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IP视频监控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IP视频监控范文(精选9篇)

IP视频监控 第1篇

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各地有线网络正加紧双向改造, 以便于实现双向、交互、多功能发展的新业务。近年来, 以强化城市治安管理为目标的“平安城市”、“平安工程”建设不断升温, 应用范围从当初的平安城市逐步扩大到交通安全、社会安防、国家大型活动安全保障、特殊事件的移动监控及家庭监控等范围。广电凭借管理统一、平台统一、系统开放、运营个性化等优势, 基于自身网络特点和运营经验开展视频监控业务, 必将为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带来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 给广电产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广电要重视视频监控市场

据统计, 早在2005年底, 中国的视频监控行业应用市场总产值就达到182亿元人民币, 而且每年还在以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市场前景广阔, 国内已有专业从事视频监控租赁的公司, 目前该行业需求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需要实施视频监控的范围越来越广阔, 已经由传统的安防监控向管理监控和生产经营监控发展, 且要求监控点要多、面要广。二是要求监控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系统结合, 实现对大量视频数据的压缩存储、传输和自动处理, 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为各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广电行业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进入智能视频监控领域有着其固有的先天优势:

⊙巨大的大众用户群。

⊙丰富的光纤资源。有线电视网络的光纤资源已经深入城市的各个社区角落, 通过开展视频监控业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进步盘活线路资产。

⊙媒体运营优势。视频监控本质上也是一种媒体业务, 可在有线电视媒体网络上统一承载, 对于媒体资源的管理运营相对电信运营商更具经验优势。

⊙完善的网络管理平台。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都有着自己完善的网络结构和管理平台, 只需投入较少的人力、财力就可以实现视频监控业务。

三、视频监控传输网络层技术对比

视频监控系统的工作核心内容, 是将各监控摄像机的信号汇集到监控前端进行观察、存储, 这实质上是一套摄像机的动作控制和视频信号的传输、存储技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摄像机的运行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存储已成易事。现今对城市安防监控系统, 其难点和重心始终在视频信号传输这一关键环节上。因为监控系统内摄像机数量众多, 少则数百、多则数千, 且分布面很广, 如何将分布在数十乃至上百公里范围的众多摄像机信号, 实时而又高清晰地传输到监控前端, 就成了系统成败的关键。

视频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层的技术主要有传统的ADSL、点对点光纤收发器和新兴的EPON方案。三种接入平台技术对比如下:

(1) ADSL方式。ADSL方式实际可以提供的带宽较小而且由于每次拨号后分配的lP地址都不相同, 系统需要额外的设备DNS服务器等设备才可以保障监控中心与各监控点的通信。

(2) 点对点光纤收发器方式。一个大型的监控网络的监控点数量是非常多的, 而点对点的方式就需要占用大量的光缆资源, 对于城域网中普遍比较紧缺的光缆资源来说, 该方式的实施会对运营商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光纤收发器仅仅提供一个透明的通道, 无法实现可靠性、QoS、安全性、OAM等方面的保障。

(3) EPON方式。EPON (以太无源光网络) 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 其物理层采用了PON技术, 在链路层使用以太网协议, 利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以太网的接入。因此, EPON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低成本, 高带宽, 扩展性强, 灵活快速的服务重组, 与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 方便的管理等。EPON自身的网络结构特点、宽带入户的特殊优越性及与计算机网络天然的有机结合, 已经成为国内外主流的宽带接入技术。

四、CATV视频监控系统承载分析

CATV监控传输方案就是利用有线电视信号的双向传输原理, 来进行监控摄像机信号的传输方案。它与有线电视传输方案的共同特点是, 在一根同轴电缆上, 都可以并行不悖地传输上百路高画质音像信号和摄像机所需的各类控制信号。不同之处是, 在线电视传输方案中, 将前端机房的信号传输至各家用户;而在CATV监控传输方案中, 将各监摄像机的信号传至前端机房。在CATV监控传输方案中, 上行的是经射频调制后的各摄像机音像信号;下行的是经射频调制后的各摄像机运行所需的控制信号。

由于每台摄像机最多仅10余种状态控制数据, 所以控制各摄像机运行的已调数码信号的通道带宽远比CATV双向网络系统中的上行信号带宽窄得多;加之CATV监控传输方案中的上下行信号通道, 均不存在现今CATV双向系统中的反向汇聚噪声等棘手问题, 所以其技术实践难度也比CATV双向网要低得多。

(1) CATV视频监控传输方案是采用频分复用方式传输各监控摄像机信号的新技术, 仅用一根同轴电缆 (或一根光纤) , 即可解决上百台摄像机的信号提取和各摄像机的运行控制信号的传输问题。相对一根光纤仅能传1路~4路摄像机信号的光端机方案, 系统的造价和随系统能力流量成指数增长的以太网方案, CATV传输方案无疑存在着绝对性的压倒优势。

(2) 在CATV视频监控传输方案中, 摄像机信号无需像“以太网”信号那样, 要经过压缩、解压、复接、分接、包交换、差错控制等流通过程, 不仅信号的即时性很高, 因信号无任何压缩损伤, 网络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确保DVD级别以上的高画质信号传输。在以太网方案中, 要实现高画质图像信号传输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而在CATV传输方案却显得简便易行。

(3) CATV系统成本低廉、技术成熟、专业维护人员遍布, 为城市安防监控系统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因C AT V传输方案是射频信号传输网, 对物理层面的要求远没有以太网中的基带视频信号那样“娇气”;加之CATV射频信号允许在设备末端有±20dB动态范围内的电平变化, 环境适应能力很强, 其可靠性远在以太网和光端机之上。

(5) 城市安防监控系统采用CATV传输方案后, 因信号通道与遍布城乡的CATV系统有众多相似之处, 两者完全可以进行共网传输。

五、CATV视频监控系统案例介绍

1. 系统结构

本案例是在广电有线电视HFC+EoC双向网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来承载视频监控系统, 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被监控点大致有三种情况:在光节点附近;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的范围内;没有直接可借用网络, 但可从光节点或有线电视网络新架一段光缆或电缆延伸到被监控点。

图1中在光节点附近的被监控点利用光缆中的空光纤两端加光纤收发器, 用RJ45口连接到视频服务器, 在服务器上挂2个摄像头, 这样被监控的图像送入视频服务器进行编码和打包, 通过光纤收发器和光纤构建的以太网络实现视频图像回传到控制中心。

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范围内的被监控点, 直接从网络延伸电缆到被监控点,

通过EoC终端、视频服务器和摄像头把被监控图像送回控制中心。由于被监控点取电困难, 可以应用同轴电缆60V供电的特点, 把电源送到EoC终端, 向视频服务器和摄像头供电, 还可以向摄像头的云台提供12V, 15V, 24V等电压和RS232, RS485等控制信号。

在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范围以外需要安装视频监控点, 则需要从现有的网

络上延伸电缆到被监控点, 同时要解决摄像头的安装、供电、防护等, 需要专用防护箱和支撑杆等, 监控相关设备的供电由有线电视网络供电。

2. 关键设备介绍

(1) 监控基站

监控基站采用一体化设计, 机箱小巧;集成电源、视频传输模块;单线进出, 安装极为便利;电源提供12V, 24V, 48V, 220V等多接口, 适用于多种摄像头、云台、ONU的供电;提供两路视频和一路音频输出, 便于在路口安装, 节约成本;带宽传输模块专业检验, 适应高温及低温检验;可远程网管, 维护便利。

(2) 网络摄像头

摄像头放置的位置环境复杂, 因此对摄像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必须具备防水的功能, 为了能够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录像, 红外线的功能必不可少。

(3) EoC局端设备

EoC局端上连光纤收发器或EPON设备, 将以太网信号变为5MHz~30MHz之间的射频信号, 在同轴电缆上按频分方式与电视信号实现共缆传输, 它由EoC局端模块、电源、信号插入器等部分构成。

