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范文第1篇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 又称为“问题式学习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该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置身于贴近生活情境的问题中, 以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与解决问题。

PBL教学模式小组责任:一个班级内按照能力和兴趣把学生分组, 各小组明确问题情境后, 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小组的组长分配成员所要担任的角色, 确保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 然后进行合作讨论, 最后将成果统一呈现给大家。

二、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比较

传统教学中这节课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课堂。即先由教师演示一个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从实验现象中得出CO2所具有的性质, 由此性质可以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应用。一个个实验, 一条条性质, 做完实验也就学完知识了, 最后进行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这一课时是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情境,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由学生小组将问题细化为一个个的子问题, 通过组内讨论与交流, 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从教材安排来说, 本课题属于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的课题3, 它是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后继续深入的一节课, 侧重介绍二氧化碳和的性质;从知识结构来说, 是在了解了氧气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本课题, 是对气体性质实验探究过程的一种巩固和加深, 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燃烧和灭火”、酸碱化学性质等知识打下基础, 做好铺垫。

(二) 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学生在学完氧气之后又要学习的一种重要气体, 二氧化碳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 例如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碳在氧气中燃烧等, 但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科学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材中关于二氧化碳的基础知识, 学生大多能通过预习能掌握。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较为欠缺, 看问题多停留在表面, 后续对问题的思考能力相对较差, 缺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 教学目标

1.基于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 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二氧化碳的某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并能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 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以及初步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3.通过创设的生活情境, 初步形成独立或经过启发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及能比较明确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整体学习, 知道二氧化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并能认识到二氧化碳气体的两面性。

(四) 教学过程

(见表1)

(五)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自行探究CO2的颜色、状态、气味和水溶性。

四、总结与反思

在PBL教学模式中, 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人, 主动解决问题, 而且还能在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思维。

摘要: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中,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PBL教学模式对人教版“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体现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范文第2篇

成功之处:本节课我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二氧化碳来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思路,通过实物展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同时告诉学生反应的条件,让学生们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了加强全体学生的掌握,我还组装了各种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他们的优缺点,多媒体还展示一些错误和正确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加深同学们对装置图的认识,最成功也是最让学生们感兴趣的是,在理论讲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实验步骤、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后,我请了两位学生完成演示实验,使同学们更集中注意力,大家都有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心理,都想找出同学做实验的“毛病”,其效果比我老师亲自做实验强多了,并且课堂上还留

加强之处:

留给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应多一些,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就地取材,利用一些生活废品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范文第3篇

1 金属氧化和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

与一般的材料相比, 纳米材料特殊的内部结构和物化性质, 且在储存量较大, 在全球的分布也较为广泛。在自然界中, 碳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 如硬度较大的金刚石, 硬度较小的石墨等。早在1992 年, 日本公司就合成了一种新型碳结构, 即碳纳米管。碳纳米管从结构结构和尺寸上都与传统形式的碳物质有着极大的差别。从结构上看, 碳纳米管是由二维石墨片形成的中空圆柱体结构, 其直径通常可以达到几纳米到几十纳米, 其长度则在微米级。从性质上来看, 这是碳的一种新的同素异形体, 对碳材料研究领域而言, 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电学、力学、化学等性质, 在物理、化学、电子等领域专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研究的浪潮。

2 碳纳米管的性质

碳纳米管拥有一维内部结构, 纵横比为1000。由于含有完全由sp2 杂化形成的化学键, 使得这种材料的内部结构比金刚石更稳定, 从而使碳纳米管的机械性能十分强大, 它的抗拉强度是钢的100 倍, 密度却只有钢的1/6。此外, 碳纳米管的弹性和弯曲刚性也十分理想。从结构上来看, 碳纳米管与高分子材料几乎相同, 但结构稳定性却是前者要好得多。在同样的氧化条件下, 碳纳米管失重几乎为零, 内部结构基本也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外酸、碱对碳纳米管的结构也不会产生明显的破坏, 即使长时间浸泡于酸液碱液中, 其结构也不发生改变。

除了上述的这些优良的性能外, 碳纳米管在物理性能上也有很大的优势, 与其它材料相比, 碳纳米管的一维管具有很大的长径比, 而热量的传递主要是通过长度方向进行的, 只要调整取向, 就能利用碳纳米管合成其他性能良好的材料, 无论是在热学、电学还是力学性质上都有较好的保障。由于碳纳米管的横向尺寸比一般电介质的波长大, 从而还能有效降低材料的导热性能。将碳纳米管进行适当的排列, 可制成异性热传导性能极高的材料。

