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动物习语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71

动物习语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英语习语是现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理解英语语言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普遍存在问题,对不同性质的习语理解有明显差异,对源于古典文学与历史的习语理解较差,对源于圣经的习语理解较好。据此,提出大学生提高英语习语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习语   文化   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英语习语,即英语中的习惯用语,是语言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构成的关键部分[1]。人们经过长时间地使用提炼出来的英语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2](51-56+95)。英语习语不仅是英语学习者学习地道英语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而且是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老友记》是一部美国电视情景喜剧,故事以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六个老友为中心,描述他们携手走过的十年风雨历程。这部美剧是史上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至今仍在全球各地热播和重映,是美国流行文化的标志之一。许多大学生把观看该电视剧作为英语学习的手段,大学英语老师经常把它推荐为必看美剧之一[3](147-150)。并且带有很多原生态的文化习语,研究大学生对该剧习语的理解,可以较好地体现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生对于英语习语文化理解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设计说明

为了解大学生对英语习语文化的理解,本研究在南京某高校2019级至2016级的多个专业中发放了一份关于《老友记》中出现的习语的网络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年级、专业、对剧情的熟悉程度、观影频率、观影习惯的5条基本信息题和涉及美国文化的40条习语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回收问卷109份,其中有效问卷107份。

(二)调查结果描述

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于英语习语的文化表达理解程度不高,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老友记》中习语理解的平均正确率为46.85%。即使“非常熟悉”《老友记》剧情的同学,在理解该剧中出现的习语没有达到较高的正确率。

对《老友记》剧情的了解程度和习语的理解正确率呈现正相关,“非常了解”“比较了解”“有点了解”“不太了解”“基本不了解”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61.25%,52.86%,48.63%,43.79%,44.91%。

大一到大四学生的平均正确率呈递增状态,分别为44.80%、46.88%、54.50%、57.50%,英语专业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52.10%,明显高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表明大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英语习语的理解能力提高。

观影频率有影响,但是差异不太大。即使经常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的学生,正确率未能达到及格水平,但是比其他学生更容易理解习语文化。“几乎每天都看”“一周看3次—4次”“一周看1次—2次”“半月看一次”“时间更长看一次”的学生平均正确率分别为57.25%,49.55%,49.67%,45.12%,45.00%。

观影习惯和习语理解的關系不大。选择“看字幕”“查字典或百度”“直接跳过”和“根据上下文猜测”的学生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48.19%,48.93%,43.13%,47.74%,差异不明显。

不同类型的习语理解正确率差异明显。

1.对源于历史背景的习语理解较差

“It will be on the house.”(第三季第五集)意为免费招待。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酒馆有一个惯例,顾客喝三杯酒,酒馆就免费赠送一杯。后来人们用on the house表示免费、费用由公司或团体支付等。问卷中这条习语的正确率为51.38%,只有一半左右。“It’s like cocktails in Appalachia.”(第一季第五集)这条习语,很少有学生了解。Cocktails in Appalachia直译为“阿巴拉契亚的鸡尾酒”。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大多为农业区,属贫困地区,那里的人贫穷到连吃饭都是上顿不着下顿,根本不会想到要喝鸡尾酒。所以,这条习语表达的意思是太离谱、太不可思议了。

2.对源于《圣经》宗教习语的理解比较深刻

“the apple of my eye”(第六季第五集)意为珍贵的东西,这条习语建立在古人认为眼睛特别珍贵(眼睛的瞳孔是苹果形的)观念之上[4](119)。“He is Satan in a smock.”(第一季第二十集)意为衣冠禽兽,因为《圣经》中记载Satan是反叛上帝的堕天使,是恶魔的象征。smock是衬衫、罩衣的意思,恶魔在衬衫里就引申为衣冠禽兽的意思。这两条习语的正确率相对而言都比较高,分别是75.23%和83.49%。究其原因,一是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二是文化相似。在西方,人们把苹果视为一种吉祥的水果,苹果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平安,都是一种美好的寓意,因此理解难度较小。

3.对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习语的理解一般

“call a spade a spade”(第八季第十一集)起源于古希腊,直译为“把铲子叫成铲子”,引申为“实话实说,不拐弯抹角”。“the lesser of two evils”(第一季第八集)意为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个谚语在十四世纪末出现,这里将evil比喻为困难的选择,lesser的意思是比较小的、程度较轻的,就是在左右为难的境地中选择一个伤害相对小的,意思与between a rock and hard place有些相似。这两条习语的正确率分别为68.81%和64.22%,说明大学生对有关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4.对源于古典文学习语的文化基本不了解

