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花卉种质资源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花卉种质资源范文(精选8篇)

花卉种质资源 第1篇

据推断, 家畜 (禽) 的始祖是野兽 (野禽) , 野生动物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才演变为家畜 (禽) 。中国古书上就有“拘兽以为畜”的记载。现代各种家畜 (禽) 都来自于哪种野生动物, 依靠比较解剖学、生理学、杂交方法及考古方法基本可以认定:牛的野祖是大原牛 (Bos primigenius) 、亚洲野牛 (Bos namadicus) 、短角原牛 (Bos brachyceros) 、大额原牛 (Bos frontosus) 和短面原牛 (Bos brachycephalus) ;马的野祖是太盘马和蒙古马;绵羊的野祖是摩弗伦羊 (Ovis musimon) 和原羊 (Ovis nivicola) ;山羊的野祖为普里斯卡羊 (Capra prjsca) 、角骨羊 (Capra aegarus) 和塔尔羊 (Capra jemalaica) ;猪的野祖是欧洲野猪和印度野猪;鹅的野祖为鸿雁 (Anser cygnoides) 和灰雁 (Auser anser) , 等等。

在距今约六千万年前, 地球上已经有了哺乳动物。约在五、六十万年前出现了人类。家畜 (禽) 的出现历史不过大约一万年左右。考古学家通常把人类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考古学家对史前时期的研究, 证明家畜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因为在旧石器时代前期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没有发现过动物的遗骸, 说明当时还没有家畜 (禽) , 人类仍过着渔猎生活。直到旧石器时代的末期才驯化了狗, 从新石器时代起, 在人类遗存中才发现各种家畜 (禽) 的骨骼。例如, 在我国周口店发掘的北京猿人的遗址中只有兽骨, 说明当时只是在捕捉野兽食用, 而在夏商以前的原始部落的遗址中发现有猪、马、牛、羊等骨骼, 其中以猪骨最多, 且与野生动物的骨骼有显著的区别。

在旧石器时代的前期人类只有简单的工具, 只得依靠采集和渔猎来获取生活资料。以后随着人类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加、狩猎经验积累和工具的改进, 捕获活的野兽越来越多, 人们便把一时吃不完的动物, 尤其是体小肉少的幼小动物蓄养起来供以后食用。原始人并没有太多的预见性, 猎获的动物主要供食用和衣着。只是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 才逐渐发现了和发展了动物的其它用途, 如产奶、产毛、役用等。因此, 人类也在不断地总结驯养经验, 改善饲养管理, 并从养育的动物中选出最符合人类要求的又能在人工条件下繁殖的个体作为种用, 经过多代选育, 使之成为真正的家畜, 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经济的需求。家畜不同于野生动物的外形和定向生产能力是在人类长期干预下形成的。

动物的驯化, 即家畜 (禽) 的饲养历史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密切联系的。在较古老的文化发源地, 新石器时代开始得较早, 延续时间较长, 结束得也较早, 例如亚洲就是这样, 而欧洲较晚, 欧洲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亚洲的铜器时代。因此动物的驯化经过也不同。在亚洲的新石器时代有了家养的狗、猪、牛、羊, 而同期的欧洲则只发现了狗的化石。据考证, 我国养猪的历史较早, 至少有六、七千年, 鸭也是我国首先驯化的。

辽宁省自古以来气候适宜、水土肥沃、植被茂盛, 畜牧业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的畜牧业。猪在辽宁省乃至我国的畜牧业当中的份量举足轻重, 自古就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人类最初驯养野猪大概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小型的产肉和产仔都较多的动物, 更因为它有杂食性, 可以利用人类剩余的食品残屑, 极易于家养。辽宁省许多地方在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和古墓中, 猪的骨骼屡见不鲜。经考证, 猪是辽宁省驯化最早的家畜之一。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沈阳新乐遗址中的已发现了猪的骨头。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大连旅顺口区郭家村遗址也发现了猪骨头, 还于同时期发现了多个猪俑, 猪俑体形矮小, 嘴长直, 耳短下垂, 四肢短细, 前躯发达, 后躯欠丰满, 外形介于荷包猪和二民猪之间。在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贝丘遗址中的发现有建房时奠基时埋藏的猪, 存有完整的猪骨架。在贝丘遗址中还发现了三件陶猪, 尖嘴, 有鬃, 立耳, 圆臀, 与荷包猪类似。

以前在辽宁省饲养的猪多以黑色为主。据《辽阳县志》记载:“辽宁猪多黑色, 头与腰混有白毛, 亦有似獾子者, 几乎无户不养”。自清朝顺治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向东北大量移民, 因此各地的猪种也被带入辽宁, 经多元多代杂交选育, 于300多年以前形成了大、中、小三种类型的民猪, 即大民猪、二民猪、荷包猪。这种民猪逐渐扩展到东北地区, 也称为“东北民猪”, 在改革开放以前东北民猪是我国有名的地方猪种。辽宁省的西部土质瘠薄、气候干旱、饲料条件差, 小型荷包猪较多。交通不太便利、饲料资源丰富的乡村则以养大型民猪为主。大民猪耳极大且下垂, 躯干长, 额和身体多褶皱, 尻极斜。二民猪耳比大民猪短, 胸稍短, 褶皱少。荷包猪耳小直立, 额皱纹相对较少, 荷包猪体重较小, 一年体重在50千克左右, 每年可产两胎或二年三胎, 每胎产仔10~15头。后来辽宁省南部培育的新金猪就是在巴克夏猪与二民猪、荷包猪杂交基础上形成的地方良种。

1911年、1920年辽南地区的金县由日本和朝鲜两次引进巴克夏猪, 对当地民猪进行杂交改良。以后在昌图县、复县、海城县以及丹东和沈阳地区都相继引进巴克夏猪, 如1934年当时的沈阳县引入巴克夏种猪67头, 其中公猪47头, 母猪20头。引进的巴克夏猪主要是用以改良当地的民猪, 为“辽宁黑猪”的形成打下了遗传基础。据旧时的满铁农事实验场测定巴克夏猪屠宰率为86.4%, 可利用部分71.74%;大民猪屠宰率为82.5%, 可利用部分56.56%;中民猪屠宰率为81.36%。可利用部分56.56%;巴克夏与中型民猪杂交一代屠宰率为82.46%。可利用部分62.15%。

上个世纪50年代辽宁省从前苏联引进大白猪和克米洛猪, 两个品种均属于肉脂兼用型。沈阳农学院等十几个单位利用大白猪、克米洛猪、新金猪、沈阳当地黑猪多品种杂交培育出沈花猪。沈花猪体质结实, 结构匀称, 被毛呈黑白花状, 成年公猪体重为228千克, 母猪为202千克。

