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雾凇教案定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雾凇教案定范文(精选7篇)

雾凇教案定 第1篇

雾凇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散文,语言清新明丽。全文条理清晰,共三个自然段,描绘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姿态,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课文记叙和描写兼顾,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语言生动,词汇丰富,有利于学生的积累。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仍然很模糊,因此本节课以此为重点展开,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较活跃,但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上仍然不够,部分学生自悟的能力较强,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根据我班学生这一学习特点,课前我查找大量的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堂的设计也再三斟酌,做到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关键。

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我根据课文的顺序,采用逐段衔接的方式讲解,从大量图片入手,让学生对雾凇有个直观的了解,接着总结特点;在讲解雾凇形成过程时,又放手让学生找关键词并作总结,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教会了他们方法;最后岑参的诗句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与美。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雾凇》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雾凇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景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2、能仿照描写雾凇的方法,试着写一处雪景或者雾景。

3、通过图片、朗读、理解,感受雾凇景观之“奇”、“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通过找关键词的方法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仿照雾凇的写法,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教学准备:

搜集雾凇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时,走进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便是——雾凇奇观。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奇特的景象。出示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通过词语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过渡:是啊,多美的雾凇,课文又是如何描写它的美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找有关句子。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2、谁愿意读好这句话?

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要想把这些词读好,就要一边想刚才的画面一边读,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谁来读好这三个词语?

3、你读的真美,回到句子中,你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么?试一试。

【散文教学仍需要借助语言的美来感悟,采用激励学生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喜欢朗读,喜欢美文,喜欢在课上大胆得表现自己。】

4、谁也能像他一样读的这么美

小结: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文明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观”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奇观中的“观”是什么意思呢?(景象)奇观在本文中是说(美丽罕见的景象)。谁来把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

【抓住字词的理解,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选择的方式更为适合,让课堂不再停留于文字表面,让生更进一步学会质疑与动脑。】

5、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象,再次感受它的美。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雾凇能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不仅在乎它奇特的景象,还在于它奇特的形成过程,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用书中的一句话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这儿怎么没有呢?

1、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1)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的形成有哪些条件么?(严寒冬季、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学生自己找关键词,学会总结和归纳。】(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么?

【留给还未来得及总结的学生一些提问的机会,关注课堂上学生理解的程度,关照整体。】

(3)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划出相关句子: A、雾凇是在什么季节形成的?(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正是我们这个时候,天气怎样?北方大地呢?用文中一个词语(三九严寒)(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19到27天,是最冷的时候)

【学习不止步于当前,教会学生前后联系,学会思考。】 B、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零摄氏度以下)而水库流出的水在4摄氏度,所以非但„„ C、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了,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谁愿意读读这句话,把浓厚的雾气读出来? 一起来读读。D、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①再读这句话,想想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划出有关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悄无声息的)“一层又一层”(雾气不断的,逐步结成。)

【品读词语,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不同词语的含义,让雾凇的形成过程烙印在学生的脑中。】

②这里的“镀”字换成“贴”好么?为什么?(不能体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的过程)

【“学贵有疑”,在对关键字词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对比阅读,能更深刻得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请你慢点再慢点,轻点再轻点,细细地再读读这一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结: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文中有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出示填空:最初_____ 逐渐————,最后————)【通过表时间的词语串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记忆,同时也学会归纳的方法。】 出示图片,引读。

总结: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呀!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时,他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课文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了雾凇的美丽动人外,最后一段还用了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谁能找出来?(千姿百态)什么意思?能给它找个近义词么?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姿态万千的雾凇,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出示图片)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把刚才同学讲的连起来说一说。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啊!

【理解“千姿百态”,出示雾凇不同姿态的图片,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自然在会说的同时也理解了词语。这样的说话训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

2、假如你站在这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琼枝玉树,你会如何赞叹呢?

3、作者是如何赞美的呢?(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什么意思?(出示梨花的图片)谁能把这诗句美美的读出来?

【通过梨花和雾凇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感受诗人奇妙的笔触,理解诗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与奇。】

小结: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枝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银装,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观,怎么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一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拓展延伸

作者的妙笔让我们领略了吉林雾凇的奇特,我们也来试试写一写。选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书本(129)【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整合到课外,并向深度延伸。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语文积累,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板书设计: 凝结

水汽 ———— 雾凇(奇观)(过于饱和)遇冷

雾凇教案定 第2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松花江畔的雾凇奇观,知道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呢?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2、雾凇真美啊,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些词语。

3、想不想亲眼看看这美丽的雾凇呢?【播放音乐图片】

过渡:看到这奇异的雾凇景观,我们不禁要问:“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第22课《雾凇》。板书:(22.雾凇)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二节,XXX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交流)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的形成的条件吗?” A.过于饱和的水汽

