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精选8篇)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第1篇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 金霉素链霉菌培养基的制备(验证型)

实验目的:

1、学会培养基的配制

2、掌握灭菌方法。实验原理:

金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亦称“金色链霉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金色色素,故名。其菌落为草帽型, 菌落直径一般为3~5毫米, 表面较平坦, 中间有隆起。菌落开始为白色,长孢子后变青色。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短杆状的菌丝。抗菌素工业上用以生产金霉素。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放线菌在土壤中分布最多,大多数生活在含水量较低、有机质丰富和微碱性的土壤中。多数情况下,泥土中散发出的“泥腥味”就是由放线菌中链霉菌产生的土腥素造成的。放线菌大都好氧,属于化能异养,菌丝纤细,分枝,常从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生长。因其生长具辐射状,故名放线菌。放线菌能像真菌那样形成分枝菌丝,并在菌丝末端产生外生的分生孢子,有些种类甚至形成孢子囊,因而曾被误认是真菌。但其菌落较小而致密,不易挑取。不少菌种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广泛应用,可产生抗菌素,现已发现和分离出的由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多达4 000多种,其中,有50多种抗生素已经广泛地得到应用,如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用于临床治疗人的多种疾病;有些可生产蛋白酶、葡萄糖异构酶;有的用于农业生产,如灭瘟素、井冈霉素、庆丰霉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生产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广谱抗生素。抗菌谱极广,包括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品种主要包括金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四环素早在1948年即开始用于临床,至今已有50余年历史。现在四环素已被收入中国药典2005版,还被收入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药典。上世纪70~80年代四环素产销处于全盛时期,我国有上百家企业生产,临床用量很大。多年来由于四环素类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病原菌对金霉素耐药现象严重。1950年,国外有报道四环素族药物引起牙着色,病因是在牙的发育矿化期服用四环素族药物,可被结合到牙组织内,使牙着色。四环素还可在母体通过胎盘引起乳牙着色。其后又后续报道四环素沉积于牙、骨骼以至指甲等,而且还能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在这方面,国内直至70年代中期方引起注意。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因细菌耐药性增加以及新的抗生素大量上市等原因,四环素产销逐渐萎缩,市场疲软。因为副作用大,只外用,用于治疗结膜炎、沙眼。材料、试剂和器材: 试剂:

NaBr母液(100 g/L)KCl母液(100 g/L)

M-促进剂母液(2.5 g/L)器材:

1ml移液枪;不锈钢锅;电炉;台秤、天平其它物品:

蒸馏水、250ml三角瓶、500ml三角瓶、钥匙、烧杯、玻璃棒、量筒、纱布、剪刀、棉花塞、报纸、线绳、皮筋、记号笔、1.5mL离心管、1ml移液枪头、枪头盒 实验步骤: 1.种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40,黄豆饼粉20,酵母粉5,蛋白胨5,CaCO3 4,(NH4)2SO4 3,MgSO4·7H2O 0.25,KH2PO4 0.25。

先称取黄豆饼粉20g,单独煮沸10分钟,加入少量凉水降温,4层纱布压榨取汁,与其它称好的各成分混合,定容至1L。

每50ml分装到250ml三角瓶中,每组2瓶。2.定向发酵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100,黄豆饼粉40,蛋白胨15,CaCO3 5,(NH4)2SO4 3,酵母粉2.5,MgSO4·7H2O 0.25,α—淀粉酶0.1。

配制方法同种子培养基,配好后分装到500ml三角瓶中,每瓶100ml,分别加入如下成分,比较它们对四环素产量的影响:

(1)对照(不加其他成分);

(2)加入NaBr母液至终浓度为2g/L;(3)加入KCl母液至终浓度为2g/L;

(4)加入NaBr母液至终浓度为2g/L及M-促进剂母液至终浓度为0.025g/L。每两组配一套。3.灭菌

将封好口的培养基121℃灭菌30min。同时灭1ml 剪口移液枪头、1.5mL离心管。(总过程:称量——溶化——定容——分装——封口——灭菌)注意事项:

1.黄豆饼粉煮沸取汁。

2.培养基封口最好用8层纱布或棉花塞,最好不用橡胶塞,以增加透气性。3.灭菌时锅内要补足水分。由于灭菌锅较大,升温排气一定要充分(10min)。补充阅读:

工业发酵中利用生产菌发酵得出最终产物是一个逐级放大的过程,各个不同的阶段对于营养成分的要求也各有特点,根据发酵不同阶段的要求,培养基可分为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三种。

