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信息资源范文
人口信息资源范文(精选4篇)
人口信息资源 第1篇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资源、环境的国情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尖锐矛盾在我国都有所体现:如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恶化等。
1. 人口基数庞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已达13.7亿多。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时, 我国人口总数已近13亿, 到本世纪中叶, 人口将达15—16亿。人口膨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庞大的人口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 新增国民收入的1/4以上将用在新增人口的消费、人口老龄化、人口城镇化等问题。我国人口将日趋逼近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的某种最大限度。
2. 资源相对短缺
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等对人类基本生存和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资源, 在我国都严重不足, 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8.1%、2.3%、14.3%和32.3%。2010年开始, 有三分之二的主要矿产资源将进入短缺状态, 能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我国大部分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是突出居后的, 而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与浪费又加剧了资源的短缺。
3. 环境恶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环境以惊人的速度恶化,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几类环境问题。从我国来看,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以及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对环境的滥用和破坏。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脆弱的地球, 而环境危机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口、资源和环境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前途与命运的大事, 三者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1.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首先, 人类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开发与利用资源。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对资源的开发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 也维系着人类的其它活动。事实上, 经济增长实质上就是资源的争夺, 人类文明史也是资源开发史。
其次, 资源有限, 在人地矛盾中, 人是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 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再次,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和资源利用相关。较大的人口数量将导致资源消耗的增长, 低素质的人口质量也将导致对资源进一步的破坏。
2.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首先, 污染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污染是与工业相伴的, 它包括工业、交通、农业、生活等多种污染。环境是人类的载体, 人类的活动也受周围环境的制约, 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
其次, 环境的自净能力与容量是有限的。自然环境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但是, 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
再次,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所不同, 但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始终存在。缓解矛盾, 既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降低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也要提高人口素质。
由于我国科技水平较低, 又长期在计划经济时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资源浪费现象较突出。如何解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受能力的条件下, 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最终实现它们的相互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它们既相辅相成, 又相互制约, 处在一种动态的矛盾中, 需要从总体上进行综合分析与系统研究。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口号, 更是关乎人类的话题, 它引入了整体、系统和持续的思维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 更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方面, 我国人口大量增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 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这方面的国情,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可以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走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 同时必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总之,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 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燕, 郭良继.探讨解除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人口信息资源 第2篇
