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无人化餐饮平台的运行分析论文
互联网时代无人化餐饮平台的运行分析论文(精选3篇)
互联网时代无人化餐饮平台的运行分析论文 第1篇
摘要: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法,对餐饮行业现存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餐饮行业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结合现有市场上的案例对互联网+时代无人化餐饮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如了解人人湘结合互联网在无人餐饮平台上为如何做到给消费者带来便利。通过SWOT分析法,提出互联网时代无人化餐饮平台运行存在的问题和角逐优势,介绍无人化餐饮平台运行基本模式主要的两个技术支撑。最后总结无人化餐饮平台给人们就餐带来了新选择,对无人化餐饮平台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期许。
关键词:互联网 无人化 餐饮平台 SWOT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Operation of Unmanned Catering Platform in Internet Age
Lv Meilan,Chentian(F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jian 350506,Fuzhou,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atering industry wit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proposes the current developing predicament, and analyzes the unmanned platform catering ope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existing market of the Internet age , such as understanding all xiang combined with Internet on unmanned catering platform for how to do bring convenience to consumers. Through SWOT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unmanned catering platform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introduces two main technical supports of the basic mode of running the unmanned catering platform. In the e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choice of dining platform for people, and hop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unmanned catering platform.
Keywords:Internet Unmanned catering platform SWOT analysis
1 前餐饮行业存在问题
每天吃什么是我们每天都在探讨的话题,餐饮O2O的发展之路也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饮食这一必要物质需求从我们人类诞生就如影随形,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及人们价值观的更新换代,同时只有越来越高的餐饮及服务的质量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高支出、低盈利等现实压力是我国餐饮业当下所面临的瓶颈,餐饮行业当前的主要困境是“四高一低”,即房租、人工、原材料成本高,食品安全、消费投诉、媒体曝光风险高,利润水平持续低。
1.1 房租五年来上涨近3~4倍
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城市乡镇的高速发展,部分企业门店的续租费用持续上涨达100%甚至更高,流动人口密度大地段的租金更是高到令人咋舌。普遍的餐饮企业的房屋租金在营业支出中所占百分比不断增加,加大了餐饮行业的经营难度。
1.2 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
据商务部监测(2月5日至 11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指数比前一周上涨2%,30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5.12元,比前一周上涨7.8%,其中菜花、黄瓜、豆角价格分别涨幅速度较快。水产品平均批发价格继续上涨,禽产品批发价格以涨为主,同时食用油批发价格略有上涨,粮食批发价格小幅上涨,肉类批发价格发生小幅波动。
1.3 人工成本加速上升
调查显示,84.8%的接受采访的公司表示人力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56%的公司反映在所有成本中人力成本增加最快,人工成本增加已成为约束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们对生活的高需求直接导致了对餐饮企业员工服务的高要求,餐饮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才能与之相匹配,这是导致人力成本增加的重要原因。
1.4 食品安全、消费投诉、媒体曝光风险高
