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带上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71

带上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范文第1篇

线描画是小学美术创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通过点、线、面组合运用的绘画表现形式,是美术绘画造型的基础。线描绘画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趣味性和装饰性的特点,重点在于表现小学生的主观想象力和感受力。这种活泼自由的美术形式能让学生在今后绘画实践中,更加系统地学习美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地线描绘画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民建小学美术组教师们根据历年来的教学实践,多次对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和开展教研活动,下面谈谈本组教师对线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多方面体验与感受

培养小学生的绘画兴趣可以从学生的线描教学入手。一般来说,几乎每个低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画画。个人主观意识较强,喜欢运用一些线条无任何约束的绘画,对于绘画的热情很高。这时老师就应该在旁边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例如:人美版二年级美术上册《会变的线条》让学生初步认识绘画中线条的三种基本形式:直线、曲线和折线,通过观察能了解和感知这三种线条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二年级下册《绘画游戏》则是像玩个趣味游戏一般让线条在画纸上任意“旅行”,通过观察线条的不同走向所组合环绕的形态像什么,再添画成不同的事物,学生们乐于去观察、想象,画面富有趣味性........ 各个阶段教材内容循序渐进,通过孩子们触摸、观看、想象的感知状态自然地关联起来,养成了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可以对事物的特征和自然的美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多角度、全面的比较观察,可以锻炼敏锐的感受力。美术训练中的视觉形象要素,点、线、面的组合与构成,形成了小学生作用于视觉的形态语言,并且这种形态语言是小学生的个体思想、情感、意图和对生活的体验给予形象化的表述。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多种优秀的线描作品、平面构成图等,感受点、线、面结合所带来的神奇效果。通过多种多样的感受与学习,你会发现学生的绘画线描作品布局合理,线条处理疏密有序,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培养小学生正确选择线描内容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7-12 岁的儿童,由于年龄和生理发育的原因,决定这一年龄段儿童在视觉感知方式上,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观察分析等特征,他们往往只限于对物象粗浅的认识,缺乏清晰的判断,往往对轮廓比较在意。在教学中,首先从静止的物体着手,让初学的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例如本学期金梦和左龙两位老师的研讨课四年级上册《猜猜我是谁》,通过对同学背影进行细致观察和线描写生,让其他同学猜猜自己画中的人物是谁,只有细心观察、认真描绘的线描作品才能让同学们猜测出来,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们艺术实践兴致非常浓厚;然后进行动态的练习,同时其中穿插进行默写训练,如四年级下册《快乐的人》、五年级上册《唱起来跳起来》等,周而复始,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够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线描的技法。

在进行教学中,可以归类进行:

1、静物线描,可以从生活中的用品、食品、花卉植物等,从简单的个体到复杂的物件组合,训练手的控制力和线的表现力。学会对复杂物体概括、取舍,学会布局和构图。例如四年级上册《自行车局部写生》、四年级下册《植物写生》等。

2、景物线描和场面线描,景物描写到户外去,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景物,可以从自然简单的场景开始,一间房屋、一棵小树、一条小路等。通过对景物的速写线描,扩展儿童对大自然的了解,增强对自然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例如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老房子》等。

3、人物线描,要求学生对于人物的动态和形体观察,训练儿童抓取动态和整体效果的能力。例如四年级上册《猜猜我是谁》、五年级上册《画人像》等。

三、培养小学生多样形式合作

学生可以进行多样形式合作,可集中教学、合作绘画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线描画带给他们的快乐。这样不仅使学生合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养成,更能通过密切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绘画好的同学带动下学习多种线描表现技巧。有利于学生借鉴他人的绘画经验从而表现出有别于单人创作的绘画作品。各种教学形式的有机整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绘画兴趣,使绘画主题活动多样的形式下展开线描教学,呈现出生动、有趣、丰富的一面。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社区》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分别让住在同一街道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小组,同组的同学一起回忆描述自己家附近的街道设施、人们日常生活等场景,合作完成街道社区的线描图画。这样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兴致盎然,相互学习、相互比赛,使学生更加乐于去投入地描绘。

四、运用多种材料,突出线条的表现力

学生对色彩鲜艳的物体是非常感兴趣的,线描工具的单一会影响学生学习线描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线描学习效果。可以用一些手工拼贴表现画面,例如:生活中的毛线、彩纸、布条等都可以很好的表现物体的形状和纹样。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线条,感受生活中的美线条,如花瓶、太极,有些线条特别生硬的感觉,不同的物品用不同的线条表现能达到不同的效果。小学生的线条稚拙,这下反映了他们的年龄特点,这点不容抹杀,在充分肯定的情况下输入线条表现内容,对于孩子线条表现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快乐的人》,就是运用钳子将铁丝、铝丝等线材进行人物快乐时的动作姿态造型。在实践活动中,各类线材相当于线条,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体会缠、绕等线材的造型方法。有趣而新颖的“线描”形式激发起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表现生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的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不同工具交换的方式,多多变动,培养学生学习线描的兴趣,比如可以采用彩色铅笔,油画棒,水彩笔,炭笔,钢笔,毛笔等不同形式的笔增加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效果。

