(盒)被认为有危险性(例如:化学,放射性或生物危害性),外包装应标有适当的警示危险的文字或符号,YY/T 0316的要求适用;对于化学危害,如试剂(盒)没有随带含有适当的危险和安全性说明的使用说明,则应在外包装的标签上进行说明。
(3)初始包装标签
如初始包装同时也是外包装,则外包装标签的要求也适用。
(1)生产企业名称或等同的商标或标志。
(2)产品名称。
(3)批号。
(4)规格型号。
(5)体外诊断用途。
(6)储存和处置条件(参见外包装标签要求)。
(7)失效期(参见外包装标签要求)。
(8)警告和预防措施(参见外包装标签要求)。应明示试剂预期为一次性使用。
2.3.4 出厂检验原则
每批试剂(盒)出厂检验至少进行以下几项内容:物理性状、重复性、检出限。
2.4 注册检测
根据《办法》要求,首次申请注册的第二类产品应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可的、具有相应承检范围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进行三个生产批次样品的注册检测。对于已经有国家标准品的检测项目,在注册检测时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品进行,对于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品的项目,生产企业应建立自己的质控体系并提供相应的校准品、质控品。
2.5 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主要原材料(包括抗原、抗体及其他主要原料)的选择、制备、质量标准及实验验证研究资料;质控品的原料选择、制备、定值过程及试验资料等。
2.6 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如需提供)
(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可以图表方式表示;
(2)反应原理(如双抗体夹心法)介绍;
(3)确定抗原抗体反应条件(温度、时间、pH值等)研究资料;
(4)样品加样方式及加样量确定的研究资料;
(5)其他:如基质液的选择、样本稀释等;
2.7 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企业应提交在产品研制阶段对试剂盒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研究资料,包括具体研究方法、试验数据、统计方法等详细资料。申请人应按以下要求提供体外诊断试剂性能评估资料:
(1)申请人名称;
(2)性能评估方法、要求;
(3)性能评估所使用试剂(包括校准品、质控品)的名称、批号、有效期;
(4)如涉及,应提供使用的仪器型号、序列号(SN);
(5)性能评估的时间、地点、检验人员;
(6)性能评估的具体数据及分析判定;
(7)性能评估审批人签字、审批时间。
对于本试剂盒,建议着重对以下分析性能进行研究:
2.7.1 检出限
检出限是定性检测试剂盒的一项关键指标,其浓度点的选择应符合临床实际诊断意义。为了避免在临床应用时出现过多的“假阳性”结果,企业在确定该产品的检出限时应结合其实际的临界值,建议不应把两者浓度差设定的过大。在评价该项指标时,不但要验证检出限浓度点的阳性符合率情况,还要验证阴性参考品的符合情况。
如申报产品有相应的国家参考品,则企业内部阳性/阴性参考品应参考国家参考品的项目设置。在不低于国家参考品要求的前提下,申请人应根据产品性能验证的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合理的企业内部参考品。申请人应对内部阳性/阴性参考品的来源、抗体浓度等信息进行精确的实验验证,并提交详细的验证资料。
2.7.2 分析特异性
(1)交叉反应
对抗原结构相近或临床症状相似的其他相关抗体血清进行交叉反应研究,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心肌肌钙蛋白T等。
申请人应提交所有用于交叉反应验证的病原体来源、浓度确认等信息。建议申请人将有关交叉反应验证的信息以列表的方式在产品说明书的[产品主要性能指标]项中列出。
(2)干扰物质
对样本中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质进行检测,如溶血、高脂、黄疸、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等。方法为对相关抗体阴性、弱阳性的临床或模拟添加样本分别进行验证,样本量选择应体现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说明样本的制备方法及干扰实验的评价标准,确定可接受的干扰物质极限浓度。
2.7.3 高浓度Hook效应及样本稀释
Hook效应通常指在双抗体夹心实验中,由于标本中受检抗原的含量过高,过量抗原分别与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而不再形成“夹心复合物”,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将高浓度错误报告为低浓度,出现高浓度后带现象,又称“钩状效应”。
须采用高浓度样本进行梯度稀释后由低浓度至高浓度开始检测,每个梯度重复3~5份,对钩状效应进行合理的验证。建议在产品说明书上明示对钩状效应的研究结果。
过度稀释可能产生明显的基质效应,企业应对样本稀释液、合理的稀释比例做相关研究以确认最佳稀释条件。
2.7.4 其他需注意问题
试剂盒的样本类型如包括血清和血浆样本,则应对二者进行相关性研究以确认二者检测结果是否完全一致或存在某种相关性(如系数关系)。对于血浆样本,企业应对不同的抗凝剂进行研究以确认最合适的抗凝条件以及是否会干扰检测结果。
2.8 参考值(范围)确定资料
应提交验证参考值(范围)所采用样本来源及详细的试验资料。
研究时,至少应包括正常人群组以及与心梗疾病易混淆的干扰组(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等),且应明确各组人群的筛选标准。研究总例数不宜低于120例。
参考值研究结果应在说明书[参考值(范围)]项中进行相应说明。
2.9 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申报试剂的稳定性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前者主要包括实时稳定性、高温加速破坏稳定性、运输稳定性及开封稳定性等研究,申请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稳定性研究方案。稳定性研究资料应包括研究方法的确定依据、具体的实施方案、详细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对于实时稳定性研究,应提供至少三批样品在实际储存条件下保存至成品有效期后的研究资料。
考虑到低温条件下长时间保存可能造成待测抗体的活性减弱,申请人应对不同储存条件下样本稳定性进行合理的验证,以确认不同类型样本的短期、长期保存条件及效期。
试剂稳定性和样本稳定性两部分内容的研究结果均应在说明书[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和[样本要求]两项中进行详细说明。
2.1 0 临床试验研究
试剂(盒)按照《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及《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北京市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进行临床试验。
2.1 0. 1 研究方法
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临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同类产品作为参比试剂,采用拟申报产品(以下称考核试剂)与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证明本品与已上市产品等效。企业尽量选择方法学相同、检出限等关键性能指标一致的同类试剂作为参比试剂。
