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 期末复习建议
晨会 期末复习建议(精选12篇)
晨会 期末复习建议 第1篇
各位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距离本学期期末考试还有三个周的时间,现在,各个年级各个学科都进入了期末总复习阶段,同学们都在紧张复习,希望自己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那么,如何能在这两三周内提供复习效率呢?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些复习方法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制订合理计划
制定计划前,要认真思考。首先要对自己有充分认识,这样的复习计划才是合理有效的。我们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希望通过复习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学习中哪些学科是强项,哪些学科是弱项;哪些知识已掌握,那些知识还有缺漏,都要认真思考。制定计划是复习工作的前提,没有计划,你的复习不会完美。
2、制订计划时,要整体兼顾
复习计划要将已掌握的和未掌握的相结合;薄弱科目和强项科目相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和强势科目是你的得分点,是你保持水平的关键点,而未掌握的和薄弱科目是你的提高点,是你保证进步的关键点。
3、在执行计划时,要防止拖拉,也要学会放弃 计划一旦确定下来了就要立即去做,并且要坚持下去。
复习过程中也要学会放弃,比如复习数学时遇到两道难题,卡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思路,却非要做出来不可,一晚上的时间都搭上去了,还打乱了复习计划。不如把这两道题放一放,先完成其他科目的计划,最后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再回过头来处理先前的“遗留问题”,如果没有时间就放在明天或后天或请教老师同学,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有效地安排复习时间
1、高效利用最佳时间:每位同学的最佳记忆时间不同,可能是早上,也可能是晚上。要擅于利用最佳时间点来记忆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
2、善于利用零星时间:①低效时间:如课间可以整理试卷、笔记等②路途时间:每天花费在上下课路上的时间是比较多的,而你的思维是自由的,你可以背英语单词,也可以制定计划。
充分利用时间的秘诀是:你不要想“只有五分钟了,什么也干不成了”,而是想“还有五分钟,要充分利用它”。
三、复习的几个注意点
1、课堂永远是第一位。不要以为自己有了复习计划就一定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从根本上来讲课堂的效率决定你的成败。另外,不要熬夜。
2、不要让错题集、笔记、练习卷成为一种摆设。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是我们最好的复习资料。
3、多问是复习的另一有效途径。多问老师,多问同学,不要难以启齿,不要胆怯。
4、把每一次练习当成中考,把每一个习题当成中考题来对待,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今天我也只是给你提供一些如何复习迎考的方法或者建议,实际上,要取得好成绩,方法有很多,不能生搬硬套,我希望你能抓住这个机会,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到复习当中去;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要做一个智慧的人,智慧的学习、智慧的生活;希望每一位同学做正确的事(选择),正确的做事(方法),把事情做正确(结果)。最后,预祝全体同学期末考试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谢谢。
晨会 期末复习建议 第2篇
新课上周五结束,复习就开始了,到六月底期末考试,这是难熬的一个月,所以我想还是用故事和音乐来调剂。
我每天的课有2-3节,被用来干这些事的:
1、每天第一节语文,必然是在黑板板书日记高分作者名单。为了提醒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注意,名单板书的位置每日变化。有时在左下角,有时在右上角,有时在左上角,有时在右下角,而且用不同的彩色粉笔。也许可以不必这么麻烦,但我想在老师板书名单的同时,底下那么多双眼睛在注视着,榜上有名者和籍籍无名者,心里的滋味一定是不同的。我用这样的举动昭示一种荣誉,也暗示一种压力。然后是颁发日记荣誉胸卡、贴星。(日记6月中旬停写,这一环节也将随之取消)
2、从《识字1》开始,每天抽出20分钟时间,报两课生字听写。一般在18-20个左右,报完后同桌互相批改。改完,红笔写“全对”或“错【丢】几个字”,由教师打分,没错丢一个,扣10分。起初有人把同桌写得不好看的字,当作是错别字统计了;也有的粗心大意,没有看出同桌少或多笔画的字。经过几天训练,现在批改正确率大大提高。
听写满分的同学,当天有资格去秦老师办公室借阅课外书一本;写错的同学,把错字在家庭本上订正一行,由同桌检查,教师不定期复查。
每天放晚学前,教师在黑板上用大字板书“课文《XX》、《XX》生字听写满分者有XX人”。这样做也是给家长提个醒,他们接孩子时,会主动询问孩子听写情况。
3、按教材顺序把每两课的每个生字,抄在黑板上,指名上台扩词,每个生字要求组两个不一样的词语。每人给两个生字扩四个词,全对者,教师会在他们的额头上贴鲜花贴画。不会扩词或写错的同学,要把那个生字抄下来,课后在同学或家长帮助下,单独组词。
4、从第一课《识字1》开始,每天第二轮背诵一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检查背诵的是10个小老师,他们的背诵任务由教师检查。过关者由教师或小老师在标题旁边,加盖大拇指印章。
5、全班集体订购了一套AB卷,虽然教师自己编制复习题是最好的,但工作量太大,学校的速印机又出了故障,还是省点事吧。
这套卷子14张,是按单元拟制的,包括期中期末检测卷。我计划两天完成一张,部份题目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严格要求写到老师规定的题目,不得超前。还有一部分在课内完成,尤其是挑选几个词语写一段话、看图写话、口语交际这样的题型。我不希望回家后做,家长捉刀,我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对于写得好的句子或一段话,我都及时记录作者姓名,并且在次日打印张贴于班级门上。复习卷我打算采取学生全做,教师逐题讲解,同桌交换卷子互批,各自订正错误,教师复查,再发回订正的形式,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好为人师的积极性,又可适当减轻教师工作量,以便每个孩子的每张卷子全面覆盖,确保都能批改,都有收获。
