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技术
Ilizarov技术(精选6篇)
Ilizarov技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20例瘢痕性足踝部畸形患者, 男8例, 女12例;年龄16岁~7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 烫伤3例, 重物砸伤2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例, 脊髓灰质炎足畸形1例。
1.2 方法
足踝部矫形的穿针应遵照Ilizarov技术原则和操作步骤[1], 根据足踝畸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外固定矫形器, 准确测量患者的踝部、小腿、股骨髁上等部位的周径, 并订制合适的矫形外固定架。软组织和关节畸形的患者可不做过多的软组织松解, 根据畸形的特点安装带有关节铰链及牵伸螺杆外固定架, 穿针时保持钢针与软组织和骨干垂直。合并较重骨与关节畸形的患者, 先做有限的软组织松解或关节矫形融合术, 再安装矫形支架, 缓慢地牵伸矫形和延长。对于脊髓灰质炎导致足踝肌力不均衡造成的畸形, 可先做肌腱转位重建, 肌力平衡后再安装矫形支架。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肢体残疾, 且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卑心, 迫切希望手术能让其肢体恢复正常, 同时又对手术感到恐惧和对手术者不信任。我们应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 介绍治疗成功病例经验, 取得信任和消除恐惧心理,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②术前准备:Ilizarov技术属于微创手术, 无需剃毛, 只需温水清洁皮肤。③拐杖的使用: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拐杖, 以便术后行走训练。
2.2 术后护理①体位:软枕垫于外支架下, 患肢抬高3 0°, 保持足尖向上避免倾斜。②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肢肢端的末梢循环情况, 如出现皮肤苍白或发绀、皮温冰凉或皮温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麻木等异常情况, 立即汇报医生。③疼痛:根据疼痛评估表进行疼痛评分和记录, 遵医嘱给予弱阿片类药物, 告知患者疼痛持续时间长, 使其做好心理准备, 注重语言艺术, 不断增加患者的信心。尤其是患者之间的相互鼓舞、激励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慢性疼痛患者的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中, 可以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2]。④外支架护理:用5%的碘伏消毒针眼处2次/d, 针眼处结痂形成, 不宜强行清除, 如针眼处有红肿、持续疼痛或体温变化, 应及时换药和使用抗生素。因Ilizarov外固定架钢针多, 常规用干净的敷料包裹, 避免刺伤正常皮肤和肢体受凉。
2.3 功能锻炼
术后即可被动或主动进行足趾的伸屈运动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术后第2天可主动关节伸屈和直腿抬高训练, 术后3 d可开始床旁站立, 并将足底用缓冲泡沫层垫高, 逐渐扶拐行走。
2.4 出院指导
术后1周可携带外固定架出院, 告知继续步行训练, 3次/d, 10 min/次, 以耐受疼痛为宜, 每日训练时间可逐渐递增。加强针道护理, 如有感染症状, 及时就诊。观察外固定器的螺栓有无松动, 发现松动及时纠正, 以免影响矫正效果。定期复查, 约10周~12周可拆除外固定器。
3 结果
2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个月~12个月, 出现针道感染1例, 经加强消毒换药和使用抗生素得以控制。未因护理不当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和外固定架松动等并发症。
4 讨论
Ilizarov技术治疗瘢痕性足踝部畸形的机制是根据“张力-应力法则”的基本原理, 应用牵拉组织再生技术达到矫正各种足踝部畸形的目的。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瘢痕性足踝部畸形是一种疗效佳、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 可避免手术切口造成的瘢痕皮肤、伤口不愈合及感染等问题;围术期做好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和矫形治疗周期, 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秦泗河, 郑学建, 蔡刚, 等.Ilizarov技术矫正足踝畸形的器械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 (8) :566-568.
