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斯的明范文
新斯的明范文(精选7篇)
新斯的明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1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健康初产并发生尿潴留的产妇100例。尿潴留诊断标准:产后产妇有尿意, 并有尿胀、尿急感但不能有效排尿或不能顺利排尿者为尿潴留。临床可见膀胱明显高于耻骨联合, 压之有明显尿急感, 一般发生在产后6h左右。其中产后5~10h发生者90例, 产后第1次排尿有残余尿, 继发尿潴留者10例。将所有尿潴留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
观察组给予新斯的明1ml三阴交穴位封闭, 另用2ml肌内注射;对照组仅给予新斯的明2ml肌内注射。
1.3 尿潴留解除标准
经采取措施后, 能顺利排尿, 无尿急, 尿胀感, 在耻骨联合处触摸不到饱胀的膀胱, 尿潴留即为解除。
1.4 护理措施
1.4.1 健康宣教:
向产妇解释会阴及尿道解剖位置, 并强调排空尿液的重要性, 使其进一步认识到排尿非但不影响会阴切口, 而且能更好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 同时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 多饮开水, 争取产后2~3h下床排尿。
1.4.2 穴位封闭方法:
对已发生尿潴留的产妇, 用新斯的明1ml在三阴交, 即内踝上三寸处, 胫骨后缘, 直刺1~1.5寸, 两侧各0.5ml进行穴位注射。注射时需要注意:针尖对准穴位, 迅速刺入皮下, 固定针拴, 上下提插得气后, 回抽无血, 将药液注入。注射前向患者解释清楚穴位注射时会出现酸、麻、胀并向上放散的感觉, 是正常的针感, 不必害怕。另用1ml肌内注射, 穴位注射30min后, 应督促、协助产妇下床排尿, 并守候在产妇身旁, 耐心鼓励, 直至产妇排尽剩余尿。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以率 (%) 表示, 组间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48例一次成功, 顺利排出膀胱内潴留尿液, 再次排尿也非常顺利。尿潴留解除率高于对照组, 留置导尿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产妇尿潴留主要由于产妇对正常分娩认识不足, 加上紧张与恐惧心理, 甚至部分产妇害怕用力排尿会引起会阴伤口疼痛裂开和感染[1];分娩过程中, 膀胱三角区受压, 黏膜充血水肿, 肌张力减退;或分娩后腹壁肌松弛, 腹压降低, 引起膀胱肌麻痹, 也有产妇疲劳及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等原因, 导致产后排尿困难, 出现尿潴留。根据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 穴位与各脏腑的关系, 以及生理作用, 采用穴位注射法, 能使小剂量的药物产生显著的效果[2]。三阴交属足阳明胃经, 可增强脾胃功能, 达到理气消胀的目的, 而新斯的明可使平滑肌收缩。用小剂量新斯的明注入三阴交, 根据穴位、脏腑相关理论可使膀胱平滑肌收缩, 从而促进排尿。总之, 积极治疗产妇产后的尿潴留能有效减轻产妇的思想负担, 有利于产妇产后身体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玉风, 罗彩萍.对产妇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94.
新斯的明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产后尿潴留产妇97例, 年龄21~41岁, 中位年龄26.7岁, 其中初产妇78例, 经产妇19例。分娩状态顺产5例, 会阴侧切69例, 剖宫产23例, 尿潴留时间均>8h, 有强烈的尿意感, 下腹部饱胀却不能自行排尿。
1.2 治疗方法
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其焦虑和紧张情绪。嘱产妇左侧卧位, 肌内注射新斯的明1mg;协助产妇臀部太高10cm, 取开塞露40ml注入直肠内, 嘱产妇张口呼吸, 控制10~20min, 待有大便急迫感后再下床排便、排尿。
2结果
所有病例均1次治疗成功。再次排尿时96例有尿意者即能顺利排尿, 有1例再次肛注20ml开塞露, 控制10min后顺利排尿。
3讨论
3.1 产后尿潴留原因
(1) 产程较长, 使膀胱和尿道受胎头压迫时间过长, 导致膀胱、尿道黏膜充血水肿, 膀胱平滑肌收缩功能减弱; (2) 会阴伤口疼痛, 反射性引起排尿紧张; (3) 产妇过度疲劳, 产后腹壁松弛, 腹肌无力, 加之排尿环境不适应; (4) 心理因素, 焦虑、紧张等。
3.2 治疗机理
新斯的明是抗胆碱酯酶药, 对膀胱平滑肌有较强的兴奋作用, 为尿潴留产妇肌内注射新斯的明1mg, 可促使膀胱逼尿肌收缩而排尿[2]。开塞露为甘油制剂,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由于甘油高渗压直接刺激直肠壁, 促进肠蠕动, 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排便;同时反射性兴奋盆腔神经, 引起膀胱逼尿肌有力收缩及膀胱括约肌松弛, 加之排便时腹直肌及膈肌收缩, 腹内压及膀胱内压力增高, 而迅速促进尿液排出;其次, 应用了大便的急迫感, 使产妇克服了怕痛的心理, 从而能正确应用腹压, 使尿液顺利排出[3]。
临床观察, 新斯的明联合开塞露治疗产后尿潴留, 方法简单、安全, 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产后尿潴留,新斯的明,开塞露
参考文献
[1]陈林月.产后尿潴留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8 (2) :31.