B.遇冷凝结 板书:(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吉林具备形成雾凇的这两个条件吗?自由读第二节,用直线画出来。找到了吗? A.饱和水汽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丰满水库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总面积为554平方公里。丰满水库大坝高9.17米,长1080米,湖面宽550米。你能想象大坝闸门打开时的景象吗? ① 是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水汽很足?(弥漫、阵阵)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当时吉林的气温很低)

③ 老师示范哈气(玻璃),告诉学生,冬天哈气,温差越大,水汽越多。④ 你还能从下文找到体现水汽特别充足的词句吗?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哪些词语看出雾气充足?(涌向、笼罩、淹没)⑤ 你能读出水汽的多吗?(指名读2---3人读)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小结:你瞧,反复朗读,品读感悟,可以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让我们再次带着这些感受读好这几句话。齐读。B.遇冷凝结

过渡:刚刚大家都谈到吉林有饱和的水汽,但是形成雾凇还需要具备一个条件:遇冷凝结。吉林具备这个条件吗?(交流)

① 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② 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③ 夜幕降临

④ 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哦,原来是由于吉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才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3、吉林雾凇是怎样遇冷凝结的呢?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指名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雾凇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慢慢形成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就是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用上这样的句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感受。

出示:【我感受到了

,是从

中感受到的。】

① 我感受到了慢,是从“慢慢地、最初、逐渐、最后”中感受到的。(读书会思考是真正的会读书,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其他同学还有发现吗?

② 我感受到了轻,是从“轻轻”中感受到的。(你来读一读)

③ 我感受到了接连不断,是从“一层又一层”中感受到的。把你的感受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

④ 齐读。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把“镀”换成另一个词呢?(可以换成盖、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a.因为镀可以看出武松形成的慢、轻、和接连不断。

b.作者用词多准确呀,这是他反复推敲的结果,我们写文章也要这样咬文嚼字。⑤ 齐读这一段话。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现在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了吧!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这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银柳镀上了白银。最初

,逐渐

,最后

。】

小结:这银松雪柳的景观多美呀,而且你在当年12月到第二年2月间都能看到这神奇而美丽景象,这不就是奇观吗? 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当地有句俗话“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清早,让我们再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1、出示:图片欣赏

2、看到了这么美的雾凇奇观你想说什么?

3、难怪吉林的人们也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出示:(引读)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这里的梨花指什么?(雾凇)作者为什么用梨花来形容雾凇呢?

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比喻,把大雪纷飞挂满枝头的景象比作一夜春风吹开了千万棵梨花一样,使人既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春意盎然。而雾凇的美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5、让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

吉林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板书

晶莹洁白

22.雾凇

景观:

银光闪烁

奇观

美丽动人

形成:

饱和水汽

苏教版第七册《雾凇》教案 第3篇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23雾凇教案 第4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思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1)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2)指名背诵。

(3)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2)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检查预习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音你读准了没有,谁来读读?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我们这里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五)、归纳升华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出示三幅图片,师: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出示小练笔: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真是 千姿百态!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师生共同赏析诗句。

(六)、拓展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我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比较充分、悟得深刻。再就是利用雾凇的课件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教学中,我适时地放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23、《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雾凇形成之美 教具: 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看雾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板书:奇观(理解)

5、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板书设计:

遇冷

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奇观

雾凇教案 第5篇

执教: 张 琼平溪中心小学 指导:吴增良平溪中心小学

教者简介:张琼,女。1993年出生,因幼时向往教师职业,在2015年加入平溪中心小学,教学工作期间认真负责,愿做一名恪守职责、无愧于心的教师!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吉林雾凇、祖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

1.认识雾、堤,俗,零、凝,氏,等10个生字,会写雾、零、凝、氏等四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吉林雾凇的奇特,并欣赏雾凇的美。3.基本梳理课文细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与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任务 1.直接导入引出课题 2.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3.根据字形猜想形成。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出示生字、词语,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1.初测,学生反馈,教师正音

2.二测,以各种方式读生字词语加深印象。3.生字书写环节:

出示生字,请学生观察,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同时强调易错之处,随后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并反馈,并进行针对性评价。媒体应用说明:

1.此处应用希沃白板里的生字表格,直接出示生字及其读音、笔画笔顺,简单方便又直观。在学生书写反馈环节,利用新媒体将学生书写存在的问题直接上传到大屏幕,简洁明了,并对优秀书写的孩子直接屏幕奖励,激发兴趣和自信心。

三、自学探究

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用—画出吉林雾凇美的句子,在关键词上打上三角符号 2.找出雾凇出现的时间、地点,完成表格。3.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时间4分钟

学生完成后交流反馈,相机进行评价,抓关键字读

过渡:这么美的吉林雾凇奇观,想看看吗?(出示图片欣赏再读,深刻认识到吉林雾凇的美)

情境导读中心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媒体应用说明:在学生学习时,出示倒计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带着紧张感,更有效率。)

自学指导二 默读第三自然段,1.想一想,吉林雾凇的美景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他们用什么样的语句来形容它?合适吗?