语文期末复习 第3篇
1.《沁园春 雪》选自《 》。沁园春, 。
2.北国:
3.惟余莽莽:
4.须:
5.折腰:
6.输、逊:都是 意思。
7.文采、风骚:这里用来概括
8.俱往矣:
9.风流人物:
10.《雨说》:选自《 》。郑愁予,
11.《敬业与乐业》选自《 》。梁启超, 字卓如, 号任公, 又号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 代表人物, 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 ”。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12.敬业乐群:
13.不二法门:
14.理至一易明:
15.主一无适:
16.一点不旁骛:
17.亵渎:
18.骈进: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20.强聒不舍:
21.《故乡》选自鲁迅小说集《 》。
22.阴晦:
23.萧索:
24.素:
25.愕然:
26.鄙夷:
27.嗤笑:
28.瑟索:
29.惘然:
30.隔膜:
31.恣睢:
32.《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集《 》。莫泊桑:法国著名
33.拮据:
3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 》。作者罗迦费因格, 美国实业家。
35.模式:
36.根深蒂固:
37.孜孜不倦:
38.汲取:
39.不言而喻:
4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杂文集《 》。
41.《智取生辰纲》选自《 》。《水浒》, 又称《水浒传》, 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施耐庵, 元末明初人。取:
42.趱行:
43.做大:
44.怨怅:
45.省得:
46.怄:
47.喏喏连声:
48.影:
49.理会:
50.左右:
51.面面相觑:
52.计较:
53.《范进中举》节选自《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 , 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活动和精神面貌。吴敬梓, 字敏轩, 安徽全椒人, 清代小说家。
54.桑梓:
55.相与:
56.《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 , 字子长, 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 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后人把这部书称为《史记》。节选的这一部分记叙了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的浩大声势。
57.苟富贵:
58.若为佣耕:
59.会天大雨:
6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1.等死:
62.死国可乎:
63.楚人怜之:
64.为天下唱:
65.乃丹书帛曰:
66.间令:
67.旦日:
68.指目:
69.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0.比至陈:
7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共三十三篇, 分十二策。
72.不辱使命:
73.以大易小:
74.故不错意也:
75.请广于君:
76.休祲:
77.秦王色挠:
78.长跪而谢之曰:
79.寡人谕矣:
二、给加点字注音
1.妖娆 ( ) 2.单于 ( ) 3.襁褓 ( ) 4.佝偻 ( )
5.承蜩 ( ) 6.亵渎 ( ) 7.骈进 ( ) 8.强聒 ( )
9.扶掖 ( ) 10.枘凿 ( ) 11.阴晦 ( ) 12.五行 ( ) 缺土
13.潮汛 ( ) 14.髀 ( ) 骨 15.愕 ( ) 然 16.嗤 ( ) 笑
17.瑟 ( ) 索 18.青黛 ( ) 19.恣睢 ( ) 20.拮据 ( )
21.牡蛎 ( ) 22.根深蒂 ( ) 固 23.孜孜 ( ) 不倦 24.汲 ( ) 取
25.趱 ( ) 行 26.嗔 ( ) 怒 27.朴 ( ) 刀 28.恁 ( ) 地
29.省 ( ) 得 30.兀的 ( ) 31.怄 ( ) 气 32.面面相觑 ( ) 33.聒 ( ) 噪 34.相 ( ) 公 35.行 ( ) 事 36.长 ( ) 亲
37.腆 ( ) 着 38.解 ( ) 元 39.绾 ( ) 发 40.锭 ( ) 子 41.阳夏 ( ) 42.鸿鹄 ( ) 43.皆次当行 ( ) 44.数 ( ) 谏 45.将 ( ) 兵 46.间 ( ) 令 47.罾 ( ) 网 48.忿恚 ( ) 49.笞 ( ) 打 50.宁 ( ) 有种 51.社稷 ( ) 52.拂 ( ) 然 53.徒跣 ( ) 54.抢 ( ) 地 55.韩傀 ( ) 56.休祲 ( )
晨会 期末复习建议 第4篇
关键词:阅读复习;语言形式;作用;联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5-0062-03
跟老师们座谈的时候,很多老师提出:小学六年级期末复习中,阅读复习是很困难的事情:做了很多阅读练习题目,一拿到试卷,往往就像“白做”了——练习过的题目,试卷上却很少能够看到几个。其实,这是期末阅读复习的方向、练习的着眼点出了问题。期末复习,到底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就阅读来讲,复习的目的不是记住几道题目,而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系统的提升。指导学生做阅读练习,无疑是阅读复习的基本手段,但要把着眼点放在通过复习使阅读能力得到系统的提升上。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测试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就小学毕业语文复习提几点建议。
一、关于词语的理解与作用分析