Ilizarov技术 第2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外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8~52岁,平均26.5岁;左足11例,右足7例;外伤距本次手术的时间:9个月 ~17年,平均3年5个月。致畸外伤情况:7例胫腓骨开放或闭合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应用外固定架固定; 5例胫腓骨多发骨折,后侧深筋膜间室压力过高,后侧肌群缺血挛缩;4例小腿后侧肌群开放性损伤,纤维瘢痕修复并出现挛缩;2例足踝部碾压伤。其中1例双小腿严重软组织碾压伤后行4次清创植皮术 (见附图A),5例患者在本次手术前曾行开放跟腱延长术1次。畸形形态:马蹄内翻足畸形13例,根据Dirneglio分型[2],III型,严重畸形11例;IV型,非常严重畸形2例(见附图B),高弓马蹄足5例,其中2例出现足底第1跖骨头下,足外侧的胼胝及溃疡,7例踝关节活动度 <10°,致足踝部马蹄畸形成时距最短为3个月,大多数为半年左右,合并不同程度的踝关节退变,锤状趾畸形。
1.2手术方法
根据畸形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骨关节和软组织手术,然后再安装个体化组装的Ilizarov牵伸矫形器,术后缓慢牵伸矫正残留的大部分畸形。软组织手术方式选择:根据具体畸形程度选择跟腱延长、 拇长屈及趾长屈肌腱延长、内侧跖腱膜皮下松解等。合并爪形趾或锤状趾时,行拇长屈及趾长屈肌腱延长。
截骨部位及截骨量根据畸形形态及严重程度, 首先检查后足,对于后足明显内翻,行距下关节截骨。再检查高弓畸形,对于柔韧性良好,高弓畸形可通过外力大部分纠正的病例,仅行跖筋膜经皮松解; 严重僵硬高弓足畸形行跖腱膜皮下松解,内侧楔骨、 骰骨截骨或第一跖楔关节截骨融合术[4]。轻度马蹄内翻畸形选择距下关节截骨,距舟关节截骨;严重马蹄内翻畸形,进行有限的三关节截骨,最大限度保留足的长度,部分矫正内翻至能顺利安装外固定牵伸器为止,残留的大部分畸形可通过术后缓慢牵伸矫正。
牵伸器械的设计安装遵循Ilizarov技术的原则与操作标准,根据畸形形态,挛缩的肌腱及瘢痕组织分布,在预计牵伸过程中应力集中部位固定针的数量与直径应适当增加,如足内翻及内收畸形较重时在第一跖骨上辅以2.5 mm半针加强固定;足马蹄畸形较重时,在踝关节后方即后足半环与胫骨远端钢环之间跨踝关节安装1根带弹簧的撑开杆,配合前方牵伸杆提供持续张力。穿针点尽量避免通过疤痕组织,无法避免者应先用尖刀开口,缓慢进针,防止旋转摩擦产生高温灼伤皮肤,愈合困难。
1.3术后牵伸
术后3~5 d,待伤口渗血,局部肿胀及疼痛缓解,遵循Ponseti矫正顺序[4],先期牵伸足内侧及踝关节内侧的螺杆,矫正前足内收及中足、后足的内翻畸形,待足的内翻、内收畸形大部分矫正后,在矫正马蹄畸形之前调节撑开踝关节间隙,再牵伸踝关节前方螺杆及后侧撑开螺杆矫正马蹄畸形。高弓马蹄畸形同时调节足内外侧牵伸螺杆。牵伸速度依据患肢畸形僵硬程度,血管神经弹性与软组织情况及患者的耐受能力,以每天≤0.5 mm,分4~6次进行牵伸。 牵伸过程中应每周拍摄足踝正侧位X线片,观察踝关节间隙及牵伸器铰链与关节旋转中心是否对应, 观察踝关节间隙及有无踝关节前后移位,保持踝关节有一定的关节间隙,以防关节软骨的挤压。调整致马蹄足内翻畸形及马蹄高弓畸形完全矫正,踝关节过伸5°~10°后,停止牵伸,支架继续维持矫正位4~6周。拆除支架后配戴充气式踝足支具(ankle-foot orthosis,Donjoy),应用支具负重行走6月,指导患者主动与被动活动踝关节,平衡和步态训练。夜间拆除充气式踝足支具前侧盖板,应用后托固定于中立位。
2结果
18例得到半年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最长3年。牵伸时间10~25周,平均13.2周,牵伸调节过程结束时所有病例的马蹄内翻及高弓足畸形基本矫正,足底负重应力分布恢复正常(见附图E~G),负重行走后无痛性胼胝复发。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增加5°~20°,平均11.6°。1例针道感染,1例严重马蹄内翻足分2次矫正,1足轻度复发,马蹄畸形15°,佩带矫形鞋行走功能良好。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的评分系统[6],随访6月以上18例患者的评分结果:优3足,良11足,可4足,差0足。
患者女性,21 岁,双小腿严重碾压伤后遗马蹄内翻足,右侧小腿皮肤反复溃疡感染行膝下截肢术,左足行有限截骨 Ilizarov 牵伸矫形术 。 术 、 后面外观像(A)示双小腿后侧 、 外侧肌群毁损,疤痕挛缩,双侧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足背负重;术前正 、 侧位 X 线片(B)示双踝关节严重,距骨,跟骨等畸形发育,右踝关节间隙消失,骨性融合,左踝关节退变,左足高弓 、 前足内收畸形;术后 3 天正 、 侧位 X 线片(C)示 、 距舟关节 、 内侧楔骨有限截骨,后侧安装带弹簧撑开螺杆(箭头所示);术后 4 月正 、 侧位 X 线片(D)示马蹄内翻足畸形牵伸矫,后侧撑开螺杆根据调节需要更换长螺杆;术后 4 月正 、 侧面外观像(E)示左足马蹄内翻畸形基本矫正,疤痕组织弹性增加;术后 6 月正 、 侧面(F)示左足恢复跖行足;术后 6 月正 、 侧位 X 线片(G)示左足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高弓 、 前足内收畸形纠正 。
3讨论