碳纳米管的内部结构极大的影响着其性质密切相关。其内部结构与石墨十分相似, 因此跟石墨一样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碳纳米管的管径顶端还具有纳米级别的曲率, 是良好的发射电极, 可以代替钼针, 并且在保持相同的发射密度前提下, 对发射电压的要求较低。由于碳纳米管具有显著的量子特点, 因而成为了理想的微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构件。

根据矢量的不同, 碳纳米管可以分为金属性和半导体性两种类型。即使是同一根碳纳米管上, 不同部位的结构也会有所变化, 导电性也有所不同。电子在碳纳米管的管径中的运动是有所限制的, 但在轴向的运动上则不受到限制。从这一层面上就可以认为碳纳米管是一维导线。

上述的这些优良性能使得碳纳米管在场发射, 导体, 导电元件, 结构材料, 催化剂, 空气和水的净化中都拥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3 金属氧化和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

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有很多, 通常都是通过不同的组装方法将其置于碳纳米管的表面, 最终形成纳米杂化材料。常用的组装方法包括非原位修饰和原位修饰技术。

非原位修饰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合成一定体积和结构的无机纳米粒子, 再进行共价或非共价修饰将其无极纳米粒子连接到碳纳米管表面。相对而言, 原位修饰就要简单得多, 只需要在反应过程中, 直接将金属离子连接到碳纳米管表面, 最终得到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3.1非原位方法制备碳纳米管/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在这种制备方法中, 纳米粒子主要是通过共价、非共价作用或者 π~π 堆积作用, 并在交联剂的作用下连接到碳管表面。反应过程中还需要对无机纳米粒子表面的官能团进行一定的修饰。官能团的修饰效果对无机纳米粒子的强度、分布和稳定性等有着显著的影响。

非共价作用在制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范德华力、氢键、静电作用都是将纳米粒子连接到纯碳纳米管表面的方法。疏水性包裹剂是另一种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修饰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改变侧链长度和官能团的方式改变杂化材料的覆盖率和粒子的形态和性质。

π ~ π 堆积作用与上述的制备方法相似, 它是利用了碳纳米管和芳香族化合物之间的 π 电子作用力来实现无机纳米分子的连接的。纳米分子的烷基链通常较长, 并且含有有巯基、氨基等基团, 起到了连接纳米粒子都作用, 而 π ~ π 堆积作用则能够纯化碳纳米管。π~π 堆积作用形成的纳米管有较强的吸附力, 即使经过洗涤或过滤都可以吸附在碳纳米管表面, 从而提高了碳纳米管的分散性, 促进碳纳米管在水或有机溶液中的溶解此外, 通过杂化材料实验发现, 电子可以在碳管和纳米粒子之间进行移动, 在这一过程中, 芳香化合物起到了电子传递载体的作用。还有数据显示, 当纳米粒子与纳米管表面相连接时, 电子转移的现象使得纳米管的磁场和电学性质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3.2金属氧化和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非线性光学应用

激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激光防护开始与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研究结合起来, 从而研制性能更加良好的的光限幅材料。非线性光限幅器利用的是非线性光限幅效应。首先采用激光对介质进行激发。当激光强度较低时, 输出光强的光线强度也较小, 当入射光强的逐渐增加时, 输出光线的强度也成比例上升。但是当入射光强达到一定的极限值后, 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存在使得输出光强增加的速度逐渐变慢, 甚至出现输出光线停止增强的现象。这种现象从光学的角度来解释就被称为非线性光限幅效应。

对光限幅材料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上个世纪70 到90年代, 是光限幅材料发展的初级阶段和理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对象的。90年代后期, 对大π键体系有机物的研究成为了主要的趋势。这种材料主要是应用了非限定区域的大 π 电子作用。由于 π 电子在分子内的运动较为自由灵活, 受晶格振动的影响较小, 使其非线性光学效应要明显高于无机物, 并且反应的速率也更快。