互联网将世界串联起来,消费者能即时即地将食品味道的好坏、新鲜程度的高低等方面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分享,并可以就食品安全这一问题进行消费投诉,护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媒体对餐饮企业的关注度日益增高,曝光风险也随之增加。
1.5 纯利润低
在经济下行压力作用下,餐饮企业“房租支出、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一系列费用的上涨,即使能够有较高的利润收入,过大成本支出也让众多商家苦不堪言,导致纯利润低使得餐饮行业发展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互联网时代无人化餐饮平台的运行分析论文 第2篇
1 移动互联网对服务营销的改善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可移动性, 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接收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 现正冲击着人们传统查找信息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于服务营销过程中, 用户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在线资源共享以及网络信息快速传递等, 从而实现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现如今, 已经有许多服务型企业开始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 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移动互联网对服务营销的改善情况来看,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改善了服务的无形性
传统服务具有无形性, 这让消费者很难针对服务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比较。当移动互联网融入服务行业以后, 许多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对自己经历过的各项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 且评价内容可以进行公众分享 (例如随手拍照上传、朋友圈分享) 。当其他消费者也需要有相应服务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直接看到此类服务的用户数量、体验情况等, 从而使消费风险大大降低。除此之外, 移动互联网还可以让服务质量得到控制。现在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情况都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云端服务器进行记录, 不仅可以让消费者能够及时了解服务及评价状况, 更可以让服务提供商的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消费者的服务评价, 并进行相应的比较和调整。例如华住集团推出的移动应用平台支持该集团旗下的所有连锁加盟酒店的预定、在线支付、服务点评等功能。
1.2 改善了服务的差异性
第一, 排除人为因素。传统人为服务会导致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存在优劣差异, 即使再提高流程标准化或者完善制度都无法完全规避。但是在融入移动互联网以后, 服务的人为因素会被排除, 从而会减少服务的差异性。例如海底捞当前已经开始使用ipad进行自主点菜, 大到菜品小到口味程度都可以自助下单。第二, 服务内容差异性降低。在移动互联网端可以将服务进行细节化设计, 企业及消费者都可以清楚的了解服务的各个环节, 企业可以在此过程中了解服务哪个环节出错、哪个服务人员存在问题, 消费者可以对不同环节节点进行相应评价。
1.3 改善了服务的不可分割性
第一、服务个性化定制。传统服务需要有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才能实现, 但是移动互联网平台上, 可以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定制, 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服务。例如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淘宝”筛选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并自行付款, 有些淘宝卖家一天可以处理上千份订单, 极大的提高了服务的规模;第二、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随着移动付款方式的逐步推广, 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在选择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之时, 往往无需出门, 也不必了解店铺何时开张, 直接利用移动终端搜索即可, 像在“手机淘宝”中购买商品, 只需要登录淘宝APP平台看中下单即可, 服务提供者会在看到订单以后进行处理, 且并不影响成交结果。
1.4 改善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
在传统服务营销中, 服务工作是不可储存的, 即买来服务不可以以后存起来等何时用何时取。而利用移动互联网却可以打破不可储存的定律。具体表现:第一, 调整供应情况。例如当前市场上极为火爆的“滴滴打车”, 自2012年9月份上线使用以来, 现已实现每天订单超500万单的规模, 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司机的空车率以及乘客等待时间长度, 更是提高了服务的供应效率;第二, 刺激需求。移动互联网背景下,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检索到附近的商家, 尤其像团购优惠活动、促销活动等, 更是可以直接通过收集进行下单购买,
