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高产创建实施方案(精选6篇)

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第1篇

油菜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我县是皖南山区主要的油菜生产和油菜花观赏基地之一,年种植面积4万亩以上。从秋种开始,我县全面启动了油菜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强化示范片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油菜单产水平显著提高,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取得成效明显。为继续促进油菜生产稳定发展,提高我县油菜种植水平,全面提升油菜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新一轮油菜高产创建活动,现制定20xx年油菜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油菜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为方向,以典型示范引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增强示范带动能力,促进油菜平衡增产,全面提高我县油菜单产和品质水平。重点抓好桃花源长廊等公路沿线和景点、景区周边油菜的种植,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油菜花观赏点,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二、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基本要求:以优质抗病高产高油良种、菌核病及杂草防控、配方施肥为重点,加快良种良法集成推广;以油菜免耕撒直播轻型栽培技术为方向,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实现节本增效同步。

计划安排:示范片计划安排在宏村镇和碧阳镇镇实施,涉及xx个行政村,3434户,面积10058亩,20xx年油菜籽单产xx8公斤。(附表1:县20xx年油菜高产创建实施地点清册)

主要目标:通过开展油菜高产创建,20xx年夏收,示范片单产达到200公斤以上,良种覆盖率达100%,单产提高42公斤,总产增加422吨,增效211万元。

三、技术措施

1、因地制宜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油菜品种

品种选择以高产、优质、高油、适合机收为标准,20xx年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品种以沣油737和中双11为主,合理辅助应用浙平四号,每个示范区品种尽量统一。

2、全面推广油菜免耕撒直播技术

油菜免耕撒直播栽培在我县已形成很成功的配套技术,在县当前农村劳动力弱、劳动力报酬高、机械化程度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该项技术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在我县一油一稻产区,全面推广机开沟免耕撒直播栽培技术;旱地油菜推广免耕直播、秸秆覆盖栽培技术。油菜免耕栽培达到95%以上,亩劳蓄力投入节约80元以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间、定苗,合理留足基本苗,双低油菜直播亩留苗2万-2.5万左右,及时追施苗肥,促进壮苗越冬。

3、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

在去年项目实施经验的总结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油菜施肥配方,针对不同主要元素化肥价格差异大的特点,在确保油菜单产提高的前提下,油菜施肥实行增氮、稳磷、适钾的策略,亩施纯氮13-xx公斤,N:P:K=1:0.5:0.4,以降低施肥成本,通过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的`技术措施来保证土壤钾素水平不下降。这一施肥策略调整,将使全县的油菜施肥成本在可获得同等单产水平前提下,亩施化学肥料成本降低25-30元。改变施肥方式,提高深施比例,改表施为施肥与中耕松土结合,施肥后覆土;该一头轰为冬壮春发结合,重施蕾薹肥,防止早衰;重视磷、硼肥施用,做到无磷、硼不种油菜。

4、扎实推广“病、虫、草、渍”四害综合防治

油菜病、虫、草、渍“四害”关系油菜籽能否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一是积极推广适应我县油菜生态区域的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品种;二是严查市场假劣农药,严把市场关,确保农药质量;三是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合理田间管理技术水平。防渍害重点是采取深沟窄畦、三沟配套、免耕栽培技术,防病害的重点是油菜菌核病、根肿病,防治油菜根肿病采用药剂拌种,撒石灰或石灰水灌根;防菌核病重点是清沟沥水和在初花期及盛花期进行药剂防治;防虫害重点是苗期蚜虫、跳甲及菜青虫,力争使来年油菜“四害”降低到最低,确保高产、优质。

5、推广机械收割

20xx年我县已试验示范成功油菜机收技术,在油菜9成熟以上,即主轴上角果全部变黄,籽粒深褐色,分枝角果约有90%以上呈枇杷黄,籽粒呈浅褐色时选用全喂式联合收割机一次性收获,并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

四、工作措施

1、发挥县油菜高产示范创建项目领导组作用,确保油菜优质高产创建工作正常开展。县政府成立工作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技术指导组负责全县油菜生产技术指导和示范片高产创建的技术指导。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主要技术措施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工作,各项目乡镇负责示范片落实,财政提供农技推广必要的推广经费,广电部门负责宣传报导和农技信息发布等。