[2]汪明性.药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5.
新斯的明 第3篇
1病历摘要
女, 55岁, 回族, 43kg, 既往有嗜铬细胞瘤手术史。诊断:左腹腔包块, 拟行剖腹探查术。合并症:神经纤维瘤。 实验室检查:白蛋白30g/L, 铁6.10mmol/L, 肌酐40μmol/L, 尿素1.5mmol/L, 谷氨酰转肽酶66U/L, 其余检查均正常。辅助检查:心电图:80次/min, 窦性心律, 平均电轴右偏+91°, 胸片无明显异常。入室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 心率70次/min, 律齐;血压140/80mmHg (1mmHg=0.133kPa) ;SpO2 97%。术前抗生素头孢西丁钠2g, 麻醉诱导前30min, 静脉滴注。麻醉诱导前5min, 阿托品0.2mg, 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3mg, 芬太尼0.1mg, 阿曲库铵25mg, 丙泊酚50mg, 静脉注射。诱导平稳, 插管顺利, 插管后心率上升至90次/min, 无心律失常。麻醉维持:芬太尼, 阿曲库铵, 丙泊酚。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心率68~85次/min, 血压140~150/80~90mmHg左右, SpO2 99%。手术过程顺利, 手术总时间110min, 手术出血50ml, 尿量300ml, 补液2 000ml。麻醉药总量:芬太尼0.45mg, 阿曲库铵80mg, 丙泊酚550mg。手术结束后20min, 患者自主呼吸恢复, 遂给予阿托品0.5mg, 新斯的明1mg, 拮抗残余肌松, 约2min后, 患者心率突然增加至150次/min左右, P波消失, 心律不齐, 心音强弱不等, 诊断为房颤。因患者已经清醒, 不耐管, 疑为气管导管刺激气道所致, 遂拔除气管导管, 给予艾司洛尔30mg, 静脉注射, 心率降至130次/min左右, 5~6min后心率又上升到180次/min左右, 血压开始下降至100~110/75~85mmHg左右;又给予维拉帕米2.5mg, 静脉注射, 心率变化不大;再给予西地兰0.2mg, 缓慢静注, 心率仍维持在160~180次/min之间。患者无不适感觉, 血压维持在100~120/70~80mmHg左右, 观察1h后, 心率仍不下降, 遂将患者送回病房, 要求外科请心内科会诊, 协助治疗。
回病房2h后, 患者心率已降至回140次/min左右, 回病房4h后心率降到120次/min左右。第2天早晨, 监测心率为110~120次/min, 仍为房颤心律。回病房期间, 患者无自觉不适症状, 也无其他麻醉并发症, 故外科医生也未请心内科会诊, 外科医生也未给予特殊处理。10d后, 患者顺利出院, 房颤消失。追问病史, 患者自述6~7年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心慌症状, 间断口服丹参片对症治疗。
2讨论
在以往的文章中, 有报道新斯的明配伍阿托品拮抗肌松后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也有报道介绍新斯的明拮抗阿曲库铵致心跳骤停[2];还有报道新斯的明拮抗肌松诱发胆碱能危象[3];但新斯的明拮抗肌松导致房颤的还未见报道。
本例患者发生房颤的原因分析, 该患者有心律失常病史, 因没有正规诊断和治疗, 故不能准确知道既往心律失常的类型。在此次麻醉过程中, 常规使用新斯的明拮抗残余肌松。新斯的明为抗胆碱酯酶药, 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完全拟胆碱作用, 恢复乙酰胆碱的功能。乙酰胆碱可以兴奋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M3受体, 导致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 (EDRF) 即一氧化氮 (NO) 释放, 从而引起临近血管平滑肌松弛。但是, 如果血管内皮受损, 则乙酰胆碱的上述作用将不复存在, 相反可引起血管收缩[4]。当冠状动脉收缩时, 导致心肌缺血, 缺血时心肌细胞缺氧, 能量代谢异常, 导致酸中毒, 而酸中毒可以直接影响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这种离子通道的异常使心房组织产生无规则性折返, 是触发和维持房颤的最可能的离子流基础[5]。
本例患者, 在使用拮抗剂新斯的明后2min出现房颤, 提示房颤的发生与新斯的明有关。虽然新斯的明1mg (相当于23.3μg/kg的剂量) 低于常规推荐的拮抗剂量 (30~50μg/kg) , 但低剂量的新斯的明拮抗残余肌松仍有诱发房颤的可能性, 值得麻醉医生注意。故在使用新斯的明拮抗残余肌松时, 对于老年患者, 尤其是有心律失常的患者, 对新斯的明敏感, 使用要谨慎。
参考文献
[1]刘夕江, 昌新丽, 崔丽强, 等.新斯的明拮抗肌松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 (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7, 9 (2) :144.
