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精选6篇)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第1篇

教育学

重点简答题

第一章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P6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性。P6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③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P27 ①启发教育实验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②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③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④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⑤为成为研究的教师打下基础。

4、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P31 ①藏息相符; ②教学相长; ③师严然后道尊; ④主张启发式教学;

⑤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5、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交易理论流派。P35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第二章

1、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52 ①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②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P58 ①教育的文化转递、保存功能; ②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⑤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⑥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3、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P60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4、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62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5、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P67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③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第三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P84 ①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②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92 ①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②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保准; ③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④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P96 ①全体发展。②全面发展。

③主动发展。④和谐发展。⑤充分发展。⑥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1、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P124 ①爱国守法; ②爱岗敬业; ③关爱学生; ④教书育人; ⑤为人师表; ⑥终身学生。

2、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P119 ①专业知识; ②专业能力; ③专业态度。

3、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P134 ①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②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 ③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4、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P152 ①民主型; ②挚爱型; ③管理型; ④专制型; ⑤放任自流型; 第五章

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P168 ①行为目标—美国泰勒;

②生长性目标—英国斯藤豪斯; ③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

2、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173 ①必须以课程目标位主要依据; ②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④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P181 ①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③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 ④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4、简述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P168 ①确定课程目标; ②选择课程内容; ③组织课程活动; ④评价课程。第六章、、、、、、、、、、、、、①授受基础知识; ②形成基本技能; ③发展基本能力;

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简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P199 ①准备阶段:包括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

②展开阶段: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③终结阶段: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

3、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P217 ①班级规模小型化; ②空间安排多样化; ③注重个别化教学;

④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4、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P221 ①教学目标设计; ②教学内容设计; ③时间设计; ④措施设计; ⑤评价设计。

5、简述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P229

①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③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④说明采用哪些手段辅助教学; ⑤说明板书设计。第七章

1、简述品德的结构。P245 ①从内容结构的角度看,品德包含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要素;

②从品德能力的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

③从品德形成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2、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P248 ①直接的道德教学;

②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③校内外活动。

3、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P256 ①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4、简述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P257 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动; ③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P261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

②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④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6、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P270 ①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过程中表现的动机、态度、学习方式、意志力等;

②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不能无原则地滥用奖励,奖励的级别应与成就的高低相当;

③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

④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教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⑤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形成集体道德舆论,获得学生群体的支持,从而受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第八章

1、简述班级的功能。P278 ①归属功能; ②社会化功能; ③个体化功能; ④选择功能; ⑤保护功能。

2、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P281 ①班级组织建设; ②班级制度建设; ③班级教学管理; ④班级活动管理。

3、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P286 ①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③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④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教育学

重点论述题

第一章

1、试述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P21 ①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②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③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④教育人民综合化。

⑤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⑥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⑦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第二章

1、试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P65 ①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③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第四章

1、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P103 ①因材施教。

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②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

③教师的教育机智。

2、论述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P155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第五章

1、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82 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②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第六章

1、论述一堂好课的评价课要求。P231 ①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a基础目标: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b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体性发展。

c体验目标:好的课堂教学注重推动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生活的乐趣。②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a教师正确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b重视教学内容的问题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c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③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a学生主动参与。b合作学习。

c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d鼓励创新。

④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a课堂驾驭能力; b实践操作能力; c语言表达能力。

⑤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第七章

1、品德的形成发展与德育(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或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P251 ①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②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③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第八章

1、论述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P289 ①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②尽力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③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第2篇

1、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2、必修课:指所以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3、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4、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与功能,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6、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7、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8、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9、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的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10、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1、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12、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老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

13、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包括政治、道德、社会角色社会化。

14、课程要素: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须的经验因素

15、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7.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1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9.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20.教育情境:即教育、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21.教育目的: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 的设想或规定。P26)

22.教师的“教员”角色:是教师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和评定学业。

23.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包括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组织关系以及相互产生的非正式关系。24.校风:一个学校社会的气氛。即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25.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好考核的依据之一。

26.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27.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8.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 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

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

29.素质教育: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30.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简答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P57(1)·片面追求升学率(2)·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P37(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34(1)·遗传(2)·环境(3)·教育(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5、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P333(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6、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P191(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7.如何根据学生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P143)(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

(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着什么样的功能?(P196)(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简要说明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P7)答:

(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的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

10.简述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P15-P17)答:(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34)

答:(1)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

(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

作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12.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P25)

答:(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13.简述教师的知识结构。(P81)答:(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14.为什么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理由。(P129)答: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15.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P182)

答:(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

(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16.简述隐性课程的功能(P227)

答:(1)陶冶功能。隐形课程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2)育美功能。美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氛围等能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3)益智功能。隐形课程通过情感影响智力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的求真务实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4)健体功能。良好的环境,完善的设备有助于学生健全体魄。

1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P244)

答:(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在编排上通常采取直线式与圆周式。(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18.教学设计的步骤有哪些?(P250)答:(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呈现教材。(5)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量以及评价。19.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P289)答:

(1)是否符合学生特点、就是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20.一般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有哪些?(P292)答:(1)引起动机。吸引学生,调动兴趣,引起好奇。(2)呈现教材。教师分层次、有次序地呈现教材。(3)举例说明。

(4)归纳概括。教师对讲过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总结。(5)布置作业。通过练习、复习,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深化理解。

21.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P227)答:(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22.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主要有哪些?(P336)

答:(1)系统传授式。是教师根据学法指导教材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学习方法。

(2)专题讨论式。采取专题形式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学法专题讲座。(3)学科渗透式。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科渗透学习方法。(4)学习诊断式。教师运用心理诊断技术帮助学生具体找出并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

(5)经验交流式。学生之间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23.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P346)

答:(1)整体性。素质教育是教育全员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2)基础性。素质教育既要为学生的步步发展打下基础,也要为每个公民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3)内化性。注重并切实把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

(4)综合性。素质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因素。因此整个社会也必须重视并切实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

论述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P333(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阅读案例,回答问题.那是一个夏天,一家人正在院里乘凉,点着蚊香。调皮的航航端起蚊香盘,使劲一吹,嘿,这下可好,一家人被吹起的“烟雾”包围,着实呛了个够。„„

处理(1):我大发雷霆,怒喝道:“你干什么呀?!”孩子立刻怔住了,呆呆地不知所措,听到我的“吼叫”,哇哇大哭起来。

处理(2):孩子也被烟雾笼罩,妈妈站起声,把孩子拉到一边去:“你是想把灰尘吹走,对吧?”孩子点点头。妈妈继续说:“这是你想做好事,只是你用力太大了,你看,大家都被你吹起的灰尘笼罩啦!以后要轻一点,好吗?”孩子认真地点点头。

结合你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评价案例中的两种教育方式。

答题要点为:

专制型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比较。前一种处理为专制型教育方式,后一种处理为民主型教育方式。

1、专制型通常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主观意志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经常打骂、体罚、使子女容易发展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或是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

2、民主型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家长常常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修养。对子女长期耐心教导,以身作则,启发说理,督促检查。这种家长教育处的子女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社会适应良好。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发展,易独立成才。

3·论述教学过程的规律.P267(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4)·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4·论知识学习的过程P320(1)·选择阶段(2)·领会阶段(3)·保持阶段(4)·应用阶段

5.论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P289)(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

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记录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6·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应当如何建立?

(1)·在师生相互态度上,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2)·师生感情关系上,需要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上,师生之间呈现出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3)·教育还具有交流· 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8.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智能结构(P82—P83)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

9、论述在师生关系中,如何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P162)(1)·师生相互态度: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教学效果良好

10、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236)(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12、论述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P354—P361)(1)·道德认识的形成(2)·道德情感的培养(3)·道德意志的锻炼(4)·道德行为的锻炼

1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应用)P50-52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学校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和结构;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影响到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到教育目的。(2)学校教育外部文化: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延续、更新;普及;交流、整合(需补充)

14、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P205

(1)建立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2)与宣传部门联系,开展活动(宣传学校/制作、播放有教育意义的节目/竞赛活动或报告会)

(3)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联系(地质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戏室的清理整顿)

(4)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少年宫/文化宫/业余体校/选苗子)

(5)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建立联系(研究性学习/综合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劳动)

15: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须符合的要求:P327-331(应用)

(1)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

A: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B: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

C: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

D: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

A: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B: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

C:合理设计各文化基本学科的作业量

D: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

(3)劳逸安排的节奏性

休息:静止性休息;活动性休息(脑体活动交替;文理/动静科目交替;课时的安排)