2、发挥技术优势、强化基础性服务。上下联动,确保各项技术措施及时到位。强化“三情”监测,完善苗情、墒情、病虫情“三情”监测体系,合理布局“三情”监测网点,科学监测分析,为适时分类指导田管和判断生产形势提供依据。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高产创建示范片技术指导组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关键农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县农技推广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组的组建,创建乡镇成立相应的技术服务组。各乡镇抽调一名粮油生产技术骨干负责本辖区内的优质油菜生产全程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工作队进驻蹲点,在示范片内,县镇技术人员抓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建立技术人员包片驻点服务制度,开展驻点服务。加强技术宣传和培训,秋种前对重点乡、村技术干部、示范户培训一次。关键农时通过电视、手机短信、墙体广告、发放技术明白纸、组织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技术宣传和指导。

3、积极培育创建主体。以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为契机,利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引导涉农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作为高产创建活动的核心组织载体,加大高产创建主体培育,促进示范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推进创建活动转型升级。20xx年油菜高产创建以县有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组织载体。

4、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扶持涉农企业和农机、植保、粮油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代管代收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紧张局面,提高油菜播种质量和统一化率,切实加强油菜生产田间管理水平,为示范片建设提供服务保障。20xx年重点扶持县有农农机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油菜机械收割服务。

5、强化示范建设。为提高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水平,发挥示范片宣传技术、培训农民、辐射周边的作用,发挥示范片对面上增产的支撑作用。示范片做到“五有五统一”,即要实行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技术路线;有明显的示范标志、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与此同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作,把农业项目示范片整中,保证农业项目在示范片率先落实,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通过扶持、引导,在核心示范区实现“六个一”,即“选出一个带头人、培养一批示范户、总结一套高产技术模式、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支专业服务队、引入一个龙头企业”,努力构建高产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

6、规范资金使用。充分发挥高产创建资金引导作用,按省财政厅、省农委有关规定,主要使用范围为物化补贴、社会化服务、技术推广、项目管理,并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融合其他农业项目资金,做到共创共建。20xx年预计创建资金12万元,主要使用范围(见附件3“县20xx年油菜高产创建项目经费安排表”)

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第2篇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2011年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要求,为继续扎实推进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确保项目任务指标圆满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我省是优质粳米产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通过水稻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有效促进全省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内容与任务目标

(一)实施“

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今年,全省在7个项目县(区)建设7个连片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见附表)。在每一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设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示范方。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600公斤以上,比上年增产5%以上;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700公斤以上;百亩高产示范方亩产650公斤以上。各项目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普及率达到100%。除万亩高产示范片外,每个项目县(区)再安排高产辐射带动区5万亩,亩产550公斤以上,或者比项目区前三年平均产量亩增产10%以上。高产辐射带动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普及率95%以上。

(二)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各项目县(区)从县、乡农技人员中挑选10名以上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技术指导员,对项目区实行包村包点。在关键农时季节统一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个项目县(区)要举办技术培训班2期以上,培训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户300人次以上,现场考察观摩1次以上,技术指导员到村指导次数不得低于30次。每个项目村确定1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全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推广优良品种。高产示范片要选择高产、优质、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强的优良品种。以我省水稻推介的临稻

15、临稻

11、阳光200等品种为主,结合各地种植习惯和种植方式,合理搭配品种。

(二)推广配套技术。推广肥床旱育、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定量控制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插秧、机械收获等技术。

(三)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控。利用现有设施条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设备,做好示范片病虫害预测预报,提前制定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组装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四)实施专业化服务。项目区按照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技术服务要求,切实做好示范片苗情、肥情、虫情、灾情等监测与预报工作。同时,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实现过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服务结合。

(五)开展专家技术指导。实行专家负责制,强化专家指导,落实专家包片、包点指导制度。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推广农民种田科技水平。

四、具体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5月-6月,按照水稻高产创建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举办技术培训班。重点抓好育秧及秧苗肥水管理,确保苗齐苗壮。

第二阶段,6月-8月,重点做好秧苗移栽、苗期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控等技术的指导,建立苗情考查点,定期做好苗情考查、分析工作。

第三阶段,8月-9月,搞好水稻中期田间管理,重点抓好水稻搁田控苗技术指导、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工作,做好苗情考查及分析工作,组织中期检查。

第四阶段,9月-10月,搞好水稻后期田间管理,重点做好穗期病虫害防治及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开展现场观摩和高产创建活动宣传,统一制定测产验收方法,组织测产验收。第五阶段,10月-11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做好各项目县(区)高产创建活动的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

