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
《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精选5篇)
《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 第1篇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注意积累词语和句子。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春
春姑娘爱笑,笑出一个暖暖的太阳。 [①怎样理解这句话?]
春姑娘爱哭,一撇(piě)嘴就细雨沙沙。[②“细雨”指的是什么?]
段导读:爱笑、爱哭是春姑娘的特点。
春姑娘爱唱歌,唱醒了枝头的嫩芽。 [③春姑娘又做了什么事?]
春姑娘爱跳舞,把舞会办得漂漂亮亮。 [④怎样理解这句话?]
段导读:写出了春姑娘爱唱、爱跳的特点。
看,小燕子在电线上排列成了错落的音符;听,小溪流拨响了无弦(xián)的琴,叮咚(dīnɡ dōnɡ),叮咚
段导读:“音符”和“叮咚”形象地写出了舞会的音乐已经响起。
跳哇!跳哇!春姑娘快活地喊着。
段导读:春意盎然的景象在春姑娘“跳、喊”之中跃然纸上。春天的万物复苏与勃勃生机,不知不觉充盈在读者心间。
小草扭动绿色的腰肢,鲜花展开多彩的舞裙,柳树扬起它夹满发卡[fà qiǎ]的长发 [⑤省略号表示什么?]
段导读:这段是说在春风的吹拂下,花草树木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可见它们多么喜欢春天哪!
小燕子的剪刀舞,剪碎了彩霞,剪碎了波光,和[hè]着小蜜蜂愉快的吟唱。呀!剪断了长长的风筝(zhēnɡ)线看呆了竹林里向上直蹿(cuān)的笋芽芽。[句导读:这段话用诗一般的语言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春姑娘的烂漫、活泼和美丽,语言轻松活泼,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天的特点。] [⑥文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美景?]
段导读:通过描写小燕子的剪刀舞,展现了春景的美丽。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作者把春天写成了一个小姑娘,描绘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夏
夏娃娃是个调皮的孩子,他常常捧出太阳,当镜子玩儿。 [⑦“常常”说明了什么?]
照得知了知知地笑,照得青蛙呱呱地叫,照得小狗吐出舌头睡不着觉。 [⑧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要写动物不同的生活习性?]
照暖了河水,小孩子扑通扑通往下跳,学游泳,摸鱼虾,痛痛快快洗个澡(zǎo)
段导读:这段话写出了夏娃娃的特点--调皮。
夏娃娃是个热心的孩子。 [⑨夏娃娃有什么特点?]
他帮田野烤(kǎo)熟庄稼,他帮盐场烘(hōnɡ)干盐巴,他帮遮阳帽、小花伞、冰镇汽水把活儿找。 [⑩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话写出了夏娃娃的特点--热心。
夏娃娃也有粗心的时候,瞧:[句导读:“粗心”一词概括了夏娃娃的另一个特点,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想请太阳帮忙,晒干卖冰棍儿阿姨被汗水湿透的衣裳,谁知却晒化了她一箱的冰棍儿、冰糕、冰激凌[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想给小学生一个晴朗的假期,偏偏热得小学生不想出门;那就甩一个响雷,扔一道闪电,再稀里哗啦泼一场大雨,可又吓哭了胆小的姑娘[ 这句话又是围绕夏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段导读:这段话写出了夏娃娃的特点--有时粗心。
第二部分(第9~16自然段):写出了夏娃娃的调皮、热心又粗心,生动地描写出了夏天气候炎热、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
秋
秋姐姐最喜欢吃果子。[ 为什么这样说?]