辽宁黑猪是20世纪70~80年代以前在辽宁地区分布较广, 数量较多的一个品种。辽宁黑猪是于20世纪30年代由巴克夏猪和东北民猪杂交育成的肉脂兼用型地方品种。辽宁黑猪在20世纪60~70年代先后引起了辽宁地方政府和一些国营农场的重视, 纷纷集群建场, 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育种工作。当时的辽宁黑猪按培育地区分为复县、丹东、昌图、赞子河和南台等5个种群。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猪瘦肉需求在逐渐提高, 中国养猪业也在不断地追求品种的高瘦肉率, 开始大量进口国外的瘦肉型培育品种猪, 对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我国高脂肪率或肉脂兼用型猪种也因此逐渐销声匿迹。辽宁省于20世纪60~70年代曾先后引进过汉普夏、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等瘦肉型猪种, 经试验观察饲养效果均较好。尤其是大约克夏、长白和杜洛克对辽宁省的气候适应性较强, 这三个品种猪在辽宁省瘦肉猪杂交生产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杜长本”、“杜大本”等杂交组合的名字对于辽宁省养猪业人士来讲, 耳熟能详。

鸡的驯养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之久。辽宁省养鸡业起源较早, 在朝阳地区隋代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鸡骨头、鸡俑。元、明时期的史料表明, 辽宁省境内主要饲养两种鸡, “一种食鸡, 一种角鸡, 味俱肥美, 大胜诸鸡, 食鸡可充庖厨, 角鸡即斗鸡也”。在辽宁省近代的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卵大壳红者为本产, 足短身小卵白者为高丽种, 形小毛厚喜孵善飞者为广东种, 余者反毛者, 孤凸头者, 白毛乌骨者, 毛骨俱乌者, 形色各异”, 说明在近代, 辽宁省鸡的品种较杂, 也有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大多资料证明当时的鸡产蛋量都不是很高, 年产蛋约80~100枚。在辽宁省庄河一带饲养的鸡体形较大, 这大概就是现在大骨鸡的前身。二十世纪20年代辽宁省曾引进白来航鸡、名古屋鸡等品种改良本地鸡种。二十世纪60~70年代辽宁省曾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引进肉蛋兼用型品种芦花、洛岛红、新汉夏, 蛋用型品种星杂288、盐谷、科伯, 肉用型品种星布罗、白洛克、考尼斯, 并进行推广, 效果较好。当时的星杂288、芦花鸡等品种曾风靡一时。芦花等兼型鸡种成年公鸡体重为3~4千克, 母鸡为2.5~3千克;母鸡年产蛋150~200枚;星杂288等蛋用品种成鸡体重为1.8~2.4千克, 年产蛋为200~240枚;星布罗等肉用品种成年体重为3.5~4千克, 年产蛋120~150枚。

辽宁省鸭、鹅的饲养历史也较为悠久。在喀左小转山子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鸭形尊”, 造型精美, 逼真。鸭古时称鹜。“雄者绿头文翅, 雌者黄斑色, 有纯黑纯白者, 又有白毛乌头者”, 当时的鸭产蛋很低, 每年约为50~70枚。在现代, 辽宁省主要的鸭品种大多为外来品种如北京鸭、康贝尔、金定, 农村家庭散养的鸭品种较杂, 一般以杂交种为多。麻鸭是辽宁省的地方品种, 属于兼用品种, 成年体重1.5~2千克, 年产蛋140~160枚, 现在民间的原始麻鸭越来越少。鹅的驯养比猪、羊、马、鸡要迟些。据考古研究, 商代是六畜兴旺时期, 也是鹅驯养开始的时期。出土的玉鹅, 与今天的鹅相仿, 是当时家鹅的写照。辽宁省早期饲养的鹅与现今的当地鹅, 在体形外貌上差异不是很大, 具有中国鹅的体貌特征, 头上有肉瘤、颈长而呈弓状, 与鸿雁很相似。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 辽宁省家养鹅中地方品种毛色很杂, 以灰鹅、花鹅较多,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 白鹅居多。辽宁的本地白鹅属于中国鹅品种之一, 大多体型较小, 斗性强、繁殖力高, 原产于昌图县的豁眼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豁眼鹅是世界上繁殖力最高的品种。二十世纪80年代之后辽宁省较多地引进过许多外来品种, 如皖西白鹅、四川白鹅、莱茵鹅、朗德鹅、白罗曼鹅等。

牛, 对人类来说用途极广。人类最初驯养牛只是为了食肉, 到了公元前2600~2200年的黄帝时代开始用牛驾车, 至公元前1097~770年的西周时期以牛耕田, 牛成了农业上的主要役畜。据考证, 辽宁省养牛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商代北票下丰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牛遗骸。在沈阳、朝阳的一些古墓和遗址中均出土一些牛骨。在古代牛常作为牺牲品用于祭祀, 在各种仪式的祭祀坑和附属于贵族墓葬的兽葬中均发现有牛骨。《金史地理志》记载:“大府产乳饼, 盖饼以牛乳为者”, 《盛京通史》称:“今内务府饲纯黑者以供祀说献乳酪”, 说明古代辽宁省养牛已有乳用目的。

辽宁省近代的牛品种有满洲牛、蒙古牛、山东牛和朝鲜牛。满洲牛为役肉兼用, 比蒙古牛大, 以辽宁南部为最多。蒙古牛毛色外形与满洲牛相似, 以北镇、黑山最多。满洲牛和蒙古牛体重为300~525千克。在饲养的蒙古牛中, 阉牛占70~80%、母牛占20~30%, 公牛占2~3%, 阉牛的体高110~135厘米, 公牛的体高105~125厘米, 母牛的体高100~120厘米, 产奶量很低, 据奉天官牧场测定:“有一头母牛一昼夜出奶27两, 另一头仅出奶6两”。

1908年奉天官牧场先后从朝鲜和内蒙引进高丽牛8头、蒙古牛14头。当时有记载“高丽产体大能食者多, 不驯者少”, “关东州内朝鲜牛与山东牛的杂种相当普遍”。现代的复州牛就是以满州牛为基础, 用山东牛、朝鲜牛杂交形成的地方良种。1909年奉天官牧场从英国引进爱尔夏公牛4头, 沙俄修建中长铁路时, 工人携带一些西门塔尔牛、西伯利亚牛、雅罗斯拉牛及塔吉尔牛, 与当地蒙古牛、满洲牛杂交。1931年以后又输入大量的荷兰黑白花奶牛。据1917年农商统计表记载, 奉天省有外来种公牛2387头、母牛1916头、杂种牛8460头。

羊性情温顺, 宜于管理且适应性强, 是辽宁省驯养较早的家畜之一。辽宁省养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辽宁省东南部及西北部两地养羊最多, 据1684年《盛京通志》记载:“常千百成群出没原野”, 汉人多养山羊, 蒙古人多养绵羊, 山羊体高70厘米, 公羊体重30~50千克, 母羊20~40千克, 每只山羊产绒450克;绵羊品种主要是蒙古羊, 以有脂肪尾为其特征, 公羊体高1米左右、体重54千克, 母羊体高70~80厘米、体重26~37千克, 每只平均剪毛1.35千克。