创新共享机制
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向高质量新水平发展
招远市共有724个行政村,56.3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1.6万人。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整合人口信息资源、创新信息共享机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推动人口计生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环境。
一、提高认识,抢抓机遇,探索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途径
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治理新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人口计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各项改革的推进和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在婚姻登记管理、婴儿出生落户、户口迁入迁出、孕情及出生缺陷上报、出生性别比控制、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仅靠部门审验计划生育证明、手工交流信息的方式方法远远滞后于信息时代发展和群众对政府办事效率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口计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做好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改革以往的信息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在整合信息资源、创新信息共享机制上 1 下功夫、求突破。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建立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作为提高新时期人口计生整体工作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摆上各级工作的重要位置,统一协调,狠抓落实,推动了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依靠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构建人口计生综合信息交换平台,是一项涉及面广、渗透性强的网络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规划、部门配合和资金、技术上的投入。为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从2005年以来,我们着重从领导保障、部门配合和资金、技术投入等方面入手,稳妥扎实地推动信息平台的建立和资源共享机制的落实。
首先,实施统一规划,强化领导保障。我们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把人口计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纳入全市政务信息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下发了《关于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见》(招办发[2006]13号文),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亲自挂帅的人口计生信息平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市里定期组织召开碰头会,及时研究解决信息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信息平台。为确保综合信息平台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建设,市政府在资金投入、2 技术投入上,都重点倾斜、优先保障。市财政先后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先进的机架式服务器和VPN机,申请了公网IP,实现了各部门及其下属单位通过虚拟拨号方式实现点对点的信息共享。计生、民政、卫生、工商、劳动、信息网络中心六个部门按照要求,累计投资30多万元对计算机设施、设备进行了升级更新。在技术投入上,为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工作流程简便,六部门联合成立了技术开发攻关小组,在对各自硬件配置、工作流程、共享需求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集中时间对各部门的应用软件进行了系统开发,目前,各计生、接种、《出生医学证明》办理、婚姻登记、劳动就业失业、单位注册等系统全部实现了网上信息交流。
第三,落实规范操作,实现信息共享。在经过部分单位试点成功以后,我们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操作规范、信息应用等进行了规范完善,切实构建起横向协调配合,纵向垂直负责的工作模式。一是统一共享内容,规范操作流程。我们制定了《招远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资源部门共享操作规范》,对各单位需提交的信息、可共享的信息以及操作流程都作了详细的规范,制定了部门信息共享流程图,对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何时做好何种工作都做出了明确要求。比如计生部门:每月10日前,计生局将育龄妇女共享信息提交到共享数据库,并将计生系统的信息与各部门提交的信息进行检索,对不一致的或漏报、漏管的现象进行审核,各镇(街道、区)计生办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及时提取跟本辖区有关 3 信息,并反馈到村级进行核查,在7个工作日内将落实情况反馈到共享数据库。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在办理结婚登记时,严格审核登记双方的身份证、户口地等信息,准确将登记信息录入到“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每周末将本周新办理的结婚登记信息提交到共享数据库。接生单位:医务人员在为育龄群众施行接生服务时,可通过医院子系统在线查询计生局提供的育龄群众基本信息,对照育龄群众提供的《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或《生育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认真核查,对不一致的或提供不出有效证件的,在孕妇离开医院前及时通知当地计生部门;接生医生如实准确地填写《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或《生育证》中“婴儿出生时间、性别”、“接生地点”、“接生人员签字”各栏目的相关内容;负责为每个新生儿办理《出生医学证明》。防疫接种单位:工作人员在为初次接种的儿童进行登记发卡时,认真核实儿童父母的身份以及相关信息,及时将接种儿童的相关信息准确录入到“基层金苗卡管理系统”,并于每周末将本周初次接种对象的相关信息传输到共享数据库。