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范文
三峡好人范文(精选4篇)
三峡好人 第1篇
韩三明是个普通的山西民工, 为了寻找十六年前花钱买来而后又带着女儿离他而去的妻子来到三峡库区。关于妻儿的唯一信息就是他手里的十六年前妻子离开他时他求她留下的条子, 上面有她当时的家庭住址, “四川省奉节县青石街五号”, 韩三明唯一希望就在这张纸片上。在接下来的寻找过程中, 贾樟柯用他那特殊的视觉思维, 写实的镜头语言一次次的震撼着我们, 敲击着我们的心。并非寻找多么坎坷, 而是在寻找过程中所遭遇的人和事, 那些底层人无奈而又艰辛的底层生活敲击着我们麻木而自以为善良的心。麻老大艰辛的跑船生活, 悲剧的小马哥, 无奈的旅馆老大爷, 工地上挥舞铁锤、汗流浃背的民工, 失业又因打工遭残疾的下岗工人这些让人触目惊心!肮脏的旅馆, 吵闹得人群, 一片片断壁残瓦组成的废墟, 即将搬离的破败的县城, 混浊的生活场景给我们构成了一幅难以言语的低层人们生活的移民写真图。在这幅写真图中, 人们的生活是艰难的, 精神是困惑的、无奈的、甚至是猥琐的。平常的烟、酒、糖、茶在那里竟成了奢侈品。人们的生活是压抑的, 沉闷的, 一段平凡的感情也是难以满足的。麻幺妹儿因哥欠人三万块钱被迫与人跑船, 求口饭吃, 忍受屈辱, 任人宰割, 十六岁的女儿辍学, 背井离乡, 去遥远的南方东莞打工, 下岗又遭残疾的工人的妻子沦为暗娼这些底层人流民般的生活随着镜头的一次次展开, 像刀子一样割着我们所谓善良人的心。
与韩三明寻亲平行的一条线是从山西来的护士沈红寻夫的过程。
“是东明吗?”
“是啊, 你是?”
“我是斌斌的爱人, 沈红。”
“原来已经通过话的。”
“原来是嫂子啊?”
“什么时候到的?”
“今天。”
“郭斌呢?”
“我就是来找他的。”
“他不知道你来啊?”
“也没打电活?”
“你给他打一个吧。”
这是沈红三峡寻夫过程中, 到工地上去找郭斌战友王东明的一段对白, 这里的潜台词是她不仅没找到郭斌, 她没告诉郭斌她要来, 她也没办法告诉郭斌, 郭的联系方式或许她也不清楚, 这就暗示了他们的关系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再看沈红与王东明的另一段对话:
“你数一数。”沈红把手机递给王东明。
“怎么还是七位啊?”王东明拿着手机很是吃惊。
“这是他给我的最后一个电话。”
“两年了, 我只有在家等他的电话。”
“偶尔电话打过来, 只要我说没事, 他好像就放心了。”沈红流泪了。两年的漫长等待, 最后等来的又是什么?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虽是清新的川味风情, 但镜头的“字里行间”仍包含着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
贾樟柯的作品呈现个人化的叙事风格, 其作品的叙事内容基本上是关于记忆的生命体验, 不追求经典叙事法则, 具有极其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三峡好人》的叙事方式显然是记录片性质的, 韩三明的视线带入本来是从山西奉节寻亲, 但从影片来看, 导演的意图, 并非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他的寻亲, 也并非形成悬念。沈红, 这个来三峡寻夫的山西女性, 寻找回来的却是丈夫的背叛和婚姻的结束。贾樟柯把这样一个体裁安排影片中并不同于流俗。在奉节这个处于搬迁, 接近“乱世“的地方, 山西二夫妻的故事才更具有伸缩的空间, 也更好地表达了三峡这个处于特定时期的特定地域给不同地域、家庭带来的冲击, 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截流。贾樟柯作为新生代的导演, 他具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的这种自我意识在电影的镜头、画面和空间组合很强烈的表现出来。影片一开始, 把三峡在这部影片的阐释位置作了清晰的定位。镜头中出现的那些打杂、卖艺、骗钱、猥琐的流民形象给我们流下了很深的印象。影片中大量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使这部片子有着非常浓郁的地域色彩。
整部片子都呈现自然光色, 灰色、暗淡。人们说着方言, 这是特殊时期的“三峡”, 面对“三峡工程”, 在这里祖祖孙孙生活了两千多年的数百万三峡人面临着随地拆房, 随时“水淹”的困境, 这些人生活窘迫, 喜怒哀乐如何表达?贾樟柯以表弟---韩三明 (其真实姓名) 的介入为切入点, “三峡移民”的生活场景, 面对“三峡工程”在普通百姓这个层面上的巨大成本付出表现的具像而彻底。画面真实, 不张扬, 不解构, 所有这一切都呈现纪实化风格, 其真实性成为该影片的终极源泉。贾樟柯的镜头面对的是一个个政策覆盖下根本无法独善其身也无法表达自我的底层百姓。以每天收一块二房钱为生的旅店小店主, 望着在自家小旅馆墙上画着一个个“拆”字的自称“执行公务”的人员嚷到“莫看我老了, 在奉节混了几十年, 乱朋友还是有的。”以及县长摸样的人花“二亿四千万”的最新作品:“我喊一、二、三’亮’”的鲜明对比, 其个体底层的渺小、错愕与滑稽在镜头前无不彻底的暴露出来, 强烈震撼着国人的心。
