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00字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00字(精选12篇)

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读菜根谭,就像走过了一遭人生似的,读完顿时觉得世事皆洞明,人生的困顿都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前些年,曾经读过一遍《菜根谭》,那时年幼很多道理还不明朗,甚至觉得不对,时隔几年再读,突然能够懂得了,也理解的更加深刻了,也明白了这本书真的是智慧的结晶啊。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作,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四百多年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人们对其评价颇高。古人云:“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又谓:“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又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应明一时有感而发,变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化大俗为大雅,化腐朽为神奇,清雅超逸,在洞察世情之余,点化人世间的万事,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

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00字 第2篇

明清两代近六百年作为封建社会的末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导致了各种文学思潮空前繁荣,于是有了很多经典著作问世,《菜根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者洪应明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道教无为思想和释家出世思想,结合自身官宦起伏后又隐居山林的经历,加之前人的智慧妙语,形成了一套出世入世的警语,以语录体的道德格言方式,教导人们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解脱出来。该书从修身,应酬,评议,闲适几个部分来阐释了作者那份大起大落后的恬淡,并树立了一个相对的处世观念,辩证的看待尘世变迁,跳出了世俗的眼光,但又不落于孤僻怪异的误区。

其实早在高中读书期间就看了蔡志忠的《漫画菜根谭》,幽默诙谐的简图配上醒世恒言的佳句,让大家在赏心悦目之余,又能将做人处事的道理领略于心,使我一直记忆犹新。现在重温了《菜根谭》(清刻版),因为年纪的增长,领悟的多了,感想也多了。看似简明的句子,有些甚至类似于白话文般通俗易懂,但是细细回味下则涵义深邃,隽永悠长。

通观《菜根谭》全书,说它“外儒”,在于书中内容不少是入世的言论,从做人、处事、做官甚至生财之道都侃侃而来;说它“内道”,在于从书的中心思想来看,作者似乎更推崇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讲求人之在世随意而安,道法自然;说它“禅意”,在于它宽忍宏大的待人接物之道也符合于佛家的教诲,即石语觉禅蒙,破石本相空。不少人就此评价《菜根谭》为三教合一的大成之说。

但是就如常言所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鉴于我的阅历和经历,可能无法深刻感知作者那种炫极始知平淡的心态,更别提大起大落后而归于大静大定的高远境界,但并不妨碍我对《菜根谭》的人生感知,无论是出世入世还是佛解禅意,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一颗“心”的区别,有心才有色彩,有色彩才有五味人生,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态,一种心性,一种心情,得失贫富之事,荣辱悲喜之间,不过是过眼烟云般瞬急即逝的。

近百年来我们的世界以着前所未有的速度正在不断地发展,呈现出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的多重发展趋势,可是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也给我们带来了快节奏生活下的浮躁之态。这年头,看娱乐视频的多了,看好书品好书的少了;看暴力疯狂的多了,看平淡真诚的少了;听所谓流行之歌的多了,听稀世之音的少了;享一时之欢的多了,而平心中妄念的就更少了。就是想想自己,大学四年早已没有了高中读书的一股子拼劲一股子决心,实习、奖学金、考证、考研、工作等等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大学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的少了,多了分为求职为前途的急切心,也不是说这么做就是错的,应该说是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逼着我们必须成长起来,不前进必淘汰,那么浮躁之心就更重了。

宋人汪信民曾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菜之根基的菜根即可作人生的根本,要想做事先要养心,调服身心后,往往条理自然来。一个“咬”字,形象的展示了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之态,如此,才可品尝出菜的真滋味,才可领悟到处世的真滋味。

人常道“难得糊涂”,何为糊涂,不是做事无章法,而是把握心态上的一种衡平,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曲折磨难视作必然,糊涂一点反而会快乐一点或者更潇洒一点。文中的“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不正是“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最佳印证吗?无论多在意富贵荣达,财、名、权不过是一时的拥有,最后的结果何尝不是留不住也抓不住,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自己立世的根本,才能把握当下。何为失败,何为成功,外力环境故不可缺,心性之稳也是关键因素,“心静自然凉”,心净又何愁烦恼丛生,心定又何愁百事不顺!至于作为一名新入公职的我,面对新工作新体验新前途,茫然惶然之心不减,心定、心净更是我所必须的,只有把心态放正,立足于岗位好好完成我的工作职责,才能知其然、顺其然、搏其然,进而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菜根谭读后感700字 第3篇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其【大意】是说,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细想一下,我们从学校毕业跨入社会,走进企业,走进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也不尽然被大染缸似的涂上杂乱颜色,在各位心中这都有着心底愿望的方向,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而更加确认各自的行事原则!