下肢不同的外伤后遗的马蹄足畸形类型复杂多样,没有统一可循的治疗方法,软组织松解,截骨及外固定架安装和牵伸均需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操作[7]。对于缺血性肌挛缩或小腿肌群损伤后期纤维瘢痕修复的患者,肌腱转位和附着点调整亦无意义, 反而又增加了新的创伤及挛缩因素[8]。对于这类病例不同于传统手术方法,软组织手术不宜行大范围的剥离松解,对于部分有弹性的软组织可行皮下微创松解,可以减小在组织牵拉延伸过程中外固定牵伸器所承受的张力,降低牵伸器的形变,缩短牵伸时间。根据畸形形态及程度有限截骨,矫正部分畸形, 以能适应牵伸支架顺利安装,残留畸形可通过后期缓慢牵伸完全矫正。本组病例牵伸时间平均13.2周,比黄雷等[9]报道的平均带架时间14.5周有所缩短。
本组病例1例针道感染,是Ilizarov技术矫形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10],与术后指导患者自我护理针道关系密切。在矫正过程中,如果足踝部针道口及牵伸侧皮肤颜色苍白,张力过大,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踝关节持续性疼痛时需暂停牵拉,严重时需稍微反方向旋转调节螺纹杆,静息3 d后再继续牵伸,也可减少针道感染及缺血坏死的发生率[11]。
本组病例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平均增加11.6°, 避免Ilizarov技术矫形过程中长时间固定关节导致的关节活动度减少,这与本组病例手术中应用以下改进措施有关:踝关节后方即后足半环与胫骨远端以下钢环之间跨踝关节安装1根带弹簧的撑开杆,配合前方牵伸杆提供持续张力,避免单一依靠前方牵伸导致踝关节前脱位(见附图C、D);足部内收畸形使内侧铰链中心与足部内侧的成角旋转中心 (center of rotation of angulation,CORA) 相对应;牵伸时要注意先以适度力量牵开踝关节的间隙,避免关节软骨面受挤压,造成软骨退变;牵伸过程中,如外固定器构型与畸形矫正方向不匹配或调节过程中受阻,需相应调整外固定器上的牵伸螺杆位置,角度,铰链的方向等,甚至调整外固定器的构型;定期松开外固定器的螺母,允许适当活动踝关节,以避免踝关节活动度的减少,活动结束后再调至原来牵伸位置;胫骨远近端全针均应避免贯穿胫腓骨,以免影响踝穴弹性和腓骨纵向位移。
Ilizarov技术 第3篇
关键词:肢体畸形,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围术期护理
Ilizarov骨外固定技术与经典外固定比较, 在基础理论、器械性能、医疗理念与治疗范围、学科属性等方面皆有突破性的发展, 可以有效地矫正各种复杂的肢体畸形, 重建四肢丧失的部分功能[1]。Ilizarov牵拉成组织的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入骨科临床后, 是骨外固定史上划时代的重要转折点[2]。围术期护理是指病人以手术治疗为中心,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目前我科室护士既参与病房病人的护患工作, 也承担着手术配合工作, 形成手术室-病房一体化工作模式。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畸形病人112例, 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 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畸形病人112例, 男47例, 女65例;平均年龄24.1岁;马蹄内翻, 高弓足78例, 膝内翻14例, 膝外翻20例。120例手术病人护理效果良好。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士首先关注病人的心理感受及想法, 尤其是对手术期望值过高的病人应引起重视, 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共同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 帮助病人客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1.2 术前准备
(1) 器械护士要熟悉医生制定的手术方案, 根据手术方案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配件及工具。 (2) 责任护士做好术前准备, 骨外固定技术属于微创手术, 一般情况不需备皮, 术前洗澡清洁皮肤即可;如果汗毛过长、过密应在术前4h内备皮, 减少感染的几率。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
(1) 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2) 麻醉成功后协助医生摆放体位; (3) 铺无菌巾, 准备手术器械、工具、物品。
2.2.2 器械护士
(1) 熟悉外固定器种类和性能, 这样才能在手术过程中主动、正确、及时传递所需器械。 (2) 手术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观察、掌握手术的步骤, 当使用电钻穿针时因钢针与骨骼摩擦产生高温。因此护士及时准备乙醇纱布按压在穿针处皮肤, 以降低温度, 防止热烧伤。 (3) 手术结束时由于钢针尾端锐利, 及时准备胶布, 协助医生包裹钢针尾端, 防止医务人员及病人的皮肤损伤。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要求
一般术后采用患肢抬高位, 促进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环, 防止或减轻患肢肿胀。
