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文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所谓都市农业,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都市的农业。其实都市农业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已经成为现实。此次调研中信息化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市家事易公司利用新一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蔬菜网上销售的新模式,推出了“电子菜箱”。所谓“电子菜箱”就是网上订菜,商家将菜送到订户楼下的智能生鲜柜里的便捷模式。这种直供模式立足于家庭生鲜农产品供应,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以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产销直接对接,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由于减少了经营场所和经营环节的费用,网上菜价比超市至少便宜20%,赶上促销、团购等活动,价格还会更低。目前武汉市设立“电子菜箱”的小区突破600个,每天有5万多户家庭上网订购,服务区域基本覆盖武汉主城区的各大社区。“电子菜箱”不仅具有流通成本低、购物便利、减少城市垃圾等诸多优点,还凭借低廉的价格、放心的品质、方便的支付方式受到城市白领、家庭主妇甚至中老年人的青睐。
在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农业部门则从保障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创建了“小蚂蚁市民菜园”,实现“蔬菜产地可溯源”。即将互联网和郊区蔬菜种植结合起来,会员通过网络监测地里的蔬菜生长情况,从种植、采摘到配送均实现网络监测,工作人员定期送菜,确保市民吃到无公害、口感新鲜的本地蔬菜。此外,公司还将应季的蔬菜信息都上传到公司网站,市民可根据网上看到的蔬菜信息选择不同品种,网上订购,由公司配送。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作者简介:崔永和(1942- ),男,河南清丰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学。
摘 要:长期以来,消灭城乡差别就是中国人的理想目标,但是,城乡差别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在扬弃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期,坚持城乡同步发展将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二元;均衡;生态;城乡
哲学对于现实生活的关切与反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人的合理性存在提供辩护;另一方面,为人的不合理性存在提出批判性反思,并创设理想的“彼岸世界”。工业文明以来,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人的不合理性存在日益遮蔽人的合理性存在,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日益凸显,生态哲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审视,集中体现了哲学对实践的批判功能。反观和审视中国近些年来城市与乡村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呼吁城乡的均衡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
一、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在历史上,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由来已久。为数不多的城市,其成因多半与人口的相对集中密切相关,而人口的集中又与政治中心及商业中心相关联,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国都大都兼具商埠特色。于是,城市又往往是信息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在生存方式上,城市居民较广大分散的农村居民要开放得多,他们拥有较高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
与城市不同,中国广大的农村则是另一番景象。农村居民世世代代生活于固定而狭小的地域,沿袭着稳定单一的生活方式,然而,他们却拥有自己独特的舒心与乐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就是农村宁静生活的写照。费孝通先生曾经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作出如下概括:“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1]
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远离土地和自然风貌,而农村则重土地且亲近自然;城市生活富有开放变动性,而农村生活则倾向于封闭保守;城市生活有赖于商品交换和社会产品的互通有无,而农民则满足于自己生产和消费自己的产品,自给自足;城市居民享有较充分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资源,而农村的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欠缺,公共资源匮乏。在城市,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相伴随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普遍下降,而具有草根文化传统的农村则自然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城市。鉴于城乡的上述差别,笼统地认为城市优于农村、城市生活优于农村生活,从而用城市化导向完全消解或同化农村的思想和做法,难免包含偏颇甚至会引发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变。
城乡居民各自的生存方式和价值选择是历史上城乡差异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其生活的幸福指数与习惯风俗密切相连,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是,近些年的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离开了自己的文化圈,从而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和人生意义的失落,当今中国的“城乡差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城市居民收入虽然高于农民,但是,生活质量却因受到多种社会矛盾和环境因素的困扰而呈下滑趋势:空气污浊、交通拥挤、噪声超标、人际冷漠、房价飞涨、消费畸形膨胀、“富裕中的贫困”现象滋生、现代城市病频发……最近媒体披露,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普遍采取“外延式”发展模式,忽视“内涵式”发展,因而出现了严重脱离实际的“贵族化”倾向。“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忽视对百姓的服务功能,大楼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洋,可普通百姓却感到生活不便、生存空间狭小。”“城市形象过度求新、求大、求洋,一些地方大拆大建。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许多并未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纷纷倒地,代之以更为壮观的摩天大楼和广场。这样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还时常发生野蛮拆迁、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其主要原因,一是利益因素及其背后根深蒂固的GDP崇拜。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会长罗亚蒙认为,城市化中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农村流转土地的开发背后都有房地产和工业开发的身影。通过迅速开发土地,能够为地方政府换来可观的土地收益。二是和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不无关系。地方政府要展现城市化的成绩,除了统计数据上的城市化,最直观的展示方式就是建新城,而且城市之间出现攀比。[2]
城市建设中“贵族化”倾向背后的深层失误是严重忽视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无视农村历史积淀的亲近土地、热爱自然的生存方式和传统文化,根本没有顾及到农村的土地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期以来,在一些决策者的心目中,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和象征,因而是必须加以彻底根除的历史赘瘤,必须用理想的“单一城市化的一元社会结构”取而代之。
