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精选10篇)
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第1篇
一、公示语概释
1. 公示语的含义。
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 告示、指示、提示、显示、标示与其生产、生活、生命、生态、生林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2. 公示语的特点。
其一, 公示语应该具备简洁性的特点。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公示语, 其在词语、字母构成上都要坚持用词简单、句型简练的原则, 如Saloon词汇的使用。其二, 公示语应该具备直接性的特点。公示语应该能够直接传达出信息, 使得公众第一时间明白其含义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其三, 公示语应该具备规律性的特点。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发展, 公示语被越来越大量使用, 很多大众化的公示语已经形成自己惯例, 具备自身的规范性。
3. 公示语的功能。
由于公示语针对的是广大公众, 其需要结合公众的社会需求、行为需求和心理特点来设定, 因此公示语的功能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指示性功能。这是公示语最基本的功能, 在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Bank, Store, Tickets等都起着指示性的作用。其二, 提示性功能。也就是以公示语的形式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Danger, Caution, Emergency Use Only等词汇的提示作用。其三, 限制性功能。其主要起到限制行为的作用。其四, 强制性功能。这类公示语主要是要求人们遵守公众行为规范, 如No Parking类型的公示语。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缺陷探析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各类国际交流合作活动的陆续举办和开展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但是, 就公示语翻译在实践中的应用而言, 其效果不容乐观。归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的缺陷:
1. 语言层面上的错误。
语言层面上的错误是最低级的错误现象, 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其一, 单词拼写上的错误。这可能是翻译人员的疏忽, 或者是排版上出现问题, 很容易出现此类问题。其二, 忽视大写字母的使用。常常看到在超市的服务台附近看到小写的“information”的标志,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首字母大写或者全部大写以保证规范和醒目。
2. 词汇层面上的错误。
其一, 具有相似或相近意思词汇的误用、混用。英语词汇众多, 往往相同意思的句子和词汇会有很多的相近词汇,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实现对等的。但是往往由于译者忽视了这些词汇使用的条件性, 在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任意调换, 似乎将不同含义的词汇视作相同, 而事实上这些词汇虽然有着相似或相近意义, 其使用环境是不同的。最明显的例子是Export, Exit, Way out三个词语的误用很严重。有地城市地铁将自动扶梯的标志“请勿将身体伸出梯外”翻译为“Do not be out of the elevator”, 混用了elevator和escalator, 且不够简洁明了。其二, 词汇使用的多余。其三, 语法错误严重。如有的门卫室设置这样的标示语“Do not parking”;还有的会议室张贴的公示语为“Please set mobile phone to silent”, 不仅繁冗, 而且语法错误贻笑大方。
3. 公示语缺乏统一性。
在市政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管理者缺乏公示语统一的意识, 在各个工程开展、完毕之后, 没有对于公示语的规范和标准的统一界定。因此就出现了同一个城市, 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公示语却有着不同的表达。最浅显的例子在于道、街、路的翻译, 还有很多地方依然使用汉语拼音的译法, 使人混淆、费解。对于此方面的翻译完全可以实现以“Avenue”、“Road”等词汇来表达, 以促进城市公式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公示语汉英翻译缺陷之原因剖析
目前的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已深入中国民众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但各种错译、误译屡见不鲜, 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 以归因视角去开展原因的探析。总的来说, 造成目前公示语汉英翻译缺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 政府在市政建设过程中缺乏对于公示语设置的重视, 难以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现阶段, 相关的政府部门不仅仅缺乏相应的公示语管理办法, 在开展公示语制作的过程中, 也缺乏监督和管理, 使得误用英语的现象很普遍。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市政建设工作不仅仅需要满足国内人的需求, 也要凸显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其二, 翻译人员自身的问题。在职业精神上, 缺乏负责的态度, 忽视了城市形象的维护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语言翻译能力上, 译者自身的基础英语应用能力不足, 从事翻译工作时很容易出现低级错误;在公示语特性的把握上, 对于公示语的特点、功能性不了解, 难以有针对性地实现汉英翻译;在中西文化差异上, 缺乏深刻的研究考查, 难以翻译出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公示语。其三, 公示语制造企业的问题。一方面, 其在与客户沟通方面出现问题, 使得错误的词汇出现在公示语标牌上;另外一方面, 其自身英语基础能力有限, 难以协助客户做好英语错误的纠正。
四、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策略探讨
1. 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 注重城市国际化发展。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公示语汉英翻译工作, 将其视为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部分, 积极加大资源投入, 将城市形象的树立做到细微之处。详细来讲, 首先, 成立公示语翻译管理部门, 实现与翻译机构的合作, 执行相应的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标准, 保证各个地区的公示语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其次, 强化公示语产品的生产管理, 保证其在制作的过程中, 有专业的人员在场, 避免出现常见的错误。最后, 积极发挥相关公示语管理部门的作用, 开展全面的公示语纠正行动, 将现阶段城市中出现的各种公示语错误逐一矫正, 实现整个城市公示语的规范发展。
2. 不断提高译者自身的业务水平, 加强公示语专业培训。
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对于翻译质量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积极培养市民精神, 高度重视公示语的翻译工作, 将其视为自身责任的一部分;其次, 不断提高自身英语翻译水平, 尤其是在公示语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 深刻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争取做到公示语翻译的精准、地道, 符合国外人的语言、文化习惯;最后, 注重公示语的功能和特点的研究, 以此为基础开展公示语翻译工作。
3. 高度重视公示语制作流程监督, 保证公示语的准确性。
对于公示语标牌的制作单位来说, 首先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标识语的制作, 保证表示符号、语言、文字的精准。同时也要强化企业业务人员的素质教育, 尤其是英语标识语内容的培训, 为更好协助客户打下基础。一旦发现公示语翻译中出现问题, 要及时与客户沟通, 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 公示语汉英翻译不仅仅体现了城市国际化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更体现出译者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研究深度。作为专业的英语翻译工作者, 我们应深入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理论, 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严格杜绝各种翻译错误、缺陷, 实现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精准、地道和规范。
参考文献
[1]罗婳.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公示语翻译[D].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
[2]伍艺.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公示语英译[D].中南大学, 2011.
[3]霍亚领.目的论下三亚市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探析[D].中南大学, 2012.
[4]张庚为.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公示语的汉英翻译[D].中北大学, 2010.
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第2篇
摘 要: 在昆明的各大旅游景点,标有各类告示、警示,以及服务信息的汉英双语公示语已经随处可见,但是英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对昆明市重点旅游景区汉英公示语的调查,发现公示语汉英翻译主要存在名称译法不一致 、中国式英语、用词不当、拼写错误及语法错误五个方面的问题。在对错误实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三条对策,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解决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
关键词: 旅游景区 公示语 汉英翻译
一、引言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是社会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也反映了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风貌,往往从这个时代、社会、国家或城市的语用水平中获得初步的印象”(何自然,1997)。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仍然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仍是一个亟待全面解决的问题。
二、昆明市旅游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
目前,在昆明的各大旅游景点,标有各类告示、警示,以及服务信息的汉英双语公示语已经随处可见,为国际人士在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语言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及缺乏统一的参照标准等原因,存在很多英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单词拼写错误、语法运用失误、译法不符合英语使用习惯、同一事物或概念在不同场合下的译法不一致等。
1.同一事物或概念在不同场合下的译法不一致
例1:“石林景区”的译法有六种,分别为Shilin Scenic Area,Shilin Scenic Spot,Shilin Scenic Resort,Stone Forest Scenic Area,Stone Forest Scenic Spot,Stone Forest Scenic Resort。
例2:“云南民族博物馆”的译法有两种:Yunnan Nationalities Museum和Yunnan Museum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上述例子中的问题是:“石林”应该译为“Stone Forest”还是“Shilin”?“景区”应该译为“Scenic Spot”还是 “Scenic Area”或者是“Scenic Resort”?“民族”应该译为“nationalities”还是“minority nationalities”?“民族博物馆”是否需要采用of结构?如果需要采用of结构,那么“云南”应该限定“民族”还是“博物馆”?
对于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旅游景区名称的翻译应遵循译名统一的原则,即避免一名多译,外形和内涵相近的景区名称的译名应该统一[2]。第二,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1],旅游景区名称中专名的翻译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即专用名词作为旅游景区标志,指向内容为特定场所时采用英文,如天坛Temple of Heaven;采用被社会普通接受的名称,如颐和园Summer Palace。第三,旅游景区通名通常采用英文直接翻译,英文单词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其中,博物馆的翻译有两种情况,即一般名称译为××× Museum,如历史博物馆History Museum,北京自然博物馆 Beijing Natural History Museum;某机构的博物馆翻译为××× Museum of ×××, 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Nationalities Museum of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第四,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1],“景区”翻译为Scenic Area,“景点”翻译为Scenic Spot; resort的英文解释是a holiday place, or place considered good for the health[4],即人们常说的疗养、度假的地方。第五,“民族”一词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即nationalities和minority nationalities。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4]的解释,nationality: a large group of people with the same race, origin, language, etc; minority: a small part of a popul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in race, religion, etc.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上述两个例子的翻译采用以下翻译可能比较妥当一些,即“石林景区”翻译为Stone Forest Scenic Area, “云南民族博物馆”翻译为Yunnan Nationalities Museum。另外,无论采用哪种翻译,都应该保持一致,避免出现五花八门的翻译,让外来人员不知道这些译名是否指的是同一个景区。
例3:“电瓶车”的三种译法:Cable Car,Electric Car,Battery Car。
此例中的“电瓶”应该译为“cable”还是“electric”,“battery”或者其他词?此处的“车”应该译为“car”还是其他表示某种交通工具的词?旅游景区内的电瓶车实际上指的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供游客在游览观光时乘坐的车辆,只是有的地方把它称为“电瓶车”,有的地方有把它称为“游览车”。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1],“电瓶车”的翻译是Sightseeing Trolley/Sightseeing Bus。
例4:“小心碰头”被翻译为:Watch your head,Mind your head,Watch out overhang rock。
此处的“小心碰头”的含义是指提醒行人注意上方,以免撞着头,“Watch your head”或者“Mind your head”都有此义,只要注意在同一旅游景区用同一个表达法即可。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4]的解释,Watch out: (esp. in giving or reporting orders) to take care。例如,Watch out! ——There is a car coming. overhang rock.应该是指“头顶上方的石头”,较为准确的表达法应该是overhanging rock。其实,警示语的翻译应该简洁,以便人们能够快速地做出反应。因此,“小心碰头”或者是 “小心头顶上方的石头”等翻译为“Watch your head/Mind your head”即可。
例5:“当天有效”valid on the day,valid on the same day,valid on the day issued。
这里的“当天有效”指的是门票、车票等的有效期。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1], 翻译为 “Use on Day of Issue Only”比较恰当。
2.中国式英语
例1:“游客止步”被错误翻译为Tourists stop. Stop walking here.