带上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范文第2篇

活动目标:1. 理解儿歌内容,并体验学习儿歌进行游戏的快乐。

2. 乐于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火车开啦》伴奏带

动物图片人手一个

大象爷爷图片

火车

活动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理解儿歌内容

难点:仿编儿歌

活动过程:

一、 以游戏进入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1.先听声音。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开过来了?(《火车开啦》伴奏) 生:火车。

师:是火车开过来了(边说边出示火车)。 2.司机大象爷爷出场。

师:原来是大象爷爷开着火车准备去旅行啦!(出示大象图片) 师:我们和大象爷爷打声招呼吧。 生:大象爷爷你好!

师:大象爷爷开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边说边有节奏的拍手) 师:咦!谁知道旅行是什么意思? 生:去哪儿玩。

师:卡嚓卡嚓又是什么声音? 生:火车。

师:是火车开动的声音,对不对? 3.动物宝宝上火车。

(1)师:大象爷爷还请了其他动物宝宝一同去旅行,我们来看看他请了谁?(出示小兔)

生:小兔。

师:哦!小兔宝宝也想去旅行,我们和它问个好吧!

齐:小兔宝宝,你好啊! 师:我们一起来请小兔上火车。 齐:小兔小兔,上火车去旅行吧!

师:老师把它编成了一句好听的话来请它上火车,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兔小兔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边说边拍手)

师:谁会说?谁来学一学?(请1~2名幼儿尝试下)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师幼一同说。 师:我们来看看小兔宝宝有没有上火车。

师:上火车啰!(将小兔宝宝的图片放在第一节车厢上) (2)师:第二节车厢会是哪个动物宝宝?我们看一看。(出示小猫图片)

师:是什么呀? 生:小猫。

师:我们一起向小猫宝宝问个好吧! 齐:小猫宝宝,你好!

师:谁会用刚刚老师说的好听的话来请小猫宝宝上火车的?(请2~3名幼儿)

齐:小猫小猫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

(3)师:接下来看看会是哪个动物宝宝上火车?谁来猜猜看。(幼儿猜猜)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是谁呀?

生:原来是小猴。

师:我们向它问个好吧!

生:小猴宝宝,你好呀!

师:这回老师请小朋友用好听的话来请小猴上火车。谁会的?(一幼儿尝试)

师:还有谁会呀?(请1~2名幼儿尝试)

师:我们一起来,好不好?

齐:小猴小猴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

二、完整地欣赏儿歌。

1.师:大象爷爷请了这么多的小客人去旅行,它可高兴了!它一高兴就给我们念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动物宝宝去旅行》。一起来听听:大象爷爷开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小兔小兔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小猫小猫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小猴小猴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卡嚓卡嚓卡嚓嚓,动物宝宝去旅行。 2.师:好听吗?想学吗?

师:现在我们来看着大象爷爷开的火车,一起来学学这首儿歌吧!好吗?

师:准备好了吗?(师幼一起来)

3.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呀!我看到许多小朋友已经会念了,让我们再来念一遍好不好?这回老师的声音小一点,你们的声音大一点好吗?

齐念。

四、仿编儿歌

1.师:可是呀,还有一节车厢空着呢?谁想请别的动物宝宝上火车?(举手回答)师:那你会用好听的话来请动物宝宝上火车吗?

幼儿尝试。(可以请,,,,,

2.师:大象爷爷真高兴,小朋友们真聪明,它说了给你们每人一个动物头饰,就藏在老师这儿。下面老师将它们送给小朋友。你们看看说说你的是什么动物宝宝?

五、以游戏结束。

1.师:现在我来做大象爷爷,好不好?请你们这些可爱的动物宝宝去旅行。我请到什么动物宝宝什么动物宝宝上来去旅行,小耳朵可要听仔细了。

2.师围场地一周叫上小兔宝宝,围场地一周齐叫上小猫宝宝,围场地一周齐叫上小猴宝宝,围场地一周齐叫上

宝宝。

带上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范文

带上一本书去旅行作文范文第1篇线描画是小学美术创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通过点、线、面组合运用的绘画表现形式,是美术绘画造型的基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