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腹腔镜超声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11

腹腔镜超声范文(精选9篇)

腹腔镜超声 第1篇

关键词:腹腔镜超声,普外科,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超声检查术 (laparospic ultrasonograohy, LUS)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诊断治疗手段[1]。腹腔镜超声检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关注, 本研究应用腹腔镜超声检查术在普外科的应用, 探讨其临床价值,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0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48例患者进行该项研究, 均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和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许可。将48例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每组24例, 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24例患者,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8例, 年龄30~60岁, 平均年龄为 (40.6±4.5) 岁, 其中肝囊肿4例, 肾囊肿10例, 肾恶性肿瘤10例;观察组24例患者,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9例, 年龄32~58岁, 平均年龄为 (41.5±3.8) 岁, 其中肝囊肿3例, 肾囊肿10例, 肾恶性肿瘤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腹腔镜手术, 观察组患者进行专用腹腔镜协助下的腹腔镜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比如出血、感染及尿外渗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均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具体见表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 两组比较, χ2=5.56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11例肾脏恶性肿瘤经过腹腔镜超声探查术治疗, 术后组织标本探查发现无一例肾脏边缘残留有恶性肿瘤组织, 而且手术时间较单纯腹腔镜短, 术中出血少,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腹腔镜在普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多, 腹腔镜可以应用于实质性器官的多种疾病, 包括良性病变及恶性疾病, 比如肝囊肿、肾囊肿、肾脏良恶性肿瘤[2]。但是腹腔镜应用在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疾病中同样具有和其他腔镜手术一样不可忽视的缺点。腹腔镜应用于肾脏疾病治疗中最大的一个缺点是在手术中术者只能观察到脏器病灶的表面, 术者不能像开腹手术那样用手探查脏器病变, 不能用手感觉病灶的位置、大小、范围、质地等重要信息, 而且最重要的是术者无法了解到肿瘤的血供情况[3]。与单纯腹腔镜探查术相比, 腹腔镜超声探查术具有明显的优点, 它利用超声探头频率高的特点, 完全不受到肋骨及侧腹壁的干扰, 但是它又比常规超声可以更准确了解肿瘤的大小、深度、具体位置以及其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 可以更准确判断肿瘤的分期以及评估肿瘤能否切除的准确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腹腔镜超声探查术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 而应用单纯腹腔镜探查术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腹腔镜超声探查术可以明显降低普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腹腔镜超声探查术在普外科腹腔镜手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降低术中出血, 降低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媛清, 马雪霞.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8) :107.

[2]王新平, 易剑锋, 赵春霖, 等.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外科上尿路疾病47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0 (3) :56-58.

腹腔镜超声 第2篇

超声刀工作原理及使用要点

超声刀的工作原理

腹腔镜技术是一种依赖于能量的手术,所有手术中使用的能量只有两种——热能和机械能,前者包括单、双极、CO2激光等,后者包括钳子、剪刀、水刀、吻合器和超声刀。尽管超声刀是需要插电才能使用的器械,但是其工作原理是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作用于组织,所以它和手术中使用的剪刀、钳子、吻合器一样属于机械能。

超声刀是由主机,手柄和刀头组成。主机是一种可控的微处理机,它通过线缆把高频率电流传递到手柄中驱动声波系统, 手柄中有金属换能器,它包括一组在两个金属柱面之间感受压力的压电陶瓷,它将电能转换为震动频率为23~55.5kHz的机械能。换能器附在与刀头和刀头延伸物相连接的底座上,在手柄中进行的机械震动通过延伸器进入刀头。以正弦波形式传递过来的机械能作用于前端的金属刀头,使刀头产生50~100μm振幅的机械性振荡,从而产生摩擦热及由于组织张力而形成的向两边的切力,高频的机械摩擦使组织内水分汽化、蛋白氢键断裂、细胞崩解,从而使切割和凝固同时进行。由于超声刀有效的止血和切割可以很好的同时完成,所以超声能量系统在腹腔镜手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正确掌握超声刀的使用要点

影响超声刀使用效果的因素包括:组织张力、功率设定值(振幅)、刀片压力和钳头锐利度,所以超声刀使用的好坏,关键要通过医生将这几个因素有机的掌控。在时间和功率固定的情况下,超声刀凝固止血和切割的效果主要依赖:牵拉组织的张力和超声刀头的施加压力, 组织张力和刀头压力过大可导致组织凝固和止血不完全, 创面容易出血;而组织张力和刀头压力太小也会导致切割组织效率低下, 浪费时间。因此,外科医生要通过手术操作不断积累经验,认真体会几个因素针对不同的组织(脂肪、肌肉、血管等)需要合理、有机的调整,做到既有效切割又不会出现创面明显出血。比如,在切割没有血管的组织时,可以使用高功率振幅,加大组织张力、快速切割;而在切断血管时,应使用低功率振幅、减少组织张力、慢速切割,当然还要根据血管的粗细、动静脉的不同决定凝固血管的长度, 血管较粗的凝固时间延长, 然后再切断, 止血效果较好。总之,只要使用得当,可以用超声刀很好的处理妇科肿瘤手术中遇到的大多数血管,包括子宫动脉和卵巢血管,虽然稍微延长手术时间, 但是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超声刀使用的注意事项

处理血管时重视其大小

尽管超声刀有很好的止血效果,它依靠压力和对组织施加能量来压闭血管,血管会在与刀头接触面不出血的情况下封闭止血,而且资料也显示,手术中正确使用超声刀可以凝固直径5 mm甚至更粗的血管,但在腹腔镜手术中用它处理比较粗的血管时, 因为血管的直径靠估计, 而且在腹腔镜手术时, 通过放大的电视屏幕图像估计血管的大小更不易准确, 所以, 应该保守一些比较安全, 特别是使用超声刀还不够熟练以及没有很好掌握技巧的情况下, 最好在处理重要血管或大血管时,先用双极进行电凝或在血管近端用生物夹结扎, 然后再用超声刀切断,以确保手术的安全。

充分理解超声刀振荡摩擦的工作原理

超声刀的金属刀头是在每秒钟振荡23万~55万次的情况下工作的,而且机械能是以正弦波的形式在金属刀杆上传递,振幅最大处在刀尖末端,这就要求我们在手术中,尽量使用超声刀头的前1/3~1/2钳夹组织,才能将钳口内的组织止血、切断一次性完成,如果满口钳夹组织,经常出现刀口前半部分组织切断,而后半部分仍然连着的现象。另外,由于超声刀的金属刀头每秒钟产生几十万次的50~100μm的振荡(肉眼无法观察到),如果刀头碰到质地坚硬的物体,很容易发生断裂,所以要求在超声刀击发的状态下,应避免让刀头接触到金属钳子而引起断裂,手术中经常是当时检查没有发生断裂,但是刀头已经出现“内伤”,随时会断裂,甚至刀头掉在腹腔内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临床也时有发生。