此处“游客止步”或者“非请莫入”、“闲人免进”等属于公共提示,通常以确定核心词为出发点,通过名词、动词、动名词等词组和短语的搭配直接、准确、简短地表达特定信息。“Tourists stop.”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说明什么人做什么事,直译过来就成了“游客停下来”,不符合公共提示的翻译要求。常见的且符合惯例的翻译有以下几种,如Staff Only/No Admittance/No Visitors等。
例2:“注意安全”Pay attention to your safety.
“当心滑跌”Caution. Slip
“小心地滑”Slip carefully.
这里的“注意安全”、“当心滑跌”、“小心地滑”及前面提到的“小心碰头”等属于警示性公示语,常带有“Caution”,“Warning”,“Emergency”,“Danger”等词汇。警示语的翻译绝不能望文生义,应该根据语境考虑。比如“注意安全”应明确告知注意什么安全,有什么安全隐患,也就是说要具体、简洁、明了。这块警示牌是放置在景区游览的路上,大概是要提醒游客注意头顶上的或者是脚下的石头,可以考虑翻译成“Caution Overhead Rock” ,“Watch Your Head”或者“Mind the Step”。“Caution. slip”的问题出在“slip”这个词上,这样的翻译不是提醒游客不要滑倒,而是要让游客滑倒,因为“slip”是动词,在这里是祈使句的用法。“Slip carefully”的翻译更是让人啼笑皆非,译者完全没有考虑语境,而是生硬地将其划分为“小心地”和“滑”两个部分,因此就按照英语表达的结构,动词在前,副词在后,将其译成了“Slip carefully”。常见的英语表达法是“Caution Wet Floor”或者“Caution Slippery Floor”。
例3:“标高尺”The Rod for High
这块牌子放置在某景区的检票处,这里的问题是“rod”一词使用不准确及“high”的词性不对。这样的翻译非常牵强,如果没有特定的环境及1米3以上需购票的说明,就很难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可以翻译为“Height Mark for Childrens Tickets”。
例4:“游览线路示意图”Tour line diagram
这个翻译一个汉语对应一个英语单词,即游览对应Tour,线路对应line,示意图对应diagram,非常典型的中国式英语。游览可以翻译为Tour,但是线路不能翻译为line,而应该是route,示意图不能翻译为diagram,而应该是map。根据《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1],“导游册”翻译为Guide Book; “导游处”翻译为Guide Service; “导游亭”翻译为Tour Guide Booth。因此,笔者认为,“游览线路示意图”翻译为Guide Map即可,既简单明了,又符合惯例。
例5:云南民族村欢迎您!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 WELCOME YOU!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句子结构也是英汉表达法的差异之一。如果英汉互译只需要把词汇译出来,而不用考虑句子结构,英语就不会那么难学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这样的句子,如“昆明欢迎您!”、“北京欢迎您!”等,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欢迎到昆明来!”、“欢迎到北京来!”,均可翻译为“Welcome to ...”。“云南民族村欢迎您!”翻译为Welcome to Yunnan Nationalities Village即可。
3.用词不当
例1:“×××公园保护区界”The Forbidden Area of ×××。
这个例子中的“forbidden”一词翻译得太生硬。此处“保护区界”的含义应该是指游客不可进入,可以理解为“非游览区,请勿进入”、“游客止步”等。因此,可以翻译成No Admittance/No Visitors。
例2:“免票对象”Ticket-free Beneficiary。
该例中的 “×××对象”用Beneficiary一词翻译欠妥,词义不当。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的解释,Beneficiary: the receiver of a BENEFIT, esp. a person who receives money or property left by someone who has died.如果改用tourists或者visitor,那么既贴切又简单明了。笔者认为,“免票对象”翻译为“Free Admission for ... ”也许会更合适一些。
4.拼写错误
例1:120cm以下儿童免费入园 Rfdd Admissionf Rchildien Under 120cm。
这个例子中的单词拼写错误有:Rfdd应为Free; Admissionf应为Admission;Rchildien应为Children。此外,Admissionf Rchildien应该是Admission for Children。因此,这条公示语的正确拼写应该是“Free Admission for Children Under 120cm”。
例2:民居楼 Resid Entle Puicdind
这个例子的翻译应该由两个单词构成,即“居民”resident和“楼”building,然而,标识牌上写的是三个不是单词的单词,Resid, Entle, Puicdind。
这样的错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是翻译方面的问题,还是标识牌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大概不会有哪个翻译人员会出这么低级的错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制作标识牌的人员有没有基本的英语知识?如果连最基本的英语知识都没有,那么依葫芦画瓢都有可能出错。另外,标识牌制作出来以后,是否有人审核,把最后一道关?
5.语法错误
例1:“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离休人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1.3米以下儿童等特殊人群凭有效证件给予免票。”The elder over 70 years, the disabled, retired cardres, national moral models, national models workers or children lower 1.3m enjoy free of charge against relevant valid certificate.
该例中的“老人”应翻译为“The elderly/seniors”,而不是The elder;“70周岁”应翻译为“70 years old”,而不是“70 years”;“1.3米以下儿童”应翻译为“children under 1.3 m”,而不是 “children lower 1.3 m”,“凭有效证件”应该翻译为“with valid ID card”,而不是“against relevant valid certificate”,“给予免票”可以翻译为 “free admission”。“离休人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与外国游客没有关系,可以不翻译。因此,笔者认为这句话可以翻译为“Free admission for the seniors over 70 years old, the disabled and the children under 1.3m. Valid ID card should be shown.”。
例2:“儿童不购票不占座位,须有家长或监护人照顾。”Children enjoy free of charge save a seat and have to be taken care by the parents or guardian.
该例中的“不购票”不应该翻译为 “enjoy free of charge”,而是指“免费”的意思。如前所述,可以翻译为free admission。“不占座位”意指不提供座位,不应该翻译为“save a seat”,可以考虑翻译为“dont have a seat”。“须有家长或监护人照顾”的翻译“have to be taken care by the parents or guardian”中的“be taken care”应该为“be taken care of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翻译为be accompanied ,“家长或监护人”用 “adults” 即可。整个句子的翻译最好改为“Seats are not available for children of free admission. Children have to be accompanied by adults.”。
例3:“请您服从景区服务人员的安排,按秩序上下车,乘车时请主动出示电动车票(乘车票当日有效)。”Tourists please obey the staffs arrangement, get off the car in order, and show your car ticket when boarding(the ticket is valid on the day).
该例中的“服从安排”obey arrangement属搭配不当,“游客请……” Tourists please...在句法上也不妥。整句话翻译为“Please show your tickets and get on or off in order.”更简洁明了,通顺易懂。
三、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的对策
不良公示语翻译产生的原因很多,比如译者学识浅薄、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客户对译文质量缺乏鉴别力、标识牌制作者缺乏英语知识等。因此,笔者针对不良公示语翻译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研究制定出昆明市旅游景区公示语英文译法地方标准及实施指南,为我市旅游景区公示语英文翻译提供依据;由政府协调成立专业的、具备英语人才的公示语标牌制作机构,专门负责双语公示语标牌的制作,避免因缺乏英语知识而在标牌制作过程中出错;由政府协调成立公示语标牌制作权威审定机构,将公示语标牌制作纳入规范化管理,自上而下统一要求,严格把好报批、翻译、制作、验收等各个环节,杜绝不良公示语标牌的出现;由政府组织专业力量查找公示语标牌中的问题,并组织专业力量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由政府监督各个相关部门彻底更换不良公示语标牌,进一步改善旅游景区语言环境。
第二,公示语的翻译从表面上看只有区区几个字,其实,对译者的要求很高,懂几句简单的英语就能胜任的想法是错误的,利用电脑翻译也是绝对不可取的。许多双公示语翻译出自广告公司之手,广告从业人员中有多少人的英文水平能够达到娴熟地进行汉英翻译的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译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汉英两种语言功底、广博的知识、翻译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高度的责任感及审慎的态度,才能完成好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工作。
第三,昆明市的旅游景区数量多,分布广,占地面积比较大。因此,旅游景区公示语标牌的制作及设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如果没有专项经费的保证,净化我市旅游景区的语言环境、规范旅游景区的公示语汉英翻译、提升旅游景区对外形象的工作就无法落实。
四、结语
昆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它关系到旅游景区的语言环境与人文环境。毋庸置疑,昆明市旅游景区的公示语汉英翻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公示语汉英翻译工作从译写标准、译员资质、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力争做到有章可循、按章执行,有效净化语言环境,优化国际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2006.
[2]何自然.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桑龙扬.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以庐山等旅游景区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1,(11):46-49.
