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方法研究论文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方法研究论文范文(精选11篇)

方法研究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会计法研究方法

引言

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德国法学家拉伦茨认为“法学之成为科学, 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之方法”[1], 中国法学研究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谢晖认为中国法学除抄袭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外, 至今仍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2]。熊谋林研究认为, 中国法学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指数呈上升趋势, 总体逐步科学化, 但是存在引证中专著比例偏高, 司法案例比重偏少;中外的司法差异分析不足, 中国的司法案例较少, 外国理论较多;影响中国法学研究方法的法系和国家走向多元化等问题[3]。以上对中国法学研究状况的概括基本反映了中国法学发展所处的阶段, 即中国法学研究如同整个社会发展一样, 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 不同时期, 学科研究的目的会有差异, 服务于不同目的而采取的研究方法也会不同, 从现实功用上讲, 法学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立法或者修法提供建议;二是服务于司法、执法和守法;三是服务于法学教育。不同的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也会有所侧重。

中国会计法是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和法制建设的前进步伐而发展和完善的, 从学科体系来看, 首先, 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其次是属于人文社会中的法学学科;最后, 从部门法归属的角度看, 会计法属于经济法。因此, 会计法学的研究, 应当从多个视角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以满足社会对会计法学的多种需要。具体来说, 首先, 应当以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来研究会计法学;其次, 应当以法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为重点来研究会计法;最后, 应当以经济法研究方法为核心来探讨会计法学。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会计法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等, 会计法作为人文社会科学范围内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从人文社会的整体体系来看, 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自然是会计法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1.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包括诸如社会调查、法条研究、案例研究等形式, 以区别于从体系、应然、宏大叙事的层面进行研究的方法[4]。一般而言, 实证研究方法追求研究的客观性, 得出相对普遍性的结论。会计法律制度是人类长期会计活动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其中所反映的利益关系和追求的法益目标深深地植根于日常繁复的会计活动之中, 因此, 会计法的研究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分析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在会计法研究中的运用。

调查法也称社会调查法, 作为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针对性地访谈;二是设计问卷调查。调查法要求调查者在调查之前必须对所要调查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确定好调查对象的范围或数量。这种研究方法带有一定主观性, 但是, 由于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直接交流, 调查者能够直接获得被调查者的感受、见解或经验性认识。社会调查法在法学研究中应用也越来越广。会计法是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会计行为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核审等一系列复杂细致的兼具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行为。会计强烈的立场性和目的性决定, 即使是技术性的会计方法也必须受到会计法的规范。因此, 在会计法的实施效果研究, 进而对具体会计法律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等方面的研究多采取社会调查法, 对会计法的修改提出建议。

观察法对观察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极高, 虽然少了客观性, 但其价值在于充分尊重和发挥了观察者本人的意志, 因此, 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观察法能够了解真实的一手材料。会计核算、监督和报告等一系列行为具有普遍性、技术理性等特点, 一般而言, 从技术理性的角度讲, 通过观察法进行研究不易达到预期目的, 但从普遍性角度讲, 观察法能够发挥一定作用, 无论是从实地调查, 还是与相关人的交流, 尤其是在盘点账实是否相符、开展会计监督等问题时, 观察法显示了一定作用。

个案研究法, 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连续研究, 发现其发展变化规律, 在具体应用中也称案例研究法, 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 最终发现具有普遍性的方法或规律。在会计法研究中, 对某一个或某一类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进行研究, 或者对某一个会计主体的一个具体会计行为进行研究, 发现问题, 提升理论, 完善制度。

2. 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梳理反映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献资料, 寻找并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历史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承性, .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因此, 这是一个基本的研究方法。会计行为伴随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 从结绳记事和刻木记数, 到现在的电算会计, 从满足内部分配, 到对外报告和监督, 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 会计规范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通过文献研究, 提炼和提升会计法律制度中的技术性规范, 变更和调整会计法律制度中的价值表达。如通过会计史料文献分析, 从会计发展史中, 可以看到会计随着生产发展和经济管理方法的不断改进而日益完善, 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从管理会计衍生到财务会计、再到社会责任会计, 尤其财务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两个阶段和层面, 促使了会计制度从一种内部性的技术性规则发展到了一种外部性的价值规范。

3. 跨学科研究方法。

跨学科研究是通过超越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 不同学科的方法交叉使用, 不同学科理论相互借鉴, 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如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借助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政治学的原理, 运用会计方法和其他方法, 从社会宏观的角度出发, 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反映监督, 其目的在于向政府、社会和公众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二、法学的研究方法在会计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法哲学研究方法、价值研究方法和比较法研究方法是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 会计法学作为法学体系中的一员, 自然这些研究方法是会计法学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

1. 法哲学研究方法。

哲学是主体对客体的思辨及成果。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思辨, 包括演绎式思辨、归纳式思辨和顿悟式思辨。不断反思和追问是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具体方式。会计法是规范会计行为和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会计行为都包括哪些行为, 会计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会计行为包括会计核算、报告和监督行为, 会计核算行为又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等行为, 会计关系是会计主体实施会计行为而发生的会计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按照会计行为的类别可进一步进行划分, 按照此种演绎式追问, 从会计法这样一个法学专业术语一直追问到会计记录等具体行为和某一具体会计关系, 这些关系和行为是一般客观现实的与人们常识相对应的并易于人们理解的, 认识和研究会计法, 就要以人们通过常识能够判断和认识的会计行为和会计关系入手, 从已知推导未知, 展开研究。与此相反, 通过耳熟能详的常识性会计行为和会计关系分析, 进一步总结归纳, 提炼会计法的概念、本质和特征等。法学是一门以行为和关系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行为的具体性和关系的抽象性交织在一起并紧密相连, 各种思辨形式交替应用, 实现对法学本质认识。

2. 价值研究方法。

价值是一个反映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范畴, 即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是指法作为客体满足作为主体的一定范围的人的需要的程度, 满足需要是法的价值的质的规定性, 程度是量的规定性。从观念认识上, 法的价值分析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判两个方面或阶段, 从现实应用上, 存在价值平衡和选择两方面。法律制度是人们长期有目的性活动中积累形成的行为准则和关系调整方法, 其价值因素已经内化于其中, 法的价值的识别和评判是法的价值因素在人们头脑中的再现。会计法除了具备法的一般自由、秩序、正义、效率价值外, 在财务会计阶段和社会责任会计方面包含了社会公共利益价值。研究会计法的某一理论或者范畴, 分析某一会计法律制度规范, 评价某一会计行为、或者会计现象或会计事件等, 都可以从中挖掘和再现会计法的内在价值, 对其进行价值评价, 在具体的立法、司法、守法、执法以及关于上述方面的理论研究中对发生冲突的不同价值方面进行平衡和取舍, 最终实现会计法理论提升, 会计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会计法律制度实施效果的改善, 最终实现会计法治。

3. 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法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法律制度是人们长期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 受一国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 甚至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差异性很大。但是, 无论从理论研究, 还是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等法的实践活动中看, 作为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调整手段的法律, 各国法律之间有着共同点。因此, 在一国或地区法的理论和实践中, 按照差异中求同, 相同中求差异的思维, 开展比较性研究, 是一种实现研究目的的重要手段。各国会计法有着基本相同的价值取向, 如都追求秩序、自由、效率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基本的价值, 但是为实现上述价值目标, 对相同或相似的活动、行为、关系采取的规范准则或调整手段可能相同或者不同, 通过比较相互借鉴。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下, 世界大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资本市场中, 投资国际化下, 各国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趋同发展势不可转, 美国在世界资本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 世界各国包括欧盟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靠拢成为趋势, 在趋同发展过程中, 比较研究是减少各国会计法理论与实践冲突进而实现各国会计法律制度快速紧密对接的基本方法。

三、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在会计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 在物质生活领域中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5];因而, 集体主义方法又称整体主义研究方法, 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 将社会等整体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单位, 通过整体研究来描述事物全貌的目的。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归依, 理论研究、制度设计、实施效果考察以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均衡发展社会整体利益为宗旨[6]。因此, 研究社会整体结构和状况以及相应的利益诉求是应然之理。

会计法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与公司法、证券法、税法、预算法、金融法、反垄断法、反商业贿赂法、破产法、反倾销法等具体经济法律制度之间联系紧密, 可谓关联广泛, 呈现经济法基础法之势。会计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从思想上的探究, 制度上的考据, 还是活动上的观察, 会计活动都不是经济主体的“私家”事务, 而是公共事务;都不是对静态的物质或财产数量的简单记录计量, 而是动态的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反映;都不是基于经济活动个体利益, 而是着眼与经济活动群体的整体利益的维护 (包括内部利益平衡和整体经济秩序持续发展) , 即使是单个活动主体, 其会计活动也是基于某一时间端的整体经济活动。因此, 会计法或者会计规范与会计活动相伴生, 现代社会, 社会整体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法律调整呼唤经济法部门法产生, 作为经济法部门法的一部分, 会计法充分地体现着经济法平衡协调、整体利益、追求实质正义的本质, 展示了经济法基础法的特点, 与经济主体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和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等紧密衔接。尤其是财务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 使会计法的研究必须着眼于社会整体, 以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内部效益的提高, 称为对内报告会计;财务会计不仅着眼于企业本身利益, 更关注于企业相关的企业股东、债权人、交易对象、政府税务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需要, 又称对外报告会计, 而社会责任会计超越了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把利益维护目标直接指向企业所存在的社会, 这是一种新的超越。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会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会计法研究必须直面是会责任会计发展的现实。社会责任会计给会计法的研究带来如下新的社会整体视角。第一, 社会责任会计超越了传统会计 (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 只把企业局限于经济系统的视角, 而是把会计放在社会整体之下, 要考虑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第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企业应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其目标不再只是经济方面, 而是社会方面。第三, 社会责任会计使会计改变了关注企业微观利益的形象, 进而关注社会宏观利益。第四, 社会责任会计将会计的作用从微观过渡到宏观领域, 使会计理论建设、制度设计和社会运行建立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层面。第五, 社会责任会计为政府高效进行微观市场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在企业收益的社会性分配方面提供了直接依据。综上所述, 社会责任会计的兴起是会计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为会计法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也为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经济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也一定能够在社会责任会计法律制度, 乃至会计法和整个经济法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

会计法制度规制下的会计信息是联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桥梁, 会计法是经济法的基本制度之一, 它是人文社会科学中法学一级学科下的经济法部门法的基础法律制度。因此, 首先,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会计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其次, 法研究中的法哲学研究方法、价值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等专门研究方法则是会计法研究的重点方法。最后, 以社会集体利益为本位经济法研究方法自然是作为经济法基本法律制度的会计法的核心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80.

[2]谢晖.论规范分析方法[J].中国法学, 2009, (2) .

[3]熊谋林.三十年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回顾——基于中外顶级法学期刊引证文献的统计比较 (2001—2011) [J].政法论坛, 2014, (3) .

