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家庭急救
常见病的家庭急救(精选7篇)
常见病的家庭急救 第1篇
应立即平卧,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如果一片不解决问题, 可再含服一片。如果发作已缓解, 还需平卧一小时方可下床。
2. 脑外伤
要平卧, 不要垫枕头和头转向一侧, 防止呕吐时食物吸入气管而致窒息。更不要捏人中或摇动头部以求弄醒患者, 这样反会加重脑损伤和出血的程度。头皮血管丰富, 破裂后易出血, 只要拿一块纱布用手指压住即可。
3. 鼻子出血
让患者卧倒, 把浸过冷水的毛巾放在前额上, 用药棉蘸醋或明矾水塞鼻, 再用热水洗脚, 两手高举, 很快就可以止住鼻血。
4. 产后中暑
立即使患者离开高温环境, 到通风较好的凉爽处休息。解开衣服, 多饮些淡盐水或服十滴水、仁丹、解暑片、藿香正气水等, 用湿毛巾或用30%-50%的酒精擦浴前胸、后背等处, 短时间内即可好转。
5. 误吞异物
误吞卫生球, 要大量灌蛋清或温开水并催吐, 此时切忌灌牛奶等含脂肪类的液体。误吞洗头粉、化妆用水, 要立即灌水或牛奶并催吐。误吞汽油或消毒药品, 由于其能引起胃和食管溃烂, 不能催吐, 应用毛毯将患者保温, 速去医院急救。
6. 洗澡昏厥
立即使患者离开浴室、躺下, 把腿垫高, 并喝一杯热水, 一般慢慢就会恢复正常。待稍微好一点后, 应把窗户打开通风, 用冷毛巾擦身体, 从颜面擦到脚趾, 然后盖上衣被, 头向窗口。
7. 运动后昏厥
立即使患者仰卧, 抬高下肢, 头部放低, 松解衣领和腰带, 并做向心性重按摩, 促进血液快速回流到心脏, 一般休息一会儿即可清醒。
如果经过初步处理后, 患者病情未见好转或更加严重, 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 不要犹豫。
家庭急救注意事项:
1.救护人员自身要镇静。
2.首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3.不要随意推摇患者。
4.不要舍近求远, 而应就近送患者去医院进行初级急救。
骨折病人的家庭急救 第2篇
外伤或骨折病人常常带有伤口。任何伤口有出血或创面者都需要止血和包扎。一般小的出血或无活动性出血的创面都可予以压迫包扎止血。大的出血较少见,可应用指压法,将动脉压在骨的浅面短时控制血流,再改用其它止血法。有较大的创面可填塞纱布再加压包扎,但止血不彻底。止血带在其它方法不能奏效的情况才可应用,但必须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同时应在缚扎处垫1~2层布,以防勒伤。
包扎也是重要的步骤,所应用的材料最好是无菌的急救包、三角巾、四头带等,但在没有的情况下,可使用尽可能干净的布料代替。应注意以下几点:1.里层敷料相对最干净;2.包扎范围应超出创面5~10厘米;3.动作轻柔;4.包扎松紧合适,又能加压止血,又不致影响远端血液循环;5.骨突和腋窝、肘窝等处应加衬垫再包扎。
骨折病人的搬运中,可能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可能导致严重疼痛,增加出血,甚至诱发全身性并发症。因此,凡可疑骨折者,现场应予以妥善固定。关节损伤及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为避免创伤加重和减轻肿胀,也应尽可能临时固定。
首先需要判断是否骨折。凡四肢受伤后有环形压痛、畸形、活动障碍、假关节活动,均提示骨折的存在。脊柱压痛和后凸畸形是脊柱骨折脱位的常见表现。有时可能只有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不能确定是否骨折应按骨折处理。
四肢骨关节损伤可用夹板和木棍、竹竿等将断骨上、下方两个关节固定(图2,4),若无固定物,则可将受伤的上肢绑在胸部,将受伤的下肢同健肢一并绑起来。躯干骨的固定一般在搬运上担架后。颈椎骨折需平卧于担架上,头及颈两侧用衣物固定;胸腰椎骨折亦需平卧,身体两侧衣物固定或布带捆扎(图3);骨盆骨折除平卧外,可用布带对骨盆处进行捆绑包扎。四肢软组织通常使用胶布条固定。
骨折病人的搬运需注意以下三点:首先,除必需的脱离受伤环境和送医院所需的搬运,应尽量减少骨折病人的搬动,尤其是生命垂危的伤员。如果不知如何搬运,伤者一般情况较好者,尽量等待专业人员来搬运。其次,搬运人员需有人指挥,动作要协调一致,尽量保持伤者的平稳,避免单纯追求速度而导致伤情加重。最后注意清除伤者身上可能妨碍搬运或可能导致挤压的物体,如手表、手机等。
搬运方法有:
1. 徒手搬运:一般只在短距离使用,如从受伤处转移至担架上时,或是紧急情况,如脱离火场。胸腰椎损伤搬运时,3~4人蹲在伤者一侧,分别托住肩背部、腰臀部和并拢的双下肢,在统一口令下,协同将伤者挪动或搬上担架。颈椎受伤时,其它与前者相同,但需另加一人负责托住头部,轻轻纵向牵引,始终保持头部与躯干成一直线(图1)。骨盆骨折同胸腰椎骨折。股骨骨折时,须有一人帮助搬动患肢,轻轻纵向牵引。
2. 担架搬运:担架搬运适合于一切重伤员,舒适、安全、方便,是主
要搬运方法,也是救护车的常规搬运方法。徒手搬运至至担架后,除骨折固定外,骨盆骨折病人应仰卧屈膝,膝下垫衣物。如合并胸外伤或脑外伤,头应偏向一侧(无颈椎受伤),并防止呕吐物误吸。紧急情况下单人从楼梯上搬运胸腰椎骨折病人,可用背对背搬运法。
家庭日常急救常识 第3篇
异物卡喉
