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9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总结历史)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发出警告)
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
六、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2篇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七、布置作业:
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一3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3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光明新城中心区,rpaX事务所,IDEAL CITY,开放性系统
一、竞赛简介
光明新城是深圳特区外围4个新的城市发展区之一,光明新城的建设将致力于创造一个高新技术发展带。鉴于深圳城市发展的问题及此项城市发展计划对于深圳的重要性,同时借鉴国内外同类型城市或地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经验,为深圳城市规划寻求新思路,打造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板,深圳市规划局于2006年10月组织了光明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活动。
超过60家国际知名设计咨询机构报名参与此次国际竞赛,经过资格考察,其中5家建筑事务所进入第一轮的概念设计竞赛。最终来自荷兰鹿特丹的MVRDV,奥地利维也纳的rpaX,英国伦敦的Studio 8等三家事务所进入第二轮方案深化阶段。2007年3月以矶崎新为主席的竞赛国际评审团最终将第一名授予奥地利rapX事务所、深圳清华苑设计公司、维也纳Axis交通顾问公司组成的设计联合体。
二、设计基础
韦恩阿托和唐罗根将当代西方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分为四个方面:功能主义、系统主义、形式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观。这些城市设计观代表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设计理念的主流,有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大都处在一般系统论的构架之中,即:整体决定局部,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在此认识基础上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以及1933年《雅典宪章》都可以看作是一般系统论之下的理论体系,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长期成为我国指导城市规划、城市更新的主流思路。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对于系统,特别是如城市这样的复杂系统,其内部各个部分的关系对于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我们再也不能重复以往那种高高在上,从宏观层面制定严格的规划图件,以期建立城市发展远景的方法。“光明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城市问题,探求城市设计新观念新方法的契机。绝对的功能划分和传统总图设计必将被更富于灵活性的新方法所取代,富有活力的发展模式才能满足城市革命性变化的要求,以及城市活力所必须的多样性需求。
1. 多层级叠合体
首先,应当明确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多层级的叠合体。基于此认识,我们必须为城市发展计划制定一系列原则,同时建立开放性的结构系统以容纳这些层级的发展。
从那些历尽几个世纪发展变化的生长型城市中,我们很容易分析出构成城市结构的数个变化层级。然而这并不能帮助我们设计出类似的一种融合了诸多不可预见的人类活动、发展、演化的城市结构。或许我们能够模拟演化过程,但在模拟中我们没法做到让城市系统中所有职能机构共同作用。完整而细密地分析模拟城市演化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甚至不能对那些不可预知的发展做出及时的反应。
2. 开放性系统
建立自由度最大化和演化进程分级的开放系统,是解决方法的概念基础。
这一方法以“可能性”取代了传统“功能性”,以“瞬时性”取代了“稳定性”,以生长变化的“开放系统”取代了“预定义”。自组织成为一种重要的参量而不再被组织本身排除。
在这个方法中,怎样开始非常重要。城市演化过程中有很多的可能,如何建立一个能在长时期内容纳这些可能性的结构,而不需对结构进行根本改变?换言之,如何能有一个足够高的起点,而在尽可能长的时期里避免根本性的改动,同时保证城市和社会发展演化的潜力和可能?这个起点既囊括了普通城市功能,也包含了意料之外功能拓展。自组织的社会集团、文化活动、新职业等对城市功能的发展,要求更具有灵活性的新建筑类型,不仅具有功能和尺度上的灵活性,同时具有密度分布上的灵活性。
