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金融实证分析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金融实证分析范文(精选12篇)

金融实证分析 第1篇

徐诺金认为, 金融生态是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 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关于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方面, 李扬等认为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生态调节构成金融生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包括法治环境、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状况、金融部门独立性、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企业诚信、社会保障等。

1宁夏县域金融生态实证分析

对宁夏各区县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和分类, 本文采用了综合性指标体系, 同时考虑到统计指标的获取便利性以及数据加工处理的复杂度与难度, 本文从4个方面 (政府行为, 经济基础, 金融发展, 社会信用) 选取了12项指标, 具体如下:财政收入 (X1)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X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X3) 、固定资产投资 (X4) 、外贸进出口总额 (X5) 、农民纯收入 (X6) 、职工工资 (X7)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X8)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X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X10) 、适龄儿童入学率 (X11) 、普通高中以上在校学生数与人口比重 (X12) 。上述选取的指标代表性比较强, 并且这些数据均可以便捷、准确地从《宁夏统计年鉴2009》和各县的统计公报中获得。根据《宁夏统计年鉴2010》行政区划中的解释, 选取宁夏15个区县2008年度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17.0作因子分析。

1.1因子分析步骤

1.1.1将2008年宁夏15个区县的经济运行, 金融发展等原始数据构成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矩阵Xij= (i=1, 2, 3, , 15;j=1, 2, 3, , 12) , 共有15个样本, 每个样本有12个指标。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以消除数据之间量纲不一致和数量级差异大等现象。根据KMO测度值为0.733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sig.值为0.000表明本文所选取的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具备统计学意义。

1.1.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得到解释的总方差, 如表1所示。分析结果得到的三个因子的特征值为7.363, 1.854和1.029,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379%, 在因子分析中, 如果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5%以上就能较好的解释各个变量。采用最大旋转方法旋转后得到的三个特征值为5.911、2.458和1.877,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379%, 完全可以表达原始数据的信息。因此我们选取三个主因子来代替全部12个变量, 提取的主因子命名为:F1, F2, F3。

1.1.3采用最大方差旋转方法, 经过五次迭代得到旋转后载荷矩阵。根据载荷矩阵结果可知三个主因子分别包含不同的变量, 第一个因子在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外贸进出口总额,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上载荷较大, 可以认为F1是经济金融发展总量的综合因子;第二个因子在固定资产投资, 普通高中以上在校学生数与人口比重上载荷较大, 可以认为F2是经济发展潜力的因子;第三个因子在职工工资, 农民纯收入上载荷较大, 这两项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认为F3是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因子。这三个主因子能够综合金融生态环境的全部信息, 因此可以全面反映宁夏各区县金融生态状况。

1.1.4在因子分析的时候, 还能得到各区县F1, F2, F3的因子得分。由因子得分和方差累计贡献率就得到各区县的综合评分公式:F= (49.3*F1+20.5*F2+15.6*F3) /85.4。根据综合评分公式及标准化值可以计算各区县金融生态综合得分及排名, 见表2。

1.2聚类分析

我们将宁夏15个区县的金融生态进行聚类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 宁夏15个区县的金融生态情况总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青铜峡市, 惠农区, 灵武市;第二类是其他的12个区县, 其中又可以分为两小类, 中宁县, 盐池县, 平罗县, 原州区为一小类, 永宁县, 贺兰县, 海原县, 西吉县, 泾源县, 彭阳县, 同心县, 隆德县等其他8个区县为另一小类。

2宁夏各区县金融生态实证结果评价

从全区层面来看, 形成了以青铜峡为代表的3个金融生态强县 (市) 、以盐池为代表的4个金融生态中等县 (市) 和以泾源为代表的8个欠发达县 (市) 三个层次。可以看到聚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青铜峡市是里面综合实力得分最高的, 在F1, F3上的得分也是最高, 说明青铜峡的经济金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各县中最好。青铜峡市地理位置优越,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具有丰富的土地、水利、电力、矿产、旅游等资源,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为本土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国民经济与金融存款保持同步快速增长, 2010年青铜峡市综合经济实力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 (市) 第32位。但在F2上得分不高, 说明了经济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 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以盐池县为代表的第二梯队表现不俗, F3得分仅次于青铜峡市, “信用工程”的开展取得了实效, 尤其在小额信贷上, 尽管规模不大, 但它是目前中国最成功的小额信贷之一。但在F1, F2上得分不高, 产业结构初级化, 缺乏优势产业群,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还是相对落后, 人才相对较少, 素质不高而且也存在人才外流现象, 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泾源县代表的欠发达县金融生态表现一般, 这些县主要集中在固原市。宁夏西海固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 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助推固原实现历史上发展的最好, 但从发展水平来讲, 还处于低层次;就收入水平、群众富裕程度来讲, 两极分化严重, 固原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文化程度低, 社会诚信水平也不高, 从而造成这些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并不理想。

3改善宁夏县域金融生态的对策

第一, 发展县域金融生态应坚持把激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活力作为有力支撑, 不断拓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由于各县比较优势不同, 因此各县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应不同, 或以资源采掘类为主体, 或以畜牧草业为主, 或以特色旅游业为主。各县应克服相对劣势, 发挥比较优势。如中宁县出产的枸杞, 质量好, 是“宁夏五宝”之首的“红宝”, 中宁应该借助品牌效应, 拉动流通、加工、旅游等与枸杞相关产业不断派生壮大, 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催生新的经济效益。

第二, 人口的文化程度和城市化率也能从侧面影响地区金融生态。山区的教育水平和城市化率一直低于全区平均水平。高的教育水平和城市化率能对金融生态优化起到正面影响, 而南部山区较低的文化水平和城市化率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又一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山区人民的文化水平, 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 壮大社会中介服务, 努力优化当地的信用环境, 大力培养信用文化, 从基础做起。

第三, 减少行政干预, 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建设。地方政府要重视和加强辖区金融稳定工作, 成立由政法委牵头, 公检法、人民银行、银监办事处、财税、商贸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金融稳定领导小组, 通过联席会议、信息披露、数据交换等形式,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县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对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在工作中抓好落实;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金融问题事项或紧急事项, 应立即启动预案, 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有效地化解风险, 确保一方金融稳定。

摘要:近年来有关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阐述了金融生态的概念和金融生态的理论基础后, 借鉴因子分析法, 全面、客观地衡量宁夏2008年15个区县金融生态环境情况, 并且总结了影响宁夏县域金融生态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最后提出了改善措施。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因子分析,宁夏

参考文献

[1]周小川, 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 2004.

[2]徐诺金, 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 2005 (2) :33-35.

[3]李扬、王国刚、刘煜辉,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35-144.

[4]吴明理, 优化金融生态: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J].济南金融, 2005 (7) :20-22.

[5]钟敏, 微观外部环境的差异与改进—以赣州市金融生态个案为例[J].武汉金融, 2005 (9) :55-56.

金融实证分析 第2篇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以江苏省为例,运用金融发展的两个指标即货币化程度(M2/GDP)和证券化程度(S/GDP)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江苏省的货币化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证券化程度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江苏省在今后的金融深化过程中,要在提高金融中介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等方面努力.

作 者:张兵 胡俊伟 ZHANG Bing HU Jun-wei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刊 名: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2)分类号:F301关键词:金融发展 货币化程度 证券化程度 经济增长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实证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坏账率;金融排斥

一、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当今我国,互联网金融正在加速向农村市场渗透,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快,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体重要的生产力。从发展趋势上看,“互联网+”不仅影响着城镇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而且对农村经济也影响巨大。互联网金融正在加速向农村市场渗透。具有前瞻性的淘宝,京东开始高调乏发力农村互联网金融。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聚焦三农,新希望切入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转型。

(一)有利于维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人口居住密度低,业务量少,开设金融机构的成本也就很大,因此只有少数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开设网点,我国中西部很多农村甚至连银行都没有,农村居民想办理存、贷款业务还需要去县以上级金融机构。很多农村居民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人,从而造成了违约风险很大,农村居民就更难通过正常的银行信贷业务去发展农村经济。导致部分农村居民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最后造成了乡镇借贷市场畸形发展。

(二)能拓宽农村金融的投资融资的渠道。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互联网这个平台突破了地理的限制。目前我国涉及P2P业务的公司有17家,风投29家,国资17家,银行12家。这共79家上市公司有能力可以解决农村存在的网点少的局面。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农村居民进行对接,形成线上金融线下农业的发展新模式,随着我国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农村居民通过网络进行类似“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等的服务,基于数据的个人征信是消费者信贷的基础,农民通过互联网金融在交易中的数据就会被记录下来。当交易数据被记录,贷款的风险就降低了。农村居民就更容易办理融资业务。农村金融的投资融资的渠道就拓宽了。

(三)促进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化农业模式进行转变。

在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促进城乡合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目标之重。农村居民要扩大农作物的产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就得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但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绝大多数都很难支付起都购买现代农业机器的费用。现在农村居民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租赁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居民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二、农村与互联网金融进行对接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内部风险较大。

影响农业生产结果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互联网金融与农业进行连接,可能会存在资金难以回笼的情况。若债务人债务难以偿还,就会将压力转嫁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由于互联网金融中的贷款业务的要求比较低,当前法律监管也不严,网络融资可能出现欺诈行为,容易导致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技术息息相关,而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很快,甚至于超过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速度,互联网黑客可能会为了得到一些利益而盗取客户信息,客户信息泄露,面临着技术性风险。

(二)金融企业坏账率居高不下。

坏账率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所共同存在的问题。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了发展。一方面需要对贷款的额度严格把控,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信用记录很少,因此个人征信很难健全;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居民的信用资质的审核应该加强。互联网金融必须严格掌控坏账率才能在农村健稳发展。

