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秋天的琴声优美散文
穿过秋天的琴声优美散文(精选4篇)
穿过秋天的琴声优美散文 第1篇
第三个年头的秋季在我还未来得及凭吊时就若隐若现地从我的指缝间蹭过去了。它仿佛仍是踏着极规范的脚步悄悄地飘去。这种规范的节奏是一种乐音,从极远的地方标出,继而如烟如蛇般曼妙地走了。我不知道这种印象究竟是清晰抑或是恍兮惚兮,因为我借以凭吊的两样东西都极少再现了:一样是金色的(有枫叶的)秋天,一样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为什么说这是我借以回忆的两样东西呢?
三年前的秋天,我正读师范二年级。同班的一个男孩子很喜欢音乐,每天只要一有空,就跑到音乐教室里弹钢琴。教室很大,很久没用作上课了,所以很脏。里面乱糟糟地摆着几十张椅子,黑板则满是乱糟糟的字。窗外是一片供人休憩的小园,有几株高大挺拔的枫树和几张石桌石凳。
他的钢琴基础很差,可是他偏要捡难的曲儿弹。他准备弹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我们男生宿舍,很多次他弹琴时,总有伙伴围在琴旁看他弹,倒不是想聆听,而是想跟他开开玩笑,奚落他。音乐教室里的琴声老是趔趔趄趄的,像是婴儿学步的节奏。
时间静静地流淌着。秋天也慢慢儿、慢慢儿地挪动着自己的步子。校园非常安详似的,一动也不动。静静的教学楼、静静的宿舍、静静的凉亭、静静的碧绿的池塘、静静的浓郁的小园林,还有各处的静静的鳞次栉比的或稀稀落落地排列着的树。教室里也显出安宁的气氛:室内光线黯淡,到处布满了灰尘,零乱的桌椅,黑板上张狂的字迹。静静地。只有音符们在慢慢儿地走着……
一个星期后,一曲《梦中的婚礼》终于在这间破旧的教室里响起。这时,男孩们又跑回了琴房,可这次大家都是用赞赏和羡慕的眼光看着他。消息很快传到了女生耳中,传遍了整个校园,大家纷纷来看他弹琴。因为喜欢,我们有几个男孩子就跟着他学起琴来。每天上午和下午后,我们都急匆匆地跑去教室弹琴。
秋天正飘着落叶,窗外的几棵大枫树也变成了火红的。红红的叶子在我们的窗前飘落,击在地上,仿佛《秋的私语》中的一连串十六分音符在依次叩响大地。很多个傍晚,如血的夕阳爬过窗框,俯在黑黝黝的钢琴上,映得钢琴亮亮的。
到了冬天,我们手指上都长出了冻疮,可我们仍继续弹着。每天傍晚,天黑得早,教室里光线很差,四处都透着刺骨的寒风,琴上的一盒蛋炒饭业已凉透,窗外依然有些火红的枫叶在飘着。这样的生活画面我一直记着。
秋天与冬天就这样被不息的旋律串起来,又被那窗外稀稀落落的深红的枫叶笼罩着。
以后的每年秋天,当枫叶红时或当那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便会回忆起这段日子。可师范毕业后的每一年秋天,我都没能再看一次红枫,也再没有听见那琴声。那日子离我越来越远。
不知下一个秋季,我还能不能再看一看枫叶,再听一听琴声。
穿过秋天的琴声优美散文 第2篇
南来北往,当火车呼啸着经过这座城市,拉响震耳的汽笛缓缓靠拢或者徐徐离去,最复杂的感想往往来自由此上车下车的人,而这些人总是以一条河流当作一段心情的起点。我出走过,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我回来了,带着满身的疲惫与无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漂泊,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流浪,无论怎样,这条河流总是以默默的流淌送你远行或迎接你的归来。当昏暗的夜色被流光溢彩的河面装点成恍如初婚的梦境,当这个城市清丽的剪影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扑入渴望的胸怀,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啊,这是我迫不及待打开车窗时最真实的想法。
这条河是城市豢养的`蛇,她所有的情感缠绕在她婀娜的腰肢上,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晴干旱,她都死命地贴紧,从这头到那头,象勒入城市躯体的丝线。当然,更精彩的比方是血管,我尽量不用是因为我不愿去想贫血以及血管堵塞的那些陈年旧事。
沿河上溯,或许有千年时光,源头在崇山峻岭之中,以一条溪的蜿蜒,漂浮着寂寞的桃花或者老去的枯叶。而近百年以来,在一些近乎失传的记忆里,她的雄阔曾容纳了往来的商船用木橹摇醒一个古镇的黎明,将熙攘的黄昏挂在晚归的斜阳之上。再往后,她是沉默的,穿过城市,也穿过了我几十年神思的荒原。
郴江。——我一直就这样叫她,象叫着一个亲人的名字。
其实,很久以来,我就想为这座城市写点什么,一则为了记录生活的蛛丝马迹,一则为了感受时间的变迁。时光转逝,太多细节流于疏忽,太多感动变得麻木。
思来想去,恐惟有这条河了。
傍河而居,面河而立,她的情怀我最懂,她的心思我明白。无非是蓝天碧水,垂柳依依,晨曦放一群鸟儿鸣翠,夕阳逐一泓清波归隐。
多年前,当我随生活的洪流由山村走入这陌生的城市,她的名字便成为记忆中无法抹去的一节。年幼时,我一直羡慕河边的人,羡慕那些依河而建的老屋,羡慕那些提着木桶随意打水浆衣洗菜的老街居民或者折一艘纸船随时起航的同龄玩伴,一泓清波仿佛他们独享的胜景。记得那时我常常要父亲领着去河边玩耍,立于桥头或站在河边,看河水滚滚地奔流。那个时代,生活是贫穷的,捉襟见肘却似乎并不影响一条河清澈的流向,深有深的沉静,浅有浅的优雅,她就这样伴我度过一生中鸢飞蝶舞没有烦恼的那段日子。
河流是有思想的,她也有喜怒哀乐,潮起潮落。我自信我对这座城市的爱意已无以复加,但爱之外,也有复杂的心绪,例如这条河流,例如浑浊和搁浅。至今,我依然毫不迟疑地认为工业时代是一柄双刃剑,在追逐利益驱赶贫困的同时,也加重了一条河流的苦难。当垃圾随波逐流,成为另一道漂浮的风景;当河沙淤积,河道紧窄,痛的呼声象洪水漫过堤岸,谁依然清楚地意识到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或许是记得的,只不过千头万绪,无暇顾及。这是一条河最大的伤悲,是我对一座城市的无奈最大的理解。
公元8月13日,我站在河边,是她暴怒之后,惶惶不知所措的一员。人们拼命打捞,彩电、冰箱、家具……或许其中最值钱的是一样叫警惕的物件。现在,我酒足饭饱,常常沿天色隐去的路线,绕河边转上一圈,花灯初上,熠熠生辉,宽敞的道路与河流平行,避开车流的轰鸣,侧耳细听,那些流水的声音仿佛细碎轻柔的乐章,这时我想,我是惬意的。
散文的语言优美性 第3篇
不同的文字组合反映不同的表象系统, 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在读散文的时候要体会文章的优美感, 捕捉表象。比如《故都的秋》中文章没有运用生僻华丽的词汇, 也没有拗口的句式。文章一开篇就说“北国的秋, 却特别的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对故都秋的客观描述, 也显得作者的心境, 简洁而准确。又如读到故都的秋味的时候, 作者用了一个“尝”字精炼而含蓄的表现出作者对秋的情有独钟。在写到秋蝉的时候, 全段用了几个直接突出的悲凉的词衰弱, 残, 啼, 嘶。这几个词给人就是一种声嘶力竭, 生命有盛到衰的凄惨之感。