2.3.2 疼痛的护理
术后24h内疼痛最剧烈, 3d左右可逐渐减轻, 有文献报道疼痛与病人的心理易感性和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关[3]。在住院病人中发现既往做过矫形手术次数越多的病人, 对疼痛较为敏感;家境贫寒、独立能力强的病人往往疼痛较轻, 适应时间较短。我们应该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评估。 (1) 用数字评分法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 一般0分为无痛, 1分~3分为轻度疼痛, 4分~6分为中度疼痛, 病人睡眠受到影响, 7分~10为重度疼痛, 病人无法睡眠。临床上5分以上采用药物干预, 也可以术后放置止痛泵减轻疼痛。 (2) 术后1周开始调节外固定器, 病人会感觉到酸、胀、痛, 这种疼痛与伤口疼痛有所不同, 此时期病人往往更需要护士的关心、关爱和心理安抚。 (3) 根据病人个人爱好, 发挥其特长。如做手工、绘画、听音乐、看书等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
2.3.3 牵伸器护理
术后3d~7d局部肿胀和疼痛减轻后开始牵伸矫正畸形, 牵伸速度根据皮肤的张力、患足的痛觉程度决定调节速度。螺纹杆的螺母有6个面, 每转一圈移动1mm, 加用弹簧后弹力势能可转换为持续缓慢的牵张力。多数情况下软组织水平不大于1mm/d, 每天分4次~6次进行[4]。牵伸过程中注意观察。 (1) 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 注意皮肤张力、有无麻木、疼痛等血管神经损伤的症状, 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 减慢牵伸的速度。 (2) 每天检查螺丝、螺母有无松动, 尤其是运动前后, 发现松动及时锁紧, 保证外固定器固定良好, 避免影响手术效果。 (3) 观察针孔处有无红、肿、热、痛等针孔感染迹象。 (4) 少数病人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皮疹, 考虑对金属过敏, 嘱病人不要吃易过敏饮食。
2.3.4 活动与休息
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早期活动, 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翻身、四肢主、被动活动等。可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肠蠕动、改善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同时可以恢复局部功能, 增强未完全瘫痪的肌力, 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2.3.5 康复流程
①术后当日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练习足趾、踝关节的被动或主动伸屈运动, 每天3次, 每组30个。②术后第2天进行被动或主动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和关节的伸屈运动, 每天3次, 每组30个, 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适当增减。③马蹄足病人术后3d~5d扶拐下地行走, 穿矫正鞋, 将足跟部分垫高, 使足部放平。④术后1周部分负重。⑤术后2周逐渐完全负重。⑥膝关节畸形病人术后3周膝关节牵伸治疗结束后, 开始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第1天达到50°~70°, 2周~3周达到90°。每天2次, 每次30min。如果膝关节肿胀明显, 给予膝部冰敷, 减少锻炼次数。
2.3.6 预防跌倒
(1) 由于病人带外固定器行走, 关节活动不灵活, 易导致跌倒, 严重者发生骨折, 因此让病人高度重视, 尤其是儿童要警惕。 (2) 术前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拐杖。 (3) 第一次下地时护士给予指导。 (4) 下床三部曲:第一步坐床上;第二步坐床边, 双腿下垂;第三步床边站立。 (5) 做到“四要”:要地面潮湿勿走、要穿合适防滑鞋、要精神高度集中、要双眼向前方看。
2.3.7 出院指导
术后一般带外固定器出院, 因此应该教会病人外固定器自我护理, 针对病人病情制定个性化康复锻炼指导卡, 定期随访了解术后康复情况, 有问题给予及时指导, 保证手术效果。
3 小结
围术期护理是将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贯穿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使病人能获得最佳手术治疗效果和最满意的护理。这与以往的手术前准备与手术后护理的单独概念有所不同。手术室-病房一体化工作模式一方面病人感到有熟悉护士在旁边照顾, 感到心里踏实放心, 可以消除对手术室的陌生和紧张感。另一方面护士对手术过程了解, 拓展了知识面, 有利于病情观察和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秦泗河, 李刚.Ilizarov理论与技术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史[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0 (5) :417-423.