“But now I think he’s just trying to steal my thunder.”(第五季第三集)和“Thunder being stolen.”(第七季第一集)都是喧宾夺主、抢风头的意思。第一句是因为Phoebe在医院等待分娩时,Joey的腰疼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所以Phoebe对Frank说Joey抢了她的风头。另外一句是在Monica和Chandler订婚时,Rachel突然的伤心难过转移了大家在Monica的注意力。十七世纪,评论家和剧作家约翰·丹尼斯发明了一种模拟剧院里雷声的方法,在戏剧《阿皮乌斯与弗吉尼亚》中使用了这种方法。不久,他参加了《麦克白》的一场演出,使用了改进后的雷声效果,丹尼斯对自己的想法被盗取感到不悦,后来逐渐引申为喧宾夺主的意思。据学生反馈,从这条习语的单词可以猜测出整体含义,但是对背后的古典文学戏剧文化并不了解。

5.源于风俗习惯的习语是大学生最不了解的一类

“Something borrowed”(第七季第六集)和“Something blue”(第十季第十二集)源于西方的婚礼习俗: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其中old象征新的幸福和财富,new代表新的人生开始,borrowed内涵为借来欢乐和幸福,blue指向别人借来蓝色的饰品,代表纯洁、爱与忠贞[5](293-294)。这两条习语的正确率非常低,均为11.01%。还有关于饮食习惯的习语“Early-bird dinner”(第八季第九集),正确率仅有13.76%。

三、大学生理解文化习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忽视理解习语需要结合具体语境

从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在英语习语的理解上存在歧义。比如,“You are not up to this”这条习语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up to的用法很多,在这里为“适合”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可以表示“不多于;比得上;多达;从事于;由……决定;(时间)直到”等多种含义。这条习语的正确率为29.36%,有40.37%的人选择了“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而剧中是指Rachel的爸爸认为Rachel不适合一个人独立在外生活,希望可以回家,所以对她说了这句话。因为学生没有将习语代入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所以在理解上产生许多偏差[6](99-105)。

(二)理解习语时习惯以部分定义整体

从一些题目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学生倾向于以个别单词的含义理解整体,有时因为中西文化有相似之处,一些习语可以由单词意思引申而来,比如上文提到的“喧宾夺主”。但是“He made a move on me.”这条习语,有50.46%的学生理解成“他感动了我”,虽然move有感动的意思,可这句习语的意思其实是“他占我便宜”。在中西文化里,某些貌似一样的词组实则是两回事,不能望文生义。而且因为习语具有语义整体性,所以理解英语习语时需要将它作为一个整体分析[7](187-191)。

(三)容易混淆中西文化

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学生不太了解与风俗习惯相关的英语习语。例如,上面提到的“something blue”是西方的一种婚礼习俗,blue在西方代表纯洁,在中国则有永恒、沉稳的意思。由于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低,容易将中国文化代入英语中理解,因此这条习语的正确率极低。

(四)接触地道英语少会影响习语理解

从英语影视作品的观看频率来看,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几乎每天都看”的只有9人,平均正确率为57.25%,“时间更长看一次”的学生有44人,平均正确率为45.00%。由此可见,英语影视剧作为学习英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地道的英语文化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习语文化的理解。

(五)观影重剧情轻文化

通过“看字幕”理解习语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48.19%,“直接跳过”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43.13%,“根据上下文猜测”的学生平均正确率为47.74%。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观看英语影视剧时,只注重剧情,往往一扫而过字幕。然而,没有深入探索英语习语文化的表达,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是不够好的。最后只记住了剧情,忽略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背后的内涵。

四、加深大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方法

英语习语是了解西方文化内涵的必经之路,语言学习者要充分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8](76-77)。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对英语习语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上存在很大障碍。据此,提出大学生提高英语习语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建议:

(一)不同语境、不同含义需具体分析

语言交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语境不同,意义就不同[9]。因此,在观看英文影视作品时,要掌握好原文及赖以产生的语言环境,体会习语在语境中发生的意义变化,在做好积累的同时学会活学活用。