二、中国城乡同步发展势在必行
工业文明以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人口城市化,城市工业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的发展日趋功利化和非自然化,城市变得越来越脱离自然;由于人口的集中和工业的发展而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及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前,许多城市不从实际出发、求大求洋的城市化建设把农村挤压得奄奄一息。尤其是每年大量流失的耕地转化为市场开发的商品,在扩大城市地盘、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益的同时,透支了多代人的生存基础和土地资源,不仅给城市百姓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和生态困境,而且也严重蚕食了农民的生存空间。其结果,城市发展泡沫化与农村发展萎缩化同比加剧。
据专家预料,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前后,中国各大城市在目前严重缺氧、缺水的基础上,将陆续进入“缺鱼”、“无鱼”的时代——日益严重的陆地水系污染和海洋水体污染使鱼类将难以存活,即使有些鱼还能勉强生存,也将是根本不宜食用的“高污染鱼”或携带“放射性元素”的“变态鱼”。相比之下,偏远农村的环境优势日益显现,那里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生态质量明显优于城市。因此,尊重城乡差异,保留城乡差别的形式,改变城乡差别的内容,促使城乡建设同步发展,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中国广大农村,不一定在所有方面一律都要‘向城市看齐’,不一定非要走‘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不可。”[3]226-227
在中国,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同时并举的发展战略长期得不到落实,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存在着热衷于城市发展的情结,忽视农村发展。比如:前些年的教科书上就这样写道:“人口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逐渐转变为城市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是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日益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4]如此用城市化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至于它是否有度的限定、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很少有人作出进一步的思索和深究。
针对许多城市采取不切实际的“外延式”发展的严重弊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说:“在城市化过程中,建设新城、改善城市面貌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城市化简单地理解为盖房子、建广场,片面追求华丽的外表,就会带来很多弊端。”“要根据多数人的需要提供城市公共服务,大多数公共服务应该是开放式、公平、平等。应根据不同类型人群的需要,确定不同的公共服务内容,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2]与城市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贵族化”倾向相伴随,大批农村的地盘步步紧缩;随着大量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失地农民与日俱增。针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进城农民不应该是身份上属于农民,职业上属于工人,也不应该是地域上属于城镇,职业上还是农民,更不应该是大规模、长期化、一代接一代的流动就业。在一些城市,对农民转化而来的“半市民”更是缺少足够的关怀和保障。随着城市化的潮流,每年有1000-1200万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生活在城市里,被统计在城市人口中,但他們以及他们的家庭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公共福利。而“城市化的完整含义应该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让进城就业的农民在城市定居,并享有城市居民享有的一切”[2]。
其实,城市人口的增加与农村人口的减少都有一个过程,其比例和限度需要科学论证,不可顾了城市而忘了农村,顾了工业而忘了农业。一方面,现代化城市离开了从农村进城的农民工不行;另一方面,农村没有足够的农民也不行。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发展农业始终是基础,始终需要适度合格劳动力的主体支撑,否则,农业的发展必然难以为继,甚至将遭受难以避免的挫折、创伤,以至于产业链断裂,使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发生紊乱。现今的许多农村除了老人和孩子以外,能够胜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剩无几。13亿人口之巨的大国所赖以生存的农业,究竟由多少人去支撑才算合适,这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却被普遍的“城市热”完全遮蔽了。1958年,大量农业劳动力被抽调去从事“大炼钢铁”等非农业劳动,由此而大伤农业元气的沉痛教训值得永远汲取。城市需要发展,农村也需要发展;工商企业需要发展,农业更需要发展。任何“单打一”式的对未来的憧憬,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都是难以实现的。
三、以生态化建设引领中国城乡同步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平等、均衡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不平等、不均衡则是绝对的、永恒存在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不平等或差异现象都是消极的和需要消除的,有些差异或不平等,比如人的能力、思维差异和价值追求的多样化差异,等等,多半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力资源,鼓励发展“能人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走共同富裕之路,其实质就是“差异趋同”的发展道路,是用积极高效的差异观代替消极低效的平等观。当今中国,不能用“刮风的办法”完全抹平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的一切差别,不能再用“大锅饭”的办法在农村发展“懒汉经济”,而是要在尊重人的能力差异、从而承认劳动收入适度差别的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人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运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驱动原则,实现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鉴于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农村建设,都必须遵循生态化原则,实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兼顾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如果企图用城市建设吃掉农村建设,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赌上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那么,城市化难免成为海市蜃楼,经济效益也难免成为“一利万本”的负价值。“伴随人类社会沿着生态环境发展路径前进的历史推进,当今农民工进城打工的人口流动趋向,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可能会要发生‘逆转’,即发生城市人口向农村的流动、城里人到农村去打工的趋势。这种人口流动的逆转趋势,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发展与城市生产的普遍不足、人口畸形膨胀的同时并存。总之,中国作为东方农业大国,其发展远景与发展道路,决不会、也不应该走所谓的‘城镇化道路’,决不会被其他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所严格框定。”[3]228