三明和老鬼等工友一起吃菜喝酒。三明告诉工友他明天就回老家去挣钱, 工友们举杯团圆酒送行并问三明能否帮忙找活路?三明回答可以下黑煤窑, 一天能挣二百元钱, 工友们很高兴, 但听说下煤窑有生命危险时大家都沉默了。为了生存, 老鬼等工友必须选择黑煤矿, 即便是生死。当镜头逐一摇过一张张赤膊工友平静的脸庞时, 我们分明感到这一杯团圆酒是如此的悲壮。贾樟柯用镜头表现平静下面的急流暗涌, 表现中国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可谓超人。当三明面对黑煤窑的生死契约时, 当沈红决定与丈夫离婚时当工友们听说下煤窑就是提着脑袋干活时, 所有人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平静和沉默。有谁又知道在这沉默的背后又有多么丰富的内涵?
“一个导演是一种生产思想和趣味的机器;一部影片是一系列创作上和技术上的决定, 导演的任务是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2) 贾樟柯的电影创作就是在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他的电影渗透着他的价值观、审美观, 渗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又以他特有的镜头语言将这一情怀表现出来, 感动天地, 惊醒世人, 这大概就是贾樟柯电影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1>参看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
①张骏祥:《电影创作与评论》, 第10页,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6年版。
观《三峡好人》感 第2篇
首先回顾一下影片的主体故事,我感觉应该可以划分为两个寻人的故事:
一、煤矿工人韩三明从山西汾阳来到四川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想同时期的两段寻亲经历,结果却截然相反。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但在我们看来反映了很现实的意义,导演贾樟柯也正是以他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风格而闻名。
男主人公韩三明老实木讷,很少表情变化。“小马哥”是他结识的第一个朋友,两人互赠电话号码,韩三明的手机零声为“好人一生平安”,而“小马哥”的零声为“上海滩”。在此,影片似乎已经提示给我们,作为一个煤矿工人,韩的人生目的仅简单到执着的追求平安,追求一个团圆的家庭,似乎不去想象物质上的优越。“小马哥”明显是更年轻的一代,生活观念上的差异让他对生活更盲目,在变迁的社会大潮中随波逐流,身不由己。他在房屋坍塌中意外的失去生命,生也盲目,死同样盲目。这场大变迁中似乎毫不足惜的死亡刺痛了我们的心灵。“小马哥”是千千万万平凡死亡中的一个,又有多少卑微的生命就这么默默消失了呢?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这不得使我想到前些日子看的一部影片《唐山大地震》,其宣传中我感觉最有力度的一句就是“23秒,32年”。再想想三峡工程,这几千年历史的老城瞬间就被淹没,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很难解决的,房屋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无数家庭被迁往外地,两千年历史的旧县城在两年之内拆掉并将永远沉没于水底。这意味着数十万的百姓生活失去了保障,为此国家调动大笔资金对三峡工程中移民,但到2006年年初,上报批准的三峡工程移民113万人已经安置完毕,批准的400亿元人民币移民安置费已经全部用完,但是还有数十万居民要搬迁安置。由于前期移民安置存在问题多,造成未来移民安置工作的进展更加困难。
三峡工程确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三峡好人》的三层结构分析 第3篇
《三峡好人》是贾樟柯的经典电影作品之一,整部影片以三峡工程的移民搬迁为大背景,一两个主人公寻找自己的爱人主线,描述了三峡工程修建引起人们方方面面的变化。本文对此作品进行一定文本分析,认为这部电影步步深入的体现了三层结构。
从《小武》到《三峡好人》。在这个以第五代导演轰轰烈烈的商业片主打电影市场的时代,贾樟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静默地阐述着他对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冷峻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沉静的批判。《三峡好人》就是用这种低成本的方式,陈述着作者对于人物本真的情感、社会混乱的变迁,以及在我们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与后现代抗衡的思考。于是,当这种低调初等大雅之堂,并在国际舞台上光鲜亮相时,人们才不得不思考: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繁华是否需要华丽转身,去回望、体察、等待我们缓慢行走的灵魂。