[4]李友根.经济法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及其运用[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5]周明勇, 肖宏伟, 樊立兵.经济法理念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制度变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3, (10) .

IE方法研究 第2篇

IE “工作研究“是以生b工厂的整个制造系统主要的活动物件,而工作研究的动作技巧主要是由”方法研究“及”作业测定“所构成,

“作业测定”又是由“时间研究”发展而来,与“方法研究”同时配合进行,或者可说是方法研究所确定的生b系统及工作方法,定量测定“多馀的时间”要素及“无效的时间”要素等非生b部分,并进行削减,并作以後管理计划及控制的依据。

针对以上对“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的了解,也可说“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是一体两面,具有互补性。当在做“方法研究”时,虽然目的是要取得“最佳的方法”,而在取得後,就需把“时间”确定。

反过来说,当在做 “时间”测定时,也要考虑测定的“时间”是否最佳的“方法”了。

、方法研究的技巧

如何进行“方法研究”,首先应从生b现场的工作系统来探讨。

生b物件(物)

应经由作业过程、经由时间、空间的变化,做逐一的分析研究。

此部分也就是广义的“工程分析”,也可说是一咱“生b系统分析”。可使用b品工程分析表、生b流程图等分析工具,从原料到成品,来做经济性的探讨。

生b主体(人)

人是生b的主体,对作业过程,在生b物件物的工作方面做分析研究。

此部分是广义的“作业分析”,也就是“工作方法分析”可藉由作业者的作业规范、工作抽样、基本动作、PTS或影片进行分析,或应用“动作经济原则”在作业过程,人、机的稼动状况。人与机的配合上追求作业地区或作业者的作业方法的合乎目的性、合理性。

对於检讨的物件及能适用的主要的方法研究,其分析技巧如图。

对於各种生b型态研究的一般方向如图:

方法研究分析技巧

探讨专案 内 容 分 析 手 法

制造整个工程系统 从原料→生b→成品至出货止。 制造流程图分析

操作标准书分析

工厂布置

物料移动 工厂内部门与部门之间及人与物料之活动。 流程图分析

模型配置分析

作业区域的配置 作业者的位置及作业者周围的物品的放置方法,

由基本动作的动作研究

PTS

动作经济原则

作业简化原则

组合作业或自动机械作业 以组合进行的共同作业或以自动机器作业的人与机器的配合。 连合工程分析

工作抽样

作业简化原理

作业中的作业员动作 短的作业周期且高反复度的作业员动作。 基本动作的动作分析

PTS

动作经济原则[next]

、方法研究实施步骤

使用方法研究的技巧,以期解决问题的原则性步骤:

选择问题,并将问题的目的明确化。

问题的选择可来自3种情况。

利用现有的资料,整理出问题点,并把握原因。

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预测潜在的原因。

认应该解决的问题。

选定的问题将目的明确化。

选定的问题对期望的成果(目标)予设定。

设定理想方法

应认清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之後,再去抓住要达成最终目的的最经济手段是什麽。

也就是说在步骤2 ,尽量避免现行方法的影响,应思考如何对於所选定问题的理想方法。

现状分析

将选定的问题,使用IE的技巧来加以直接观察,并作成资料的分析。

比较分析结果

将第3个步骤的现状分析与步骤2的设定的理想方法作比较,可使现状与理想的方法的差异明确化,在此可使用“5W1H”法加以探讨。

WHAT:做什麽?有必要吗?

WHY:何要做?目的在哪里?

WHERE:哪里做?没有更适合的场所吗?

WHEN;何时做?时间是否适当?

WHO:谁做?有没有更合适的人?

HOW:如何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改良方法设计:

经过探讨的整理之後,考虑现在或将来或许是企业的限住条件之外,来设计一个最佳的工作系统或方法。

下面是一般企业 在被考虑的限住条件:

生b数量。

使用空间。

品质、机能。

管理复杂化。

过多的人员

费用。

实施日程。

劳务关系。

针对上面的这些限住条件应以考虑,并进行改良方法之设计,改良方案的设计,应先以试行,并做逐基修改,才可定案。

标准化及实施

技术效率测量参数方法方法研究评述 第3篇

关键词:技术效率,数据包络分析,随机前沿分析

一、技术效率的概念和度量

关于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始于Koopmans (1951) (1) 给出的技术效率的定义:如果在不减少其他产出 (或者增加其他投入) 的情况下, 技术上不可能增加任何产出 (或者减少任何投入) , 则该投入向量是技术有效的。技术有效的所有投入产出向量的集合构成生产前沿面。

最早的技术效率测量方法是Farrell于1957年从投入角度提出的。他利用Koopmans (1951) 和Debreu (1951) (2) 的研究成果, 以图形形式定义了能计算多投入厂商效率的简单测量。Farrell指出, 厂商效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 (technical efficiency, 简称TE) , 即反映厂商由给定投入集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 (allocative efficiency, 简称AE) , 即反映厂商在分别给定的价格和生产技术下以最优比例利用投入的能力。这两方面的测量构成总的经济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 简称EE) 。

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 Farrell假设一厂商利用两种投入 (x1和x2) 生产单产出 (y) , 图1中SS’表示完全有效的厂商的等产量曲线, 即效率前沿。根据F arrel l的解释, 如果给定厂商利用P点定义的投入量去生产单位产出量, 则该厂商的技术无效率可以用距离QP来表示, 即在产出不减少时所有投入可能减少的量。厂商的技术效率 (TE) 可以用OQ/OP来测量, 显然, TE取值在0与1之间。如果TE=1, 则意味着厂商是完全技术有效的, 如图1中的Q点, 因为它位于有效的等产量曲线上。

在图1中, 如果等成本曲线AA’斜率所表示的投入价格比率是已知的, 那么用等成本曲线就可以计算配置效率 (AE) :

结合TE的计算公式, 可以发现, 距离RQ代表当生产处于配置有效 (且技术有效的) Q’点, 而不是处于技术有效但配置无效的Q点时, 所发生的生产成本的减少。

给定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测量, 就可以计算经济效率 (EE) :

Farrell测量是一种比例测量方法, 易于计算。但Farrell提出的测量方法是有缺陷的, 主要体现在: (1) 没有充分利用所有的样本资料, 边界生产函数仅由部分样本观测值决定, 这导致对边界生产函数的估计严重地受数据质量的影响; (2) 参数不具备统计性质, 无法进行统计检验和统计推断; (3) 由于Farrell的测量是基于等产量集合的效率测量, 所以, 导致得到的有效生产单位不一定是真正的技术有效。因为Farrell测量使得所有投入同比例缩小, 这使得达到Farrell有效时, 可能存在非零的松弛变量, 从而没有达到Koopmans定义的真正的技术有效。

Farrell投入导向技术效率测量回答了:在规模收益不变、价格确定且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 不改变所生产的产出, 投入量可以按比例减少多少?与投入导向相反, 人们可能会问:不改变所使用的投入量, 产出量能按比例增加多少啊?这就是Leibenstein (1966) (3) 从产出角度对技术效率做的定义。Leibenstein假设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 厂商用一种投入 (x) 生产两种产出 (y1和y2) 。在图2中, 点A为无效厂商, 其在生产可能性曲线ZZ’下方运营, 距离AB代表技术无效, 它表示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所能增加的产出量。因此, 产出导向的技术效率的测量为:

同理, 如果具有价格信息, 就可以画出等收入曲线DD’, 这样就可以定义配置效率的测量为:

经济效率为:

这种从产出角度所定义的技术效率由于和经济增长理论密切相关而被普遍接受, 也是在实证研究中广泛应用的。

由以上定义可知, 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技术在稳定使用 (即没有技术创新) 过程中, 厂商获得最大产出 (或投入最小成本) 的能力, 表示厂商的生产活动接近生产边界的程度, 即反映了现有技术的发挥程度。当发生技术进步时, 边界生产函数就会发生移动, 表现为生产前沿的上升, 因此, 测量技术效率的关键是前沿面的确定。

二、技术效率测量的主要参数方法

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技术效率的测量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劳动生产率是当时测量技术效率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 在生产过程中, 除劳动投入外, 还需要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 如土地和资本等,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能反映这些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 因此, 缺乏实用性。自从1957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Farrell首次提出技术效率的前沿测量方法以来, 关于技术效率的测量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的分歧体现在对效率前沿形状、随机误差的处理和随机误差、低效率值分布的假定上。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 可以发现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效率前沿面确定方法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图3列出了当前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方法, 包括确定性前沿法、随机前沿法、自由处置包法和数据包络法, 这些方法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1) 是通过线性规划还是统计方法构造前沿面; (2) 是否考虑随机误差的影响, 如偶然性因素、数据噪声和测量误差等; (3) 如何解释前沿面的偏差; (4) 如果考虑随机误差, 则如何确定随机误差与低效率值的分布形式。

生产前沿的参数方法, 或者称为统计方法, 是指通过计量模型对前沿生产函数的参数进行统计估计, 即在投入与产出之间首先假设明确的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 然后, 根据投入产出的观测数据, 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在满足某些条件下确定表达式中的参数, 并在此基础上测量技术效率的方法。一般, 参数方法又可以区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方法。确定性方法是将所有的观察资料, 根据前沿面和可行的技术, 把被观察到的生产与最大可能生产之间的距离视为技术上的无效率。而随机方法确定了投入、产出和环境变量之间的生产关系 (或函数形式) , 并考虑了技术效率与统计噪声之间的所有差别。

1. 确定性前沿法

(1) 确定性参数边界的生产函数方法

1968年, Aigner&Chu提出用齐次C-D生产函数来确定前沿面。他们认为在确定的生产条件下, 生产要素投入与可能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的就是前沿生产函数。根据该确定性生产前沿面就可以对生产单元的技术效率进行测量。

Aigner&Chu选择对数模型的C-D生产函数, 并假设残差项为正值, 然后利用线性规划方法使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绝对偏差最小, 即可求得边界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值。假定前沿生产函数表述为: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偏离正常生产的极端情况, 从而导致技术效率的测量不准确。实际工作中, 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剔除极端样本点的影响:一是直接剔除 (100-p) % (p为预设概率值) 的极端样本, 然后再利用剩余的样本点来估计边界生产函数, 并技术技术效率;二是采用逐一剔除极端样本点直到待估参数β稳定为止。

确定性边界生产函数法得到的是所有生产单元生产前沿面的外包络曲线, 其函数因选择函数模型不同可以形成多种形态。在实际使用中, 该方法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一是只能回答效率能否提高, 无法回答效率提高的途径及如何提高;二是如果采用概率边界生产函数进行补救, 其概率具有主观性, 是基于未来技术进步程度的预测值。三是无法对估计进行检验。

(2) 确定性统计边界生产函数方法

1972年, Afriat建立了具有统计性质的边界生产函数, 这是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技术效率的开端。Afriat的模型形式为:

Afriat利用极大似然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其结果受残差分布形式的影响很大, 对残差项的不同假设常常会导致不同的估计结果。为此, Richmond于1974年进一步提出了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 (COLS) 来研究生产函数。COLS方法是对生产单元前沿面的一种修正, 目的在于考虑不同的外生变量对生产函数的影响。在COLS方法中, 模型的参数 (不包括截距项) 能够利用最小二乘法持续地进行估计。如果被估计的截距项向上移动并被修正, 直到没有残差为正, 并且至少一项为0, 则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截距项的连续评价。COLS方法的基本模型为:

以上两个模型均假设所有的生产单元共用一个固定的前沿面, 而且每个生产单元的实际产出和边界产出之间的差别纯粹是由技术低效率引起的。这样把影响产出的非技术因素 (如气候、政策变动、测量误差和函数设定误差等) 和技术因素不加区分, 全部作为非效率的反映与生产实际是不相符的。

2. 随机前沿方法

确定性前沿方法没有考虑测量误差和其他统计噪声来源, 而是将偏离前沿的因素都假定为技术无效。随机前沿方法则通过引入一个表示统计噪声的随机变量解决了上述问题。Aigner、lovell和Schmidt (1977) (4) 以及Meeusen和Broeck (1977) (5) 几乎同时提出了测量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方法, 其提出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为:

式中, vi表示统计噪声的对称随机误差项, vi的来源包括:一是被忽略的与xi相关的变量;二是由于测量误差和函数形式选择所带来的近似误差。

随机前沿模型的重要特征可以通过图4来进行说明。在图4中, 横轴表示投入值, 纵轴表示产出值。点A’和点B’分别为生产单元的投入与产出观测值。点A和点B为生产单元的随机前沿产出。当噪声影响为正时, 可观测产出就会位于前沿确定部分之上。反之, 则可观测产出就会位于前沿确定部分之下。当然, 由于噪声无法观察, 所以, yi*和yj*也是无法观察的。实际上, 随机前沿函数曲线是处于随机前沿产出之间的, 当随机统计误差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大于非效率误差ui对产出的影响时 (vi-ui>0) , 其观测值就落在曲线的上方, 反之, 就会落在曲线的下方。

根据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可以定义产出导向的技术效率为可观测产出与相应随机前沿产出之比:

TEi测量了i厂商的产出与完全有效厂商使用相同投入量所能得到的产出之间的相对差异。显然, 要想测量TEi, 就必须估计随机生产前沿模型中的参数。

由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右边包含了两个随机项:对称误差vi和非负随机变量ui, 这使得参数估计变动稍微复杂了一些。

(1) 半正态模型

则不存在技术无效效应, 并且所有相对于前沿的偏离都是由噪声引起的。此时, 对数似然函数为:

公式 (7) 不能从解析形式上解出β, α和λ, 必须通过迭代优化程序使得似然函数 (7) 最大化。

利用半正态模型估计的生产前沿模型不能用来预测具有多产出厂商的技术效率, 而且, 在小样本的情况下, 也不能通过最大似然法来评估推断的可靠性。

(2) 其他模型

围绕ui分布形式的假设, 模型 (4) 可以有多种扩展, 常见的关于ui的分布包括:

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半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在0处出现众数, 即技术无效效应大多在0处取值, 而相应的技术效率的测量则多在1处取值, 因此, 尽量避免采用这两个分布。截断正态模型与gamma模型分布形状更宽泛, 但其待估参数也更多, 在计算上也更为复杂。不同的分布假设会导致技术效率的估计结果不同, 但对厂商的技术效率排序却无影响。因此, 半正态分布与指数分布模型更符合简单原则。

(3) 面板数据模型

上述前沿模型主要用于横截面数据分析。与横截面数据分析相比, 面板数据可以研究技术效率随时间的变化, 而且, 由于增加时期数目意味着估计相同数量的无效效应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利用, 因此, 其预测值的方差会更小, 使得获得技术效率的一致性更强。同时, 面板数据还可以放松用于区分无效效应与噪声效应所必须的若干强分布假设。

1992年, Battese和Coelli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横截面数据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目前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面板数据模型:

式中, η为待估参数。Battese和Coelli指出, 应该在随机效应框架下利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模型 (13) , 这样, 可以区分无效效应与技术变化。

将式 (13) 代入式 (12) 就可以反映技术低效率uit的变化确实与时间t和参数η的关系。

当η>0时, uit随时间的变化而下降, 技术效率状况逐渐改善;

当η=0时, uit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效率状况保持不变;

当η<0时, uit随时间的变化而下降, 技术效率状况逐渐下降。

在最后一期t=T时, uit=ui。

随机前沿模型从统计学角度, 将样本点形成的前沿面看作是由确定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机前沿分析法的优势在于:一是估计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 各厂商不需共用一个前沿面;二是对误差项进行了区分, 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技术效率水平;三是可以对结果进行假设检验。尽管Battese和Coelli等人对随机生产前沿模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随机前沿分析法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需要大规模观测样本, 小样本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最大似然法评估推断的可靠性;二是随机误差项与技术无效的分离受强分布假设的影响;三是估计结果受分布假设模型具体形式的制约。

三、参数方法经验研究述评

生产前沿面构造的参数方法包括确定性前沿面估计方法和随机前沿面估计方法, 这些方法承袭了传统的生产函数估计思路:首先, 根据需要确定或构造一种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 然后, 通过适当的方法估计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函数参数, 从而完成描述生产前沿面的前沿生产函数构造。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 主要以随机前沿面估计的应用研究居多。

根据众多学者的经验研究, 可以发现随机前沿分析法的优势在于:一是估计的生产前沿面是随机的, 各厂商不需共用一个前沿面;二是对误差项进行了区分, 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技术效率水平;三是可以对结果进行假设检验。尽管Battese和Coelli等人对随机生产前沿模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随机前沿分析法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需要大规模观测样本, 小样本的情况下不能通过最大似然法评估推断的可靠性;二是随机误差项与技术无效的分离受强分布假设的影响;三是估计结果受分布假设模型具体形式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谷彬.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9, (8) :63-70.

[2]顾乃华, 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 (1) :46-56.

财务分析方法研究 第4篇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为对象、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信息来源、从报表中获取符合报表使用者分析目的的信息,以分析和综合为主要方法,系统认识企业活动的特点,从而评价其业绩,发现其问题,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改善决策。

研究的价值

挖掘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需求解决措施,监督反馈落实情况,以支持更好的业绩表现。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佳的品牌美誉度、更合理的利润,最终更好的满足股东的要求。

论文的框架与结构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介绍。

第三章以四川长虹、深康佳财务状况分析为案例详细阐述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小学;写作;想象力

一、童话新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童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我抓住孩子们对童话的这份特殊情感,组织他们听、读、说、写童话,拓宽他们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我认为: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是写作的基础。我向学生推荐了许多童话著作,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半小时童话,同时注意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我还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童话,要求他们对自己喜欢的童话,朗读时要做到绘声绘色、富有情趣。我每周都千方百计地抽时间为学生创造说童话故事的机会,时间一长,学生就产生了说一说、编一编的欲望。此时,我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完成一个可长可短、新鲜有趣的童话。例如:学了《小兔还桃》后,我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请到身边来,自由想象,编写故事。由于思想上没有任何束缚,学生在童话王国里驰骋纵横,创造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一年后,我为他们出版了一本班级童话集,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

二、剪贴扩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努力实现生活化,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家乡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我发现学生写童话到了一定的阶段,就有“才思枯竭”之感。于是,我推出了剪贴本。我提示学生,你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平时看过许多绘本、画报,这些绘本和画报中的每一幅画、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于是学生们重新拾起各种各样的少儿读物,根据画上的只言片语,想象画面之外的故事,或改编,或扩写,很快一个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在他们的笔下诞生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设想剪贴图形后再拼图写话也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我让学生们拿来幼儿教材或其他彩绘本,剪下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们剪下的图片内容丰富、有趣:有熟睡的小青虫、稚气的小黄鸭,有造型奇特的城堡、怪石嶙峋的假山,有活泼可爱的哪吒、聪明伶俐的阿拉丁……我让学生们互相交流,随意搭配,拼成一幅画,再粘贴在白纸上,有些学生还为剪贴的图画添画了背景。然后,我让学生们观察画面,放飞想象,编写一个故事。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拼出的图也各不相同,由此而编的故事也异彩纷呈。

三、绘画抒心声

画画是儿童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看着自己幼稚可爱的画,学生有说不完的话。首次创作,我不讲究任何格式,而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写自己最想说的话。于是,在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上,孩子们写上了“我的房子真漂亮,我好喜欢。”“下大雨了,小猫快跑呀。”……我有意淡化写作知识的系统传授,从扩大学生的生活天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入手,帮助学生放飞心灵,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我启示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广阔的校外活动,鼓励他们带着画画写话的激情,带着速写本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于是,儿童乐园里的狂欢、钓鱼捉蟹时的快乐、沙滩上的贝壳……都跃然在纸上。

四、词语串串烧

在一年级学生识字、写字刚起步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组词成句的游戏使学生动态生成句子概念,建立句子书写格式的正确表象。例如:出示一组写着彼此毫不相关的词语和标点的卡片,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寻找相关的词语和标点符号,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个游戏使学生在毫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兴趣盎然地掌握了句子概念。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生活经历越来越丰富,词汇也在增多,此时,写话教学的要求可以从连词成句发展到连句成段以至结段成篇,使之进入言语单位逐渐扩大的发展轨迹。教师可以随机出示几个毫无关系的词语,让学生通过想象用词语编写一个故事。例如:以“月光”“树下”“欢呼”编写一个以小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以“闹钟”“书包”“桌子”编一个以时间为主题的故事;用“妈妈”“垃圾”“笑脸”写一首以环保为主题的小诗。这样的习作,由于题材广泛,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驰骋在想象的广阔天地里。

五、照片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借助照片进行写作教学的方法。当今社会,拍照已成为一件极平常的事,家家户户都有照片。一张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经历的一件事、一次活动、一份心情,包含着他们酸甜苦辣的情感。我让学生各自带一张最喜欢的照片到学校,学生相互欣赏着,品评着,无不洋溢着愉悦、惬意的神情。瞧,他们说得多好:“这是我6岁时拍的。那年夏天,我们一家三口去北京旅游。我坚持走到长城的最高点,一步也没让爸爸抱”,“瞧我的大虎牙,够厉害的吧”,“这是我爷爷60大寿那年拍的。我用零用钱给爷爷买了一个好大的蛋糕,爷爷乐得整天在笑,直夸我乖。”由于学生的天真烂漫,教室里不时传出清脆的笑声,他们相互讲述着,感染着。我乘机诱导:“你们讲得多好,老师都羡慕你们了。现在,你们把刚才讲的话写下来,好吗?老师帮你们把写的话打印后贴在照片下方,搞一个‘照片新闻发布会’,行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之后,他们一直对“照片写话”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这样的习作训练,虽然字数不多,但能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作文语言的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反馈和矫正。

