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精选10篇)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第1篇
关键词: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 一词真正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是由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学者们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学界接受了利益相关者理念, 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今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很多, 达到20余种之多。为许多学者所认知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 (Freeman) 于1984年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中, 对利益相关者做出这样的定义:“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它指出了各个组织同利益相关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并将研究主体从企业开始向政府、城市、社区、社会团体发展, 同时延伸向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旅游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主要由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方面组成。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 在共同的经营活动中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 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若要试图协调好各方利益, 维护和谐共生的平衡状态, 就必须研究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及引起冲突的原因。只有这样, 才能探索一条各利益相关者都能互惠互利的和谐开发模式, 使旅游资源开发朝着和谐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 地方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地方政府未保障当地良好的旅游行业环境, 造成了旅游企业的不满;地方政府在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将其排除在外, 引起了居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地方政府为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 追求地方政绩, 对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旅游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旅游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甚至偷税、漏税, 违法经营, 必将被当地政府追究法律责任;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活动的深入, 大量游客的不断涌入, 相应配套设施大批建设, 有限的空间同时被多个主体占有, 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旅游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不惜违规地开发资源, 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冲突。
3. 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社区居民的不良行为破坏当地的经济和生态, 这完全违背了当地政府的初衷;社区居民因利益得不到保障, 从而与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产生冲突;社区居民面临市场参与、社区收益和文化原生态的冲突。
4. 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旅游业的发展带给当地居民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 还有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的冲击, 这种冲击很大程度上会加速当地文化体系的分崩离析, 产生种种的社会问题;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是放松身心, 缓解压力, 享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而高质量的旅游体验需要旅游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 特别是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从两者的主体和追求目标不同的角度来看, 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和冲突。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1. 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价值。旅游资
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 通过开发和利用可以为人类带来身心上的放松和享受, 它的存在价值和生态价值是首要的价值体现, 其次才是经济价值。当前经济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两种类型, 由于资金上的短缺以及当前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发挥不充分, 地方政府将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权转让给旅游企业, 其目的就是试图让旅游企业挖掘出这些资源中蕴含着的巨大经济潜力, 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当前经营权转让问题上, 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旅游企业, 对旅游资源的经济潜力和生态社会价值重视不足, 过分强调资本投入的回报, 却很少注重对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的补偿。
2. 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严谨的科学性和公开的透明度。
我国对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研究还较欠缺, 在实际运作中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条件均不成熟, 同时国外也不涉及相关研究和工作, 因此, 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就显得极不规范, 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旅游企业在正常的招投标程序中并没有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 且旅游资源的经营主体也没有选择自主权, 在整个运作过程中, 政府部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往往拥有直接指定经营者的权利。在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方面, 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做不到科学严谨和公正公开, 甚至存在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 因此经营权的出让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如转让价格过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3. 旅游资源开发中对社区居民利益的关注严重不足。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 社区居民群体对旅游地的发展起着重要、长远的作用。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模式或市场主导模式, 它对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 采取了对居民不公平的分配机制, 有些地方甚至用低价征用居民土地后, 就把居民排除在资源开发行列之外, 居民享受不到旅游带来的实惠, 怨恨和怒气自然就要被发泄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经营活动中去。
4. 国家缺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监督管理。
(1) 旅游资源归国家所有, 但是因体制的关系, 国家并没有完全履行所有权, 而是委托给地方政府和其他各级职能部门行使。这样, 旅游资源的产权管理就被资源的行政管理所替代了, 对产权追逐资源利用效率的动力结构也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造成政府降低了在旅游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 致使政府的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对地方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方面, 国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 很多政策无法得到执行, 而且由于旅游资源数量庞大、分布在全国广阔的领土上, 要实现全面的监督管理, 耗费的成本将十分巨大, 因此国家很难对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做到高效管理。部分区域缺乏有效的监督, 存在违规开发和不规范管理, 引发与社区居民的冲突在所难免。
(2) 当前旅游资源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由于各部门在制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时, 往往仅站在本部门利益角度考虑, 致使各个行政部门之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监督管理方面, 很难做到统一、协调。正是这种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旅游资源管理体制,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于开发商的有效监督, 给旅游企业攫取过多的不正当利益制造了可乘之机, 没有完全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进程中构成了不小的体制障碍。
(3) 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 为了增加地方劳动就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增加地方生产总值, 这就要求对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这种经济利益的诉求, 就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具备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导向, 从而忽视了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所以, 近些年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各地旅游资源大量开发, 旅游企业资本源源不断涌入, 无论是世界遗产、还是各级风景名胜区, 都存在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现象, 如果继续恶化, 就会造成更大的资源质量下降和环境破坏, 这必然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 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结果无不与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失效紧密相关。
四、结论
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之间的利益冲突, 我们不难发现, 各利益相关者的自利倾向是导致这一系列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同时, 社区参与不足导致当地居民正当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当地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角色错位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监控力度不足与社会监督缺位也是导致各方利益冲突的重要原因。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利益相关者问题的重要性, 并针对产生冲突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以保证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碧星, 赵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3) :50-51, 72.
[2]王立.自然景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协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李进兵.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 2010, (8) :123-126.
[4]陈岩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5]梅青, 孙淑荣, 刘义铭.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60-64, 90.
[6]胡北明, 王挺之.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两个对立的案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125-130.
[7]吴泓, 周章.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探讨[J].学海, 2006, (5) :150-154.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第2篇
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及化解
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在现实中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在西部自身发展、东西部合作和中央政府投资等决策中都面临着两难选择.化解两者矛盾,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筑科学的发展测量指标;转变开发方式,调整西部产业结构;进行绿色经济制度创新;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等.
作 者:王琴梅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年,卷(期):2004“”(6)分类号:F062.2关键词:西部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 矛盾 化解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第3篇
关键词: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真正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学者们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学界接受了利益相关者理念,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至今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很多,达到20余种之多。为许多学者所认知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于1984年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中,对利益相关者做出这样的定义:“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它指出了各个组织同利益相关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将研究主体从企业开始向政府、城市、社区、社会团体发展,同时延伸向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二、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旅游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主要由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方面组成。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在共同的经营活动中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若要试图协调好各方利益,维护和谐共生的平衡状态,就必须研究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及引起冲突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探索一条各利益相关者都能互惠互利的和谐开发模式,使旅游资源开发朝着和谐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地方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地方政府未保障当地良好的旅游行业环境,造成了旅游企业的不满;地方政府在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将其排除在外,引起了居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地方政府为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追求地方政绩,对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旅游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甚至偷税、漏税,违法经营,必将被当地政府追究法律责任;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活动的深入,大量游客的不断涌入,相应配套设施大批建设,有限的空间同时被多个主体占有,给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旅游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违规地开发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冲突。
3.社区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社区居民的不良行为破坏当地的经济和生态,这完全违背了当地政府的初衷;社区居民因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与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产生冲突;社区居民面临市场参与、社区收益和文化原生态的冲突。
4.旅游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旅游业的发展带给当地居民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还有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的冲击,这种冲击很大程度上会加速当地文化体系的分崩离析,产生种种的社会问题;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主要是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享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而高质量的旅游体验需要旅游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特别是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从两者的主体和追求目标不同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和冲突。
三、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成因分析
1.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价值。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开发和利用可以为人类带来身心上的放松和享受,它的存在价值和生态价值是首要的价值体现,其次才是经济价值。当前经济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是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两种类型,由于资金上的短缺以及当前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发挥不充分,地方政府将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权转让给旅游企业,其目的就是试图让旅游企业挖掘出这些资源中蕴含着的巨大经济潜力,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当前经营权转让问题上,不管是当地政府还是旅游企业,对旅游资源的经济潜力和生态社会价值重视不足,过分强调资本投入的回报,却很少注重对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的补偿。
2.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严谨的科学性和公开的透明度。我国对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研究还较欠缺,在实际运作中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条件均不成熟,同时国外也不涉及相关研究和工作,因此,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就显得极不规范,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旅游企业在正常的招投标程序中并没有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且旅游资源的经营主体也没有选择自主权,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政府部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往往拥有直接指定经营者的权利。在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方面,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做不到科学严谨和公正公开,甚至存在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因此经营权的出让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转让价格过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3.旅游资源开发中对社区居民利益的关注严重不足。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社区居民群体对旅游地的发展起着重要、长远的作用。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模式或市场主导模式,它对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采取了对居民不公平的分配机制,有些地方甚至用低价征用居民土地后,就把居民排除在资源开发行列之外,居民享受不到旅游带来的实惠,怨恨和怒气自然就要被发泄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经营活动中去。
4.国家缺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监督管理。
(1)旅游资源归国家所有,但是因体制的关系,国家并没有完全履行所有权,而是委托给地方政府和其他各级职能部门行使。这样,旅游资源的产权管理就被资源的行政管理所替代了,对产权追逐资源利用效率的动力结构也造成了直接的破坏,造成政府降低了在旅游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致使政府的监督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对地方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方面,国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很多政策无法得到执行,而且由于旅游资源数量庞大、分布在全国广阔的领土上,要实现全面的监督管理,耗费的成本将十分巨大,因此国家很难对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做到高效管理。部分区域缺乏有效的监督,存在违规开发和不规范管理,引发与社区居民的冲突在所难免。
(2)当前旅游资源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由于各部门在制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时,往往仅站在本部门利益角度考虑,致使各个行政部门之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监督管理方面,很难做到统一、协调。正是这种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于开发商的有效监督,给旅游企业攫取过多的不正当利益制造了可乘之机,没有完全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进程中构成了不小的体制障碍。
(3)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为了增加地方劳动就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地方生产总值,这就要求对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这种经济利益的诉求,就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主体具备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导向,从而忽视了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所以,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旅游资源大量开发,旅游企业资本源源不断涌入,无论是世界遗产、还是各级风景名胜区,都存在过度开发和利用的现象,如果继续恶化,就会造成更大的资源质量下降和环境破坏,这必然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结果无不与政府监督管理职能的失效紧密相关。
四、结论
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之间的利益冲突,我们不难发现,各利益相关者的自利倾向是导致这一系列冲突的最根本原因。同时,社区参与不足导致当地居民正当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当地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角色错位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监控力度不足与社会监督缺位也是导致各方利益冲突的重要原因。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利益相关者问题的重要性,并针对产生冲突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旅游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碧星,赵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3):50-51,72.