[4]王颖,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南阳地区公示语汉英翻译问题研究 第3篇
公示语的翻译质量对提升城市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国内许多中小城市的公示语翻译现状令人堪忧。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无论是政治、经济或者文化方面, 或是政府机构、企业、学校或研究机构之间, 南阳这样的中国内地城市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都在不断增多。但通过走访南阳市一些公共场所, 发现许多公示语翻译问题重重, 根本无法真正实现设立公示语的目的。同时, 公示语翻译错误百出, 对广大的外语学习者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 结合实际, 对公示语翻译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二、南阳地区公示语翻译现状及问题
公示语通常是指张贴在公共场所的书面标识, 向公众传达一定的信息, 对公众的行为进行指导或约束。公示语这一概念范围很广泛, 包括公共路标、广告招牌、街道名称、地域名称、商业标识, 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园、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所使用的语言等。公示语主要功能有指示、提示、限制、强制四种, 生活中这些公示语随处可见。吕和发, 2005:22) 许多公示语翻译的错误令人啼笑皆非, 有的令人“触目惊心”。 (王银泉, 2007:9)
1.语言错误。此类语言错误包括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混用、单复数错误;语法错误, 如主谓不一致、句子结构混乱等;此外, 还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这些常见的小错误严重影响了公示语翻译的质量, 有损我市的形象, 更严重的是它可能误导正在学习英语的广大学生们。如笔者在某一县级景区看到某禁烟标牌的英文为“No smooking”, 显然是拼写错误。最后一个单词应该是kind而非king。还有许多此类小错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究其根源, 这些翻译错误很多是由于译者粗心大意造成的, 对翻译活动态度不认真, 或与英语表达能力欠佳也有一定的关系。
2 . 语用错误。另一类公示语翻译错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属于语用失误, 涉及译者能力的范畴, 包括译者对所译公示语的理解程度、译者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译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译者能否在必要的情况下摆脱母语语言、文化及思维的不利影响等。公示语的语用翻译错误主要由以下几种情况:
(1) 有些译文从语法上来讲并无大的错误, 但是作为公示语而言却不够恰当, 这是由于译者未能注意到有些公示语的约定俗成性, 造成了语用失误。原译根据字面进行了词对词的翻译, 虽从字面上基本能够理解中文公示语的含义, 但这种语体不能充分表现作为东道主对于来往的旅客的热情欢迎。鉴于在西方国家的这种场所往往采用Welcome to XXX!这种句式来表达“欢迎来到”, 我们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套用这种表达法, 将该例译文改为“Welcome to South Bus Station!”不仅语言简明扼要, 而且该公示语的功能传达准确而有力。这样的译文既与国际接轨, 彰显了我市的文化软实力, 又很好地实现了该公示语的预期功能。这样地道的译文无疑对来往的旅客都是一种享受:对于外国游客而言, 能够在异域他乡感受到亲切又热情的欢迎;对于国人来说, 尤其是学习英语的学生们来说, 可以不出国门感受到地道的英文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良好的语言环境的熏陶和学习。
(2) 有些公示语翻译存在严重的中式英语的痕迹,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严重。
如“残疾人通道”的译文“disabled passage”乍一看貌似很合理, 但是经过深层次的分析后我们发现它是有误的:形容词“disabled”在此作定语修饰限制中心词“passage”, 该短语通过语法分析可还原为“passage that is disabled”, 意为“残疾的通道”, 这种表达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 在翻译该公示语的过程中, 译者可以采用视角转换的方法, 换种方式来理解:该公示语意指残疾人专用通道, 可采用“XXX only”这种结构进行翻译, 将其改译为“HandicappedOnly”。
再如笔者从某超市搜集到的例子:“暂停收银”被译成“Suspend the cash register”。cash register意思是“现金出纳机, 收银机”, 因而该译文是不恰当的。公示语的语言特点是简洁明了, 使用名词、动词、简单的短语结构, 简短的句式。这个公示语的意思是“此柜台暂停服务”, 其功能是指示和提示顾客, 勿在此白白等候, 应去其它收银台结账。因此, 译文也应具有等效的语用效果, 而原译不能实现该功能, 它显然是一个失败的译文。
(3) 有些译文完全是词语的堆砌, 文理不通, 只是为了有双语公示语而弄出的应景之作, 甚至成为行内人士的笑柄。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语言拉杂, 译者根本未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有的是纯粹的乱译, 根本无法实现设立这些公示语的功能。如在某超市笔者看到如下公示语:Settle accounts有动词短语“结帐”的意思, 但带有祈使的语气, 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在这里汉语公示语“收款台”是一个指示性的公示语, 属于静态公示语, 因此, 用名词Cashier /Checkout /Checkstand这样的词汇即可, 不仅简洁明了, 也无生硬的口吻。词不达意, 让人一头雾水, 而且与原文意思及功能相去甚远, 无法令有需要的外国游客理解, 也有损我市的形象, 还可能误导有英语学习需求和兴趣的学生。具体见下表:
三、解决公示语翻译中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 公示语翻译问题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确保在公示语翻译的各个环节能得到有力的监管和指导。笔者认为, 有必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尤其是作为一线教师, 可以鼓励广大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搜集, 对全市的公共场所的路标、车站、酒店名称、商店名称、广告招牌、公园、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的标牌等进行调研, 群策群力, 找出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 尝试进行改译, 并咨询有关专家, 查阅大量文献, 努力寻求上级有关文化、旅游及宣传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最终经过调研和改译, 形成书面材料, 为某些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广的公示语翻译提供规范的参考译文;力争为规范南阳地区公示语翻译做出最大的努力, 提升我市的对外形象, 杜绝公示语语言垃圾。
其次, 提高当前翻译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要注意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踏实负责的翻译作风。鼓励学生参与当地公示语翻译纠错活动, 不仅可以为笔译实践教学提供材料, 供学生分析及练习使用, 让学生学以致用, 同时通过亲身实践注意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同类错误出现, 为未来市场需求储备具有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又有过硬的翻译能力的合格的翻译人才。
再次, 确保公示语翻译质量, 需要培养潜在的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 既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 又要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 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如在公示语翻译方面可根据公示语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灵活地采用套译、意译、视角转换等方法。此外, 译员还应具有不断学习的积极态度, 在翻译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闭门造车。
四、结语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和关注越来越多, 业已取得了突出成果。但是, 当地的公示语翻译仍然错误百出, 有些翻译错误如出一辙, 有些又错得五花八门, 当地公示语翻译质量并未得到真正的改善。这与理论研究的超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 落实当地公示语翻译的调研、改译工作, 确立相对规范的公示语翻译的参考译文, 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公示语在投入使用前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管, 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公示语语言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有利于吸引外资, 为我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5 (02) :21-26;35.
三亚旅游标识语汉英翻译标准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旅游标识语 翻译理论 翻译策略
一、旅游标识语翻译研究概述
旅游标识语作为旨为大众服务的语言形式,是在景区内公开面对游客的文字以及图标标志信息,其包含路标、公共设施和服务的标示、游览须知和告示、门票及游乐服务价格目录以及为了保证游客能够在一个整洁、安全、有序的良好环境中游览所有设置的各种提示、警示标牌。因此,旅游景区的标识语应具有警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等功能。
二、三亚旅游景区标识语汉英翻译实例剖析
标识语错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关注。三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旅游景点,为了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个景区都有大量多语种翻译的标识语。然而不规范、不标准的英译标识语在每个景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经过归纳,整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主要存在的标识语错译现象:
1.警示牌的标识语。在三亚各景点的警示牌标识语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翻译错误,例如,逐字翻译现象,用词不当,中式翻译等现象。如三亚某一景区内的一块警示牌上写着“当心地滑 Carefully, slide”,标识语只采取逐字翻译,却忽视了语言的语用功能。根据景区内实际情况,为使得译文更接近原语含义,其正确的英译建议改为Caution Slippery。此外,警示牌的标识语中也出现了一些译文,语法、句法均无错误,但是翻译的较为中式,容易引起歧义。
2.宣传和教育的标识语。在三亚景区的许多教育性和宣传性的标识语原文主要功能不够突出,造成译文不简洁,主题不鲜明等现象。如“踏入想一想小草也成长 Thinking before setting that the grass is growing.”这条标识语的英译带有明显的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使得游客无法理解标识语的真正意图,无法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建议修改为:Keep Off the Grass。
3.指示性标识语。在旅游景点中,游客需要指示语的指引进行游玩。然而,在三亚的景点中的译文却给游客造成许多困扰。其中包括词性理解错误等现象的误译。如:“义务讲解处 Voluntary Guide”这里的义务并不是指是志愿讲解还是非志愿讲解,主要强调的导游讲解的接待处,表明此集结点可以找到导游帮助讲解。建议修改为:Tour Guide Service。此外,“直走100米 Go on for about 100 meters”这类的翻译属于画蛇添足,本应通过图标或箭头进行指示,却一一与原语进行对译,没有言简意赅的表达其含义。建议改成图标:100M加箭头表示。这样才能更为简单、直观的表明含义。
三、标识语翻译标准规范
由于标识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及强制性等应用示意功能。同时汉英标识语是反映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渠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过程中,三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域风情就更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帮助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等。因此需要有更为标准的语言环境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统一三亚旅游景点的各标识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1.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标识语翻译。切斯曼特翻译理论中提到了模因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单位。翻译模因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靠模仿,特别是“借用、仿译和创译”来规范翻译。如标识语中的前台、问讯处可直接借用目标语中的“Reception”或“Information”等,避免中式英语的“Front Desk”、“Inquiry Office”等低级错误。此外,源语和目标语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语义相同或相近时,采取仿译。如小心碰头,小心烫伤(开水)等可直接找到目标语语义上对等的表达方式“Watch Your Head”和“Caution:Hot Water”。再比如,收费性场所中的“Charging Toilet”、“Telephone For Fee”等,建议修改为“Pay Toilet”、“Pay Telephone”。最后在无对等目标语中要使用意译、节译和略译等方式来创作。
2.目的论指导下的标识语翻译。目的论是上世纪70年代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主要观点是,翻译过程是由目标文本的功能决定的,而不是由源文本的读者角度来决定。它包含三个主要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应包含四个层面即:语用、文化、语言以及特定文本。语用上要避免无用信息的赘言;文化元素上要对加强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语言上重视源语、目标语的选词、搭配、造句、结构、风格、语言意识;特定文本上要遵循译文要从读者心理角度出发。
参考文献:
[1]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
[2]王银泉,陈新仁.城市标识用于英译失误及其实例剖析[J].中国翻译,2004(2).
