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乳酸范文
动态血乳酸范文(精选7篇)
动态血乳酸 第1篇
关键词: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乳酸,肌钙蛋白I,动态监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指32周以前发生的妊高征),其发病早,病情重,并发症多,对母婴危害极大。本研究通过动态监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乳酸和肌钙蛋白I含量,并与同孕龄正常妊娠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血乳酸和肌钙蛋白I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疾病中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检测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27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病时间为孕23~32周,平均29.1周。年龄24~40岁,平均(28±5)岁;同孕龄对照组50例,为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相同孕龄的正常妊娠者,年龄23~41岁,平均(28±9)岁。两组间年龄、孕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按照《妇产科学》第5版的妊高征诊断标准,孕龄<32周者为早发型妊高征。本组27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脐血流异常者15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12例,并发心衰及肺水肿1例,胎盘早剥3例,死胎2例,HELLP综合征3例,DIC 2例。本组围产儿死亡11例。
1.2 仪器与试剂
用雅培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肌钙蛋白I试剂盒;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拜尔1650及乳酸试剂盒;美国强生250干生化分析仪及乳酸干片。
1.3 方法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与同孕龄组第1、2、3天抽取空腹静脉血,及时分离血浆,另外随着病情变化与急检血液项目同时采静脉血3ml,1000 r/min离心5 min,测定血乳酸和肌钙蛋白I的含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数据以表示,各项指标之间配伍设计进行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1)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与同孕龄组血乳酸水平动态变化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乳酸含量第1、2、3天均显著高于同孕龄组(表1)。
(2)①动态监测发现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子痫抽搐、引产、剖宫产手术和HELLP综合征、DIC的发生,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血乳酸含量随机体损伤加重而增加。②动态监测发现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1例患者肌钙蛋白I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增高,人院含量为0.27ng/ml,随病情加重逐渐增高至1.4ng/ml维持数日,并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另有2例患者入院时在(0.31~0.40ng/ml)之间维持数日,未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
3 讨论
乳酸酸中毒提示组织血流灌注不足,是组织供氧不足的最可靠表现指标之一。本组27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同孕龄对照组P<0.01。(1)动态监测发现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子痫抽搐、剖宫产手术和HELLP综合征、DIC的发生,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血乳酸含量随机体损伤加重而增加。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全身小动脉发生明显痉挛,组织缺血、缺氧、脱水,使肝脏、肾脏、心脏、胎盘血管床等多脏器受损。使血乳酸水平明显升高。血液中乳酸的浓度取决于肌肉细胞和红细胞产生率及肝细胞的代谢率。过量生成或利用不足及肾脏排泄障碍是造成乳酸中毒的主要原因[1]。血乳酸增高持续时间越长提示患者病情较重和预后不良。刘俊兰等[2]资料显示,孕周<34周妊高征发病者的血压、蛋白尿、肝肾功能的损害及有关凝血功能的实验室指标均有异常表现足以说明妊高征发病越早,血管痉挛越严重,周围循环阻力越大,血压升高越明显,并引起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凝血功能异常。因此,血乳酸含量变化规律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诊断、疗效观察及衡量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动态监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肌钙蛋白I含量发现:1例患者肌钙蛋白I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入院含量为0.27ng/ml,随病情加重逐渐增高至1.4ng/ml维持数日,并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另有2例患者入院时在(0.31~0.40 ng/ml)之间维持数日,未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收缩,累及冠状动脉时,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淤血,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间质水肿,从而引起心肌细胞损伤[3]。cTnl有高度的组织专一性、特异性、灵敏性[4]。所以,肌钙蛋白I可作为判断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心肌细胞受损的理想指标;动态检测,对其治疗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由于胎儿成熟度差。有学者主张采用期待疗法,即在保证母体安全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孕周,以提高围产儿质量和存活力。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采用期待疗法应严格掌握指征,动态观察血乳酸和肌钙蛋白I含量可做为两项重要的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 耿素敏,赵勇,严真真,等.血乳酸与血尿酸在HELLP综合征中的动态观察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6) :1126~1127
[2] 刘俊兰,李红燕,李梁,等.早期发病型妊高征的特点(附54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6) :60~61
[3] 耿素敏,赵勇,刘海滨,等.肌钙蛋白I在HELLP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11) :23-25
动态血乳酸 第2篇