我们应为开放系统的建立找到新思路。所以,在绝对自由与绝对约束的精确定位间寻找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最激进的、绝对自由的城市发展计划中,将没有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城市将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场所,其中,每一个社会集团的位置都将是一个关于影响力、时间、权力交织的难题,没有所谓正义或权威的存在,城市将不可避免的成为无政府主义横行之所。
在最程序化、绝对预设的城市发展计划中,精确的总体规划设计控制着一切,诸多可能性和潜力都被严格的规则所取代。这个城市将丧失活力发展的可能。不幸的是,大多数传统的总体规划设计都趋向于这一极端。
开放性系统的观点致力于平衡这些极端,通过制定抽象的规则完成一种策略性的设计。
奥地利rpaX建筑事务所以IDEAL CITY为核心概念,为深圳光明新城中心区设计出此类开放性系统。
三、设计策略IDEA_CITY
I D E A L C I T Y代表着独特性(IDENDITY)、融合(INTEGRATION)、高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活力(DYNAMIC)、生态(ECOLOGY)和氛围(ATMOSPHERE)。它取代了传统的总图设计,包括下列九大城市设计策略:
带形城市(STRIP)
密度城市(DEN_CITY)
城市地毯(URBAN CARPET)
光线所有权(LIGHT OWNERSHIP)
堆叠私密(STACKED PRIVACY)
城市之种(URBAN SEED)
混合(MIXING)
环形与过渡性道路(L O O P&TRANSITION)
区内有轨电车(CITYLINER)
不可预料的功能使用,诸如城市之中(URBAN SEED)的大多数暂时性功能,也将被当作一个城市的常备功能来设置。这些策略将超越常规城市发展规划,为社会多样性的交互作用争取足够的自由。功能使用、建筑轮廓线、交通流线等,都不在总图设计中做预先规定,争取以最少的规则设定保证基本的城市品质,同时又保障未来灵活发展的可能性。
1. 街区发展模式
以细胞单元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是rpaX提案的核心概念之一。城市发展的物质单元不再是一栋建筑或是一个街区,而是一个细胞单元。细胞单元发展模式是“光线所有权”(LIGHT O W N E R S H I P)与“堆叠私密”(S T A C K E D PRIVACY)策略的概念基础。
“光线所有权”主要是对住宅光线需求和其他功能需求的回应。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一般的公寓建筑必须从其相互间距中“借”光,公共空间被简化为“采光间距”。但在IDEAL CITY中,日照间距已经包含在私有院落的单元中。
同时,“光线所有权”是实现私密和密度的关键策略。此策略保证了每个市民的私人生活,并使得群居密度与个人私密性合理结合起来(图1)。
“堆叠私密”,这种堆叠的院宅类型是街区发展模式的示例之一,它允许单元的堆叠,创造出几乎无限种密度组合,形成宏大的城市空间序列。事实上,这种类型可以理解为城市自组织系统的一个细胞。rpaX以这种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总图规划,赋予城市发展更多的灵活性。
每个这样的院宅同样具有城市发展所需的生态潜力,提案中的院宅类型堆叠至51m高,每户人家都可以在自家院落中栽培植物,形成立体叠落的生态绿化景观。光明新城中心大面积绿地与新城周边现存生态绿地连为一体,部分农业用地将会在新城中得以保留。
可见,“光线所有权”与“堆叠私密”的内涵不仅仅是对院宅及其堆叠可能性的概念概括,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模式新的可能性的基础策略,包括了城市密度、城市空间、城市生长以及城市生态方面的内容(图2)。
从细胞这个最低层级的城市单元入手,rpaX为城市发展创造了一个层级系统,这个系统对整合光明旧城、满足地块大小的适应性,都起着基础、关键性作用。细胞集群以“城市地毯”为模式形成街区。每一块“地毯”都有其独特的城市模式,并在各种充满活力的混合使用中被定性。就像起居室中的地毯一样,地毯模式为每个街区创造出鲜明特性。数块都市地毯的组合构成地块,地块是区域的一部分,是单元体的最高等级(图3)。
单元体同时也定义了城市空间层级间的交通流线,从较高的空间层级主要的城市空间到最低层级细胞集群。
2. 区域划分与交通组织理念
大尺度的区域划分是对主要交通流线模拟分析定义的结果,次一级的区域划分通过单元体间的空间来确定。
光明新城的城市空间大部分是为步行及自行车而设。至于私人(机动)交通,rpaX及其交通顾问AXIS,基于下列几点,提出一套新的交通理念:
通过转换型道路、直达型交通线路、单行环线来实现清晰的交通分流;
减少道路交叉点,即减少交通流线中故障多发点;
使道路容量和交叉点的容量相匹配。
减少道路数量却使交通更加畅通,这个理念在中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交通流量计算和模拟分析证明了这种系统的容量与可行性(图4)。