[2]秦泗河.Ilizarov技术概述[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 (9) :642-645.
[3]Scheurer PA, Firestone AR, Bflrgin WB.Perception of pain as a result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fixed appliances[J].Eur J Orthod, 1996, 18 (4) :349-357.
Ilizarov技术 第4篇
关键词: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马蹄内翻足畸形
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大多数是因先天性畸形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严重创伤后遗症等原因所致, 常合并足周围软组织挛缩。以往针对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 临床主要采用传统截骨矫形术进行治疗, 不过这种治疗方式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且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创伤大, 足部长度明显缩短, 影响足部外观及负重, 术后恢复时间长, 不利于提高病患术后的生活质量[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技术被应用于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治疗中, 取得了更加显著、确切的疗效。该文主要分析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经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治疗的临床疗效,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1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50例病患 (58足) 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 (58足) 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治疗, 男病患26例, 女病患24例, 单侧32例, 双侧18例, 年龄在14~58岁间, 平均 (49.78±5.37) 岁。致伤原因:先天性26例、坠落伤8例、交通事故伤7例、砸伤9例。患者均接受术前检查, 关节活动度在5~10°间, 平均8°。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位接受手术治疗, 在微创截骨手术实施过程中, 对患者进行跗骨V形截骨, 不将其骨质大块切除。操作人员对外固定支架给予组装、消毒之后, 于患者小腿部位进行安装, 取2枚克氏针 (2.0 mm) 给予固定, 将克氏针拉张, 确保张力符合要求。选取C环 (1个) , 将其置于患者足跟部位, 使其与足部在同一平面, 取1枚克氏针 (2.0 mm) 于跟骨部位穿过, 并给予固定。跟骨C环、小腿远端环需经踝关节内外侧, 安装关节铰链。采用弹性装置, 对固定刚度进行调节, 达到综合固定的目的, 便于取得理想的固定效果。
1.3 术后处理
术后3 d, 当患者局部疼痛、肿胀症状缓解后, 可对跟骨、胫骨部位间连接的螺母适度进行转动。术后7 d, 通过拍摄X线片, 观察病患的踝关节部位, 明确间隙处是否存在牵开现象。如果间隙处发生牵开的情况, 则需选取外固定架螺母, 使其持续旋转, 先纠正足部高弓, 待高弓改善后再矫正后足内翻、前足内收, 最后再纠正马蹄。在矫正阶段, 患者要定期接受X线片检查, 防止出现距骨脱位的现象, 在牵伸过程中, 如果患者存在明显的疼痛感, 则需停止操作一段时间, 可让患者休息3 d, 当其疼痛症状得到缓解后, 再继续给予牵伸。患者接受功能训练后, 若经X线片检查, 观察到其跗骨截骨部位完全愈合, 畸形基本矫正, 则可将外固定支架撤除 (分步撤除) , 鼓励患者在支具的支持保护下行走, 训练一段时间 (半年) 后, 将支具去除, 指导患者行走。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ICFSG (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会制定) 评分变化情况与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ICFSG评分标准[2]:评分包括影像学、功能、形态学三个内容, 所占分值分别为12、36、12分, 分值在0~60分间, 31~60分为差;16~30分为中;6~15分为良;0~5分为优, 分值越高, 表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反之则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 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计量资料经t检验, 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的ICFSG评分分析
如下表所示, 患者治疗前后的ICFSG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
通过6~42个月半的随访发现, 在58足中, 有52足的恢复情况为优, 比例为89.66%;8足的恢复情况为良, 比例为13.79%;4足的恢复情况为差, 比例为6.89%。
2.3 患者治疗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经6~42个月的随访发现,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牵拉伤、马蹄内翻足畸形复发的情况。有2足术后发生针道感染, 发生率为3.45%, 医护人员为其采取处理措施后, 患者的感染症状消失, 没有引发更严重的不良事件。从恢复情况较差的4足来看, 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术后出现了局部皮肤疼痛、溃疡等症状, 对治疗效果产生了较大影响。
3 讨论
3.1 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治疗
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以往主要选用传统手术治疗方法, 在传统手术实施过程中, 因受到神经、血管、肌腱张力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在对畸形进行矫正时, 需采取大量截骨操作, 对病患机体造成较大损伤, 术后足部长度明显缩短, 也影响足部外观及负重功能, 不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 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3]。有研究表明, 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对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微创截骨术的实施不会将患者骨质大块切除, 术后对Ilizarov环形固定支架进行安装、牵伸, 固定效果良好[4]。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可以矫正患者的马蹄内翻畸形, 而且治疗安全性高, 术后并发症率低, 有利于促进病患足部功能的恢复[5]。除此之外, 在术后持续、缓慢、稳定的牵伸操作中, 医护人员可按照病患的具体耐受情况进行操作, 合理控制牵伸频率、速度, 避免出现骨组织坏死现象[6]。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要尽早进行下肢功能训练, 使足部功能尽早恢复。