呼--一阵大风,吹落了片片树叶。刷刷刷,下几场清凉雨,洗干净满树满园的果子。[句导读:树叶在空中飞舞,多么自在。迎着清凉的小雨,果子成熟了,那迷人的色彩、诱人的香味更让人垂涎欲滴。]
段导读:写出了秋风、秋雨的特点。
秋姐姐挎(kuà)着篮子,开始采集最香、最甜、最饱满的果子。 [ “挎着篮子”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从侧面写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摘下一个红苹果、一串紫葡萄、一挂黄香蕉(jiāo),又摘下甜橙(chénɡ)、梨子,还有老远老远就闻到香味的菠萝篮子,越来越沉。 [ 作者为什么要一一列举各种水果?省略号突出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话的意思是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香蕉、橙子、梨子、菠萝都成熟了,秋姐姐开始摘果子了。
秋姐姐好累好累。可她顾不上,她要摘下一百种果子,做个又圆又大的月饼,送给月亮。吃了秋姐姐的月饼,中秋的月亮又圆又大。[ “又圆又大”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中秋的月饼最甜最香!家家团圆的佳话,泡甜泡香了桂(ɡuì)花茶。 [ 中秋节人们有什么习俗?]
段导读:中秋节的习俗。
第三部分(第17~22自然段):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冬
雪花,纷纷扬扬地撒下。撒得很轻柔,很恬(tián)静,很均匀(jūn yún),很有层次。[ 北方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段导读:这段是说冬天到了,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起来。
这是冬哥哥在用雪作画。画白了天,画白了地,画白了高山、树林,画白了小桥、流水、人家[ “白”字突出了什么?你从省略号中体会到了什么?]
光是白色多单调哇!冬哥哥想,要是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五颜六色的雪花,该多好哇!
段导读:这段是说雪后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
冬哥哥急得团团转,转响了呼呼的北风,转晕了白白的雪花。[句导读:用拟人的手法写冬天,写出了北风的急促,雪花的旋转,同时又传达出冬天给作者的感觉:不是肃杀的,而是亲切有人情味的。]雪花也急了,和北风一起敲打着家家户户的门窗,想问问,有没有把雪花染红染绿的办法。 [ 冬天的天气怎样?]
段导读:写出了北风、雪花与人的关系,描绘出了风卷雪花敲打门窗的景象。
别急,别急!小朋友出来了。他们戴着五颜六色的帽子,穿着色彩斑斓(lán)的衣裳, 溜冰、滑雪、堆雪人、打雪仗[ 下雪后,孩子们有什么感受?]
段导读:小朋友的出现,为冬景增添了色彩的美和快乐的元素。
哦,真美!
冬哥哥说美,是夸这些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 冬哥哥为什么这样说?]
小朋友说美,是喜欢冬哥哥撒下的小雪花。 [ 小朋友为什么也说美?]
段导读:人与自然的融合才是美的。
第四部分(第23~30自然段):冬哥哥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亲切美好的画面。
[《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
《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 第2篇
一、抄写下列词语。
彩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凉_____________恬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匀_____________
二、把句子补充完整。
1.春姑娘爱笑,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燕子的剪刀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娃娃是个_____________的孩子,他常常捧出_____________,当镜子玩儿。照得_____________,照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姐姐挎着_____________,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雪花,_____________地撒下。撒得很_____________,很_____________,很_____________,很_____________。
《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 第3篇
师:进入第七单元, 我们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两篇课文。这是两篇战争题材的故事, 写得生动形象。今天, 我们放慢学习的脚步, 回味学过的两篇课文, 来研究研究如何把大家熟悉的事写成一篇好作文。A同学, 你喜欢看电视吗?
生:特别喜欢, 我是电视迷。
师:那你能不能说一段话, 用这段话来表现自己是个电视迷。
生:每天学校一放学回到家, 我就坐到电视机前看电视, 常常是一看就入迷, 妈妈叫我吃饭, 我都不去。我看完了动画片, 又看电视剧, 看完了电视剧, 又看娱乐节目, 看完了娱乐节目, 又
师:停!别看了, 再看都得看到下课。 (生笑) 你这样写, 字数是多了, 但也不能表现你是电视迷呀, 没完没了地看电视, 只能说明你感觉无聊。要体现你是一个电视迷, 这放学回家的一个过程, 就能写上一百多个字, 你信不信?
生:不可能吧?
师: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与你放学的时间离得很近, 放学铃一响, 你是慢慢悠悠地走出教室吗?