3. 系统特点

⊙内供电单缆传输, 监控点位灵活, 可忽略设备供电取电的麻烦。

⊙节约野外点位电源线路的搭建, 成本低。

⊙借用了现有HFC路由, 省掉大量网络投入和改造时间。

⊙HFC网络已经具备野外工作的可靠性能, 使监控网络可靠性得到保证。

⊙可以共用HFC的维护工具和维护队伍, 一支队伍既开展了HFC网络的维护, 又保障了监控网络的维护, 减少维护投入。

六、结束语

我国是有线电视大国, 广电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完善的传输网络、丰富的施工经验, 利用有线电视传输方案来解决安防监控的信号传输问题, 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摘要:本文从视频监控行业的市场需求入手, 分析了相关承载技术, 通过实际案例介绍, 阐明了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来承载的独特优势, 对广电运营基于自身网络开展视频监控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IP视频监控 第2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安防要求的提高,传统意义上的模拟本地化监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网络系统的飞速发展,使得依靠网络进行远程视频监控成为可能。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远程监控已经渗透到教育、政府、娱乐场所、医院、酒店、运动场馆、城市治安等多种领域。而在需要集中管理与远距离监控时,网络摄像机是唯一的选择1集中管理的含义,举例来说,假设一个国际机场有600个点的系统,如果采用传统模拟CCTV系统是难以控制的;远距离是指范围超过50公里的系统,如果采用传统模拟CCTV系统,如光纤等,将使成本大到难以接受。

熟悉远程监控的人都知道,将图像摄取后进行远程传输的主要方式除了互联网,还有光纤。有人认为,通过光端机和光纤进行远程监控,其视频图像的质量和传输速度要优于网络传输,但是它昂贵的成本和复杂的布线工程让人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其组网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满足大型监控项目的需求。而网络监控则在此显示出它独有的优势:凡是有网络的地方就能构建网络监控系统。由于省去了传统的布线和线路维护费用,使得网络监控系统的安装成本大大降低。对于使用者来说,网络监控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授权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按需监控,实现即插即用即看,无须像模拟摄像机一样必须安装同轴电缆,使用方式相当便捷。具体来讲:

1系统优势

先进性:利用现有的综合布线网络传输图像,进行实时监控系统所需的前端设备少,连线简洁,后端仅需一套软件系统即可。

可靠性:主要设备网络摄像机采用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所需设备简单,而图像的传输是通过综合布线网络实现的,系统可靠性相当高。

性能价格比:所需设备极其简单,系统的控制由后端的软件系统实现,省去了传统模拟监控系统中的大量设备,如昂贵的矩阵、画面分割器、切换器、视频转网络的主机等。由于图像的传输通过综合布线网络,省去了大量的视频同轴电缆,降低了费用。

安全性:系统设置了不同等级的使用者权限,仅有最高级权限的用户才可对整个系统进行设置或更改,没有权限的用户是接收不到图像的。另外,图像数据的存储是专有的格式。

使用及维护性:系统的安装极其简单,软件系统的安装及使用也非常易懂。在维护性方面,系统的接线十分简洁,而主要设备的可靠性很高,维护性能好,并可实现远程维护。

扩展及延伸性:当需要增加监控点和监控主机时,只需要通过现有网络增加一台摄像机或PC机即可,不需要对现有布线系统做什么改动。

应用范围广阔:区域性监控,利用网络传送实时图像,如办公室、大楼等;跨区远端监控,连锁事业、大型工厂机房、远端老人、儿童看护、公共建筑、无人环境监控、金融机构分行监控、交通监管、错误警报辨识等。

2,与其他方案比较

相对于传统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网络摄像机监控系统无须同轴电缆、无须庞大的视频分配器;软件实现多对多(即多个观察员可同时看多个镜头画面);安装所需设备少,工程成本大幅降低(整个安装过程就是架设摄像机和在PC机上安装系统管理软件),大幅减少线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宽带网络图像传输非常廉价,增强了监控范围的灵活性,可直接实现远端监控,利用网络更新软件。这些都是传统的闭路电视系统无法比拟的。

相对于当前的监控系统:网络摄像机监控系统对PC机的要求范围减少,一般普通配置即可;无须软件维护;无须机房,可以安装在过道和环境差的地点;可以避免死机现象和重新启动时造成无法监控的缺陷。这些是基于PC的数字监控系统无法比拟的。

3投资分析

基于网络摄像机的监控系统和传统监控系统成本比较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主要因素有监控点数、监控副控数、监控范围、录像范围、录像要求、报警要求等。在比较基于网络摄像机的监控系统和传统监控系统的成本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否将网络布线和电脑计入成本?计入成本的理由很简单;不计入成本的理由是网络布线和电脑是已有投资,不做监控也需要。

作为IP网络监控的载体,IP宽带的发展和完善将极大地提高用户对IP网络监控的信心,远程网络传输应该是监控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在未来数年的安防、视频和自动控制市场中,其技术焦点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网络集成一体化方案。这就是多千系统合用单一图形用户接口(GUI),跨平台共享数据库,而单独设计的独立系统及其单配的各种资源将会很快退出行业历史舞台。集成一体化的定义可理解为:人们为有效完成一件或一批任务而在各独立的系统、计算机和各种硬件设备中共享其各自所有的信息、数据、系统特点和功能。集成一体化消除了原先以人工在各系统、计算机和硬软件设备之间建立的连接,而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处理各种信息,以快速、有效地提供所需信息来完成用户要求。

IP视频监控 第3篇

重庆江北机场是国家规划的五大枢纽机场之一, 为建设一套先进、安全、高效、灵活的安防系统整合机场监控资源, 重庆机场管理集团自2010年就关注数字监控系统的技术发展, 并于2011年确定在T2航站楼安防系统建设中使用宇视IP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

重庆机场T2航站楼视频监控完全以IP方式承载, 在各前端监控点部署视频编码器, 将监控摄像头的模拟信号转换为IP数字信号, 通过IP承载网, 将视频图像传送到监控中心进行集中管理, 而监控中心则通过视频解码器将图像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 各业务部门也可通过弱电专用网络进行视频资源的调用, 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灵活扩展。

2 统一管理, 资源从离散走向集中

作为高风险对象安防场所, 机场的视频监控系统纷繁复杂, 仅在航站楼内就包含安检、行李、安防、公安等众多监控需求。模拟时为保证各业务系统的监控需求, 往往都是独立建设、独立管理, 导致各监控系统成为信息孤岛, 不仅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 也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因此, 在重庆江北机场监控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机场方与客户反复探讨的重点也是采用何种方式, 可以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 确保后续资源的无缝扩容, 使通用平台具备广泛的兼容性和升级能力。所以基于IP的监控系统成为机场用户的最佳选择。

在重庆江北机场的监控系统设计中, 我们对系统架构和建设范围进行调整。改变监控系统各业务部门独立建设的模式, 由信息化部门进行统一建设、管理。同时设立统一的管理中心, 整个安防系统当中的网络、存储、服务器等核心设备集中部署, 将遍布机场各区域的监控摄像机、门禁控制器, 报警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统一传输至管理中心。对于管理中心之外, 设置四大监控中心和若干分控部门。各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需求, 调取、查看相关视频、门禁、报警资源, 在监控中心通过客户端实现资源的整合和联动。通过统一的资源和管理界面支撑机场的业务和应用。

(1) 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

通过信息化部门对安防资源的统一管理, 使多个业务系统的监控需求可进行统筹规划, 统一建设, 避免在同一监控点重复部署多台摄像机、多条传输链路、多份管理平台和存储设备等, 确保节约资源与合理利用。

(2) 统一管理明确管理职责

通过架构创新明确机场安防系统的管理职责。业务部门根据需要提出建设要求, 信息化部门汇总后进行统一建设, 对管理中心设备进行集中维护, 安排专业的服务队伍负责前端点位的安装和维护。避免业务部门的需求与信息化部门设备性能出现冲突。

(3) 统一管理确保标准兼容

传统的机场安防系统采用独立建设的模式, 各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标准的统一和设备间的兼容性, 给后续的集成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如出现A区的门禁卡刷不开B区门的情况。通过统一的管理可明确各系统建设的标准, 确保后续各子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4) 统一管理降低运维成本

在统一管理的架构下, 由信息化部门配合服务机构实现所有安防资源的统一维护, 各应用部门无需考虑运维投入问题。不仅节省设备、能耗、机房、运维人员的投入, 同时也提高效率。

3 IP存储, 搭建统一管理平台

在机场监控系统的建设中, 一直颇具争议的是存储技术的选择。传统机场在建设中偏向选择可靠性高、价格昂贵的FC SAN存储设备。但是近年来同样基于SAN技术的IP SAN快速发展, 已经广泛应用到诸多行业当中。在不降低可靠性的前提下, 建设成本和管理特性都优于传统的FC SAN存储。因此, FC SAN与IP SAN间必然会出现竞争。