《出生医学证明》办理单位:准确地为前来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单位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录入到“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系统”;每周末将本周新办理的《出生医学证明》发放对象的基本信息传输到共享数据库。劳动就业单位:每周末将本周办理的失业、托管、就业人员的信息提交到共享数据库。工商注册单位:每月末将本月全市新办理的注册单位基本情况和其法人代表的基本信息提交到共享数据库。信息网络中心:定期检测 4 网络运转情况,及时解决网络故障,每月将共享数据进行备份。二是规范计生部门的信息采集渠道。我们将变动信息分为镇级直接采集和村级核实采集两大类,对《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一孩《计划生育服务手册》、二孩《生育证》的办理信息以及违法生育处罚情况等信息,由镇级工作人员根据日常工作记录直接采集,月末填写上报;对婚姻变动、出生、孕情、四术、户口迁出迁入、流出流入等信息采取镇反馈、村核实的信息采集方式,即计生办根据要求及时将相关部门和计生办办理各种证件的信息反馈给村级,由村级依据反馈信息入户调查,核对证件,月末汇总上报。
第四,明确职责落实,加大考核力度。市政府在《关于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见》中明确了计生局、卫生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信息中心的职责分工,并将该项内容纳入到部门履行计划生育职责责任书中。市计生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考核办法,每季度对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区)信息共享系统运行情况、数据提交质量进行一次督查,督查结果列入各部门履行计划生育职责考核。各部门则针对自己的职责制定相关规定,与信息共享承办单位签订责任书,制定详细的考核责任制,层层落实到科室和个人。为确保信息共享责任能够逐级落实,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了考核细则,如:卫生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有关规定》(招卫[2007]57号),对接生、接种、《出生医学证明》办理等单位明确了职责,并责成各单位对有关科室和人员制定考 5 核细则,各单位将此项工作完成情况直接与科室和个人年度考核及奖金挂钩。计生局在制定的考核细则中,对通过信息共享反馈的漏管、漏报问题,计生办在7个工作日内,没有将反馈意见提交到共享数据库的,出现一例扣5分;反馈信息不明确的扣2分;属违法生育的在计生局审核意见后,规定时间内没有落实清责任,被计生局查实的按胎次分别扣责任制成分4分、6分、8分。这些奖惩机制的有效落实,充分调动起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信息共享机制取得的良好成效
近年来,通过构建综合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彻底改变了以往人口信息因部门分割造成的“孤岛”现象,形成了部门间优势互补和融交流反馈、综合分析、评估指导于一体的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实现了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
一是提高了人口信息质量,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良好的人口环境,各级政府在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决策中都离不开人口信息的支持。建立了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后,政府各个工作部门都可以随时获得详实、准确的人口信息,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另外,人口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口计生统计信息的盲目性和不准确性,增强了部门之间工作的预见性,实现了各部门人口信息的优势互补。
二是密切了部门协作关系,形成一个互动、互用、安全 6 的融合体。通过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相关部门在不需要专门为计生部门登记相关信息、不增加各自工作量的前提下,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已有信息资源,为计生工作服务;并能充分利用计生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及时掌握本部门所需要的信息,开展自身工作;由于工作过程由以往的手工档薄管理改为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不能随意修改变动数据,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安全真实。
三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向新水平、宽领域发展。人口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力地扭转了以往人口计生信息源头单
一、变更周期长、信息质量差的局面,形成了多源头实时采集、网上集成、部门共享的新的信息管理机制,将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从繁重、枯燥的手工操作中解脱了出来,为各政府部门及时获得有关人口信息、简化办事手续提供了前提,群众对政府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真正实现了计生管理服务上的无缝覆盖,从根本上杜绝了单位漏管、育龄妇女漏管、出生漏错报,有效控制了违法生育、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的发生,提高了人口计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人口信息资源 第3篇
根据全国第六次分县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我国大陆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21亿人 (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 占全国总人口的16.53%, 比2000年增加了81.03%[1]。规模如此庞大的人口流动, 使我国城镇体系、城乡结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格局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流入区而言, 人口流动加速了城镇化进程[2], 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 但也扩大了经济区之间的城市化进程差异[3,4,5], 同时对流入区的水土资源利用、市容整治和环境卫生等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6], 加剧了城市资源环境压力[7]。对流出区而言, 对生态脆弱性的区域生态恢复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对贵州省的研究中发现, 人口大量流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森林变绿[8,9]。但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使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状况发生了改变, 影响到粮食产量的变化[10,11]。
