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心脏衰竭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心脏衰竭范文(精选10篇)

心脏衰竭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病人, 男, 72岁, 间断性胸憋20年, 劳力性气短, 阵发端坐呼吸1个月余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72 mm,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0.34, 二尖瓣反流量37 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QRS时限158 ms,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240 ms, 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入院诊断:缺血性心肌病, 心功能Ⅳ级 (NYHA分级) , 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 。经加强抗心力衰竭以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 心功能稳定在NYHA Ⅲ级, 经病人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行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安置术。

1.2 CRT起搏器植入方法

2006年12月2日安置起搏器, CRT选InSync 8042起搏器, 左心室用 (4193~78) cm电极导线, 术中监测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并建立静脉通道。按一般起搏器安置术常规消毒、麻醉, 穿刺左侧锁骨下静脉后, 送入右心房、右心室电极导线, 再由长鞘内插入Attain 6215球囊造影导管行冠状静脉窦 (CS) 及心脏静脉逆行造影, 随后选择心脏侧后静脉支为靶静脉, 利用0.014″BMW PCI钢丝引导左心室电极导线顺利进入侧后静脉, 分别测试右心房及左右心室电极导线的起搏参数, 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等均符合要求, 左右心室7V电压起搏无膈肌刺激反应, 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 埋置于左侧胸部囊袋内并缝合。手术过程中房颤发作, 术后口服胺碘酮3 d转复窦性心律。

1.3 植入术后随访及起搏参数优化

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随访, 随访时询问病人症状变化, 做临床心功能评估及6 min步行距离测试, 检测CRT起搏器参数, 并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术后1个月随访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做AV及VV间期参数优化, 起搏器设置为LV头端至RV环状电极之间 (LVtip/RVring) 的双极起搏方式, 要求病人卧床10 min后, 在窦性心律双心室起搏的条件下进行, 每次调整起搏参数后用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每搏量 (SV) 、心排血量 (CO) 、左心室充盈时间 (LVFT) 及二尖瓣反流量。AV间期从 (150~80) ms, 每次减少10 ms且平卧5 min后, 反复测量上述各值。在AV间期优化后30 min进行VV间期优化, VV间期值选择从 (16~4) ms, 每次减少4 ms, 同样测量上述各值。确定AV、VV间期后再重新测量1次, 以验证最终选择确实为最佳参数。

2 结果

2.1 CRT术中、术后随访

病人植入CRT起搏器过程顺利, 右心房、右心室电极导线以常规方法植入右心耳及右室心尖部位, 左 心室电极导线定位于心脏侧后静脉。术中测试起搏阈值、P/R波振幅、系统阻抗等起搏参数, 除右心房阈值与阻抗因房颤发作影响测量外, 其余各值均符合要求。在各次随访中测试起搏参数均理想。术中与5次随访测量值详见表1。

2.2 术前检查

QRS时限158 ms, LVEDD 72 mm。术后QRS时限<120 ms, 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示LVEDD 61 mm, 与术前比较QRS明显变窄, 心脏明显缩小。术后1个月随访时, 在窦性心律下做AV、VV间期参数优化, 用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SV、CO、LVFT、二尖瓣反流量等值。选择左室射血分数高、充盈时间长、每搏量与心排血量多且二尖瓣反流量少的AV和VV间期为最优参数。参数优化过程测量数值详见表2。

根据参数优化原则, 选择AV间期110 ms、VV间期12 ms为程控值。随访时储存资料显示病人于2007年1月10日及2007年4月12日各发生1次短阵室速, 分别为4跳、5跳。病人6 min步行距离, 术前为316 m, 术后3个月为449 m, 增加了133 m, 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生活质量改善。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具有较高患病率的严重疾患, 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迄今药物疗效对晚期心衰病人仍不满意。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心脏再同步治疗CHF以来, 国内外报道均取得了良好效果。CHF病人往往合并传导异常, 导致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房室不同步表现为PR间期延长, 左心房与左心室收缩不匹配, 左心房收缩相对提前到左心室快速充盈期, 使左心室充盈减少, 引起的二尖瓣功能障碍导致二尖瓣反流, 使心排血量下降。左、右心室间不同步往往表现为左束支阻滞 (LBBB) , 右心室收缩早于左心室, 其收缩产生的压力使得室间隔左移, 而左心室收缩延迟, 心肌激动时室间隔处于舒张期, 此时左心室收缩产生的压力使室间隔右移, 导致室间隔的矛盾运动, 有效心排血量减少;另外左心室扩张导致室内传导延迟引发左心室的室内运动不同步, 延迟激动心肌与提早激动心肌运动不协调, 亦可导致收缩力减弱引起射血量下降[2]。

CRT治疗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 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同步性。心脏再同步治疗机制是:①CHF病人常伴有房室传导和/或室内传导障碍, 三心腔左、右心室同步起搏除可维持正常房室顺序收缩, 恢复心房收缩对左心室充盈的贡献, 还能使左右心室同步激动, 延长左心室充盈时间, 减少二尖瓣反流, 增加心排血量;②通过参数优化, 可使左心室舒张末径容量和压力下降, 从而减轻了心室肌的过度牵张, 有利于心肌收缩力的恢复;③合适的室间间期可纠正左右心室收缩的时差, 从而避免室间隔矛盾运动, 增加心排血量;④缺血性或扩张性心肌病合并CHF病人存在心室肌纤维排列异常, 室壁运动矛盾, 而双心室起搏可较好地维持室壁协调收缩;⑤左心室侧后壁起搏通过刺激左心室较晚激动部位的心肌, CRT可使左心室心肌同步收缩, 协调地向心运动, 以提高心脏排血效率, 同时可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长期应用CRT治疗还可以改善神经内分泌激素环境, 逆转心肌重构[3]。