当然,企业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选择临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已上市定量方法学产品作为参比试剂,或直接与临床金标准进行比对试验。
2.1 0. 2 临床研究单位的选择
建议在国内不同城市选择临床单位,尽量使各单位的临床样本有一定地域代表性;临床研究单位应具有心梗疾病诊疗的优势,实验操作人员应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环节(试剂、质控及操作程序等),熟悉评价方案。在整个实验中,考核试剂和参比试剂都应处于有效的质量控制下,最大限度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2.1 0. 3 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实施前,研究人员应从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各临床研究机构的方案设置应保持一致,且保证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循预定的方案实施,不可随意改动。整个试验过程应在临床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内并由本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申报单位的技术人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外,不得随意干涉实验进程,尤其是数据收集过程。
试验方案中应确定严格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任何已经入选的病例再被排除出临床研究都应记录在案并明确说明原因。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和判定试验结果时应采用盲法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各研究单位选用的参比试剂应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另外,考核试剂的样本类型应与产品说明书一致,且不应超越参比试剂对样本类型的检测要求,如果选择了参比试剂适用样本类型以外的样本,则应采用临床金标准对额外的样本类型进行验证。
2.1 0. 4 临床病例选择
临床试验应选择具有特定症状/体征或有相关病史等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企业在建立病例纳入标准时,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差异,尽量覆盖各类适用人群。在进行结果统计分析时,除总体病例数的要求外,建议对各类人群分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考虑到大样本统计学的要求,临床研究中阳性样本例数以不少于80例为宜。对于阴性病例的选择,也应考虑到交叉反应的需要,对靶病原体之外的其他病原体感染急性期的患者样本进行检测,以从临床角度考察其分析特异性。
2.1 0. 5 统计学分析
对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应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阴性/阳性符合率等。
对于本类产品对比实验的等效性研究,常选择交叉四格表的形式总结两种试剂的定性检测结果,对定性结果进行四格表卡方或kappa检验以验证两种试剂定性结果的一致性,统计学分析应可以证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临床研究方案中应明确统计检验假设,即评价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是否等效的标准。
如果参比试剂为定量产品,则应先将定量测试结果按照该产品说明书中确定的参考区间分别划归阴性、阳性结果后,再进行两个试剂测试结果间的一致性分析、阴性/阳性符合率的分析。
如直接与临床金标准比对,则除了进行上述统计分析外,还应进行临床特异性、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2.1 0. 6 结果差异样本的验证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两种试剂检测结果明显不一致的样本,应采用“金标准”方法或其他方法进行确认试验,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情对差异原因及可能结果进行分析。如果申报试剂与参比试剂的检测结果显示不一致,样本均是位于二者的临界值附近且例数很少(低于总例数的1%),则对不一致原因作简要分析即可,不须进行第三方复核。注意,如果有必要选择第三方试剂复核,建议先采用第三方试剂对一定数量的申报试剂和参比试剂检测结果一致的样本(包括阳性和阴性结果)进行检测,以对第三方试剂选择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2.1 0. 7 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撰写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临床试验报告应该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各个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应该对整个临床试验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结论等进行条理分明的描述,并应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建议在临床总结报告中对以下内容进行详述。
(1)临床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描述
(1)临床试验的整体管理情况、临床研究单位选择、临床主要研究人员简介等基本情况介绍。
(2)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不同人群的预期选择例数及标准。
(3)样本类型,样本的收集、处理及保存等。
(4)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评价统计结果的标准。
(2)具体的临床试验情况
(1)申报试剂和参比试剂的名称、批号、有效期等信息。
(2)对各研究单位的病例数、人群分布情况进行总合,建议以列表或图示方式给出具体例数及百分比。
(3)质量控制,试验人员培训、质控品检测情况,对检测精密度、质控品测量值的抽查结果评估。
(4)具体试验过程,样本检测、数据收集、样本长期保存、结果不一致样本的校验等。
(3)统计学分析
(1)数据预处理、差异数据的重新检测或第三方验证以及是否纳入最终数据统计、对异常值或缺失值的处理、研究过程中是否涉及对方案的修改。
(2)定性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分析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体符合率。以交叉表的形式总结两种试剂的定性检测结果,对定性结果进行四格表卡方或kappa检验(≥0.75)以验证两种试剂定性结果的一致性。另外考虑到对不同样本类型以及不同人群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故建议对不同样本类型及不同人群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以对考核试剂的临床性能进行综合分析。
(4)讨论和结论
对总体结果进行总结性描述并简要分析试验结果,对本次临床研究有无特别说明,最后得出临床试验结论。