症状:异物卡喉常见于儿童进食或口含异物时嬉笑、打闹或啼哭。由于异物嵌入声门或落入气管, 造成病人窒息或严重呼吸因难, 表现为突然呛咳、不能发音、喘鸣、呼吸急促、皮肤发紫, 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丧失, 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急救措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 千万不要叩击病人的背部, 应在迅速与医院联系或将病人转送医院的同时, 立即对其进行现场急救。
若受害者站立或正坐的情况下, 施救步骤为:站在孩子背后, 双手放于孩子肚脐和胸骨间, 一手握拳, 另一手抱住拳头;双臂用力收紧, 瞬间压住孩子胸部;持续几次挤按, 直到气管堵塞解除。
若受害者躺倒在地, 由于缺氧而不省人事:救护者托住受害者背部使之仰卧, 两脚左右分开跪于受害者臀部两侧, 一手以掌根按压肚脐与肋骨之间的部位, 另一手掌覆盖其手掌之上, 用力迅速挤压, 反复至咽喉异物疏出。
若自己是受害者, 孤立无援:用自己的拳头和另一只手掌猛捅, 或用圆角或椅背快速挤压腹部。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钝角物件都可以用来挤压腹部, 使阻塞物排出。
若受害者是1岁以下的婴儿:救护者坐在地上, 将婴儿仰卧于大腿或坚固物的表面上, 或者让婴儿坐在大腿上, 面朝救护者, 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挤压器”, 迅速轻柔地向里向上挤压。
溺水
症状:溺水的症状因溺水程度而不同。重度的溺水者1 min内就会出现低血氧症, 面色呈青紫色, 双眼充血, 瞳孔散大, 昏睡不醒。
急救措施:首先立刻大声呼救, 让更多的人参与救援, 同时拨打“120”, 最好避免单独下水营救。在溺水者还清醒时为其提供漂浮物和拉扯物, 如木板、绳子、树枝等。最好由受过训练、水性好、熟悉和了解水情的人同时下水, 千万不要勉强下水救人。现场的人应准备救生圈、绳索、小船等, 以防营救者发生意外。
对于还在挣扎的溺水者, 营救者要告之其保持镇静, 同时要防止被溺水者抱住, 可采用从后部接近的方法。若被溺水者抱住, 营救者可让自己与被救者自然下沉, 溺水者便会放手。营救者应首先将溺水者头部托出水面, 尽快使其呼吸空气。
将溺水者救出后, 首先清理口鼻内的泥沙、杂物, 使其气道通畅;然后检查溺水者, 如呼吸心跳均有的情况下, 可将其置于自己屈膝的腿上, 让其头部朝下, 使劲按压其背部, 迫使其呼吸道和胃里的吸入物排出;如呼吸心跳停止, 则需要立即做心肺复苏抢救, 抬起溺水者的下巴, 保证气道畅通, 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 胸骨下半部上, 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 垂直方向下压;成人保持至少100次/min的频率, 下压深度为至少5 cm。
溺水者多有后续继发情况, 应尽快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伤者在12 h内仍有可能发生暴发性肺水肿和脑水肿或重症肺炎, 处理不当会丧命。
呼吸心脏骤停
症状:呼吸、脉搏停止。
急救措施:
1.人工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让病人平躺于平地或硬板上, 抢救者位于病人一侧, 双手重叠, 以掌根放于两乳头正中间, 手臂伸直, 依靠上身的重量, 用力向下挤压, 使胸骨下陷4~5 cm。然后放松, 双手仍放在胸骨上, 随病人胸骨上升而上升。下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应保持相等。最后完成一次挤压放松后, 再进行下一次心脏挤压动作。
2.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者位于病人头侧, 按住病人鼻子, 防止吸入的气从鼻子跑掉。吹气要深而快, 每次吹气量800~1200 m L, 应能见到病人胸部明显鼓起。一次吹气毕, 松开口鼻, 让病人呼气至胸部下降复原, 或用手轻压胸部, 以助气体排出。
3.每做30次心脏按压后, 人工呼吸2次, 反复交替进行。
中暑
症状:高温环境持续一段时间后, 出现全身疲惫乏力, 大汗、口干, 注意力不集中, 体温升至37.5℃以上, 脉搏加快, 血压下降, 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高热、昏厥、痉挛。
急救措施: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 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 松开或脱去衣服, 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 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 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 加速散热。若用降温毯为其降温, 不能快速降低患者体温, 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 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患者仍有意识时, 可给其一些清凉饮料, 在补充水分时, 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 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患者若已失去知觉, 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患者呼吸停止, 应立即为其实施人工呼吸。