生:我拎起书包就往外冲。
师:“冲”这个字用得很好, 体现出了你的着急, 你越是着急, 越能让人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小小电视迷。电视迷拎着书包冲到马路上的这个过程谁能描述一下。
生1:在交通路口也不等信号灯变绿, 直接就要往对面过。
生2:为了抄近路, 也不走斑马线了。
生3:从马路中间的护栏翻过去, 心里想着自己要是变成刘翔就好了。
师:说得不错, 一个人在着急的时候, 不仅仅在动作上会有体现, 还会有一些心理活动。我把你们刚才说的内容总结一下, 大家听听与刚才A同学说的那两句话有多大不同:放学铃一响, 我拎起书包就冲出了教室。在回家的路上, 我一边跑一边想:昨天老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 我都没看够电视节目, 今天正好要演关键时刻, 我可不能落下一点儿的剧情啊!我跑着跑着, 来到了交通路口, 看着远处的斑马线我摇头叹息, 再看一眼手表, 离节目开演, 只剩下5分钟了。我决定跨越护栏, 横穿马路, 就在这时, 一辆小轿车正好从旁边驶过, 惊出我一身冷汗。可我顾不得多想, 纵身一跃, 跨过护栏, 只听“呲啦”一声响, 一股凉风灌进裤腿儿, 不用看, 准是裤裆又开线了, 我撒腿继续向家奔去。同学们, 我说的这段话已经超过一百字了, 这还没开始看电视, 只是介绍了回家的过程。电视迷到了家门口, 还会有一连串的动作, 你们想一想, 电视迷进家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直接就撞进去。
师:那就没命了, 现在楼房里装的都是防盗门, 那可都是铁的呀!
生: (笑) 应该是拿钥匙开门。
师:拿钥匙这个动作怎么体现出着急?
生:拿错钥匙了, 打不开门。
师:对, 拿错钥匙的情况很有可能出现, 忙中出乱呀。电视迷掏出钥匙, 对着锁孔就往里插, 可是怎么也插不进去, 急得他满头大汗, 也顾不得再去翻找正确的钥匙了, 抡起拳头就往门上砸, 还抬脚上去踹, 一边踹门, 一边大喊:“老妈, 快来开门!”妈妈过来给电视迷开门, 又是需要你动脑筋想怎么写具体的地方。你们说, 妈妈打开门后, 电视迷会怎么进门呢?
生:背着书包就往屋里跑, 把妈妈都撞倒了。
师:开门的时候, 都会把中间的路让开, 而且开门的时候, 是先开一半儿, 再说一个小孩子, 没那么大力气把大人撞倒吧?
生:从妈妈胳膊下面钻过去, 来不及换鞋, 就冲到了屋子里。
师:说得很好, 现在的家里进门都要换拖鞋, 电视迷着急看电视, 所以就顾不上换鞋了。他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这段是最关键的, 最能体现出他是一个电视迷。你们说说, 他看电视时是什么样子?
生: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节目。
师: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这些成语我也会用, 可今天不让你们说这些词, 请你们来描述一下, 目不转睛地看电视, 是什么样子的?
生:睁大眼睛, 都不舍得眨眼睛, 眼珠一动不动地看。
师:这样写才叫生动呢!你能理解一个成语的意思自然是件好事, 你会用一个成语当然也是好事, 但在作文里, 这样的好就可能变成不好。你们看, 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描述, 是不是要比用一个干巴巴的成语好得多呀!电视迷为什么会舍不得眨眼睛呢?
生: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师:说得对!在看电视的过程中, 电视迷又是什么样子的, 会有什么变化?
生:变化?一直都是盯着电视看呀。
师:随着电视节目情节的变化, 他
生: (恍然大悟) 随着电视节目情节的变化, 他一会儿紧张, 一会儿害怕, 要是电视节目有意思, 他会哈哈大笑。
师:电视迷已经完全融入到节目中了, 所以妈妈叫他吃饭, 他都听不到。“我是个电视迷”这件事儿虽然小, 虽然很平常, 却可以写出一篇三百字以上的好文章。
揭秘:写出他的“样子”来
师:我们为什么会把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如此丰富呢?那因为我们在运用一种写文章的重要方法用形象说话。 (板书:用形象说话)
生:什么是形象呀?