“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这句【大意】注释是,任何家庭都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任何人的生活都要有二种不变的原则。一个人如果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自然温和愉快,就能与父母兄弟相处得很融洽,比用静坐调护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还有几句如,“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是无以济人利物。”

菜根谭读后感800字 第4篇

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人在做学问和做人,要善于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改变自己,要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在今天,现代化的城市喧嚣,已经湮没了古代风情并带给我们与日俱增的焦虑、烦躁和不安,这句话如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会让我获得一份宁静,会让我找回自己,会教会我怎样做好一名普通的工作者。

菜根本是寻常普通之物,甚至为很多人所不屑,它往往埋没于泥土之中不为人眼所见,既没有菜茎、菜叶的味美,也没有菜花的艳丽,很容易被忽略。工作与菜根极像,因此必须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贫,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菜根自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工作亦是如此。价格工作一般都细水长流,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工作的时候不能意气用事。感性的热情,只是干柴上的火,响起来是比比剥剥,但片刻就会烧尽;而理智是沉默的煤炭,能够放出持久的光和热。做事有始有终的人,依靠的是恒心和毅力。想成为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己充电、加油!除了要学会顺应时势,要有责任心外,关键要用心去工作。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希望自己是那耐人寻味的深水,厚积薄发,每一天能展现经过沉淀后的精华!

菜根谭读后感800字 第5篇

书中思想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方式与一体,与作者的自身体会,人生感悟相结合,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这本书的作者是明代道人洪应明,他本人就是一个出世之人,所以书中内容思想多有道家无为消极的思想。如“多心招祸,少事为福”,“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宁静淡泊,观心之道”等句子,但也不乏许多警醒世人的名句。如“谦虚受益,满盈招损”,“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当思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是本然”等等,把复杂深奥的道理,用浅显易懂的句子表达出来,充满哲学意味。

这本书通篇没有教条的教阅读者如何做人做事,而是像一位朋友和你娓娓而谈,谈吐风趣优雅,于无形中教化读者,这也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含蓄,为人处世,传情达意也是很委婉,靠自己体会,很多东西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点到为止。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待人接物尺寸拿捏的恰到好处,和这样的人接触,你会感到很舒服!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之所以坚韧不屈,代代相传,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些传统文化,经史典籍滋润灵魂,教化思想。我们有自己的文化的根,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被后来人丰富完善,所以,中华文化思想才会长盛不衰。读后感・很喜欢书中许多诗一样的句子,像“花看半开,酒饮微醉”;“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等句子,读来唇齿生香,如临其境!一本好书,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愉悦的享受,给人心灵以启迪。

一个人的生活总要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古往今来皆如此。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各种欲望的诱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要想心境淡然,超脱物欲十分不容易,这不是几句醒世名言所能解决的。但是,这些名言警句可以在黑暗里为你点上几盏灯;在干涸中给你几口水,其他一切还要靠自己的毅力,调整内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

菜根谭读后感800字 第6篇

《菜根谭》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注意从社会文化心态的调整角度出发,圆心阐述,可谓卓具识见,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众多的思想流派,在这些流派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社会文化心态的规范,但是,社会几乎全不理会这些道德,自行其是,弱肉强食,男盗女娼,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传统文化品位之高,社会流俗层次之低,无异于天壤之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

洪应明所借助的社会文化心态重构的有力武器,是人的生存意识,洪氏将生死问题作为价值参照,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希望使人们将一切所作所为都放在鬼门关上进行比量、考究,然后识别孰轻孰重,孰取孰予,从而使人们自觉改变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从个体到集体,最后重构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心态,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应该说,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其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箴言,实在是社会病态的药石。

傅连璋在序言中也直截了当地提示这一看法,他说:“今日世界,唯一流行病,则争权夺利而已。推原病之所由起,公德之败坏,由于私德之废弛,人心之嚣张,由于道心之汨没,坐使权利之病深入膏肓而不自知。始而病已,继旦病人,终则病国矣”。傅氏一医家,治身病有术,治国无方,其得《菜根谭》,直认作治世良方,救国药石,故捐养病之资,藉为播道之助,刊行分发,以利于世。由此,也可见洪氏之书的价值。洪氏《菜根谭》对重构社会文化心态的课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如何进一步拓宽领域,深入考察社会文化心态,将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学术事业。

《菜根谭》读后感1000字 第7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写到了纯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时,其中的遣词造句并没有什么深奥玄妙之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罢了。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了真善美高度统一的崇高境界时,他的言谈举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是将自己纯真朴实的自然精神本质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为天下读书人废寝忘食地读书和殚精竭虑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论依据,由此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头悬梁、锥刺股”读书成名的同时,注重将文品与人品紧密地结合起来,视作文与做人为生命,孜孜不倦读书的同时,自觉地完善自我,以期成为表里如一的高尚的人。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灵魂所思与肉体所为往往并不统一,甚至会发生对抗,直接导致“作文”与“做人”的激烈冲突,真的是很残酷。然而,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会中运行的过程被称为“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才可能拥有一双“作文”的妙手,所谓“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做学问的人务必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炼道德时却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誉,那么你必然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造诣。如果你在阅读古书时却只把兴趣放在吟诗作赋、附庸风雅上,那么你也肯定不能有什么深入的心得体会。