沿着超越工业文明的生态化道路建设城市与乡村,我们不仅用不着为中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而烦恼,而且需要逐步懂得保留城乡差别的形式、改变城乡差别的内容对于走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的重要性。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在于,城市与乡村各自封闭,在经济、文化、信息、人才等方面基本没有相互流动、交流互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极端做法是指斥进城的农民为“弃农经商”的资本主义势力,是与社会主义的方向水火不容的。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乡之间有了经济、文化、信息和人才的交流互补,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这是值得肯定的社会进步现象。但是,取代传统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并非单质一元的同质社会,而是多元多维的异质社会:不仅城市与农村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农业区域各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城市或同一个农业区域,也会有自己内部的多业并举和多样化选择。总之,用多元多维的异质社会取代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适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消灭三大差别”、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曾经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理想目标。通过走农村城镇化道路,逐步消灭“城乡差别”,不仅是我们多年来的理论导向,同时,在实践中也涌现出了类似于“中国十大名村”的范例。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城市化期盼”:有朝一日,全中国都将建设成彼此无差别的都市化城镇,广大的农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城市群落的大中国将拔地而起。这一导向的积极意义在于,期望中国广大农村发生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根本性变化,促使农业经济获得明显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为逐步消除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人格、经济、政治、文化、伦理歧视创造条件;对于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经济互补、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这一导向的消极意义在于,用城市化一元社会结构取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既脱离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有失中国农业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化传统,又违背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力量竞争、多元经济互补的原则。事实上,无论城乡差别的内涵发生怎样的变化,城乡差别的形式将是永远存在的。
在新形势下,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以“内涵式”发展取代“外延式”发展,逐步优化城市的内在功能。完善城市的现代功能,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尽量为农村建设留出更多的空间。首先,要在城市进一步提倡节水节能、立体绿化、保护环境、废品回收利用,等等。其中,特别需要尽快改造现有城市的地下管道设施,利用先进技术集中回收城市居民的粪便排泄物,实施沼气加工,并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料,使人们取之于大地的能源再还给土地。与此同时,中国的农村建设急需保护耕地资源,尽力保证现有耕地资源不再流失。其次,需要认真实施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战略,用有机农业取代无机农业,用农家有机肥料取代化肥,用天然消灭病虫害的方法取代大量使用农药的方法,积极发展无公害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再次,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农村精英和技术人才,尽快扭转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的被动局面。最后,需要依据农村特点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探索建设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生态化道路。现在看来,农村一律建城镇化高楼的做法,既不经济,也不适用,又不环保。以上就是学术界近年来所极力呼吁的中国要走的“后现代农业道路”。
为有助于说明问题,本文谨在此引用澳大利亞国家级工程“绿色澳洲项目”主任、著名后现代农学家大卫•弗罗伊登博格的相关研究结果和建议:“虽然现代农业暂时解决了养活65亿人的问题。但是,现代农业没有解决土壤侵蚀、土壤盐化以及农村贫困问题。更有甚者,现代农业虽然支撑着现代城市和经济,它却依赖矿物能源(煤,气和油),因此其基础摇摇欲坠。……难道中国真的渴求发展与澳大利亚和美国相同的‘现代’农业吗?如果真的那样,那么,中国充分‘现代化’的农业只需要一千三百万农民(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充分‘现代化的’农业工业会让大约8亿人继续向业已拥挤的大城市大规模地迁移。这一迁移会迫使中国再建80个像北京上海那样能容纳1000万人的城市。正如人们所见,这在美国、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它是全球最城市化的大陆)是可行的。然而,中国需要80个巨型城市吗?或者说,是否存在着一种适于中国的后现代的未来?就像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对于澳大利亚的很多地方来说,要挽回局面已为时太晚。森林已经消失,剩下的是贫瘠的土地和遭罪的农民。我目前在‘绿化澳大利亚’组织的工作就是帮助农民重新种植澳大利亚森林,以保持当地野生动物,恢复土壤肥力,改变河水质量。这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农业方法。现代农业不可能为澳大利亚提供将来。我们认为,中国别无选择,惟有发展一种独特的后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完全依赖矿物燃料,随后又要释放二氧化碳。它需要太多太多的人离开农村的家园,迁居到本就人满为患、遭到污染的大城市。现代农业是靠过去100年的发明创造发展起来的,它不可能以它现在的形式再持续100年了,更不消说1000年。必须发明一种后现代农业。”他果断地作出结论:“对于中国来说,挑战在于,要从自己过去和当前的那些高度污染能源和侵蚀土地的非持续性做法中吸取教训。挑战还在于,应创造一种后现代的‘务农文化’,其中有数百万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农民参加。而不应该是由少数人依靠矿物燃料、肥力枯竭的土地和大量的资金来经营一种‘务农商业’。要发展一种后现代的‘务农文化’,关键在于创造在社会方面公正、在生态方面健康的种种成套的方法,它们将把农场和城市、城市和农村人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个后现代社会是否可能,这取决于一种后现代农业。”[5]这些分析和建议都十分认真、严肃而贴近中国实际。
后现代农业是后工业时代的农业发展形态,它的首要目的是为人类提供绿色、安全、健康的食品和愉悦的服务。“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型’农村建设和后现代农业选择,在一方面是对西式现代无机农业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两型’农村建设必然是高于西式农村建设的后现代文明形式;后现代农业是扬弃工业化农业的生态农业。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生产同步推进的发展战略,我们将会逐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民尊重型、社区繁荣型、审美欣赏型的后现代新农村,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生态化潮流、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和‘后现代农业’之路。”[6]只有走后现代农业道路,才可能实现中国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51.
[2]王炜.城市化不能“贵族化”——中国城市化观察:下[N].人民日报,2011-02-21.
[3]崔永和.思维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洪如林.人口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8.
[5]弗罗伊登博格.中国应走后现代农业之路[J].现代哲学,2009(1):68-71.
[6]崔永和.走向后现代的环境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44-245.
