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输配置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传输配置范文(精选6篇)

传输配置 第1篇

随着3G技术的快速发展, HSPA+与DC技术的不断演进, 3G网络已经更“快”, 用户对数据业务速率的诉求越来越高。如何让网络更“快”, 让用户都能体验到网络升级带来的“快”, 做到强化网络的3G优势, 已成为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网络容量众多因素中, IUB资源问题是影响网络容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传统双栈模式IUB传输资源的分配与优化, 仅考虑总体带宽的需求, 未重视ATM与IP业务承载的均衡性, 也未能跟上3G技术演进的步伐。

二、优化策略

2.1原理分析

在IUB ATM/IP双栈组网下, 根据TRMMAP主备映射进行准入, 当主路径上拥塞时, 承载在主路径的业务也不会走备路径, 备路径上会非常空闲, , 这就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用户体验较差, 所以需要在业务承载QOS策略和带宽利用效率、公平性指标两种方法之间进行调节;如针对BE业务, 期望在主PATH的负荷达到一定程度后, 向备PATH进行适当的分担, 以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

目前采用的是基于准入带宽的负载均衡算法:通过TRMMAP配置业务映射主备PATH;通过LOADEQ配置负载均衡门限;在业务准入时判断主备PATH上准入带宽负载 (准入带宽总和/PATH总带宽) , 如果主PATH负载小于“主PATH负载比门限”, 则在主PATH上准入;如果主PATH负载大于“主PATH负载比门限”, 且备主PATH负载比小于“备主PATH负载比门限”, 则在备PATH上准入。负载均衡根据准入带宽负载, 对TRMMAP映射的主备PATH准入顺序进行调整 (见图1) 。

2.2问题诊断

查询现网负载均衡门限设置, 可以看到HSDPA和HSUPA的高低优先级交互业务及背景业务的首选PATH负载门限均为30%, 参数定义为, 用于设置业务承载首选PATH的负载门限, 当首选PATH负载大于此参数, 且备选PATH和首选PATH负载比小于“业务承载备首选PATH负载比门限”时, 本次业务承载优先在备选PATH上准入。经过多角度验证, 此参数配置过低, 导致了承载在IP上的业务更多地承载在ATM上, 最终造成ATM拥塞, IP传输利用浪费的现象,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计算IPPATH的实际带宽利用率, 对目前默认配置30%门限提高到80%, ATM与IP的利用率趋于更加合理。

三、实施效果与建议

3.1实施效果

根据分析结果, 调整默认配置后, 全网ATM下行利用率最大平均值从31%下降到10.10%, IP下行带宽利用率最大平均值从14%提升至20%, 并充分挖掘了IP传输的利用价值。

可见优化后IP对ATM的分流作用明显, ATM流量49%, 转移到IP传输上, 充分发挥了IP大带宽的传输优势。ATM与IP利用率更加均衡

3.2配置建议

根据多轮的试验分析可知, IP传输配置100M才能使用户更好地体验DC网络的“快”, 按整站评估, 对于DC-HSPA+基站 (配置为S222) , 在无线环境良好且基站负荷较低的情况下, 传输带宽配置40M为DC-HSPA+有效启用的最低配置需求;在在无线环境良好且基站负荷中等的情况下, 传输配置为100M才能为DC-HSPA+良好应用提供保证。

四、总结

为了保证网络传输的质量, 保证用户的3G速率体验, 根据现网3G业务量的发展情况重新优化了双栈模式下的传输网配置, 让承载在ATM与IP的业务更加均衡, 使利用率ATM与IP的趋于更加合理。

同时制定了针对3G网Iub传输资源的典型配置, 可推广到同类地市的移动网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学龙.WCDMA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捍英, 杨峰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

传输配置 第2篇

接入网作为网络传输中的重点, 其发展应用对行业网络信息化颇为重要。HONET FA16是华为公司针对专用网络系统而研制的综合业务接入系统, 目前已投入市场多年, 系统稳定、效益较好。而其使用的图形化配置方式虽比命令配置方便不少, 但实际操作还是相对繁琐, 相关维护人员无法较快熟悉配置每一步的作用。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文献对其配置原理进行解读, 本文通过一个实验平台的搭建从基本原理上浅析FA16的配置, 使得FA16的配置过程更为系统化、层次化, 为相关的业务配置及技术维护文档的建立提供一种参考。