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讲,命题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一般不是要读懂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字面意思不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而工具书又不能带进考场。如果是熟悉的,学生背诵过来就可以的,命题中安排这样的题目,则往往是在引导老师教学中“死记硬背”。把握“引导培养能力”的命题导向,词语理解一般是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其关键作用的词语。因此,我们在阅读复习中,词语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理解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意思,体会这些关键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实际阅读考查中,学生完成词语理解与作用分析方面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能够回答出词语表面意思、一般的意思,但不能够准确的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思;不能够很好的领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例如:
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一段话:“……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针对这段话,命题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定格”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定格”强调了什么?
严格地说,“定格”是电影中的一个术语,影像瞬间停住,不再动。在这里,定格显然是个比喻。作者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什么意思呢?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历史上不再动、每个人的心中不再动。这是表面意思。而深刻的含义呢?是说随着报告结束,居里夫人的形象一下子被历史牢牢记住、被每个人牢牢记住,就像电影画面定格一样,一下子不动了!这是作者在对居里夫人进行赞颂!但是,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很多是仅仅写出了“停住、记住”。
语文,总是要研究语言形式的。对语言形式的作用的分析,这应该是命题者需要关注的内容。但是,实际的命题考查中,学生往往对于“形式”的作用,摸不着头脑。第二问的“作者用定格强调了什么”呢?其实是强调了牢固的程度,强调了不再变化。
复习重点:指导学生练习着“将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词语在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独特的意思。”就像“定格”一词的理解,要理解在这句话中、这段话中、甚至全文中,写了人物事物怎样的具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思想。
通过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一些关键词语作用——在这里表达出了怎样的特殊的意思,不是别的词语、别的写法所能表达的意思。在一次次练习中,感悟词语的一些基本的规律。一般来讲,关于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侧重点应该放在“所选用的词语表现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强调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换用或去掉词语,效果为什么就不好”上面。其中包括一些“实词”,还包括一些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虚词。
二、关于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的赏析
实际考查中,关于读懂句子的意思,一般有这样几类:第一类,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第二类,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第三类,各类不同的句式意思的不同点。
从实际考查看,学生不能准确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有如下具体表现:不能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能在全文的整体联系中去理解;不能揣摩作者写作的背景、当时当地的情况来理解;不能揣摩出作者话语背后的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的句子的意思,答案泛化;不能分析体会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的事物的具体特点,不能体会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只能意识到各种不同表达方式(比如陈述、疑问、感叹、转换、倒装、无主句等),不能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第二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作用分析能力:“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传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针对这句话,命题者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滑过去”写出了怎样的特殊情形?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学生“重复地用两个滑过去”跟用一个有什么不同,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悟能力。但是学生很多仅仅答出了“船很快、水面很平静”的意思。这说明学生还不善于通过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这样写表达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船很多,水面很平静,一艘小船过去了,另一艘又过去了……那船从这里滑过去了,又向着其他地方滑过去了。
再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殷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针对作者看到母亲在病床上的情形,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母亲在医院的情形。作者写道:“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当时母亲怎样的情形?这样写强调了什么?