3. 结语
在规范的制订过程中我们翻译了FDA对同类产品的要求,总结了以往的审批数据,调阅了我市所有该产品的存档案卷,邀请北京医院、安贞医院、煤炭总医院等临床检验领域的专家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并邀请了乐普、九强、库尔、伊斯威特、科卫、中生北控等生产企业对规范中存在较大争议的“检出限”、“特异性”、“HOOK效应”等关键指标数值进行了验证,最终形成了《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定性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技术审评规范》征求意见稿。
本规范主要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进行编写。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参考了GB/T18990-2008《促黄体生成素检测试纸(胶体金免疫层析法)》、YY/T1164-200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试纸(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和《心肌肌钙蛋白I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的行标报批稿,而且还参考了国外部分同类上市产品的相关指标。
本课题形成的审评规范旨在指导和规范北京市心梗三项胶体金试纸条产品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原理、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特别是解决了一些关键指标的要求及试验方法。同时对如何进行临床试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解决产品评价中的难点问题。
摘要: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这三项指标是判断心梗的重要依据,目前该类定性体外诊断试剂尚无行业标准发布。本文从说明书、产品标准、临床试验等方面对该试剂盒审评工作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进行简要概述,以帮助注册申报人更好地把握产品的技术要点,有效指导注册申报工作。
关键词:体外诊断试剂,心梗,技术审评规范
参考文献
[1]EP12-A Vol.22 No.14 User Protocol for Evaluation of Qualitative Test Performance;Approved Guideline
[2]EP12-A2 Vol.28 No.3 User Protocol for Evaluation of Qualitative Test Performance;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
[3]GB/T18990-2008《促黄体生成素检测试纸(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4]YY/T1164-200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试纸(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5]《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
[6]《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械[2007]240号)
I型酪蛋白激酶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对象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3例, 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8.4岁, 男性60例、女性53例。纳入标准:无其它严重疾病者;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其它严重疾病者;患者家属不同意进行本次研究者。其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60例患者为心梗组, 另外53例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非心梗组, 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应用贝克曼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梅里埃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对3组研究对象不同阶段的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入院后4 h、12 h、24 h、3 d、7 d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3组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水平,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血清检测
各组患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比较见表1。
a:该组与非心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b:该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心梗组不同时间段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变化情况
心梗组患者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峰值均出现在发病后12 h, 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见表2。
3 讨论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急性心肌梗死有着较高的死亡率, 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 临床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来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但是该种诊断方法准确度并不高。因此, 寻找一种快速、准确的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十分必要。近来,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在临床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有着相当多的报道, 其中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B型尿钠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是应用较多的心肌损伤标志物[1]。