(三)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尚未完善,可能出现金融监管风险。

我国目前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监管不够完善,加之互联网金融刚刚开始向农村渗透。如果此时出现一些导致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支撑下去的情况,国家的金融监管就必然会加强,这样可能导致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实力不是很强劲的企业面临倒闭,最终影响整个农村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发展

(四)农村居民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不够。

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较低,互联网和金融领域的知识比较欠缺。我国农村的网络设备也不健全,为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提出了难题,许多农村居民思想比较传统,没有创新意识,更不用说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创新,甚至有些会比较惧怕互联网金融业务。最后导致互联网金融难以在农村进行开展。

(五)可能出现在城市里出现过的非法集资的现象。

目前,我国通过互联网筹集的资金可能和发放的贷款不相匹配。而且,当今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存贷比例失调的状况,加之依据我国现有的金融融资法律规定,具有融资资格的法人必须通过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监管不够,法律不够完善。网络贷款业务未列入现有法律允许范围内。互联网金融有筹集资金的优点,但是存在着非法集资的风险。例如:前段时间出现的蚌埠“e租宝”非法集资现象。由于农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可能造成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居民进行筹资,最后导致严重后果。

三、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建议。

(一)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

一是全面开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通过办证界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經营权之间的关系;二是建立农作物评估机制,避免进行贷款时,没有明确界定;三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抵押资产处置机制,防止风险的出现;四是,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土地租赁、转让、抵押市场;五是修改《物权法》、《承包法》和《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由“政策户权”到“法律户权”的转化,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围。

nlc202309030406

(二)拓展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销售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产品销售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小商品市场

已经无法满足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需要。近年来电商事业快速发展为农产品的銷售提供了一条途径。用过银企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农村经济的活力,还可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途径。近年来,“农村淘宝”在农村开始发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继续发展。一方面,农村居民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店,特别是农村龙头产业,应该自建网上销售渠道,打造品牌效应,主动拓宽销路。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建立新型农村产业链新模式。

(三)缓解农村金融排斥现象

农村居民及农村的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金融排斥的原因是:提供面向农村居民的成本比较高,农村居民人口居住密度低。再加上地理、文化、社会阶层、户籍等的原因,加深了借、贷等金融活动的困难。而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产生的较高的成本费用则抑制了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克服金融排斥则需要:改进交通基础设施,开展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的服务。

(四)加强信用通信技术的推广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降低金融服务中信息收集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贷供给,降低银行金融服务运输成本。例如:在非洲地区,大部分的居民缺乏金融服务,只有20%的非洲家庭拥有银行账户,而且,就算是可以享受金融服务的居民,也因为高额的服务费用而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肯尼亚的Safaricom引入手机银行与POS机服务解决了这种困境。

参考文献:

[1]匡贤明.以农村互联网金融为突破重塑农村新格局.北方经济,2015.

[2]卓尚进.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金融时报,2015.

[3]唐园结.打造农村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农民日报,2015.

[4]马九杰.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惠普的作用经验及挑战.农村金融研究,2014.

[5]席昱梅.互联网金融将点亮农村大市场.中华工商时报,2015.

[6]聂国春.农村互联网金融大有可为.中国消费者报,2015.

[7]方梁翰.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策略探讨.韶关学院学报,2015.

[8]夏芳.新希望切入农村互联网金融加速转型.证券日报,2015.

[9]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州学刊,2015.

农村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4篇

一、理论综述

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领域, 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其理论观点正好分别对应于阐述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三个理论, 即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和金融约束论:

(一) 农业融资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 该理论是在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学说。

该理论认为, 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 没有储蓄能力, 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 (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 , 农业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为提高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 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 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业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为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 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较其他产业低。考虑到高利贷及一般以高利率为特征的非正规金融使得农户更加贫穷并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促使其消亡, 需要通过银行的农村支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组织, 将大量低息的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

(二) 农村金融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 该理论是在对农业融资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 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 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 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 抑制了金融发展;由于农村资金拥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 因此, 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并且主张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不应一律取消, 应当合理利用。

(三)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此, 有必要采取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机制。比如, 政府应鼓励并利用贷款人联保小组以及组织贷款人互助合作形式, 以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贷款回收率低下的问题;为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 应给予其一定的特殊政策, 如限制新参与者等保护措施, 而非正规金融市场一般效率较低, 可以依靠通过政府的适当介入来加以改善。

以上三种理论观点, 不仅揭示了不同时期经济学家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 并相应提出了政策主张, 根据这些理论,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了相应的农村金融政策, 我国也不例外, 比如加大农村资金投放, 建立合作金融, 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一定程度上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向非银行资本的开放等。从业务上来讲, 在我国农村金融就是指农业信贷 (李爱喜, 章玲超, 2007) 。国内许多关于农村金融的学者认为, 从现状来看, 农村地区信贷资金贫乏的现象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从河南省来看, 城乡金融差距显著, 其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现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1.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农户贷款难, 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近几年来, 河南农村金融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一是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比重较低。2006年底, 河南所有金融机构中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0.3%, 而该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为16.4%。据黎霆、姜业庆 (2003) 调查, 河南滑县有205个村是“零贷款村”。二是农户存款大于贷款, 存贷差逐年扩大。截至2005年末, 河南省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47亿元, 贷款余额2281亿元, 与1999年相比存款增加了2282亿元, 而贷款仅增加了509亿元。三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2005年末, 河南省县域金融机构尚存资金余额为1614亿元, 上借的资金余额为573亿元,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1295亿元, 县域邮政储汇局上存资金为21亿元, 二者是资金外流的主渠道。

2.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省内多数地区的农村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中间业务产品极少, 目前只有结算、汇兑等少量传统的中间业务, 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尚属空白。

3.涉农金融机构锐减: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 国有银行在精简机构以提高效率的口号下大规模地撤离农村, 亚洲金融危机后, 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出现了金融风险爆发的现象, 河南也是重灾区之一, 如郑州等地相继出现了挤兑风潮, 在金融风险压力下, 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压缩县域经营业务, 并逐渐撤并分支机构, 1999年河南共有国有商业银行机构3416个, 到了2004年减少到1842个, 减少了46%, 平均每个县减少12个。

4.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差, 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上。2005年末, 河南省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824亿元。尽管经过各方努力, 不良贷款率有了大幅下降, 由2000年的49%下降到2005年的36%, 但这一比率仍高出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6个百分点。

二、实证分析

实际中,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止贷款一个, 比如还有投资、消费、当地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等, 特别是从信用规模上看, 除了金融机构提供信贷企业, 企业、政府信用也是中国信用的两个方面, 但三种信用类型中金融信用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推动作用最为明显, 与GDP有较强的正向关系, 并且贷款规模扩大1%, GDP增长0.44% (高霞, 王然, 2007) , 当然, 这是全国范围来看, 那么在河南地区是否也呈现出这种关系呢?因而, 为了验证此点, 本文选用河南省1978~2005年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作为解释变量, 1978~2005年农业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在1978~2005年期间, 我国进行了4次农村金融改革, 由于历次的农村金融改革都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因此, 河南的农村金融改革可以是全国的缩影。从选取的数据来看, 河南的农业GDP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而农业贷款额在1978~1989年之间有升有落, 从1990年开始有了大幅的上升, 因此, 为了体现改革的阶段性, 使分析更贴近现实, 将数据分为两个阶段:1978~1989年;1990~2005年。

设农业GDP为被解释变量Y, 农业贷款额为解释变量X, 从两者的散点图可以看出, X与Y是非线性关系, 因而建立一元回归模型为双对数模型。

(一) 1978~1989年 (称第一阶段) :运用OLS法得出回归结果为:

LN^Y=2.84+0.85LNX

S.E (0.49) (1.96)

t统计值 (5.76) (4.33)

R2=0.65, D.W=0.94, F=18.71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网

(二) 1990~2005年 (称第二阶段) :运用OLS法得出回归结果为:

LN^Y=3.06+0.64LNX, 经检验, R2=0.89, D.W=0.52, 该模型具有二阶自相关, 所以在模型中加入AR (1) , AR (2) 来试着消除自相关, 重新得出结果为:

LN^Y=3.17+0.62LNX

S.E (0.34) (0.60)

t统计值 (9.24) (10.48)

R2=0.94, D.W=1.499, F=64.24

可以看到, 二阶自相关被消除, 模型的拟合也得到了提高。

从以上结果看出, 第一阶段正好是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时期, 在不考虑其他对Y的影响因素的条件下, 农业贷款额每变动1%个单位, 农业GDP将平均变动0.85%个单位, 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对贷款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第二阶段, 同样的条件下, 农业贷款额每变动1%个单位, 农业GDP将平均变动0.62%个单位, 而且同样的模型在该阶段的拟合优度有了大幅提高, 这一阶段期间经历了两次农村金融改革, 给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但种种原因导致各涉农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撤出, 所以X对Y的影响程度较第一阶段有所下降, 不过, 整体来看, 贷款对于农业GDP增加还是具有主要贡献, 这与前面提到的金融信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所显现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看, 贷款虽不是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原因, 但却是主要原因, 应该认识到, 目前农村的信贷规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这种局面需要完善。

三、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 河南农村正规金融应该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 只有不断提高正规金融的效率, 才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农村地区提供各项服务, 给农村经济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具体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 并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 提出以下建议:

(一) 积极进行业务创新, 增加贷款种类, 扩大贷款范围, 满足不同的资金需求

由于收入水平、生产经营内容和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农村金融服务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要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 就需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树立创新意识, 积极开发新的金融服务, 拓展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在开展现有业务的同时, 支持重点应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 进一步合理确定其业务范围, 扩大在农业生产环节方面的贷款。2007年2月27日, 银监会批复同意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 这是一个扩展业务的好的开端;在目前贷款业务的基础上, 农村信用社要继续作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增加服务种类, 如向农民发放购房、建房贷款, 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 真正发挥自身的主力军作用;再拿一直以来实行“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来看, 小额定期存单质押贷款在继续向纵深推进, 并且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种业务的灵活性, 银监会同意邮政储汇局在获得当地银监局批准的前提下, 以凭证式国债来办理质押贷款, 目前试点工作已在多个省市开展, 这项业务改变了邮政储蓄20余年只存不贷的局面, 扩展了业务领域, 也为农民提供了一条可能获得贷款的途径。因此, 只有真正立足农村, 才能努力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二) 找准市场定位, 逐步提高资产质量

这一点就是说农村金融机构要寻求合理的资金投入落脚点, 避免出现投资失误而给自己带来风险和损失。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 特别是当地特色农业的支持, 河南是农业大省, 各地都有不同的优势, 金融机构可以结合当地实际, 为信贷资金的投放提供优良载体。

(三)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坚持适度竞争原则,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促进机构间的良性竞争, 在竞争中求生存, 从而使农村的信贷渠道多元化。农信社“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利于市场竞争, 不利于贷款的有效发放。除了继续进行农信社的改革, 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贷款作用之外, 根据2006年银监会制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 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 降低了准入门槛, 这为多样化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开辟了渠道, 此外还要大力培育小额贷款组织, 目前在河南省比较有影响力的资金互助组只有濮阳市农村贷款互助合作社, 是中国社科院小额贷款试验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新乡村建设中心合作推动单位, 于2006年7月6日注册登记。

(四)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 改善农民的资信状况

面对目前缺乏专门对农村的信用评估机构, 也没有一个较公平合理的标准, 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在人力、财力允许的基础上, 可以组织一个专门的信用评级部门, 根据以往的信贷经验, 深入各家农户, 一方面加强金融知识宣传, 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 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和信用意识, 另一方面较细致的对农户信用进行评估, 通过在长年信用评级工作中积累的经验, 制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评价标准, 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对企业建立一个征信系统。

(五) 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功能

郑州粮食期货市场是建设河南省新农村最大的金融优势, 通过期货市场的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等功能来服务于订单农业、信息揭示、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控农业生产等来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的是要通过衔接性研究, 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最终将郑州期货市场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雪飞.农村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2]赵怡.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战略性重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高霞, 王然.中国信用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86-2004年的协整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6) .

[4]郑新广, 郑文.金融资源配置与收入差距[J].财经论丛, 2007 (2) .

[5]李爱喜, 章玲超.农村金融生态功能恢复原理与政策研究[J].财经论丛, 2007 (2) .

[6]郑鑫.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以河南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11) .

金融实证分析 第5篇

(一)积极拓展农村国债发行市场,畅通农民投资渠道

大力开拓农村国债市场,改变以往国债发行过于偏重城镇居民个人购买的不合理现象,积极吸收农村剩余资金,丰富国债发行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发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种国债。面向县、乡居民发行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特种国债,按照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原则,拉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按城乡比例发行国债。每年或定期对农村发行一定比例的国债,并根据农民居住地分散、信息不对称的特点适当延长国债发行时间。

(二)优化国债发行结构,实现国债结构合理化

国债发行一定规模必须建立在国债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首先,调整国债期限结构。针对目前国债大多集中在3-5年期限的中期品种的现状,应遵循“发展短、长期,控制中期”的原则,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1年以内的短期国债,增强人民银行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并适时推出长期国债,增加国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实现长、中、短期国债的合理配置,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空间。其次,优化国债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多样化,满足投资者对不同品种国债的不同需求。品种不足,既满足不了投资者投资需求,也制约了国债规模发行空间的扩展。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不可流通的国债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应尽快推陈出新,适时推出如财政债券、社会保障债券、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储蓄债券,实现国债品种不断创新,扩大投资者投资选择余地,以适应不同收入、不同投资偏好的购买者需求,以充分挖掘国债的经济功能。最后,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针对目前我国国债个人持有比例较高的现状,应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国债持有者应包括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和外国投资者等。在国债市场发达的国家,国债持有者通常以专业机构、政府为主。因此,我们应取消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培育国债机构投资者,考虑允许国外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通过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改变国债持有者原有的持有格局,为国债发行保持必要规模创造一个发行空间。

(三)加大国债宣传力度,提高国债认知度

一是各地财政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债监管部门,应将当地各商业银行每期国债发行计划、发行时间及分配网点等信息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使广大居民能知道国债的发行条件、发行利率、发行数、发行要求以及购买时间、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债咨询和举报制度,将咨询和举报电话在媒体上公布,认真受理群众举报,答复群众咨询。

三是商业银行发行网点要严格按照国债发行文件要求,在发售柜台张贴“正在发行国债”或“国债发行完毕”的告示,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内国债发行情况。

四是加大国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建立国债“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债、认识国债、购买国债。

(四)改革国债发行方式,拓展国债发行渠道

目前国债采用承购包销方式发行,承销机构包括各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但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却不在其中,使国债发行失去了半壁江山,使国债的筹资功能受到限制。如果赋予农村信用社国债承销资格,可充分利用其网点多的特点和优势,将国债发行的触角延伸到农村腹地,清除发行“盲区”,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信用社营业收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以及国家广泛募集资金的多重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国家应改革和调整现有的国债市场参与资格,将农村信用社纳入国债承销体系,以充分利用其遍布各乡镇的营业网点优势,挖掘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满足广大农民的投资需要。二是将现行的承购包销模式改为代销模式,商业银行履行代理职责,销售了多少,上划多少,未售出部分足额由财政部注销,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改善营销管理。借鉴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营销手段,适当提高国债发行、兑付的手续费,对足额完成任务的柜台工作人员给予奖励,促动其更好地宣传和销售国债。

(五)改进国债利率管理,实行浮动利率制度。

改变多年来国债固定利率制度,使中长期国债利率与国家通货膨胀指数挂钩,采用浮动利率,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提高投资人的实际收入。

参考文献:

[1]刘辉,马通,国债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闫立梅,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1)

[3]左晓慧,李蔚,我国国债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9)

[4]李燕,国债价格和收益率的实证分析兼谈我国国债市场发展[J],财税研究,,(1)

金融实证分析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回归分析

无论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来看,还是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本质特征分析,以及从目前我国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客观地位来考察,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客观反映,是影响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广东省提出“产业转型、金融先行”的发展思路,全面建设金融强省、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是广东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1.广东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1广东省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近年来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广东得到了快速发展,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资产规模与质量同步提高。截至2013年1月24日,广东已有5家证券公司、5家基金管理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取得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合计获批365亿元人民币投资额度,粤港境外市场互动加强。

1.2广东省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证券市场交易稳定,2012 年末,广东法人证券公司22家、期货公司24家;法人基金公司21家;证券业总资产同比增长10.3%,基金规模同比增长16.9%。在资本市场震荡下行背景下,广东省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交易金额同比下降32.9%,上市公司融资总额同比下降1.1%。期货公司交易快速增加,全年代理交易额同比增长34.6%。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持续高增长,保险业发展良好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保险意识的提高,2012年广东省保险业务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广东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2%;

承保利润31.0 亿元,总资产4684.9 亿元,同比增长17.1%。保险业务结构不断改善。财产险成为业务增长的主要动力,占总体业务的33.8%,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2.广东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省经济保持快速发展。2012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长分别增长15.23%、14.15%和18.2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广东三大产业GDP结构由1990年的24.7:39.5:35.8调整为2000年的9.2:46.5:44.3,后又调整到2012年的5.0:48.8:46.2。

2.1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目前,广东省已步入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特色的转型升级阶段,初步建立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电器、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及中成药制造8个行业为支柱的优势产业体系。2012年广东轻工业增幅比重工业高出1.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8383.36亿元,增长9.2%,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0.8%,拉动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604.70亿元,增长7.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9.2%,拉动工业增长5.0个百分点,广东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仍然是以重工业拉动为主要增长点,这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历经的重要阶段。

2.2服务业及内部结构变化

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高于整体服务业3.3个、1.7个百分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基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且在交通运输、金融等产业较快发展的带动下,2012年广东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1.6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7%,比第二产业高3.6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仍然是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国民经济发展所亟需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不能适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3.1指标选取与数据选取

3.1.1.金融发展指标。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一般采用存贷款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反映金融体系提高储蓄对产业产值的影响作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表示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

3.1.2.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本文采用三次产业产值变化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

3.1.3.数据选取。本文收集了1990—2013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到相应指标。本文所得数据具体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年鉴>(1988—2013年)。

3.2.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

本文选取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于GDP的比值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作为解释变量,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回归方程:

式中,Yi 表示三次产業的产值,β、β1、β2、为待估系数,X1、X2为分别为存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μ为随机误差项。

3.3.实证分析

由上可知,β1的符号为正,β2符号为负。t 检验和F值都通过检验,R和调整的R都比较大。在10%水平上,金融机构存款占G D P的比重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呈正相关,说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G D P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产值增加 2.46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4.989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增加4.792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1990年到2012年,广东金融机构储蓄提高对第二、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基本相当,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度比较小。而金融机构贷款占G D P的比重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呈负相关,说明金融机构储蓄转变为投资的能力不足,导致信贷减少抑制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与大多数学者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 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相符合,主要是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逆经济周期操作以熨平经济波动的结果。即经济高涨时.货币当局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减少信贷;经济萧条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增加信贷。