学生的答案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形:“艰难的呼吸者就像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强调了目前艰难的生活;强调了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强调了他母亲想说的最后一句话;强调了自己的艰难生活;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这样的内容:第一,比喻的手法,表达出了当时事物怎样的特点;第二,这样写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但是,从学生的答案来看,第一,独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够从表现了事物当时怎样的特点的角度去分析“写出了怎样的具体特点”——母亲当时是怎样的状况。这句话,其实是强调母亲当时的呼吸非常困难,已经奄奄一息;关于作用,就是强调呼吸困难的程度。那么,为什么用“一生的艰难”来作比呢?显然,这是作者后来的回忆录,这里这样写是要强调老人家的一生都非常的艰难,想说母亲的一生是艰难的一生。这是一语双关的句子。这样打比方的作用在于强调这两层意思。
复习要点:在阅读复习中,针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关键作用的那些含义深刻、运用了不同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明显有独特用意的句式采用的句子、一些运用了关联词语来的句子,来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读书,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体会表达出了“人物、事物、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独特情感和思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有什么好处”的方法,仍然是增删调改。
关于“有什么好处”的问题设计,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清楚,应该提示学生从哪里、怎样去思考。
练习题目举例:
1.读《金丝雀》,思考:“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这里其实是写父母在听孩子的讲述。但是作者这里却用了一个“让儿子爬到树上、爬到树冠”,如果将“让”改成“听着儿子介绍他爬到树上、爬上树冠”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呢?
2.读《松坊溪的冬天》。作者写溪中景物时这样写道:“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联系“我每天都要经过溪上的石桥,听见桥下的溪水声,唱得真快乐”思考:作者在这里用了“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的句式,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这样写读起来会让我们感觉怎么样?
3.读《葵花之最》。作者写道:“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作者在最后用了两个标点,一个问号,一个叹号。作者用任何一个都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作者用两个标点想强调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具有提示性的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问题,在一次次练习中,就会习得一些学习语言的基本经验。
三、关于文章结构特点作用的分析
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特点,并不是要讲解文章结构学的知识,而是针对文章某些客观存在的结构特点,去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再体会作者用的过程中去感悟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魅力。
文章的结构特点包括:文章的顺序及其特点、文章的材料安排特点、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实际考查中,发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能从命题中指定的结构现象中去体会其作用。
例如:针对《秋天的怀念》命题者出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了我的表现,这对表现母亲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原文的材料安排上,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作者残疾后暴躁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以此来衬托母亲的形象,使的母亲“爱戴、宽容”残疾的孩子的形象就更加高大起来。但是,学生的答案却不尽人意。对一个班级的答案进行了分析,有如下几种情况:“母亲对作者很好,但是作者确不懂母亲的心;对比的作用;作者写出了我不想活了,经过母亲启发,我有了活的信心。……”这些答案中,只有“对比”还算贴边,但是对比的目的是干什么?学生就不能去想了。
考查这样的内容,不能算“超标”。因为,《课标》要求中有这样一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方法,应该算基本的表达方法了。
复习要点:选取一些典型文章,针对“在材料安排、顺序安排、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有特点的具体文章结构特点,提出一些具体的、直接指向对文章主旨表现具体作用的问题,请学生分析这样写对于表达文章主旨起什么作用。比如开头结尾的形式、记叙顺序的“变化”、“过渡”、“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不是要学生说出具体术语,而是要求学生去感悟思考具体的作用。