掌握正确的超声刀操作规范

减少有害气雾 超声刀在切割时会产生大量雾状漂浮物,这些气雾中含有一氧化碳和丙烯腈胺类等多种有害成分,长期接触会对医护人员带来损害,所以应该养成正确使用超声刀的操作规范和习惯。当超声刀持续工作10s以上时,不但对刀头损伤最大,而且这时产生的气雾也最多,所以应该养成使用7 s左右就要重新启动的良好习惯。其次,超声刀对于5 mm以下的血管组织,如果凝闭、切断一次性完成产生的气雾较少,因此应该要求医生养成上述操作一次性完成,而不是分阶段完成的习惯。另外,要养成在手术中经常清洗刀头的规范和习惯,保证刀头无结痂,减少输出的电流使用强度,达到最佳切割和止血的效果,从而减少气雾的产生。

重视超声刀的热损伤

腹腔镜手术中的器械都需要通过穿刺器进入人体进行操作,尽量减少器械的进出和更换是缩短手术时间的需要。超声刀作为一款多功能的器械,在手术中除完成电凝和切割的主要操作外,医师会经常用超声刀来完成抓、挡、拨、提等操作,这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虽然超声刀的刀头在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较低,在80℃左右(最高可达105℃),但是在停止工作后,刀头温度持续在60℃~80℃的时间可以长达25~45s。事实上,与双极电外科相比,在这个温度下的持续时间已经延长很多了。因此,如果输尿管和小肠在超声刀还没有充分冷却的情况下接触刀头,就可能出现全层损伤的现象。所以,在超声刀停止工作时,不要立刻用刀头拨挡这些敏感组织和器官,以免引起不容易察觉的热损伤,造成术后“意想不到”的并发症。

nlc202309091309

超声刀在妇科肿瘤腹腔镜手术中的优点及应用

超声刀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优势

⑴超声刀是通过金属刀头振荡摩擦,所产生的热量远小于高频电刀, 所以可安全地在重要的脏器和大血管旁边进行分离及精准切割。⑵超声刀还是一款多功能、多用途的器械,具有一次完成分离、止血、切割的功能, 减少了器械更换的次数和麻烦, 使手术更为简便, 缩短手术时间。⑶超声刀是通过机械能进行工作,产生热能少、组织焦痂少、产生烟雾少、使手术视野清晰, 更能辨认组织及结构, 减少了副损伤的机会。⑷超声刀无电流经过患者身体,并且无电火花,对机体无电生理干扰。尤其是切割肌肉时不引起肌肉收缩,清扫闭孔淋巴结时不刺激闭孔神经。⑸由于超声刀工作时,刀头始终在震动,以及刀头和组织分界面上产热量很低(<80℃),较少发生组织粘连,具有自净作用,这样可避免组织粘于刀头上, 或者造成凝固后的焦痂被撕脱,引起出血。

超声刀用于淋巴结清扫的优势

淋巴结的清扫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腹主动脉旁、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过程中,需要在粗大的、管壁非常薄的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表面进行操作,并且要分离动静脉血管鞘才能完整清扫其周围淋巴组织,容易出现术中的大血管损伤和术后淋巴囊肿等并发症。它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风险最高的步骤之一,所以经常被腔镜医师形容成就像“在钢丝绳上跳舞”。其中能量器械使用的好坏非常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手术风险的大小。在此就需要充分利用超声刀温度低,热传导少的特点,将超声刀贴近动、静脉血管进行分离切割,这样既能有效切割又能止血和阻断淋巴管的通路,达到安全的效果。另外,由于超声刀的压力、摩擦等功效,可以很好的闭合淋巴管,完整切除淋巴结,术后很少有淋巴囊肿形成。

超声刀用于输尿管游离和解剖的优势

输尿管的解剖和游离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重要操作之一,许多医生不能完成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手术,主要障碍就是输尿管的处理,在手术中容易出血,容易发生输尿管的损伤。在此处要利用超声刀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特点,它所产生的热量远小于高频电刀,对周围组织产生的侧向热损伤<1 mm,所以可以在输尿管周围5 mm处用超声刀直接解剖和游离,一次性完成对膀胱宫颈韧带前叶分离、凝固、切割的步骤,减少输尿管热损伤发生。

超声刀用于间隙解剖的优势

腹腔镜下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的手术,如:广泛全子宫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大网膜切除术,虽然涉及的危险区域比较多,是妇科风险比较大、难度比较高的手术之一,但是它们又有另外一个特点——都是解剖性手术。手术的过程就是解剖血管神经、解剖组织器官的结构、解剖各种潜在的间隙。所以要充分发挥超声刀的金属刀头尖锐,利于精细解剖的特点,进行解剖、进行间隙的分离。比如广泛全子宫手术,就是游离解剖出输尿管,并充分的解剖出膀胱阴道间隙、膀胱侧间隙、直肠侧间隙、直肠阴道间隙等各种间隙。如果能熟练的使用超声刀,一台妇科恶性肿瘤手术,80%的操作可以在超声刀下顺利完成。

超声刀引起常见副损伤及防治

超声刀虽然是以机械能的工作原理进行工作,但是其振荡摩擦的工作形式产生一定的热量,所引起的损伤不同于剪刀、刀片、钳子等造成机械损伤,它仍然属于热损伤的范畴。在充分理解超声刀的工作原理、掌握操作技巧的基础上进行使用,可以减少副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血管系统损伤

血管系统损伤是妇科手术中最严重、最让妇科医生“恐惧”的并发症,但是好在并不常见,因为子宫附件在盆腔结构的正中,而且又是半游离器官,所以在妇科良性肿瘤手术中,本身不涉及大血管周围的操作和处理,因此较少出现严重或致命的血管损伤。但是,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腹膜后淋巴结的清扫是手术主要部分,特别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时,许多情况下要清扫到肾静脉水平,出现大血管损伤的机会明显增加。在血管损伤中,静脉的损伤明显多于动脉,而且处理起来动脉损伤较静脉容易。尽管,超声刀是淋巴结清扫使用最广泛、最安全的能量器械之一,使用它在大静脉周围进行淋巴结清扫时,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时间,用刀头摩擦切断钳夹的组织,避免急躁和撕扯的动作是减少大静脉损伤的操作要点。在盆腔淋巴结清扫时,各组淋巴结很少有血管与大静脉相连,但是在下腔静脉周围的淋巴结,经常有细小的静脉直接进入下腔静脉,另外,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时,周围有更多的血管分支,如腰静脉。充分利用超声刀锐利解剖优势,在清扫时要注重解剖出这些血管分支是减少血管损伤的另一要点。