[3]王素华,吕文澎.基于目的论的丝路景点名称英译误差研究[J].社会纵横,2009(4).
东北地区政府网站汉英翻译研究 第5篇
1. 黑龙江省政府网站汉英翻译现状
本项目调查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黑河市、绥化市、七台河市、伊春市、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12个市级政府官方网站, 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阿城区、昂昂溪区、梅里斯区、碾子山区、富拉尔基区、铁锋区、建华区、龙沙区、爱辉区、东安区、西安区、爱民区、阳明区、北林区、前进区、向阳区、东风区、新兴区、桃山区、茄子河区等61个区级政府官方网站, 克东县、泰来县、龙江县、甘南县、富裕县、依安县、拜泉县、勃利县、嘉荫县、宾县等43个县级政府官方网站, 讷河市、北安市、五大连池市、绥芬河市、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安达市、肇东市、海伦市、富锦市、同江市、铁力市、五常市、双城市、尚志市、密山市、虎林市等18个县级市政府官方网站, 其中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政府官方网站配有英文网站, 其余地区的政府官方网站均未配备英文网站。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英文介绍包括城市纵览、气候摘要、行政区划等内容, 其英文翻译涉及面积广, 概括能力强, 时效性较高。以“文化之城”、“天鹅颈下的珍珠”和“东方莫斯科”为例, 分别译为”the City of Culture”、“A Pearl under the Neck of the Swan”和“Eastern Moscow”, 将简短的英文单词拼接到一起, 演绎了中文不可取代的精简, 汇成了意义深刻的短语,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翻译理论中的直译法, 准确地展现了中文原文的内涵表达。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英文介绍包括自然资源、人口民族、道路交通等内容, 其英文翻译用词准确, 简洁明晰, 增删得当。以“齐齐哈尔‘沿江抱湖邻湿地’, 宛若一颗璀璨的嫩江明珠熠熠生辉。”为例, 该句译为“Qiqihar‘lies beside the river, and embraces lakes and wet lands’, just like a bright and glittering pearl alongside Nenjiang River.”将齐齐哈尔的湿地比作璀璨明珠, 由此可见中文的魅力在于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 来堆积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事物。而英文与中文的不同之处在于, 英文的运用常常是实而不华, 不参杂无谓的修饰, 朴实、大方地描述出一个事物的特色。原句并没有“嫩江”一词, 但译成英文时添加了“Nenjiang River”一词, 此处合理地使用了翻译理论中的增词法, 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2. 吉林省政府网站汉英翻译现状
本项目调查了吉林省长春市、辽源市、四平市、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白山市、通化市8个市级政府官方网站和铁东区、铁西区、辽河农垦管理区、辖龙山区、西安区、朝阳区、南关区、二道江区、浑江区、江源区等20个区级政府官方网站, 伊通满族自治县、梨树县、东丰县、东辽县、榆树县、九台县、农安县、永吉县、洮南县、镇来县、通榆县、大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扶余县、乾安县、辉南县、柳河县、通化县、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等22个县级政府官方网站, 双辽市、公主岭市、舒兰市、磐石市、蛟河市、桦甸市、梅河口市、集安市、临江市、德惠市等10个县级市政府官方网站。其中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官方网站配有英文网站, 吉林市和松原市政府官方网站有英文版标识但打不开网页, 其余地区的政府官方网站均未配备英文网站。
吉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是东北三省唯一一个配备英文翻译的省政府官方网站, 其布局系统合理, 内容充分详实, 英文版本部分收集了吉林省下属的所有区县的英文概况。例如:“目前最大规模的滑雪场启动于1993年, 在中国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好的自然资源。”其译文为“Initiating in1993, it currently is the largest-scale ski resort with the most advanced equipment and best natural resources in China.”英语写作中常常可以通过罗列比较级来增强语气, 升华内容, 省去了中文写作的繁多修饰。该译文行文简单, 排列工整, 彰显英语写作的特色。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英文介绍包括市长之窗、办事服务、投资长春等内容, 其英文翻译详实到位、脉络通透、干脆利落。例如:“二人转, 俗称蹦蹦, 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 以地道的关东情、关东味儿深受人们喜爱。”该句译为“‘Er’renzhuan, or bengbeng, is a kind of unique folk opera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s very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because it represents the native fellowship and hospitality of the northeast.”此句采取了音译法, 将“二人转”和“蹦蹦”分别译为“’Er’renzhuan”和“bengbeng”, 将本土文化准确地表达出来。
3. 辽宁省政府网站汉英翻译现状
本项目调查了辽宁省沈阳市、抚顺市、本溪市、鞍山市、大连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阜新市、辽阳市、锦州市、营口市13个市级政府官方网站和新抚区、望花区、东洲区、顺城区、沈抚新城经济开发区、平山区、明山区等60个区级政府官方网站, 抚顺县、清原县、新宾县、本溪县、桓仁县、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长海县、铁岭县、西丰县、昌图县、绥中县、喀左县、建平县、朝阳县、辽阳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义县、黑山县等23个县级政府官方网站, 海城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调兵山市、开原市、兴城市、北票市、凌源市、灯塔市、凌海市、北镇市、大石桥市、盖州市等15个县级市政府官方网站。其中沈阳市、鞍山市、大连市、营口市、大东区政府官方网站有英文网站, 抚顺市和沈河区政府官方网站配有英文版标识, 但打不开相关链接, 其余地区的政府官方网站均未配备英文网站。
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金融商贸中心, 其人民政府官方网的英文介绍包括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城市前景等内容, 其英文翻译语言朴实无华、措辞新颖、布局较好。例如:“沈阳是中国东北部的经济命脉、文化心脏、交流中心、贸易头领, 是一个工业雄厚、文化图腾、历史久远的城市。”该句译为“Shenyang is the economic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de and commercial hub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it is also a major industrial and cultural city with historical importance.”英文的特色就在于它表达意思的直接、明了, 注重主题, 行文谨慎、直白。译文用“hub”一词取代了“命脉、心脏”等词, 用“important”一词概括了“雄厚、图腾”等词, 表达方式一语中的。此处合理地使用了翻译理论中的删词法, 符合英文表达方式。
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英文介绍包括国际政务、事实公开、专题名栏等内容, 其英文版本布局人性化、谨慎详实、多姿多彩。例如:“金牛的头骨是完整的, 经初步观察表明, 它不但保留着原始的特征, 而且还有一些接近人类的特征, 但是和同期猿人相比其大脑更为强大。”该句译为:“Jinniu skull is complete,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it has both primitive features, there are also some of the progress of features close to Homo sapiens, but the brain is greater than the ape-man of the same period.”汉语的写作内容常常是以简单句、松散句、孤独句拼接而成,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英语的逻辑关系常常是通过把简单句连接成复合句来展现。
二、东北地区政府网站汉英翻译存在的问题
少数政府官方网站英文版本配备齐全, 布局设计合理、内容新颖、与时俱进, 多数政府官方网站没有配备英文版本。本项目调查的3个省, 其中包括33个市, 141个区, 89个县, 42个县级市共305个地区, 无英文版本的政府官方网站占调查总量的96%, 仅有9个市级政府官方网站和1个区级政府官方网站配有英文版本, 占总体的3%, 4个政府官方网站内标有英文网站标志但无法链接, 占总体的1%。建设健全政府官方网站的英文版本配备工作需要继续坚持, 不断创新, 整改空间很大。
参考文献
[1]韩竹林.我国英汉翻译比赛现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 (10) :135-136.
[2]张东东.衔接与连贯在城市网站英文简介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12 (4) :112-113.
