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面临的压力
儿科护士面临的压力(精选8篇)
儿科护士面临的压力 第1篇
1 儿科护士面临工作压力
1.1 社会压力
当前, 很多家庭为独生子女, 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 孩子生病了, 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情绪焦虑、烦躁, 在给孩子做一些治疗如打针、喂药、吸氧, 特别是静脉输液时, 由于患儿哭闹不配合, 使家长对护士提出了不合理的, 甚至过分的要求。如拒绝当班的护士扎液体, 点名某护士对患儿穿刺, 或要求护士保证“一针见血”, 工作中经常是几名家长围笼在护士身旁, “监督”护士进行扎液体;或护士实施正常的护理操作时因孩子哭闹家属迁怒于护士而指责和追打等, 使护士身心受到伤害, 产生职业厌倦。
1.2 工作压力
儿科住院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大多患儿患病时不能诉说感受, 只能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活动等同成人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护士观察病情时间更长, 更细致, 很多操作如输液、打针等, 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同时,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儿科新技术、新业务的引进, 也需要护士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新动态和操作技能, 职称晋升、医院评审、医院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等, 均成为儿科护士压力的来源。
2 应对措施
2.1 端正心态, 正确理解压力。
护理工作是一个需要付出爱、付出关怀的职业, 护士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 学会“换位思考”, 充分理解家长因疼爱孩子表现出的焦虑和紧张, 甚至不合理的举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主动巡视病房, 接触患儿时说话语气温和, 动作轻柔, 予以爱抚和亲近, 与患者建立感情,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1]。通过沟通, 拉近与患儿家长的距离, 得到家长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2.2 不断提高护理技术。
一名成熟的儿科护士除态度和蔼、忠诚、热爱护理事业外, 更应该具备勤奋学习、勇于思考、敏锐观察的能力。比如同是呼吸系统感染, 新生儿、婴幼儿、年长儿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各异, 婴幼儿除一般呼吸道症状外, 可有高热、嗜睡、甚至惊厥等全身中毒症状;年长儿则以咳嗽、高热、呛奶、呼吸不规则、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这就要求护士敏锐观察, 准确判断, 多看、多问、多动手、多分析。同时, 熟练掌握新理论、新技术, 训练扎实的穿刺基本功, 各项操作力争轻、稳、巧、准, 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家长满意度。
2.3 学会放松, 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
工作中的压力每个人都在所难免, 应正确认识, 正确对待, 合理疏导, 合理释放。当因压力产生不良情绪后, 或找信赖的亲朋好友倾诉, 将自己的委屈说出来;或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如唱歌、体育运动、购物等;或到大自然中去, 登山、散步, 或做短途旅游, 调整自己的状态。总之, 善于及时发现、承认这种负性情绪的存在, 努力找出导致压力的事物, 和该事物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认真分析寻找消除压力的方法。
2.4 重视护理工作, 关怀护士, 营造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氛围。
医院领导要通过人员合理配置, 提高护理人员待遇, 评先选优, 激励护理人员自我提高;在日常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通过媒体宣传等活动, 使社会公众对护理工作和护士价值有真实的了解, 取得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消除护士的自卑感, 激发护理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使全社会共同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普通外科护士面临的压力与应对措施 第2篇
普通外科护士面临的主要压力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给护士造成的压力:普通外科的急危重患者数量较多,护士们长期处在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中。而患者与社会对于医院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在主观上往往会认为自己是最重要和最需要得到关心与照顾的,而护理人员因为工作繁忙,容易造成服务对象的不理解,甚至会引发护士与患者一方的争执与冲突,进而造成护士心理失衡,这就加大了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心理压力。
职业的高风险性给护士造成的压力:普通外科收治的大多为手术患者,其病情表现为急、危、重,实施抢救的情况多,对于护士工作的要求高,而且责任重大。尤其是护士在值夜班时由于患者的病情变化大,存在突发事件等各种因素,导致夜班的工作量大且风险高,同时,医护之间的沟通不畅也会导致配合的默契程度降低。
业务技术不过硬给护士造成的压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加大的压力,要求护理人员要做到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持续更新业务知识。
