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CU监测指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CU监测指标(精选4篇)

ICU监测指标 第1篇

1 基本资料

对我院2006年7月1日-2008年7月31日入住ICU病房并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 共监测51例患者, 男40例, 女11例。监测的51例患者中45例做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送检标本为: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51例气管切开患者, 基础疾病为重症颅脑损伤、脑出血等重大疾病, 均在全麻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 术后入住ICU, 随后局麻下施行了气管切开术。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 48 h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 监测结果

监测的51例ICU病房气管切开术患者, 38例发生了肺部感染, 医院感染部位感染率74.5%。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34例,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12例, 真菌感染5例。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真菌。发生肺部感染的38例患者中, 其中21例感染了2种以上的病原体, 占感染病例的55%。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7例, 占感染病例的18%, 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5例, 占感染病例的13%。

3 结果讨论

我院进行目标性监测的51例ICU病房气管切开术患者, 患有严重的原发病, 皆为重症颅脑损伤并脑疝、脑出血患者, 均在全麻下急诊施行了开颅去骨瓣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 术后入住ICU, 需要大量的侵入性操作, 先后使用了麻醉机、呼吸机及各种引流装置, 随后又在局麻下施行了气管切开术。而气管切开, 破坏了人体正常呼吸道的防御功能, 使病原菌容易侵入而定植于下呼吸道发生肺部感染。51例ICU病房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多数营养不良, 加之抗生素的长期大量应用, 导致多重耐药菌产生, 致使ICU病房发生肺部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而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不仅增加了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复杂性和难治性, 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增加了ICU病房患者的病死率。针对我院ICU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的情况, 我院控感科对ICU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了重点监测, 针对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制订了ICU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并对其进行每月1次质量控制考核。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干预措施, 我院ICU病房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病例明显减少。

4 ICU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4.1 环境管理

(1) 合理布局, 区域划分明确。治疗区和监护区分开, 每区设非手触式洗手及干手设施,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 对特殊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单间隔离治疗。

(2) 室内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 监护病房配备循环风紫外线消毒设施, 每月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地面湿式清扫, 病房、厕所、治疗室和隔离室的拖布分开使用, 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加强终末消毒。控感科对其进行每月1次的环境卫生学监测。

4.2 人员管理严格探视制度, 减少人员流动。

进入工作区应换鞋、更衣,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手卫生管理, 掌握洗手指征, 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提高医护人员的洗手意识和洗手的依从性, 防止交叉感染。

4.3 物品的消毒灭菌与管理

(1) 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和雾化机等固定使用。患者转出后, 对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所用物品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供他人使用。

(2) 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放置无菌柜内, 按照无菌物品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3)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应每日更换消毒。雾化面罩、管道、吸引器瓶、盖及管道专人固定使用, 每日消毒处理, 吸痰管一次性使用。

ICU质量与安全指标 第2篇

一、基本制度

(一)严格遵守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操作规程,进行正确诊断,合理检查和治疗。

(二)加强对进修、实习医务人员的管理,对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医师的不予处方权,不单独安排值班,不准单独诊疗病人。

(三)进一步加强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医疗纠纷登记报告制度。

(四)加强各种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制度:

1、入院病情告知书

2、手术同意书

3、麻醉同意书

4、输血同意书

5、“有创或特殊”检查或治疗同意书

6、“病情属危急重症或恶化”与家属或单位代表谈话记录书

(五)建立经治医师轮科制度:

1、新分配来院的医师在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每人必须到质控科、医务科轮科1个月;

2、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以前,到质控科轮科1个月。

(六)成立质控组。组长:段崇浩,组员:杨兴菊,焦念会,杨逢永,魏学军,刘海峰负责住院病历及相关文书的质控,严格按规定进行质控。

(七)建立出院病案科控讨论制度

每月10~20日左右由质控组长将上个月出院病历从病案室借回,进行科内质控和病案讨论,及时完善病历资料,及时把病历归还病案室。

(八)建立科室环节质量月报告制度

每月20日以前及时将上个月的科室质控统计月报表填好并交质控科。

(九)建立业务学习、研讨制度,每月两次疑难症讨论;每月1次治疗进展研讨会。

(十)每年选派1~2名医师外出学习、培训、进修,时间1~3个月。

二、建立医疗安全警示制度

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安全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安全警示分为二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警示及警示人

1、由于责任人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未超过2000元人民币。

2、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医疗缺陷,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3、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有投诉,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4、三级医师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无由此医疗缺陷引起的不良后果。