四、关于概括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但是,概括到什么程度?《课标》没有具体的度的要求。个人依据《课标》的要求认为,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实际考查中发现,学生叙事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要求学生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第一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概括为“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这段话主要是写“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发现”是全文事件的核心词,“宣布”是第一段所写事件的核心词。回答“发现”的学生就没能抓住第一段所写事件的核心词,也就是说没有抓住主要事件。
再如:要求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来用简单的话概括主要内容。结果,出现了如下问题:“概括——主要讲了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作者最后战胜了病魔,但是他的母亲却死了”“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她生病了。”“一个男孩双腿瘫痪了,一个女孩还没成年,一个母亲得了肝病,后来母亲去世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抓不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细心的呵护照料自己残疾的儿子、没有成年的女儿,即使到临死之前,还在念叨要他们好好活下去。”
复习要点:先安排情节比较简单、人物较少的文章,练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安排情节稍微复杂、出场人物较多的文章,来联系抓抓住主要的人物、主要事件,逐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
五、关于体会文章主旨
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简单的话来表达出“作者所表达的基本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表达的情感。”
实际考查中发现的问题是:不能针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事物、主要特征的介绍,来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不能从作者在对具体事物介绍描写的语言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套用一些泛泛的语言来回答题目。
复习要点:引导学生先做好文章的概括。在此基础上,联系针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特征”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针对一些关键的语句的表达,特别是一些有概括力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意图;练习“将泛泛的套话在本篇文章中具体化”——例如:阅读了《秋天的怀念》,要求学生说出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能说是“歌颂了母爱”,而是“作者被自己身患绝症还时刻关怀、呵护着自己的母亲永远的感动着,永远的怀念着”——写出母亲的人格特点,本身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
上面谈了在阅读复习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及其复习对策。在具体的阅读复习中,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答题练习、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还应该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精心设计阅读练习题目的顺序。
安排阅读练习,总要出一些题目。而这些题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出?这对复习是很有学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常见的情形:学生拿起题目之后,先拿着问题去找答案。而阅读题目中关于词句段的内容理解、作用分析、必须是读懂了文章内容、抓住了主要内容之后,把握了文章各个部分的练习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去找出题目的答案。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策略之一是精心设计题目的顺序。个人以为:阅读题目的顺序,应该按照如下顺序安排: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典型词语、句段分析理解体会;文章的材料和结构的分析;文章主旨的体会和表达。这样,促使学生先读完全文,在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整理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思考;促使学生认认真真的读完文字,再去作答。
二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的阅读复习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就是让学生做,做完了订正。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只是在做题、改题。复习,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师在指导中,“帮助学生明白自己题目答错了的原因、明白该如何去获取答案。”指导分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答题中的个别问题;而集中指导则是典型的问题。
七年级期末考试复习建议 第5篇
一、题型比照半期试题
二、不考诗歌鉴赏
三、A卷古文阅读4——5单元篇目
四、A卷现代文阅读4——6单元讲读篇目
五、默写8选6.不考理解性默写。(全册拉通)
六、B卷名著阅读考本册导读指定篇目
七、B卷现代文阅读:写人叙事类散文。
八、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半命题)作文二选一。
九、语言实际运用
1、专题活动设计
2、短信拟写。
3图表理解
八年级期末考试复习建议
一、题型比照中考试题
二、A卷古文阅读考查第六单元篇目
三、A卷现代文阅读选课外典范说明文。
四、默写8选6.不考理解性默写。(全册拉通)
五、B卷名著阅读考查本册导读篇目。
六、古诗鉴赏考课外古诗。
七、B卷现代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