缓解普通外科护士压力的应对措施
调动工作的积极性:要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增进普通外科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发现矛盾,并进行协商解决,从而形成坦诚友好的气氛。要通过稳定护理人员的思想,让护理队伍得到良性健康的发展。对于一部分工作成绩突出的护士,应当给予合理的奖励。同时,要提供护士必须具备的防护措施,并建立起护理人员的支持系统,比如休闲中心与心理咨询中心等场所。
提升心理素质与专业素质: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普通外科护士准确认识到职业压力,并具备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之技巧。要培养健康的性格与信念,自信地看待工作与生活当中的影响与干扰,逐步减轻或者消除压力给护士造成的不利影响。要定期开展护理业务能力培训与讲座,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拓展其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应急能力。
调整工作量与人际关系:采取弹性排班制,在护理工作繁忙时应临时调整人员加班,减轻护士的体力消耗,缓解其心理压力。要调节护理人员神经的弛张度,以确保其得到足够的休息与睡眠。要创造一流的工作环境,准确处理好同事之间与护患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保持最为理想的状态。
适当增加护理人员的编制:护理工作是直接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直接关系到了人的生老病死,涉及到家家户户的悲欢离合,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各类医疗机构及全社会都要从根本上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和床位的配比。这是由于护理人员之不足肯定会让医疗工作量相对地加重。同时,传统意义上的经验管理也导致护士长期处在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从而严重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进而会影响到其护理的质量。
加大宣传的力度:社会评价将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状态。通过媒体与报纸等渠道宣传护理人员的先进事迹,就能让公众了解护士的工作,给护士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提升护理人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2 孙兰芝,潘新娟,万丽丽.新形势下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现代护理,2002,8(12):960-961.
3 任泽娟,李林,胡娅丽.青年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10):1120-1122.
儿科护士的压力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3篇
1 压力概论
压力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紧张反应状态。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 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 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 造成机体平衡失调, 导致心身疾病。据调查不同职称和年龄的护士适应能力有差别,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素质的优劣。主管护师平均年龄较大, 护龄较长, 其情绪稳定性、自律性及责任感的优良率亦较高, 护师次之, 护士更次之[1]。相比之下低年资护士在谦让容忍、沉着冷静面对各种冲突等方面不如高年资护士, 她们心理防卫机制亦不成熟, 容易出现应对无效。
2 现存的护士压力因素
为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笔者调查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护士20人, 其中本科2人, 大专12人, 中专6人。
调查方法:利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 请儿科护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压力因素排序。排序结果:护士少、工作量大, 时刻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应对能力差排第一位;患儿家长要求过高排第二位。其他则是频繁的倒夜班及儿科嘈杂的环境。
2.1护士少、工作量大、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是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因素。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使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项工作是复杂而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可是目前国内医院护士严重缺编, 致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有些医院编制虽然按1:0.4到位, 但是这些护士中有部分是一年内护士, 没有执业资格, 需要其他护士带教, 再加上病假、加床等因素护士仍然严重缺编。何况1:0.4的标准还是1978年制订的, 现在患者的需求和护士的工作范围远远超过1978年。就拿本院儿科来说, 设有病床60张, 护士共20人, 其中2人为临时护士, 无执业资格, 而在工作中经常加床到80张。按照护理人员编排要求, 儿科每名护理人员担当病床数为:日班:8~10张;小夜班:14~16张;大夜班:24~26张[2]。而现在护理人员白天只有10~12人, 其中责任护士只有4~5人, 大小夜班也分别只有2人, 护士除了完成治疗护理外, 还要将医嘱录入电脑、记帐、拿药、办理入出院。缺编导致的超负荷工作, 使护士工作以达成硬指标为主 (执行医嘱, 完成治疗任务) , 软指标为辅 (心身护理) 。因而护理质量下降, 部分基础护理依靠陪护, 使护理水平停留在家庭式的一般照顾, 缺少科学性, 亦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2.2 患儿家长要求过高