5、上班时间脱岗。

6、其它医疗缺陷虽未引起不良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一级医疗安全警示由科室(病室)负责人向被警示人发出与处理。

(二)二级医疗安全警示及警示人

1、由于责任人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超过2000元人民币。

2、未完成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入院记录、抢救记录、首次病程记录、出院记录、死亡记录、各种知情同意书等重要医疗文书影响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二级医疗安全警示由医务科或护理部发出与处理。

三、奖惩

(一)奖励

1、每季度对岗位职责落实得好的人员和防范医疗事故有功的人员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好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2、在医院三基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和病历书写比赛中获得前10名者,给予适当奖励;对门诊病历和处方抽查中优胜者予以适当奖励。

(二)责任追究

1、因责任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承担全部经济损失的60%,责任科室承担20%,责任人承担20%,责任科室和个人承担部分均从奖金中扣除。

2、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医院承担全部经济损失的80%,责任科室承担10%,责任人承担10%,责任科室和个人承担部分均从奖金中扣除。

3、属于医疗意外的医疗纠纷,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处理,根据具体情况,研究处理。

外科ICU目标性监测调查结果分析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外科ICU总人数为190例。根据《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1]中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设置表格, 参照其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定点对ICU患者进行调查, ICU护士每天定点填写ICU患者日志, 发现医院感染患者由临床医师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专职人员填写调查表, 每天将资料汇总。

2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入住外科ICU患者190例, 住在ICU患者总日数为1 777d, 其发生医院感染34例、46例次, 医院感染率17.89%、感染例次率24.21%、日例次感染率2.59‰.

2.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见表1。

2.3 致病菌情况

医院感染46例次中, 共检出9种44株病原菌, 送检率为95.65%。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产气肠杆菌7株、真菌6株、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2株、阴沟肠杆菌和大肠杆菌及聚团肠杆菌各1株。ICU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占63.64%。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占36.36%, 且耐药率高,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8.18%, 真菌感染也呈上升趋势, 占13.64%。本调查结果与国内有关报道基本相同[2]。

3外科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

3.1 ICU病室内环境污染

ICU护理人员缺编致使陪护人员多;人员流动量大, 陪护、探视及医务人员更衣更鞋不规范;工友卫生洁具不能认真做到一床一巾;房间体积大;开窗过小、空气流通不畅;紫外线空气消毒的循环风量不达标, 再加上多种危重患者同住于一大室内, 特殊感染患者不能及时住隔离间进行隔离及分组护理, 为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感染源。

3.2 手卫生依从性差

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征执行不严, 致使手成为各种病原菌传递的媒介, 引起交叉感染。

3.3 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执行不严格

ICU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 如操作不规范, 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等都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各种管道如呼吸机、雾化器等消毒不彻底, 从而增加感染机会。

3.4 侵入性操作

外科ICU大多为脑外患者, 病情危重。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各种侵入性操作破坏了正常的防御功能, 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本次监测结果显示: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 ICU气管切开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的下呼吸道感染占总下呼吸道感染的64.10%。

3.5 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抗菌药物使用起点高, 用药疗程过长, 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衡, 从而引发真菌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本次调查中真菌检出率达13.64%。

4控制措施

4.1 加强ICU病区管理

严格陪护探视制度、控制入室人员, 实行无陪管理、进出病区严格更衣换鞋、病室窗户进行扩窗改造、隔离间充分利用, 感染患者隔离治疗, 室内卫生湿式清扫、卫生洁具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拖把分区使用, 病室内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按房间体积配置, 进行24h动态连续消毒, 定期清洁消毒机滤网确保空气消毒效果、中央空调定期维护, 防止室内空气污染而造成医院感染发生。

4.2 严格手卫生制度

为严防医务人员手成为交叉感染的传播媒介, 我院将手卫生作为2008年全院各级各类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在ICU每张床头和治疗车上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便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并将手卫生做为本年度医务人员技术操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从而使手卫生方法和指征得到良好掌握, 大大提高了手卫生质量。

4.3 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后的氧气湿化瓶及各种管道等进行细菌学监测, 对不达标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反馈, 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监测, 直至达到标准要求, 为患者提供安全诊疗环境。