大规模存储设备产生之初, IP传输技术尚未得到普及, 市场当中能同时兼顾速度、可靠性和低成本的传输介质非光纤莫属。因此, 基于光纤传输, 存储设备经过历代发展, FC SAN也逐渐成为大规模存储应用的主流选择。

FC SAN设备的优点:

传输速率:FC SAN运行于光网络之上, 传输速率可达4Gbps。能满足高速的写入和读取需求, 适用于大规模数据存储应用。

专业组网:FC SAN设备组件专用的光纤交换网络, 不需要与其他应用共用传输链路, 可提供最佳的传输性能。

FC SAN设备的缺点:

开放性差:FC SAN基于各厂商独立的FC协议进行传输, 行业内没有统一标准。因此, 在存储设备扩容过程中, 难以实现标准扩容, 只能基于某一厂商的设备进行扩容。

难以管理:由于采用私有协议搭建, FC SAN的后续管理和维护需要依托厂商资源, 或投入大量成本雇用专业人员, 无法实现与其他信息化系统的统一管理。

成本高昂:FC SAN不仅包含存储设备, 还需要为存储系统单独构建光纤交换网络。FC SAN主要面对高端行业市场, 导致其设备购买成本高昂。

兼容性差:FC SAN设备只能基于服务器转发的模式进行录像存储, 虽然存储设备性能强大, 但相应的流媒体服务器会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 工作效率低且难以扩容。

随着高清监控系统逐渐普及, 原本高昂的存储成本又出现倍增的状况, IP SAN的高性价比优势便逐渐凸显。随着IP SAN的技术提升和大规模应用, 在其性能及可靠性上已与传统的FC SAN没有太大差异。但由于IP SAN基于标准IP协议进行统一管理, 它更可能实现超越传统FC SAN的易用性。

IP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存储系统拥有更多的选择, 随着千兆以太网的普及和万兆核心设备的推出, IP传输在速率上已赶上光纤的步伐。在局域环境内, 以太网的低成本和开放性又具备更大的优势。因此, 近年来, 主要的存储设备厂商都开始加大IP SAN设备的研发投入并推出相应产品。

IP SAN设备的优点:

构建简单:IP SAN基于标准IP协议构建, 不需要单独部署交换网络, 也不需要通过服务器进行文件转存。通过统一的弱电承载专网实现媒体流的传输和存储。

易于维护:基于标准IP协议, 可通过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和维护。在出现硬盘故障、设备温度过高、电压不稳定等故障隐患时, 均可通过设备和管理进行软件报警。

部署灵活:当存储规模扩大, 存在多个分部的管理中心时, 可将IP SAN存储设备进行分布式部署和集中管理。无需将所有存储设备都统一部署在中心机房中, 合理的规划网络流量的分布, 提高网络效率。

成本较低:IP SAN存储设备的成本仅相当于FC SAN成本的30%左右, 在大规模高清监控系统中, 可降低建设投入。

IP SAN设备的缺点:

在机场行业缺乏广泛应用。目前, 在国内的大规模机场当中, 仅部分机场采用IP SAN存储, 因此, 有客户担心IP SAN存储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不能满足机场工作的需求。

为实现重庆江北机场统一管理的要求, 在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对比之后, 机场集团还是选择开放性更好、成本更加合理的IP SAN存储设备。系统运行至今, 未发生存储故障或录像丢失等问题。重庆机场的后续监控系统扩容, 都是基于IP SAN存储设备来实现存储扩展的。

4 应用集成, 扩展监控应用边界

机场的监控系统除服务安防以外, 还需要为安检、周界防范、运营等工作服务。在以往的建设经验中, 实现多个系统间的联动往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重庆机场建设中, 将视频监控资源收敛后进行集中管理, 通过开放的IMOS视频监控管理平台, 实现同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

在机场安检信息管理系统中, 厦门凯亚通过IMOS平台级SDK, 仅需简单的对接开发, 就可将所需的视频图像调至安检系统界面, 无需针对各厂商的前端摄像机或者管理设备进行适配开发, 大大减轻后续的集成工作。同样, 围界防入侵系统也是基于IMOS平台实现的应用系统集成。

5 结束语

IP视频监控 第4篇

版权问题一日不解决,中国视频网站就一日不得安生。

1月5日,土豆网正式向外界证实,由于“节目获得授权的区域和方式”,目前的确有极少部分境外用户无法观看土豆网上的日本节目,但是法国、美国等地区的网友目前均能正常访问土豆网。紧随土豆网之后,优酷网也宣布采取屏蔽日本IP地址的相同行为。

业界认为,随着中国视频网站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海外版权所有者的付费业务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去年12月,有日本媒体报道称,NHK等日本电视台和影视公司正在加紧制订对策,应对中国视频网站非法向用户免费提供日本的影视节目。而土豆网和优酷上确有日本产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或许正因为此,觉察到风声的土豆网也开始屏蔽日本IP,规避版权风险。

这样的说法,与先前视频网站们声称“是为缓解带宽资源紧张不得已而为之”的说法相比更让人相信,但屏蔽日本的IP地址,终究不是解决海外视频版权问题的长久之计。

版权纠纷升级

近几年中国视频网站影响力的扩大开始引起海外版权方的重视。

据日本媒体报道,很多日本用户都发现,通过中国的土豆网和优酷等视频网站可以免费观看到刚刚上映不久的日本电视剧、动画片和综艺节目等影视作品。这种趋势不仅侵犯了日本版权者的著作权,还影响了日本相关影视产品运营商的收费业务。

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NHK不久前推出了一项以互联网宽带网络为基础的收费网络电视服务“NHK ON DEMAND”,支付费用后,用户可以通过PC或电视机点播和观看相应节目。但是,当很多用户发现可以免费从中国视频网站上观看这些节目时,NHK的这项收费服务开始遇冷。

本刊记者发现,在土豆网上,只要输入“日剧”进行搜索,就可以得到11万多个视频。甚至输入一些新上映不久的日剧名,也可以得到不少视频。

在国内,除了土豆网,包括优酷在内的其他视频网站也都提供大量的海外视频,很多网站都设有专门的日韩、欧美频道,提供的海外节目大多都是原版录音,配有中文字幕,电视剧和电影节目也常常是没有时长限制的完整版。土豆网等视频网站甚至还提供专门的下载软件,供用户将视频下载到电脑上观看或者收藏。

据悉,为了抵制中国视频网站产生的这种不良的影响,日本的影视制作公司和电视台等相关行业已经在联合起来,抓紧制订对策。从去年上半年开始,NHK表示已经派出了负责人与中国涉及侵权的主要网站进行交涉,并同部分网站签署了协议,提出了删除相关视频的要求。NHK目前每月都会数次向侵权网站提出删除要求,每次涉及数百个视频。

迫于压力,土豆网在近期屏蔽部分日本用户的IP就不难理解,但是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用户仍然可以通过中国视频网站观看跨区域盗播内容。在法国、美国等地,网民可以正常登录土豆网。优酷方面则表示,目前海外区域用户登录优酷网不会受到影响。

得不偿失

据悉,在日本版权方开始采取行动的压力之下,土豆网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决定采取屏蔽海外IP的方式规避侵权风险。业内专家认为,屏蔽掉海外非授权区域的IP,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规避法律风险的角度,都是明智之举。

一直以来,中国视频网站的主要盈利模式依然是广告投放带来的收入。目前视频网站所投放的广告主要是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商品和品牌广告,因此这一部分海外受众对于广告主的营销意义并不大。据悉,土豆网的品牌广告主要分布在快速消费品、鞋服、饮料食品、化妆品、IT及汽车行业。

同时,视频网站来自海外的流量目前所占比例还很小。根据易观国际的调查数据,中国主流的视频网站来自境外用户的流量还不到其总流量的7%。但这7%的流量观看视频,同样要占用视频网站的服务器和宽带资源。宽带成本是视频网站运营的重要支出之一。在视频网站普遍没有实现盈利,再融资颇感困难的情况下,这笔不必要的支出实属无益。

相比之下,国外许多视频网站这一方面就谨慎得多。比如美国的视频网站Hulu网,所有美国境外的用户均无法访问这一网站观看视频。

对此,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网站影响力的扩大,土豆网等网站在日本地区所占的流量正在逐步上升,屏蔽IP只是权宜之策,土豆网应着手开展与版权方的合作,真正解决这些地区的版权问题。