八、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半命题)作文二选一
九、语言实际运用。
1、表格分析及建议
2、访谈
晨会 期末复习建议 第6篇
一、有针对性地确定基础知识的复习内容
按照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是四大板块:一是词汇、二是短语、三是句型、四是语法。在词汇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动词的复习,动词可以分为谓语动词(动词时态、语态、语气、主谓一致)和非谓语动词(-ing动词、不定式和过去分词)。除此以外,还有复习一些重点动词(连系动词、感官动词、使役动词、带虚拟语气的动词、常带宾补的动词、带双宾语的动词)。除了动词以外,还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名词要关注其数的变化,即单数、复数和不可数;形容词要关注其级的变化,即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在短语复习中,主要是要掌握几种短语:一是动词短语、二是介词短语、三是形容词短语;在句型复习中,要系统梳理各个单元出现过的重点句型,按顺序列出清单,以免遗漏。在语法复习中,要把各个单元的语法列入复习范围,摘录课本中典型的例句并加以理解和运用。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
1.词汇的归纳:1)按构词法将阶段所学的词汇进行归类:前缀与后缀归纳法、合成法、转化法;2)按首字母方法归纳;3)同义词归纳;4)反义词归纳;5)话题词汇归纳;6)不规则动词归纳;
2.短语归纳法:1)以动词为中心归纳;2)以介词为中心归纳法3)以副词为中心归纳;
3.句型归纳:1)重点句型归纳;2)相似句型归纳;3)句型转换归纳;
4.语法归纳:1)按词法归纳(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2)按句法归纳(三大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
三、强化基础知识应用意识
基础知识必须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坚持词不例句,句不离篇的重要原则。一是口头应用,二是笔头应用。口头应用包括开口朗读,口头造句,口头对话;笔头应用包括单词拼写、单句改错、完成句子、句型翻译、句型转换、语法填空和基础写作。
初一语文学科期末考试复习建议 第7篇
语文学习一定要注意对基础的培养,老师也要注重同学们对基础的掌握,初一语文学科期末考试复习建议整理给大家,请老师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本)内:
现代文――字音字形、课文分析(体裁:记叙文OR说明文)、文学常识
古诗词――默写(句、词理解)、文学常识
文言文――默写、文学常识、翻译
a.对于需要默写的,一定要那张纸,完整默写一遍,和课文对一遍,然后用铅笔圈出错的字。
b.错的一定要重新写,一直到不会错。一般3遍左右就可以。不用整篇默写,只挑错字所在句子,或者只默写那个错字即可。
课(本)外:
成语――拼写、意思(积累)
适当词填空――意思区分(积累)
病句――分析判断(方法)
阅读――理解课文&答题技巧
作文――选材&中心(放平时,不用写成完整文章,根据中心列大纲)
生物:期末复习策略 第8篇
根据考纲要求,同学们要重点复习三个层面的知识。第一层面,新陈代谢、遗传(含减数分裂)变异与进化、生命活动的调节(重中之重、比例很大、难度体现);第二层面,稳态与免疫、细胞(每年必考、比例居中、难度不大):第三层面,生殖与发育(不含减数分裂)。复习策略是:合理分配时间,详略得当,重点出击。
首先,本阶段的章节复习和实验复习要同步进行,主要是为了强化实验与知识的联系。考纲规定的教材实验是复习中最重要的,它不仅是高考的直接目标,也是实验设计的基础。我们不仅要掌握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与结论,更要灵活地将这些实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术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解决相应的生物学问题。
其次,吃透生物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等,这些实验蕴含了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学生应通过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实验能力。
再次,教材内容实验化。尽可能将教材内容实验化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矿质元素的作用中讲硼元素有促进花粉萌发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此内容实验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硼对花粉萌发的影响。通过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的分析解答,既强化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多种能力,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图表是生物学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常以图表材料为背景,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作答,从而考查同学们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及分析表达能力。
这类试题条件隐蔽,灵活多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在复习过程中,要多练习用生物学术语描述教材上和试题中的图表、图解和数据等,努力培养自己用多种表达形式阐释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能力,熟悉图文转换、图表转换、表文转换等。同时对不同图表要进行整理、归类。如:坐标曲线图、坐标直方图、流程图、模式图、概念图、显微摄影图、饼状图、表格等。
地理高二期末考试范围及复习建议 第9篇
一、考试范围
1、选择题30道(60分),综合题3道(高考题型,共40分); 2、必修一第四章和第五章占15%,必修三占70%(侧重第四章和第五章) ,经纬网占15%(包含时间、日期计算)
二、复习建议
1、重点复习必修三的4、5章:①纲要要会背,以应对大题。②课本上的文本、插图、笔记要复习到,以应对选择题。
2、经纬网的模块刚学完,结论要复习到,重点回顾做过的题目!
3、必修一的4、5章学过的时间较久,要回顾!
4、考前按考试要求做3道主观题,锻炼审题、图文条件的分析利用、应用背书所得考点答题。分析参考的由来很重要!
5、回顾考过的题目,重视解题思路方法!