16、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P162—163 答:

(1)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的类型(分别作简要描述)

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和民主型

(2)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其表现在于:

①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

② 学生尊敬教师,接收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③ 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3)按照民主型师生关系原则,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的的措施有(分别作简要描述): ① 走进学生,了解学生。②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③ 关注学生,及时评价学生。

17、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P355—361 答:

(1)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为: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一般是从知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经常发生变动,即品德的培养可以以任何一个环节为开端着手进行,不过无论怎么变动,始终是构成品德的心理成分共同发生协同作用的一个综合的过程。

(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包括: ① 道德知识的掌握; ②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3)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4)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发展。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第3篇

一、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图片认知与文字概括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中图片类题目在材料论述题中占了不小的分量, 这类题目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干图片为树枝的形式出现。学生在作答时往往存在这些问题:找不出题目与课本内容的联系, 概括不出文字的中心内容, 回答严重偏离题目的要求。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对课本、地图册中的图片的辨别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将图片与课本相关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并以往年历史高考典型的图片题为例, 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寻找解答的切入点、思考与课本内容的联系和组织文字的解题技巧, 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片, 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 是提高学生解答图片类材料论述题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字资料性题目的解读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中, 文字资料性题目在材料论述题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题目符合学生的总体阅读水平, 所提供的资料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它要求学生具有懂得解读文字资料并从中寻找到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有时还要求学生从所获取的历史信息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 以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而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往往与上述要求相差甚远:或者因文字功底比较差而读不懂材料;或者基本了解材料的意思, 但因为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无法有效地将材料与课本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或者不会组织答案内容, 答不到要点;或者不会利用题目所提供的资料为自己的作答服务。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加以重视, 多提供锻炼机会,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有效组织答案。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论述题中出现了“不定论”的新题型,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所提供的资料与教材内容不相吻合, 很难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历史观和思考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史学新动态, 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让学生感觉到看待历史问题是个动态的过程, 提高关注历史的兴趣。比如在介绍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 应注意将最近史学界对圆明园问题的研究动态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 同时对圆明园的修复问题作系统的讲解。这样可以增强历史问题的现代感, 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帮助。

四、通过开展研究性历史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成为历史高考论述题考查的一个趋势,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组织答案, 这种题型的主观性很强, 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考生的得分率往往不高。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供一些适合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题目给学生试着自己去思考、探究, 然后对学生的探究成果作客观的评价, 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 引导学生逐渐摸索出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有效办法, 不断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 是终身学习能力中的重要内容。

五、注重加强学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近年历史高考对考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有所侧重, 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 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有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解答这类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面对这种题型的时候不至于发怵。比如可由17至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等国的爆发, 结合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思想启蒙运动等问题一起考虑, 锻炼学生联系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重视引导学生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历史高考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尤其是时事政治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 会使学生看问题更客观更深刻,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好历史是“有用的”是很有优越感的, 从而自觉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谢春风, 时俊卿.新课程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如何做“阅读简答”题 第4篇

“阅读简答”题可分为客观细节题和主观推论题两种。客观细节题一般都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只要弄清文章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event)和原因(why),判断出某些词语或句子的确切含义就可以了。主观推论题则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事实细节,文章可能存在的潜在内涵,事情的原因与后果,人物行为的动机等方面来考虑答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除了掌握以上的基本技能外,还须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解题技巧。

1. 通读全文抓中心。迅速阅读全文,掌握短文的大意,把握中心句是理解短文的关键。中心句往往从每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可以找到。

2. 细读难句慎答题。针对有关的问题,仔细研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或段落,抓住关键的细节描述,找出有用的信息,认真分析长句和难句结构,并仔细推敲,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上下文之间隐含的关系,有时还要结合常识进行推理,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3. 复读全文核查答案。做完题后,考生应该复读全文,梳理所填信息,核查一下答案是否前后矛盾,以确保其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较短的文章,可以先通读全文,再看问题作答;对于较长并较难的文章,如一些科普性的或时事性的文章,可以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通读全文,捕捉相关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实例分析

It’s hard to make friends if you stay home alone all the time. Get out of the house and do things that will put you in touch with (接觸)other people. It’s easier to make friends when you have similar interests.

Don’t be afraid to show people what you’re really good at. Talk about the things you like and do best. People will be interested in you if there is something interesting about you.