六、我是小李白

利用古诗改写现代文,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学生写作想象能力的方法。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隧道,走近那些伟大的诗人,体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在本学期,我让学生在充分赏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让同学们以《李白游庐山》为题写想象作文。如果学生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性格特点,理解《望庐山瀑布》的内涵,写这篇作文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在充分赏读后,学生一听说要这样写作文,个个兴奋不已,他们都急于走近李白,急于体验李白“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液位控制方法研究 第6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要,并且推进了控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液位控制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液位控制系统出现高参数化、高性能化和高自动化,控制方式也开始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常见的液位控制系统有比较简单的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前馈控制等。这些控制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控制要求。

1.1 液位单回路控制

液位单回路控制是闭环控制,属于比较简单的控制方式,单回路液位控制系统通常是指由检测元件及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所构成的一个闭合回路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液位变送器是检测装置,用来检测液位信号。测量信号输入控制器,输入信号与给定信号通过一定运算规律进行运算,输出控制信号调节调节阀的开度,改变进水流量,从而改变液位。当实际液位和给定液位值有偏差时,控制器就输出调节信号,来调节调节阀开度,实际液位和给定液位值偏差越来越小。当实际液位等于给定液位值时,系统达到动态平衡,达到控制效果[1]。

1.2 串级控制

串级控制系统把两只控制器串联起来工作,其中一个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另一个控制器的给定值的系统。

(1)液位-流量串级控制

串级控制与单回路控制相比,结构复杂,精度高,控制效果好。控制方框图如图2所示。

(2)液位-液位串级控制

与液位-流量串级控制原理相类似,同样有主副控制器,副控制器的调节起到控制作用。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

1.3 前馈-串级复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扰动信号影响过程变化之前,提前开始调整,最终使得扰动作用和调整的结果恰好抵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前馈控制系统有特有的优点,前馈控制出现扰动时能立即响应,只要系统各个环节稳定,则控制系统必然稳定;但在前馈控制系统中,没有受控变量的反馈,所以对于补偿的效果无法检验。为此,当控制的结果不能除掉受控变量的偏差时,控制系统就不能进行校正;前馈控制规律由被控过程特性决定,所以当被控对象发生改变时,控制规律也要随着改变,通用性差。而且一个前馈控制通道只能抑制一个干扰对被控对象的影响,如果系统存在多个干扰,就要引入多个前馈控制,增加了系统复杂程度。为了解决前馈控制的局限性,在工程中一般将前馈与反馈结合起来,构成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这样既发挥了前馈校正立即响应的优点,又具有反馈控制能克服多种扰动,把受控变量的偏差进行校正,是一种适合液位过程控制、较有发展前途的控制方法。前馈-串级复合控制是在串级控制的基础上,加入了前馈控制,其控制系统框图如图4所示。

2 液位控制方法

在液位控制中,大多数控制回路都采用PID控制[2]。近年来,新型控制方法发展迅速并在实际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如模糊控制、自校正控制、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等。以下主要对增量式PID算法和模糊控制进行介绍。

2.1 增量式PID控制方法

在数字PLC控制系统中,普通的PID算法对过去状态存在依赖性,引起系统产生超调,稳定性下降。增量式PID控制算法每次只输出控制增量,必要时可通过逻辑判断限制故障时的输出,降低了因机算机故障导致PID输出误差大。

在生产过程中,PID控制是一种最常用的控制方法,模拟PID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图5所示。

模拟PID控制器是一种线性控制器,根据给定值与实际输出值相减得到控制偏差。PID的控制规律为:

式中,KP-比例放大系数;TI-积分时间;TD-微分时间。

将模拟PID算法离散化,将微分方程变为描述离散时间PID算法的差分方程。得到

式中:u0为K=0时的控制值;u(k)为第K个采样时刻的控制值;KP为比例放大系数;KI为积分放大系数KD为微分放大系数为采样周期。

这种算法得出控制量的全量输出u(k),是控制量的绝对数值,式(2)这种算法称为位置算法,当执行机构具有记忆功能需要的是控制量的增量时,要用PID的增量算法。由位置算法求出

式(3)称为增量式PID算法。对式(3)归并后,得

式(4)表示控制作用与各次误差量的关系,看不出P、I、D作用的直接关系。可以看出,数字增量式PID算法,只要最近的3个误差采样值e(k)、e(k-1)、e(k-2)就可以计算控制的输出值[3]。

2.2 模糊控制方法

工业生产过程的被控对象一般比较复杂,干扰因素也很多,控制对象的特性参数或结构发生改变时,数字PID控制由于对模型精度要求比较高,而且对于大滞后系统控制效果不是很好,满足不了生产要求。而模糊控制往往不需要建立模型,只需根据系统实际输入输出值,再加上经验规则就可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模糊控制比较灵活,适应性很强,能增强系统鲁棒性,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取得了不错效果[4]。

模糊控制的基础是模糊集合理论、模糊语言及模糊逻辑,反映了人类智慧的智能控制技术。模糊控制采用人类思维中的模糊量推理控制量,这些模糊量主要是靠经验获得。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如图6所示。

其中,模糊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效果的好坏主要就是取决于控制器的优劣。控制器主要就是模糊算法,一步模糊控制算法原理简要如下:

采样值与给定值之差作为模糊控制器的一个输入信号E,将E模糊量化就可以得到模糊量,用模糊语言表示模糊量;得到E的模糊语言集合的一个子集e。由e和模糊控制规则R经过推理合成,通过模糊决策,得到模糊控制量u。为了实施控制,还需要将u进行非模糊化处理转换为精确量,再转化为模拟量,就可以送给执行机构了。接下来再进行第二次采样,完成第二步控制,第三步控制,这样就能实现被控对象的模糊控制。总的来说模糊控制算法分为四个步骤:

(1)第一次采样得到系统的输出值,从而计算出系统输入量;

(2)输入量模糊化,得到模糊量。模糊化就是把一个精确量模糊的过程,根据各种分类被安排成不同的隶属度,例如流速很快很慢,流量很大很小等。输入某一精确量乘以特定的量化因子,就量化为论域元素内的值,再根据模糊语言变量赋值表,就能得到输入量的模糊化结果,实现了输入量的模糊化;

(3)模糊量和模糊规则经过模糊推理合成得到控制量。模糊规则主要就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现场操作经验的总和,可以说包含了各种可能情况,然后把这些经验通过语言形式来表示,就可以形成规则库。模糊规则中每条语句对应着不同的模糊关系,输入后,就可以根据模糊推理合成规则,得到不同的模糊控制输出量;

(4)将得到的模糊量处理转化,运用逆模糊化方法,如最大隶属度法,重心法和加权平均法等。逆模糊化之后就可以得到模拟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了。

目前实际液位控制应用过程中,仍是以PID控制算法为主,PID控制算法结构简单,应用比较成熟,一般都能达到控制要求,只有在一些需要控制要求比较高的时候,PID控制算法达不到要求时,采用模糊控制。模糊算法还可以结合PID算法成为模糊PID算法,能精确控制被控对象。

3 结语

选择液位过程控制系统和方法要根据实际被控对象和控制要求,并不是越复杂的控制方法越好,评价控制效果的时候,要根据稳、快、准的原则,在达到控制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结构简单、算法简单的控制方法。实际中,往往被控对象比较复杂,要真正实现精确控制,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把理论运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在实践中检验方法的合理性,以求控制方法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侯志林.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0-34.

[2]杨智,朱海峰,黄以华.P1D控制器设计与参数整定方法综述[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5,23(3):10-13.

[3]何克忠.计算机控制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2-41.

光电探测方法研究 第7篇

关键词:直接探测,光前置放大探测,相干探测,平衡探测,信噪比

0 引言

目前,光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光电探测技术是一种非接触测量的高新技术,它以激光、红外等现代光电器件为基础,通过对载有被检测物体信息的光辐射进行检测,转换为电信号,由信号处理电路提取有用信息,再送微型机处理后输出被检测信息。光电探测技术是现代检测技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借助一定光电探测方法,更有效的探测被检测物体信息,是计量检测技术的的核心和重要发展方向[1]。

1 光电直接探测

光电直接探测指的是将信号光直接入射到光电探测器的光敏面上,光电探测器只响应入射光辐射的强度,无论光载波是相干光还是非相干光,其系统只能解调出由光强度调制所形成的信息,不涉及光辐射的相干性质,其结构简单而又实用,因此应用非常广泛。

1.1 直接探测原理

任何光电探测器都可以直接响应光强的变化,并将光强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再经后续电路处理,从而获得有用信号的过程。直接探测探测原理如图1所示。

设入射到探测器上的信号光的电场强度为:

Es(t)=assin(2πvst+φs) (1)

式中,光波频率vs在1014~1015,为光波电场强度振幅,探测器还不能直接响应光波频率,只响应光波强度。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入射到探测器上的相对光强为:Φs=12as2

光探测器输出光电流:

Ιds=SΦS=12Sas2(2)

式(2)中S为光电灵敏度,其表明,探测器输出的光电流与光波电场强度振幅的平方成正比。由此可知,直接探测响应的是入射光的强度,即探测器输出光电流正比于入射光的强度的平方,其响应频带属于中低端小于107kHz[2,3]。直接探测主要性能指标为信噪比、视场及作用距离。

1.2 光前置放大探测

在直接探测中,由于信号光经探测空间到达探测器上光已衰减十分严重,为了提高探测器上所接收到的光能量,对直接探测系统做以改进,提出光前置放大探测。

光前置放大探测是在直接探测的基础上,让信号光达到探测器之前,经过光放大器对信号进行放大,其可以极大地提高直接探测系统的灵敏度。光前置放大探测结构如图2所示,信号光Φs通过增益为G的增益介质后能量得到增强G倍,再经过凸透镜聚焦到光探测器。但同时增益介质引入噪声,当信号光为单一频率v时,引入噪声大小为:

Ssp(v)=(G-1)n2n2-n1hv(3)

光前置放大探测信噪比为:

SΝRd=GΦs4SspΔf(4)

G>>1且n2>>n1时,由式(3)-(4)得最佳信噪比为:

SΝRd=GΦs4hvΔf(5)

由式(5)知,只要G>4,采用前置放大探测系统就具有相干探测的信噪比与灵敏度。

1.3 直接探测的信噪比

直接探测的信噪比为输出信号在负载电阻上产生的电信号功率与电噪声功率之比。在信号光只考虑散粒噪声,其他噪声很小忽略的情况下,直接探测系统极限信噪比为SΝRd=ηΦs2hvΔf,在量子极限的情况下,直接探测的噪声等效功率为SΝΡd=2hvΔfη,式中η为探测器的量子效率,Φs入射光相对强度,hv为单个光子能量,Δf为系统带宽[4]。