[2]王立.自然景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协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进兵.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2010,(8):123-126.
[4]陈岩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梅青,孙淑荣,刘义铭.历史街区旅游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0-64,90.
[6]胡北明,王挺之.我国遗产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两个对立的案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5-130.
[7]吴泓,周章.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探讨[J].学海,2006,(5):150-154.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第4篇
一、社会冲突论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冲突(Social Conflicts)理论不是一个专门的学派,而是存在于当代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的一股以社会冲突现象为研究对象的重要社会思潮。冲突论者源于马克思,他将社会冲突定义为‘社会主体之间由于需要、利益、价值观念的差别和对立而引起的相互反对的社会互动行为。它是社会运行中的普遍现象”①。正如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强调的那样,冲突的根源在于利益和有价值物是有限的。社会冲突不只是有负面效应,还具有相当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冲突越频繁,其激烈程度越低,则它越有可能增强系统各单位的革新精神,从而缓解系统各单位之间彼此的敌意,保证社会的连续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促进社会的变革②。
冲突论研究者的主要假设是:社会、社会设置和社会次序主要是通过强力来维持的,并非是通过共享价值观将他们粘在了一起。社会中的有权势者在迫使社会中的弱势成员至少在表面上服从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强力③。在这种情况下,强势者和弱势者之间的紧张状态孕育着社会冲突的火苗,后者会明显表现出愤恨的社会心理,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为了处理反抗和把公众反感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强势者总是试图模糊他们与大众的界限,尽可能的进行各种安抚,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弱势群体主动或被动接受主流价值体系,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
在旅游学领域,社会冲突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受到少数学者的关注,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主要涉及旅游开发中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④~⑤,从表象介入,获得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原因,寻求能够均衡各方利益的方法,使当地旅游能够持续发展。总体来看,社会冲突理论在旅游界的研究还只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对各冲突变量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和社会反应进行深度研究。本研究拟以旅游开发地的村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社会冲突论的视角,探讨他们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
二、崖口村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崖口村概况
崖口村位于中山市南朗镇东南部,与香港、深圳和珠海一水之隔,紧邻孙中山故居翠亨村,是国内唯一一个至今仍承袭着“人民公社”体制的村落,曾被评为广东最美丽乡村之一。作为一个海边村庄,崖口村依山傍海,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除了秀美的滨海田园风光外,拥有成片的珍贵红树林、罕有的日出水量超5000吨的海上温泉泉眼和家族祠堂,以及舞狮、舞龙以及飘色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助孙中山先生的名人效应,中山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力争将中山建设成为国内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孙中山故居作为中山旅游的代表,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但由于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中山成为广(州)珠(海)澳(门)旅游线路的过境地,因此,围绕孙中山故居,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谱系是中山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崖口村凭借突出的旅游资源和地理位置,在《中山市旅游发展规划》和《南朗镇旅游发展规划》中,成为中山未来旅游发展的重点和亮点,规划在整合翠亨历史文化名村基础上,把崖口生态农业、红树林湿地公园纳入整体规划和建设,打造珠江三角洲原生态特色的休闲旅游风景区。中山市于2009年底引资35亿元,已经在崖口动工建设我国最大的海上温泉旅游度假城,计划于2013年完成第一期建设,逐步使之成为未来珠三角高端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旅游的开发对“集体生产,按劳分配”的崖口村村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敏捷地产于2008年底以6亿元的总价拿下崖口村“虎池围”地块进行海上温泉项目的开发,面积为2331亩,全村分配到5亿4千万元,每位村民获得14万2千元收入,村民将钱用于盖房买车,提高了生活质量;其次,土地是“人民公社”得以延续的生命线,崖口的万亩滩涂出租作为养殖场,村民每年因此可获得各项福利待遇及股份分红,而“虎池围”是沿海滩涂中地理位置较好的地块,村民担心旅游开发使沿海土地进一步流失,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被迫转变,收入难以像现在这样稳定。
(二)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和社会反应,笔者和几位同事先后于2010年6月、7月深入崖口村对当地村民进行调查访谈。
访谈对象主要是当地的村民,包括村委干部,各个年龄层。各种不同职业的村民和外来养殖户等,访谈方法使用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从主观认知开始,层层递进,深度了解该村村民在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中的态度和社会反应。主要问题为:村民对旅游开发的了解程度、旅游开发对村民未来生活的影响、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态度、居民在获知旅游开发后采取的行动。其中以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态度和获知旅游开发后采取的行动为重点,从村民的谈话内容及态度中力求找到旅游开发中社会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原因。
整理访谈资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社会冲突论,从各种年龄、职业、角色村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意见中提取存在的社会冲突,总结他们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
三、崖口村居民对本地旅游开发的冲突表现
(一)村镇干部和村民因行政强制导致的冲突
崖口村的旅游开发是中山市政府基于全市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而进行的。市政府对崖口旅游发展非常重视。但是,从规划到买地到动工,市镇政府未能考虑当地村民的想法,村民没有任何公共参与,表现出较强的行政强制和社会安排,激起了村镇干部和普通村民群体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村镇干部的被动强制实施上级政策导致了冲突的产生。此次旅游开发的2321亩滩涂湿地是全村首次商业出让土地,破坏了崖口长期坚持“绝不卖地”的基本生存原则,而土地是崖口“人民公社”的生存之本,在旅游开发很多问题方面上级政府甚至未能和村干部在很多地方达成一致,很多村干部直接表示“不赞成旅游”,但基于上级政府的行政意志,村镇干部又成为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但他们缺乏调整政策实质权力保障,在终止虎池围养殖合同、土地合约签订、土地利益分配方面只能以国家利益的名义来压制村民,迫使他们就范,缺乏必要的解释,结果导致冲突产生而危及社会安定。
二是村镇干部成为村民发泄情绪和不满的主要对象。在对虎池围土地开发利用之前,崖口村向村民制定了《土地开发使用征求意见书》,征求村民的意见,但只是象征性的过程表决,村民并不理解意见书的性质。介于村民的当前利益,村民强烈要求一次性征收土地,以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这和市政府建议租赁的意见相悖,引起了村民的强烈不满,这虽然并非村镇干部的决策结果,但由于村民的知识认知水平有限,将主要矛盾指向了村镇干部。
(二)老年人和中青年人价值观差异导致的冲突
崖口村是著名的长寿村,70岁左右的老人仍光脚下田劳动,由于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崖口老年人(55岁以上)更加重视传统价值观和基本价值观,如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协力合作的群体观等,他们坚守先辈们留下来的土地,认为有了土地,他们的后辈都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坚持人民公社的制度30多年,全国罕见,但也反映了他们思想的僵化和对外界新事物反映迟钝。
