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学反思范文
方程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式子和方程的知识体系,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在课前通过解读式与方程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举例等的引入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进行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其实在本节课之初,并没有预料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有很多茫然之处,以至于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学生没有反应的尴尬场面,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幸亏有以前的教学经验,对此种情况进行了预设,在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等练习几道具体的例子后,思维和知识体系会逐渐明朗。
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不能认为学过的只要复习一下,学生就能弄懂,如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时,对于简单的题目,学生做的很好,但稍复杂一点的题目,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系式。从中也看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可以着重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方程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理清体系, 立足定义, 让学生掌握基础, 掌握重、难点
其实, 所有数学问题的解决, 基点都在于对基础的认知理解和运用。本课要让学生认知三个问题:1、什么是一元二次的一般形式;2、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3、一般形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只要每个学生都知道这三个问题, 很多基础性问题都解决了。
比如: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很多学生不加思考地选了B, 因为B是“一般形式”, 学生会如是说。可他们只知其形, 却不知其意, 属于“一知半解”型。他们忘记了B作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这时, 教师抓住机会强调“一般形式”及“条件”, 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下次他们就不会选B。
事实上, 解决上面问题, 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并会把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于是总结方法:判断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必须化简为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
那么, 解与解法怎么突破呢?会判断a、b、c的值是多少:a称为二次项系数;b称为一次项系数;c称为常数项。
如:方程二次项系数是, 一次项系数是, 常数项是。
只要把它化成一般形式就能正确得出。而关键在于, 中差生在把方程的项交换一下位置以后, 就不能正确判断出式子中的a、b、c分别是多少, 于是教师应该多让学生练习, 便于他们熟知和掌握。只要学生能正确掌握什么是a、b、c, 下面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思维腾飞的逻辑了。
二、教师的总结,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学完前面的基础知识后, 后面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环节是绝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体系中的一些原模型, 但不能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 这时往往需要老师为学生分类归纳, 让学生学习解决的过程。为此, 我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增长率问题:公式“基数 (1+增长率) n=结果” (其中n是增长的期数即增长次数)
(2) 降低率问题:公式“基数 (1-降低率) n=结果” (其中n是降低的期数即降低次数)
注意:0<降低率<1, 增长率不为负, 如果为负则为“降低”。
(3) 修路面积问题:平移法
如图, 矩形长32米, 宽20米, 在其中修两条互相垂直的等宽路 (图中实线) , 使余下的面积为480平方米, 求路的宽度。 (平移法) 把路向边缘移动, 得到“整块面积与原来四块面积相等”。
设路宽为x米, 方程 (3 2-x) (20-x) =480
变形:长宽不变, 其中修两条等宽斜交的路, 使余下面积为480平方米, 求路的宽度。
“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方法与上面完全一样。
变形:长宽不变, 在其中修两条等宽弯曲的路, 使余下面积为480平方米, 求路的宽度。 (用上面方法)
(4) 盒子类问题:把一个长32cm, 宽20cm的矩形纸片四个角上剪去四个边长一样的小正方形, 使余下部分折叠成一个无盖的盒子, 且盒子的底面积为480cm2, 求小正方形的边长。
如图,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cm, 底面的长为 (32-2x) cm, 宽为 (32-2x) cm。
∴方程: (32-2x) (32-2x) =480
(5) 涨价问题:进价为a元的商品, 按b元每件销售, 可卖出c件, 现如果每件涨价m元, 则少卖出n件。求利润为p元时的卖价。
解法:设每件涨x元, 则新卖价为 (b+x) 元每件。
注意:涨价问题前加后减。如果有“初期”取大的一个值, “后期”取小的一个值。
(6) 降价问题:进价为a元的商品, 按b元每件销售, 可卖出c件, 现如果每件降价m元, 则多卖出n件。求利润为p元时的卖价。
解法:设每件降x元, 则新卖价为 (b-x) 元每件。
注意:降价问题前减后加。如果要求“尽快减少库存”、“让利给消费者”, 取“降得多的那一个值”。
(7) 数字数位问题:数字是从0~9之间的的字符;数位是指对应位置;数的大小等于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对应数位相乘后的和。如十位数字10, 百位数字100
(8) 单循环:每两个队之间只比赛一场, 如乒乓球比赛、握手问题、画对角线问题等
公式:设共有x个队 (x个人, x条边) , 则
(9) 双循环:每两个队之间比赛两场, 如足球赛的主、客场比赛、同学互相赠送礼物等等
公式:设共有x个 (x人) , 则x (x-1) =场数
方程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创设情境,蔡利琦同学和周旭同学两个人互相询问对方的的钱数并说出两个人之间的倍数关系,来猜测两个人各有多少钱?