关键词:动态监测,血乳酸,PCT,细菌感染性疾病,价值
新生儿发生细菌感染性疾病给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临床过程中对有效的指标进行严密的动态监测, 对了解患者的感染程度十分的重要[1,2]。本文为进一步探究动态监测血乳酸及降钙素原 (procalcition, PCT) 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特选择了我院收治的60例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血乳酸和PCT监测, 探讨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60例, 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成轻度细菌感染组 (A组) 和重度细菌感染组 (B组) , 各40例, 另选择同时段40名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排除感染因素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A组年龄3~28天, 平均年龄 (12.45±5.48) 天, 男性23例, 女性7例, 有33例细菌性肺炎患者、5例坏死性小肠结炎和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B组年龄30分钟~15天, 平均年龄 (9.33±4.06) 天, 男性24例, 女性16例, 有34例细菌性肺炎患者、4例坏死性小肠结炎和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对照组年龄2~15天, 平均年龄 (32.15±10.99) 天, 男性25例, 女性15例。
A组和B组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 确诊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 并且将合并有糖尿病、风湿性、肝炎疾病和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血乳酸水平药物的产妇所生产的新生儿除外, 将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患者除外。三组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数据均可用于临床研究和对比中。
1.2 方法
1.2.1 监测仪器使用MICROPOINTe-308免疫检测仪及Thermo PCT检测试剂盒 (免疫色谱检测法) 动态检测动脉血PCT变化。使用雅培i-STAT微量血气分析仪及CG4+测试卡片 (干式电化学法) 动态监测血乳酸[3]。
1.2.2 监测方法在患儿入住NICU 1h内 (治疗前) 测定血乳酸及PCT水平, 并分别于治疗后6h、1、2、4天及出院或死亡前再次监测上述指标, 在此过程中, 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毛细血管再充盈等生命体征指标。
1.3 观察指标
对三组研究对象治疗前的血乳酸及PCT水平进行观察;对A组和B组治疗后的血乳酸及PCT水平进行观察。
1.4 数据处理
血乳酸及PCT水平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95%作为可信区, 血乳酸及PCT水平用计量资料表示, 行t检验, 组间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显示:治疗前, 三组血乳酸水平、PCT水平差异均显著, P<0.05;治疗后, 三组的血乳酸及PC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3 讨论
临床资料表明, 每年约160万的新生儿死于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新生儿的常见病, 发病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但造成的危害性依旧不容忽视[4]。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发病率高、不具有典型症状, 临床中易出现漏诊情况, 导致患者的病情迅速地恶化, 失去最好的救治时机, 故寻找出一种有效的指标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的临床诊治中十分的重要。
乳酸是人体内葡萄糖无氧酵解的正常产物, 血乳酸水平主要受缺氧、休克严重程度及低灌注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重度细菌感染患者并发高乳酸血症的概率较大, 这主要是因为重度细菌感染患者的全身组织处于低灌注、组织细胞灌注不良的情况下, 细胞容易缺氧。已经有国外的研究资料证实[5], 监测血乳酸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判断价值, 当血乳酸水平越高, 患者的死亡概率就越大。
PCT是降钙素的前肽, 属于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 临床中主要用于检测炎症性疾病, 是检测细菌感染的快捷、准确指标, 用于检测全身性重度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同时也有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6], PCT也可作为脓毒症的早期标志物。PC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在人体中的浓度较低, 该指标不会受体内应急反应、缺氧等因素的影响, 在患者出现全身系统性感染时PCT会明显的上升[7]。
血乳酸的测定结果会受到肝肾功能障碍的影响, 即当肝肾出现障碍时, 乳酸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但PCT水平受外界的影响较少, 故在临床中可以将影响血乳酸水平的病例排除, 结合PCT和血乳酸水平监测, 以更精确地了解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8]。
参考文献
[1]董晖, 杨颖.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综述, 2010, 16 (11) :1741-1742.
[2]郭卫红, 宋宏先, 安艳芳, 等.血清降钙素原的测定及在临床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2) :123-124.
[3]陆智俊, 徐乐, 吴鹏, 等.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11) :1016-1017.
[4]衡军锋, 陆士奇, 严洁, 等.血乳酸清除率结合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复苏指导的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 2014, 34 (2) :116-120.
[5]Rojas F, Martínez JD, Araujo ML, et al.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ow molecular mass components of blood serum and the vanadium (III) -2, 2-bipyridine system[J].Journal of Solution Chemistry, 2012, 41 (5) :804-812.
[6]李晓晶, 陈旭岩.血乳酸水平和SOFA评分对急诊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评估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 (3) :196-199.
[7]宋秋鸣, 武道荣, 冯开俊, 等.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动态监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1) :3521-3523.