身处珠三角,崖口的中青年人较早接触到了市场经济,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在村里劳作,选择创业或在企事业单位上班,因此他们比老年人重视现代价值观,在生存无忧的条件下,容易倾向于选择自我表达。对待旅游开发,大部分中青年人持积极态度,他们对旅游的认知显然要多于老年人,不仅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获得收益和工作机会,还希望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希望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当地文化特色得以保持与发展;希望通过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尽量减少负面影响,保护旅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良好的社会治安,社会风气不要变坏,以获得安全稳定的社区环境,从而保证本地的旅游吸引力,以及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老年人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表达出一定的宽容,“他们很难理解我们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他们都习惯了这种生产方式。”
(三)村民之间因未来受益分配导致的潜在冲突
崖口村租地卖地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集体主义意识控制下的“捆绑式社会”向“现代市场要素与传统因素二元对立并存社会”转变的过程,村民对旅游开发这样的市场行为具有特有的社会行动理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地村民的利益诉求主要是希望旅游业的开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提高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由于土地被征收后,崖口完全被摒弃于旅游开发之外,没有任何的参与形式和股份占有,未来通过分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未来收益呈现出鲜明的个人主观情绪。
对未来收益表示乐观人认为旅游开发将对他们的生意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一养殖户坚信旅游发展将促进其生意的扩大与转变,甚至向调查组描述未来的计划:“到时来的人多了,赚钱的机会也多啊,除了养殖卖海鲜我打算搞两条渔船专门接待游客做旅游,请两个工人专门接待他们,带他们出海,保证他们吃到正宗的海鲜,远观深圳和香港,近距离接触红树林……”。但他们也担心未来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拉大村民的贫富差距,导致未能直接受益的村民产生嫉妒和仇恨心理,做出极端的行为。
部分村民认为旅游开发对未来的受益影响甚微,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除了下田劳动之外什么都不会。他们担心旅游发展将使少数人受益,原有的按劳分配制度将在新的市场冲击下瓦解,出现贫富拉大的结果,“如果是那样,旅游发展意义就不大了”,言语之中也可见未来社会冲突的隐忧。
四、社会冲突之下的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
在激烈的社会冲突之下,崖口村民对旅游开发征地基于利益理性的思考,具有不同的社会反应,2008年7月28日,全村所有村民(包括未成年人和生理缺陷无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3376人就虎池围、将军下围、温泉等地进行投票表决,结果3272票同意,28票反对,无效、弃权30票,旅游征地顺利通过,旅游开发因此可以顺利进行。
旅游征地达成一致的核心原因是村民可以在较短时间获得预期收益,每位村民因此获得14万2千元,这在中山市的一次性征地补偿中创造了新的记录,但对未来的旅游开发和发展,受政治强制、价值观和预计收益的多重影响,他们对旅游开发具有较复杂的态度,从调查情况看,至少有小半村民在情感上并不支持旅游开发,但全体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支持、集体反抗和被动接受或自愿同化,从冲突的视角来看,显现出村民之间的群体博弈。
(一)支持
旅游地的开发首先必须获得当地村民的支持,崖口旅游开发最初是政府的意志,村民对旅游的理解来自于个人知识和见识的积累,持支持态度的村民主要是村中的中青年人和商人,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村里积聚的大量土地未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长期坚持经济效率最低的农业生产、村民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颇有意见,而旅游的大规模开发将在转变土地性质,提高全村生活质量,转变就业方式,最终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他们主动将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旅游联系起来,看好旅游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对崖口的旅游开发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向村中对旅游知之甚少的村民进行解释,争取更多村民支持旅游发展;对持反对态度的村民,他们与其争辩,试图说服。
(二)集体抗议
崖口旅游开发涉及海上温泉和沿海滩涂湿地等稀缺资源的转让,部分村民开始就持反对意见。由于生活环境相对闭塞、知识水平有限、缺乏正确的观念引导等原因,他们容易通过极端的方式发泄情绪,在旅游开发之前的温泉利用和土地征收,已经发生了两起集体抗议事件对全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集体抗议村民主要分三类:一是经济理性者。崖口的旅游开发,虽然开始就让村民直接受益,但因为是征收而非出租土地,村里并未以土地参股的形式参与进旅游开发,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之下,他们不同意一次性征地补偿;二是思想顽固的老人。土地是他们最宝贵的资产,保证全村土地的完整性、维护生态环境是他们终身捍卫的事情,而旅游开发破坏了均衡,他们既担心失去土地的控制权,又担心旅游发展将牺牲环境,因此坚决反对;三是被怂恿者。很多村民对旅游发展并未有何概念,但由于前两者的影响,促使他们对旅游开发产生了抵触情绪而加入到抗议的队伍。
(三)被动接受或自愿同化
崖口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纯朴而性格温和的农民,他们最初对旅游开发并不在乎,关心的是通过土地征收能有多少收益,但并未到贪婪的程度,保持了刻意的理性和观望态度,他们这样的社会反应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相信村镇政府。由于自身的认识局限、对村领导的长期拥护以及全村在重大事情上的民主决策,很多村民相信村镇领导在处理补偿问题是公正透明的;二是保持群体和谐。从情感上,村民并不愿意看到因此事导致政治混乱、村民之间矛盾冲突恶化的结果,在逐步理解旅游开发将来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之后,他们主动向主流选择靠拢,倾向于被动接受或自愿同化。
但他们的这种立场也容易受到反对者的游说而发展改变,在“土地开发风波”事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者属于观望者,虽然参与了集体抗议,但态度并不激烈,在明白事情的真相后,很快转变观念,在最终的投票表决中投了赞成。
五、结论与讨论
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社会反应对未来崖口的旅游发展非常关键,如果对旅游开发是支持的,将有利于开发的顺利进行,如果村民对旅游开发是反对的,将会严重阻碍当地旅游开发的进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将村民的观点充分考虑到发展过程中。
行政强制、价值观差异和未来预计收益差别是村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在处理涉及村民利益的事件时,应从态度上尊重他们,从情感上贴近他们,承认他们对旅游开发的知情权,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去感知旅游开发对他们的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沟通和合理的解释,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度,减少社会冲突。
在农村旅游开发中,鼓励村民把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旅游联系起来,尽可能的让他们参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体现出村民的意志,这是在旅游开发中稳定农村社会结构、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政府及开发企业应该如何选择那些能最大程度缩小旅游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取得村民支持的旅游发展道路,还有赖于学者们的长期研究。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
[2][美]L·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2。
[3][美]David Popenoe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3。
[4]张海燕:紫鹊界梯田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表现及分析[J].消费导刊,2009(8):32。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第5篇
很多程序无法在Win2000下运行,不少人的解决办法就是安装“多重系统”,其实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因为Win2000已经为我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Win2000安装光盘Support目录下有一个名为Apcompat.exe的可执行文件,它就是“默默无闻”的Application Compatibility Tool,这可是个好东东,它能在Win2000系统上暂时模拟其他操作系统,比如Win9x/NT(SP3、SP4、SP5),从而使一些原本无法在Win2000上运行的程序得以正常运行。它的使用非常简单:单击“Browse...”按钮,选择想要运行的程序,然后在“Operating System”栏中选择想要模拟的操作系统,单击“OK”即可。如果还是无法运行,那可以再试试下面的三个复选按钮:
◆Disable Heap Manager on Windows 2000:防止程序与Windows 2000的内存管理模式发生冲突,
◆Use pre-Windows 2000 Temp path:用于禁用Windows 2000的临时目录。
◆Correct disk space detection for 2-GB+ drives:防止程序与Windows 2000磁盘空间检测发生冲突。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程序在Windows 2000中得以正常运行,那可以选中“Make the above check box settings permanent”该选项,以便将解决方案写入注册表,这样以后就不需要每次运行“Application Compatibility Tool”了^_^