c Tn I特异性较强, 为心肌细胞所特有, 分子量较小, 正常情况下机体血清c Tn I水平极低, 当心肌发生损害时, 心肌细胞即会释放c Tn I进入血液, 使血液c Tn I水平升高, 若心肌细胞坏死、变形, c Tn I浓度急遽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4~6 h血液c Tn I浓度持续升高, 在12 h达峰值, 后逐渐下降[2]。Myo在心肌和骨骼肌中均存在, 对心肌损伤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 是非酶类蛋白中第一个用于诊断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心肌梗死发生后, Myo浓度迅速升高, 通常疑似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出现后4 h, Myo浓度未见升高, 可基本上排除心肌梗死, 另外, 肾排泄功能异常也会使浓度升高, 因此, Myo常与c Tn I联合应用[3]。NT-pro BNP主要由右心室合成、分泌, 正常情况下, 其在血液中浓度较低, 心肌损伤时, 心肌细胞压力和容量负荷均会增高, 进而发生缺氧、缺血, 此时右心室分泌NT-pro BNP进入血液, 使其浓度升高, 虽然该标志物在症状出现后早期即可观察到明显升高, 但是非心肌梗死患者NT-pro BNP浓度也会有明显升高[4]。CK-MB分子量相对较小, 主要作用于心肌, 器官特异性较强, 心肌受损早期即可观察到CK-MB浓度升高, 但其升高幅度与c Tn I和Myo相比较小, 且持续时间短, 下降速度快[5]。
本研究中, 心梗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非心梗组为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对照组为正常人, 心梗组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水平均高于非心梗组和对照组, 非心梗组血清c Tn和NT-pro 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心梗组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峰值均出现在发病后12 h, 提示我们对患者联合检测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水平有助于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度, 且其浓度可为临床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些因子应用价值较大, 值得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 (cardiac troponin-I, c Tn I) 、肌红蛋白 (myoglobin, Myo) 、N-末端B型尿钠肽 (N terminal protein B-type natriureti peptide, NT-pro BNP)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 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3例, 其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60例患者作为心梗组, 另外53例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作为非心梗组, 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4 h、12 h、24 h、3 d、7 d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水平, 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梗组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水平均高于非心梗组和对照组 (P<0.05) , 非心梗组血清c Tn和NT-pro 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心梗组血清c Tn I、Myo、NT-pro BNP和CK-MB峰值均出现在发病后12 h, 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ctn I、Myo、BNP和CK-MR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肌红蛋白,B型尿钠肽,肌酸激酶同工酶
参考文献
[1]杨硕, 怀伟, 刘桂花, 等.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4, 37 (2) :150-154.
[2]刘国英, 王晓卉.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效果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4, 12 (6) :693-695.
[3]吴阳, 张东辉, 方卫华.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 19 (1) :59-61.
[4]梁壵, 孙维佳.降钙素原和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早期预测价值[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9 (1) :59-61.
I型酪蛋白激酶 第4篇
关键词:浓度检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完全性闭塞,引起心肌局部缺血、损伤和坏死,临床上经常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急诊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众多,国外统计数据表明,急诊室AMI患者漏诊率可达3.5%,而漏诊未入院AMI患者死亡率比住院患高3倍[1]。从胸痛患者中早期鉴别诊断出AMI患者,可以降低AMI患者漏诊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传统方法是检测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结合心电图来鉴别诊断AMI,但是不能达到早期诊断和特异性诊断的要求[7]。而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是目前应用最多的用于诊断和排除AMI的生化标志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检测c Tn I、CK-MB、Mb的血清浓度及动态变化,研究上述3个标记物对于AMI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AMI患者中选择45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为45~89岁,平均(67.15±10.33)岁。患者以胸痛为主诉就诊,胸痛时间在0~5h,<24h,就诊后以WHO标准确定为AMI。排除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就诊时心电图ST段已经抬高、无确切发病时间、骨骼肌损伤史。从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查体的人群中选择45例作为对照,要求无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骼肌疾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59.73±11.50)岁。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患者于胸痛发作就诊时(0~6h)抽取静脉血3ml,在入院后12h、24h、3d、7d各抽取空腹静脉血3m L;对照组研究对象于体检当日空腹抽取静脉血3m L。所有采集的静脉血标本立即分离血清,于检验科测定c Tn I、CK-MB、Mb浓度。浓度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用雅培i-2000检测。检测结果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ROC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MI患者在AMI发作后若干检查时间点的c Tn I、CK-MB、Mb浓度