1 实验平台的搭建

本文通过搭建实验网, 对FA16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配置进行阐述。基本硬件配置为一个PV8主控框, 并带RSP扩展框;另一个模块为PV4主控框。两者通过两个2M链路进行连接, 如图1所示。

2 网管数据配置原理及其实现

在FA16的配置中, 数据配置包括:开局硬件配置、V5接口配置和应用业务配置。这种配置流程与V5的三层结构基本相符, V5协议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因此该配置方式对配置流程的层次化有一定的意义。

2.1 开局硬件配置

开局硬件配置, 根据FA16网管的设计又可以分为:组网配置和硬件配置。这是FA16配置的第一步。

2.1.1 组网配置

组网配置主要完成是拓扑结构表和网元连接表。拓扑结构主要是用于描述实验网的总体结构, 如图2所示。其中网元号只是赋予不同网元的一个标识, 而网元地址及串口号对业务的配置并无影响, 故可采用系统的默认值。总体来说, 这一步仅是对整个网络的基础描述。除此之外, 还需填写网元连接表, 目的是使得网管系统将网络搭建起来, 如上述, 我们必须在网元连接表中的起始网元设置为网元0, 结束网元为网元1, 实现实验平台的搭建。

2.1.2 硬件配置

首先必须对硬件进行描述, 这是为了后续操作做好基础, 因此, FA16提供了机框描述表。设置模块号、机框号、对应的网元号以及描述机框的型号等。根据2.1.1可知在本实验中, 模块号与网元号是一一对应的, 而机框号与网元号可能是一一对应, 也可以是多对一, 因为实验中PV8机框只带一个RSP机框而且两者共用一个机柜, 而一个网点可能有多个机框 (例如PV8带多个RSP) 。其次对每个机框的槽位进行描述。以PV8机框为例, PV8有17个槽位, 单板类型在槽位的配置上有一定的讲究 (如PV8主备板必须配于9、10槽等) 这里不再赘述。对于PV8而言, 其提供了两个固定的主节点0和1, 在FA16中, PV8具有协议处理、控制、交换、时钟锁相和分配等主控功能, 其实现的热备份使得左右两边共10个用户板同属于一个PV8板控制, 这时通过0、1两个主节点使得网管后续的维护监控中能识别在用的PV8。从节点则是表示接入的不同用户, 实现了后续对故障的定位。PV8与用户板的通信只有8个HW, 为了分配到10个用户板, 网管提供了PCM分组的概念。系统规定为左右个五个用户板的前两个用户共用一个HW, 这也就是槽位表里面描述的PCM号为0、0、1、2、3、4、4所以简单来说, 在这种情况下PCM组号就是HW的组号, 通过它网管将HW进行分组。一个PCM拥有32个时隙, 一个主节点对应于一个PCM的第16个时隙, 因此必须对其对应的PCM进行说明。当然, 在实际应用中, PCM可表示HW也可表示E1, 这必须根据实际应用而定。

通过PCM表可以对PCM号进行查询。再之, 必须通过主节点描述表对主节点进行配置。该配置体现了PV8共用同个主节点 (工作方式为热备份) , RSP分用不同节点 (工作方式为负荷分担) , 这是因为前者为无互助而后者为有互助。

对于模块描述表, 主要描述的是PV8和PV4, 模块类型设置都为SIPPIII, 如图3。在本实验网中, 模块1 (也就是网元0) 为BAM网管连接模块因此其维护方式为“直接方式”, 反之为“消息转发”。而串口号必须与所连PC机的串口号对应。

最后对模块连接表进行描述, 设置时钟表, 开局的硬件配置就基本实现了。总体而言, 在硬件配置上, FA16配置采取的步骤原则是先总体后细节、先描述后连接。

2.2 V5接口的配置

V5是两网元之间的接口, 如上所述其协议可分为三层, 这对应于网管上的V5配置则分别为接口配置、接口通道配置和2M链路配置。

V5是专为接入网发展而提出的本地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的接口。包括V5.1和V5.2, 其中V5.2由于具有集线能力而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平台采用的V5协议就是V5.2, 它需要在接口配置表中进行设置。根据FA16的技术指标, 其可以通过多个V5.2接口进行通信, 因此必须指定V5的标识也就是接口配置表中的接口标识。接口配置主要配置V5标识, 协议的版本等, 如图4。其中接口号与上述的模块连接表必须一致。