3.3碳纳米管的非线性光学应用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规则的内部结构, 使得其拥有良好的光电性能, 此外在光限幅上也有良好的性质, 具体表现在其光限幅带宽大, 反应效率高, 限制因素较少, 从而使其成为了与C60一样的光限幅材料理想材料。近期, 对碳纳米管光限幅效应的研究数量明显增加, 并且主要集中在限幅机制和限幅效果的研究上, 为其在激光防护领域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碳纳米管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像其他光限幅材料那样在光限幅带宽上有较多的限制, 这也使碳纳米管材料成为最有应用前景的光限幅器件材料。但是虽然碳纳米管在宽带光限幅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在进行实际应用之前, 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进行, 主要是由于碳管在光限幅响应性能上有一些较为显著的缺陷。碳纳米管的光限幅极限值在1 J /cm~2以上, 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安全值了, 也远远高于其它光限幅材料的限值。另外此外, 碳纳米管的响应还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反应的时间主要受到激光脉冲作用时间的影响, 当激光脉冲达到纳米级别时, 这一影响将变得更为显著。为此, 研究人员还必须碳纳米管的性能、应用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对其性能进行一定的完善, 以使其更符合光限幅应用的要求。

3.4金属氧化和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快速、编辑、高效地检测到食品中各类物质的含量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关键, 这也给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 光谱法, 化学法等。与这些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 电化学传感器是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在许多检测性能上都有所提升, 如操作更加简单快捷, 应用成本低, 检测极限值较低, 对环境的破坏较小。在电学检测中, 氧化石墨烯是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经常被用于制作电化学传感器。这一检测方法具体的操作是用石墨烯片层作为基础, 再在其上面加上一层半导体纳米粒子, 使得其结构和性质产生相应的调整。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制备得到的材料涂到光滑电极表面, 形成电化学传感器。这一传感器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食品中的亚硝酸根离子。

4 结语

综上所述, 金属氧化和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在光学和电化学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但是对这种材料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尤其是在激光防护和传感器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从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角度入手, 提高金属氧化和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稳定性;对纳米材料的光限幅性质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讨;此外还可以考虑将三元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与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结合起来。

摘要:石墨、金刚石等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 因此长期以来都获得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由于在光学、电学、热学等方面的优良性质, 更是成为了高科技领域研究热点。为了有效利用并发挥出碳材料的这些性质上的优势, 研究人员开始将碳材料作为载体, 研制各种有机、无机材料, 并优化了现有的纳米材料性能, 推进纳米材料广泛应用。其中金属氧化和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是纳米材料中性能较为优越的一种类型, 本文主要探究了其制备方法与性质

关键词:金属硫化,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

参考文献

[1] 杨杰, 沈曾民, 熊涛.聚苯胺原位包覆碳纳米管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新型炭材料, 2013 (18) :95~100.

[2] 杨红生, 周啸, 张庆武.以多层次聚苯胺颗粒为电极活性物质的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 2015 (21) :41~44.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范文第4篇

氯气的性质是高中化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在苏教版化学必修一[1]专题二第一单元就涉及到了氯气的制备和性质学习。然而课文所提供的实验方法存在以下缺点:演示氯气的性质实验时, 使用集气瓶 (容积150mL) 作反应容器[2], 氯气极易泄漏, 导致氯气溢出, 污染环境和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笔者设计一套适合教师课堂演示氯气制备、收集及氯气部份性质的实验装置。

2 设计方案

(1) 实验仪器:125mL分液漏斗一支, 硬质玻璃管一支, 干燥管一支, 250mL上嘴抽滤瓶两个, 250mL上下嘴抽滤瓶两个, 带活塞直形玻璃管一个, T形三通活塞连接管一个, 单孔塞四个、双孔塞一个, 直角玻璃管两个, 胶塞两个, 铁架台一个, 镊子两把、玻璃片一片、小刀一把、酒精灯、火柴 (或打火机) 、止水夹一个。实验药品:高锰酸钾固体、浓盐酸、金属钠、红纸、铁丝、铜丝、氢氧化钠溶液、玻璃棉、棉花、蒸馏水

(2) 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在硬质玻璃管中从右往左依次放入玻璃棉、金属钠、湿润的红纸、干燥的红纸, 在硬质玻璃管两端管口处放上一团棉花, 在第一个抽滤瓶中加适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在末尾的抽滤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 然后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

2.1 实验操作

首先往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浓盐酸, 打开活塞, 缓慢注入浓盐酸, 待两个抽滤瓶内充满了氯气后, 关闭三通活塞, 停止加入浓盐酸;然后点燃酒精灯, 将铁丝上的火柴点燃, 打开抽滤瓶的胶塞, 迅速放入, 立刻盖紧胶塞, 若要检验产物, 可待反应结束后, 打开胶塞, 迅速倒入少许蒸馏水, 盖紧胶塞, 振摇;最后点燃酒精灯, 将铜丝烧红后, 打开另一个抽滤瓶的胶塞, 迅速放入, 立刻盖紧胶塞, 若要检验产物, 可待反应结束后, 打开胶塞, 迅速倒入少许蒸馏水, 盖紧胶塞, 振摇。