安徽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区, 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大省之一, 2010年粮食产量3135.5万t, 居全国第六位。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 安徽省人均耕地面积从1999年的0.068hm2下降到2010年的0.061hm2, 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0.11hm2[12]。一方面, 城镇化快速发展侵占了优质耕地, 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林等生态工程的政策落实, 促使坡耕地退耕, 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失[13,14,15], 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粮食产量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16,17]。另一方面,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安徽省2010年流出人口量已增加到1622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出对安徽省的人口—耕地资源产生怎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仍不清楚, 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以安徽省县级行政单位为分析单元, 以2000年、2010年两个年份为研究时间截面[1],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数据, 采用耦合度模型量化分析人口—耕地资源的耦合关系, 揭示人口流出对人口—耕地资源关系的影响, 以期为人口迁移流动政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支持。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选为安徽省, 位于114°54'—119°37'E、29°41'—34°38'N, 处于中国经济最大区的华东地区, 海拔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升高;地貌类型东部以低海拔平原、低海拔台地和低海拔丘陵为主, 南部以小起伏低山、中起伏低山和大起伏中山为主, 西部以小起伏低山、中起伏低山和中起伏中山为主, 北部以低海拔平原和低海拔台地为主;年平均气温14—17℃,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66.47mm, 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型气候。
该区域下辖16个市辖区和62个县, 辖区面积13.96万km2, 其中耕地面积为7.87万km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安徽省户籍人口6862万人, 常住人口5950.1万人, 流出人口1622万人。2010年, 安徽省粮食产量3135.5万t, 居全国第六位, 全年生产总值 (GDP) 12263.4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占14.1%、第二产业占52.1%、第三产业占33.8%。
2.2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安徽省的人口统计数据、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数据和县级行政界线数据 (表1) 。其中, 人口数据来源于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流出人口数据由公式 (流出人口=流入人口-净迁移人口) 计算得出[18], 式中的流入人口是安徽省各区县“迁入人口”类中的“本省其他县 (市) 、市区”和“外省”两项之和;净迁移人口是安徽省各区县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数据采用刘纪远等[19,20,21]依据Landsat-TM/ETM+遥感信息建立的2000—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公里百分比成分栅格数据, 即1km2内某种土地利用或其变化类型所占面积比例作为DN值记录。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划分为6种一级类及25种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行政边界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2010年全国县级行政界线数据 (Albers等积割圆锥投影) , 比例尺为1∶100万。
2.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Tapio's在评价环境压力 (EP) 与驱动力 (DF) 之间的耦合发展状态与程度时提出的耦合模型[22], 计算公式为:。式中, EP代表耕地资源, DF代表人口。耦合度发展类型的详细描述见表2。
2.4 流出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影响路径
人口的大量流出会对耕地资源利用产生影响, 相对地, 耕地资源利用及其数量的改变也对人口流出数量产生改变, 但本文主要考虑人口流出对耕地资源变化的影响。其影响路径图见图1。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口变化
2000—2010年, 安徽省户籍人口从6245万人增加到6862万人, 增加了617万人, 全省超过80%的县区户籍人口发生了增加, 15个县的户籍人口发生了减少, 见图2a (封二) 。户籍人口增幅最大的是芜湖市辖区和合肥市辖区, 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同时期, 常住人口从5900万人增加到5950万人, 仅增加了50万人。全省约70%的县区常住人口发生了减少, 减少县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北部和西部, 24个县的常住人口有所增加, 见图2b (封二) 。常住人口减幅最大的四个县为芜湖县、繁昌县、长丰县、铜陵县, 其中芜湖县和繁昌县减少了约1/2;而增幅最大的区县是芜湖市辖区和合肥市辖区。安徽省常住人口增幅远远低于户籍人口的增长, 主要是因为人口的大量流出所致。但是合肥市辖区、六安市辖区、芜湖市辖区等这些区域, 由于自身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相对较好, 对外来人口有一定的吸引力, 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 导致这些区域常住人口增幅高于户籍人口的增长。2000—2010年, 安徽省流出人口从701万人增加到1622万人, 增加了921万人, 超过90%的县市流出人口有所增加, 流出人口数量增幅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北部, 其中增幅较大的是蒙城县、涡阳县、怀远县、亳州市辖区、凤台县和利辛县这8个县区, 其中利辛县流出人口数量增加了8倍。此外, 仅有5个县的流出人口量减少, 分别是桐城市、怀宁县、望江县、枞阳县和休宁县, 见图2c (封二) 。