泌尿系统损伤

腹腔镜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是最常见的,特别是重大妇科手术中,泌尿道(膀胱、输尿管)损伤的发生率约为1%~2%;在美国,每年有约5000例泌尿系统损伤发生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损伤泌尿系统风险为经腹子宫切除术2.4倍(95% CI 1.24~4.82);输尿管损伤最常发生在处理卵巢悬韧带、输尿管和子宫动脉交回处以及输尿管隧道部;膀胱损伤多发生于分离膀胱附近粘连,分离宫颈膀胱间隙或膀胱附近电凝止血过程中。各种能量器械均可以引起泌尿系统损伤,目前,由于超声刀使用最广泛,由此引起的损伤也常见报道并有其特点。超声刀的损伤较隐匿,仅1/3的输尿管损伤能在手术中发现;输尿管功能依赖于结构和鞘膜的完整,所以在手术中用超声刀游离输尿管时,即便是输尿管管壁没有损伤,但是其鞘膜受到损伤,也会影响输尿管的蠕动功能,出现手术后输尿管扩张和积水。所以术中如果超声刀损伤了输尿管鞘膜会出现管壁发紫现象,需要放置输尿管支架(双J管),如果超声刀夹住输尿管并击发超过3 s以上,管壁虽然看上去完整,但是也需要切断此处,视位置不同做输尿管端端吻合或输尿管膀胱移植术。对于手术后发现的输尿管的损伤,目前多主张随时发现,随时处理,不需要像处理膀胱损伤那样等够3个月的时间。

肠道系统损伤

在单纯的妇科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和恶性肿瘤手术中出现肠道损伤均较少,最容易出现肠道损伤的是复杂内异症手术,尤其是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手术。尽管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式本身很少涉及肠道,仅广泛全子宫切除时,需要解剖阴道直肠间隙,但是在合并有严重的肠粘连时,妇科各种肿瘤手术出现肠道损伤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如果使用的能量器械不合适,在分离肠粘连时会增加肠管损伤的风险。超声刀作为一款凝、切同步,刀头锐利、热损伤低的腹腔镜能量器械,在分离肠道的粘连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如果操作不当、结构辨认不清时,也会发生肠道的机械损伤和热损伤。而且超声刀是将组织进行摩擦挤压,会使断口组织粘合在一起,小的机械损伤和热损伤常被遗漏,引起术后肠道损伤的发生。预防措施:从理念中要认识到超声刀尽管是一种机械能,热损伤低,但是如果持续击发超过10s,侧向热辐射会由1 mm扩展到3 mm,所以在贴近肠管分离时,仔细辨认肠管结构以及不要过长时间持续击发超声刀,对于预防肠管的损伤非常重要。

总之,超声刀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机械能手术器械,与腹腔镜手术中传统使用电外科能量器械在工作原理、组织效应等方面均不同。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利用其可以同时凝切、锐利刀头利于解剖、侧向热损伤小、产生烟雾少、功能多样性等优势,可以用超声刀完成妇科恶性肿瘤大多数的手术操作,比如盆腹腔淋巴结清扫、输尿管解剖游离、宫颈周围间隙解剖分离等。在充分理解超声刀的工作原理、掌握操作技巧的基础上进行使用,可以让腹腔镜手术更安全、更有效、更微创。

腹腔镜超声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01~2011-08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4例胰岛素瘤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37例;年龄26~71岁,平均(43.6±12.1)岁;病程1个月~21年。所有患者均有“Whipple”三联症,即空腹低血糖症状发作,进食后症状缓解,发作时或至少有一次空腹血糖<2.8mmol/L,1例最低血糖为0.5mmol/L。所有患者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程2年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Lap 9-5探头,频率5.0~9.0MHz。探头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患者全身麻醉,脐部切口用开放式或闭合式插入穿刺套管,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8~2.2k Pa,置入30°腹腔镜作为观察孔,腹腔镜超声检查操作孔及辅助操作孔分别位于右上腹及右中腹,必要时剑突下加一辅助孔。

通过腹腔镜胰腺手术戳孔直接将腹腔镜超声探头伸入腹腔,并将探头直接置于胰腺组织表面。扫查时注意扫查力度,避免因力量过大而造成胰腺组织变形,影响扫查结果。在检查过程中,分别利用不同的戳孔部位对胰腺从胰头至胰尾顺次纵横多方位、多角度、反复扫查,仔细观察胰腺实质,同时注意对周围组织的检查,特别是探查肿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回声及血供情况,以及肿瘤与胰管及临近血管的位置关系和距离,从而帮助术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腹腔镜成功切除肿瘤后,常规再次进行术中超声检查,避免遗漏多发肿瘤。

2 结果

2.1 腹腔镜术中超声诊断胰岛素瘤

64例患者中,腹腔镜术中超声检出62例患者存在肿瘤,检出率为96.9%,共检出69个肿瘤病灶,所有肿瘤均成功切除,术中超声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所有肿瘤均表现为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大小(1.2cm0.8cm)~(2.5cm2cm),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见其内血流信号丰富(图1);其中59例为单发肿瘤,病变位于胰头部12例,胰颈部11例,胰体部19例,胰尾部16例,异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1例;3例为多发,其中1例为6个肿瘤,其余2例为2个肿瘤;另有2例虽具有典型“Whipple”三联症表现,但术中超声反复对胰腺及周围组织检查后,均未发现明显肿瘤结节,考虑可能仅为胰岛细胞增生而未形成明确肿瘤,所以腹腔镜术中超声亦未能发现明确肿瘤,故放弃手术,进行随访观察。

2.2 腹腔镜术中超声指导摘除胰岛素瘤

腹腔镜术中超声在发现肿瘤结节之后,首先确定瘤灶与临近大血管(图2)及胰管的位置关系(图3),并测量距离大血管及胰管的最短距离,当肿瘤直径>3.0cm且距离主胰管最短距离0.2cm时提醒术者防止主胰管损伤,以免造成术后胰漏;当发现肿瘤多发时,特别是肿瘤位于胰腺尾部或胰腺颈部时,建议术者采用胰腺部分切除,如胰体尾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经腹腔镜手术摘除后,术中超声再次扫查,观察肿瘤是否摘除干净、胰管及周围血管是否损伤、胰周有无积液。结果发现胰周均有少量积液(此为肿瘤切除后常规生理盐水冲洗残留液体或术后反应性渗出),术后经腹超声复查3~7d后胰周少量积液消失。

2.3 腹腔镜术中超声引导下胰岛素瘤切除术后效果

本组62例腹腔镜术中超声明确胰岛素瘤的患者中,59例单发肿瘤患者行腹腔镜单纯胰岛素瘤摘除术,由于3例多发肿瘤患者的肿瘤结节均位于胰腺体尾部,其中1例患者的肿瘤多发结节靠近脾门部大血管,为了避免损伤大血管而引起大出血,该例患者在腹腔镜超声检查后直接行开腹手术,切除胰体、尾部及全脾,其余2例患者在腹腔镜成功切除1个肿瘤后,由于另1个肿瘤位置隐匿,操作困难,采用中转开腹胰岛素瘤摘除并胰体、胰尾切除,由于肿瘤距离脾门部较远,此2例行保脾手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69个肿瘤均为良性胰岛素瘤。2例患者腹腔镜术中超声反复扫查未见明确肿瘤,患者未进行任何手术治疗,目前随访观察2年,定期复查患者病情稳定,影像学检查未见明确肿瘤。