这里需要说的是,并非所有与Windows 2000不兼容的程序都能通过此法解决,因为毕竟很多程序不光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还牵涉到很多动态连接库,这些可是没法模拟出来的。不过在WindowsXP的Beta测试版中已将此功能列为必备工具,而且更加稳定、可靠。
技术系统中概念决策的内在冲突浅析 第6篇
产品概念决策, 是技术解决方案的早期决定, 对企业R&D成果具有重要的影响[1]。他们决定详细设计阶段的方向[2], 产品的主要部分与生命周期成本在概念发展阶段被决定[3]。失败的概念决策会将错误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中, 导致产品不受欢迎[4], 或者由于这些设计错误, 企业要补偿顾客的损失[5]。失败的概念决策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高风险, 而且会破坏产品或企业的声誉。由此可见, 概念决策的管理对于成功的产品开发过程管理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 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进行概念决策并无有效的结论, 因此, 本文将深入研究企业的概念决策实践。本文将探讨决策过程中的正式程序, 以及有意的、无意的行为如何共同作用产生最终的概念。
2 研究背景与方法
根据已有研究, 产品开发过程通常由一系列的阶段组成, 概念的发展是初始阶段之一。一个产品的概念是对技术、产品的主要特征以及顾客利益的大体描述。概念的开发是概念的产生、评价和选择。决策是评价和选择概念一个比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涵盖多个学科, 例如心理学和数学。产品开发决策是典型的战略决策, 具有不确定性。在项目的早期阶段中, 产品概念的信息缺乏, 决策只能依靠于判断和不完整的评价进行。
本文对一家汽车生产企业的产品开发部门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半结构化的调查访谈, 收集研究数据。该产品开发部门大约拥有2500名员工, 主要由一些工程部门构成, 动力传动, 汽车底盘与电气工程等。此外, 还有一个分支部门主要负责整合与平衡装进汽车中的各种系统, 称之为整车工程。从事早期概念开发的项目经理在整车工程部门中, 而从事项目执行工作的经理则组成另外一个部门, 项目管理。为管理产品的结构、数据与开发工作, 这家企业的一项产品被分为多个系统, 这与汽车一样复杂 (包含很多的系统、子系统以及不同的技术) 。因此, 企业在早期阶段面临各种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文重点研究系统层面 (即汽车的一部分) 的概念决策。
3 数据分析结果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在产品开发的早期和晚期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概念开发的早期阶段, 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产品各系统应在系统解决方案成熟之前实现兼容。这要求系统之间能协调工作。被采访者多次提到概念开发的这个特点。同时, 概念决策过程包含很多具体的活动与众多执行者, 其中人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人的经历, 能力, 执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高层管理者都会对概念决策过程如何进行产生关键影响。扎实的工程能力与丰富的工作经验是概念决策过程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 在不确定状态下工作的能力以及对早期阶段的管理也是保证成功的要素。在概念决策的过程中, 人们需要应对各种变化, 避免作出匆忙的决定。管理对鼓励和推动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 尽管面临失败的风险或者是犯错误, 执行者仍然能安心工作。
此外, 由于组织与产品的复杂性, 以及早期阶段的模糊性, 在决策过程中存在各种内在冲突。这里的内在冲突, 是指存在于概念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处理。为提高概念决策的管理水平, 这些内在冲突需要得到重视与理解。接下来, 本文对这些内在冲突及其影响作简单的分析。
(1) 将产品开发过程理解为逐步的还是重复的。通过访谈发现, 来自于组织高层的被调查者对产品开发过程的描述与公司规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非常类似, 而直接参与产品开发的人员则认为开发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被采访者是将开发过程理解为逐步的还是重复的, 与他们在组织中的职位有关。不同职位的执行者强调开发过程的不同特点。因此, 管理者与产品开发人员对整个开发过程都缺乏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的不全面, 容易将宝贵的资源用于开发错误的解决方案, 或者不能提供要求的成果, 或者追寻存在矛盾的目标。
(2) 解决方案的制定是要令人满意的还是最优化的。由于项目时间的限制以及各种复杂的要求, 执行者在开发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符合所有条件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他们得到的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而非最优化方案。由此可见, 资源的稀缺使得执行者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面临解决方案选择的难题。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 一些与解决方案有关的事项常在产品开发完成之后才显现, 这给在早期开发阶段中用于优化解决方案的参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概念决策过程中的执行者应了解在早期开发阶段努力优化解决方案带来的后果, 避免使用过于僵化的评判准则。
(3) 解决方案的评价准则既有经过准确定义的, 也有人为含蓄解释的。前者是由公司内部确定的, 或者是公司要求强制执行的规章制度。而后者是当评价准则不能由项目或组织给出时, 执行者根据对产品的理解所产生的解释。如果每个执行者在决策过程中都依据各自的经验做出解释, 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目标。
(4) 整车组装是优先考虑项目目标还是长期的系统目标。汽车是一个复杂的产品, 由很多的系统、技术以及顾客的需求组成。整车组装包含各系统与不同要求之间的冲突。大量的时间被用于谈判和平衡, 从而排列出各种需求的优先顺序。当职能部门的战略目标与项目目标发生冲突时, 公司中就会出现权力斗争。这导致要么牺牲项目目标, 要么牺牲产品的长期发展战略。组织的决策过程永远不会是一个中立的状态。
4 研究结论
本文的案例企业在概念决策中常遇到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实现汽车整装之前各系统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的实现反映了产品开发人员在概念决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冲突。
本文旨在深入理解产品开发早期阶段中的概念决策, 这种理解有助于新知识的产生和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的理论发展。本文研究发现了引起概念决策管理困难的原因, 即内在冲突。研究结果显示, 在概念决策过程中, 由于产品和组织的复杂性, 执行者不得不每天处理这些无所不在的内在冲突。本文中有四种内在冲突得到确认。
(1) 对开发过程的不同理解, 重复式 (工程师) 或逐步式 (管理者) , 可能会阻碍沟通, 从而影响决策和概念开发工作, 同时对工作的进展产生不同观点, 浪费宝贵的资源。
(2) 稀缺资源与开发尝试之间的不平衡产生了究竟是制定令人满意的方案, 还是最优化方案的问题。因此, 决策者面临有效利用可开发资源与发展好的解决方案的挑战。
(3) 解决方案的评价准则是选用经过准确定义的还是人为含蓄解释的, 这种模糊和不确定影响了决策的制定, 同时也阻碍了系统解决方案的开发。
(4) 整车组装是优先考虑项目目标还是长期的系统目标, 这导致项目与部门之间产生矛盾。这是组织复杂性的固有结果。
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 本文认为, 首先应提高概念决策中执行者对内在冲突及其后果的认识, 从而改善概念决策过程的质量, 增加制定好决策的可能。其次, 概念决策中最大的挑战是产品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必须要在系统解决方案成熟之前得到确认。为获得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执行者与相关的业务支持都需要有较高的标准。同时, 人作为决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应具有扎实的工程技能。此外, 概念决策中还需要一定的管理技巧, 如营造不限制概念开发与决策的工作环境, 能够接受可能出现的失败与风险。
摘要:文章研究产品开发早期阶段中技术解决方案的决策, 即概念决策。文章实证研究我国的一家汽车生产企业。研究结果显示, 概念决策中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在系统解决方案完全成熟之前, 产品各系统需要实现兼容。管理者与产品开发人员应当了解, 即使缺乏详细的分析, 概念解决方案也能发展成为详尽的产品开发方案。在概念决策过程中, 一些内在冲突要加以确认。文章认为应提高管理者与产品开发人员对心理偏差的认识。为引导每个人的判断与权衡, 大家应对产品及其开发过程具有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概念的决定,产品开发,决策,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Martinsuo, M., Poskela, J..Use of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front end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 :896-914.
[2]King, A.M., Sivaloganathan, S..Development of a methodology for concept selection in flexible design strategi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1999, (10) :329-349.
[3]Ulrich, Karl T., Pearson, S.A..Does Product Design Really Determine 80%of Manufacturing Cost?[R].Working Paper,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ambridge, 1993, 3601-3693.