3.2 Ilizarov技术的应用优势
从以往临床使用Ilizarov技术的优势上看, 主要如下: (1) 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治疗费用、缩短手术时间, 还有利于缩短配戴外固定器的时间; (2) 严重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也能够采用这种治疗方式, 可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对骨组织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能够有效控制足部短缩的风险; (3) Ilizarov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三维立体调整, 促进足踝骨解剖关系的有效恢复。
通过该次研究发现, 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治疗后, 患者的ICFSG评分有明显改善,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 足部功能恢复情况为优。值得注意的是, 患者在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时, 临床医师也观察到这种治疗方式的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为针道感染[7]。因患者治疗时间长, 在疾病治疗阶段, 必须确保治疗依从性良好, 且护理人员要做好针孔护理工作, 在手术过程中操作精准, 术后叮嘱患者定期入院复查, 降低针道感染的发生率。
在该次研究中, 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针道感染, 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后, 感染症状消失。该次研究的病患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就总体治疗情况而言, 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治疗的安全性较高。有研究表明[8], 在手术实施前,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可以使其心中的紧张、焦虑感得到缓解,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配合度与治疗依从性, 从而确保手术、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降低术后感染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 Ilizarov技术结合微创截骨在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治疗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能够被患者所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长红, 蒋守海, 徐明亮, 等.Ilizarov技术结合跗骨V形截骨治疗创伤性马蹄内翻足[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 (12) :1474-1477.
[2]孙锦波, 陈春, 颜晶晶, 等.跟腱延长、围距骨周围截骨联合Ilizarov技术矫治成人重度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15) :56-57.
[3]骆苏红, 栾波, 王积辉.Ilizarov技术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探讨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 2015, 36 (8B) :17-18.
[4]秦泗河, 郭保逢, 任龙喜, 等.有限矫形手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 (1) :31-35.
[5]骆苏红.Ilizarov技术矫治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D].贵州:贵阳中医学院, 2011.
[6]张志军, 杨云, 王建华, 等.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243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刊, 2015, 50 (9) :52-55.
[7]梁海东, 赵正南.Ilizarov技术——马蹄内翻足患者的福音[J].医学与哲学, 2015, 36 (8B) :12-13.
Ilizarov技术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例均系术后患者, 男12例, 女8例;年龄17~72岁, 平均36.4岁。肱骨干骨折3例, 尺骨干骨折1例, 桡骨干骨折1例, 股骨干骨折4例, 胫骨干骨折6例。20例病例采用内固定术后0.8~16 a (平均0.9 a) 后出现骨感染, 引起骨不连, 其中开放伤9例, 闭合伤11例。
所有病例周围软组织无缺损、感染、坏死、挛缩等情况。16例患者内固定材料为钢板, 髓内钉4例。术前X线显示骨折线清晰, 骨折周围骨质有虫蚀样改变或死骨形成, 内固定物完整。
方法:所有病例拆除内固定, 彻底清除坏死骨质, 予Ilizarov支架固定术。局部碘伏持续灌洗, 全身应用抗生素, 依据引流液清澈程度、血常规、血沉及细菌培养情况判断是否拔除引流管。根据各项指标正常予拔管, 拔管后继续全身抗感染治疗1周, 术后定期X线检查, 依据骨痂生成情况及时调节固定强度, 必要时采用动力化固定, 如骨缺损较小者予二次自体髂骨骨移植。如骨缺损较大, 采用截骨加压延长, 每天延长1 mm, 逐渐延长至骨缺损长度后停止。
术后2周扶拐半负重活动, 骨折完全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术后用乙醇纱条缠绕外固定针道口。
结果
所有病例经采用Ilizarov支架固定治疗后骨不连0.7~1.2 a愈合, 愈合率100%。全部患者患肢可不扶拐负重行走, 关节活动明显优于术前, 恢复基本正常的日常活动, 最大程度地恢复了患肢功能, 明显改善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讨论
骨不连是指骨折后超过6个月尚未愈合, 并且已有3个月未发现进一步愈合倾向[1]。骨不连的主要形成原因是骨折所导致的骨缺损, 断端血供差, 骨细胞生长因子缺乏, 骨痂形成少或无形成, 骨质吸收或形成死骨, 造成骨不连的发生。骨不连的重要原因形成是感染, 炎症组织包绕植入的内固定物, 导致感染的清除困难, 必须进行彻底清除。治疗感染性骨折不连的重要方法是清创术、抗生素、软组织重建覆盖创面并消除死腔和骨折固定与骨修复[2]。截骨加压延长和植骨的目的在于解决骨缺损, 恢复肢体的骨支架, 增加及补充骨细胞生长因子。
Ilizarov支架治疗长骨干感染性骨不连有以下优点:不加重骨折端软组织和骨组织的血运的损伤;避免了内置物所导致的二重感染;便于调整, 能够有效地维持骨折的对位、对线, 有利于换药, 观察伤口;延长器的整体固定, 便于邻近关节的早期活动, 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缓慢牵伸产生的一定张力, 可刺激骨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 达到骨段延长目的;加压使缺损两端骨面紧密对合, 在干骺端骨延长过程中, 有利于缺损骨端的愈合。
然而, 该方法也存在操作复杂、疗程长、金属部件太多等缺点, 并且还容易产生神经牵拉损伤、针道感染、新骨成熟迟延等并发症。通过术前周密设计, 牵拉时及时检查调整, 严格按照缓慢、间断加压、延长的原则操作, 一般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877.