责任编辑:戴群英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如在以沼气为纽带的模式中,向沼气池添加物料和沼气池残渣的清理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在食物链组装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中,食物链每加一个环,就需要多付出人力。然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当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弱化严重,相对于二三产业而言,农业的产投比低,不少地区经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劳民伤财的现象,农民们更愿意出外打工,甚至在家中闲着,也不愿从事低效的农业生产,特别是较为繁杂的农事劳动。因此,对于比较效益低且劳动较为繁杂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民并不热心。如一些地区,政府帮助建立起来的沼气池被废弃停用,秸秆仍在田间直接焚烧,等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农民不愿意投入劳动去换取并不显著或眼前看不见的利益。
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式难以推广 很多生态农业模式的适应性较差,克隆、复制难。由于不同的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把一个别处运转良好的模式生搬硬套到此地,或在改变条件的情形下还使用老的模式,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现象。沼气模式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曾经得到大面积推广,然而,不少地区却先建而后废。究其原因,一是沼气模式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如在能源供应丰裕的地区就难以推开;二是一些前期运转良好的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了,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增加了,同时获取能源的途径改善了,农民可能就不再热衷沼气模式了。
同样,对于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在经济不发达、市场不完善的地区,如果加工的产品销售困难,这样的模式也难以维持下去。我国中西部的不少区域,近年旨在发展加工业甚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但由于市场、技术、管理不配套等原因,失败的很多,不仅劳而无获,而且劳民伤财,损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留民营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这样一个农副产品大市场和对外贸易的窗口
。
缺环断节和缺乏配套技术的模式难以推广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模式推广失败。在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重生产不重市场,不少地方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农民种的菜获得丰收,却找不到销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留民营是我国的“全球500佳”之一,但沼气利用中的废渣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近年引进有机肥生产车间,生产的有机肥不仅用于当地的生态农庄,而且外销获利,这不仅彻底解决了废渣污染问题,而且使废弃物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循环利用,大大提高了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
不考虑农民意愿与强制推行的模式难以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接受新生事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另一方面,农民对于新事物的总体辨别能力还不高,对新事物有个认识的过程,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进行模式的推广。如果一味地采用政府行为,强制农民去接受一个空降的模式,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在一些吃过政府行为亏的地区,农民甚至对政府提倡的东西具有逆反心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实际上,农民绝不是一味地排斥新事物,现有的很多生态农业模式都是农民的创作和智慧的结晶。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摘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正处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时期,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还不太成熟。结合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完善和创新,需要发挥不同区域的禀赋优势、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对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注重多功能开发和拓展、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以及加快科技创新的深度渗透。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发展模式 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及功能优化研究”(2015BJJ071)。
[作者简介] 苗洁(1983 — ),女,河南开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区域经济。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都市农业已成为服务城市多元功能诉求、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让城乡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广的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之路。
20世纪中期,都市农业率先兴起于欧美、日本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基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在城市扩张和发展过程中,这些发达国家会有意识地保留都市圈内的部分农田用于种植或养殖。在欧洲,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更偏重于对农业的生活、社会、生态、环保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开发。如德国以生活社会功能为主的市民农园,市民可以从政府或土地私有者那里租赁土地,享受农业耕种、体验田园生活,只是,如果市民租赁的是政府的公有土地,其种养的农产品是不允许对外出售的;法国以生态环保功能为主的田园都市,主要是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 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荷兰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厂化农业,在强调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温室产业,并按照工业方式对农业生产环节、生长周期、销售管理等进行安排,使都市农业成为了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与资源和人口相对平衡的欧洲相比,地广人稀的美国在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更注重生产和经济效益,其主要模式是社区农园,即社区与农场、市民与农户之间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收获和盈利,一方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一方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双方互助互惠互利,这与德国市民农园产品不得对外出售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在亚洲,都市农业发展最具代表性是日本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选择的是经济和生态兼顾的模式。具体而言,日本是分散的点片状庭院农业,也可以称之为被都市圈包围的农业;而“花园城市”新加坡则是高科技、高产值的产业化农业,主要发展的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生物科技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始探索都市农业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后,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上日程。2015年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各地都市农业只有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找到适宜的发展模式才能够生存。当前,国内城市大多正处于传统城郊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探索时期,其农业发展选择何种模式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并引领传统农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内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
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内一些城市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主要有特色高效种养模式、市民农园模式、休闲观光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及高新技术模式等。