五、资金使用与管理

项目经费由省财政部门直接下拨到各项目县(区)。各地要严格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在使用范围上,要紧紧围绕水稻高产创建目标,重点用于技术推广、专业化服务、物化补贴、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技术推广。主要用于对项目区开展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编制集成技术体系及技术实施方案,编印技术培训及宣传资料,对项目区基层农技人员工作补助。

(二)专业化服务。主要用于支持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耕种收、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等专业化服务。

(三)物化补助。主要用于对示范户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等关键环节的物化产品补助。

(四)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主要用于为项目区提供品种、技术、产销等各项信息服务,促进技术普及,提高项目效益;用于测产验收、资料归档、工作考评等。

六、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高产创建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省里成立高产创建项目领导小组和大豆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厅长任组长,省厅有关处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协调、强化指导,促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项目技术小组由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各市、县(市、区)农业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吸收项目区所在乡(镇)的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每个万亩示范片必须明确一名行政负责人和一名技术负责人。从组织上保障项目地有序推进,力争把高产创建由部门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单纯的技术推广上升为生产方式的转变。

各项目县(区)要按照方案要求,制定出针对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备案。各项目县(区)实施方案要明确任务指标和工作进度,细化技术措施和人员配备,高产创建田块要落实到乡、村和农户。

(二)规范示范片建设与管理。一是规范示范片建设。万亩示范片要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排条件良好,交通便利。二是规范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详细的项目实施档案,要把高产创建有关的文件、方案、工作记录、培训资料、测产报告、总结材料等及时建档立案。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用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进行全程记录,田间记录要详细记载种植品种、推广技术、生育时期、水肥管理、病虫防治、专家指导等,确保信息记录及时、具体和真实。各项目县(区)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准确地向全国高产创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必要数据和资料。三是规范标牌管理。各项目县(区)要在每个万亩示范片内设立一处永久性醒目标牌,方便农民学习,接受社会监督,扩大宣传效应。万亩高产示范片必须按照农业部统一要求的标牌样式竖立,标牌形式规范,标牌内容明确。

(三)加强宣传发动与典型引导。各项目县(区)要高度重视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高产创建活动的意义、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实施效果,扩大高产创建影响,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高产创建,营造高产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积极向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山东农业信息网等媒体的“高产创建”专栏和专版投稿。各项目县(区)要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发表宣传材料2份以上。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四)搞好检查督导和验收总结。各项目县(区)要严格按照省厅印发的实施方案及有关文件要求组织实施好高产创建工作。各市要加强辖区内高产创建工作的检查督导,对措施落实、资金使用、工作成效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总结高产创建的做法、经验,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省厅将不定期组织抽查,确保创建活动各项措施实施到位。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有关市农业局(农委)要组织好本辖区内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产量的初测和复测,及时上报省厅种植业管理处和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厅根据测产情况将组织有关水稻专家统一进行实打验收。

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第3篇

关键词:玉米,高产,创建,安徽界首,2015年

为培育高产示范典型,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参观学习, 全面提高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指标, 特制定本方案。

1 目标任务

界首市万亩示范片产量指标9 750 kg/hm2;百亩核心示范片产量指标10 500 kg/hm2;十亩高产攻关田产量指标11 250kg/hm2。

2 实施内容

2.1 加强核心示范区建设

全市1.33万hm2玉米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 安排在界首市17个乡镇、办事处。按照高标准、多层次、广覆盖的总体要求, 依据布局合理、品种对路、集中连片、规模推进、交通方便的原则, 将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实到乡镇和村, 具体到田块和农户。以种粮大户和专业组织为重点, 构建统一技术方案、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和统一订单销售的“五统一”服务的主体, 做到有示范标志、有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 切实发挥示范区宣传、辐射和培训农民的作用。在核心示范区内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

2.2 加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应用

2.2.1 选用优良品种。

项目区的品种必须是国家黄淮海区域或安徽省审定、高产、大面积示范种植、当地群众认可的中单909、浚单29、隆平206等。

2.2.2 捡种、晒种、防治地下害虫。

玉米种晒2~3 d后, 拣出大小均匀的籽粒, 在足墒时播种, 药与肥一起带入土壤, 能保证玉米出苗整齐一致, 达到一播全苗[1,2]。

2.3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及产量目标, 按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的原则, 确定合理配方, 产量11 250 kg/hm2的田块, 施玉米专用控释肥 (28-6-6) 750 kg/hm2、有机专用肥 (有机质≥45%) 1 500 kg/hm2、硼肥15 kg/hm2、锌肥 (锌肥隔年使用) 15 kg/hm2, 大喇叭期追施攻穗肥180~225 kg/hm2。产量9 750~10 500 kg/hm2的田块, 施玉米专用配方肥 (28-6-6) 600~675 kg/hm2、有机专用肥1 500kg/hm2 (有机质≥45%) 、硼肥15 kg/hm2、锌肥15 kg/hm2 (锌肥隔年用) , 大喇叭期追施攻穗肥尿素150~180 kg/hm2。