2.2 实验注意事项

(1) 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来制备氯气。该实验方法与课本中提及的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备氯气的方法相比, 存在以下优点:制备装置简便, 无需加热, 反应速度快, 大大缩短实验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在药品浓度及用量上, 盐酸要为浓盐酸, 质量分数约36%~38%为宜, 高锰酸钾用药匙舀取两勺即可, 金属钠取用量, 约绿豆大小, 不宜太大以免反应过剧烈, 破坏硬质玻璃管。玻璃棉要垫在金属钠下方, 与硬质玻璃管之间, 垫厚些才能有效保护硬质玻璃管不被破坏, 但要保证从侧面可观察到金属钠;铁丝及铜丝一端需弄成螺旋状, 尾气吸收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可选择高浓度溶液, 保证多余氯气能够被完全吸收。且组装好整套仪器后, 为防止氯气从装置中的各连接处逸出, 在各连接处涂上少许凡士林, 可有效增强装置的气密性。硬质玻璃管两端放入的两团棉花可适当弄厚些, 以能有效阻挡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产生的白烟进入抽滤瓶内为准;

(2) 实验过程中, 若出现后端两个上下嘴抽滤瓶中, 有一个未能收集到较多氯气时, 可通过三通活塞玻璃管, 关闭连通已收集满氯气的抽滤瓶的一端, 让氯气只进入未收集满氯气的抽滤瓶内, 待全部收集满后, 可完全关闭三通活塞。实验结束后, 为防止装置内残余氯气在拆解装置时仍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影响, 可进行如此处理:先关闭止水夹和直管活塞, 打开三通活塞, 拆开乳胶管, 对于气体制备装置部份可通过分液漏斗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抽滤瓶内, 除去多余的氯气。

2.3 实验现象

当加入浓盐酸后, 反应开始, 即可观察到装置内出现黄绿色气体, 随气体量增加, 硬质玻璃管内可观察到湿润的红纸褪色, 干燥的红纸无明显变化, 金属钠剧烈燃烧, 产生白烟。将红热的铁丝放入充满氯气的抽滤瓶内, 铁丝在瓶内剧烈燃烧, 产生棕褐色的烟, 反应结束后, 加入蒸馏水, 振摇后, 水为棕黄色。将红热的铜丝放入充满氯气的抽滤瓶内, 铜丝在瓶内剧烈反应, 产生棕黄色的烟, 反应结束后, 加入蒸馏水, 振摇后, 水为淡蓝色。

3 设计优点 (本实验装置集制备、收集、性质实验于一体, 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 从装置的仪器和使用, 使用的仪器均为常用仪器, 组装这样一套装置不存在难度。利用该套装置进行实验, 无需提前制备收集氯气, 在进行氯气与干、湿红纸的漂白实验及氯气与钠反应的燃烧实验, 已集好与铁丝、铜丝反应所需的氯气, 氯气随制随用, 操作方便。

(2) 从学生与教师角度, 直观感受氯气的性质, 学习氯气制备、收集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最大限度减少氯气的泄漏。操作方便, 实验时间短, 现象明显, 一套装置蕴含多个知识点, 尤其是三种金属与氯气反应的现象对比鲜明, 大大增加课堂容量。

摘要:本文在现行高中化学教材里介绍氯气的制取和性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 设计一种把氯气的制取、收集、性质实验于一体的实验演示装置, 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尾气排放。

关键词:氯气性质,演示实验,氯气制备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41~47.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范文第5篇

臭氧的接触时间对臭氧的氧化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过长的接触时间会造成产生很大的处理费用, 因此选择最优的接触时间有助于提升臭氧的利用效率, 节约处理成本。实验量取6L水样加入向臭氧反应装置中, 控制臭氧进气流量为4L/min, 臭氧的浓度约为2.5~3mg/L。