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第6篇
近年来, 词典使用技能日益受到关注, 正如Hartmann (2000) 所言, 词典使用技能是指词典用户找到所检索信息的能力, 其内容涉及用户的行为、偏爱和习惯。然而, 由于词典文本本身的复杂性、词典类型的多样性、用户个人参数的不确定摇摇性, 以及查阅认知过程的复杂性, 使得词典使用研究成为一个很难研究的领域, 必须利用其他临近学科, 比如社会语言学, 特别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词典使用的研究也日趋关注, 目前多集中在对词典使用的一般性主观讨论或思辨方面上, 而对英语学习中词典使用技能的研究还不多见,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户的词典使用技能的研究则更少。有鉴于此, 笔者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收集定性和定量数据, 客观地分析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使用词典的特点, 旨在了解学生在汉英翻译时词典使用状况与学习需求, 引导学生增强其词典使用能力, 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2. 研究问题
目前针对词典使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典的熟悉程度、摇摇词典使用的种类、使用频率、使用目的、使用策略等方面, 国外的研究者较多地关注词典使用者的查询需求和能力, 热衷于探索词典使用过程中信息的提取等微观过程及词典的使用与语言学习各环节的关系。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 笔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学生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词典实际运用情况进行分析, 试图通过对此过程的记录和数据分析探讨和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词典使用现状; (2)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使用词典时存在的问题; (3) 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对于词典的实际需求。
3. 调查步骤
为了使收集的数据更加准确, 笔者随机选取英语专业大三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认真填写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 问卷共有18个问题, 主要涉及翻译时使用词典的种类、使用的频率、使用目的、使用习惯、使用困难, 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回收有效问卷78份, 有效回收率为97.5%。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词典使用种类
笔者按照词典的性质将其分为五类常见的英语词典:英汉词典、汉英词典、双解词典、英英词典和电子词典, 基本上涵盖各种英语词典。
从上表可以看出, 学生使用最多的种类是双解词典, 电子词典、英汉和汉英词典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而英英词典在学生中的使用率明显较低, 排在其他词典之后, 这可能与学生过多依赖使用母语有关。与电子词典相比, 传统词典的编撰一般要三五年甚至更久, 然而语言时刻都在发展变化, 新词语不断出现, 网络词典具有更新快和使用方便的特点, 在新颖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传统词典无法与之相比。另外, 传统词典的义项解释有其局限性, 其解释缺乏充分性。翻译一个词要依赖其语境和文化等因素, 单凭词典的解释做翻译是不可靠的, 所以有部分学生倾向于使用网络在线词典。
4.2 词典使用的频率
词典使用频率可以反映使用者的偏好和习惯。根据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双解词典的使用频率最高, 英英词典的使用频率最低。这可能与学生过度依赖双解词典进行词汇学习的习惯有关, 因此不喜欢使用词汇量要求更高的英英词典。电子词典因为便于携带和使用、容量大, 日益受到使用者的喜爱。
4.3 词典使用目的
学生经常查询的现象是其实际需要的表现。汉英翻译时学生使用词典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 查拼写; (2) 查读音; (3) 查词义; (4) 查用法; (5) 查例句; (6) 查附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 结果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使用词典最主要的原因是查询词义和拼写, 在语言产出性翻译活动过程中, 学生对于词汇搭配信息有显性需求, 词典所提供的搭配信息能满足学生的显性习得需求。有时为了表达的准确不得不查找相关例句。学生较少使用词典的附录部分, 前言部分的使用就更少了。
4.4 词典使用习惯
4.4.1 多达85%的学生有选第一个或较前的义项的习惯。
英语中多义词占绝大多数。对学生来说, 在词典提供的有关某个词的众多释义中, 往往会有一些不为学生所熟悉, 而根据词典义项排列的一般规律:最常用、最主要的义项排最前面, 不太常用的意义或专业意义排后面。可以推知, 学生对后面出现的义项要陌生一些。因此, 在翻译中如果遇到某个词用常见的词义解释不通时, 就应留心一下后面的解释, 或许答案就在该词条非常靠后的几个解释中, 总之学生应根据语境选择适当的义项。
4.4.2 只有不到20%的学生有使用汉语词典的习惯。
英语专业的学生, 对双语词典、英英词典都比较重视, 但常常会忽略本族语词典。不少人都有一种误解, 认为不管是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 出现错误往往与英语掌握不牢固有关, 而汉语毕竟是母语, 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恰恰出在学生对汉语词义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理解上。在翻译实践中, 一些具有特色的词典, 如俗语词典、俚语词典、成语词典, 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词典, 对于译者理解相关材料内容很有帮助。在本调查中, 很少有学生使用这些词典。这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翻译时要根据不同的任务和难点使用不同的词典, 只使用一本词典很难满足使用需求。手头要多准备几本词典, 查阅时相互参考, 取长补短, 就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5 词典使用中的困难
根据问卷调查信息, 学生在使用词典时普遍感到有以下主要困难。
4.5.1 找不到所需的词义。
词典再好, 毕竟是供参考的工具书。它所提供的某个词的释义说到底是该词在某些典型语境下的意义, 而语言的实际运用灵活多变, 词典不可能把一切可能的释义都收进去。一个词在某一特定语境下的意思一般会和词典所列该词的某个释义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所以译者虽然可以参考借鉴词典的释义, 但还需根据所译材料的语境具体分析, 在翻译时灵活变通。
4.5.2 词典中找不到所需的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是固定、约定俗成的, 出现机会较多, 翻译时不能闭门造车, 应借鉴前人的翻译成果, 保证译名的准确性, 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在手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运用网络资源是做好专有名词翻译的重要手段。利用搜索引擎, 不但可以找到常见人名、地名的译名, 而且能够查询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名、地名的译名。
4.6 分析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知, 学生有很深的“词典情结”, 如何摆脱这种“词典情结”, 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4.6.1 了解各种词典的长处和短处, 平时养成根据使用目的选择不同词典的习惯, 能不用时尽量不用。
4.6.2 加强语言基本素养, 扩大知识面和专业深度, 从只查阅语言类词典转变到较多地查阅专业类词典。翻译所涉及的内容有时相当广泛, 涉及语言和上下文以外的因素, 这些知识往往在一般的语言词典和综合词典中难以查到, 所以平时学习者对百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
4.6.3 加强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有词典就能作好翻译, 翻译实践中还需要具备其他素养和技能。
5. 结语
考虑到词典与翻译的重要性, 我们很有必要对英语专业学生增加词典使用的技能培训, 让学生了解不同词典的特点和用途, 根据不同翻译任务和使用目的选择相应的词典, 提高词典使用效率。同时学习者不要过于使用词典, 这样会阻碍其他学习策略的使用, 特别在翻译实践中, 使用词典的目的是解决某一个问题, 而不是把对教师的依赖转移到词典中上, 很多时候功夫在词典外。
摘要:词典使用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中至关重要, 翻译过程中使用更频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词典使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词典的种类、使用频率、使用目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困难等方面, 结合汉英翻译过程特点得出结论:学习者在词典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和目的使用合适的词典, 平时要加强词典使用技能的教学, 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词典使用需求。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词典使用技能,汉英翻译,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家宁.中国英语学生词典使用定量实证研究[J], 现代外语, 2009, (1) :94-101.
[2]王军礼.网络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 2007, (2) .
[3]史耕山.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调查[J].外语研究, 2007, (1) :66-69.
[4]文军.英语词典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Hartmann, RRK, &James, G.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Krista Varantola.Use and Usability of Dictionaries:Com-mon Sense and Context Sensibility[J], 1998.
[7]Atkins, Varantola.Monitoring Dictionary U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1997, Vol.10, No.1:1-45.
浅议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第7篇
1 自我称谓语
自我称谓语可分为一般自我称谓语、正式和非正式自我称谓语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中, 汉语有“我”和“我们”两种称谓。相应的英语中为“I”和“we”。第二种情况即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情况下, 汉语中具有较复杂的自我称谓语, 如正式场合使用、用来表示谦虚的“在下”、“鄙人”, 表示地位和身份的“朕”、“末将”等, 以及非正式场合中使用的“老子”、“俺”等。英语则没有这类相对应的称谓语, 而全部使用“I”。
在翻译自我称谓语时, 可相应地分为两种情况:对于一般自我称谓语, 可将汉语中的“我”和“我们”对应翻译为“I”、“we”;正式及非正式情况, 汉译英可都翻译为“I”、“we”, 而英译汉时, 则要根据语境相应将英语中的“I”处理为“本人”、“哀家”、“我”等。
2 亲属称谓语
(1) 亲属间的称谓语。这类称呼语一般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称谓语, 这样叫是为了区别于拟亲属称谓语。一般而言, 汉语中此类称谓语体系庞大复杂, 且严格明确。而英语中此类称谓语显得较少, 而且灵活性较大。
一方面, 中国人对血缘及婚姻关系有较强的观念, 因而产生了复杂细致的称谓语。相比而言, 西方人家族观念较为淡薄, 因此, 并没有十分复杂的亲属称谓体系。例如, 汉语中, 父亲哥哥的妻子要叫“伯母”, 父亲弟弟的妻子要叫“婶婶”等;英语中则没有这样的区别, 都称作“aunt+名字”。另一方面, 虽然长辈称呼晚辈或同辈相称时,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可称呼名字或昵称, 但是晚辈称呼长辈时, 汉英则有所不同。汉语中, 晚辈不可直接称呼长辈名字, 而要使用相应的亲属称谓语;英语则略有不同, 有时为了表示亲密, 晚辈可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
对于此类称谓语, 汉译英较为容易, 一般可将汉语细致的称谓语相对应地翻译为英语中较为总结性的称谓语。如可将“叔叔”、“舅舅”等都翻译为英语中的“uncle”;英译汉时则要进行归化处理, 尽可能了解人物间亲属关系, 把英语笼统的称谓语翻译成汉语明确的称谓语。
(2) 拟亲属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是亲属称谓语的延伸使用, 一般是非亲属间在社会交际中所使用的亲属称谓语。汉英两种语言都存在拟亲属称谓现象。但是, 汉语中, 拟亲属称谓语数量更多, 使用更为广泛。如:“大爷, 我帮您吧”或“大妹子, 买点什么”。英语中这种用法较少, 如:“Oh, my son, what’s wrong?”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讲, 根据语境, 翻译拟亲属称谓语时要适当进行增减处理。汉译英时可能更多需要省译;英译汉时, 由于英语此类称谓语较少, 可灵活处理。例如上面提到的“son”可以翻译为“孩子”。
3 社会称谓语
(1) 代词。现代汉语中代词作为称谓语较为常见的有“你”、“您”和“你们”。一般说来, “您”用来表示尊敬。现代英语中代词作为称谓语的只有“you”。除了古代汉语中的“汝”和古代英语的“thou”可对应翻译外, 在英译汉中“you”要根据语境相应的翻译为“你”、“您”或“你们”。
(2) 名字。名字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频繁。汉英的共同之处是, 不论是非正式场合还是亲密的关系中, 全名都较少使用。汉语名字有很多称谓方法, 例如, “王天来”这个名字可叫做“天来”、“老王”、“小王”等。英语名字一般有三部分, 虽然不同场合及情景可以有不同叫法, 但相对简单。英译汉时可采取直译, 但汉译英时则要采取一定策略进行处理。如“老王”中的“老”可根据语境译为“Mr.”或不译。
(3) 头衔。头衔可分为职业头衔和其他头衔。汉语中, 职业头衔“老师”、“医生”等比较常见, 他们不但可以单独使用, 还可以和姓一起使用, 如学生可以直接叫“老师”, 也可以叫“李老师”。而英语中这类头衔一般不单独或与姓名连用, 例如, 不可以说“teacher William”或“lawyer David”。其他头衔包括学术头衔 (如博士、教授) 及官职头衔 (如部长、总统) 。汉语中, 大多数这类头衔都可以单独或加姓名使用, 英语除了一些个例, 大部分不会这样使用。对于头衔翻译, 要根据英汉各自不同的称谓习惯, 相对应翻译。
4 通用性称谓语
通用称谓语一般应用于陌生人之间的互相称谓。汉语中这类称谓语包括“先生”、“同志”等。例如:“先生, 请让一下”。英语中这类称谓语有“madam”、“sir”等, 但一般都是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下使用, 如“Sir, be a gentleman, please”。另外, 英语中经常使用零称谓语, 如“Hi”、“Excuse me”等。
汉英互译时, 对于通用性称谓语可采取直译方法, 找到两种语言中对应的称谓语对应翻译。
5 结语
由于东西方在血缘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 汉英两种语言的称谓语体系也不相同。汉语称谓语体系复杂庞大, 称谓明确严格。英语称谓语体系则相对简单。英汉互译时, 要根据不同的称谓, 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实现较好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第8篇