孢子培养基孢子培养基是供菌种繁殖孢子的一种常用固体培养基,对这种培养基的要求是能使菌体迅速生长,产生较多优质的孢子,并要求这种培养基不易引起菌种发生变异。所以对孢子培养基的基本配制要求是:第一,营养不要太丰富(特别是有机氮源),否则不易产孢子。如灰色链霉在葡萄糖-硝酸盐-其它盐类的培养基上都能很好地生长和产孢子,但若加入0.5%酵母膏或酪蛋白后,就只长菌丝而不长孢子。第二,所用无机盐的浓度要适量,不然也会影响孢子量和孢子颜色。第三,要注意孢子培养基的pH和湿度。生产上常用的孢子培养基有:麸皮培养基、小米培养基、大米培养基、玉米碎屑培养基和用葡萄糖、蛋白胨、牛肉膏和食盐等配制成的琼脂斜面培养基。大米和小米常用作霉菌孢子培养基,因为它们含氮量少,疏松、表面积大,所以是较好孢子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是供孢子发芽、生长和大量繁殖菌丝体,并使菌体长得粗壮,成为活力强的“种子”。所以种子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氮源和维生素的含量也要高些,但总浓度以略稀薄为好,这样可达到较高的溶解氧,供大量菌体生长繁殖。种 2 子培养基的成分要考虑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能维持稳定的pH,其组成还要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征而定。一般种子培养基都用营养丰富而完全的天然有机氮源,因为有些氨基酸能刺激孢子发芽。但无机氮源容易利用,有利于菌体迅速生长,所以在种子培养基中常包括有机及无机氮源。最后一级的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最好能较接近发酵培养基,这样可使种子进入发酵培养基后能迅速适应,快速生长。

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是供菌种生长、繁殖和合成产物之用。它既要使种子接种后能迅速生长,达到一定的菌丝浓度,又要使长好的菌体能迅速合成需产物。因此,发酵培养基的组成除有菌体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和化合物外,还要有产物所需的特定元素、前体和促进剂等。但若因生长和生物合成产物需要的总的碳源、氮源、磷源等的浓度太高,或生长和合成两阶段各需的最佳条件要求不同时,则可考虑培养基用分批补料来加以满足。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第2篇

实验三 四环素、金霉素的薄层层析鉴定(验证型)

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层析的原理,四环素族抗生素的定性鉴定方法。实验原理:

层析(色谱,chromatograpby)是相当重要、且相当常见的一种技术,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固定相,把液体(与上述液体不相混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根据移动相种类的不同,分为液相层析和气相层析二种),使试料混合物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两相分布的平衡状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称为层析,亦称色谱法。用作固定相的有硅胶、活性炭、氧化铝、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着适当的液体。将作为固定相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柱层析(column chromatography),在玻璃板上涂上一层薄而均的支持物(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或者用滤纸作为固定相的纸上层析。层析根据固定相与溶质(试料)间亲和力的差异分为吸附型、分配型、离子交换型层析等类型。但这并不是很严格的,有时常见到其中间类型。此外,近来也应用亲和层析,即将与基质类似的化合物(通常为共价键)结合到固定相上,再利用其特异的亲和性沉淀与其对应的特定的酶或蛋白质。

分配层析在支持物上形成部分互溶的两相系统。一般是水相和有机溶剂相。常用支持物是硅胶、纤维素和淀粉等亲水物质,这些物质能储留相当量的水。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都能溶解,但分配系数不同,展层时就会形成以不同速度向前移动的区带。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系统中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后,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溶剂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称为分配系数。当欲被分离的各种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时,它们就能被分离开。分配系数大的移动快(阻力小)。

薄层层析是以薄层材料为支持物,在密闭容器中,样品在其上展开。当斑点不易为肉眼观察时,可利用适当的显色剂,或通过紫外灯下产生荧光的方法进行观察。通过这种展开操作,各成分呈斑点状移动到各自的位置上,再根据Rf值的测定进行鉴定。薄层色谱法具有分离与鉴定的双重功能,通过薄层图谱与对照品的图谱相比较,除了能鉴出有效成分或特征成分外,还以完整的色谱图作为一个整体对制剂加以鉴别。薄层色谱分析法由于简便、快速,能有效地、直观地反映药品地真实性、稳定性,现已成为药物制剂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薄层层析是鉴别抗生素的方法之一,层析后进行显色,并绘制层析图谱,根据层析图谱对抗生素进行鉴定。本实验以四环素、金霉素标准品溶液作为对照对发酵液进行鉴定。

材料、试剂和器材: 仪器和设备:

玻璃层析缸;层析板(薄层层析硅胶烟台芝罘区黄务硅胶开发实验厂有售);吹风机;紫外投射仪;离心机(1.5ml转子)试剂:

四环素、金霉素标准品(1000U/ml)用0.1 M盐酸溶解并稀释定容,4℃冰箱保存(可使用7天)。

展开剂:正丁醇:醋酸:水(4∶1∶5)2L。草酸、氨水 其它物品:

1.5ml离心管、小烧杯、玻璃棒、毛细玻璃管或微量注射器、pH试纸(pH覆盖1.0~2.0)(或酸度计)、饭盒(或大培养皿)、凡士林 实验步骤:

1.层析板处理

层析板105℃烘烤过夜,均匀喷上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4.5),于空气中晾干、备用。

2.点样

选取两种定向发酵液加草酸酸化至pH为1.5~2.0,取上清约l.2 ml于1.5ml离心管中,10000 rpm,5min,备用。在距层析板底边2.5~3 cm起始线上(用铅笔划线,做出点样点记号),用毛细玻璃管在薄层层析板上点四环素标准品和金霉素标准品溶液3次,发酵液上清点8~10次,点样点不大于0.4cm,每次都要吹干后再点。(一般效价在1000u/ml以上点3次,500~1000u/ml点4次,200~500u/ml点5次)。剩余的发酵液上清于4℃冰箱保存。

3.层析(展开)

用正丁醇:醋酸:水(4∶1∶5)的上相作展开剂。层析前需预先用展开剂预平衡层析缸,可在缸中倒入2cm高的展开剂,密闭,一般保持15-30分钟。然后将层析板置于盛有展开剂的层析缸中,在室温下展层6~8h(与温度有关)。封口不严可涂抹凡士林。

4.荧光显影

待溶剂前沿展至板的一半以上时将层析板取出,标出溶剂前沿,于通风橱中晾干,用氨水熏数秒钟后即可在紫外灯下显影,画出黄色斑点,分别算出Rf值。(四环素标准品慢和金霉素标准品快)

无水四环素在波长365nm下显黄色荧光,根据与标准对照可定性测定。注意事项:

因四环素能和钙盐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故发酵液中的四环素浓度不高,预处理时通常用草酸将发酵液酸化至pH=1.5~2.0,使四环素尽量溶解。

点样时必须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要控制好点样量,样品太少,斑点不清楚,难以观察,但样品量太多时往往出现斑点太大或拖尾现象。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作展开剂中极少量强极性溶剂(0.5%)或pH值的改变可显著改善拖尾现象。

实验四 四环素的效价测定(综合型)

实验目的:

1、了解抗生素效价的表示方法

2、学习抗生素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实验利用比色法测定四环素和金霉素的效价。效价(titer或titre)是评价抗生素效能的标准,它代表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抗菌效力,也是衡量发酵液中抗生素含量的尺度,人们以1µg金霉素或四环素标准品为1个单位,0.6µg青霉素G钠盐为1个单位。

四环素和金霉素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可产生黄色的脱水金霉素和脱水四环素,其色度与含量成正比。

在碱性条件下,四环素较稳定,而金霉素则生成无色的异金霉素:

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利用比色法测定四环素、金霉素混合液的总效价;而四环素效价的测定可在碱性条件下,使金霉素生成无色的异金霉素,然后再在酸性条件下,使四环素生成黄色的脱水四环素,经比色测得四环素效价。总效价与四环素效价二者之差即为金霉素的效价。本实验只测定四环素的效价。

因四环素能和钙盐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故发酵液中的四环素浓度不高,预处理时通常用草酸将发酵液酸化至pH=1.5~2.0,使四环素尽量溶解。发酵液中,由于杂质的干扰,将影响比色的正确性,因此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作为螯合剂,掩饰金属离子的干扰,改变四环素脱水条件(降低酸度或延长加热时间),可以减少杂质对比色反应的干扰。材料、试剂和器材: 试剂:

EDTA lg/l00ml、NaOH 3mol/L、HCl 6mol/L、蒸馏水

盐酸四环素标准液: 精密称取盐酸四环素标准品0.0410 g 于烧杯中, 用适量蒸馏水(或0.1mol/L的盐酸溶解)溶解, 转移至200 m l容量瓶中定容配成0.2 m g /m l的溶液。器材:

分光光度计、玻璃比色池、水浴锅、电炉、不锈钢锅、擦镜纸、50ml容量瓶(或比色管)、大烧杯、移液枪、1mL枪头、洗耳球 实验步骤:

取上述保存的处理发酵液上清l ml(效价约为1000U/m1)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lml浓度为lg/l00ml EDTA溶液,加蒸馏水9ml,再加入lml浓度为3mol/L的NaOH,在20~25℃ 3 下保温15min后,加入2.5ml浓度为6mol/L的HCl,煮沸15min后,冷却,稀释至刻度,在分光光度计上于440nm(或38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紫外为100-390nm;可见光为380-780nm,根据波长选择石英比色池或玻璃比色池,否则玻璃对于紫外光有吸收)

对照样品(不加诱导剂)的前处理方法与上述步骤一样,只是在加入HCl后,不加热,稀释至刻度,作为测定样品的空白对照, 调零。

取1ml四环素标准品于50ml容量瓶中,加1ml浓度为6mol/L的HCl,水浴煮沸15min后,冷却,稀释至50ml,440nm(或380 nm)测吸光度。(以蒸馏水作为空白测定)