血乳酸指标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血乳酸,指标,应用
1 概述
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 体育运动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今的运动训练, 不仅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合理的营养保证, 还需要良好的心理训练与训练辅导。作为训练的辅助手段,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监控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并不断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血乳酸是体育科学研究中历史最长、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 血乳酸指标的应用为运动训练过程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和指导。
2 运动时乳酸的生成
乳酸的生成不仅发生在剧烈运动肌肉缺氧时, 也发生在氧充足的状态下。运动时乳酸生成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短时间激烈运动的开始和结束, 以亚及量运动的开始和加速阶段, 肌肉缺氧使肌糖原被无氧酵解为乳酸, 导致乳酸生成增多;二是肌肉补缺氧时, 糖酵解率和有氧氧化速率的不平衡。少数运动员赛前紧张, 导致安静时乳酸水平较平时高, 是由于儿茶芬胺分泌增加, 导致糖无氧代谢加强。
3 乳酸的消除
人体内乳酸消除有三条主要途径:a.在骨骼肌、心肌等组织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b.在肝和骨骼肌内重新合成葡萄糖和糖元;c.在肝内合成脂肪、丙氨酸等。乳酸清除的生物学意义在于:a.乳酸在快肌纤维生成后, 转移到临近的慢肌纤维进行氧化;b.通过糖的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 用以维持血糖的水平;c.肌乳酸不断释放入血, 可以改善肌细胞内环境和维持糖酵解的供能速率。
4 血乳酸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在运动训练中, 需要结合乳酸和心率指标共同评价训练强度。因为在主要以ATP、CP和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中, 运动强度的增大与血乳酸含量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乳酸的产生量十分有限;而在无氧代谢供能的大强度运动中, 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 血乳酸含量也相应提高, 尤其是运动强度达到次极限强度以上时, 心率作为评定运动强度的生理学指标将受到很大限制, 此时利用血乳酸含量评定运动强度是十分有价值的生理学指标。教练员可针对不同项目的供能特点, 应用乳酸和心率指标进行不同供能系统的针对性训练。
4.1 评定有氧运动能力
我们把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阀”。评定无氧能力:a.A T P-C P供能系统能力的评定循宜于 (举重和田赛中的投跳项目) :做功大而乳酸值低者, 说明A TP-C P系统储备高, 做功小乳酸值高, 说明A TP-CP系统储备低;b.糖酵解能力的主要是测定最大血乳酸值, 高水平运动员的血乳酸值越高, 说明运动员机体耐受乳酸能力越高, 糖酵解动员快, 供能多, 肌肉适于参与剧烈运动, 即无氧能力较好;反之, 最大乳酸能力较差, 即无氧能力较差。
4.2 制定运动强度
4.2.1 乳酸阈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 其理论依据是, 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训练, 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功能, 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程度。
4.2.2 最大乳酸训练:
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研究表明, 血乳酸在12~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为使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 强度和密度要大, 间歇时间要短, 练习时间一般要大于30秒, 以1~2分钟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 能最大限度地动用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的能力。
4.2.3 乳酸耐受能力训练:
乳酸耐受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来获得。因此, 训练中要求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 重复训练, 刺激机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适应, 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
4.3 评价运动负荷
运动后血乳酸值升高幅度大, 表示运动强度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血乳酸升高的幅度减少, 则表明机体对此训练量适应。郭黎等人的研究指出运动后血乳酸浓度与无氧耐力运动成绩有密切的联系;运动后心率的恢复与乳酸清除率相比较, 心率恢复率可更确切地反映无氧耐力运动员运动后恢复的程度, 李金珠等人指出运动员完成相应负荷强度后即刻至次日晨 (12小时后) , 血乳酸和血尿素水平均高于运动前安静值 (<0.01) , 表现出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高度相关性和个体差异。依据上述指标及时更正训练方案, 结果表明:血乳酸与血尿素指标的联合应用能较准确地监测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训练水平, 从而科学地指导训练。
5 训练后恢复方法对血乳酸浓度恢复的影响
短时间内快速消除疲劳有主动性方法和被动性方法。被动性方法有安静休息、按摩及物理疗法等, 主动性方法有整理活动等。不同方法各有利弊, 在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快速消除疲劳方法的研究中, 有报道采用吸高浓度氧结合按摩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消除疲劳。在次最大运动负荷中, 吸高浓度氧时血乳酸浓度要比吸正常空气明显下降。在比赛后恢复期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消除乳酸, 使机体快速恢复的研究被人们所注目。许多研究者采用积极性恢复手段, 例如运动后按摩、桑拿蒸汽浴、运动后补醋等都对乳酸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国强, 洪友兼, 梁健.运动后过量氧耗与血乳酸血糖及丙氨酸代谢的关系[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0, 6 (3) :175.[1]肖国强, 洪友兼, 梁健.运动后过量氧耗与血乳酸血糖及丙氨酸代谢的关系[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0, 6 (3) :175.
[2]胡永欣, 肖国强.吸高氧对赛艇运动员大强度运动后血乳酸、酸碱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2, 9 (6) :131.[2]胡永欣, 肖国强.吸高氧对赛艇运动员大强度运动后血乳酸、酸碱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 2002, 9 (6) :131.