Ilizarov技术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2年7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采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结合中药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12例, 其中男8例, 女4例;年龄24~56岁, 平均35岁;左侧7例, 右侧5例;胫骨上段骨折2例, 中段骨折3例, 下段骨折7例;胫骨粉碎性骨折7例, 斜形骨折2例, 螺旋形骨折1例, 横形骨折2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于3~7 d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麻醉满意后,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于胫骨结节层面置入2枚交叉的基本针, 其中一枚只需穿过胫骨, 另一枚则需穿过腓骨头和胫骨干骺部, 然后在胫骨远端干骺部置入远端的基本针。从术前已准备好的外固定器上取下连接半环的螺栓, 打开外固定器, 从小腿后方将外固定器套上, 再把半环重新闭合。如需行骨搬运, 则在拟行搬运骨上打入相应克氏针, 外固定架维持患肢力线及长度, 于胫骨骨不连处远端或近端骨干处骨膜下截骨。术中常规处理骨不连处硬化骨端, 切除妨碍骨端对合的断端间瘢痕纤维组织, 去除硬化坏死骨质, 打通骨髓髓腔, 勿剥脱推移紧贴骨质的瘢痕, 以免术后发生皮肤组织坏死[3]。如有皮肤缺损, 根据情况行肌瓣转移或VSD负压吸引术。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及消肿对症支持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术后第1天至第3天每日换药1次, 术后第4天开始每3~5天换药1次, 如钉道处红肿伴脓液渗出则每日换药1次并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 如感染不能控制则拔除并更换固定针。术后2周开始行骨搬移, 原则上以每天1 mm (分5~10次) 的速度搬移活动的骨块, 直至骨块与骨端接触, 缺损处被修复为止。中药治疗:术后早期 (第1~2周) 给予当归活血汤加减, 中期 (第2~4周) 给予笔者所在医院制剂参七骨折丸或改为院内《协定四号方》, 后期 (4周以后) 给予圣愈汤加减。术后护理与康复: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运动、感觉变化情况。注意保持针道和皮肤接触部位的清洁干燥, 必要时可使用酒精等消毒物品浸泡纱布后缠绕覆盖针道, 一般不局部使用抗生素。术后3~5 d嘱患者下地扶拐部分负重活动, 同时加强膝关节、踝关节的功能锻炼, 以避免因患者恐惧疼痛而长期未活动造成的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定期复查X片以了解骨质对位对线以及愈合情况。当骨不连断端、截骨区基本愈合时, 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减少螺杆数目或钢针数目降低固定的刚度以促进新骨的塑形和成熟。
2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 手术时间30~60 min, 平均45 min, 术中失血30~100 ml, 平均60 ml;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15个月, 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 愈合时间5~14个月, 平均7个月。环形外固定支架拆除后患者踝、膝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 活动自如。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 优7例, 良4例, 中1例, 差0例;优良率91.67%。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 均无骨不连、再骨折发生。发生固定针针孔感染1例, 有少量渗出, 经换药并应用抗生素后感染控制, 取除外固定支架后治愈。
3 讨论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由原苏联医学专家Gavriil A.Ilizarov发明于上个世纪40~50年代, 该支架最早用于治疗长管状骨的骨折和骨不连。Ilizarov技术为肢体畸形、复杂骨折、骨髓炎及骨不连等一些骨科棘手疑难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调整的牢固的固定系统, 很好地保护了骨周围软组织, 促使骨组织发挥出本身的潜能。秦泗河等[3]认为, 凡是传统骨科技术难以处理的肢体畸形、残缺、骨肿瘤节段性截肢后的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 都有可能采用Ilizarov技术获得满意疗效。经过Ilizarov教授及其他骨科同行的创新与努力, 目前Ilizarov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骨科领域。结合中药使用, 更能起到活血消肿, 促进骨不连愈合的作用。