2 微信公众平台对服务营销的创新
现如今, 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主要为三大块:互动沟通、服务定制以及用户管理。在微信平台运营过程中, 创新是实现服务创新的灵魂, 只有不断为传统行业及企业解决传统服务营销问题, 提升服务质量及用户体验, 才能真正体现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微信平台的发展优势。具体来说, 微信公众平台对服务营销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服务形式的创新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及使用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可定位性、可识别性及可移动性特征。消费者可以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中直接获取服务, 不仅操作简单, 更能够快速响应, 避免传统服务行业的服务时间及空间的束缚。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 很多微信公众号开始采用生活圈、微社区、微问卷等来获取服务反馈, 以避免服务无形性问题。例如, 微问卷可按需发起调研问卷, 随时洞悉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评价, 完备的后台数据获取和分析, 是商家了解市场的实用利器;生活圈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商户聚合展现平台, 对企业品牌和产品进行深度曝光;微社区是微信用户因所处地理位置、共同爱好情况、共同关注的话题情况等因素自行组织在一起的社区平台, 客户可以在此进行留言交流, 这对商家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服务内容的创新
相比于传统服务营销, 微信公众号在服务内容上会有其独特性, 且形式也极为多样化。从当前较为常见的服务内容情况来看, 包含了:第一, 微网站。适合手机显示及触屏, 操作多样、模板可选且版式精美;第二, LBS信息。可以通过卫星定位获取具体的地址信息, 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利用这一技术荐商家附近的营业网点;第三, 微游戏。随着微信公众号开发技术的逐步完善, 在服务内容上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传统服务流程的设计, 而是更多的考虑用户的趣味性需求, 像市面上现今可以看到的诸如愤怒的汽水、小猪快跑、大转盘、刮刮乐、魔法星星、砸金蛋等精彩游戏纷呈集结。而且, 诸如此类的微信平台服务营销活动产生的效果也极为惊人, 以上海移动微厅为例, 该平台目前已经外包给他的一家合作代理商进行代运营, 目前平台粉丝数将近200万人, 推送主刊阅读量超10万人, 活动响应率能够达到10%。由此可想而知, 如果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内容极具创新优势则能产生难以预估的收益。
2.3 营销活动形式的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营销过程中, 已经实现了许多创新型营销活动形式, 极大的变革了传统营销方式。当前常见的营销活动形式包含了:第一、微红包。企业向粉丝发送真金实银的企业红包, 从而深度刺激消费者关注;第二、微排队及微预约。用户可以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在线排队或预约, 这样可以极大程度的节约用户享受服务前的等候时间;第三、微传单。通过快捷设计商业传单, 服务供应商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有效传播二维码等商业信息, 并设计传单通过“扫一扫”等操作可以让用户阅读到;第四、优惠券。用户可以通过其所关注的微信平台接收到电子优惠券, 且这些优惠券是存放在手机当中的, 随用随取, 从而使消费诱惑无处不在;第五、粉丝卡。事实上这一做法是微信端最强悍的会员管理方式, 可以集充值、兑换、折扣等各种玩法于一体, 一方面让粉丝可以享受到服务提供商给出的打包服务, 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营销内容的多样化, 提高用户的关注兴趣和使用兴趣。
3 结论
总而言之,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 服务营销开始产生了影响, 不仅可以针对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评价分享, 也可以通过终端仿真模仿使服务变得有形化、标准化。现如今, 移动互联网以风卷残云之势, 冲击着传统服务营销领域的旧式思想, 将服务变得有形化、标准化、可分割化以及可储存化, 不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更能让企业真正实现供给需求管理。
参考文献
[1]蔡薇.基于微信的电信服务精准营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匡登辉, 郝晋清, 柯岚馨.基于微信的学科服务营销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 (09) .