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 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儿科病房是允许有陪护的病房, 往往是一位患儿多位家长陪护。作为患病的独生子女的家长, 他们往往情绪不稳、心态偏激、激惹性高, 加之小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这些均可成为应激源对护士产生影响。在儿科, 由于患者的特殊性, 如果护士不能一针见血, 则很容易引起护患矛盾。所以, 在原则上护士即使遇到歪曲现实、情绪激动、甚至痛骂护士的患者, 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理解的心情, 并帮助解决问题, 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 作出精神妥协。护士在得不到理解, 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自己时, 会感到地位低, 人身安全不佳, 对工作满意度下降。这种长时间的情感投入, 会使护士“精神耗竭”。
2.3 不良的工作环境及频繁的倒夜班
儿科病房嘈杂、零乱、啼哭声不断。儿科护士经常接受杂乱环境和婴儿啼哭的刺激且护理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 同样的护理和治疗工作, 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成人科护士高出2倍甚至更高。另外频繁的倒夜班使护士生物钟紊乱, 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2.4 护士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冲突造成护士压力
护士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 所以工作勤奋、努力。然而护士角色在社会人群中却被认为是“高级保姆”。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 让许多护士心灰意冷。护士在医院中地位较低, 护士的付出不能得到充分肯定和补偿, 自身发展机会少, 这些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 产生自卑、失望、甚至人格异常, 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3 对策
3.1 帮助护士减轻和消除压力
增加护士编制, 改变当前超负荷工作状态。合理调配人员, 保证护士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对特殊科室如急诊科、儿科等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护士编制[2]。当护士有负面情绪, 又无法解除时, 给予护士释放和调节情绪的机会。医院常把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 但是不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怎会有较好地患者满意度。
3.2 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护士是特殊职业, 工作中必然有较大的压力, 只有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针对护士的压力因素, 要加强护士业务能力的培训, 以减少无效反复行为, 提高应付压力的能力, 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 加强意志锻炼, 以提高心理耐受力, 从容面对压力。护士在工作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会有计划的工作。
3.3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明确自身价值、优点及缺点;不过分苛求自己及别人;面对现实, 改变能改变的, 接受不能改变的;加强自我肯定, 增加应对能力。
3.4 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学会管理好时间, 制定计划及目标, 凡事有准备;处理事情当机立断;当压力出现时, 如果护理人员能够做出合适的应对, 那么, 适度的压力不仅是无害的, 还会刺激护理人员在适应过程中改进和成长。
4 讨论
目前我国对护士压力的研究只侧重于护士工作中压力的来源和应激过程中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并没有更多地研究如何系统地管理护士压力。设想我国今后的管理趋势, 应该是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 护理部直接参与管理, 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在此护士可以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 加强身体素质锻炼, 参加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业务能力。尤其在护士感到身心疲乏时, 可以渲泄和调节情绪, 放松身体, 消除疲劳。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以规范护理文件, 减少书面工作, 不断优化工作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乐瑜文, 王栋.对不同职称护士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4) :192.