[2]朱冬敏, 张伯文.新斯的明拮抗阿曲库胺肌松作用致心跳骤停1例分析 (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4) :8547-8548.
[3]雷晓虹, 李茜.婴儿新斯的明拮抗肌松诱发胆碱能危象1例 (J) .新医学, 2010, 41 (2) :119-120.
[4]杨宝峰, 主编.药理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8.
新斯的明 第4篇
讨论
新斯的明是人工合成的抗胆碱酯酶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 使乙酰胆碱浓度增加, 作用于内脏副交感神经和肌肉—神经接头, 引起M (毒蕈碱样) 样作用和N样 (烟碱样) 作用。两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流延、心动过缓和肌肉震颤、甚至肌肉强直性收缩等不良反应。曾有报道室上性心动过速皮下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致心脏停搏的病例。新斯的明过量时可导致胆碱能危象, 甚至心脏停搏。该患者使用常规剂量出现类似胆碱能危象。提示该药存在剂量个体差异性, 使用该药宜严密监测患者心率。
新斯的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年龄22~37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6例,总产程9~13h,顺产未侧切5例,会阴侧切10例,胎吸加侧切2例,剖宫产4例。对照组:年龄21~36岁,初产妇14例,经产妇7例,总产程8.5~12.5h,顺产未侧切4例,会阴侧切11例,胎吸加侧切1例,剖宫产5例。尿潴留时间均在8h以上,最长者15h,均有明显尿意感,下腹部饱胀却不能自行排尿,两组以上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无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产后康复仪(江苏锐祺CFT-400)结合甲硫酸新斯的明0.5mg穴位注射。患者取平卧位使用产后康复仪,使用时先将连线插入主机后面板的1个治疗通道,将2个一次性圆形专用治疗片与一条连接线的2个接口分别插牢,同时安抚产妇以消除紧张恐惧心情,向产妇说明使用仪器有助于排尿,并向产妇说明这个仪器对人体非常安全,医护人员会随时陪伴在身边,同时协助产妇暴露下腹部和骶尾部,将治疗片分别粘贴到产妇骶尾部及耻骨联合处,按主机“开始”按钮调整治疗强度,由0逐渐增大,同时不断询问产妇的感受,如果产妇表示不能接受时,可将强度减少几档,待产妇适应后再行增强,一般产后尿潴留为200以上强度,治疗20min后去掉治疗片。然后取患者中极穴、单侧三阴交穴共两个穴位,常规消毒后,抽吸甲硫酸新斯的明0.5mg行穴位注射,注射完毕过20min后,嘱患者下床解小便。对照组则单独采用甲硫酸新斯的明0.5mg穴位注射。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经治疗后20min~2h解小便的为有效,2h后未解小便为无效。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19例(90.47%),无效为2例(9.53%);对照组有效10例(47.62%),无效为11例(52.38%)。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果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P<0.01
3 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
3.1 心理护理
加强产前宣教,使孕妇正确认识分娩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解释产前排空膀胱的重要性,在分娩中要密切配合助产者,产后及时督促产妇排尿,按压宫底,观察膀胱充盈程度、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对因惧怕疼痛或伤口裂开而不敢排尿着,应安慰鼓励患者,向其解释会阴及尿道口的解剖位置,使其认识到排尿不影响会阴切口且能促进宫缩的好处,增强其信心,克服紧张情绪,使患者在精神松弛的情况下,在产后2h完成首次排尿,可以有效预防尿潴留的发生[3]。
3.2 尿潴留的护理
产妇回病房2h后,鼓励其下床解小便,如果解不出先行诱导排尿,耐心解释尿潴留的原因,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让患者听流水声,用温水冲洗会阴,热敷等方法,并给予心理暗示,利用条件反射使患者产生尿意,以促进排尿。
4 讨论
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在分娩过程中胎先露的压迫或多次的阴道检查使膀胱,尿道充血水肿加重,在加上屏气时腹压骤增,膀胱内压力明显上升,可致膀胱感觉及张力均有所减退,而尿道的水肿又使排尿的阻力增加,两者的协同而致尿潴留。另外,有会阴侧切或会阴裂伤而行缝合的产妇,因惧怕伤口疼痛而不敢用力排尿,以致膀胱过度充盈而失去应有的收缩力,反射性抑制尿道括约肌痉挛增加排尿困难,以致尿潴留。而产后康复仪是通过电脑调控,使盆腔肌肉和筋膜产生规律运动,带动膀胱壁肌肉节律运动,同时由于盆底肌肉的运动促进了盆腔内的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水肿的吸收,可尽快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解除膀胱肌的麻痹,反射性刺激肌壁使膀胱逼尿肌收缩,从而促进排尿。甲硫酸新斯的明可抑制ACh E活性,兴奋M、N受体,兴奋胃肠道、膀胱平滑肌的作用较强[4]。二者合用,配合有效的护理,能够较好解决产后尿储留的问题,且此方法简便,易被产妇接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9.