《菜根谭》读后感600字 第8篇

从懵懂幼年到此刻书生意气的这天,关于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听得最多的,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每听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且百听不厌!感慨之余,幸而未忘激励自我努力的去接触中华之伟大的传统文化。有一天,当我从图书馆将《菜根谭》捧回宿舍,看完其前集的第一篇后,我彻底的被她的魅力所折服!从此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潜意识里逐渐的走出朦胧,有了较为确切的轮廓,然而就算我穷尽眼力,仍旧不能看到她的边际,在世间的所有事物中难以找到任何一件事物与之相媲美。“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爱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语言精炼隽永,对于道德的坚守与否的后果,一语道破。读罢,我便陷入了沉思对于人生的道理进行阐述的书籍,名人等数不胜数,但能够像此句话一样将人生道理道的如此深入的少之又少!此后,便无可救药的被她的魅力迷上了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是融儒,道,释意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和万古不变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义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用心的咀嚼着“菜根”,细细的品味。有道是“性定菜根香”

夜深人寂,静下心来,投入到这本书中后,慢慢的从苦涩的菜根中品出了淡淡的甘甜,如同从雪山上渗透下来的清泉在口中轻轻的滑过,丝丝的清甜的同时又带来一种清凉至及的感觉,让人久久地回味,不由自主的再次陶醉于书香

《菜根谭》读后感600字 第9篇

我从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从一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熟悉,在自己本职工作的历程中我也时刻用这句话来鞭策和提醒着自己,也在自己岗位变换的过程中不断领悟这段话的含义。

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只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就能跻身于名流;工作也没有什么诀窍,只要摈除外物的诱惑,便可以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了。做好工作必须先做好人,做人的态度决定做事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被名利所左右,专心致力于一项事业,摆脱俗情物欲,做到淡泊明智,志存高远,一切随遇而安就好。

菜根谭读后感600字 第10篇

据洪应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踪》可知道,他早年热衷于仕途,不过和大多数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样,到了晚年都隐归了山林。他和袁黄、冯梦桢等人是好朋友,难免有些相互的影响。可是多数人不知道《仙佛奇踪》是洪应明的书,只知道一本《菜根谭》,这应该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为自己某一部作品的过分出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干脆滞销,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让我们以为这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独秀,无法促使百花齐放。

《菜根谭》原书共有三人作序,都是当时名士,足见此书炙热一时。其实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册子,说到底是一本《使用说明》,与袁了凡《了凡四训》情致相当,都是说教口气。全书综合了儒、释、道三者思想,所以领悟起来显得缓慢,有时不知所云。好在书中语言峭拔,意境阔大,颇能引起读者兴趣。书中节目分为“修身”、“应酬”、“评议”和“闲适”四大部分,阅毕后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后算账一样一一记下,给读过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给未读或在读的人一点铺垫。

菜根谭读后感600字 第11篇

《菜根谭》是一位悟透了人生的隐士融释、道、儒于一身,别具慧眼,将自我的人生奥妙和盘托出的结晶。我觉得《菜根谭》思人间事,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喜欢读《菜根谭》,他认为:“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商界巨子们喜欢读《菜根谭》,因为他们认为《菜根谭》是一部奇书,是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僧侣们喜欢读《菜根谭》,是因为其博大、宽容、善良。我也喜欢读《菜根谭》,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诗情画意。我觉得《菜根谭》是一本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好书。读起来感觉内心很平和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段段朴素无华的语言,感觉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让自我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收益:哦,原先有些事情还能够这样处理的。

读了《菜根谭》,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迪。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我的工作岗位“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的工作热忱;不但要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强”、“修辞立其诚”、“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品格,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后于这个时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来不断为自我充电、加油!

《菜根谭》读后感600字高中 第12篇

近日偶得一本《菜根谭》,顿为序言中的“人咬菜根,百事可做”吸引,这八字语意为人若能经得起清苦,则可成就任何事业。古人云:“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来品味,果香可以用舌头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更需要这么一份菜根精神吧!

现代社会里,到处充斥着欲望和诱惑,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很少能选择明智的。正如当我们习惯了吃、喝各种气味浓烈的东西之后,已经完全丧失了欣赏凉水、清茶、淡饭的能力。都说当教师清苦,站在讲台上年复一年的言传说教,却还抵不过别人勾一勾小指,事多薪少。只是说这话的人忘了,没有教师,何来“凤飞千仞,薪传八方”?

“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这是我嚼《菜根》过程中感触颇多的一句话。我的个人事业和生活中,磨练的较少,苦少乐多。可既然已选择了置身“凉水”、“清茶”“淡饭”之中,就得耐得住教育事业的清苦,唯有耐住了,方知“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对于知识我是信多疑少,因此还达不到久福和真知,这也是我需要继续修养、提高的地方。对于知识要存有一点疑虑的学习,在疑虑和问号解开的时候得到的知识是最宝贵和深刻的。站在教师的这个岗位上,绝对不是在磨时间,恰恰是时间在磨我啊!就像唐三藏西去取经一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可成就自己一生的价值!

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00字

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00字(精选12篇)关于《菜根谭》读后感500字 第1篇读菜根谭,就像走过了一遭人生似的,读完顿时觉得世事皆洞明,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