[3]肖国强, 黄佳, 邱卓君, 等.吸氧对大强度运动后红细胞形态、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21 (1) :37-40.[3]肖国强, 黄佳, 邱卓君, 等.吸氧对大强度运动后红细胞形态、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2, 21 (1) :37-40.
[4]蔡秋.不同强度恒负荷运动时的血乳酸变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21) :2.[4]蔡秋.不同强度恒负荷运动时的血乳酸变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 5 (21) :2.
动态血乳酸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急性良性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6例,女20例,年龄3~11岁,平均(7.7±1.6)岁;前驱症状:58例为上呼吸道感染,8例为消化道感染。另从本院同期接受健康检查儿童中随机抽取66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3例,女23例;年龄2~12岁,平均(7.5±1.9)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患儿出现肌痛24 h内抽取动脉血测定血乳酸值,具体应用美国SEM 3000血气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气测定,乳酸试剂及标准液均由英国朗道公司试剂提供。另外应用日立7600-110生化分析仪、葡萄糖测定试剂(浙江东瓯诊断产品有限公司)进行血糖检测。
1.2.2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肌注或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广东三才石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9999240,规格:1 ml:0.1 g),每天10~15 mg/kg,分2次。2口服蓝芩口服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19991005,规格:10 ml×6支),5~10 mg/次、3次/d。3细菌感染者静脉点滴抗生素青霉素钠(北京悦康凯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1020456,规格:0.48 g)。4严重者予以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等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每天静脉点滴3 mg/kg。3~5 d后改为每天1.0~1.5 mg/kg强的松,总疗程10 d。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空腹血糖水平与乳酸水平;2观察急性良性肌炎患儿疼痛消失时间与治愈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空腹血糖水平与乳酸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与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儿治疗结果分析
66例患儿经治疗后,1~2 d后肌痛开始缓解,平均(1.4±0.4)d;3~5 d后疼痛消失,平均(3.7±0.7)d;1周后全部治愈,血乳酸复查结果正常,随访1个月未出现复发与后遗症。
3讨论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病毒广泛,包括流感(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3]。以4~12岁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且具有一定季节性,以冬春季最多见,患儿急性起病,出现双下肢疼痛、触痛等肌炎症状以致行走困难[4,5]。
本研究对急性良性肌炎患儿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患儿发生肌痛后空腹血糖水平与乳酸水平均大幅升高,与正常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的升高与机体出现高代谢状态有关,即分解代谢增强[6],提示急性良性肌炎的发生对于机体代谢状态有较大影响。乳酸为糖代谢中间产物,主要由红细胞、横纹肌和脑组织产生。血液中乳酸水平与肝脏及肾脏合成速度及代谢率直接相关。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等病理情况下会导致组织缺氧,进而引起体内乳酸升高[7]。正常状态下代谢乳酸水平对体内酸碱度影响不大,但高代谢状态(如剧烈运动)加快机体耗氧量,线粒体氧输送减少,对体内酸碱度平衡造成影响而导致糖酵解速度加快,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乳酸水平也会升高。文献报道[8],乳酸水平偏高易引起乳酸中毒,进而导致病死率升高,同时患者发展为多脏器衰竭几率也会升高。因此积极测定患者乳酸水平不仅可提示潜在疾病严重程度,也可预防乳酸中毒,对于提高救护率及预后的改善意义重大。此外,乳酸水平的升高为引起肌肉酸痛直接原因,其升高或降低与肌痛变化相平行,因此通过乳酸水平变化趋势也可判断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直观性强,对疾病转归与预后可进行更早预测及提示,且操作简便。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中,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推测主要原因为男孩活动量大,更易发生交叉感染。另外,研究中出现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病例,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考虑支原体也为本病致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患儿经治疗1周后均治愈,预后佳,提示急性良性肌炎具有较好预后,因此儿童突发肌肉疼痛、行走困难症状后家长无需过分担心,立即就诊并配合医生诊断与治疗即可。同时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也可避免不必要检查,减轻家长精神与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虽发病急,但及时治疗可获得较佳预后,同时可根据患儿血乳酸水平预测病情变化,指导疾病治疗。
摘要:目的 探析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血乳酸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急性良性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与同期接受健康检查儿童66名进行对比,测定两组空腹血糖水平与乳酸水平,并记录急性良性肌炎患儿疼痛消失时间、治愈时间。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与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例患儿治疗1~2 d后肌痛缓解,3~5 d疼痛消失,1周后治愈,血乳酸复查结果正常,随访1个月未发现复发与后遗症。结论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虽发病急,但及时治疗可获得较佳预后,同时可根据患儿血乳酸水平变化预测病情变化,指导疾病治疗,以提高救治率及改善预后。
关键词:良性肌炎,急性,儿童,血乳酸
参考文献
[1]孔卫乾,王金华,吴娇艳.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急性良性肌炎3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7):1145-1146.