版权保护意识淡薄

视频网站播放获得授权的正版内容已经是公认的趋势,但是,仅仅获得版权授权并不等于再也不会发生侵权行为。

据海外影视机构在中国内地的版权代理机构介绍,目前海外制作的网络视频内容授权基本都是分区域授权,国内数字影视内容版权代理机构一般只能获得除港、澳、台之外的中国地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也就是说,在视频网站与之签署的版权授权协议中,一般都会明确要求这些内容版权仅限于中国内地。视频网站应当采用适当的技术屏蔽非授权区域的IP。但中国大多数视频网站往往忽视了这一细节。

一家境外影视作品中国内地版权代理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在与土豆网和优酷等视频网站的授权协议中,都会都要求其屏蔽境外非授权区域的IP,但是目前违反这一规定的现象十分普遍。国外版权方经常会发来投诉函,表示国内的盗播行为对其授权营收造成了影响,要求立刻警告相关视频网站停止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还将诉诸法律。

视频网站在收到侵权警告之后往往会很快屏蔽掉相关的海外IP,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悄悄开放。视频网站的版权保护措施是出于被动的接收,而非主动的意识。因此依靠警告的方式收效甚微。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对于网络视频版权保护的相关立法尚不完善,因此侵权的成本并不高,这也是导致视频网站版权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相关法律的健全和完善,视频网站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近日,在北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起电影侵权案中,北京金互动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建委将购买的6000余张盗版美、韩电影光盘转换格式压缩后,谎称得到了美国电影协会驻京代表处及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等部门的授权书,居然骗取了数百家网络公司与之合作。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法规的健全,在这种侵权案件中,视频网站可能也会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今年1月初,激动网、北京保利博纳、北京橙天娱乐、北京吉安永嘉、上影英皇和上海银润等80多家版权方宣布联合组建“反盗版联盟”,表示要发起年度清算,起诉土豆网等视频分享网站。反盗版联盟表示,土豆网首页推荐的视频内容中,有其他网站获得了独家版权的视频内容,因此要求删除盗版内容,并获得赔偿。

引起如此规模的声讨,显然对于土豆网和优酷等视频网站来说是不小的尴尬。土豆网创始人及CEO王微最近表示,对2009年广告收入的增长表示谨慎乐观,仍将在依赖风投资金的前提下努力争取更多的收入来源。

法律纠纷一直是广告商对视频广告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版权纠纷不断,其专注于提高广告收入的计划也恐难如愿。

IP视频监控 第5篇

安全是广播电视业的“生存之基, 立业之本”, 也是广电作为媒体发挥正确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作用的前提和保证。高山台 (站) 在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作中起着接收、发射、传输等重要作用, 因其海拔高、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补给困难等诸多因素, 成为广播电视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实现众多高山台 (站) 接收、发射、传输的电视信号进行集中监管, 在监控中心对各个发射台 (站) 要害部位定时远程巡查。目前, 各个高山台 (站) 基本都建立了基于局域网的安防数字视频网络监控系统和传输、发射、接收视频信号的监视系统。如何将这两个系统远传到监控中心, 并能在任意地方通过互联网监看到要看到的图像。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以监控中心为核心, 建立连接各个高山台 (站) 的光纤局域网, 配置相应设备完成系统运行需求。但最大问题就是投资太大, 日后系统维护费用高, 是众多广播电视管理部门无法实现的集中式监控系统的方案。伴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日益成熟、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宽带的逐渐普及, 基于Internet的视频网络实时传输应用, 在许多行业和政府部门被大范围采用, 尤其在银行、石油、电力等行业, 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提到基于Internet的视频网络实时传输应用, 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想到既满足24小时视频监控画面流畅要求、又要从运行模式和成本上考虑, 只有在异常发生的情况下, 主动要求监控中心切换监控点;或者在监控中心定时巡查各监控点的时候才需要在线。这种情况下, 就不需要为系统常年租用线路, 只需要开通ADSL、ISDN、甚至通过电话线连接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各个高山台 (站) 与监控中心通讯。近两年, 国内厂商不断推出高性能、高性价比的视音频压缩卡和网络监控设备, 使得基于Internet的数字视频网络监控系统成为可能。

2 系统构成主要问题

作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处理动态IP地址。无论是普通电话线拨号, 还是ISDN、ADSL, 只要采用了动态IP接入方式, 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所谓动态IP接入方式是指用户通过虚拟拨号技术动态获得IP地址来开展上网业务。每次用户通过普通MODEM或者通过ISDN、ADSL拨号连接Internet时, ISP通常会分配给用户一个公共IP地址, 这时候Internet上的其他用户就可以通过这个IP地址访问该计算机。但是, 因为这个IP地址是动态的, 也就是说一旦断线, 下次再连接Internet的时候, ISP将会分配另一个不同的公共IP地址。如果仅仅是高山台 (站) 或者监控中心的一方采用了动态IP接入方式, 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在点对点通信的时候, 只要有一方能够预先知道IP地址, 就能够在双方之间建立握手, 并获取对方的IP地址, 进行通信。但是如果双方都采用动态IP接入方式, 就麻烦了。一个用户拨号连接后, 不知道监控中心的IP地址, 也就无法通知对方自己的IP地址, 后续操作根本无法进行。

3 方案实现及比较

下面我们将介绍两种解决方案:

3.1 申请动态域名。

目前有许多专业公司在Internet上提供了动态域名服务。所谓动态域名, 就是把一个固定的Internet域名和动态地址IP实时对应起来。这样, 不管什幺时候上线, 分配的IP地址是多少, 其他用户总是可以通过Internet域名访问相应的计算机。

如图1所示, 只要选择一家动态域名服务提供商, 在该公司网站进行一次注册, 就可以免费得到一个固定的Internet域名 (每台使用动态域名服务的计算机都需要一个独立的域名) 。下载并安装该公司提供的相应软件, 完成软件配置。以后只要计算机在线, 动态域名就会自动生效。原来基于固定IP地址的数字视频网络监控系统, 几乎可以直接使用这种模式。当然, 原来如果是预先配置远程监控点IP地址的, 现在需要改变成预先配置远程监控点的Internet域名。编写程序的时候只需要调用相应API函数, 就可以获得Internet域名对应的IP地址。申请动态域名的方式具有以下优点:a.软件开发简单, 几乎不需要修改代码;b.性能比较稳定, 专业公司提供的动态域名服务24小时在线, 无论是IP地址解析模块软件的稳定性还是服务器的稳定性都是比较高的;c.如果系统的规模较小, 那么费用比较低, 只需要给每台使用了动态域名的计算机交纳相应的服务费。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些不足:a.如果系统规模较大, 例如有100个监控点, 那么每一台计算机每年都需要交纳服务费N元, 监控系统的服务费就需要100*N元, 整体费用比较高;b.如果动态域名解析服务器需要一些个性化功能, 无法定制。

3.2 定制IP地址解析服务器。

IP视频监控 第6篇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校园安全必须高度重视。而校园安全的涵盖面比较广,包括学生事故、校园事故和消防事故等诸多方面,为加强校园安全,可以从管理上着手,严格学校安全管理职责,从领导层到老师和学生,培养安全意识;从技术上,可以采用视频监控技术,针对校园内部人流密集区域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校园内部采用视频监控,主要是为了保障师生的教学与生活,保证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监控的重点区域一般是宿舍、办公楼、图书馆和教学楼等地方,同时在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以及出入口等处安放监控设备,通过及时浏览和查看视频的方式,可以及时了解校内治安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校园内部采用视频监控,同时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犯罪。目前针对校园师生的犯罪行为主要有故意伤害、偷盗和寻衅滋事等行为,不仅侵害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行为。通过采用视频监控,可以有效震慑犯罪分子,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相应的安全监控。

传统的模拟监控系统存在着监视效果较差、图片不清晰、响应速度慢及网络构架不清晰等不足,导致管理和维护困难,监管花费较大人力、物力,同时对监控系统后期扩展也存在难以扩充等问题,根本无法满足现有校园环境的需求。采用最新的IP视频监控系统,针对校园内的不同环境,规划和设计监控系统,满足现有复杂校园环境的需求。

2视频监控简介与设计目的

“IP是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之间互联的协议)的缩写,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1],视频监控系统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是“传统模拟闭路视频监控”,后来发展成“模拟—数字”监控,目前比较流行的是“IP视频监控系统”。IP视频监控主要是监控设备内置WEB服务器,具备以太网端口,可以生成主流格式的视频文件,具备强大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以传统模拟视频监控(见图1)为例,与IP视频监控性能对比如下(见表1)。