2.4 科学播种

一是足墒下种。雨后及时抢墒播种, 无墒, 宁可晚播几天, 也要造墒播种[3]。二是合理密植。等行距种植, 便于机械收获。一般留株6.00万~6.30万株/hm2, 行距70 cm、株距23 cm。三是播种、施肥一体机进行播种, 种肥分开, 播种深度3~4 cm, 勿要散种。

2.5 主要田管技术

2.5.1 2~3叶。

防治玉米粗缩病及苗期虫害, 用10%吡虫啉150 g/hm2+2.5%的高效氯氰菊酯300 m L/hm2对水450 kg/hm2田间喷雾。

2.5.2 4~5叶。

开展田间化学除草。用40%烟嘧磺隆·2, 4-D异辛酯·莠去津1 350~1 500 m L/hm2, 对水675 kg/hm2田间喷雾。

2.5.3 6~7叶。

防治玉米螟虫、小麦粘虫。用2.5%的高效氯氰菊酯300 m L/hm2对水450 kg/hm2田间喷雾[4]。

2.5.4 11~12叶。

浇水追施攻穗肥。视苗情施尿素180~225kg/hm2, 遇旱浇水、防止“卡脖旱”。

2.5.5 14~15叶。

防治瘤黑粉病、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蚜、玉米螟用三唑酮1 125 g/hm2+10%吡虫啉150 g/hm2+2.5%高效氯氰菊酯300 m L/hm2+玉米烟雾沉降剂喷雾。

2.6 适时晚收

待玉米完全成熟, 籽粒乳线完全消失, 才能收获。严格测产验收。全市玉米高产创建工作采取乡镇自测、市复测的办法。在玉米的成熟季节, 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实地测产验收。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要在市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做到明确责任, 与农业、农机等单位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市农业部门成立技术指导组, 强化服务指导。核心示范区建设, 划片包干, 责任到人。

3.2 强化基础性服务

加强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构建完善苗情、墒情、病虫情和灾情监测预警体系, 健全品种展示网络和实用技术示范基地, 组织玉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巡回指导和驻点服务, 深入开展玉米生产技术培训, 增强提升玉米科技水平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保关键技术进村入户到田。认真总结玉米生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制定技术方案, 加强技术指导。成立植保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提高玉米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注重运用手机短信、网络和明白纸等现代媒体, 加强玉米生产政策措施、新品种、新技术和典型经验的宣传, 促进各项措施落实。

3.3 加大督查力度

各地在供种、生产和资金发放等环节开展重点督查,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对违反操作规程、借机哄抬价格、销售假冒质次种子, 挤占、挪用、截留补贴资金, 影响良种良法配套工作和示范区建设正常开展, 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的, 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3.4 建立考评激励机制

市里将以示范区建设质量、生产水平、关键技术到位率、政策和资金落实、产销衔接、组织管理、实施效果等内容, 分期、分阶段对各地玉米高产创建实施情况进行统一考核。

参考文献

[1]李传维.巴东县万亩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10) :177-178.

[2]刘昆峰.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15) :6.

[3]何智梅, 李琼萍.建水县青龙镇杂交玉米高产创建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6) :81-82.

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第4篇

摘 要 为了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2015年开始对水稻进行绿色模式攻关,2011-2015年清镇市实施了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清镇市累计实施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3 828.77 hm2,平均单产713.48 kg/667 m2,比全市平均单产497.44 kg/667 m2,增产216.04 kg/667 m2,增幅达43.43%。