[2]杨富强,康俊辉,董明驹.52例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血清肌红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重庆医学,2011,40(11):1109-1110.
[3]亢安娜,张新艳,吴光雄.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复发2例[J].广东医学,2010,31(24):3167.
[4]杜媛媛,李淑华.儿童急性良性肌炎36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88-89.
[5]李燕华,王乐.小儿急性良性肌炎42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6(2):121-122.
[6]张春玲,刘志杰.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良性肌炎并感染性肝损害病案[J].中医杂志,2012,53(22):1977-1978.
[7]王迎新,陶定波,宋凡,等.特发性眶肌炎2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12):1129-1130.
动态血乳酸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和主要仪器
人参三醇组皂苷由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提供;戊巴比妥钠 (Sigmar试剂公司) 、甲基睾丸素由天津和平制药厂提供;TBA-120FR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本东芝产) ;SBA-40C型生物传感分析仪、血乳酸测试酶膜、溶血剂及测定液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产) ;血糖、血尿素氮采用深圳迈瑞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
1.2 实验动物分组
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 体重180~220 g, 购自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 动物许可证号SCXK- (吉) 2011-0004, 自由饮食和饮水, 室温 (20±2) ℃, 湿度55%~65%。常规饲料喂养, 适应性喂养3 d, 并每天进行20 min的适应性游泳训练。将游泳时间少于20 min的大鼠淘汰后, 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 每组10只。安静对照组 (生理盐水2.0 ml/kg bw灌胃) 、空白训练组 (生理盐水灌胃2.0 ml/kg bw) 、甲基睾酮组 (甲基睾酮水混悬液2.4 mg/kg bw灌胃) 、PTS高剂量组 (100.0 mg/kg bw灌胃) 、PTS中剂量组 (50.0 mg/kg bw灌胃) 、PTS低剂量组 (25.0 mg/kg bw灌胃) 每日训练给药1次, 训练时间为7 w。
1.3实验方法
训练采取游泳方式, 训练工具为自制的大鼠流动水游泳池。游泳池水深60~70 cm, 水温 (30±1) ℃, 根据流量计用阀门调节水泵流量, 大鼠克服水流阻力游泳。具体训练负荷和时间如下:运动初始流量为2.0 m3/h, 每2 w增加1.0 m3/h, 直至增加到4.0 m3/h;以2/3力竭时间为首次运动时间 (25 min) , 每2 w增加5 min, 第6周运动时间达到35 min。共训练7 w, 每周训练6 d, 每日1次。按上述训;安静对照组动物相同条件常规饲养, 不参与游泳运动。
1.4 指标测定
1.4.1 大鼠体重及力竭时间
用大鼠开始游泳至力竭所用时间表示大鼠力竭运动能力。力竭标准以大鼠下沉后10 s不露出水面为度, 处死前的最后1次为无负重力竭游泳训练, 记录大鼠终重及力竭时的游泳时间。
1.4.2 血糖、血尿素氮、血乳酸含量测
力竭游泳后, 安静状态下将大鼠乙醚麻醉, 取血, 离心 (1 500r/min, 15 min) 取血清测血糖、尿素氮;其中采全血20μl用于测定血乳酸值。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部分, 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检验 (LSD法) 。不齐时, 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amhane’s方法。
2 结果
2.1 人参三醇组皂苷对大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试验结束时, 安静对照组大鼠终重增加与空白训练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空白训练组大鼠终重与甲基睾酮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余各组与空白训练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安静对照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减少与空白训练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甲基睾酮组、人参三醇组皂苷高、中剂量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延长与空白训练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人参三醇组皂苷在一定剂量内可以有效缓解运动疲劳, 延长大鼠力竭游泳时间。见表1。
注:a与安静对照组比较, P<0.05;b与空白训练组比较, P<0.05;表2同。
2.2 人参三醇组皂苷对力竭大鼠血糖、血尿素氮、血乳酸的影响