Look people in the eye when you talk to them. That way, they’ll find it easier to talk to you, or people may think you’re not interested in them and may stop being interested in you.

Be a good listener. Let people talk about themselves before talking about “me, me, me”. Ask lots of questions. Show an interest in their answers.

Try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kind of people you really like, respect(尊敬), and admire(羡慕)——not just with those who are easy to meet. Be friendly with a lot of people. That way, you’ll have a bigger group of people to choose from and have more chances for making friend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How can we have more friends easily?

2. When Jim talks to people, he always looks right, left, or at the door. Do you think it’s right? Why or why not?

3. Cindy always talks about herself when she talks to other people. What advice(建议) do you think she needs to follow?

4.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want to have more chances for making friends?

5.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简析:本文主要谈了交朋友时应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通过第1段(关键第2句)可以得出第1小题的答案为:Get in touch with other people.

从第3段可以推断出第2小题第一问的答案为: No./I don’t think so.第二问的答案为: Because people may think he’s not interested in them./Because he should look people in the eye./Because it’s impolite/not polite.

从第4段可以得出第3小题的答案为: Be a good listener./Let people talk about themselves before talking about “her, her, her”./Listen to other people first.

第4小题的答案可以从最后一段得出。如果你想有更多的机会交朋友,就必须做到: Be friendly with other (a lot of )people./Try to make friends with the kind of people you really like, respect and admire——not just with those who are easy to meet.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第5篇

三简单题30分(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7、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8、简述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39、简述对学生进行奖励与处分的基本要求。40简述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20分(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两类分组的内涵与分组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外法简答论述题 第6篇

1试述楔形文字法律的主要特征?P17,历史地位P23 2.汉穆拉比法典制定的原因。

(1)为满足消除境内法律的不统一和地方上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的需要(2)为适应私有关系的发展,调整新产生的各种关系的需要

(3)为缓和自由民内部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3.《汉穆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如何?

《汉穆拉比法典》在古代西南亚奴隶制法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含了两河流域法的精华,集这一地区古代法律之大成。从世界范围来看,它也是奴隶社会早期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它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本身具有的特点,使它对后来东方一些国家的法律不能不发生影响。法典的许多部分,特别是有关契约、债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规定 相当完备,而且文字简洁,概念阐述细密。对赫梯、亚述、新巴比伦、波斯等国的成文法律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些国家在立法时,程度不同地参照了《汉穆拉比法典》,亚述和希伯来人的摩西法律均来源于或直接采用《汉穆拉比法典》。

4试述<汉穆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

答:<汉法>的内容比较详尽,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A肯定和维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专制制度。B充分保护私有财产权和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C反映和维护自由民内部的等级不平等 D包含着大量调整手工业和商业的规范

5试述古印度法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P31

6试述古印度法关于种姓制的规定?

答:种姓制是古印度的一种严格等级制,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把居民划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利和首陀罗。这种制度是古印度的基本制度,古印度法对此严格加以规定和维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宣布种姓划分是神意所决定的

B对各种姓的地位,职业和权利义务作了明确规定。C维护家长制和丈夫特权

D犯罪和刑罚公开不平等,以残酷刑罚维护种姓制.总之 严格维护种姓制是古印度法律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特征。7.评述雅典“宪法”的民主性及局限性

(1)雅典“宪法”的民主性:雅典“宪法”的民主性开始形成较早,到公元前5—4世纪进入最发达时期。这种民主性表现如下:

①形式上允许一切雅典公民参与国家的日常活动。公民都享有各种政治权利,有资格被选担任国家的各种官职,享有接受荣誉的权利,特别是通过民众大会这个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均可参与内政、外交、立法以及其他各项重要活动。

②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都是选举产生,而且集体职务多于个人职务。例如,作为国家最高管理机关的议事会是由500名成员组成,他们是按每个选区出50名的数额,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用抽签办法产生。③雅典公民能够通过各种制度或措施来直接捍卫民主制度,免遭来自反民主势力的破坏和攻击。比较重要的措施有实施贝壳放逐法和进行不法申诉制度。

(2)雅典宪法的局限性:①雅典民主制实际上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虽然雅典公民在形式上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但公民在当时人口总数中仅占极少数,约为l/20。