一个V5可以由1~16个2M链路组成。而一个2M链路包含32个时分复用信号, 每个信号占用一个时隙TS, 其中TS16, TS31和TS15用于承载信令简称物理信道。一个物理信道又包含多个物理C路径。所谓的C路径则对整个通信传输有且只有一个协议消息。本实验网中, 模块1与模块2通过两条链路进行连接, 因此其V5通道信道号可设为0、1, 如图6。通过此标识, 网管系统在后续的维护监控中可以清楚得到主备链路的相关信息。32和34则是与0, 1一一对应的PCM号。对于V5.2来说, 物理信道的主用时隙为主链路的TS16, 如果还需要则采用剩下链路的TS16, 如果还需要则才采用TS15, 仍需要则采用同链路的TS31, 以此类推。因此对于当前实验网来说占用时隙都可写16。V5接口号表示该信道属于哪个V5口。在实验中, 我们只建立一个V5, 接口号为0, 因此理应为其配置0。由于一个V5可以有多个物理通道, 因此对于不同的物理通道可以组合成保护组。不同的物理通道对应不同的链路, 而V5只有一条主链路和一条次链路。主链路TS16主要传输的是BCC协议、CONTROL协议、LINK CONTROL协议和PROTECTION协议。次链路主要传输PROTECTION协议以及为主链路的TS16上其他物理路径的备用通路。主链路和次链路组成主用保护组。逻辑信道通道则是上述的物理C路径的组合, 对于本次试验设其为12, 如图5。

最后, 对于物理层的配置, 填写接口2M链路配置表, 完成整个V5的配置。

2.3 应用业务配置

业务配置相对简单。以当前空管业务应用为例, 主要应用有SRX板传输雷达数据、ATI板传输甚高频信号和ASL板传输电话热线等。本文以试验中的SRX为例浅析其配置过程。配置雷达业务只需配置基本速率端口表、子速率端口描述表和半永久连接表。对于端口速率根据雷达传输的实际进行设置, 实验设置为9.6K, 通信方式为同步。

半永久连接指的是在两个用户之间并没有固定的物理通道相连, 由于数据业务的需求或用户的特殊需求, 而在两个用户之间建立的较长时间的连接。因此, 业务配置中的半永久连接表正是FA16节约资源的一种体现。通过设置起终点的端口号和起终点的模块号便可简单地实现对半永久连接的建立, 如图6。

3 结论

以上步骤, 实验网基本搭建完毕, 通过格式转换便可实现网络通信和业务的运载。本文通过实验及相关的通信原理浅析, 对FA16的配置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为相关的FA16配置提供了较为严谨的思路, 同时也可供FA16初学者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许领, 王杰.FA16综合接入网在民航系统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 2011, 12:52-53, 18.

传输配置 第3篇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 电力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且电力调度朝着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建设, 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可靠的重要手段[1]。而从当前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其传输通道、网络结构等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影响着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发展[2]。为了有效的推动中国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发展, 需要将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的问题解决, 并进行优化配置。为此本文针对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的解决处理和优化配置进行分析研究。

1 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电网建设的范围不断的扩大, 在电网建设的过程中, 存在着个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建设进行分析, 主要是由路由设备、交换设备、管理设备、数据通道接口设备等组成[3]。而电力调度数据网则是分为三个层面:核心层、骨干层、接入层, 电力调度数据网的核心层主要是由通信中心、网络枢纽节点组成, 骨干层则主要是各个地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的节点, 以及网络枢纽节点, 接入层则主要是其他的分支节点等 (如图1) 。

图中:—是宽带155Mbit/s, —是宽带4×2Mbit/s

从当前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 覆盖率低。虽然当前中国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在各个地区的建设水平不一,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电力调度数据网的覆盖率较高, 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覆盖率较低,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所以我国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整体覆盖率较低[4]。