安静对照组血糖、血乳酸、血尿素氮浓度与空白训练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基睾酮组、人参三醇组皂苷高、中剂量组血糖升高与空白训练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基睾酮组、人参三醇组皂苷高剂量组血乳酸、血尿素氮浓度降低与空白训练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基睾酮组血糖、血乳酸、血尿素氮度与人参三醇组皂苷高剂量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运动性疲劳是引起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运动性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后阶段, 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可能维持运动, 是机体衰损的表现。力竭时间是机体的抗应激能力、抗疲劳能力等多种作用的综合体现, 是衡量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直接指标[5]。游泳是强迫性全身消耗性运动, 剧烈的运动消耗大量的能量, 游泳时间的长短是机体生理活力的综合反映, 它是衡量疲劳的一个指标, 间接反映机体组织、脏器的健康状况和疲劳程度[6]。本次试验结果表明, 人参三醇组皂苷在一定剂量内可以延长大鼠力竭游泳时间, 能够提高其运动能力, 有效缓解运动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能量消耗、代谢物堆积和内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密切联系。研究显示, 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 糖原的大量消耗、血糖浓度的降低、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堆积能诱发疲劳发生。糖原是肌肉组织的重要能量来源, 糖原含量的多少可影响运动能力, 特别是耐久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对于维持血糖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本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人参三醇组皂苷剂量的增加, 大鼠血糖逐渐增加, 与空白训练组比较有差异 (P<0.05) , 提示人参三醇组皂苷能增加大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 维持血糖水平, 为机体提供较好的能量储备。血乳酸水平反映机体疲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浓度升高时可使肌肉中H+浓度上升, p H值下降, 使机体能量代谢水平降低, 运动能力下降[8]。本实验结果显示, 人参三醇组皂苷各剂量组血乳酸含量均低于空白训练组, 其中高剂量组血乳酸浓度降低与空白训练组相比有差异 (P<0.05) ;人参三醇组皂苷各剂量组之间, 随着剂量的增加, 血乳酸含量增加,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这表明人参三醇组皂苷对血乳酸的清除并不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速乳酸的清除。血尿素氮是反映整体蛋白质的代谢情况, 运动时,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加强, 尿素生成增多, 使尿素氮含量升高。本实验结果表明, 人参三醇组皂苷高剂量组血尿素氮浓度降低与空白训练组相比有差异 (P<0.05) , 这表明高剂量人参三醇组皂苷可能通过减少运动后血清尿素氮的生成, 延缓疲劳的产生。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人参三醇组皂苷对运动疲劳大鼠血糖、血乳酸、血尿素氮的影响。方法 成熟Wistar大鼠, 训练前每日经口灌胃给予PTS高 (100.0mg/kg bw) 、中 (50.0mg/kg bw) 、低 (25.0mg/kg bw) 3个剂量, 另设安静对照组、空白训练组 (灌胃给予生理盐水) 及甲基睾酮组 (甲基睾酮水混悬液2.4 mg/kg bw灌胃) 。游泳训练7w, 观察人参三醇组皂苷对运动疲劳大鼠血糖、血乳酸、血尿素氮的影响。结果 甲基睾酮组、人参三醇组皂苷高、中剂量组与空白训练组比较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延长, 血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甲基睾酮组、人参三醇组皂苷高剂量组与空白训练组比较血乳酸、血尿素氮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TS对运动疲劳大鼠血糖、血乳酸、血尿素氮有一定影响, 能延缓疲劳的产生。
关键词:人参三醇组皂苷,抗疲劳,大鼠
参考文献
[1]王利安.运动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148.
[2]Evans WJ, Lambert CP.Physiological basis of fatigue[J].Am JPhys Med Rehabil, 2007, 86 (4) :29-46.
[3]LI XY.Pharmacokinetic and absolute bioavailabilith study of totalpanax notoginsenoside, a typical multiple constituent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TCM) in Rats[J].Biol Pharm Bull, 2007, 30 (5) :847-851.
[4]Tan S, Zhou F, Li N.Anti-fatigue effect of ginsenoside Rb1 on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iome induced by major small intestinalresection in rat[J].Biol Pharm Bull, 2013, 36 (10) :1634-1639.
[5]高占友, 周海涛.肉苁蓉对大鼠抗运动性疲劳能力及脑自由基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6) :9592-9593.
[6]王幼妹, 石鹤坤.红景天联合多维元素对小鼠运动性疲劳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22 (6) :636-642.
[7]谷枫, 孙国辉, 麻浩.天然多糖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13, 13 (3) :244-246.