[2]桑末心.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
[3]沈曲,李铮.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3-226.
新斯的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4年40例患有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54.35岁;选取2013年40例患有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23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57.10岁。所选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均为排尿不畅或尿潴留。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甲硫酸新斯的明联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 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行间歇导尿技术治疗。观察两组训练成功的例数及建立自主排尿的时间, 并发尿路感染的例数;比较两种方法患者恢复自主排尿的平均时间、成功的例数和并发尿路感染的例数。 (自主排尿:不保留尿管, 能自行排尿或溢尿, 膀胱残余尿≤80 ml) 。
1.3 护理干预
1.3.1饮水计划行间歇导尿期间, 应严格执行饮水计划, 饮水量应限制在1500~2000 ml/d, 并于6:00~20:00平均分配饮水量, ≤400 ml/次。睡前3 h避免饮水;指导患者不要饮利尿饮品, 如茶、汽水、糖水、西瓜等, 避免食用引起口干的食物。
1.3.2导尿前行下腹部热敷、叩击、按摩, 诱导排尿, 观察排尿情况, 排尿后立即行导尿1次, 观察残余尿量, 根据残余尿量安排下一次的导尿时间。
1.3.3残余尿量和导尿频率、新斯的明的配合使用, 见表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训练成功38例, 无效2例, 建立自主排尿的时间为 (4.02±1.20) d, 并发尿路感染例数2例;对照组训练成功32例, 无效8例, 建立自主排尿的时间为 (7.13±2.03) d, 并发尿路感染例数9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有2例训练无效患者, 其中1例对新斯的明针过敏, 1例为尿路感染;对照组有8例训练无效患者, 为并发严重的尿路感染而终止间歇导尿。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支配膀胱区的神经功能受损而表现出来排尿功能障碍, 表现为排尿失禁或尿潴留, 本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膀胱收缩无力所致的尿潴留患者。因支配膀胱区的神经受损, 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 虽然给予间歇导尿, 短时间内自主排尿不易建立。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是抗胆碱酯酶药物, 有直接兴奋横纹肌及平滑肌的胆碱受体的作用, 对胃肠和膀胱平滑肌有较强的兴奋作用, 使膀胱逼尿肌收缩, 从而促进排尿[3]。研究组在行间歇导尿的同时, 给予一定的护理干预、制定饮水计划、控制饮水量, 饮水集中在白天匀速进行, 20:00以后限制饮水, 减少夜间导尿的次数。导尿前行下腹部热敷、叩击、按摩, 诱导排尿, 观察排尿情况, 排尿后立即行导尿1次, 观察残余尿量, 根据残余尿量安排下一次的导尿时间。甲硫酸新斯针一般在导尿前1 h肌内注射, 采用多种方法训练膀胱功能, 有利于膀胱反射的建立, 提高患者建立自主排尿的成功率, 缩短了自主排尿的时间, 减少了导尿次数, 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几率, 患者也更易接受。对照组单独使用间歇导尿技术训练膀胱的舒张和收缩功能, 因为没有药物辅助, 仅靠膀胱的自然回缩, 起效较慢, 需要的时间更长。由于反复插管, 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几率, 部分患者不易接受, 训练成功的患者相对减少。
综上所述, 甲硫酸新斯的明联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能有效恢复患者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 缩短建立自主排尿时间, 减少插管次数, 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几率, 患者更易接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甲硫酸新斯的明联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配合与效果。方法 对2014年40例患有神经源性膀胱、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的患者采用甲硫酸新斯的明联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 (研究组) , 与2013年40例单独行间歇导尿技术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对照组) 进行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成功例数并计算建立自主排尿的平均时间, 观察并发尿路感染的例数。结果 研究组成功38例, 无效2例, 建立自主排尿的时间为 (4.02±1.20) d, 并发尿路感染例数2例;对照组成功32例, 无效8例, 建立自主排尿的时间为 (7.13±2.03) d, 并发尿路感染例数9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甲硫酸新斯的明联合间歇导尿技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能有效恢复患者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 缩短建立自主排尿时间, 减少插管次数, 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几率, 患者更易接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硫酸新斯的明,间歇导尿技术,联合,自主排尿,尿路感染