自1998年经心脏静脉植入左心室电极导线, 实现了左右心室同步起搏以来, 心脏再同步治疗用于CHF病人显现出良好地应用前景。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 (ACC/AHA) 制定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4,5]相继将合并心脏不同步的心力衰竭列为CRT的Ⅰ类适应证。根据ACC/AHA和ESC的指南, 结合我国情况, CRT治疗CHF的Ⅰ类适应证为:①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②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 心功能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③窦性心律;④LVEF≤0.35;⑤LVEDD≥55 mm;⑥QRS时限≥120 ms, 伴有心脏运动不同步。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病人, 可采用CRT治疗方案[2]。慢性心力衰竭心脏性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进行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脏性猝死。CRT可以改善CHF病人的心功能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 而心脏性死亡的另一原因——心脏性猝死可被埋置式复律除颤器 (ICD) 有效预防。因此, 同时具备CRT和ICD 的病人应首选带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起搏器。

CRT起搏器植入术操作复杂, 并发症相对较多, 因此术前要认真评估风险, 积极纠正心功能状态。在术中要严密监护, 发现病人急性左心衰竭应及时处置。CRT的右心房、右心室电极导线可按传统方法安置, 而左心室电极导线要根据CS及心脏静脉逆行造影结果选择心脏侧静脉、侧后静脉、心中静脉或心大静脉等为植入部位。目前, 用于CRT治疗的三腔起搏器都能提供双心室同步化起搏方式, 左心室起搏应首选 LVtip/RVring方式以减少囊袋刺激, 但需注意避免发生右心室阳极起搏, 以防止左心室仍为滞后状态。

心脏再同步治疗CHF, AV和VV间期参数优化对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表2可看出, 参数优化过程中不同AV和VV间期时的LVEF、SV、CO、LVFT及二尖瓣反流量差别较大, 应选择LVEF高, SV和CO大, LVFT长, 二尖瓣反流量少的AV、VV间期为最佳参数值。虽然有的AV间期LVEF最大, 但是LVFT较短且二尖瓣反流量增加, 这可能是CHF病人心脏搏动过强时, 导致二尖瓣反流增加, 反而使心排血量降低, 此参数也不宜选用。在参数优化之后的随访时, 病人6 min步行距离较前大幅增多, 症状也明显减轻, 表明CRT治疗及参数优化起到了有效的作用。随访是CRT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 其作用主要是评估病人临床状态和进行起搏器工作状况检查, 并及时优化起搏参数, 调整输出能量、感知灵敏度, 保证100%的双心室起搏, 以达到心脏再同步化的目的。CRT具有较普通起搏器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储存和诊断功能, 可提供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律失常事件、心功能状态以及心率变异性等多项信息。本例病人随访时, 储存资料显示发生了两次短阵室速, 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CRT作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病人的重要治疗手段, 已被证实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心功能和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所以, 逐步推广CRT的临床应用, 将会使更多的CHF病人尽早受益。

参考文献

[1]顾东风, 黄广勇, 何江, 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3-6.

[2]王方正, 张澍, 黄德嘉, 等.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 10:90-102.

[3]王如兴, 郭涛, 王松丽, 等.Insync8040起搏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02, 16:14-16.

[4]Swedberg K, Cleland J, Dargie H, et al.Guidelines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Executive summary, update2005) :The task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 2005, 26:1115-1140.

心脏衰竭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者中男16例,女9例,42~72岁,平均58岁。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后患者5例,单一瓣膜置換术后患者2例,多瓣膜置换术后患者3例,搭桥合并瓣膜置换术后患者6例,大血管病变及其他心脏手术术后患者9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制品容量支持、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心外科术后常规处理,其中3例危重患者采用IABP支持。所有患者术前尿素氮、肌酐均正常,无肾脏病病史,其中糖尿病患者6例。

方法:所有患者术后均进入监护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少尿或血肌酐每日增高超过44.2μmol/L,并排除肾后性梗阻所致,予扩容利尿等处理后若尿量仍少或血肌酐进行性增高者,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采用股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置换量根据情况设置为2~3L/小时,均采用无肝素抗凝方式,血流量180~200ml/分不等,超滤量根据患者出入量情况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设定,治疗时间8~24小时不等。患者整体情况稳定后若肾功能仍未恢复采用普通血液透析(HD)或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4小时。

结果

21例患者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患者出院时肾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2例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死亡。

护 理

心理护理:患者病情较重,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指导,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因素,尤其是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衰竭后,更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工作,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得到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配合,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常规护理: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应设专人护理,动态评估患者意识状况、生命体征及各种监护参数变化,及时记录,以提供必要的数据,及时反映病情的动态变化。