[4]Marks, A.P..The Sinclair C5-an investigation into its development, launch and subsequent failur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9, (23) :61-71.
消除广播发射系统中信号冲突的方法 第7篇
1 广播发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广播发射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使用FM多工技术以及RDS和SCA的标准, 在进行信号传播过程中分别将RDS和SCA调制到57k Hz和67k Hz的信道中。广播发射系统主要有发射和接收两个部分组成, 其中发射系统主要由卫星接收天线、数字接收机、音频处理器和发射机等组成;接收系统主要由卫星接收天线、功分器、数字接收机和音频处理器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广播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类型信号的干扰, 严重影响广播系统的正常工作和电视节目的播放质量。这些干扰信号可能在信号发射或者信号接收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干扰, 也有可能在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对其进行干扰。引起信号干扰的原因有多种, 如传输过程中两条输电线路距离过近就会引起信号的共模或者异模干扰, 因此按照其干扰的因素不同又可将其分为辐射干扰、电压干扰和电流干扰等。当电视广播发射系统中的信号受到干扰后会影响用户接收到的图像质量, 轻者图形模糊, 噪声大, 重者则无法接收到图像或者声音, 甚至引起电视相关设备的损坏。
电磁干扰是干扰的一种类型, 只要系统中同时具有产生电磁干扰的设备, 传统电磁干扰的路径以及被干扰的设备广播发射系统中的信号就会受电磁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主要通过导线、阻抗或者电磁波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播, 其中电磁波辐射主要是由广播系统中的天线、机壳或者传导线产生的, 这三种干扰源可以产生9种不同类型的干扰, 对广播信号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广播发射设备中包含天线, 且信号通过载波方式进行传输, 那么广播发射系统中信号干扰的主要路径是天线对天线;如果信号干扰源中有天线, 但是信号的接收端没有天线时, 广播发射系统中信号干扰的主要路径是天线对传导线或者天线对机壳;如果广播发射系统中发射设备或者导线之间的距离较小, 那么广播发射系统中信号干扰的主要路径是导线对导线。机壳跟机壳之间产生的干扰非常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忽略不计。
2 广播发射系统中产生信号冲突的原因
信号传输过程中, 如果读写器的读写区域内具有很多个不同的读写标签, 并且没有对读写器信息进行多路存取控制, 此时读写区域中的多个标签就会同时向读写器发送信号, 导致信号传统通道被堵塞, 多个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相互碰撞, 导致读写器无法正常进行工作。
3 现有防冲突算法
广播发射系统中信号冲突问题即标签中数据冲突问题, 主要是由于多信道系统中信道被争用产生的, 目前在广播发射系统中用来完成防冲突算法的主要方法有二进制算法、返回式二进制算法、时隙ALOAH算法, 但是受各种因素的限制, 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成本不同, 使用过程中能够消除冲突的能力有限, 下面我们就这几个方法中常用的算法进行介绍。
1) 二进制搜索算法 (BS) 。
该算法在使用过程中是采用减少冲突位的方法来发送数据的, 但是必须保证阅读器能够发现发生冲突的位。二进制搜索冲突算法采用Manchester编码, 在信号中添加0和1两个跳变来区别要传送的数据和同步信息, 如果数据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信号状态的变化, 则表明数据传输发生了冲突。算法的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1) 读写器向标签发送请求指令, 标签应答, 如果读写器检测到没有标签信息, 则继续发送相应的请求指令, 如果存在一个标签应答信息, 则完成对该标签信息的读写操作。完成后继续发送请求指令。
(2) 如果有多个标签向读写器发送应答信号, 读写器就会将接收到信号中的最高冲突位置设置为低电平0, 低于该位置的设置为高电平1。
(3) 读写器继续发送请求指令, 请求命令中增加了一些限制参数限制应答标签的数量, 如果此时还有多个标签有应答, 则重复第二步操作, 直到读写器范围内只有一个标签应答, 然后读取该标签中的数据, 完成数据传输操作。
(4) 返回步骤 (1) , 读写器继续向其范围内的标签发送请求数据, 直到所有的标签数据被读取。
2) 返回式二进制搜索算法。
该算法是在二进制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工作过程中阅读器每识别一个标签就会识别时发送的REQUEST命令, 而不是像二进制算法中识别一个标签后再重新返回第一步进行搜索。下面我们以10110010、10100011、10110011和11100011四个标签中数据的发送为例介绍其防冲突算法:
(1) 阅读器向其范围内的标签发送REQUEST命令, 由于四个标签的序列号都小于11111111, 此时四个标签都会向阅读器发送UID码作为应答信息, 阅读器检测到冲突信息的存在。
(2) 阅读器发送高一点的REQUEST命令10111111, 此时标签4的序列号高于该命令, 阅读器会再次检测到冲突信息。
(3) 阅读器发送10101111, 此时只有标签2的序列号低于该命令, 并且向阅读器发送应答信息。由于阅读器内不存在信号冲突现象, 阅读器读取标签2中的数据信息, 读取完成后休眠标签2。
(4) 阅读器继续发送上层发送的10111111命令, 此时标签1和标签3会相应该命令, 阅读器检测到冲突存在。
(5) 阅读器发送10110110命令, 标签1的序列号低于该命令, 向阅读器发送应答信息。由于阅读器内不存在信号冲突现象, 阅读器读取标签1中的数据信息, 读取完成后休眠标签1.
(6) 阅读器发送上层发送的10111111命令, 只有标签3响应该命令, 完成数据的读取后休眠标签3。
(7) 阅读器返回上层发送命令11111111, 标签4响应该命令, 完成数据的读取操作。
3) 时隙ALOHA算法。
该算法采用TDMA技术完成信号冲突的消除, 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种防冲突算法, 只要读写器识别范围内存在一个标签, 就会完成标签数据的传送。工作过程中它将原有ALOHA算法中的时间划分成若干个离散的时隙, 且其长度大于所有标签中回复的数据长度, 此时数据发送过程中就会出现无标签响应, 一个标签响应和多个标签响应的现象。
传输过程中一个分组在某个时到达后, 不希望出现在传输过程中跟其他站点冲突的现象, 此时如果只有一个站点达到, 标签中的数据就会被成功传送, 但是如果出现多个站点同时到达的现象就会产生数据冲突。这种传送方式只有两个结果:数据成功发送或者完全冲突, 降低了原有ALOHA算法中数据有可能产生部分冲突的现象, 将算法中冲突的周期减小了一半。
CMS-ALOHA算法是对时隙算法的改进, 在进行冲突消除时算法将标签中的数据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 每个组别都有一个ID号和一个随机扩频序列码组成, 冲突消除过程中将扩频序列码跟标签中数据的乘积作为标签识别的依据。读写器识别到该标签后会对标签进行解扩, 获得标签原有的ID号。但是时隙ALOHA算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时钟同步处理, 并且标签要进行时隙的计算。
标签中解决数据冲突的算法有很多种, 上面介绍的几种算法是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 但是在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时隙算法虽然实现比较简单, 但是经常出现错误判断现象, 并且工作过程中其信道的占用率不足36%, 不适合大量数据传输的场所;二进制算法的信道利用率虽然能够达到46%, 比时隙算法有了很大的提高, 且不会出现数据误判现象, 但是该算法中计算过程中的时延较长, 信息出现泄漏的可能性, 不适合在数据安全性较高的场所使用。也有人提出采用时分多址法、空分多址法、频分多址法和码分多址法的方法解决标签中信号冲突的现象, 但是由于使用过程中需要为每个标签分配一个不同的PN码来避免信号之间的冲突, 增加了系统设计的复杂性, 购置标签所需要的成本较高。
4 改进的消除广播发射系统中信号冲突的方法
为了消除广播发射系统中信号经常发生冲突的现象, 我们在读写器中添加了一种防信号冲突算法。在算法运行的第一个周期内, 算法进行的过程完全相同, 但是从算法进行的第二个周期开始, 我们增加WZD、BZD和UZDx-1三个变量分别用来表示该周期内读写器已经读写标签的数量、标签在某时间段中传送的SD值以及已经标识的UZD值。这三个标量是读写器中消除信号冲突的主要变量, 且WZD和UZD拥有一个统一值和一致性含义。