②参加民众大会的雅典公民虽然可以得到一定数额的津贴,但是要求农民和手工业者前往雅典城郊广场去开大会,仍有不少困难。

③公职人员尽管是选举产生,但担任所有公职均需具备一定条件,如年龄、财产资格、是否欠国家的债务等等,当选的公职人员,都要接受一次特别的审查。

④民众大会

虽然是雅典国家的最高政权机关,但统治集团为了使国家的整个活动,采取多种措施来限制民众大会作用的充分发挥,牵制民众大会的权力。总之,雅典“宪法”的民主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9.简述古代雅典伯里克利民主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 公元前五世纪伯里克利的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主要体现为:(1)执政官及其他所有行政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即政治权利的财产资格限制被取消;(2)提高民众大会的地位,使之成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3)五百人会议权力加强,成为民众大会的常设执行机关;(4)陪审法院的民主色彩愈加浓厚,并拥有对民众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5)实行公职津贴制度。

8古希腊法的历史地位P49

9.简述罗马法的分类。

罗马法学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将罗马法分为:(1)公法和私法;

(2)成文法和不成文法;(3)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4)市民法和长官法(裁判官法)。10试述罗马法上所有权形式的发展和统一所有权概念的形成?

答:罗马法上的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是权利人得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最完全权利。

罗马法上所有权的形式随着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演进过程。最早出现的是市民法所有权,这种所有权的主体只限于罗马公民,客体主要是罗马附近的土地,部分被征服的奴隶,家畜等,转移必须用要式买卖方式来进行。由于市民法对市民所有权的主体,客体和取得方式的规定极严,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日益不能适应频繁的商业往来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新的裁判官所有以形式。这种所有权是通过最高裁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另外,外国人不享有市民所有权,但他们的财产受万民法的保护,从而形成了万民法所有权。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卡拉卡颁布敕令将市民权扩大到帝国境内的所有居民,外国人取得了市民资格。至此,两种所有权的主体,客体的差别已不存在,因而演变为统一的所有权,出现了统一无限制所有权概念。

试述罗马日耳曼法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答:(1)形成:主要渊源是罗马法和日耳曼法随着西欧国家商品经济、贸易往来的发展政治统一的趋势彼此间法律联系增多产生了某些共同的形式和特征。资产阶级革命后产生日耳曼法系。先后在法国、德国建立法系的基地而后影响欧洲各国并向全球发展。

(2)特征:系统地、直接地接受罗马法的影响;(3)不存在判例法成文法是它的法律形式重视编纂法典;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明文办理案件法官在审判中起主导作用。

试述中世纪罗马法复兴的原因和经过及其意义。

答:(1)原因: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中世纪中后期商品经济关系得到发展原有的法律不足以适应新经济关系的要求商事法院和王室都无力承担创制统一的新法令的使命;在此情况下罗马法成了社会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因为罗马法是资本主义以前调整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最完备的法律。《国法大全》手稿被发现也是一个直接原因。

(2)经过:罗马法复兴的开端注释法学派的形成;罗马法复兴的高潮评论法学派的兴起;罗马法复兴在意大利以外的传播。

(3)意义:有利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法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13试述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答: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却是建立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对保护私有制和简单商品经济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在法学家的努力和推动下,这一法律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立法技术高超,而且能够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使其更趋完善。因此,它能为保护私有财产和调整商品经济关系提供一种现成的法律形式,包含在其中的一些原则,例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的平等地位,契约以双方当事人同意为主要条件和无限制所有权等,很适合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是罗马法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在中世纪,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罗马法复兴上,经过这次运动,许多西欧国家都接受了罗马法,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以后,法,德,等国都以罗马法为基础,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民法典,形成了民法法系。通过西方国家的法律,罗马法的影响扩大到亚,非,南北美洲各国,包括日本和旧中国在内。所以,可以说罗马法是一种世界性法律。

14试述日耳曼法的基本特点?P74 15试述日耳曼法对西欧法律发展的影响/

答:日耳曼法是西欧早期封建制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9世纪早期封建制结束直到近代对西欧法律也有很大影响。