3.4.结论

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第三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会随之提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加又略快于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可以说金融的发展使广东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的资金来源有了可靠地保障,所以,广东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政策建议

本节在考察广东产业结构现状和金融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就加快金融业发展,充分发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4.1.提高广东金融产业的综合实力,促进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由分析可知,金融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目前广东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區相比,在存贷款指标和人均指标上都有很大的差距,2013年广东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储蓄都远低于上述三个省市,特别是人均贷款仅为北京的30.13%、上海的36.35%、浙江的53.10%。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束缚了经济总量的提高,也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发展服务体系,尤其是要进一步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目前,广东省中小金融机构所占存贷款市场份额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因此,应当采取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4.2.配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投向。

一是信贷支持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形成广东本土的跨国集团,然后以这些大企业为中心,辐射带动广大中小企业,提高第二产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二是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信贷资金向现代服务业集中,支持科技、物流、咨询、文化体育、教育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其在地区GDP中的比重,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全省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有135个。全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中,以优势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达51家,占总数的72.8%。四是引导资金支持创新发展,支持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在明确各个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信贷和税收等支持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重点产业,支持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另外,各地方可引导设立创新投资基金,以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

4.3.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服务广东产业转型。

首先要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要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大力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和拓展公司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二是持续推进广州控股、粤电力、广州药业等重点公司实现整体上市。要继续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功能,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和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上市公司创新并购重组手段迅速发展壮大,加快产业升级,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群和推动打造“顺德家电”、“古镇灯饰”、“虎门服装”、“潮州陶瓷”等优势传统产业区域品牌,选择有前景的企业为实施主体,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三是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着力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4.4.加速粤港澳三地金融融合,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广东有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再加上南沙自贸区的获批,使区域金融合作的需求不断增强。广东要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巩固与拓展产业优化升级的内陆腹地;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紧密的金融融合,,以香港为龙头,以广州、深圳为支点共同打造大珠三角金融圈,联手抢占产业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这些都将为广东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奠定了良好的金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晓娜,青海省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2(6):108-110

[2]邓光亚,唐天伟.中部区域金融发展 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研究一基于 VA 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5):18-20

金融实证分析 第7篇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风险暴露,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讨论异业金融机构间通过整合对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研究很多, 很多实证都得出了金融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在提高经营绩效的同时降低了风险。在我国金融、经济背景和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通过实证研究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对改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目前讨论异业金融机构间通过整合对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研究很多, 而且大多以财务指标为风险衡量之工具, 如Litan (1985) 以资产报酬率之变异系数作为整合风险衡量指标, 发现银行与保险业之间风险呈负相关, 得出两者的整合可以降低风险的结论;Boyd等 (1993) 采用模拟实景法模拟银行与证券和银行与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整合效果, 结果论证了寿险与银行的合并经营具有最高之报酬和最低之风险。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研究也较全面, 如Berge等认为金融服务业务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公司手中, 这种集中和合并提升了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的职能, 即能够识别整个组织总的风险。Jacob Bikker (2000) 等认为由于风险的分散化以及盈利性和清偿力的提高, 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将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集团, Cotnette和Tehranian研究则得到由于金融业的合并而导致运营风险的增加, 如英国的BZW和County Natwest的倒闭。对金融控股集团特殊风险利益冲突风险和风险传染的研究, 如在19世纪70年代Bueschgen (1970) 、Gessler Commission (1979) 两项由德国政府委托对全能银行的研究以及Kroszner和Rajan (1974) 对美国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施之前相关利益冲突风险的研究表明, 未发现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中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然而Santomero和Eckles (2000) 指出在遇到金融危机时, 由于控股公司的内部联系, 会使一个公司的风险传到其他公司。

(二) 国内文献

我国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开始于2000年涉及了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和和监管模式的一般理论阐述;张志柏 (2001) 则介绍了金融控股公司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谢平 (2004) 运用经济学原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及监管进行了分析;孙烽主编的《国有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系统规划》主要分析了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 使金融控股集团的运营能够在风险环境中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协同。钱小安 (2006) 对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和效率作出了全面的剖析, 并且通过对大量统一监管模式国家的监管体制机制的对比提出了全新的我国应该建立的金融统一监管模式。康华平 (2006) 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类型、预测、防范、监控和化解都作出了介绍。宋建明 (2007)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界定、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风险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国台湾的学者对金融控股公司也做了大量研究, 如蔡政宪和王文倩以破产机率作为风险衡量指标, 以台湾岛内二十一家银行、七家寿险和十四家产险为研究标本, 以模拟分析法为方式, 研究发现银行与产险或银行与寿险整合经营具有潜在效益。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的准金融控股公司 (也就是金融集团) 大约由300家, 但大部分不能算着真正的金融控股公司, 这些公司或是参股金融业, 或产融结合, 或仅仅混业的交叉经营, 尚未达到金融控股公司的标准, 为了使实证研究更为精确, 所以本文仅仅抽取典型金融控股公司 (包括光大集团、平安集团和中信集团) 作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样本, 同时由于公司经营受到行业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 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统计上的噪音, 所以本文抽取典型金融控股公司 (光大集团、平安集团和中信集团) 中的银行子公司 (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 和我国另外的13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见 (表1) , 以此分析是否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与其经营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探讨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是否会带来风险的增加。研究年度为2005年、2006年、2007年, 使用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和各大银行网站年报。在样本选择和模型设计中另外还考虑到三点:三大金融控股公司银行子公司资产占集团公司资产比例分别达到23%, 22.7%和47.6%见 (表2) , 所以选取银行子公司考察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应属可行;我国典型金融控股公司偏少, 非上市公司的数据又不易获得, 所以本文只抽取了3家典型金融控股公司和另外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在研究年度上, 由于模型变量指标偏多, 数据来源主要依据公司年度财务报告, 目前只能获得样本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完整数据, 所以时间跨度上, 只选择了三年的数据;为了增加计量模型的有效性, 本文设计了四个模型, 全面论证了控股与非控股与公司经营风险的相关性;并且尽量增加控制变量, 增强了模型的有效性。

(二)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设置

本文选取了相关指标作为分析依据见 (表3) 。针对各种风险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已是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鉴于研究指标的可取得性, 本文略去度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Va R技术模型, 选取可以考察银行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性风险的每股现金流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一及模型二。

注:"非典型"指准金融控股公司, 因为中, 建、工和交通、招商银行主营还是银行业务, 所以本文认为其样本取值应为"0"更为合理

被解释变量:不良贷款率 (P1) ;解释变量k 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控制变量:成本收入比 (CIR) ;国有股比例 (TPOSS) ;借款人集中度 (BOCON) ;公司类存款比例 (TPOCD) ;活期存款比例 (TPODD) 。

被解释变量:每股现金流量 (MX) ;解释变量k 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控制变量:总资产 (SIZE) ;活期存款比例 (TPODD) 。

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为客户贷款, 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其整体风险预警和控制的重点, 并且银行贷款尤其需要重点检测。不良贷款率反映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中长期风险, 每股现金流量则反映了银行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进一步的为了使分析更为准确和全面, 本文还选取了表现银行信用风险的指标借款人集中度和信用贷款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三及模型四。

被解释变量:借款人集中度 (BOCON) ;解释变量k 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控制变量:活期存款比例 (TPODD) ;资本充足率 (CAR) ;国有股比例 (TPOSS)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TLPOS) 。

被解释变量:信用贷款占比 (CRLOAC) ;解释变量k G:公司为金融控股集团的控股银行子公司为1、否则为0;控制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 (NOINAC) ;成本收入比 (CIR) ;活期存款比例 (TPODD) ;资本充足率 (CAR) ;国有股比例 (TPOSS) ;总资产 (SIZE) 。

本文在控制变量中加入了一些反映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 试图解释金融控股经营模式与风险的相关性, 即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是否会带来经营风险的增加。各变量定义如下:不良贷款率 (P1) = (损失+可疑+次级) /期末各项客户贷款余额;成本收入比 (CIR) =业务及管理费用/总收入;借款人集中度 (BOCON)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额度/期末资本净额;信用贷款占比 (CRLOAC) =期末信用贷款余额/期末客户贷款余额;公司类存款比例 (TPOCD) =期末公司存款余额/期末客户存款余额;活期存款比例 (TPODD) =期末活期存款余额/期末客户存款余额;国有股比例 (TPOSS) = (国有股+国有法人股) /公司总股本;总资产 (SIZE) :取公司年度期末总资产;资本充足率 (CAR) =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减扣项) /风险加权资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TLPOS) =第一大股东持股数/总股本;非利息收入占比 (NOINAC) = (营业收入-利息净收入) /营业收入。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模型一回归分析

从 (表4) 发现: (1) 控股与不良贷款率显著相关 (3.940660) , 与假设相符。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银行子公司不良贷款率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金融控股公司复杂的组织结构带来了风险管理难度的增加,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尚不成熟, 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上劣势明显,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 (2)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着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竞争, 有些金融控股公司与其相比在人力资源、优质客户资源和经营手法上存在一定差距。 (3) 外部监管的缺位使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制度约束风险。长期以来, 一方面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有利的法律支持, 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受到较多限制、经营处于混乱状态;另一方面监管主体无法可依, 分业监管导致了大量监管盲区的存在, 增加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再则, 目前的联席会议制度事实上很难形成一致对金融集团的整体风险的正确判断, 反而还增加了协调成本;最后, 我国金融监管技术和人员素质的落后, 是我国的监管绩效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 (2) 国有股比例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 (-0.021919) , 银行业经营中虽然非国有经济效益好, 偿债能力强, 但其识别偿债能力较差, 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 借款人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 (0.028305) , 这也验证了金融投资的常理:分散投资, 在银行贷款结构中, 一定要注意贷款客户、贷款期限、贷款类型的多样化才能更好分散风险。