胰岛素瘤腹腔镜术中超声表现。胰尾部类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胰岛素瘤腹腔镜术中超声可见瘤体紧邻血管。

胰岛素瘤腹腔镜术中超声可见瘤体(箭)位于主胰管的背侧(箭头)

术后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为胰漏。其中2例严重胰漏合并腹腔出血行剖腹探查、血肿清除、置管引流术,其余7例胰漏较轻,均采取保守治疗。患者出院时复查,并发症均消失。腹腔镜超声引导的胰岛素瘤摘除治疗耗时(2.1±0.4)h。

3 讨论

胰岛素瘤是由胰腺内分泌部的胰岛B细胞形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瘤或癌。86.9%的胰岛素瘤为单发,80.7%的胰岛素瘤直径2.0cm,95.6%的胰岛素瘤为良性腺瘤[1]。尽管胰岛素瘤发病率较低,但危害较大。本病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最佳方法。

经典的胰岛素瘤切除手术常常选择开腹手术,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影响美观,再加上术中探查范围广,会增加腹腔粘连和腹腔感染的概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腹腔镜逐步开始应用于胰腺外科手术中,腹腔镜下胰岛素瘤切除术也成为可能。腹腔镜下行胰岛素瘤切除的新型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不影响美观等优点,并且避免了对腹腔脏器的挤压和挫伤,从而减少了腹腔粘连的发生[2,3,4]。但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下手术的最大缺点是失去了手术者用手触摸的感觉,不能对胰腺进行仔细探查,因此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术中肿瘤定位的准确性;再加上胰腺位置深在,腹腔镜下胰腺暴露比较困难,而胰岛素瘤一般体积较小,在胰腺内发生部位不恒定,部分肿瘤生长位置隐匿、多发等原因,使得对肿瘤准确的术中定位成为腹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腹腔镜超声结合了腹腔镜探查和术中超声的优势,分辨率高,可以发现<1cm的隐匿病灶[5]。在胰岛素瘤的腹腔镜切除术中,腹腔镜超声探头直接与胰腺表面接触,避免了肠气的影响,能更直观、准确地判定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及与周围血管和胰管的关系,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胰岛素瘤周围情况,为下一步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6,7]。本研究证实,腹腔镜超声不但在术中定位准确,有效地指导肿瘤的腹腔镜手术摘除,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结构,而且创伤小、术中操作时间短,实现了胰岛素瘤的微创治疗。

Assalia等[8]报道腹腔镜超声能够像开腹手术术中超声一样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并总结8名学者报道的47例应用腹腔镜超声定位的胰岛素瘤,其中42例定位准确,准确性为89.3%。Fernández-Cruz等[9]报道了11例单发胰岛素瘤,10例经腹腔镜超声准确定位,1例腹腔镜超声无法找到肿瘤而中转开腹,开腹后发现肿瘤位于胰腺下缘,予以剜除;腹腔镜超声准确定位的10例患者中7例在腹腔镜下行单纯肿瘤剜除术,另3例行保脾、胰尾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本组腹腔镜超声对胰岛素瘤的检出率为96.9%,高于文献报道,这可能与手术患者的选择有关,因为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胰岛素瘤的症状,而且术前各项影像学及化验检查完备,这些都降低了非胰岛素瘤患者的手术概率,也提高了术中超声的检出率;检出的69个肿瘤结节病理结果均证实为良性胰岛素瘤,而且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次出现胰岛素瘤症状,血糖稳定,故本组术中超声对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这主要与术中超声操作者丰富的经验及不断提高的检查技巧使得术中超声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有关,同时肿瘤切除后腹腔镜术中超声再次复查避免遗漏多发肿瘤也使得本组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本组中有2例腹腔镜超声未发现肿瘤,患者未行任何手术治疗,而其是否存在胰岛素瘤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本组患者在进行了腹腔镜胰岛素瘤剜除术、开腹或中转开腹胰岛素摘除并胰体、胰尾切除后,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有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为胰岛素瘤切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胰漏,其中2例由于胰漏较严重而行中转剖腹手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本组患者手术切除后并发症较低,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操作者的经验和手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术中腹腔镜超声的准确定位必不可少。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操作者经验的不断积累、腹腔镜器械的不断完善,以及腹腔镜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腔镜超声必将促进腹腔镜在胰腺外科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并在临床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志英,念刘展,赵平,等.国内近20年胰岛素瘤的回顾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2):757-758.

[2]邹声泉.实用腔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8-359.

[3]Lebedyev A,Zmora O,Kuriansky J,et al.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Surg Endosc,2004,18(10):1427-1430.

[4]张豫峰,薛金虎,段友强.完全腹腔镜治疗胰岛细胞瘤的临床应用及分析.中国内镜杂志,2008,14(3):295-297.

[5]徐静.腹腔镜超声技术在胰腺癌诊断分期中的应用.山东医药,2005,45(36):67-68.

[6]Iihara M,Kanbe M,Okamoto T,et al.Laparoscopic ultrasonography for resection of insulinomas.Surgery,2001,130(6):1086-1091.

[7]Fernández-Cruz L,Cesar-Borges G.Laparoscopic strategies for resection of insulinomas.J Gastrointest Surg,2006,10(5):752-760.

[8]Assalia A,Gagner M.Laparoscopic pancreatic surgery for islet cell tumors of the pancreas.World J Surg,2004,28(12):1239-1247.

腹腔镜超声 第4篇

[关键词] 超声;宫腔镜;绝经后子宫出血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166-02

在妇科疾病当中,绝经后子宫出血是非常常见的,这种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而对其进行检查以及诊断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宫腔镜可以直接对患者子宫内进行观察,对患者局部异常的子宫内膜进行活检,具有非常高的阳性预测值,但是也存在着3%左右的假阳性结果[1]。而超声对子宫内膜疾病的检测具有着非常高的敏感性,且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将超声与宫腔镜相联合来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准确率会非常高,值得在临床上实施与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1例出现绝经后子宫出血情况的患者进行研究,年龄48~85岁。患者的病史主要有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等。

1.2 方法

对71例患者进行超声、宫腔镜的联合检查,最后将检查的结果送病理。

2 结果

患者出现绝经后子宫出血,可能是因为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等,对这类患者采取超声、宫腔镜联合检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在患者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方面可达到90%以上,而在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方面甚至可以达到100%。通过超声、宫腔镜联合检查笔者发现,71例患者中有61例患者出现超声异常现象,另外10例患者超声正常。超声、宫腔镜联合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见表1、2。

3 讨论

Nasri等[2]建议对出现绝经后子宫出血以及子宫内膜厚度<5 mm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使患者能够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手术。超声检查具有特异性较低的特点,但是超声检查在操作上非常简便,并且可重复进行,无创伤,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非常高。因此可以将超声检查应用到出现绝经后子宫出血情况的患者的常规检查当中,与此同时也可以将其应用到对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的筛选当中。但是超声检查还具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够完全的代替病理检查以及诊断性刮宫。