一个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是绿色城市(green city)的关键因素。这个系统将比私家车更能吸引人们使用。高效的公交系统需要公交层级中的几种模式间形成良好的网状系统。只有所有必要的层级结合起来,速度和易达性才可能同时实现。换句话说,地铁站点及当地火车系统站点数量的减少,对系统速度的提高来说是必要的。另外,为方便到达这些站点设置辅助交通系统也是必要的。基于这些原则,为已规划好的火车及地铁系统设置辅助交通系统,成为该方案中公共交通中的焦点问题。
运输系统的节点具备成为“DEN_CITY”节点及更高密度节点的潜力。rpaX利用这些密度分配原则,为城市创立一个非同寻常的特征。我们由此再回到城市轮廓。大面积的“细胞群落”、“城市地毯”有着相对较低的标高,和三个从公共交通节点处升起的“垂直都市”一起,体现着城市特色。“垂直都市”使得大片土地成为城市中心绿地。它们是多功能的,创造出垂直都市空间以及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由于其标志性,使得城市中的定位变得简单易行(图5~7)。
四、小结
在IDEAL CITY的设计中,城市结构定位与自由的城市生长之间的平衡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城中心,自由生长的组织结构容纳了城市与社会的密度、混合功能的网络运作以及颠覆性变革所需的层级。大片区域的发展依靠细胞组织系统与处在交通转换核心的三个高密度节点(“密度城市”节点)赋予光明新城独一无二的辨识性(图8)。
同时,提案中的建筑原型不仅仅是一个自组织的策略,也是与绿地概念结合,生态、可持续的策略。确立地块基本性质、但又强调功能混合的设计,创造出与以往不同的城市空间以及独具特色的街区。同时,生态的交通运输系统也创造出一个友善的步行城市(图9~12)。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4篇
桂林市将有10万多名学生受益于“爱心厨房”
本刊讯最近,桂林市举办了中小学校“爱心厨房”启用仪式暨“3元计划·爱心工程”捐助特困生活动,当天共有300名在校特困学生获得了共计30万元的资助。继2014年国家关工委出资500万元援建桂林市100所中小学的“春苗营养厨房”项目完成后,日前该市市县两级政府又共同投资500万元,再为100所中小学学生食堂增添厨房设备,打造“爱心厨房”,共惠及10万多名在校学生。(桂文)
玉林市中职学校启用学生指纹(人脸)识别系统
本刊讯日前,为了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的监管,玉林市启用了中职学校学生指纹(人脸)身份识别系统,对全市3.1万名中职学校受助学生实行指纹(人脸)管理。学生指纹(人脸)身份识别是指中职学校每月都要组织一次指纹(人脸)识别系统的比对,这些信息汇总到市级监管部门,作为学校填报当月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学生信息的重要依据,以防止学校编撰学生信息套取资助资金。(桂文)
兴业县实验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庆“六一”活动
本刊讯6月1日,玉林市兴业县实验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六一”活动。活动当天,兴业县县委书记陆金学、县教育局局长邓广芳到该校与学生们共庆节日,并慰问学校师生。活动中,陆金学书记与该校师生进行了座谈,询问了师生们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并给学生们送上节日礼物。
(宁白露)
荔浦县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本刊讯最近,荔浦县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志愿者来到新坪镇兴坪中心小学,与该校5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互动,通过现场提问、答疑等形式讲解了火灾逃生等知识,还给每位留守儿童发放了文具、书籍等。据悉,荔浦县于2015年8月成立了志愿者协会,截止目前,该协会已到该县各校开展关爱青少年学生活动达20场次,参与人数1 000余人,慰问留守儿童200余人,并联系爱心企业资助7位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
(李世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5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用辨认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点:
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辨认平角与周角,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拿出两枝笔。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一)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师:你能来旋转成一个平角或周角吗?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旋转的?