2 光电相干探测

光电相干探测响应光外差信号,具有探测能力强、转换增益高,信噪比高,滤波性好、稳定性和可靠性高[5,6]的特点。相干探测是指信号光和参考光在满足波前匹配条件下在光电探测器上进行光学混频,探测器输出两光波差频信号,该信号包含调制信号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特征。

2.1 相干探测原理

图3显示了激光相干差探测的原理,当偏振方向相同、传播方向平行且重合的两束光,设一束频率为fl的本振光,与另一束频率为fS的信号光垂直入射到光探测器上时因频率不同而发生混频,产生差频信号、和频信号,光探测器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该信号包括激光本振光fl、信号光fS、差频信号(fl+fS)、和频信号(fl+fS)和噪声,其中flfS、(fl+fS)频率较高,超出光探测器的频率响应范围,利用带通滤波器的带宽控制在中频信号范围内,即可检测到差频信号,该差频信号包括了信号光所携带的全部信息。

相干探测条件:①信号光与参考光混频时保持空间准直即相位一致。②信号光与参考光具有高度单色性和频率稳定度。③信号光与参考光混频时偏振方向一致。

2.2 平衡探测

在相干探测时,由于信号光、参考光经多次反射、透射,到达探测器上光已衰减十分严重,为了提高探测器上所接收到的光能量,对相干探测系统做一改进,提出平衡探测。

在分光镜的两侧对称地放置两个光电探测器,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两束光的能量,如图4所示。信号光Es和参考光Er经过分光镜后都会形成反射光和透射光,分别对应为Esr和Est、Err和Ert。在分光镜的反射率为0.5,透射率为0.5,吸收率为0时,两探测器输出电流有最大值,分别为:

Ι1=S4[as2+ar2+2asarsin(φs-φr)](6)Ι2=S4[as2+ar2-2asarsin(φs-φr)](7)

由式(6)-(7)得信号光输出电流为:

Io=I1-I2=Sasarsin(φs-φr) (8)

由该式可探测出信号光的振幅和相位,式(8)中的asar是未经衰减的光信号的振幅。

2.3 相干探测的信噪比

相干探测在信号光只受散粒噪声影响,相干探测的信噪比为:SΝΡh=ηΦshvΔf,噪声等效功率为SΝΡh=hvΔfη,在系统带宽Δf相同的情况下,其信噪比明显优于直接探测,噪声等效功率只是直接探测的一半[7,8]。

3 光电直接探测与相干探测比较

①所使用光源:直接探测使用各种非相干光源,而相干探测只能使用相干光源。②所调制的光波参量:直接探测利用光束的强度携带信息,相干探测利用光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携带信息。③电路放大器的噪声,直接探测系统中 放大器的噪声必须考 虑,相干探测系统中放大器的噪声可忽略。④信息容量:相干探测比直接探测信息容量大。⑤探测极限:相干探测比直接探测具有更低的探测极限,前者的测量精度是后者的107~108倍。

4 结束语

实际光电探测系统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光电探测系统信噪比:①利用光学方法,使系统接收到更多的光信号能量。②利用电学方法,以尽可能降低探测器自身的各种噪声。例如合理选择探测器的偏置电路,工作频率及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设计。③利用热力学方法,采取降温措施以降低探测器噪声。本文主要利用光学方法,通过增强光电探测器接收的光信号能量来提高系统信噪比。在光电直接探测系统中,提出在光电探测器前端增加一个光放大器,提高探测器光响应强度;在光电相干探测系统中,提出平衡探测法以有效利用激光探测信号,提高探测器光响应强度。

参考文献

[1]雷玉堂,王庆有.光电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182-186.

[2]陶天炯,翁继东,王翔.一种双源光外差测速技术[J].光电工程,2011,38(10):39-45.

[3]霍雷,曾晓东,安毓英.利用激光多普勒外差原理对振动物体测量及分析[J].激光技术,2011,35(5):600-602.

[4]江文洁,曾学文.光电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5-294.

[5]宋晨,吕岑,郭琪.一种激光外差多普勒玻璃厚度测量方法[J].光学学报,2008,37(8):1535-1537.

[6]李磊,赵长明,高岚.变光外差为电外差的双频激光探测[J].光学学报,2007,27(2):249-252.

[7]杨馥,贺岩,陈卫标.星载激光相干测高计的参量设计[J].光学学报,2008,28(3):573-577.

地震预测的方法研究 第8篇

1 古代方法

对于地震预报早在中国的古代就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其中倍九论, 节气论和穴位论 (即古三论) 对于现在的地震预报就有一定的价值。

1.1 倍九论

在自然界中, 有固体潮中的倍九周期, 太阳活动中的倍九天周期, 大气活动的倍九天周期, 磁暴之后我们气温变化的倍九天周期, 宇宙线的倍九天周期, 紫外线和电离层活动的倍九天周期, 地球陆地和海面上水汽蒸发循环的倍九天周期和地磁低点位移的倍九天周期, 这些倍九天周期的事件其相位不都是相同的, 但它们在有些地区和在有些时段可能会出现多个因素相加的情况。

由于上述诸倍九韵律的事件可能单个地或联合地调制和触发地下孕震和发震的过程, 所以在复杂的地震发生规律中包含着一定程度上易于掌握的倍九天时间特点。它在防震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1.2 节气论和穴位论

古代的中国人民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 而根据参考资料发现, 节气不仅与大震发生的时间密切相关, 而且也往往与前震, 前兆震群, 大震前的突跳型前兆异常时间有准同步的特征, 因而节气对预报地震发生日期具有参考价值。此乃节气论。

人体有穴位, 地球同样如此。而且在地球岩石圈下层存在的蠕滑线就是作为地球穴位的经络通道以与其他地方的事件联系。所以, 根据地球上某个地方 (穴位) 出现的某些变化就可以来做定向甚至定位的预报。这就是穴位论。

2 现代方法

现在社会, 科技在飞速发展, 人们对地震预测的也就要有更有效更准确的方法。由于产生地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地壳的运动以及运动应变能的积累, 所以, 地震的预测, 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其中地壳运动是产生地震的主要因素

2.1 水平运动所导致的地震的预测

我们知道,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主要指地壳被水平拉张力的拉张作用, 引起地壳破裂而形成地震。而引起地壳水平拉张主要是由于地球膨胀造成的。首先, 在冰川形成期或者冰川及其下地壳重力均衡调整下降容易导致地震膨胀, 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是有拉张力和地壳的抗拉张力共同作用的。而月球引潮力, 太阳引潮力量, 其它行星的引潮力和地球的旋转的变化, 均会导致赤道和相应区域的膨胀。其中月球的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是最能影响地球膨胀的两个最大引潮力, 它们的叠加会造成某一次地壳的膨胀力急剧增大, 若再和其它行星的引潮力叠加, 就是引潮力最大的时刻, 当然也是该区域最可能形成地震的时刻。

所以, 对于这两种不同成因的地震就有不同的预测方法。对于前一种地震, 主要通过计算不同厚度地壳的抗拉张力, 就可知道在相同的拉张力作用下, 哪些区域最易发生这类地震。而对于后一种形成的地震, 主要通过判断地球的膨胀或收缩及膨胀或收缩的区域, 通过测量易发生地震区域的水平拉张距离的变化来预测。这样就可以判断某一区域是否会发生地震, 以及会发生什么样的地震, 甚至具体时间也可以通过各星体的引潮力在该区域叠加的时间来推测。

2.2 垂直运动所导致的地震的预测

对于地壳垂直运动造成的地震, 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会产生垂直的运动, 且在运动过程中, 随着垂直运动, 都会有重力的异常变化。

在地球的某一区域如果存在重力正异常, 在地球重力均衡调整下, 会发生下降。同样, 如果存在重力负异常, 也会发生上升。但若某一区域或某一点在相同的重力异常下, 没有相应的上升或下降, 就说明这一区域或这一点是应变能累积区, 也是地震最可能发生的地区。

所以通过检测区域地壳的垂直变形及区域的重力异常变化, 就可以推知哪里会发生地震, 发生多大震级的地震。而该地震的具体发生时间, 这可以通过星体引潮力在该处叠加激发来推测。而进一步来说, 要推知更加精确的时间, 除了通过其他星体对地球的引力变化周期来初步判断, 还要准确的推算出应变能的积累现状才行。对于地点和强度, 要更精确的话, 就要通过GPS等水平精确测距方法和重力异常及地形变等精确测量来获得应变能的积累情况, 然后根据水平测距和重力异常测量参数, 还有地壳运动及重力均衡作用来综合推断。

3. 结语

这次的汶川地震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了, 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还有那唐山大地震, 印尼海啸, 都是如此。相比之下, 于1975年2月4日在海城发生的7.3级强烈地震, 波及九千平方公里, 但由于我国科学家对海城地震做出了成功预报, 是绝大数的人们逃过这一灾难。这就是地震预测的意义。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第9篇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一) 四种基本方法的评估理论基础不同

资产替代理论是基于资产的评估方法的理论依据。该理论源于1983年斯提杰克对产权交易中企业价值的确定。他认为价值是买者对标的物效用的一种感觉。效用是用人们现在及将来占用物品所获得的利益来度量的。因此, 企业价值是按照贡献原则和变现原则混合产生的企业价值。在评估时, 要采用单项资产评估加和法来确定资产价值, 基础数据来源有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或原始成本。

企业内在价值理论是收益现值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 通过收益现值评估法得到的企业价值称为企业的内在价值, 是企业未来收益和折现率的函数。不管是未来收益还是折现率变量, 二者都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体现。根据莫迪格利亚尼和米勒的MM定理无税模型, 企业价值和加权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都无关。但是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 不同的资本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加权资本成本, 从而导致不同的企业价值。根据MM理论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来源是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 企业投资决策是第一位的、根本意义上的财物决策, 融资决策是次生、依附于投资决策的财务决策, 其所带来的企业价值的增加仅仅是由于负债融资利息所起的税盾作用, 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直接影响, 而是通过投资决策影响企业价值。本文把企业看作是由不同的投资项目组成的整体, 根据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法则, 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要大于企业所有者所要求的最低收益水平 (即加权资本成本) , 而且在此前提下要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维持持续增长。可见影响企业价值的三个关键因素是投资收益率、增长率和资本成本。所以在收益现值评估方法的应用中重要的是合理确定三要素。

相对比较评估方法的基本理论是有效市场理论。在现代金融理论中, 证券市场蕴含着有效市场假说, 即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这个假说是建立在理性投资者假设、随机交易假设和有效套利者假说的基础上。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 则资产的价格包含了所有的可得信息;即使投资者是非理性的, 如果交易时随机发生, 资产价格仍然接近内在价值;如果上述两个条件都不符合, 市场上存在的套利行为仍然可以保证资产的价格和内在价值保持一致。所以市场有效性假说构成了相对比较评估方法应用的理论依据。只有在有效市场下, 才能利用可比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对非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金融期权理论是实物期权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受金融期权理论的启发, 理论界开始将期权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金融市场以外的实物资产投资。一个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所创造的利润应该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 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增长机会的选择。这种增长机会可以看作是实物资产的看涨期权, 其执行价格是获得这项资产的未来投资, 到期时期权的价值依赖于资产未来价值和投资者是否执行这一期权。当今高技术企业、网络企业迅猛发展, 企业经营风险加剧, 即时选择非常重要的条件下, 要运用实物期权股价方法, 合理评估企业拥有的潜在的、但是随时可能变成现实的获利机遇, 将其看成企业价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即期权总价值中的“时间价值”。