关键词 水稻;绿色模式;高产创建;清镇市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29

水稻是清镇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口粮,是安民、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一种特殊商品,任何时期国家都十分重视。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鼓励种粮的积极性,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了粮食生产。例如,粮油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活动、粮食增产工程项目等推动粮食生产的重大项目实施。清镇市自2011年以来实施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667.67 hm2)示范项目,至2015年全市累计实施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3 828.77 hm2,平均单产713.48 kg/667 m2,比全市平均单产497.44 kg/667 m2,增产216.04 kg/667 m2,增收43.43%[1]。农民增效;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水稻综合生产技术的应用和集成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农户种植水平得到普遍提高,项目的实施使水稻绿色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清镇市位于黔中腹地,实有耕地面积5.2万hm2(航测数据),其中稻田面积1.02万hm2,旱地4.18 hm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级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年均温14 ℃,无霜期278 d左右,日照百分率27%,相对湿度82%,全年日照时数1 277.3 h,年降雨量1 200 mm,可耕地海拔为765~1 500 m,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 取得的成效

1.1 单产显著提高

全市实施的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指导下,由清镇市农推站具体承担实施。5 a来累计实施面积3 828.77 hm2。其中,2011-2013年在卫城镇实施共涉及16个村,其中:2011年实施740.73 hm2,2012年实施766.67 hm2,2013年实施786.67 hm2;2014年在站街镇及犁倭镇实施,共涉及20个村,共实施741.33 hm2;

2015年在站街及卫城镇实施,共涉及22个村,共实施793.33 hm2,经省、贵阳市及清镇市高产创建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临田测产验收,平均单产为713.48 kg/667 m2,比全市水稻平均单产高497.44 kg/667 m2,增幅达43.43%。其中:2011年,在卫城镇坪寨村大坡脚组的何天明责任田

2 133.44 m2种植的科优21,经贵州省高产创建小组临田进行实割实测验收,最高单产达860.2 kg/667 m2,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水稻单产的新突破。

1.2 经济效益显著

5 a来,示范片水稻平均单产为713.48 kg/667 m2,平均纯收入为1 100.05元/667 m2,比全市平均497.44 kg/667 m2,

纯收入593.34元/667 m2,增收506.71元/667 m2,增幅达85.40%(注:5 a来综合平均,稻谷综合价2.6元/kg,项目区生产费用755元/667 m2、全市生产费用700元/667 m2)。

1.3 具有良好社会生态效益

自2011年,自实施项目以来,通过各项技术培训的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技能,通过组织现场观摩,让种粮农民朋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带动了全市水稻生产的发展;通过推广超级稻,施缓控释肥,“吨田宝”化控技术示范推广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值,社会效益十分明显;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了化肥、农药施用量;通过机耕机收,减轻了劳动强度,有益利于农民朋友身体健康,因地制宜选择稻鱼(鸭)、稻油(肥)等绿色高效稻作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4 推动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机农艺的结合

通过项目的开展和扶持,培育种粮大户(户均种植面积在3.4 hm2以上)30多户,如2012年卫城镇西牛村种粮大户曾铁军以4.33 hm2的种植面积得到了贵州省农业委会的表彰;种植粮食专业合作社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2个和植保(统防统治)专业服务队3个。在项目实施中,开展农机农艺相结合,促进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机插秧、机收)示范、推广等,降低水稻的生产成本,机插秧成本只需70元

/667 m2(含30元油费),节本90元/667 m2(以站街镇鸡场村为例,用人工收割需劳动力2个/667 m2,以90元/个算,共计180元/667 m2;机械收割收费70元/667 m2(含30元油费),节本增收200元/667 m2,综合增产增效显著。

1.5 科学种植得到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011-2015年清镇市水稻平均单产497.44/667 m2,而项目区的平均单产为713.48/667 m2,增幅43.43%,增产明显。通过水稻种植综合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挖掘了水稻的增产潜力,不仅提高了单产,促进项目区水稻种植增产增效,且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的发展,增强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对稳定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培养了一批种粮大户、培育出一批种植能手、职业农民及新型农民等,提升了全市水稻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率和普及率,为适应新时期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及清镇市粮食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主要工作措施

2.1 强化行政领导,明确责任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产创建项目工作的开展,成立了清镇市水稻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农业局、财政、审计、统计及实施乡(镇)等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组织专职人员负责粮油(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日常工作。一是制定了目标责任、奖惩考核、领导干部分包示范片等制度;实行定职责、为粮油(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活动指导性任务分解表,层层分解目标,严格落实责任,做好检查督导;二是成立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技术实施小组,依托于省、贵阳市及清镇市农业部门等工作的具体落实,项目区村委会干部积极配合,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创高产的局面。