对于重症中暑患者, 必须立即送医院诊治。搬运患者时, 应用担架运送, 不可使其步行, 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地用冰袋敷于其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 积极进行物理降温, 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骨折
症状:骨折处肿胀疼痛, 还可能出现淤血和青紫色瘀斑。手摸感到凹凸不平, 按压则产生剧烈疼痛。
急救措施:不要移动伤者身体, 尽快把伤到的肢体用夹板固定住。夹板可用木片或折叠起来的报纸、杂志制成, 放在伤者肢体下面或侧面, 用三角形绷带、皮带或领带 (不要使用纱布或细绳, 这些都可能阻碍血液循环) 缠住夹板和受伤的肢体。
烧烫伤
症状:烧烫伤一般指由于接触火、开水、热油等高热物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皮肤损伤。烧烫伤后会引起局部皮肤、肌肉红肿, 严重时造成合并感染、休克等。
急救措施:以流动的自来水冲洗或浸泡在冷水中, 直到冷却局部并减轻疼痛或者用冷毛巾敷在伤处至少10 min。不可把冰块直接放在伤口上, 以免使皮肤组织受伤。
在穿着衣服被热水、热汤烫伤时, 切勿脱下衣服, 应先用冷水直接浇在衣服上降温。充分泡湿伤口后小心除去衣物, 如衣服和皮肤粘在一起时, 切勿撕拉, 只能将未粘连部分剪去, 粘连部分留在皮肤上过后处理, 再用清洁纱布覆盖伤面, 以防污染, 并尽快送医。
触电
症状:轻者惊吓, 心悸, 面色苍白, 头晕, 乏力;重者立即出现昏迷, 强直性肌肉收缩, 休克, 心律失常, 心跳及呼吸极微弱呈假死状态或心脏骤停, 呼吸停止, 出现紫绀。
儿童意外伤害的家庭急救 第4篇
气管异物
幼儿常将小球、硬币、钮扣等小东西放入口中含着玩,亦或在吃瓜子、花生米、糖果等零食时,因逗笑、叫喊或哭闹等原因,将这些异物呛入气管。如果不及时抢救,可引起窒息,危及生命。这里向读者介绍一种抢救气管异物成功率很高的“海氏法”,该法是美国医生海姆里斯发明的,近10年来,运用此法全世界已成功地抢救了上百万气管异物患者。操作方法:从发生气管异物者身后将其抱住,双手互握在患者腹部正中顶端(剑突下),然后突然向其上方用力压迫(注意不要弄伤其肋骨),这时,一股气流猛然从气管中冲出,排出异物。
烫伤
孩子烫伤时,家长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寻找烫伤药膏、獾油等。其实,一般烧烫伤最简便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尽快降低患处的温度,应把烫伤处放在自来水下淋冲或置于冷水中浸泡,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减轻高温对组织细胞的损害,且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若烫伤严重,真皮受损,已起水泡,应注意保护伤处皮肤完整,不要自行挑破水泡。对烫伤创面不要乱涂药物,在冷水浸泡后要尽快到医院请医生治疗。
鼻外伤出血
一般的鼻伤出血,可用食指和拇指捏紧两侧鼻翼止血,也可按压人中沟上1/3处的人中穴止血。同时用冷湿毛巾敷鼻周围,再用消毒棉花沾些滴鼻麻黄素药液塞于出血鼻孔。注意鼻出血时不能取仰卧位,以免鼻血倒流入内,导致严重后果。
误服毒物
若发现孩子误服毒物,不管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首先要设法使其胃内毒物呕吐出来。可用筷子或其它细长物体触其口内咽部,反射性地引起呕吐。再饮一些牛奶、鸡蛋清或凉开水,以稀释体内的毒物,减缓吸收过程,然后去医院治疗。
骨折
首先要判断有无骨折:①软组织肿胀,皮下瘀血较多,应考虑局部有骨折的可能;②骨折移位后局部会发生变形;③骨折后局部压痛最明显且集中;④骨折后局部肢体失去连接,功能障碍明显。孩子发生骨折时,不要随便活动,以防骨折断端刺破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如折断的骨头已露出体外,千万不要弄回去,因为暴露在体外的断端已污染,容易发生感染;也不要往伤口上撒止血药粉,甚至香灰之类不洁物。如果伤口污染严重,可用凉开水轻轻冲去伤口上的脏物,再用干净毛巾或纱布盖上,急送医院处理。若骨折已殃及血管引起大出血,应立即用止血带(或带子)扎紧止血后速送医院。
眼伤
如果木屑、玻璃或金属碎片等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损伤,严重者会击穿角膜乃至巩膜,伴有剧痛、怕光、流泪等。要除去这类硬异物,应求助于医生,千万不可私自盲目处理。若为化学物质诸如石灰、氨水、热油等溅入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时应扒开上下眼皮,以除去眼皮内深处的化学物质。若在玩耍时被小刀、铁片等尖锐器械刺伤眼睛,可致穿通伤,使眼球受损。此时千万不可扒开眼皮或用力压迫,因为任何外力都会使眼内物被挤出眼球部位,酿成失明的严重后果。应保持局部清洁,但不必还纳已脱出的眼内容物,以防感染。速送医院救治。
颅脑损伤
急诊常见急性酒精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13年1月到2014年10月收治4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男34例,女6例,年龄16~59岁,发病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晚上9点到凌晨2点。