(二) 四种基本评估方法的假设条件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评估问题

基于资产基础的评估法暗含非持续经营假设, 忽视企业的组织成本, 认为企业的价值只是各项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它是静态的、历史的、孤立的对企业的各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而且如果采用账面价值法, 各种资产账面价值的确定离不开会计核算, 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 这使账面价值法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收益现值评估法假设条件存在以下疑问: (1) 企业无期限的持续经营假设, 说明企业总收益期是无期限的。但是根据壳牌公司战略咨询部做过的一项有关企业寿命的研究显示, 极少企业生存超过75年, 大企业的寿命通常不超过35年;在美国, 《财富》杂志数据显示, 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在我国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3年。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 企业的死亡率越来越高, 企业生命周期日趋缩短。所以从理论上企业生命周期是可以无限延续, 但是持续经营假设与企业的实际寿命相背离, 这导致依据持续经营假设会造成企业价值高估的倾向。 (2) 在长期收益预测中暗含主营业务不变假设, 即必须以行业预测为基础, 假定企业长期经营业务与行业保持一致。这种处理实际上剥夺了企业管理者未来进行业务选择的权利, 忽略了企业战略选择中存在的实物期权价值, 会造成对企业价值的低估。而且明确预测期后收益的预测是依据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理论进行的, 认为长期内产业达到竞争均衡后, 企业只能获得行业平均利润率, 经济利润为零。忽视了企业之间存在的特质性, 这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以及价值最大化目标相矛盾。而且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 在产业结构五种竞争作用力的影响下, 产业从成熟逐步走向衰退时不可避免的现实, 应该用动态的观点看待产业的长期竞争均衡。

相对比较评估法隐含着不同公司的可比性假设。由于在同一产业内, 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及受产业的发展优势影响, 又受其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的影响。不同企业由于在产品线和服务方面的相似而具有可比性, 但是由于在产品定位、战略选择、营销策略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等方面不同而具有差异性。如果仅依靠影响财务比率的一些指标、超越产业背景选择可比公司, 会造成评估结果存在很大偏差。

实物期权评估法中应用的布莱克斯科尔斯 (Black-Scholes) 模型有7个重要的假设:所有证券交易是连续发生的, 股票价格随机游走, 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在期权有效期内, 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市场无摩擦, 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 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他所得;该期权是欧式期权, 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允许卖空, 卖空者将立即得到所卖空股票当天价格的资金;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仔细分析会发现布莱克斯科斯模型的假设存在不少与现实不符之处。首先对股价分布的假设。仅仅考虑股价的变动为对数正态分布的情况, 忽略由于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跳起情形, 这是不全面的。其次, 关于连续交易的假设。从理论上讲, 投资者可以连续地调整期权与股票间的头寸状况, 得到一个无风险的资产组合。但实践中这种调整由于投资者往往难以按同一的无风险利率借入或贷出资金、股票的可分性受具体情况制约以及频繁的调整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等制约因素的存在, 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非连续交易的情况。此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必然影响到期权的价格, 而布莱克斯科尔斯 (Black-Scholes) 模型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再次, 不考虑税收、交易成本及保证金等的存在与现实不符。最后, 假设期权的基础股票不派发股息, 这是不合理的。由于股息派发的时间与数额均会对期权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所以不能不加以考虑。而且期权的基础股票不派发股息的假设会限制该模型的广泛运用。

(三) 四种基本方法的具体评估模型及其适用范围不同

具体如下:

(1) 基于资产的评估方法有账面价值模型、重置成本模型和清算价值三种。账面价值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的资产价值。这种方法是考虑各种资产的历史成本而脱离现实的市场价值, 是一种静态的评估方法。重置成本法是指在资产继续使用的前提下, 从估计的更新或重置资产的现时成本中减去应计损耗从而评估企业价值的方法。重置成本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被评估资产的价值=重置成本-累积应计损耗=重置成本-有形损耗-功能性损耗-经济性损耗

在应用重置成本法时, 可以选用一种价格指数, 如CPI, 将资产购置年份时的价值换算为当前的价值, 或者分别调整每一项资产以反映各项资产真正的当前重置成本, 同时反映评估时通货膨胀和过时贬值两个因素。但是重置成本模型忽略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经营效率等无形效应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依据重置成本评估, 无论各项资产的重置成本测定得多么完美, 都会忽略组织成本和追加的协调价值。清算价值模型是根据企业目前所有资产的变卖价值来确定企业价值。当企业主要拥有自然资源财产或处于破产清算状态时, 企业的价值就接近于企业财产的变卖价值, 就可以使用清算价值模型进行价值评估。

(2) 收益现值评估方法中有股利折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和经济利润模型三种。股利折现模型认为股票的投资价值是未来全部股利的现值, 是从收益分配的角度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这种模型简单符合直观逻辑。但是只有当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为正, 并且每年对外分配的红利具有可预测性时才可以使用该方法进行评估。只有企业通过经营投资活动创造自由现金流量的条件下的分红才具有可持续性。根据战略管理中的波士顿矩阵划分标准, 其中四类企业中只有现金牛类企业处于相对成熟期, 市场占有率较高, 具有充沛的自由现金流量, 适合用股利折现方法进行价值评估。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是从企业价值创造的角度进行评估, 界定企业的价值是企业未来创造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创造的现金流量有股权投资者的现金流量、债权人的现金流量和实体现金流量三种。评估企业价值时可以根据前两者评估出股权价值和债权价值, 两者加总得到企业价值, 也可以直接以企业实体现金流量贴现得到企业价值。股权现金流量只能用股权资本成本来折现, 实体现金流量只能用企业实体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折现。实体现金流量是企业全部现金流入扣除成本费用和必要的投资后的剩余部分, 是企业一定期间可以提供给所有投资人 (包括股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 的税后现金流量。其中:

实体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税后经营利润+折旧与摊销-经营营运资

本增加-资本支出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债权人现金流量

经济利润模型是根据Stern Stewart在1991年提出的用于评价企业财务经营业绩的经济利润指标来评价企业价值, 界定企业价值等于期初投资资本加上经济利润的现值。其中经济利润是指从超过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中得来的价值, 也称经济增加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利润=期初投资资本 (期初投资资本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企业实体价值=期初投资资本+经济利润现值

经济利润模型与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是经济利润能有效地衡量企业任何单一年度的经营情况。与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相比较, 首先其不用考虑前后会计期间资本随意投资额的大小, 仅确定单一会计期间的预计经济利润, 从“创造企业价值”的角度出发评估企业价值, 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有利于更真实完整地评估企业价值。其次把投资决策必需的现金流量法与业绩考核必需的权责发生制统一起来, 改善了投资决策用现金流量的净现值评价而业绩考核用权责发生制的利润评价从而导致决策与业绩考核的标准相分离甚至冲突、混乱的局面。

(3) 相对比较评估方法有以股权市价为基础的模型和以企业实体价值为基础的模型。相对比较法是利用类似企业的市场定价来估计目标企业价值的一种方法, 将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对比, 用可比企业的价值衡量目标企业的价值。相对价值模型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以股权市价为基础的模型, 包括股权市价/净利 (市盈率) 、股权市价/净资产 (市净率) 、股权市价/销售额 (收入乘数) 等比率模型。第二类是以企业实体价值为基础的模型, 包括实体价值/息前税后营业利润、实体价值/实体现金流量、实体价值/投资资本、实体价值/销售额等比率模型。运用以上模型评估企业价值的通用公式如下:

目标企业每股股权价值=可比企业的第一类指标的平均值目标企业的同一指标的分母

或者目标企业的实体价值=可比企业的第二类指标的平均值目标企业的同一指标的分母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一般应用的是第一类模型, 其关键是可比企业的选择问题。根据市盈率=股利支付率 (1+g) /股权资本成本, 市净率=股东权益收益率股利支付率 (1+g) / (股权资本成本-g) , 收入乘数=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 (1+g) / (股权资本成本-g) 三个变形公式, 可见市盈率的驱动因素有企业的增长潜力、股利支付率和风险 (股权资本成本) , 市净率、收入乘数的驱动因素除了以上三因素, 还分别受到权益报酬率和销售净利率的关键驱动。所以在应用相对比较法时需要先估计目标企业的相关比率, 然后按条件选择可比企业。

相对比较法中的评估模型都存在局限性。对于市盈率模型, 如果收益是负值, 市盈率就失去了意义。市盈率的大小除了跟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外, 还受到整个社会经济繁荣程度的影响。如果企业的β值大大偏离1, 则企业价值可能被歪曲。只有当目标企业的β值为1, 评估价值才能正确反映对未来的预期。所以市盈率模型最适合连续盈利, 并且β值接近于1的企业。对于市净率模型, 企业的净资产是负值, 市净率没有意义, 无法用于比较, 其分母账面价值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市净率缺乏可比性。其主要适用于需要拥有大量资产、净资产为正值的企业。收入乘数估价模型没有考虑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和价值的成本因素, 适用于销售成本率较低的服务类企业, 或者销售成本率趋同的传统行业的企业。

(4) 实物期权评估法是利用期权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 其基本原理是将企业业务的每个未来收益机会看作一个买入期权, 分别计算其价值然后加总, 并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计算企业每个资产现有部分的价值, 将业务期权价值与企业每个资产现有部分价值相加, 综合就是企业的价值。在实物期权模型中, 经常运用的是布莱克斯科尔斯 (Black-Scholes) 公式。

d2=d1-σt1/2

VT=VD+Vr

其中Vr是企业自身的期权价值, K是期权执行价格, S是标的资产的当前价值, t是距离期权到期日的时间, r是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 N (d1) 和N (d2) 是标准正态分布中离差小于d的概率, σ2是标的资产价格的自然对数方差。VT代表企业总价值, VD代表企业现实资产价值。

借助布莱克斯科斯 (Black-Scholes) 公式进行价值评估, 将企业价值置于动态的经济环境中, 考虑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认为企业管理者拥有管理灵活性, 企业管理不是僵硬式管理, 而是柔性管理, 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将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转化为价值创造机会。目前以高科技创业企业为典型代表, 其经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经营风险越来越大,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其具备及时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 同时具备充分就利用机遇的实力。要么不成功就丧失初始投资, 要么成功取得很高的报酬率。可见高科技创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期权定价适用的条件非常吻合, 故适合使用实物期权法评估此类企业的价值。