2.2 强化服务

2.2.1 成立专业服务团队,提高作业效率,培育种植大户

示范区成立了种植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植保专业化服务队进行统防统治等共有10个,其中农机专业时间安排,负责稻田的翻犁、耕整、机插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通过项目的带动下,共培育种粮大户30多户。

2.2.2 办好示范

首先,因地制宜地选择超级稻,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发展优质稻(稻米主要品质达三级以上品种的杂交组合)并通过审定的品种(组合)为主导品种,如金优785、科优21、成优1479以及川优6203等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其次,根据项目区生产条件,增产条件好,增产潜力大,交通便利,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的粮油坝区采取集中育秧、推广机插秧、机收,对于水源较差、交通不便的区域推广水稻旱育秧等。项目区实行“五统一”的种植管理模式:在以农机农艺相结合和推广水稻旱育秧为主及其他配套综合生产技术上,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种植水平,辐射带动全市水稻生产的发展。

2.3 加强培训指导

2.3.1 加大培训力度

项目实施技术小组制定《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资料之一、之二等下发项目区群众,并在项目区对农户、种田能手进行水稻种植技术培训。5 a以来共组织100期技术培训,共培训1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5万余份。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余户新型农民3 000人。开展以科技示范户或种植能手对一般户、普通群众进行传、帮、带技术指导模式;如科技示范户以一带5~20户进行传帮带一起发展,推动了在项目实施。

2.3.2 组织田间现场观摩及经验交流

领导小组每年都组织对项目区的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机操作技术所有人员观摩水稻机械化育秧、机插秧现场、水稻旱育秧(旱育保姆拌种、无纺布覆盖)和生态旱育秧,以及秧苗长势现场和病虫绿色防控现场,增强大家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种植技能。在水稻的各个生长环节和病虫防治适期,技术实施小组深入田间查看水稻的长势和病虫发生的情况与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交流各户的苗情长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排下阶段的管理工作。

2.3.3 邀请专家指导

在水稻生长期内,邀请省、贵阳市劳模(高技能人才)及清镇市相关专家、高产创建指导专家对项目区水稻的长势、病虫害情况进行临田现场指导,对下阶段的田间管理提出了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3 经验启示

3.1 以项目为载体

清镇市以2011年以来,以高产创建项目为载体,培育了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和种植能手等,提升广大农民科学种植水平,增加了粮食种植效益,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3.2 以科技为支撑

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是以高产、优质、绿色为前提,以推动农业机械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为方向,以当前推广的农业适用技术为核心,以有机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为目标。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中探索开展“四个结合”发展思路,通过与水稻绿色防控、施缓控施肥,“吨田宝”化控技术示范等栽培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为水稻生产奠定了坚持基础。推动项目的实施进程和辐射带动,提高了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清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2015年清镇市年签[M].贵阳:清镇市年鉴社,2015.

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方案 第5篇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突出技术集成、示范展示、辐射带动和服务保障,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开展高产创建整乡镇推进试点,促进高产创建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辐射带动全县均衡增产。

二、目标任务

㈠建立整乡(镇)推进试点水稻高产创建3个万亩示范区

1、早稻万亩示范区。

2、一季晚稻万亩示范区。

3、一季晚稻万亩示范区。

㈡具体目标

1、示范区产量明显提高,力争今后35年,每年在现有单产水平上增产3%以上,并辐射带动全县均衡增产;

2、共培训1500人次,印发资料10000份以上;

3、高产创建示范区达“6个100%”,即良种覆盖率、高优栽培技术入户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覆盖率、示范户培训率、单产达标率均达100%。

三、实施内容

1、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因地制宜,把高产创建活动与优良新品种展示、超级稻示范推广紧密结合起来,主要选择超级稻和优质高产杂交稻组合,每个万亩区选择5个以内适合本地的水稻品种重点示范推广。新品种展示要相对连片规模化展示种植,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要达100%。

2、集成组装高新技术 本着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的原则,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对现有先进实用成熟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创新。主要围绕规范推广水稻轻简栽培、强化超高产栽培、免耕栽培、抛秧、旱育秧、病虫草害综防、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等技术。

3、加强病虫草害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重点抓好重大病虫害特别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细条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做好示范区病虫害监测、田间检查和预测预报,科学制定防控预案,严格掌握防治指标,科学确立防治田块和防治适期,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4、推进测土配方施肥 按照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开展肥料品种、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优化选配应用,提高施肥效果和利用效率。