1. 特色高效种养模式。该模式体现的是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性功能,主要是以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为基础,向社会供应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副产品,以适应和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如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在蔬菜专业村的带动下,按照“市民缺什么就种什么、市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思路进行蔬菜种植,并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不断提升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河南省新郑市君丰农业科技生态园依托航空港经济区专门种植生产周期较短的无公害供港蔬菜;浙江嘉兴秀洲区则利用土壤资源禀赋开发富硒农产品,并积极发展稻田、藕田养殖生态水产品的立体共生种养业,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效益。
2. 市民农园模式。该模式提倡消费者积极参与其中,与生产者共建信任、分担风险,也可称为市民参与合作模式或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需求,采用原生态、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精品农业,并通过提供产品配送和土地租种等服务,在农场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北京海淀区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是国内第一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根据信用互助体系,在配送份额服务方面,消费者需要在种植之初预先支付份额费用,还可以不定期到农场参加劳动并参与监督,农场则负责生产出绿色有机蔬菜等各种农产品,定期配送给成员家庭;在劳动份额服务方面,市民除了承租农地,还可以参与小毛驴农园的建设和经营。河南新郑市的君源有机农场,除了利用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以及特色温室、立体种植方式,形成以需定产的现代设施高效农业运营模式,还为会员提供网络遥控种菜和实地种菜双重体验,是全国首家ICSA(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全景互动生态农场。
3. 休闲观光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文化资源,在城市郊区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项目,以都市人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活环境等为卖点,吸引游客前去采摘观赏、领略自然、住宿度假、享受田园,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观光的需要。成都是国内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的发源地,特别是温江、郫县、都江堰一带,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吸引了不少城市居民。目前,这些地区以观赏、品尝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正在转型升级,一些具有较高品位的乡村酒店和主题农庄不断兴起。从一些城市的发展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多功能开发趋势正在显现。如宁波市江北区的都市农业园区设有休闲植物园、瓜果采摘园、度假村、垂钓园、蝴蝶兰温室、学生实践基地等;秦皇岛集发农业观光园分为特种蔬菜种植示范区、名优花卉种植示范区、特种畜禽养殖示范区、休闲餐饮娱乐区四个区域;武汉市黄陂区的农耕年华风情园包含了农具博览游乐区、珍奇动物观赏区、农业科普示范区、农事农活体验区、运动健身活动区、生态湿地浏览区、木屋度假会务区等十多个功能区。
4. 产业化经营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基地、兴龙头等形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都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从而加快推动都市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的是产加销或产加销游一体化经营模式,比如重庆江津区,在生产上,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建设标准化富硒种植基地;在加工上,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开展鲜活农产品精深加工;在销售上,通过建设富硒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旅对接;在旅游上,利用北部休闲农业、南部生态旅游、中部高效农业资源,打造农业旅游园区。有的是总部农业经营模式,比如杭州市萧山区和台州市椒江区,在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选择了依托本地农业企业外建生产基地、外设销售窗口、外办农业企业、内留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的发展思路,通过与江西、安徽、福建等具有良好农业基础地区的资源互补,萧山区和椒江区实现了农业企业资本外移、产业外移和产品外移,实现了都市农业在有限区域的无限发展。
5. 高新技术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依靠城市在区位、科技、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产品及人才,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或者运用高科技生产高产值的农产品。上海近年来应用高新技术构建设施农业,开展种苗工程、温室工程、生物疫苗、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发和建设,如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自控温室、连栋温室、半工厂化水产育苗、无土栽培等农业设施、设备和技术,打破了“靠天吃饭”的束缚,种植的蔬菜年产量比一般传统农业种植方法要高出七八倍。北京在日光温室建设、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技术应用方面优势比较突出,一批以各农业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可以为农业科技园区及相关的涉农企业提供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施工、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种子种苗、农业资材销售、农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
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各地都市农业发展实践来看,不同地区经济基础、社会水平、自然条件不同,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这些模式的选择总体上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处于都市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实践模式还不太成熟,尚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1. 发展模式雷同,缺乏区域特色。目前国内发展速度较快的都市农业基本上都是旅游、观光、休闲型的,这其中又以观赏、品尝、采摘等活动为主的农家乐、乡村游居多。不少地区发展都市农业盲目跟风、简单效仿,未能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好自身资源和优势,没有形成清晰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由于开发基础薄弱、产品形式单一,加上没有考虑市场容量以及缺乏品牌意识等因素,往往收效甚微,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甚至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2. 普遍偏重于经济功能,其他功能重视不够。纵观欧美、日本等国的发展模式,尽管各国对都市农业功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基于多元化功能的发展目标,因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虽然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国内已成为共识,在实际发展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宁波、秦皇岛、武汉等地都市农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整体上看,各地都市农业发展主要考虑的还是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功能拓展也主要体现在休闲体验方面,对改善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就业机会、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社会公益等问题不够重视。
3. 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荷兰和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已充分表明,科学技术是都市农业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因此,不管是否定位于高科技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都不能忽视科技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总体偏低,生产设施和配套设备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良种繁育速度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向其他地区辐射、输出先进农艺、设施、科技的作用也很有限。