本研究结果显示,宫腔镜检查对患者子宫内膜的病变准确性比较高,可以直接观察患者的宫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局部的病变的诊断。虽然常规诊断性刮宫可以将外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去除,但是对于子宫黏膜下肌瘤以及部分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就比较困难。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报道,笔者发现对患者进行单纯的诊断性刮宫大约有10%~35%的患者的宫腔病变被遗漏[3]。在宫腔镜的直接观察下进行活检,这样可以使漏诊率得到明显的降低。

出现绝经后子宫出血情况之后,有90%会发生子宫内膜癌,而会有10%~15%出现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会发生子宫内膜癌[4],从某种意义上讲,绝经后子宫出血已经成为了出现子宫内膜癌的一个危险的讯号[5]。而对于绝经后子宫出血情况的诊治方法有许多种,目前大家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有创检查降低[6]。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超声、宫腔镜联合检查的方法进行检查在患者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方面可达到90%以上,而在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方面甚至可以达到100%。超声、宫腔镜联合检查绝经后子宫出血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实施与推广。

腹腔镜超声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间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像, 均经手术证实为胆囊疾病, 均有不同程度的胀痛、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及呕吐恶心等症状。其中男54例, 女32例;年龄32~80岁, 平均 (48.95±5.16) 岁。胆囊结石9例, 胆囊息肉样病变18例, 结石性胆囊炎51例, 胆囊炎伴结石急性发作8例;合并高血压10例, 糖尿病24例, 肾功能不全5例, 阻塞性肺疾病9例,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6例。所有患者均经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于脐下做一切口, 形成CO2人工气腹, 切除胆囊, 多数患者术后稍加休息即可当天下床活动, 12 h后可食用流质食物, 住院时间为4~14 d, 平均 (6.37±2.48) d。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于检查前应禁食8 h以上, 检查时取仰卧位, 应用超声诊断仪 (ALOKa SSD-630型) , 设置探头频率为3.5 MHz, 对胆道、肝脏进行扫查, 从多体位纵、横、斜不同平面连续进行扫查, 仔细观察胆囊的大小、位置、囊壁厚度、囊内异常回声的数量和位置, 观察并记录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管是否存在结石、畅通与否以及相互的解剖关系是否变异等不良情况。

2 结果

86例患者经过检查, 发现:术后出血23例 (26.74%) , 其主要症状为腹胀, 血压下降, 超声检查可见盆腔、腹、胆囊窝有大量的液性暗区。之后行剖腹探查术, 显示为胆囊小动脉破裂出血。胆瘘15例 (17.44%) , 其主要症状为腹膜刺激症, 腹部压痛, 超声检查可见胆管内径无异常情况, 腹腔、肝周、胆囊窝有积液。胆道损伤6例 (6.98%) , 其主要症状为轻微腹痛, 皮肤黏膜黄染。超声检查显示胆囊窝无积液存在, 在胆囊管下方约1.0 cm处胆总管变窄, 后经证实是由于手术损伤而引起。

3 讨论

LC是一种常用的胆道外科手术, 可分为两种:顺行性切除和逆行性切除, 前者从胆囊管开始切除, 后者从胆囊底部开始切除。常规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创伤大、特异性差、伤口愈合慢、并发症发生率高, 患者不仅疼痛大, 费用高, 而且术后难以恢复[2]。LC具有微创等优势而一经开展就受到了广大医师和患者的一致青睐。但LC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这与主治医师的手术熟练程度和专业素养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 肝外胆管畅通的胆囊疾病的患者可行LC, 但LC的主治医师应受过严格训练和专业考核, 防止发生误扎而损伤胆道血管, 并且有学者指出LC后的主要并发症为钛夹脱落[3]。所以, 术者的操作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少或防止LC后并发症的发生。

超声检查是一种检查LC后并发症的主要诊断方法, 在超声影像上胆道狭窄、胆道损伤、胆瘘以及术后出血各有特点。并且LC后并发症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本研究中超声检查出胆道损伤6例, 都在LC 24 h后出现黄疸, 立即进行B超检查, 没有腹腔积液, 仅胆囊管和胆总管的交界部位变得狭窄, 狭窄上方的胆管明显扩张。立即进行中转开腹探查手术, 显示是由于钛夹误扎而损伤胆总管所致。根据临床经验, LC后腹膜腔有积液, 可能有如下情况:第一, 血压进行性下降, 甚至休克, 采取升压和补液等治疗措施后血压仍无回升, 应考虑可能为术后出血, 本研究中即有术后出血23例。第二, 患者出现发热、腹胀、腹痛、腹膜刺激症阳性, 应判断为胆瘘, 主要是由于钛夹脱落而导致的[4], 本研究中15例胆瘘者行中转开腹手术后获证实。超声不仅对腹腔积液十分敏感, 同时还能够对积液的多少做出评估, 若腹腔积液很多则应马上进行手术以查明原因;若腹腔积液较少, 则应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 并应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如果需要可进行手术[5]。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具有准确、迅速、简单、费用少等特点, 用于诊断LC后并发症, 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的治疗时机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且还能够减少患者痛苦, 甚至延长其生命, 可作为LC后并发症的主要检查手段而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间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6例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 86例患者经过检查, 发现术后出血23例, 胆瘘15例, 胆道损伤6例。结论 超声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及时、准确地发现并发症, 有助于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超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诊断

参考文献

[1]尚武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2) :4338-4339.

[2]田永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5) :708-709.

[3]徐伟华.超声检查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诊断价值[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 (20) :2149.

[4]张计兰, 李俊文.超声检查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 :798-799.