⑴准确记录每小时液体出入量:护士需要详细准确记录每小时液体出入量,记录的入量应包括胃肠道入液、静脉输液、输血、置换量;出量应包括大小便、各种引流量、出血量、滤出量和不显性失水。其中尿量记录尤为重要,因为急性肾衰竭患者尿量恢复是肾功能好转的一项指标,随着尿量的恢复,患者就能够摆脱血液净化治疗,治疗费用明显减少。

⑵预防感染:①患者伤口往往较大,有时渗出较多,需及时更换敷料,以防伤口感染,换药时须注意伤口愈合情况及有无红肿渗出等表现,若有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②患者卧床时间较长,需要及时变换体位,以防褥疮发生,但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体位变化不能影响静脉导管的血流量,否则容易导致血流量不足致体外循环凝血影响治疗;③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气道湿化和吸痰,否则容易导致或加重呼吸道感染;④留置尿管的患者尽可能使用抗反流尿袋,及时排空尿袋内尿液,防止尿路感染;⑤静脉导管的管口及皮肤入口处要定期消毒和换药,皮肤入口处可采用莫匹罗星软膏局部涂抹预防感染,换药时需要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分泌物及压痛,一旦确诊导管感染需及时拔除导管,防止败血症发生。

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患者手术创口情况,各种引流管引流液颜色以及留置管口处有无渗血、血肿等。及时发现皮肤黏膜、大小便颜色变化。所有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前常规测定血凝常规和血常规,了解机体凝血情况。血液净化治疗结束后复查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等指标,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患者因采用无肝素抗凝方式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未发现透析相关的出血。

血液净化过程中的护理:本组患者因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因素,最初的血液净化治疗均采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以减轻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由于CVVH治疗时间长,因此,治疗期间需要严密观察患者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率的变化,据情调整超滤量的设定。

⑴置换液的配置:应根据患者电解质、血糖及动脉血气等监测结果进行合理配置药物浓度,以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置换液采用3L营养袋在治疗室内进行配置,严格无菌操作,剂量准确,配置时需双人核对,现用现配。碳酸氢钠与钙剂混合时间过长会形成沉淀,故钙剂须使用时临时加入营养袋中。

⑵无肝素抗凝方式:由于心脏手术后患者常采用抗凝治疗,故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慎用肝素抗凝,否则极易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故多采用无肝素抗凝方式[1],具体如下:50mg/L肝素盐水预冲管路并浸泡1小时,然后用500mL生理盐水冲洗管路,以排尽管路内残余肝素量,防止肝素进入体内增加出血风险;上机治疗后采用每30分钟使用100~200ml生理盐水冲洗管路,防止管路及滤器凝血,冲管盐水通过超滤清除。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静脉壶、动脉壶或滤器凝血情况,若凝血较重或跨膜压超过300mmHg,需及时更换管路及滤器,否则体外循环凝血导致血液不能回输患者体内,进而加重患者贫血。

讨论

心脏外科手术存在体外循环时间长、患者心功能差、心源性低血压等危险因素

容易并发急性肾衰竭[2~3],本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比例较大,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管病变有关。心脏外科手术后护理尤为重要,通过密切观察患者出入量的变化能够及早发现肾功能异常,及早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避免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赵琳,许莉,王超,等.增加泡管时间以延长无肝素CRRT治疗的临床效应.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21-22.

2 刘胜中,丛伟,曾富春,等.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急性肾衰竭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救治体会.四川医学,2009,30(9):1403-1405.

3 韩国锋,张金元,陆石,等.心脏手术后急性肾衰竭患者的病因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血液净化,2005,4(6):302-305.

心脏衰竭 第3篇

美国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1期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上报告说, 他们分析了5个临床试验中的约4000名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数据, 其中3项试验的数据已发表在经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分析结果显示, 在接受阿瓦斯汀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 1.6%的人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充血性心衰, 而服用安慰剂者中只有0.4%的人出现充血性心衰。

领导研究的专家托尼·舒埃里说:“总体来看, (阿瓦斯汀提高心衰的) 风险仍较小, 但却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他认为, 这项研究进一步引发了对阿瓦斯汀的忧虑。

阿瓦斯汀是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挥作用来阻断对肿瘤的血液供应, 使肿瘤无法在体内扩散, 并促使化疗有效发挥作用。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于2008年通过简易程序批准阿瓦斯汀用于治疗乳腺癌, 但要求罗氏公司开展2期后续研究以确认其疗效。此前, 这种药还被美药管局批准用于治疗肺癌、结肠癌和直肠癌, 并在欧洲获准用于治疗乳腺癌。作为2009年瑞士罗氏公司的最畅销抗癌药, 阿瓦斯汀的年销售额曾达到59亿美元。

心脏衰竭 第4篇

关键词: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器官功能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777-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06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在临床上较多见,死亡率高达50%左右[1]。我院自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51例肺原性心脏病,其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23例,发生率45.1%,死亡7例,死亡率30.4%。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0例,女13例,年龄38岁~81岁,平均65岁。患者的原发病与诱因:慢阻肺(COPD)14例,支气管扩张4例,肺结核2例,其它疾病3例。诱因:肺部感染20例,占86.9%,营养不良2例,心律失常1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10×109/L15例,分类中性>70%14例,高钾血症1例,低钾血症12例,高钠血症1例,低钠血症15例,低氯血症12例。MOF的发生器官与病死率:呼衰最多为22例,心衰次之为17例,肺性脑病9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肾衰1例,肝衰1例。以器官数两个衰竭最多为17例,占73.3%,(心衰+呼衰11例,死亡1例,呼衰+脑衰5例,死亡1例,心衰+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17.6%,三个器官衰竭4例,(心、呼衰+脑衰2例,死亡1例,+肾衰1例,死亡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病死率50%,四个器官衰竭(心、肺、脑衰+肝衰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2例均死亡,病死率为100%。