胸痛发作后不同时间点检测AMI患者的血清,其c Tn I、CK-MB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F值分别为75.69、95.77,P均<0.01),并且单项指标在病情发展后不同时间的浓度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意义(P<0.05、0.01);血清Mb浓度在患者胸痛发作后0~6h、12h、24h均高于对照组(F=19.29,P<0.01)。对于AMI组患者来说,其c Tn I、CK-MB浓度在胸痛发作后24h达到高峰,之后又出现逐渐减低的现象,第7天仍然较对照组高;AMI组患者血清Mb浓度在胸痛发作后0~6h出现高峰,24h以后下降较为迅速,第7天恢复正常,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意义。具体数据参见表1。
2.2 c Tn I、CK-MB、Mb浓度变化对AMI患者的诊断价值
对于AMI组患者来说,其胸痛发作后0~6h、12h、24h检测得c T n I、C K-M B、M b浓度变化对于诊断A M I具有明显价值,并且c Tn I、CK-MB在诊断AMI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方面明显高于Mb。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传统的AMI诊断依靠心肌酶谱检查,即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其中最早增高的是CK,CK有四种同功酶形式:肌肉型(MM)、脑型(BB)、杂化型(MB)和线粒体型(Mi Mi)。在心肌梗死时,肌酸激酶在发作6h内升高,24h达高峰,3~4日内恢复正常。由于其中的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诊断的特异性最高。但由于在骨骼肌中也存在着少量CK-MB,便降低CK-MB对心肌的高度特异性,但是即便CK-MB不升高也不能排除微小程度的心肌损伤[2]。增高时间最长者为LDH,持续时间可长达1~2周。其中LDH的同工酶LDH1的诊断特异性相对较高,与CK-MB一起曾是用于辅助诊断AMI的主要心肌酶。90年代后,出现了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作为心肌坏死标志物,被WHO确定为心梗诊断的标准之一。
肌钙蛋白由肌钙蛋白T(Tn T)、肌钙蛋白I(Tn I)及肌钙蛋白C(Tn C)三种亚单位组成,其中Tn I分子量为21000,有3种亚型,分别源于3种不同的基因。心肌亚型(c Tn I)相对两种骨骼肌亚型约有40%的非同源性。AMI发作以后c Tn I的释放形式(游离还是复合物,氧化还是还原形式)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c Tn I对心肌的特异性以及诊断敏感性都优于CK-MB。c Tn I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诊断标志物[3,6]。
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分析,c Tn I对于AMI的诊断价值最高,AMI患者在胸痛发作0~6h后血清c Tn I浓度即开始升高,其灵敏度高于CK-MB,但是特异度、准确度、PPV、NPV均较CK-MB低,在12h、24h与CK-MB相当,但在7d以后其各项诊断价值均高于CK-MB(未在表中列出),说明c Tn I诊断AMI的时间窗较宽。但是由于AMI急性发作不采取任何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预后,绝大多数患者不会于胸痛发作3d后做首次检查,因此可以将上述数据作为观察治疗AMI及其预后得指标。
肌红蛋白是肌肉内储存氧的蛋白质,是组成骨骼肌和心肌的主要蛋白质,当肌肉损伤时,可以从肌肉组织中释放到血液循环中,使血清内肌红蛋白浓度增加,该指标用于判断是否发生肌肉损伤,也可以判断心肌是否损伤。Mb一般在心肌损伤后1~2h后出现于血液循环中,在6~7h达峰,约1d后恢复正常[5]。由于骨骼肌疾病可以增高血清Mb浓度,因此Mb不能作为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可用于阴性排除诊断[4]。本文结果显示,AMI组患者胸痛发作后0~6h血清Mb浓度出现升高,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44.5%,Mb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生化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低。
根据本研究的数据,c Tn I和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但是各自的问题也影响它们单独使用,相对于c Tn I,CK-MB的特异性较低,影响因素比较多,c Tn I具有完全取代CK-MB的趋势,但当前检测c Tn I的方法较多,暂时还不能成为诊断的金标准。因此,对于急性发作胸痛患者,同时检测c Tn I和CK-MB两个血清标记物,对于早期诊断AMI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而同时联合检测Mb,对AMI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和更高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Klootwijk KP,Hamm CW.Acute coronary syndromes:diagnosis[J].Lancet,1999,353(suppl II):10-15.
[2]Wu AH,Smith A,Christenson RH,et al.Evaluation of a point-of-care assay for cardiac markers for patients suspected of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ica Chimica Acta,2004,346(2):211-219.
[3]Newby LK,Goldmann BU,Ohman EM.Troponin,An importantprognostic marker and risk-stratif ication tool in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 Am CollCardiol,2003,41(4 Suppl S):31-36.
[4]龚娟,郭珊.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肌红蛋白的检测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信息,2011,24(4):2096.
[5]王奕忠,陈永丰,杨宏生.血清肌钙蛋白T和肌红蛋白测定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河北医学,2012,16(5):524-525.
[6]王元松,刘成玉.血清cTnI、CK-MB和Mb浓度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2):150-155.
I型酪蛋白激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