第二, 安全防护薄弱。在电力调度数据网建设的过程中, 部分地区并没有完全的按照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安全方法技术规范进行, 所以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建设, 其安全防范工作相对的薄弱。

第三, 网络管理不足。当前我国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建设, 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可以完成独立网络管理的系统, 所以网络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2 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的解决处理及优化配置

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建设中, 传输通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响着整个调度数据网的安全性、稳定性, 以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上内容中我们认识到当前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数据传输通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调度数据网络的数据传输等工作, 为此需要将这些问题解决, 并对其网络结构进行优化配置, 提高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5]。

为了满足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各项工作需求, 以及在电力数据传输中的各项工作支持, 需要根据当前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建设需求, 进行优化改进设置。首先对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结构拓扑进行改进优化, 合理的保证网络结构优化, 并将电力调度厂的接入和维护工作质量提升。电力调度数据网的结构分为核心层、骨干层和接入层, 核心层主要负责管辖范围内的数据的汇总交换, 使其拥有更多的可靠性。骨干层则主要负责其管辖范围内各个网络节点、站点的数据信息的汇总和转发, 完成网络节点IP地址的转换, 以及各种网络协议的转换。

作为电力调度数据网中, 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 接入层影响整个网络建设的质量, 所以需要加强接入层的改进优化, 接入层是骨干层和核心层有效运行的保障, 其主要负责各个站点数据系统的接受, 直接面向用户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的接入和访问。加强网络结构的拓扑, 同时为了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需要对各个节点的建设、传输设备的配置等进行充分合理有效的设计, 给出最优的方案。

在当前的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建设发展中, 存在着调度数据网建设、传输通道问题, 为了提高中国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建设质量, 需要加强各个地区电力调度网络的建设, 提高电力调度数据网的覆盖率, 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加强管理。针对其中出现的故障, 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安全问题, 需要根据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加强二次安全防护建设, 提高风险评估能力, 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制等。在优化配置中, 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的网络区域划分拓扑, 以数据网管理中心为主, 加强各个拓扑节点的安全建设, 提供整个数据网的安全性[6]。

在电力调度数据网建设中, 传输通道相关设备更换速度快, 且设备的价格高, 为了更好的降低传输通道的建设成本, 可以加强设备扩容建设, 或者是现有传输通道设备的合并更新利用, 将其容量增加, 更好的推动传输通道的建设发展。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随着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发展, 其业务量不断则增加, 新增用户不断的增多,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流畅性以及稳定性, 需要加强传输通道的建设, 保证传输通道的建设质量。加强电力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的安全保护和管理, 在建设的过程中, 方面网络的扩展和变更, 以便于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3 结语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 电力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电力系统不断的发展中, 电力调度数据网产生, 且其覆盖率的不断的扩大。在电力调度数据网发展的过程中, 传输通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的推动中国电力系统、电网的发展, 需要将传输通道中存在的问题解决, 并加强电力调度数据网的优化配置, 提高其安全性, 加强管理, 加强网络的拓展, 提高覆盖率等, 将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 以便于更好的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齐聪.鹰潭地区电力调度数据网组网分析及规划[D].南昌大学, 2012.

[2]冯敬.地区电力调度数据网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郁丽.包头地区电力调度数据网通信传输通道解决方案[J].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4 (1) :35-38.

[4]崔美兰.包头地区调度数据网传输通道配置与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21) :124-125.

[5]马红.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 2004 (16) :106-107.

传输配置 第4篇

如今通信市场的竞争已越来越激烈, 中国电信明确提出“全力提升客户感知度”。作为一名维护人员, 我强烈地感受到用户对租用电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用户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做的更好。我们维护人员除了在用户电路受到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影响中断时, 采用最快的速度恢复电路外, 更重要的是要坚决杜绝人为故障的发生, 给用户电路带来不必要的损伤。所以我们必需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更好的服务我们的企业及客户。笔者在此对中兴传输设备业务配置对业务的影响进行探讨, 希望在大家今后的维护中有一定的帮助, 以避免误操作的发生。