1.2 治疗方法

积极控制感染:肺心病患者年龄大,病史长,全身免疫机能下降,易引起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性感染,应早期、足量、联合、静脉应用抗生素。我们主要参考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及头孢菌素等。如为厌氧菌感染可选用甲硝唑,真菌感染时给两性霉素B、酮康唑等,在合并病毒感染时加病毒唑或其它抗病毒中药治疗。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警惕菌群失调,避免使用对重要器官(如肝、肾)有损害的药物。改善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通过静滴氨茶碱,硫酸镁来解除支气管痉挛,给予补液,超声波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增加通气量是缓解二氧化碳潴留最直接而根本的措施。通气不足有二氧化碳潴留者,应作机械呼吸支持。呼吸兴奋剂可兴奋呼吸中枢,我们用尼可刹米1支(0.375g )静脉推注,再以4~6支(1.5~2.2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缓慢静脉滴注。在应用尼可刹米的同时,配合氧疗,鼓励患者咳嗽排痰,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效果显著。9例肺脑患者,应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20%甘露醇125ml加地塞米松5mg,每日两次静脉滴注)神志转为清楚。本组17例心衰明显,心室率在110次/分以上者,给予西地兰0.2mg缓慢静脉注射,每日1~2次,或地高辛(0.125~0.25mg/日)和心痛定(10mg,每日3次)或氨苯喋啶(50mg,每日3次)也收到较好效果。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因为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发生率均较高,我们在注意补钾的同时适当补充生理盐水来纠正代谢性碱中毒。肺心病人多系老年人,且营养状况差,因此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通过输注葡萄糖加胰岛素以改善机体对能源底物的利用,补充乳化脂肪和氨基酸以供给能量有利于组织修复,输注新鲜全血、血浆、白蛋白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使病情得到缓解。

2 结果

23例患者,在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基础上,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加强营养等一系列综合性治疗措施,使病死率下降为30.4%。

3 讨论

肺心病并发MOF,主要基础疾病为慢阻肺,严重感染是MOF发病的重要原因,发生率约为50%~85%[2]。本组发生率为86.9%,基本一致。感染所造成的病理损害,部分是由于致病微生物的直接作用,更主要的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各器官的功能损害。因局部炎症引起的组织破坏因子激活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弥漫性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而造成脏器损害和MOF[3]。呼吸兴奋剂可兴奋呼吸中枢,刺激通气,不需要机械通气那样的设备和技术要求,易于推广普及,适用于轻度呼吸衰竭[4]。因此,23例病人中,我们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基础上,改善通气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加强营养等一系列综合性治疗措施,使病死率下降为30.4%。

【参考文献】

[1]白英烈.肺心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58例临床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1994,14(2):602.

[2]翁心华,陈一平.严重感染与多器官功能衰竭[J].新医学,1995,26(9):602.

[3]邹广东,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器官功能衰竭26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1993,15(4):245~246.

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6~62岁, 平均年龄42.8岁;所有病例均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确诊, 出现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或者合并多瓣膜病变, 出现不同程度的右左心大和双下肢水肿, 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14例合并腹水;25例合并房颤;5例合并高血压症状。治疗前心功能为3~4级, 23例出现多次心力衰竭症状。

1.2 方法

首先给予吸氧、口服利尿剂和洋地黄, 同时进行抗感染、调节电解质紊乱、治疗心律失常等治疗和处理, 然后给予多巴胺、呋塞米联合硝酸甘油合剂进行综合治疗, 将50 mg多巴胺、15 mg呋塞米以及8 mg硝酸甘油加到50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里, 配制好后进行静脉滴注, 滴注速度为每分钟10~15滴, 1次/d, 连续滴注7 d, 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的变化情况。若出现低血压症状, 可适量增加多巴胺的使用量;若出现头痛等不适的症状, 则减少硝酸甘油和多巴胺使用剂量, 并减慢滴注速度;若出现低血钾症状, 注入10~15 ml 10%的氯化钾。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心功能改善达到1级, 或心功能提高2 级或者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心功能提高在1级;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心功能提高不足1 级。总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27例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呼吸困难得到明显改善, 全身不适感基本消失, 水肿、腹水均明显减轻或消失, 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心胸比明显减小, 治疗总有效率为90%。3例症状改善不明显, 无症状加重病例。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现疲倦、呼吸困难以及踝部水肿提示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早期积极进行抗链球菌感染, 控制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活动, 对于延缓心力衰竭出现具有重要作用[3]。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主要就是去除病因, 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 增加心泵血量, 并增强心肌收缩力[4]。