S0和S1分别表示空闲时, 读写器中等待辨别的新标签;E代表读写器中存在数量大于2的未读取的标签。U0表示读写器中当前时隙可读, 下一时隙没有需要读取的标签;U1表示读写器中当前时隙可读, 下一时隙有需要读取的标签。读写器工作过程中首先对信号进行搜索, 然后再通过反馈信号中的内容更新WZD和BZD中的数据信息。
如果WZDUZD, 读写器读取当前标签信号, 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如果读写器中出现两个标签同时传输数据信息, 就会在读写器中形成一个反馈信号W。如果读写器中只有一个标签进行数据传输, 读写器就会直接读取该标签中携带的数据信息, WZD=WZD+1。如果WZD>UZDs-1, UZD=UZD+1, 此时读写器就会“出现”信号进行重新搜索, 如果存在出现信号, 则传输反馈信号U1, 否则传输U0。如果读写器中没有标签进行信息传递, 但是有等待进行信息传递的标签, 读写器则会首先进行对标签的辨别, 然后再进行相关传输操作。
5 算法可行性验证
为了验证上述算法在信号冲突中的性能, 下面我们就将该算法跟传统消除信号冲突的ABS算法进行比较。通常情况下算法的性能主要通过碰撞时隙、空闲时隙和可读时隙来判断, 由于上述算法采用了跟ABS算法相同的可读时隙, 所以本文仅对前两种时隙情况下冲突的消除性能进行比较。
分别在读写器中存储不同数量的标签, 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冲突消除方法对读写器性能进行验证, 结果如下图2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本文中采用的算法不论是在冲突时隙还是在空闲时隙其消除冲突的性能均高于ABS算法。
出现率和退出率是单位时间内读写器中标签变化情况的重要参数, 对性能的处理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当读写器中标签的退出率在0~0.75之间时, 本文采用的算法比传统的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当标签的退出率继续增大时, ABS算法消除信号冲突的能力高于本文算法, 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使用条件进行选择。
6 结论
标签防冲突技术结合了目前比较先进的无线电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 解决了标签中大量数据同时进行传输时信号冲突的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标签中常用的几种防冲突算法:二进制算法, 返回式二进制算法以及时隙ALOHA算法, 由于二进制算法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时延, 且对数据的保密性较差;ALOHA算法的信道占用率较低, 使得上述算法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针对上述三种算法的不足, 给出了一种新的消除信号冲突的算法, 并且对其性能进行了验证, 得到了该算法的可行性。任何算法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其使用场合的不同选择合理的算法。
参考文献
[1]冯波, 李锦涛, 郑为民, 等.一种新的RFID标签识别防冲突算法[J].自动化学报, 2008, 34 (6) :632-638.
[2]张晖, 侯朝焕, 王东辉.一种新型安全机制下的RFID防冲突算法[J].微计算机信息, 2008, 24:165-167.
关于P/T系统中冲突的讨论 第8篇
1 基本概念及结论
关于Petri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可参见文献[1-4],这里只引入与本文相关的概念。
定义1.1设六元组E=(S,T;F,K,W,M)为一个P/T系统,t1,t2∈T,M是E的一个标识。如果
1)M[t1>,M[t2>
2)M[t1>∧M[t2>
则称变迁t1和t2在标识M处于冲突关系。
定义1.2设六元组∑=(S,T;F,K,W,M)为一个P/T系统,t1,t2,,ti∈T,M是E的一个标识。如果
1)M[t1>,M[t2>,,M[ti>
2)Ǝtj∈{t1,t2,,ti}:M[tj>M′M′[t1>∧M′[t2>∧∧M′[ti>,j∈{1,2,,i}
3)ƎM[tk>M″(M″[tl>∧M″[tm>∧∧M″[tn>)∧(M″[tr>∧M″[ts>∧∧M″[tt>)j,k,l,r,s,t∈{1,2,,i}且j≠k≠l≠r≠s≠t则称变迁t1,t2,,ti标识M处于不完全冲突关系。
定义1.3设∑=(S,T;F)是一个Petri网,如果埚t1,t2,,tn∈T,其中n|T|,使得t1∩t2∩∩tn≠堙,则称E存在一个静态的冲突结构。
推论1.1设∑=(S,T;F,K,W,M)是一个P/T系统,如果E中存在着冲突,那么E中必然存在着静态的冲突结构。
证明:由定义1.1、定义1.2和定义1.3可知。
定义1.4∑=(S,T;F,K,W,M)是一个Petri网,其中S={s1,s2,sm},T={t1,t2,tn},对应的事件前集向量组V={pt1,pt2,,ptn}由下面给出:
∀s∈S都有 若S∈*t其中pti是一个m维的向量。
推论1.2设∑=(S,T;F,K,W,M)是一个P/T系统,V={pt1,pt2,,ptn}是∑对应的前集向量组,如果∑中存在静态冲突结构当且仅当pt1,pt2,,ptn∈V,它们在相同位置上的分量值都不为零。
证明:由定义1.3和定义1.4可知,当存在静态冲突结构时,事件有相同的前集,那么其对应的前集向量在相同的位置上都不为零。由于网给定了,所以事件的前集向量和静态冲突结构也是唯一确定了。因此,由相同位置上都不为零的向量所构成的向量组对应着唯一的一个静态冲突结构。
定义1.5设∑=(S,T;F,K,W,M)是一个P/T系统,其中S={s1,s2,sm},T={t1,t2,,tn},V={pt1,pt2,,ptn}是∑对应的前集向量组,将V分为o1,o2,,om共m个组,称为静态冲突结构组,每组由下构成:
o1,o2,,om表示该组的元素在下标所表示的分量位置上分量值都不为零。
定义1.6设∑=(S,T;F,K,W,M)是一个P/T系统,R(M)是∑的可达标识集,S={s1,s2,,sm},其中的一个标识M′可以表示成一个m维向量M′=[M′(s1),M′(s2),,M′(sm)]
定义1.7设∑=(S,T;F,K,W,M)是一个P/T系统,R(M)是∑的可达标识集,o1,o2,,om是∑对应的静态冲突结构组,将R(M)分为q1,q2,qm共m个组,称为冲突标识组,每个组由下构成:有ok={o1,o2,,om};pt1,pt2,,ptn∈ok∈M'∈R(M)
2 P/T系统中冲突的检测算法
定理2.1设∑=(S,T;F,K,W,M)是一个P/T系统,V={pt1,pt2,,ptn}是∑对应的前集向量组,o1,o2,,om是∑对应的静态冲突结构组,R(M)是∑的可达标识集,q1,q2,,qm是∑对应的冲突标识组,满足条件:
1)pt',pt''∈ok,ok∈o''其中o''={or|or∈{o1,o2,,om}∧|or|=2,r=1,2,,m}
2)Mj∈qk
3)max(pt'(k),pt''(k))Mj(sk)
的t',t''在从Mj(sk)处于冲突关系,反之则不然。
证明:由条件1可知pt',pt''∈ok,sk={t',t''}是一个静态冲突结构,条件2说明除(sk,t'),(sk,t'')外,坌t∈{t',t''},埚s∈S有(s,t)∈F,则Mj(sk)≥W(s,t)保证了t',t''不会因为受除sk以外的其它库所影响而没有发生权。max(pt'(k),pt''(k))Mj(sk)说明t',t''在Mj(sk)都有发生权,满足了冲突定义的条件1。t',t''
定理2.2设∑=(S,T;F,K,W,M)是一个P/T系统,V={pt1,pt2,,ptn}是∑对应的前集向量组,o1,o2,,om是∑对应的静态冲突结构组,R(M)是∑的可达标识集,q1,q2,,qm是∑对应的冲突标识组,则t1,t2,,tn在Mj(sk)处于不完全冲突关系当且仅当:
1)pt1,pt2,,pti∈ok,ok∈o其中o={or|or∈{o1,o2,,om}∧|or|≥3,r=1,2,,m}
2)Mj∈qk
3)max(pt1(k),pt2(k),,pti(k))Mj(sk)
证明:(⇒)设t1,t2,,ti在标识Mj(sk)处于不完全冲突关系,则t1,t2,,ti有共同的前集sk,根据推论1.1和推论1.2,pt1,pt2,,pti在相同位置上的分量值不为零,而|{pt1,pt2,,pti}|≥3。所以pt1,pt2,,pti∈ok,ok∈o,满足条件1。t1,t2,,ti在Mj(sk)处于冲突关系,则t1,t2,,ti都有发生权。因此,除(sk,t1),(sk,t2),,(sk,ti)外,坌tl∈{t1,t2,,ti},埚s∈S有(s,tl)∈F,则Mj(s)≥W(s,tl),即:Mj∈qk,满足条件2。根据不完全冲突的定义,max(pt1(k),pt2(k),,pti(k))Mj(sk),就保证了t1,t2,,ti在标识Mj(sk)都有发生权。t1,t2,,ti在标识Mj(sk)处于不完全冲突关系,则埚tl∈{t1,t2,,ti},tl发生会使其它的变迁都丧失发生权,即(Mj(sk)-ptl(k))
()又令pt1,pt2,,pti∈ok,ok∈o,则t1,t2,,ti有相同的前集sk。令Mj∈qk,则t1,t2,,ti是否发生只受到sk的影响,只要t1,t2,,ti到sk的权值满足就有发生权。又令max(pt1(k),pt2(k),,pti(k))Mj(sk),则t1,t2,,ti在Mj(sk)都有发生权。令Mj(sk)
3 P/T系统冲突的检测算法
输入:∑=(S,T;F,K,W,M)的关联矩阵人Amn
输出:P/T系统存在的冲突
算法步骤:
Step0:根据∑的关联矩阵得出所有前集向量组V;
Step1:根据向量非零分量值的位置将V划分为m个静态冲突结构组o1,o2,,om;
Step2:根据可覆盖性树的构造算法[5]找出已知P/T的所有可达标识R(M);