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这道题,还有利于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之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之后进行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首先从方程的角度来检验,然后再让这两个同学把钱拿出来让大家看一下,果真,结果正如我们预料,同学们感到非常有趣,而且兴奋异常,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再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叙述两个人的关系呢?有的同学说,我们还可以告诉大家蔡利琦是周旭的5倍,比周旭多8元钱,那么该怎样解答呢?
同学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好多的解题方法,并进行比较概括找出自己喜欢的解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进行适时的练习,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方程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方程吗?等式的性质呢?
二、互动新授
(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并展示课前自习的结果。小组之间可互相猜疑,并提问。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只需引导各小组充分进行交流。
(二)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材第67页例1情境图。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盒子里的球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并用等式表示: x+3=9(教师板书)
1.先让学生回忆等式的性质,再思考用等式的性质来求出x 的值。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通过天平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教材第67页第一个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长方体盒子代表未知的x个球,每个小正方体代表一个球。则天平左边是x +3个球,右边是9个球,天平平衡,也就是列式:x +3=9。
观察:把左边拿掉3个球,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要怎么办?(右边也要拿掉3个球。)
追问:怎样用算式表示?学生交流,汇报:x+3-3=9-3
x =6 质疑:为什么两边都要减3呢?你是根据什么来求的?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你们的想法对吗?出示第3个天平图,证实学生的想法是对的。 3.还可以根据什么方法来解这个方程?学生展示汇报
4.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出的x =6,这就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也就是说,x =6就是方程x +3=9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
5.引导:谁来说一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自主看课本学习,可能会初步知道,求出的x 的值是方程的解;求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的解”中的“解”的意思,是指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中的“解”的意思,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6.验算:x =6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怎么来检验一下?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小结:可以把 x =6的值代入方程的左边算一算,看看是不是等于方程的右边。
即:方程左边=x +3
=6+8
=9
=方程右边
让学生尝试验算,并注意指导书写。
三、练习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单)
板书设计 解方程(1)
x +3=9
解:x +3-3=9-3
x =6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人教版式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页,关于警戒水位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从具体的数过渡到抽象的用字母表示数,从用算术解决问题过渡到用方程解决问题,是认知学习方面的一个大转折。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探究学习外,教师还要找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关键点,从关键点切入,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让学生顺利地过渡这个转折。下面是本人的几点粗略看法:
一、围绕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的,初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还停留具体的数的层面上,运算的结果也还停留在具体的数字结果上。要用字母
表示数,要用字母表示运算结果,一时还不适应。因此,初学用字母表示数,用等量关系切入,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二、抓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一大转折。学生从算术解决问题转向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学习认知方面产生一定的障碍。在思维方面,受算术解决问题的影响,在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又会回到算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因此用方程解决问题,要抓好二个关键点。
第一:分析题意,找出问题中的主要数量。分析主要数量是找“等量关系”的前提,因此弄清题意,找主要数量很重要。
第二:根据主要数量,找等量关系。“等量关系”是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依据,是学生列出方程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例如
P60例3,今天上午洪泽湖蒋坝水位14.14米,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警戒水位多少米?