以定向发酵培养基中的对照组作为空白对照,测定其它三个处理组的吸光度。(有时可能因对照组处理不当而使其它组的读数为负值,这时可以以蒸馏水作为空白。)

计算公式:

发酵液中四环素的效价= A发酵 A四环素标准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第3篇

1 改变教学模式

1.1 采用自主学习模式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 改革开放, 不断创新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亦需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由是教师讲授实验原理、试剂的配制、仪器、临床意义, 然后由学生按照书本上或教师给出的步骤完成操作, 这样导致学生成为了机械的操作者, 完全没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为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我们做出了如下改革: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我们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 包括试剂的配制、保存, 标本的准备与检验等环节。实验过程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 选择不同的方法完成对标本的检验, 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 能使学生更直观地发现方法的优缺点, 认识到导致较大结果误差的因素, 力求使每个检验项目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我们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能够在传统方法基础上有所创新, 包括实验方法的设计, 实验器材规格及试剂的预算等不同方面。

1.2 引用多媒体教学

实验课上我们适当应用了多媒体教学, 使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互补充。这样不仅优化了教学环境,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也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 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由于本校实验设备有限, 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 我们在课上引入一些视频, 现代检验技术发展迅速, 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 我们会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自动化分析技术及教学课件。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实验内容, 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

由于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为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2 实践技能考核的改革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现代基层对检验人才的需要, 我们对教师指明考核项目、准备好仪器、试剂的条件下完成考核的传统方法进行了改革。

2.1 成绩比重的改革

突破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 我们将实践技能考核的分值由原来占总成绩的20%调整为40%, 这首先就会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重视。

2.2 方法的改革

我们将考核内容分为必考项目, 随机抽考项目, 仪表、态度, 结果分析四个部分。必考项目 (10分) , 主要是基本操作:包括吸量管、微量加样器的选择和使用,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使用。随机抽考项目 (20分) , 包括临床上常规检验项目, 如血糖、血脂、蛋白质、酶、肝功、肾功、电解质等所包括的各项, 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两项完成考核。随机抽考, 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组织安排和处理能力, 考核主要侧重对所选方法原理的解释、加样的方法、仪器调节和使用。结果分析 (5分) , 考核中给学生准备不同浓度的标本, 实验完成后要求对结果正确分析, 这主要考查学生对临床意义的掌握。仪表、态度 (5分) , 主要考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 有团结协作精神;遵守操作规程, 爱护仪器设备, 珍惜标本、试剂, 实验过程中不慌乱, 有条不紊, 有自身安全保护意识。

通过技能考核, 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提高, 也使学生们了解到临床实际工作的要求, 为实习和工作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3 加大见习环节力度

由于医学检验专业内容繁多, 检测复杂、发展迅速, 实验过程中手工操作已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要求, 为弥补这一不足, 使学生能快速适应实习、工作环境, 进入状态, 我们在实验教学上加大了学生见习的力度。

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的便利条件, 不定期安排学生见习, 使学生熟悉检验科工作环境, 并逐步教授学生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使用, 包括试剂的准备、仪器参数的设置、操作、数据处理、日常维护及意外故障的简单处理等工作内容。实践证明, 通过见习, 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室与临床实践的差别, 在学习过程中应有目的的进行选择性学习,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使学生能较早的调整好心态, 更好的面对实习与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生化检验的领域不断扩大, 为适应现代化的步伐, 我校定期派检验专业教师出去进修学习, 力求以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教授给学生最新的实践技术, 使他们能在检验工作领域里做出优秀的成绩。

摘要:本文以中专医学检验专业教育为前提, 主要论述了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术能力和较高专业素质的学生, 适应现代化技术发展需要, 我们在实验教学模式、方法及内容上所做的一些改革。

关键词: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沈岳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生物实验与信息技术整合 第4篇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生物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该实验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帮助学生排除观察中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帮助学生树立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探求新知的态度。由于该实验强度大,实验时间紧张,实验时教师难演示、难指导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使用传统显微镜进行该实验时成功率偏低,实验效果减弱。经过试验,笔者用实验室现成的器材加上家用数码相机和摄像头制作了简易的“摄像显微镜”,解决了在传统显微镜实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文就“摄像显微镜”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的应用及其优点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摄像显微镜”的应用优点

1.有助于拓展实验探究

在实验中使用由数码相机及摄像头改进而成的“摄像显微镜”可以帮助学生节约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紫色洋葱无色内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性。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各小组采用洋葱不同表皮细胞和不同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最后汇总全班各实验小组的照片,展示实验结果。

照片展示:(质壁分离)。

2.有助于师生及生生互动交流

在传统显微镜的实验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只能对少数学生的显微镜物像进行观察,对少数学生的显微镜的操作进行指导。每位学生只能看到自己显微镜中的物像或个别地进行小范围的交流,所以由于互动交流的缺乏,使得学生在实验课堂中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都大大减少。