儿科护士面临的压力 第4篇
一、心理压力来源
(一) 繁忙的工作、高标准的要求造成的心理压力
儿科素来被称为“哑科”。护理人员所面对的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疾苦的幼儿, 且儿科疾病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护理、治疗以及对护士素质的要求等方面与成人科护士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上特点决定了儿科护士在治疗、护理等方面对护士的要求更高, 给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压力更大。头皮静脉给药是小儿用药的重要途径, 抽血化验多采取股静脉穿刺, 有时难以达到一针见血;药物配制计算要求精准, 加药频繁, 输注速度要求高又难以控制;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多动, 液体外渗机率高又加大了反复穿刺的机会, 导致了患儿家长的不满情绪。
经常面对这些身心失衡、求医心切的患者家属的某些冲动性语言, 极易发生护患冲突。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 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穿刺水平不高所致, 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 造成认知反差.盲目投诉, 从而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心理压力。
(二) 嘈杂的环境及痛苦的刺激
儿科的一大特点是婴儿的哭声多、人多, 一个孩子生病有四五个大人陪同;婴儿生病大多起病急恢复也快, 出、入科量比成人科要多。因此环境拥挤, 家长的训斥声、哄逗声再加上婴幼儿的啼哭声, 使躁声严重超标, 甚至有些患儿在输液的全过程哭闹不休。另外, 在基层医院不控制陪护人, 以致各项治疗护理工作都是在家长的“监督”之下公开进行。护士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心情较为烦躁, 压力较大, 心情抑郁。
(三) 缺乏安全感
由于儿科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 特殊的服务对象, 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家属爱子心切, 有的家属缺乏医疗常识。难以对治疗护理措施和效果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易强化服务过程中的挑剔心理。再加上独生子女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人院后迫切希望病情很快得到缓解, 各项护理工作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 稍有偏差, 家长的焦虑情绪更易显露, 一次穿刺不成功或是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家长就会面露不满、张口骂人或动手打人。这种伤害儿科护理人员的情况在本院时有发生。
(四) 来自医院方面的压力
由于儿科护士工作辛苦、压力大, 医院往往又相对不重视儿科, 很多护士都找关系离开儿科, 使护理人员编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护士除了完成自身的工作外, 还要从事大量非护理专业、非技术性工作, 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并且要经常应对各种检查、考试, 护患关系出现问题时医院往往是从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出发, 过分责备护士。
(五) 角色压力
护士角色迫使护士一再压抑消极情绪, 往住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护士应以愉快的心情和热情的态度走进病房去“微笑服务”, 但护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 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 这种能量如果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 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 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二、对策
(一) 重视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并加强自我调适
护士长在管理上应以人为本, 用人所长。要经常了解护理人员的思想动态, 在生活中多关心、多理解她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使下属工作起来感觉轻松愉快, 与同事相处犹如姐妹一般, 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护士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在工作中就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加强心理疏导, 请有关心理学专家讲课, 传授自我调适的方法, 学习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方法, 从容面对压力。一旦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可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松弛疗法。护士感到心理压力过重、心情忧郁不适, 应及时休假, 切忌带病坚持工作。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 升华积极情感, 遇事向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倾诉, 从而释放心理压力, 促进健康。
(二) 提高理论及业务技能
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训练, 如肥胖及脱水儿童的静脉穿刺等。以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护士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时向家长讲解疾病的病因、治疗、预后及注意事项。提高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度,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探讨解决本科室工作中具体存在的疑难问题, 同事之间团结协作, 排班注意新、老、强、弱搭配, 选拔业务骨干担任二线护士值班, 以解决中、晚班疑难问题, 减轻倒班护士的压力。儿科病季节性强, 护士长排班可考虑弹性制度, 患儿少时让有需要的护士暂时休息, 忙时可适当加强人力。
(三) 完善护理管理机制, 完善医院规章制度, 加强护患沟通
(1) 医院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完善医院规章制度, 控制陪客, 改善工作环境, 病房设置专门的操作间, 操作时护士相互配合, 这样可以避开家长造成的压力。医护患关系失调特别是护患关系冲突, 其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 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 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医院管理者应先调查清楚, 如果护士确实有错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组织家属召开座谈会, 听取家长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取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 提供多渠道的继续深造机会, 提高护士的知识层次, 有利于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工作能力。
(3) 设法改善护士的待遇和地位, 给予儿科一定的倾斜政策, 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
(4) 合理调配上班人员, 尽量减少护士超负荷式作, 对年老体弱者可适当调配到辅助科室。
(四) 合理宣泄, 自我身心放松, 缓解生活工作压力