临床研究[5]显示不同剂量多巴胺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大剂量大于10 μg/ (kg·min) 时, 其可激活大部分静动脉的α受体, 促进血管收缩;中剂量5~10 μg/ (kg·min) 时, 其可以激动β1受体, 加强心肌收缩, 使心率加快, 心泵血量增加;低剂量小于5 μg/ (kg·min) 时, 其可以作用于多巴胺受体, 扩张冠状动脉、肾动脉以及肠系膜动脉, 增加肾血流量, 并使得体循环动脉血管的阻力下降。呋塞米作为一种利尿剂, 其具有作用迅速、疗效强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对于出现瘀血和水肿的心力衰竭患者均可使用, 由于其在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较低, 当其他利尿剂无效时, 其仍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反应情况增加或减少利尿剂的用量。如果是难治性心衰病例, 可增加剂量或予以静脉推注。但该药有一定的副作用, 容易出现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氯性碱中毒、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临床上应用时应该格外谨慎。硝酸甘油具有舒张全身的小动脉平滑肌和动静脉, 并能有效的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降低肺毛细血管压、降低心肌耗氧量、解除心肌缺氧。但有文献报道服用硝酸甘油后, 一些患者出现头痛和低血压等不适症状, 必要时要减少硝酸甘油的使用量。三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心力衰竭, 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具有协同作用, 多巴胺, 可以增加肾、脑、心的血流量, 呋塞米利尿剂的应用可以增加尿量, 尿量的增多, 则可更有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而硝酸甘油则有扩血管的作用, 虽然有些患者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不良症状但是此合剂中多巴胺可予以纠正, 加上同时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并放慢输液速度就可以改善这一不良症状, 可以发挥各自药物的作用, 又保持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需要注意的是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电解质紊乱症状, 而使用利尿药物治疗时很容易影响患者的电解质平衡,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实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 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的同时也要密切注意其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若发现出现低钾血症状, 应立即给予补钾, 以免发生心律失常[6]。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 采用多巴胺、呋塞米、硝酸甘油合剂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可以显著患者的心肌功能, 通过药物治疗可以为后期的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具有良好的使用意义和价值。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已从短期的、药理学的治疗转变为长期的和修复性治疗。由于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心力衰竭, 仅能缓解控制心力衰竭症状, 以后可能会反复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所以当患者的心肌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选择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患者, 除一般治疗外, 同时使用多巴胺、呋塞米和硝酸甘油合剂治疗, 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中有27例在治疗后有显著的疗效, 总有效率为90%。结论 多巴胺、呋塞米、硝酸甘油合剂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有显著疗效, 通过药物治疗可以为后期的手术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许元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20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11, 6 (22) :68.

[2]徐静, 鄂淑云, 高志磊.5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治疗体会.医学信息杂志, 2011, 24 (2) :828.

[3]樊剑.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疗效分析.内蒙古医药杂志, 2011, 13 (11) :47.

[4]许元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20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2) :68-69.

[5]郭丽泉.4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分析.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940-3941.

心脏衰竭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研究对象的观察组选自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左心力衰竭患者,共30例,其中17例为男性患者,13例为女性患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64.6±3.1)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12导联心电图检查得以确诊,病程持续时间均超过7d;NYHA心功能分级:6例患者为I级,13例患者为II级,11例患者为III级。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5.5±3.3)岁。

1.2 方法

对两组对象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检查仪器采用飞利浦IE33心脏彩超仪,并采用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即EF值(LVEF),E峰表示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a峰表示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运动速度。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的研究结果,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比较分析

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而E/Ea比值明显增大,两组相比,均有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2 心脏彩超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的联系

经心脏彩超我们可以看出I级、II级和III级之间的相关指标之间的有显著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证实,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心脏彩超主要指标均呈上升的趋势(P<0.05)。

3 结论

长期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容易引发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心室肥厚等原因,临床检查可表现为舒张功能不全或者减退[1,2]。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对循环增加了阻力,左心室为了克服外周阻力,必须加强收缩,才能将血液射入主动脉;二是在长期高血压的影响下,冠状动脉导致心脏肥厚和失代偿,增加心肌收缩,这两种机制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3,4]。心脏彩超是心脏检查的必备项目,它能够在不伤害人体组织的前提下对其心腔内结构、心脏的搏动还有血液流动进行动态显示[5]。在本组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而E/Ea比值明显增大,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心脏彩超主要指标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的来说,心脏彩超能够准确的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左心力衰竭患者,并能对其进行心功能评估,分析其严重程度,是一种常规实用的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丹,陈丽江,陈汉华等.心率变异评价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价值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4):41-43.

[2]裴敏,吕清,谢明星,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5):1102-1105.

[3]Swedberg K,Cleland J,Dargie H,et al.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executive summary[J]Rev Esp Cardiol,2009,58(9):1062-1092.

[4]Angelini P,Velasco JA,Flamm S.Coronary anomalies:incidence,pathophysiology,and clinical relevance.Circulation,2012,105:2449-2454.