1908年奉天官牧场着手绵羊的改良工作, 先后购入美利奴羊7只、蒙古羊62只、蒙古山羊4只。1931年又引进兰勃列美利奴羊、澳洲考力代羊、萨拉斯坦羊等品种。据公主岭农事试验场6年的试验结果, “美蒙一代”产毛量是蒙古羊的2倍、“美蒙二代”产毛量是蒙古羊的2.4倍、纯种美利奴羊产毛量是蒙古羊的5.47倍。当时, 兰勃列美利奴等与蒙古羊的后代颇受欢迎, 在朝阳地区和沈阳郊区就有这样的杂种羊, 这些杂种羊成为后来“东北细毛羊”的成功培育提供了种质基础。

1955年在辽宁省盖州市发现了产绒量高、净绒率高、绒纤维长、绒细度适中、体型大、遗传稳定的“盖州绒山羊”, 由于这种绒山羊在辽东、辽南地区都有分布, 后来定名为“辽宁绒山羊”。辽宁绒山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绒山羊品种。

马的驯养历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在沈阳郑家洼子、凌源三官甸子、西丰县西岔沟发掘古墓葬时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铜质马具, 共有500余件。特别是在北票市西官营子的北燕宰相冯素弗墓葬中发掘出的马镫一副两件, 材质是桑木心外包钉鎏金铜片, 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发现的“鎏金马镫”。

从养马的品种上, 秦汉以前, 辽宁省境内有一土种马, 叫“果下马”, 体形较小。据《后汉书三国志》称“果下马, 魏书所称三尺马是也, 能负重致远”。隋唐时期, 辽宁省境内还有一种好马, 称为“率宾马”。辽代以后, 辽宁省的马以蒙古马为主。索伦马“身长陟健, 毛短而泽”, 是蒙古马中的优良类群。明代以前辽宁省饲养的马基本上是属于土种马范畴。到了近代, 陆续从国外引进一些良种马, 用于改良当地的土种马。如奉天官牧场1908年从欧洲购进优良种马6匹, 1909年由俄国购入种公马10匹, 1926年到1932年共从国外购良种洋马150匹左右。据1917年统计, 辽宁省外来种公马3544匹, 母马4117匹, 改良的杂种马达33104匹。在二十世纪, 辽宁省培育出了著名的金州马、铁岭挽马, 也曾从前苏联引过苏高血马、卡巴金马、阿尔登马。

海南荔枝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第2篇

海南荔枝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综述了海南荔枝资源的研究历史与主要成就、野生与栽培资源的.分布、遗传多样性及资源保护概况,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作 者:王家保 杜中军 陈业渊 金志强 王向社 赖建勋 Wang Jiabao Du Zhongjun Chen Yeyuan Jin Zhiqiang Wang Xiangshe Lai Jianxun  作者单位:王家保,金志强,王向社,赖建勋,Wang Jiabao,Jin Zhiqiang,Wang Xiangshe,Lai Jianxun(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1)

杜中军,陈业渊,Du Zhongjun,Chen Yeyuan(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海南儋州,571737)

刊 名:园艺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年,卷(期): 33(6) 分类号:S667.1 关键词:荔枝   海南   种质资源   综述  

天水红叶树种种质资源 第3篇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地处北纬34°05ˊ~35°11ˊ, 东径104°34ˊ~106°43ˊ之间。从地理位置看, 堪称为全国之腹心, 西北之门户。它东连秦岭, 与陕西省宝鸡市相望;西通兰州, 与定西毗邻;南接巴蜀, 与陇南地区接壤;北倚六盘山, 与平凉, 定西地区相连。全市以山地为主, 渭河横贯全市东西, 四季分明, 降雨适中, 素有“甘肃小江南”之称, 年平均气温7~10.9℃, 年降雨量473~606mm, 无霜期141~202d。全市东西长198km, 南北宽121km, 总面积1.43万km2, 占土地面积3.15%, 居全省第八位, 总人口330万。

本区植物种类繁多, 有高等植物171科847属2500多种, 其中乔木312种, 灌木512种。据调查, 本区有红叶树种资源50种 (包括变种, 变形) , 隶属15科23属。

2 红叶树种种质资源

根据2002-2005年调查, 本区有红叶树种50种, 隶属15科23属, 其中以槭树科, 蔷薇科为最多。

1) 榆科:

光叶榉 (Zelkova serrsta) 。

2) 领春木科:

领春木 (Euptea pleioserma) 。

3) 樟科:

三桠乌药 (Lindera obtusiloba) 。

4) 虎耳草科:

东北茶鹿子 (Ribes mandshuricum) 。

5) 蔷薇科:

水旬子 (Cotoneaster multiflorus) , 匍匐旬子 (C.adpressus) , 灰旬子 (C.acutifolius) , 平枝旬子 (C.franchetii) , 甘肃山楂 (Crataegus kansunsis) , 湖北山楂 (C.hupehensis) , 华中山楂 (C.wilsonii) , 山荆子 (Malus beccata) , 水榆花楸 (Sorbus ainifolia) , 石灰花楸 (S.folgnei) , 秦岭花楸 (S.tsinglingensis) , 湖北花楸 (S.hupehesis) , 多毛樱桃 (Pruns poytricha) , 山刺玫 (Rosa davidii) , 黄蔷薇 (R.hugonis) 。

6) 苦木科:

苦木 (Picrsma qiuassoides) 。

7) 漆树科:

毛黄栌 (Cotinus coggygria var pubenscens) , 漆树 (Toxicodendron verniciflum) , 青肤杨 (Rhus potaninii) 。

8) 卫矛科:

栓翅卫矛 (Euonymus phellomata) , 卫矛 (E.alata) 。

9) 槭树科:

青榨槭 (Acer davidii) , 桦叶四蕊槭 (A.tetramerum var hetulifolium) , 秦岭槭 (A.tsinglingense) , 五尖槭 (A.maximoniczki) , 元宝槭 (A.truncatum) , 五角槭 (A.mono) , 五裂槭 (A.oliverianan) 鸡爪槭 (A.rolustrum) , 甘肃槭 (A.mangshurica ssp kansuense) 。

10) 木犀科:

华北紫丁香 (Syria oblata) 。

11) 忍冬科:

鸡树条荚迷 (Viburum sargentii) , 少毛鸡树条荚迷 (V.sargentii var calvescens) , 桦叶荚迷 (V.betulifolium) , 荚迷 (V.dilataum) , 陕西荚迷 (V.schesiansis) 。

12) 五加科:

椿木 (Arali chinrnsis) 。

13) 葡萄科:

复叶葡萄 (Vitis piasezkii) , 少毛复叶葡萄 (V.piasezkii var pagnuccii) , 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henryana) 。

14) 八角枫科:

八角枫 (Alanginus chinensis) , 爪木 (A.platanifolium) 。

15) 山茱萸科:

四照花 (Derdobethamia japonica var chnensis) 。

3 值得开发的几种红叶树种

1) 毛黄栌 (Cotinus coggyria var pubescena) 为漆树科黄栌属落叶灌木, 生于林内或林中。

叶片倒卵形, 秋季变红, 鲜艳夺目, 著名北京香山红叶也是由此类树种组成。每值深秋, 层林尽染, 游人云集, 初夏花后有淡紫色羽状的伸长花梗宿存树梢很久, 成片栽植时, 远望宛如万缕罗纱缭绕林间, 故名有烟树之称。在园林宜丛植、片植, 亦可混植于其它树群, 尤是常绿树群中, 能为园林增添秋色。除外, 木材可提制黄色染料, 并可作家具及雕刻用材等, 树皮及叶可提取栲胶, 枝叶入药, 能消炎, 清湿热。

2) 卫矛 (Euonymus alatus) 为卫矛科卫矛属落叶灌木, 本区普遍分布。

本种枝翅奇特, 早春初春发嫩叶及秋叶为紫红色, 十分美丽, 在落叶后又有紫色小果悬垂枝间, 颇为美丽, 是优良观叶赏果树种, 在园林中孤植或丛植于草坪, 水边或于山石间, 亭廊边配植均甚合适, 同时, 也是绿篱、盆栽及制作盆景的好材料。枝上木栓翅为活血破瘀药, 种子榨油可供工业用。

3) 鸡爪槭 (Acer palmatum) 为槭树科槭树属落叶乔木, 本区普遍分布, 生于林内或沟边。

树姿婆娑, 叶形秀丽, 且有多种园艺品种, 有些常年红色, 有些平时为绿色, 入秋叶色变红, 色艳如花, 均为珍贵观叶树种。植于草坪, 土丘, 池畔或墙隅, 山石间点缀均十分得体, 若以常绿树墙作背景衬托, 尤感美丽多彩。也可盆栽或盆景。枝叶可药用, 能清热解毒, 行气止痛, 治关节酸痛;木材可供车轮及细木工用材。

4) 四照花 (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var chinensis) 为山茱萸科四照花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分布于林内。

本种树形整齐, 初夏开花, 白色总苞覆盖满树, 叶片光亮, 秋季变红, 果实也为红色, 很优美, 是一种很好观花观果观叶树种。配植可用常绿树为背景, 而丛植于草坪, 路边, 池畔, 能使人产生明丽清新之感, 果实有甜味可生食及酿酒用。

5) 水榆花楸 (Sorus alnifolia) 为蔷薇科花楸属落叶乔木, 普遍分布于林内。

树形高大, 树冠圆锥形, 初夏开花, 白色;秋天叶先变为黄色后转为红色, 又是红果累累, 颇为美丽, 为很好观叶观果观花树种;可作园林风景林, 可对植或列植, 也可秆道树。果实可食用或酿酒。

6) 鸡树条荚蒾 (Viburnum sargentii Koehnei) 又名天目琼花, 为忍冬科落叶灌木。

叶3裂, 对生;聚伞花序复伞状排列, 径8~12cm, 白色大型不孕边花, 花冠乳白色;果球形红色。花期5~6月, 果期9~10月。本种姿态清香, 叶绿, 花白, 果红, 秋叶变红, 是春季观花、秋季观叶观果优良植物, 可丛植或孤植于草坪、建筑前面, 可作盆景。嫩枝叶果入药。

7) 领春木 (Euptelea pleiospeyma) 为领春木科领春木属落叶乔木。

因早春开花, 领先于其它树种, 故名“领春木”, 为第三纪古老的孑遗植物, 已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早春花先叶开放, 花药红色, 嫩叶红色, 秋季翅果奇特, 叶片变红, 为优良的观赏花木;还可用材。在本区分布于林下、水旁, 但由于修路等人为破坏, 种类日趋减少, 应加强管理, 保护好现有资源, 进行人工繁殖。

8) 秦岭槭 (Acer tsinglingense) 为槭树科槭树属落叶乔木。

为我国特有树种, 特产秦岭, 在甘肃也有分布, 对研究甘肃槭树科植物演化和分布有一定科学价值, 为甘肃珍稀树种。本种枝叶茂盛, 叶5浅裂, 红色, 为著名观叶植物;亦可用材。在本区有分布, 由于 人为破坏, 已无大树, 小树数量也少, 应加强保护, 管理好稀有植物资源。

9) 水栒子 (Cotoneaster multiflorus Bunge.)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

叶片卵形或宽卵形;聚伞花序, 花瓣白色;梨果红色。花期4~5月, 果期9~10月。本种叶片光亮, 花洁白, 果红色, 秋叶变为红色, 为著名观叶观花观果植物, 宜丛植于草地及园路处。

10) 复叶葡萄 (Vitis piasezkii Maxim) 又名变叶葡萄, 为葡萄科落叶木质藤本。

叶多变, 多为复叶为主, 少单叶而得名;圆锥花序。浆果球形, 黑色。花期5~6月, 果期9~10月。叶形多变, 秋季为红, 果紫黑色, 为很好的观叶观果植物, 可配植建筑物墙壁、庭院入口作垂直绿化用。果可食用或酿酒。

4 几点建议

1) 积极开展红叶树种普查研究工作:为了避免野生红叶树种开发利用的盲目性, 林业等部门可组织人力做好本区红叶树种普查工作, 对野生红叶树种面积、分布特点、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做到心中有数, 为今后开发利用本区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 引种驯化, 培育良好:对有发展前景的野生红叶树种进行引种驯化, 变野生种为家种, 在引种驯化的基础上, 加强选育工作, 培育出优良、观赏价值大的红叶树种优良类型或品种, 在生产中加以栽培推广, 必将对为民服务、致富开辟出一条新路, 同时, 也对周围园林事业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3) 合理利用, 养用结合有计划地利用现有野生红叶树种, 进行开发利用;同时, 对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红叶树种, 进行大面积栽培, 以满足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做到养用结合, 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5) [M].科学出版社, 1972~1976.

[2]郑万均.中国树木志 (1-4) [M].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2004.

[3]安定国.小陇山植物志[M].甘肃民民族出版社, 2003.

[4]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秦岭植物志第一卷 (1-5) [M].科学出版社, 1974-1985.

[5]甘肃林业厅.甘肃珍贵稀有树种[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卫矛属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概述 第4篇

本文对卫矛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研究、开发利用价值等进行了综述,对卫矛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作 者:林士杰 刘原樟 徐加顺 LIN Shi-jie LIU Yuan-zhang XU Jia-shun  作者单位:林士杰,LIN Shi-jie(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

刘原樟,LIU Yuan-zhang(洮南市机械林场,吉林,白城,137100)

徐加顺,XU Jia-shun(前郭县韩家店林场,吉林,松原,138000)

刊 名:吉林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JILIN FORESTRY SCIC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8(2) 分类号:S793 关键词:卫矛属   种质资源   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  

★ 剑川石窟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 礼俗文化再研究

★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研究

★ 司法机关组织文化的研究

★ 连云港房屋买卖合同

★ 连云港房屋买卖合同

★ 温泉的开发利用的调查报告

★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 中国舞蹈资源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