如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做深呼吸、看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听轻音乐等以此来缓解压力, 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儿科护士面临的压力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为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和新生儿科护士54人,新生儿18,本科6人,专科12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2,护士14人。普通儿科护士26人,本科3科,专科18人,中专5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1人,护士24人。性别均为女性。
1.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问卷采用英国护理学家Riding和Wheeler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1],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进行设计,根据压力来源分为三个部分:(1)来自病人的压力,包括a.病情变化快;b.患儿不合作,加重工作负担;(2)来自病人家长及亲属的压力,包括a.家长要求高,期望值高,过度维权;b.家长认为医疗费用高;c.家长文化素质和;d.家长医学知识水平;(3)来自儿科专业压力,包括a.医疗护理意外带来的压力;b.高要求专科技能带来的工作压力;c.学历层次要求高;d.工作环境差;e.执业时间长短;f.风险大,待遇低;g.工作负荷重;h.工作和家庭冲突和;i.人际冲突带来的压力。采用4级评分法,没有压力评0分,压力一般评1分,压力较高评2分,压力非常高评3分。调查者将54份调查表随机发放54名新生儿科和普通儿科护士,问卷由被调查护士当场填写。发出问卷54份,收回54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工作压力总体评价
普通儿科护士平均压力值为2.046,新生儿科护士压力平均值为2.521,提示新生儿科护士平均压力水平高于普通儿科护士。
2.2 压力来源分析
压力来源分析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压力评分为2.618分,其次是儿科专业要求,压力评分为2.333分;由于新生儿科不需要家长陪护,所以新生儿科护士源于家长及亲属的压力相对较低,压力评分为1.875分,。普通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儿科专业压力,压力评分为2.000分,其次是来源于病人,压力评分为1.975分。
2.2.1 来源于病人的压力
分析显示:护理人员均认为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是主要压力来源,尤以新生儿科护士为甚,压力评分为2.882分。对于患儿不合作,加重工作负担这一项对新生儿科护士压力较大,压力评分为2.353分,对普通儿科护士压力较小,评分为1.875分。
2.2.2 来源于病人家属及亲属的压力
分析显示:家长要求过高,期望值高,过度维权带来的压力对于所有护士均产生较高压力,接近非常高水平。对于新生儿科护士的压力评分为2.647分,对于普通儿科护士的压力评分为2.435分;其次,家长认为医疗费用高,家长文化素质,家长医学知识水平均对所有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
2.2.4 来源于儿科专业的压力
分析显示:对普通儿科护士来说儿科专业具有风险大,待遇低,工作负荷重的特点,是主要的压力来源,压力评分为2.750分;执业时间长短则对护士构成的压力较低。对新生儿科护士来说儿科专业的高要求专科技能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医疗护理意外带来的压力,是专业压力的主要方面,分别评分为2.882分和2.765分;由于新生儿科病房环境要求高,所以工作环境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产生的压力较低,评分为1.706分。
3 讨论
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要面对与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限制及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而又不确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能使员工处于合理的应激状态,对员工的行为表现有积极作用。而过度的职业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释放和缓解,就会引起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和疾病[4]。
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证实儿科护理人员的压力接近压力较高水平,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类似[5]。同时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新生儿科护士的压力平均值高于普通儿科护士,从压力最高的三个因素分析,可能原因如下[6]:(1)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变化大,生命比较脆弱,病情变化快,因此对护士压力很大;(2)新生儿科护理对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比如新生儿输液、采血等难度远高于普通病人;(3)新生儿病房是无家长陪护,因此医疗护理工作繁重而且容易出现意外,因此给新生儿护士压力较大。
对于压力来源,普通儿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儿科专业压力。儿科病人的护理方面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儿科病人不配合、血管细小导致输液操作难度远远大于其他科室。为了尽可能减少患儿的痛苦,家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近乎苛刻,挑选护理人员的事情经常发生,要求护士各种操作必须一步到位、一针见血。因此,护士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专业要求。而新生儿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这和无家长陪护的护理方式密切相关,由于没有家长的干扰,新生儿科护士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病人身上,所以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与新生儿科护士工作性质密切相关[3]。
对普通儿科护士而言,压力最大的三个因素是:风险大,待遇低和工作负荷重,这一点和绝大多数类似研究结论一致。但是我们调查发现新生儿科护士的三个主要压力因素是病情变化快、高要求专科技能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医疗护理意外带来的压力,这和普通儿科护士压力因素差别较大,应该与新生儿科无家长陪护的护理模式、较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新生儿护士专业技术要求高有关[7]。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新生儿科护士平均压力水平高于普通儿科护士;(2)压力来源分析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病人,普通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主要是儿科专业压力;(3)对于新生儿科护士压力最大的三个因素是病情变化快、高要求专科技能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医疗护理意外带来的压力;而普通儿科护士压力最大的三个因素是风险大,待遇低,工作负荷重和家长要求高,期望值高,过度维权。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医院在今后的管理中应重视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预防和降低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这对于提高医护人员的生存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娄小平,朱伟.不同特征护士工作压力源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5~7.