通过对比可知,模拟监控与IP监控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数据走向、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布线、扩展性等方面,IP视频监控均优于传统的模拟视频监控[2]。

结合校园环境的设计需求总结如下:

数字化监控系统平台位于总监控中心,平台负责接入学校各楼宇内的摄像机,摄像机采集数据通过平台展示,可进行控制管理。上级主管单位、学校领导以及各职能管理部门用户经过授权后,具有使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权限,根据角色及角色权限登录,查看和操作前端摄像机采集图像,目前常用的B/S结构,查看和操作人机界面简单方便,根据用户操作需求,可将图像界面切换,实现对监控的管理。

“数字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需具备多级管理体系,整个系统基于网络构建,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构建出一张可全校园内全网监控,校园内全网管理的网络视频监控网”,校园IP视频监控进行统一网络构架,提供24小时监控服务,保证安全、稳定运行。

对校园围墙、主要出入口、学生人数集中区域、校舍及其他重要控制区域安装视频监控点。

监控图像存储采用集中存储方式(监控中心),一级监控点位存储不少于30天,二级监控点位存储时间不少于15天,三级监控点位存储不少于7天。

管理平台设计支持C/S,B/S架构,能统一管理,方便操作。

视频监控可与其他数字安防(如门禁、报警)等系统融合。

系统具备电子地图、报警联动等功能,并能与110报警系统对接。

实现以监控中心为总控、各个校区门卫为分控的分级分权管理体系。

3校园IP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过程

3.1校园IP视频监控设计原则

3.1.1合理性原则

为了保证整个系统从设备配置到系统构成的合理性,监控设计需根据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和教育厅校园安全视频网络监控系统工程的具体要求,充分满足用户在使用中的各项功能要求。为了保证系统的应用,系统提供开放的软件接口,接受SDK封装接入[3]。

3.1.2先进原则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速度很快,监控系统在设计上充分考虑目前现有新技术,同时关注技术发展趋势,考虑系统的升级和未来新技术的融合的可操作性,使系统具备一定超前性。

3.1.3实用原则

校园IP视频监控设计必须以实用为原则,满足监控、存储、查询、管理和使用等基本要求,硬件管理和软件交互界面简单易学,使用方便,同时保证图像的清晰度。系统数据库采用统一标准,利用通信协议,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最大化地发挥系统功能。

3.1.4可靠原则

校园IP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的关键是保证系统功能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具备数据容灾等特性。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排除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在问题出现的前期予以阻止,在突发异常情况下,能及时恢复重要数据和系统运行。

系统的可靠性主要关注点如下:

(1)前置摄像设备和软件。

(2)视频传输网络。

(3)后台显示和控制软件。

(4)视频存储软件。

(5)视频存储、管理服务器。

(6)网络系统。

(7)软件系统。

针对以上关注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证系统的运行:

(1)采用后备电源。

(2)核心设备冗余机制和数据备份。

(3)RAID 5容错机制。

(4)硬盘MTBF≥10万小时。

3.1.5安全保密原则

(1)网络的安全性;(2)软件系统的安全性;(3)应用程序级的安全性。

3.2校园IP视频监控设计的功能特点

前置设备采用画质高、通讯快的视频监控设备,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数据传输;通过视频数据的采集,进行数据传输,利用角色权限对监控内容进行提取、查询、拷贝等操作。实现对校园内各路口、主要道路、目标群体、重点单位、学校大门主要进出口区域等目标进行监控。通过采集的视频监控信息,及时掌握学校范围内的实时动态,把握治安情况,达到预防和及时处理的目的,以此打造平安校园。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3.2.1数据采集功能

通过视频监控设备,对每个监控范围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采用先进的压缩技术,对视频、音频信息进行预处理。对校内布控的每个监控点,保证摄像机运行正常,实时、准确地采集图像信息,对于光照不足或晚间数据采集,利用补光设备解决照度不足的问题,可附加拾音器、红外探测等外设。

3.2.2信息传输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包括各种数据:视频信息、报警信息及控制指令等,采用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将前置设备采集的信息传输到控制平台,实现管理操作。信息传输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传输质量,同时也要考虑传输速度,“传输具有全系统带宽管理和流量控制能力,支持大账户量的并发接入,保证在大量图像访问情况下系统仍能正常运行”[4]。

3.2.3角色权限管理

通过权限设置可以实现:不同用户角色拥有不同的操作权限。通过对上级部门管理员、总监控中心管理员和其他操作人员权限设定,实现对不同区域、不同操作权限的限制。

3.2.4信息存储和备份功能

信息的存储主要包括监控视频、报警音频和系统日志等信息,采用规定格式进行统一存储;对系统存储的数据进行安全备份,防止由于突然情况而导致的重要数据丢失。数据按照要求进行分类,针对角色的不同设定数据访问权限。对部分重要图片、视频进行备份或者永久存储,并且提供在线备份和离线存档多种保存方式。存储的历史视频数据支持防篡改处理,采用数字水印技术,满足取证举证需求。

3.2.5信息控制功能

系统依据授权将网络账户发出的控制命令传送到前端监控设备,实现对视频信息的调用和控制操作,主要的控制方式有以下几种:

(1)利用系统功能,对视频进行常用操作(如查询、播放等),可对视频信息进行复制、加工(如字幕添加等)。

(2)对数据进行去燥,提取视频帧信息等。

(3)采用其他视频编辑工具对视频信息进行处理,如压缩、图像融合、数据帧提取、图片分割和特征提取等处理。

3.2.6报警信息处理

本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同一时间在校内多个地方出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应对。每个IP监控设备,均包含2个独立输入节点。2个输入节点可连接传统入侵探测器,通过传统报警设备(如红外运动探测器、门磁)等[5],利用软件管理,自动记录现场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报警通知相应安保人员。

3.2.7快速布控

当监控人员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安保人员进行快速布控,利用监控视频,追踪案发现场、周边情况,提高突发情况控制能力和破案效率,保证学生和老师等人员、财物的安全。

3.3学校内部网络架构设计

校园网络采网络构用常用的扁平化架。主要包括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另外涵盖服务器与存储网络。

宽带接入层主要由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构成。

接入层:(1)采用具有路由功能的路由器进行外网接入,保证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接入安全,为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硬件保障。(2)在客户端接入层,采用二层交换机和无线AP等接入设备,满足PC机和移动终端等不同设备的网络接入。

汇聚层主要是二层透传和VLAN隔离功能,使用汇聚交换机,采用Qin Q技术,可有效地扩展VLAN数目,解决网络VLAN ID资源问题。

核心层主要是实现内网和外网之间的快速传输,采用高带宽的三层交换机,在构架上提供冗余链路,保证整个网络的冗余能力,提供可靠和高速的传输功能。核心层对整个网络构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满足冗余、高效、可靠、容错和低延时等性能。

扁平化网络构架设计主要是将网络划分为宽带接入层和业务接入层。在业务接入板块,采用独立的交换机,将用户设备接入核心层。采用独立防火墙对业务系统进行隔离,保证业务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网络构架设计模型如图2所示:采用A,B双平面的组网方法,A,B平面既可以作主备平面,也可以走负载分担的方式。

3.4监控存储设计部分

校园IP监控存储系统旨在建设一个“可行的、先进的、成熟的、高可靠、高可用、易维护、高安全、高开放、高性能、灵活可扩展、易管理的存储平台,保证各监控应用系统高质量地提供连续稳定不间断的服务”[6]。

校园监控存储系统设计中,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存储系统,应当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要求在连续写环境下实现随机读的快速处理。

(2)存储系统要求可靠性高,稳定性强,支持7×24小时不间断工作。

(3)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成熟的存储架构,同时满足视频数据存储空间需求。

(4)系统方案设计适用于多台主机和存储系统连接,并且确保无单点故障。

(5)系统可管理性强,管理方式简单,易操作,断电后可自动重启。

(6)实现监控中心核心业务的连续可用性和数据保护以及设备级的快速灾难恢复。

(7)数据实现统一管理,针对重要的视频数据可进行快速备份恢复及数据归档和迁移管理。

(8)支持在海量视频数据中的在线快速读取所需视频录像。

(9)寻求性价比最佳的存储产品,降低总实施成本。

视频监控的存储将采用集中存储备份的方式进行,前端摄像点采用网络摄像机系列,但不能进行全天24小时长时间存储,因此编码后的数据在本系统中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监控中心集中了前端所有的图像网络信号,要求7×24小时,30天实时存储数据。网络球机和网络摄像机最好要求1080p[7]。