二、时分概述

1、时分

时分对传输设备来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宝贵是因为它是有限的。传输设备的交叉矩阵的容量中只有小部分容容量量 ( (比比比如如3322**3322) ) 分分配配给给时时分分交交叉叉模模块块, , 用用于于低低级级别业务交叉。时分交叉容量取决于产品类型, 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容量差别很大。中兴设备的时分交叉容量常见有13*13, 16*16, 32*32, 64*64, 128*128, 512*512。当时分资源用完时, 即使业务板还有空余容量, 也不能再进行低级别的业务交叉了, 下发业务配置时, 系统会提示配置不成功。所以必须尽量节省时分资源。

那么什么是时分呢?传输设备的交叉分为空分交叉和时分交叉, 空分交叉进行VC4级别的业务交叉, 时分交叉进行低于VC4级别 (比如VC12级别) 的交叉。简单的说, “时分”就是指交叉板的“TU12时隙交叉”, 该能力越大越好。不同的VC4中相同的VC12相互交叉, 为空分交叉, 不同的VC4的不同的VC12相互交叉, 为时分交叉。

2、时分占用

空分交叉时不占用时分资源, 但时分交叉时就需要占用时分资源。当发生下面两种情况时将占用时分资源:

第一种情况:AU4中的TU12的时隙号在交叉时发生改变。

第二种情况:当有3个及以上的AU4上的电路交叉到一块支路板时就会占用时分。

三、业务下发

对网元来说, 业务的下发方式一般分为增量下发与全量下发两种。

1、全量下发

全量下发是不管之前的配置信息如何, 只根据目前的配置资料进行完全配置。在算法的实现上, 不对上次配置资料进行合法性检查, 也不使用上次配置资料, 直接根据本次配置资料根据交叉算法从新进行完全配置。

2、增量下发

增量是在前面配置资料的基础上增加本次的配置资料。在算法的实现上, 首先对上次配置资料进行合法性校验, 然后安装上次的插板、时分, 建立逻辑数据体系, 并根据上次时隙命令和配置结果恢复部分数据;然后根据交叉算法对本次下发的配置资料合法性进行检查, 安装本次的插板和时分, 建立本次的逻辑数据体系, 并在对比分析本次时隙命令的基础上实现无瞬断配置。

四、交叉算法概述及其对业务的影响

1、资源优先

资源优先又叫时分优先。这是一种主控板在对交叉时隙进行计算的时候, 尽量减少对时分资源的占用的算法。该算法的优点是确保时分最小化, 使交叉板的时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缺点是不能保证在配置时隙的时候无瞬断。

1) 当涉及时分占用改变时, 业务将产生瞬断。因为当涉及到改变该网元的时分占用情况时选择“增量下发”, 网管会提示下发业务失败, 需要选择“全量下发”配置业务。当选择“全量下发”配置业务时, 交叉板会重新计算该网元所有业务的时分, 并重新下发, 这样业务会产生瞬断。

2) 当不涉及时分占用改变时, 应选择“增量下发”方式, 在下发业务时业务将不会受到影响。

总之, 在资源优先算法中, 全量配置“可能”会导致已经配置业务的瞬断, 而且可能会影响到占用的时分的数量;相反, 增量配置不会带来业务的瞬断, 但是可能造成业务配置失败。这是由于算法的原则引起的。增量的过程牺牲了对整个业务的调整和优化, 带来的好处是减少对原有业务的损伤。

2、业务优先

该算法的有点是确保数据在下发过程中, 业务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 是一种业务无瞬断的算法。缺点是该算法占用较多的时分资源。

1) 当不涉及到时分占用改变时, 选择“增量下发”配置业务时, 下发业务时就不会影响到该网元的业务;

2) 但是当涉及到时分占用改变时, 网管会提示下发业务失败, 需要选择“全量下发”配置业务。当选择“全量下发”配置业务时, 交叉板会直接分配一个时分给该业务, 这样业务就不会中断。

综上所述, 可以用下图来描述交叉算法、下发方式及业务瞬断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不难看出, 业务优先算法无瞬断, 资源优先算法不能保证无瞬断, 即当涉及到时分增加时, 业务瞬断。