(二) 模型二回归分析

从 (表5) 发现: (1) 控股与每股现金流量负相关 (-0.916667) , 这与假设相符, 表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整体表现流动性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规模较小, 在发展和风险管理上尚不成熟, 盈利能力不强造成的。 (2) 活期存款比例与每股现金流量正相关 (0.031201) , 这与常理相符, 活期存款比例越高, 资产的流动性越大。

(三) 模型三回归分析

从 (表6) 发现: (1) 控股与借款人集中度显著正相关 (32.18026) , 这说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贷款客户上过于集中, 客户来源不广泛, 公司发生信用风险概率增加。 (2) 国有股占比与借款人集中度正相关 (0.073768) , 近年来, 我国主要国有银行都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股份持有走向多元化, 公司治理日益完善, 但是国有股比例较大的银行在产权的明晰程度和公司治理上不如非国有银行。一些国有银行同时兼有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的任务, 在贷款客户上会集中度高一些。

(四) 模型四回归分析

从 (表7) 发现: (1) 控股与信用贷款占比正相关 (8.084819) , 这说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信贷资产保证度上应加强管理, 协调好授信贷款和非授信贷款的比例;增强贷款保全意识, 大力推行抵押担保贷款, 在办理抵押贷款时应做到严格审查担保单位的可靠性和抵押品的价值和抵押的手续;推行贷款保证保险、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2) 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占比正相关 (0.405390) , 这说明资本充足率越高, 风险抵补能力越强, 公司风险偏好越大, 信用贷款越多。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总体来看, 金融控股集团银行子公司的风险较非金融控股公司的银行偏大, 表现在以下方面:资产质量的指标不良贷款率与控股正相关 (模型一3.940660) , 流动性的指标每股现金流量与控股负相关 (模型二-0.916667) , 表现贷款风险的指标借款人集中度和信用贷款占比也与金融控股显著正相关 (模型三32.18026、模型四8.084819) 。因此, 对想要混业经营的金融企业来说, 混业经营模式要谨慎, 已经混业经营的需要大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模型中可以得出借款人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 (模型一0.028305) , 国有股比例与借款人集中度正相关 (模型三0.073768) , 因此公司在进行风险控制中应特别注重调整贷款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 加快公司股本结构多元化。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偏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认为一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尚不成熟,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公司治理制度;另一方面是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制度的缺位。在我国金融环境尚不成熟、国际金融环境不利的背景下,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整体风险较大。

(二) 建议

鉴于国内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设计仍然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经验的欠缺, 且我国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监管机制不完善, 当前尽快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体制。 (1) 加强公司内部制度建设。金融控股集团的特有风险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复杂的组织结构, 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随之可能会带来的是规模不经济, 因此金融控股集团必须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制度建设。 (2) 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增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特别是资本监管和防火墙制度的完善。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认为, 金融集团走向衰败的两大风险是:拨备不足和风险串联。资本是银行经营的根本, 金融控股集团应加强资本监管, 保持适当的杠杆比例。金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效应, 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关联交易的共生性又加剧了风险传染, 因此, 在防火墙制度建设上要加强对人事、业务、共同营销和信息共享的合理限制。 (3) 增强外部监管, 加强市场约束。针对我国现状来讲, 改革监管体制、突出监管重点是重要目标。因此, 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在我国当前混合经营的必然趋势下, 通过渐进式改革, 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 优化内部运行机制, 通过适当的内部设置达到金融监管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优势互补, 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和目标性监管过度, 从而达到金融监管的稳健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结合。同时市场约束是金融机构监管的外部主要力量, 当前要完善市场约束要发挥作用必须的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维安:《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防范》, 《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2]宋瑞波、刘江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分业和混业”的争论》, 《当代财经》2004年第3期。

[3]Davies H.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s.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200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8篇

一、模型与方法

对于结构主义经济增长模型而言, 其涉及金融发展、对外开放和经济制度等, 本文就以金融发展为依据, 结合总量生产函数来构建模型, 具体如下。其中ε为误差项, α为个性差异变量影响, fi nance为金融发展, h为人力资本, y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I为劳动力增长率, K为国内资本存量增长率, i为各省, t为各市。

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模型和面板数据, 以模型中待估参数特征出发, 将模型可分为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模型中的系数α1属于随机变量, 则该模型为的随机效应模型;如果模型中的系数α1属于确定性变量, 则该模型属于固定效应模型。要想准确判别模型的类型, 可以采用Hausmam检验, 但是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实际时, 需要以研究问题特点为依据进行分析, 如分析样本的个体差异性, 可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借助样本对总体个体差异情况进行分析时, 可以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二、实证分析

(一)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通常面板数据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等构建的前提与基础就是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单位根检验则是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因此在实际分析之前需要采用单位根检验的方式来检验向量自回归系统中设计的数据[2]。通过检验可以知道:α不超过0.05时, 序列h、I、K、y都属于平稳序列, 但是fi nance不能对单位根假设进行拒绝, 因而不能进行两个变量的协整检验。这时可以利用Johanser协整检验的方式来协整分析多变量, 协整检验结果为:α不超过0.01时可以拒绝1个协整关系假设, 这是h、I、K、y、fi nance之间存在两个长期的均衡关系, 如果用vecm表示协整关系, 则公式具体如下:

这两个协整关系反映的变量h、I、K、y、fi nance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二) 因果关系检验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 虽然分析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但是不能判断出经济增长是否受金融发展的影响, 这就需要会进行因果关系检验。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因果关系进行分辨, 结果可能不够可靠准确, 这是因为其往往会遗漏变量, 致使模型参数出现偏差, 因此只对两个变量进行检验, 结论相对不可靠。当然即便是双变量检验, 其结果显示的两个变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担任如果引进其他相关变量, 适当构造更大模型, 则原本的结论不会成立[3]。由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 多变量模型更为适用, 因此在分析因果关系时可选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 。结合上文中的协整检验结果, 估计VEC模型参数, 可以知道经济增长变化 (∆yt) 的方程:

∆y=0.19∆yt-1+0.02∆Kt-1-0.16∆It-1-0.63∆ht-1+0.09∆financet-1-0.15vecm1t-1-0.08vecm2t-1-0.004

然后将vecm1和vecm2代入其中, 得出如下结论:

从上述方程可以知道:滞后一期的金融发展变化 (∆fi nancet-1) 为正系数, 表明金融的发展会刺激经济增长;如果金融发展 (fi nancet-1) 上升, 经济增长的幅度变化会有所增加, 表明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三) 结论

本文以面板数据为依据, 从实证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时序影响,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2) 随着经济的增长, 我国应该构建相应地金融发展体系, 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从而通过金融的良性发展推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金融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金融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我国金融市场虽有所发展,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严重影响经济的增长。本文以金融发展为变量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 有效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09:1-4.

[2]邵宜航, 刘仕保, 张朝阳.创新差异下的金融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J].管理世界, 2015, 11:29-39.

金融实证分析 第9篇

由于我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均属外贸依存度很高的经济体, 因此两岸之间的贸易发展符合传统的贸易出口方程。第一部分提到, 两岸之间的贸易对台湾整个贸易影响巨大, 而两岸贸易对内地影响较小, 因此我们在考虑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影响时, 将主要测度金融危机下台湾对内地出口受到的冲击。

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 将对包含需求、价格和进口变量的传统的出口方程进行扩充。考虑到两岸贸易的特点, 选取汇率、内地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虚拟变量作为自变量, 来考察这些因素变化所导致的台湾对内地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无法得到内地的GDP月度数据, 我们用能够代表收入水平和需求的内地的投资、消费来表示大陆的需求的代理变量;对于贸易价格, 我们还是选取传统的汇率作为变量, 但是台湾地区和内地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贸易往来以美元结算, 而没有人民币的直接标价法, 因此我们选用台币兑美元, 和美元兑人民币的交叉汇率来测算台币兑人民币的汇率;又因为收到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 两岸的贸易额会在金融危机前后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变化轨迹, 因此我们加入一个虚拟变量, 以便在拟合时效果更好。为了考察在短期内金融危机影响下两岸贸易的变动, 我们采用的变量为月度数据, 数据长度为2007年1月份到2009年6月份, 共30个观察值。由于GDP、PPI等变量指标的月度数据采集困难, 因此我们对某些变量选取代理变量。具体变量和数据说明如下:

EXPORT是台湾地区对内地的月度出口值, 因台湾出口占两岸贸易绝大部分, 且由于内地对台湾地区出口大多是刚性需求, 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 所以用台湾地区对内地出口用来代表两岸的贸易水平;FX是新台币兑人民币的月度平均汇率;INV是内地的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数据, 用来衡量大陆的经济投资水平, 可以间接代表内地对台进口贸易品中用来投资的部分;CONS是内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数据, 用来衡量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 进而对台湾贸易品中的消费品的需求;DUMMY是一个虚拟变量, 用来代表金融危机的发生, 由于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影响全球实体经济, 因此时间设置在2008年9月份;新台币兑人民币数据来源于世界著名外汇网站www.xe.com, 台湾地区对内地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和台湾地区有关部门, 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数据来源于相关金融经济数据库。

二、协整检验分析

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建立长期均衡模型, 我们要先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稳定性检验。因为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 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以便使数据平稳, 因此对除了虚拟变量之外的变量用Eivews5.1软件进行ADF时间序列检验。结果闲适变量EX FX INV及CONS在5%的显著水平下ADF检验值都大于临界值, 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接下来我们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的ADF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发现它们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为平稳序列, 即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 协整分析。