二、剩余收益价值评估法的初步探讨

(一) 剩余收益价值评估法及其模型变形

剩余收益价值评估模型最早是在1938年由Preinreich提出, 该模型将企业的价值定义为评估期企业股东权益的账面净值与该企业预测期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剩余收益是从股东的角度出发考虑企业为股东带来的价值的增加。其计算公式为:

剩余收益=股东权益的账面净值 (股东投资资本) (股东权益收益率-股权资本成本率) (1)

因此在预测期间第T期间剩余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T期间的剩余收益=第T-1期间的权益账面净值 (股东权益收益率-股权资本成本) (2)

其中根据改进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得到股东权益收益率的变形公式如下:

股东权益收益率= (税后经营利润/股东权益) - (税后利息/股东权益)

= (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 (净经营

资产/股东权益) - (税后利息/净负债) (净负债/股东权益)

= (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 (1+净负

债/股东权益) - (税后利息/净负债) (净负债/股东权益)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税后利息率) (净负债/股东权益)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

-税后利息率) 净财务杠杆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 (3)

第T-1期间的权益账面净值= (第T-1期间的权益账面净值/第T-1期的总资产) (第T-1期的总资产/第T期的销售额) 第T期的销售额= (1/第T-1期的权益乘数) (1/第T期的资产周转率) 第T期的销售额 (4)

将公式 (3) (4) 代入公式 (2) 中得到剩余收益的变形公式如下:

第T期间的剩余收益=第T期的销售额 (1/第T-1期的权益乘数) (1/第T期的资产周转率)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杠杆贡献率-权益资本成本率) (5)

其中:

净经营资产利润率=销售经营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

杠杆贡献率=[ (销售经营利润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 -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

(二) 剩余收益价值评估法的比较优势具体如下:

(1) 充分利用财务会计信息, 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根据上面剩余收益的变形推导结果, 可以通过对预测期间的销售增长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净财务杠杆以及平均销售经营利润率、税后利息率等财务指标的预测间接预测剩余收益。企业每年这五种财务指标的数值可以根据企业的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以及与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数据直接计算得到。与实物期权法中相关参数的确定相比明显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其评估结果更符合决策有用观。

(2) 剩余收益的有期限性提高了评估结果相对准确程度。Freeman的研究表明, 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服从均值回归, 并逐步趋向于企业资本成本。Ohlson进一步研究提出剩余收益时间序列服从自回归过程, 并逐渐趋向零。可见在竞争的环境下, 企业很难长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 即剩余收益的期限一般不会太长。所以在利用剩余收益模型评估时, 对企业超额利润的期限估计不会很长。克服了收益现值评估法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局限性, 将评估期限由无限期转化为有期限, 提高了评估结果的相对准确程度, 因此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3) 将现时价值和未来价值相结合, 考虑的因素更全面。剩余收益评估模型将企业价值定义为评估期企业股东权益的账面净值与该企业预测期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该模型考虑到企业价值受目前企业净资产价值以及企业未来盈利的双重影响。而这两种因素是资本市场投资决策最为关注的两类指标。收益现值法只考虑未来收益, 忽视企业现存经济资源的价值;成本法仅仅考虑资产的现时价值, 没有考虑企业资产潜力的发挥, 两者都具有片面性。

参考文献

[1]黄辉:《刍议企业价值评估的收益法》, 《事业财会》2008年第4期。

[2]李建军:《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实用性分析》, 《财会通讯》2008年第12期。

[3]成蓉晖:《EVA与FCF对比分析及其综合运用模型》,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

[4]俞明轩:《企业价值评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长笛音色练习方法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长笛;音色;方法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02-03

听众在聆听一首长笛作品时,首先注意到的不是演奏者手指上的技艺,而是吹奏出的音色优美与否,即音色的优劣至关重要。长笛音色是演奏者赋予作品的面子,同时也是乐曲的灵魂所在。对于大多数长笛练习者而言,较难找到处理音色的有效方法,给长笛练习带来很大困扰,其方法的探寻与掌握是每一位长笛初学者必经的过程。

一、正确的演奏姿势是长笛优质音色的前提

在长笛演奏中,演奏者的身姿不仅关乎演奏者的形象,还影响到长笛的音色表现。对于长笛初学者来说,首先要找到正确的演奏姿势,如果只顾着考虑怎样吹出音来,而忽略了身形和持笛方式,这样就会给之后的练习造成很大困扰。

长笛演奏姿势分为站姿、坐姿、行进演奏3种,运用最多的是站姿。站姿,首先将身体直立,左脚自然向前迈出小半步,让身体重心前倾;全身要处于舒展放松的状态,肌肉不要过于紧绷,上身不能佝偻要伸直,头部微抬,这样既可以确保呼吸顺畅,也可以让自己变得美观。

当基本身形做到以后,就要注意持笛姿势。正确的持笛姿势应该是下唇紧挨笛口,压在吹孔的1/3处,左手食指第一关节、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端正笛身,使长笛处于平衡,不向里或外滑动[1]。在吹奏时,笛身要端平,不能倾斜,否则容易漏气,音色不纯净。在演奏时为了丰富演奏形态,有时需要摇笛身,此时头部也要随着笛身的摇动而摇动,因为如果嘴唇偏离笛孔,就会出现漏气和破音现象,音色变得嘶哑难听。

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在练习长笛时,常常会遇到高音出不来的状况,这时很多人都会让身体处于紧绷状态,用力吹奏,这样音即使出来了,音色却很“炸”、刺耳。想要高音音色纯净,演奏姿势和持笛方式尤其重要,身体要适当紧绷,但要“紧而不僵”,手指轻拿轻放,这样既可以增加手指的灵活度,也可以让手臂减压。

二、正确的吹奏口型和舌头运用是保证长笛优质音色的基础

(一)正确的吹奏口型

口型是影响长笛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初学者来说,掌握正确的吹奏口型是吹奏出好音色的基础。

长笛的基本吹奏口型是微笑状,脸部肌肉不紧绷,否则吹出来的音会又白又涩,略微控制面部肌肉即可;上下嘴唇要自然贴合,嘴唇的两边不要太紧,要将笛孔放平,下嘴唇压在笛孔的1/3处,嘴角肌肉保持结实的状态,固定不动,上下嘴唇之间形成一个小圆孔,让气流毫无阻碍的吹出。需要注意的是,气流以直角的角度吹入笛孔内,唇口要小,气流集中,这样气流才能有效作用于长笛。在调整好口型后,如果感到笛孔的位置不对,就需要调整长笛来配合口型,口型则不要动。

(二)灵活的舌头运用

在掌握正确的口型后,就应该学会灵活运用舌头。舌头不仅是吐奏的“决策者”,还可以改变气流的方向和角度,使吹奏出的音色更加圆润、丰满,还可以帮助演奏者找到共鸣的感觉,同时能减少漏气。

首先,要把舌尖放在下排牙齿的根部,舌头中间部分向上拱起,这样舌头就会变成圆弧状;然后,再将舌头贴住上颚,这时气流就会被阻塞,或气流方向发生改变;接着,让舌头中部离开上颚,即中间部分凹陷,形成一个小的气流通道,在口腔里产生气压;最后,气流顺着小通道吹入笛孔,口腔内形成的气压使音色更加集中、饱满、富有穿透力。这个原理就像是连接着水管的自来水龙头,自来水管都是有气压的,如果缺少气压,自来水龙头打开后,水流量就会很小,如果气压大的话,水流量就会变大。舌头在口腔里的正确运用,就如同给自来水管加上了气压一样,对长笛音色的饱满化有很大帮助。

三、科学的呼吸方法和气息控制是优质长笛音色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的气息运用可以让长笛音色饱满、圆润,富有感染力,也可以让整个演奏过程自然流畅,使乐曲更具完整性与意境。在刚开始练习时,学习者的气息一般较浅,气不够用,吹出的音也不够稳,会出现声音的轻颤(没有规律的颤音),时间长了练习者会感觉很累,甚至头部缺氧,这都是因为其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因此,学习者在掌握正确的身姿、口型等后,就应该潜心练习气息的运用,即气息控制。气息控制的第一步是进行呼吸训练。

(一)科学的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分为“吸气”和“呼气”两部分,正确的长笛呼吸方法是“胸腹式呼吸法”。所谓“胸腹式呼吸法”,是指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入肺部,当内肋间肌收缩时,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使空气从肺内呼出[2]。这种呼吸的原理相当于将身体作为船身,两肋作为船桨,吸气时将两肋撑起,呼气时两肋慢慢松懈,呼吸的过程就像在划船。

要掌握“胸腹式呼吸法”并不容易,首先要学会“吸气”。“吸气”是吹奏出圆润、饱满音色的根基。在进行“吸气”训练时,要找到腹部控制用气的感觉。练习者可以把身体弯曲呈直角,双手相握放在背后,然后缓缓吸气,腹部向外扩张,使气充满,胸部不要有气;在找到腹部控制用气的感觉后,再将身体立直,两脚分开约一只半脚长的距离,让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先将气流吸入腹部,吸满后再往胸腔吸气,这样就可以达到最大的储气容量。如果初学者找不到腹部控制用气的感觉,则可以直接用鼻子吸气,这样能帮助其快速找到腹部控制用气的感觉。

当吸满气后,接下来便是“呼气”。此时,腹肌要有控制的慢慢收缩,使气流很集中的缓慢呼出,呼出的气流集中才可以使音色圆润、饱满,如果气流散开,就会出现杂音、漏气现象。练习呼气时,两只手可以摸着腰部或者腹部,这样做可以帮助找到腹肌收缩与扩张的感觉。

“胸腹式呼吸”还有一种练习方法叫做“狗喘气",即模仿小狗喘气。练习者张开嘴巴快速吸气,当把胸部和腹部的气吸满后再快速呼出去,注意,一定要保证气息吸的足够深,即“气沉丹田”。这种方法比较累,但是见效快,对于快速吸气很有帮助。刚开始时可以慢慢练习,然后逐渐加快速度。

“胸腹式呼吸”另一种比较简单的练习方法是口鼻同时吸气,即练习者将身体伸直,全身处于放松状态,把手放在腰的两侧,也可以双手叉腰,嘴巴和鼻子同时缓缓的吸气,腹部向外扩张,让气充满,然后再缓缓吐出。这样反复练习,也可以帮助练习者找到长笛演奏正确的呼吸方法。

(二)稳定的气息控制

在学会呼吸后,还要能控制好气息。气息控制是长笛音色练习中最重要的内容。

首先,每个音区的气息的控制皆不同。长笛低音区的音色非常柔和,甚至让人觉得冷漠和凄凉,在乐曲中一般不用来演奏较强的旋律,因此,在吹低音区时,气息的压力小,但耗气量大,运气时要尽量放松和打开口腔咽喉部,增加气息的流动感;中音区是最好听的,音色柔美温和,透明纯洁,感情丰富,可以作各种的力度对比,但中音区的气息也是最难控制的,如果运气量太小,会出现“掉音”现象,运气量过大,则会出现“冒音”,所以,在吹奏中音区时,运气量一定要把握好,气流要集中;高音区清晰开朗、鲜明亮丽,在进行强奏时能获得华丽的效果,但是需要强大的气息来支撑,耗气量也大,因此,吐气时要保证足够的力量,还要控制好气流的速度,不宜过快,否则容易造成声音僵硬、发炸与发尖。