正如题所述,对于这部充斥着太多写实、深描、批判与隐喻的电影,我想提一些自己的想法,即对于剧情所表现的三层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层:人物的情感——什么是人的真情?
韩三明与麻幺妹、沈红与郭斌的婚姻是贯穿电影的两条主线。韩三明到奉节来寻找她十六年前买来的却又被“解救”而离开他的妻子麻幺妹,面对与某个船老大“一起过”的有实无名的婚姻,他最终决定回山西老家挖煤以挣够三万元钱把妻子赎回来;沈红到奉节来寻找离开自己到三峡闯天下并发了家,却两年没有跟自己联络的丈夫郭斌,最终以“爱上别人”为理由,与已有新欢的丈夫断绝了婚姻关系。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却发人深思的事实:韩三明与麻幺妹是非法婚姻,是法律一直明令禁止的拐卖妇女结婚的行为,然而在这里,这种被“解救”的非法婚姻,却有了实实在在的情感,虽然可能不能称之为爱情,但这种依赖却是双方都无法摆脱的;而沈红与郭斌二人明显比前者有着更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俩是自由恋爱,从他们在一起的镜头中,特别是他们和着音乐跳起交际舞的场面里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当时是怎样的恩恩爱爱、亲亲密密,离别时又是怎样的依依不舍。然而就是这样法律支持着的合法婚姻,两人最终却貌合神离,分道扬镳,我们不禁思索:为什么所谓强迫结合却有着长存的情感,而自由恋爱却无果而终?人的真情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导演在这里想要体现的,就是中国传统的不善表达的情感“禁锢”与新时期的大胆表达的“自由”情感的对比与矛盾。在中国传统社会,受我们多年教育的文化影响,人们是极少谈论“情”这个话题的,即便谈及,也是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然而不表达并不代表没有真挚的深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受西方开放文化的影响,新一代年轻的中国人开始越发重视自己的情感表达,于是许多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开始纷纷上演各种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然而难道这些所谓轰轰烈烈的故事就是真正深沉的感情吗?这值得我们深思。电影中,两次出现一个唱歌的男孩,还是满脸稚嫩的样子,却十分认真难得唱着“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这样极力表达情感的网络歌曲,但这样大的一个孩子,怎么可能弄得清什么是爱情?拿他这样夸张表达的又是什么情感呢,难道是真情?导演用这样的手法,暗喻了郭斌这样的人,表面一直信誓旦旦、深情款款,实际却另寻新欢、三心二意,只是善于表达却没有真情,可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这样的人又何止郭斌一人?而韩三明听见男孩唱歌时,出神地表现出惊愕、迷惘的表情,以至于连饭都忘了吃:他一直生活在远离都市的穷乡僻壤,对于这个飞速变化的当代社会是多么的无知,他所看到的与他一直生活着的社会有着巨大的反差,让他一下子手足无措。这种反差在于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含蓄内敛的真挚感情与浮华做作的虚情假意的对比,但又是怎样的背景产生出这样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从中却暗暗读出了作者的隐忧。
第二层:两种人物的纠结——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