4. 现有模式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国都市农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依然常见,一方面,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城市土地和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框架逐渐拉大,各种资源加速向城市建设转移,都市农业的发展空间不断萎缩,土地、水、资金等资源瓶颈比较明显,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此外,对于以原生态、有机生产方式为特点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来说,在标准化的生产和检验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则是担心农业生产会受到城市、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从而无法真正获得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四、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思路
结合都市农业当前发展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方面对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
1. 发挥不同区域的禀赋优势。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这些城市规模不一的地区所涵盖的农业都是属于都市农业范畴。而且,这些城市分布于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几大不同区域,其都市农业的发展基础、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发展模式也应体现自身实际和禀赋优势。对于城镇化水平较高、资金和技术等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可以发展节约土地的高附加值的外向开放型都市农业;对于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可以发展“三不牺牲型”都市农业,即不牺牲农业与粮食、不牺牲生态与环境以及不牺牲农民利益;对于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型都市农业;对于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的东北地区,可探索高效设施型和特色精品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2. 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紧密对接。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将都市农业发展作为城市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城市远郊,以发展绿色生产、休闲旅游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城市中郊,以发展籽种繁育、设施高效、产品加工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城市近郊,以发展生态绿化、教育示范型都市农业为主;在市区,则可以积极探索适合于屋顶、阳台、庭院的微农业,并鼓励新建学校、小区的绿化与农业种植相结合。鉴于都市农业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空间距离比较短,可尝试发展短链农业、开发短链食品、建立生态直销店等,通过缩短产业链条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对于城市废气和垃圾带来的严重污染,可以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利用处理后的城市废气、废弃热能等为温室设备提供照明和能量。
3.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都市农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把静态的农业部门转化为现代的、动态的农业部门的问题,而是要设法在与其他产业和部门一起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加速农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增长。与传统农业主产区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同,都市农业区应着重拓宽农业产业范围,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的发展程度和层次,促进农业景观与休闲旅游、健康餐饮、文化教育等产业结合,促进农业开发与创意设计、产品加工、金融投资、信息技术等产业结合,打造强集聚、强带动的农业总部经济,为市域、省域乃至全国农业提供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形成一二三产的相关产业组织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
4. 注重多功能开发和拓展。都市农业除了提供产品、纤维等商品外,还具有与生态环境、农业景观、生存就业、食品质量卫生、粮食安全保障、农业文化遗产以及动物福利等非商品产出相关的功能。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和都市农业发展的深化,其功能也需不断拓展,今后应逐步加强农业景观、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断优化都市农业在食物保障、就业增收、出口创汇、生态保育、旅游休闲、体验参与、科普教育、健康养老、公益事业、文化传承、防御灾害等方面的多重效用,比如在农场开办幼儿园、福利院、养老院,设立动物保护基地,为退休人员、残疾人等提供就业和疗养机会等。通过挖掘、拓展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积极发展新的产业形态,赋予都市农业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生态价值,改变和摆脱传统农业弱质低效的局面。
5. 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利用现代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和较高的比较利益,吸引、推动社会各方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关注和参与。一是基本的都市农业经营、投资主体。包括农户、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他工商企业等。二是政府。都市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功能,使其具有难以替代的公共产品和社会公益的性质,这些非经济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支持。三是城市居民、社区。通过市民或社区积极参与都市农业生产过程,形成城市与周边农村互动互助的氛围。四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依托都市农业显著的区位优势,吸纳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并热爱农业的高学历人才参与到都市农业的管理和生产中,为都市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无限活力。
6. 加快科技创新的深度渗透。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引领和示范,这就需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依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的技术实力,发挥大城市的人才优势,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都市农业的渗透、融合,推动农业生产、产品流通、营销手段、质量追溯、科技推广、管理决策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改造升级。可以预见,高科技渗透下的都市农业将不再是非标准的初级自动化控制的温室大棚,而是精准的高级智能化控制的现代温室和植物工厂,其显著特点是技术成套、设施完备、生产规范、产量稳定、质量安全,是具有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智慧农业体系。
总的来说,都市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模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发生改变,基本不存在一个通用且有效的都市农业实践模式。换言之,都市农业的发展没有标准模式,也没有最佳模式,只有合适模式,现实实践中,往往是几种不同模式交叉进行,共同构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复合模式。可以预见,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融合的深度化、功能效用的多重化、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渗透的全面化,必将促使相关农业制度创新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更能适合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 阎晓军.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25).
[2] 庄庆文,胡英强.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都市农业”生机勃勃.江苏农业网,http://www.jsagri.gov.cn/news/files/610535.asp,2014-12-04.
[3] 范子文.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实践与创新[N].旅游商报,2013-8-31.
[4] 江津区农委政策法规科.重庆江津“产加销游”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行[DB/EB].新农村商网,http://nc.mofcom.gov.cn/articlexw/xw/dsxw/201509/18925919_1.html,2015-9-17.
[5] 许庆.都市农业功能定位及开发思路[N].农民日报,2014-02-15.
[6] 蔡建明,杨振山.荷兰多功能都市农业发展见闻[DB/EB].中国国际都市农业网,http://www.cnruaf.com.cn/international/2012/0205/125.html,2012-02-13.
[7] 陈秋珍,John Sumelius.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3).