其次,长笛不同长度乐句的气息控制也不同。吹奏短乐句时,该换气的地方就要换气,不能因为气息足够就不换气,那样会破坏乐句的整体感觉,破坏作曲家的表达意图。以《威尼斯狂欢节》主题乐段为例[3]:

谱例中有4个短乐句,它们之间皆由一个八分休止符隔开,这里的八分休止符就相当于短乐句的换气口,提醒演奏者中间换气。此外,此乐段强弱对比较明显,像是男女在对话,第一个短乐句的吹奏要如同男人一般铿锵有力,气息要强,第二个短乐句的吹奏则要如同女子般温婉俏皮,气息相对弱一些。如此,便形成乐句间的音色对比,乐曲的意境便显现了。

而在吹奏长乐句时,气息则要深厚绵长,细水长流。如长笛独奏曲《阳光灿烂照天山》中的乐句[4]:

这一句是一个自由节拍的长乐句,为半音阶上行的旋律。吹奏时,中间不能换气,吹奏者必须要有绵长的气息。如果一直强吹,气息很难足够吹完整个乐句,如果在中间换气,则会破坏整个乐句,而如果为了省气一直弱吹,则会减弱此乐句的表现力。所以,演奏者一定要能够控制气息,可以先弱吹,再逐渐加强,最后慢慢变弱,这样,不仅可以省气,更能够让乐曲流动起来,丰富音色。

四、理解作品,准确表达作品中的表情术语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会赋予作品生命般的色彩,为了让演奏者解读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体现其创作意图,作曲家会在曲谱加上表情术语,相当于演奏的指南针。演奏好一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作品中的表情术语,进而找到适合该乐曲的音色。此外,一首乐曲的每个片段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思想皆不同,如果整首乐曲都用一个色调来吹奏,作品就会索然无味,缺少起伏,如黑白电视机般了。因此,演奏者要加入自我理解,进行音乐变化。

可见,在吹奏乐曲时,应该充分理解作品,知道乐曲中表情术语的意思,加以自己的理解,然后使用合适的音色表现,做到强弱突出、快慢分明。以《阳光灿烂照天山》为例[5]:

谱例3和谱例4在乐曲中是相连的两个乐段,它们都运用了新疆音乐最典型的切分节奏,表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人们欢快的心情。但是,两个乐段在速度上和情感上是有差别的,如果说谱例3中的旋律是一支欢快的舞蹈,那么谱例4中的旋律就是一首抒情歌曲。

谱例3为乐曲的第一段快板部分,要求一分钟吹奏92个二分音符,谱例上所标注的“Exsultete”,意为“欢乐地”,音符上还标注着连音和跳音,所以在吹奏时,不仅要带着欢乐的心情,还要带着激动的感觉,吹奏要轻巧,音色可以窄一些、虚一些。此外,刚开始的力度标注为“中强”,在倒数第二小节标注成“强”,演奏时,需要把这一力度变化做出来,同时让音色也发生变化,丰富乐曲色调。

谱例4中标注的“Cantabile”意为“如歌地”,吹奏时,要表现如歌唱般轻柔流畅,音色要柔美。这里也运用到了连音,增加了颤音和长音,速度标记为一分钟吹奏88个二分音符,乐段由谱例3的欢快转为抒情。因此,演奏者要拉长气息,音色要实一些、丰满一些。

五、良好放松的心理状态成就优质的长笛音色

长笛演奏者想要吹奏出悠扬悦耳的音色,心理状态也至关重要。心理状态与长笛音色有着莫大的联系,演奏者在自然放松的状态和在紧张甚至颤抖的状态所吹奏出的音色是截然不同的。

该乐段为长笛独奏曲《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开头部分,表现的是大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风光,整个画面美丽而宽广,旋律舒展悠长,气息绵长宽广。演奏时,如若演奏者的心情过于紧张,气息就会浮,吹出音高都很困难,音色更会大打折扣,更难以表现出宽广悠长的意境;反之,演奏者心情放松,气息平稳,吹出的音色就会丰满、扎实、有色彩,才能表现这种美轮美奂的意境。那么,何为放松的心理状态呢?

放松不是松懈,而是演奏者情绪要“放松且激动”,身体还需要有“紧张且颤抖”的感觉,但身体不能过于紧绷,即“松而不懈”“紧而不绷”[7]。这样,演奏者气息才能够运用自如,才能吹奏出圆润、饱满、扎实的音色,才能表现乐曲应有的韵味。

要保持良好放松的演奏心态并不容易,需要在日常练习中养成,初学长笛时就应该注意这点。在平时练习时,首先要保持放松的心情,如果压力大且紧张就暂缓练习;然后还要经常练习,只有对乐曲非常熟练,在演出时才不会过于紧张,还能形成手指记忆(即在熟习乐曲的情况下,演奏者头脑还没反应过来,手指就已将乐曲演奏出来);此外,初学者除了放松心态、勤于练习之外,还要多登台演奏,积累舞台经验。

想要吹奏出优美动听的笛声虽然不容易,但只要始终带着对音乐的热情,带着对长笛的喜爱,勤学苦练,找到有效的练习方法,离吹出优美悦耳的音色就并不遥远。长笛学习者只要能保持正确演奏姿势,学会控制气息且始终保持良好放松的心理状态,并能够持之以恒,就会一天天收获、一天天进步,其长笛的音乐世界就会色彩缤纷!

参考文献:

〔1〕杨尚京.浅谈长笛演奏中口型的运用对音质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05):128.

〔2〕徐艺.浅谈长笛演奏中的呼吸与训练[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2010,(02):165.

〔3〕张云杰.中国音乐学院校外音乐考级全国通用教材(长笛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0.

〔4〕〔5〕〔6〕张志华.中国长笛独奏曲集[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2003.85-132.

〔7〕黄勇.论放松自然的长笛演奏法[J].广东: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02):33.

安全库存优化方法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安全库存,安全库存模型,Excel模拟

1 安全库存

安全库存是一种额外持有的库存, 它作为一种缓冲器用来补偿在订货提前期内实际需求量超过期望需求量或提前期超过期望提前期所产生的需求。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安全库存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需求量预测不确定性;二是提前期时间的变动。保有一定量的安全库存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共识。但是过多的安全库存也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 增大库存持有成本。安全库存的研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合适的安全库存量;二是如何在不降低顾客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安全库存量。

2 安全库存的基本模型

确定安全库存量就是要在安全库存持有成本和因安全库存不足而造成的缺货损失之间进行权衡。安全库存一般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供给或需求的不确定性;一是理想的产品供给水平。因此它可以表示为与提前期内产品供给水平和需求量标准差的函数关系, 其中, 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于提前期变化或者提前期内需求变化引起的, 可用每个时期的市场平均需求量和标准差测度;而产品供给水平的度量一般有产品供给率 (fr) 、订单完成率和补给周期供给水平 (CSL) 。本文用补给周期供给水平CSL来表示产品供给水平 (补给周期供给水平是指在所有的补给周期中, 能满足顾客所有需求的补给周期所占的比重) 。

下面建立安全库存 (ss) 的基本模型:

假设产品每个时期的市场需求为随机变量X, 且服从X~N (R, δR) 的正态分布。产品的提前期也服从正态分布, 均值为L, 标准差为SL。若各个时期的市场需求量互不影响且服从相同的正态分布, 则货物交付期间的需求量也服从正态分布, 均值为RL, 标准差为δL。其中, 当提前期固定时, undefined;当提前期服从正态分布时, undefined。

f (x) :产品需求密度函数

F (X) :正态分布函数

CSL:周期服务水平, CSL=P{L内需求量ROP}=F (ROP, RL, δL)

Fs (x) :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ROP:再订货点, ss=ROP-RL

由CSL=P{L内需求量ROP}=F (ROP, RL, δL) 得:ss=Fundefined (CSL) δL

当提前期固定时, 安全库存量undefined

当提前期不固定时, 安全库存量undefined

3 安全库存的优化-用EXCEL模拟成本最优的安全库存

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 有许多问题不能转化为精确数学模型, 这时可以通过利用大量数据的模拟和统计获得可信的参考信息。本文就是利用EXCEL的“模拟运算表”功能对连续补货库存模型进行模拟, 从而确定成本最低的安全库存。

(1) 系统模拟的一般框架。

在EXCEL工作表上, 通过先后6大操作步骤建立起7大表区:输入区、生成区、工作区、输出区、试验区、统计区、图形区。输入区里内容为模型中所要用到的全部参数。生成区, 由于生成符合现实状况的随机分布通常由一定的难度, 把生成这些随机数的公式单独划分到一个区, 便于分析和研究。有时候生成区也可以和工作区合并。工作区是用来描述现实模拟对象的活动特征, 是最重要的表区, 对模拟的成功起关键作用。输出区是用来存放模型所要计算结果。统计区:对试验区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区, EXCEL是通过“模拟运算表”来建立试验区的, 此功能可以得到输出区中计算结果的上千次重复运算值, 做为统计的基础数据。

(2) 安全库存量的模拟。

假设某种商品的平均每周的市场需求量呈正态分布, 均值为25, 标准差为5, 提前期2周。公司经理当前的补给订货批量为100。在采用连续性检查的补给策略情况下, 要使货物周期供给水平达到90%, 公司应该保有怎样的安全库存量?

依据前面安全库存的计算公式, 可得到理论上的安全库存量为10。通过模拟此公司的库存活动和成本检验安全库存量为10时, 是否能够达到总成本最优?建立的表格如下: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当安全库存量为10 (再订货点为60) 时总成本并不是最低的, 使总成本最低的点介于70和75之间, 此时的安全库存量介于20和25之间, 相当于一周的需求量。因此公司可以把一周的需求量25做为安全库存量, 达到了优化安全库存的目的。

4结论

以上介绍的是安全库存的定量优化方法, 此外库存是有聚集效应的。随着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技术的发展, 聚集效应与之逐渐结合起来, 产生了如信息集中化、专业化分工、产品替代和零部件通用性等新安全库存策略。安全库存的问题可大可小, 对于某些价值非常大的产品来说如汽车, 安全库存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安全库存甚至达到零安全库存。

参考文献

[1]Sunil Chopra, Peter Meindl.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Pearson Education, 2001.

[2]Ronald H.Ballou.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M].Pearson Eduction, 2002.

[3]Sunil Chopra, Peter Meindl.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Pearon Education, 2001.

[4][美]森尼尔, 乔普瑞, 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 .

[5]刘美娟.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法研究论文范文

方法研究论文范文(精选11篇)方法研究论文 第1篇关键词: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会计法研究方法引言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