动态血乳酸 第6篇
1 心率指标的应用及评价
心率是控制训练负荷强度、保证训练质量的一个敏感指标,且较易测量、对运动员无损害,故在训练监控中应用广泛。通常采用监控训练时运动后即刻10s颈动脉的脉搏次数来检测训练负荷强度。根据运动后10s心率将训练强度分为:一般强度(23~25次)、中等强度(25~28次)、大强度(28~31次)和高强度(32~36次)。将训练强度控制在不同程度可以实现不同的训练需求。因此,心率在训练强度监控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但使用运动后即刻10s颈动脉脉搏次数控制负荷强度计时误差较大,故近来研究人员将心率表引用到跆拳道训练中,袁飙[1]等人将心率表应用于跆拳道无氧耐力专项训练中,发现:使用心率表心率区响闹功能控制跆拳道无氧耐力专项训练运动强度时,练习中维持HR≥90%HRmax的时间长于即刻心率控制强度组,说明其HR≥90%HRmax的大强度负荷量超过即刻心率控制强度组,有效保证了训练质量。
2 心率和血乳酸在训练及比赛中的研究
在实际应用中,心率和血乳酸指标常结合使用,用以监控训练强度、评价训练效果和分析竞赛状况。此方面研究较多的是重大赛事后优秀运动员的心率和血乳酸变化。
傅中义等人[2]对2003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期间15名女运动员的40场比赛进行了血乳酸检测,在检测的40场比赛中,赛后血乳酸值最高为15.6mmol/L,最低为3.6mmol/L,平均为9.3~3.26mmol/L。赛后血乳酸值在12mmol/L以下的比赛有29场,占72.5%,并且发现:第一场比赛后的血乳酸值较高;负场次赛后的血乳酸值较高;优秀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值偏低,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值偏低。他认为就此次比赛的测试结果分析,大部分场次运动强度不大,赛后血乳酸值结合平时训练情况和赛场上的表现,可以作为评定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一个可靠依据。特别在比赛中的重要场次,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血乳酸水平和较好的竞技状态完成比赛,说明运动员具有极佳的天赋和运动能力。
林革友,郭永安[3]对延边大学8名跆拳道运动员赛前40min安静状态下和比赛后5min进行采血,采用改良微量测试法测定其血乳酸。结果显示:血乳酸值与比赛前相比增多7.95mmol/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跆拳道运动是一种大强度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内的糖原无氧酵解加强,生成大量的乳酸,并扩散到血液中,使血乳酸增多。韩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也在运动之后血乳酸增多,但增高的幅度比我国运动员高,这与韩国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高有关。本研究也提示在跆拳道运动员选材过程中,应重视无氧耐力能力指标。
林革友等[4]以参加北京首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的吉林省延边跆拳道代表队各级别8名男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参加全国比赛前20天,利用一次全队热身比赛之机,测试运动员安静状态的血乳酸值,再测试比赛后第3分钟的血乳酸值,血乳酸的测试利用改良血乳酸微量测试方法来测试,并且将运动前后的血乳酸值进行比较研究.使用国家体育科研所研制的心率遥测器测试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心率,了解跆拳道比赛时的运动强度。8名运动员在跆拳道比赛中平均心率为165次/分,有的运动员有时可达192次/分。这说明跆拳道比赛是一种运动强度大的运动,对人体循环、呼吸、体内供能系统有较大影响。另外,运动员在比赛前后血乳酸的变化也很大,比赛之后血乳酸值平均为91.85mg%,较比赛前增多81.05mg%,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跆拳道运动是一种以无氧酵解为主的供能方式的运动项目。
高炳宏[5]对1999年全国锦标赛与陕西省选拔比赛30场,共60名运动员(男女各30人),取各级别的前4名进行心率和血乳酸的测试分析,结果显示:男子运动员三个回合即刻的最高心率为173.6次/min,平均HR为170.9次/min,是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中HRmax的92.4%;女子运动员比赛中三个回合即刻HR最高值为165.5次/min,为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中HRmax的86.6%。根据浦均宗等人[6]的研究,亚极量运动的HR=195-年龄,从男女运动员赛后平均HR和最高HR来看,跆拳道比赛的运动强度已接近亚极量强度。跆拳道运动员晨空腹安静时的BLA与普通人无差异。而赛前10min安静时,男女运动员的BLA均为晨空腹安静值的2倍多,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赛前应激状态,使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上升,糖酵解代谢加强的结果[7]。根据目前生化学的观点[8],BLA在8~12mmol/L范围时,属于耐乳酸训练范围。结合HR来看,男子运动员回合即刻最高HR达173.6b/min,女子运动员为165.5b/min,比赛中高强度对抗即刻HR则会更高,据此可以推断,无氧糖酵解供能在跆拳道比赛中占据重要地位。
3 国外研究
国外体育工作者对跆拳道专项训练的心率和血乳酸特点研究较早。
1990年,Pieter W.等人[9]通过对一系列跆拳道腿法组合动作中运动员心率的研究,发现跆拳道运动中心率的提升是十分显著的,并且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肺功能适应。他们的研究显示,显示跆拳道运动中腿法和拳法的组合使用导致心率升高,约达到年龄预测最大心率的90%。
根据捷克学者1998年发表的基于捷克国家队的心率和血乳酸浓度研究数据,跆拳道竞赛中,以每局两分钟计时,两局以内比赛的能力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