高中地理学习中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重要的地理思维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地理记忆能力,既是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促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亚里斯多德说:“记忆是智慧之母。”现在高中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能为将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记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记忆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二、记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显示,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了解、说明、分析和运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分析和运用”的知识点,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小学生期末考试复习方法及建议 第10篇
二 要迅速搞清各科的考试范围:期末命题正在起步阶段,考试范围也已确定,学生应立即把考试范围搞清楚,为下一步制订计划作准备。
三 开始拟定复习计划:由于好多课都还讲新课,你不可能把上课时间用来复习,所以复习计划对时间的计划只能考虑你的课余时间,不要抱怨没有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一定会有的。例如元旦就会有几天的难得的自由时间,正是复习的大好时机,要是错过就很可惜。
四 提高复习效率:5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没有效率肯定不行:理解性的学科例如数学、语文,后期应该给记忆性的学科留出一定的时间。各科复习首先从改正错题开始,当初做错的题都暴露出学习上的隐患或漏洞,再改正一遍事半功倍。错题改过后再进入知识归纳、题型归类、查漏补缺、巩固提高阶段。
小学生期末考试复习方法以及建议 第11篇
第二步:午休时间,利用15-20分钟将上午所学内容全部“过电影”式回忆一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第三步:下午安排20-30分钟进行户外活动和休息,有效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保持松弛有度的复习状态.一般每堂课的时间为45分钟,在课堂上连续几十分钟的高强度脑力运动,会使得学生大脑供氧不足,使他们产生疲劳感,从而使得思考、理解和记忆的效率大打折扣.所以如果想要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会及时地缓解脑力疲劳尤为重要.
第四步:晚上复习时,通过与书本对照、与同学互相提问,将学习内容与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和失误.
第五步:晚上睡觉前,再进行“过电影”回忆,专家特别提出,此时的记忆效果非常持久,可保持两周以上.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第12篇
期末复习是完成一学期的数学学习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和熟练运用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不仅有利于同学们巩固、消化、归纳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是让基础较弱的同学对教材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提高学习成绩.下面谈一下期末复习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围绕新课标,制定复习计划
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多而杂,共有六章内容,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多边形、轴对称和体验不确定现象等知识.同学们应该围绕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依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通过做老师组织的测试题,从中找出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确定复习的重点、难点.复习计划编好后,要做好习题的选择、配套练习的筛选,从而明确自己的复习目标.
例1一个箱子中放有红、黄、黑三种小球,三个人先后去摸球,一人摸一次,一次摸出一个小球,摸出后放回,摸出黑色小球者为赢.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简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从一个放有红、黄、黑三种小球的箱子中任意摸出一个小球的机会是均等的.由于三个人先后去摸球,一人摸一次,一次摸出一个小球,摸出后放回,所以摸出黑色小球的机会也是均等的.即三个人赢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是一个公平的游戏.
小结:判断一个游戏是否公平的关键是看游戏双方赢的机会是否相等.
例2一列快车长168米,一列慢车长184米,如果两车相向而行,从相遇到离开需4秒,如果同向而行,从快车追上慢车到离开需16秒.求两车每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
简析:设快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慢车每小时行驶y千米.则根据题意,得4(x+y)=168+184,
16(x-y)=168+184.即x+y=88,
x-y=22.解得x=55,
y=33.即快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慢车每小时行驶33千米.
小结: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能够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知识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同时还要考虑如果两车相向而行,则其相对速度为速度之和,如果两车同向而行,则其相对速度为速度之差.这一点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但问题是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移动的距离应为两列火车的长度之和,大家却不易理解而往往会造成错解,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二、掌握“双基”,题型训练系列化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要过好课本关,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能正确叙述,而且要能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节后面的复习题,要能一题不漏地独立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应注意设计好“问题群”和“习题群”,即分题型组织复习,总结规律.
例3(1)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3x+y=k+1,
x+3y=3,其中2<k<4,则x-y的取值范围是( ).
A.0<x-y<B.0<x-y<1
C.-3<x-y<-1D.-1<x-y<1
(2)已知方程组y-2x=m,
2y+3x=m+1的解x、y满足2x+y≥0,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 B.m≥
C.m≥1D.-≤m≤1
(3)不等式组x+2a>4,
2x-a-b<5的解是0<x<2,那么a+b的值等于.