玉米种质资源选育模式探讨 第5篇

1 我国玉米种植资源选育与利用现状

1.1 种质资源相对狭窄, 来源简单, 重复选育现象严重, 不同生态类型区间优异种质交叉利用频率低, 使用相对滞后

上世纪末, 我国玉米单产的年增长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导致我国玉米单产水平偏低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因素是玉米遗传育种水平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种质资源利用模式。优异种质资源利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区域性, 限制了玉米育种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显示, 1995年, 全国53%的玉米面积种植丹玉13 (Mo17E28) , 掖单13 (丹340掖478) , 中单2号 (Mo17自330) , 掖单2号和掖单12。全国61%的玉米生产面积为Mo17、黄早四、丹340、掖478、E28这5个自交系。全国各地选育的玉米新品种都集中于如此单一的遗传基础上, 推广应用后将会给玉米生产带来极大的潜在危险。另据2001年全国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西南组49个组合中, 有35个组合都与美国先锋“78599”种质有相近的亲缘关系。这充分反映出同一生态类型区内玉米种植的单一性, 育种的水平重复状况让人担忧。

1.2 玉米品种选育模式过于单一, 高产、广适的大品种选育出的比较少, 更替频率较低。“郑单958现象”突出

郑单958自审定以来, 推广已有十余年, 生产势头依然不减, 占据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 有的地区种植一半还要多。近几年, 成为东北、黄淮、西北等我国几大玉米主产区的主推品种。一个品种能够长时间, 大面积推广, 说明我们的育种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从另一方面也看到其存在的隐患。一个品种如果发生致命性的病害, 将会导致大面积减产, 甚至绝收, 其损失不可估量。再从玉米品种选育上看, 由于郑单958的高产广适, 各育种人大量抄用“958模式”进行品种选育, 导致品种选育资源简单化, 模式单一化。即所谓“抄袭育种”。这种育种方式不可能有明显的产量提高, 更谈不上产量的突破。

1.3 对玉米优良资源的选育和应用上与国际先进企业存在很大差距

近几年来, 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其发展势头强劲。先玉335用较短的时间抢占了我国大部分玉米种子市场, 国产品种被排挤得无法生存

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先玉335, 推广势头强劲。在其审定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 占领东华北大部分市场。到2008年种植面积达六十多万公顷, 居500多个品种的第四位, 2009年已突破100万公顷。充分表明我们对资源的利用上落后于人家, 导致所选育的杂交种无论是广适性还是丰产性都不如跨国公司。

2 模式构建前提

我国玉米育种历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时间较短, 但也有近百年的时间, 其间育成的玉米品种、双交种、三交种、顶交种及单交种数以千计, 尤其以近20年育成的玉米单交种贡献最为突出。在我国几大玉米主产区选育出的玉米单交种具有高产、广适等特性。这些品种广泛应用于玉米主产区。其单一品种适应性广, 能在多个生态类型区种植。由于这些品种的交叉种植, 进一步互相融合, 逐渐形成我国玉米种植网络框架, 进而构建出我国玉米育种资源模式的雏形。具体分述如下:

2.1 黄淮海夏玉米区

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对我国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主要杂优模式“Reid群黄早四改良系”。该区80~90年代育成的品种辐射到全国各地, 在我国各大玉米主产区均有种植。如:郑单2号、掖单4号、烟单14、掖单13、掖单51、掖单19、郑单14、豫玉22等;最近育成的郑单958成为全国玉米主产区的当家品种。另外, 澄海9号、浚单18、浚单20、浚单22、中科1号、中科4号、鲁单981、鲁单984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在该区及其他区域也起着很大作用。

2.2 东北春玉米区

东北春玉米区包括黑、吉、辽、蒙三省一区。玉米是该区第一大作物, 种植面积占全国1/3以上, 总产占全国的40%, 单产全国最高。主要杂优模式“Lancaster群黄早四改良系”和“Reid群旅大红股群”。近些年来育成像丹玉6号、丹玉13、四单8号、四单19、吉单101、吉单159、丹玉26、沈单7号、东单60、丹玉39、吉单27等一大批优良玉米单交种。其中, 丹玉系列在我国其他玉米种植区均有大量种植。

2.3 京津唐夏玉米区

京津唐夏玉米区是东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过度区。主要杂优模式“Reid群黄早四改良系”。育成的主要品种有京早7号、中单2号、京杂6号、农大108、农大60等。中单2号和农大108曾一度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的主打品种。

2.4 西南山地玉米区

西南山地玉米区也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主要杂优模式“SuwanⅠ地方种质选系”。该区生态类型特殊, 育成的品种本区域使用, 不适于它区应用。育成主要品种:七三单交、川单4号、雅玉2号、兴黄单89-2、遵玉1号、遵玉3号、安单136、川单14等。

2.5 西北春玉米区

该区生态类型相对比较单一, 主要杂优模式“Reid群黄早四改良系”。育成的品种主要有:西单2号、西玉3号、陕单9号、陕单911等。这些品种在我国的黄淮海夏玉米区和东北春玉米区均有种植。

3 模式构建基础分析

3.1 中单2号 (Mo17自330) 模式分析

中单2号, 株高、穗位适中, 茎秆坚硬, 株型挺秀, 籽粒黄色。适宜种植地域广, 除黑龙江等积温较低地区外, 全国生产玉米的省、市、自治区均可种植, 并获得高产、稳产。在多抗、高产、广适等综合性状上超过了当时从美国、欧洲引进的优良杂交种。自1977年开始大面积示范, 种植地区和面积逐年扩大, 到1982~1985年, 全国种植面积均在160万公顷以上, 是当时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杂交种。从1977~1985年, 累计种植面积为0.93亿余公顷。中单2号的育成与推广, 标志我国早期杂交玉米育种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实现了三大目标即高产、多抗和广适的统一。中单2号杂交组合为 Mo17自330, “Mo17”引自美国, 来源于“C103”;“自330”是丹东农科院的自选系, 这一杂交模式是典型的“国外系国内系”, “Mo17”也因此成为我国玉米杂交种中的一个骨干系, 至今仍有应用。“自330”也是上世纪80、90年代一些优良杂交种的亲本, 这两个系成为我国早期杂交玉米育种资源框架中的骨干系。

3.2 农大108 (综3178) 模式分析

农大108是由中国农业大学选育的单交种。从亲本自交系的选育到杂交种的形成花费近20年时间。亲本的选育经历时间长, 遗传基础复杂;而杂交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抗性强、光周期不敏感和适应性广等优点, 到2002年其播种面积已上升到270多万公顷。其稳产性好, 边际效应弱, 群体内部调节能力强, 综合抗性强。幼苗壮, 发根快。生育中后期发育快, 散粉期与抽丝期协调, 果穗结实饱满。农大108高抗玉米大小斑病及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穗腐病、灰斑病和病毒病。该品种成功地解决了抗病、抗倒伏和结实率问题, 稳产性突出, 因而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