Step3:根据定义将R(M)划分为m个冲突标识组q1,q2,,qm;
Step4:令o''={or|or∈{o1,o2,,om}∧|or|=2,r=1,2,,m},根据or的下标r寻找qr,满足定理2.2的qr中的元素就是or所表示的静态冲突结构能成为冲突所要满足的标识。
Steps:令o={or|or∈{o1,o2,,om}∧|or|3,r=1,2,,m},根据or的下标r寻找qr,满足定理2.2的qr中的元素就是or所表示的静态冲突结构能成为不完全零行冲突所要满足的标识。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Step0中,最坏的情况是每个矩阵的值都为负数,则复杂度为O(mn);
Stepl中,最坏的情况是每个位置都不为零,则复杂度为O(mn);
Step2中,复杂度为O(mn);
Step3中,最坏的情况是静态冲突结构组有m个,进行变迁的比较,则复杂度为O(mn);
Step4中,最坏的情况是静态冲突结构组有m个,进行变迁的比较,则复杂度为O(mn);
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O(mn)
4 算法实例
例4.1
例4.2:如图1,网N的关联矩阵:
1)网的所有前集向量组:V={pt1=[2,0],pt2=[3,0],pt3=[9,4],pt4=[0,5]}
2)划分V:o1={pt1,pt2,pt3}和o2={pt3,pt4}
3)网的标识集受库所容量的影响河由可覆盖性树的构造算法[5]给出。
4)划分R(M):q1={(x,y)|x∈1,2,,|s1|;y≥4}和q2={(x,y)|x∈1,2,,|s2|;y≥9}
5)o''={o2}定理要求max(pt'(k),pt''(k))M'(sk)
6).o={o1},由max(pt1(k),pt2(k),,pti(k))Mj(sk)
5 结束语
本章给出了适用于P/T系统的冲突概念,并给出了P/T系统中冲突的判定条件以及找出冲突的一般步骤。并举了两个事例来说明。P/T系统由于库所的容量和流上的权值都>_1,因此冲突更加的复杂。在高级网中,库所中的元素代表更多的意义,流上的权值也可能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冲突的产生更加的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更加的多变,而冲突在高级网中不可能不存在。因此,在高级网中,冲突值的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arian V.Panos J.Generalized Conditions for Liveness Enforcement and Deadlock Prevention in Petri Nets[C].Application and theory ofpetri nets,2001.
[2]袁崇义.Petri网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蒋昌俊.Petri网的行为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吴哲辉.Petri网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第9篇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交通运输产业日益发达, 尤其是更加体现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航空运输业。近年来, 随着航空交通的发展, 我国空中交通流量逐渐加大, 单位面积的空中飞行区域中的飞机间距越来越小, 密度也大大增加, 导致了空中飞行的流量压力。而一旦有大面积飞机同时航行, 如何在航空运输中控制好合理的飞行密度和保证飞行安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由此可见, 为了保持航空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 航空运输安全规范的加强不容忽视。一个拥有完善的安全警告机制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可以高效地确保航空运输的安全, 因为它可以稳定地运行, 并科学而准确地反映出实时的航空监控数据, 比如飞机的空间位置和飞机与其他飞行物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些信息和分析数据的帮助, 航空管制员可以更加全面地指挥好空中交通, 保持空中飞行的安全间隔, 避免发生不安全事故, 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下面, 本文将具体介绍民航空管系统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目前遇到的现实问题, 重点探讨和分析推进民航空管系统冲突警告改进的措施。
2 民航空管系统背景技术介绍
2.1 民航空管系统的工作机制
民航空管系统一般包括两类输入内容和格式, 分别为:雷达数据信息和飞行报文信息。当雷达的数据信息输入到雷达的数据处理单元后, 数据处理单元便开始运算和分析雷达数据, 之后将完成这部分信息的通信协议或格式上的转换处理操作。经过这一操作之后, 进入民航空管系统的不同类型雷达数据, 就会轻松被多雷达融合单元所识别, 随后该单元会负责进行分析、检测、分类等融合工作。
2.2 民航空管系统冲突检测
民航空管系统中的核心可以说就是其中的飞行冲突检测模块。飞行冲突, 即两个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之间的空间位置距离因为超出安全范围而可能发生危险事故的情况。为了能科学地提出冲突警告, 必须做好准确无误的飞行冲突检测, 最好能够预估安全的飞行轨迹, 尽量避免飞行冲突;或者在发现飞行冲突时系统会立即响应, 调整和改变正在飞行的飞机航向和速度, 合理地化解飞行冲突, 引导飞机驶向目标地点。另外, 如果飞行中飞机的空间位置、飞行模式等参数出现偏离时系统也应该立即发送警告给管制员, 并为管制员提出一些处理措施建议。而这些系统操作都是基于飞机发出的雷达数据信息。
3 民航空管系统冲突警告的原理分析
3.1 空管系统飞行冲突警告分类
飞行冲突警告根据紧急程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CA警告, 当一架飞机的圆柱体范围飞入其他飞机时系统发出CA警告, 管制员应该首先处理。第二种警告为短期冲突警告 (PCA) 。从当前时间开始计算的周期内, 如果两架飞机处于冲突状态则系统发出PCA警告。
3.2 空管系统飞行冲突警告原理
对于民航空管系统冲突警告的改进, 首先应对空管系统中飞行冲突警告模块的原理进行重点研究。本文中提出的思路是:民航空管系统应准确记录实时的对飞机飞行过程中的空间位置、飞行方向、飞行模式等飞行参数, 基于这些信息的记录, 我们就能够在以整数为单位的雷达周期内, 通过分析和科学的算法, 定位到两架飞机在该周期内具体分别位于何处, 最后进行全面的飞行冲突检查。
如果系统定位到飞机的位置, 并计算出经过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后, 某一架飞机的可能位置范围会与另一架飞机的圆柱体区域覆盖, 那么说明这两架飞机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在系统预测的时刻进入一个即将重合的危险区域, 此时系统会根据预测时刻距当前系统时间的紧急程度和重合区域的范围大小发出相应等级的警告, 管制员接到警告提醒后调整两架飞机的飞行参数, 系统会等待直到它检测到的所有参数恢复正常后才能自动关闭。
4 民航空管系统冲突警告的改进措施
4.1 为空管系统加入确认机制
航空运输的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只有在每个环节都把好关, 才能确保所有环节完美实现。因此, 本文的建议是民航空管系统应该明确规定管理规范, 出现警告应尽快确认问题是否真实。整个空管系统应该确保稳定的运行, 检测和预算的数据也应该具有高精确度, 避免数据错误引发虚假警告所带来的损失。由于飞机飞行所处的高空环境包括了来自于大气压、气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飞行环境容易波动多变, 这使得空管系统在记录和监控飞机的飞行参数面临巨大挑战。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加入了新的飞行冲突警告的判断机制, 即确认机制。加入它之后, 当系统检测到危险信号时, 飞行冲突检测单元会先进行预先判断, 如果时间已经超过了确认机制中提前设置好的报警次数, 且飞机若还是有遇到飞行冲突的危险, 系统才会达到触发警告的值。这个方法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虚假警告频率, 但存在使系统实时性下降的缺点。
4.2 采用提前警告的改进算法
为了满足冲突警告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 空管系统还可以采用一种提前警告的改进算法。提前警告的算法即, 用两架飞机之间的相对飞行距离加危险距离的总和替换掉最初计算出的危险距离。具体来讲, 就是从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小于危险距离开始, 如果确认周期计时完毕的时刻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达到新设定的危险距离, 监控终端上会显示飞机之间的距离开始小于危险距离时, 系统就会发出提前警告。要准确计算出达到提前警告的距离条件, 必须算出该算法中新增的那部分附加距离, 两架飞机在确认周期时间内相对飞行多远这个值就有多大。