简析:(1)要求x-y的取值范围,若已知不等式组的两式相减,得2x-2y=k-2,即k=2x-2y+2.而2<k<4,所以2<2x-2y+2<4,此时视x-y为一个整体,得0<x-y<1.故应选B.(2)用加减法解方程组y-2x=m,
2y+3x=m+1,得x
=,
y
=.因为2x+y≥0,所以有2×+≥0,即≥0,解得m≥-.故应选A.(3)视a与b为常数,解不等式组x+2a>4,
2x-a-b<5,得x>4-2a,
x
<.因为不等式组x+2a>4,
2x-a-b<5的解是0<x<2,所以有4-2a=0,
=2.解得a=2,
b=-3.当a=2,b=-3时,a+b=-1.
小结:通过对这一题组的解答,既能掌握方程组的解法,又能巩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法.从中可体会整体思维在求解中的作用.
三、知识点系统化,重点系列化
通过复习应对本学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根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树”,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例如,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放在一组,多边形和轴对称放在一组,体验不确定现象为一组.通过归类,对比复习,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自己真正掌握教材中所学习的内容.
另外,复习的根本任务就是寻求解题方法与揭示解题规律.具体应该做到:①知道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②重视这些题目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③关注近年中考新题型.
例4如图1,在四个正方形拼接成的图形中,以这十个点中任意三点为顶点,共能组成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你愿意把得到上述结论的探究方法与他人交流吗?若愿意,请简要写出你的探究过程:.
简析:以A1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1A2A10,以A2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1A2A3,以A3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A10A2A3、△A10A4A3、△A1A7A3、△A9A5A3共4个,以A10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A10A1A3、△A10A7A3、△A10A9A7、△A10A2A4、△A10A8A4共5个,以A9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是△A10A9A8,这样分别以A1、A2、A3、A10、A9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共有1+1+4+5+1=12(个).同理,分别以A6、A5、A4、A7、A8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共也有1+1+4+5+1=12(个).因此,在整个图形内共可组成12×2=24(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小结:解答本题时一定要掌握求解的方法和一般规律,不能没有目标地去数,这样是得不到正确答案的.本题渗透了分类和对称的数学思想.
四、适量练习,解题方法最优化
同学们在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最后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外,主要以练习为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可以章节综合习题和体现系统知识为主的综合练习题为主,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另外,在解题时应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注意书写规范等.应强调解题方法的系统性,如数学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的解题技巧等.
例5某公司经营甲、乙两种商品,每件甲种商品进价12万元,售价14.5万元;每件乙种商品进价8万元,售价10万元.它们的进价和售价始终不变.现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件,所用资金不低于190万元,不高于200万元.
(1)该公司有哪几种进货方案?
(2)该公司采用哪种进货方案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3)若用(2)中所求得的利润再次进货,请直接写出获得最大利润的进货方案.
简析:(1)由于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件,所用资金不低于190万元,不高于200万元,所以若设购进甲种商品x件,则购进乙种商品(20-x)件.这样就可以根据题意,得190≤12x+8(20-x)≤200,解得7.5≤x≤10.因为x为非负整数,所以x取8,9,10,所以有三种进货方案:①购甲种商品8件,乙种商品12件;②购甲种商品9件,乙种商品11件;③购甲种商品10件,乙种商品10件.(2)因为(14.5-12)×8+(10-8)×12=44(万元),(14.5-12)×9+(10-8)×11=44.5(万元),(14.5-12)×10+(10-8)×10=45(万元),所以购甲种商品10件,乙种商品10件时,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45万元.(3)购甲种商品1件,乙种商品4件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小结: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特征是:一般所求问题含有“至少”、“最多”、“不低于”、“不大于”、“不小于”等词语,求解时要正确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列不等式(组)解应用题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基本相似,其步骤包括:①设未知数;②找不等关系;③列不等式(组);④解不等式(组);⑤检验.其中检验是正确求解的必要环节.本题由(1)利用不等式组求出了进货方案,从而为后面的问题解答打开了绿色通道.
期末复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那种搞题海战术的复习方式是不可取的,为此特提醒同学们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学而又思不罔,回忆有助提高.在理解的基础上建议对重要概念、公式、定理、方法、数学思想加深认识和提高.可采用回忆式复习,即合上课本或练习册,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有关知识或解题步骤.回忆式复习的前提是要确认知识或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再重新思考解题过程,获得解同类题的经验.
2.抓住内在联系,学会知识联想.将知识放在相应的体系结构之中记忆,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内在联系.学会重组、整合、归类、总结知识,形成体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晨会 期末复习建议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