(二)遵循英语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具有结构稳定性、精炼性和语义整体性等特点。习语一般是由几个单词或一句话构成的固定搭配,学习者不能简单地根据个别单词猜测整体的含义,应当遵循习语在结构和语义特征等方面的特點,以求更加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英语习语。

(三)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知识

习语和英美文化的关系互为表里、密不可分,英语习语是英美文化的产物,文化的部分内容需要习语承载和传承[10](120-121)。除了刻意地检索外,还可以选择观看历史题材的英文影视剧,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英文思维,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选择合适的英文影视剧并提高观影频率

利用英文影视剧学习英语是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方式,不同主题类型的影片涉及的文化内容程度不一,里面包含的词汇、发音、语速等程度大有不同。因此,选择一部合适的影片是有效的学习途径。此外,提高观影频率更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的内涵。

(五)深入探索英语习语的文化表达

英文影视剧充斥着难以理解的习惯用语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重复观影不仅可以加深对剧情的掌握,而且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习语的含义。此外,还可以利用词典、网站、手机App等及时查询英语习语的含义,充分挖掘背后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五、结语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中外各方面的交流日益趋增,要求当代大学生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习语是文化输入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掌握常用英语习语有助于深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11](87-88)。英语习语作为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内容,在文化表达和学习中成为大学生面对的难题之一。英语影视作品是丰富的英语学习素材,大学生高效地利用英语影视作品进行自主学习[12](104-106+118),等同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多学、多练、多积累,加深大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瑾瑾,等.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邱能生,邱晓琴.文化差异背景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处理探微[J].上海翻译,2019(01).

[3]赵文兰,周明娟.英文电影片名与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J].电影文学,2012(21).

[4]曲倩倩.西方文化中苹果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6(04).

[5]吕钱钱.浅析中西方传统婚礼习俗中体现的文化差异[J].中国外资,2012(04).

[6]孙洪山,张法科.英语习语层次性分类及其翻译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08(04).

[7]龙晓明.英汉习语与中西社会文化[J].学术论坛,2010,33(09).

[8]崔媛媛.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习语的内涵解析及翻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16(10).

[9]武张波.英译汉中的语境分析[J].校园英语(中旬),2015(12).

[10]王青.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研究[J].人民论坛,2015(33).

[11]马秀平.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习语的引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影响[J].海外英语,2018(08).

[12]严倩倩.中國大学生对观看英语影视自主学英语的态度研究[J].海外英语,2019(03).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老友记》习语的文化表达与理解研究”(编号:201912048037Y)的阶段性成果。

动物习语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方面, 有两种提法:一种是“语言与文化” (language and c u l t u r e) , 另一种是“文化中的语言” (language in culture) 。不难看出, 两种提法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与矛盾:如果按“语言与文化”一说, 则语言与文化并列, 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如果按“文化中的语言”一说, 则语言从属于文化, 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语言学家Bright (1976) 提出应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 (Big culture) 和小文化 (Small culture) 。语言与大文化是从属关系, 与小文化是并列关系。

从大文化角度来讲, 文化作为一种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 应该包含语言这一小范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一种人与人的交际工具, 与其他非语言文化现象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发展等相并列, 属于大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从小文化角度来看, 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 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类, 促进人类走向大的进步。人类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 他与人类社会, 人类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2 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

有了语言, 人类就有了文化。自古以来, 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个烙印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上。习语作为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 是其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英语作为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其习语就显得纷繁浩瀚, 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 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 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2.1 英语习语具有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 随着语言的发展, 历史文化的痕迹就残留在习语当中。在现在的英国土地上分别居住过伊比利亚人 (Iberians) 、凯尔特人 (Celts) 、罗马人 (Romans) 、盎格鲁-撒克逊人 (Anglo-Saxons) 、斯堪的纳维亚人 (Scandinavians) 、诺曼底人 (Normans) 等。这些民族语言中的一些习语对英语习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rain cats and dogs” (倾盆大雨) 这一习语就来自于北欧神话。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 (Norsemen) 的主神是奥丁 (Odin) , 狗 (dog) 和狼 (wolf) 象征“风”, 猫 (cat) 象征“雨”, 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