综上所述,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冲突警告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对于这一空管系统冲突警告的改进至关重要。本文综合分析了民航空管系统的现状、技术背景及其原理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改进方法的不断探究和完善, 对推进民航空管系统冲突警告的改进措施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只有做好空管系统冲突警告机制的改进工作, 才能更加有效地确保整个民航空管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航空运输的安全。
摘要:民航空管系统属于民航运行管理系统, 它的高效运营关系到民航整体的发展。由于我国民航空管系统起步较国外空管系统稍晚, 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了更好地发挥民航空管系统的经济价值, 需要在该系统内部提高冲突警告模块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本文结合民航空管系统的相关背景知识和现实问题, 对推进民航空管系统冲突警告改进的措施做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民航空管系统,飞行冲突,警告,改进
参考文献
[1]许红军, 孙继湖, 马慧涛.中国民航运输系统性测度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2012 (21) .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第10篇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 我国的民航运输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而伴随着空域开放等相关政策的落实, 航空业的自由化发展已经成为民航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最近几年, 随着空中交通流量的加大, 飞行冲突也在不断增加, 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空管难度, 影响了空管安全, 传统的控制管制方法已经逐渐无法适应航空事业的发展需求, 当务之急, 是设计开发出基于空管飞行冲突事故的模拟系统, 对冲突事故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和模拟, 准确判断事故责任, 解决管制人员的实训问题, 以更好的保障航空器飞行安全。
2 系统设计
从目前来看, 我国对于空管飞行冲突事故的分析, 仍然是以人工测量和推断位置, 不仅工作效率低下, 而且无法有效保证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不能真正对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影响了航空运输的稳定和安全。同时, 冲突事件的雷达录像资料无法脱离雷达系统, 无法存储为其他格式, 使得飞行冲突事故的分析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 研究和设计一种基于普通计算机的事故模拟系统, 是非常必要的。
该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冲突分析评估两个子系统, 在便携式终端上, 运行数据采集子系统, 结合PCMCIA同步数据采集卡, 就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数据的采集, 以及对飞行冲突事故的评估和分析。
3 系统实现
3.1 数据采集子系统
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是利用PCMCIA同步数据采集卡, 从雷达记录仪和录音机中, 采集相应的雷达信号以及语音信息, 同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 生成相应的雷达数据文件和语音文件, 方便后续的事故分析。从目前来看, 数据采集子系统能够对Alenia及Raytheon雷达的数据格式进行有效处理, 包括了几个主要的功能模块: (1) 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可以从系统通信控制卡的数据存储区域, 读取雷达记录仪记录的原始信号, 同时将数据转入特定的缓冲区内。 (2) 数据格式转换模块:可以将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初步处理, 转化为与雷达类型相对应的航迹信息格式。 (3) 数据存储模块:主要是针对转换后的雷达信息数据进行保存, 按照每4s一帧的频率, 保存为相应的文件。
3.2 冲突分析评估子系统
冲突分析评估系统的功能, 主要是对数据采集系统得到了雷达数据文件和语音文件进行同步处理回放, 输入相应的模拟指令, 对冲突事故进行分析和评估, 并将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打印出来。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冲突分析评估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
(1) 飞行冲突分析与评估模块:作为系统的核心部分, 飞行冲突分析与评估模块可以将其他各个功能模块连接在一起, 为其提供相应的交互接口, 同时根据事件触发, 调度其他子模块。在实际运作中, 该模块可以从采集到的雷达数据文件中, 确定相应的冲突分析目标, 对雷达记录的航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计算出冲突目标之间的各种间隔数据。若在评估过程中, 发现冲突目标之间的间隔数据小于规定的数值, 则模块会自动对发生危险接近、冲突脱离等关键时间点进行标记, 并做好飞行数据的记录工作。在实际冲突分析时, 系统会调动图形显示模块, 将转化后的飞行航迹信息呈现在显示器上, 结合冲突检测模块, 分析目标的垂直、水平以及侧向间隔, 之后调用飞行模拟分析模块, 将模拟的管制指令输入到选定目标, 评估其飞行状态。
(2) 图形显示模块:图形显示模块的功能主要为显示静态信息如地图、航线及坐标等, 同时以此为基础对航迹的动态信息予以显示。这些信息在显示前, 都必须结合雷达数据中存在的坐标系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 然后以此为基础, 绘制相应的图像, 还可以对图像进行移动和缩放。结合航迹信息内坐标值, 以偏移与缩放方式可对屏幕上航迹坐标予以计算, 于内存设备表之中绘制航迹并向屏幕上粘贴, 与定时器相结合以实时显示航迹信息, 并做到信息的动态更新, 航迹信息图形的显示工具为VC++。
(3) 冲突检测模块:冲突检测模块可以实现对所有符合条件航迹的跟踪计算, 如果检测到的航迹三围距离小于设定的标准值, 或者在规定时间内可能会小于标准值, 则系统会向值班人员发送冲突告警信息。冲突检测的对象主要是雷达目标间的垂直和水平间隔, 其相关算法的实现包括两种模式, 一是当前模式, 在每一次雷达扫描的周期内, 对于所有符合相应条件的航迹, 进行跟踪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 若目标对之间的三围距离小于区域设定距离, 同时不断的缩小, 则表明两者处于冲突状态;二是推测模式, 同样是对符合特定条件的目标航迹对进行跟踪计算, 将计算结果与设定值进行对比, 如果不满足告警条件, 则应该利用目标对航迹速度的垂直量和水平量, 对一段时间后目标对的相对位置进行推测和模拟, 若其在设定的时间区间内, 垂直与水平间隔都小于标准距离, 且间隔不断缩小, 则表明航迹对处于冲突状态。
(4) 模拟分析模块:根据所选航空器代码将相应模拟指令输出, 促使屏幕中显示目标可以按照模拟指令, 显示出飞行航迹, 对冲突发生时机组避让动作、管制人员指挥的方法展开模拟, 便于分析冲突调配方案并进行评估。构建模拟飞行的教学模型, 从而完成下面的指令。a.航迹外推:飞行期间雷达目标保持现有速度及高度;b.指定地速:根据设定速度确保目标渐渐减速或加速到指定的速度;c.指定高度:以指定速率为依据下降或爬升至指定高度并加以保持;d.指定航向:以指定方向为依据, 向右或向左转或就近向指定航向转向;e.飞向定点:向指定导航台或地理坐标就近飞向。
在模块中, 可以将上述指令依次输入同一个航空器, 也可以输入不同的航空器, 无论何种指令在输入后, 都存在有15s的系统延迟, 并非系统反应之后, 而是模拟飞行员的反应和动作时间。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空管飞行冲突事故模拟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对飞行冲突事故进行分析和评估, 明确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以及潜在危害, 不仅能够对潜在飞行安全隐患和已经发生的飞行冲突事故进行评估和处理, 还可以有效解决管制人员的培训问题, 对于提升空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冲突矩阵系统的开发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