在韩三明和沈红两个主人公为线索的剧情下,我们看到了许多和他们相关的人,这些人又是在同一个大背景下上演自己的故事,这个背景就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在这些人里,我们看到两种人,一种因为三峡工程而利益受损,另一种因三峡工程而获利。在第一种人中,我们看到了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当然不正常,两千多年建起来的一个城,两年就拆完了!”;有旅店老板,自己的旅店没收到任何通知就被拆了;还有那个不知名的十六岁小女孩,因为生活的各种变故,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做保姆;有一个例外就是小马哥,他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为郭斌打工,一开始时好像因此得到了一些利益,但实际上就是被一些以三峡工程坐收渔翁之利的人利用,然而他最后却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仿佛做着无声的抗争。而因此而获利的人呢?我们看到郭斌和他的情人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发家,开展着自己不正当的交易;还有在舞场的那些官员,数着“一、二、三”大桥的灯就亮了,这说明这座桥平时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然而这样“面子工程”的桥和灯,这样花人民的钱提升自己政绩的砝码又有多少呢?这座桥的样子很像重庆倒塌的虹桥,也体现出导演暗暗地讽喻。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因三峡工程利益受损的人都是最为贫困的普通人,而因三峡工程而获利的人却都出人头地。我认为,三峡工程在这里所代表的,就是一个后工业的社会,而原先的三峡美景,代表的是一个农业社会或传统的手工业社会,三峡工程建立起来,硬生生的结束了许多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社会,但许多一直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明显对此不适应,不适应这种极度追求物质文明、经济利益的后工业社会,他们属于社会的底层,这种不适应当然使他们的利益受损,但是如此迅速的社会转变给了怎样的人获取利益的机会的,导演只为我们展现了这类人的代表:郭斌以及那些渎职的官员,利用社会发展的不完善,处处转空子,牟取暴利。可是,这样的一个老实人利益受损,转空子的人获取利益的社会,怎么能够稳定发展呢?后工业社会的迅猛到来,传统社会的急速终结,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影片多次出现一个场景,韩三明和他的工友通过人民币背面的印花来介绍自己的家乡,人民币是货币,是经济利益的象征,然而在这幅场景中,它只扮演着一个景色介绍的中介,整个过程非常浪漫,甚至让人们忘记了金钱本身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这样不稳定的发展,个人经济利益的追求越发强烈,诚实劳动的人利益受损,底层人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而投机取巧,侵害别人利益的人却能发家致富,人民币还能有这么浪漫的呈现吗?不由得引起我们深思。
第三层:深描和超现实的冲突——文明的轨迹是怎样的?
我前文已经叙述,三峡工程在剧中是后工业社会的代表,而这种社会背后又是怎样的力量在起到作用。这就是文明推动,后工业的文明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的从西方而来,使我们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明收到剧烈的冲击。在影片中,导演也以独特的情节和手法对此进行这展现。
在整部剧中,导演对一些景物用了深描。首先是导演做了重点描述的就是“烟酒、茶、糖”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是通过这样一些场景体现出来的:小马哥模仿电影中周润发的形象抽着烟,眼中一种极为享受的表情,体现出一种平民的单纯的快乐;韩三明把从山西带来的两瓶汾酒送给从来没见过面的大舅子麻老大,犹豫又亲切的叫他“哥”,却被拒绝,这是中国传统的对于“外舅”的尊敬,表现了传统文化比现代法律对于人们思想更深层次的影响,却也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沈红喝着她的丈夫郭斌下海之前留下的茶叶,品味着的是夫妻俩最初纯粹的真情,以及丈夫远走的单纯;韩三明和麻幺妹分一颗大白兔奶糖,艰苦的生活却有着能够俩人分担的淡淡的甜蜜。导演在表现这几个情境时,用了近乎纪录片般的平淡笔调,让人感觉真实可触,便这勾起了人们最为纯真的情感,最为传统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深描。
其次,整部剧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废墟,满目都是已经形成的,或即将形成的废墟.废墟是一个符号:它已经无用,但还没有沉入历史,还在生存着,用它倾倒的喧哗惊动从它边上经过的行人,甚至吞没人的生命,于是这种废墟意识已不仅仅是传统的怀古伤今的慨叹,更多的是对当前的现时的强调,是对暴力和破坏关注,更具有现代的批判意识。导演许许多多次,用各种长镜头、短镜头,表现着静态的、动态的废墟,这样的深描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不禁思索:离我们远去的只有废墟吗?废墟上劳动着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文明是否就像废墟一样,面临着死去,离我们逐渐远去?多角度的深描,强调了这种批判。