互联网时代无人化餐饮平台的运行分析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闵行区疫苗储存设备包括区疾控中心冷藏冷库1座和接种单位119 台冰箱安装温度采集器后,通过无线移动GPRS网络与云平台通讯和数据交互,在云平台上采集辖区冷链设备的评估值、冷链管理评估值及报警处置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闵行区疫苗储存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的温度监测,可以依据云平台远程上传下载温度监测数据及报警情况,对区疾控及各接种单位冷链设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估内容包括冷链设备每月运行的平均温度、历史最高、历史最低、超温报警次数及设备故障次数等按照数学模型计算冷链评估值评价冷链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冷链评估值越小反映设备温控的稳定性越好,数值越大温控的稳定性越差。具体计算公式为:设备评估值=超温比例评估值+报警评估值;超温比例评估值=(温度1 超温次数+温度2 超温次数)/总温度采集次数×0.5,报警评估值=报警次数×0.1。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Excel录入并导入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冷链监测系统功能介绍
闵行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疫苗冷链监测系统,通过冷链设备终端安装的温度采集传感设备采集和上传温度监测数据并与云平台数据交互,云平台可以实时接收温度采集器发送的数据。通过向闵行区疾控和各接种单位分配权限,闵行区各级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看到辖区所有的冷链设备参数,设置各项报警功能,远程查看设备当前温度数据,管理报警记录,生成温度监测记录清单和图表。在每台冰箱上、下部分别安装1个探头,温度采集传感设备每5分钟采集、上传一次温度数据。设置冷藏冰箱报警温度上限为8℃,下限为2 ℃,如任一探头监测到连续的超温记录在8~15 ℃(含15 ℃)超过1小时启动报警,在>15 ℃或<2 ℃超过半小时启动报警;设置冷冻冰箱报警温度上限为-15 ℃,下限为-80 ℃,如任一探头监测到连续的超温记录在>-15 ℃超过半小时启动报警。发生采集器断电或中国移动网络异常,平台接受不到监测信号60 min发送报警。一级管理员在接到报警后60 min内进行报警处理并登陆监测平台记录处置信息,未在规定时间处理的报警信息(目前设定1 h内),报警将升级至上级管理员(若再不及时处理,类推)。该系统是B/S架构,有着严格权限分配,非设备管理人员没有设备参数信息修改的权限。
2.2 冷链建设情况
闵行区疫苗冷链监测系统覆盖了区疾控中心、13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6个接种门诊、6家产院、3家特需接种门诊、2 家大中专院校接种门诊及1 家犬伤接种门诊共29家单位的120 台冷链设备(其中医用冰箱98 台、普通冰箱21 台、冷库1 座);总容积为53 554 L,其中冷藏容积为49 559 L,冷冻容积为3 995 L。
2.3 温度监测情况
2012 年7 月—2014 年12 月闵行区冷链监测系统共监测到4 551 次报警,报警规范处置率为99.82%(4 543 次)。报警原因分析显示:冷链设备故障、供电故障及监测设备故障分别占77.74%、19.75%和2.50%,见表1。
2.4 设备运行情况
通过对2012 年7 月—2014 年12 月监测的120 台冷链设备评估值进行统计,计算其中位数(M)及25%~75%可信限(Q1、Q3)范围,结果显示,医用冰箱冷链评估值的M、Q1及Q3相对较低,说明温度稳定性较好,冷库的冷链评估值较低,且其最大值也显著低于医用和非医用冰箱的最大值,表明冷库的温度变化较小,医用冰箱及冷库是稳定、可靠的疫苗存放设备。而非医用冰箱冷链评估值的M、Q1及Q3 均相对较高,四分位数间距(Q3-Q1)较大,说明温度稳定性较差。无论是在医用冰箱还是非医用冰箱中,冷藏冰箱的冷链评估值均低于冷冻冰箱,表明冷藏冰箱的温控稳定性好于冷冻冰箱,见表2。
2.5 监测管理情况
对区疾控及各接种单位疫苗冷链管理进行综合评价,管理评估内容包括:冷链设备总数、报警总数、人为造成次数、未及时处理次数和未按规定登录次数等,设定评估值满分为100分,根据数学模型:冷链管理评估值=冷链设备总数/(冷链设备总数+0.01×报警总数+0.08×人为造成次数+0.15×未及时处理次数+0.01×未按规定登录平台次数)×100 计算,平台按月自动统计各单位管理评估值。通过分析2012 年7 月—2014 年12 月闵行区各接种门诊疫苗管理运行发现,闵行区各社区门诊的冷链管理评估值相对较高,评估值的四分位数间距(Q3-Q1)较低;产院、其他门诊(大中专院校、犬伤门诊及特需门诊)的冷链管理评估值相对较低,评估值的四分位数间距(Q3-Q1)较高,见表3。这表明,闵行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对于疫苗冷链管理较好,日常登陆及处置设备报警更为规范,而各产院、其他门诊(大中专院校、犬伤门诊及特需门诊)在疫苗冷链管理中需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2012 年6 月—2014 年12 月冷链监测平台共监测到报警4 551次,如报警后60 min管理员未到平台上进行处理即判断为处置不及时,在此期间平台及时处置了4 543起报警,及时处置率为99.82%,余8起报警未及时登陆处置信息。
3 讨论
疫苗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效价,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均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全过程。近年来,国家投入较多资金对疫苗冷链首段(即从疫苗制造商到省市级疾控机构冷库)、中段(即由省市级疾控机构到地市区县的疾控机构冷库) 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疫苗冷链监测系统。疫苗冷链首段、中段的监测较为完整,管理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而冷链末段(即从地市区县疾控机构冷库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冰箱,再到受种人完成接种)监测技术手段落后,每天上、下午人工测量记录温度各1 次,不但实时性、完整性差,而且无法及时预警处理,冷链管理存在隐患,冷链末段容易成为监管“盲端”[2]。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能够保证疫苗质量并降低物流成本的 “疫苗冷链监控系统” 已经是大势所趋[3,4,5]。