存储是为监控的需求而量身设计,必须考虑视频数据大、监控时间长和24小时不间断等要素,提供比较可靠、扩展性高和易于管理的存储系统。保证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具备可扩展性。即将建设的存储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用性。为了保证各监控应用系统高质量地提供连续、稳定、不间断的服务,因此其高可用性是本方案设计的基础之一,应综合考虑存储系统的7×24小时高可访问性、单点故障和系统负载等因素。

(2)扩展性。必须结合实际需求,对校园监控点增加的情况,可随时扩展容量,满足系统不断发展和升级要求。

(3)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作为所有的视频监控数据集中存储系统,必然要求系统支持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主要关注冗余容错与故障恢复等方面。

(4)可维护性。为了有效、快捷的管理与维护,高校监控存储系统必须满足:系统易于维护;系统应能够通过远程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系统可前期进行故障预测与定位;故障维护必须响应及时。

(5)开放性和兼容性。后期的功能扩展要求存储系统必须要求有好的开放性以及兼容性,满足互连;同时提供如标准的API接口等;并按照国内外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6)安全性与管理便利性。高校监控作为治安管理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提供多种管理界面,如LED,WEB,RS232,中文图形化界面及CLI等多种方式。同时提供多样的预警、报警方式。

3.5校园监控中心设计

校园监控中心需要有以下内容:

(1)系统服务器,利用N台服务器建立一级数字视频共享平台:符合数字视频共享平台技术要求,软件功能模块主要有:设备管理、电子地图、抓拍管理、轮巡管理、巡航管理、设备控制、多画面显示、报警联动、音频配置语音对讲、录像、存储策略、录像资料查询、回放、权限分配机制,B/S网络浏览功能。

(2)电视墙由采用N×M超窄边液晶拼接大屏。

(3)监控中心设M席位监控平台,解码服务器N台,存储服务器M台,客户端M台,共需配电脑主机N台。

(4)存储系统设计,对7×24小时实时图像监控进行录像存储,要求保存天数15天。

(5)M台UPS电源设计,8小时后备时间,纯在线式,使中心数字平台服务器设备能稳定可靠运行。

3.6校园分控中心

分控室设立校区门卫值班室,值班人员通过分控主机可以调阅授权范围内的视频图像的监控功能,有一定的操作权限,可通过网络和主控室平台进行连接制,并且可实时调用本地存储,同时也可实时监看本地视频图像信息。

3.7系统划分

监控系统与外部监控中心相连,按层次划分为学校总监控中心和校区分控中心。

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互联。校内分总监控中心和小区分控中心;校外主要是上一层管理机构监控中心,从底层监控点到中监控中心实现互联。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实时协作,共同处理。

3.8软件平台

3.8.1平台结构设计

校园IP视频监控系统划分为4层,具体层次划分如图3所示。

3.8.2整体结构拓扑设计

根据系统层次划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校园IP视频监控系统整体拓扑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4结语

本文针对复杂校园环境的监控所面临的挑战,采用最新的IP视频监控规划和设计整个校园的监控系统,解决了传统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的监视效果较差、响应慢及管理困难等问题。通过使用IP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校园内部治安状态,及时应对突发情况,利用该系统,通过调度、指挥、处置,起到预防、控制和精确打击犯罪行为的作用,搭建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保障学生、老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IP视频监控特别适用于有着完整网络架构的校园,如各个综合性大学,使用IP视频监控嫁接在学校内部网络,能够较好地体现监控的意义[8]。而且,IP视频监控系统同时能够结合其他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巡更系统等系统,对学校的管理进行统筹规划。

摘要:视频监控系统目前运用相当广泛,针对学校校园的复杂环境以及事件多发的情况,文章通过对传统模拟视频监控和IP视频监控对比的方法,采用系统性、可靠、智能化的IP视频监控设计方案解决传统模拟视频监控无法满足的问题。实现了IP视频监控系统对校园的安全防范,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为事件的事后取证提供了保障。同时,阐述了智能化的视频监控技术,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复杂校园环境,IP视频监控,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金纯,齐岩松,于鸿洋,等.IPTV及其解决方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许永明,谢质文,欧阳春.IPTV技术与应用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WIEGAND T,SULLIVAN G T.Ovrview of the H.264/AVC video coding standard[J].IEEE Transaction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2003(7):561-564.

[4]LO BPL,VELASTIN S A.Automatic Congestion Detection System for Underground Plaforms[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Multimedia,Video,and Speech Proceedings[C].Hong Kong,2010.

[5]ZHOU Q,AGGARWAL J.Tracking and Classifying Moving Objects from Videos[A].Proceedings of IEEE Workshop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racking and Surveillance[C].Hawaii,2010.

[6]HARITAPLU I,HARWOOD D,DAVIS L S.W4:Who?When?Where?What?A Real Time System for Detecting and Tracking People[A].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C].Nara,2010.

[7]马姗姗,钱建生,程德强.基于H.264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10(6):77-79.

IP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第7篇

系统的设计方案满足以下要求:1) 遵循实用、可靠、先进、经济, 以及灵活、开放和可扩充的原则;2) 支持在专网或互连网络环境下实现优质连续的视频图像与语音传输功能;3) 支持多种会议模式, 支持多级会议、多种设备接入;4) 支持多方协同工作、具有丰富的数据功能;5) 严格和灵活方便性同时兼备的管理控制策略;6) 确保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系统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

1 具体的功能及性能方面特点

1.1 系统分布式结构

系统具备分布式架构能力和模块化的功能结构, 以满足现在和将来的应用及部署需求, 因此系统部署为分布式、模块化的整体架构和部署特点。

1.2 系统的友好性和易用性

系统具备友好易用的应用操作界面、便捷的功能操作方法, 从而为该系统在诸多下属单位中的推广和应用做好基础。友好性和易用性能够减少将来的使用及培训成本, 有利于系统的普及应用, 因此非常重要。

1.3 优秀的音视频功能和效果

系统采用业界领先的H.264/mpeg4/gips音视频技术, 并能够提供丰富的音视频功能和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网内提供流畅、高质量的音视频应用感受。系统支持多路音频和视频和相应的管理控制策略, 以方便多方会议、培训时的应用。

1.4 丰富的数据协作功能

系统应提供丰富的数据协作功能以方便在工作协同、文件传达、远程培训和教育等需求中的应用。这些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文档共享、媒体文件共享、应用程序共享、电子白板、电子投票、电子举手、网页协同浏览等。

1.5 严格安全管理机制和加密措施

系统提供严格的会议权限管理策略, 以保证会议的安全进行和各种权限的管理、控制和下发。同时, 在网络传输过程中, 系统提供了相应的加密措施, 以保障重要会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将视频会议服务器部署在省中心网络中心机房, 设置专网固定IP地址, 所有分支机构全部通过该IP地址访问视频会议服务器, 参加会议。在省中心内建立中心会议室, 其他各市级分支机构建立单独分会场, 参加由省中心召开的网络会议或网络远程培训会议。

2 系统应用部署

2.1 基本系统环境要求

系统基本要求:

1) 视频会议服务器一台, 处理所有音视频图像和数据信息;2) 视频会议服务器系统软件一套, 实现会议信息的管理;3) 具有稳定的网络出口带宽, 并匹配固定的静态IP网络地址;

各会议终端基本要求:1) 需要视频会议终端电脑主机一台, 配有以太网卡、声卡、显卡;2) 音视频采集与输出设备;3) 提供标准IP信息节点1~2个, 保证稳定的线路带宽;4) 信息点附近配有标准220V/50HZ的交流电源 (若干) ;

2.2 省中心会议室应用部署

会议室的布局:会议室周围颜色一般忌用“白色”、“黑色”之类的色调, 这两种颜色对人物摄像将产生“反光”及“夺光”的不良效应。所以无论墙壁四周、桌椅均采用浅色色调较适宜, 北方宜用暖色, 使所提供的视频电平近似0.35V。摄像背景 (被摄人物背后的墙) 不适挂有山水等景物, 否则将增加摄像对象的信息量, 不利于图像质量的提高。