3.2 耕地资源的变化分析
2000—2010年, 安徽省耕地面积从8.01×106hm2减少到7.87×106hm2, 减少了1.4×105hm2, 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2%。耕地面积减少区域在安徽省分布广泛, 约占82%的县区 (图3, 见封二) , 根据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合肥和铜陵市市辖区这两个地区超过97%的耕地面积减少源于城镇发展占用。同时, 有14个县耕地面积增加, 以明光市耕地面积增加最多, 增加了1.71×104hm2, 耕地面积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西部地区, 北部的萧县、灵璧县、固镇县和明光市, 南部的石台和祁门县, 中部的部分县。耕地增加一方面在于围湖造田、水域转换, 如巢湖市市辖区、含山县、和县;另一方面, 耕地增加源于砍伐森林开垦耕地的结果, 如石台县和祁门县。
3.3 人口—耕地资源耦合关系分析
为了分析流出人口对区域人口—耕地资源耦合关系的影响, 本文利用耦合度模型分别计算并比较了户籍人口—耕地资源与常住人口—耕地资源耦合度。通过上面对比发现, 安徽省户籍人口与耕地资源的耦合关系整体呈现强解耦性, 户籍人口—耕地资源关系见图4a (封二) 。有65%的区县呈现强解耦关系, 即耕地资源减少的同时户籍人口呈增加趋势;同时, 有22个县呈现负解耦关系, 户籍人口—耕地资源关系趋于缓和。10年间, 由于人口大量流出, 安徽省常住人口与耕地资源的耦合关系主要以负解耦关系为主, 人口—耕地资源关系得到缓和, 见图4b (封二) 。其中, 有50个县呈现负解耦关系, 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此外, 强解耦类型的县单元个数为24个, 占全区县总数的30.7%。由于流出人口变化, 有28个县市的人口—耕地资源关系从趋于紧张变为缓和, 负解耦县城的个数从22个增加到50个, 见表3。这些表明人口大量流出是安徽省人口—耕地资源紧张关系得到缓解的主要原因。
3.4 人口流出地潜山县实地调研情况
为了进一步分析人口流出对当地耕地资源的影响, 我们于2013年12月开展了为期5天的安徽省潜山县实地调研。选取不同人口流出比例及耕地资源条件的黄铺镇、梅城镇、塔畈乡、槎水镇、源潭镇、余井镇、水吼镇和天柱山镇, 开展与县、乡镇干部的座谈及村干部与农户的深度访谈。调研中发现, 潜山县各个乡镇人口流出率大多在20%—40%之间, 其中梅城镇和源潭镇由于城镇规模较大, 经济基础及产业发展相对较好, 流出人口比例在20%以下;龙潭乡和天柱山镇由于经济不发达、地形条件差、耕地资源少, 使人口流出率高于40%以上。
安徽省流出人口以18—40岁的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 (近几年来, 女性占流出人口比重在逐年下降) , 致使农村生产劳动力不足, 部分耕地撂荒, 撂荒的耕地大多为地形条件差、水资源缺乏、耕地质量不高的区域。由于不同人群对土地流转的态度不一致, 使土地流转率较低, 造成安徽省农村耕地资源利用率有所下降。
4 结论与讨论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第4篇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的积极成果,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深厚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能够胜任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的研究与咨询、经济投资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评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项目合作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经济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A.人力资源经济学
B.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C.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
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人学统一
三、招生对象
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每年秋季入学,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A类:
英语
(2学分)(2学分)(3学分)(3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列经典著作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五、课程设置
B类:
商用软件与网络 现代财务管理企业组织理论
(3学分)
C类: 人力经济学D类: 人口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增长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2学分)(2学分)(2学分)(2字分)(2字分)(2字分)(2字分)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2学分)
可持续发展理论
(2学分)
人口与社会经济统计
六、培养方式
(2字分)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研究
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根据研究生的学习情况,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校、院公共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自学,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采取讲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导师的有
确定每位硕士生的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由导师负责具体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关课题研究。
七、考核方式
公共课及专业课的考核以命题笔试为主,专业课的考核以课程专题研究论文为主,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第二学年结束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确定论文题目,并提交开题报告,由所组织有关专家审议。论文题目确定以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完成计划,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报校研究生院备案。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以后,答辩前应请两位专家(其中一位为外单位)评阅。评阅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如答辩时未完成,通过后方可组织论文答辩。
人口信息资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