5、推进机械作业生产 大力推广水稻机耕、机插、机防、机收农机作业技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6、落实抗灾应变技术在监控生物性灾害同时,对旱、涝、渍、风、雹、霜、寒等灾害性天气,制定处置预案,及时应对自然灾害。

7、开展专业化服务强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和规范管理,围绕生产关键技术环节,因地制宜开展统一供种(苗)、统一播栽、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机械化作业等内容的专业化服务。农业部门主动为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引导专业化组织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四、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直涉农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经费筹措、督促检查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农技站,负责日常工作,包括具体工作方案的制订、组织、督促、检查工作开展和各项措施落实,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技术指导组负责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工作,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2、细化工作责任 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加强与上级技术专家的`联系,县级专家指导组按照不同作物、不同季节经常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建立联系户制度,深入各乡(镇)、村、农户开展蹲点服务。每个万亩区分别成立实施小组,确定1名技术总负责,并配备3-5名县、乡(镇)农技干部驻点负责全程技术指导与服务,具体抓好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

3、优惠政策扶持 多方筹集专项资金,对各示范区实行优惠政策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技术推广补助、专业化服务补助、物化补助、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补助,以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4、加强技术服务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多形式地广泛宣传发动,在各示范区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在水稻生产关键季节,组织农技人员、示范农户及周边农户,对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现场观摩,交流推广先进栽培技术经验和工作组织、落实管理经验,促进技术的真正进村入户到田。

5、抓好督促检查 切实加强对各示范区高产创建的督促检查,在不同阶段对各地工作开展和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高产创建各项措施的到位和任务的完成。

6、做好总结验收 一是规范测产验收,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试行)》,对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严格执行测产标准和程序,做好测产验收工作。二是做好项目总结,加强材料收集,建立活动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对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实施效果、采取措施、工作体会、存在问题、有关建议、明示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三是加强检查考核,不定期检查督导各示范区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县将对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以充分调动各方开展高产创建的积极性。四是做好信息报送。及时把高产创建的工作开展情况报送省市,并在相关媒体宣传高产创建工作,营造高产创建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报道,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会等各种形式,让更多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高产创建工作中来。

水稻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实施意见 第6篇

水稻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实施意见 市水稻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实施方案各县农委: 为扎实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深入开展水稻高产攻关创建,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推动粮食生产由土地依存型向科技依赖型转变,打造成为我市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先行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区。现根据《安徽省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特制定市水稻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

1、创建宗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升品质,提高效益。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十百千万”、“双增双千”和超级稻示范工程,选择集中连片标准粮田,集聚科技优势、集成先进技术、集合各类项目,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技、良智相配套,和“三统”、“五统一”服务相结合,联片创建、联动创建。

2、实施地点:在肥东、肥西、长丰县建立13个共13万亩部级、市级集中连片水稻高产攻关创建示范区。其中在肥东石塘镇联建、马集、阚东、包公镇王集、大孟、竹塘六个村沿公路沿线集中连片打造2个部级和3个市级万亩示范区;在肥西柿树乡合农、柿树、黄花和丰乐镇肖家桥、三里、双枣、曹祠7个村沿丰乐河沿线集中连片打造2个部级和3个市级万亩示范区;在长丰下塘镇牌碑、顾圩2个村沿合水路沿线集中连片打造1个部级和2个市级万亩示范区。

3、推广品种:示范区主推新两优6号、丰两优香1号、两优6326、丰两优4号、丰两优1号、ii优明86、iii优98等超级稻品种。

4、技术展示:在部级万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区建立1个百亩超高产示范方。开展机插秧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建立水稻机械化育

插秧示范点100亩。建立新品种展示区面积20亩,展示新品种20个。安排水稻3414肥料对比试验,设立42个对比试验小区,开展14种处理方式研究。建立水稻控施肥示范点200亩。在肥西柿树等有关项目区配置太阳能生物杀虫灯60盏,建立500亩二化螟性诱剂试验示范等。

二、创建目标

1、总产指标。以水稻为重点,全年粮食总产突破190万吨,力争200万吨,总产较上年提高%以上。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达300万亩,总产突破万吨,力争达到155万吨。实现全市粮食生产连续七年稳定增长,优质率达98%以上。

2、面积指标:在全市建立水稻高产攻关创建示范区200万亩,包括一是在三县建立5个部级万亩示范区,面积5万亩;二是配套建立8个市级万亩示范区,面积8万亩;三是在全市推广超级稻种植面积130万亩;四是在三县建立千亩示范片100个面积10万亩;五是在三县建立良种挂钩补贴项目区30万亩;六是以10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