腹腔镜超声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样本选自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共80例, 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符合子宫肌瘤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年龄在 (46±5.6) 岁, 单发子宫肌瘤患者16例, 多发子宫肌瘤患者64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经期延长患者27例, 尿频尿急患者33例, 贫血患者41例, 无症状患者11例。将研究样本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患者。经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样本的年龄、临床表现及其他基本资料, 得到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样本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进行子宫肌瘤微创切除手术, 研究组患者则采用超声消融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治疗应用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JC 200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于治疗前后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具体扫描包括T1WI矢状位、T2矢状位与横断位平扫, T1WI矢状位、T1WI横断位增强扫描, 选择扫描对比剂为欧乃派克 (0.5 mmol/L, 15~20 m L) 。超声消融术治疗前, 对患者MRI检查中体现子宫肌瘤病灶的大小、类型进行分组, 测量子宫肌瘤三维径线, 肌瘤横断位平行内膜测量左右径, 矢状位平行内膜测量长径、垂直内膜测量最大前后径。进行治疗时, 患者取俯卧位, 常规进行清洁灌肠, 将腹部皮肤脱脂脱气, 置入球囊导尿管, 采用温生理盐水充盈膀胱。采用静脉滴注咪达唑仑和枸橼酸芬太尼进行麻醉, 在患者维持麻醉效果后进行超声消融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样本的临床治疗观察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两组样本治疗效果参照国际肿瘤治疗UICC标准进行评价[3], 具体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治疗评价等级。显效:经超声消融术或腹腔镜手术治疗后, 患者原肿瘤显著减小或消失, 经超声检查发现, 病灶部位回声增强并具有大面积钙化或液化,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经超声消融术或腹腔镜手术治疗后, 原肿瘤缩小面积<1/2, 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治疗后, 患者肿瘤病灶体积未缩小或术后半年内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本次研究组间样本资料及研究结果, 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研究中所有计量资料, 研究结果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 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比较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差异显著。具体研究组40例患者中, 经治疗显效16例, 经治疗有效19例, 无效2例。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3.1±1.6) d, 其中有13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腹部疼痛, 8例患者术后腹部皮肤出现水泡, 2例患者出现臀部或骶尾部疼痛;对照组40例患者中, 经治疗显效13例, 经治疗有效16例, 治疗无效11例。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为 (6.7±2.2) d, 其中4例患者出现术后疼痛, 3例患者发声创口感染。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上述两组样本的研究结果, 得到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即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但是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超声消融术为新型子宫肌瘤治疗方法, 其治疗优势明显, 包括不具有临床常规及微创手术所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及输液输血, 可大大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除此之外, 超声消融术相比较其他手术方法, 患者术后恢复更快[5]。本次研究发现, 研究组应用超声消融术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其临床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时间等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应用腹腔镜治疗的患者, 但超声消融术治疗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 但是其不良反应多以下腹部疼痛、术区皮肤出现水泡为主, 采取治疗措施后可显著改善。综上所述, 超声消融术应用在子宫肌瘤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亚敏, 宋岫峰, 王李, 等.聚焦超声消融对不同MRI表现的子宫肌瘤的疗效[J].当代医学, 2012, 18 (5) :104-105.

[2]仲云霞.B超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 2009, 15 (18) :59-60.

[3]朱宇, 李泞珊, 邓勇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 (6) :409-411.

[4]张璇, 彭松, 陈锦云, 等.超声消融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影响因素研究[J].微创医学, 2014, 9 (3) :260-262.

腹腔镜超声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内镜中心行TCRS治疗的子宫中隔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超声组 (70例) 和腹腔镜组 (56例) , 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 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 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所有受试对象术前均经过三维超声及宫腔镜检查确诊子宫中隔并分类。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年龄、中隔分型、孕产史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合并症。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手术, 术前晚均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术中不全子宫中隔患者宫腔镜下针状或环状电极自隔尖横向左右交替分离或切割中隔组织至中隔基底部。完全子宫中隔自宫颈内口上方0.5 cm处切开中隔组织, 使左右宫腔交通后, 按不全中隔方法切除。超声组通过腹部超声实时监测电切镜的方向和切割深度, 当切割端与宫底的浆膜层之间距离为1 cm、宫底厚度一致时, 停止切割。腹腔镜组术中将宫腔镜置于一侧宫角隐窝时, 通过腹腔镜观察到整个子宫透光均匀即停止手术。合并盆腔病变者腹腔镜下手术处理。术后所有患者宫腔均注入生物蛋白胶, 并放置金属圆环预防宫腔粘连, 给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补佳乐1 mg, bid, po.×21 d, 安宫黄体酮10 mg, qd, po, ×5 d) 3个周期, 术后3个月行宫腔镜检查并取出宫内节育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如子宫穿孔、水中毒等、首次下床时间、术后24 h NRS (numeric rating scale) 值、术后住院日。术后3个月复诊, 采用超声联合宫腔镜检查对子宫残留中隔进行诊断并测量。统计中隔残留 (≥1 cm) 的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 记录其妊娠结局。记录者采用单盲法。

注:*P<0.05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s Exact Test或χ2检验。以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从表2可以看出, 超声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24h NRS值及术后住院日均明显少于腹腔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手术近远期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子宫穿孔、水中毒等术中并发症及子宫破裂的发生。术后3个月复诊, 超声组失访5例, 无1例发生中隔残留, 8例宫腔粘连 (8/65) 。腹腔镜组失访2例, 5例发生中隔残留 (5/54) , 残隔长度为1.0~2.3 cm, 其中3例行二次TCRS。8例宫腔粘连 (8/54) 。两组中隔残留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余手术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3。

注:*P<0.05

在2年内的随诊中, 超声组失访8例, 妊娠44例 (44/62) , 其中自然流产8例 (8/44) , 早产3例 (3/44) , 输卵管妊娠2例 (2/44) , 足月分娩31例 (31/44) 。腹腔镜组失访5例, 妊娠39例 (39/51) , 其中自然流产9例 (9/39) , 早产2例 (2/39) , 输卵管妊娠1例, 足月分娩27例 (27/39) 。两组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的胚胎发生来源于苗勒管, 从胚胎发育的4~6周起, 双侧副中肾管开始融合, 中间的隔膜吸收、退化, 逐渐形成阴道和子宫。当隔膜不消失或消失不完全时就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子宫中隔。子宫中隔破坏了宫腔的正常形态及体积, 并造成子宫内膜腺体分化不规则从而使得孕卵着床不适或着床处蜕膜化不全, 干扰了正常的生育功能, 由此子宫中隔患者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不孕、反复流产及早产[4]。

手术切除子宫中隔、矫正宫腔形态是治疗子宫中隔患者最重要的手段。并非所有子宫中隔患者都需手术治疗, 但对有不良孕产史及长期不孕史的中隔子宫畸形应予手术治疗[5]。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 (TCRS) 是子宫腔的整复性微创手术[6,7], 子宫中隔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单纯通过宫腔镜手术矫正的子宫畸形。TCRS有多种方法, 如高频电切割分离法、机械剪除法、光纤激光分离法等。这些方法只是选用的能源不同, 目的都是去除中隔组织, 我国以高频电切割分离法较常用, 此种方法对器械设备及手术医师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更有赖于术中严密且指导性的监护。何时停止对中隔的切割, 以避免肌层损伤引起术中并发症 (如子宫穿孔) 及术后并发症 (如妊娠时子宫破裂) , 或切除不完全引起中隔残留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护方法有超声引导和腹腔镜监护。两种监护方法各有利弊。超声可以实时监测操作的方向和宫底的厚度, 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腹腔镜可以更准确的了解子宫外部轮廓, 还可同时治疗盆腔病变。Fedele等认为只要术前诊断明确、术中操作终点易于确定, 且患者无盆腔粘连可疑或不孕, 可以不采用腹腔镜监护, 选择无创、费用低的超声进行监护即可[8]。我们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资料, 期望得到最安全、有效的监测方法。

我们从围手术期一些监测指标来看, 由于超声监护的无创、操作方便, 超声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明显小于腹腔镜组。由此可见, 超声引导下的TCRS较腹腔镜监护更为简便、微创, 且由于经济、器材要求低更容易临床推广开展。