1、学生动手操作
2、指生讲述成角过程,师演示成角
(二)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观察平角有什么特征:
(1)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2)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观察周角有什么特征:
(1)两条边重合
(2)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三、巩固应用。
(一)、试一试
1、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2、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二)、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三)、你知道吗(注意旋转中心)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瀑布》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6篇
1.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
2.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3.从与第一课的比较中领会本文对比联想,托物喻理的写法。
【教学设想】
1.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2.拟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范读课文,理清结构,讲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练习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联系第一课引入课文,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导入
我们通过第一课的《短文两篇》的学习,认识了生命的美好本质和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今天学习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仍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的,但文章的特点与第一课有所不同。
2.作者和背景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
宗璞一家,在“_”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作者的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二、范读课文。
三、正音释词。(让学生课内作在作业簿上,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以便评讲。)
解释词语并为加点字注音:
迸溅:繁密:
稀落:伶仃:
忍俊不禁: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酒酿:
四、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按写作内容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1赏花的感受2忆花的劫难3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五、赏析第一部分。
1.叫学生先读第一部分,注意体会文中的写作顺序、角度、方法及作用。
2.提问讨论:
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
〖按花瀑──花穗──花朵,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顺序和层次来写的。〗
问: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主要抓住色彩、形象、情态几个方面来写的。〗(可让学生举例。)
问:作者主要用了些什么方法?
(让学生分别举出比喻、拟人的具体例子,体会作者语言的美。)
问:作者生动形象的给我们描绘出紫藤萝花的一些什么特点?
〖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美丽娇媚的特征。总的让人感到这一树紫藤花,是那么繁茂,那么热烈,那么欢乐,那么活泼,那么妩媚,那么充满了无限生机。〗
3.再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体味文中那美妙的语言、绚丽的画面和无限的生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各自试读的基础上展开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刚才做过的注音和词语解释一遍。
2.做“一颗一练”中第二课的全部作业。
附板书设计:紫藤萝瀑布
宗璞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在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的基础上,讲读第二部分。
1.先让学生朗读第7段,然后提问讨论。
问: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
〖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看花前,作者因小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再请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7、8、9段。然后归纳各段的段意。
〖1赏花的感受──花瀑带走了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忆花的劫难。
3颂花的生机。〗
4.提问讨论,理解8、9段文章内容。
问: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
〖第8段开头一句就是过渡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就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梦幻的境界,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问:过去紫藤萝为什么会遭劫难呢?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的?
〖因为_遭的劫难。从“十多年前”说明正好是哪个年代,从“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问:为什么作者在第9段又说“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作者从紫藤萝的劫难和眼前的勃勃生机的变化中,对花瀑有了新的感受,对人生有了新的感受,所以说用“流向心底”来表达这种感受,表达这种认识的升华。这种升华在第三段中表达了出来。〗
二、讲读第三部分,理解主旨。
1.让学生读课文后,找出表现认识升华和全文主旨的句子。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引导学生领会这部分新奇美妙的比喻和丰富的内涵。
问: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呢?