国际旅游是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有效途径。中国地大物博, 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美不胜收。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料和导游词需要被译成英文, 如何向外国游客宣传我国的旅游资源也就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国旅游资源所涉及的文化内涵、背景知识等大都是独具中国特色的, 很难在外国语言和文化中找到对应概念, 同时中西方在思维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造成外语导游在撰写英文导游词或作导游词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意义走失和文化缺失的现象。与此同时,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给翻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 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将翻译的主要模式总结为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并涉及“两个世界”, 对现实世界、源语言、目标语和认知主体 (作者、读者、译者) 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这种新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系统的辩证的翻译观。有基于此,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的三个主要观点出发, 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对导游词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缺失进行补偿。
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导游词汉英翻译补偿
(一)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认为“现实认知语言”存在一个依次决定的序列关系, 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等认知主体参与的多重互动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 “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 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 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 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王寅, 2007:583)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剖析, 对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说明和描述, 这有别于传统翻译理论将注意力仅仅放在“结果”上, 主要通过源语和目的语来比较原文和译文, 最后总结出翻译技巧。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 认为认知和体验对翻译起决定作用, 即译文是译者体验和认知的结果。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 翻译时应“创而有度”, 而不是“任意发挥” (王寅, 2007:581) 。换言之,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肯定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 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因而它是一种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追求实现合理性解释与和谐性翻译。
(二) 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看导游词汉英翻译补偿
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会存在不同的认知方式, 充分表现在人类语言表达和思维各个方面, 这就导致了各种语言之间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也就出现了翻译文本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思维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由此就产生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 但双方分属不同的语言社团, 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 彼此之间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两个语言社团面对各自的现实世界, 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 形成了各自的语言,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各自相异的现实世界与认知方式, 因此双方社团成员的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有所差异, 由此产生了导游词的可译性限度和目标游客的认知盲点。对于目标读者, 中国导游词呈现着一个不同的认知世界和大量缺省信息, 而这些缺省信息并非是全部能通过运用外国游客自身的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来补充的。倘若导游词译文信息交待不清, 就有可能无法实现导游词翻译所预期的交际和宣传功能, 甚至出现误会。因此在导游词汉英翻译中就存在补偿的客观必要性。
同样, 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看来, 导游词译者具有双重身份, 他首先是读者, 但和一般读者不同, 他对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和文化有恰当的把握。在翻译中, 导游词译者用目的语表达自己对原文的认知理解时, 表达方式受到他预测的目标文化中目标读者的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的制约, 因而必须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译者的这种主体意识又受“忠实”原则, 也就是原作者和原文意图的约束, 译者应考虑通过译文和目标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补偿外国游客在其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上的不足, 从而使外国游客在阅读译本时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 由此理解译文导游词。由此可以看出,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中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可以用来指导导游词汉英翻译实践, 下面我们来谈谈具体的翻译补偿策略。
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指导下导游词汉英翻译补偿策略
(一) 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看翻译补偿策略
依据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导游词的译者对文本的理解, 以及翻译离不开客观文本基础, 对其理解也不可能无限超越。译者在文化缺省的补偿过程中应尽力使外国游客欣赏到原文所特有的异国风情和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带领外国游客体验和欣赏原文风采。常用的翻译补偿方法如下:
1. 加注补义法
加注补义法是指在导游介绍人名、地名、年代名、佛名或一些地方特色时添加适当的附注、脚注、尾注等, 把有关语境信息或文化缺省的说明放在注释之中以便外国游客理解。
如:绍兴是越瓷的产地。
Shaoxing is the home of Yue porcelain.Yue is the state name used to refer to the Shaoxing region in ancient China.
这句话的翻译考虑到外国读者的需要, 对“越”作了必要的说明,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文化背景知识, 国外游客通过注释填补了文化上的空白。
再如:玉皇顶位于泰安市北面, 海拔1545米。
North of the city of Tai’an is Mount Tai’s highest peak, Yuhuangding, which literally means“the Peak of Jade Emperor”, rising to 1, 545 meters above sea level. (张宁, 2000)
译者对“玉皇顶”作了解释, 为外国旅游者提供他们所熟悉的信息并激起读者游览或阅读的兴趣。可以说, 加注补义法是导游翻译移植中国文化、带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文化的有效手段。
2. 增译通顺法
增译, 也叫增益, 增词, 或加译, 增译通顺法是指译者要译出原作者感到理所当然而译文读者却不知所云的意义, 因此, 也是弥补文化缺失, 让外国游客体验我国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例如:面积达两万五千平方米的人造石林, 精心选择了云南石林的“梁祝相会”、“龙腾虎跃”、“阿诗玛”等著名景观,
The stone forest covers 25, 000 square meters.In it are recreated some best-known formations at the stone forest in Yunnan Province.One is called Liang Shanbo Meets Zhu Yingtai (after the“butterfly loves”in a famous old Chinese story) .Another is Soaring Dragon and Leaping Tiger.Still another is A Shima (after the heroine in another ancient love story who was said to have been turned into stone in the stone forest) ... (栾晓虹, 2001)
译者增加了原文对“梁祝”和“阿诗玛”说明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些增译, 外国游客可能会因为不清楚这些名字的含义而感到困惑, 加译后能帮助外国游客更进一步理解该景点的文化内涵。
3. 删节明了法
中文导游词在描述一个景点时, 喜欢旁征博引, 对所涉及的背景知识需要作细致的描述, 使用溢美词语, 以增加文采。如“金鸡 (猴/龙) ”、“玉兔”、“祥龙”、“芳容”、“寒舍”等。一般说来, 英语行文讲究简洁明了、文风质朴。在翻译这类导游词时, 译者可根据外国游客的认知习惯, 对“美文”进行加工, 删节“溢美之言”, 使译文简洁明了, 有助于外国旅游者理解。
例如: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积水奔流, 穿峡而过, 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盛, 碧草萋萋, 活脱脱一幅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各种奇峰异岭, 令人感受各异, 遐想万千。
It is another gorg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Trees, flowers and grass, a picture of natural vitality, thrive on both banks.The weird peaks arouse disparate thoughts. (贾文波, 2000)
原文中“葱茏”、“繁盛”和“萋萋”属同义词, 意思是繁荣, 因此翻译为“thrive”来避免重复表达。“奇峰”和“异岭”事实上也指同一个事物, 可以用“weird peaks”概括。“感受各异”和“遐想万千”共同有着“disparate thoughts”的含义。通过删除多余的单词, 该译文简洁而朴实, 再现原文美丽的景象。
(二) 从认知语言学的互动性看翻译补偿策略
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曾说过, “翻译是建立在多重互动的基础上的一种认知活动包括:现实与主体、主体与源语言、主体与目标语, 以及读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同时兼顾几种互动关系:通过对这几种互动关系的把握, 有效建立原文作者与译文作者之间的沟通, 语言间的差异通过互动便能得到较好的调解, 以达到和谐翻译’的目的, 不至于译文与原文龃龉、背离或矛盾” (王寅, 2007:585) 。由此看来, 导游词翻译过程的互动主体不同, 所经过的互动过程不同, 互动效果会大不相同, 因此导游词意义也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只有译文从总体上达到了兼顾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和谐性, 即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和谐翻译”原则, 才能有效避免导游词文本意义走失。如何才能兼顾作者、文本和读者的互动呢?笔者认为应该在忠于原导游词意义基础上尽量让译文更符合外国游客的思维、语言、文化和审美习惯, 笔者认为有如下翻译补偿策略。
1. 语法补偿法
英语是综合型语言, 有丰富的曲折变化, 重形合, 语法具有外显性, 即借助语言形式 (主要是形态手段) , 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而汉语是分析型语言, 重意合, 其语法具有隐含性, 即不借助于语言形式, 而借助于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文本的连接。导游词的汉英翻译补偿应该注意把中文导游词中某些隐含的语法和逻辑关系, 按需要转换成英语中具有相同的时、体、式、数和格等功能的语法范畴。
2. 虚实转化法
在英汉双语中, 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表层含义相当具体或抽象, 实则它们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 反映各自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内容, 译者需要寻求跨文化的“对等”词语, 既要尽量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 又要保证译文的可读性, 使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 即虚实转化法。
(1) 实述虚化
从语义角度出发, 汉语中有许多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往往有泛指意义或引申意义。翻译时用表示泛指意义的概括词语或表示引申意义的词语表达。
例如, 介绍中国特色的“绫罗绸缎”, 是指一切高级丝织品, 因此可用实述虚化翻译为“fine clothes”, 成语“杞人忧天”可以译为“unnecessary anxiety”, “南柯一梦”可以译为“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
(2) 虚述实化
导游词介绍中的普通词语, 如果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具有喻义的形象词语表达, 则会使译文更加生动。例如“愉快”可译为“bed of roses (flowers) ”, “大人物”可译为“a big fish” (曾剑平, 2006) 。
3. 相似比拟法
相似比拟指将中国旅游资源或翻译的内容与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该国旅游资源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形象比喻, 以求得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认知。例如, 周恩来总理曾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将“苏州”比作“Venice in China”,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如:
故宫耗时14年, 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fourteen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seventy-two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朱益平, 2005)
对于美国人来讲,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件重大的事情。通过相似比拟法, 译者将原文抽象的历史年代与目标读者所熟悉的该国重大事件发生的历史年代联系起来, 让外国旅游者能清楚了解中国故宫建立的时间, 同时也让外国游客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历史文化。
(三) 从认知语言学的创造性看翻译补偿策略
上文所提到的由于人类认知具有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也就决定了有些语言形式和意义会具有不可译性的一面。祝韩伟曾说过, “在西方几千年理性主义的美学传统中, 美是可以用语言清楚地表达的, 因为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 最高层的理性就是明晰的语言符号定义, 他们重视对万事万物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握和表达。与西方的美学传统不同的是, 我国的哲学家们认为, 事物的本质是无法用语言明晰地表达的。在语言与外物的关系上, 是言不尽物’, 在语言与内心的关系上, 是言不尽意’, 在语言与事物和思想的关系上, 事物和思想要比语言丰富得多, 事物和思想是根本的、第一位的, 语言只是一种媒介, 是第二位的, 因此中国人提倡神会讲究心领” (祝韩伟, 2004) 。因此在一些导游词翻译过程中, 难以保证意义、形式和风格同时对等, 却往往造成形似而意损或达意而失韵的结果。为规避此种情况的发生,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对导游词进行修辞补偿或审美补偿翻译。