(1)对西欧封建制法律的影响。9世纪以后,西欧法律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随着封建割据书面的形成,日耳曼法演变为分散的地方习惯法,二是适用法律的属人主义被属地主义所代替。日耳曼法对西欧封建制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习惯法的地位上。以日耳曼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习惯法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始终是一种普遍适用的重要法律,其他地法,商法和习惯法相对而言,只是一种特别法,不是普遍适用的法律。罗马法在中世纪西欧也是一样重要的法律,在罗马法复兴以后,习惯法的地位下降了,但罗马法只有补充效力,只是在习惯法没有规定时才加以引用。从两种法律的效力来看,习惯法仍高于罗马法。

(2)对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影响。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吸收了中世纪封建法律中的许多制度,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制度,其中包括习惯法制度。这样,日耳曼法就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历史渊源之一。从制度上看,日耳曼法对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影响较大的是婚姻家庭法,其次是某些国家的不动产法,例如德国和英国。从国别来看,英国受日耳曼法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英国法律的主要形式和主要构成部分是普通法,这种法律是以日耳曼法的一个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习惯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6试述天主教教会法的影响?

答:教会法是中世纪西欧一种重要法律,它与罗马法,日耳曼法一起成为西欧三大法律,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封建制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教会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观念和理论上,如法律观念,伦理道德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后世法学理论也深深留下了它的印记,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长期的。

(2)表现在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影响上,教会法的某些原则和制度被资本主义法律吸收或改造。

B在长期占有取得问题上,教会法对连续善意的要求后来为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法律所接受,成为大陆法系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C在刑法领域,教会法注意对一般犯人进行灵魂的感化和道德的矫正,通过监禁给犯罪人一个反省自新的机关,这对近代的刑法思想也有很大影响,有人甚至将其称之为教育刑的先声。

D在诉讼法领域,纠问式诉讼对大陆各国刑事诉讼法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E教会法在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战争问题上所确立的某些原则对后世的国际法也有一定影响。教会法认为,民族间的关系是和平关系而非战争关系,所有争端都应通过协商加以解决,这些对后世国际法有很大影响。在战争问题上,教会法认为,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恢复和平,后世国际法也基本接受了这种对待战争的态度。为了使战争人道化,教会法又对武器的使用作了限制。后世的战争法规中禁止使用爆炸弹丸的规定,就是来自教会法的。

17.中世纪教会法对后世的影响。

(1)教会法对民众的观念以及后世法学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教会法在婚姻制度方面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教会法在民法、刑法、诉讼法等领域对后世也有影响。

(4)教会法在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问题上所确立的原则,对后世的国际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8.英国普通法是如何形成的?

(1)普通法形成的原因:威廉征服后,为加强集权统治和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2)形成的过程:建立王室法院;实行巡回审判制度;巡回法官通过判案对各地分散习惯进行总结;彼此承认其判决并推向全国,从而形成全国普遍适用的共同的习惯法即普通法。

(3)意义:普通法是判例法,成为英美法系的主要法律渊源。19.英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1)肯定了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

①规定英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②议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③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④司法独立,法官审判只服从法律

(2)规定了臣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0.简述十九世纪英国法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英国从l9世纪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这一改革的重要特点就是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进行的。

主要内容有:①整顿和改革了旧的刻板繁琐的诉讼程序。通过改革使法官和法学家逐渐从诉讼程序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而日益重视法律的实质问题。

②精简和改革了旧的分散重叠的法院组织。这方面最重要的是1875年颁布了《司法条例》,创投了最高法院,取消了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的双重体制。同时,《司法条例》还制定了一套适用于最高法院的统一的诉讼规则。

③在宪法、刑法和私法方面也制定了大量成文法,创立了一些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法律制度:在宪法方面,制定了1832年的《改革法案》,削减了贵族在选举中的特权,扩大了城市有产者的参政权;1911年又颁布了《国会法》,对上院的权力进行了限制。

在刑法方面,减缓了某些刑罚的残酷程度,采用了缓刑、假释以及减轻青少年犯罪等新的刑罚制度。在私法方面,除对婚姻家庭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外,特别是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商法方面的规范和制度。产业革命后,英国法律制度虽然相应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但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仍是英国法的三种基本形式和主要渊源。虽然制定法的比重有了显著的增长,但是判例法仍然是英国法的基本形式。

21.简述英吉利王国的信托制:信托制度是英国法中所特有的法律制度;这个制度的特点是:当事人约定,一方将其一定的财产转让给他方,而由第三方享受收益

16试述英国衡平法的形成及其与普通法的关系?