1.2 方法
1.2.1 病因: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诊科最常见的中毒性疾病,它是指一次饮入过量的乙醇或酒精类饮料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抵制的状态,从而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中毒性疾病,严重时可累及呼吸和循环系统,导致意识障碍,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大量饮用含乙醇高的烈性酒易引起中毒。
1.2.2 临床表现:
摄入乙醇之后出现情绪异常或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按急性酒精中毒的分期标准临床上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三期[1]。急性酒精中毒主要表现为运动、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紊乱,面色潮红或苍白,呕吐物或呼吸有明显的酒精异味,部分患者血压低、四肢湿冷、呼吸缓慢不规则,严重可出现昏迷,甚至导致中枢麻痹或心脏停止搏动而死亡。对危重酒精中毒者,如能及时救治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挽回患者的生命。
1.2.3 体格检查: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的变化,每30min测量呼吸、脉搏、血压及心率,进行血液酒精浓度检测。
1.2.4 急救
1.2.4. 1 院前急救:
可催吐使未吸收的酒精尽快排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或再次反流入胃,注意保暖,维持正常体温,迅速就医诊治。
1.2.4. 2 院内急救:
①保持呼吸道畅通:对清醒患者鼓励多饮水,对意识不清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有义齿者要取下,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痰器进行吸痰,对出现呼吸抑制或有呕吐误吸危险者应进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防止误吸导致窒息。②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有效循环:应用静脉留置针应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泄,必要时给予速尿,对昏迷患者给予留置导尿、观察尿量变化。③催吐,洗胃,血液透析。清除体内残留乙醇:对于轻度患者不提倡催吐,对于神志清楚尚无呕吐且大量饮酒患者应刺激会厌方法进行催吐;对于中重度患者,并且在0.5-6h内摄入大量乙醇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者,合理洗胃,注意有无相关禁忌;严重急性中毒时可用血液透析,促使体内乙醇排出。可迅速降低中毒者血中乙醇浓度,有挽救生命的作用。透析指征有;血乙醇含量>108mmol/L,伴酸中毒或同时服用其他可疑药物时。④药物的应用:目前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首选药物为纳洛酮,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但对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对于兴奋期的患者,应给予小剂量的地西泮5mg,给予镇静,注意禁用吗啡、氯丙秦,苯巴比妥等镇静药物,以防与乙醇出现协同作用,抑制呼吸。也可用5%GS250ml+维生素C3.0g+维生素B60.2g静脉滴注,以促进乙醇的氧化代谢。⑤并发症处理:对恶心呕吐者可给予胃复安,对心绞痛患者给予平卧休息、吸氧、镇静、止痛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休克患者平卧、吸氧、快速补液,急性出血性胃炎患者应用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0.6mg或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40mg静脉滴注,对血压下降者予以升压药物多巴胺,维持血压,若患者处于昏睡状态,伴有脑水肿时,予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出现呼吸衰竭者给予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如合并颅脑外伤,应给予外科CT检查。
1.3 护理方法
1.3.1 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的变化,每30min测量呼吸、脉搏、血压及心率。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严密观察呕吐物及大小便颜色、量,有异常情况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13.2注意及时保暖:
酒精中毒患者保暖尤其重要,可以增加衣服、加盖被服,应用热宝、电热毯,有条件者开空调提高室温等措施,防止受凉诱发其他疾病。
1.3.3 加强巡视,确保患者安全:
对躁动患者加设床档,必要时给予适当的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在做好患者的安全防护外,还要防止伤害他人。
1.3.4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情况及时与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思想交流,关心,关心患者,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1.3.5 健康宣教:
进行健康宣教,倾听患者诉说,让其发泄心中的郁积不满。在患者清醒及情绪稳定后向其家属宣传酒精及代谢产物乙醇的严重后果,教育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法。
2、结果
40例急性酒精中毒者通过有效的急救与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3、小结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诊科常见的中毒性疾病,医护人员及时明确诊断,争分夺秒,紧张有序的急救,通过及时正确的急救与护理,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尽可能地减轻乙醇对患者的危害,有效地控制中毒症状,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2]。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154.
常见病的家庭急救 第6篇
1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
1.1接听呼救电话的同志, 没有问清楚病情, 没有问患者的姓名, 地址记录不详, 患方的联系电话号码错位导致专科医师派错、救护车跑错方向, 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抢救患者, 延误抢救危重患者的黄金时间。
1.2有些医师、护理人员对急诊急救工作的认识不够;出诊速度慢、急诊分诊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急救意识不强, 未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 影响了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1.3出诊前的物品或药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不适用。到了抢救现场才发现急救药品不齐或在抢救过程中才发现某抢救药品不够用, 这样会大大降低抢救的成功率。
1.4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差, 动作缓慢, 不能根据病情及时准确地进行护理措施。如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 或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选择的穿刺针头过小, 滴速太慢, 不能有效扩容等。
1.5不能充分评估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未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1.6对极危重患者未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原则, 造成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不够, 导致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或死亡。
1.7接危重患者时, 询问病史不详, 如患者有无晕车史, 未告知患者或家属晕车呕吐时会增加颅内压, 出现头痛或使原有的头痛加剧等。
1.8医师、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对已死亡的患者未进行常规抢救, 对已死亡的患者检查不仔细, 未留有效死亡检查记录。
1.9院前抢救患者时, 护理人员选择静脉输液针头不当, 造成患者在转运途中穿刺部位肿胀, 不能保证药物和液体有效进入患者体内, 引发医患纠纷。
2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1加强岗位责任教育, 认真接听呼救电话, 接到呼救电话后, 要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居住的街道、门牌号码及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特征或建筑物, 弄清患者所在位置。如果是小儿或儿童还必须问清楚父亲或母亲姓名并做记录, 由出诊人员随身带上, 以便及时和对方联系, 避免跑错方向。针对病情备齐必要的抢救物资, 及时到达急救地点。