1.词汇层面的翻译补偿
词汇是语言学层面一个比较基础的单位, 在导游词翻译时受到影响的程度最明显。对词汇进行适当处理, 在表意达情上有很好的作用。词汇层面的翻译补偿法补足了用直译、转移法等翻译过程中所缺失的信息部分。James曾这样翻译《诗经》的第一节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James Legge (18141897) 译:
Kwan kw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mate she.
许渊冲译: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
对比两种翻译, 我们从“雎鸠”、“窈窕”、“君子”中来进行对比分析信息缺失问题。
首先, 英文单词“osprey”是一种吃鱼的水鸟, turtledoves是斑鸠, 后者其异性间温情相偎、互唱互和的特点更适于表达原诗“雎鸠”的意境。其次, “窈窕”的翻译, Legge用了3个形容词, 认为这三个词恰好表现了“淑女”的心灵美 (modest) 、品质美 (virtuous) 及体态美 (retiring) 。但汉语“窈窕”却很模糊, 而许渊冲使用的wooing无论从意义还是语法对称上都更方便外国游客的理解。再次, 原文“君子”是指的普通百姓, 而不是“王子” (Prince)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 “雎鸠”、“窈窕”、“君子”的信息的失落在许渊冲的翻译中就得到了文化深层次上的补充, 而且更忠实于原文。
2.形式上的翻译补偿
有些旅游景点的介绍, 其本意不能完全通过遣词造句来表现, 这时可以借助于形式, 对意思的体现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
眼前呈现出一片阡陌纵横, 鸡犬相闻, 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的新天地。
Ahead appears a new land with crisscrossed fields, bright sunshine, gentle breeze, flowers blooming, roosters crow ing, dogs barking, and birds singing.
译者并没有按照原文语序进行翻译, 匠心之独具, 依据事物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来进行具有逻辑性的组织, 很好地激起读者发挥想象来欣赏一幅美丽而生动的画面。
再如:当你步入九寨沟中, 便可见林中碧海潺荡生辉, 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 满山枫叶绛红。盛夏, 湖山苍翠。仲春, 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现它的天然原始, 宁静幽深。
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Jiuzhaigou.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 lands.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 the maple trees turn fiery red.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 (贾文波, 2000)
同样, 该译者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相反地, 译文按照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四季, 向目标读者展现一幅形象而生动的画面, 不但形式鲜明, 重点突出, 而且将原意表达的清楚而意义深远, 使人深思;和原诗意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 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 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文导游词的基础上, 凭借自己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把握原导游词的文化内涵, 尽力使国外旅游者欣赏到原导游词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使译者真正成为宣传我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高丽.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补偿技巧[J].科技文汇, 2007, (5) :169.
[2]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3]栾晓虹.文化差异和语言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8-12.
[4]滕雄.英汉翻译中的补偿手段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王晓农, 常波.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J].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 :105-108.
[6]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583.
[7]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 2000, (5) :54-56.
[8]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159-164.
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中国英语;中国文化
一、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揭示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在生态语言学中,语言、语言使用和语言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生态问题的组成部分并加以研究,它具有应用学科的特性。因此,生态语言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语言与其存在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语言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具有与生态系统类似的同构关系。生态语言学为研究语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中国英语是中国本土化的英语变体,其萌芽、产生、发展到成熟,这一形成过程就像生物学上新物种的生长过程一样,遵循了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中国英语是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的英语变体,在语言世界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中国英语也可以被看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与世界英语的有效“嫁接”。
二、中国英语研究现状
中国英语,自上世纪80年代葛传贵先生提出其定义以来,一直得到国内语言学界的重视。在对中国英语持续多年的研究中,有过不少争论,但是基本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认可。总的来说,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语法为标准,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能够顺利进去英语交际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中国英语”这一语言现象,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对于“中国英语”,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着不同的词汇来形容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国英语”并不仅局限于错误的情况,母语的语言习惯以及文化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她在世界的英语语言范围内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也就越来越深入。
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 国内学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如何看待和解决英汉互译中的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对中国英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语言学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探讨语言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促进英语教学为目的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英语的发展,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避免中式英语的错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英语也在不断丰富,各个领域都存在。尤其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国在全球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被外界所关注,其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英语。例如:Chinese socialis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社会主义新农村),free our minds(解放思想),follow a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approach(实事求是),keep
pace with the times(与时俱进),Chinese socialis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tarting point and objective(出发点和落脚点)等等②。研究“中国英语”不仅仅可以使我们的了解中国的时事政治,对于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来说意义重大。
目前,外籍人士对于中国英语、被调查者表示较为接受,尤其是长期在中国居住的被调查者、对中国英语词汇和表达的认知程度较高。
三、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汉英翻译中的中国英语的研究意义
“中国英语”的使用反映出语言的更新和社会发展,同时在交际活动中有效地促进、实现文化认同、建立人际关系、表达情感和体现意识形态等多种目的,也就意味着“中国英语”具有重要的标记和促进功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世界地位也在逐渐的上升,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非常受外界所关注。政府外宣文献资料中的热词进行的分析,其中的一些热词以及重要的词汇都具有中国特色。通过研究分析,方便国内外人士更加准确的、直观的了解中国的发展,对传播中国文化也有一定意义。同时更能帮助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等有着更加理性的了解以及应用。让语言学习者通过学习“中国英语”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通过生态语言学研究分析,确定中国英语在我国外宣资料中的贡献和作用,明确中国英语在传播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 同时方便国内外人士更加准确的、直观的了解中国的发展,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一定意义。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中国英语,如何才能避免因受到汉族思考方式或者文化的影响而生搬硬套,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不规范的或畸形的英语。另一方面更能帮助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等有着更加理性的了解以及应用。让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英语”来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红,张学玲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2)
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第10篇
无论操何种语言的民族,各个民族所面对的客观世界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这就使得各个民族可以用各自的语言来表达同一内容。这种人类的共性,也使翻译之所以能够进行的奥秘,使不同的民族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但是,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又为翻译造成障碍。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以及实现语言符号和相关文化信息的移植,是翻译工作者所关注的热门话题。
1 文化差异的表现
1.1 客观生活环境的不同
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与环境、文化和社会是不能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质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英国四面环海,水很丰富,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的说法,中国是以大陆为主的国家,土地富饶,故有“挥金如土”的比喻。英国是个岛国,礁石颇多,中国是个多山大国,故而,英语中“as though behind stone walls”和汉语中“稳如泰山”分别用以表示坚不可摧。由于中英两国地理位置不同,“东风”、“西风”,在中西文化中差异甚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她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象征着“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国人讨厌“东风”。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west wind”。“west wind”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是万物的催生剂,故有“西风报春”之说。
1.2 宗教信仰不同
语言与宗教文化是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彼此结合的整体。英汉两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上。英语中有许多体现基督教文化的词语,如:God(上帝)、gospel(福)、Bible(圣经)、providence(神意、天道、天命、神、上帝),而在中国影响极为深远的是佛教文化,具有中国宗教及神话色彩的名词如:天、阿弥陀佛、玉皇大帝、观音菩萨、敬神等等。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宗教不大了解的读者,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体会其宗教含义更是难上加难。
1.3 价值观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
传统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Value System),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指令性作用,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价值观念体系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是非常的敏感的。例如;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特推崇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个人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这些差异反映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
1.4 思维方式及观念的不同