从观看效果来看, 监视器的布局常放置在相对于与会者中心的位置, 距地高度大约一米左右, 人与监视器的距离大约为4-6倍屏幕高度。各与会者到监视器的水平视角应不大于60度。会议室应以投影仪为主, 采用背投式最佳, 可在酌情考虑背头电视机作为辅助监视器。摄像机放置的最佳位置应与监视器的位置基本相同, 扬声器的位置可放置在会议室的四角, 离墙壁至少1米。

会议室照度:灯光照度是会议室的基本必要条件。摄像机均有自动彩色均衡电路, 能够提供真正自然的色彩, 从窗户射入的光 (色温约5800K) 比日光灯 (3500K) 或三基色灯 (3200K) 偏高, 如室内有这两种光源 (自然及人工光源) , 就会产生有蓝色投射和红色阴影区域的视频图像;另一方面是召开会议的时间是随机的, 上午、下午的自然光源照度与色温均不一样。因此会议室应避免采用自然光源, 而采用人工光源, 所有窗户都应用深色窗帘遮挡。在使用人工光源时, 应选择冷光源, 诸如“三基色灯” (R、G、B) 效果最佳。避免使用热光源, 如高照度的碘钨灯等。会议室的照度, 对于摄像区, 诸如人的脸部应为500LUX, 为防止脸部光线不均匀 (眼部鼻子和全面下阴影) 三基色灯应旋转适当的位置, 这在会议电视安装时调试确定。对于监视器及投影电视机, 它们周围的照度不能高于80LUX, 在50~80LUX之间, 否则将影响观看效果。为了确保文件、图表的字迹清晰, 对文件图表区域的照度应不大于700LUX。主会场设置大屏幕平板电视, 供所有参会人员和主席人员观看, 分别配置远景摄像机和前景摄像机, 对会场参会席、主席进行实况拍摄。整个会场音响、视频系统都由控制室平台进行整体控制。控制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终端电脑、音响系统、电源及视频切换系统。负责对整体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

摘要:视频会议——有时也叫“视频会议系统”英文为 (Video Conference System) ,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 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 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相传送, 达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 以完成会议目的之系统设备。该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图像通信。在通信的发送端, 将图像和声音信号变成数字化信号, 在接收端再把它重现为视觉、听觉可获取的信息, 与电话会议相比, 具有直观性强, 信息量大等特点。会议电视系统不仅可以听到声音, 还可以看到会议参加者, 共同面对商讨问题, 研究图纸、实物, 与真实的会议无异, 使每一个与会者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关键词:网络,视频,共享,服务

参考文献

[1]胡甜.基于IP网络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6.

IP视频监控 第8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在智能化交通、交通监控等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监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监控系统。语音和视频数据在IP网络中传输如果都采用点对点的单播,由于单播技术自身的特点,将产生大量的冗余数据在网络中传输。而且服务器也将由于处理大量的用户访问信息,造成处理能力下降甚至宕机。IP组播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2 IP组播

2.1 IP组播技术的产生

传统的IP通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一台源IP主机和一台目的IP主机之间进行,即单播(Unicast);第二种是在一台源IP主机和网络中所有其它的IP主机之间进行,即广播(Broadcast)。传统情况下,如果要将数据发送给网络中的多个主机而非所有主机,则要么采用广播方式,要么由源主机分别向网络中的多台目标主机以单播方式发送IP包。采用广播方式实现时,不仅会将数据发送给不需要的主机而浪费带宽,也可能由于路由回环引起严重的广播风暴;采用单播方式实现时,由于IP包的重复发送会白白浪费掉大量带宽,也增加了服务器的负载。所以,传统的单播和广播通信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IP组播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单点对多点传输数据的问题。

2.2 IP组播及其优缺点

IP组播是指在IP网络中将数据包以尽力传送(Best-Effort)的形式发送到一个构成组播群组的主机集合,这个主机集合是网络中的某个确定节点子集,这个子集称为组播组(MulticastGroup)。组播组的各个成员可以分布于各个独立的物理网络上。IP组播的基本思想是源主机只发送一份数据,这份数据中的目的地址为组播组地址;组播组中的所有接收者都可接收到同样的数据拷贝,并且只有组播组内的主机(目标主机)可以接收该数据,网络中其它主机不能收到。IP组播群组中成员的关系是动态的,主机可以随时加入和退出群组,群组的成员关系决定了主机是否接收送给该群组的组播数据包,不是某群组的成员主机也能向该群组发送组播数据包。

由于网络用户的增多、涉及面扩大,大量的用户经常要在大致相同的时间里访问相同的信息。这种情况下,组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构建一种具有组播能力的IP网络,允许中间路由器将数据包复制到几个输出接口上,这样一个服务器只需向一组终端用户发送单一流,并利用网络层提供的组播路由功能将数据包传递到每一个加入该组播组的接收者,从本质上减少整个网络带宽的需求,减轻服务器的负担。另外,组播传送的数据能同时到达用户端,延时小,而且网络中的服务器不需要知道每个客户机的地址。所有的接收者使用一个网络组播地址,可实现匿名服务。

与IP组播系统执行程序相关联的主要缺点包括不可靠的数据包交付、数据包复制以及网络阻塞。由于IP组播假定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它不使用TCP的端到端的机制。IP组播数据包使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作为传输层协议,不同于TCP,UDP不提供可靠性、流控和错误恢复功能。因此,一个使用IP组播的应用一定会遇到偶然的数据包丢失。组播的可靠性由接收方和网络中的Qos负责管理。

单播和组播之间的关键差别是路由器主动地发送组播数据包的拷贝到多个接口。这增加了多个拷贝的组播数据包到达某一接收点的可能性。如果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关键的控制命令在IP组播数据包被执行多次。就TCP单播来说,标准TCP补偿和慢开启窗口机制自动地调整数据传送的速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网络阻塞。因为IP组播不使用TCP,所以没有内建的阻塞避免机制防止组播流耗尽链路带宽或者其他关键的路由器资源。

2.3 IP组播通信

在组播中,用户按不同的应用分为不同的用户组,组成员要向组播服务器(一般为路由器)注册,用户主机发出请求报文,表明所要加入的组。每个组播群组有惟一的D类地址。其地址范围从224.0.0.0到239.255.255.255。IP最多可提供多达228个同步组播群组的地址,因此,实际群组数受路由表的大小而不是编址的约束。

转发IP组播需要特殊的组播路由器(Multicast Router)。通常是给常规路由器添加这种能力。组播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对该组进行查询,检查组内的成员是否还参与其中,只要还有一个主机仍在参与,组播路由器就继续接收数据。当所有的主机都离开了组后,组播路由器会收到一个Internet组管理协议(InternetGroupManageProtocol,IGMP)的“离开”消息报文,组播路由器就会马上查询组中是否还有活动的组成员。如果有活动的组成员,组播路由器就继续转发数据;如果没有,就不再转发数据。

2.4 IP组播路由协议

在路由式网络中,对于传递组播信息流,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IP组播路由协议,它克服了利用单播通信模型传递组播信息带来的带宽瓶颈,减少了发送相同数据信息到多个接收者的通信费用,这也是IP组播应用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组播网内数据的流动必须根据组播路由协议建立生成树,使发送源和组播组成员之间形成一条单独的转发路径,确保每个数据包都能转发到目的地。

IP组播路由协议分为域内协议和域间协议。域内协议包括PIM-SM、PIM-DM、DVMRP、CBT等。域间协议包括MBGP、MSDP、BGMP等。

根据网络中主机的分布,IP组播域内路由协议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为密集型模式,这种模式指组播成员在网络中密集分布,有足够的带宽,所以密集协议通过扩散技术传播信息至整个网络,它包括DVMRP、MOSPF和PIM-DM,属于数据驱动型。第二类称为松散型模式,这种模式指组播成员在网络中分散分布,没有足够的带宽,例如广域网或用户使用ISDN线上网,但松散型模式并不意味群组有很少的成员,只不过它们是分散分布的,它包括CBT和PIM-SM。此时,使用扩散技术将浪费带宽,通过发出加入请求申请,在含有集中点或核心点的空生成树上添加树枝形成组播生成树,属于接收者驱动型。第三类成为稀疏-密集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同时对某些多播组采用密集运行模式,而对其他多播组采用稀疏运行模式。稀疏-密集型模式允许根据是否有RP信息来选择对多播组使用稀疏模式还是密集模式。如果路由器获悉了多播的RP信息,则对其使用稀疏模式,否则对其使用密集模式。