在由数码相机改进而成的“摄像显微镜”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步骤中了解学生的实验进程,对所有学生进行监控和指导;同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师生可以看到不同视野的物像,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加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例如,学生利用“摄像显微镜”,通过分析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1)质壁分离时图像出现了不规则现象

结论:①细胞壁棱角和蔗糖溶液接触面积大,优先发生质壁分离。②外界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过度。

(2)整个细胞被染成红色现象。

结论:细胞已经失去选择透过性,说明这些细胞是死细胞。

(3)物像只有轮廓,没有填充紫色

结论:取材步骤中撕下的是内表皮或是撕下外表皮时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失。

3.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生物实验教学除了能了解掌握一定的原理、技巧和方法外,还能提高生物的学习兴趣,而使用由数码相机及摄像头改进而成的“摄像显微镜”就很好地加强了生物实验的这一功能。在“摄像显微镜”实验的教学中,我们应对典型的美观的物像进行资源共享,对实验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异常的错误操作步骤进行及时改正。以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完成度和成功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结束语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罗益群.“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21(1).

[2]唐晓明,姚新叶.未曾预约的美丽——质壁分离实验图像不规则的再探究[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10).

化学工程实验技术探究 第5篇

关键词:化学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改革;创新能力;策略

在量子力学的建立发展下,现代化学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实验在化学研究和化学教学中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作用也日益突出。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认知、研究能力和应用化学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高等化学教学在讲授了化学基本原理和化学实验技能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化学实验设计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展开实验技术和化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1-5]。高等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成为高等化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完整化的高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内容包括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化学实验基地的建设、化学实验具体实践操作方法、化学实验组织管理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课程体系。

1高等学校化学工程实验技术课程发展现状

在高校的扩招发展下,化学工程实验技术课程实验基地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在学生毕业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学生过度重视理论,轻视了实验教学。现阶段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内容上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从总体上看,依赖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课程较多,设计性的实验课程少;独立性的单元操作课程多,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少;经典类型的实验课程多,能反映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内容少。

(2)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是根据化学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过于强调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忽视了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本身特点,无法发挥出化学实验课程的本身作用。

(3)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注重按照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内容开展教学,无法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

2.1精选基础性、理论性强的化学实验

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化学理论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精选化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内容,如可以为城市土木工程建设专业的学生开设胶体溶液性质类实验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具体包括实验流程设计、胶体溶液的配制、实验仪器的安装和实验操作等[6]。

2.2注重精简重组验证性化学实验

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要减少验证性实验在总体实验中的比重,验证性实验中繁多的验证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质,浪费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原有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及“电解质溶液”是常见的验证性实验,实验验证过程简单,方便学生的观察,但在实验操作过于简单的情况下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实验进行精简处理,在两个实验的重组中以“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实验为主体内容,将“电解质溶液”的实验内容融入到原来电池的组成和电动势的测定中,让学生在原有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物质,如硫化钠等,之后应用精密的微安表对电池电动的情况进行观察,从而了解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产生的影响[7-9]。这种精简重组之后实验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

2.3增设应用型和综合应用型化学实验

在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增设应用型和综合应用型化学实验。例如,可以增设水硬度测定、金属材料腐蚀和防护测定实验、金属材料老化等综合型化学实验。在水硬度测定实验中,教师应用离子交换法和蒸馏法演示净化水的过程,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应用导电率来衡量和评价水纯度的重要意义。学生对实验兴趣很高,为了获得更精确的实验数据,一次次反复验证自己的实验,改进自己实验操作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过程

3.1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师可以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具体介绍化学实验技术原理和重难点问题,通过交互式实验教学研究设计让学生能够有效解决化学实验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化学教师要根据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定期安排教师互相听课,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提升彼此教学水平[10]。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引入弥补传统化学实验教学视野狭窄的问题,缓解实验教学经费和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问题。

3.2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

(1)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科学的实验研究作风。这种作风在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表现是,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化学实验操作出现的各种现象,在发现实验现象和预期实验构想存在出入时,学生要能够从各方面查找误差的原因,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及时解决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2)原始性实验记录对于学生实验思路的形成、实验规律的把握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实验开始阶段,需要学生仔细、规范的记录化学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3)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过程中教师要监督学生注意做好实验器具回收工作,不能随意丢放实验器材以及实验产生的各种杂物。

3.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和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对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促进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等院校可以从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管理和评价考核机制[11]。在学生化学学习方面,学校要建立学生成绩和学分结合的学习评价方法,具体包括学生能否按时到达实验室、能否在实验之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以及学生是否如实记录了实验操作过程和做好实验总结。

4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对整个化学实验体系运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需要加快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素质高、掌握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技巧的教师队伍[12]。为了充分发挥高素质化学实验教师队伍在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学校可以制定一系列能够提升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化学有效运行的政策,充分发挥出教师在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力量,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综合能力。

5完善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保障体系建设

高校需要从制度上进一步保障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教学的开展,通过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制度的建设,加强化学实验指导教师对化学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视,具体包括化学实验教学方案、化学教学实验过程和化学实验结果的验收管理等,充分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结语

化学工程技术实验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化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化学基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知识面,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化学工程技术能力和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内容和规范化的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艺术,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需要有关教育人员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化学学习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昱.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的整合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

[2]李向清,穆劲,康诗钊,等.研究生高等化学工程与技术实验课程建设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30(2):26-29.