心脏衰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资料选取该院收治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患者共62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所有患者在住院治疗以前都经过心脏彩超检查并确诊。按照随机原则并征得患者或者家属同意,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31例。观察组女13例, 男18例, 患者的年龄在26~67岁之间, 平均的年龄是 (49.2±4.7) 岁, 患者的病程是3~12年, 平均病程为 (5.2±2.5) 年。该组患者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共16例, 高血压共29例, 腹水共8例, 心房颤动共23例。对照组中女12例, 男19例, 患者的年龄在25~67岁之间, 平均年龄是 (48.5±4.7) 岁, 患者的病程是2~15年, 平均病程是 (5.4±2.6) 年。该组患者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共11例, 高血压共32例, 腹水共8例, 心房颤动患者共25例。该研究中的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以及临床症状等相关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主要临床表现

该两组患者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和呼吸困难、水肿以及发绀症状, 并且出现有尿量减少和无瓣膜血栓等现象。经过对全部患者心脏彩超的系统检查, 可以发现存在单一的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病变, 或者合并有多瓣膜病变症状, 并且还存在着有不同程度的左心与右心体积增大的现象。通过给予心电图检查, 可以发现患者心房颤动和窦性心律在ST-T段出现明显改变, 且心功能等级均降低为3~4级。

1.3 治疗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 进行常规治疗, 在入院以后, 都安排患者卧床休息, 对于患者给予口服药物利尿剂和洋地黄静脉注射, 持续性给予吸氧治疗, 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及时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状况, 积极控制患者的心律失常状态。而对于观察组患者, 则在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另外使用多巴胺 (剂量为40~80 mg) , 呋塞米即速尿 (剂量为10~20 mg) , 硝酸甘油 (剂量为5~10 mg) , 3种药品加入到500 m L的葡萄糖液体中进行静脉滴注, 滴注速度维持在10~15/min滴之间, 1次/d, 每个疗程定为7 d。在患者治疗的过程当中, 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的变化状况, 如果出现了头晕或者头痛等明显不良反应, 则应当立即减小硝酸甘油的使用剂量, 并减慢滴注补液的速度。如果患者产生低血压状况, 则可以适当地增加多巴胺的使用剂量, 而如果患者出现有明显低钾血症的状况, 可以在补液中再加入氯化钾 (浓度为10%) , 剂量为10~15 m L。

1.4 治疗效果评价

以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后, 其临床症状体征已经消失或者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且心脏功能出现明显的好转, 并且改善到2级或者2级以上, 经过复查胸部X线心胸比指标, 与治疗以前对比有明显的减小为显效;以患者经过治疗以后, 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或者好转, 心脏功能也有所改善, 并且改善1级以上, 经过复查胸部X线显示心胸比和治疗以前对比有所减小为有效;以患者经过治疗以后, 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功能和心胸比与治疗以前相比没有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病情的为治疗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全部研究资料都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多巴胺联合呋塞米、硝酸甘油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以后, 显效患者共28例, 有效患者共2例, 总有效率为96.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80.6%) , 该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在观察组患者中, 有两例在给予药物治疗以后出现了低热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症状, 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5%, 之后经过调整补液的滴入速度以后, 症状快速消失。对照组患者中, 共有3例在治疗以后出现了心悸和头痛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是9.7%, 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力衰竭现象属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最终的发展结果, 同时又是引起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所以针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在早期及时诊断并采用正确科学的急救治疗方法, 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的治愈率。目前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 医学界大都主张通过积极地预防患者链球菌的感染, 并且认为只有在控制风湿活动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症状的基础上, 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预防或者推迟心力衰竭的出现[4]。在通常情况下,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有水肿或者呼吸困难等一些临床现象时, 就应当首先考虑到是否出现心力衰竭的前兆, 而进行必要的治疗准备。

风湿性心脏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往往高于男性, 其病程也属于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极容易破坏瓣膜的结构, 如果使用不科学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一般都只能暂时缓解有关症状, 往往无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5]。所以, 患者有可能在当时对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控制时有所缓解, 但会在以后又反复出现心功能不全等现象。此外, 如果采用手术方法来进行治疗, 虽然能够短时间内明显地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 却也会存在着很多的副作用[6]。该项研究中, 针对观察组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另外使用药物多巴胺并联合硝酸甘油、呋塞米, 结果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6.8%, 并且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现象。药物多巴胺的使用方法随着剂量的变化, 也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如果使用小剂量, 既可以显著激活多巴胺受体, 又能够直接刺激心脏的β1受体, 从而减小循环的阻力, 使患者的肾血流量出现明显增加, 积极发挥排钠利尿的作用, 迅速减小心脏的前后负荷, 结果发挥改善心脏功能的积极作用[7]。而药物呋塞米属于利尿剂, 该药作用发挥比较迅速, 可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针对于肾小球滤过率较低或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可以产生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要求在治疗的过程中, 应当密切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适当的钾盐补充[8]。此外, 硝酸甘油则属于广泛应用的治疗心力衰竭类药物, 该药可以通过扩张患者的肺血管与容量血管, 从而有效地降低人体中心静脉压与肺动脉压, 并快速扩大心血输出量, 并且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

综上,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多巴胺联合呋塞米及硝酸甘油来进行治疗, 有着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点。能够为今后的手术治疗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9]。并且费用也非常低, 对于没有经济条件的患者, 又提供了多种药物的治疗方法选择。所以, 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采用多巴胺联合呋塞米及硝酸甘油在临床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共62例, 依照随机的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 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另外给予多巴胺、呋塞米及硝酸甘油联合使用治疗, 7 d疗程结束以后,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经过治疗以后, 显效患者共28例, 有效患者共2例, 总有效率为96.8%,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80.6%) , 该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使用药物以后, 出现了低热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症状,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6.5%, 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在治疗以后出现了心悸和头痛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是9.7%, 该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多巴胺联合呋塞米及硝酸甘油来进行治疗, 有着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点。能够为今后的手术治疗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多巴胺,硝酸甘油,呋塞米

参考文献

[1]樊剑, 岩温龙, 高咏梅, 等.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疗效分析[J].云南医药, 2011, 32 (1) :73-74.