〖“花舱”的比喻引出其中装的是“生命的酒酿”比喻,正是这“生命的酒酿”让花儿张满了帆,航行在这花的河流上,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多么壮丽辉煌!人生如花,航行在这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不幸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儿正用得上我们才学过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是作者“加快了脚步”,融入了这永无止境的生命长河之中,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
3.可让学生齐读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
问:第一、二课的三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第一、二课的这三篇文章,主旨都是写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体验,对生命的领悟。都是散文。但前两篇的题目都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揭示人洞察到的生命本质;《热爱生命》重在说理,告诉人们怎样对待生命;《紫藤萝瀑布》是托物喻理,通过描写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来歌颂生命,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长河永无止境的感慨。《敬畏生命》和《紫藤萝瀑布》都是从观察描写一种植物的壮美的生命现象入手,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敬畏生命》是直接的感悟,《紫藤萝瀑布》运用了对比联想、托物喻理的写法,在描写方面特别细腻生动,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习。(在讲的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不必讲得太多。)〗
四、课内指导学生做练习一、二、三题。课外做《文段阅读》。
(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可以改为课内做“一课一练”,另外增加时间作课后练习,及作业讲评。)
附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
1赏花的感受──花瀑带走了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忆花的劫难。
3颂花的生机。(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三峡》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7篇
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
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
四、教学过程
㈠朗读课文
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
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
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
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
生:山、水
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_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㈣分析课文
1、师: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思考: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连、高、陡、险、窄,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请一个学生来背
2、师: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抓住“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作文章,指导学法。)(齐背)
3、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凶险的一面的话,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细嚼)。
4、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
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我们边欣赏录像,边试背课文。
离骚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8篇
2015-12-18 16:35 13435次
共3课时 离骚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2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感受浪漫主义特色。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评论(0)学时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评论(0)学时难点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了解背景及文学知识,整体诵读诗歌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
二、屈原及相关文学知识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作为大诗人的屈原,他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2.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活动3【活动】
三、整体诵读诗歌、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kuā zhuó chà chì jí gòu miǎn 修姱 谣诼 侘 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1)指正生字的读音。
(2)诗句节奏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3、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引导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活动4【讲授】
四、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活动5【作业】
五、课后安排
课后安排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第一段的意思。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3、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3.2 第二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诵读诗歌第一段,结合注释理解。评论(0)学时重点:掌握重点古汉语知识,体会作者的情感 评论(0)学时难点:一些比喻类诗句的理解。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教师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读了课文,了解背景以后,你认为屈原被贬的原因有哪些?
活动2【活动】
二、鉴赏诗歌第一段
1、诵读理解:
(1)学生齐诵,教师评价。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教师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教师重点强调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
疑难词句提示: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忧闷。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侘傺,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
活动3【活动】鉴赏诗歌第一段
2、讨论交流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内容,梳理诗歌思路。(2)小组交流发言。
(3)总结明确:第一部分第1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第二层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第三层说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最后明确态度 “伏清白以死直”,追随古圣人的理想。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3、讨论交流二:
(1)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2)交流后明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活动4【讲授】
三、课堂总结
诗歌第一段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第二段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活动5【作业】
四、课后安排
1、诵读诗歌,并默写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诗句。
2、结合注释疏通第二段。
3.3 第三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诵读理解诗歌第二部分。评论(0)学时重点:古汉语知识、诗人情感、评论(0)学时难点: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屈原是怎样做出选择的?
活动2【活动】
二、鉴赏第二段
1、诵读理解(1)齐诵
(2)学生自读,结合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3)重点字词强调与提示
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缓行。使动用法。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长余佩…… 高、长,用作动词。
唯昭质其犹未亏 “ 唯……犹……”,唯独(只有)……还……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4)疑难问题质疑探究
活动3【活动】鉴赏第二段
2、梳理诗歌层次内容。
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二部分通过自省,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唯昭质其犹未亏”,信念更加坚定,为了寻求理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活动4【活动】鉴赏第二段
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
活动5【活动】
三、探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讨论:《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意境多么明净、馨香,跟现实的黑暗、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质,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2、讨论: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
3、讨论: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 侘 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4、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5、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明确: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对屈原的评价应该分两个方面:作为一位诗人,屈原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失败的。屈原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6、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7、读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明确: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活动6【作业】
四、课文总结与课后安排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读了课文你能否概括“楚辞”的体裁特点?它与《诗经》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反复诵读,背诵并默写名句。5 离骚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5 离骚
1第一学时 学时重点
1、了解有关文学知识;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时难点
3、诵读诗歌,把握生字词,把握骚体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了解背景及文学知识,整体诵读诗歌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导入课题
活动2【讲授】
二、屈原及相关文学知识简介
1.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
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作为政治家的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被楚怀王疏远,又被顷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作为大诗人的屈原,他的诗歌标志着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2.关于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3.《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
活动3【活动】
三、整体诵读诗歌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kuā zhuó chà chì jí gòu miǎn 修姱 谣诼 侘 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
(1)指正生字的读音。
(2)诗句节奏指导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3、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引导学生交流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投机取巧,不顾公理,造谣中伤,产生了孤独感。但他决不同流合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活动4【讲授】
四、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要善于“移情”,学习屈原追求理想、保持节操、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并产生共鸣。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中的《涉江》、《国殇》,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活动5【作业】
五、课后安排
课后安排
1、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第一段的意思。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找出诗句,并稍加阐述)
3、你最喜爱哪些诗句?在这些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对你有什么启示?