[2]刘旭丽.论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l8):131~132.
[3]李金蕊,陈琳华,张风梅.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分析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6):487~488.
[4]孙葵,尹文强,王振东,李艳丽.国内外医生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3):123~136.
[5]牟亚,晏玲,薛媛,何念海.儿科病房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压力源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06,35(2l):1935~1936.
[6]卫自萍,刘晓清.新生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来源与对策[J].山西职工艺学院学报,2008,18(4):88~89.
浅谈儿科护士压力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第6篇
1护士压力的原因分析
1.1 特殊的工作性质 儿科护理技术水平要求高, 工作风险大, 任务重:儿科患者要求“一针见血”, 对于家属要求高、静脉穿刺难的患儿, 无论哪位护士为其服务, 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儿科护士服务的对象, 病情千变万化、复杂多变, 加之年龄小的患儿无法与其交流, 不确定因素多, 这要求儿科护士必须能及时、准确、耐心、细心地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并及时做出反映, 杜绝在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如果出现差错事故, 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于护理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工作性质决定了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接触, 护士既要完成平凡、琐碎、繁重的护理工作, 又要与患者、家属、探视人员打交道, 经常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 使护士长期精力透支。
1.2 特殊的工作环境 护士的工作环境―医院, 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既要完成平凡、琐碎、繁重的护理工作, 每天还要接触不同性格的患者家属, 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 而护士面对的工作环境中, 经常有许多毒致病因子, 如细菌、病毒、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 易遭受疾病的侵袭。
1.3 复杂的人际关系 儿科护士不仅要处理好与患儿及家属的关系, 还要处理好与医生、医技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各种复杂人际关系, 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尤其是护患关系, 即使是遇到歪曲事实、遇到情绪过激, 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 护士也必须保持平和冷静, 以宽容大度继续承担应负的职责, 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
1.4 知识更新的压力 对护士的知识技能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不断创新, 提供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护理, 才能跟上护理专业的发展, 体现出新时代护理工作关爱生命的价值。这就迫使护士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努力学习, 这也给护士带来了新的挑战压力。
1.5 社会地位低下, 人们常认为护士是医生的助手, 工资待遇低, 外出进修学习发展的机会小, 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 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
2应对措施
2.1 加强培训, 提高护士的应对能力
要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 加强儿童心理学、儿童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的学习, 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全方位需求。熟练掌握护理技术, 树立专业自信心, 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掌握护患沟通与交流技巧, 增加患者家属对护士的可信度和安全感, 使其增加对护士的理解和尊重。
2.2 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丰富其业余生活
组织多项活动, 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以积极的方式放松身心, 并组织专题心理讲座、座谈、个别沟通等, 引导护士学会适当的发泄方式疏解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2.3 科学排班, 弹性安排护士的时间
护士长要根据工作量合理的安排人力, 实行弹性排班, 尽可能做到新老搭配、工作能力强与工作能力较弱的搭配, 护士长排班时, 充分理解护士既是妻子又是母亲, 同时承担多种角色, 肩负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 因此, 尽可能满足护士。
2.4 关心体贴护士的心理感受
积极疏导不良情绪, 帮助护士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 加强意志锻炼, 提高心理耐受力的合理要求。
3讨论
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护士工作的积极态度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儿科护士积极应对技巧, 快速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提高其对工作喜欢度, 不断优化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总之, 要从实际出发, 注重儿科护士的人文关怀, 探索出一套适合儿科护士减压的工作方法。
摘要:护士工作压力是困扰护理管理者的一个难题, 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认真分析护士工作压力, 探讨其应对措施, 对提高护理管理者和护士积极应对压力, 指导护士释放压力, 减轻职业疲倦及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浅谈影响儿科护士压力的因素及对策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我市67名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年龄在21岁~30岁58人, 大于30岁9人;教育程度大专44人, 本科23人;职称为护士39人, 护师20人, 主管护师8人;护龄5年以下 (含5年) 47人, 5年10年12人, 10年以上 (含10年) 8人;婚姻状况未婚40人, 已婚27人。
1.2 调查工具
本文参考国外目前最常用的2个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 (美国护理心理学家Gray-Toft与Anderson的护理工作压力量表[1]、英国护理学家Wheeler及Riding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2]) 以及李小妹和刘彦君在研究护士工作压力源中使用的工作压力源指标[3], 通过与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谈, 对变量的内容、表述方式等进行交流和修正, 最后得出5类影响因素, 分别为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共21个度量项目, 再加上护士工作压力感2个度量项目, 总共23个度量项目。度量量表见表1。