3.1 胫骨骨折骨不连使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结合中药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1) 伴有软组织缺损或感染的骨不连; (2) 伴有骨髓炎的骨不连; (3) 骨缺损范围较大的骨不连; (4) 伴有下肢畸形、短缩的骨不连; (5) 传统内固定、骨移植等治疗未能见效的骨不连。禁忌证: (1) 患者在固定期间不能持续监测; (2) 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无法遵从医嘱; (3) 患者的软组织污染或感染较重, 影响穿针部位, 易加重感染的风险; (4) 对中药反应较重, 不能口服中药者; (5) 严重的骨质疏松者; (6) 伴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患者。
3.2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对胫骨愈合的影响
通过外固定器对骨不连的胫骨提供支持, 完成矫形、撑开或压缩, 对骨与软组织给予持续、稳定、缓慢的牵拉, 可刺激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 生长方式类似胎儿组织, 为细胞分裂。这即是牵拉成骨的张力——应力法则, 核心为持续的牵张作用能促进骨的生长[4,5]。此操作相对简单, 对软组织损伤较小, 对组织血供破坏较小, 可避开感染病灶, 减少内固定钉道感染几率, 治疗成功率极高, 患者可自行在院外调整外固定支架。
3.3 中药治疗对胫骨愈合的影响
(1) 术后早期血淤气滞, 给予当归活血汤加减。方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皮、泽泻、苏木、牛膝、三七粉。本方以当归活血和血为君, 三七粉、川芎、桃仁、苏木、红花行气祛瘀为臣, 赤芍、丹皮散瘀而兼能清热, 泽泻利水消肿, 三药共为佐药, 牛膝引药入下肢为使药。诸药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2) 术后中期淤血未尽, 给予笔者所在医院制剂参七骨折丸以接骨续损, 调治气血。方药:红参、杜仲、朱砂、砂仁、红花、土鳖虫、骨碎补、桂枝、三七、乳香、没药、地龙、川牛膝、补骨脂、木瓜、细辛、蜂蜜。方中红参、三七补气活血共为君药, 朱砂、杜仲、红花、土鳖虫、骨碎补、地龙、补骨脂、木瓜、细辛、乳香、没药接骨续损、散瘀止痛为臣药, 佐以砂仁、蜂蜜和胃, 桂枝、川牛膝为使药。或者换成给予院内《协定4号方》。 (3) 后期筋骨未强, 给予圣愈汤加减以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方药:当归尾、川芎、白芍、熟地、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本方中以黄芪益气补中为君, 当归尾、川芎、白芍、熟地四物汤补气和血, 白芍、熟地兼能补益肝肾、益精填髓, 四物为臣药, 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共用, 补气血、益肝肾, 而达强筋骨之目的。
3.4 本治疗的不足
(1)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器械相对复杂, 需医生对此有较为熟悉的掌握[6,7]; (2) 术后需长期监测和调整, 密切观察随访, 工作量较大, 患者也需要有较好的依从性及持之以恒的决心; (3) 个别患者对中药反应较重, 易引起呕吐反应; (4) 外固定架长期固定皮外, 影响患者日常生活[8,9]; (5) 固定的针道易发生感染, 需对症抗感染及长期针道护理; (6) 牵拉调节外固定架过程中, 患者疼痛较为明显, 必要时需使用镇痛药物[10,11]。
3.5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结合中药技术的扩展
(1) 可早期应用于复杂骨折, 减少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减少血供破坏, 降低复杂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发生; (2) 可应用于肢体的延长手术; (3) 可应用于骨髓炎伴骨缺损; (4) 可应用于肢体畸形的矫形手术。
摘要:目的:观察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结合中药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2年7月, 采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结合中药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12例, 男8例, 女4例;年龄24~56岁, 平均35岁;左侧7例, 右侧5例;胫骨上段骨折2例, 中段骨折3例, 下段骨折7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2例患者, 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15个月, 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 愈合时间5~14个月, 平均7个月。环形外固定支架拆除后患者踝、膝关节功能均恢复正常, 活动自如。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 优7例, 良4例, 中1例, 差0例;优良率91.67%。均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 均无骨不连、再骨折发生。发生固定针针孔感染1例, 有少量渗出, 经换药并应用抗生素后感染控制。结论: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 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 是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Ilizarov技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