4.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用得着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观点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斗争,因为它们都是周王朝的
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
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哪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三)总结:
1.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4.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在屈原精神感召下开始自己的上下求索。鲁迅《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
灵台①无计逃神矢②,风雨如磐暗故园③。寄意寒星荃不察④,我以我血荐轩辕⑤。
注:①[灵台]心灵。②[神矢]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神箭。传说丘比特的神箭射到青年男女的心上,就会发生爱情。这里借以表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③[故园]泛指当时正在风雨飘摇中的祖国。④[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汉朝王逸注:荃,香草,以喻君也。这里借指祖国和人民。⑤[轩辕]即黄帝。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译文:爱国思想犹如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我无可逃脱被刺入心窝,爱国之情火日夜燃烧!
祖国啊,隔着重洋眺望你——帝国主义的蹂躏,清帝国的腐败,对人民的压榨,你就像压在风雨交加黑暗如漆的大磨盘下,抬不起头,喘不过气!
仰望遥天寒星,托他转达我一片爱国赤诚,但我的善良的同胞却在深重苦难中沉沉不醒,一点也不理我的召唤。
我——轩辕帝的后裔,捧出满腔热血祭献在我们民族始祖灵前,我发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繁荣奋斗终身!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9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
三、练习围绕一个意思,举两三个事例,把一段话写具体。【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
(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
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
(一)指名读课文。
(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
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
(一)大猫第一怪 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1.理解“古怪”。(推测、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3.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
4.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5.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说老实话吧 它很老实 比较(“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6.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1)老实:老实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说它老实吧„„无忧无虑。)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听话。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到“乖”不但有听话的意思,而且让人读起来觉得“猫”像个活泼、机灵的小孩十分可爱,同时也表达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2)贪玩:贪玩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读: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比较
(“任凭”写出了猫要玩就尽情尽兴地玩,“不管”谁,“无论”谁怎么呼唤都不会回来。)(3)尽职:怎样描写尽职的? 填空练习:想一想各组成什么词语,再想 一想为什么要填写这些词语? 它屏息凝视()心 —连就是几个钟头()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心 听到老鼠响动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
(二)大猫第二怪
1.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板书: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2.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 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1)老舍先生家的猫独有的“温柔可亲”的表现是哪个细节?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2)听着猫的丰富多腔的叫声,老舍先生仿佛在欣赏什么?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 词之 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
(三)大猫第三怪
1.学习第三自然段从猫的胆量上看,又写了两个方面,用短语概括出来。(板书:什么都怕——那么勇猛)2.依板书,小结大猫三怪 大猫古怪
可是
可是
老实 —— 贪玩 —— 尽职
吧
吧
温柔可亲 ——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 那么勇猛
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
(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二)分清层次: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小猫可爱、淘气?(概括小标题)(1)耍个没完没了。(2)撞疼了也不哭。(3)抱花枝打秋千。分述
(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
五、回全篇,总结全文特色
(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
(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1.把猫人格化。2.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
3.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
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