2012 年7 月起闵行区对辖区所有接种单位的冷链设备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各级冷链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疫苗储存设备温度运转、报警接收和处置情况,真正实现了疫苗从区疾控中心-接种门诊冰箱-受种者三者之间的无缝监管。两年半的监测数据可靠、稳定,报警规范处置率为99.82%(4 543 次)。系统监测到高温报警2 038 次,占44.78%;低温报警1 614 次,占35.46%;断电报警899 次,占19.75% ; 报警原因显示冷链设备故障3 538 次, 占77.74%;供电故障899 次,占19.75%;监测设备故障114次,占2.50%。冷链设备故障所占比例最高,医用冰箱、冷库温控的稳定性优于普通冰箱,适合存储疫苗,对评估值较高的9 台普通冰箱进行了报废处理。 供电故障占19.75%,提示在接种门诊冷链室设置标准中,应建立双路供电自动切换装置,保证设备的连续供电。
冷链监测系统完整连续的数据支持了冷链管理和冷链事件发生的可溯源性,给监管取证和责任确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可以按照发生时间、地点和责任人等数据进行责任认定,给整个冷链管理提供法律层面保障;同时通过实时温度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发出报警,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疫苗损失。
通过疫苗冷链网络实时监管系统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实时的温度监测服务,而且作为云计算的核心,能够提供冷链设备的温度数据分析功能,可以作为冷链设备制冷、保温性能的参考辅助分析依据,该历史数据将永久保存,系统分配的账号和密码,可以在系统上查询到任何时期温度的历史数据。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冷链监管平台在硬件安装和调试方面具有简便易操作优势,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层次,具有良好的推广条件。但系统的硬件设备是基于移动的GPRS网络通讯线路实现的数据实时上传,存在移动基站信号不稳定,冷链设备离线,云平台接收不到数据,冷链监测系统平台短信报警不能触发的现象,因此在该系统冷链终端设备本地需要具备短信报警功能的开发和完善,以保证在设备离线状态能够自动触发报警功能。
运用物联网技术监管疫苗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实施会更有意义。这就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相关技术部门等的多方协同配合,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疫苗冷链监管工作水平。政府提供资金保障,配套制定监管实施的规范和冷链装备的技术标准,同时制定相关的信息化数据接口标准,使各级冷链的监测数据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和交换,让疫苗的整个生产、运输及存储的过程均在一个无缝的冷链监管体系下流转[6]。
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疫苗冷链监测系统,分析评价系统运转质量,为进一步完善疫苗冷链监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冷链监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⑴2012年7月—2014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冷链监测系统共监测到4 551次报警,其中高温报警2 038次,低温报警1 614次,断电报警899次。报警原因分析显示:冷链设备故障、供电故障及监测设备故障分别占77.74%、19.75%及2.50%。报警规范处置率为99.82%(4 543次)。⑵非医用冰箱冷链评估值的M、Q1、Q3均相对较高,四分位数间距(Q3-Q1)较大,温度稳定性较差;医用冰箱、冷库的冷链评估值的M、Q1和Q3相对较低,温度稳定性较好。⑶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冷链管理质量高于产院及其他接种门诊(大中专院校、犬伤门诊和特需门诊)。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疫苗冷链监测系统技术可靠,各级冷链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疫苗储存设备温度运转情况、报警接收和处置情况,系统能够智能地评估各接种单位的冷链设备现况及冷链管理质量,冷链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层次提高。
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疫苗,冷链监管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徐汉顺,邓竹青,刘俊华.区域疫苗冷链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4):2569-2587.
[3]季英凯.江苏省级生物制品流通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及具体实施[J].江苏卫生保健,2010,12(4):28-30.
[4]李国红,夏景林,章滨云,等.完善卫生监管体系保障“医改”目标达成[J].卫生经济研究,2010,9(278):19-20.
[5]田燕,胡占生,陈穗芬,等.信息化技术将医疗质量监管前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6):63-65.
互联网时代无人化餐饮平台的运行分析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