师:“形象”这个词, 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儿来解释。刚才我们在讨论“电视迷”的时候, 多次提到过一个词儿, 电视迷在做一件事儿的时候, 是什么
生:什么样子!
师:对!用一句通俗的词来解释“形象”, 就是“样子”。我们描述电视迷着急回家看电视, 并没有提到“着急”这个词, 而是介绍了他着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这样写, 不但把一个电视迷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而且让整篇作文富有趣味。由此可见, 在一篇好的作文里, 形象起着多么关键的作用呀!现在, 我为大家读一个作文片断, 这个片段是要说明小主人公的一种心情, 但在这段话里, 却没有提到这个词。我读完之后, 请大家猜猜, 小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师朗读) “我站在老师跟前, 耷拉着脑袋, 脸火烧火燎的, 眼睛眨巴眨巴, 泪水在眼圈里直打转, 嘴唇翻动几下, 想说话又不敢, 两只手没地方放, 只是一个劲儿地搓着衣角, 两条腿无力地支撑着身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好像打翻了五味瓶, 酸甜苦辣麻, 什么滋味都有。同学们信任我, 选我当中队干部, 我却干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儿, 我对得起谁呀, 是学校里的老师、同学, 还是家里的爸爸、妈妈?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索着, 如果发现一条裂缝的话, 我一定会钻进去。”在我刚读了这段话的开头部分时, 就有同学在下面小声说, 这段话是描写“我”难过, 还有的同学说是伤心。我先不评价你们说得对错, 就凭开头的几句话, 大家都意识到这段话是写“我”的情绪很糟糕, 可见小作者的本事多大呀。“我”做了错事, 觉得对不起家长、老师和同学,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惭愧!
师:哈哈, 说得好!作文虽然是由文字构成的, 但一篇好的作文, 让人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 情节和画面都是连续出现在眼前的。如果这段话变成一句“我做了错事, 我觉得很惭愧”, 你还会为这篇文章叫好吗?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讲话的, 这叫叙述, 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一件事儿讲完。在作文里可不需要你这样, 作文里要用到的方法是描写。现在我考考你们, 描写的种类都有哪些?
生:夸张、拟人、比喻
师:看来我这个问题是问对了。你们刚才说到的词可不是描写的种类呀, 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 叫修辞手法。我给大家一个提示, (在黑板上画画:一幅简单的人物图) 如果我要写一篇关于这个人的作文, 我都可以从他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呀?
生: (恍然大悟) 心理!
师: (在黑板上画画:在人物图上画一个心形, 板书:心理描写) 你说得对, 这才叫描写, 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了吧, 谁来说说还有哪些描写?
生: (纷纷回答) 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神态描写!
(师在黑板上分别写出几种描写方法)
师:你要表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 只有运用这几种描写, 才能把一个人写活, 我可不希望在同学作文里出现的都是“死人”呀!活人要有面部表情, 有动作, 他还要会说话, 有时候也会有心理活动, 写出了这些, 才能让人在作文里“活”起来。
生:怪不得老师总说我写的人物一点也不生动呢!
表演:作文本上“大变活人”
师:这回你们都不敢小视描写的功劳了吧?今天我们就要让描写的成就发扬光大。你们知道人物都会有什么心情吗?
生: (纷纷回答) 高兴、伤心、生气、害怕、紧张、后悔、得意、激动 (师在黑板上写出同学们说到的词)
师: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大家刚才说的词, 又给你们补充了几个, 现在就请你们任选一种人物心情, 写一篇百字左右的片段, 要做到“用形象说话”。比如你写高兴, 文中不要提到“高兴”这个词, 也尽量不要提到与“高兴”有关的词, 你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这四种描写来表现人物高兴时的样子。如果大家能准确地猜到你写的人物是什么心情, 你的文章里还没有提到类似的词语, 那你的这个片段就算成功啦!