1.3 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SPSS软件对观测变量进行偏度和峰度分析, 发现指标基本呈正态分布, 可进行SEM模型分析。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 得到本文量表的Cronbach值为0.913 (>0.8) , 说明量表非常可靠。运用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效度分析时, 提取的公共因子对于方差的解释率达到了72.24% (>60%) [4], 证明问卷达到了较好的结构效度。在确定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后, 运用Amos软件分析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对工作压力感的影响程度 (见图1) 。
2 结果
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护士工作压力感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 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对护士工作压力感的影响最大, 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次之。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以及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是直接影响儿科护士压力的因素。对其加以改善特别是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 是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感的有效措施。
3 对策
本次问卷调查中, 护士对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不满评分最高, 其次是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和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 为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医院应该对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以及薪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改善。
3.1 完善排班制度,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采用人性化及弹性排班制, 既保证护理到位, 又给护士更多的自主时间。
3.2 患者护理方面:
一方面应加强对儿科护士护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 加强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 通过进行情景模拟来提升儿科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能力。同时, 儿科护士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因担心患儿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安抚家属, 以和蔼的态度及过硬的操作来赢得家属的信任, 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树立良好形象, 赢得患儿及家属的认可, 争取其主动配合治疗。
3.3 薪资待遇方面:
应适当地增加儿科护士晋升及深造的机会, 改善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3.4 注意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以人为本”原理:
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重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重视护士继续教育, 加强科室间的交流与沟通。科室间彼此配合的满意度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 创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缓解护士压力, 减少身心损害。同事间关系融洽, 团队协作精神强, 互相补漏、补缺, 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3.5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护士社会地位: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让社会更关注、尊重护士, 医院领导对护士的工作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 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6 重视安全教育:
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 也是减少和缓解压力的手段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及影响程度, 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的度量量表对67名儿科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儿科护士压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薪资待遇、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患者护理以及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与护士工作压力感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 患者护理问题影响最大, 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次之。结论 薪资待遇、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患者护理以及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是直接影响儿科护士压力的因素, 对其加以改善特别是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 可以减轻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感。
关键词:儿科护士,压力因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Gray-Toft P, Anderson JG.Stress among hospital staff:Its causes and midwives[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1994, 3 (10) :527-534.
[2]Wheeler H, Riding R.Occupational stress in general nurses and midwives[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1994, 3 (10) :527-534.
[3]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9.