但是,令人更为惊奇的是剧中许多次超现实手法的应用,就是在如纪录片般平淡叙事时,突然加入一些离奇的镜头:突然从空中飞过的不明飞行物;腾空而起的奇怪的建筑;甚至于最后莫名其妙在废墟间走钢丝的人。乍一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惊愕之后,却又觉得这实在是神来之笔:这给人们带来的惊愕与突兀,仿佛不仅仅是这些奇怪的镜头,结合整部电影的情节,观众不难更深一步地思考到,这种突然的植入,就像三峡工程突然进入三峡一样,在原本平和的风光中,出现了莫名的现代建筑。前文我已指出,三峡工程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后工业的现代文明,而三峡却是传统农业文明的象征。后工业文明的突然而来,硬生生地植入我们几千年的传统社会文明之中,离奇而突兀,使得人们难以接受,可是它又实实在在的发生,让人不得不接受。人们不免陷入一种矛盾之中。可这样的强行又突然的植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电影结尾那个走钢丝的人就是导演自己的一种解释:面对这样两种文明的冲撞,我们一面珍爱又固守这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善良、诚实、内敛、含蓄,可是,又不得不思索着怎样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急速发展的社会中获得更好的生活,追求到更好的物质享受,这就像平衡木的两端。而我们就拿着这样一根平衡木,小心翼翼的行走在钢丝上,如果稍不小心,就会有不可预计的后果,这难道就是我们面对的未来?不仅又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三峡好人》准确的说,是一部让人不容易看懂的电影,因为里面需要蕴含我们太多的思考,思考我们有应该怎样的情感,思考我们的社会会怎么发展,思考我们文明的车轮怎样转动,而更重要的,是思考作为这样一个庞大的背景之下渺小的个人,能够怎样走出我们的足迹,电影中的主人公,不仅仅是单个的个体,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我们必须学会思索,思索印第安人的那句话:人啊,别走太快,请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1][英]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J].刘云舟译,2005(10).
[2]李陀,贾樟柯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现实主义[J].读书,2007(2).
[3]张皓.电影《三峡好人》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废墟主题[J].电影文学,2010(6).
三峡好人影评 第4篇
贾樟柯在这个背景之下拍摄了本片,不过他的侧重点是外地人的寻找,而不是当地人的失落感。本片中两条线连接,两个主人公各自寻找着自己家乡的人或者本来应该属于自己家乡的人。当地人没有了家的感觉,而有家的人却来寻找不要家的人。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微弱的联系,一是两者都是山西人,二是男人打工的头是女人寻找的丈夫,但是两人并不认识。
电影的元素依然是贾樟柯一贯的风格,流行歌曲,电视新闻,弱势群体,破落的地区。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虽然贾樟柯已经走出山西,走出世界,但是他所关注的对象主要还是山西人。只不过《世界》是把背景设在大都市的北京,《三峡好人》则安排在人心惶惶的三峡地区。只不过他不再只把人物囿于山西,以山西人,山西环境刻画人物心理和人物命运,只不过他已经一步步安排,从《任逍遥》以后他镜头下的山西人必定走出山西,他关注的是山西人在中国这个大地理范围内能不能逍遥。
只是在本片中没有给出逍遥自在的答案,却透着一股潇洒之气。男主角韩三明对前妻说,我会带你回去的,等着我。女主角说,我们离婚吧。这样的坚定的,充满信心的口气,在贾樟柯以前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以前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犹疑不决,不知所措,有一招没一招的活着。
本片只是利用了三峡建设过程中当地人的心理变化跟主角人物有相通之初,并且把人物放在三峡大坝边才有了很强的时代感。韩三明带着在三峡认识的朋友一起回山西挖煤这样的结局显然也是结合了那几年矿难频发的时事。
三峡好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