[2]徐静, 鄂淑云, 高志磊, 等.5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2) :828.

[3]江文宇.多巴胺速尿硝酸甘油合剂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05, 11 (7) :643-645.

[4]高健, 高殿富.硝酸甘油联合多巴胺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J].湖北民族学报:医学版, 2010, 27 (2) :28-30.

[5]茹先占丽·艾依提.硝酸甘油、多巴胺、速尿治疗老年肺心病合并冠心病、难治性心衰并发胸水和腹水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8) :167.

[6]张惠琪.多巴胺联合呋塞米、硝酸甘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10) :336.

[7]Hoppel C.The role of camitine in normal and altered fatty acidmeta1 olism[J].An1 J Kindey Dis, 2009, 19 (7) :251.

[8]贾寸叶.多巴胺呋噻米硝酸甘油合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5 (4) :92-93.

心脏衰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心功能分级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的心功能分级方法分为Ⅳ级[3]:Ⅰ级:心脏病患者有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一般活动下可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心衰症状;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乏力、心悸及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心衰症状;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静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

1.2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 年1 月到2015 年1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50 名,男28 人,女22 人,年龄在41 岁到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74±4.38)岁,Ⅰ级心力衰竭14 人,Ⅱ级心力衰竭15 人,Ⅲ级心力衰竭11 人,Ⅳ级心力衰竭10 人,其中伴有高血压病有18 人,伴有冠心病14 人,伴有高血脂10 人,伴有心肌病变5 人,伴有主动脉瓣狭窄3 人。根据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 人,男13 人,女9 人,平均年龄为(50.48±4.92)岁,Ⅰ级心力衰竭6 人,Ⅱ级心力衰竭7 人,Ⅲ级心力衰竭5 人,Ⅳ级心力衰竭4 人,其中伴有高血压病有8 人,伴有冠心病6 人,伴有高血脂4 人,伴有心肌病变2 人,伴有主动脉瓣狭窄2 人;观察组28 人,男15 人,女13 人,平均年龄为(52.07±4.12)岁,Ⅰ级心力衰竭8 人,Ⅱ级心力衰竭8 人,Ⅲ级心力衰竭6 人,Ⅳ级心力衰竭6 人,其中伴有高血压病有10 人,伴有冠心病8 人,伴有高血脂6 人,伴有心肌病变3 人,伴有主动脉瓣狭窄1人。根据统计学要求,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力衰竭分级及伴随疾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心内科常规的治疗方法: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与持续低流量的吸氧,抗感染治疗。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心率,体温;若出现休克,要及时给与抗休克治疗;严格的监控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内皮素受体阻滞剂等治疗[4]。观察组采用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全麻状态下行手术,在患者左侧胸大肌深层置起搏囊,从左锁骨静脉穿刺,经冠状静脉将10 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植入冠状静脉窦口,根据静脉造影及超声室壁激动最延迟位置选择靶静脉,一般选择左心室侧护室侧后静脉,固定电极,测试起搏阈值,再常规将右心房和右心室的电极固定。手术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氧分压及心脏射血分数[5]。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正常或改善达2 级以上,QRS波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缓解,患者的心功能改善1 级以上,QRS波变窄,向正常发展;无效:临床症状也无缓解,心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QRS波无好转。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 个月的随访,调查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两组半年复发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 个月的随访,对照组半年内因心力衰竭复发住院的患者有6 名,复发率为27.27%;观察组半年内因心力衰竭复发住院的患者有2 名,复发率为7.14%,观察组的复发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心力衰竭,严重影响心脏搏出血量级心脏功能。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的加重,临床上常见到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左心室扩张,二尖瓣返流,心排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可能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恶化,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是强心、扩血管、利尿、抑制心机细胞重构治疗,对早期的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较好,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的加重,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本文研究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是指在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的基础上加以左心室的起搏,这样减少房室间隔时间,纠正心房、心室及房室间隔的传导障碍,使心房、心室同步激动,减少二尖瓣返流,促进心排血量的增加[7]。结果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效果好,半年复发率低,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但是心脏再同步治疗操作比较复杂,应用上仍有商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盛建龙,许邦龙,王晓晨,吴继雄,胡章乐,王敏,张艳梅.心脏再同步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2013,10:1712-1715.

[2]杨玉春,周晓欢,木胡牙提,林涛,刘志强,何鹏义,张雷.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03:194-197.

[3]王勇,冯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0:1504-1507.

[4]李燕萍,光雪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0,19:2965-2968.

[5]李雪,于慧俊,石宇杰.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疑难病杂志,2012,08:644-647.

[6]胡江飚,徐耕.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05:380-382.