3.3 郑单958 (郑58昌7-2) 模式分析

郑单958, 因其高耐密性、抗倒伏力强、熟期适中、出籽率高、高产稳产等优点得以大面积推广, 先后通过河南、河北、山东和全国作物品种审定, 种植面积也在迅速扩大。郑单958在各地的生育期也不尽相同, 但都利用本地的光温水热等资源, 使得玉米后期能够充分成熟, 获得高产。郑单958抗大小斑病和玉米粗缩病。郑单958在黄淮海地区高度适中, 穗位中等, 叶片窄而上冲, 株型紧凑, 耐密植, 无空秆, 果穗均匀, 不秃尖, 子粒排列紧密。郑单958的出现巩固了我国本土化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协调了高产与稳产的关系, 改变了育种家对非生物逆境的认识, 进一步明确了杂种优势与提高产量的关系;协调了玉米育种与生产栽培的关系, 育种家对耐密品种的选育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

这三个品种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大面积推广, 是因为其双亲有着广泛的遗传背景。Mo17是从美国引进比较早的一个自交系, 来源于“C103”。具有广泛的遗传背景。“自330”和“178”是以外来种质为基础, 经过多代选择而成的;“综3”来源于综合种具有广泛的遗传背景;“郑58”是以美国材料为基础选育的自交系“掖478”的杂株选育而成的;“昌7-2”来源于国外系与黄早四的二环系。这说明优良杂交种的出现与双亲的背景及来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双亲的构建及选择的环境极其重要。多环境选择无论是对双亲, 还是杂交种都是必要的。“南种北移”成功几率比较大, 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4 优良种质模式构建

4.1 优异资源阶梯接力式、辐射式选育

玉米品种的选育上, 人们已经注重对品种抗性的选育。提别是抗各类叶病的选育。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具有较强的抗叶病能力, 成熟后期持绿时间长, 保绿度好。但如把上述材料直接拿到温带选育不易成功。对此, 我们可以采取阶梯接力式选育方式, 可把选中的带有热带或亚热带种质材料从低纬度向高纬度, 分梯次渐进选择。海南→西南 (贵州或四川) →黄淮 (山东或河南) →京津塘→东北 (辽宁、吉林) ;所谓辐射式选育, 就是把某生态类型区或某一品种选育单位的优良综合种、群体或其他材料, 有较好的选育前景机选育空间, 以一定的方式 (协议、约定) 向其它生态类型区发放, 实现资源共享。

4.2 优良品种多点网络式传播种植

随着商业育种进程的加快, 各个育种单位或企业纷纷加快了杂交种的选育频度。对于在某一生态类型区表现突出的品种, 在我国的几大玉米主产区,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 设立试验站点及时尽早进行异地产量与适应性鉴定。这就是所谓的多点网络式种植。这既保障大品种尽快出现, 以实现粮食的增产, 同时也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

4.3 异地优异种质资源交叉式利用

每一个育种单位或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优异种质资源, 为充分发挥和挖掘现有的育种潜力, 把这些优异种质资源以一定的方式 (协议、约定) 与其它单位或企业发放或交换。实现资源共享, 多出品种, 快出品种, 出好品种。

5 讨论

5.1 进一步加强耐密品种的选育力度,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由于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出现及其强劲的发展势头, 使人们的种植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夜之间”农民们便抛弃了稀植大穗型品种, 几乎百分之百的认同密植型品种。这对育种单位及育种人在品种选育上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尽快适应农业生产需要, 满足农民需求, 选育出高产、广适的耐密品种”。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异地优异种质资源, 选择耐密亲本自交系, 进行交叉组配, 对杂交种通过多点丰产性与广适性筛选试验, 鉴定出优良玉米杂交组合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5.2 为提高粮食产量, 应充分利用不同株型品种的特长, 决不能忽视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的选育

在我国辽宁南部、环渤海湾地区及西南高海拔山地, 每年播种两季不能正常成熟, 每年一熟又浪费有效积温。针对这一气候特点, 在上述区域种植生育期长, 单株生产力高的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即充分利用热量资源, 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在我国的米麦套作区, 为很好利用空间与热量资源, 也适于种植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玉米优良种质模式资源中的“丹玉系列”玉米品种几乎都是种植稀植大穗型, 其选育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大穗型品种选育, 注重双亲来源, 主要特征特性 (果穗穗行数, 单株生产力, 抗叶斑病能力, 成熟后期持绿度等) , 有针对性选择亲本, 组配杂优品种。

5.3 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 玉米怎么办?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保证粮食的高产稳产尤为重要, 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起着举足轻重得作用。从育种角度而言, 应从两方面考虑。其一, 抗性育种。玉米是黑穗病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玉米栽培中的主要病害, 危害严重年份, 发病率可达30%。针对黑穗病发生发病规律, 在品种选育时应从寻找抗源入手, 选择抗病优系, 组配高抗杂交种;另一方面, 是抗旱育种。吉林省十年有九年干旱, 玉米因缺水导致营养体发育畸形或瘦小, 影响玉米产量的形成。干旱严重年份, 造成绝收。抗旱育种, 利用玉米优良种质模式资源, 充分挖掘我国现有的育种材料及品系 (如吉853) , 选择对缺水逆境生长发育反映迟钝型材料, 培育抗旱耐旱材料, 进一步选育节水型玉米品种。

5.4 促进民族种业健康有序发展, 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性

先玉335强大的地发展势头, 迅速占据玉米主产区。表明我国民族种业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即将被跨国公司所取代。为此, 要求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体制与机制弊端, 加快育种科研主题向大型种子企业转移;鼓励和支持非农企业兼并或投资种子产业, 融合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 迅速使民族种业强大起来, 与先进的跨国公司去比拼, 保证民族种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玉米生产中大面积应用过的几个杂交种的特征特性、杂优模式及我国各大玉米产区主推品种与杂优模式进行分析, 并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选育模式进行探讨, 提出运用阶梯接力式、辐射式、多点网络式、交叉式构建玉米种质资源选育模式。

关键词:玉米,种质资源,选育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世煌.郑单958带给我们的创新思路和发展机遇[J].玉米科学, 2006, 14 (6) :4-6

[2]戴景瑞, 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 2010, 18 (1) :1-5

棉花特异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本材料的选取及后代选择

研究选取山西省内外优良亲本材料为父母本,通过杂交,在海南基地的冬季加代,连续单株选择,获得了稳定的抗病虫优质种质资源,分别为:运资2008005、运资2008049、运资2008059、运资2008624、运资2008248、运资2008528、运资2008508、运资2008295、运资2008388。

1.2 田间调查及纤维品质的测试

对优质新资源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纤维品质的测定,田间进行抗病性调查和抗虫鉴定,棉样送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测试纤维品质各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运资2008005是从98708-41变异株中连续选择而成。生育期111 d,株高75.8 cm,第1果枝着平均生节位7.3节,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单株平均果枝11.2个,单株平均结铃22.4个,铃重4.94 g,衣分40.69%,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平均30.80 mm,整齐度为84.80%,马克隆值7.81,伸长度为6.4%,断裂强度为29.3 c N/tex。