儿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急诊护理人员35例,均为女性,年龄20~47岁,平均33.28±13.27岁,工龄5个月~16年,平均6.27±1.23年;文化程度:中专19例,大专15例,本科1例;职称:主管护师1例,护师18例,护士16例。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护理人员应用国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3]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本次使用的调查量表为综合性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其主要对人体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定,测定项目共计90个,测定方法为0-4级评分方法,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很高的信度。由儿科急诊病区护士长发放问卷至调查对象手中,并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表格填写方法等,1周后由调查者收回,并将调查表中的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由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其强迫症状、偏执、抑郁、敌对、焦虑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常规水平比较,①P<0.05
3讨论
3.1 心理压力分析
通过本研究发现,导致儿科急诊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有:①日益繁忙的工作及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临床护理上普遍存在“僧少粥多”现象,工作负荷大而护理人员相对缺乏,持续紧张的情绪刺激、频繁的三班倒,再加上每日面对求医心切、身心失衡的部分患儿家属的某些冲动性言语等,很容易加重护理人员的不满而引发冲突[4];同时,护理人员长时间的心理状态不良及情绪波动大大提高了消化性溃疡、心肌炎、腰椎病、颈椎病的发病率。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长时间保持在这种状态会引起慢性疲劳综合征、精力耗竭综合征等病症的发生。②痛苦、死亡的刺激及嘈杂的环境刺激。由于儿科患者常表现为哭闹,特别在进行穿刺等辅助治疗或其他检查时,患儿洪亮的哭声震耳欲聋,部分患儿可在整个输液过程中一直哭闹,同时加上患儿家长或亲属哄逗小孩或斥责小孩的声音,往往会加重护理人员的烦躁心理[5]。③护理人员缺乏安全感。由于很多急诊患儿病情较重,容易出现死亡,而这些事件可能会使护理人员受到人身伤害,特别是在夜间,患儿家属殴打、辱骂、伤害儿科急诊护理人员的事件频频出现。④护理人员缺乏社会支持和管理层的重视。儿科急诊护士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量,且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得到患者家属甚至医院管理者的理解,其辛苦并未得到相应的认可或回报,从而使护理人员对工作热情和信心严重降低。
3.2 应对策略
首先,需要护理管理者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理解,并积极了解其心理压力源,对症入手,通过积极为护理人员谋求福利、晋升的机会,为护理人员改善工作环境等,尊重和理解、关心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在人员安排上积极改善,如扩大人员队伍,定期轮换、合理排班、减轻工作中的疲劳感等,促进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调节。再次,积极开展各项文娱活动、交流活动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活动等,引导护理人员积极排解心理压力,并纠正护理人员的不良认知及价值观念,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压力很大的护理人员可一对一进行指导,教育护理人员端正心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不宜过分理想化,而要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不能单纯地以自身定义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抛弃怨天尤人,努力学习,提升自身水平;同时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明确儿科急诊护理的重要性,应为自身能够帮助患儿减轻痛苦而感到愉快和骄傲,而不能一味地将价值观念定义在金钱或福利待遇上[6];另外,医院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成立护理人员支持系统,其目的主要为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减轻护理人员的疲劳感,常见的有护理人员健身娱乐中心、各种社团活动、心理咨询室、恳谈会等,鼓励护理人员在工作闲暇能够得到适当的健身和放松。最后,应为护理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就需要护理管理者提高对护理人员的关怀,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儿科急诊护士会由于工作量、工作环境、地位等方面因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需引起管理人员重视,尽量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合理安排排班与休息,提高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和谐交流,减轻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收集我院儿科急诊的35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国际通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压力来源,提出应对策略。结果: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其强迫症状、偏执、抑郁、敌对、焦虑等评分均高于常规水平(P<0.05)。结论:儿科急诊护士会由于工作量、工作环境、地位等方面因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需引起管理人员重视,尽量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合理安排排班与休息,提高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和谐交流,减轻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
关键词:儿科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彩霞.低年资急诊护士抢救时的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7897-7898.
[2]张伟萍,丁志英,李许红.急诊护士心理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6):1748.
[3]刘淑梅,付印,苏秀霞,等.急诊护士心理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9):134.
[4]高凯先,占绘华.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6-117.
[5]倪小敏,黄萍,刘忠雁.儿科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750-751.
儿科护士面临的压力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