4.4 对侵入性操作者早期实施干预护理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加强口腔护理;保持人工气道通畅和清洁;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呼吸机管道定期更换消毒, 管道消毒由消供科统一消毒处理, 确保消毒效果;及时清除呼吸机冷凝水, 防止倒流;雾化罐每天更换并消毒, 同时更换雾化液;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证,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 每天做好尿道口的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和集尿系统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流;做好动静脉导管的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导管插管部位局部干燥, 如敷料被分泌物污染、潮湿或完整性受到破坏应立即更换[3]。

4.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针对我院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比例大, 围手术期用药不规范等现象, 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分线管理制度”, 实行临床药师查房制度, 对临床用药进行督导检查, 指导合理用药, 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质量和综合管理考核体系, 每月抽查各科30%病历进行考评, 考评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并全院通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大大提高, 有效的防止了二重感染和耐药菌的产生。

4.6 定期考核及时反馈

认真制定“ICU医院感染考核标准”,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其进行考核,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跟踪监控, 通过不断的监督、检查、指导, 实现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总之, 对外科ICU开展目标性监测1年来, 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和ICU全体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使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得以正确实施, 各种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医院感染率逐步降低, 由2008年上半年20.41%降至下半年的15.22%, 杜绝了医院感染的暴发, 确保了医疗质量, 做到了安全医疗。

参考文献

[1]任南, 文细毛, 龚瑞娥, 等.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6-104.

[2]李双玲, 王东信, 吴新民, 等.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和相关死亡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5) :503-507.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第4篇

I开展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48小时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小时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小时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

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见表1)。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监测周期不少于3个月,ICU病人监测数量不少于50例。调查结束后将原始资料

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三、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

同期住ICU病人总数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0‰

同期住ICU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 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

使用呼机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

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使用呼机机病人日数

6.感染率的比较

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只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正后,才能具备相同的基础进行比较。每周按照“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2)”对病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病人总分值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病人总数

ICU感染率

调正率 =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内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较多,因此对其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应的监测。某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在确定感染危险因素的强度中具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义为单位累计住院天数(如1000个住院日)中使用

器械的天数。

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动静脉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呼吸机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总器械应用日数

总器械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8.危险因素相关感染率:以住院日数和器械使用日数计算感染率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尿道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动静脉插管日数

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炎人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使用呼吸机日数

9.病例感染率:以处于危险因素中ICU病人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病人数(或感染例次数)

病例感染率(%)= ───────────── ×100

处在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病人数(如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病人)

10.平均住院时间:

ICU病人总住院日数

平均住院时间=

当月新进ICU病人数+(当月第1天病人数-下月第1天病人数)/2

四、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被监测部门反馈,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附:

ICU病人日志

ICU科别:内、外、妇、儿、五官、混合、其他(需注明)监测月份: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ICU病人数: 本月第1天病人数(a)_____下月第1天病人数(b)____

“新住进”

日期

病人数(c)

24

病人数(d)

病人数(e)

管病人数(f)

机病人数(g)

住 在

留置导尿管

动静脉插

使用呼吸 25 26 27 28 29 30 31 合计

按表计算各项指标,包括: 新住进病人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病人数,病人数:指当日住在ICU•的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病人。

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数:指当日ICU中应用该器械的病人数。月终进

行总结。3.根据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

各种率时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数”指监测月份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数,•即上月未转出ICU的病人数。

本例中为3人。“本月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病人数。本例中为17人。

“本月处在危险中的病人数”指本月在ICU中住过的病人数。本例中是3+17=20人。“本月ICU病人天数”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总天数。本例为98天。

“本月留置导尿管病人天数”、“本月动静脉插管病人天数”和“使用呼吸器病人天数”指本月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数。本例分别为70天、40天、30天。“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6-2)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

表 2 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

分类级别及分值 A类 1分

分 类 标 准

只需要常规观察,而不需加强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术后只需观察的病人)。这类病人常在48小时内从ICU中转出。

病情稳定,但需要预防性观察,而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病人,例如某些病人因需要排除心肌炎、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药而在ICU过夜观察。

病情稳定,但需要加强护理和/或监护的病人,如昏迷病人或出现慢性肾衰的病人。病情不稳定,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并且还需要经常评价和调整治疗方案的病人。如心律不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还未出现昏迷、休克、DIC)。

病情不稳定,而且处在昏迷或休克,需要心肺复苏或需要加强护理治疗,并且需要经常评价护疗效果的病人。B级 C级 D级 2分 3分 4分

ICU监测指标

ICU监测指标(精选4篇)ICU监测指标 第1篇1 基本资料对我院2006年7月1日-2008年7月31日入住ICU病房并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