On Innov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Miao Jie
(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
(收稿日期:2016-03-16 责任编辑:廖令鹏)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总体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南部,幅员面积1825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其中农村人口59.5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巴南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建设一小时经济圈,推进巴南区科学发展关键的一步,也是必然的选择。围绕主城大市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按照“围绕城市活农村、跳出农村富农民、借鉴工业抓农业”的思路。本文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对巴南区都市农业发展进行了思考,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与优势,为巴南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都市型农业概念与特点
1.都市型农业的概念。本文采用了孔祥智对都市农业的定义。孔祥智(2007)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和农村发展关系的反应,将农业和城市关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郊农业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城市郊区的农业就演变为城郊农业,郊区的大小,一般以城市的需要为标准。二是都市农业阶段。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仅提供充足的鲜活农产品,还要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的场所。三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益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
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都市农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所包括的范围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与周边间隙地带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城郊型农业;(2)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等,必须首先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3)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4)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并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巴南區都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随着巴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崛起使得巴南区城市郊区耕地向非农业用途快速转化,农业生产发展依赖的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此外,现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导致土地流转成本高,土地流转困难,加之土地资源禀赋的有限性,资源和环境对巴南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2.农业的“三化”程度相对偏低。巴南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为主,农产品的质量、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及创新能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加之长期困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在对接扩内需项目、争取各类政策扶持、获得银行贷款等方面的弱势依然明显。
3.农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农业经营风险大,农业经营主体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等制约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农业灾害性气候频繁发生,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价格剧烈波动,加之巴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者处于不利的市场谈判地位,而这决定了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农业经营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并不宽松,农业政策性信贷、农业政策性保险等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4.农业劳动者观念落后。都市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巴南区现代都市农业既面临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有效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又面临农户兼业化、留守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等短期难以克服的问题。此外,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一家一户分散性种植,土地流转难度大,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严重阻碍着都市农业的进程。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简要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概念上规定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上规定了合作社的定义,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2.巴南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2007年巴南区东温泉镇的种植大户联合成立了重庆东温泉五布柚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目前已有社员136人,种植面积1550亩。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全年新成立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36个,总数达到129个,比2009年增加38.7%,入社农户达5.15万户,带动农户5.35万户,分别比2009年增加41.6%和44.5%。 目前,巴南区有农业部部级示范社1个,重庆市市级示范社7个,区级示范社15个。仅仅在2010年就有6个合作社分别承担了中央和重庆市的农业建设项目。
3.农民专业合作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助推器。通过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概念与特点的分析,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需要从产业结构、种植规模、科技推广、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社会服务等队方面对传统农业、农村进行改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依托城市为核心发展,依靠城市资金、政府政策的扶持;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高度集约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业产业与城市其它产业相辅相成等。巴南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的约束、“三化”程度相对较低、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劳动者观念落后等。通过发展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为解决巴南区都市农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1)建立政府与社员之间的桥梁,提供劳动者信息的获取与技能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社员的各种信息和诉求收集整理后理性地传递给政府,并将政府的农业政策传达给社员。巴南区农业合作社2010年度培训成员数为31671人次,比2009 年(30145人次)增长了5.06%。
(2)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强化农民的社会分工和合作的意识。同时,也是把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生产的尝试和进展,可以合理的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农村社区组织,它不仅为促进农村的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而且本身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分散的小农经营, 既不可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也不可能实行标准化生产,更不可能实现产品的安全供应。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比2009年增加44个,增长幅度为36.1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农村中先富带动后富的渠道,带动农民集体致富,解决都市农业发展中劳动者观念落后的问题。
(3)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农户统一供应种苗、农资和饲料等。统一农产品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也使农民不断产生学习和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从而形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条件。通过注册商标,进行农产品和生产基地认定认证,可以提升农产品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在农产品统一销售与农业集中投入方面:2010年巴南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30469万元,比2009年增长23112万元,增长幅度为31.83%。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11467万元,比2009年(9719万元)增长17.99%。
(4)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农业生产资金问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为缓解农村资金紧张,解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而积极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奠定了极其重要的产业组织基础,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1 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于绿色防控
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作为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发展进程中, 依托都市经济发展基础在信息、市场及资金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取得的优势, 融合了众多现代化的大农业, 这种农业是在保障都市供应的基础上建立的, 服务于近郊都市需要。