注:目前, 中兴早期的S360、S320及内置传输设备只有资源优先的算法, 但中兴新出的S385、S325可以采用两种优先算法。

3、业务瞬断

从算法角度, 是由于业务在设备中的流向路径发生了变化, 造成部分已经配置业务的“移位”, 在表象上就出现误码瞬断。

资源优先算法由于为了节约时分资源, 没有固定TU号的对应关系, 这种业务瞬断发生的机率就大;而业务优先因为一些规则的约束, 比如TU号固定一一对应等, 这样减少了移位的几率, 所以减少了瞬断发生的几率。

五、案例分析

故障现象:某日, D、E、F网元所带接入网的电话闪断。经查看接入网传输网管, 这片区域的接入网传输端口上有“TU-AIS”闪断告警。

具体网络拓扑图如下:

故障分析:通过上图, 可以发现这些区域的接入网传输设备都挂在C网元下, 有单链, 也有成环的, D、E、F网元上的业务都必须经过经过B和C两个网元。但B网元下挂的A节点业务正常, 因此问题点判断在网元C。仔细查看网元C的网管日志, 发现在故障发生的前几分钟, 网元C曾进行了下发过数据配置操作, 开通其下挂的某个站点的几条2M业务。按照常理, 单独配置单站业务时, 不会影响到其他站点业务, 除非做错了业务或者该站设备出现故障。

经核实, C网元的设备是中兴早期的S360设备, 这种设备只能采用“资源优先”算法。上面讲到, 在资源优先的方式下, 当涉及到时分占用情况需要改变时, 选择“全量下发”配置业务, 交叉板会重新计算该网元所有业务的时分, 并重新下发, 这样业务就产生了瞬断。网元C当时的配置过程中就是涉及到了时分占用情况的改变, 所以其下挂的网元业务都产生了瞬断。

本案例告诉我们以下两点:

1、在数据配置下发前, 我们必须分清网元的设备类型, 根据设备类型选择正确的下发方式, 错误的选择将造成业务瞬断。

传输配置 第5篇

莱芜本地传输网采用ZXSM-150/600/2500设备组网,整个网络由9端ZXSM-150/600/2500网元组成,构成一个通道保护环带链的结构,环一上的传输速率是2.5Gbit/s,A到H的链上的传输速率是622Mbit/s。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中心局设在A网元,网管终端放在中心局。

在A站点通过27#OL4与I站和H站相接,此本地网只有通道环上各站点到网元H、网元I的业务,并使用同一个AU,此AU在A站没有上下业务,在A网元做AU直通,从27#OL4分别配置到7#OL16和10#OL16。

2 故障现象描述

F站点停电,网元F及其所带支链业务中断均属正常,但网元G所带业务也同时中断,其余站点业务正常,所有站点的告警均正常,反映出设备保护倒换存在问题,网元F停电不应该对网元G的业务有影响。初步故障定位在G站点倒换有问题(即另外一个方向的通道有问题),导致了网元G及其支链的业务不通。后网元F来电,所有业务恢复正常。

3 故障分析

首先AU级的通道保护触发倒换的条件需要有AU级的告警,而AU级的告警只有在AU直通的时隙配置时才往下传递,一旦这个AU在某个站点有TU业务上下,AU级的告警就在这个站点终结,不会继续往下传递。其次AU级的通道保护的优收只能在工作通道和保护通道中选择一个方向;而在一个AU里的TU级的通道保护每个TU可以根据TU通道的告警或传输质量选择走工作通道或保护通道。

4 故障定位和排除步骤

在网元A做测试:拔断网元G方向的光纤,所有业务正常;拔断网元B方向的尾纤,所有业务也正常。说明网元G两个方向的通道均正常,当初的故障定位不对。为了模拟网元F停电后的情况,到网元F做测试:拔断网元G方向的尾纤,出现的故障现象与停电时的故障现象完全相反,网元G及其所带支链站点的业务正常,而网元B、网元C、网元D、网元E、网元F及它们所带支链站点的业务全部中断;拔断网元E方向的尾纤,网元F、网元G及其所带支链站点的业务正常,而网元B、网元C、网元D、网元E及它们所带支链站点的业务全部中断。这个故障现象说明:网元F至网元B到网元A方向的这个通道有问题,但在A站点所做的测试又可以证明这个通道没有问题。分析此故障与硬件无关,应该是数据的问题。最后查明原因在于A站点的时隙配置是用AU级上下网元I和网元H,而此AU在通道环上又多站点上下业务。