2.2增强院前出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懂得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做到为患者所急, 为患者所想, 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坚持每年对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患者抢救流程、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流程、休克患者抢救流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静脉留置针、复合外伤的处理、现场患者搬运术等的培训和考核。
2.3分科别准备院前急救箱, 合理布局抢救物品, 做到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 出诊人员所带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材必须保证完好率100%。仔细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提高抢救成功率。
2.4急救医护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工作技能。因为院前急救工作的不可预知性, 要求急救人员掌握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术,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快捷熟练的抢救流程。加强急救人员专科理论知识和反复的急救技能培训。如心肺复苏要每半年培训一次, 每月操作考核一次, 人人过关。根据120规定的急救流程和技术操作规程应人手一册, 便于贯穿执行。然后根据科室人员操作情况, 重点抓他们的薄弱环节。有争对性的进行培训和考核, 必须要提高科室的整体急救能力才能减少纠纷。
2.5转运患者时, 应充分评估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 并与患者或家属做好有效沟通, 让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承担转运途中的风险。如一旦发生状况, 我们将如何采取救治措施等。
2.6对极危重的患者必须遵循就地就近的原则进行抢救, 不得因丢失患者资源为由舍近求远而延长患者到医院进行系统救治的时间。
2.7接危重患者时, 要详细询问病史和晕车史。并告知晕车会使病情加重, 如恶心呕吐时, 会增加颅内压, 出现头痛或使原有的头痛加剧, 也有可能发生窒息。告知患者或家属做好医患配合, 共同战胜疾病。
2.8医师、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要仔细查病, 认真听取患者家属和在场人员提供的病情资料, 对已死亡的患者必须常规抢救30~60min后, 再用心电图机做心电图后, 确认患者是否死亡, 再告知家属患者死亡。
2.9院前抢救患者时, 选用留置针静脉输液保证转运途中静脉点滴通畅, 保证药物和液体能按治疗计划有效完成。
儿童吞入异物的家庭急救 第7篇
在父母的追问下军军承认,3天前觉得好玩吞了3块吸铁石,由于害怕父母责备便一直没说。
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治医生任晓侠说,吸铁石长期留在胃里,可能会造成食管穿孔等症状,所以需要通过胃镜先把3块吸铁石分开,然后再通过排泄一个一个排出来。
孩子吞下异物快速排出——美国海利希手法
上海120急救培训工作负责人、资深导师李明华指出,首先,不论孩子吞的是什么,第一时间要鼓励其咳嗽,将异物排出来。如果孩子无法自主咳嗽,可以采用美国海利希手法(右图所示),帮助其咳嗽。近10年来,全世界运用此方法,已成功抢救了上百万气管异物患者。这一方法操作简单。
若孩子有两三岁了,父母应从背后抱住他,双手互握,搁在其腹部正中,然后突然向上用力压迫腹部,一股气流猛然从气管冲出,有助排出异物。
若是宝宝才1岁左右,应该让其脸朝前、屁股朝后,趴在父母的前臂上,父母要用大腿撑住自己的胳膊,保证婴儿头的水平位置比身体低。然后,用手掌对准宝宝肩胛骨之间的脊椎部位,连续拍击5至8次。拍击要有一定的力量,但不能过猛。这会帮助婴儿咳出异物。拍几次,可以扒开宝宝的嘴,若能看见异物,就用手指夹出来。若是宝宝出现喘鸣、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声音嘶哑等表现,说明发生窒息,要立即送医院。
儿童吞入异物“十大杀手” 花生居首
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韩富根称,儿童吞入异物的情况一般分为三大类:气道异物、食道异物和胃肠道异物。其中,气道异物卡在喉管或支气管处最危险。这种情况需紧急治疗,情况严重的手术不能超过3分钟,否则小孩会因缺氧而失去生命。而气道异物病例的高发群体为2~5岁的儿童,占据就诊群体的90%以上,他们在吞入异物后大多都不会表达。而花生排在儿童吞入异物的榜首。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有些惯用的急救方法是错误的。比如有的家长会使劲拍孩子后背,还有的会把手伸进孩子嘴里,甚至伸进咽喉部位,这样可能把异物推到更深部位。此外,也不主张催吐,以防异物误吸入气管。
常见病的家庭急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