人作为思维的主体,其思维方式的形式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同民族的人,其思维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比研究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找出合理的翻译方法,是减少和消除跨文化障碍的重要举措。
对于同一事物,往往因思维方式不同,便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就是个代表性的例子。比如在用“前”与“后”分别指称过去与未来时,中西方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观点。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而英语民族的人正好相反,试比较: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不是前头!)在如英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
息”。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omething,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omething只宜译为“最新发展”、“最新发现”等等。(胡文仲,1998)这说明在思维内容的表层形式上,汉英语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视角倾向,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否则会造成误译。如果把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译为“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前头去了。就与原意正好相反。故这里只能以译语文化为中心,进行归化翻译,否则原语中的时间顺序就会在异域读者的大脑中变得混乱。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种语言的转换其实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内容上,而且也表现在语言结构上。如英语多形合(hypotaxis),汉语多意合(parataxis);英语多用名词,汉语多用动词等等。
2 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给语言翻译造成了种种困难和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词汇不对等
所谓的词汇不对等是指原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它的对等语或相应语,这种现象在英汉语中都是存在的。如公爵(duke)、侯爵(marqui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等爵位,中国读者对之不大熟悉。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贵族都由君主封给爵位且等级分明,包括以上五个爵位。而另一种爵位(sir),虽然也是由君主加封的,但此种爵位并不属于贵族。至于中国历代皇帝后宫佳丽,有关后宫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如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等。汉语中的这些词汇,外国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区别,翻译起来自然也很困难。
2.2 词义不重合
词义不重合是指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相应的词语所在的文化信息不完全重合,具体地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反。对这类词语,不能照搬字面翻译,必须采用必要的加注或补义的方法,以达到对词义文化内涵的对等传递。否则将会使读者产生疑惑,甚至造成误会。例如:peasant其汉语对应词是“农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民是一个中性词,但在西方,peasant具有贬义,喻指举止粗鲁无教养的人,因此将“农民”译为同样是中性词的farmer更为恰当。类似的词义不重合词语如:干部、知识分子、地主、爱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宣传、等词,虽然在英语中能找到他们的对应词(cadre、intellectual、
landlord、lover、materialism、idealism、propaganda),但其内涵却
有一定的出入,其词义的性质(褒、贬、中)也有一定的差异。
2.3 词义联想不一致
触景生情,借物喻意,这是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但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所受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别,对于龙、狮、狗、马、牛等同一种动物,风、霜、雨、雷等同一种景象,松、竹、梅、草等同一种植物,红、黄、蓝、白等同一种颜色,不同民族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或不同的语义联想,这是跨文化语言翻译中需要沟通和跨越的又一道障碍。如在汉语中,“龙”是皇帝及王位的象征,具有神秘威严,端庄高贵雄伟的意向,多含褒义。在英语中,“dragon”(龙)是指专制力量、罪恶势力、邪恶影响、常含贬义。“亚洲四小龙”一词在英美报刊上经过文化转换就译为“Four Tigers”而非“Four Dragons”。汉语中多用“牛”比如力大,英语中则多用“马”喻力大。如中国人说力大如牛,英语则说
“as strong as horse”。
2.4 语用含义不相同
词语的涵义是指词语蕴含的意义。文化的来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意义也必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和深层的语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因此对这类词语的翻译,要注意不同文化的沟通、转换和移植,以出其文化内涵意义。比如,《红楼梦》第六回中有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这句成语涉及到宗教文化的移植或转换。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这种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向西方人移植了东方的佛教文化。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则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它采用意译,将原文的佛教文化观念转换成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观念,便于地读者理解,两者都是上乘译作。
3 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
3.1 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是不可能的。对于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文化差异,就其处理方法而言,翻译界目前有两种意见,也即两种策略,一种是异化,另一种是归化。异化的方法强调要以源于或原文作者作为归宿,要求在目的语文本中在风格上以及其他方面突出源语的异国特色、异国特点、异国风格,比如将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译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采用了异化法。归化的方法强调要以目的语读者为归宿。要求首要地考虑译文读者,强调译文的表达方式应当是完全自然的,尽量把源于行为模式纳入语文读者的文化范畴,比如将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译为“殊途同归”就是采用了归化法。
归化和异化都是我们在翻译文本之前必须考虑的翻译策略问题。笔者认为要依据所要翻译的文本和翻译的目的来决定使用哪一种策略更合适。
笔者认为,文本的类型和译者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在翻译文学类作品,尤其是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作品时,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不仅要传达原文之意,而且还要把原文的民族文化色彩突现出来以使读者领略原文的异国风采时,就应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而当所译文本是宣传类作品,或者主要是传达信息,而翻译的目的主要在于快捷而又准确地把原文文本的意思传达给读者,原文的异国情调并不浓厚也并非其主要特色时,这时就应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这类文本包括通知、公告、新闻报道或科普作品等。比如:as wise as Solomon,用异化的方法翻译就是:如所罗门王(西方传说中的人物,以智慧著称)那样的智慧。而用归化的方法则会译成:它有诸葛之智。在中国读者看来,用异化(加注释)的方法翻译出的文本,不仅让他们知道了原文之意,而且也让他们知道了解在西方的传说中有一个以智慧著称的所罗门王,丰富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规划的方法不仅使中国读者无从了解原文中所说的所罗门王是怎么回事,而且还会使中国读者误以为西方人也对诸葛亮的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由此可见,在翻译富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本时,用归化的方法往往可能是不适当的。而在原文文本类型是以信息传达为主,民族文化色彩不占主要地位,或翻译的目的只是要快捷准确的传达给读者时,规划的方法就比较妥当的选择。当我们在翻译产品说明书、新闻报道、通知等文本时就可酌情采用归化的方法,但也要注意不要以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来取代这些文本中可能出现的富有异国文化色彩的地方。
3.2 翻译方法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化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由于不同民族中文化的差异,翻译时常用到多种译法。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意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国的翻译界,除了最常用的直译、意译方法之外,笔者还将另外介绍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
1)直译或意译加注、解析法
这种翻译方法主要运用于一些词汇空缺的场合。某些词汇在其他文化背景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相匹配。如:Colgate
cleans your breath while it cleans your teeth.“高露洁”既洁齿,
又生香(牙齿广告)。这种意译加注的方法会使顾客对产品性能的理解清晰透彻。
有些词语因包括历史典故而含有浓厚文化色彩,如果不对典故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一番解释,译文读者将很难理解其确切含义,因此在翻译时,通常可采用直译加注或解析的方法予以说明。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
mind.对原文中的“诸葛亮”,一文中增加了一个概括性的短语“the master mind”来说明,使译文意思清楚易懂。
2)形象转换、舍弃法
文化背景的使用使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联想,有时甚至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译原文形象可能会引起误解,得不到意料的效果,但若用目的语的形象替换,更切近原文的意义表达。如“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可以译成“大海捞针”,“paint the lily”可以译成“多此一举或画蛇添足”。
如果原文形象在译文中找不到对等物,或对译文读者非常陌生,不妨舍弃语体形象,而不必拘泥于形式。如:“as coo
as a cucumber”译为泰然自若。“in the most high and palmy state of Room”应译作“在全盛时期的罗马”。
3)恰当增减法
恰当增减法是指在翻译时为了完整的译出源语意思及隐藏的寓意,或者去掉在字面上看来重复的或可以推理出的信息而在译语中增加或减少词语,以求翻译得体准确和精炼。
如:We don’t retreat;we never have and will never.(我们不后
退,我们不曾后退,我们也永远不后退。)动词“retreat”在原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在译文中却了出现了三次,说明在汉语中,有时为了明确、强调或生动,却往往需要增补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而在汉译英中,那些重复的词语需要省略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再比如,翻译“I washed my face with my hand”时需要将原文中的两个my省掉,“我用手洗脸”。如果把这两个my译出来,“我用我的手洗我的脸”,反而显得累赘,不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4)具体和抽象转换法
由于思维习惯的差异,有时对原语中的一些抽象语言译成目的语时,可采用具体化法;有时对原语中的一些具体形象性语言译成目的语时,可采用抽象化法。如:“读一点世界史有助于我们了解时事”可译成An acquaintance of world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current affairs.其中的具体动词“读一点”被采用抽象化译法已成为英语的抽象名词acquaintance。又如,“The car in front of me stalled and I missed the green”.我前头那辆车停住了,我错过了绿灯。原文中的the green译成汉语时刻具体化译成“绿灯”。
5)替代法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简洁措辞,让目的与读者更容易理解,可以采用替换法,即把原文中带有文化负载的表达法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表达法替换上去。但要注意一定要选用与其相应的表达法。例如: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穷得象叫花子。
6)类比法
某些人名、地名、历史典故等,其丰富的内涵对于本文化的读者可以说是已知信息,但对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这些已知的信息在翻译时必须表达出来,通过类比能简单地把中国历史人物、事件等介绍给应与读者,如把“济公”比作“罗宾汉”,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4 结束语
汉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一方面要注意文化差异的种种现象,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译法,来应付和解决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困难和问题,使翻译得以顺利进行。确实,文化差异现象十分普遍,包括在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文化交流,解决文化差异的翻译是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不过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是重要的:对两种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只有兼备这两种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在掌握源于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提高对源于毫无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务求踏实细心,树立掌握各种译法技巧,以摆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同时译者必须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意识,注重语言、文化的比较和研究,提高翻译质量,使译文真正成为沟通文化的桥梁。
参考文献
[1]Nida N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2]Nida N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m1964.
[3]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73.
[6]汪文珍.文化负载与翻译[J].池州师专学报,2001(1).
[7]张锐.浅析翻译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7(1).
[8]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