(1)主要数量:实际水位、超过水位、警戒水位
(2)等量关系:警戒水位+超过水位=实际水位x+
0.64=14.14(方程)
实际水位-警戒水位=超过水位14.14-x=0.64(方程) 实际水位-超过水位=警戒水位14.14-0.64(算术)
三、教给方法,寻找“等量关系”
1.依据题目意思找“等量关系”
P60例3,今天上午洪泽湖蒋坝水位14.14米,超过警戒水位0.64米,警戒水位多少米
2.在关键句中找“等量关系”
3.在计算公式中找“等量关系”
(长+宽)2=长方形周长
(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
速度路程=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四、抓方法比较,促进解决问题方法的分化
初学方程的学生,一开始算术解决问题干扰用方程解决问题;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又回头干扰用算术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用方程解决时,要善于进行算术解与方程解的比较,目的在于分化巩固
算术解决问题,分化优化方程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理解方程的顺向思维。
另外,在教学例3时,我还发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于什么是湖、大坝,甚至水库,堤坝都不知道是什么,给审题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又要重新向学生介绍有关湖泊、水库、堤坝等知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还结合学生常见的鱼塘、塘堤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说明,学生才恍然大悟,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情境。第二就是备课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
方程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圆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的探究过程,最终能总结出圆与圆的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2、掌握用圆心距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具体方法。
3、通过对圆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
5、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准备:
圆规,一枚硬币(学生:圆规、一枚硬币)
三、教学过程
师说:在上课之前大家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大约2分钟) 师问: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答:日全食。
师说: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个日全食的模拟动画。(PPT2) 我们站在下面,朝天空看,那我们看到的太阳和月亮的影像其实是两个圆,在这个过程中这两个圆的位置也在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ppt3,板书) 师问: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观察日环食的模拟过程。(ppt4)学生观看
师问:大家也可以演示一下,把考卷上的圆o代表太阳,手里的硬币代表月亮,然后移动硬币,
在这个过程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呢?(学生思考) 师说:请把它们的示意图画出来。
选三张左右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观看。
先看第一张(让该同学说说这几种有什么不同,是根据什么来区分它们的,有没有与这个同学不一样的?或者说有没有补充的?大家来看一下,有没有重复的?)
师问:还有没有与这5种不一样的位置关系了?
所以说,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5种,请大家把示意图补充完整,然后再观察一下两圆的公共点有几个?(教师黑板上画图,画好后,学生看黑板回答公共点个数)。
师问:接下来,请大家仿照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这五种圆与圆的五位置关系取一下名称。
师说:比如说第一张图,两圆什么位置关系?其中内切和外切统称为相切
师说: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接下来请大家判断下面图片中有哪几种位置关系?(ppt5) 生答:(四张图片,在同心圆的地方解释一下两圆同心也是内含的一种)
师说:这些图片可以从图形上很容易地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那么从数量上怎样来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呢?
首先来回顾一下(ppt8)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来判断的? 生答:根据交点个数。 师问:拿根据公共点个数能不能判断呢?如果能请说明怎样来判断?如果不能说一下理由。
生答:发现外切与内切,外离与内含是无法根据公共点个数来判断的。 师问: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还与什么有关?
生答: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数量关系来判断的 师问: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与什么有关呢?
师说:我们再回到刚才日环食的模拟过程中来观察一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到底与什么数量有关呢?(播放动画)
师说:两圆的位置在发生改变,两圆之间的什么数量也在改变? 生答:距离
师说:两圆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两圆圆心的距离。我们把两圆心之间的距离称为圆心距。从左往右,圆心距在越来越小,最后变成0. 所以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距、两圆半径有关。
师问:那你能不能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来描述这五种位置关系呢?
比如说两圆外离,那一段是圆心距?我们用d来表示,大圆半径R,小圆半径r所以两圆外离,d>R+r,反过来,如果d>R+r,那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两圆的位置关系是外离。类似的,两圆外切?什么数量关系?(学生画图看看
师说:请大家在纸上标明相应的数量关系。
接下来请大家完成基础练习:
1、基础练习
⊙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设 (1)O1O2=7厘米;; (2)O1O2=1厘米
(3)O1O2=5厘米; (4)O1O2=8厘米 (5)O1O2=0.5厘米;
⊙O1和⊙O2的位置关系怎样?
学生单独回答,做对的同学请举手,错的比较多的话让学生并说明理由。
2、巩固提高
⑴、⊙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 cm和4cm,若两圆外切,则d= .若两圆内切,则d=____.(学生回答,做对的同学请举手,错的不多就不说理由了)
⑵、⊙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2 和6,若两圆相交,则d的范围为 ;若两圆内含,则d的范围为 (方法和上面一样)
⑶、两圆半径分别为10 cm和R,圆心距为13cm,若这两圆相切,则R的值是___ . (先找做出一个答案的同学说,再问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让学生说明理由)
例题
定圆⊙O半径为3cm,动圆⊙P半径为1cm. (1)当两圆相切时,OP为 cm, 生答:4cm或2cm (2)当两圆外切时,点P在怎样的图形上运动?
师说:大家手里不是有硬币吗?把硬币当做⊙P,看看点P在什么样的图形上运动?
生答:当两圆外切时,点P在以点O为圆心,4cm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师问:当两圆内切呢?点P在什么样的图形上运动?
生答:当两圆内切时,点P在以点O为圆心,2cm 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师说:请大家把答案整理一下。
方程教学反思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