首先, 主要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或施瓦茨准则 (SC) 确定滞后阶数k, 根据取使得AIC的值或SC的值最小的k值的原则确定滞后阶数为1, ADF检验已显示, 变量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 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然后, 按照总体回归模型, 建立协整回归方程:

式中, β0、β1、β2、和β3为待定系数,

εt为随机扰动项。结果如表2。

回归结果中, R2表明各解释变量对的解释程度达56.2%, 模型解释力度不太好;DW检验值1.30, 离2较远。模型拟合不太好。

根据模型, 我们可以发现下面的拟合模型曲线图。如图1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在从2007年到2008年7月份以前, 曲线比较平稳, 之后快速下滑, 与金融危机影响大致相似。

为了避免伪回归, 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εt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其是否平稳, 结果为残差项的ADF检验值 (-4.952910) 小于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 (-3.6171) , 即回归方程的残差项εt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 该回归方程不是伪回归。结果表明残差是平稳的, 也就是说我们建立的回归模型存在协整关系。

三、加入滞后项的修正模型

为了建立均衡方程, 需要消除模型中存在的序列相关, 可以在解释变量中加入滞后项。协整检验证实了LEX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短期内变量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可以通过引入误差修正模型来说明, 我们根据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如表3。

我们根据回归, 建立方程:

通过与没有修正的模型相比, 我们可以发现相关系数R2已经达到了0.765, 比之前的0.562已经大大提高, 而DW也有原来的1.3左右, 上升到2.28, 系数更加接近于2。而模型的拟合情况通过和上一次的比较我们发现, 此次的拟合效果更加理想, 残差水平变减小, 趋势线和拟合线更加重合。效果图如图2。

对残差进行检验, 发现是平稳的, 此时在5%的显著水平下, ADF检验值小于显著水平的临界值且, 无序列相关。

结合协整方程分析如下:

1.上期进口对本期出口的短期影响系数为0.38, 即进口每上升1%, 出口增长0.38%, 表明上一期的出口基数对本期的出口正相关性, 这也与现实的经济现实相符合。

2.即期的外汇汇率变动, 即台币与人民币的比率与出口量呈反向关系, 汇率每上涨1%, 出口下降幅度为1014%, 表明台湾出口到内地的产品对汇率波动极为敏感。这种原因可以有两个解释。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台湾地区出口到内地产品中, 很大比例为加工半成品, 是属于技术或者劳动密集型的, 对价格敏感。第二个原因是因为, 出口到内地的半成品中, 台湾地区的竞争对手的激烈价格竞争, 如东盟, 韩国等, 稍有价格波动, 那么台湾地区的商品就会丧失很大竞争力。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台湾地区当局急于推动两岸的经济谈判, 因为今年1月1日起内地和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正式生效, 而与韩国的自贸谈判也进展迅速。

3.对于内地的即期投资与消费而言, 内地的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台湾的出口会增加0.001%, 这表明, 大陆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对台湾的影响不大。这个是因为在内地的需求当中, 很大比例是由国有企业和私企来进行的投资。台资企业因为有很多在内地各地有布局, 而且主要是用于加工产品进行代工以便出口, 内地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台湾出口影响不大。而台湾生产的产品, 大部分供出口, 而不是面向大陆消费市场。

4.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性。对于引入的虚拟变量而言, 我们发现出口和时间呈反向变动。即期的DUMMY变动上升一个百分点, 出口下降15.9个百分点;协整方程中, 每上升1%, 出口下降35.9%。这说明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 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出口随时间推移持续恶化。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的计量部分运用了时间序列分析、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等方法, 对新台币兑人民币汇率、内地投资、消费等对两岸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1.两岸的汇率风险和汇率变动对两岸贸易有反向关系。由于两岸的贸易结算一直用美元进行, 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美元的大幅波动对两岸的贸易影响很大。因此为了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对两岸贸易造成不良影响, 可以在两岸贸易时考虑放弃美元而进行人民币结算, 这也是两岸签订合作协议 (MOU) 的一个大背景。

2.金融危机通过价格对两岸的产业内贸易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在20年的两岸经济活动中, 台商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厂房等, 将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工厂“, 进行加工再出口到欧美发达市场。这种模式用价格优势取胜, 但是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萧条的冲击。而中国内地的内需市场未来潜力仍然巨大, 因此在考虑出口时, 应该注意分散出口风险, 注意开发国内市场。

3.金融危机下两岸的贸易对于内地的投资和国内贸易而言, 对台湾出口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也就是说, 内地的内需部分在两岸贸易中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受制于的人均收入还不太高 (2008年内地的人均GDP为3315美元) , 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空间;另一方面, 虽然两岸的贸易联系在30年来飞速发展, 海峡间的贸易联系仍然不太紧密。比如两岸从去年开始才进行全面“三通”, 而内地投资到台湾还有诸多限制。随着两岸经济联系的增强, 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协议 (EFCA) 的签署议定是一个大的趋势, 两岸之间的贸易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摘要:近30年来, 中国内陆和台湾地区的两岸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 随着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扩散至全球, 对外贸易在经济中都占很大比重的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 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两岸贸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从实证角度去分析和测度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的实际影响,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两岸贸易,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胡中祥, 王其文等.2001.两岸贸易对台湾总计经济影响的计量模型.经济科学2001. (2) :第55-62页

[2].励效杰.全球金融危机对商品出口的影响——以宁波实证为例, 经济纵刊.2009. (3) :第40-42页

[3].卜国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经济问题2009. (5) :第44-45页

[4].尹福生.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8. (3) :第15-19页

[5].孙霄翀, 宋逢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影响的评估.国际贸易问题.2008. (1)

[6].黄静波、孙晓燕.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 (2) 第3-11页。

[7].陈源, 高玲珍编.国际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第138-142页。

[8].Anderson, J., 中国制造业的瓶颈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证券市场周刊, 2007第37期

[9].李长风编著.经济计量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62-70页

[10].Chow, P.C.Y. (1987) “Causality Between Export Growth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N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 ics, 21-26.

[11].Feder, G., (1982) “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 ent Econom ics, 18-26.

金融实证分析 第10篇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收集

(一) 指标的选取

1、金融发展指标的选取。

对于金融发展指标, 大多数学者采用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保险市场发展水平、股票市场发展水平四个指标来反映。第一,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用由Goldsmith (1969) 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指标表示, 等于金融资产总量与名义GDP之比。由于湖北省数据的缺乏, 同时存贷款余额之和占金融资产的大部分, 参照周立 (2002) 的做法, 选取存贷款余额之和代替金融资产总量;第二, 金融发展效率指标, 有很多关于衡量金融发展效率的表示方法, 我们选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来表示;第三, 保险市场发展水平指标用保费收入与GDP之比表示;第四, 股票市场发展水平指标, 一般用股票市场的筹资额与GDP之比来代表, 由于无法收集到湖北省股票市场的直接统计数据, 但是其他三个金融发展指标间接包含了这一因素, 因此放弃该指标, 选用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作为金融发展的指标。

2、对外贸易指标的选取。

对外贸易指标一般使用贸易开放度来进行衡量, 最早是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贸易开放度的, 即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虽然这种度量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完全反映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变动, 但是由于这种度量方法简单直观, 在实证分析中一直为研究者广泛采用。因此, 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与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对外贸易开放度的度量指标, 梁莉 (2005) 做了相同的处理。

在以下部分, 外贸依存度用WNYC表示, 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分别用GM、XL、BS表示。

(二)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说明。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湖北省统计年鉴》各期、《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湖北省统计局网站与中国统计局网站,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计算得到, 样本期间为1980~2009年。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虽然无法收集到湖北省1994年之前保费收入的统计数据, 但是通过线性相关性分析可知, 1995~2009年湖北省与全国保费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895。因此, 使用1995~2009年的数据对湖北省与全国的保费收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然后使用外推法预测1980~1994年湖北省的保费收入。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由于宏观经济变量指标的绝对量基本上都是非平稳的, 所以在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前需要做平稳性检验。下面采用最常用的ADF检验法对WMYC、GM、XL和BS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可见, 这4个变量都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 具有时间趋势;但是, 其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即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 对于这些不平稳的变量不能采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需要采用协整方法进行检验分析。

使用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上述4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可见, WMYC与GM、XL和BS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向量。这说明外贸依存度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协整关系只能表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但是不能确定具体的因果关系。因此, 需要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下面采用非平稳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检验湖北省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可见,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拒绝了GM不是WMYC的格兰杰原因、WMYC不是GM的格兰杰原因、XL不是WMYC的格兰杰原因以及BS不是WMYC的格兰杰原因。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以及保险市场发展水平是对外贸易的格兰杰原因。但从对外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看, 对外贸易是金融发展规模的格兰杰原因, 并不是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

(三)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只能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但是不能分析整个系统中某个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的大小。要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单位变化如何通过其内在联系引起对整个系统的扰动, 以及各变量对这些扰动的综合反应, 就需要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对变量之间的相互冲击进行分析。

下面根据上述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使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这些因果影响的正负和大小。各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如图1~4所示。以图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长度, 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 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 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图1表明金融发展规模给对外贸易一个单位冲击后, 对外贸易对此的响应先是负的, 随后从第5期开始变为正的, 而且逐渐减小, 最后趋于0, 显然金融发展规模对对外贸易基本上有正的影响;图2表明对外贸易给金融发展规模一个单位冲击后, 金融发展规模对对外贸易的响应是负的, 在第6期的负值达到最大, 之后逐渐衰减到零附近;图3表明金融发展效率给对外贸易一个单位冲击后, 对外贸易对此的响应基本上是正的, 在第7期达到最大, 以后逐渐减弱;图4表明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给对外贸易一个单位冲击后, 对外贸易对此的响应是正的, 在第8期达到最大后基本上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判断金融发展规模与对外贸易之间、金融发展效率对对外贸易以及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对对外贸易的影响的正负效应, 但是不能得出各个指标之间的贡献度。