使用DVMRP、MOSPF组播路由协议时,单播路由协议相应必须使用RIP、OSPF,这就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DVMRP使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建立生成树,MOSPF使用链路状态数据库建立生成树;PIM和CBT独立于单播路由协议,但依赖于单播路由表,其中PIM-SM和CBT有一个集中点或核心,连接源和接收者之间的各个路由器而形成路由。

3 IP组播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如果要将组播通信应用在视频网络中,网络里的发送和接收主机、网络路由器以及它们之间的网络结构必须支持组播,防火墙设置成允许组播通过。

每个节点主机需有一个网络接口卡(NIC)要能支持组播,能有效滤出由网络层IP组播地址被映射成的数据链路层地址;需装有加入组播组请求的IGMP的软件和路由器通信,加入组播群;需有支持IP组播传送和接收的TCP/IP协议栈;再装上如视频会议这样的组播应用软件,主机就可以进入组播组进行组播通信。若发送音频,主机需要一个麦克风和相应的音频软件;若发送视频,主机需要帧控制卡和摄相机。

在视频网络中IP组播通信的过程如图1所示。

(1)主机发出一条IGMP加入消息到相邻路由器,主机的MAC地址映射为将要加入的D类组地址,并包含在IGMP数据报中,路由器知道主机想加入组播组。

(2)相邻路由器接收加入消息后,动态跟踪这些组播组,使用组播路由协议,在源端和接收端各个路由器之间建立组播生成树,从每个发送者伸展到所有接收者。

(3)在源端和接收端建立组播路由后,源就开始沿着组播路由发送数据给各个接收者。

主机接收到了源发送来的数据,网络接口卡滤出组播群组的MAC地址,网络驱动器对此地址做出反应后,把数据传递到TCP/IP协议栈,进入用户的应用层,就可以进行视频通信了。

4 结束语

IP组播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单点发送到多点、多点发送到多点的问题,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有效地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基于IP组播技术可以很好地开展流媒体、视频等各种宽带增值业务。随着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IP组播技术会拥有更广大的应用空间。

摘要:对IP组播技术和其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作了介绍,采用IP组播技术实现监控视频的多点传输,可以大大节省网络带宽资源,提高数据传送的效率。

IP组网基站监控系统应用探讨 第9篇

1.1 治安状况各异, 大部分无图象监控

多数基站是无人职守的, 治安状况复杂, 不少地区采用的无图象监控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盗情高危站点对视频监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2 一个机房, 多套监控设备, 多套软件平台同时使用, 资源浪费严重

机房、基站中的设备复杂多样, 由多个厂家提供, 多套系统同时运行, 各自占用通信资源的情况比较普遍, 需要高效地利用传输资源、简化监控组网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1.3 监控组网多样, 监控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 不易扩展

移动通信的监控组网采用的方式有干接点、E1抽时隙、2M总线环、IP组网等。干接点、E1抽时隙监控组网未将监控网和业务网分离, 存在业务网络升级, 监控网必须立即跟随调整的弊端;不少地区的机房基站组网都采用了菊花链方式组网, 2M总线环的模式就面临占用资源偏多, 只能连接极其有限数量的基站。

2 移动通信机房、基站设备故障集中监控系统需求

2.1 监控网络的组网情况

监控系统传输方式从初期简单的干接点方式、2M抽时隙方式已经过渡到了2M保护环方式、IP组网。干接点方式、2M抽时隙方式存在未与业务网分开, 一旦网络升级, 就需要大量调整的问题, 同时存在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维护工作量较大的问题。2M保护环网虽然解决了与业务网分开的问题, 但是, 未解决监控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个2M环, 能接入的基站数量有限, 一般都低于32个站点, 如果增加新的监控设备, 就很容易出现资源严重不足或需要大规模调整监控网络结构、甚至是重新组网的情况。

目前移动通信的机房、基站传输网络有很大的提升, 网络资源丰富了, 有条件为监控网络提供独立的传输资源, 不少地区监控都采用了菊花链方式组网, 这样就为IP组网提供了先决条件。

2.2 具有监控系统及时、有效、管理方便的需求

监控中心需要及时知道机房、基站的当前状态, 如出现异常或告警能及时定位、安排工作人员处理, 尽早排除故障或隐患, 为移动通信网络的正常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发现重大故障立即通知相关专业管理单位、支撑部门以及向上级领导汇报。

2.3 系统兼容性、扩展性的要求

在机房基站监控领域里, 存在多种多样的设备, 通信协议各不相同, 多个平台的兼容、多种设备的集中统一管理成了机房基站监控的必然需求。为提高整个监控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监控组网方式来解决。各监控设备互相关联更少, 互相影响更少, 新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通信规约的扩充, 系统新增设备终端, 不需要对监控网络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简单处理就可以将其纳入已运行的集中监控系统中, 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4 图像监控的要求

远端机房、基站好些都是在偏远的山区、乡村, 它们所处的地方治安情况各不相同, 机房、基站长期处在无人职守的情况下, 如果有图像监控, 一旦发生盗情可以将当时的情况录像, 给后续的处理带来方便。同时, 监控中心也可以掌握当前运维部门的响应状态、处理情况等。

3 移动通信机房设备集中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结构概述

系统采用IP组网的新技术, 融合了图像、动力、环境、门禁、安防管理、智能设备监控等监控功能, 为整体机房、基站监控提供可靠的、易于扩展的、更合理的、更先进、更高效的监控方案。

监控使用IP方式, 通过单独2M开通, 机房、基站监控基站端开始独立组网。每个机房、基站接入占用一条至节点的2M电路, 通过节点收敛后, 利用一条2M电路传送至中心, 大量减少了中心机房的DCM2000、DDF架等设备数量, 减少设备和布线困难。相当于机房、基站监控前端设备和监控中心的服务器、操作终端组成了一个局域网, 通过E1将这个局域网无限延伸。此种组网方式大大增加了网络中监控设备的数量, 在高效利用传输资源的情况下, 一并解决了“遥测、遥信、遥控、遥调、遥视”等需求。

3.2 系统功能概述

3.2.1 图像监控

该系统采用最新H.264编解码技术, 可对机房、基站进行移动侦测录像。图像监控和安防、门禁管理、融为一体, 实现刷卡开门, 撤防, 不告警, 录像等成套联动管理机制, 工作人员现场工作状态可以在中心看到, 中心值班人员可跟踪问题处理情况。

3.2.2 动力环境监控

现场监控设备实时采集各种监控维护终端的工作状态及动力环境情况, 然后通过传输网络, 将数据上送到监控中心。整体监控系统支持本地存储, 在发生断网故障, 恢复通信后, 取得历史数据, 保证监控数据不丢失。

3.2.3 门禁、考勤、安防监控

门禁、红外、图象移动侦测等功能实现集成, 相互间实现联动, 如刷卡开门, 门禁、红外撤防, 启动辅助照明和录象;非法入侵, 启动辅助照明并录象, 告警上传。增加机房、基站安全性和方便性。基站现场刷卡开门, 系统记录当前刷卡信息, 为通信运营公司提供维护员到现场的依据。

3.2.4 智能设备监控

整体监控系统设备具备多个RS232接口、RS485接口, 可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 也可实现本地解析A接口通信协议。整体监控系统支持多种移动通信电源柜通信协议、UPS通信协议、精密空调协议、门禁控制器协议及其他智能设备通信协议, 本地解析, 汇总机房基站工作状态或告警, 提高监控系统传输效率。

3.2.5 IP资源共享

同时可以与其他的LAN接口设备共享E1/LAN协议转换器资源, 实现多种灵活的组网方式。避免了新增加监控设备, 新开监控通信资源的弊端。

结语

目前, 集中监控系统正向分布式和网络化发展, 人们不断对远程监控的简便性、实时性、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 必须灵活、及时地把最新技术应用到监控系统, 集中监控系统才能不断发展, 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满足通信业发展需求。随着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 IP组网监控设备必将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

摘要:本文从移动通信机房、基站监控的具体特征和发展趋势, 阐述了机房基站集中监控的发展过程, 设计了新一代的IP组网的机房、基站整体监控系统, 从机房基站监控整体的角度出发, 解决机房、基站的监控切实需求。

关键词:机房监控,图像监控,集中监控,IP组网,整体监控,动环监控

参考文献

[1]IP技术介绍[Z].

IP视频监控范文

IP视频监控范文(精选9篇)IP视频监控 第1篇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各地有线网络正加紧双向改造, 以便于实现双向、交互、多功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