[3]李敏,王力.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3(10):1031-1034.

[4]冯红艳,徐铜文,王晓林,等.发酵过程与双极膜电渗析的集成操作——介绍一个分离与反应技术一体化的化学工程实验[J].大学化学,(1):59-63.

[5]孙康.果壳活性炭孔结构定向调控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6]肖华华.管道中氢—空气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7]邵文尧.化学工程与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32(2):143-146.

[8]张国平,訾言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84-86.

[9]周旭章,汪财生,朱秋华,等.多学科共享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196-199,209.

[10]周松柏.超声速内外流干扰的数值方法研究及其实验验证与应用[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1]黄丽,夏宁,于兰.食品化学与分析实验技术教学改革实践体会[J].大众科技,(9):207-209.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第6篇

第十五章常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生命科学的研究首先是要分离和纯化目标物质,才能进行后续的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的往往是利用大分子各种特性的差异。层析和电泳就是我们常用的分离和提纯生物大分子的实验技术。层析法是一种基于被分离物质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不同,使它们在某种基质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例如我们利用物质在溶解度、吸附能力、立体化学特性及分子的大小、带电情况及离子交换、亲和力的大小及特异的生物学反应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或称分配常数)不同,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下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根据研究的目标以及目标特性的不同,我们在层析和电泳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都衍生和发展各种新的更加方便的实验技术。除了层析和电泳的技术之外,常用的生化实验技术还包括离心、透析、过滤等,还有基因工程的技术,如PCR、分子杂交等等,用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的功能,帮助我们解释生命的秘密。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第7篇

一、实验目的

实验室和实验仪器是开展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平台,对实验室布局和仪器配置的掌握程度是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重要体现。通过现场参观和老师讲解加深同学们对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规划与布局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主要功能的认识,掌握高速冷冻离心机、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关键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场所选择及实验内容

园艺学院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室与开展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实验室分工与布局和主要相关仪器:如与组织培养有关的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接种至、培养室等;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高速冷冻离心机、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相关背景知识回顾:对课堂讲述的各种生物技术如分子标记、细胞和组织培养等操作过程进行回顾,重要指出每个环节要用到的必备仪器的作用、性能指标、操作注意事项及仪器选购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2、每班分为两小组简要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布局及功能分区情况;针对每个分区的重要仪器进行讲述,结束时对所有参观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四、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有很多易损仪器或有毒试剂,参观时要求同学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动手,以保证仪器和人身安全。

五、思考题

1、根据参观内容,描述本次参观有了解到的主要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一个现代化生物技术实验室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的必备仪器有哪些?实验二 质粒DNA的提取、纯化及检测

一、实验目的

质粒是携带外源基因进入细菌中扩增或表达的主要载体,它在基因操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质粒的分离与提取时最常用、最基本的实验技术。质粒的提取方法很多,大多包括3个主要步骤:细菌的培养、细菌的收集和裂解、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本实验以碱裂解法为例介绍质粒的抽提过程,应掌握碱裂解法抽提质粒的原理、步骤及各试剂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在pH 12.0-12.6碱性环境中,细菌的线性大分子量染色体DNA变性分开,而共价闭环的质粒DNA虽然变性但仍处于拓扑缠绕状态。将pH调至中性并有高盐存在及低温的条件下,大部分染色体DNA、大分子量RNA和蛋白质在去污剂SDS的作用下形成沉淀,而质粒DNA仍然为可溶状态。通过离心,可除去大部分细胞碎片、染色体DNA、RNA及蛋白质,质粒DNA尚在上清液中,然后用酚、氯仿抽提进一步纯化质粒DNA。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含有质粒pUC18载体的大肠杆菌菌液及离心机、移液枪、离心管及质粒DNA提取有关试剂。

液氮、及DNA提取有关试剂。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试剂配制:

1、LB培养基:NaCl 10g,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5g,蛋白胨(Peptone)10g,琼脂粉15g,加ddH2O至1000ml。分装至500ml三角瓶(250ml/瓶)。高压灭菌15min,室温贮存。

2、X-gal(20mg/ml):20mg X-gal溶于1ml二甲基甲酰胺中,-20℃避光保存。

3、IPTG(200mg/ml):1g IPTG溶于4ml去离子双蒸水中,定容至5ml,过滤灭菌后-20℃保存。

4、Amp(100mg/ml):1g Amp溶于4ml去离子灭菌双蒸水中,定容至5ml,-20℃保存。

5、溶液I: 50mM葡萄糖,25mM Tris-HCl(pH 8.0),10mM EDTA(pH 8.0)。配制方法:1M Tris-HCl(pH 8.0)12.5ml,0.5M EDTA(pH 8.0)10ml,葡萄糖4.730g,加ddH2O至500ml。高压灭菌15min,贮存于4℃。