(四)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某个变量受到一个单位冲击以后, 以变量的预测误差方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 其基本思想是把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随机扰动项相关联的各组成部分, 以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下面分解对外贸易的预测误差方差, 以分析金融发展的三个指标对对外贸易的相对重要性, 方差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可见, 在不考虑对外贸易自身的贡献率的情况下, 金融发展规模在第2期仅为1.36%, 到第4期迅速增加到38.84%, 达到最大, 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保持在36%左右。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对对外贸易的贡献度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对对外贸易的贡献度基本上比较稳定, 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知, 选取的三个金融发展指标: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是对外贸易的格兰杰原因;对于对外贸易来说, 它仅仅是金融发展规模的格兰杰原因, 并不是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 湖北省的金融发展给对外贸易带来了发展动力, 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 对外贸易的发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 并没有带来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和保险市场的发展。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表明, 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保险市场发展水平这三个金融发展指标都会对对外贸易产生正向的影响, 而对外贸易对金融发展规模会产生负向影响。

方差分解结果显示, 虽然金融发展规模对对外贸易的贡献度到第3期才超过金融发展效率的贡献度, 但是长期来看, 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对对外贸易的贡献度仍然比较大, 稳定地维持在36%左右。相比之下, 虽然金融发展效率对对外贸易的贡献度处于逐步增大的趋势, 但是长期来看, 其贡献度基本在7%左右, 与金融发展规模的贡献度相比, 显然小得多, 这与金融发展的效率不高有一定关系。湖北省的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对对外贸易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长期来看其对对外贸易的发展只有大约1%的贡献度。这与湖北省保险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覆盖面较为狭窄有一定的关系。

湖北省金融部门的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 这会制约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 促进金融发展不仅对湖北省的金融部门而且对对外贸易部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金融发展, 可以为外贸企业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渠道, 提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高效率的金融体系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 为了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湖北省应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 促进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 提高效率。推动证券市场发展, 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 满足外贸企业对金融支持的多样化需求。实现证券、银行和保险业的良性互动, 全面发挥金融业进行资源配置的功能, 尤其要加大保险业的发展, 这需要加强宣传力度, 使人们正确认识保险的作用, 从而实现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莉.区域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研究[J].现代财经, 2006.2.

[2]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 2006.6.

金融实证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银行信贷;融资结构;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0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2

一、引言

随着金融脱媒的逐渐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以及金融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 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宽。同时在2012年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出现利用直接融资工具替代贷款趋势,企业信贷与债券融资此消彼长,越来越多的资金通过债券市场而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流向实体经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显示,自2003年起,企业通过境内或境外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而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随着企业直接融资额的不断增加,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2003年的85.1%降至2011年的58.2%,同时不同的区域融资结构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2011年债券融资等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债券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显著提升。企业债券净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0.6%,为历史最高水平,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那么这种基于金融脱媒背景的融资结构的变化是否是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区域金融发展作为金融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直接反映出区域经济增长的特点,还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区域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究区域金融的运行机制,对维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Hester(1969)认为脱媒代表了从使用中间人的服务向一个或者没有金融交易存在或者金融交易是最终的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直接的双边交易的基本体系转变[1]。AiifMian、Ami sufi(2008)首次将金融脱媒与美国次贷危机相联系,运用经验模型,结合美国主要地区的数据,认为正是金融脱媒程度的不断加剧导致了信用膨胀,最终引发了危机,以崭新的视角分析此次金融风暴的根源[2]。Gary等(2008)为代表,认为脱媒形式本身是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但脱媒环节和脱媒工具中存在瑕疵。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监管者应当像关注银行机构一样关注市场,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加大监管,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3]。巴曙松(2006)从金融中介功能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脱媒的形成和趋势,并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唐旭(2006)认为在我国还未出现真正的“脱媒”,但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建立的目标的实现将意味着金融脱媒过程的启动,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机遇要大于挑战[5]。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而“媒”就是金融中介机构[6]。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国内学者关注已久的课题。刘红忠、郑海青(2006)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法对1985—200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 股票市场规模也较大的结论, 同时发现金融体系中银行的比重越高, 经济发展越是落后[7]。杨晓敏、韩廷春(2006)得出国家制度变迁对一国的金融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均有较强的影响[8]。林毅夫等(2007)将产业融入金融结构变化的观点,从要素禀赋角度揭示了特定经济发展阶段所需具备的最优金融结构[9]。

三、金融脱媒与区域融资结构差异

(一)金融脱媒与区域融资结构:宏观比较

“十一五”期间,债券融资快速上涨,并呈现超越股票融资之势。“十一五”时期,我国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的发行量达5.05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在2000—2004年间债券融资一直低于股票融资额,自2005年开始债券融资额开始大幅增加,2010年东部地区债券融资量高于股票4431.77亿元。从银行间市场发行企业资产规模前100名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2005—2010年债券融资占比已从8%上升至23%。债券市场已成为中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满足了这些企业超过50%的融资需求。在社会金融资源总体有限的约束下,大型企业债券融资比重的上升可以将信贷资源腾挪出来,这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了空间。通过这种资金供求结构的再匹配,满足了不同层面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2011年东中西部①各地区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债券和股票融资额总体保持稳定,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银行贷款仍占主导地位,但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占比进一步提高,主要是债券融资占比提高7.2个百分点,股票融资占比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资金配置效率提升明显。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地区新增贷款同比分别下降 13.8%和4.8%,西部地区小幅增长3.0%。各地区债券融资同比增速均高于30%,北京、辽宁等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股票融资同比正增长。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在各种融资方式中占比均维持较高水平。其中,债券融资东部占比提高0.9 个百分点,西部下降1.2个百分点,中部、东北部基本持平,股票融资各地区占比保持稳定。

(二)金融脱媒与区域融资结构:微观比较

用微观视角,从东中西部的典型省份着眼观察区域融资结构的变化。本文选择北京、河南、贵州分别代表东、中、西部省份,来考察其融资结构的差异性。

从北京、河南、贵州三个省份比较来看,北京地区的融资结构已经由以间接融资为主演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在北京的央企逐渐把债券融资作为融资的首选。而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贵州依靠银行信贷融资的需求仍然旺盛。以河南为例,2010年河南仅有9家企业获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共计15支,金额95亿元,新增股票融资173.64亿元,地方债93亿元,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3.6%。西部的贵州省基本依靠银行信贷融资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融资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

既有的研究已经证实,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货币创造功能差异巨大,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直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扩张过程中的货币派生情况。从我国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直、间接融资活动的货币创造功能显示,直接融资活动的货币创造效能仅为间接融资活动的53%左右。首先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来推导不同融资方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基本形式为:

Y=AL?琢K?茁?滋 (1)

其中,Y是经济增长;A是技术系数;L是投入的劳动力;K是投入的资本;?琢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茁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滋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式(1)表明,决定经济产出的主要因素是新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在?琢+?茁=1即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于经济产出来说,Y代表的是GDP增长率。假定经济繁荣期企业资本形成的来源主要是外源融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形成规模扩张及劳动要素投入。为了分析简便,假定企业内源融资稳定(即内源融资数量为常数),则社会资本形成规模等于当期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规模,即K=Kd+KL。其中Kd为直接融资额;KL是间接融资额。从直接融资种类及比重来看,我国债券市场获得了爆发式增长,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从2005年起超过股票融资,2010年债券融资规模已经达到股票融资的3.3倍,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已经达到76.9%。为了分析的便利,将债券融资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式,分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假定新就业劳动力数量主要取决于资本形成规模,则GDP增长率主要取决于K=Kd+KL,得出:

Y=AL?琢(Kd+KL)?茁?滋 (2)

Kd、KL的实际规模受一系列市场及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因素。根据货币派生模型,派生的货币都是由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假定银行实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对新增存款缴存一定比例的法定准备金,银行间建立了清算体系,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超额准备金以应对所创造的存款的提款需要。

新增存款出现后商业银行以固定比例rD、rE提取法定准备金及超额准备金,同时有比例rC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公众手中,剩余部分比例为1-(rD+rE+rC)用于发放贷款。贷款发放采用非现金方式,且直接转化为银行新增存款。其中?着=(rD+rE+rC)为新增贷款中不进入下一轮货币派生过程中的比例。用MB表示基础货币,因此得到由基础货币派生的存款量为:D=MB/?着,现金量为: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模型,GDP增长率则主要取决于直接融资规模、基础货币和非派生存款比例等共同决定的社会融资总量,即

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社会融资总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与GDP增长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社会储蓄转化为资本品的过程即资本形成,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资本形成规模扩张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条件,是经济增长的共同条件。同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均能推动GDP的增长,但货币创造功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考虑到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导致的金融种类增加、金融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增强及专业人才成长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就会比间接融资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五、金融脱媒下融资结构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融资结构以银行为主导,向间接融资倾斜,银行在储蓄和投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以债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在经济生活中地位逐渐上升。本文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便于比较不同的融资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基本模型及数据来源

lnPGDP=c+a1*lnCredit+a2lnStock+a3lnbond+?着 (5)