2.2 英语习语具有地理环境的特征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习俗道德等都是为了适应和利用环境而形成的,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英国是一个岛国, 周围临海, 航海业和捕鱼业发达。岛内气候多雨多雾, 畜牧业繁荣。因此, 英国特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对英语的习语有很大的影响。如与航海业相关的习语“all at sea” (全在海里) :船在海上失去控制, 随风漂流, 以至船上的人都不知道身在何方, 现在这一习语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

2.3 英语习语具有民族特征

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不是个人因素的产物, 而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每一个人, 从他诞生的那一刻起, 他所处的那一社会环境的风俗习惯便开始塑造他的感觉、行为和经验。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 包含的方面很多很广,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饮食风俗、人名特征、宗教信仰等。习语就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如“bread and butter” (面包和黄油) :面包和黄油是西方人的主食, 没有了这两样东西他们的生活就无法进行了, 所以“bread and butter”就转义成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须品的“谋生之道”。

2.4 英语习语具有文学艺术的特征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形象的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艺术,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学语言往往是该民族语言的精华, 他来自于民间, 经过文学巨匠的锤炼, 又通过文学作品的流传, 被人们广泛诵读, 从而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文学巨匠们的精彩词句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终形成习语。如“one’s pound of flesh” (某人的一磅肉) :这条习语源自莎士比亚的剧本《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 (Antonio) 向高利贷者夏洛克 (Shylock) 借了一笔钱, 并立下契约:如不能按时归还, 则由夏洛克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后来安东尼奥因故真的无法按时还钱, 夏洛克就坚持要按借贷合约割安东尼奥一磅肉。后来这个故事的焦点“一磅肉”就成为习语, 意为“分文不能短少的债务;虽合法但不合情理的要求”。

3 结语

本文只是归纳了英语习语的主要文化特征, 并没有也不可能包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文化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人类行为方式的总和,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 同文化有着特殊的联系。英语学习者只有在学习中加强对文化的学习, 才能更深的理解英语习语的深层含义。本文对于英语习语文化特征的归纳概括, 希望能对英语学习者习语学习的理解与运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其习语更显得纷繁复杂。本文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概括, 从而希望能对英语学习者习语的学习理解运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英语习语,特征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 刘润请.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 孙海运, 方如玉.英语成语的来龙去脉[M].香港:商务印书馆, 1991.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关[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动物习语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习语是语言总文化内涵积淀最深厚的部分, 集中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历史和文化, 是语言的精华, 是达到语言学习目的的重点和难点。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通常具有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性的本质特征。任何语篇, 短至三言两语, 长至洋洋万言都必须具备这一特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制约, 外部因素主要指语篇与情景语境关系, 即语篇表达的意义结构与客观外界事物现象、过程所表现的结构是否一致;内部因素则主要指语篇内句与句或语段与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1) 教学中的一篇听力材料中有这样的对话:

A:How did you like the performance?

B:It was a nice theatre.

(2)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or so, some un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food production.Their populations, however, have at the same time grown faster, and so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 hasn’t improved.What’s more, their increase in food production has been achieved at the expense of using up marginal lands.As a result, there has been no gain in the productivity of land labor.

例一从表面上看不连贯的, 乍听之下, 会觉得牛头不对马嘴, 答非所问。有趣的是A完全能听懂B的明褒暗贬的用意, B避而不谈对演出的印象, 只对剧场表示好感。如果他不是对演出不满意的话, 至少对演出印象不深。可见听力理解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而例二思想脉络清楚, 意义连贯, 具有完好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例二之所以这样,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however, and so, what’s more, as a result等过渡词的作用, 这些习语在使语篇逻辑层次清楚、思想脉络贯通、意义完整一致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中缺少这类词的使用, 或是使用的不到位, 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总是缺少点什么, 使英语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

2 习语的语篇连贯作用

2.1 习语的社会文化因素

语篇连贯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而社会文化因素是外部因素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英语中, 有许多习语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反映了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Tasting is believing.” (百闻不如一尝;百闻不如一见) , “put all our eggs in one basket”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 neither fish nor fowl (不伦不类;非驴非马) 等。