运资2008049,以99B为母本,父本是从紫絮花苞冀668中选育出来的2002-961株系,经杂交连续选择而成。生育期113 d,株高为73.2 cm,第1果枝着生节位为7.8节,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单株平均果枝为9.4个,单株平均结铃为17.8个,铃重4.57 g,衣分35.9%,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为28.30 mm,整齐度为86.30%,马克隆值5.06,伸长率为6.30%,断裂强度为30.4 c N/tex。

运资2008059,是从晋棉44号变异株连续选育而成。生育期111 d,株高86.2 cm,第1果枝着生节位7.9,单株果枝9.6个,单株结铃21.7个,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铃重5.27 g,衣分40.42%,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为30.58 mm,整齐度为86.30%,马克隆值5.07,伸长率为6.40%,断裂强度为29.8 c N/tex。

运资2008624,以运资919为母本、河北4321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18 d,株高88.8 cm,第1果枝着生节位7.5节,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单株果枝9.4个,单株铃数14.6个,铃重5.43 g,衣分40.7%,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为31.79 mm,整齐度为85.30%,马克隆值5.10,伸长率为6.40%,断裂强度为31.6 c N/tex,是一个高强度长纤维的优异资源。

运资2008248,是以晋44为母本、河北885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18 d,株高101.4 cm,第1果枝着生节位8.0,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果枝9.4个,单株结铃13.0个,铃重5.90 g,衣分37.97%。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为30.5 mm,整齐度为85.10%,马克隆值4.77,伸长率为6.30%,断裂强度为30.4 c N/tex,是一个高强度长纤维的优异资源。

运资2008528,母本是从(宁S-3冀557)F49708-41选择出来的株系,父本为邯郸109,经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11 d,株高85.6 cm,第1果枝着生节位7.9节,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单株果枝11.8个,单株铃数14.8个,铃重4.88 g,衣分40.57%,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为29.58 mm,整齐度为87.10%,马克隆值5.01,伸长率为6.40%,断裂强度为31.7 c N/tex,是一个高强度纤维的优异资源。

运资2008508,是以宁S-3为母本、冀557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21 d,株高77.6 cm,第1果枝着生节位7.8节,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单株果枝11.8个,单株铃数14.4个,铃重5.10 g,衣分37.45%,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为30.03 mm,整齐度为85.10%,马克隆值5.05,伸长率为6.50%,断裂强度为31.7 c N/tex,是一个高强度长纤维的优异资源。

运资2008295,是从98708-41变异株中连续选育而成。生育期111 d,株高66.2 cm,第1果枝着生节位8.1节,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单株果枝9.6个,单株铃数20.0个,株型为塔型,铃重5.05 g,衣分43.31%,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为30.42 mm,整齐度为86.0%,马克隆值5.29,伸长率为6.40%,断裂强度为28.6 c N/tex,是一个高强度长纤维的优异资源。

运资2008388,以99B为母本,父本是从紫絮花苞冀668中选育出来的2002-961株系,经杂交连续选择而成。生育期115 d,株高为88 cm,叶片为阔叶、铃形为卵圆,株型为塔型,第1果枝着生节位为7.8,单株平均果枝为12.0个,单株平均结铃为28.0个,铃重4.79 g,衣分37.58%,在大田用卡拉霉素鉴定为抗棉铃虫。经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绒长为28.62 mm,整齐度为85.20%,马克隆值5.38,伸长率为6.40%,断裂强度为30.4 c N/tex,是一个高强度长纤维的优异资源。

3 结论与讨论

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丰富遗传基础的另一重要途径。棉花育种研究实践表明,一个优异的种质对提高棉花育种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我国棉花品种的系谱分析,绝大多数品种与岱字棉15、斯字棉、乌干达棉和福字棉有亲缘关系[2,3]。可见,我国育成的棉花品种的遗传基础是狭窄的。因此,通过种间杂交或远缘杂交的途径来扩展和丰富种质资源变异谱,同时通过种间杂交将野生棉的一些优良性状转育到高产栽培陆地棉品种中,也可利用基因遗传工程、辐射及太空育种等现代技术丰富棉花种质资源[4,5,6],通过创造新种质,选择出高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的优良棉花品种。

参考文献

[1]杜雄明,周忠丽,贾银华,等.中国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J].棉花学报,2007,19(5):346-353.

[2]冯纯大,张金发,刘金兰,等.我国抗枯萎病棉花品种系的系谱分析[J].棉花学报,1996,8(2):65-70.

[3]李永山,唐秉海,张凯,等.不同年代棉花品种产量构成、纤维品质及其系谱分析[J].棉花学报,2001,13(1):16-19.

[4]王坤波,杜雄明,宋国立.棉花种质创新的现状与发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S1):23-38.

[5]周宝良,张天真.棉花特异种质资源的创造与利用研究[J].棉花学报,2005,17(5):304-308.

灵芝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第7篇

1 本草考证

灵芝 (Ganoderma luncidum) 一直被民间视为仙草, 据记载[4]早在公元前400年, 列子在《汤问篇》中有“朽壤之上, 有菌芝者, 生于朝, 死于晦。”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中记载:“灵芝入五经, 补益五脏之气, 调六脏之阴阳,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5];《神农本草经》[6]认为灵芝是药材中的上品, 并称灵芝“苦平、无毒、入五脏、益心气、解胸中结、增智慧、不老延年”, 据《本草纲目》[2]记载称灵芝“明目、补肝气”“祛心腹五邪、益脾气”“主治咳逆上气, 益肺气、通利口鼻”“癃利水道、益肾气”。

2 分类地位与分类系统

灵芝属是由芬兰植物学家P.Karsten于1881年建立的, 并以灵芝G.lucidum (W.Cur.Fr.) Karst.作为本属的代表种[1,7]。邓叔群曾在《中国的真菌》中记载了灵芝属和假芝属29种、1个变种、1个变型;戴芳澜在《中国真菌总汇》中记载了灵芝属27种、假芝属11种。赵继鼎在《中国灵芝新编》中描述了中国灵芝属有62种, 提出中国灵芝科分为灵芝属、假芝属、鸡冠孢芝属 (Haddowia) 和网孢芝属 (Humphreya) (后两属由R.L.Steyaert于1972年提出的2个新属) 4个属, 灵芝属又分为3个亚属———灵芝亚属、树舌灵芝亚属和粗皮灵芝亚属;《中国真菌志》 (灵芝科) 中记录了灵芝科中的98种;戴玉成主编的《中国灵芝图鉴》记录了中国灵芝有103种, 其中灵芝属69种, 假芝属 (Amauroderma) 29种, 鸡冠孢芝属 (Haddowia) 1种, 网孢芝属 (Humphreya) 1种。

3 资源调查与资源分布

全世界已发现的灵芝有250多种, 从欧洲的温带到非洲的热带均有分布, 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北部、南部、非洲中部、南美及亚洲东部。在我国灵芝主要分布29个省市, 海南岛灵芝科78种, 其中1个新种、3个新记录等;贵州灵芝科共有47个种类, 其中8个新种;四川灵芝属26个已知种、2个新种;安徽灵芝属13个种 (含10个新记录、1个新种) ;吉林省灵芝科2属8种;云南橡胶树上与红根病有关的6种灵芝;许瑞祥报道台湾产一新种;范黎等报道假芝属中一个新种———香港假芝。