(生写作, 师巡视、指导, 20分钟后)
师:请A同学来读一读他写的片段, 其他同学来猜一猜他写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生:星期三的下午, 我放学回家, 悄悄地打开家里的房门, 探头向家里看了看, 确定家里没有人后, 我立刻藏到了家里最隐蔽的地方大衣柜。躲在大衣柜里, 我的心怦怦地乱跳, 现在真希望妈妈永远别回来。可是, 躲在大衣柜里的我, 还是隐隐约约听到了钥匙开门的声音, 紧接着就是重重的关门声, 随即我听到妈妈的声音:“好小子, 你竟然考试不及格, 赶紧给我出来!”我心里一凉, 完了, 刚才光顾着躲起来, 我自己的鞋忘记藏了, 妈妈一看就知道我已经回来了。没办法, 我只好憋着气, 不发出一点声音。没过多久, 我就听到有脚步声向我走来, 妈妈一把拉开大衣柜的门, 拽着我的衣领把我拎了出来, 将我摔到床上。我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 妈妈的巴掌就朝我挥了过来, 她大声向我吼道:“你还敢躲起来, 今天看我怎么教训你!”
师:你们猜到他要写人物的哪一种心情了吗?
生: (纷纷回答) 害怕、生气。
师:A同学自己说说, 你要写的是什么?
生:我要写妈妈生气时的样子。
师:我也从你的这段话读出了两种心情, 一个是你的害怕, 另一个就是妈妈的生气。我倒觉得你把自己的害怕写得更好呀!这段话里, 最好集中体现一种心情。不过, 既然大家都猜到了你要写的人物的心情, 说明你已经成功啦, 这个小片段也写得非常好。我刚才走了一圈, 看到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害怕、生气、紧张这样的心情, 而且基本上都是因为考试没考好, 或者等待考试发分引起的。大家好像都生活在恐惧中呀!有没有同学写了其他心情, 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生:我的好朋友方亮站在领奖台上,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脸上带着笑容, 我在方亮的脸上找不到一点喜悦的神情, 在他的脸上, 好像还带着严肃, 他明明是得了第一名, 怎么一点也乐不起来呢?当校长走到他的面前, 亲自为他戴上花环, 又为他颁发了长跑冠军的荣誉证书时, 方亮的嘴角轻轻动了动, 两行眼泪涌了出来。校长让他讲话, 他声音哽咽着说:“谢谢, 谢谢谢大家”当他带着这些荣誉来到我的面前时, 我看到他眼圈红红的,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为了这次比赛, 他每天付出那么多, 流了那么多汗水, 这样的辛苦, 只有他知道。方亮打开他的荣誉证书, 仔仔细细地端详了好久, 终于笑了。
师:你们猜到B同学写了方亮的什么心情吗?
生:是激动!
师:看来B同学写的这个小片段也是成功的, 让你们一猜就猜到了。人在激动的时候, 是和高兴有区别的。高兴时, 人都会咧开嘴哈哈大笑, 但激动时就不一样了, 有个成语叫喜极而泣, 这就是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想一想, 如果我把A同学的作文变成一句“我考试没考好, 心里很害怕, 妈妈很生气”, 把B同学的作文改成“方亮得了第一名, 他激动极了”, 你们一定无法想象“我”害怕是什么样子, 妈妈生气是什么样子, 方亮得了冠军后又是什么样子。
生:要是这两大段话就变成两个句子, 作文就没意思了, 还是让作文丰富起来好。
师: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用形象说话”。我们刚刚学习过的《倔强的小红军》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两篇课文, 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变得生动的。你们要在以后的学习中, 对这句话加深理解, 让你作文里的语言生动起来。希望大家再写作文的时候, 不要忘记带上我们今天讲到的四种描写, 不要再让活人变成“死人”啦。
备课笔记
把薄书读厚
你知道吗?我们的肚子和脑子都需要吃东西。可是,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喂肚子的时候, 孩子们喜欢抓大的:大个儿的“巨无霸”、大个儿的烤鸡翅;喂脑子的时候, 孩子们喜欢抓小的:薄薄的小册子、短短的小文章, 最好只是一个小笑话、一则小寓言。难道是肚子喜欢吃大的, 脑子喜欢吃小的吗?根本不是, 而是懒惰心理在作怪。这样吃下去, 孩子们将撑出一个肥肚皮, 饿出一个瘪脑子。
一本语文书, 只有一百五六十页, 算是一本薄册子了, 可是, 我们却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阅读。所以, 语文教师要拥有把薄书读成厚书的本领。
高尔基说:“读了一本书, 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所以, 捧起小笑话、小寓言, 你先别高兴, 如果你一边阅读一边联想自己的生活, 一本薄薄的书, 也会变得厚厚的小东西里藏着大学问。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长途跋涉者拖着疲惫的像灌了铅似的双腿, 在漫漫长路上艰难地挪动着身体。突然, 一个神秘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请捡一些石头装在背包里。”跋涉者没去理睬那有些讨厌的声音。“如果现在捡了石头, 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 你就会既高兴又后悔。”这句话让跋涉者停住了脚步:怎么会既高兴又后悔呢?好奇心驱使他弯腰捡起两块石头, 塞进背囊。第二天, 太阳升起来了, 跋涉者一骨碌就下了床, 打开了背囊。背囊里放出耀眼的光芒两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竟然变成了两颗价值连城的钻石。“耶!”他手捧钻石, 惊喜得一跃而起, 但是立刻, 他懊悔地长叹一声:“唉, 如果昨天多装几块石头, 该多好啊!”