在通道环带链的组网下,当相交点配置环与链间的业务时,需要配置保护。如果某个AU的业务全部下到这个通道环上的某个站点,在相交点既可以配置成AU级的保护(但该AU在所经过的站点必须配置为AU的直通),也可以配置成TU级的保护;但如果这个AU的业务是对这个通道环上的多个站点上下业务,就不能配置成AU级的保护,必须配置成TU级的保护,主要是由于告警的传递和触发倒换的判决条件所决定的。

5 结语

数据配置是传输网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合理准确的配置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目前传输网设备种类较多,不同种类设备的配置方法也不相同,因此要求传输专业数据配置人员应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应该总结经验,在故障出现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缩短整个故障的处理时间,保障用户的及时通信。

摘要:传输网作为通信网络的核心网之一,传输设备的数据配置非常重要,本文列举了传输网中数据配置的一个典型故障案例,详细介绍了故障出现时的处理流程。

传输配置 第6篇

同步数字传输体制(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是美国贝尔通信技术研究所提出来的同步光网络(SONET)。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现ITU-T)于1988年接受了SONET 概念并重新命名为SDH,使其成为不仅适用于光纤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传输的通用技术体制。它规范了数字信号的帧结构、复用方式、传输速率等级、接口码型等特性。SDH由PDH(准同步数字传输体制)进化而来,在技术体制上进行了根本的变革。

(1) 在接口方面,SDH体制对网络节点接口作了统一的规范,使SDH设备容易实现多厂家互连,也就是说在同一传输线路上可安装不同厂家的设备,体现了横向的兼容性。另外在光接口方面,采用世界性统一标准规范,SDH信号的线路编码仅对信号进行扰码,这样SDH的线路信号速率与SDH电口标准信号速率相一致,不会增加发送端激光器的光功率代价。

(2) 在复用方式上,低速SDH信号以字节间插方式复用进高速SDH信号的帧结构中,并且位置固定,可预见,很容易从高速的SDH信号中直接分/插出低速SDH信号。另外,同步复用方式和灵活的映结构技术,使PDH低速支路信号复用进SDH信号的帧(STM-N)中,同样低速支路信号在STM-N帧中的位置也是可预见、可直接分/插出来。于是,SDH体制不仅适合于高速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而且由于它的复用方式使数字交叉连接功能更易实现,网络具有了很强的自愈功能。

(3) 在运行维护方面,SDH信号的帧结构中安排了丰富的用于运行维护功能的开销字节,使网络的监控功能大大加强。

(4) SDH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容纳PDH的三个数字信号系列和其他的各种体制的数字信号系列,如ATM,FDDI,DQDB等,体现出SDH的前向和后向兼容性。

由于SDH的诸多的优势和特性,使它在广域网领域和专用网领域得到巨大的发展。电信、联通、广电等电信运营商都已经大规模建设了基于SDH的骨干光传输网络。

2OptiX 155/622H设备简介

2.1 性能与特点

OptiX 155/622H是光同步传输设备,SDH设备的一种,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OptiX 系列产品之一,完全遵循目前ITU-T(ITU-T for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是国际电信联盟管理下的专门制定远程通信相关国际标准的组织)关于SDH相关建议和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原邮电部有关SDH的技术规范。

OptiX 155/622H具有以下特点:

(1) 在线升级的准备,从总线结构到交叉能力OptiX 155/622H都为在线升级到622M做好了准备。

(2) 交叉功能增强,OptiX 155/622H光传输系统具有1616个等效VC-4在VC-12级别的全空分交叉连接矩阵。这些交叉矩阵的配置可以实现线路和线路、线路和支路、支路和支路之间通道分配、保护倒换、支路环回等功能,支持点到点、链形、环形、枢纽形、网孔形等各种网络拓扑。

(3) OptiX 155/622H主要电源系统采用双备份,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设备的供电安全。

(4) 拥有电源部分的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即电磁兼容,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滤波,提供了电源品质以及设备的抗干扰性能。

(5) 拥有以太网AUI接口(AUI端口是用来与粗同轴电缆连接的接口,它是一种“D”型15针接口),当用户所用的网络接口非RJ 45接口,或局方有特殊要求时,可使用这些接口。增加了网管的接入方式,给设备提供了灵活的使用选择。