发展绿色防控技术作为有效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十分重要的手段, 是提升我国农产品生产安全总体水平的要求, 是保障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途径。建立生态农田系统, 采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不同的措施, 使用低残留、无毒和高效的防控技术, 主要包含推广生物性抗性品种、利用自然生物天敌, 有效破坏病虫的生存环境, 更加合理、科学地使用多种化学手段, 以保障农作物种植安全、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1]。
2 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构想
最近几年, 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总构想是打造三园、建设一市和构建两带。
2.1 建设一市
有数据分析显示, 截止2016年底,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建立集生活、生产及生态功能等为一体的生态圈, 创建宜居、宜业及宜游等为一体的生态发展环境。例如, 四川眉山地区, 已经在创建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城市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功。
2.2 打造三园
重点是为了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观光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园区。将生态、生活以及生产融合于一体, 创建一个全方位的生态圈, 在这三个园区内基本可以满足人类生存以及发展的生活需要, 这也是创建都市近郊型农业发展的新构想。
2.3 构建两带
两带主要是以区域划分为主的, 通过划分两个不同的区域带为发展现代农业做支撑, 可以公路为划分带基准, 分别创建两个不同的生态圈, 形成形象大气、集中连片以及生态高效的农业示范带。
3 绿色防控的技术支撑
3.1 农业防治技术
结合自身实际状况, 利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的抗病性、遗传多样性及植株的物理性等状态, 优先栽培高质量的刚性品种, 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生产及种植结构, 培育出更多的无病壮苗, 尤其是要改善农耕环境, 全面提升农业防治措施, 还需要结合当前果园作物轮作及生草覆盖和清洁田园等不同的农田生态控制技术, 切实增加生物品种的多样性, 有效降低虫口数量以及病原菌数量, 降低农作物被侵蚀的可能性, 有效防止出现病虫灾害, 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作物快速生长, 同时对于防控病虫灾害也有着良好的效果。
3.2 生物防治技术
该方法主要3种技术, 分别是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以螨治螨。不断开发出有效应用不同的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及仿生物农药等低毒、高效及环境友好、低残留的生物制剂。生产这种制剂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农作物种植出现严重的虫病灾害, 降低农作物收成。
3.3 理化诱控技术
一是利用有些昆虫的趋化性、趋光性原理, 研发出类似于频振式杀虫灯的产品。二是使用性诱剂进行诱捕幼虫, 使用这种物品的主要原因在于可以诱导昆虫, 使其失去方向感, 进而对幼虫实施逮捕。通过篮板、黄板还有色板及性诱剂等的不同组合达到“色诱”的目的。三是可以通过诱食剂达到吸引害虫的目的。四是可以通过物理隔离以及颜色趋附性这种原理, 如制作银灰色地膜以及防虫网等产品达到避害虫的目的。
3.4 科学用药技术
通过推广低残留、低毒及环境较为友好型的农药产品, 重点针对农作物中存在的特殊生态环境, 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控方案, 如可以通过对症下药的办法控制虫害灾难, 精准实施农药制剂的喷洒, 安排在间隔期内实施农作物农药喷洒等, 全面提升药液雾化这种效果, 实现减量增效这种作用[2]。此外, 需要不断普及科学用药知识, 加强农药检测及治理, 尽可能降低农药使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减少损失。
4 绿色防控在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4.1 绿色防控是长期发展的重大课题
现阶段, 人类生存以及发展都离不开虫病害的斗争, 加强病虫害方面的绿色防控是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的重要手段, 加强绿色方面也有利于降低农药物品的使用风险, 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加强绿色防控, 走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4.2 推广绿色防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态控制等防控技术, 有效减少农业化学的危害性, 有效保障病虫和农作物之间实现生态平衡, 有效控制农作物被病虫伤害, 切实保障生物发展的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 切实保障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有效促进人和自然实现和谐发展, 保障生态平衡。
4.3 推广绿色防控是建立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要求
全面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现代农业, 走绿色防控道路也是未来发展近郊型现代农业的要求。推广绿色防控这项技术更是贯彻“绿色植保”以及“公共植保”理念的有效举措, 是发展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农业的重要目标, 可切实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科学、安全。
5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
5.1 投入成本高
虽然太阳能频振杀虫灯有着良好的使用效果, 然而使用价格尤为昂贵, 大部分农户并不能够承担起如此高昂的费用。普通杀虫灯都需要安装电源线, 但安装难度比较大, 导致出现较为严重的资金匮乏、技术难以推广的问题, 影响到了农户参与绿色防控技术使用的积极性。一个400 m2左右的西红柿蔬菜大棚, 用化学农药防治需打药6次, 每次成本2元, 总共12元;使用生物农药需打药8次, 每次成本24元, 总共需要192元;使用生物防治按投放2次瓢虫计算, 每次50张卵卡, 每张4元, 总共需要400元, 也就是说, 在不考虑人工成本的前提下, 生物防治的成本明显高于化学农药防治。
5.2 预防病害效果不高
相比较化学防治来说, 绿色防控的效能差不多, 但在控制病虫害方面有着较差的速效效果, 虽然持续性比较强, 大部分农户对这种防治效果并不是十分感兴趣。目前, 大部分农户还是偏向于使用成本较低、效果一般的化学药剂, 因此这给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3]。
5.3 财政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 大部分政策性补助主要用于创建产业基地上, 并且涉及到太多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上。在绿色防控费用投入方面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也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以及普及带来较大的难度。
6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对策建议
6.1 准确测报、正确指导
做好准确测报主要是指对于农作物存在的病虫害方面的信息应该做到准确测报, 这是做好精准防治十分重要的基础。需要严格根据农作物生物测报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测报, 明确具体的测报对象, 进一步细化所有的测报任务, 提升测报精准率, 这是有效保障测报精准度的基础。可以适当放宽病虫害防治指标, 具体把有害生物的发生频率以及数量进行控制, 将其控制在阈值允许的范围内, 这种做法也是给天敌预留下部分食料的做法, 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 切实维护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6.2 试验示范、典型引路
可以先在部分地区进行绿色防控技术示范, 将其作用于示范基地, 产生一定效果后再进行推广。重点推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以及黄板等一些常用的绿色防控技术, 有效控制二化螟、小菜蛾以及菜青虫等虫害危害, 减少虫害基数。
6.3 广泛培训、技术到田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就一定要加强宣传培训。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地方农民开展广泛的绿色防控技术知识普及, 让农民深入了解到这种绿色防控技术拥有的强大能效。
6.4 政策激励、投入到位
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补助及推广经费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性资金补助政策, 积极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队伍中来, 进而实现多元化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机制, 全面实现绿色防控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中得到推广, 让更多农民将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到现实农作中。
7 结语
都市近郊现代农业, 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依托都市在资金、市场、信息、人才和技术等集聚优势, 服务于都市物质、文化需求发展, 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功能特征, 是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实现农业高位求进, 加快发展;有利于用先进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农业技术和设施装备来改造经营分散、功能单一、管理粗放的传统农业, 整体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加快三化联动,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升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大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摘要:最近几年, 国家政府提出了关于加速发展地方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的意见, 意见中指出生产安全、生态和优质的农产品, 打造农产品种植基地、发展农业观光区。切实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 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 切实保障城市和乡间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的质量安全, 进一步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水平。
关键词:绿色防控,近郊型,现代农业,技术
参考文献
[1] 邓洪庚, 余文海, 李保华, 等.浅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在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前景[J].农业科技通讯, 2014 (7) :217-219.
[2] 李保华, 邓洪庚, 董莉环, 等.绿色防控在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中的发展探索[J].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 (6) :14-15.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