另外,曾有突尼斯[10]研究人员对八名来自突尼斯国家跆拳道队的男性运动员进行了针对旧赛制下3min/局3局的研究,分别在最大摄氧量测试中、专项练习和模拟实战竞赛中测量心率,并分别在专项练习和模拟实战竞赛中测量血乳酸浓度。其专项练习的设计为:10s、1min和3min最大速度前踢击靶。发现:实战竞赛中的心率从第一局到第三局不断攀升,最后达到197± 2 beats min–1;与静息状态相比,实战中的心率和血乳酸浓度显著增加(F = 19.4,P < 0.001; F = 21.3, P < 0.001);实战竞赛结束后测得的最大心率与10s 和3min专项训练后的最大心率呈显著性相关,但与1min专项练习后的最大心率相关系数不显著;实战竞赛后测得的最大血乳酸值与10s,1min和3min专项练习后测得的血乳酸值均呈显著性相关。其研究主要结果揭示了:TKD运动要求较强的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实战中较高的心率和血乳酸浓度表明本项目具有较高的运动强度;运动中机体代谢并不处于稳态,这提示本项目偏重于对糖酵解供能的依赖;研究所示的相关性表明本实验中的专项训练忠实再现了竞赛实战状态下的部分代谢特征,这种练习可在训练中用于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另外,在跆拳道比赛中,实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基于对不同腿法组合的使用以及对进攻时机的把握,由于进攻动作是大强度、剧烈的,这时无氧代谢能力就至关重要,在双方对峙并寻找突破时机阶段,有氧代谢能力占主要地位,但无氧和有氧功能各自所占比例尚不清楚,这有可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对手的技术和比赛的等级。分析认为,与3min专项练习时相比,竞赛中测得相对较高的血乳酸值,其原因有可能是更高的运动强度和/或更大体积的肌肉参与到运动中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研究是在3min/局3局赛制下完成的,新赛制将每局时程缩短为2min,更加强调了糖酵解供能能力,乳酸和心率指标更能反应跆拳道的专项素质。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跆拳道专项练习和模拟实战中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心率反应和血乳酸浓度变化的研究,对于揭示项目特征、指导专项训练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跆拳道,比赛,训练,心率,血乳酸
参考文献
[1]袁飙.心率表在跆拳道无氧耐力专项训练强度监控中的应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4):116-118.
[2]傅忠义.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中女运动员血乳酸分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100-101.
[3]林革友,郭永安.跆拳道运动员比赛前后最大耗氧量、血乳酸及血清LDH活性变化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1):40-41.
[4]林革友.跆拳道运动中的血乳酸变化[J].延边大学学报,1997,23(3):76-78.
[5]高炳宏.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639-641.
[6]蒲钧宗,等.运动员心脏的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2(2):89.
[7]Brooks.Current concepts in lactate exchange[J].MedSciports Exer-cise1991,2(8):895-906.
[8]Thomas,P.H,etal,Changes in lactatemia during successive fights[J].Medicine and sport(Paris),64(5),1990:234-236.
[9]Pieter W,Traaffe D,Heijmans J.Heart rate response to Taekwondo forms and technique combinations.A pilot study.J Sports Med Phys Fitness1990;30:97-102.
动态血乳酸 第7篇
关键词:乳酸,定量,分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乳酸(LAC)是体内葡萄糖代谢产物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其产量不多,但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存在组织缺氧时,造成机体无氧代谢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低氧状态等获得迅速纠正后,体内的乳酸可很快降低。因此通过乳酸定量分层可有效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情控制和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1月入住我院中央ICU初步诊断为ARDS的104例患者[除外其他乳酸产生过多疾病(如严重组织灌注不足、中毒)及乳酸清除不足疾病(如严重肝病、严重肾病、糖尿病等)]。ARDS的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1999年制定的标准[1]。其中,男64例,女40例;平均年龄(46.05±26.24)岁;基础疾病:脓毒症31例,脑外伤22例,肺炎17例,其他外伤10例,胸腹部外伤8例,胰腺炎7例,溺水6例,电解质紊乱3例。
1.2 方法
入室即抽血气分析。以后每6小时抽取1 ml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根据48 h内乳酸值求和后取平均值定量分为四组:对照组[LAC(3.2±1.7)mmol/L];观察组A[(7.1±2.1)mmol/L];观察组B[(11.5±2.3)mmol/L];观察组C[(15.8±2.0)mmol/L]。登记相应时间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氧合指数(PaO2/FiO2)。抽取动脉血时进行1次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每12小时监测病情变化,并对1周内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指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血乳酸浓度的测定使用德国GEM Premier 3000自动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测定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酸定量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
所有诊断为ARDS患者乳酸定量均较正常值不同程度增高,且乳酸定量与APACHEⅡ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5)。见图1。
2.2 乳酸定量与氧合指数的关系
乳酸定量与氧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乳酸定量值越高,氧合指数(PaO2/FiO2)下降幅度越大(r=-0.76,P<0.05)。见图2。
2.3 乳酸定量与病死率的关系
乳酸定量与病死率呈正相关(r=0.78,P<0.05)。见表1。
3 讨论
动态血乳酸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