(6) PD2支路板2M接口数量可由16路增加到48路,使单站可以上下63个2M。

2.2 外观与结构

图1所示为OptiX 155/622H前面板。

图2所示为OptiX 155/622H的后面板。

图3为OptiX 155/622H板位。

图3中:IU1为光接口板位,OI2/OI4/SB2;IU2,IU3为光/电接口板位,OI2/OI4/SB2,SP1/SP2/SM1/HP2/PL3;IU3为环境监控,EMU;IU4为电接口板位,PD2/PM2/TDA;SCB为系统控制板位,X42,SCC,STG,OHP2。A为防尘网,电源滤波板,POI;B为风扇板位,FAN。

3OptiX 155/622H组网的业务配置

OptiX 155/622H支持链型、环带链、相切环带链的组网方式。

(1) OptiX 155/622H板位定义

对应于IU1,IU2,IU3等,支路板(如:SP2d)板位定义为1,2,3,而线路板(或称光板,如:OI2d)板位定义为11,12,13。

(2) SDH网络常见的网元有:

TM(终端复用器) 、ADM(插/分复用器)、REG(再生中继器)、DXC(数字交叉连接设备)等。有网线相连的网元,都可设为网关网元(Gateway Network Element,GNE)。

(3) 命令格式

:模块名-操作-操作对象:参数块;

严格按照冒号开头,分号结尾的格式书写,并全英文状态下输入。“//”后为命令注释。

(4) 现在根据图4连接方式和要求进行业务配置

要求:3﹟为主站点;

1﹟与2﹟站点开4个电路;

3﹟与1﹟站点开3个电路。

第一步:先做3﹟中心站点的业务配置:

第二步:做2#从站点的业务配置(非本站点业务要做穿通):

第三步:做1#从站点的业务配置(非本站点业务要做穿通):

以上为OptiX 155/622H典型连接的业务配置。其他组网方式如:链型、环带链、相切环带链等的业务配置,可在此基础上,按照命令格式要求进行相应的修改完成。

4城域网传输设备的发展趋势

新一代城域网对传输设备在数据业务方面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原有传输网络已经不能适应数据业务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接口速率

原有SDH设备主要是面对TDM业务E1/E3/E4,155 Mb/s/622 Mb/s/2.5 Gb/s接口,而数据业务的接口如以太网为10 Mb/s/100 Mb/s/1 Gb/s。

(2) 业务处理方案

原有TDM业务在传输上采用的是点到点的半永久连接业务,而数据业务是面向统计复用的动态连接。

现有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建立多业务传输平台,在一个传输系统中实现多种业务的传输,即混合业务传输。这种传输可以实现SDH,ATM和IP多种业务的接入,具备强大的电路和数据交换能力,以及更高的带宽利用率和带宽管理能力。因此,混合业务传输成为城域网传输设备的发展趋势之一。

5结语

多业务传输平台应在SDH单元、ATM单元、IP单元等的标准接口、组网能力、网络维护和性能监测方面有所突破。在这方面华为METRO系列做了较为合理的尝试,接入层使用METRO 1000完成多业务接入;边缘层使用METRO 3000完成多业务汇聚和传输;骨干层使用METRO 6100完成大业务量调度。因此,能够实现多种业务的传输已成为城域网传输设备的发展趋势。

摘要:OptiX 155/622H作为一种SDH设备适合于各种规模的电信网络。对SDH的概念、以及OptiX 155/622H设备做简单的介绍,并着重探讨OptiX 155/622H典型连接的业务配置,并对其组网命令行文件书写规范加以注解,用以帮助对命令语句的理解。最后对城域网传输设备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SDH,OptiX155/622H,命令行文件,业务配置,网关网元

参考文献

[1]刘连青.数字通信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李文海.数字通信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4]周鸿旋,时青.计算机网络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美]Gilbert Held.数据通信[M].戴志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6]林达权.光纤通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传输配置范文

传输配置范文(精选6篇)传输配置 第1篇随着3G技术的快速发展, HSPA+与DC技术的不断演进, 3G网络已经更“快”, 用户对数据业务速率的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