子宫穿孔、水中毒、宫腔粘连、中隔残留、子宫破裂是TCRS相对较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从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 两组均无子宫穿孔、水中毒、子宫破裂的发生, 说明两种方法均是较安全的。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与术中监护方法无明显关系。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超声引导可以实时测量宫底的厚度, 控制切割深度, 超声组无1例发生中隔残留。腹腔镜监护则不能直观了解宫底的厚度, 而是依赖术者的经验凭借透光试验粗略的估计, 故术后有5例出现中隔残留, 发生率显著高于超声组。其中3例还进行了2次TCRS。可以证明超声引导下的TCRS术后效果是优于腹腔镜监护的。

改善妊娠结局是TCRS的最终目的。从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来看, 两组无明显差异, 均大大提高了妊娠率和活产分娩率, 与文献报道相似[5,9,10]。可以证实TCRS手术, 无论是超声引导还是腹腔镜监护, 都是对于子宫中隔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和腹腔镜监视下TCRS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中隔的方法, 但超声引导更简便、无创、经济、准确, 对于术前检查盆腔无异常病变子宫中隔患者, 我们更倾向于选择超声引导下TCRS。

参考文献

[1]Kupesic S, Kurjak A, Skenderovic S, et al.Screening for uterine abnormalities by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proves perinatal outcome[J].J Perinat Med, 2007, 30 (1) :9-17.

[2]Sugiura-Ogasawara M, Ozaki Y, Katano K, et a1.Uterine anomaly and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J].Semin Reprod Med, 2011, 29 (6) :514-521.

[3]Pace S, Cipriano L, Pace G, et al.Septate uterus:reproductive outcome after hysteroscopic metroplasty[J].Clin Exp Obstet Gynecol, 2006, 33 (2) :110-112.

[4]Dalkalitsis N, Korkontzelos I, Tsanadis G, et al.Unicornuate uterus and uterus didelphys indications and techniques for surgical reconstruction:a review[J].Clin Exp Obstet Gyneco, 2005, 30 (2/3) :137-143.

[5]Roy KK, Singla S, Baruah J, et a1.Reproductive outcome following hysteroscopic septal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 and recurrent abortions[J].Arch Gynecol Obstet, 2011, 283 (2) :273-279.

[6]Saleh AM, Mahjoub MM, El-kurdy AM.Laparoscopy versus laparotomy management of tubal pregnancy[J].Saudi Med J, 2001, 22 (9) :771-775.

[7]Bangsgaard N, Lund CO, Ottesen B, et al.Improved fertelity following conserv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ectpic pregnency[J].BJOG, 2004, 111 (6) :635-636.

[8]Fedele L, Bianchi S, Fromino G.Septums andsynechise:approaches to surgical correction[J].Clin Obstet Gynecol, 2006, 49 (4) :767-788.

[9]Grynberg M, Gervaise A, Faivre E, et a1.Treatment of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complete uterine and vaginal septum[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2, 19 (1) :34-39.

腹腔镜超声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1 月~2013 年1 月我院妇产科住院且接受异位妊娠手术治疗的12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由门诊经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检验和阴道超声检查确诊为未破裂型异位妊娠。 纳入标准:1存在腹痛、停经史, 临床诊断为阴道不规则性出血者;2血 β-HCG检出值> 2000 U/L, 尿HCG检验呈阳性; 3B超检查未见子宫腔内有孕囊; 4阴道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腔外存在完整包块, 且包块内有孕囊样清晰回声。 排除存在腹痛异常剧烈、明显内出血、生命体征不平稳、凝血时间异常或合并心、肾、肝、肺等脏器功能障碍及酒精过敏等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明确异位妊娠部位与类型的前提下选取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分为超声引导组和腹腔镜组, 每组60 例。 超声引导组年龄18~45 岁, 平均 (30.33±12.01) 岁;停经时间37~70 d, 平均 (51.28±11.38) d;未产妇38 例, 经产妇22 例, 其中20 例有过人流史;包块直径2.2~5.6 cm, 平均 (3.62±1.25) cm。 腹腔镜组年龄20~44 岁, 平均 (31.06±10.94) 岁;停经时间36~68 d, 平均 (49.76±12.27) d;未产妇40 例, 经产妇20 例, 其中23 例有过人流史;包块直径2.3~5.4 cm, 平均 (3.57±1.09) cm。 两组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包块直径、妊娠史方面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治疗

超声引导组: 应用GE Vivid7 Dimension型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诊断仪, 阴道探头选用7.10 MHz高频频率, 穿刺针选取日本八光公司产的PTC套管针。术前常规铺消毒巾, 研究对象取膀胱截石位, 以适量2%利多卡因局麻。 采用合适大小的穿刺针在彩色超声的实时引导下沿引导线由阴道后穹隆穿刺。 待穿刺针穿入宫外包块的孕囊囊腔内或落入孕囊样回声内时, 采用注射器抽尽囊内液。 然后, 在彩色超声动态监视下往囊腔内缓慢注入适量无水酒精, 直至囊腔闭塞, 注射量约为囊腔总体积的1/3, 总量最多不超过20 m L。 停滞观察15 min, 若无病灶局部显著增大、盆腔积液明显增多、患者面部潮红及心率加快等异常情况出现, 可抽出穿刺针。取针术后, 患者安静休息30 min即可离开。

腹腔镜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应用德国产Storz电视腹腔镜、吸引器、冷光源及其他相关器械设备。 于患者脐轮处行气腹针穿刺并充气, 选取合适部位置入适当口径的套管针与腹腔镜, 行盆腔探查。在腹腔镜直视下行手术操作, 手术方式按照患者个体差异酌情而定。 术式包括:1输卵管切除术:顺沿离子宫l cm左右位置的输卵管切开, 由输卵管边缘系膜直至伞端, 然后将妊娠物连带输卵管一次性取出。2输卵管开窗术:取妊娠部位输卵管系膜的对侧的纵轴平行位置, 电凝出一条凝固带, 常规切开输卵管, 使用相关手术器械清理孕囊内容物 (胚胎组织或血块) , 观察2 min, 对残留在输卵管管腔内的组织与出血点行电凝处理, 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切口不行缝合, 在输卵管系膜或肌层开窗部位周围注射25 mg甲氨蝶呤。 3输卵管伞端挤胚术:应用相关手术器械将输卵管内残留的胚胎组织经由伞端挤出, 同时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输卵管管腔, 行电凝止血, 并在伞端注射甲氨喋呤。 术中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对切除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

术后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 对两组患者行输卵管通液术, 统计输卵管的通畅率, 并应用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各领域进行评分。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指标:1术中与围术期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尿导管滞留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下床活动时间、是否需要应用术后镇痛剂以及血 β-HCG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 2术后情况的比较:包含两组患者月经恢复时间、开始家务时间、恢复工作与性生活的时间、输卵管通畅率以及术后生存质量领域评分, 其中生存质量领域评分的四项内容分别为: 领域1 (躯体生理功能) :包括精力、睡眠、感官功能、性功能、躯体不适感等。 领域2 (心理功能) :包括情感、认知、自我评价等。领域3 (社会功能) :包括社会角色功能与社会交往两个维度。 领域4 (物质生活条件) :包括收入、住房、就业、娱乐、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等。