6、溶液II:0.2N NaOH,1% SDS。配制方法:2N NaOH 1ml,10% SDS 1ml,加ddH2O至10ml,使用前临时配制。

7、溶液III:醋酸钾(KAc)缓冲液,pH 4.8。配制方法:5M KAc300ml,冰醋酸57.5ml,加ddH2O至500ml(视冰醋酸情况,也可按6:3:1配制),贮存于4℃。

8、TE:10mM Tris-HCl(pH 8.0),1mM EDTA(pH 8.0)。配制方法:1M Tris-HCl(pH 8.0)1ml,0.5M EDTA(pH 8.0)0.2ml,加ddH2O至100ml。高压灭菌15min,贮存于4℃。

9、苯酚:氯仿:异戊醇(25:24:1)。

10、乙醇(无水乙醇、70%乙醇)。11、5×TBE:Tris-base 54g,硼酸27.5g,EDTA-Na·2H2O 4.65g,加ddH2O至1000ml。高压灭菌15min,贮存于4℃。

12、溴化乙锭(EB):10mg/ml

13、Rnase A(RNA酶A):不含DNA酶(DNase-free)RNase A的10mg/ml,TE配制,沸水加热15min,分装贮存于-20℃。14、6×loading buffer(上样缓冲液):0.25%溴酚蓝,0.25%二甲苯青FF,40%(W/V)蔗糖水溶液。15、1%琼脂糖凝胶:称取1g琼脂糖与三角烧瓶中,加100ml 1×TBE,微波炉加热至完全熔化,冷却至60℃左右,加EB母液(10mg/ml)至终浓度0.5ug/ml(注意:EB为强诱变剂,操作时带手套),轻轻摇匀,缓缓倒入架有梳子的电泳胶板中,勿使有气泡,静置冷却30min以上,轻轻拔出梳子,放入电泳槽中(电泳缓冲液1×TBE),即可上样。

(二)实验步骤

1、取含有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液于LB固体培养基上划线37℃过夜培养。

2、用无菌牙签或枪头挑取LB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单菌落,接种于20ml含有Amp抗生素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摇床-250r/min过夜培养。

3、吸取1.5ml菌液,12000g离心1min,收集菌体,倒掉菌液;吸取1.5ml菌液,再次收集菌体,尽量将菌液倒干净。

4、加入200ul预冷的溶液I,重新悬浮细胞,震荡混匀(注意:应彻底混匀沉淀或碎块)。

5、加入400ul新配置的溶液II,轻柔颠倒混匀(不可剧烈震荡),并将离心管置于冰上2-3min,使细胞膜裂解(溶液II为裂解液,故离心管中菌液逐渐变清)。

6、加入300ul预冷的溶液III,温和颠倒混匀,见白色絮状沉淀,置于冰上3-5min,使杂质充分沉淀(溶液III为中和液,此时质粒DNA复性,染色体和蛋白质不可逆变性,形成不可溶复合物,同时K+使SDS-蛋白复合物沉淀)。

7、吸取800ul上清液(注意:不要吸到漂浮的杂质)至另一Eppendorf管中,加入2/3体积的异丙醇或2.5倍体积的预冷无水乙醇,混匀,室温放置5min,4℃离心12000g ×15min。

8、倒尽上清,加75%乙醇浸洗沉淀除盐1-2次,4℃离心 10000g×10min,弃上清,将沉淀在室温或超净工作台上风干。

9、将沉淀溶于40ul 灭菌超纯水或TE(含RNase A 20ug/ml),37℃水浴30min,以降解RAN,-20℃保存备用。

10、取制备的质粒DNA 1-2ul,加适当loading buffer混匀上样,1%琼脂糖凝胶2.5V/cm电泳1h进行检测。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中的液氮、氯仿、EB等都是有毒物质,操作时应注意防护,尽量减少台面污染。

2、DAN电泳时只能由负极到正极,电泳时要注意电极是否正确。

3、质粒电泳检测一般有三条带,分别为质粒的超螺旋、开环、线型三种构型。

六、思考题

简述质粒DAN提取的步骤。

实验三 PCR技术

一、实验目的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系统,是分子克隆技术中常用技术之一。PCR具有反应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通过本实验应掌握PCR原理,学习PCR操作过程。

二、实验原理

PCR是在模板DNA、引物和dNTPs的存在环境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反应。PCR技术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和模板结合的特异性。反应分为变性、退火、延伸三步,经过一定的循环,介于两个引物之间的特异DNA片段得到大量扩增。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含有外源cDNA片段的质粒或转基因苹果、番茄叶片总DNA;外源基因的特异引物及PCR仪与相关试剂。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调整模板浓度至5ng/ul。