参考文献
[1]廖利明.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7) :604-606.
[2]蔡文智, 陈思倩.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2) :210-216.
新斯的明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后尿潴留,经物理治疗(如听流水声、用热水熏洗外阴、用温开水冲洗尿道口周围诱导排尿、热敷、按摩膀胱等)仍无法排尿的产妇100例,年龄21~32岁,平均26.0±3.2岁,孕程37~40周,平均38.0±1.1周;经检查膀胱均无器质性病变,无严重内科合并症及泌尿系统感染,无严重产道及尿管损伤等。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产妇性别、年龄、孕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均给予甲硫酸新斯的明1mg于双侧足三里穴行穴位注射:患者平卧,双腿自然屈曲稍分开,暴露膝部,选用2mL注射器(配5cm针头)抽取甲硫酸新斯的明针1mg;常规消毒足三里穴(膝下3寸,于胫前缘旁开1寸处)表面皮肤,快速进针3~4cm,回抽无回血后用提插法行针,当患者感觉局部酸、麻、胀、痛时推注药液0.5mg,拔针后按压2~3s;同法注射对侧足三里穴。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膀胱区局部TDP照射20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恢复排尿效果及时间,其中120min内能自主排尿、膀胱内无残余尿为有效,120min内无法自主排尿或膀胱内有残余尿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有效49例,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有效42例,有效率为84.0%。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恢复时间
观察组恢复排尿时间为31.5±7.3min,对照组为42.9±5.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
3讨论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14%,而手术助产尿潴留发生率可高达25%~37%,如处理不及时,除可引起产后大出血,影响产后生殖器复旧,还可导致泌尿系感染,增加产妇的身心痛苦[1]。产后尿潴留的原因有:由于妊娠时腹壁持久扩张,产后松弛,腹压下降,无力排尿;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受压致黏膜水肿、充血、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下降,尤其是尿道内口水肿造成排尿困难,容易出现残余尿增加及尿潴留;其他原因引起,包括某些心理因素如焦虑、不敢用力排尿、会阴伤口疼痛、不习惯卧床排尿等使得排尿不能及时进行,尿液存留过多,膀胱过度充盈,致使膀胱收缩无力;药物因素,如产前或产程中应用大剂量镇痛、解痉、镇静药物,使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技术并使用止痛泵,对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患者使用硫酸镁、地西泮、莨菪类等,导致膀胱敏感性降低而不能自行排尿,引起尿潴留。最简单的处理方法为导尿,但导尿术为侵入性操作,易引起尿路感染。穴位药物疗法至今约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方法,其是以穴位药物和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采用少量药物作用于特定穴位以增强和调整机体功能,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2]。新斯的明为抗胆碱酯酶新药,通过足三里穴新斯的明注射能激发经络和神经传导,并与药物协同作用,对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有较强的兴奋作用。膀胱区局部TDP照射治疗作用的基础为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血液循环改善,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从而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TDP还可降低神经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通过两者协同作用,可使膀胱恢复正常功能,促进小便正常排出,减少产后出血、促进子宫修复、减少泌尿系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8.
新斯的明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