疗效判定: 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与血 β-HCG检测值将疗效划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且血 β-HCG检测值降至正常水平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且血 β-HCG检测值下降显著 (≥ 15%) 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进行性加重, 血 β-HCG检测值下降< 15%或无变化判定为无效。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与围术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尿导管滞留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下床活动时间、是否需要应用术后镇痛剂及血 β-HCG下降时间方面情况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比较两组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血 β-HCG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的病检结果均显示为输卵管妊娠出院随访, 两组患者月经恢复时间、开始家务时间、恢复工作与性生活的时间及输卵管通畅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气道栓塞、脏器损伤、穿刺针管损伤、电凝灼伤以及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切口均为一级愈合,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3、4。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急腹症中发病率位居首位的疾病, 以往的保守治疗或传统开腹术治疗往往疗效差、毒副作用大、治愈率低, 给患者带去极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3]。 近年来,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医疗设备的更新完善, 患者对异位妊娠术后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探寻具有技术优势的新型手术治疗方法成为了临床关注的热点。 目前, 经阴道超声引导技术和腹腔镜技术日趋成熟, 在异位妊娠的手术治疗中已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本研究对两种方法治疗异位妊娠的术中、围术期及术后情况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无论是从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尿导管滞留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下床活动时间、是否需要应用术后镇痛剂以及血β-HCG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 还是术后患者月经恢复时间、开始家务时间、恢复工作与性生活的时间、输卵管通畅率以及术后生存质量领域评分方面来看, 两组患者均具有同等的临床疗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有研究指出异位妊娠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最佳适应证之一[4], 这是因为腹腔镜下的输卵管与卵巢处于半游离状态, 这种状态对腹腔镜下的手术治疗非常有利。 本研究指出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具有手术损伤小、切口愈合快、治疗总有效率高等优势, 同时该法在彻底清除子宫腔外包块或妊娠组织的同时, 还可保证输卵管通畅, 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高, 该结果是由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同时兼有诊断与治疗的两重优势[5], 它不仅可以实现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的早期确诊, 还能在异位妊娠早期或包块未破裂时尽早选取最优治疗方案, 有效避免腹腔内大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手术进行中, 在腹腔镜的引导下, 可获得比肉眼直视更加清晰且细致的图像[6,7], 能提供准确直观的异位妊娠组织的部位、破坏程度及出血量等信息[8], 确保手术操作的精准到位。

经阴道超声引导在临床妇产科中得到了较普遍的应用, 它可在极微创的前提下实现诊疗目的, 能给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9,10,11,12,13,14]。 本研究在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孕囊内的异位妊娠组织, 同时注射无水酒精达到抑制滋养叶的细胞增生分化的治疗目的。 研究结果表明, 该法手术操作简便、穿刺路径导向清晰明确、治疗效果良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同时该法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少、痛苦小、术后恢复快, 是治疗异位妊娠较可靠的新型方法。

腹腔镜超声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把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因患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且术前超声诊断为脂肪肝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超声诊断为脂肪肝的患者282例, 其中轻度129例, 中度132例, 重度21例。男157例, 女125例。年龄26~72岁, 平均48.6岁。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麻醉成功后在脐部穿刺进气腹针建立气腹, 穿刺10 mmTrocar并置入30°腹腔镜。首先观察患者的肝脏大小, 边缘圆钝及锐利情况, 表面有无脂肪浸润斑片及浸润程度, 质地以及肝脏颜色, 肝包膜下血管是否清晰, 并根据以上情况做出腹腔镜下脂肪肝的初步诊断。然后对考虑为局灶性脂肪肝的患者在拟诊处及正常肝脏表面各切取约1.0 cm0.5 cm1.0 cm的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HE染色和苏丹TV染色) , 一般只切取一小块肝组织行病理检查, 肝创面进行电凝或缝扎止血。最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 结果

根据腹腔镜对肝脏的大体观察, 排除脂肪肝9例 (因腹腔镜下观察该部分患者的肝脏颜色、质地正常, 肝脏边缘锐利, 肝包膜下血管清晰) , 术后病理诊断亦予以证实。术后病理诊断为脂肪肝轻度者116例, 中度者94例, 重度者19例。53例不是脂肪肝。腹腔镜下肝穿刺活检与超声诊断脂肪肝的符合率为81.21%。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脂肪肝患者的增多, 超声成为诊断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利用它可基本判断肝内的脂肪分布, 做出弥漫性及局灶性脂肪肝的诊断。但因利用其诊断有一定的误诊率, 这给一部分被误诊人群带来心理压力。肝活检是诊断和定量判断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的惟一可靠办法, 是进行脂肪肝分期及确诊的最特异性检查手段。根据肝活检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程度, 可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3型。当肝细胞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10%或显微镜下单位肝细胞内1/3以上为脂滴所占据时称为脂肪肝。镜下可见肝细胞含有相当大的脂滴, 可将细胞核推挤到细胞一侧, 肝细胞肿大变圆。小叶中央区受累明显, 有时同时伴有各种程度的肝细胞水样变性。少数肝内细胞虽有脂滴沉积, 但未达到脂肪肝诊断标准时, 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按肝脏超声回声衰减程度不同, 将脂肪肝分为3度, 但无量化指标, 易引起误诊。特别是患者皮下脂肪肥厚导致超声衰减时, 误诊率更高。因此, 超声不适合用于对轻度脂肪肝的诊断, 特别是对肥胖人群。腹腔镜下行肝穿刺活检对脂肪肝的诊断意义更大。在腹腔镜下行其他手术时进行活检, 不会增加患者额外的创伤, 能够使怀疑有脂肪肝的患者得到确认。通过腹腔镜可对肝脏大体情况作一观察, 在腹腔镜指导下行肝穿刺活检或切取肝组织活检, 使肝穿刺活检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 取材可靠, 而且获取的肝组织比经皮进行肝穿刺获取的肝组织可靠性大, 有利于病理检查。另外, 肝穿刺活检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 因此便于观察创面是否有出血及胆汁漏出, 能及时准确采取止血等措施, 减少或避免经皮进行肝穿刺而导致的并发症。本组未发生腹腔镜下肝穿刺活检引起的并发症。笔者总结出几点经腹腔镜诊断脂肪肝的体会:首先, 肝脏体积变大, 颜色变暗, 有些可看到局限性灰黄色脂肪沉积。其次, 肝脏边缘变圆钝, 表面有局限性小隆起。肝脏质地变软, 严重时肝脏质地变韧变脆。再次, 肝脏包膜下血管由清晰变模糊。其诊断准确性高于超声。

腹腔镜超声范文

腹腔镜超声范文(精选9篇)腹腔镜超声 第1篇关键词:腹腔镜超声,普外科,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超声检查术 (laparospic ultrasonograohy, LUS...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