本文在描写秋景的时候, 在细腻清新的叙写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琅琅上口。在描写庭院秋景时, 写到“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长着几根稀稀疏疏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等。这些词语很容易在读者潜意识里在脑海里形成一副秋景图。在这一段中“很高很高”“碧绿”“细数”“漏”“静对”“蓝朵”“稀稀疏疏”“尖细且长”这些词语十分的优美, 拥有内在的美。在这样的词语中品味一种优美, 一种静, 一种清, 还在清静中蕴含这凄凉和悲哀在里面。在描写到天空的时候, 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在牵牛花的颜色选取上, 也选取了蓝, 百, 紫黑和淡红的一些冷色调, 更符合文中的“清”“静”“凄凉”的基调。同时语言上也更准确和精炼了。
又如在写到秋槐落蕊的时候, 他写到“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因为人不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只能在清晨看到铺满地的花, 给人一种优雅的感受。“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那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 只能感觉到安静, 而“气味也没有”更是一种绝对的安逸。最后只能通过“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知实物的存在。“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现实生活让作者痛苦不堪, “落寞”正是他情感的体现, 也表现出来他的细腻, 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感情的真实写照。
又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天又晴了, 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变情变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和秋的情调。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 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 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 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 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 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 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总之, 本文情意浓厚, 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 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
散文的语言是建构意象的基础, 也是作者思想感情表现的工具。 (《论散文》) 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 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 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 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因而, 语言优美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感情上更有自由更生动, 也使散文作品洋溢着特殊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4]《语文月刊》 (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4]《语文月刊》 (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5]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5]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
[6]王聚敏:《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6]王聚敏:《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7]秦晋:《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7]秦晋:《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
优美的琴声 第4篇
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走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你吗?”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點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飘出来……
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
从此以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
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
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口。这回他拿出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和她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
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
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扮作老乞丐来试试她。后来,璐丝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女钢琴家。
(选自“新学网”,有改动)
想一想
你是如何理解“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这句话的?
穿过秋天的琴声优美散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