为重点,在全市建立600个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方,总面积17万亩。

3、单产指标:通过项目的实施,万亩示范区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百亩示范方亩产达750公斤以上,力争带动全市水稻平均亩产比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5%以上。

4、效益指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力争每亩可增收优质稻谷50kg,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实现“一麦一稻”粮食单产突破1000公斤,纯收入突破1000元的“双千双增”目标。

5、技术指标:推广优良品种: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100﹪,良种优质化率达100%.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13万亩,施肥建议卡入户率达100%。病虫害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0万亩,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与非示范区相比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0%;生物农药使用率达到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药剂使用覆盖率100%;病害、虫害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

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推广机耕面积100%,机收面积100%,机防面积100%。

三、主要任务

1、落实五项惠农政策。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机综合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各项补贴及时到位、打卡到户;二是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力争项目区水稻参保率达95%以上;三是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倾斜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五是认真落实地方配套政策。市财政每年专项安排200万元用于高产攻关连片创建和规模种粮大户的奖励。对创建部级、省级示范区每个示范区分别奖励3万元和2万元,对500亩以上种粮大户每户奖励1万元。

2、开展五项创建行动。一是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百千万”行动。组织百名农业专家、结对1000个种粮大户和示范区、辐射带动1万户。二是开展“三统”社会化服务行动,包括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肥统

测统配、农机作业统耕统种统收。三是开展“五有五统一”技术服务行动,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机械作业。在万亩示范区和各功能试验区树立醒目示范标牌。四是开展技术集中展示行动。在示范区建立百亩超高产示范方、机械化育插秧、水稻新品种展示、测土配方试验等技术集成和品种展示区,使示范区真正成为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和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五是开展各类观摩培训活动。以示范区为重要平台,适时组织农业部门、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参加高产攻关创建,组织现场观摩、技术交流和农民培训,展示示范成果,发挥示范效果。

3、实施五项重点工程。一是实施粮食生产“十百千万”工程。在全市建立50个万亩、100个千亩示范片,重点培植1000个50亩以上种粮大户,1万个2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粮食生产。二是推进粮食生产“双千双增”工程。在示

范区创建粮食亩产1000公斤、亩均效益1000元以上,实现粮食生产增产增收和农民增效。三是推广超级稻示范工程。在全市推广超级稻种植面积130万亩,力争亩均增产100斤、节本增效100元的“双增一百”目标。四是实施品牌创建工程。组织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参与高产攻关创建,抓好产销衔接,优质水稻订单销售达50%以上。在肥西县全面创建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加快“三品”认定认证步伐。五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确保用药、用肥、用种安全,积极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4、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集聚优势科技力量。集合全市580多名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多名农业干部深入项目区开展对接服务和示范引导,落实行政负责人、首席专家、责任专家、驻点技术员和示范农户五位一体高产创建服务体系。二是集成先进稻作技术。重点推广水稻新品种引种示范种植技术、高产高效水稻栽培技

术、测土配肥施肥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机械化耕种收技术等五项技术。三是集中各类重点项目。将粮油生产大县奖励资金,以及水稻产业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超级稻示范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新型农民培训、良种挂钩补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发挥资金集聚效益。四是集约耕地规模种植。积极扶持和培植规模种粮大户,全市100亩、300亩、500亩以上种粮大户分别发展到600户、100户和60户。五是集合力量联动创建。建立由农业部门牵头,加强与发改、财政、水利、金融、国土、粮食、气象等部门联合、联结、联动,共同推动高产攻关创建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市农委建立由委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粮食高产攻关连片创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高产攻关创建工作部署、整体推进及监督检查。

2、强化工作督导。对高产攻关创建进行全面督导,保证各项任务、技术措施到位,保证目

标任务完成。

3、强化技术服务。市农委组建高产攻关创建专家指导组和技术服务组,制定技术方案,推动技术专家、技术骨干、技术标兵联动创建。

4、强化宣传引导。强化测产验收,组织现场观摩,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农技人员、农民、企业和媒体共同关注支持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形成强大舆论氛围。

5、强化生产能力建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集中整理、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良田建设、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基本粮田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项目区集中倾斜,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至2020年平均每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万吨。

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高产创建实施方案(精选6篇)高产创建实施方案 第1篇油菜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我县是皖南山区主要的油菜生产和油菜花观赏基地之一,年种植面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