可以得出, 臭氧氧化开始的30min CODCr去除效果很明显, 直接从198.52mg/L下降到177.44mg/L;前3h废水的CODCr从198.52mg/L下降到163.20mg/L, CODCr的去除率达到17.79%;3h以后废水的CODCr从163.20mg/L下降到159.35mg/L, 去除率仅仅增加了1.94%。这是因为臭氧的氧化能力很强, 通入废水中可快速与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反应, 开始的30min污染物浓度高, 更能体现臭氧的快速氧化能力, 在很短时间即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分解[4]。

2 初始p H对臭氧处理效果的影响

实验用原水的p H值在8.49~9.35之间, 分别用氢氧化钠和稀硫酸调节p H到3、11, 然后经臭氧氧化处理 (臭氧的流量为4L/min) , 并与原水的处理效果作对比, 考察不同初始p H对臭氧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废水在与臭氧接触半小时的时候CODCr出现明显的降低, 说明臭氧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速度很快, 随着时间的增加和p H的升高CODCr去除率逐渐增大, 氧化3h可分别达到13.58%、20.19%和24.81%。这是因为在酸性的条件下, 臭氧在水中性质比较稳定, 主要以分子形态与水中的污染物反应, 此时反应速度较慢且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在碱性条件下, 臭氧在水中的分解速率会增加, 生成具有更强氧化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OH) , OH的氧化还原电位仅次于氟, 选择性小, 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形成高级氧化反应 (AOPs) , 可以将废水中的大多数有机物反应生成小分子有机物甚至完全矿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原水的p H大概在8.49~9.35的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进行臭氧处理在经济上面更有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不必投加大量的药剂反复调节废水的p H。

3 不同臭氧浓度对臭氧处理效果的影响

本实验所用臭氧发生器使用空气作为臭氧源, 臭氧产量很不稳定, 经测定产生通气量最大时臭氧浓度约为2.5~3mg/L。在反应器中加入的原废水 (p H=8.80, COD=200.44mg/L) , 不改变其他反应条件下, 通过调节臭氧的输出口的流量改变臭氧的通入量, 考察不同臭氧浓度的情况下臭氧对废水的处理效果, 反应时间为1h。在相同的时间内废水的COD和UV254的去除率都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增加的幅度开始较大后趋于平缓。臭氧浓度从3mg/L增加到20mg/L的时候, COD的去除率从8.21%增加到22.89%, 增加幅度为14.68%, UV254的去除率从7.43%增加到26.68%, 增加幅度为19.25%。在这个范围内, COD和UV254的去除率相对显著, 而继续增加臭氧的浓度到30mg/L, 提高了10mg/L的臭氧浓度去除效果增加幅度却很小, COD的去除率只增加了4.18%, UV254的去除率只增加了2.93%。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 水中溶解的臭氧的浓度也逐渐增加, 臭氧快速与水中的有机物的不饱和键作用, 使不饱和键断裂, 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或者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5]。而工业园区电镀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油脂、石蜡、表面活性剂、乳化剂、酒石酸钾钠、十二烷基磺酸钠、柠檬酸盐等难降解物质, 臭氧只能将他们氧化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残存于废水中, 臭氧并不具备继续氧化小分子有机物的能力, 因此即使继续增加臭氧的浓度, 去除效果也很大改善[6]。

结束语

使用臭氧处理电镀工业园区废水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废水CODCr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接触时间和初始p H的增加而增加, 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24.81%。

增加臭氧的投加浓度可以提高CODCr和UV254的去除速率, 但是当增加到20mg/L后继续增大去除率趋于平缓, 而且单独使用臭氧氧化法总体上去除效果不佳。

摘要:电镀废水有机物的的处理一直缺乏技术可行、经济实用的工艺, 本文通过采用臭氧氧化法对电镀废水进行处理, 研究了臭氧氧化法对工业园区电镀废水有机物的处理效果。通过考察不同接触时间、不同初始p H值、不同臭氧投加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发现臭氧氧化对电镀废水的COD去除效果可达24.81%。

关键词:臭氧氧化,电镀废水,有机物

参考文献

[1] 杨林.微电解-Fenton-SBR法处理靛蓝牛仔布印染废水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2.

[2] 马静.O_3/H_2O_2+混凝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 2011.

[3] 韩帮军.臭氧催化氧化除污染特性及其生产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4] 林星杰, 杨慧芬, 宋存义.UV_ (254) 在水质监测中应用的研究[J].能源与环境, 2006 (01) :22-24.

[5] 张奎山, 李继, 郭召海, 等.饮用水预臭氧化工艺对氨氮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 2005 (08) :41-43.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范文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范文第1篇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 又称为“问题式学习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