通过对中东西部2011年融资结构的比较研究可知,以银行贷款表示的间接融资仍是中东西部三个地域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股票类融资、债券类融资虽有较快增长,但占比仍较小。本文针对融资结构建立双对数回归模型,深入探讨这三种融资模式分别对本区域的经济增长起着何种作用。在自变量的选取上,本文将东、中、西部的主要金融资产划分为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和债券类融资。其中,用金融机构贷款年末余额表示银行信贷融资;由于股票市值波动性较大,本文用历年股票筹资额表示股票融资(Stock);用债券筹资额表示债券融资(bond)。在因变量的选取上,本文沿用通行做法,以人均GDP表示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银行贷款数据来自1994—2006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数据, 股票、债券来自wind 数据库,2006—2011年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二)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人均GDP、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做单位根检验,其检验一般方程式为:

其中,a为常数项;△表示差分;?滋t表示白噪声残差。原假设H0:?浊=0,如果变量不能拒绝有单位根,则接受原假设,认为序列是非平稳的,存在随机趋势,反之则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是平稳的。被检验序列是否含有截距项与时间趋势根据被检验序列图形确定,由于本文中使用的变量缺口为比值形式,因此不包含明显的时间趋势,变量最优滞后期由Eviews6.0软件跟据赤池原则自动确定。ADF检验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来看,人均GDP、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的检验值均小于相应的Mackinnon临界值,拒绝了存在一阶单位根的原假设,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缺口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Value值均小于0.05,通过检验,表示所选取的三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区域人均GDP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调整后的值为0.5746,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F值为21.5672,相对应的P值为0,因此显著的F值表明,人均GDP与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验证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与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选择不同的滞后期会得到不同的检验结果。本文经过实际操作的验证,发现滞后期为2个年度时,得到的效果最理想。因此,本文选择滞后期为2个年度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检验结果,可以拒绝人均GDP不是银行信贷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不能拒绝银行信贷不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即银行信贷构成了GDP增长的原因,而GDP增长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也说明了反映融资结构变化的银行信贷、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会对经济增长造成直接的影响,融资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中东西部融资结构发展不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差异较大。从区域融资结构的横向比较和实证研究来看,不同的融资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融资额地区分布来看,各种融资方式均维持“东部高,中西部、逐渐降低”的格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结构上已经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并且东部直接融资对经济的贡献度优势开始逐步显现。中西部地区对银行信贷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然保持绝对优势。

(二)政策建议

实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双轮驱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信贷与资本市场都是区域经济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一方面,服务区域经济离不开来自银行体系的资金支持。银行体系庞大的资金规模和广阔的业务覆盖面,决定了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另一方面,服务区域经济应更加重视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对缓释和分散系统性风险有积极作用,而且资本市场在提供资金支持中所产生的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确保资金有效使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等正外部效应,也是信贷市场所难以具备的。因此,作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强劲的一股力量,资本市场也不可或缺。

根据区域融资结构的不同,银行信贷应更多向中西部倾斜。从东中西部的区域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更多的开始由过去的间接融资为主转变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中西部地区更多依赖银行信贷融资。随着国家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未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将继续领先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将成为银行业竞争的主战场,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西部地区2011年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和机构网点数占比均比上年有所提高,重庆、陕西和四川是外资银行新进入的主要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应把握形势,提前谋划,积极布局中西部网点,做好业务发展的渠道建设,把信贷资源优先向中西部倾斜。

根据实体经济需求鼓励、推动金融创新。一方面,积极推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发展资产支持票据、信用缓释工具、市政债券、高收益债券等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市场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这一根本目标,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将极大地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保障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Donald D Hester.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and policy [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69(l).

[2]Atif Mian, Amir Sufi.The consequences of mortgage

credit expansion:Evidence from the 20O7 mortgage default Crisis [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8(3).

[3]Gary,B Gorton.The panic of 2007[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8(5).

[4]巴曙松,陈华良,李品.“脱媒”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5]唐旭.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J].中国金融,2006(14).

[6]李扬.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J].经济研究,2008(8):4-15.

[7]刘红忠,郑海青.东亚国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5).

[8]杨晓敏,韩廷春.制度变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6(6).

金融实证分析 第12篇

1 我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我国的金融有了比较大规模的发展,或者是占据着GDP ( 国内生产总值) 中较大的份额,与此同时也是随着金融市场中的效率与各机构体系完善自身功能的一个过程,所以鉴于此,认为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中是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金融的发展应该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的增长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金融的发展不仅仅只是经济方面的增长,还要囊括金融中的各种项目,例如金融中介的服务、丰富的产品、金融工作的效率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各种体系的完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经济的增长也是稳定持续的,但是我国的贫富之间的差距也是相对较大的。我国的金融虽然能带动各区域之间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对经济的促进机制也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资源禀赋上面。而且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显示,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的时候GDP的增长率就呈现出了下降的势头,所以金融投资在GDP中的比例与经济在增长中就出现了负相关的情况,但是GDP中投资的比重每年都在逐步的递增,这表明投资在无形中推动了国内生产总值,可是投资应该获得的收益却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收益下滑的现象。

2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界定国内的经济增长质量: 一是要想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指标与体系,有的学者将经济增长的质量在2002 年间做了四大分类,囊括了32 个评价的体系,其中也有科技所占的份额。在2011 年东部的经济增长也建立了19 个评价的体系。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建立一个指标体系来评价经济的增长质量还是比较愿意去接受的,这些就是作为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实证基础。二是对经济增长的质量中的内涵进行探讨,1998 年就有学者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质量,这四个方面就是: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在增长当中的稳定性、经济增长当中的潜能以及经济增长当中的协调性。所以就提出提高这四个方面的指标会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上质量的提升。从这些方面界定的有利点是对经济增长质量有了一个清晰的范围,就规避了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当中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同时这些界定却无法帮助实证进行分析。其实经济在增长的开始、过程与结果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的,也能比较全面的让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表达出来。经济在增长当中的潜能能通过经济在增长当中的方式反映出来,主要体现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当中的使用效率被逐渐提高,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集约型以及粗放型的增长。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需要有要素来投入,如果投入下降,经济的增长也会出现问题。而且在目前我国的资源已经开始稀缺,所以要想长期的进行要素的投入这也是难以为继的。而集约型的增长比较依赖的则是技术与配置方面,由此在金融的不断发展当中还能对技术水平的创新进行提高。而且健全与完善的金融发展体系对高利贷的存在也有一定的打压,让市场中的企业能够更为稳定平衡的发展,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了我国经济的平稳水平。一些资金流动性较差的企业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中的资金来进行周转,保障了企业在困难时期也能够发展下去,而且人民群众的理财方式也因为金融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更多的捷径,可以让人们把多余的资金拿来进行投资或者储存,提高人们的收益,也间接地对消费的增加有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见金融的不断壮大对我国的经济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依存。

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各方学者有着几个不同的意见: 一是金融的发展单方面的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国外有的学者对此做出研究,发现在经济快速攀升的时候,金融也是超过以往的发展速度在提升着,所以其觉得是因为金融的提升才拉动了经济增长。我国也有学者分析表明金融与经济间有着巨大的相关性,经济能因金融行业的不断扩大而有飞速的增长; 二是国外有学者认为金融要依赖于经济的增长才能发展,觉得金融是跟着企业的发展来进行的,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有了需求进而才对金融有了一系列的安排,金融市场只是为了迎合经济的发展才被动接受; 三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则认为经济不会因为融资决策等而受到影响,所以有的学者就对这一定理进行了 “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具体是模糊的,改为分组估计时,得出的结果更不显著;四是1999 年有学者采取了矩阵的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发现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是有着双向的因果关系的。在2005 年我国学者根据此前得出的结论,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对其中做了相应的修改,最后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呈现双向的因果关系。

其实我国的学者对于目前金融的发展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也表明了能够调节经济结构的先决条件就是金融结构,要有了完善的金融结构体系才能创建相应的经济结构。通过分析发现金融的深化与发展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单纯地追求金融深化对经济的增长也有一定的负性影响,所以在其金融的发展中要着重体系中效率与质量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4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建议

我国的商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智能分离在经济增长上面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在实际中经济的增长率和存贷利差有着很明显的负相关的关系,这就表示在我国经济并没有因为利率自由化而得到有效的促进。还有就是经济增长受到了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成功的转型,在转型期间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济靠着投资来带动其增长率,可是投资的效率却不是特别的显著,尤其是在21世纪的时候,我国的TEP的增长率十分的平稳,由此体现了经济的增长效率从改革直到目前都没有太明显的提升。而且我国金融行业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的较晚,其中的体系建立的也不算特别的完善,在面对经济的改革当中还有许多的突发因素。所以金融行业内的变化表现不全是表现在同期的数量上,而是在效率与长期的发展上面会有所体现。

鉴于我国金融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与因素可以提出几个建议: 第一,我国的金融结构要尽量地去完善,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要改变传统商行的经营方式,改变对金融的垄断行为,让民间的金融业务进入到市场当中。第二,加强金融的监管,预防潜在风险,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第三,给金融中介发展的空间,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中介在其中的作用,我国的中小银行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也应支持,这样有利于我国金融中介能健康的竞争长久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让金融中介对经济起着推动的作用。

5 结论

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双方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金融发展如果不予支持,经济想要持续快速的发展就会难以继续,所以金融稳定持久的发展,可以让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更为的稳定与长久。我国对经济的成功转型与改革当中,金融行业得以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受金融影响会相对较小,这可能是与我国金融的发展特征有关联。

摘要:从改革开放到目前,随着各种政策的完善及建立,我国的金融行业正在不断的壮大,金融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让其结构更为完善,但是金融行业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尤其近年来的经济改革让金融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金融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的关系,而且各地区间也有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文章就探讨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金融实证分析范文

金融实证分析范文(精选12篇)金融实证分析 第1篇徐诺金认为, 金融生态是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