4 分子水平的种质研究

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灵芝分子水平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RAPD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和分类鉴定[8,9,10], 赵明文等[11]采用RAPD技术对8个菌株分析结果证实了RAPD技术可有效区分供试菌株。唐传红等[12]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 证明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灵芝种间或种内鉴定是有效的。随着灵芝属的分类学研究已逐步发展到核酸水平, Moncalvo等[13]研究表明ITS单独使用或与25S rD NA D2变异区序列联合使用都有助于区分灵芝属的种, 并鉴定了4个系统发育学上的相关族, 该研究还发现, 来自台湾和日本的松杉灵芝同中国的松杉灵芝是近缘种, 但与来自北美的松杉灵芝不是近缘种;来自北美和亚洲的灵芝与来自欧洲的灵芝不是近缘种[14,15];苏春丽等[16]对8组供试菌株的IT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发现聚成一组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高达98.5%~100.0%, 研究人员[17]利用ITS序列技术对29个灵芝菌株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 并运用PAUP软件分析, 发现29个菌株可以区分为6个组, 组内菌株的ITS区域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性在0~2%, 同组菌株可视为同种。刘月廉等[18]对野生菌株“HR-G3” (广东河源) 和栽培菌株“育山一号”利用18S rD NA的基因间区ITS的序列进行扩增, 经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 确定2个菌株均为紫芝 (G.sinense) 。黄龙花等[19]对20个菌株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 对其产物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 进一步证实了该分类方法的有效性, 也有研究人员[20]认为RAPD和ITS分子标记各自存在一些缺点, 建议在研究中可以将两种技术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分类鉴定。

同工酶也可用于菌株鉴别, 同种菌株间存在相似的酶带和相近的Rf值, 说明亲缘关系较近, 反之, 则亲缘关系较远[21]。方白玉[22]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别对粤北5株野生灵芝与9株栽培灵芝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比较与分析, 发现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在酶带数量和酶活性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表明同工酶技术在灵芝分类、鉴定和遗传标记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些方法具有局限性, 研究者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标记染色后, 发现在PAGE胶上几乎没有出现条带, 说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灵芝属菌株的分类鉴定中是无效标记。因此, 只利用一种方法则不太可能得到完全准确可靠的结论, 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需不断探索。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灵芝具有重要医药学价值, 研究人员发现灵芝会出现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 笔者认为灵芝形态学特征只能作初步鉴定, 而分子水平种质资源遗传特征鉴定更具科学性。唐传红等[12]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灵芝数据库系统, 其中包括每个获得的灵芝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活性和分子生物学指纹图谱, 从而为灵芝属的分类鉴定、生物活性研究和灵芝种质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灵芝是食药用真菌之一, 查阅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 概述了灵芝菌的本草考证、分类系统、资源分布、分子水平种质资源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旨在为加快灵芝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楸树种质资源及研究现状 第8篇

我国楸树种质资源丰富, “七五”、“八五”期间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楸树科研协作组对楸树基因资源的收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安徽省对其境内资源进行了调查, 发现安徽境内的楸树共有7个自然类型:长果楸、圆基长果楸、金丝楸、楸树、梓楸、三裂楸和密枝楸。河南省楸树研究组在全国范围内调查认为, 楸树在漫长的系统发育过程中, 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形态、材质、生长和适应性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对楸树组进行分析整理, 划分为21个变种和类型, 其中属于楸树的有楸树、金丝楸、槐皮楸、密枝楸、光叶楸、长叶楸、异叶楸 (三裂楸) 、长果楸、圆基长果楸、心叶楸、河南楸、南阳楸、梓楸13个种;属于灰楸的有灰楸、滇楸、紫脉灰楸、白花灰楸、线灰楸、窄叶灰楸、密毛灰楸、细皮灰楸8个变种和类型。

2 楸树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林业科研和生产部门在楸树资源调查、分类、良种选育、苗木繁殖、造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此外, 楸树不仅是一种优质的木材资源, 而且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其树皮、叶、种子均可入药。楸树资源的调查与分类, 改变了长期以来楸树良莠不分的状况, 这有利于生产上有选择地推广应用, 也为开展楸树良种选育打下了基础。从七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 国家对楸树的研究一直持续。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 楸树在复杂多样的生境内产生了各种变异, 这些变异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构成了楸树和同种楸树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复杂多样性, 为开展楸树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基础。河南省林科院等单位在楸树良种选育、育苗技术、速生丰产林经营技术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选育的“豫楸1号”优良无性系兼有园林绿化、珍贵优质用材及速生丰产3大特性。

3 楸树的繁殖技术

楸树可用播种、扦插、嫁接、组培繁殖, 目前主要应用嫁接与组培繁殖。嫁接育苗是目前生产培育楸树优良无性系苗木最常用的方法, 楸树嫁接通常是以梓树播种苗做砧木, 嫁接时间以春季较好, 采用芽接、劈接和袋接等嫁接方法, 其中芽接一般以嵌芽接为主。梓树嫁接苗适应性强, 生长快, 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较好的遗传品质。组织培养是迅速扩大优良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4 楸树的造林技术进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 楸树优良无性系的选育和快繁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楸树的繁育速度也提高了几十倍, 这为楸树的推广栽培创造了条件。研究报道表明, 在干旱瘠薄丘陵地区造林, 以无性系8607、8612、8615、8618生长较好, 其中8615生长最好。在楸树幼林施肥试验研究报道中发现, 施肥能改变楸树的速生特性, 提高叶片、土壤中的N、P、K及有机质含量。干旱地区梯田地堰采用保墒措施对楸树生长的影响报道显示, 发现盖石板、覆地膜, 使用高分子吸水剂、松土保墒等措施有利于促进树木的胸径、树高生长。有研究以楸树为主栽树种的5种地堰栽植模式, 发现前5年树木间的种内、种间竞争不强, 不论组合如何, 对其生长量或果品产量均无明显影响, 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影响, 以多树种间植效益最好。

5 楸树的药用价值

楸树中含有丰富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如梓醇、梓苷。长期以来对梓醇的药理研究比较少, 仅知道它有一定的利尿、降血糖及迟效性缓和泻下作用, 其相关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梓属植物中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和蒽醌类化合物, 该属植物的根、叶、果实、茎木和茎皮等各个部位均发现有环烯醚萜类物质的存在。梓树属中第一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梓醇 (catalpol) 的提取分离始于1923年, 采用梓实水提取液通过活性炭吸附后, 用甲醇热提获得。有学者对梓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作了总结, 发现梓树属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梓树、黄金树、楸树、紫薇楸4个树种上。

6 楸树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花卉种质资源范文

花卉种质资源范文(精选8篇)花卉种质资源 第1篇据推断, 家畜 (禽) 的始祖是野兽 (野禽) , 野生动物经过人类长期的驯化才演变为家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