连贯的语篇一方面要符合所属语言社团的交际模式和交际方式, 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背景信息作为已知的和背景信息对待。英语习语中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 对于交际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来说, 无疑是理解语篇意义的重要条件。有时我们可以根据习语来识别一个人的国籍身份。例如:Are you kidding?就属于美国人常用的流行语, 而同样的意义英国人则说You must be joking.Don’t do anything you couldn’t eat. (不要做你无法完成的事) 属于澳大利亚习语;Monkey see, monkey do. (一个人模仿他人的动作) 属于加拿大习语。另外, 从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上看, 英国国家的人厌恶猫而喜欢狗, 因此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都含贬义, 而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则含褒义。如Look like something the cat brought in (沾满泥巴的;蓬头垢面的)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天机;说漏嘴) ;a barber’s cat (面现病容和饥色的人) ;Every dog hat its day (凡人都有走运的时候) ;Love me, love my dag (爱屋及乌) ;a lucky dog (幸运儿) 等。教学中, 如能结合上下文对这些习语及其文化内涵细加讲解, 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中领会其文化规约, 而且还有助于拓宽文化视野, 扩大知识面。

2.2 习语的语篇衔接作用

语篇组织。习语在言语交流中不仅具有使交际双方遵守相关的语用原则, 使话语“合作”、“礼貌”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促使交际双方话语发展、延续, 说话人寻求新信息以及语篇照应等作用。在我所教授的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中的几个句子:

(1) But I take it he’s someone you’ve known quite a while? (2) A:“You saidwas’.Does that mean?” (3) “Like it says there, ”he answered, “about all we had to spend in those days was time.”

习语I take it和Does that mean?发挥着促使话语发展、延续, 是说话人寻求新信息的作用;而Like it says there具有语篇照应作用。

逻辑语义联系。习语作为语篇逻辑连贯的媒介, 可以使语篇的整体语义清楚、明晰, 以达到更加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在语篇里, 习语能起“列举”、“例证”、“引申”、“转折”、“推论”、“总结”、“因果”以及“空间”、“程度 (范围) ”等衔接作用。其实,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习语的这些衔接作用正是学生们较熟悉, 但是应用起来却不是很熟练的知识点, 也是我在教学中特别着重强调的部分。尤其是学生在CET4-6作文考试中, 运用较多。下面就简单介绍其中几种衔接作用。

(1) 表示引申的习语通常有:and then, and besides, in addition, in a like manner, in the same way, what’s more, to make things still worse, to crown it all等。

(2) 表示推论的习语通常有:for that reason, in other words, in that case, hence, if not, on condition that, come what may, be that as it may, by consequence等。

(3) 表示因果的习语通常有:and so, so that, as a result, on the grounds that/of, the morethe morein order that/so等。

(4) 表示程度 (范围) 的习语通常有:on the whole, to some extent, so far, to some degree, in so far as, all in all, by and large等。

时间顺序连贯。在交际活动中, 人们往往要描述或叙述事件, 叙述事件离不开时间的描述。因为, 叙事一般由一系列事件构成, 各事件之间存在时间顺序上的联系。时间连接语的这种作用同样使叙述的语篇层次清楚, 意义明晰, 语篇意义更具有整体性。根据时间顺序的关系, 习语在语篇中表示的时间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表示某个特定时间以前的事态发展的习语:as yet, so far, before that, before then, until now, long time ago, at that time, by the time等。 (2) 表示某个特定时间同时发生的事态发展的习语:at present, at this point, in the meantime,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in no time, no soonerthan等。 (3) 表示在某个特定时间以后的事态发展习语:after that, since then, some time later, later on, some time, some day, in the near future等。 (4) 表示经常、重复时间的事态发展, 这样的习语有:time and time, time and again, time after time, at all times, all the time, year after year, now and then等。

3 结语

英语习语及其文化信息和语篇功能难以穷尽, 但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所学课本中的这些习语既大大降低了课文的语言难度, 又抓住了学生学习兴趣。其实, 英语习语色彩斑斓, 文化信息极其丰富, 只有随语随文准确把握英语习语及其文化背景和在特定语境中的文化内涵, 才能学好和用好习语, 并卓有成效地提高社会文化能力。

摘要:英语习语在语篇分析中有着不容忽视的语篇连贯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同时语篇连贯功能又通过语篇组织、逻辑语义联系和时间顺序连贯等方面体现。而这些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语篇功能,英语习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萌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 张镇华, 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 孙萍, 等.文化视域下英汉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与翻译[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动物习语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动物习语的西方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 英语习语是现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理解英语语言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