学生汇报,(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图片进行对比,感受形容的贴切,再读此段,情感深华。

四、铺垫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假设:为何我们本地没有这样奇特壮观的景象呢?这是因为吉林松花江畔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才能形成的,想知道它是具体怎样形成的吗?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搜集其他中国三大奇观

《雾凇》教案 第6篇

【教材分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

【教学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欣赏这美丽的雾凇。板书课题,生书空。

一、复习导入: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检查同学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读的不错,听写几个词试试。(出示书写要求)小组内互批,组长检查反馈。

二、小组合作,品读课文

过渡: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小组活动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小组内交流。

多(缀满

十里长堤)

美(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1、这么美的雾凇,你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图片)

2、看到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读读(出示词语):千姿百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美丽动人、晶莹夺目、洁白无瑕、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读第一节,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指名读,齐读。

过渡:欣赏过这么美丽动人的景象后,老师心里有疑问了,这雾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我们这儿就看不到这么美丽的雾凇呢?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说了雾凇形成的原因,你能试着找出来吗?(指名答)

3、雾凇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分别是?(出示)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严寒)小组活动二: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段,小组交流(1)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2)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品读句子:

A、这蒸腾的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对比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师引导生一起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凇的形成也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凝结时的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5、看来这美丽的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__,逐渐_______,最后______。)(出示图片,比较“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过渡:这蒸腾的雾气真象一位魔术师,它慢慢地,轻轻地施展了神奇的魔法,让原本黑乎乎的树木变得洁白晶莹。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神奇。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每当(),气温下降到()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两岸,笼罩着()。树木被雾气()。(),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给松针、柳枝()。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多么神奇的景象啊!难怪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谁能用文章当中的词回答?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我们来欣赏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图片)

7、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

说话训练: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真是千姿百态!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琼枝玉树

8、多美的雾凇呀!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诗人以奇特的联想,把大雪纷飞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美景,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引用在这里来比喻什么?雾凇 雾凇和梨花有什么相似点?洁白

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我们一起把第三节美美的读一下吧!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难怪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感慨万千,题词赞扬:

(出示多媒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雾凇》教案 第7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色通道里的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言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

教学重点:感受雾凇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教学难点: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 二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1.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2.欣赏雾凇图片,师:在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课件出示)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看了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作者是怎样形容雾凇的?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从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等词来感悟雾凇的美。(2).指导朗读。

难怪作者要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板书:奇观),引导理解“奇观”。3.齐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段,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读课文第二段。同桌讨论你都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汇报

(相机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3、那么吉林的松花江畔有没有具备这样的条件呢?再默读读第二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后小组里讨论。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每当„„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弥漫”“涌”“笼罩”“淹没”等词感受水汽的多,浓。指导朗读。(板书:饱和的水汽)4.引导了解雾凇形成的第二个条件。(遇冷凝结)

5.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

6.那么,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7.配乐齐读第二段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欣赏图片)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5.(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6.齐读课文第三段。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六.拓展

其实,和雾凇齐名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欣赏图片)

七.作业.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板书设计:

22、雾 凇

奇 观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说课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二、说教材

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

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2)引导自主学习,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等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谈话揭示课题: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继续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2)观赏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这一教学过程是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进入角色,产生疑问,产生迫切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应首先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接着引导进入问题情境,“这样壮美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饱和的水汽怎样形成的?要有怎样的条件?孩子们在讨论中感悟,在朗读中体会。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悟雾凇形成的特点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感受它形成的特点、原因,也有的感悟到它特殊的地理原因“松花江流经市区”,还有的孩子从“慢慢地”、“轻轻地”,从“银线”变“银条”到“银松雪柳”感受到那缓慢、无声无息、慢慢形成的过程,孩子们通过自读自悟,学到和深深感受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主动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还想再观赏美丽的雾凇吗?让学生通过观赏来更深地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人们都有什么表现?对,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课件)我也请学生自己赞叹一下。让学生一吐为快。第三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继续欣赏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的景观.最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写一种自然现象,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课文重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2.雾凇

奇观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雾凇教案定范文

雾凇教案定范文(精选7篇)雾凇教案定 第1篇雾凇教材分析:《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散文,语言清新明丽。全文条理清晰,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