如果你读完了这则寓言, 只是叹一口气:“唉, 这个傻瓜, 多捡点儿石头该多好。”然后, 就把书翻到了下一页, 那你就成了寓言里的“傻瓜”了。你想想, 难道寓言里讲的只是一个傻瓜跟两块石头的故事吗?跋涉者怕累, 只捡了两块石头, 这与我们往大脑里装知识, 是否很相似呢?如果你怕累, 只装一点儿知识, 将来是不是要后悔呢?今天, 多几块“知识石”装进背囊, 明天, 飞翔的翅膀就增添一份力量。由此, 你可以继续展开联想的彩练, 想到“知识就是力量”, 想到成功者的故事, 想到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对知识的渴望, 想到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是勤奋, 还是懒惰这样一来, 一则小寓言就变成了一个大话题, 够你思考半天的了, 也够你写好几篇文章的了。
就这样, 一边阅读, 一边联想, 你会把小文章读成大文章, 把薄书读成厚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文, 备课时也应该展开联想, 把丰富的读写知识引入课堂, 这样, 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变厚了, 一间小小的课堂就变大了。
教育文摘
调查查:半数以上教师不幸福
教师节来临之际, 教师的幸福感问题备受关注。为此, 《人民政协报》开展了专门调查。短短5天, 关注此调查的已高达103066人。被调查者16.79%来自一线或省会城市, 46.63%来自中小城市, 36.58%来自边远地区。其中公办教师高达93.91%, 民办教师仅占6.09%。就教师身份而言, 中学教师占59.55%, 小学教师占27.17%, 其他教师占13.28%。
在关于“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的选项中, 只有4.24%的教师选择“幸福”, 选择“非常幸福”的仅占0.87%, 38.71%的教师的幸福感“一般”, 57.87%的教师感到“不幸福”, 其中觉得“很不幸福”的教师占21.19%。选择“幸福”的老师, 29.43%是因为喜欢孩子, 21.15%觉得收入不错, 19.76%则是出于社会大环境好, 比较受尊重。而收入少, 待遇差, 工作压力大, 重复劳动, 缺乏成就感, 社会尊师重教的大环境不佳, 晋升空间有限等因素则降低了很多教师的幸福指数。
《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 第4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是怎样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学习、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
[教材分析]
《皮巧根桥》是语文S版第七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为过河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皮巧根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大家一直叫这麻桥为“皮巧根桥”。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见过什么桥?(生答:见过木制的小桥、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桥、立交桥)
2、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桥,在此基础上再引出课题,巧设悬念这是一座什么桥,为什么叫“皮巧根桥”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能因为文字浅显而忽略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和对课文的初读而直奔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一些学生的课文能读得比较熟练,但读得不正确。因此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初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的第一步。)
三、根据“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深刻地感悟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
2、学生汇报。(1)皮巧根是怎样架桥的?(2)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四、自读课文,深入感悟
1、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是怎样架桥的?在书上画一画。
(2)、后来有了新桥,人们为什么还是喜欢叫“皮巧根桥”?