答:公元12---13世纪,英国的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复杂化,出现了许多普通法滑规定的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或虽有规定,但如果按其规定处理便会产生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这些新出现我的社会关系,社会现象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新的法律予以调整。英国现有法律即普通法和社会客观需要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普通法不仅内容不适合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诉讼程序也刻板僵化。这样,在普通法体系之外,就又产生了衡平法,在英国法中,就形成了普通法与衡平法两种法律,两种法院和两种诉讼程序并存的法律体制。这两种法律体制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相国、相辅而行的。衡平法以新的方法为普通法填空补缺,纠偏补弊,使英国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以完备英国的法律制度。17世纪确立了衡平法效力优先的原则。

4.简述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美国的违宪审查权是指由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司法审判,审查一切法规的合宪性。这一制度原无成文宪法的依据,是联邦最高法院在1803年审理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确立的。违宪审查制度的确立,使司法权处于优越地位,体现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宪法原则,完善了美国的宪政制度

5美国宪法从颁布至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关于公民选举权的宪法修正案2)、关于总统副总统的任期和空缺的宪法修正案;

3)、总统权力的扩大和行政立法的增多;4)、联邦权力的扩大和州权的削减; 5)、二战后初期对民主权利的限制。

18.美国国家权力相互制衡原则的内容是什么?P142

6美国宪法修正案P143 7返托拉斯法P147 3.简述法国行政法的特点。

法国有“行政法母国”之称,其行政法颇具特色,它们是:独立的行政法院体系,由其审理行政诉讼;行政法是判例法,其诸多原则和规范来自行政法院的判例;行政诉讼一般适用行政法或公法的一般原理。上述特点对大陆法系很多国家有深远影响。

8.法国〈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

(1)《人权宣言》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法制原则,是法国革命后法律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对法国革命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并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2)宣言由序言和17条组成,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理想。(3)宣布了人权、公民权的一些原则。(4)宣布了许多法制原则。

(5)宣布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

10.简述美国法与英国法的关系。

我们说美国法与英国法分离并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只是说美国法不再依赖英国法,而创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和许多不同于英国法的独特的法律内容:并不是说美国法与英国法毫无共同之点。相反,美国法是在英国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们在许多基本方面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美国法采用于英国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的传统形式,还继承了英国法的概念和许多法律原则,如推理方法,法源理论及对抗式诉讼和陪审团制度等。美国也像英国一样没有公法、私法以及民法这类法律概念,民法的内容在美国法中也像英国法那样分为财产法、契约法、侵权行为法、信托法等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美国法律与英国法律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英国法是美国法的历史渊源,美国法的许多基本制度都来源于英国法。

14.试述现代法国民法的发展变化。

现代时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适应法律社会化的需要,法国民法中的三大原则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分述如下:

(1)在许多立法中改变了所有权绝对的原则,对所有权不断扩大限制,特别是限制了土地所有权上达土地上空的原则。

(2)契约自由原则也改变了,法律逐渐承认所谓“定式契约”、“强制契约”和“集体契约”等新形式。(3)与过失责任原则并行,严格责任原则加强了。(5)关于法人制度的变化。

(6)家庭、婚姻和继承法的变化。①夫权削弱,妻的地位有所提高②逐渐取消结婚须经父母同意的规定。③离婚制度的变迁。④关于未成年子女的法律也逐步演变。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法律制度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一)基本形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比较平稳和迅速发展时代。英、法 失去第一流强国的地位,美国较之战前更加强大,成为超级大国。德国、日被强制不得重新武装,但经济地位迅速上升。

(二)西方各国法律制度的变化和发展趋势:(1)各国的法律制度现出了趋于一致的苗头;

①共同承认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组织章程,因而影响各国的公法和私法变化。②两大法系相互渗透、融合的迹象日益显著。③欧共体法加强了成员国法律统一的趋向。

(2)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法律制度朝着民主、进步的方向发展;①各国宪法的内容增加了民主、进步的条款。②各国战后实行“福利国家”政策,进行了完备的社会立法。③各国民事、刑事立法也趋于进步。(3)二战后,各国普遍出现许多新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如经济法、海洋法、航空法、原子能法、经济刑法等。

1德国民法典的特征P200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精选6篇)高等教育学简答论述题 第1篇教育学重点简答题第一章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P6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