2、按下列体系配制反应混合液,混匀,离心5秒(注意加1滴矿物油覆盖PCR管)。

Template DNA

2ul(20ng)10×buffer

2.0ul MgCl2(25mM)

1.5ul Primer F(10uM)

0.2ul Primer R(10uM)

0.2ul dNTPs(2mM)

2.0ul Taq(5U/ul)

0.2ul Add ddH2O to

20ul

3、PCR反应循环条件设置:

95℃

3min

1cycle 94℃

1min

55℃

1min 72℃

90s

35cycles 72℃

10min

1cycle 4℃

forever

4、检测:加2ul溴酚蓝,混匀,短暂离心,取15ul反应产物点样电泳

5、在1%琼脂糖凝胶上点样电泳;EB染色,紫外观察。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引物设计应具有特异性,依靠引物设计软件进行引物设计;引物分装成多管,不宜反复冻融多次;

2、PCR反应的各种成分不能遗漏,操作应戴手套,冰上操作;

3、根据引物的Tm值和扩增片段长度以及PCR仪的特性来设定PCR循环条件;

4、注意分析电泳检测PCR产物时出现拖带或非特异性扩增带、无DNA带或DNA带很弱的可能原因。

六、思考题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第8篇

1打好基础,强化“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在实验开始前,由任课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过程中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点、难点做归纳与总结,形成试题册,利用学生业余时间开展知识问答竞赛,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理论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实验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该实验课程是生物技术、动物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一般在大学第三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室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实验试剂的配制知之甚少; 因此,有必要进行统一的培训。仪器主要包括自动部分收集器、电泳仪、离心机、超净工作台、紫外分光光度计、记录仪、水浴锅、紫外分析仪等。 实验开始前,由实验技术人员制订仪器简明操作手册,并进行示范操作与讲解,学生反复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牢固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后续生物化学实验的开展及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编实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新的生物化学技术不断涌现,使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因此,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院生物化学教研室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青年教师共同编写了《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本书删除了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增加了一些与生物技术、动物医学等专业应用紧密的新实验。同时将本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常用试剂的配制及保存,常用蛋白质等电点、分子量及常用生物化学词汇及缩写写进本书,以方便学生日后的查阅与应用。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为一些基础性、 验证性的简单实验,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机械操作,实验兴趣不高,为此我院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验的系统性学习,建立了一个既能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又能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小牛血清免疫球蛋白分离、纯化及鉴定”为主题,开展了如下实验项目,具体实验内容见表1。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3.1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的实验教学多是教师讲解,学生模拟、验证, 被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双向交流较少,学生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因此,把学生放在一个主动学习的位置上是极为必要的。实验开始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试剂的称量、配制、高压; 实验材料的包装、灭菌; 实验仪器的调试、校正; 预习报告的书写; 实验原理及操作重点环节的思考和讨论等。通过主动参与实验,既培养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3.2多媒体技术和虚拟实验的建设与应用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将声、色、动画相结合,使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动静结合、色调鲜明,现已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动画、教学视频等,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国内、外实验课相关素材, 开拓学生的视野。吉林大学网络虚拟实验建设项目完成的“双向电泳实验技术”等微实验已应用到实验课教学中,教学效果突出,虚拟仿真实验打破了时间、 空间的束缚,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3.3举办生物化学实验报告会

生物化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学时多, 学分高,理论性及实践性极强。学生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目前生物化学先进的技术热点和研究内容,自选题目,独立完成PPT; 邀请生物化学教研室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交流, 同时,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总结。通过举办报告会,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鉴于课堂学习时间及资源的局限性,有必要将实验室对外开放,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吉林大学 “大学生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创造条件让学生将好的实验项目和想法得以实施。例如猪脾脏胰蛋白酶的提取及鉴定; 蚓激酶的提取、纯化及检测; 胰蛋白酶比活力的测定方法比较; 梅花鹿鹿茸多肽的提取及应用等实验项目均得到了很好的开展,并顺利完成了结题鉴定。实验室的开放是实验课计划内学时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路。

5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分析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验证实验,而是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很强的综合性实验。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深化了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提取、纯化及检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学手段的改革使学生的实验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实践过程中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将科研设想得以实现,部分优秀的本科生顺利完成了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撰写研究论文并公开发表。

通过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及动物医学专业共约400名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 95% 的学生满意新的教学模式,5% 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想法,在后续的实验教学中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6小结

近三年来,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更新,实验室的开放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这门基础实验课。

摘要: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笔者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优化了实验课程设置,强化了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芸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5,35(01):206-207.

[2]谌剑波,王炜,邓旭,等.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9):155-157.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精选8篇)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第1篇《生物制药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一 金霉素链霉菌培养基的制备(验证型)实验目的: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