2、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3、集体交流。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要跳过急水河还有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在河上架桥会很方便。)
①指名读一读课文第1至第8自然段。
②读了这些自然段的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答:课文中写第一个孩子想做救火英雄,第二个孩子想做打鱼英雄,第三个孩子想第一个飞到月球上去,他们都有好的想法,但都是空想,有些不切实际。)
(2)、皮巧根是怎么做的?你画了些什么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教师随机出示:
A、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B、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
C、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D、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出的句子,概括板书:磨斧子--砍柳树--树架在河岸上--砍树枝--加栏杆。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寻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①学生读14-15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
(让学生带着问题,抓住重点句子去阅读思考,去合作讨论,去交流解决,去领悟表达,这样做。既是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需要,又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悟到阅读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一、总结全文,鼓励练笔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生答:我感受到了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他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他学习。)
2、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以“爱心”为题,通过一两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
(学完了课文,总结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既丰富了文本解读的内涵,又激起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由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练笔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既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章结构简单,语言朴实,字里行问蕴含着真诚的“爱心”,教师没有作讲解分析,只是作点拨引导,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启发: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 第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它处于本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为训练重点。《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瑞士的日内瓦,这个以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却有野草和鸟儿可以自由生息。在那里野草有园林工人定期修剪、养护,鸟儿可以与人们和睦共处。文中日内瓦人对野草、野禽的偏爱令人钦佩。
2.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日内瓦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3)会认瑞、筋、镶、嵌等9个字;会写钢、筋、政等10个字;掌握钢筋、统一等6个词语;会用 “虽然但是”、“几乎”造句。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
难点:了解课文采用的是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叙述方式。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5.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质疑,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自读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入到课文描写的特殊意境,理解日内瓦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三、说教学、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本课时,我采取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课教学流程是: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朗读训练、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检查预习、质疑导向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让它们自由生息?在什么情况下自由生息?自由生息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并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几遍。【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读意识和探究意识。】
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之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并让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为解决突破教学难点作好铺垫。
2.朗读训练、探究体验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从那几方面写“让它们自由生息”,日内瓦人是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跟同学们交流。
预设学生的交流汇报应解决如下问题:
(1)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读读有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课件: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日内瓦美丽的自然风光.)学生朗读、理解,并引导感悟: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这个现代的国际化城市为什么带有如此“野”(自然)的气息“虽然但是”表明什么?“只有没有”看出什么?
(3)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第5、6自然段中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朗读、探究体验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日内瓦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以及日内瓦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课文从野草和鸟儿两方面描述日内瓦人怎样“让它们自由生息”。这是叙述性文章一种常见的叙述方式。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指名读课文,提问:课文用什么方法连句成段的?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课文写“野草”、“鸟儿”两部分内容和第4、5、6自然段都是围绕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的。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在三年级学到的“抓到重点句,理解段的内容”的学习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进而理解全文的重点句“让它们自由生息”。 接着,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假如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你在日内瓦快乐、自由生活的?”
4.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总结全文后,我设计了课件“让地球家园更美丽”,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事例,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共享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设计意图: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而应是在学生情感与文本引起共鸣时,及时将文本进行拓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作业设计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课后练习3:读句子,用带点的字各写一句话。
3.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家乡的星岛湖风景迷人。
四、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附板书设计:
让它们自由生息
随处可见
野草 ﹤
定期修剪、养护
鸟儿 活得自在、有尊严
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季童话》导读(S版四年级上册)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