心脏衰竭 第9篇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茯苓四逆汤;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15-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老年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积极治疗[1]。本文旨在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应用茯苓四逆汤治疗的临床效果,特收集我院的9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9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与对照组(45例),试验组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52岁-80岁,平均年龄(66.42±13.26)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7.56±13.3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氨溴索注射液,每次剂量30 mg,每日两次;予呋塞米,剂量为30mg,每日一次,螺内酯,剂量为10 mg,每日一次,酸异山梨脂片,剂量为5 mg,每日三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扩血管药物及吸氧处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茯苓四逆汤治疗,处方药物包括:茯苓 30 g,制甘草9 g,党参 12 g,干姜9 g,附子9 g。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用药,外感表证加用柴胡 12 g,桂枝 9 g,寒痰者加用半夏 9 g,明显咳喘者加用制紫苑 9 g,麻黄 6 g,以上药物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一周,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水肿消退时间、咳喘改善时间和心率减慢时间[2]进行分析对比。显效:患者的气喘、咳嗽、水肿等症状消失,心率降低至每分钟100次以内,心功能改善两级以上;有效:患者的气喘、咳嗽、水肿等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一级以上;无效:无以上改善者[3]。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具体情况见表1,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水肿消退时间、咳喘改善时间和心率减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讨论

从中医角度上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属“肺胀”的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阳虚寒盛,因此在治疗上应按照回阳救逆、培土生金的原则。本次使用的茯苓四逆汤中,茯苓伐水补脾而利湿,为君药,党参具有良好的补气益阴生津功效,干姜是临床上常用的温中散寒药物,可有效燥湿消痰、助阳通脉,联合应用茯苓、党参、干姜可发挥良好的为温暖脾胃功效,同时配合以甘草,可缓解猛烈之性使之和平,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用药,不仅能够兼顾心肺脾肾,充分结合补阳和利湿的作用,发挥良好的回阳救逆、利水祛湿功效[4]。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茯苓能都对肾小管吸收Na产生显著的影响,发挥较强的利尿作用,同时,茯苓能够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最终使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提高,并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另一方面,本方中使用的党参可对血栓形成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够对抗异丙肾上腺素耗氧量,有效的保护了急性心肌缺血,促进微循环障碍得到改善;而附子还能够提高心肌收缩力,并增加心输出量,目前在抗心律失常、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抗休克、增加血流量、扩张血管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明显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5]。本文主要对我院的9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茯苓四逆汤治疗的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P<0.05) ,试验组患者的水肿消退时间、咳喘改善时间和心率减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应用茯苓四逆汤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水肿消退时间、咳喘改善时间和心率减慢时间。

參考文献

[1]李长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肾化瘀利水汤治疗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30:248-249.

[2]陈康桂,肖波,朱康妹.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11:2121-2122.

[3]侯立军,王哲.川芎嗪注射液与酚妥拉明联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04:14-15.

[4]张希,李赵军,谭赛辉,许先锋.补肺益肾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2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02:8-10.

心脏衰竭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120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 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 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7.5岁, 住院时间105~236d、平均188.4d;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 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为66.5岁, 住院时间98~256d, 平均185.2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日常起居的照顾, 监测生命体征、脉搏以及血压和心电图等, 积极进行口头的宣教工作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细致严密的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 (1) 严密观察病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处于缺氧状态, 患者往往神志清醒而反应迟钝, 除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及神智变化, 观察患者呼吸节律、深度及频率外, 还应注意患者皮肤、口腔黏膜、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同时观察使用利尿剂后有无低钠、低钾等临床表现[2]。 (2) 呼吸道的护理:给予患者急性氧气雾化吸入, 协助拍背, 指导咳嗽,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畅通[3]。 (3) 氧疗:氧气治疗是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氧疗器械严格消毒, 湿化瓶中的水需定期更换, 保持鼻导管畅通;给氧时通常先低流量、低浓度, 氧浓度为25%~35%, 流量为1.5~2.0L/min[4]。吸氧时应注意气体的湿化与加温, 接近鼻部的供养管温度保持在38℃左右, 避免长期高浓度给氧造成氧中毒或二氧化碳麻痹状态, 从而危及生命。 (4) 身体护理:口腔及皮肤的清洁, 合理进行饮食干预, 建议少食多餐, 多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 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 讲解药物相关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等[5]。 (5) 贴敷护理:清洁皮肤, 操作轻柔, 皮肤损伤者忌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1.4 评价标准

(1) 疗效评价:显效:咳嗽、咳痰症状好转或者消失, 呼吸困难好转, 水肿消退, 肺部啰音减少或者消失, 心功能改善, 心衰得到纠正;有效:咳嗽、咳痰有所好转, 水肿减轻, 肺部啰音稍减少, 心功能改善;无效: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症状均未得到改善, 心功能无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生活质量评价:以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调查量表为指导, 总分105分, 总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分析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为7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67%, 对照组为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干预后整体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a为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压力增大等原因, 我国CCP发病人口越来越多, 护理和治疗效果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CCP并RF是肺功能不全的晚期表现。CCP并RF的患者常出现昏迷的症状,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情况。良好有效的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 往往需要结合恰当高质量的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观察组的整体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P<0.0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综合性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从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其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干预[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下半月) , 2014, 10:157-159.

[2]张亮, 高红, 刘广香, 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呼吸衰竭临床观察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2, 3 (2) :116.

[3]李瑞.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24) :244-244, 237.

[4]史兰英.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30) :6478.

心脏衰竭范文

心脏衰竭范文(精选10篇)心脏衰竭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病人, 男, 72岁, 间断性胸憋20年, 劳力性气短, 阵发端坐呼吸1个月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